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和加強。如何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這是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關鍵。通過閱讀總結范文,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寫作技巧和表達方法,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一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shù)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二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qū)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shù)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住戶張家趙家。
水費(元)1520。
用水量(噸)68。
(2)揭示課題。
教師:這些數(shù)量之間藏著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shù)量間的一些規(guī)律和特征。
1.教學例1。
用小黑板在剛才準備題的表格中增加幾列數(shù)據,變成下表。
住戶張家趙家李家周家劉家吳家。
水費(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噸)6814109。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并根據這種規(guī)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書。
教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表格中的水費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著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lián)的。
板書:相關聯(lián)。
教師:你們還發(fā)現(xiàn)哪些規(guī)律?
學生在這里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于其他學生觀察:
水費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shù)。
板書:水費用水量=每噸水單價(一定)。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小黑板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才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數(shù)據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lián)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shù);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m,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用所學知識判斷一下,下面表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這節(jié)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三
1.能靈活列反比例函數(shù)表達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綜合利用幾何、方程、反比例函數(shù)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經歷分析實際問題中變量之間的關系,建立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2.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增強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shù)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反比例函數(shù)是有效地描述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手段,認識到數(shù)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掌握從實際問題中建構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
從實際問題中尋找變量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情況,建立函數(shù)模型,教學時注意分析過程,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引導、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
課件。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生]是為了應用。
[師]很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究竟反比例函數(shù)能解決一些什么問題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一學。
問題:某校科技小組進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幾米寬的爛泥濕地,為了安全、迅速通過這片濕地,他們沿著前進路線鋪墊了若干塊木板,構筑成一條臨時通道,從而順利完成了任務的情境。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確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
2、認識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能將線段比例尺改成數(shù)值比例尺,將數(shù)值比例尺改成線段比例尺。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認識線段比例尺和數(shù)值比例尺,并進行互化。
教學準備:
課件、直尺。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5分)。
1、填空:
1千米=()m=()cm。
60000cm=()m=()km。
千米化成厘米數(shù),把小數(shù)點向()移動()位。
厘米化成千米數(shù),把小數(shù)點向()移動()位。
2、導入:
腦筋急轉彎:一只螞蟻從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10秒鐘,這是為什么?
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或擴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的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比例尺。板書課題。
3、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比例尺的含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能正確求出一幅圖的比例尺。
(2)認識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能將線段比例尺改成數(shù)值比例尺,將數(shù)值比例尺改成線段比例尺。
二、自主學習(8分)。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富源遼闊,有960萬平方千米,怎樣才能把她畫在小小的圖紙上:這幅圖就要用1:4500000的縮小比例尺把她畫在地圖上。幸福路小學的面積也比較大,也要用1:1200的縮小比例尺把她縮小畫在平面圖中。下面,我們先來自主學習。(出示自主學習題目)。
學習內容:課本53頁內容。
學習方法:先獨立看書,用筆畫出重點,再回答下列問題:(5分鐘之后,比一比,看誰能做對檢測題?。?。
1、(),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比例尺或=比例尺。
3、為了計算方便,一般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的形式。
4、北京到天津的實際距離是120km,在一副地圖上量得兩地的圖上距離是2.4cm。這副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請第4組的b1板演)。
5、一副中國地圖的比例尺是1:100000000,這是()比例尺,表示圖上1厘米相當于實際的()m或()km。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
6、一副北京地圖的比例尺是:,這是()比例尺,表示圖上的1cm相當于實際的()km。
學完之后,讓每組的b1回答。
最后再提問:觀察對比,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不同之處?
指名回答:數(shù)值比例尺不帶單位;線段比有一條1厘米長的線段,并且線段的第一個端點上的.數(shù)字是0,第二個端點上有一個帶單位的數(shù)字。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形式不同。
三、合作交流(12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用到縮小比例尺,把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畫在圖紙上,有時,也會根據需要,用到放大比例尺,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擴大,再畫在圖紙上,比如:在繪制比較精細的零件圖時,經常需要把零件的尺寸按一定的比放大,再畫在圖紙上。再比如七星瓢蟲實際長度只有5mm,本圖就用8:1的放大比例尺把它畫在圖紙上。下面,我們來進行合作學習。(出示合作交流)。
1、一個零件的長為3厘米,畫在紙上的長為6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它表示:圖上的()厘米相當于實際的()厘米,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這是把零件()了。
2、比例尺1:10和10:1相同嗎?()。
比例尺1:10表示:(),是()比例尺,()項是1。
比例尺10:1表示:(),是()比例尺,()項是1。
按形式分()例如:()。
()例如:()。
按用途分()例如:()。
()例如:()。
四、質疑探究(5分)。
1、一副地圖的比例尺是1:300000,你能用線段比例尺表示出來嗎?
