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的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3:22:21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優(yōu)秀21篇)
時間:2023-11-26 13:22:21     小編:文鋒

讀后感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思考和感悟進行總結(jié)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精準和準確,避免含糊不清和詞不達意。3.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精選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fā)和靈感。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一

說心里話,哲學書對我而言太深奧了,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購買這類書,因為讀不懂。

人生的智慧,這五個字吸引我決定讀一下,而這是第二次閱讀。第一次泛泛地讀了,毫無收獲。

于是決定再次讀一遍。應(yīng)該坦誠地說,這一次讀后,有了一點點的感悟。

一、縱觀全書,叔本華的關(guān)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華在書的開章,就解釋了何為人生的智慧:“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币布仁侨松绾潍@得幸福。

書中用六章闡述了人生的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建議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

作者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將人生得到的好處分為三個部分——外在之物,人的靈魂,人的身體。作者用這個觀點逐一論述了人的一生中獲得幸??鞓返耐緩胶完P(guān)鍵。

二、這本書讓我明白,對人的幸福起著首要和關(guān)鍵作用的,是人的主體獲得的好處: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悅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沒有好的身體,談何快樂?沒有愉悅的感官又如何感覺到快樂呢!

所以,我們應(yīng)該將身體的健康重視起來,而不是年輕時忽略身體、透支身體,年老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機會后悔。

所以,作者得出結(jié)論——人獲得幸福快樂的智慧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關(guān)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明白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得到教誨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得到教誨就是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學習才會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快樂,也就是精神上的獲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二

最近入手了叔本華一套書,包括《關(guān)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卷一卷二),其中《附錄和補遺》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單獨拿出來先閱讀的,它是叔本華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單獨閱讀,那就單獨寫一下讀后感。

《人生的智慧》閱讀難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學著作語句很晦澀,有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這一方面是叔本華寫的好,能深入淺出,另一方面是韋啟昌老師翻譯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讀一下,建議也是看韋啟昌老師翻譯的這本,比較經(jīng)典。

《人生的智慧》書名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雞湯文,確實,現(xiàn)在心靈雞湯太多了,多的讓人已經(jīng)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雞湯,沒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學書,并且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適合各個年齡段尤其適合年輕人和沒有哲學理論基礎(chǔ)的人讀的書,畢竟大部分的哲學書語句都太過于晦澀,而本書很好的規(guī)避了這一點,這讓它的受眾群體范圍擴大了很多。本書放棄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義,教導(dǎo)我們?nèi)绾尾拍苡行腋5纳睢?/p>

叔本華把人所處的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主體和客體。主體即作為人的部分,客體即作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認為同一個外在事物或境遇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哪怕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相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為決定因素在于主體。他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chǎn)等)、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名譽、地位和名聲)”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并且指出決定我們幸福指數(shù)的是我們自身之內(nèi)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說這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素質(zhì)(健康的身體加上健康的心靈),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幸福指數(shù),其它的都是間接影響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為最高級、最豐富多彩、持續(xù)最為長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而非物質(zhì)、名譽或其它。

針對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屬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這類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類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滿足性欲的需要,要滿足這類需要就已經(jīng)相對困難一些;第三類則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對奢侈、排場、鋪張和輝煌的追求,這些需要沒有止境,要滿足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難。叔本華認為一個人在擁有財產(chǎn)方面能否得到滿足,并不由某一絕對數(shù)量的財產(chǎn)所決定,而是取決于某一相對數(shù)量,亦即由這個人所期待得到的財產(chǎn)和他已經(jīng)實際擁有的財產(chǎn)之間的關(guān)系所決定。這一點很好理解,一萬塊錢給一個億萬富翁和一個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階層帶來的幸福指數(shù)明顯不同。事實上,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根源就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推高我們的期望,但同時其它妨礙我們達成期望的條件因素卻保持不變。因此,客觀理性的給我們對于財產(chǎn)的愿望界定一個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xiàn)實中非常困難,因為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們所展現(xiàn)的表象,也就是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樣子,通常都被我們過分看重,我們應(yīng)該要抑制這一人性的弱點,盡量減低我們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程度,無論是受到這些意見的奉承還是傷害,都應(yīng)如此,因為這兩者其實是懸掛在同一根線上,否則,我們就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因此,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當別人的看法對某事某物產(chǎn)生了影響,并因此會使我們的自身改變的時候,別人的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每個人首先并確實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一個真正珍視自己價值的人面對侮辱、詆毀都會淡然處之。

叔本華是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一位宗師級的哲學家,尼采稱他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如今我確信叔本華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他的悲觀主義哲學并不代表他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剝離出來指給我們看,指導(dǎo)我們怎么去規(guī)避人生的痛苦和無聊,幸福的過完這一生。肉眼可見的一切都作為可見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見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現(xiàn)實。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質(zhì),在叔本華看來,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

