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和心得。宏觀和微觀的角度結合,可以讓總結更全面、準確。文章中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的立場和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的立場和觀點。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一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和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詩句,體會詩人與友人間的真摯友情。
過程與方法:
結合文中插圖,朗讀感悟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情誼,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友愛互助。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詩句,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今天,老師要帶大家走進古詩,去感受古代詩人與友人間真摯的情感。
3、導入??:這節(jié)課,先學第一首古詩。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2、分句指名讀詩,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3、學習詩中生字新詞。
4、強調多音字“舍”。
5、學生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出示導學提綱,引導自讀感悟。
(1)聯(lián)系注解,說說古詩題目的意思。
(2)詩人是在什么季節(jié)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從哪些詩句看出來?
(3)找出表示友誼的詩句,讀一讀,說說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什么?
2、逐項指名反饋,評議。
3、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題目的意思:(詩人王維)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別的詩句,指名說意思,談感受。
(3)表示友誼的詩句,看圖,體會詩人對友人的留戀與牽掛。
4、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書寫生字。
1、整體感知古詩內容。
2、學生練習背誦古詩。
3、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讀第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評議。
2、齊背古詩。
3、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描寫送別的古詩,去感受另一番的送別情景。
二、初讀古詩,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每個字音。
2、指名讀古詩。
3、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4、學生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
5、了解古詩大意:這首古詩是寫誰送別誰?
三、細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提綱導讀。
(1)高適是在哪個季節(jié)送別董大?請找出相關詩句來說明。
(2)找出表示友誼的詩句,讀一讀,說說從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什么?
(3)想象詩人送別的場景,練習有感情地讀讀古詩。
2、逐項指名反饋,評議。
3、教師引導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4、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四、總結比較,感悟友情。
1、對比讀本文中的兩首古詩。
2、說說:同樣是送別友人,但又有何不同之處?
3、教師小結:留戀也好,安慰也罷,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詩人與友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4、齊讀兩首古詩,結束課堂。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二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是一首登樓懷古思念鄉(xiāng)土的傳世佳作。首兩聯(lián)劈空寫來,發(fā)人去樓空、歲月不再之慨,寄托著詩人入世虛無的悲嘆,末兩聯(lián)以明麗之景寫江中景色之美,畫面頓生明暗對比,但隨即落筆暮靄煙波,景致陡暗,原來是樂景寫哀,歸思難收,令人讀罷,如幻如夢,愁緒無限。傳說李白登此樓,本欲作詩,見樓中題有此詩,自嘆不如,擱筆而去。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古詩黃鶴樓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xiàn)纏綿的鄉(xiāng)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三
本課安排的是兩首古詩,分別是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和唐朝詩人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兩首古詩都用凝煉精妙的語言描寫了祖國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兩首古詩意境深遠,極具畫面感?!锻麖]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诮滩奶攸c,在教學中,通過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充分利用插圖來展現(xiàn)美,發(fā)揮想象充實美,聯(lián)系生活發(fā)現(xiàn)美,進而動情地表達美。
兩首古詩文字優(yōu)美,充滿韻味。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使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時又使學生的朗讀能力、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識字活動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從而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重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觀察畫面,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重點)。
3.能體會詩句的意思及蘊含的哲理。(難點)。
1.預習課文,能夠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談話導入,引出古詩(用時:5分鐘)。
1.引導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古詩。
2.教師板書《登鸛雀樓》,教學生識記“樓”字。
3.結合學生質疑介紹“鸛雀樓”。出示圖片。
4.介紹詩人王之渙。
5.范讀全詩,指導朗讀。
1.學生背誦自己學過的古詩。
2.學生認讀“樓”,再想一想怎樣記住這個字。
(1)學生跟著老師范寫進行書空“樓”。
(2)說說注意點,并臨寫一個。
3.學生讀題質疑。欣賞圖片,了解“鸛雀樓”。
4.了解詩人王之渙。
5.跟著老師朗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1.學生交流自己學過的古詩不多,它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個詩歌的氛圍。
2.鸛雀樓、詩人的資料只需老師簡單介紹即可,而了解鸛雀樓的雄偉壯麗是為學習詩歌做準備的,所以應該用圖片介紹。
二、圖文結合,細讀品味(用時:25分鐘)。
1.教師朗讀古詩,引導學生圖文對照,想象詩人看到了怎樣的景象。交流過程中相機地說出一些詞語幫助學生積累。如:山窮水盡、層林疊翠、煙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導學生讀詩句,師生合作畫簡筆畫,理解“白日”“依山盡”。
3.指導學生說說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5.指導朗讀,讀出詩中描繪的意境。
6.指導想象:如果再往上走,還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師小結: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還得繼續(xù)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8.指導學生找到詩中描寫這個意思的詩句。
9.指導朗讀,理解“欲窮”“千里目”“一層”。
1.學生聽讀,思考:詩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幾句詩寫出了這些景物?(1)用筆在詩句中圈畫出來。(2)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并用“看到了()的____”的句式說說這些景物。(3)認真讀詞語。
2.自由讀第一、二兩句詩,和老師一起畫簡筆畫,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陽?!耙郎奖M”就是指太陽靠著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邊。在理解詞義中識記“依”“盡”。
3.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第一、二兩句詩中描繪的畫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這樣的景色,會說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6.想象:再往上登,還會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飛鳥……)。
7.聽老師小結,再從詩句中找到后兩句,理解詩歌蘊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
8.理解“欲窮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遠。
9.有感情地朗讀詩句。理解“一層”指很多層。
1.這首詩是五言絕句,學生要想領會這二十個字中描繪的意境以及蘊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師渲染氣氛,讓學生通過圖文對照、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方法進行想象畫面。
2.古詩很凝煉,在指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時候,要避免簡單告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如根據(jù)詩句合作繪畫等。
3.古詩的意境深遠,無需學生多講,要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導書寫(用時:8分鐘)。
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依、盡、層”,再次認讀,并練習組詞。
2.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書寫注意點,并指導臨寫。
3.教師范寫生字,重點講解“盡”的書寫要領。
4.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的書寫成果,組織交流反饋。
1.學生認讀生字并組詞,比一比誰組得多。
2.學生觀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書寫注意點。
3.觀察老師范寫,一邊觀察一邊做書空練習。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書寫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改進。
1.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觀察生字的特點。
2.重點指導“盡”,引導學生抓住漢字書寫規(guī)律。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用時:2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識字。
2.布置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將詩句中描繪的畫面講給家長聽。
1.學生從老師的總結中知道:要多動腦筋想多種方法學習生字。
2.學生完成作業(yè),并請家長對自己的作業(yè)做出評價。
教師可以建議家長從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順、是否能讀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語氣等方面進行評價。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用時:3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古詩《登鸛雀樓》。
2.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1.學生背誦古詩。
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中描繪的畫面。
教師必須要求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鼓勵學生采用不同形式說詩中描繪的畫面,進而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
二、理解詩題,知曉詩人(用時:5分鐘)。
1.介紹詩人李白。出示ppt資料。
2.板書詩題,指導學生讀題,讀準“瀑”“布”。識記這兩個生字。
3.指導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說題目的意思。