2、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你能用數(shù)值比例尺表示出來嗎?
五、小結檢測(10分)。
(一)小結: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知識?
2、關于比例尺你認為需要注意什么?
(1)數(shù)值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計量單位。
(2)求比例尺時,前、后項的長度單位一定要化成同級單位。
(3)為了計算方便,通常把數(shù)值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比。
(二)檢測:
一、填空:
1、1:5000000表示()。
2、5:1表示()。
3、0:40km表示()。
4、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圖上,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把這個數(shù)值比例尺改成線段比例尺是()。
二、解決問題。
1、一條跑道全長200米,在圖紙上的長度是10厘米。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比例尺。
圖上距離。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或=比例尺。
實際距離。
數(shù)值比例尺例如1:10000。
按形式分。
縮小比例尺例如:1:1。
按用途分。
放大比例尺例如:6:1。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五
一、教學內容:反比例。(教材第47頁例2)。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讓學生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二、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點,進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關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三、教學準備: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讓學生說說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題。下面各題中哪兩種量成正比例?為什么?(1)每公頃產量一定,總產量和公頃數(shù)。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3)修房屋時,粉刷的面積和所需涂料的數(shù)量。
2.說出每小時加工零件數(shù)、加工零件總數(shù)和加工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什么條件下,其中兩種量成正比例?教師:如果加工零件總數(shù)一定,每小時加工數(shù)和加工時間會成什么變化?關系怎樣?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目標解讀:
1、學生認真度學習目標。
2、理解目標。
(三)自主預習:
理解:哪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關系?請舉例說明。
(四)檢查預習。
(五)合作探究活動一:
1、學習例2: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高度會怎樣變化?出示教材第47頁例2的情境圖和表格。
3、高度和底面積有這樣的變化關系,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的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顒佣?/p>
1、歸納反比例的意義。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一定),反比例關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學生探討后得出結果。x×y=k(一定)。
3、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學生舉例說明。如:
(1)大米的質量一定,每袋質量和袋數(shù)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積一定,每塊地磚的面積和塊數(shù)成反比例。(3)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成反比例?;顒尤?/p>
1、.組織學生將例1與例2進行比較,小組內討論: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哪些?學生交流、匯報后,引導學生歸納:
相同點:都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且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不同點:正比例關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關系中乘積一定。
2、你還有什么疑問。
如果學生提出表示反比例關系的圖像有什么特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48頁“你知道嗎”中的圖像。
1.教材第48頁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頁第9、10題。課堂小結。
說一說成反比例關系的量的變化特征。(六)當堂檢測:
1.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2.教材51~52頁第8、14題。
(七)總結歸納:
反比例。
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變化。
xy=k(一定)。
積一定。
學習例2: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高度會怎樣變化?出示教材第47頁例2的情境圖和表格。
請學生認真觀察表中數(shù)據的變化情況,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1)水的高度和底面積變化有關系嗎?(2)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變化的?(3)水的高度和底面積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底面積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積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水的體積)一定。)教師板書配合說明這一規(guī)律:30×10=20×15=15×20=??=300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說明:高度和底面積有這樣的變化關系,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的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2.歸納反比例的意義。
組織學生小組內討論:反比例的意義是什么?學生小組內交流,指名匯報。
教師總結:像這樣,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乘積(一定),反比例關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學生探討后得出結果。x×y=k(一定)。
4.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舉例說明。如:
