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6:50:19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通用14篇)
時間:2023-11-27 06:50:19     小編:飛雪

總結(jié)是對自己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一種總結(jié)和概括??偨Y(jié)要注意邏輯性,內(nèi)容之間要有明確的關(guān)聯(lián)。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總結(jié)的方法,我們來看幾個范例。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一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晚上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故都的秋》,下面我就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課文特點及地位:《故都的秋》所處的單元是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單元?,F(xiàn)代散文不僅由白話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變?yōu)椤氨憩F(xiàn)自己”,由“文章”上升為“文學”,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審美品位。本課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lǐng)啟、示范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培養(yǎng)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guī)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xiàn)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chǎn)生良好的導向作用。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本次比賽要求運用多媒體教學以及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2、學習以情顯景、以情馭景的表現(xiàn)手法。

第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3、嘗試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結(jié)合多媒體,解讀經(jīng)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標:

關(guān)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根據(jù)以上教學目標,我確立以下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聽讀朗讀,品味語言。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

二、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所以,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設(shè)疑、討論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讀法和設(shè)疑討論法兩種方法。

1、朗讀法。在前兩個詩歌單元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fā)展,訓練美讀。本文是現(xiàn)代散文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設(shè)疑、討論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寫作者的情志與意趣,但這種抒寫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精巧的構(gòu)思,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在寫景、狀物、敘事中實現(xiàn)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三、學習方法

這是一堂利用網(wǎng)絡(lu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xiàn)學習主體的朗讀鑒賞課,因此我安排以下四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第一、課前組織要利用網(wǎng)絡(luò)或參考書,了解作者、作品等相關(guān)知識和背景。

第二、通過多媒體聽讀朗讀,感受作品語言。

第三、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藝術(shù)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課堂,結(jié)合網(wǎng)絡(luò)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教學過程

課前布置預習題:利用網(wǎng)絡(luò)或參考書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作品的寫作背景,尋找有關(guān)描寫秋景的詩文。

我先用多媒體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同時展示京城秋景圖片,以濃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圍,以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音樂結(jié)束,我問:當秋天來臨之際,你感受到了什么?歷代文人_客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學生暢談感受,回憶或朗誦收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文。

【名句參考】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肚镌~》(劉禹錫)

【名篇參考】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賦》

學生通過上述圖文的欣賞,自然會沉靜在秋意之中,對本文會產(chǎn)生濃厚的求知欲。這時候,我就說: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寫秋天的肅殺和凄涼,抒發(fā)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畫秋天的絢麗多彩,寄寓了作者濃濃的秋情。而郁達夫卻以自己鮮明的個性,選擇了獨特視角,運用與眾不同的手法,創(chuàng)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達夫筆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領(lǐng)略故都的秋味。屏幕顯示課題和作者。

以上課文導入,盡量控制在5分鐘之內(nèi)。

接著,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及有關(guān)課文意境畫面。進入教學第二步驟。

聽完朗讀之后,下面進行朗讀指導,讓學生整體感知作品。

本文是現(xiàn)代文學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由于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jīng)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結(jié)合作者思想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在領(lǐng)讀、試讀、自由讀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點讀。時間分配為18分鐘。

讀完以后,抓住“從青島到北平來的理由就是要飽嘗這故都的秋味”提問:“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詞說明?自然就把學生引入學法指導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教學過程的第三個步驟:深入研讀文本,適時討論,走近大師,走進作品。

學生找出相應的詞語后,屏幕顯示“清、靜、悲涼”,并進一步說明:這是北國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構(gòu)成了文章的基調(diào)。“清、靜”是北國之秋的客觀實景,“悲涼”是人的主觀情感的寫照,流露出沉靜、寡淡的心緒。屏幕顯示:“客觀實景、主觀情感”。

接著繼續(xù)提問:為了體現(xiàn)故都的秋味,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讓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速讀課文,讀后,自由發(fā)言。最后,多媒體展示明確“五幅秋景圖”: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棗日勝果。

以上為整體把握,4分鐘時間。

然后,我設(shè)計三個問題,屏幕顯示,讓學生分組討論。

2、作者對故都的秋,態(tài)度如何呢?結(jié)合具體語言,體察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這一過程著重解讀其人文內(nèi)涵,準確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教學難點。我基本上安排15分鐘的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分工與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課前收集了解到的資料,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深切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nèi)涵。

分組討論之后,由組長概括發(fā)言,而后我作簡要點評。

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guān)情。對于同一輪明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得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見之景,寫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表明其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足見其平民意識。

郁達夫從生活中體會到許多悲苦和憂愁但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著一顆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態(tài)度和眼光觀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美好的一面。明確其人文精神。

因為老沉浸在“清、靜、悲涼之中,會非常的壓抑,難受,甚至會“在沉默中滅亡”。因為產(chǎn)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淪,在內(nèi)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他不寫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淪的表現(xiàn)。

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苦淡。但字里行間卻流露著對生命的追問。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他毅然投入到戰(zhàn)斗的洪流中,進行抗日宣傳,1945年被日本憲兵殺害于蘇門答臘。50年代,郁達夫被國家追認為革命烈士。

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y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y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xiàn)自己不滿現(xiàn)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優(yōu)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滾滾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很多的做人與作文的營養(yǎng)。

對于【點評】在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說。

討論完以后,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悶不甘沉淪”。

完成了以上三個步驟,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wù)。下面再用3分鐘布置拓展學習內(nèi)容和安排結(jié)束語。

下面進入教教學的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拓展課堂,結(jié)合網(wǎng)絡(luò)教學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

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伸研究范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內(nèi)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關(guān)《故都的秋》拓展課外的研究性命題,比如:《故都的秋》的詩化表現(xiàn)。文人眼中的秋。學生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命題或自己另外命題研究學習。

在完成上面第四個步驟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課。我的結(jié)束語是這樣的:同學們,今天在郁達夫先生展現(xiàn)的一個秋天的背景里,我們以朗讀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進故都的秋,現(xiàn)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簡要說說板書設(shè)計:首先導入課文之后,打出題目,作者字幕。接著在整體感知之后,顯示五幅圖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種情感的字幕。進一步明確后,打出“客觀實景”和“主觀情感”字幕,分別放在五幅圖景和三種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對比。在深入研讀討論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悶,不甘沉淪”字幕,放置“郁達夫”字幕的下方,凸現(xiàn)人文精神,以強調(diào)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二

1.體味詩意秋景圖,把握散文“形”與“神”的辨證關(guān)系。

2.理解、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藝術(shù)手法。[難點]。

3.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導學方式]。

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導入新課]。

讓我們伴著鋼琴曲[秋日私語]一同走進《故都的秋》。[配樂]。

討論:色、聲、實、味。味[韻味]這個字是全文情與景的濃縮,言有盡而意無窮,須細酌慢品。

3。寫北國之秋而多次點到南國之秋,用意何在?[鑒賞評價]討論: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國之秋的感人至深。

