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實用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17:30:08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實用20篇)
時間:2023-11-27 17:30:08     小編:夢幻泡

總結是對經驗和知識的提煉和概括,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運用和分享。如何有效地進行團隊合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廣泛了解不同領域的總結范文,可以提升我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一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強調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升當做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到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體育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加重要的是,教師要強調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心理情況會對身體情況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心理素質比較好的學生,其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會有比較高的效率。因此,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將學生的心理素質作為重要的考慮對象,積極引入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并且和實際教學工作結合起來,不斷的調整和改進,在實踐中獲得真正的發(fā)展。

大學體育;心理健康;大學生;教育;鍛煉;素質。

1.1體育鍛煉通過兩種機制影響心理健康。

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出,體育鍛煉能夠有效改善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增加積極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出現這一結果的機制有兩方面:第一,體育鍛煉能有效轉移不良情緒,將集中力放在體育鍛煉中。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的作用與反饋,而人類的左腦是沮喪、傷心等不良情緒的發(fā)出地,愉快的心情產自右腦。人們運動時,左腦會受到抑制,從而使右腦控制人們的思維,這樣積極的情緒就會占據主導地位。第二,運動可以增加血液流通的速度,從而釋放內啡呔,讓人獲得輕松、愉快的感覺。正是這兩種作用機制,使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積極影響的理論得以成立,成為加強大學生體育教學,提升其心理素質的理論基礎。

1.2體育鍛煉能夠調節(jié)學生心態(tài),振奮精神。

大學生壓力比較大,特別是在期末或是面臨一些重要抉擇的時候,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將一些不利的情緒變得積極,就涉及到心理素質問題。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能夠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在鍛煉過程中,消極情緒會受到抑制,也會暫時告別煩惱的困擾,而且能夠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對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再者體育鍛煉是一個宣泄的途徑,釋放出來之后,更是會感覺到心里的輕松。調節(jié)心態(tài),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宣泄,哭是很多女孩子選擇的途徑,而體育鍛煉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小的煩惱和困擾都可以嘗試通過運動鍛煉的方法發(fā)泄出來,緩解心理壓力,改變心境。

1.3促進學生個體心理調節(jié)作用分析。

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因各種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消極情緒,只要學生掌握科學的消極情緒調節(jié)技巧,及時進行排解就不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依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是一種有效的調節(jié)方式;約有50%的學生認為,參與體育運動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一種體育運動都有其參與目標,例如跑步運動是為了更快、籃球是為了得分等,這些目標雖然片面,但是當運動者集中注意參與到運動中時,就可以忘記心理的消極情緒,并在運動過程中,對自己進行不斷的評價和重新認識,在發(fā)泄消極情緒的同時,促使大學生增強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認識。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學生可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實際需要,促進思想成熟發(fā)展。

1.4體育鍛煉能夠提高交際能力,收獲友情。

交際過程本身也是一個“發(fā)泄”的過程,能夠傳播好的情緒,消散壞的情緒,而且對于生活來講,友情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體育鍛煉往往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玩鬧都能成為他們的點滴記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在一起為實現同一個目標而努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當然在體育鍛煉中也會出現各種沖突,如時間沖突、責任沖突等,如何協(xié)調這些更是學生“情商”的鍛煉過程。通過這些有效的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健康心理的必備素質之一。

2.1更新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當代高校實現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修整傳統(tǒng)體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教育人事誤區(qū),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體育教育工作重點發(fā)展的位置。就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由于缺乏關注和重視,僅能掛靠在學校德育部門進行,多由兼職教師負責,部分高校相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置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但普遍處于起步發(fā)展階段,實際效用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只有各高校管理層,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內涵,才能有效落實各項心理教育措施,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為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教育的進一步融合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不同,必須建立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才能有效調整教育重點,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1)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認識;

2)提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建立校園和諧關系;

3)加強學生心理品質教育,強化學生心理適應能力;

4)鍛煉提升學生的意志力及耐挫力;

5)培養(yǎng)學生科學、健康的心理調節(jié)習慣,提高學生自控力;

高校體育應積極調整自身教育內容組成,適當提高心理教育內容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的比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加強體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聯系性,使學生形成包含心理健康的體育運動觀念,以滿足學生實際成長需求。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育側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對于體育運動的競技因素關注較多,對于心理、情感、態(tài)度等內容關注較少,因此豐富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強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系,2者的教育主體和教育目標相近,促進2者的有效融合,可有效擴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3]宋專茂,陳偉.心理健康測量[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二

目的:改善中學生人際關系,樹立科學發(fā)展觀,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

由于當前城市和農村獨生子女的生長環(huán)境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許多獨生子女在心理發(fā)展上不健康,很多時候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團體精神等多種問題,綜合表現為人際關系不和諧,而且性格方面表現得比較自私。本研究試圖從體育教學角度研究分析,從而增進中學生的人際關系,使得孩子們得到健康發(fā)展。

1.實驗法。

在學校,選取兩個教學班作為比較樣本,一個稱之為實驗班,一個稱之為普通班。我只是采用經過特別設計的具有促進心理發(fā)展內容的體育項目,比如:拉網墊球。規(guī)則是張開一張大的圓形繩網,直徑為5米。選擇十名學生,將球置于網上進行高高彈起,球著地即為失敗。該運動項目鍛煉的是大家的合力和團隊精神。另外,在傳統(tǒng)項目上增加具有相應效果的內容,并在活動中間進行心理輔導和技術指導。經過一年實驗,實驗班與采取按傳統(tǒng)體育教學班級的個性心理調查結果進行比較。

2.問卷調查法。

在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下,不定期向學生發(fā)放問卷,從而獲得所需要的數據資料,最后整理匯總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學校中我教的實驗班學生的人際關系水平優(yōu)于普通班學生,兩者存在顯著差異。這種情況表明:通過心理健康促進因素得到提升的體育教學活動實驗班學生對人際關系敏感起到積極作用。學生在運動中能夠較好地克服自我中心,協(xié)調人際關系。實驗班學生經常參加經過特定設計的體育運動,因此其人際關系敏感問題較普通班學生少。另外,通過對實驗班學生與普通班學生人際關系水平異常(14分以上)的比較,實驗班學生組學生人際關系水平異常者2人,占總人數的1.81%,非實驗班學生的人際關系異常者8人,占總人數的4.21%,以上結果也間接表明了體育運動對學生的人際關系敏感的積極作用。

(1)對我校學生不同群體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調查分析表。

明,獨生子女人際關系問題的比例高于非獨生子女;農村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比例明顯高于城市學生。由此,這兩個學生群體應加強引導。

(2)經過有特別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積極的影響作用,能促進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情緒,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進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結論得出,在目前學分教育的教學環(huán)境下,不能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識的增加,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健康的心理對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加之獨生子女的家庭環(huán)境影響,孩子相對比較孤獨,在家里沒有適齡孩子的心理傾訴和交流對象,只是通過電視、電腦、手機等,人際交流的渠道相對狹窄。因此,全方面改善人際關系,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迫在眉睫。

(1)借助網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互動群。網絡是最好的心理觀察室,網絡的私密、互動、快捷的特點恰好符合心理教育的需要和規(guī)律。學校心理教育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發(fā)揮網絡特長,開展網上工作。當然,在班主任管理員的指引下,針對學生在網絡上流露出的心理狀況,對全校學生進行多次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為每屆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以此跟蹤了解學生的內心活動、心理變化、心理困惑,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增加心理健康內容。

體育老師要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來促進心理健康。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不同的特點,也適宜于不同個性的學生。比如要經常進行接力跑、拔河、多人跳繩等集體項目的鍛煉和球類教學,這樣有利于在對抗比賽的過程中讓學生慢慢地改變孤僻的性格,逐步適應與同伴的交往,相互交往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時間越長、密度越大,越容易產生共同的體驗和感受。參加游泳、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膽怯心理,學會團結互助,幫助學生形成勇敢、堅=毅、果斷、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體育運動對于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這一兼有健身和娛樂功能的有利條件,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有意識地發(fā)揮功能,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

[2]周杰。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4.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三

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運動,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使運動者經歷較大的情緒波動,輕松與緊張、希望與挫折、興奮與沮喪、發(fā)現與迷茫、成功與失敗等心理體驗在短時間內反復出現,迅速轉換。學生要想在激烈運動中獲勝,必須及時有效地調整心態(tài),避免因情緒波動影響技術動作。因此,在體育鍛煉中學生的自控能力也同時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升。

(二)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力。

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會承受各種壓力,包括:接受眾人關注的壓力、競爭對手施加的壓力、證明個人能力的壓力、維護團隊榮譽的壓力、外界輿論的壓力,等等。對處于心智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在體育運動中遇到這些壓力不會像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那樣有摧毀性作用,而更多的是挑戰(zhàn)困難的激情和戰(zhàn)勝困難的成就感。經常性的體育鍛煉,會使學生適應壓力下的生活狀態(tài),而身體活動本身又具有增強心肺功能、調整情緒的作用,因而體育教育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體育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精神和積極進取意識。

激烈競爭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主要特征。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是適應現代社會必要的心理素質,也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而現代體育的突出特點恰恰是激烈競爭,這就注定了體育在培養(yǎng)競爭精神方面獨一無二的優(yōu)勢。實踐證明,那些起初畏懼競爭,在運動場上怯懦不前的學生,經過一定階段的體育鍛煉后大多會適應并樂于接受體育競爭。不僅如此,他們在體育鍛煉中還逐漸養(yǎng)成了遵守規(guī)則、公平競爭、團隊協(xié)作、力爭上游的優(yōu)秀品質。

(一)體育鍛煉能增強腦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

首先,體育鍛煉可以加強左腦運動中樞的機能,擴大相關功能大腦灰質層的面積,直接改變大腦的表層形態(tài)。其次,人腦在體育運動中會釋放啡肽等特殊化學物質,對改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很有好處。第三,運動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而強大的心肺功能會給大腦輸送更多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第四,在體育運動中,興奮與抑制迅速轉化,使腦神經的穩(wěn)定性和靈敏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體育運動能有效緩解學生緊張學習造成的大腦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課業(yè)負擔過重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普遍狀況,在高考指揮棒依舊存在的當下,這種狀況短期內還不能改變。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學生的腦神經中語言思維等相關灰質層區(qū)域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tài),因而產生保護性抑制,使學習難以持續(xù)。適當的體育鍛煉會使這部分神經得到休息,消除腦疲勞,使學習更有效率。

(一)使學生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

體育運動的產生和現實運用往往與游戲密切相關,是人類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研究表明,人類生活的幸福感受與體育的關聯系數高達0.72。尤其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體育活動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快樂,使他們產生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情操。

抑郁和焦慮是當前社會兩種主要的負面情緒,這是現代社會高度競爭化產生的必然結果。這種競爭化的生活在教育體系內表現為課業(yè)負擔重,考試壓力大等形式,同樣給青少年學生的心態(tài)帶來不良影響。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是消除抑郁和焦慮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當體育活動的頻率達到每周三至五次,每次持續(xù)二十分鐘以上,可以有效化解學習、生活、成長中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給學生帶來美好的童年。

(三)體育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作為人類重要的實踐活動之一,體育能激發(fā)人多種情感,例如放松身心的快樂感、拼搏獲勝的自豪感、克服困難的樂觀精神、超越自我的進取精神和成就感、獨立奮斗的自立精神、團隊協(xié)作獲得的友誼和集體榮譽感,等等。這些正面的情感體驗豐富了青少年的內心世界,對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四