(1)大米的質量一定,每袋質量和袋數(shù)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積一定,每塊地磚的面積和塊數(shù)成反比例。(3)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成反比例。
5.組織學生將例1與例2進行比較,小組內討論:正比例與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有哪些?學生交流、匯報后,引導學生歸納:
如果學生提出表示反比例關系的圖像有什么特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教材第48頁“你知道嗎”中的圖像。
1.教材第48頁的“做一做”。2.教材第51頁第9、10題。課堂小結。
說一說成反比例關系的量的變化特征。課后作業(yè)。
1.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2.教材51~52頁第8、14題。
反比例教學反思(六年級)今天用《反比例的意義》作為校內的研究課,這節(jié)課是上周六臨時決定的,本來是要用復習單元《量的計量》來上的,但是擔心畢業(yè)班后面的時間會很緊,所以臨時決定提前。不過,我想不管什么的課,只要教師的素質高,一樣能上出精彩,不能因為內容好上而選來作為公開課,相反,越是難上的課就越要拿出來研究研究,因為研究課就是供大家來討論研究的,這樣,以后上到同樣的內容時就不會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難上才越能體現(xiàn)功底,并且這樣的課上過之后,其他內容的課就會顯得不是很難了,因為在信心上占有了優(yōu)勢。
周六決定了這節(jié)課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請師傅過目,在和師傅及其他幾位老師研究過后,大家的意見是:這節(jié)課的內容比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這個內容時是最麻煩的,因為這個內容十分抽象,所以,這節(jié)課的容量不宜太大。我雖然沒有教過六年級,但是看過教材之后,也覺得這部分內容容量比較大,其實也不能說是容量大,就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學不好、說不出來其中的道理,就比較麻煩,就會影響到這節(jié)課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十分注意容量問題,能精簡的精簡,盡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設計的思路。
首先簡單回顧正比例的概念知識,然后給出單價、總價、數(shù)量,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學生說:反比例)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后,我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說,你認為什么是反比例。通過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最起碼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質疑心理,為后面的學習先奠定一定的基礎。因為,后面我們要通過學習來驗證猜想的對不對,通過驗證后,之前猜對的學生在情感體驗上就會得到滿足,同時也培養(yǎng)了估計的能力,這也符合《課程標準》培養(yǎng)估計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動畫來直觀的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這個動畫我做錯了,后來經大家的提醒,我把這個動畫作了修改),這個動畫是這樣的:有一堆黃沙,先用載重量大一些的貨車運,然后換成載重量小一些的貨車運,接著再換一輛載重量還要小的貨車運,并提問:從動畫中能想到什么?讓學生知道,每次運的越少,運的次數(shù)就越多,每次運的越多,運的次數(shù)就越少,初步經歷、感受反比例的建構過程。有了這樣的一個基礎,接下來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較,尋找這兩道例題的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兩種量里對應數(shù)值的乘積一定。找出共同點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義,然后用反比例的意義在回去解釋例4,接著要求學生用這一知識解釋例5,然后學會用字母x、y和k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接著實際運用,做練一練第1題和練習八的第4題,到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話來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來出示例6,跟學生說明,我們也可以列數(shù)量關系式來判斷,如果要列數(shù)量關系式判斷的話,它們的乘積就要一定。至此,課的內容已經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兩組相關的練習,一組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題不成比例,有一題成正比例,有兩題成反比例,另外一組題目是先把數(shù)量關系式填寫完整,然后根據數(shù)量關系式回答問題。最后總結本課內容,總結時,學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區(qū)別的聯(lián)系,這是我備課時所沒有想到的,而正好時間又多(因為擔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趕著上的),我就順著學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較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由于前面學的比較好,學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其中有個學生說到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時是這樣說的:它們相同點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如果要講具體怎么變化的就有區(qū)別了。為學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興,看來他們今天學的比較好。同時,我也暗自為自己慶幸,不是慶幸上的好,而是慶幸課的內容按預計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隨我的老毛病——課堂上羅羅嗦嗦。下午教研活動時大家發(fā)表了意見,其中那個動畫大家講的最多,我也知道動畫做錯了,所以已經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較多的是后面的總結,大家認為這節(jié)課沒有必要進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這節(jié)課的內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但是我卻不這樣想,首先這部分內容不是我的預設生成,而是非預設生成,學生能想到為什么不趁熱打鐵比較一下呢?雖然這部分內容是下節(jié)課要專門講的,在這里為什么不可提一提?學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嗎?所以,在修改教案時,我決定把這個環(huán)節(jié)添上去。另外大家還認為這節(jié)課光練習說了,沒有什么寫的練習,光會說,那作業(yè)怎么寫?沒有經歷寫的練習,學生會嗎?我想,這的確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時也增添了進去。這樣一來,這節(jié)課的內容滿滿當當,不多不少了。
下面是我整理之后的教案和課件,大家看看,提些建議??!