聯(lián)系文題“故都”------故鄉(xiāng)、故國、故人---。

花、槐、蟬、果---可視、可觸、可聞---形。

清、靜、悲涼------字里行間充沛之情---神。

配樂自由朗讀,品味秋之韻味。

討論: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guān)情。對于同一輪名月,高興的人寫她,她在笑;憂郁的人寫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寫她,她簡直就是一張氣的蒼白的臉,青筋暴跳、立目橫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選景的主要標準。正所謂以情馭景、以景顯情。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論世]1933年4月,由于的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間流露著對生命的追問。

[精讀拓展]。

1。配樂朗讀秋槐、秋雨段。

2.精讀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滿地,尋尋覓覓為何事?[投影]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點評]縱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騁”,不得不從上海退隱到杭州,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水流,是何等苦悶,何等的寂寞!

3.精讀秋雨段。[投影]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品讀]“了”。[討論]天氣轉(zhuǎn)涼了,一年剩下的光陰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陰也不多了。這尾音一拖,那種感嘆悲涼的味道就出來了。作者這里話秋涼,言外之意是如今歷盡滄桑,飽嘗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作者談天氣不談國事,反映的正是一種政治高壓。化用名句,含蓄雋永。

[深情結(jié)語]。

《故都的秋》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聲,清、靜、悲涼;悠遠的秋味,孤獨、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余音繞梁,不絕如縷。

[聯(lián)讀悟?qū)慮學習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1.定情:熱愛、生機、活力。

2.角度:視覺。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nèi)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薄案鶕?jù)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幫助理解結(jié)構(gòu)復雜、含義豐富的句子,體會精彩語句的表現(xiàn)力?!薄皩W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shù)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現(xiàn)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故都的秋》是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的一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典范,作者借狀寫故都的秋景來表達深沉的家國之思。教學本文要引導學生領(lǐng)會散文形與神的高度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立足文本,品味語言,體驗意境、領(lǐng)悟情與景的關(guān)系,增強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理解圍繞中心選材,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品析語言、品味意境,鑒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一、連類鉤沉,遷移導入

1 、課前布置大家回憶、查找、搜索描寫秋的名句,請大家交流各自的成果。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陽當樓。是處紅衰翠減,冉冉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柳永)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王實甫)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曹雪芹)

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shù)行雁。(倪瓚)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

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R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拙右住杜眯小?/p>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王維《山居秋暝》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習是建構(gòu)內(nèi)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jīng)驗為基礎(chǔ)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gòu)新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建構(gòu)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過學習者的主動建構(gòu)才能變成自身的知識。它要求學生在意義建構(gòu)過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關(guān)的大量信息和資料;需要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對這種聯(lián)系加以認真思考。連類鉤沉,遷移導入,這一設(shè)計正是基于從學生主動建構(gòu)的角度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回憶、到圖書館查資料、網(wǎng)上搜索等方法在新舊知識之間假設(shè)橋梁,通過交流匯總使學生豐富對秋的文化認識,從而順利進入新層次的意義建構(gòu)。)

二、提綱挈領(lǐng),整體感知

1 、破題感知

“故都”北平,即現(xiàn)在的北京,作者為什么不稱“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北平曾作過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都城,可謂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歷史悠久?!肮省庇小皬那暗摹?、“過去的”的意思。人們對“從前的”、“過去的”的事物往往會產(chǎn)生懷念、眷戀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稱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對生前與自己友情深厚的已去世的朋友稱“故友”。從“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寫的是秋景。因此從標題看,這是一篇飽含著眷戀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 、分析選材視點,感知營構(gòu)藝術(shù)

集體朗讀第一段,思考郁達夫是從哪個角度寫秋的?有人寫秋聲,有人寫秋形、秋色,他寫的是什么?注意劃出文中關(guān)鍵性的句子。

秋味:

“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的理由,只不過是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這故都的秋味?!边@兩個“趕”字表現(xiàn)了他想飽嘗故都的“秋味”的迫切心情。

作者在文中是通過哪些景物描寫來具體品味這個秋味的呢?

作者具體描寫了牽?;ā⒒比?、秋蟬、秋雨、秋棗。

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他的安排是有道理的。他是從秋味這個角度來寫故都的秋的,而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更能表現(xiàn)秋味,它們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選擇它們更有典型性。

作者想從平凡中寫出不平凡的味道來。

作者從自己身邊普通的事物來寫對秋的感覺,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從細小的東西入手,細小的就這么有秋味,大處就更不用的說了。

回到了故鄉(xiāng),會感到一草一木都是親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滲透著秋味。

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勝。這是歷史留下來的外在的印痕,而外來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滲透于骨髓里的傳統(tǒng)神韻,卻存在與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織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吵鬧的、擁擠的。也就是說給人的感覺是暖的、熱的。如果寫這些地方,和我們本文“清、靜、悲涼”的基調(diào)不一致,不吻合。

師:與本文的基調(diào)不吻合的,作者就點到為止。再加上同學們剛才說的那些原因,所以雖然讓他魂牽夢縈,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筆帶過,這就是圍繞中心來選材,這樣寫就叫不蔓不枝。

這篇玩賞故都的秋的文章有沒有不是寫故都的秋的景物的段落呢?如果有,是不是有畫蛇添足之嫌呢?四人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正數(shù)第二段,倒數(shù)第二、三段。

正數(shù)第二段寫的是南國之秋,以南國之秋的慢、潤、淡來對比襯托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突出故都的秋的“秋味”的十足。

南國的景色雖然很美,但這些在作者的眼中卻是“看不飽,賞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p>

在倒數(shù)第二段作者用四個比喻把江南的秋與北國的秋作了形象的比較,“黃酒之于白干”(味更濃),“稀飯之于饃饃”(嘗得飽),“鱸魚之于大蟹”(品得透),“黃犬之于駱駝”(品得足)。四個比喻就是從味上來說,對比、襯托出故都之秋的秋味之濃烈、深透與久長。

倒數(shù)第三段,在表達手法上是議論。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這樣寫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段議論,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實了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同時,又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師:作者嚴格遵守圍繞中心選材的原則,又藝術(shù)地宕開一筆,用了對比和襯托,又把精微的描寫和深刻的議論結(jié)合起來,使表達的主題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同學們在自己的寫作也中要去借鑒這種方法。