4.出示圖片,欣賞廬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態(tài)。
1.聽老師介紹詩人李白,了解他的詩歌特色。
2.朗讀題目,讀準字音。交流識記方法。
3.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
4.看圖說說瀑布的樣子,了解廬山。
教師要教學生用補白的方法說題目的意思,從而為下面理解詩句打下基礎。
三、初讀疏通,初知詩意(用時:15分鐘)。
1.出示帶拼音的詩句,指導學生朗讀古詩,相機正音:讀準“紫煙”。
2.認識生字:相機區(qū)別“爐、煙”,學寫生字“照、爐、煙、掛、川”。
3.指名讀整首詩,糾正、齊讀。
4.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律。
讀古詩特別要讀出詩的韻律美,韻腳一定要讀準,讀到位。(如“煙”“川”“天”)。
5.出示詩的停頓及重音,范讀并指導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
1.學生自主朗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認識生字,交流識記方法,區(qū)別“爐、煙”。
3.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書寫生字“照、煙、川、掛”。把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4.朗讀全詩,在老師的指導下讀準韻腳。
5.學著老師的樣子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1.教師要不遺余力地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出節(jié)奏。
2.在指導生字書寫的時候,要發(fā)揮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時反饋。
四、再讀課文,圖文對照,想象畫面(用時:15分鐘)。
1.指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播放廬山風光片,飽覽廬山秀美的風光。教師解說。
3.指導朗讀第一、二兩句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精妙。是誰把瀑布掛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指導學生細讀第三、四兩句詩,理解字詞,感受詩歌意境。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什么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
(3)補充“銀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導學生朗讀詩句。
5.小結:由瀑布到銀河,這是作者的一種奇特的聯(lián)想;將瀑布的高大、急的特點展露無余。
6.指導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7.指導背誦。
1.圖文結合,想象畫面,說說看到了什么。
2.欣賞廬山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讀第一、二兩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個“生”字就把香爐峰描繪成一個仙境,把云霧寫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掛在了山上。體會“生”“掛”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兩句詩。
4.默讀第三、四兩句詩,圖文對照思考交流:
(1)“飛”“直”寫出了瀑布的高、筆直的特點。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張用法,突出瀑布長的特點。
(3)通過資料了解——銀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現(xiàn)出一條明亮的光帶,夾雜著許多閃爍的小星,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九天:天的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的一重稱為九天。詩里形容極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從極高的地方傾瀉而下,體會壯麗的景象。
5.聽老師總結。
6.聽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1.理解詩句,教師要指導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yōu)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對于詩中涉及的夸張的修辭方法,教師不多強調術語,讓學生在想象里、在朗讀中自然體會。
五、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用時:2分鐘)。
布置作業(yè):搜集其他描寫瀑布的詩歌讀一讀。
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有關瀑布的其他詩歌,并且讀一讀。
如果孩子能力強,也可以寫一寫,還可以為自己的小詩配插圖。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四
1.學認2個生字,練習寫好6個漢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品讀悟詩情。
教學過程。
一、音畫時尚導入:
1.師播放兩段有特色的樂曲,引導學生想象情境,再根據(jù)情境聯(lián)想詩歌。
2.生交流匯報并背誦相關的詩句。
3.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匯報。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質疑。
三、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如疑:“欲飲琵琶馬上催”什么意思?
“醉臥沙場君莫笑”(為什么戰(zhàn)前還要喝酒呢?)。
引導:“飲”是飲什么?琵琶聲聽過嗎?有什么感覺?(相機介紹這句詩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詩中哪些詞語與酒有關?
過渡:以上這些詞語都與酒有關,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還有哪些東西?
2.為什么在詩人的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
3.說一說:酒有哪些作用?
4.戰(zhàn)士們有哪些苦衷或煩惱?他們想借酒忘掉什么?
5.問:這一杯酒喝完了嗎?為什么?
6.如果你是這位戰(zhàn)士,出征前你會對父母、妻兒或自己說些什么?(配樂)。
7.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練讀詩句,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9.配樂賽讀,齊讀。
10.背誦。
四、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略)。
2.教師推介。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杜甫《兵車行》詩句。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句。
邊地多陰風,草木自凄涼。
——李益《從軍苦樂行》詩句。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句。
五、書寫鞏固。(用鋼筆或毛筆書寫這首詩)。
六、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詩句抄寫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用毛筆寫一寫。
3.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板書設計:
涼州詞。
(唐)王翰。
馬上催 殘酷。
醉幾人回?悲苦。
第二課時。
《示兒》。
1.自主識字2個,練習寫好2個漢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詩人深厚的愛國之情。
3.默寫這首詩,積累其他的愛國詩篇。
教學重點。
誦讀,感悟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問:你們聽說過遺書嗎?遺書一般交代哪些內容?
2.生交流。
3.引入課題,板書課題,讀題。
4.師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匯報。
(1)指名讀文,評議并隨機正音。
(2)強調“祭”的讀音。
(3)齊讀課文。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4.質疑,集體解疑,師相機指導。
三、感悟詩情。
1.默讀全詩。
2.談自己的感受(或:你有什么想對詩人陸游說的?)。
3.表演課本劇,幫助理解。
(1)組內表演課本劇。
(2)師生合作表演。
4.誦讀詩歌。
四、拓展積累。
1.教師推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愛國詩歌。
五、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示兒》。
2.背誦其他的與愛國有關的古詩。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五
認識“樓、依”等12個生字,會寫“樓、依”等10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fā)的贊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自由讀詩。
自主識字。
認讀。
讀準“瀑、布”,韻母都是“u”,聲母分別是“p”和“b”。
“盡”是前鼻音,“層”是后鼻音。
識記。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對照識字。
“樓、依、遙”都是形聲字,根據(jù)熟悉的構字部件來識記,也可以采用換偏旁的方式聯(lián)系熟字來識記。
“欲”組詞“欲望、食欲”識記字義。
“層”,看看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著一層,數(shù)數(shù)有幾層。
“爐”,從“火”從“戶”,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聯(lián)系生活想一想見過哪些爐子——煤爐、微波爐??蓪ⅰ盃t”與“廬山”的“廬”作比較鞏固字形。
指導寫字。
“樓、依、爐、煙、掛”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皹?、依、爐、掛”要特別注意筆畫的穿插?!盃t、煙”左側“火”的捺應改成點。
三、朗讀感悟《登鸛雀樓》。
板書題目,并解題。
[登鸛雀樓]題意是登上鸛雀樓。
師:簡介鸛雀樓,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詩句之意: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更:再。詩句之意: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行寫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勢雄渾的意境;后兩行寓理于詩,寫出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句解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黃河入海流”寫近景,意思是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涌奔流,寫出了水的氣勢磅礴,景象壯觀。兩行詩對仗工整,“白日”對“黃河”,景物相對,色彩也相對;“依山盡”對“入海流”,動詞相對,厚重有力,既構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達了充沛的氣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表達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詩中的“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可理解為更遠、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登鸛雀樓》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fā)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誦讀背誦。
四、作業(yè)布置。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
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登鸛雀樓》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背誦《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板書題目,并解題。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見附錄)。
簡介作者:(見附錄)。
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fā)生,產(chǎn)生。(指山間云煙冉冉上升,裊裊浮游。)紫煙:紫色的云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云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云霧彌漫,蒙蒙的水汽透過陽光,呈現(xiàn)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為。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xiàn)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瀉而下,使人以為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么?(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tài);第三行寫動態(tài);第四行寫聯(lián)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詩句解析。