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出身心全面健康的有用人才。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再是局限于身體沒有疾病和缺陷,還必須要有完整和健康的心理。當前我國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到底如何呢?通過分析眾多的調查資料來看,有60%的大學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問題,主要就反映在其心理壓力很大,引起其煩躁、焦慮、郁悶、不安等等癥狀。由此看出,對大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教育已是勢在必行、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對我們從事高校體育教育的工作者來說,如何利用體育學科的本身特點對學生施以心理教育,從而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是我們必須要深思的重要問題。

大學體育活動包括了體育教學以及各級各類的體育競賽,是體育老師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指導學生掌握體育保健的基本技能和技術,使其通過積極地鍛煉身體而促進其體育增強、個性得到健康發(fā)展。在這些活動中,大學生會因為受到一定量的生理和心理鍛煉而使其身心健康都得到發(fā)展。筆者分析了大學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具體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學生的情緒、情感加以調控,對學生的心理障礙及時發(fā)現再加以消除。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他的情緒來反映,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志、表情、行為等都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很容易發(fā)現他們所存在的心理障礙。通過研究發(fā)現,體育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治療和減緩,可以使沮喪、壓抑、焦慮、憂愁、緊張等不健康的情緒得到宣泄,從而使人心情愉快輕松,進而使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得到改善,使人們的心理障礙得到有效地消除。

2、促進人的機體健康,為其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證。體育運動的一個顯著作用就是可以直接改善人們在安靜狀態(tài)下的心理和生理活動,有效促進人體的各大機能系統(tǒng)能夠積極進入活動狀態(tài),也使血液循環(huán)得到加快,也使各大器官高度地活躍和興奮,同時,也使在安靜時關閉的肺泡、毛細血管、神經細胞以及肌纖維等充分被激活,從而最人體的各大器官提高充分的營養(yǎng)物質和氧氣,最終促進了人體機體的健康發(fā)展,健康的機體為人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基本保證。

3、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的意志品質以及性格特征的健康發(fā)展。在學校體育教學和體育賽事活動中,學生們在公開的、且受到廣泛認同的規(guī)則和方式下展開極限挑戰(zhàn)和自我超越,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深刻體驗到生命的價值、超越生命的價值以及延續(xù)生命的價值,有利于幫助他們鍛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能力,使他們的自制力和自律性得到培養(yǎng)與提高,使他們在性格方面更加勇敢和果斷,意志品質更加堅毅與頑強,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公平競爭的競爭意識以及進取開拓和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這些都是健康心理所必須的內容。

4、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通過研究發(fā)現,利用體育運動可以促進人的認知能力發(fā)展,還可以減少人在認知方面的障礙,從而促進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另外,以社會學觀點來看所有的體育活動其實質就是模擬社會生活和社會生產,也就是社會活動的縮影,從其中所反映出來的體育精神也就是當時社會精神的一個反映。學生在所有這些體育活動中,將深刻地體驗到失敗與成功、劣勢與優(yōu)勢、個體與群體以及種種的合理和不合理的情節(jié),也使其情感得到陶冶,價值觀和人生觀等人格因素也得到積極的塑造。

1、體育老師利用其自身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去感染學生。眾所周知,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所以,體育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對體育老師來說,在平時的工作中必須要積極地持續(xù)地發(fā)展自身素質,長久地保持積極進取和奮發(fā)圖強的敬業(yè)心態(tài),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運動技能以及個性特征進行深入地了解,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此外,體育老師還要具備恰當的言談與舉止,使學生能夠在師生交往中獲得感染。

2、精心組織體育的教學內容,使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都得到滿足。競技體育的特點就是技術結構較為復雜,對運動者的身體素質也要求較高,學生難以掌握,在運動中也容易受傷,所以有很多學生具有畏難情緒。因此,筆者認為,體育老師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努力貫徹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盡可能地精簡競技體育內容,使動作難度得到降低,著重突出體育課的娛樂和健身功能。少而精的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加容易開展,學生也更加容易掌握,也更利于學生進行終身鍛煉,在運動中也使學生更容易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最終使學生達到了身心全面鍛煉的目的。

3、教學形式多樣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體育老師來說,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要深入研究學生的運動水平、身體狀態(tài)以及教學內容,還必須要更加深入地對學生心理進行研究,努力深入把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使體育課能夠充分適合學生的身心狀態(tài),使體育課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要使體育教學活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首先就必須要針對學生進行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對體育學習具有濃厚興趣之后才可能進行愉快而主動地學習。因此,體育老師在做教學計劃時,所選擇的運動項目必須要與學生的心理、生理物點相適合。處于青年期的大學生,其體力和肌肉都還在逐年增長,且骨骼也處于發(fā)育中。所以,對學生展開多項目的練習,逐步增大他們的運動量,以避免他們的生理方面超負。另外,男女生在生理、體力等方面也存在客觀的差異,所以,體育老師在安排鍛煉計劃、運動項目以及活動進度時都要有針對性,加以區(qū)別對待。以此來看,這就要求體育老師在課堂上宜采取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努力使教學環(huán)境更加寬松,教學氛圍更加和諧,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

總之,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培養(yǎng)新型人才中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共同關注與配合。大學體育教育要為有效實施心理教育而精心制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努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fā)展,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完善的人格,最終提高他們適應未來更加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五

首先,緊張的學習生活。大學生也是學生,他們也有自己緊張的學習壓力,與多學生不能承受這種學習壓力,以至于出現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注意聽課,學習效率非常低下。接著,情緒心理障礙。大學生真屬于朝氣蓬勃的時期,他們的身心不斷發(fā)展,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自尊心、好勝心都非常強,所以會產生跌宕的情緒。再接著,自我認知障礙。由于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發(fā)展,大學生的認知有時候會產生一些偏差,這無疑就會形成自我認知障礙。第一,自傲。以自我為中心,感覺自己是最好的,不容易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但是會輕而易舉的指出別人的缺點,不屑于向別人學習。第二,自卑。以他人為中心,感覺自己是最差的,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點,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第三,虛榮。愛慕虛榮,并為了別人的夸贊兒沾沾自喜。除了以上這三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人際交往的障礙。大學生渴求獨立的心理往往會造成他們假象的獨立,希望自己去認識新的朋友,然而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有時會造成人際交往時的困難。

體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鍛煉體魄、增強體質的主要教育,它主要憑借體育知識與技能來進行教育。通過體育教育,可以滿足學生在正常的身體增長中所需要的鍛煉,加快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使身體更好的發(fā)展,同時通過鍛煉也可以增加學生大腦竟能的不斷成熟,使學生的大腦能夠及時的適應身體的需求,并且這樣也是對學生更如譚王快的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的培養(yǎng)。體育教師在組織體育活動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扮演者“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角色,所以體育教師也必須教授學生關于體育的一些知識和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課程?,F代社會的發(fā)展使學校的體育教育概括的范圍更廣闊了,除了校內的體育課程之外,還必須有課外的一些指導性的鍛煉,并且通過多方面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們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體育教育本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原則對學生們進行教育,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們高尚的競技精神,要有勇敢堅強、不怕失敗,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樣才能使深體育精神共同成長。

體育教育與大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密切相關。體育教育能夠促使大學生開展加強智力活動,同時體育教育和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而心理活動能力的提高也促進心理活動的開展與形成。但是,每一位學生是否能夠學有所成,不僅僅依靠開展心理活動,同時還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比如: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觀念、學習興趣、自身獨立性等。大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

體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能,體育技能即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定位,對自己有一個公平合理的評價,還可以擴大自己的交際圈,開闊自己的胸襟與氣魄。開展體育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在活動中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使學生在今后的無論是多么艱難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積極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半途而棄。

3.3體育教育有助于大學生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

體育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大學生智力的發(fā)展,還能夠促進大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所以體育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的發(fā)展。美是大學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養(yǎng)之一,因此要加強體育教育,以至于能更好的增強自身的美感以及審美能力的提高。

4.1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與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大學生的心理。由于智力的因素在教學中起著首要地位的作用,所以要不斷地對大學生進行智力訓練,大學生的發(fā)展已經幾近成熟階段,但每個人有有所不同,因此要因人而異,從每個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對其進行智力訓練。第二點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體育教學一定要注意大學生的情感教育,大學生還處在情緒波動較劇烈的時期,而且大多數時候不能進行自我控制。所以進行體育教育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樣才能保障他們積極健康的學習和生活。

4.2體育教育中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方法與手段。

體育教育中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這兩種課都有其一定的教學方發(fā)和教學手段。就教學方法而言,包括:多媒體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師生問答教學法、教師引人教學法等;就教學手段而言,包括:分等級教學以及考試、課下補習等。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六

隨著事業(yè)的迅速,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壓力越來越重。面對時下中學生頻頻出現的心理問題,教育部門及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中學生的隨機抽樣調查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新華社最近報道:“近年來,我國中小學生心理疾患發(fā)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目前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中學生存在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绷钊苏痼@的事例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重視和加強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質的教育刻不容緩!下面就當前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的成因和對策進行初步探討。

1、教育者對學生心理健康不夠重視。中學教育“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的辦學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場。應試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視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與升學有關的課目,導致學生畸形發(fā)展,面臨升學競爭壓力,心理負擔加重。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點。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極端,或過于嚴厲要求,或放任不管,過度溺愛,這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3、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弱。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有精神萎靡不振,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學習效率不高等。

4、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中學生自尊心很強,感情豐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容易產生人際關系的緊張而帶來心理不平衡,情緒變化劇烈。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是優(yōu)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父母教養(yǎng)方式、青春期親子沖突、家庭狀況對當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快樂、自立、富于合作、思想活躍等;在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極、懦弱、依賴、服從,做事缺乏主動性;在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多表現為任性、自私、惟我獨尊、蠻橫無禮等;在忽視型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則表現出最低的能力水平和最大可能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但現在有一部分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學習上對自己完全喪失信心、不求上進,不思進取,聽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對學習成績則全然不在乎,這部分學生并非全部沒有達到應有的知識掌握目標,也非智力低下、沒有學習能力,而是人為地被定義為差生,久而久之,他們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沒有學習能力,形成學習無助感。對學困生的責罰和粗暴對待,使他們一次一次地體驗挫折與失敗,而他們做得好的地方又被忽視,最終會導致他們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反之,對學困生進行理解、鼓勵和幫助,可使他們重塑信心,擺脫失敗陰影。

3、社會因素。

學生心理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學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影響下,他們心理的發(fā)展方向就有著明顯的差別?,F在社會上的某些文化娛樂設施成為誘使青少年蛻變的場所,嚴重的是社會上一些影視公共場所,為了追求票房價值,經常播放兇殺、淫穢等影視片,游戲、色情和暴力信息對中學生的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極易損害學生心理健康。

心告訴我們,個性是指具有一定傾向性的,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和獨特性,對存在著各種心理障礙的中學生,則應針對各種心理障礙的特點及其不同的程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加強家庭教育,發(fā)揮家庭教育功能。

據調查,目前中小學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fā)展,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引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fā)展的人。

所以家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轉變只重智育,忽視德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觀念;要以身作則,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別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要重視對學生精神生活的引導,加強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勵樹立建功于國家和自立自強的觀念,注意鍛煉孩子吃苦耐勞、戰(zhàn)勝挫折的意志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讓孩子去經歷一些困難、障礙、曲折,增強其自信,磨練其意志,培養(yǎng)其獨立的人格,特別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興趣和愛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中培養(yǎng)孩子觀察、記憶、分析、創(chuàng)造、審美的能力;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愛之則寵、恨之則打,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yǎng)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fā)生,所以家長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流并多給以鼓勵,這樣孩子在被愛、被尊重的環(huán)境中成長,必然知道怎樣去愛他人、尊重他人、幫助他人;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家長要及時分析、及時引導、及時解決,以免積少成多,釀成大患。