(德國美學家謝林指出:“真正的藝術(shù)作品中個別的美是沒有的——唯有整體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體性觀念的人,便完全沒有能力閱讀和評判任何一件藝術(shù)品。閱讀活動實踐證明“藝術(shù)的整體是美的第一要素”。閱讀活動只有把握這個“藝術(shù)美的第一要素”,致力于文章的整化分析,才能跨越肢解化知性解析的偏頗和缺陷,對文章進行藝術(shù)的深層性解析,揭示文章構(gòu)造的藝術(shù)真諦。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遵循“完形律”的藝術(shù)法則,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有機整體出發(fā),目有全牛,立足于對文章的整體觀照,從宏觀審視文章的整體結(jié)構(gòu)入手,把握文章的各種構(gòu)成因素,從內(nèi)實與外形的結(jié)合上來把握文章的整體意蘊。這部分的教學設(shè)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使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視角與藝術(shù)個性。這種體式觀照能使學生在自我探究與合作探討中明確文本的選材特色,進一步明確材料與中心的關(guān)系。為他們讀寫正向遷移作鋪墊。)

三、品析語言,品味意境

自讀審視,四人小組合作探究,課堂廣泛交流

牽?;ㄆ赜凇扒濉?,槐蕊偏重于“靜”,秋雨偏重于“悲涼”,秋蟬、秋棗偏重于悲涼(從秋蟬的叫聲中,秋棗的生存環(huán)境中可以看到)。

鑒賞畫面一:“靜對牽?;ǖ乃{朵”

郁達夫并沒有寫牽?;〒u曳參差的藤蔓,也沒有寫牽?;ǚ鍪栌骋r的花葉,而是寫它的花色?!拔艺J為牽牛花以蘭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边@樣符合全文的基調(diào)?!白虾谏辈皇乔宓念伾侍?,基調(diào)也太濃了,太低沉、太壓抑、太過于冰涼了?!暗t”屬于暖色,所以作者說它“最下”。蘭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個“清”字,因為蘭色和白色屬于冷色:藍色,寧靜、深遠;白色,素雅、純靜。它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的基調(diào),給人的感覺是清涼疏朗的。作者還用環(huán)境襯托,在牽?;ǔ鰣銮埃匾鉅I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diào)的清涼的氛圍:破屋、濃茶、碧天、馴鴿、尖細且長的草,這個時候再加上牽牛花的藍朵,真的讓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氣撲面而來。

師:每次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這兩句詩,大家一塊讀一讀。

“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保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

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師:是的??梢哉f,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清靜閑暇中透出了落寞。

鑒賞畫面二:秋槐落蕊

寫靜的方法有很多種。作者是怎么來寫著這清秋的寂靜呢?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秋槐落蕊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注意看,你覺得哪些句子寫出了靜?可以自由發(fā)言。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睕]有聲音,靜!

不僅聲音沒有,連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聲音沒有,是靜;氣味也沒有,更靜;微細和柔軟的觸覺已經(jīng)難以感覺了,而作者卻能感觸得到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這份靜已不僅僅是環(huán)境的寂靜了,還有心境的寧靜。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說明沒有人走過——環(huán)境靜,能注意到這些絲紋,說明心靜。

師:作者說,這些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看,這無法感覺到的、無法言傳的觸覺,正強烈地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薄斑@些”指哪些?文中有沒有現(xiàn)成的詞?“這些”指的是細膩、清閑、落寞。而能感受到絲紋,說明他細膩,但這份細膩是因為他的清閑,而正是這種清閑讓他感到萬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師:是的,如果不是萬籟俱靜,就不會有如此細微的體驗;如果沒有寧靜似水的情懷,更不會有這樣精致的觸覺。正像陶淵明所說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而爾?心遠地自偏。心遠——清閑——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還記不記晏殊的那首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保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從槐樹落一蕊而知秋,不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暫。而坐看年華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閑,但正是這種清閑讓作者感到苦悶、落寞,所以深沉正在這些地方。也正是這寥寥數(shù)筆細膩而傳神地表達出了清秋的“靜”味。

鑒賞畫面三:秋蟬殘聲

請一位同學朗讀秋蟬殘聲一部分,大家探討:作者是怎樣通過秋蟬來狀寫“悲涼”的呢?

作者以聲襯靜,寫秋蟬殘聲正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同工之處。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蟬多是哀怨、憂傷、憂愁的象征,《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蟬已讓人柔腸寸斷,蟬聲更令人備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戶戶都有蟬鳴,還是秋蟬衰弱的殘聲。文章所渲染的那種清冷,寂寞的氛圍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時此地此景,其寂寞悲涼又怎一個“靜”字了得,引發(fā)的是更加深沉的“悲涼”之感。

鑒賞畫面四:秋雨話涼

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當數(shù)對秋雨的描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秋雨這一段的描寫。

“灰沉沉”、“淅瀝雨聲”、“著黑色皮襖的都市閑人”

今天早上起來,天氣灰沉沉的,我們是感到有點涼,但有悲意嗎?

“淅瀝雨聲”能感到?jīng)?,但能感到悲嗎?穿的厚就悲涼了嗎?/p>

師:是秋雨觸動了人們心頭的悲傷和憂愁,觸發(fā)了他們的蒼涼無奈之情。是啊,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人到中年,光陰幾何,那種滄桑、凄涼、無奈,都在天氣轉(zhuǎn)涼、一年將盡的氛圍中。但作者寫時并未刻意去寫,沒有悲涼的標志,但有悲涼始終籠罩著,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悲涼的氣氛,這就是高手“不著一字,盡顯風流”。正應了辛棄疾的那句話: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ń處熡闷聊伙@示,學生隨讀。)

歷盡滄桑之后,調(diào)子是悲涼的,但寫來卻是不經(jīng)意的筆墨,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好文章的極致。

知人論世。對秋味,作者通過清、靜、悲涼三個方面來品味,借助牽?;?、槐蕊、秋蟬、秋雨、秋棗這些景。我們重點賞析了牽?;?、槐蕊、秋蟬、秋雨,關(guān)于秋棗大家可以用我們穴道的鑒賞方法課后去品讀,去賞讀。

(教師屏幕展示有關(guān)資料)

郁達夫是個典型的傷感文人,從小失去父親,體驗了生活的艱辛,養(yǎng)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學,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風有一種傷感的、灰冷的調(diào)子。再加上本文寫于1934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北平將遭到日寇踐踏,在這個時候,郁達夫正是懷著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愛之物,傳家瑰寶,即將面臨著暴力地搶劫而自己又無力抵御一樣,那種悲涼、那種無奈,自然要在文章中顯現(xiàn)出來,由于心情使然,此時在作者看來,這種清、靜、悲涼就是一種美,盡管是朦朧的,甚至基調(diào)有些灰暗,但正是這種清、靜、悲涼讓他難割難舍,這正是故都情結(jié),家國之思,也正是他幾十年人生所體味出來的生命之味。所以說秋味就是生命之味。