原文地址:http://內容來源: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http:///。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六
1、大家好,我是西街小學的劉老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滿足的條件:兩種量成相關聯(lián)的量,意思就是說這兩種量有關系2它們乘積一定,這決定了兩種量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一種量隨著另外一種量增大而減小。這兩個條件,我們可以用一個數(shù)學表達式代替:xy=k(一定),滿足這個式子就可以證明出他們是反比例關系。接下來我們觀察這個等式的特征。等號右邊是一個定值,等號左邊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相乘。抓住反比例關系的數(shù)學表達式的特征,對于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十分重要。下面我們結合練習題進行講解。
二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1)全班人數(shù)一定,按各組人數(shù)相等的要求分組,組數(shù)與每組人數(shù)根據常識我們知道,組數(shù)和每組人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組數(shù)乘以每組人數(shù)等于全班人數(shù),根據條件可知全班人數(shù)一定。所以組數(shù)和每組人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
(2)生產手機的總量一定,工作時間和效率。
同樣工作時間和效率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工作時間乘以效率等于工作總量,有條件可知,手機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生產時間和效率成反比例關系。(3)在一塊菜地上種的黃瓜與生菜的面積。
黃瓜和生菜的面積是相關聯(lián)的量,但是黃瓜的面積+生菜的面積=菜地的面積,不符合乘積一定的條件,所以不是反比例關系。通過上面的題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判斷兩種量是否相關比較容易,重點在于判斷乘積是否一定。
二、填一填。
(1)平行四邊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關系。平行四邊形中哪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首先能夠想到它的面積公式,底乘以高等于面積,我們讓面積一定,就剛好符合反比例關系的表達式,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2)三角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關系。同樣我們會想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乘以高除以二等于三角形的面積。這個等式與我們的反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有所不同,等號的左邊多個2怎們辦?我們可以通過等式的性質對這個式子變形,兩邊同時乘以二就可以得到底乘以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積乘以2。我們讓三角的面積一定,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也是一定的。這樣就符合我們的關系式。所以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底和高也成反比例關系。對于第二題,我們主要是對相關的公式進行變形然后判斷。
三、有x,y,z三個相關聯(lián)的量,并有xy=z.(1)當z一定時,x和y成()比例關系;(2)當x一定時,z和y成()比例關系;(3)y一定時,z和x成()比例關系。
我們看第一題,x和y直接滿足了題目中的條件xy=z,所以很容易判定是反比例的關系;第二題,當x一定時,我們就把x放在等式的右邊,x等于z除以y,滿足了正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所以x和y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判定第三題,y一定時,我們就把y放在等式的右邊,y等于z除以x,滿足了正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x和z成正比例關系。這種題型就是考察對代數(shù)式的轉化能力。一般可以通過對代數(shù)式進行變形,把兩種相關量寫在等號的左邊,不變的數(shù)寫在右邊。在看他們是乘還是除,繼而判斷是什么比例。以上就是我們學習的全部內容,謝謝。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求一幅平面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教學過程:
(包括導引新課、依標導學、異步訓練、作業(yè)設計等)。
一、生活原型再現(xiàn)。
師:(出示孫楠同學的照片)你們認識他嗎?他是誰?
生:孫楠。
師: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這么小,怎么會是他呢?
生:是縮小了……。
師:如果孫楠的眼睛不縮小,鼻子和嘴巴縮小了,那會怎么樣?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師:那怎樣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縮小。
師:一起縮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縮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縮小10倍,像他嗎?
生:不像,要縮小相同的倍數(shù)?!?。
二、創(chuàng)設情境,以疑激思。
同學們都喜歡足球,踢足球要講究戰(zhàn)術,要研究戰(zhàn)術需要設計足球場的平面圖,下面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設計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出示:足球場:長95米,寬60米。學生作圖。
三、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過學生討論,引出學習要求。
(1)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2)畫出足球場的平面圖;
(3)寫上圖上的長和寬的長度;
(4)分別寫出圖上長、寬與實際長、寬的比,并化簡。
根據要求個人作圖,完成后四人小組交流(重點交流你是怎么確定圖上的長和寬的)選擇你們組認為最好的,貼在黑板上。
2、學生小組學習。
3、學生匯報設計思路。
(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義。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師:1:500的比例尺,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
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倍;
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1:500;
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5米,
介紹數(shù)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讓學生掌握兩種比例尺各自的特點。
四、加深理解,拓展應用。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嗎?
