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專業(y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6:31:07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專業(yè)19篇)
時間:2023-11-26 16:31:07     小編:紫薇兒

讀后感是讀者通過閱讀書籍所獲得的思想碰撞和心靈啟發(fā)。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參考他人的評價和觀點,但要加以判斷和自己的思考。接下來是一些讀者們的讀后感分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一

關于愛是什么,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于一般人對愛的詮釋,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愛的藝術并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圣典,而是關于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千萬不要誤以為看了這本書,就學會了愛,愛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冊——很多人因為報有這樣的誤解翻閱這本書后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這本書。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chǎn)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墮入愛的情網(wǎng),fallinginlove,并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真正持久的愛情(beinginlove)具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陷入愛情時那種失去自我的狂熱的愛戀在弗洛姆看來實際上是一種熱情的奴隸,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

愛是一種類似藝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學習與修煉,與人的精神修煉的成熟度有關。這種學習不是象掌握一門工具、或了解一門知識那樣學習,而是象禪宗的藝術一樣,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fā),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tǒng)一的巨大力量。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并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xiàn)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xiàn)象。“荒謬的是,保持孤獨的能力是具有愛的能力的條件。”

弗洛姆認為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一個人應該把他內(nèi)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nèi)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xiàn)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chuàng)造愛情的能力。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fā)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

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于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二

《愛的藝術》是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這本書中,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愛是一門藝術,愛需要學習,愛需要有能力,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xiàn)。

艾里希·弗洛姆在書中還寫到:愛與其說是一種情感,毋寧說是一種能力、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積極的活動,并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來描述愛的主動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給予:不是我們通常說的物質(zhì)上的給予,它是心靈的分享。夫妻之間、父母之間、戀人之間的愛都是建立在給予的基礎上,而不是索取,這就是一門藝術。

所以,我們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事應該是了解和掌握愛這門藝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感到生命的意義,并從中體驗到艱辛和快樂。

《愛的藝術》讓我收益頗多,愛是一門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的藝術。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三

《愛的藝術》一書,說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世間所有的大愛和小愛。

首先,說說愛情吧?!俺墒斓膼矍?,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即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笔聦嵣希也挥X得自己有資格有能力去談論愛情,為什么?因為我的不成熟,因為我的恐懼和逃避,至今我好像從來沒有進入過戀愛的狀態(tài),切身體會到什么是愛情。

這本書里介紹了幾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非理性的愛情形式:偶像化的愛情,傾向于把自己所愛的人“神化”,失去對自己力量的覺悟,在被愛者身上失去自己。沒有人符合崇拜者的心愿,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xiàn)失望;多愁善感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本質(zhì)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結合之中,如果愛情成為兩個真是的人之間的一種現(xiàn)實關系,就會僵化了;投射做法,回避自己的問題,從而把注意力放到“所愛者”的錯誤和缺點上,對自己的問題和弱點不聞不問,永遠在考慮如何指責對方或教育對方。

上述幾種形式,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與之相同的地方。值得檢討的是,我總是活在幻想中,把一個真實的人現(xiàn)實狀態(tài)忽略到,只看到了我想象中他的圖像,沒有客觀認識一個人和了解他的真正本質(zhì);同時,我還把愛情理想化,把它看做是避風港,以為愛情意味著沒有沖突和爭吵,所以面對不完美的對象,不完美的關系,我忽略了不完美的自己,一味追求不存在的完美。

另外,此書也讓我對真正意義的母愛增加了一點認識,母愛是無條件的,對自己孩子的生活和需求做出毫無保留的肯定,關心他并對其成長負有責任,維護和發(fā)展弱小生命;使孩子熱愛生活,要讓他感到“活著是那么好”,最后一點,也是我認為最難以做到的一點,母愛還包括對孩子的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離,以及在分離后繼續(xù)愛孩子。

正如老師育兒課上所說,雖然很多人都當了父母,但是我們都沒有學習過如何去做一位愛而得法的父母,我們憑著一腔熱情,對孩子傾注所愛,做出一些為他好的行為,但是后來卻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成為我們心目中的那個樣子,他們甚至拒絕我們對他們的好,想著早點飛離我們的身邊。因此,為了孩子,為了自己,為了家庭,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學習和修行。

《愛的藝術》里面提及的一些方法,不僅適用于愛情,還適用于親子、友情和博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的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努力使對方能成長和發(fā)展自己,接受他本來的面目,不想去控制和利用他。還有,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首先是給而不是得,把自己內(nèi)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豐富了他人,提高自己和對方的生命感。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四

有人說,如果將愛等同于永恒,則兩者的概念都會變得空泛起來,因此聰明的戀人們把愛視作海誓山盟的證言抑或甜言蜜語的來源,語言這樣一個虛無浮動的表意系統(tǒng)變成了對抗滄海桑田的慰籍。于是“我愛你“變成了那樣輕易脫口而出的字眼、那么通俗而簡單的詞匯。我們有勇氣一見鐘情,卻沒有毅力堅持天長地久。愛被我們弄得遍地都是——直到我們已經(jīng)分不清讓我們憂傷和焦慮的究竟是愛還是以愛為中心的虛無和空洞,抑或是落入陳腐現(xiàn)實的悲詘。

而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來說,總會有顆青春萌動的心。愛情對于大學時期的我們來說是雙面的。既有利也有弊,就在于自己怎樣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愛情,怎樣去對待它。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五

弗羅姆(erich·fromm)是人們所熟悉的現(xiàn)代心理學家。最近看了他那本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之作《愛的藝術》,弗羅姆作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其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而《愛的藝術》作為他集心理、人類、倫理、宗教、社會學等學術菁華和幾十年理論研究于一身,被列為當今心理學的必讀之作。

從來沒有像這天這么強烈地困撓著每一個人。而弗羅姆正是先知先覺的領會到現(xiàn)代人的這一迷惑,這篇發(fā)表于上世紀50年代的經(jīng)典佳作,是作者洞悉現(xiàn)代人精神危局后憑借自己的專業(yè)成就而精心烹調(diào)的心靈雞湯。

在書中,弗羅姆不僅僅考察了“感情”這兩個字通常所指的兩性的愛,更多地考察了人類所有的其它好處上的愛,包括母愛、博愛、*、自愛和神愛。這些對不同類別愛的好處和在人類日常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作用的闡述,組成了本書的主要資料。在具體論述時,弗羅姆則透過比較、分析、歸納和引用等多樣化的寫作手法,對愛的性質(zhì)、表現(xiàn)、現(xiàn)實好處、生理學心理學價值等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清晰的思路、曉暢干練的文字、扎實的學術和理論功力、循循善誘的解說,整部書讀來讓人感覺簡單自如。為了進一步幫忙讀者理解各類愛在人類精神世界中的作用,作者對一些與自愛相近或相關的概念進行了辨析,比如自愛和利己、自愛與忘我的關系,透過對自愛的辨證和說明,為在現(xiàn)代心理學中有用心好處的“自愛”正名,指明愛自己與愛他人并行不悖而不是此消彼長。在*一節(jié)里,則重點地批判了弗洛伊德情愛的性本能決定論,指出了感情與*的地位和關系,這也是后弗洛伊德時代,精神分析學派對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最主要修正和揚棄。