前兩句:寫詩人遠望廬山瀑布的雄奇之景?!耙粋€“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為靜,寫出了瀑布的雄奇壯觀。
后兩句:“飛流”二字表現(xiàn)出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爸毕隆奔葘懗鰩r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虛數(shù),極盡夸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疑”字率直道破這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夸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云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xiàn)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皰臁弊只瘎訛殪o,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帮w”把瀑布噴涌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為生動?!爸毕隆奔葘懗錾礁呔?,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你讀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fā)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浪漫的情懷。
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三、作業(yè)布置。
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背《望廬山瀑布》,并完成課后練習題。
四、板書設計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
白日……。
所見遠望——照生。
黃河……遙看——看掛。
欲窮……近觀——飛下。
所思聯(lián)想——疑落。
更上……。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勇敢慎重的面對人生選擇。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自學內容:
根據(jù)提示,閱讀這兩首詩;
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詩歌導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2、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3、背誦這首詩。
簡介作者。
一、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的是什么?(特指在生活中應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xiàn)了怎樣的內容?(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性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xiàn)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3、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思考探究。
學生再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要聯(lián)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當時沙皇專制統(tǒng)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與之抗爭,只能等待。)。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回成為親切的懷念”?(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都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道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學生朗讀背誦詩歌,試著當堂背誦這首詩。
三、體驗反思。
教師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的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三。
2、根據(jù)“體驗與反思”的要求寫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詩歌導入。
出示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
2、認識慎重的選擇人生的意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整體感知。
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認真閱讀這首詩,最好是默讀。深入思考每節(jié)詩歌的意思,然后把握全詩,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題:
(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我們學過的〈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都采用了這種寫法。)。
2、四節(jié)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第一節(jié),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一經(jīng)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jié),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zhàn)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靜。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jié),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jīng)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
第四節(jié),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xiàn)實已經(jīng)、不能回頭了。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人的一生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fā)現(xiàn)諸多不竟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chǎn)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二、思考探究。
1、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么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以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思索,所以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2、在詩歌表現(xiàn)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xiàn)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xiàn)得有些憂郁。)。
3、這首詩歌可能對人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
(兩首詩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都偃缟钇垓_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三、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四、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
2、試著寫一篇隨筆,評論一下這首詩。300字左右。
教學反思:
詩歌教學重在朗誦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但這種朗誦必須結合一定的文化功底,若不,則會局限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廣度和深度。那麼平時如何加強學生這一方面的欠缺呢?我想首先必須老師是一個感情豐富,思想閱歷很深的學者,這要求我隨時隨地的充電;其次利用好圖書館和書店。如何達到這一步呢?指導是前提。學生應該搜集掌握哪些資料,老師必須提前做到心中有數(shù)。學生找到資料后如何取材也是老師指導的范疇。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七
教學。
目標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正確讀寫“牧童、蓑衣、收篙停棹”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牧童》。
3.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詩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通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二、教學重難點1.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境的方法,感知古詩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2.通過古詩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三、
教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四、學法:小組探究法五、教學準備:課件六、課型:新授七、課時:1課時八、教學過程(一)導入1.以舊引新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你們正處童年,一切都是新鮮的、美好的,對千年以前的兒童來說亦是如此。
師:同學們看,老師這有幾首古詩,誰來讀一讀?(指生讀)。
這邊的兒童急走追蝴蝶,那邊的兒童卻在湖邊忙垂釣。春天到了,孩子們放學后都在忙什么呢?追蝶的、垂釣的、放紙鳶的,孩子們多歡樂呀,而袁枚筆下的兒童又在做什么呢?一首首古詩在不知不覺間讀完了。這四首古詩講的都是什么?(板書:童年趣事)。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有關童年趣事的古詩。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21.古詩二首2.學習方法古詩我們不是第一次接觸了,其實學習古詩是有方法可循的,誰來給大家讀讀?(1)。
解詩題(2)。
抓關鍵詞理解古詩(3)。
感悟詩情3.朗讀方法師:是啊,學習古詩首先要解釋題意,然后抓住關鍵詞理解古詩意思,最后感悟體會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遵循這些方法的一切又都建立在朗讀的基礎上,讀古詩,要做到讀得準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二)《牧童》。
1.指生讀《牧童》。
師:好,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們先來讀第一首詩。
(1)。
讀準確。
師:請你來讀,你讀的字音準確(多找學生)。誰能讀出詩的節(jié)奏?(2)。
讀節(jié)奏。停頓得當,讀出了詩的節(jié)奏。(多找生)。
(3)。
師:誰能讀的既準確又有節(jié)奏?好,我們一起齊讀!2.解疑答惑,理解詩意(1)師:都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了這么多遍,你明白了哪些字詞的意思呢?或者結合注釋,你明白了哪些字詞的意思?(2)那你還有不懂的嗎?誰來幫幫他?(3)齊讀古詩。突破了這些小障礙既然沒有問題了,就讓我們一起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詩意吧。
(4)。
現(xiàn)在你能說說整首詩的意思嗎?(指生說,兩位)說的真好,理解的很到位了。
(5)。
(課件出示)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什么?(板書:閑適愜意)誰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牧童的閑適愜意。(指生讀古詩)。
深吸一口氣,嗅到的滿是泥土與青草混雜的氣息。廣袤的天空中懸著一輪明月,周圍幾顆星星,隱約可見。那投射下的銀光,隨著這波浪一動一漾。聽!笛聲和著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xù)地從遠處傳來。原來是牧童放牧回來了,他匆匆忙忙吃飽飯跑了出去。在夕陽的映照下,那個影子連蹦帶跳的。他跑到那原野上,連身上的蓑衣也顧不得脫,就躺在這月夜的草地上休息。假如你是牧童,你是什么感受?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我們一起讀一讀,讀出牧童的閑適、愜意。
(三)《舟過安仁》。
《牧童》描繪的是一個小孩放牧歸來到月夜下的草地上休憩的場景,那《舟過安仁》寫了一件什么事呢?1.小組學古詩。
(1)下面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舟過安仁》。一會兒老師找同學起來匯報展示。
(2)小組匯報展示。
師:哪個小組想來展示一下?(兩到三組)。
師:聽剛才史雪瑩同學讀的真是充滿童趣,誰還想試一試朗讀?聽完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真的看到了兩個小孩在嬉笑間解決了眼前的困難。他們是用什么方法解決了一個怎樣的困難?你看到了兩個怎樣的小孩子?(板書:機智靈敏)。
2.拓展想象。那這兩個小孩是如何想到這么省力的方法?展開你合理的想象,說一說。(你的想象也充滿了童趣,真是可愛)。
