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適合的教學方法,以便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教案中的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相結合,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教案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產物,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案的案例分享。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一
知識目標:
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技能目標: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
反復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反復朗讀,查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xiàn)的意境。
一、導入:
了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jù)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wěn)、雄渾);節(jié)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學生自讀
2、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jié)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jù)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比喻革命斗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后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把握內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jié)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后,學生上臺朗誦并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臺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fā)疑問。
八、布置作業(yè),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二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xiàn)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fā)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后一段:“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并討論,明確:詩中以“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凹偃缥沂且恢圾B,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并明確: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著”,說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氨瘧崱薄凹づ倍急憩F(xiàn)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盁o比溫柔”充滿了對那里的向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并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這種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明確: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布置作業(yè)。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三
歸納要點:
1.祖國強大,我感到自豪,所以我愛國;
2.國家培養(yǎng)了我,所以我熱愛祖國;
3.老師家長教育我要愛國,周圍的人愛國,所以我也愛國。
出示課文ppt(創(chuàng)作年代不顯示),散讀課文。
思考:每一句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并要求學生讀出這種語氣。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痛苦)。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悲憤)。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柔和)。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低緩、沉重)。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深沉)。
歸納問題并板書:
1.為什么詩人要把自己比作一只鳥?
2.為什么是一只嘶啞著喉嚨快死去的鳥?
3.詩人筆下的土地為什么是這樣的?
4.這只鳥為什么會“常含淚水”?
出示創(chuàng)作日期“1938年11月17日”,抗日戰(zhàn)爭時期。
ppt出示“抗日戰(zhàn)爭年表”,依次朗讀屏幕出示的字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在長春宣布建立,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
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失守。
8月3日,中日淞滬會戰(zhàn)開始。
11月8日,日軍占領太原。
12日,上海淪陷。
20日,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
12月5日,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13日,日軍侵占南京并開始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血腥大屠殺。
27日,日軍占領濟南。
1938年2月3日,徐州會戰(zhàn)開始。
5月19日,徐州棄守。
從1938年2月到1943年8月,日軍先后對重慶轟炸218次,投放各類炸彈21593枚,炸死炸傷市民24萬人。
1938年6月12日,日軍攻占安慶,武漢會戰(zhàn)開始。
10月25日,漢口失陷,武漢會戰(zhàn)結束。
27日,日軍占領武漢三鎮(zhèn)。
1938年11月13日,長沙警備部隊縱火焚城。大火延燒3日3夜,全城被燒十分之九,燒毀房屋5萬余棟,2萬余人被燒死。
再次朗讀課文,并播放朗誦錄音。
嘗試回答質疑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艾青愛不愛國?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是否熱愛祖國?
當時的國家是否強大?當時的中國是否給廣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那么為什么人民這么熱愛自己的祖國?
因為國家需要他的人民。
出示: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肯尼迪。
1938年早已成為歷史,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走進那個時代;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又都在經(jīng)歷著歷史,創(chuàng)造著歷史。
剛剛過去的2008,在座每一位都經(jīng)歷過。這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但這又是最令人感動的一年,是中國人最團結最勇敢的一年。
出示圖片。
(持續(xù)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已造成全國19個省受災)。
(拉薩“3·14”事件)。
(4月7日,奧運火炬巴黎受阻)。
(4月28日,膠濟鐵路火車相撞)。
(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地震)。
(2008年8月,第29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舉行。)。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008年9月25日晚21時10分04秒,神七飛天)。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全球動蕩)。
回憶起剛過去的這一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視頻《2008感動中國特別獎》。
穿過2008這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年,我們由衷地從心底里發(fā)出一個聲音:“中國加油!”是災難,也是力量的凝聚。生死相依,生死相助,我們在一起;是歡樂,也是精神的檢閱,微笑相連,激情相遞,我們在一起;這是一張又一張陌生的面孔,在這個瞬間被我們記住,這是一個又一個無言的身影,在這樣的場景被我們銘記,這是一個又一個感動的聲音,在這樣的時刻被我們傳遞,因為他就是我和你。2008,為什么我們眼中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們的心在2008緊緊地與祖國貼在一起,在2008,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人。
(頒獎詞)。
2007年第一次上這篇課文,沒什么感覺。只是覺得要學生走進抗戰(zhàn)這段歷史,很難。現(xiàn)在的處理則很好。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有一天突然收到同事發(fā)來的短信,發(fā)的就是這一首詩。一時間萬分感動。第二天拿去班上讀給學生聽,學生也很受感染。
但是這一次在課堂上回顧2008,效果反而不如預想的好。如何處理,還需更加考慮。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四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詩人選用“嘶啞”一詞,愛國者,因沉重的苦難而生發(fā)的焦灼,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之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土地----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
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鄉(xiāng)愁,是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梢哉f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xiàn)許多有關鄉(xiāng)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每陣秋夜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xiāng)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作。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現(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指導。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1、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xiàn)在——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xiāng)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xiāng),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xiāng)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xiāng)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xiàn)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xiāng)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震撼讀者的心肺。
“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4、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第三課時。
學習席慕容的《鄉(xiāng)愁》。
一、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jié)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二、小組討論。
1、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xiāng)。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xiāng)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念。
三、朗讀感悟。
齊讀,感悟鄉(xiāng)愁主題.