(3)比例尺一般出現(xiàn)在什么地方?(地圖上或平面圖上)。
(4)出示山東省主要城市位置圖。
師:在這張地圖上,你去過什么地方?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1∶8000000。
生:圖上距離。
師:給你一把尺子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嘗試解決。
交流:
生1:在這幅地圖上,我用尺子量得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5.5厘米,根據比例尺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據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據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8000000,也可以用。
生4:老師,也可以用方程來解。
解:設煙臺到泰安的距離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師:那老師如果乘坐每小時100千米的汽車,幾小時就能到達?
生:4.4小時。
師:可是老師以前去過泰安,是需要8個多小時才能到達的,這是為什么呢?
一時,學生都皺起了眉頭陷入了沉思,經過片刻的等待,終于有孩子舉起了手:“老師,我們量出的圖上距離是直線的,而實際的路線不可能是直的,汽車要走許多許多彎路的。”
五、反思體驗拓展完善。
1、學生談自己的收獲,總結本節(jié)課的內容。
2、你還想知道什么?
自主練習:2、3。
(包括達標情況、教學得失、改進措施等)。
上完課,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經歷了實踐與理論的深思與探索,對新課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學習數(shù)學。
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只有在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才感到親切,學得主動。通過課前展示學生的照片,學生對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數(shù)縮小了這種生活常識有了深刻的體驗,再讓學生來畫足球場的平面圖,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
(2)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只有體驗過,理解才會深刻。讓學生在畫足球場的交流互動中,體驗探究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理解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同時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理解是多方位的,個性化的。有了學生個性化的體驗,才有了后面解決問題的個性化的表達。
(3)讓學生密切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
數(shù)學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實際。本節(jié)課從讓學生設計足球場平面圖,到讓學生計算老師到泰安的實際距離及需要的時間,“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的理念貫穿了整個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八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上的比例尺,會把數(shù)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培養(yǎng)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本課設計結合具體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圖,引發(fā)學生思考。再通過比的有關知識介紹比例尺的意義,利用具體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建構比例尺這一概念,為強化對比例尺的認識,設計中,通過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較,以及系列學生自主活動,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比較引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組大小不同的中國地圖。
師:通過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師:想知道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能出現(xiàn):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認識新知。
1、出示例6。
師:題中要我們寫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shù)量的比?
什么是圖上距離?
什么是實際距離?
2、認識探索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比的方法。
師: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寫出的比,強調要把寫出的比化簡。)。
3、比例尺的意義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師: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我們把圖書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題中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4、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指出: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是1的最簡單整數(shù)比。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shù)值比例尺。
5、認識線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
0102030米。
師介紹線段比例尺。
問:圖上1厘米表示實際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嘗試寫出兩個數(shù)量的比。
把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統(tǒng)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學生總結: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再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圖上1厘米的線段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的距離,也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還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
學生:圖上1厘米的距離表示實際距離10米。
鞏固提高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獨立相互說,指名說。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
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九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變化的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3、能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認識正比例的好處和怎樣決定兩個變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決定兩個變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課件。
一、導入新課:
出示:路程、單價、正方形的邊長……。
根據上面的某個量,你能想到些量?為什么?
在我們的生活中象這樣的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天我們就繼續(xù)來研究這些相互依靠的變量間的關系。
二、新課探究:
(一)、活動一:初步感受正比例關系。
1、課件出示正方形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狀況:
(1)請把表格填寫完整。
(2)觀察表格,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群眾填表后,獨立觀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2、組織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比較兩個規(guī)律的異同點。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雖然都是隨著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這兩個規(guī)律又有一個不同點,在變化的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是不變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向在變化的。
所以兩個相互依靠的變量之間的關系是不一樣的。
(二)、活動二:結合實例體會正比例的好處:
1、課件出示:
(1)將表格填完整。
(2)從表格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以小組為單位,選取一個情境進行研究。)。
2、交流匯報:
(三)、活動三:揭示正比例的好處。
1、這2規(guī)律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板書:
都是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這兩個變量所對應的數(shù)的比值持續(xù)不變。
2、教師揭示正比例的含義。
像這樣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兩個量的比值不變,這兩個量就成正比例。(教師隨著板書完整。)。
3、結合實例說明:
表一中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并且路程和時間的比值是不變的,所以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學生說一說表二的兩個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關系。
(四)、活動四:決定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動一中的表格:
學生自主決定后交流。
2、看來決定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務必具備幾個條件?