從心理學上對愛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讓我受益良多,這是弗羅姆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想透過書本宣傳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學術思想的重要領域。愛這個虛幻的神來之物,原先始終寄宿在人們生物需求的底層,不再是那么虛幻和不可捉摸,而是與人的整個生物特性密不可分。將愛的生物學肇始與個體的人與生俱來的身份認同感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證出愛的樸素來源,如果西方人說“上帝與我同在”,那么愛也是始終與我同在。透過閱讀,進而聯(lián)系到平時切身的人生感悟和思考,這部分的闡述無疑讓自己平時對愛的理解更深入和接近客觀實際。其實,愛就是世界的靈魂,愛讓這個世界充滿和諧和幸福。愛其實就是埋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種子,與我們與身俱來,能夠說愛就是人類的基因和圖騰?,F(xiàn)代人吝嗇于愛的給予,其實是愛的缺位和衰弱。一切人間杯具莫不與愛的缺失和漠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在沒有愛的地方,戰(zhàn)爭、殺戮、仇恨和敵對就肆無忌憚的橫行、恣意妄為,人類的痛苦的災難也和禮貌一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所以解釋愛的問題,也就是來進一步思考人類禮貌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為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開了一個必要的好頭。

對感情的要素分析,感情中幾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素(或者說是感情):關心、職責心、尊重、了解。在每一份愛心中,回味一下都有四者的存在,正是這四種愛的元素,締造了人類愛的基調(diào),使社會生活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愛的這四個元素也是每個人在內(nèi)心衡量自身愛的潛力、感受愛的潛力的無形標尺,人性的圓滿、感情的獲得和維持都務必始終有各元素的參與和結合。這四者其實是一個理想的人本主義學者在對人文精神的一次綜合訴求。

在書中,作者不僅僅從自己專屬的心理學來分析感情,而進一步闡明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個人感情具有滲透、影響和調(diào)節(jié)的作用。人類社會發(fā)端以來,人從本質(zhì)好處上來講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所以感情作為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形態(tài),就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學范疇,故而作者在分析愛的時候需要引入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種思想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式的、純粹的分析學派最大的區(qū)別。

在行文基調(diào)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全書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濃厚的古典主義元素。對愛的原始淵源的考察讓我置身于古典主義的神奇海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西方美學的洗禮和熏陶。比如倫理學范疇中感情與個人羞恥的那一段論述就把西方宗教學觀念引入進來,從伊甸園寓言中的亞當和夏娃因初嘗智慧之果而萌生的疏離感和羞辱感,講到上帝對人類父權式的不容置疑和置否的愛,講到上帝讓約拿去尼尼微為其宣示神諭的故事……。所以閱讀本書收獲的不僅僅是心理學知識,還能得到超多的古典文藝方面的滋養(yǎng)。作者能綜合諸人文學科的功力,個性是作者深厚的理論實力和人文素養(yǎng)更是讓我從心底里欽佩這位心理學大師的風范和廣博學識。沉浸在字里行間,作者就仿佛是與一個智者作了一次精彩的美學對話,醉心于每一行甚至每一個文字的同時,給人持久的回味和靈魂的凈化,閱讀的愉悅莫過于此吧!

最可貴之處,不在于書本能為每個讀者切實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而是透過對愛的闡發(fā)矯正現(xiàn)代人心底對愛的誤認,讓人們重新拾起愛的關懷,重建對于愛的信心。這一點是我讀過本書后最大的收獲。

當然,任何書都有局限性,本書的美中不足之處是作者對現(xiàn)代感情困局的解說只是引出了一個頭,在闡釋問題的更深層次原因方面分析得不夠透徹和詳盡。囿于社會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當代愛的缺失,可能比較武斷,弗羅姆只指出資本主義中人的異化以及愛與性的分離是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中愛面臨全面危機的主要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愛并不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差別或種族差別的而特有的問題,有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存在、有精神世界與物質(zhì)世界的沖突存在,就會有愛的問題的發(fā)生。愛是人類始終務必應對的核心問題,將始終伴隨著人類禮貌的各個腳步。同時,在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時,本書顯得個性單薄,沒有提出有創(chuàng)見性的、前瞻性的措施和手段。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批判。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六

關于愛是什么,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于一般人對愛的詮釋,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愛的藝術并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圣典,而是關于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千萬不要誤以為看了這本書,就學會了愛,愛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冊——很多人因為報有這樣的誤解翻閱這本書后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這本書。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chǎn)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墮入愛的情網(wǎng),fallinginlove,并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真正持久的愛情(beinginlove)具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陷入愛情時那種失去自我的狂熱的愛戀在弗洛姆看來實際上是一種熱情的奴隸,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

愛是一種類似藝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學習與修煉,與人的精神修煉的成熟度有關。這種學習不是象掌握一門工具、或了解一門知識那樣學習,而是象禪宗的藝術一樣,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fā),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tǒng)一的巨大力量。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并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xiàn)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xiàn)象?!盎闹嚨氖?,保持孤獨的能力是具有愛的能力的條件?!?/p>

弗洛姆認為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一個人應該把他內(nèi)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nèi)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xiàn)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chuàng)造愛情的能力。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fā)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

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于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弗羅姆(erich·fromm)是人們所熟悉的現(xiàn)代心理學家。最近看了他那本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之作《愛的藝術》,弗羅姆作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其在心理學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而《愛的藝術》作為他集心理、人類、倫理、宗教、社會學等學術菁華和幾十年理論研究于一身,被列為當今心理學的必讀之作。

從來沒有像這天這么強烈地困撓著每一個人。而弗羅姆正是先知先覺的領會到現(xiàn)代人的這一迷惑,這篇發(fā)表于上世紀50年代的經(jīng)典佳作,是作者洞悉現(xiàn)代人精神危局后憑借自己的專業(yè)成就而精心烹調(diào)的心靈雞湯。

在書中,弗羅姆不僅僅考察了“感情”這兩個字通常所指的兩性的愛,更多地考察了人類所有的其它好處上的愛,包括母愛、博愛、*、自愛和神愛。這些對不同類別愛的好處和在人類日常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作用的闡述,組成了本書的主要資料。在具體論述時,弗羅姆則透過比較、分析、歸納和引用等多樣化的寫作手法,對愛的性質(zhì)、表現(xiàn)、現(xiàn)實好處、生理學心理學價值等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清晰的思路、曉暢干練的文字、扎實的學術和理論功力、循循善誘的解說,整部書讀來讓人感覺簡單自如。為了進一步幫忙讀者理解各類愛在人類精神世界中的作用,作者對一些與自愛相近或相關的概念進行了辨析,比如自愛和利己、自愛與忘我的關系,透過對自愛的辨證和說明,為在現(xiàn)代心理學中有用心好處的“自愛”正名,指明愛自己與愛他人并行不悖而不是此消彼長。在*一節(jié)里,則重點地批判了弗洛伊德情愛的性本能決定論,指出了感情與*的地位和關系,這也是后弗洛伊德時代,精神分析學派對弗洛伊德性學理論的最主要修正和揚棄。