另外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要克服單純依賴學校教育的思想,而是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等。對學校教師反映的意見,要正確對待,既不要袒護孩子,也不能拳腳相加。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進行理想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如金錢至上,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對社會陰暗面橫加評論,以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

(1)營造優(yōu)美的育人環(huán)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和諧、優(yōu)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亭閣假山、名人雕像、名人名言、書畫長廊、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學生在曲徑廊亭中看書,這些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心理咨詢是應用心知識,通過與來訪者的交流、探討,對其施加心理影響,使其在認識、情感、態(tài)度方面有所轉變,從而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因此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咨詢熱線等方法,及時排解處于青春期中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活動,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生活輔導等并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作為班主任、任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依據,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3)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xù)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大度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教師的一個微笑可能會使學生敞開心靈,幾句真誠的話語可能會使學生感激不盡,不斷鼓勵可能會使一個即將放棄拼搏的學生重新振作起來。教師應該讓學生崇拜而不懼怕、應該讓學生愛戴而不是討厭、應該做學生的好朋友、應該是學生遇到困惑時的傾訴者。當教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學生喜歡你的課,學習有了興趣,學業(yè)成績就能提高,與教師關系親密了,也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這將有利于完善學生情緒狀態(tài)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

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引導和教育的第一步,也只有和學生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才有可能、有機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變化等。這一切需要教師對學生付出一種投資———感情投資,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感受,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營造和諧、民主、自由、寬松的氣氛,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影響學生,讓教師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變著學生。

3、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才能培養(yǎng)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chuàng)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環(huán)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qū)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fā)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據調查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湖北某縣有一個中學生因看到過多的社會陰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殺身亡。所以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fā)生,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刊物,加大整治營業(yè)性舞廳、游戲室、臺球室及、書刊、音像制品等力度,為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1]吳青枝。心理輔導理論的人性觀述評[j].安陽大學學報,2002(3).

[2]陳漢民。中學生發(fā)展性心理輔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集(第四卷)[c],2005.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七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實施以來,很多學校都實行了體育課選項教學的教學模式,我校實行高中體育課選項教學以來,但是由于場地器材以及教師工作量問題的制約,班級選項的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于是,我們就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班內選項的教學模式的嘗試,經過實踐,效果比較明顯。先將高中體育課選項教學體會總結如下。

一、堅持選項教學的組織形式。

(一)確定課程選修內容。

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教學,根據學校場地,器材的條件,確定課程選修內容,分別為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請根據實際修改)。體育教師組織班里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從*個項目中選取一項為自己的選修內容,然后匯總人數,按選項進行編組,每一個選項為一個小組。

(二)建立選項小組制度。

在選項小組中各選一名責任心強,有一定號召力的學生為組長,負責小組的考勤工作以及組織監(jiān)督學生練習情況。

(三)形成共同管理機制。

由于各項目場地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授課教師不能對場地情況一目了然,這就需要體育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在各選項組長的輔助下對學生學習的出、缺勤記錄、考核,并將學生名單造冊,形成師生相互考核,取得班主任配合、支持的共同管理機制。

二、注重選項教學的實施步驟。

(一)制定了教學計劃。

開學初根據學校場地、器材和教師等條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全年教學計劃、學期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并向學生公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計劃。

(二)制定了教學目標。

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深入鉆研新課程標準,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根據每堂課的目標和高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學習體育的需要和興趣,合理制定教學目標。同時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使每堂課的目標制定要具體化、層次化。

(三)精選了教學內容。

在選定教學內容之前,廣泛收集各個項目學生的意見,然后匯總、篩選,盡量采用學生感興趣、想學的內容進行教學。興趣是較好的老師,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加強了學法指導。

由于練習場地不是集中在一塊,教師不能整節(jié)課都停留在一個項目場地進行指導,所以就必須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提高學生的自學、自練能力,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競爭力和合作能力。平時鼓勵學生在不影響文化學習的情況下,多觀看體育賽事直播,注意觀察運動員的技術動作以及配合打法。

(五)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舊的評價方法忽視了個性的差異,只在乎運動成績,大大挫傷了一些學生學習的信心。一個籃球特長生和一個籃球基礎較差的學生考半場往返運球上籃,難度就不同了。只從較后的體育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是不夠全面的,要注重他在原來基礎上提高的幅度和他對體育的認識程度的提高。我們設置了對學生的課堂紀律、體育課學習態(tài)度、課外活動、運動技能、身體素質等方面來進行評價,這樣有利發(fā)揮激勵作用,學生才能自發(fā)的追求更高的目標。

三、實行選項教學的深刻體會。

(一)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選項教學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來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得到鍛煉,從以前行政班教學的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使學生真正受益。

(二)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每節(jié)體育課前,同學們都早早地來到了場地,等待著上課。在上課期間,五、六十人的班,只有少數見習生坐在場邊,其他學生都生龍活虎地在球場上揮灑著汗水,沉浸在運動的快樂之中。和以往教學大綱下的行政班教學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同學們在自己所選的興趣項目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三)加大了同學、師生之間的交往。

選項教學是每個班分成項目小組,每個小組都是由興趣愛好相同的學生一起進行學習的。由于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交流。在教學中,小組長以及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對技能水平差的學生進行輔導,為合作學習營造了氛圍。由于是分成小組進行教學,就比以前整個行政班一起教學的人數大大減少了,一般都是十幾、二十人一個小組,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也方便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學生也不會礙于人多,對技能以及健康問題主動和教師進行交流了。

(四)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選項教學的明顯成效也體現在使學生的潛能得到較大的發(fā)揮。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由于過去什么都學,什么都沒學會?,F在學生所學內容是教師和學生所選,符合學生的需要,且每一項內容有較長的學習時間,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五)教師專業(yè)水平得到更好發(fā)揮。

一般來說,每個體育教師都有自己的特長項目,并不是每個運動項目都很在行。實行班內選項教學后,體育教師要對*個選項項目的教材教法,技術動作要領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以往按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時代過去了,新課標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都是選取學生感興趣、想學的內容,這就要求體育教師不斷地給自己充電,通過網絡或者有關書籍借鑒別人的經驗,學習鉆研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要經常參與選項項目的練習,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教學。

四、關于選項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在教學安全方面。

由于各個項目的場地不在一起,體育教師很難顧及的到各個場地的情況。所以體育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敬業(yè)精神,對各個場地進行來回的巡查指導,并且要利用好小組長的作用,協(xié)助教師進行考勤以及安全監(jiān)督,避免出現逃課和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二)在教材選取方面。

我們要根據不同項目的特點與現狀,在教材編配上力求優(yōu)化組合現代教學較迫切、較需要、學生較喜歡較投入的內容,并注意教材的可操作性。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高中階段教學的特點把高三選項課與普通高考體育加試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在學生選擇方面。

一部分學生缺乏主見,看見別人選什么自己就選什么,不是從興趣愛好出發(fā),因此,要加強對學生選擇項目的指導。

(四)在選項多樣化方面。

同學們往往并不因為要掌握某一運動技術而專門先去發(fā)展相應的身體素質,而是在學習掌握了某一運動技術的同時發(fā)展和提高了身體素質。可以在專項技術練習中采用變化多樣的形式,增多練習次數,提高運動量,既要完成一節(jié)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有利于提高學生課余鍛煉效果和技術水平以及自我鍛煉能力。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八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中,學生必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只有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以后,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高中生的體育學習,因為體育能夠強身健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需要實施素質教育,讓高中生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個人素質,達到教師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此,我將對如何在高中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展開研究討論。

關鍵詞:身體;素質;身心健康;發(fā)展;。

素質教育重視的是學生要將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發(fā)展。對于高中生而言,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是必要的。體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時,要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實施素質教育,讓高中生不耽誤學業(yè)的同時,也能學習發(fā)展好體育,培養(yǎng)出高中生學習的素質,鍛煉好身體,在高中階段辛苦的學習中能夠把體育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提高學習能力,并且以最強的身體素質去面對高壓力的高中學習,同時能夠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素質教育的基礎知識,在今后走向更優(yōu)秀的發(fā)展。

一、在體育活動中開展小組教學。

教師如果想要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那么首先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學習的意識,讓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體育素質教育。在當今社會,許多高中生總是獨來獨往,缺少合作學習的意識,所以教師在開展體育教育時,需要讓高中生組成小組共同學習知識,實施素質教育,讓高中生能夠提高合作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個人素質。

例如我在上《手足球》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們進行小組分配學習,在小組學習中讓學生掌握手足球的技術和戰(zhàn)術,并且能夠了解到一些關于手足球的裁判法。學生在組成小組后,我讓學生和組員共同合作手足傳球,當學生掌握手足球的技能知識后,組織他們進行組間比賽,間接的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進體育教學當中。并且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在贏得勝利時給出適當的獎勵,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動力。在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僅得到良好的體育素質教育,而且團結合作的意識也得到增強,發(fā)展了手腳共同運動的靈活性。

二、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好習慣。

在素質教育中,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只有當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才會提高。在體育教學中可以發(fā)現許多高中生并不熱愛運動,只是想著學習主要科目,忽略全面發(fā)展。作為一名體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整改,在體育教學中要思考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學習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好習慣。

在開展《跳遠》的教學時,我把培養(yǎng)學生熱愛運動的良好習慣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跳遠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利用素質教育讓學生明白跳遠的好處,進而促進其他體育運動的發(fā)展,讓學生變得熱愛運動,培養(yǎng)愛運動的好習慣。我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跳遠的一些運動知識,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能夠開心愉快的掌握跳遠知識,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愛上體育學習。我提問學生跳遠有什么技巧,如何才能跳的遠,然后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跳遠的實踐,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究發(fā)現跳遠的技巧。當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自主探究后,學生發(fā)現跳遠是具備一些技術的,助跑起跳能夠提高跳遠的成績。經過自身的探究,學生跳遠能力提高的同時,也逐漸的明白體育運動的樂趣和好處,讓教師能夠順利的在素質教育中培養(yǎng)出學生熱愛運動的好習慣。

三、學習體育運動的同時開發(fā)學生的腦力。

由于高中生有著繁重的學業(yè),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體育運動開發(fā)學生的腦力活動,以開展素質教育。教師在開展素質教育時,可以把一些有趣的文化和體育活動進行結合,開發(fā)學生智力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身體運動起來。例如在《彎道跑》的學習中,我就結合知識文化和體育運動,以此來進行體育課程的素質教育。首先,我讓學生體驗彎道跑和直道跑的區(qū)別,學生在體驗時就會發(fā)現彎道跑比較吃力,然后我根據學生發(fā)現的問題開展彎道跑的教學,讓學生思考和圓有關的數學知識,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數學的一些知識理念,將兩者的知識共同發(fā)展,學生在圓的知識點中開始進行圓周跑,在圓周跑的過程中發(fā)現省力的'跑法,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幫助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復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實踐發(fā)現體育知識,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發(fā)展體育知識,由此實施素質教育。