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郁達夫也是如此,這清、靜、悲涼的故都之秋表現(xiàn)的是深沉、真摯的心上之秋,家國之思、故都情結(jié);俗語說,狗不嫌家貧,兒不嫌母丑。愛國,不是光會愛她的強大、繁榮,也愛她在磨難中的堅強。郁達夫愛故都之秋愛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壽折秋。那正是因為他是用整個生命去愛秋,用整個身心去擁抱秋,用自己的靈魂去品嘗秋,這才品出了深蘊其中的為人所不能言的妙味,才有了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放聲誦讀最后一段,再次體味作者的真情摯意。

師:從寫作上來看,故都表達的是自己對故都的依戀——故都情結(jié),作者把人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了他的家國之思。這也就是我們在寫作上經(jīng)常說的:以情馭景,用景顯情,情景交融。

產(chǎn)生《故都的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其實,即使在那樣的艱難的處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淪,在內(nèi)心難言的孤獨冷落之中,表達了對國事的隱憂。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即便硬骨頭魯迅先生,在醫(yī)學救國的理想受挫、棄醫(yī)從文又陷入低谷之時,也曾躲在北京的紹興會館抄寫古碑,暫時用種種方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即使是有骨氣,寧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朧的荷塘月色來表現(xiàn)自己不滿現(xiàn)實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與彷徨。但是,他們都不愧為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中華民族的脊梁,苦悶彷徨之后,他們依然昂起高貴的頭顱,血沃中華,不僅以優(yōu)美的文筆為文學殿堂增添了絢爛的篇章,更以滾滾熱血,為后人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從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們能汲取多少做人與作文的營養(yǎng)??!

(長期以來,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對于散文的分析,往往多從其“題材廣泛、手法靈活”,“形散而神不散、不拘成法”等文體特征著眼,很少從創(chuàng)作主體的個性與人格的視角,從作家藝術(shù)思維的活動特點上去做深層次性的探究。這種忽視創(chuàng)作主體的閱讀方法,導致了對散文這種文體營構(gòu)特征及其審美特質(zhì)及品格探討的表層化、膚淺化,而不能深入散文文體內(nèi)部構(gòu)筑的深層地帶和核心領(lǐng)域,揭示其藝術(shù)營構(gòu)的本質(zhì)規(guī)律。本設(shè)計從語言入手,到對意境的體悟,到對作家創(chuàng)作思想背景與個性氣質(zhì)特征等方面逐層深入地探究,這種以具體的、歷史的、特定的眼光進行分析與理解,有助于使同學們在主動探究、多向?qū)υ捊涣髦?,正確把握文章的基本精神和意蘊內(nèi)核,有利于鑒賞水平的本質(zhì)性提高。)

四、融通讀寫,遷移應用

1 、創(chuàng)設(shè)情景:用多媒體播放劉歡的《彎彎的月亮》。“我的心充滿憂傷,不為那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

2 、布置作文:課后仔細觀察家鄉(xiāng)的自然風物,深入思考,選好角度,以《故鄉(xiāng)的________》為題,借鑒《故都的秋》的寫法,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學以致用,以上設(shè)計的意圖在于融通讀寫,遷移應用。既可以從仿寫中鍛煉觀察與思考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又能夠陶冶情操,增強對故鄉(xiāng)的自然風物的熱愛之情,加強其對自然的人文關(guān)懷,增強其人文素養(yǎng),進而使學生實現(xiàn)精神意義的嶄新建構(gòu)。)

以上教學設(shè)計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1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法意識。新課程強調(diào)“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結(jié)合,鑒賞的過程也應該是方法的掌握過程。教學過程就應該是“授之以漁”過程,是學生方法的習得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會學習”,從而為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chǔ)。文各有體,體各有法,不同體式的文章所用的句法、章法和表現(xiàn)技法是不盡相同的。劉勰主張寫文章一定要“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同樣,分析文章也應該如此,即要依據(jù)文章的不同體式特點來進行分析。本教學設(shè)計注重引導學生對散文文法的探求,將外形與內(nèi)實,將言語與意境,將景物與情思緊密結(jié)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文法意識”,便于學生快捷掌握鑒賞方法,提升鑒賞能力。

2 、注意突出學生主體性。從本質(zhì)上說,閱讀教學只有主體能動參與,閱讀學習才會有意義。但這種能動參與行為,不是對文章“原意”的追索或還原,而是對主體的理解、解釋和建構(gòu)過程,是閱讀主體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軀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去品味、去探究,是調(diào)動全部生命力和融注全部人格的“整體震顫”。在這里,主體與客體,感性與理性、具體與抽象、形象與思想、有限與無限達到一種“整合”狀態(tài),消解了其間的對峙與鴻溝,是一種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參與其中的總體生命投入活動。本教學設(shè)計中,讓學生收集名句,反復吟味體悟意境,自主研讀與合作探究相結(jié)合,學生在對話中思維被激活,情感被激發(fā),在深化理解與共鳴體驗中獲得審美享受,因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得到和諧發(fā)展,學生整體人格境界得到提升。

3 、注意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本教學設(shè)計注意引導學生對自身原由學識資源的鉤沉,對校圖書館資源、網(wǎng)絡(luò)資源的利用,對文本資源的充分開掘,對生生之間、師生之間資源的交叉融通,對家鄉(xiāng)自然風物資源的探詢……增強了學生大語文觀念,培養(yǎng)了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四

1、感受并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深沉而雋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重點: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創(chuàng)造。

2、難點:悲涼的意境與頌秋的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

1課時

朗讀法、談?wù)摲ā⒍嗝襟w教學法。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利用《學生學習用書》獲得初步理解;回憶古詩中有關(guān)“秋”的詩句,為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作準備。

(一)導入新課

導入思路:由眼前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春天聯(lián)想到意蘊豐厚、令人感懷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常常涉及的題材,是中國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讀課文

(三)學生聽朗讀錄音、思考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要點:

(1)描寫了哪些秋景?

(2)怎樣描寫秋景的?

(3)描寫出了秋景的什么特點?