3.再讀體會。就這樣,他們撐著傘,乘著風,緩緩地駛向遠方,還時不時傳來兩人爽朗的笑聲。讓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這首詩,體會兩個小伙伴在一起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師:(音樂)童年,是一個個美妙的夢;
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
童年,是一串串銀鈴般的笑聲;
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詩。我們再來學習楊萬里的三首與童年有關的詩,首先第一首稚子弄冰,誰來讀?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師:這樣一首充滿童趣的詩誰再來讀?(三四個)。
師:這首詩寫了一種怎樣的童趣呢?誰來解釋一下?師:帶著這種可愛與童趣我們再讀。這樣有趣的描寫,半分鐘迅速積累下來,好,我們一起來讀。
師:現(xiàn)在風和日麗,草滿大地,牧童不放牛竟獨自睡去,牛兒則一路吃到柳陰西邊去了。
生:(讀)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師:誰再來讀?(三四個)。
師:這首詩又描寫了一種怎樣的童趣呢?師:好,這一排從你開始,讀出詩中的詩情畫意與天真童趣。
師:這樣可愛的描寫,半分鐘時間迅速積累下來,開始。
師:這時候,一只烏鴉飛過來了,快去看,烏鴉有沒有長胡須。
生:(讀詩)。
鴉一鴉飛立勾欄角,仔細看來還有須!師:
誰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的詩意呢?多么天真可愛啊!女生讀;
男生讀;
齊讀。半分鐘時間積累下來,誰來試一試?齊讀。
是啊,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看到的是兒童生活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如果我們把詩中的鏡頭再放大一點,就會成為一幅流動的畫,在這兒布置一個作業(yè)。課下可以嘗試著把你感興趣的其中一首詩改寫成一個故事。
童年是美好而獨特的體驗,無論你是一個人獨處時,還是跟同伴玩耍時,還是跟家人相處時,簡簡單單,彼此安好就是快樂,希望你們也像詩里的兒童一樣簡單快樂。
吐字清楚、準確,語言生動,語氣、語調、聲音、節(jié)奏富于變化,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切合詩歌朗誦的內容,能準確、恰當?shù)乇砬檫_意,舒心悅耳,娓娓動聽。
(四)《清平樂?村居》。
童年的美好是一人獨處時的輕松自在,也是和小伙伴玩耍時的暢快,更是與父母相伴時的閑適溫暖。《清平樂?村居》講的就是這樣的童趣。
1.自由讀。對照課件,把字音標注在學習單上,自由朗讀。
2.展示讀。誰來展示你的朗讀。
3.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體會?我們一起讀一讀,體會一下。
4.你的生活中有類似的體驗嗎?九、作業(yè)布置必做:有感情朗讀古詩。
選做:小練筆。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八
《樂游原》是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詩人所處時代是國運日衰的晚唐,雖說他少年即中進士,但朝廷黨派爭斗激烈,他空有抱負而無法施展,終身不得志,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表述心緒。
樂游原在長安東南,漢宣帝建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原可望長安,唐朝時是有名的游覽勝地。在某天傍晚,詩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難以排遣,于是驅車游原,見夕陽美好,萬物披輝,然感夜暮將近,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起筆陰郁,以“向晚”“不適”二詞點明了登賞樂游原的時間和原因,為詩人之后的心情發(fā)展設下了埋伏。第三句宕開一筆,極贊夕陽照臨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時夕輝正盛,詩人雖未寫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麗的天空、雄偉的長安城關和秀美的山川田野,盡在眼底。第四句筆鋒頓轉,寫黃昏臨近,詩人無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嘆?!盁o限好”與“只是”,二詞一放一收,將詩人無限惆悵與惋惜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詩歌后兩句意味深長,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盡相同,有指對唐朝國是日非之慮,有指對良辰美景短暫之感傷,有指對身世沉淪年逝之憂。還有人認為“只是”意即“正是”,一掃惋惜之感,表達了詩人熱愛生活,堅持理想的一種“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當時他離開家鄉(xiāng)已兩年,只身在京都長安求學,謀取功名,詩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親人而作,樸質而又深情,千百年來引起無數(shù)人的共鳴。
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shù)字中,九是極陽之數(shù),因此,農(nóng)歷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在我國古代,重陽節(jié)很重要,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長安繁華熱鬧,但于詩人而言,畢竟是“異鄉(xiāng)”,在心里始終有距離感,詩歌第一句以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寫出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對身在異鄉(xiāng)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陽,正值家家團聚、人人歡慶,第二句用一“倍”字寫出詩人此時思鄉(xiāng)比平時更甚,平時思鄉(xiāng)不一定顯露,而一遇佳節(jié),詩人積聚已久的思家懷鄉(xiāng)之情再也無法遏止,“每逢”二字說明詩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個良辰佳節(jié)都在思念里度過。前兩句情感來得直接、激烈,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為最能表現(xiàn)思鄉(xiāng)情感的名句。后兩句不說自己,想象兄弟們在重陽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個兄弟后的情景?!败镙恰笔且环N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插在頭上或衣襟上,據(jù)說可以去邪避毒。詩以“遍插茱萸”的圓滿對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們的遺憾與思念來迂回曲折地表達“我”的遺憾與思念,看似平靜的語言下面實則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建議]。
1.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詩句,讀通讀順,在讀中感知詩歌的韻律美。
2.在教學時扣好“線頭”,才能順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詩題中的“憶”,第一首詩句中的“不適”。要借助工具書及學生已有經(jīng)驗,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詩句的意思,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
3.通過朗讀、聯(lián)想等體會詩歌的畫面美,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樂游原》寫游原賞景,抒發(fā)了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悵與惋惜之情?!皹酚卧敝皇堑孛诮虒W時可以注意一下學生的理解。前兩句說明了登樂游原的時間和原因,可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jīng)歷談談不愉快時的感受。詩人在樂游原見到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教師此時拋出對樂游原的介紹,恰當?shù)貫閷W生的想象說話作準備。然而詩人仍然游原不“樂”,美景當前,他產(chǎn)生了什么感慨?教師再相機介紹詩人有關背景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還可以進行角色體驗,知詩人之“不適”“不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節(jié)日所感,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教學前兩句要讓學生理解,為何愈是佳節(jié),詩人便愈是感傷?體會到詩人獨在他鄉(xiāng)的孤單無依。再讓學生化身為兩地相處的“兄弟”和詩人,進行角色體驗,去體味作者遺憾的心情,然后可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課生字的識記宜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與教學同步進行。
5.拓展與實踐。第一首詩學完后可以依照唐詩素描的形式讓學生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隱的其他詩作來讀一讀,如《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第二首詩學完后可讓學生收集王維的詩作與其他思家懷鄉(xiāng)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參考資料]。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
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教學設計舉例】。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理解詩句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兩首詩的意思,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意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教學準備]。
課件(或課文圖片)、相關拓展資料。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教師背誦有關樂游原的詩句引出課題。
2.讀題,解題。樂游原:地名,在長安城南,唐朝時是有名的游覽勝地。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驅”,讀寫。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匯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并展示譯文。
傍晚時覺得心里不太舒暢,就駕車去登樂游原。夕陽多么美好啊,只是黃昏將近了。
三、品讀感悟。
1.知詩人心。
(1)詩人何時驅車登古原?心情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意不適)。
體驗:你心情不好時會怎么做呢?
詩人心情不適時是怎么做的?
(2)指導朗讀一、二句。
2.感詩景美。
(1)介紹樂游原: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樂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風光盡收眼底。
學生自由想象并表達。
(3)指導讀第三句。
3.悟詩人愁。
(1)面對美景,詩人有什么感慨?為什么會有這種良辰美景短暫的感受呢?
(2)補充詩人簡介及相關背景資料,與學生交流。
(3)情境設置:師扮演車夫,詢問惆悵的客人(學生)——。
夕陽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點了沒?您還有什么可愁的呢?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心情,惆悵傷感、人生失意、憂國家大勢將去等。)。
(4)指導讀第四句,學生體會詩人心情,讀出惆悵與傷感。
4.讀詩韻。
深入朗讀。教師示范朗讀,學生練習朗讀。
四、拓展積累。
1.唐詩素描——讓學生以詩人或是旁觀者的身份寫一寫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對意境的想象。
2.背誦默寫本詩。
3.你還讀過詩人李商隱什么作品?師推薦欣賞《夜雨寄北》《無題》《嫦娥》等。
板書:
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登原遣懷。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觸景生情。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介紹重陽節(jié)的來歷及相關知識。
2.入題。而今又到重陽,詩人王維十五歲就往京都長安求學,兩年沒有回家了,他也想家,那難以遏止的思念流淌成一首樸素無華的小詩,打動了許多游子的心。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首小詩。
3.讀題,解題。憶——思念、想念;山東——此處指詩人家,在華山之東。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主朗讀詩歌,讀準讀通。
2.指名讀,糾正字音,指導讀寫“茱”“萸”二字。
3.默讀古詩,結合圖片,理解詩意。先獨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匯報交流:理解古詩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問題。
5.整理學生譯文成果,并展示譯文:
我獨自在外鄉(xiāng),每到佳節(jié)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登高時,佩戴茱萸,會發(fā)現(xiàn)身邊少了一位兄弟吧。
三、品讀感悟。
交流:心情——孤獨、思親懷鄉(xiāng);
表現(xiàn)——倍思親、遙想。
2.品味孤獨與思念:
(1)齊讀一二句,哪些詞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品味“獨”“異”二字。
創(chuàng)設情境想象:王維還會在什么日子或佳節(jié),思念親人呢?