強調:只有具備兩個條件,我們才能說這兩個量成正比例。
三、課堂練習:
1、根據下表中的數(shù)據,決定表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邊形的高/cm。
1
2
3
4
5
買郵票的枚數(shù)/枚。
1
2
3
4
5
所付的錢數(shù)/元。
0.8。
1.6。
2.4。
3.2。
4.0。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狀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齡/歲。
32。
33。
(1)把表格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決定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質量必須,大米的總質量和袋數(shù)。
(2)一個人的身高和年齡。
(3)寬不變,長方形的周長和長。
(4)圓的周長和直徑。
(5)圓的面積和半徑。
四、課堂總結:
透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本領?其實啊,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成正比例的兩個量,課后請大家用心去發(fā)現(xiàn),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
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
兩個量的比值是不變。
x=ky(k必須)。
教學反思:
1.課堂流程的設計,延展了探究空間。
本節(jié)課為學生設計了四大板塊,第一板塊“初步感受”板塊,在這一板塊利用學生熟悉的數(shù)學情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同樣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變化過程中卻存在著不同的關系。讓學生對正比例有個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塊是選取材料、主體解讀的“體會好處”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借助兩則具體材料的依托,讓學生經歷自主選取、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和評價等數(shù)學活動,使學生充分積累了與正比例知識密切相關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認識。第三板塊是交流思維、構成認識的“概念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觀點交流和思維共享,借助教師適時適度的點撥,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過回饋具體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塊是“應用”板塊,在學生認識了正比例后,讓學生自主決定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這兩先以表格出現(xiàn),再以文字敘述的方式呈現(xiàn),使學生從直觀認識向抽象思維發(fā)展。這樣的設計,使探究空間卻更為寬廣。
2.數(shù)學材料的呈現(xiàn),豐富了體驗途徑。
為了給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帶給更為充足的材料,將第二三個情境作為可供學生自主選取的兩則數(shù)學材料進行整體呈現(xiàn)。這樣教學的結果是:對于自己選定的數(shù)學材料,學生能夠憑借個體獨立解讀、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達成學習目標。而對于另一個未選的數(shù)學材料,學生則能夠借助全班交流這一互動環(huán)節(jié)分享其他小組的學習成果,在傾聽和欣賞中達成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不再是面面俱到和點到為止,而是重點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學習方式的選取,促進了深度感悟。
教師讓學生采取選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方式,并注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度的點撥,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學習材料是自己選取的,因而學習過程便更多地體現(xiàn)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初步積累了豐富真切的原始體驗。在與同伴交流時,學生在表達中鞏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時又在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收獲、體會。能夠說,雖然每個學生只重點研究了一則材料蘊含的規(guī)律,但卻全面收獲了三則材料所彰顯的數(shù)學事實,這正是數(shù)學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借助教師恰當及時的教學點撥,自然實現(xiàn)了“數(shù)學事實”向“數(shù)學概念”的提升。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效果預測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介紹。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p39正比例的意義。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shù)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這種數(shù)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正比例的教學進一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難點是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關鍵是發(fā)現(xiàn)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新課標有關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三個方面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關系,并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通過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現(xiàn)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情感態(tài)度:在主動參與數(shù)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六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數(shù)學能力。在學習正比例之前已經學習過比和比例,以及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學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shù)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較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shù)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游戲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歸納正比例的特征。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xiàn)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并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于說,善于說。
本節(jié)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用游戲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為后面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第二環(huán)節(jié):引導觀察,啟發(fā)思考。
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計算游戲得分,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著贏的次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觀察實驗。
用多媒體呈現(xiàn)數(shù)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guī)律。
第四環(huán)節(jié):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第五環(huán)節(jié):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第六環(huán)節(jié):全課小結。
在教學的始終,我一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正比例的意義,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和課堂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并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松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jié)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一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個概念的含義;更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進一步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提出本課復習題。
基本概念的復習。
什么叫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下面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還需成反比例?
什么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什么樣的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
成正比例關系的量與成反比例關系的量有什么異同點?
應用練習。
完成教材97頁的“做一做”。
第3題在完成時可先把題中的等式變一變形,像y=8x變成y/x=8;把y=8/y變成xy=8,這樣判斷起來就方便了。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99頁第6~7題。
全課總結(略)。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區(qū)別有關易混概念,進上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過程:
講述本課復習課題并板書。
基本概念的復習。
比和比例的意義與性質。
比和分數(shù)、除法有什么聯(lián)系?