從心理學上對愛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讓我受益良多,這是弗羅姆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想透過書本宣傳精神分析學派主要學術思想的重要領域。愛這個虛幻的神來之物,原先始終寄宿在人們生物需求的底層,不再是那么虛幻和不可捉摸,而是與人的整個生物特性密不可分。將愛的生物學肇始與個體的人與生俱來的身份認同感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證出愛的樸素來源,如果西方人說“上帝與我同在”,那么愛也是始終與我同在。透過閱讀,進而聯(lián)系到平時切身的人生感悟和思考,這部分的闡述無疑讓自己平時對愛的理解更深入和接近客觀實際。其實,愛就是世界的靈魂,愛讓這個世界充滿和諧和幸福。愛其實就是埋藏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種子,與我們與身俱來,能夠說愛就是人類的基因和圖騰?,F(xiàn)代人吝嗇于愛的給予,其實是愛的缺位和衰弱。一切人間杯具莫不與愛的缺失和漠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在沒有愛的地方,戰(zhàn)爭、殺戮、仇恨和敵對就肆無忌憚的橫行、恣意妄為,人類的痛苦的災難也和禮貌一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所以解釋愛的問題,也就是來進一步思考人類禮貌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為進一步尋求解決之道開了一個必要的好頭。

對感情的要素分析,感情中幾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素(或者說是感情):關心、職責心、尊重、了解。在每一份愛心中,回味一下都有四者的存在,正是這四種愛的元素,締造了人類愛的基調(diào),使社會生活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愛的這四個元素也是每個人在內(nèi)心衡量自身愛的潛力、感受愛的潛力的無形標尺,人性的圓滿、感情的獲得和維持都務必始終有各元素的參與和結合。這四者其實是一個理想的人本主義學者在對人文精神的一次綜合訴求。

在書中,作者不僅僅從自己專屬的心理學來分析感情,而進一步闡明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個人感情具有滲透、影響和調(diào)節(jié)的作用。人類社會發(fā)端以來,人從本質(zhì)好處上來講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所以感情作為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形態(tài),就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學范疇,故而作者在分析愛的時候需要引入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社會意識形態(tài)。這種思想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式的、純粹的分析學派最大的區(qū)別。

在行文基調(diào)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全書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濃厚的古典主義元素。對愛的原始淵源的考察讓我置身于古典主義的神奇海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西方美學的洗禮和熏陶。比如倫理學范疇中感情與個人羞恥的那一段論述就把西方宗教學觀念引入進來,從伊甸園寓言中的亞當和夏娃因初嘗智慧之果而萌生的疏離感和羞辱感,講到上帝對人類父權式的不容置疑和置否的愛,講到上帝讓約拿去尼尼微為其宣示神諭的故事……。所以閱讀本書收獲的不僅僅是心理學知識,還能得到超多的古典文藝方面的滋養(yǎng)。作者能綜合諸人文學科的功力,個性是作者深厚的理論實力和人文素養(yǎng)更是讓我從心底里欽佩這位心理學大師的風范和廣博學識。沉浸在字里行間,作者就仿佛是與一個智者作了一次精彩的美學對話,醉心于每一行甚至每一個文字的同時,給人持久的回味和靈魂的凈化,閱讀的愉悅莫過于此吧!

最可貴之處,不在于書本能為每個讀者切實解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而是透過對愛的闡發(fā)矯正現(xiàn)代人心底對愛的誤認,讓人們重新拾起愛的關懷,重建對于愛的信心。這一點是我讀過本書后最大的收獲。

當然,任何書都有局限性,本書的美中不足之處是作者對現(xiàn)代感情困局的解說只是引出了一個頭,在闡釋問題的更深層次原因方面分析得不夠透徹和詳盡。囿于社會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當代愛的缺失,可能比較武斷,弗羅姆只指出資本主義中人的異化以及愛與性的分離是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中愛面臨全面危機的主要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愛并不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差別或種族差別的而特有的問題,有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存在、有精神世界與物質(zhì)世界的沖突存在,就會有愛的問題的發(fā)生。愛是人類始終務必應對的核心問題,將始終伴隨著人類禮貌的各個腳步。同時,在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時,本書顯得個性單薄,沒有提出有創(chuàng)見性的、前瞻性的措施和手段。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批判。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chuàng)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xiàn)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lián)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xiàn)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lián)通。無論是創(chuàng)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nèi)心強大的表現(xiàn)。當然,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會說,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并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于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里,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并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是否有利于愛的培養(yǎng)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jù)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xiàn)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yè)大革命之后,“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xiàn)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赡艽_實現(xiàn)代對于人之間關系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xié)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于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xiàn)代會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tài)強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xiàn)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狀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能夠給人帶來愉悅,那么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xié)作精神,就貿(mào)然提議說,我們放下相互之間的愛,用協(xié)作好處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應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下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占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于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么籠統(tǒng)而輕巧地把職責推于社會形態(tài)是一種既不負職責又無濟于事的行為——我們大能夠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yè)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征;這樣特征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里愛的現(xiàn)狀。

確實,現(xiàn)代社會里更多幸福感來源于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于消費,而在工業(yè)化之前,消費部分占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yè)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構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狀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于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也許國際貿(mào)易里“福利惡化型”增長的狀況會出現(xiàn)。

同時,現(xiàn)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里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于這些美德的培養(yǎng),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能夠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于意識形態(tài)的演化,更加慢于生產(chǎn)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經(jīng)歷了指數(shù)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識形態(tài)迅速地能夠適應生產(chǎn)力的提升,而同時持續(xù)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沖擊狀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潛力——培養(yǎng)這樣潛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最近朋友推薦了一本弗洛姆所著的《愛的藝術》。我不敢以讀懂愛的藝術自居,在那里僅是帶著一種學習的態(tài)度梳理一下愛的藝術。

一、愛的知識。

在作者弗洛姆的眼中,對感情的定義是客觀而全面的??陀^是因為他對于愛的理解是貼合人性的,而全面則是他將愛放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考量。在書中無論是對愛的定義,還是對各種不同類型愛的闡釋都更側重于社會這個維度。在他的眼中感情能夠解釋為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對于給與得的認知。我認為基于社會的角度去分析感情是必要的。因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活。愛是維持各種社會關系的紐帶。從弗洛姆對個人到族群到國家到社會的進化這一過程的客觀描述中,表述了人為什么需要愛。掌握愛的知識,人將更容易擺脫孤獨、恐懼和自身的局限,到達完整和統(tǒng)一。

二、愛的給與得。

弗洛姆說:“感情是一種用心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nèi)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的情緒,一般來說能夠用另一個說法表達,即感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比绻阕x過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給與得充滿弗洛姆關于愛的每一個觀點。對給與得的關系的闡述,讓我們區(qū)分天真的愛同成熟的愛的不同原則。正如弗洛姆所說:天真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得先于給)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給先于得)。天真的愛源于需求,成熟的愛是基于貢獻。對于愛的給于對象的不同,弗洛姆帶我們領略了不同種類的愛:之于眾生的博愛,之于孩子的母愛,之于愛人的性愛,之于自己的自愛,以之于神明的神愛。