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和感受嗎?聯(lián)系你的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
(3)指導朗讀,讀出孤獨感和對異鄉(xiāng)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與期盼。
(1)齊讀三四句,思考:
重陽節(jié)兄弟們一起登高時,是怎樣的歡樂情景?在歡笑的同時有沒有覺得缺了點什么,那是缺什么呢?品味“遍”的圓滿與“少一人”的缺憾。
(2)角色體驗:
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3)指導朗讀,讀出你的遺憾與期盼。
4.學生練習朗讀全詩。
四、延伸拓展。
1.背誦默寫本詩。
2.你還了解王維什么?師補充詩人簡介及推薦其作品。
3.搜集其他思家懷鄉(xiāng)的作品讀一讀,豐富積累,如《月夜》《雜詩》等。
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異鄉(xiāng)異客。
每逢倍思親孤獨與思念。
遙知。
遍插少一人遺憾與期盼。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九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初步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能結合句子理解詞義,讀懂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勞動人的悲慘生活,認識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發(fā)學生對社會主義無比熱愛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默寫課文《古詩》。
1.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布置學生預習后,從介紹時代背景入手,為學生理解詩句內容打下基礎。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理解詩句意思。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想象詩句之間含著的意思。利用插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敘述兩首詩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提出要求,布置預習。
1.按拼音讀準生字音后,朗讀課文。
2.把每句詩句劃分成詞或詞語,聯(lián)系整首詩初步理解詞或詞語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詞,聯(lián)系詩句查字典取義。
二、簡介時代背景,解題導入??新課。
我們開始學習兩首古詩,一首是《古風》,這是唐代詩人李紳作的。古風,即古體詩,這里的風和“風雨”的風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風當作風雨的風。另一首詩是《蠶婦》,作者是宋代詩人張俞。蠶婦是指養(yǎng)蠶的婦女。
兩首詩雖然寫作的時間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處在封建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剝削者拼命地壓榨和剝削廣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時有不少詩人寫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兩首。學這兩首詩,要認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節(jié)課先學習《古風》。(板書:課題、作者)。
三、檢查預習,教給學習方法。
1.齊讀《古風》,教師注意正音。
2.介紹學習方法。
(1)學習古詩要初步做到三點:
先把詩句劃分成詞或詞語,聯(lián)系詩句理解詞或詞語的意思。再把詞的意思連起來理解詩句的意思。最后把詩句連起來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2)請一個同學說說學習古詩要做到哪三點。3.檢查預習,認識詩中的字或詞語。
(1)讓學生說出自己怎么劃分詩句的詞或詞語的。
(2)統(tǒng)一劃分,詩上用橫線劃出。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四、講讀詩句,理解意思。
1.讀前兩句詩,理解關鍵詞“粟”、“子”的意思。(粟、小米。這里指糧種。子,子實。這里指糧食。)。
2.明確“一?!?、“萬顆”是虛指。
3.用自己的話說前兩句詩的意思。(春天播種下種子,秋天收獲許多糧食。)。
4.設問:從春種到秋收,說說農(nóng)民的辛勤耕種。
5.讀后兩句詩,理解“閑田”、“猶”的意思。(閑田,空閑的田地?!蔼q”,還、仍舊。)。
6.講解“四?!保ü湃苏J為中國四周被海洋包圍,“四?!本椭钢袊麄€疆域。)。
7.用自己的話說說兩句詩的意思。(四海之內沒有空閑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種的農(nóng)民還被餓死。)。
8.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10.想一想,說一說;為什么農(nóng)民辛勤耕種,收獲很多糧食,到頭來還會饑餓而死?(是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剝削者的剝削壓迫造成的。)。
五、看插圖,讀詩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1.看圖(右上:農(nóng)民收獲的情景。右下:農(nóng)民乞討。想象:農(nóng)民饑餓而死的情景。)。
2.讀全詩,回答問題:“農(nóng)民猶餓死”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為什么會這樣?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不滿,對勞動人民無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附:板書設計?。
一、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請學生說說上節(jié)課老師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學習古詩的。(略)。
二、讓學生試用學古詩的方法學習古詩《蠶婦》。
1.朗讀《蠶婦》,劃分詞或詞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2.老師介紹養(yǎng)蠶結繭繅絲織綢緞,為理解詩句打下基礎。3.讓學生說出詩中難以理解的字詞。
滿(淚水多、浸透)。
羅綺者(穿絲織綢緞的人)。
教師指出詩中“城市”和現(xiàn)代漢語“城市”的區(qū)別。(入城市,到城里去趕集。)。
4.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詩的意思。
(一個養(yǎng)蠶的婦女到城里去趕集,回來時淚水不斷,把手巾都浸透了。原來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著羅綺的人并不是養(yǎng)蠶的,這是多么不合理?。。?。
三、展開想象,深入體會詩的意思。
1.養(yǎng)蠶的婦女到城里趕集去干什么?(賣蠶繭、繅絲,維持生活。)。
2.為什么她傷心的淚水會浸透了手巾?(自己養(yǎng)蠶,繅絲,卻穿不上絲綢衣服,而不養(yǎng)蠶的人卻渾身上下都穿著綢緞,覺得太不合理,感到傷心極了。)。
3.看圖,從神態(tài)和穿著上對“蠶婦”和“羅綺者”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蠶婦:傷心落淚,身著粗布。勞者不獲。
羅綺者:喜笑顏開,遍身羅綺。獲者不勞。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現(xiàn)實,表達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
四、總結教學。
1.齊讀兩首詩。
2.通過讀古詩二首,你對封建社會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勞者不獲,獲者不勞。勞動人民被壓迫被剝削,生活困苦。)。
3.激發(fā)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熱愛。
五、鞏固教學。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提示讀法,范讀。(這兩首詩都是五言四行詩,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頓,讀出詩的節(jié)奏,停頓時間比逗號稍短一些)3.在朗讀基礎上,背誦《古風》。
4.作業(yè)?。
(1)課后“思考·練習”第3題,填在書上。(選用“2”、“3”、“3”)。
(2)書寫生字(分析字形)。
(3)默寫《古風》。
附:板書設計?。
蠶婦。
養(yǎng)蠶人羅綺者。
傷心落淚喜笑顏開。
身著粗布遍身羅綺。
勞者不獲獲者不勞。
(任蓓)。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
教學目標:
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詞的意思,明白古詩大意。
二、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三、感受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體會“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人生價值。
四、了解歷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教學重點:
背誦并默寫這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熱。
1、板書“英雄”,哪些人稱得上“英雄”?(1)才能勇武過人的人;(2)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爭,令人欽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質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師給大家推薦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師朗誦)。
在我國群星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杰出的文學大家。然而,這其中能夠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卻廖若晨星,李清照獨出群芳,是秀的一個。她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工于詩詞,長于文賦,精通音律,善作書畫。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她的盛名不僅可與宋朝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師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與之齊名,躋身于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之列。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李清照寫的一首小詩。
二、呼喚英雄。
1、同學們,兩千多年前的楚漢戰(zhàn)爭時期,出現(xiàn)過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風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歷有許多文人墨客寫文章評述過項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
2、請同學們把這一首絕句端端正正地臨寫在方格紙上。(生臨寫鋼筆字帖,師巡回指導,兩分鐘內完成)。
3、同學們,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但讀起來壯懷激烈,鏗鏘有力。誰來讀一讀這首詩。(正音,如“為”念第二聲。)。
三、贊頌英雄。
1、同學們,這首詩中李清照用了兩個詞語贊頌項羽的英雄氣概,(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這兩個詞語?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項羽認為人活著,就要成為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還是死,都要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這就是項羽的本色。)。
4、指名讀這兩句詩。(慷慨激昂,堅定有力)。
5、這兩句詩“驚天地,泣鬼神”,八百年來令多少男兒汗顏。請全體男孩子再來念一念這兩句詩。)。
咱們來看一段悲壯的歷史。(課件出示,學生跟讀)。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的殘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杰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弟子轉戰(zhàn)中原,消滅了秦軍主力,立下赦赦戰(zhàn)功。秦朝滅亡后,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垓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離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己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馬步戰(zhàn),殺敵數(shù)百,負傷10余處,最后從容自刎,時年31年。
讀了這段話,聯(lián)系“不肯過江東”,你對項羽又有何感慨?