讀懂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就能感覺到他的思想其實是透過“悲觀”的表象去“樂觀”的看待這個世界,既然注定會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該發(fā)生的事情必然發(fā)生,那么積極的接受這一切,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式。尼采說:“凡是不能消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用在這里剛剛好。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三

自己總是抱怨命運不濟,并未從自身找根源,沒有想過怎么充實自己,提升自己,改變自己,通過自身的努力,進而實現(xiàn)目標。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無奈”的隨遇而安,這就是與別人的差別,并擴大為差距,抱負不見得是功名利祿,但最起碼看住“飯碗”,具有一定的業(yè)務(wù)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謂“口有余糧心不慌”。

懂積累,善于沉淀。古話說“藝不壓身”,只有多學習,勤學習,方能水到渠成。從本職工作業(yè)務(wù)學起,清楚業(yè)務(wù)內(nèi)容,業(yè)務(wù)流程,業(yè)務(wù)政策,達到業(yè)務(wù)精通。學習別人的處理事的方法和訣竅,結(jié)合實際,敢于面對問題,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多看一些書,來開闊眼界,拓展思路,分析問題由淺入深,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不斷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長期積累和沉淀,才能進一步增加底蘊。

借平臺,善于思考。崗位就是平臺,崗位沒有輕重、主次,別人優(yōu)秀源于思考,在于愛崗,敢于擔當。要經(jīng)常結(jié)合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應(yīng)經(jīng)常思考工作應(yīng)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問題?以后應(yīng)如何改進?不斷修正缺陷和問題,不斷促進工作。

不要輕言放棄,沒有崗位就體現(xiàn)不出自己的價值。工作中沒有小舞臺,只缺好演員,人生大舞臺需要靠自編自演,既需好劇本也需好演員。

有情商,善協(xié)調(diào)。一個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無論在家庭還是單位都由一定的成員組成。也許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會圓滑變通,但自己要真誠。

也許無特殊環(huán)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誠心打動他人,用尊重贏得他人,放下沒必要的姿態(tài)與別人多溝通、勤商量、多交流,認真聽取別人意見和建議,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實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徑,為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四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1850年寫的《附錄和補遺》中的一部分。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近來閱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一書,頗多感觸,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1850年寫的《附錄和補遺》中的一部分。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的作品蘊含著豐富而偉大的哲學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們應(yīng)有的歡迎和理解,當然也不會得到世人認可和贊許。金子總是會發(fā)光,在去世的前幾年,叔本華終于獲得了他早應(yīng)獲得的名聲。

書中講述了,決定人生命運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三項內(nèi)容: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人的自身對于造成人們的幸福抑或不幸福會產(chǎn)生根本和徹底的影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chǎn)和其他占有物,對人的幸福的影響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這些對人的幸福所發(fā)揮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們應(yīng)該愛護,培養(yǎng)和發(fā)展我們的自身,因為它是我們得到幸福的關(guān)鍵,對我們的幸福起決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帶給我們幸福的莫過于輕松、愉快的感官,因為他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xiàn)的。一個人如果他能時刻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會想他招著手走過來。所以樂天派是幸福的,他們總能找到高興的理由,擁有輕松、愉快的心情。我們的幸福取決于愉快的情緒,而愉快的情緒取決于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健康的體魄,會使我們精力充沛,干勁十足,專注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沒有人會愿意像病人一樣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輪椅上度過他的一生,因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運。叔本華認為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諸如金錢、晉職、學問、名聲,甚至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歡娛而獻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兩者之間。當距離痛苦越遠的時候,我們離無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chǎn)生痛苦,而無聊來自豐裕和安定。普通民眾為了溫飽和免于饑餓,和痛苦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富人卻不得不面對無聊連續(xù)不斷的襲擊。

金錢之于人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們總是夸大了金錢的作用,以至于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倆。這樣做的后果是幸福離他們越來越遠,因為傷害了自身,與高貴的人格是背道而馳的,也損害了自己的名譽,盡管名譽對于我們的幸福沒有我們的自身和擁有的身外之物更有優(yōu)勢。人們希望得到足夠多的錢,好讓他們的后半輩子免于因為錢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瘋狂地追逐金錢,當賺到的錢能讓他們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們又有了新念頭要讓下一代能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于是又開始追逐金錢的行動。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財富的欲望,總是難以滿足,因為他們追求財富的欲望總是在不斷地膨脹。金錢可以為我們解決吃飯、穿衣、住房的問題,還可以為我們生病時提供醫(yī)藥費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費。這也是金錢的真正意義。至于購買華麗的服裝,閃著耀眼光芒的珠寶首飾,名貴的跑車,還有結(jié)婚祝壽宴請時鋪張排場,都是浪費金錢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對于我們的幸福并沒有多么大的好處。