三、愛的實踐。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是的,不明白什么是愛的人是蒼白的,不明白如何去愛的人是盲目的。從社會的維度去解讀愛的動力,是人們?yōu)榱藬[分離、脫孤獨和恐懼,到達同社會或者說自然的一種統(tǒng)一性。這種動力是我們愛的勇氣,但同時也是對自我認知的局限。弗洛姆說,愛是實踐就是對客觀的認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體驗的確認。他來源于你的的情感體驗,投射于你的思想,經(jīng)過一系列的加工和處理,這個東西變成了我們所認知的愛。體驗需要客觀的認識,投射需要理智的確認。

四、以愛之名。

愛是一門藝術。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撒下種子,愛是人的本能。但讓我們感到悲哀的是,這種本能正在隨著社會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漸漸的退化,與我們生命的本質(zhì)漸行漸遠。如果我們對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會進行反思,就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會關系正在以愛之名漸漸消融。愛變成了一個標簽,變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愛是我們生命過程的體現(xiàn),更是體驗生命過程的通途。學習愛的知識,修煉愛的藝術,在愛的實踐中我們能夠擺脫人性和社會的局限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我們愛,不是僅因為我們值得,更是因為以愛之名讓一切完整。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chuàng)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xiàn)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lián)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xiàn)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lián)通。無論是創(chuàng)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nèi)心強大的表現(xiàn)。當然,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會說,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并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于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里,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并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是否有利于愛的培養(yǎng)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jù)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xiàn)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yè)大革命之后,“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xiàn)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赡艽_實現(xiàn)代對于人之間關系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xié)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于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xiàn)代會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tài)強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xiàn)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狀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能夠給人帶來愉悅,那么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xié)作精神,就貿(mào)然提議說,我們放下相互之間的愛,用協(xié)作好處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應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下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占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于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么籠統(tǒng)而輕巧地把職責推于社會形態(tài)是一種既不負職責又無濟于事的行為――我們大能夠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yè)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征;這樣特征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里愛的現(xiàn)狀。

確實,現(xiàn)代社會里更多幸福感來源于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于消費,而在工業(yè)化之前,消費部分占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yè)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構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狀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于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也許國際貿(mào)易里“福利惡化型”增長的狀況會出現(xiàn)。

同時,現(xiàn)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里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于這些美德的培養(yǎng),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能夠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于意識形態(tài)的演化,更加慢于生產(chǎn)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經(jīng)歷了指數(shù)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識形態(tài)迅速地能夠適應生產(chǎn)力的提升,而同時持續(xù)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沖擊狀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潛力――培養(yǎng)這樣潛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七

最近幾天看《愛的藝術》這本書,感受頗多。書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觀點是愛是一門藝術,需要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同時,愛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

當今社會所有人都在渴望愛,許多小說、歌曲都在稱頌愛,但為什么這個世界有這么多為愛煩惱的人。《愛的藝術》中,弗洛姆就說其實絕多數(shù)人沒有具備愛的能力,又或者說其實多數(shù)人談的是愛的感覺,談的是被愛,通過看這本書知道愛其實是一種能力,可以學習,從哪里學起,主要有三個重要元素,說起來簡單,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能力是給予,你要主動的給予,給予很容易嗎?其實不是,很多人會說,哦!我很大方,很慷慨。因為很多人的給予都帶有被動,都是因為某個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實是有一個更大的目標,希望是要有回報的,這本書里講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報,沒有被動、沒有社會壓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壓力促使他主動給予,主動給予是想要分享,我們可以檢查下自己的給予是主動給予,還是被動給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動給予,而是被動給予,說明你的愛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個能力是關懷。書中說到真正的關懷是本身要有勞動力在里面的,平時當我們說,我們好愛自己的家人,卻從來沒見過你關懷、照顧過你的家人。說自己好愛自己的學生,也從來沒見過你關心過你的學生,那只能說明你愛的是家人、學生給你來的感覺,所以,真正的愛中,你要有勞動性的關懷。

最后一個需要學習并具備的能力是尊重,真正的愛中必然有尊敬,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這本書就說尊敬其實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實的注視對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對待你,很多的父母以為他們愛孩子,其實他們只是希望他的孩子變成一個他渴望形成的樣子,并沒有如實的尊重。只有尊重,你才會獲得真正的對方。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出版至今已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這是是一本可以輕松閱讀但又能引起思考的“小書”,很慶幸遇見它,弗洛姆的文筆很流暢,思維很連貫,不是那種嚴肅的說教,也不是牧師般的引導,他不是要教會我們什么,他只是在講述,就好像一個老者在講自己人生中關于愛的那一章節(jié),每個聽眾各取所需即可。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八

我讀了這本《愛的藝術》當然這本書也談及到了親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識,自己在這兩方面還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感情。

讀完這本書之后,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么感情到底是什么呢?書中的幾個詞概括了其真正的含義。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用心的要素了解,尊重,職責和關心。首先先談談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透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尊重對方。為感情所持的職責感和關心程度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那么,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

然后再談談關心和職責吧,感情說到底就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用心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用心的關心,那么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關心也自然會牽動感情的另一個方面,即職責感。職責感完全是人的一種由心里駕馭的自覺行為,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好處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和反應。

所謂愛人的職責感,就是建立再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的。同時呢,尊重也是感情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感情沒有尊重,那么所謂的職責感就很容易蛻化成對對方的支配,占有甚至是奴役。尊重這個詞的實際好處就是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并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fā)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于我,我同樣就應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理解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為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

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于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才會有感情。感情是一種行為,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fā)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那么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用心感情呢?需要兩點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覺擺脫自戀,第二:客觀性著眼于現(xiàn)實,不斷的培養(yǎng)自己的謙恭和理智。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要獻出自己,而不是有條件地期盼得到對方的回報。感情是信念的一種行為!如果“我“在愛,我便會處于對“我“所愛的人十分關心的狀態(tài),而不僅僅僅要求每一天都和對方溺在一齊!如果你不認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必須的時間和過程,一開始就急于求成,你就毫無目的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就會因此一事無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用心的感情!