2、教師對問題結(jié)果的預設(shè):

1)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tài)(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秋蟬殘鳴圖。從狀態(tài)(衰弱)、范圍(無論什么地方、家家戶戶)寫出了清、靜、悲涼,也寫出了內(nèi)心的喜愛。

4)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長)寫出了清、靜、悲涼。

5)秋日佳果圖。從形態(tài)(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nèi)心的贊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4、聯(lián)系五幅風景畫、抓住關(guān)鍵句(文眼),把握意境內(nèi)涵:清、靜、悲涼。

5、歸納本文營造意境的方法:緣情敘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討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歸納:

引導:

(1)從作品入手(標題目、關(guān)鍵語句、所寫景物)。

(2)從作者經(jīng)歷、思想入手。

(3)從社會背景入手。

歸納:本文應是作者“悲涼的頌歌”。歸納時可聯(lián)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關(guān)語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體驗

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詩句,深化學生的體驗。

(七)布置課外作業(yè)

學習本文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寫法,以“家鄉(xiāng)的春”為題,寫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五

課前準備:制作一個有關(guān)多媒體基礎(chǔ)知識與應用的內(nèi)部教學網(wǎng)站,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清晰地知道教學的內(nèi)容、練習的要求等等,也可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查閱,同時也能通過網(wǎng)站提供更多的例子和學習資料,有利于學生課堂和課后的自主學習。

2.能辯證地從多角度去分析和評價多媒體作品,學會欣賞優(yōu)秀的多媒體作品,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3.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鼓勵原創(chuàng),體驗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艱辛和樂趣。

畫出作品的結(jié)構(gòu)圖,并用箭頭表示各內(nèi)容間的轉(zhuǎn)向關(guān) 四、準備素材(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

你使用了那些方法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如果是在網(wǎng)上下載的請注明下載該素材的網(wǎng)址,原創(chuàng)作品請注明使用的軟件和參考資料。談?wù)勀銣蕚浜瞳@取各種素材的經(jīng)驗。

你使用了那種多媒體創(chuàng)作工具來編制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什么特點?具有怎樣的功能去體現(xiàn)你的創(chuàng)作意圖? ,推薦作品 請你推介一下你的多媒體作品。 你覺得還有那些方面有待改進? 你希望得到的作品評價:

通過本章的學習和多媒體作品的創(chuàng)作,你有哪些收獲?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六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luò)為“經(jīng)”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jīng)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luò),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luò)。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jié)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shè)計意圖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diào)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chuàng)設(shè)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找出有關(guān)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學生勾畫出有關(guān)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課文大致意思。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并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著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說猶如涸轍里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并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p>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說明這綠的執(zhí)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閱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shù)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談啟發(fā)。

示例:常春藤的執(zhí)著告訴我們?nèi)魏螘r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并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并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悅。

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聯(lián)系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后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并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guān)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后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chǔ)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于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獲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guān)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后人的財富。

【板書設(shè)計】

綠 囚 國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七

目 錄

前言……………………………………………………………………… 4

一、 教材分析 …………………………………………… 4

二、 學習對象分析 ………………………………………………… 5

1. 知識基礎(chǔ)分析………………………………………………… 5

2.能力基礎(chǔ)分析……………………………………………… 5

3.情感基礎(chǔ)分析.……………………………………………… 5

4. 學習方法分析 …………………………………………… 6

三、 學習目標 …………………………………………………………6

1. 知識目標 ……………………………………………………… 6

2. 能力目標 ……………………………………………………… 6

3. 情感價值觀目標 ……………………………………………… 7

四、 學習重、難點 …………………………………………………… 6

五、 學習研究目標 …………………………………………………… 7

六、 學習思路設(shè)計 …………………………………………………8

(一)課程目標的確立上………………………………………… 8

(二)學習內(nèi)容的調(diào)整上………………………………………… 8

學法方面 ……………………………………………… 8

學習流程 ……………………………………………… 8

七、 學習軟件設(shè)計 …………………………………………………… 8

八、 學習準備 ………………………………………………………… 9

九、 課時安排 ………………………………………………………… 9

十、 學習程序設(shè)計 …………………………………………………… 9

(一)學習流程圖………………………………………………… 10

《故都的秋》學習設(shè)計

多媒體和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廣泛的應用, 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有助于實現(xiàn)教育過程的整體優(yōu)化,多媒體技術(shù)集聲音、圖象、和動態(tài)畫面為一體,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nèi)容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xiàn),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 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應本著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在原有知識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新的知識體系。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故都的秋》(兩個課時)教學設(shè)計中努力實現(xiàn)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luò). 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教學,制定出信息化教學設(shè)計,因此,設(shè)想將相關(guān)內(nèi)容有效整合,能夠為學生構(gòu)建一個完整和高效能的知識網(wǎng)絡(luò)。

課文的特點及地位:《故都的秋》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一篇抒情散文。本單元的文章都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都是寫景狀物的散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這些散文不僅展現(xiàn)了景之美、情之濃,而且還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發(fā)讀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多方面的思考。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一是寫景精美、情味濃厚;二是意蘊深;三是語言美。本文與同在本單元的的《荷塘月色》一樣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以情馭景,以景顯情,表現(xiàn)北平特有的“秋味”,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濃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懷、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間。從五套高中必修教材來看,本單元是第一次介紹寫景散文的單元,本文的學習對于提高學生散文鑒賞能力,培養(yǎng)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用兩課時完成。

1. 知識基礎(chǔ)分析。本課是學生步入高中后學習的第二篇散文,學生在初中已經(jīng)學習過《背影》、《春》等散文名篇,初步了解有關(guān)散文的基本常識,在學習這課之前學習了《荷塘月色》,對散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學生也學習過好多有關(guān)“秋”的詩文,了解到文人墨客對秋的感情各有不相同。

2. 能力基礎(chǔ)分析。 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儲備的限制,他們對于散文審美意境的體悟能力比較弱,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把握文字和審美的能力。再者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發(fā)展不夠均衡,所以學生學習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難詩人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的悲涼感受。

4.學習方法分析。學生想要利用網(wǎng)絡(luò)資源進行學習,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識,更深刻的體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1、知識與能力:品味景物描寫景物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 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

2、過程與方法:

(1)深情朗讀法。在反復品讀的基礎(chǔ)上,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不能缺少深情的朗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將會選取文中具體寫景的幾段,讓朗讀基本功扎實的學生來朗讀。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帶著感情讀課文,將自己的感情調(diào)適到最飽滿。最充沛的狀態(tài);其他學生注意借鑒示范的學生的朗讀技巧,在課后再鞏固朗讀的能力。

(2)引練法。鑒于學生在散文分析鑒賞上能力的欠缺,教師可以選取文中的部分內(nèi)容作示范性分析,引導學生明白散文分析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從哪些方面著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指引。

(3)、合作探究法。以文本為載體,進行以“秋”為話題的賞析式、仿寫式的拓展。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組內(nèi)討論的形式加強對文本的研讀,體會文章的文字優(yōu)美、意味雋永、濃情厚意,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積極討論交流,學會寬容溝通,學會協(xié)作分享。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探究作者的感情基調(diào)、感情線索、感情發(fā)展變化。