說說比的基本性質的比例的基本性質?
比的基本性質與比例的基本性質各有什么用處?
看教材95頁的歸納整理,并把基本性質欄中的空填上,說說根據什么填寫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結合第3題讓學生說說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據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簡比。
獨立完成教材96頁上的題目。
說說求比值與化簡比的區(qū)別?
(求比值是根據比的意義。用前項除以后項,得到結果是一個數(shù);化簡比是根據比的基本性質,把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最簡整數(shù)比)。
看書中的表,總結方法。
完成教材96頁的“做一做”
比例尺。
問題:1)什么叫做比例尺?說說“圖距”、“實距”、“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
2)一幢教學大樓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100,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寫成數(shù)字化形式處,還可怎樣表示?
完成教材97頁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實質上是一個比,此比的前項與后項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練習鞏固。
完成教材十九頁第1~4題。
全課總結(略)。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成正比例量的規(guī)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凡是能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就讓學生親自去探究。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一、復習鋪墊激情促思。
1、說出下列每組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shù)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shù)量關系,每組數(shù)量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規(guī)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說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1)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shù)據,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shù)值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得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板書:相關聯(lián)的量)。
(2)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shù)據,尋找兩種量的變化規(guī)律。
根據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肯定并確認這一規(guī)律,特別是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guī)律。
根據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規(guī)律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系式: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教學“試一試”
學生填表后觀察表中數(shù)據,依次討論表下的4個問題。
根據學生的討論發(fā)言,作適當?shù)陌鍟?/p>
3、抽象表達正比例的意義。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k(一定)。
揭示板書課題。
先觀察思考,再同桌說說。
大組討論、交流。
學生可能發(fā)現(xiàn)一種量擴大(縮?。┑皆瓉淼膸妆?,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縮小)到原來的幾倍。也可能發(fā)現(xiàn)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值不變。
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表中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
學生獨立填表。
完整說說鉛筆的總價和數(shù)量成什么關系。
學生概括。
三、鞏固應用深化規(guī)律。
1、練一練。
生產零件的數(shù)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練習十三第1題。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2題。
先獨立判斷,再有條理地說明判斷的理由。
4、練習十三第3題。
先說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再畫一畫。
分別求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并填寫表格。
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
討論、交流。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說明判斷的理由。
說一說,畫一畫。
填一填,議一議。
討論。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三
1、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課本35頁,例題2、例題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以下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分三個圍度:
(1)、認知: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3)、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教學重難點:根據教材的安排特點,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1、認識解比例的意義。2、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5、說教法:
根據本節(jié)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
6、說學情、學法:學生是在學習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后學習解比例的',對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已經認識,為了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主要采用了以練習法、講解法和自學輔導法等。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獲得,能力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诖耍以O計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想不想去旅游?(想)現(xiàn)在跟老師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園去看一看,好不好!(課件出示相關圖片,并讓學生說圖片的認識,適當教育)(這樣設計主要是引起學生對這節(jié)課的注意。)。
(1)同學們請用這四個數(shù)寫一個比例,(請學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學們已經寫出來了,那么誰來說說什么叫比例?(表揚學生)。
(3)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學生齊說)。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上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板書)。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例2。
(1)、提問:這道例題和剛才的復習題有什么不同?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再動筆寫一寫。)。
(2)、學生匯報解答過程。
(3)、揭示課題例題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例題2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
同學們你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了嗎?(能)。
出示練習題8︰12=x︰45。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出示例3:(略)。
請同學們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這個比例,求出未知項x,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然后教師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shù)x。
3.出示練習題(略)。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4.小結方法。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練習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這堂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是怎樣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說板書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容易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我設計以下板書。(略)。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四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口答(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時間,怎樣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shù)量,怎樣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效率?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例1.(課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表,并根據上述內容填表.。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內容:
“解比例”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的數(shù)學課程,位于第十二冊課本第二單元第二課時第35—37頁的內容,是一節(jié)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新授課。在新課程改革中規(guī)定授課時間為45分鐘(一個課時)。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先前在五年級上冊時學習過簡易方程以及本節(jié)課第一課時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學習本節(jié)課也是為后面比例的應用創(chuàng)造條件。五年級學生要注重引導他們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方式,激發(fā)他們求知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認知: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3、情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解比例的意義。
難點: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四、教學方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嘗試自己解決問題,并在學生交流時進行自學輔導。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趣味游戲、復習導入順口溜:
比例組成有條件,兩相等不能變內外乘()要相等,性質應用最廣泛。
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用來干什么呢?(出示課題:解比例)生齊讀。
【設計意圖】:不拘泥于教材,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引入新課,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又滲透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對知識進行了復習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二)出示學習目標。
2、能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設計意圖】:有了目標,就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方向。
下面跟著老師的自學提示開始今天的探索之旅吧。
(三)出示自學導航。
1、什么叫解比例?