當我讀完這本《愛的藝術》之后,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作感情,感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包容,并且給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間而并不是整天溺在一齊,無所事事,整天喜怒無常,頹廢至極。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奮斗目標,有為彼此未來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感情并不是無聊的,感情能夠是用心向上的,能夠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祝福你們永遠幸福,快樂每一天。至于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后再說吧。那么何謂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潛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在理性推導下,他放下了先前那種無所不能的目標幻想,并能以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應對現(xiàn)實。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九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chuàng)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xiàn)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lián)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xiàn)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lián)通。無論是創(chuàng)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nèi)心強大的表現(xiàn)。當然,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會說,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并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于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里,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并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是否有利于愛的培養(yǎng)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jù)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xiàn)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yè)大革命之后,“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xiàn)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xiàn)代對于人之間關系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xié)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于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xiàn)代會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tài)強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xiàn)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狀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能夠給人帶來愉悅,那么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xié)作精神,就貿(mào)然提議說,我們放下相互之間的愛,用協(xié)作好處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應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下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占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于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么籠統(tǒng)而輕巧地把職責推于社會形態(tài)是一種既不負職責又無濟于事的行為――我們大能夠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yè)化的進程,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征;這樣特征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里愛的現(xiàn)狀。

確實,現(xiàn)代社會里更多幸福感來源于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于消費,而在工業(yè)化之前,消費部分占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yè)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構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狀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于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shù)谋确?,也許國際貿(mào)易里“福利惡化型”增長的狀況會出現(xiàn)。

同時,現(xiàn)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里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于這些美德的培養(yǎng),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能夠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于意識形態(tài)的演化,更加慢于生產(chǎn)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chǎn)力經(jīng)歷了指數(shù)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識形態(tài)迅速地能夠適應生產(chǎn)力的提升,而同時持續(xù)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沖擊狀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潛力――培養(yǎng)這樣潛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

在讀過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一書后,感覺這本書的內(nèi)容比較理論,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對其中個別問題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自我感覺,弗洛姆在整本書中先是糾正了人們對"愛"這個概念的錯誤認知,然后向讀者講述了他認為的愛的理論以及對象種類,最后他又提到了愛的實踐問題,提醒了讀者在鍛煉愛的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介紹了很多很多關于愛的理論,其中他說學習去愛主要有三個方面:給予,關心,尊重。其中我對"給予"的想法比較多,沒錯每當我們提及愛這個詞語的時候想到最多的愛的方式就是給予,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給予的真正含義呢?就像書中所說,許多人理解的"給予"就是奉獻自己,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等等。但是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有一些人的心理還沒有準備好無條件的給予,所以其實他們的給予還是建立在他們對"得"的期望上的。

這樣一旦如果他的給予沒有得到回報,他就會認為自己被別人欺騙了,漸漸地奉獻,付出,愛也就與他漸行漸遠了。而另一些人則更會有一種更加病態(tài)的想法,他們自認為給予就是一種犧牲,而他們也會偏激的認為,給予后失去的"痛苦",才是最終追求的美德,所以他們便熱衷于給予,熱衷于犧牲。而還有一些正常的人,他們給予之后不求回報,超越自己心里"得"的期望。而且他們也不是那種偏激的犧牲。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qū),那就是真的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就一定是已經(jīng)做到自己的最好了么?其實給予的意義不僅僅是你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奉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更重要的是你要給予出一種正能量,"正能量"這個詞的包含很廣。

就拿本書中的母愛部分來說,母愛表現(xiàn)于兩部分,一是母親賦予了孩子生命,并且維護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二是要向孩子傳遞正能量,讓孩子熱愛生活,正如書中所寫,上帝所許之地里流淌著乳汁和蜂蜜,"乳汁"代表著對生命的關心,而"蜂蜜"則代表著對生活的愛,所以我們給予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更是那種熱情與希望。想到這里,想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作為一名中隊骨干,我想我們所能夠奉獻給中隊的也不應該僅僅是我們的時間與精力,不能夠認為我僅僅是很準時,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已經(jīng)可以了,而應該給整個中隊的戰(zhàn)友們傳遞一種正能量,傳遞一種積極向上,傳遞一種豪情壯志,傳遞一種精氣神。

要想讓戰(zhàn)友們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首先我們自己就不可以消極懈怠,現(xiàn)在是這樣,以后我們進入崗位,參加工作,又何嘗不是呢?試想一個生活極度疲憊滿腹牢騷的人,怎么會領導出一個有活力的集體?其實這和如何去愛是一樣的,首先從自我做起,自己對別人有價值并且有意義的"給予"是去愛的第一步,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人格的人認為"給予"是自己生命力的一種表現(xiàn),而正是他們這種生命力與活力的給予才會正確的去愛。

書中關于愛的理論介紹了很多很多,可能我理解到的知識其中冰山一角,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愛,正確的"給予"永遠是第一步的。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一

《愛的藝術》這本心理書籍,覺得有些東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并且津津樂道的書,而且所談的問題是幾乎每個人都關注的“愛”的問題。

看完這本書我想領悟到的第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

這本書籍讓我知道啦,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tài)度”的原因是:大多數(shù)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啦解“墜入情網(wǎng)”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yè)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和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墻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后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huán)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后他們的沖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并不懂什么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啦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xiàn),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啦他們以前是多么的孤單。”確實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么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啦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愛的對象?!皭鄄⒉皇悄硞€具體人的一種關系,而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tài)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么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fā)現(xiàn)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其實我并不贊同他這種說法,對于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啦。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啦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zhì)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啦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自愛和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于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在我看來現(xiàn)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和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和關心的表現(xiàn)。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和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瓷先ニ孟駥ψ约悍浅jP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彼J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啦發(fā)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啦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于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當然,看完這本書,心情因為有這樣的體會而開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筆而多少感覺有些壓抑,因此,最近還是要看看一些比較輕松的東西,來調(diào)劑一下自己的情緒。還有,最后一點,千萬不應該去拿書中的東西來套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該怎么活就怎么會,畢竟,生活還是和書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處的,在生活中還是應該以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基礎。

這本書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較喜歡的句子摘錄下來?!暗簿穹至鸦颊叩漠a(chǎn)生絕大部分就是以此為誘因的——單一的隨父性或單一的隨母性發(fā)展必將導致個性發(fā)展的失敗……”“私有制社會里,人類的價值觀念受到社會制度與自然兩個方面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愛的追求與價值判斷只能是依附于一種泡影式的夢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談不上什么愛的永恒啦?!薄安凼菢嫵扇祟愐磺袗鄣淖罨拘问降膼?。”

十幾年過去啦,你們可能要問,“你學會愛的藝術啦嗎?”除啦羞愧的低下頭,我無言以對。

最后,是一個小小的感嘆,在這本書中,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于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xiàn)在對于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于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和諧的文化,中國人對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tài)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于和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征。

《愛的藝術》值得我們?nèi)ラ喿x,在這本心理書籍里,感受到啦愛的藝術的存在。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二

閱讀弗洛姆《愛的藝術》能夠使讀者對于愛的理解有一個質(zhì)的飛躍。甚至說,完全顛覆對于“愛”的既有的認識,都是不為過的?!稅鄣乃囆g》的思考方式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具體說,是法蘭克福學派的。而《愛的藝術》這本書能夠很生動的向我們展現(xiàn)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nèi)绾卧谫Y本主義社會中為人類的生活尋求人道主義的關懷。弗洛姆對與愛的最終認識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語歸納為:當個人的全面的發(fā)展成為所有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tài)度。