(2)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培養(yǎng)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1、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2、理解文章的豐富內(nèi)涵,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突破難點的關(guān)鍵。

如何更好的理解“景”和“情”的和諧統(tǒng)一,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文中所蘊含的作者感情障是本課學習的礙點。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八

第一單元均為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借精巧獨特的構(gòu)思與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fā)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guān)于情景關(guān)系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jié)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并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簽的現(xiàn)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于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與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shè)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diào)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1、知識能力目標:

抓住“清、靜、悲涼”這個牛鼻子,理解情景關(guān)系;

學會反復誦讀,品味語言,增強語言的感受力;

學會知人論世,分析文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品味重點語段,通過意象比較明了作者感情特點;

聯(lián)想想象,身臨其境,以體會意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熱情;

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悵地歌唱:“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彼斡裨凇毒呸q》中悲傷地吟誦:“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兮而變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無依時哀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蹦敲?,秋在近代文人作者心中,又該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進他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師:文題中“故都”指的就是當時的北平,那為何不以“北平的秋”為題呢?

生討論,師相機點撥,達成共識:“故都”之“故”有落寞滄桑之意,無比眷戀之情;“故都”更有一種文化的厚重感、歷史的滄桑感。

2、誦讀評價:

3、生討論交流,師相機點撥,形成板書(見后)。

生在低回哀怨的樂曲聲中自由誦讀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后進行仿句練習。師根據(jù)情景關(guān)系進行點撥并及時總結(jié)。

生找到后個別朗讀第12段,余者思考:這段的關(guān)鍵句是什么?

生討論交流,找出關(guān)鍵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

師小結(jié):這一段議論有關(guān)秋的詩文,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化的氛圍,在自然氣息之外,再填一層文化的氣息,彰顯故都豐厚的文化底蘊,更顯示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同時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生分別在開頭與結(jié)尾找到相關(guān)語句,師生討論達成共識:作者用南國的秋與故都的秋作對比,并用博喻寫出自己對故都的愛。作者在用深沉的憂思與落寞悲涼來頌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深沉的愛給故都的秋。

1934年4月,由于xx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上海遷居到杭州,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下許多記游散文,1934年7月,中國大地連年混戰(zhàn)就,民不聊生,作者本人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寫下了本文。因此文中這個“清、靜、悲涼”的北國之秋,是作者當時苦悶心靈的折光。

了解背景,知人論世,是散文閱讀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閱讀還應做到如下幾點:反復誦讀,體會感情;展開想象就,領(lǐng)略意境;圈點批注,品味語言。

師:文藝作品的解讀是多元的,如果撇開寫作背景不談,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懷的?請你打開古詩文的記憶倉庫,拾取幾片金黃的秋葉,再思考上述問題。

學生交流,師屏顯資料: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詩經(jīng)。小雅。四月》)。

2、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屈原)。

3、秋風起兮云飛揚,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辭》漢武帝)。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5、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謝眺北樓》李白)。

6、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上汝州郡樓》李益)。

師小結(jié):秋本是個平常的季節(jié),但秋風蕭瑟、秋葉飄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發(fā)游子、思婦、久戍不歸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發(fā)他們思歸、懷鄉(xiāng)、嘆逝、傷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葉、秋花、秋聲等自然景觀就作為一種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詩文中,悲秋作為一種文化的因子積淀在中華文化的河流之中。有著深厚古典文學基礎(chǔ)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涼起來。

悲秋不等于悲嘆,哀愁不等于沉淪,與前人一樣,作者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時暗示我們:只要人類還在,文化不死,傷春的淚就流不盡,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業(yè):

秋是美的: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橙黃橘綠,碩果飄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顆錦心,一雙慧眼,一支妙筆,你一定能描繪一幅折射你心靈之光的秋景圖。請已“我眼中的秋”為話題寫一篇隨筆,相信你能做到緣情寫景,景隨情遷。

囿于比賽紀律,課前不得與學生接觸,學生也不曾預習,所以整堂課上,我像一個并不高明的導游,指點江山,帶領(lǐng)學生欣賞我眼中的美景,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明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突出,我平時教學中最愛、最容易出彩的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也不曾設(shè)置。所幸的是整堂課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落到了實處,多元解讀的理念得以確立。

不過,由于時間關(guān)系,文化解讀過程中對本文、對我國古典文學中的悲涼美不曾涉及,從而坐失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良機,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九

品味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

學習文本抓景物特征寫景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感受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shè)計緊扣“清、靜、悲涼”,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寫景文字的特點。

(一)、導語設(shè)計。

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受到的是壯麗;杜甫登高,遠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涼。柳永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達夫?qū)τ凇肮识肌钡那镉旨挠枇嗽鯓拥那閼涯?我們一起來評賞、探究一下郁達夫?qū)懹谄呤昵暗囊黄⑽摹豆识嫉那铩贰?/p>

(二)、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簡介:郁達夫和郁達夫優(yōu)美、頹廢、傷感和灰冷的文風。

(幻燈片顯示資料,老師給予介紹。)。

(三)、解題。

從標題看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文章的風格:

“故都”二字意味著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華之地,但還是擁有數(shù)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的舊都。

“故都”與“秋”所組合的標題,既讓人肅然感受到故都的蒼涼和凄清,也會很自然地讀出作者心中對這座歷史名城的珍愛、贊嘆及深情的眷戀和向往。(出示幻燈片)。

(四)、鑒賞。

清——靜——悲涼。

給文中出現(xiàn)的5幅畫分別起一個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斜陽——清秋佳果。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作者覺得這樣仍然意猶未盡。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并運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進行鮮明的對比來體現(xiàn)兩者的不同。

南國的秋本體北國的秋。

甘甜可口黃酒白干清香后勁足。

如回味不永秋之內(nèi)蘊。

食之有味稀飯饃饃有味耐饑。

不濃易餓如秋之雋永。

味美細膩鱸魚大蟹可大快朵頤。

玲瓏如意跋涉千萬里。

剔刺而食黃犬駱駝得秋之爽氣。

逗玩邀寵有秋之遼闊。

本文的結(jié)構(gòu):

總——分——總。

選出你最有感觸的一幅畫,結(jié)合自己的體味進行鑒賞。

第一幅圖(出示幻燈片)。

天:給人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敗蕭條;牽牛花:冷色調(diào);秋草:枯萎凄涼;突出悲涼;。

聽、面、對寫出了清閑,同時也給人一種清凈。

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shù)葉縫間漏下來的`光縷的數(shù)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牛花的藍朵。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于“皇城人?!敝?,于“一椽破屋”獨居,明顯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之中難免又有些“孤單”之感,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靜對秋光、秋花,顯然更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交織的情懷。