四、拓展遷移。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五、想象練習。
1、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xiāng)愁是--------------。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2、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xiàn)你的感覺。
六、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你滿。
人也圓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五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yǎng)愛國情結。
(一)重點: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1、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新授課。
2課時。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wǎng)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了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洶涌刮著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
2、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jīng)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qū)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jīng)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鑒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假設這只鳥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生:本身嘶?。貘f)、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fā)出憤怒的吼叫,戰(zhàn)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yǎng)”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托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fā)出來。所以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三、合作探討。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yǎng)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的喉嚨歌唱:
這被所滋養(yǎng)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yè)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答案:
教學后記: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六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寫了一首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讓我們—起來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資料介紹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活動一:深情地朗讀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初讀理解詩歌內容)
3、小聲跟讀課文錄音。(要求:用沉郁悲壯的調子來讀,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4、齊讀課文。
四)、活動二:細膩地體味
初讀詩歌我們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鳥,借助鳥的歌唱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那么這只鳥歌唱的內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土地、河流、風、黎明)
請同學們試著用以下格式為詩中意象作旁批
我從“xx”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實際上是在寫。
例:我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土地,實際上是在寫正受著日本侵略軍無恥欺凌和折磨的祖國。
土地——象征國家對祖國的熱愛
河流——象征人民對人民的贊揚
風——象征斗爭對侵略軍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對未來的憧憬
最后兩句詩——直接抒情
全詩巧妙地通過多種意象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從而激勵著當時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齊讀全詩(朗讀目標:讀出深沉、激昂、悲壯之情)
五、活動三:詩歌的比較《中國的土地》和課文《我愛這土地》
背景介紹:劉湛秋(1935~),安徽人。讀中學時開始發(fā)表詩作,現(xiàn)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這首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自由讀兩至三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比較這兩首詩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的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代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吨袊耐恋亍分懈鼈戎赜趯ψ鎳腿嗣竦馁澝?。
古往今來表達愛國之情的詩歌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七至九年級的古詩詞中找出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標出作者和出處,寫在積累本上。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七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yōu)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一)、導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于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二)、新詩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于新詩的產生也即現(xiàn)代詩的產生主要有三點: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xiàn)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xiàn)了新詩花園的第一只玫瑰。
2、提問:那么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新詩呢?