在《愛是一門藝術嗎》一章中,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需要學習、訓練的藝術。我們往往會被一些假愛情迷惑了眼睛:我們可能關注自己能否被人愛,而忽視自己是否具有愛的能力;我們可能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我們更可能誤將一種“情緒”看作是真正的“愛情”……以上種種,在弗洛姆看來,都不是愛情真正的認識。正因為愛是一門藝術,所以是能夠通過學習、訓練掌握的,只要有強烈的愿望和足夠的毅力。

在《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一章中,弗洛姆認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后的根源都指向?qū)τ诠陋毟械目謶郑挥性谌伺c人的關系中,在對他人的愛之中,人們才能夠真正克服這種恐懼。而其他克服恐懼的方法,往往產(chǎn)生一種病態(tài)的結果,如對權利、對物質(zhì)的極度癡迷等等,而這也是人們生活在痛苦中的原因。因此,尋找愛情,掌握愛的藝術,培養(yǎng)人類對全體生命的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終極回答。

此外,作者還分別討論了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愛的不同對象。而作者對于父愛、母愛的不同特點以及兩者的此消彼長對于孩子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一部分對于家庭教育將會有很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概括的說,弗洛姆認為,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在作者看來,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因為我愛你?!睈矍榈幕A是具有獨立性的個體積極關心另一個個體,并尊重對方的獨立性。而愛情的方式是給予,是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哪怕是心理上的回報。這與看似追求自由平等,實則以“市場”和“交換”調(diào)節(jié)一切社會關系,包括愛情關系,的當代西方社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

《愛情及其在當代西方社會的衰亡》一章盡顯法蘭克福學派本色。在這一章節(jié)中,作者分析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的異化,人的獨立性的喪失。“你給我多少,我就給你多少”的資本主義原則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并使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所謂愛情在作者看來,更像是一種交易??偠灾?,人們獲的真正的愛情越來越困難,人離人之所以為人,越來越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掌握“愛的藝術”仿佛成為了人性自救的諾亞方舟。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三

提及此書,我想到的最多的是愛情。本以為這就是一本關于愛情的藝術之作,翻開后才發(fā)現(xiàn),不止愛情,有關于兄弟的愛,母愛,性愛,自愛,對上帝之愛。

長久以來,似乎一直都在戀愛,也一直有來自家人的愛,也有對家人愛的付出。但是突然覺得,愛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一直都在愛,但好像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把自己或者對方稱之為自私。一直以來的相處模式,所謂愛也只是一時興起,來的快去的也快。甚至覺得根本不懂什么是愛,于是就渴望有這么一本書?!稅鄣乃囆g》來的剛剛好!

"在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個性。以此形成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否則,一切愛的嘗試都是會失敗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不能謙恭、勇敢、真誠自制的愛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滿意的愛。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需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去學習。人即要學習愛的理論,也要在愛的實踐中學習。"。

我們都知道,愛一個人就要給他展現(xiàn)自己最好的一面,也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兩個人共同進步。而往往在其中,漸漸地會發(fā)展成一種惰性,覺得其他的多余要求都是奢侈,更多的只關心自己的需求,關心自己有沒有達到滿意?而忽略了對方的需求,這種愛自然持久不了。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離,從而使他從孤獨的囚牢中解脫出來。"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就是尋找另一個人與之結合,因此我們才總是在自己缺失的另一半。

愛是一種活動,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它是永恒的,不是墜入情網(wǎng)。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愛通常包含的基本元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四

人的一身追求的東西非常的多,可是能夠讓人從心底里感受到快了的東西也可能就是這三樣了。

人說,不要在三十歲之前思考人生,但卻不是想不思考就能夠停下來的。很多時候做再多的事情,得到再多的物質(zhì)可能還不及得到別人的贊美與心底的許可。

渴望被愛,更是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許人做的許多事情都是提你升自己,讓自己變的更好,更有能力,更成功,才能吸引到別人的關注,得到別人的愛。被愛的感覺那么美好,哪怕是一個最不值一提,卑微的人對他人的愛,都是不會產(chǎn)生憎恨的。

被愛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許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其實如果說,只是追求被愛,那這不是愛的全部。愛,本身也是幸福的,美好的。這里,愛不是名詞,是動詞,不是被動而是一個主動行為。愛本身和被愛也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沒有去愛的人,很難去感受愛帶來的幸福和美好,同樣也不會全部體會到別人給予的被愛,就像一個還沒有為人父母的人,很難完全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那份愛,只有當自己去做父母了之后,才回過頭來體會到了當時父母對于自己的那份深深的愛。

愛情中,總是會有傷害與痛苦。那愛有很多方面,不能那么美好的遇到一個既愛自己,你自己又愛的人。一旦感覺到不被愛,就覺得失去了一段感情,完全失去了一段愛情的經(jīng)歷?;騽t不到失去的很多人,也不能體會愛的幸福。他們?nèi)プ龅暮芏嗍虑槎际菫榱巳サ玫奖粣郏玫絼e人對于自己的愛。這樣的付出就是渴望著別人的回報,而這回報還必須是愛,可能還要求有形式。一旦別人不能如想象中回報,就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其實,對于這樣的人,也并不懂愛。不知道其實愛是不求回報的,不求別人對于自己的愛。不以愛換回愛。確實,愛情不同與母愛,占有性很強。得不到回報的愛,必然帶來很多的傷害。

有些人在愛中受過傷害,就否定一個人否定一段情,否定一個性別,否定著世上還有愛。要否定的其實只有自己。否定自己的愛,自己的付出。一個毫無顧忌,毫不保留地去愛過人,能夠體會到愛,不管遇到什么,心中都相信著愛。而愛帶來的幸福感,永遠都在心中,回味而帶著微笑。即使,那已經(jīng)是一段破損的經(jīng)歷。

有些人,在愛里受了千百回的傷害,千穿萬孔,愛別人愛到毫不保留,也銘心刻骨,然后也被別人傷到死去活來。然后下次又是毫不保留的去愛別人,然后又被傷害。這樣好幾次,旁人可能都已經(jīng)看不下去了。但自己卻相信著每段感情,或許不相信某個人了,但不后悔,不后悔這樣的經(jīng)歷,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也同時相信著某人當時的愛,只是后來變了而已。朋友們,都會覺得他傻,可是也許沒人體會過他的愛,以及他得到的愛。這樣的人,對于自己的付出沒有任何的期望,不會讓對方感到壓力,不會用自己的付出來要求對方或者給多方以責任感,也許對方感到的是自由,痛快,偶爾也帶著不負責任。然后就被傷害了??赡軌蛭⑿χ貞涍@一切的,唯有對于愛的癡迷于信任,也許只是回憶著自己當時那奮不顧身的愛。

信仰,聽著很高端。人們都覺得自己,中國人,都沒有信仰。先是有佛教道教之類的東西,然后被打倒了,開始覺得是共產(chǎn)主義,也許后來的后來覺得這東西太過于飄渺了。然后的然后,就什么都不信了。于是成為了沒有信仰的人,于是只看著名、利,只看重怎么自己能夠生存下來,然后生活的更好,應該是比別人好。