(項羽寧死不屈、百屈不撓、悲壯豪邁、光明磊落、浩然正氣、敢作敢為)。
師:“不肯”一詞,寫出了項羽以死相報,無愧于八尺男兒之身,無愧于江東父老之托,無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誰再來讀讀這一句。
四、追思英雄。
1、同學們,楚漢戰(zhàn)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爸两袼柬椨稹保纬睦钋逭諡槭裁匆プ匪家晃灰磺Ф嗄昵暗氖〉挠⑿勰?(交流)。
(一是因為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英雄氣概;二是因為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豪言壯語。)。
第二課時。
一、導課。
1、板書課題:示兒(全班齊讀課題)。
2、渲染氛圍,聽配樂詩朗誦,讓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3、簡介陸游。
二、學習這首古詩。
1、學習鞏固“祭、乃”兩個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讀詩句,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注意節(jié)奏、語速、聲音的高低等)。
3、指名讀詩句,再齊讀詩句。
4、再讀這首詩,初步領會詩意,并思考以下問題(小黑板出示:問題)。
(1)想一想,陸游去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
(3)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學習。
有好些同學有很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書上批注、畫圈、思考。咱們古人所說的很好“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學習這首詩的前兩句。
6、匯報交流。
(1)“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告訴?!笆緝骸保焊嬖V兒子。(2)“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霸笔潜緛砭椭赖囊馑肌?/p>
“萬事空”是什么都沒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國?!巴笔墙y(tǒng)一?!熬胖尥笔侵溉珖y(tǒng)一。
(3)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從“但悲不見九洲同”這句詩中尼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了詩人牽掛的是祖國的統(tǒng)一。
7、自讀自悟。
下面請同學們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后兩句詩。
(4)“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王師”這里指南宋的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里是指收復的意思?!氨倍ā敝甘諒捅狈?。
“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qū)。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5)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祀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從“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句詩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詩人對祖國統(tǒng)一的殷切期望,雖然死了,還希望聽到統(tǒng)一祖國的消息。
剛才好多同學都能抓住關鍵字詞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大家學習,現(xiàn)在誰能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答)。
三、總結全詩。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陸游臨終時對兒子們囑咐的動人悲壯的場景吧(課件展示當時情景)!
1、現(xiàn)在你理解陸游去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祖國何時能夠統(tǒng)一這件大事,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復失地,統(tǒng)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是啊,詩人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洲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祀時別忘了把勝利的消息告訴他。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感啊!同學們,讓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后報效祖國。最后,讓我們全班同學帶著對這位偉大詩人的崇敬之情朗讀他的這首愛國詩篇吧!
教學反思: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兩首古詩也較為淺顯易懂,所以可以讓學生自學,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點詞句。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一
文本細讀:
《游園不值》古詩《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寫的一首贊美春天的好詩。他寫得別具特色,是一篇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好教材。整體上有一定的敘事性,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春日游園觀花的所見所感,形象而又富有情趣。前兩句交代了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后兩句,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絢麗的春光,總算不虛此行了。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了:“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第三句是作者的聯(lián)想與猜測,第四句是畫龍點睛,神來之筆。以小見大的,以偏概全的寫法,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其重點是朗讀基礎上理解內容和體會詩歌的意境;難點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春日》這首詩敘述了詩人尋春的所見所感:在一個煦暖的春日里,詩人來到泗水河邊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覺到處煥然一新。因為和煦的東風催得百花齊放,為人們捧出了萬紫千紅的春天。詩人贊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時也道出了“東風”是春天的源頭這個道理?!暗乳e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歷來也被傳為名句。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9個生字。
2.能結合語言環(huán)境或借助工具書理解“不值”、“應”、“屐齒”、“小扣”、“柴扉”、“勝日”、“泗水濱”、“等閑”等詞語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入情入境地品讀古詩,整體感受詩歌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借助詩句激勵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景像,培養(yǎng)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策略與方法:
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教師準備: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春回大地,我們讀了春的詩歌,春的散文,今天我們來看看春的古詩,在以前你讀過的詩中,還記得哪一首詩描寫春天的景色?給大家背一背。
(學生背誦)。
師:今天我們還要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游園不值》、《春日》。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詩題“游園不值”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園去游玩,但沒有遇上他。
3、解詩句。
(1)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2)學生質疑,根據(jù)學生發(fā)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4)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匯報一下。
根據(jù)學生發(fā)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5)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2、展示滿園春色。詩人善于發(fā)現(xiàn)春天、欣賞春天,能從一枝紅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想像到春色滿園,談談你想象的滿園春色。
3、讀好后兩句。這枝紅杏還帶給了吃閉門羹的葉紹翁什么?找到表現(xiàn)他驚喜心情的詩句,讀出他的這份驚喜。
指名學生對比讀,從語調、語速、表情角度進行指導。
4、讀全詩。讀出從失望到驚喜的心情變化。
5、學習《春日》:
1)、古人贊美春天的詩詞很多,然而,人們最喜愛、最推崇的是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2)、今天咱們再學的就是這一首詩。誰知道題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板書題目)。
3)、詩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萬不能忘記?。ㄖ该鍟澳纤沃祆洹保?/p>
我們上學期曾經(jīng)學過朱熹的哪首古詩?
4)、請大家自由地大聲地讀一讀朱熹寫的《春日》。
5)、讀了這首詩以后,你能猜測一下詩人朱熹在春日時的心情嗎?