四、逐漸加強體育上課強度,培養(yǎng)良好的身體素質。

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體育課堂中逐漸加強上課的難度,實施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通過不同強度的體育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讓學生明白應該如何分配自己的體力,實施素質教育。在開展《中長跑》教學時,為讓學生明白如何分配體力,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勞動技能,我從體育課程中開始實施素質教育,把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作為教育前提。我讓學生在跑步時注意呼吸的節(jié)奏,根據自身的素質分配體力,完成中長跑的要求,學生由剛開始的不適應中長跑的學習,到后面的懂得合理分配體力,慢慢克服跑步的困難,這都要歸功于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的素質教育,因為素質教育的滲透,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我鼓勵學生在運動時要一步一步的制定跑步的學習目標,逐漸加深自己跑步的強度,在增強難度時掌握如何分配呼吸的技能,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并且學生懂得應該如何制定學習計劃,懂得自己的學習目標,提高教師的素質教育效率。

在高中體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高中生特有的學習特點展開教學,開發(fā)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把學生的智力和體育共同發(fā)展。在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師也要利用體育知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得以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評價技巧與案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3]季瀏.體育與健康教學研究與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九

現代的中職學校,已然不再是只是傳授學生技能的場所。它要培養(yǎng)的是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是其重要課程中的一門。本文結合中職學校的特點以及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試述了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使體育鍛煉成為對中職學生有益的心理健康的輔助。

心理健康;體育教學。

職校的學生們,從初中而來,學習的環(huán)境和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上以后要面對的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復雜的社會競爭。這些焦慮的情緒使他們往往在心理上產生諸多心理陰影,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結合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對學生們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更是擺在我們這些教育者們眼前的一項新型的課題。

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是在積極、快樂中進行的。這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同時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改變自我的形體,提高在高壓工作下的心理自調能力,這樣可以更好的適應現代化高強度的勞動。同時,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公還可以達到降低應激水平和擺脫輕度煩惱的目的,以達到宣泄情感的目的。適當的體育鍛煉,是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方法之一,因為體育課是一個群體性活動,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社會適應社會有能力。因此,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心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眾多學科中不可代替。

中職學校學生的心理困擾主要來自于社會、家庭、以及以往自身的經歷。來到中職學校的學生。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的往往是技能工作或是體力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人們的思維定論,中職學校培養(yǎng)的僅僅是勞動工具,這樣的想法通過社會無形的反射到了學生的身上,讓學生覺得前途渺茫。同時,家庭教育中,往往也缺乏一定的關愛和認同感,在學生們看來,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以往在初中時,這些學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不熱愛學習,因此,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甚至往往是以惡語相加,這使他們在自身當中找不到閃光點,失去了應有的`朝氣和活力。

3.1幫助學生形成樂觀的性格。

體育教學并不是單純的我們看到的跑步等一系列簡單的活動,它是在向學生傳授體育技能,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術技能。通過這些技能的傳授,達到讓學生能夠在體育鍛煉中使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提高,同時提高身體各項力量、耐力等素質,從而使學生的身體健康正常的發(fā)展,這樣,對學生的心理正常的成長便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換句話說,運動不僅是體質得到了提高,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情緒的平穩(wěn)。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往往是鍛煉身體的人,其心理調節(jié)能力非常強,其心態(tài)也積極樂觀,做事也具有韌勁,較為常人更具有拼搏和上取心。體育鍛煉同時還可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與對人生價值取向的態(tài)度。在體育課上,設置較為艱難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去體驗和嘗試模擬情境下的失敗與成功,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意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力,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動力。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長跑,是我們一般人所畏懼的,對于學生來說,這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在這樣的比賽中,有許多人會找若干個理由選擇放棄。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長跑是最能磨練人的毅力的了,也是培養(yǎng)學生意志力最好的手段,當然,前提是學生的身體健康的情況下。

3.2陶冶情操,調節(jié)情緒。

人在繁忙之時,如果參加一些體育鍛煉。例如男生所鐘愛的籃球、足球或是羽毛球,能夠釋放學習中的壓力。女生所喜歡的有體操和舞蹈,體操和舞蹈,是在美妙的音樂中渡過的,在這樣美妙的旋律中,女生的情緒自己會高漲起來,也不增加了人的喜悅度。通過這樣的體育鍛煉,能夠使學生的情緒得到放松、情操得到提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們不應拘泥于教材,因為教材永遠具有滯后性和局限性,不要過分為了追求心理健康教學的效果而教學。要重視中職學生的個體化,因材施教,并在此中,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所在,細化教學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對于男女生的差異,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對待,因為男女生對待困難的抗壓性不相同,在設置情境時,要把這一方面問題考慮進去。特別是要考慮到來到中職學校的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異特點,進行分類別的教學設定。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體育教學其實也不是人們想的動動做做,更多的則是細小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心理的關注,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輔助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當代社會中,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社會、家長和用人單位的重視。對于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來說,其心理問題更為突出。我們要不斷深化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輔導作用,從而真正實現體育教學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的有益促進。體育教學,并不是只是人們看到的跑跑步、做做操,它的深度可以讓一個學生受益終身;它的廣度可以讓一個學生通過體育鍛煉,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

健康教育是以傳授健康知識、建立衛(wèi)生行為、改善環(huán)境為核心內容的教育。我校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及貫徹衛(wèi)生工作“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積極推動學校各項衛(wèi)生保健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管理。

學校要成立“學校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嚴格按照《學校衛(wèi)生工作條例》,《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健康評價方案》的要求,做好學校健康教育和衛(wèi)生工作。健康教師要有學年度教學計劃及總結。

二、加強教學管理,充分發(fā)揮課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得到重視并加強,學校要將健康教育列入課堂,走進課堂,并保質保量,上好每兩周的1課時的健康教育課,做到健康教育教師上課有教案,期末有學生考核評價。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及格率達100%,健康行為形成率達100%。健康資料規(guī)范、齊備存檔。

1、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一個健康的體質是保證學生們生活學習的基礎,因此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2、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飲食和衛(wèi)生習慣。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讓學生知道暴飲暴食的危害。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課的效果。

4、對學生進行生理衛(wèi)生教育,低年級從睡眠衛(wèi)生教育入手,根據自己的年齡,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少于8——10小時,睡前后注意什么,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5、學生上課時,嚴格要求學生做到眼離書本一尺遠,身離課桌一尺遠,手離筆尖一寸遠,使學生知道從小要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姿勢習慣。坐、立、行、走姿勢要正確。

6、平時生活中,預防皮膚病,沙眼、肝炎等傳染病,還要讓學生了解怎樣預防牙病,使學生能健康成長。

7、積極開展預防和遠離毒品教育。

三、關注學生身體健康。

堅持每天進行晨、午檢,及時發(fā)現和掌握學生身體狀況,做好記載,及時處置,杜絕學生疾病互相傳染。組織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每天保證做兩操。嚴格控制學生不喝生水,杜絕零食進入校園,不吃生冷食物。

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接受學生心理咨詢,舒緩學生心理壓力,排解學生郁悶心情,提高學生心理品質。

總之,學校衛(wèi)生工作,必須抓緊抓好,使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身心健康,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及衛(wèi)生管理工作再上一個臺階。

一、指導思想。

1、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2、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訪談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jié)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fā)展自我的能力。

3、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個別輔導為輔,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人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要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注重活動體驗和心靈感悟,追求“教學無痕”的意境和“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二、發(fā)展方向分析。

1、讓教師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者,當然更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功能、實施途徑與方法,否則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為一紙空談。雖然我校教師對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論指導和深刻認識的教育是無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層次的,因此,本學期的一個重心應放在教師的理論學習和正確認識上。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變態(tài)、神經病、心理治療等字眼來,內心極不舒服,下意識地排斥。其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很廣,心理治療(矯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我們的教育對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學生,發(fā)展性功能、預防性功能更為普遍和重要。因此,讓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進而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學期的重點。

3、形式靈活多樣,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開展起來。

對于中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多種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課堂中、滲透在游戲中、滲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學年學校的各種教育途徑都要行動起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讓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工作目標。

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為方針,以“發(fā)展學生個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為目標,構建“心理訪談室為主體、班級為主導、優(yōu)化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環(huán)境為手段”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具體措施。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課題研究結合起來;結合學科教材內容,滲透有機專題教育,如語文課,課文中豐富的思想內涵可以直接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體育課競技項目教學同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品質。

4、充分利用“心聯小屋”心理咨詢室做好心理訪談工作,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矯正性功能;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進行的心理訪談、心理訓練活動,它面向少數學生,立足于矯治。完善“心聯小屋”心理咨詢室值班制度,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服務。立足本校實際,定于每周一、周五午休時間,周一、周三、周四、周五第八節(jié)課對外開放,通過電話、面談、書信網絡(電子郵箱(____@)等方式接待來訪學生。咨詢室設“心聯小屋”信箱,專人解答學生來信;咨詢室設談心區(qū),專人輔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做好心理咨詢檔案的收集與整理。

5、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會、隊會結合起來,落實發(fā)展與預防功能;嘗試以隊會的形式、班會的內容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中,春風化雨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6、充分利用國旗下講話、湟中二中校園廣播站、宣傳欄、黑板報等宣傳途徑,讓更多的人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湟中二中校園廣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兩周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開辟心理健康宣傳專欄,安排幾次圍繞心理健康展開的國旗下講話。

7、在學校網站開設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塊,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檔次,讓更多人來支持、更多的專家來指導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利用“班班通”設備在中午課前時間播放心理健康輔導短片,偏重于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全面培養(yǎng)。具體內容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自我心理修養(yǎng)指導等內容。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9、針對學生家長進行家庭心理健康輔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做好家庭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家?;ヂ?、家長會等經常宣傳有關心理健康知識,加深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們掌握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與子女的情感交流,促進家庭內部良好氛圍形成。

10、注意收集活動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以上是本學期心理訪談室制定的本學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計劃,疏漏和不合理之處,屆時將根據具體情況和相關領導老師的指導不斷完善,使計劃得到有效的落實。一切為了孩子,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會愈辦愈好,更上一臺階。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一

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因此,我們要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合理的心理治療,從而保障學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發(fā)展。

我國大學生中的大多數都屬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20%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據天津市的統(tǒng)計,在該市5萬名大學生中,約有16%以上的學生分別患有恐怖癥、焦慮癥、疑病癥、強迫癥、抑郁癥和情感危險?!度嗣袢請蟆穲蟮篮贾菔小洞髮W生心理衛(wèi)生問題和對策研究》的結果,2961名大學生中,16.79%的學生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趨勢。從我院對400名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來看。我院學生18%的有心理障礙,69.8%有心理問題。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為大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據北京市16所大學的調查,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分別占因病休學、退學人數的37.9%和64.4%。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身體鍛煉的同時,應特別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在:

2.1正常的認識能力。

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wěn)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wěn)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yōu)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tài)。如果經?;\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同樣,情緒穩(wěn)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2.3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

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酥谱约旱牟涣加?,不受有害刺激誘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wěn)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yōu)人之優(yōu)。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tǒng)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2.5.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2.5.4有相對完整統(tǒng)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個大學生無端懷疑別的同學在譏笑他,不管別人怎樣的解釋,他總是固執(zhí)己見,就是人格上的一種偏執(zhí),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6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1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fā)展,為心理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定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有機體,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發(fā)展,必須以正常發(fā)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fā)展的神經系統(tǒng)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fā)展,為心理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3.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fā)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于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偷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fā)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zhàn)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fā)展。

3.3推動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體育運動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yǎng)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