明確:現(xiàn)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弦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于
在那一天
發(fā)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只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
一只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容分析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八
漫步田間地頭,徜徉溪流河湖,也許就是那么一個偶然的瞬間,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身邊的世界原來是如此的美麗。那綠浪起伏的田園,那濤聲陣陣的叢林,還有孩童們純潔天真的歡聲笑語,無不輕輕地撩動著我們內心深處那埋藏了很久的親近土地、感受故鄉(xiāng)的情懷。故國故鄉(xiāng)故園,人之所戀;華夏祖國母親,魂之所系。讓我們用真情所鑄就的詩篇,唱響心中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贊歌。
1.熟讀并背誦詩歌,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jié)奏。
2.理解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動著的激情。
4.體味詩歌中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土地是一種古典的信念,一縷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諾言,一股寫實的意志。這萬物生靈的根基上,曾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蕩氣回腸的眷戀情懷。有誰不熱愛這生我養(yǎng)我的肥沃土地?有誰不依這戀教我護我的祖國母親?讓我們和詩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愛這土地》,一同感受詩人心中洶涌奔流的愛國激情。(板書課題)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作者鏈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3.背景鏈接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一)整體感知
齊誦詩歌,說說這首詩歌緊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點撥】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作者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讓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強度,于是其后緊跟著沉重的省略號。省略號中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文本探究
朗讀詩歌,思考下面的問題:
【交流點撥】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2.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這些描寫形象地展現(xiàn)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作者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詩人虛擬“我是一只鳥”,“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自已;“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傳達出“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物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主旨句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烘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感的濃縮,喊出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三)語言賞析
【交流點撥】“也”字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八粏 北磉_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點撥】象征著詩人的鳥兒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鳥”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這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比較這首詩與《我愛這土地》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交流】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而《中國的土地》中更側重于對祖國和人民的贊美。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九
現(xiàn)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在現(xiàn)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約占整個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學業(yè)考試不考,教師對詩歌教學有輕視的情緒。而實際上,詩歌在人的審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所以選《我愛這土地》進行這次教學。
教學法上,以反復朗讀和教師的精彩賞析為主,盡可能地避免無目的的泛泛討論,避免看起來很熱鬧,學生收獲很少。
1、個人朗讀和專家朗讀相結合;專家朗讀安排了復調的形式,以突現(xiàn)朗讀的個性化,淡化朗讀技巧,讓學生學會“情動而辭發(fā)”。
2、教學過程中注意:讀寫結合,方法和能力先結合(具體什么方法:聯(lián)系背景去讀)具體詩歌朗讀過程中從語言到思想情感,從思想情感到語言形式。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文本教師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師生互動時應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語文老師要擔當這一文化使命,讓心靈詩意的棲居,成為思想的蘆葦。
1、在反復朗讀和教師的賞析中,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師掌握,實際可以不用意象這個術語,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
意象(如鳥、暴風雨、河流、風、黎明)的理解。
一、觀看影片,激發(fā)情感。
播放《小兵張嘎》片段。
師:看著這一場景,同學們,你們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憤怒……。
師:今天我們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寫于1938年11月17日,與《小兵張嘎》的背景相一致,當時,日軍侵占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任意地殺戮我們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面對這一社會現(xiàn)實,詩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讀詩歌,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
2、師:通過朗讀,同學們,你認為詩中,這是一只什么樣的鳥?
(生:愛國、勇敢、抗爭……)。
師:這是一只愛國、勇敢、敢于抗爭的鳥,這只鳥實際上就是誰的寫照?
生:詩人。
師:是的,詩人正是通過借助“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情感的!這是詩歌與其他文體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鳥對土地的熱愛,正是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2、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生:土地、河流、風、黎明。)。
3、思考問題:
師:這首詩,除了鳥、土地這些具體形象之外,還有暴風雨、河流、風、黎明,那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請同學們聯(lián)系1938年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讀一讀)。
(生:活著,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
5、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把第一小節(jié)朗讀一下。
師:剛才同學們都讀得非常地整齊,但詩歌,光光讀得整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情地去朗讀,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硪晃幻胰沃竞昀蠋熅实睦收b,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6、欣賞任志宏老師的朗讀。
師:聽完之后,請同學們試著、學著去讀一讀,讀出情感。
7、學生學讀。
師:下面。
8、學生齊讀。
三、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師:同學們,我們對這首詩歌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有了體驗,朗讀詩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體味它精彩的語言。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這首詩歌的語言。
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也應該”什么意思?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意思,表明面對祖國遭受蹂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嘶啞”:
(1)鳥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一般形容鳥的聲音是怎樣的?