6)、猜測終歸是猜測,如果大家能夠從詩句中找出“證據(jù)”,來證明詩人當時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是猜測,我是有理由的。
7)、指導學生誦讀古詩,其間,教師范讀一次。
8)、說說古詩的意思。
6、朗讀品位兩首古詩。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重點字的書寫,如“齒”字,下半部應該是不封口的。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朗讀,懂得詩句,想象詩中的景象和意境,體會夏日山亭和田園風光的美麗。
能力目標:背誦兩首古詩。
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的景象和意境。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課件。
教學流程。
一、多媒體課件展示畫面,引導學生說說畫上的景物,出示古詩題目。
二、初步了解詩作者。
三、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大意。
1、自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處。
3、小組讀,合作學習,解決提出的問題。
四、再讀古詩,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想象畫面。
2、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合作讀。
3、配樂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和意境。
五、感情朗讀、背誦。
六、檢查識字。
七、實踐活動。
課后積累描寫風光的古詩,背下來召開一次賽詩會。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三
本課是第六單元的第二課。教材根據(jù)單元主題“水”選編了《浪淘沙》和《飲湖上初晴后雨》兩首古詩。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為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既用恢宏的筆觸形象再現(xiàn)了海面的壯美博大,又用寥寥數(shù)語描寫了海上的變遷,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蘇軾,他用細膩的筆調,描寫了寧靜素雅、美侖美奐的西湖景致。此詩寫于公元1073年,描寫了西湖剛晴又雨時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閃閃,旖旎可愛,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樣嫵媚動人。她宛如那美麗的西施,不論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動人。詩人的想象新奇,寫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韻味。
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區(qū)小學,學生經(jīng)過四年的語文學習,接觸過不少古詩,加之上學期我們開展的“古詩文誦讀比賽”,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很多學生能夠通過誦讀、借助工具書對古詩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極大的差異。作為在海邊長大的孩子,對大海十分熟悉,但對西湖卻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學本課時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制作課件。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并能做到正確書寫、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兩首詩的不同風格,積累與水有關的古詩。
4.情感目標: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西湖美麗的風景圖片并為朗誦配音)。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了解唐朝詩人白居易和宋朝詩人蘇軾的生平,收集、背誦學過的他們寫的詩。
一、導游介紹,激趣導入。
1.談話:假期中,我們班的×同學在家人的帶領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就請他來當導游帶我們一起去游覽一番。(學生邊介紹邊出示課件,帶領學生領略西湖的美麗風光)。
西湖美嗎?從你們專注的眼神,驚異的表情,老師已經(jīng)感受到了。面對西湖的山光水色,我們只感到語言的貧乏,可古時候的詩人們,卻能用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西湖的美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了解他嗎?(交流蘇軾的資料)。
(出示多媒體課件)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對后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于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
3.理解題目: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不大功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于是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
你現(xiàn)在能明白題目的意思了嗎?(指名解題,注意調整詞序:“飲湖上”應為“湖上飲”,題目可調整為“雨后初晴湖上飲”,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飲(酒)時(看到的景象))。
4.過渡:900多年來,此詩婦孺皆能成誦,成為詠西湖詩中的名篇,為什么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讓我們先來讀一讀吧。
二、質疑解疑,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讀,糾正字音及不恰當?shù)耐nD。
3.學生自讀、質疑,將不懂的詞、句標出。
4.學生自讀感悟。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書、結合西湖美景圖片了解詩文大意。
5.小組交流學習體會:學會了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6.集體交流不理解之處。(注意“瀲滟”、“空濛”、“西子”、“總相宜”的意思)。
三、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1.(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指名讀,談感受。
2.從這兩句詩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樣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領略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美。)。
3.體會作者看到這般美景的心情。指導學生朗讀,建議放慢語速去讀。
4.學生練習,指名讀,范讀,齊讀。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麗,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個美女西施,發(fā)出如此感慨。
6.(課件出示古詩后兩句)指名讀。為什么作者拿西施來比西湖呢?(學生首先會想到兩者都有個“西”字,更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無論是化淡妝穿素衣,還是涂濃妝穿錦衣,總是美麗迷人。西湖無論是晴天的波光蕩漾,還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讓人流連忘返。還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時期的越國人。那時越國的地域與后來及現(xiàn)在所稱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當。杭州及西湖正處在西施的故鄉(xiāng)一帶。蘇軾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來與西湖相比。)。
7.因為這巧妙的比喻,使這兩句詩成為傳世名句;也因為這傳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感受這美妙的詩句。
有感情地朗讀最后兩句。
8.小結:寥寥數(shù)語卻能勾畫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來,人們每每來到西湖都要吟誦這優(yōu)美的詩句。讓我們也來回味一下,配樂(如《平湖秋月》)朗誦古詩,并配以西湖優(yōu)美畫面。
四、總結學法。
(課件出示:質疑解疑,理解詩意;吟誦品讀,深入感悟)。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第二首描寫大海景象的古詩《浪淘沙》,
五、學習《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詩常常狀物抒情,表達深刻含義,讓我們看看作者借這首詩來告訴我們什么。
2.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學生借助工具書,自讀理解,遇到困難在學習小組中共同交流、啟發(fā),對于“淘不住”“遂令”等詞語,教師要給予講解。
教師巡視,關注后進學生,參與小組交流之中,查找問題,適時點撥。
3.集體交流學習情況:指名讀一讀詩,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品味“遂令東海變桑田”蘊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誦古詩。
六、比較兩首詩的不同風格。
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讀一讀,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七、作業(yè):(第二課時完成)。
1.搜集與“水”有關的古詩。
2.喜歡《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學可以繼續(xù)搜集有關西湖的風光圖片、文字資料;喜歡《浪淘沙》同學,可以找到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讀一讀。
點評。
本節(jié)課教師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學資源,教學中能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注意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就本課的兩首詩而言,前一首語言質樸,通俗如話,沒有華麗的詞藻和晦澀難懂的典故,青島的學生又比較了解大海,適合放手讓學生自學。于是教師調整了學習順序,先學習第二首詩,總結學習方法后,再鼓勵學生自學。將實踐后總結的學習方法,用簡短的幾個詞來概括,一目了然,重點突出,加之瑯瑯上口,便于記憶,更能指導學生課內外的自學。
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堂上我們能感受到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特別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質疑并借助注釋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讀懂詩意。古人寫詩“貴在含蓄”,“意在言外”。學生學詩,也從誦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的含蓄之美,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在引導學生體會意境時,運用語言描述、圖像渲染、配圖配樂吟誦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誘發(fā)想像,使其在頭腦中再現(xiàn)出生動鮮活的畫面,受到相應的情感及審美陶冶。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四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黃叔燦《唐詩箋注》云:“‘霜葉紅于二月花’真名句?!睘槭裁茨??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說來有趣,不知是誰,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的詮釋:詩中的“江楓”是蘇州二橋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橋,“楓”就是楓橋。而“烏啼”呢,就是烏啼山。對這樣的解釋,我不敢茍同。其實,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名稱,是因為先有了名詩,爾后才因詩而得名的。大約在一年前,有一位學生家長來信談到此事,我們教材的主編張慶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證之外,還專門派家住蘇州的錢錫銘老師查找了蘇州府志,進行了實際的調查,并寫出了文章予以回復。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五
《十五從軍征》這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這首詩沒有華麗的修辭,只是用極其樸實的語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造成的苦難。
《出塞》一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冻鋈芬辉娒枥L了邊關無良將駐守,致使匈奴頻繁入侵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一定的古詩學習經(jīng)驗。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教師可以加以點撥。由于學生學過的詩大多以寫景狀物為題材,對反映古代戰(zhàn)爭的這兩首詩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在課下查找一些有關樂府詩、詩人王昌齡及“飛將軍”李廣的資料,可以輔助學生理解時代背景。
設計思路:
滲透學法以自讀為主。在明了詩意的基礎上理解詩文的內涵,其中適當滲透有關詩文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作淺易的欣賞,不作繁瑣過細的分析。在賞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見,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意識和主動學習的習慣。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深入詩歌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歌的藝術風格。
3、理解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不幸,加強對和平生活的熱愛。
4、體會邊塞詩的風格,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文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借助字典或相關資料了解詩句的意思。
2、展開想象,感受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樂府詩、王昌齡、李廣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文學遺產(chǎn)中,反映戰(zhàn)爭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們看一看今天要學習的這兩首詩歌又是從哪方面反映戰(zhàn)爭的。
二、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樂府詩、王昌齡、李廣的資料。
師補充。
三、理解詩意、誦讀體會:
(一)初讀,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
1、自讀。
2、指名讀,正音。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象、狗竇、雉、旅葵、舂谷、貽、秦、關。
4、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說給同伴聽。
(二)再讀,整首理解,提出疑問。