其實信仰也沒有這么高大上的。雖然解釋都是說到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是每個人都是自己做事,考慮事情,權衡事情的方式,這些背后的東西就是這些各種觀,只是很少有人去總結這個東西。而信仰也是這樣,是自己對于這個世界,對于未來能夠達到的一個自己內(nèi)心的信念。這也是基于自己的很多觀念的判斷得出的。如果對于自己的判斷堅信不疑,那么這就是自己的信仰。而對于世界的美好愿望,必然會影響這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相信著對于世界的愿望會實現(xiàn),就是那源于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信仰。而有了這東西,自己的堅持有了理由,自己的做法有了解釋,甚至受的苦難也會以未來的美好來回報,所以會因此而感到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五

剛拿到這本書時,我其實不以為意。還在質(zhì)疑著這一本薄薄的書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還有人稱之為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譽其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書名,我還以為不過是以感性文字描述兩性關系的一本教育性的書籍,或者是本戀愛秘笈;但細閱之下,竟讓我如遇知音。

《愛的藝術》是由德裔美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家、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艾里?!じヂ迥罚╡richfromm)所作。作者艾里希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保存二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后的綜合結論。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zhì)、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他重視人與社會的關系。他承認人的生物性,但更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由社會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決定的。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普遍具有孤獨感,這是人在社會中達到個性化的必然結果。為了醫(yī)治這個病態(tài)社會,他提出通過改善人的心理,解決有關人們的勞動組織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的問題,建立一個友愛、互助、沒有孤獨感的理想社會。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的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致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合、聯(lián)系。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chuàng)造了這本自1956年問世以來已經(jīng)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至今仍然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

我們口口聲聲說著愛,誰又能清楚的知道愛是什么呢?愛是藝術嗎?文章一開始,弗洛姆明確提出,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這就要告訴我們,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傾向性,那么每種愛都會失??;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虛地、恭敬地、勇敢地、真誠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你確實見過多少真正有能力愛的人呢?達到這個目標盡管很難,但這不足以成為理由和借口,從而不去尋找造成這一困難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難的條件。這本書所有的思想都圍繞著一個重點:愛的藝術。

第二章是關于愛的理論,也是全書中花費最多筆墨來闡述的一個部分。弗洛姆首先談了愛的要素,做出了愛情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他說,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在這一章里,從愛的對象上,弗洛姆將愛分為兄弟的愛(博愛)、母愛、性愛、自愛和對上帝之愛。對這幾種類型的愛,他都有自己獨到的認識。

特別讓我驚喜的,是作者艾里希·弗洛姆在第三章對資本主義社會里男女關系的本質(zhì)敘述得特別犀利:在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平等的概念發(fā)生了變化。今天“平等”指的是機器——也就是失去個性的人的平等。平等意味著“一個模式”而不是“統(tǒng)一”。這是一個抽象體的同一模式,是做同樣的工作、尋求同樣的享受,讀同樣的報紙,有同樣的思想感情的人的模式。??婦女之所以與男子平等,是因為男女之間的差別消失了。男子和婦女完全相同,而不是作為對立的兩級而平等。

文章的最后一章說的是愛的實踐。“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為愛與信仰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才有資格談愛?!?/p>

慈悲。凈空法師曾云“愛是付出”。其實真正的愛,應該是理智的付出。張愛玲曾為了愛情傻得可憐,但有句話卻說得理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是:“我愛,因為我被人愛?!背墒斓膼鄣脑瓌t:“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辈怀墒斓?、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倍墒斓膼凼牵骸拔倚枰悖驗槲覑勰?。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愛情的傷逝,大部分起因于愛得自私,愛得幼稚。大家找對象的條件,無非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要愛我,要懂得照顧我,要理解我,要包容我??即使回答得簡單:要溫柔,要成熟,要大方——其隱語也是“為我”。這種思維已經(jīng)被認為理所當然,在這個“個性張揚”的時代里。長久的愛情,皆從付出開始。幸福的人總相似,不幸的人各不同。幸福的人相似在哪里?相似在他們都懂得付出。

對于愛情,有,就用心珍惜,無,也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六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互為陌生的,是自動機器之間的關系,其安全感的基礎就是要想方設法靠攏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中同這一群人保持一致。雖然每個人都努力同別人接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充滿了不安全感、恐懼感和負罪感。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得不到克服,這種感覺就會不斷出現(xiàn)。但我們的文明提供了各種可能性,使人們感覺不到這種孤獨。這首先就是人們每天都重復著千篇一律僵化的機械性工作,這種工作秩序使他們不再自覺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這個還不行,因此人就通過享受,通過娛樂工業(yè)提供的音樂、畫片,以及通過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去減少這種尚未意識到的絕望”——弗洛姆《愛的藝術》。

當個性泯滅、社會趨同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時;當色厲內(nèi)荏、空虛與寂寥的陣陣寒流經(jīng)常侵襲我們心靈已成為不真的事實時;我們再來品讀這些恰如其分、發(fā)人深省的經(jīng)典論述,或許我們每個現(xiàn)代人都會有深厚的感慨與唏噓。因為我們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雙眼,在經(jīng)濟理性原則的唆使下,我們仿佛變地越發(fā)的冷漠。漸漸地,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的財富和權勢雖然達到了及至,但我們的內(nèi)心卻變地荒蕪。慢慢地,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游走于心靈的沙漠,在承受一陣陣的痛苦之后最終走向頹廢。于是,我們試圖用欲望上的滿足去驅(qū)散心靈的孤寂,但就當自己沉溺于物欲橫流、性欲橫流的享受之時,我們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卻依然如故。

現(xiàn)代人是痛苦的,在華麗的裝飾下遮掩的卻是心靈的空白。所以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是應該奮起、是應該清醒了。如果我們還依舊放縱自我、作踐自我,那生命的樂趣也就淡然無存。如果活著成為了一種負擔、一種受罪,那我們糟蹋的不但是我們自身,而且是賦予我們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個荒蠻的世界尋找一方心靈的沃土,何其難也!幸好,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遼闊的智慧之眼為我們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于使我們在面對偌大的心靈沙漠之時手足無措。

“博愛——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矗我指的博愛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別微不足道。要了解這種人共有的核心,必須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產(chǎn)生同情的過程中,人開始發(fā)展他的博愛。在愛自己的同時,他也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愛那些虛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著了解和認識的因素”。

讓我們牢記這份勸世囑托、記牢這份醒世宣言吧,從今天開始,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當你真正學會了愛的藝術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不再孤獨、不再寂寞!當你真正品嘗到了生活的樂趣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偉大!就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吧,用真心去交換一片真情,用愛把這個世界照亮吧!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七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么?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于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于其無償?shù)慕o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chuàng)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于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yōu)槿郏D變?yōu)閯?chuàng)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tài)度的集中表現(xiàn)。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并有一種謙恭的態(tài)度。這一態(tài)度的基礎是他內(nèi)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么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里,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并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八

弗洛姆《愛的藝術》講的不僅僅是愛情,還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對他人的愛,對自己的愛。適合各種年齡層的人去讀。