體育運動還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yǎng)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3.4體育運動能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于培養(yǎng)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4.1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重視程度還不夠,因而造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各級領導、組織必須慎重對待并加以研究,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并使他們能保持健康的發(fā)展。其中,要制訂符合我國情況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計,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活動目前在社會上已有開展,有些高校也已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但是尚不普及,這就使得許多學生有問題只能悶在心里,長此下去,就極容易造成學生心理障礙。我院曾嘗試性的舉辦了兩次心理健康講座,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和發(fā)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或正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于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4.4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wěn)固的物質基礎。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二

中學生的健康教育是家長、學校甚至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每一位學生、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人的一生。作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我們每一方有權也有責任來為孩子的健康教育負責。不管是小學生,初中生,還是高中生,健康教育萬萬不可忽視。

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健康的描述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善的良好狀況,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現象”。這說明健康不僅是生理的,而且還是心理的、行為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對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之中才能稱得上健康者。

為此,我國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設置了新的課程目標,實施了新一輪課程改革。但是調查發(fā)現,目前高中學生普遍對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認識,還片面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呈現出對體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的狀況。同時,繁重的學業(yè)負擔和巨大的升學壓力、電視、計算機游戲、網絡情結、飲食習慣、運動條件限制、生活環(huán)境變化等,使得高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佳,心理脆弱、社會適應能力不強。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實施和推廣,到國家教育部頒發(fā)和修訂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墩n程標準》將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這五個領域由兩條主線構成,一條是運動主線,另一條是健康主線,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主線的三個領域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同時在課程名稱上,小學叫《體育》,初、高中叫《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初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不是“體育+健康教育”,是“對原有的體育課程進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一門課程”。而高中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卻是“以體育為主,同時融合健康教育內容的一門課程”,是“體育+健康教育”,并規(guī)定了高中學生必修1個學分,一般18學時。因此,課改后的高中階段,體育與健康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三、體育教師在健康教育中面臨的新要求。

體育教師要認識到提高健康體能的重要性;要積極指導學生掌握促進健康的行為;要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健康學習的環(huán)境;要客觀地評定健康資源并提出一個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

體育教師應理解學生學習方法的不同,并創(chuàng)造教育機會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體育教師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個體差異,并能根據他們的差異創(chuàng)造適應這些差異的相應教學指導。

體育教師應知曉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地發(fā)展自身的體力、認知水平以及社會和情感的需要。

體育教師要善于整合利用課程標準水平目標要求的內容,結合體育與健康實踐課引導學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學練方法,還要善于結合當前發(fā)展形勢,主動攝取新的、和體育與健康相關的知識技能、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如:體育教師應了解和理解體能與個人健康、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傷害的預防與處理、心理與情緒健康、酒精、吸煙與其他藥物、營養(yǎng)、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長發(fā)育與家庭健康、社會與環(huán)境健康、導致艾滋病的性行為、其他性傳染疾病和意外懷孕、過度節(jié)食、過度缺乏體育運動等健康教育領域的內容。

由于體育與健康課程兼有科學性和活動性特點,并以大量課外體育活動為其強大支撐,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還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各種自救能力,避免機械外力的傷害和人體傷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本領,具有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體力,并給人以處變不驚的良好心理狀態(tài)。因此體育教師在工作職責上,要主動關注學生安全,不僅如《課程標準》所言,應當保證學生“安全地進行體育活動”,也應當與社會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維護工作,要能真正擔負起學生安全教育的職責,成為學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護花使者”。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三

摘要:根據我校近三年來調查數據顯示,有19.56%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有近15%的學生感到壓抑,17.5%的學生情緒消極。2004年的"馬加爵事件"、2013年"上海復旦大學投毒案"都讓人觸目驚心,這些事實反映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確實令人堪憂,有心理學家把大學生群體稱為"心理弱勢群體"。因此,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重要性。

結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經歷,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尋找切實能夠幫助大學生解除心理問題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我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創(chuàng)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原因。

1.1新的生活環(huán)境變遷導致大學生出現抑郁、苦悶心理。大學校園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很大。特別是新生,從相對單純、熟悉、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進入到復雜、陌生、艱苦的環(huán)境里,周圍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發(fā)生改變。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發(fā)生巨大變遷會使個體產生心理應激。

1.2學習適應不良使大學生產生緊張和焦慮心理。大學的學習具有主觀能動性,和高中填鴨式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區(qū)別,而那些缺乏學習自主性、學習態(tài)度消極、專業(yè)興趣缺乏的學生在學習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學習當成苦差事,不愿積極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滿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試屢次失敗又使其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最終對學習厭倦,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1]。

1.3人際交往不適導致大學生產生孤獨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響、自我評價的偏差等原因都會導致人際交往不良。自我評價的偏差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表現為自我評價偏高,多出現在那些有長相出眾、家庭經濟條件優(yōu)越的學生身上,他們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對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學朋友就會避而遠之,受到孤立;另一種表現為自我評價偏低,多表現在那些單親家庭、家境貧困的學生身上,這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懷疑,久之形成畏縮自卑的心理。

1.4戀愛中的矛盾對大學生產生失落與沮喪心理。大學生戀愛現象愈來愈普遍,在戀愛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矛盾,由此引發(fā)一些不良心理問題。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強:90后的大學生非常有個性,在戀愛問題上容易沖動,考慮問題簡單化,戀愛觀念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單純,對待戀愛問題簡單、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責任感。不少大學生抱著"游戲愛情"的態(tài)度,以追求異性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顧及對對方的傷害。

1.5就業(yè)困難的壓力導致大學生產生失望迷惘心理。隨著高校擴招、畢業(yè)人數劇增而就業(yè)崗位有限,這些原因對學生的就業(yè)心理產生巨大沖擊,使一些學生心態(tài)失衡,表現出焦慮和急躁的心理。

2.1建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yōu)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告知學生心中有困惑時應及時尋求學校心理咨詢機構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心理咨詢中心在為來咨詢者嚴格保密的情況下,為學生進行心理評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方法技巧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解除內心矛盾與痛苦。

2.2做好大學生心理問題篩查工作,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新生入校開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問卷"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別是單親家庭、貧困生、身體有殘疾、性格內向、失戀的同學等等這一類特定群體的學生,應該給予高等關注。對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由專業(yè)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2.3加強對心聯干部的培訓和學習,完善心理預警機制。每個系部設有心聯部長,每個班級設立心理委員,每個學生宿舍設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過會議、講座培訓他們的專業(yè)知識,使他們成為輔導員的得力助手和院(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信息員,異常情況及時匯報,形成上下貫通,運轉順暢的校、系、班級三級心理問題控制領導體系。

2.4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教學之中。我校以"學-思-行-悟"的教學模式在不同學期開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解除學生心理困惑,陪伴學生們開心度過大學生活[3]。大一新生開設人際交往的心理、學習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課程;大二學生開設實習心理和就業(yè)心理等課程。通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樹立學生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2.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

2.6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實行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機制。家庭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間和文化環(huán)境。以孩子為中心、溺愛、放縱、過高期望、攀比、家長不以身作則、粗暴等等。長期生活在這樣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離開家庭走進大學校園,也很容易產生心理和行為障礙,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本著學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針,嚴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臺。

二十一世紀人才應具備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全面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并且相互和諧統(tǒng)一,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學內涵。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廣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發(fā)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四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飲品,備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我國唐宋時期興起飲茶之風,后經過元、明、清等時期發(fā)展,茶道、茶禮、茶學、茶德等逐漸發(fā)展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體系。在漫長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吸收融合了諸家思想,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釋家文化,可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其蘊藏的思想文化為當代大學體育教育文化構建與體育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幫助。通過對當前大學體育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可以明顯看出日常體育教育存在文化缺失問題,這就要求把文化融入大學體育教育中,增強體育教育的文化內涵,加強對學生的文化教育。在以往的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技能教育和競技教育,忽略學生的文化教育,學生體育素質得不到全面發(fā)展。體育素質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能力,還要培育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和運動習慣,引導學生全面認識體育教育對自身發(fā)展的價值作用,對體育運動有一個正確認識,自覺進行體育運動技能學習,形成終身體育運動的綜合能力。為了滿足體育素質教育需求,有必要把茶文化融入大學體育教育中,借助茶文化彌補傳統(tǒng)體育教育的缺陷。茶文化不僅是一種物質理念,更是一種內涵深邃的文化,其在大學體育教育中的應用可以促進傳統(tǒng)體育教育理念更新、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活動,既利于改善當前大學體育教育現狀,還能推動體育教育發(fā)展。因此,基于茶文化建立大學體育教育文化體系是可行的,且能夠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五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歷經千百年而形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基于茶文化建立大學體育教育文化體系,不僅能彌補以往大學體育教育文化的缺失缺陷,還能深化大學體育教育文化內涵,奠定大學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堅實基礎?;诖耍疚膹漠斍按髮W體育教育文化建設體系的基本要求入手,結合茶文化在大學體育教育中的價值作用,對茶文化在大學體育教育文化體系中的融入進行了深入探討分析,以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體育教育文化體系。

關鍵詞:文化建設;體育教育文化;茶文化;建設思路。

當今是一個以知識為特征的信息時代,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民族存在的基礎,也是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來源,所以我國高等院校應當注重教育文化構建,引導大學生掌握豐富多樣的文化精神,同時促進當代大學體育教育發(fā)展,更好的適應現代教育發(fā)展與大學體育教育需求。體育作為高等院校的基礎課程,自然也要順應教育趨勢和需求大力開展大學體育教育文化體系。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六

摘要:當前,新課程強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fā)展,展示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過程,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中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新課程的教材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應改變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本文以直線和圓方程為例作教學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教材直線與圓教學研究。

一、新課程的教法理念。

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新的教學方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或引領下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發(fā)揮引導作用,師生共同解決問題而展開合作,獲取數學知識。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應注重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索過程,課堂教學內容應關注學生的體驗。在信息化時代,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應采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身得到發(fā)展。高中數學的教學采用自主學習,具體的學習方式有:探究性、合作性和綜合性學習。新課程背景下不但強調教學效果,而且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在新知識領域進行探索,培養(yǎng)科學研究能力。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策略,強調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要求學生能理解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系統(tǒng)的數字知識網絡,從而為高中數學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新課程注重高中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著重強調培養(yǎng)學生數字知識的探究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思考,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下面,學生應按照思路進行思考。教師注意了解學生的探索研究情況,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進行導向性啟發(fā),當學生出現思維偏差時,教師應及時予以糾正,直至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如例1:在直線方程的一般式中,設置了這樣一個探究題:在方程ax+by+c=0中,a,b,c為何值時,方程表示的直線是:

(1)平行于x軸;

(2)平行于y軸;

(3)與x軸重合;

(4)與y軸重合。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一般的學生仍存在疑慮。一些學生能夠比較完整地寫出一般的方程,而對于特殊的直線方程,很多學生還是不會寫。例2:在圓的一般方程部分,有這樣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題:方程表示什么圖形?方程在什么情況下表示圓?這樣的'問題就是讓學生到一些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一個點或不表示任何圖形,教師應先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再來討論一般方程。

三、新課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很多數學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教師引領學生掌握新的數學知識,能夠解決在生活實踐中的新問題。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能夠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生產實踐中學習高中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正是新課程所大力倡導的觀念。改變了以往教材中直線方程與圓方程這一章很少舉例說明知識在實際生活的應用,新課程進行了內容的創(chuàng)新。在直線與圓方程的應用部分就有例題。

四、新課程重視高中數學的一題多解。

學生可以通過一題多解,廣泛地復習基礎知識,總結解題方法,揭示數學問題的實質,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技巧,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高中數學研究多種解法的實質,是靈活運用高中數學知識的體現,它開闊了學生的思路,溝通了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如例1.證明平行四邊形四邊的平方和等于對角線的平方和。在以平行四邊形的一個頂點為原點,一邊為x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進行證明。證明完畢后,提出思考:你是否還有其他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方法。這樣的數學題就體現了一題多解,指出了適當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對證明的重要性。例2.已知平行四邊形四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a(-1,3),b(3,-2),c(6,-1),d(2,4),如何計算它的面積?這是在推導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一條引例,課本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法,第一種是利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高,第二種方法是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積的不同計算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高。兩種不同的解法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全面性。

五、結論。

新課程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生,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關注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使學生體會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師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從學生自身的學習規(guī)律的實際出發(fā),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玉邴圖.新教材中直線與圓方程的教學分析[j].文山學院學報,,(3).