1、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2、大膽質疑、共同交流。
(三)品讀下列句子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1、“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雜樹,井上生旅葵”
2、“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3、“但佼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誦讀,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1、學生帶感情練讀。
2、指名朗讀,師生評論指導。
3、帶感情再讀詩歌。
(五)比較這兩首詩的不同,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這兩首詩各是從什么角度出發(fā)寫戰(zhàn)爭的?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組內交流,全班匯報,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布置賽詩會。
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語言樸實,沒有華麗的修辭,,塑造的形象卻栩栩如生,表達的感情豐富感人。我們祖國的古詩詞文化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詩詞很多。請同學們多多從古詩詞寶庫中去采擷。下節(jié)課我們來舉行一次詩歌朗誦會,比一比誰朗誦的好。
教學反思:
古詩是前人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古詩教學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從凝練簡潔的詩句中,馳騁想象,領會詩情是我們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本課的教學設計以師生互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點。相機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意,初步進入詩的意境,通過多種學習方式,揣摩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多種誦讀方法,培養(yǎng)語感,欣賞古詩詞的韻律之美、簡潔之美。較好的體現(xiàn)了古詩教學的特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六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說說從圖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么?并告之從哪里讀懂得。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僅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銳,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后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獲。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后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么內容了。
分析字義詳細了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于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后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說:反復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復讀,逐一“猜”著。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著,然后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游戲,看誰能將意思說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xù)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lián)系起來。于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后引導孩子們將后兩句與學習等聯(lián)系起來,有什么啟發(fā)?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后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望廬山瀑布:
廬山瀑布,多么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夸張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再現(xiàn)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fā)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后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yōu)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癡如醉的神態(tài),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后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后,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領悟詩情這塊,我覺得這首詩有一定的難度,孩子們似乎受到了圖片的影響,逐句逐句地對詩去進行解釋。我想今后還得想些辦法,好好引導孩子們去領悟詩的大意即可。
這節(jié)課我做的不夠的地方有許多:
一、把三四兩句詩給分開品析了。回家潛心再讀詩文,“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整體,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瀑布從高處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學生理解后,沒有把兩句詩整合起來品析,破壞了瀑布流態(tài)的整體之美。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緊。在“細品詩句,領悟詩情”環(huán)節(jié)花了太多時間,個別讀太多。以至“聯(lián)類比照,感悟詩風”這環(huán)節(jié)匆匆?guī)н^,原來預設時自認為的亮點就這樣以遺憾告終,寫字教學也無法進行,作業(yè)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頭蛇尾”之感。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七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故鄉(xiāng)以及贊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來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學會本課生字5個,詞語4個。
3、能解釋詩句中字、詞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5、會用自己的話說說《靜夜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讀懂詩句,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歌曲磁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教學《靜夜思》,學會詩中3個生字,理解“疑”“舉”等字的意思。
2、背誦并默寫該詩。3、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
過程:
一、揭題。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簡短談話,揭示第一首詩的題目。
二、自由讀。自學3個生字。讀通詩句。
三、指導朗讀。
四、講解詩句。
1、讀古詩,圈出不懂的字。
2、學生試解。
3、連起來說說詩的意思。
五、背誦全詩,體會情感。
六、作業(yè)?。
第二課時。
目標:
1、教學《梅花》,學會詩中的5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的讀背全詩。3、體會梅花的風格,學習梅花不怕困難的精神。
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
二、聽課文錄音,自學生字,讀通詩句。
三、理解詩句。
1、學習第1、2句。
正確朗讀這兩句詩。說說帶點字的意思。試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2、學習3、4兩句話。
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
范讀。自讀。交流討論,朗讀品味。
五、作業(yè)?。
古詩二首說課稿篇十八
教材分析及教學理念:
這是兩首贊美春天的好詩,它們詩中有畫,靜中有動,有聲有色,為我們描繪出兩幅春意盎然的美麗圖畫。
古詩教學重在激發(fā)學生的情趣:這里的“情”是指從詩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閱讀古詩的興趣。重視朗讀。不管是領會詩的涵義,還是體味其美的意境,都離不開朗讀。朗讀能激發(fā)想象,強化積累,培養(yǎng)語感,所以,朗讀必須貫穿于古詩學習的全過程。同時,針對小學生,情境創(chuàng)設也很重要,它可以把抽象的詩句變?yōu)樾蜗笊鷦拥漠嬅?,便于學生輕松愉快地感悟古詩。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西安市雁塔區(qū)的一所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小學。大部分學生為農(nóng)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而且班額較大,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國家級實驗區(qū),我區(qū)教師至少經(jīng)過區(qū)一級新課程培訓,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都有很大轉變。相應的,學生們也變得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敏捷,獨立學習能力與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很大發(fā)展。四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大部分學生早已熟背本課兩首古詩。
教學目的:
1、理解詩句,能進入詩人描繪的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人愉悅的心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春天畫面的圖片資料。?2、學生準備收集描寫春天的古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現(xiàn)在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贊美春天的詩句,誰能背一首給大家聽一聽?(1―2生背)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杜甫的詩:《江畔獨步尋花》(板書題目)。
2、交流找到的有關杜甫的資料。
3、解題:看圖,猜題意,交流。
江畔:江邊?????獨步尋花:獨自一人一邊散步,一邊賞花。
二、理解詩意。
1、自學。指導方法:邊讀詩,邊看圖,畫出不明白的詞句。
2、出示全詩,交流自己理解的詞或句。
(1)(要求用自己的話說詩意,只要說出大概意思,就給以適當鼓勵)要求查工具書,解決“蹊”;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留連”。
(2)再說詩意。
3、體會詩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誦。
(1)詩中描繪的景色美嗎?除了這些,還可能有什么?閉目想象這一美景。
(2)結合春天景色的圖片,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幅景象。
(3)動手畫一畫,做畫配詩,(交流、評議)。
(4)自由練讀。同桌合作讀。(要求注意讀出動靜相宜。)。
(5)老師示范讀。(重點指導:邊讀邊看圖邊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練讀、背誦古詩。
三、拓展,作業(yè)。
1、自學杜甫的另一首寫花的詩《絕句》:“盡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毙〗M制出配詩圖來。
2、預習《游園不值》。
板書:
江畔獨步尋花??????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花。
千朵萬朵/壓/枝低。????多。
留連戲蝶/時時/舞,????花。
自在嬌鶯/恰恰/啼。????香。
教學反思:本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卻不能靠生硬的翻譯來加以一一對應。在這一課里,我給學生營造了一種情趣化的學習氛圍,以描述春景的方式來力圖讓學生獲得讀詩的美感;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放飛他們想象力,讓他們以自己的語言和手中的畫筆來個性化地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和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游園不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2、板題《游園不值》。
3、交流詩人葉紹翁的資料。
二、理解古詩。
1、自讀古詩,大體讀懂古詩,提出疑難問題。
2、交流釋疑。要求查工具書,解決“屐、扉”。
3、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1)小組討論“小扣柴扉久不開”的原因,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
(2)看圖,進一步體會詩人看到“一枝紅杏出墻來”時的心情。
(3)抓住機會,指導朗讀。
4、詩人沒有進園,他怎么知道“春色滿園”呢?
(1)你想園中應該是怎樣的景象?
(2)再次朗讀。(讀出春的生命力。)。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1)自由朗讀,背誦古詩。
(2)想象當時的情景,誰愿意做詩人來表演一下?
(在評議中要求學生演出詩人由失望、掃興到驚喜、愉快的心理變化。)。
(3)指導朗讀。
三、拓展、作業(yè)。
1、小組舉行朗誦比賽。(兩首詩任選)。
2、任選本課中的一首古詩,改寫成短文。
(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寫出來)。
[點評:在朗誦和改寫中比較并體會了兩首詩的不同風格。]。
3、自學“目積月累”中《吳興雜詩》。
板書:
游園不值?????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失望。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驚喜。
教學反思: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哲理,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好,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豐富課文內容。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有效方法。
總評:古詩的教學,感悟為重。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使他們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他們創(chuàng)造體驗、感悟的條件,把他們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當然,對于生活積累有限的小學生來說,體會意境是很難的,所以,我們除了牢牢抓住朗讀、背誦這樣的基本方法之外,還可以創(chuàng)設模擬場景,讓學生嘗試詩人的感受過程,畫一畫,議一議,想一想,演一演,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64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