生:清脆、悅耳、動聽……。
生:(1)不停地歌唱,時間長,喉嚨都嘶啞了。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內心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生:使這些形象更加具體,土地是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即當時我們的國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對我們的土地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蹂躪,我們奮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詩人加上這些修飾語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纏綿地深沉的愛。
生:生死與共,至死都不分離;活著,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離開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面對祖國遭受欺凌,我們要奮起反抗,直到勝利。(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是啊,詩人與土地生死與共,為了無比溫柔的黎明,愿意奉獻自己的一切,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下面讓我們再一起聆聽一下陳鐸老師的朗誦。同學們可以試著跟讀。
5、陳鐸老師的朗誦。
6、可以的話,可請學生朗誦。
四、讀寫結合,升華情感。
師: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你再來創(chuàng)作,可以換哪些詞?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下來。
生:交流……。
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詩人用精彩的語言,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相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撞擊著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歌!
五、結束:
齊讀詩歌結束本課。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yè),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yè)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一
這是一首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初中后所學的第一首現(xiàn)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后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jù)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jié)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征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閱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zhàn)斗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
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范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并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么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么象征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并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著“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么這里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7、討論:本詩出現(xiàn)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閱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說說它們有什么異同?
(六)布置作業(yè):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二
教學時間:2005年11月20日。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xiàn)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意象象征。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qū)。
課后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鞏固題。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三、提高題。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三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xiàn)的內涵。
教學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四
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jīng)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這首詩中蘊含著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要讓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認真體會。同時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我愛這土地》中兩節(jié)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鳥”的形象對表現(xiàn)主題起到的作用。
創(chuàng)意說明。
運用輻射教學法,通過對課題“我愛這土地”的闡釋放射開來,形成發(fā)散行的的思維走勢,從而達到一舉多得,抓綱顯目的目的。
教學預設。
一、選擇輻射基點。
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么問題?
二、提供輻射材料。
介紹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況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
三、指引輻射路子。
1、這是一塊怎樣的土地?你是從那些詞句中看出來的?
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
流。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
怒。
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愛這塊土地?
嘶啞的喉嚨歌唱——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
融為一體。
3、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对娊?jīng)》的第一首便是《關雎》,此后從《楚辭》到古詩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詩人們的筆下,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為雙鳥或離群孤鳥形象,以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輻射網(wǎng)絡。
輻射學習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把點點滴滴的知識學習梳理為系統(tǒng)知識,形成網(wǎng)狀結構。這樣的輻射網(wǎng)絡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課文、一堂課的知識、能力體現(xiàn),也可以是對文本的不同的解讀的呈現(xiàn)。
示例:
愛的原因——。
愛的態(tài)度——。
愛的效果——。
愛的藝術——。
詩我愛這土地教案篇十五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這篇課文的對象是初三學生,對詩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作為我校學生,大部分的語文基礎不是很好,理解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在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因材施教”。
自主學習的內容。
1、給加點的字注音:
沁園春()莽莽()紅裝素裹()折腰()略輸()。
稍遜()成吉思汗()稍遜風騷()數(shù)風流人物()。
1、艾青(1910~1996),現(xiàn)代詩人。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yǎng)育到5歲回家。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郁而感傷。艾青是繼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
2、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值此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艾青用筆飽蘸深情地寫下了《我愛這土地》。
3、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為什么小鳥喉嚨嘶啞了還要歌唱?
3.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4、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5、評說詩中“鳥”的形象,用“這是一只________的鳥”句式說話。
1、第一部分(第一節(jié)):以鳥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之情。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使詩的境界更為深邃博大。
第二部分(第二節(jié)):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表達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詩在隔開一行,作了必要的間歇和停頓之后,轉換了角度,像一個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樂譜最后一個休止符的意義,他吸夠了氣、蓄足了勢,終于唱出了最高的一個音符。
2、這首抒情詩采用了象征手法表達情意。詩人假設自己是一只鳥,通過鳥兒對土地的歌唱,表達了詩人對處于苦難之中的祖國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熱愛之情以及決心為其獻出生命的強烈愿望。
請記錄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難:
小組討論。
文本探究的題目1、2、3、4、5、
提問展示問題預設。
文本探究題目1、2,3、4、5、題。
課堂訓練問題預設。
試用結構框架圖來表示本篇古詩的結構。
艾青。
常含淚水愛得深沉直抒胸臆熱情澎湃。
整理內化。
1、學生總結本篇古詩詞所用到的寫作手法。
2、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不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50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