2、自學例。
2、你明白為什么列式是x:320=1:10嗎?指出這個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
3、10x=320×1是依據什么得來的?這個方程你會解嗎?
4、你能總結出解比例的方法嗎?
(四)學生自學,師巡視。
1、學生自己先看書,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在小組討論時解決。
2、師巡視碰到小組解決不了的給予指導。
(五)交流匯報。
1、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2、根據比的對應性列出比例。
3、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在解方程。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自學以及交流,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全班同學交流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數(shù)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
(六)隨機檢測。
1、來試試吧!解比例。
8︰12=x︰15。
0.8:4=x:8。
2、我變身了,還認識我嗎?挑戰(zhàn)一下﹗。
解比例。
(七)課堂檢測。
1、求比例中的()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依據是()。
2、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內項互為倒數(shù),其中一個外項是4,另一個外項是()。
3、4x=7y,那么y:x=():()火眼金睛判對錯。
1、含有未知項的比例也是方程()。
2、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與兩個內項的積的差是0()求未知數(shù)。
20:3=50:x。
8x=2.4×6。
偵探柯南之神秘腳印。
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一家珠寶店失竊了。第二天早上,小偵探柯南經過仔細勘察,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腳印,柯南很快判斷出了嫌疑人的身高,你們知道他是怎么判斷的嗎?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身高與腳長的比大約是7:1,柯南在案發(fā)現(xiàn)場測得嫌疑人腳印長25厘米,你能算出這個嫌疑人的身高嗎?(用比例的方法寫)。
題型培優(yōu)島。
一種藥水是把藥和水按1:40的比配制成的,現(xiàn)有藥240克,能配制藥水多少克?(用比例的方法寫)。
【設計意圖】課堂練習是為了讓學生及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水平的差異,我設計了具有梯度的層次性練習,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八)作業(yè)布置。
1、出示書35頁例2.自己解決,小組交換檢查。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來加深對學習內容的表象。數(shù)學課程的內容不僅要包括數(shù)學的一些現(xiàn)成結果,還要使學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為此給同學們布置作業(yè),不僅是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檢驗教師的教學能力。
(九)談談你的收獲?。ㄟM行課堂小結)。
解比例。
例2模型的高度:原塔的高度=1:10。
模型的高度:320=1:10未知項。
解:設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320=1:1010x=320×1x=320×1/10x=32。
答:這座模型高32米。
七、說課后反思。
本堂課本著“化教為學,以練研講”的教學模式講課,走先學后教“導學案”的教學模式。
雖然本課教學中緊緊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與簡易方程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這一點展開,較好的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參與教學過程、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自身的語言沒有激情因而課堂氣氛還有不夠活躍,以后我會在這個方面努力。
解比例教學設計篇十六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抓住解題關鍵進行熟練準確的判斷,從而找準題中的等量關系。
通過與算術方法解答相比較,加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能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
師:誰能夠說說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判斷下題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
指導學習題例。
讓學生獨立解答例7。
在弄清題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寫完整然后比較這兩種解答方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抓住商一定來建立等量關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的。
不同點:第一種解法是直接設所求問題為x。
第二種解法是間接設,即解出x后,還要用x減3才是所求問題。
師:除了這兩種方法解答外,還能用其它方法嗎?請用算術方法解答例7。
學習例6。
師:請同學們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術方法解答。說說用比例解例6的關鍵。
比較例5例6有什么不同?分別是根據什么關系來解答的?
(強調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關鍵是判斷題中的數(shù)量成什么比例,再根據題中比例關系找準等量關系,把其中未知數(shù)量用x代替,列出方程解答)。
算術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較和聯(lián)系。
觀察算式(例5)。
筆答題:教材117頁1~3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49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