(老師給學生作配樂范讀)。

第二幅圖(出示幻燈片)。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十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脈絡(luò)。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和合作探究,培養(yǎng)朗讀品味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故都深深的眷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體會作者對故都深深地眷戀之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秋天,一個充滿魅力的季節(jié),不同的人對秋天有不同的感受?!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杜甫眼中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心中的秋;“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比可以酣高樓”是李白眼中的秋。今天,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樣子的。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以同桌為單位討論劃分文章脈絡(luò)。

明確:開頭(1—2)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板書:向往之情)。

主體(3—12)中間段落具體描繪故都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板書:贊美之情)。

結(jié)尾(13—14)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板書:眷戀之情)。

2.學生默讀課文,找出作者在三個部分主要通過哪些景物來寫故都的秋的。

明確: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nèi)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來寫故都的秋的。

(三)深入研讀,賞析文本。

問1:作者欣賞的景有什么特殊之處?這些景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默讀文章3-12段,然后請學生舉手回答。

明確:作者眼中的房子是“破屋”;牽?;ǖ念伾{色或白色最佳;草“疏落”“尖細且長”。共同點:清、靜、悲涼。(板書:悲涼)。

問2:北平艷麗的景物很多,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景來寫?四人為小組進行討論,5分鐘后推選一名代表發(fā)言。

明確:“破屋”更有滄桑感,更能夠契合故都的文化底蘊;品味濃茶更是品味故都德深沉歷史;賞淡色的花更能突出故都秋的悲涼;零落的草是故都當下的命運寫照。這些景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實寫照。

問3:這些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是如何體現(xiàn)作何情感的?

明確: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了對故都的眷戀之情。(板書:情——眷戀,情景交融)。

問4:文章結(jié)尾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

明確:為了與北國之秋形成對比,突出北國之秋的悲涼,更突出作者悲涼的心境,表達自己對故都的眷戀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提問探究: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多媒體出示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風格)。

明確: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連年戰(zhàn)亂,民生凋敝,這篇散文中充分的體現(xiàn)了舊社會時期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作者身為讀書人居無定,食有憂的狀況,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涼”同時也表達了對于故都的眷戀之情。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小結(jié):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作者筆下故都的秋,那是一幅水彩畫,美麗而落寞;是一支鋼琴曲,婉轉(zhuǎn)而憂傷;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完美交融。

作業(yè):選取文中你最感興趣的一幅景色,展開自己的聯(lián)想,寫成一首小詩歌,150字以內(nèi)。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十一

1.了解文章“景”與“情”和諧統(tǒng)一的寫作特點,聯(lián)系寫作背景,體會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聯(lián)系文中所寫的五幅秋景圖,進一步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guān)系。

3.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在選擇幾處景物,寫幾個片段。

一、導語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nèi)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因此,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的眷戀?作者又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怎樣的秋景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

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二、課文誦讀

教師范讀(或聽朗讀錄音)、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課文分析

(一)明確思考題:

1.“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薄扒濉薄办o”“悲涼”是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 槐樹落蕊 秋蟬嘶叫 閑話秋涼 秋果奇景

(二)分析課文

1.從五幅畫面入手,分析

(1)的特點。

(2)“反襯”手法的運用。

(3)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這五幅畫面來寫。

(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作者的經(jīng)歷來分析)

2.分析第2、13兩個自然段,將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相對比,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與“神”的結(jié)合點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風物,具體說就是那五幅秋色圖?!吧瘛笔琴澝拦识嫉淖匀伙L物,抒發(fā)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敖Y(jié)合點”是“清”、“靜”、“悲涼”。

4.文章描繪了五幅秋色圖之后,有一大段議論,這段議論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chǔ)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的一段話?

明確:秋色是這樣的美好,祖國的美景是這樣的可愛,聯(lián)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nèi)外交困的現(xiàn)實,作者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四、課外作業(yè)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色彩有意識地選擇幾處景物,寫成片段。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十二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zhì)和能力。

2.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自讀-----討論------評講。

以作者情感為線索結(jié)構(gòu)全文。

散文的形與神。

散文的景與情。

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一課時(40分鐘)。

師:歷代名家對秋都特別的鐘愛,描寫秋的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生: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對。這是王維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那,還有別的嗎?

生:(沉默)。

師:那我們看看名家對秋的評價是如何的`?

(從計機中調(diào)出已準備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棗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棗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暝》。

師:這些佳作中既有頌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寫蕭瑟凄涼,又有刻畫絢麗多彩。那么,著名現(xiàn)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請翻開課本p250。

師:上課之前,老師已經(jīng)把自讀題給出,讓同學們作了充分準備。下面,以自讀題為依據(jù),欣賞分析課文。(彈出自讀題,如下:)。

完成課后練習2,并根據(jù)練習思考下列題目:

1.你認為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2.在課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覺。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十三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的審美情趣 ,提高審美能力

感受文本精致細膩的悲涼美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整體感知——朗讀品味——鑒賞評價——實踐創(chuàng)新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眼中,“悲涼”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帶來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敗、秋的死亡,其實就是一種人生的感悟,一種對生命的認識,因此在作者看來,這是一種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課設(shè)計緊扣“清、靜、悲涼”,結(jié)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寫景文字的特點。

(一)、導語設(shè)計

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受到的是壯麗;杜甫登高,遠望“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钡木跋螅惺艿降氖潜瘺?。柳永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見,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達夫?qū)τ凇肮识肌钡那镉旨挠枇嗽鯓拥那閼涯?我們一起來評賞、探究一下郁達夫?qū)懹谄呤昵暗囊黄⑽摹豆识嫉那铩贰?/p>

(二)、整體感知

作家作品簡介:郁達夫和郁達夫優(yōu)美、頹廢、傷感和灰冷的文風。

(幻燈片顯示資料,老師給予介紹。)

(三)、解題

從標題看作者的情感傾向和文章的風格:

“故都”二字意味著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華之地,但還是擁有數(shù)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的舊都。

“故都”與“秋”所組合的標題,既讓人肅然感受到故都的蒼涼和凄清,也會很自然地讀出作者心中對這座歷史名城的珍愛、贊嘆及深情的眷戀和向往。 (出示幻燈片)

(四)、鑒賞

故都的秋的總體印象?