[2]葛寧寧.“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直線與圓位置關系的教學為例[j].中等職業(yè)教育,2010,(14).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七

內容提要:本文簡要闡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各種因素。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及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教育實踐,有效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發(fā)展的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學校教育中切實、深入、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學生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了,他們才會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認真的對待學習生活,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面對所要碰到的各種問題。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心理發(fā)展環(huán)境、注重實踐、共同參與。

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競爭日益激烈,給人們的各個方面的壓力,尤其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至此心理健康在近幾年來特別受到人們的關注。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對未出校門的孩子們,心理健康狀況很可能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和行為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讓其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教師們的必修課,它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工作中,如何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呢?就以下幾方面,談談筆者的初淺認識。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如,一位平時表現還不錯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學生,由于一時的沖動偷拿了同學的錢,事后良心的自責使他找到老師并承認了錯誤。但由于教師處理不當,他從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責罵、教師的不屑和同學的疏遠,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從此郁郁寡歡、自暴自棄,不但學習成績下降,而且變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現幻聽、幻視,總懷疑別人在背后議論他又在偷東西,最終發(fā)展到再也無法上學,陷入心理危機。而有同樣經歷的另一位學生,在承認錯誤的時候得到了老師的諒解,老師不但沒有將事態(tài)擴大,而且還把信任和改正的機會給他,把管理班費的任務教給了他。在老師的不斷鼓勵和積極支持下,這位學生終于擺脫了上次錯誤在心靈上留下的陰影,能抬起頭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處理關于錢的問題,其它方面的發(fā)展不但沒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因老師的諒解和信任所帶來的自尊、自信的增強而得到促進。

可見,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很難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的教師,可以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有一個孩子叫李海潮,這孩子個頭很小,年齡不小,學習慢半拍;還有一定攻擊性,經常跟同學一發(fā)生矛盾就打架,家長比較年輕。我經常找他談話,鼓勵他要認真學習,與同學們團結友好,還跟他的家長聊天,了解他的基本情況。這孩子漸漸地有了一些進步。

然而,就在孩子取得進步沒多久,學習又急劇下降。以前家庭作業(yè)基本上能夠按時完成,現在卻總是不能夠按時完成家庭作業(yè)。那段時間,我?guī)缀趺恐芏及才艜r間,在放學后留他去辦公室補習功課。在跟他聊天時我發(fā)現,孩子總是說:"媽媽還沒有回來,爸爸說老家有些事情。"。

終于有一天,海潮臉上帶著幾道傷痕來上學。一種直覺告訴我,他的媽媽并不是老家有事久不回家,而是爸爸媽媽可能在鬧矛盾。于是我旁敲側擊,通過孩子的周記等等,終于了解到他的媽媽和爸爸吵架了。媽媽賭氣回了老家,爸爸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孩子,有時候心情不好就會打海潮。

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又在跟海潮交談時,鼓動他打電話給媽媽,說很想念她。告訴媽媽,老師表揚了他,說她很乖,有進步;但是媽媽在身邊,進步就會更大。果然,海潮的媽媽不久就回家了,孩子的學習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沒有想到,這可憐的孩子學習剛剛步入正常狀態(tài),又不幸在爸爸上班的門口被一輛汽車撞了,小小的身體竟然有兩處骨折,但是,我去看望他的時候,問他:"還疼嗎"他誠實地回答:"疼。"我告訴他,雖然疼,但是要忍住疼,配合醫(yī)生的治療,這樣才會很快恢復健康。他堅定地點點頭。表現得非常堅強。我含著淚由衷地贊揚他:"你好棒。老師和同學們等著你早日回校跟我們一起學習,你要加油。"。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果我們用一個標準去要求他們,必定使得大多數學生感到困惑,也會導致校園里千篇一律的單調局面。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們各自的個性,適當引導,才能夠永遠保持百花齊放春滿校園的美好景象,才能夠保持學生學習各有特色,盡可能達到最佳運轉狀態(tài)。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等到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才開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樣就顧此失彼,得不償失。我們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時維持其心理平和,積極,順暢等等上面,營造好孩子們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長環(huán)境。為孩子們建設好和諧平等的集體,盡量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在充滿關愛,溫暖,上進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盡量避免出現對于孩子們成長不利因素的出現。

比如,在一個班集體中,有一些學困生,他們的學習上有或這或那的問題,表現出來的特征,也許是成績不夠好,反應不夠快,與同學們相處有些小氣等等;那么班集體中難免有同學會不喜歡這些人,甚至會歧視他們,那么,老師們就需要在班級營造一種氣氛:不管同學學習如何,成績如何,性格如何,家境如何,在這個班集體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任何人歧視同學都是不對的,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關心,那么,這些孩子們就不會陷于一種不良環(huán)境之中,漸漸地,也許會有令人驚奇的表現:成績好的不再驕傲,成績差點的有了進步等等。讓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

目前,不少的學校雖然也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機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絕不是每周一、兩節(jié)課或者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每天大量而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實踐證明,只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鼓勵教師開動腦筋、注意積累、重視交流,完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將非常顯著,同時會對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巨大的促進。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還受到其它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這在一些學校組織的意在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手拉手夏令營或者少年軍校的活動被塞滿高級食物的書包和每隔三兩天一次的探望搞得變了味道的教育現狀中得到充分體現。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它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家長、社會的支持和認可。因此,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3、張慶林主編,《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如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思維》。

4、吳紅駿,趙潔,《運用認知學習理論改革遠程開放教育的教與學》。

5、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八

摘要:語文教改的課程改革有許多矛盾沒有解決,表現出轉型期語文教學的特點,體現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教師觀念、素養(yǎng)與教學實踐的矛盾、文化熏陶與急功近利的矛盾、文化熏陶與急功近利的矛盾、教材體系與考試模式的矛盾。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實踐課業(yè)負擔。

《中學語文教學》上曾辟專欄討論“語文到底姓什么”的問題。語文課到底怎么上,這已是個普遍性的問題,反映出轉型期的語文教學的困惑。體現新大綱精神的語文新教材較之此前的語文教材確有很大的改進,這是語文教改的重要一環(huán)。課程改革牽動著課堂教學,文學教育的側重,對教育教學的多個方面都產生了沖擊,而課堂教學首當其沖。目前,語文課堂教學還有許多矛盾沒有解決,表現出轉型期語文教學的特點,這也可能是人們產生困惑的原因。這套教材在江蘇推行已五年多,根據幾年來的實踐,我認為語文教學存在下列幾對矛盾。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

新大綱是二者并重的,似乎不存在矛盾,但是在“工具論”的影響下的“雙基”并重,以及后來強調能力訓練,使得語文課日趨枯燥,美文受到肢解,成了雞零狗碎。人文性在人們呼喚中走進教材,走進課堂。文學作品成了課堂教學的大餐。一時間,課型紛呈,調查課、表演課、影視欣賞課、閱讀匯報課等等,令人眼花繚亂。正如有的老師說的:如果你是電腦高手,語文課上就會有很多的動畫展示;如果你是影迷,語文課就可能欣賞經典電影;如果你長于表演,你的學生就會經常改編課本劇。語文課上成什么樣都可以,所有的創(chuàng)新都會被認為正當,所有的指責都會被“人文”一詞輕輕擋回。

二、教師觀念、素養(yǎng)與教學實踐的矛盾。

教師觀念滯后的,與新教材不大合拍,面對新教材有時不知從何下手;思想上能接受新教材的,課堂往往具有開放性,可這樣的課堂對教師的素養(yǎng)要求很高,時間長了,老師便會產生“水之積也不厚”的空虛。教慣了一種教材,忽而使用另一種教材,除了適應,知識結構中的弱項還得彌補。文學素養(yǎng)提高了,老師駕馭新教材的能力才會相應增強。課堂教學中新教材的特點體現不夠與教師的觀念、素養(yǎng)有一定的關系,有時是不愿體現,有時是力不從心。

三、文化熏陶與急功近利的矛盾。

新教材增加了不少文言文和大量的文學作品,老師注意挖掘選文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但學生不大領情,較多的文言文背誦任務使其頭痛,而背誦又不能讓他們直接在考試中提高得分率,于是他們開始懷疑教材編者的意圖和老師教法的得當。無論是培養(yǎng)能力還是文化熏陶,都不是短期見效的事。盡管我們說趁早背上幾十篇文章將使他們終生受用,學生對這樣的預約大多仍是不感興趣,畢竟他們太關心分數了。課堂教學不得不照顧學生的想法,況且學校也是在意每次的考試成績的。

四、增大閱讀量與課業(yè)負擔的矛盾。

《語文讀本》作為新教材文化熏陶與急功近利的矛盾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增大學生閱讀量、拓寬其視野、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的。實際情形怎樣呢?學生很少有時間去讀。語文能力的提高是離不開學生大量、自主的閱讀的`。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大大地壓縮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就盡力在課堂上解決一切問題,課堂教學又怎堪重負?升學壓力籠罩著每一所學校,學生成天埋頭在各科作業(yè)中,即便是高一高二的同學也并不輕松,這是學生的實際狀況。我曾作過問卷調查,很多學生明白增大閱讀量的重要性,有的要求經常上閱覽室。但他們能夠自由閱讀的時間太少了,只要坐在教室,就不得不做作業(yè),他們想在語文課上獲得短暫的自由。有的學生因為語文見效慢,舍不得在上面花時間,甚至放棄了語文學習,說什么“我寧愿拿20分的語文分換取10分的物理分”。

五、教材體系與考試模式的矛盾。

綜上所述,新教材的使用,走在了其他各項改革的前頭,甚至走在了大多數教師的觀念之前,是根本性的改革,帶來了許多方面的不適應,形成了教材與老師、教材與學生、教材與評價三個層面的矛盾。怎么辦?是繼續(xù)討論語文“姓”什么(討論還是應當討論的),不斷改編教材,還是面對現實著力解決教學中的矛盾?矛盾不容回避,它正暴露以往教學中的問題,這也正說明課程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我認為,首先對轉型期語文教學的復雜性要有充分的認識。我們的師生是一起走向新教材的,認知都有需要一個過程。同時,課堂教學也不是孤立的,它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如教學評價的標準、方法、升學競爭等。這個大環(huán)境不改善,語文教學就難以走出困境。因此,這個過渡時期也許并不短暫。其次,語文老師要努力探索,找到平衡點,摸索出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既關注教學實踐,又重視理論提升。再次,老師要重視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努力提高鑒賞水平。有了硬功夫,才能把教材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十九