大多數(shù)人對愛情的誤解:第一,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第二,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自由戀愛的新方式必定會大大提高愛的對象的重要性,而不是愛情本身的作用意義。第三,人們不了解“墮入情網(wǎng)”(fallinlove)同“持久的愛”(beinlove)這兩者的區(qū)別。

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么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

母愛是“無條件的”。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并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

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fā)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fā)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nèi)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自愛不與“利己”、“自戀”相等同。自愛說明了對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特性的尊重。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必定也愛自己。原則上愛自己和愛別人是不可分的。

愛另外一個人這一事實就是愛的力量的具體體現(xiàn)。

方法一:集中。愛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練習,需要時間,需要集中精力去實踐。

方法二:要有聽別人講話的能力。每一件聚精會神完成的事會使人清醒(盡管干完時候出現(xiàn)能恢復的自然疲勞狀態(tài))。而懶懶散散的干事只能使人產(chǎn)生倦意——同時這些人在夜里也很難入睡。

方法三:培養(yǎng)自己的信仰和勇氣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做起。愛情是信仰的一種行動,信仰少的人必定愛得也少。

方法四:積極的活動。愛情是一項積極的活動,如果我愛,我對所愛之人就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而且還不限于對他(她)。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后感篇十九

《愛的藝術》這本心理書籍,覺得有些東西真的是很值得思考的。

這是一本很多人都很熟悉,并且津津樂道的書,而且所談的問題是幾乎每個人都關注的“愛”的問題。

看完這本書我想領悟到的第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

這本書籍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與努力。弗洛姆認為造成“愛不用學習的態(tài)度”的原因是:大多數(shù)人把愛只是簡單地看成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去愛,所以他們使用各種途徑贏得人心、具有吸引力;還有人認為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人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但是要得到一個合適的愛的對象則難的多;人們不了解“墜入情網(wǎng)”與“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qū)別。在人類社會中幾乎沒有哪一種活動、哪一項事業(yè)像愛那樣,開始時充滿期待與希望,而結果又常常以失敗而告終。因此,他主張愛也需要學習。在他論述的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段話說的特別好,至少我覺得很真實,“兩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們突然拆掉使他們倆分隔的那堵高墻時,他們感覺彼此的距離越來越近,最后融為一體。但是這種類型的愛情就其本質(zhì)來說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是曇花一現(xiàn)。這兩個人漸漸熟悉,而親密體驗的奇妙光環(huán)卻日漸消退,直到最后他們的沖突、失望及彼此之間的厭煩,把當初僅存的美好感覺完全破壞掉。然而,在一開始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將是這樣的結果,實際上,他們并不懂什么是愛,他們只是把彼此之間如癡如醉的迷戀與瘋狂當成了雙方強烈愛情的表現(xiàn),但其實,最初那種彼此之間的迷戀也許只說明了他們以前是多么的孤單?!贝_實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愛情就如曇花般稍縱即逝,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什么是愛,而只知道自己很孤單。為了逃避這種孤單的感覺而選擇暫時的麻痹。

愛的對象?!皭鄄⒉皇悄硞€具體人的一種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性格上的傾向。這種態(tài)度決定的是一個人與整個世界的關系,而不僅僅是決定與自己愛的對象的關系。如果一個人只愛自己的對象,而對其它人漠不關心,那么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只不過是一種共生體的依戀,或者是一種更高的意義上的自私。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人相信愛的問題就是愛的對象的問題,而不是愛的能力的問題。他們甚至認為只愛一個人不顧其他恰恰是自己強烈的愛的證明。其實這種想法十分荒謬。就像一個人想畫畫但又不想學習繪畫這門藝術,他只關心能不能發(fā)現(xiàn)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模特,自認為一旦找到就會畫出美麗的作品來,這自然是荒謬可笑的?!逼鋵嵨也⒉毁澩@種說法,對于戀愛中的人來說彼此眼中只有對方,這在我們看來在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只顧及到自己愛的人而忽略了其他人,是因為愛情本身就具有排它性。他們忽略其他人也并不能說明對其他人就沒有愛,而是不同性質(zhì)的愛。這在他看來是荒謬可笑的讓我感覺十分不解。

不同形式的愛。弗洛姆在書中列舉了一些不同形式的愛如:博愛、母親的愛、性愛、自愛與上帝的愛,在這幾種愛中我認為梅斯特-艾克哈特對自愛的一段論述很特別:“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所有人。如果你對別人的愛少于對自己的愛,你在愛自己的時候也不會成功。如果你愛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把他們當作一個人來愛,就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痹谖铱磥憩F(xiàn)在的社會中愛自己可能就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私的行為,但是弗洛姆認為自私與自愛不是一回事,而且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自私的人并不是太愛自己而是根本不愛自己。他對自己的利益過分的關注正是他缺乏對自身的愛與關心的表現(xiàn)。缺乏自愛表明他缺少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性,使他感到沮喪、空虛與孤獨。所以他會通過其它的滿足來彌補自己是去的幸福??瓷先ニ孟駥ψ约悍浅jP心,但實際上只是在掩飾自己在愛的能力方面的欠缺。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自私的人就是自戀的人,他們把對別人的愛投射到自己身上?!彼J為自私的人的確不愛別人,但這不僅是因為他沒有能力去愛別人,而且因為他也沒有能力去愛自己。我覺得這個觀點很特別,確實能做到愛自己又愛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這一點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偉大而公正的人,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fā)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秘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與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于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love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inlove。

當然,看完這本書,心情因為有這樣的體會而開心,也由于他深沉的文筆而多少感覺有些壓抑,因此,最近還是要看看一些比較輕松的東西,來調(diào)劑一下自己的情緒。還有,最后一點,千萬不應該去拿書中的東西來套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該怎么活就怎么會,畢竟,生活還是與書中的情景有些出入之處的,在生活中還是應該以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基礎。

這本書有很多很好的句子,本人把比較喜歡的句子摘錄下來?!暗簿穹至鸦颊叩漠a(chǎn)生絕大部分就是以此為誘因的——單一的隨父性或單一的.隨母性發(fā)展必將導致個性發(fā)展的失敗……”“私有制社會里,人類的價值觀念受到社會制度與自然兩個方面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愛的追求與價值判斷只能是依附于一種泡影式的夢幻——可望而不可即,也就更談不上什么愛的永恒了?!薄安凼菢嫵扇祟愐磺袗鄣淖罨拘问降膼??!?/p>

十幾年過去了,你們可能要問,“你學會愛的藝術了嗎?”除了羞愧的低下頭,我無言以對。

最后,是一個小小的感嘆,在這本書中,我隱約的感覺到作者對于東方文化智慧的推崇,所以,現(xiàn)在對于本國文化也很感興趣,當然,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贊成羅素對于中國文化的辯證看法:他覺得中國文化是一種很與諧的文化,中國人對于生活中采取的一種幽默,泰然的態(tài)度是十分可取的,但是有時候,中國文化太過于與諧,從而有一種迂腐,愚昧的傾向,我覺得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是應該適當融入西方文化一種積極進取的特征。

《愛的藝術》值得我們?nèi)ラ喿x,在這本心理書籍里,感受到了愛的藝術的存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3349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