清——靜——悲涼

給文中出現(xiàn)的5幅畫分別起一個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斜陽——清秋佳果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作者覺得這樣仍然意猶未盡。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并運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進行鮮明的對比來體現(xiàn)兩者的不同。

南國的秋 本體 北國的秋

甘甜可口 黃酒 白干 清香后勁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內(nèi)蘊

食之有味 稀飯 饃饃 有味耐饑

不濃易餓 如秋之雋永

味美細膩 鱸魚 大蟹 可大快朵頤

玲瓏如意 跋涉千萬里

剔刺而食 黃犬 駱駝 得秋之爽氣

逗玩邀寵 有秋之遼闊

本文的結(jié)構(gòu):

總——分——總

選出你最有感觸的一幅畫,結(jié)合自己的體味進行鑒賞。

第一幅圖(出示幻燈片)

天:給人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敗蕭條;牽?;ǎ豪渖{(diào);秋草:枯萎凄涼;突出悲涼;

聽、面、對寫出了清閑,同時也給人一種清凈。

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shù)葉縫間漏下來的`光縷的數(shù)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ǖ乃{朵。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于“皇城人?!敝?,于“一椽破屋”獨居,明顯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之中難免又有些“孤單”之感,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靜對秋光、秋花,顯然更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傷交織的情懷。

(老師給學生作配樂范讀)

第二幅圖(出示幻燈片)

故都的秋教學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篇十四

我今天說課的內(nèi)容是《故都的秋》。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語文教學的基本原理,從本文自身的特點出發(fā),我準備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述。

《故都的秋》選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寫景抒情散文。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讓學生通過鑒賞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和本人對教材的理解,并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設(shè)計了“三、二、一”個教學目標:所謂“三”是要求學生掌握3個知識點:分別是怎樣扣住“清”、“靜”、“悲涼”來寫故都秋;怎樣把故都的秋與南國的秋進行對比;如何以情馭景,以景顯情;“二”是培養(yǎng)學生兩個方面的能力:分別是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品味揣摩語言的能力;通過理解本文“情”與“景”的自然融合,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一”是實現(xiàn)一個德育教育的目標,那就是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nèi)外交困的現(xiàn)實下,贊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nèi)心的憂思及落寞,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重點:聯(lián)系文中展現(xiàn)的五個秋景片段,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進一步體會散文“形”與“神”的有機結(jié)合。

難點:體會作者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所流露出的內(nèi)心情感。

1、教法。

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散文并不陌生,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的能力主要還停留在初讀和泛讀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據(jù)生的這些情況,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誦讀法。美文需要美讀,因而把學生的誦讀提到首位,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合作討論。

點撥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時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更好地體味作者的感情。

探究討論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文章的寫作方法和語言特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

2、學法: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強調(diào)以讀為主,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1)課前預習法(課前預習,了解作者、作品等相關(guān)知識和背景,尋找有關(guān)描寫秋景的詩文)。

(2)誦讀感知法(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學生自由選擇課堂任務(wù)、合作伙伴,組織學習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本課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學生討論回答之后明確:北京歷史悠久,秦漢以來,它一直是中國北方的重鎮(zhèn),遼、金、元、明、清均定其為國都,一個“故”字不僅道盡了歷史的蒼涼與厚重,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無所不在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氣息。

(三)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讓學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華意境的關(guān)鍵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贝藭r學生很容易判斷出“清、靜、悲涼”指的是“情感”,那么這些“情”需要如何體現(xiàn)呢?王國維的那句“一切景語皆情語”就給了我們很好的提示。

(四)精讀課文,品味意境。

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這些景物: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牛花、秋草、槐樹、秋蟬、秋雨、棗樹等等。

先從景物的順序說起,讓學生將景物歸類,例如:破屋、碧綠的天色、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日光、牽?;ā⑶锊葸@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個院子里欣賞到的,歸為一類,可以根據(jù)時間、地點的安排給這部分起一個合適的小標題,如:秋晨院落圖。接著以此為例,可以將另外幾種景物分別概括為秋槐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話涼圖,秋棗奇景圖。

這些圖中的“景語”如何展現(xiàn)“情語”呢?此時我又將用“秋晨院落圖”舉例,分別從色調(diào)、聲音、環(huán)境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調(diào)的判斷。無論是碧綠的天色還是藍白的牽?;?,都是恬靜安謐的冷色調(diào),這點學生很容易能判斷出來。這些冷色調(diào)能體現(xiàn)文眼中的哪個詞呢?問題自然產(chǎn)生,而學生也能答出“清”這一特點。

2、聲音的體現(xiàn)。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很細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夠聽見,正應了那句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寫靜,由此學生可以很快明白這些景物體現(xiàn)了文眼中的“靜”。

3、環(huán)境的描繪。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藍朵,感受秋意。兩個“破”字會讓學生很自然地得出“悲涼”這一感情基調(diào)。

通過引導,第一幅圖展現(xiàn)出的景與“清、靜、悲涼”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圖中的“情語”,我將讓學生分為四組,根據(jù)第一幅圖的賞析方法自由討論并分別找出圖中景物如何體現(xiàn)“清、靜、悲涼”。有了之前老師的分析示范,此時學生們會比較順利地完成賞析。接著我會問學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歡的?為什么喜歡?這個問題的提出目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揣摩語言,從而分析文章渲染、襯托等寫作手法。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運用誦讀法、點撥法、探究討論法使學生解決了教學目標中的第一、第三個知識目標以及兩個能力目標。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性,通過對意象群體的鑒賞,體會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xiàn)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語言所描繪出的清新典雅的畫面能最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喚醒他們的審美體驗,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設(shè)疑討論,體悟情感。

學生根據(jù)“清、靜、悲涼”這一文眼,或許會答出“悲秋”這一答案,此時我將簡單介紹作者郁達夫及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介紹,學生能夠明白郁達夫先生聯(lián)系當時國家山河破碎、內(nèi)交外困的現(xiàn)實,為了保住祖國美好的東西,“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僅抒發(fā)了贊美、眷戀故都自然風物的真情,也表現(xiàn)出了深沉的愛國之情??此剖乔锾煺鎸嵉淖匀簧剩瑢嶋H上是作家內(nèi)心情感的投射,是“形”與“神”的完美結(jié)合。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僅使本文的德育目標與重難點得到解決,還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進一步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對文本的鑒賞,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但教材只是例子,我們必須從中走出,拓展開來,進而推動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并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習慣,積累審美經(jīng)驗。因此,我設(shè)計了延伸討論的環(huán)節(jié)。

先給學生欣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接著讓學生用文章里出現(xiàn)的景物為內(nèi)容,仿照《天凈沙·秋思》的寫法,當堂寫一首關(guān)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濃茶,落蕊疏草藍朵,衰蟬冷雨閑話。故都秋至,賞秋人在天涯。

運用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法,寫一篇關(guān)于自己喜愛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將描寫角度放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上,繪形繪聲繪色。

郁達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蟬殘聲。

4、秋雨話涼。

5、秋棗奇景。

(形)(神)。

總之,整節(jié)課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線索,貫穿全局。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成為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第一步!我的說課到此結(jié)束,謝謝大家!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55351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