隊列隊形既是學校體育課教學的內容.又是教師合理組織教學.完成特定任務的教學手段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體育課的隊列隊形教學,更可作為師范生技能培養(yǎng)的手段。能加強學生政浩思想和優(yōu)良品德教育.船增強學生體質.能鍛煉學生的體型和體態(tài),船提高學生隊列操練和口令指揮能力,作為一項實用體育技能。便于學生將來成為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有較強的能力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活動。如何在教學中通過旨理有效的教法手段使學生全面掌握隊列隊形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是提高隊列隊形教學質量的關鍵。本文采用教學經驗總結法、訪問調查法、文獻資料研究法進行研究。

隊列隊形練習的基本術語是:

1、原地隊列操練瑟指揮方法,如立正看齊,報數,向壺、右、后轉等。

2、行進隊列操練及指揮方法、如各種步法瑟其互換,行進問各種轉法等。

3、隊形變換及指揮方法,如一(路)變二列(路)瑟還原等。

1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強化專業(yè)思想高等師范院較公共體育課教學中.隊列隊形練習不能便是譚的組織形式.必須與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緊密聯系,要求學生一切行動昕指揮,不怕苦、不怕累.堅決執(zhí)行命夸,服從組調動,嚴肅認真、精種振作、思想集中.互幫互學、關心巢體,保持隊伍整齊、肅靜.自覺遵守隊列紀律.體現“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作風和師范生的精神風貌。通過嚴格、全面、有針對性的n^列隊形教學,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強化專業(yè)思想.培養(yǎng)符臺將來教師職業(yè)所必須具備的思想道德。

2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判斷方位能力.集中注意力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平衡感、節(jié)奏感和協(xié)調性造都有助干學生上好體育譚.有助干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yè)知識。

4通過臥剜隊形練習中的指揮能力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膽量,克服羞澀心理,敢于指揮全班同學進行隊列操練,不斷體會,運用正確的發(fā)音方法、自信而有力的聲調、準確的站位和身體姿志,提高指揮技巧,為將來成為—_名教師特剮是班主任,在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括動時,有較強的能力指揮隊伍,樹立威信。

1.突出教材的思想性。隊列隊形練習車身有很強的思想性,根據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目的任務教學中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隊列隊形教材的思想性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梢神,培養(yǎng)學生的革命時代精神,培養(yǎng)學生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作風。

3.個體與集體的統(tǒng)一性。隊列隊形練習要求每個操練者動作標準、規(guī)范,這樣才能保證集體動作的整齊劃一。個體動作準確是集體動作整齊的前提,集體動作整齊是個體動作準確的體現教學中既強調個體動作的準確,又強調集體操練的協(xié)同一致.飆而提高學生隊列隊形的學習質量。

4.教學內容的多功能性。隊列隊形教學的每一內容都包含了多種教材的固索.如“立正”的教學,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反應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形態(tài),可培養(yǎng)學生動作操練能力和口令指揮能力.體現了教學內吝的多功能特點。

5.教學效果的.可比性。隊列隊形的教學效果可通過提問抽查、示范表演、考棱等形式進行比較,既可比較操練效果,也可比較指揮效果,既可對學生單獨比較,也可按橫排、縱隊、全班進行比較。通過多種開式的操練比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四、隊列隊形教學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嚴格要求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學生往往對隊列隊形練習不重視,覺得既辛苦叉枯燥,這就要求教師把思想教育滲透到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去,適時運用袁揚與批評,聯樂隊列融形練習對將采工作實踐的積極意義,提高學生的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3分解動作練習和完整動作練習臺理進行,細致、簡潔、正確講解動作的技術要領.對容易出現錯誤的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博學生的動作操練更規(guī)范準確。

五、隊列隊形教學的基本形式。

1把隊列隊形教學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安排在不同學期不同課次進行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臥列隊形練習的基率術語、操練方洼、指揮技巧等。

2課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隊列隊形的集體操練、分組操練、一對一操練.有分有臺,教師巡棍學生練習情況井予以輔導,使學生進一步提高操練能力和指揮能力。

3通過提問抽查、示范表演、考核評定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教學效果進行檢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通過課中集隊、項目輪換等隊伍調動形式強化學生隊列隊形練習的意識,強化學生的動作規(guī)范性。

六、隊列隊形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操練和指揮的能力,動作標準、口令準確、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隨便。要做學生的學習榜樣。

2思想教育措施要得力。隊列隊形的教學要重視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通過有效的方法、得力的措旖、結合學生實際。提高學生對隊列隊形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3隊列隊形的教學不能搞形式.技術的各細節(jié)要講解清楚.匣復練習,努力提高學習的操練能力和指揮能力。

4不良的氣候環(huán)境進行隊列隊形練習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時機組織學生在酷暑、嚴寒、風雨中進行適量的練習.能有救地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yǎng)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隊列隊形的教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新時期臺格師范生的需要。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標準、嚴要求,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隊列隊形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把隊列隊形的教學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

淺談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篇二十

論文摘要:基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師院校中文系學生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顯示,當前高師院校中文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它要求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以及開設相應的課程以加強文學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時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論文關鍵詞:文學理論;高等師范院校;課程改革;中學語文課程改革。

文學理論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按照一般的觀念:文學理論是一門“以美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的學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學史提供的大量材料與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豐富成果為基礎,同時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理論指導。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專業(yè)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關系著學生的理論水平,決定著學生能否以科學的方法對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評價。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這一目標?,F實中的情況如同相關學者指出的那樣:“在大學的文藝學研究與教學中,或者說在教科書形態(tài)的文藝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中,文藝學的危機就表現得尤其突出。學生明顯地感覺到課堂上的文藝學教學知識僵化、脫離實際,它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解釋大學生們實際的文藝活動與審美經驗。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教文論的不講作品,講作品的沒有理論,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隔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文學實踐也因為缺乏理論的引導而顯得感性、隨意。尤其是對于高師院校而言,人們往往對于那些玄奧、費解的理論觀念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意義存在著疑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人們對于文學理論相關課程的開設價值的懷疑。

這種狀況的存在固然與人們認識上的某些誤區(qū)相關,但它也與我們在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直接的聯系。在圍繞著“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面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研究與探索”這一課題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筆者曾向近十年來由各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分配到中學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畢業(yè)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回到高校中文系學習,你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相當一部分畢業(yè)生在問卷中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提高自己分析、闡釋相關文學作品的能力”。然而,當在同一份問卷中問及他們:“你覺得大學中文系應當減少課時的專業(yè)課程是什么”時,許多畢業(yè)生選擇了文學理論方面的課程。在這里,提高理論素養(yǎng)的要求與削減理論課程課時的希望之間的矛盾鮮明地表現出來,這一矛盾迫使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在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學理論諸多課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提高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作用,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因而,對高師院校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學科反思,對其所涉及的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清理,從而對文學理論課程在高師院校中文系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進行評價,這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在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首先是由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文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生活、吸收人類傳統(tǒng)中優(yōu)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幫助他們培養(yǎng)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fā)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是其他學科替代不了的。文學作品的語言一般是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語言,是理想的母語教育范文,中學語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文學教育在中學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因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fal。從這一要求出發(fā),普通高中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的經典文學作品,“課程標準”還向中學生推薦了大量的課外經典讀物,其內容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包括《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子夜》、《邊城》、《巴黎圣母院》、《復活》、《老人與?!贰ⅰ蹲冃斡洝?、《西廂記》及普希金、莎士比亞的作品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文學教育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文學教育既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指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也就構成了中學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職責。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對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上,他應當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能夠站在理性的高度對一定時期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作出理性的把握,這樣,較強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就成為我們對一名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固然,中學語文教學不同于大學教育,它不要求向學生講授系統(tǒng)的文學理論,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并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朱光潛的《談美書簡》、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等文藝理論名著。另外,“課程標準”還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這里所要求的審美能力的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以及對一定文化現象進行闡釋的能力,實際__卜都是指向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的。中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學生展開文學欣賞,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分析和闡釋一定文化現象的能力的使命,這就對高等師范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理論素質培養(yǎng)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固然與他們對文學史的學習、作品的閱讀有著緊密的聯系,然而,對文學理論的全面、系統(tǒng)的自覺把握,是離不開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開設的。

就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開設的目標而言,它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素質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首先,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文學理論的一般知識,為他們能正確認識、分析文學現象奠定基礎。作為一名合格的高等師范院校中文系畢業(yè)生,應當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他們對于文學的認識不應當停留于感性的層面上,而應當對文學的性質、特點,文學作品的構成、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欣賞的一般規(guī)律有較為深人、全面的認識。只有如此,他們才可能科學地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種文學現象,才有可能深人淺出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例如,當前中學語文教材選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詩詞,在對這些古典詩詞的欣賞中,就離不開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認識,特別是文學理論中關于“意境”的理論是我們解讀這些作品的的關鍵。然而,我在圍繞著本課題的相關調查中曾向畢業(yè)生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對‘意境’、‘典型’、‘靈感’、這些術語的熟悉程度如何”?約有60%的畢業(yè)生選擇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確切內涵”。這一回答是很不能讓人滿意的,這些概念都屬于文學理論中的基本范疇,缺乏對其內涵的充分認識顯然是不利于他們對學生閱讀的指導的。

同時,在調查中我還發(fā)現,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字、詞的解釋和翻譯方面,而忽略了引導學生進人到對這些作品的藝術境界的感受、體驗之中,這與他們的文學理論基礎方面的不足有著直接的聯系。實際上,中學語文教學所涉及的文學作品是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的,比如:李商隱的《錦瑟》詩是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篇目之一,對于這首非?;逎?、含蓄、“幾同無字天書”詩歌,中學語文教師如果不了解中國古典藝術的一般審美特征,是很難說得上為學生的欣賞活動提供指導的。對于教師文學理論素養(yǎng)的要求是貫穿于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的構成、文學的創(chuàng)作、鑒賞、發(fā)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作品,其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類型。如何引導學生展開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閱讀呢?這就離不開對各種文學樣式、創(chuàng)作思潮的理論把握。對于諸如((祝?!?、《我的叔叔于勒》這些作品的分析,也離不開文學理論中關于“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關理論,而對于《變形記》、《等待戈多》等作品,就離不開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把握。

其次,文學理論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文學理論作為對創(chuàng)作實踐的理論概括,其根本意義在于為人們提供一種從理論的高度去認識、評價具體的文學現象的能力。文學理論作為中文系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學科,不是僅僅介紹各種文學理論知識和各家各派的觀點就行了,關鍵的是它必須闡明文學理論本身的”學理”,著重培養(yǎng)學生分析、闡發(fā)作家、作品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學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對文學的認識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觀的層面上。它當然要介紹各種各樣的文學理論觀點,但不能滿足于單純的知識介紹,更主要的是要為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提供一種認知方式。向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轉化,這是我們對中學語文教師的理想要求,我們很難想象一名基礎理論匾乏,缺乏較強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畢業(yè)生能夠成長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因此,在高師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對各種理論問題的內在意義、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系的把握,最終都指向為學生提供一種理論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對具體的文學現象從理論的高度上展開思考,通過不斷加強這種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再次,文學理論應當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各種文化現象、文化思潮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能夠面對現實進行思考的能力。”文學是人學”,文學是對人類生活狀況的整體反映,文學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它總是與人類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哲學等文化現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理論固然是以文學為研究對象的,但這種研究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學本身,它通過文學涉及人類廣泛的社會現象、文化現象。當前文藝學領域正在發(fā)生的“文化論”轉向就體現了這一內在要求,它強調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價值閱讀”,發(fā)現文學所承載著的文化意義。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文學理論教學不僅要傳授關于文學的一般知識,更要從文學的角度出發(fā),教會學生如何面向現實進行理論思考,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分析、評價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文藝作品中所蘊含著的文化意義。特別是近十年以來,文化傳播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經典意義上的文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網絡、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文化工業(yè)”的興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文學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復雜地結合在一起,文學理論要取得鮮活的生命力,就不能忽視這一趨勢的存在,一名優(yōu)秀的中學語文教師,不僅應當具有闡釋文學經典的能力,還應當具有引導中學生面對現實社會中豐富、復雜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進行思考的能力。

就高等師范院校文學理論課程教學與研究的現狀而言,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學理論本身的實踐性問題。在高等師范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中,當代中國文藝學學科體系主要是以文學概論為基礎,以美學、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以及馬列文論為輔的課程體系。從知識結構方面來說,這一體系是無可非議的,它很好地涵蓋了古今中外關于文學的一般觀念,能夠反映出不同時代,不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人們對于文學的一般規(guī)律的認識。但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來看,這一體系在強調了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相關知識的掌握的同時,卻對文學理論本身所固有的實踐性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不得不面對一種現象:基礎理論與文學實踐相脫節(jié),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課程各講各的,文學史、作品選讀的課程往往對文學理論問題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往往與具體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的研究相脫節(jié),這種趨勢在近年來尤其嚴重。理論為文學史、文學批評提供指導,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句空話。特別是近二十余年來,當代中國社會的審美意識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的大學文學理論課程往往無視這一變化:“文藝學研究的范圍局限于經典的作家作品(甚至連在西方已經經典化了的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很難作為”例子”進人文藝學教材),并且堅持把那些從經典作品中總結出來的”文學特征”當作文學的永恒不變的本質與標準,建立了相當僵化機械的評估一篩選一排除機制。這就日益喪失了與現實生活中的文化一藝術活動進行積極對話的能力”(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知識僵化,脫離實際,不能解釋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復雜的文學問題。這成了人們對于文藝學學科的一個普遍看法。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如何面對人類豐富的文藝理論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較全面地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闡釋的文學理論體系。中國現代文藝理論體系處于西方文化的絕對影響下,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文藝觀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觀念、新理論不斷涌現,理論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論界的一道基本景觀,這些理論往往自成體系,在不同層面上都具有自身的價值,如何處理他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對其加以整合,這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這一間題突出地表現在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方面,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的難度是困擾著文藝學界的一個基本問題。應該說,二十余年來,國內文藝學研究有了巨大的進展,但文藝學研究成果向教學領域、教材編寫領域轉化的效果卻還很不盡人意,其中困擾著大家的一個基本矛盾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對這兩者關系的處理,也就是教材的編寫者的學術個性和教材涵蓋當代學術進展的客觀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

從中國當代文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來看,在蘇聯文論模式的影響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學理論體系主要建立在現實主義反映論的文學觀的基礎之上。作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著廣泛影響的大學文學理論教材,以群主編的《文學的基本原理》雖然承認”萬古不變的文學原理是不存在的”,對于文學理論的研究應該”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川,但在具體的理論闡述中,教材卻以反映論的理論模式代替了對古今中外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的認識,觀念嚴重滯后,知識老化、僵化。當前文學理論界對這一模式的不足是有著足夠的認識的,也在突破這一模式方面做出過許多努力,近幾年所出的幾樣教材的確有不少新意。但是,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論上的前沿性的同時,卻又r帶來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對各種理論觀念的整合差強人意,特別是在本科文學概論教材的編寫中,對于大學本科低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文學素養(yǎng)考慮不足,教材涉及的理論問題往往過于寬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談,但什么都談不透,整部教材讓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教師也很難取舍。

針對上述各種情況,對于當前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有幾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并作出相應的改革。這主要涉及到優(yōu)秀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加強,特別是應注意文學理論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性與時代性,加強文學理論、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聯系,開設富于實踐性的文學批評與鑒賞課程,同時,作為對轉型期時代文化狀況的回應,把文化研究納人到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之中。教材的編寫是文學理論課程建設的難點之一。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傳播方式的改變以及“全球化”的趨勢使我們從以往那種單一、封閉的環(huán)境之中走了出;來,地球上每一種創(chuàng)作思潮、理論觀念都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多元化已經成為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共同認識。表現在文學理論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學術觀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論觀念、審美取向各領風騷數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種各樣的文學觀念整合到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之中,使我們的理論體系有足夠的覆蓋力,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學理論成為各種理論觀念的拼湊,而能構成一個自足的體系,這無疑是高校文學理論教學中所巫待解決的問題。如同童慶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樣:“過去文學理論只關注現實主義,不關注現代主義。實際上現代、后現代都要關注,各個方面都要照顧到,這樣才完整”。然而,困難在于:當代中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正處于一種尷尬的“失語”狀態(tài)之中,雖然理論界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氣象,但面對豐富的文論資源,不同學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學術興趣也有著很大的差異,選擇哪些觀點、學說來加以介紹,如何依據教學的需要,把這些觀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統(tǒng)中去,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個問題。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教材內容的先進性和普適性的關系的處理問題,即既要使教材能夠體現出學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內容的普適性為編者本人的學術個性所掩蓋。大學教材與學術專著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優(yōu)秀的學術專著往往帶有著者鮮明的學術個性。而對于文學理論教材而言,它不應該只是講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應當客觀地介紹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鑒賞及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認識。文學理論教材的個人風格,不應沖淡其理論的全面性、普適性,而應當綜合本學科國內外主要的成果,特別是對于作為基礎課程的“文學概論”課,它應具備較強的知識性,應當在綜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文論體系,而不宜過多的強調編寫者個人的學術興趣。其中應特別注意文學理論研究成果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問題,如果我們缺乏對當代學者科研成果的吸納,教材便往往缺乏時代感,與時代相脫節(jié),但同時也應注意到對以往學者研究成果的繼承,如果僅僅因為“創(chuàng)新”的原因而排斥前人的優(yōu)秀成果,就會使文學理論失去豐富的學科資源而顯得漂浮、淺薄。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者應當具有廣闊的學術視野、海納百川的學術胸襟,把歷史上不同學者關于某一文學理論問題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應避免把教材作為宣講個人學術觀念的地方。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間題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論的深淺程度問題。20世紀世界文學理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此我國的文學理論研究界也給予了充分的注意,這對于全面地反映當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狀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對于《文學概論》這樣的課程,在注意到人們關于文學的觀念的多元化的同時,是否也應當考慮到其作為基礎課程的性質,內容不應過于繁雜,以至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術語名詞滿天飛的局面?!拔膶W概論作為講授文學理論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識的課程,是文學理論的初步。文學理論中所包含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它都概括地講到,但它只講最基礎的東西,不涉及其中比較專門的復雜問題。它是概論,不是專論”。一方面,文學概論是為大學低年級學生所開設的一門課程,這一階段的學生文學方面的素養(yǎng)還相對不足,如果這一門課過于艱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響到他們學習理論的效果,甚至影響到他們學習文學理論的熱情。另一方面,師范院校的文學理論課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的文學理論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注意到引導學生了解文學觀念的豐富性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以致用問題呢?因此,對教材所涉及的理論問題的深度與廣度的慎重考慮是我們在教材編寫中所必須注意到的。

就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而言,傳統(tǒng)上分層開設課程的做法是值得繼承的,在大學低年級以開設文學概論課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理論素養(yǎng)。在大學三年級以后逐漸開設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文學理論的分支課程,分別在相應的領域作進一步的深人學習。在此之后,可結合師資狀況開設中國古典美學、文心雕龍研究、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等專業(yè)性較強的專題課程,對這類課程必須突出其選修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

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是對每一階段的具體某一門課程開設的價值、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當有一個較為明晰的認識。從提高學生文學理論素養(yǎng)的需要出發(fā),我們可以把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課程分為三類: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選修課?!拔膶W概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其目的在于向學生介紹歷史上人們對于文學的性質、特征,文學作品的構成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鑒賞及文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認識。它是文學理論的初步,基礎性是其基本特征,它的開設一般放在第二、三學期比較恰當。

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是在學生學習了“文學概論”課,對文學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經過對文學史的學習、閱讀了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中國、西方文學理論發(fā)展的.一般狀況。它是在“文學概論”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深人,如果說“文學概論”課是側重于對歷史上人們關于文學的本質、規(guī)律的綜合性的介紹的話,那么“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課程則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學理論的發(fā)展歷程中,具體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關于文學的認識發(fā)展過程。這類課程可列為專業(yè)必選課,放在三年級開設較為恰當。對于馬列文論、美學原理這些以往在文學理論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課程,就其性質而言,它們在內容、課程性質方面與文學概論課多有重復之處,將其作為必修課并無多大的意義,可將它們歸人選修課的范圍。專業(yè)選修課的開設對于學生理論素養(yǎng)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但在這一類課程的開設中應當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必須突出其選修的性質,以適應不同學生興趣的需要。另一方面,這一類課程為提高課,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它的開設應當根據各個學校的師資條件而定,在此類課程的開設上,應特別強調教師的學術特長,以保證其學術性,達到引導學生在相關問題的研究中提高理論素養(yǎng)的目的。

在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課程體系的建設中,對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們需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

首先,應加強文學理論課程的實踐性,改變文學理論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相互脫離的現狀。文學理論來自于對文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源于實踐而又面向實踐,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沒有任何理論可以超越具體的實踐而存在。文學理論并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最終目的,它應當為學生提供理論思維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眼光,提高其闡釋、分析具體文學現象的能力,這些能力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就可以實現的,而只能在學生的具體實踐中才能完成。在當前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學理論的教學往往成為抽象的理論灌輸而與鮮活的文學實踐相脫離,理論因為與生動的文學實踐相脫離而顯得抽象、缺乏實際意義。這正是導致學生一方面覺得自己缺乏闡釋具體作品的理論素養(yǎng),另一方面卻認為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缺乏實際意義而應當削減課時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加強文學理論課程與文學史、作品選讀之間的聯系就顯得特別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學校雖然也開設有文學批評課程,但也是偏重于批評理論的講授,對于文學批評與鑒賞的實踐性質缺乏充分的注意。與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能夠針對這種狀況,開設文學文本解讀、文學批評實踐等課程,在對具體文本的解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這是很值得借鑒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對于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可以作出這樣的規(guī)劃:可在一、二年級之間開設文學概論的專業(yè)基礎課,為學生提供本專業(yè)的初步理論;在三年級重點開設“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文學文本解讀”或“文學批評實踐”等專業(yè)必選課或專業(yè)限選課,強化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在四年級則根據各個學校的師資條件開設中國古典美學、當代文藝思潮研究、《文心雕龍》研究、文化傳播研究、大眾文化研究以及各種相關文化現象的專題研究等選修課程,更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論素養(yǎng)及闡釋各種文學現象、文化現象的能力。在選修課程的開設問題上,不一定規(guī)定具體的課程,而應在考慮學校的師資條件、學生本身的興趣、需要的基礎上作出安排。

針對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教學中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現狀,對其進行深刻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就其巫待解決的問題而言,一方面,它需要我們在編訂具有時代性、前沿性同時又不乏普適性的文學理論教材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應充分注意到文學理論學科的實踐性特色,開設相應的課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出對作家、作品以及各種文學現象、文化現象進行理論剖析的能力。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7267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