地位、名譽、名聲對我們?nèi)硕远际巧莩奁?,我們不?yīng)該過分地追求,更不要將它們視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別人賦予我們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且可能隨時被別人收回去。其實得到名譽并不難,只要恪守本分,兢兢業(yè)業(yè),它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因為名譽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一旦你沒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沒去做一件本該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譽就會從你身邊溜走,而且一去不復(fù)返。名聲被視為名譽的孿生兄弟,名譽會死,而名聲卻永恒的存在。正因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聲是很艱難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貝蒂在《吟游詩人》中寫道:高傲的名聲殿堂閃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艱難!顯而易見,要得到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過非凡成就,寫出過卓越作品的人,在獲得了他們應(yīng)有的名聲之前,就已經(jīng)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在他們做出非凡成就和寫出卓越作品的年代,這世上并沒有比他們偉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點的評論家,更沒有和一樣擁有偉大智慧和思想的頭腦。直到后世,誕生了天才,他們智慧和思想才開始被大眾所知道了解,并且名聲大噪。本書的作者還是幸運的,在他永遠地閉上眼之前,世人就將顯赫的名聲贈予了他,盡管此刻他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jīng)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

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也非常樂意使用和維護這種權(quán)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這種權(quán)利,讓我們從這權(quán)利中受益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不可逃避的問題。從我做起,從人的自身開始,培養(yǎng)我們良好的道德品格,發(fā)展我們豐富精神思想,鍛煉出我們健康的身體。錢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證我們的正常生活不因錢的缺乏而受到干擾。地位、名譽、名聲,我們不必強求,做好本職工作,熱衷于自己的事業(yè)。做到了這些,你會發(fā)現(xiàn),幸福的翅膀長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五

今天的《智慧人生》欄目為大家推薦一篇關(guān)于智慧人生的文章,歡迎欣賞。

何謂人生?人之一生,從出生、成長、老大、衰頹,到死亡,便是每個人的一生。借用孔子描述自己一生的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孔子只活到七十三歲,他不曾活到八十的耄和九十的耋,更沒有到長命百歲的期頤。唐伯虎有詩說:“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年幼后除老,中間所剩已不多,還有一半睡掉了?!彼怨湃苏J為活到七十,便是古稀之年,事實上能夠活到六十歲,花甲子,(天干地支)六十年,便不為夭折了。

在這個地球上,用億萬年計“時間”,用三千大千世界計“空間”,一個人即使長命百歲,百年不過一瞬,我們卻為千秋萬世在憂慮。在這個洪荒宇宙中,我們有如滄海一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所以古人方才“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幼時只盼著過節(jié)、過年,日子過得好慢。到了老年,剛剛看見冉冉日出,剎那間,便又見茫茫日落。不由得不使人想:“我生從何處來?我死向何處去?”這個問題,愚夫愚婦都問過,可是古今中外圣哲們都解答不出來。此生、此身、此心為我所有,死了就沒有我,所以蘇東坡有詩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fù)計東西?!彼匀藗儽阆朐谶@短短一生中,尋求長生不老的靈藥。得不到,便只好留個足跡了。于是就有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立德的,如孔子、孟子;立言的,如老子、莊子、管子、孫子;立功的,如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這些想要留下足跡的人,是千千萬萬人中的“一人”。這“一人”和文天祥的想法一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不愿死如燈滅。雖死,還要讓現(xiàn)在和后世的人,知道曾有“我”的存在,“我”曾在“人”間“生”活過。他們這些立德、立言、立功的人必須有智慧,有魄力,有才干,有環(huán)境,有機會,還要有他人的協(xié)助,甚至很多人的犧牲,方能完成。但是他們被勝利和榮華沖昏了頭腦時,智慧也逐漸消失,常常落得凄慘的結(jié)局,完結(jié)了一生。

智慧二字的組成,是日知而心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寧靜淡泊以處事,忠厚仁義以待人,便成為眾望所歸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圓滿。

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極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俗話說:“我們希望別人如何待自己,我們便如何去待別人?!边@便是“智慧人生”。

孔子加以解說的《易經(jīng)》。

中國的文化和文明能如此相互輝映,全仗智慧的《漢書?藝文志》,把中國文化分為儒、道、釋。

儒家孔子把智仁勇列為中心。智者不惑,不惑于名利權(quán)情;仁者不憂,不憂于得失榮辱;勇者不懼,不懼于威迫壓榨。道家則提出了“?!?,“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兇”。釋迦雖然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但是他的大乘佛法卻被中國同化了,而有八大宗。尤其是禪宗,到了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壇經(jīng),其中有名的偈子很多,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佛陀二字,古音為“菩達”,即是覺者,是覺知人人具足佛性的人。釋迦在中國,最常提到的是般若,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前五度都是待人處事的標準,其目的就是般若,欲想超越生死,從輪回六道的此岸到達無生死的彼岸,必須用大智慧。般若便是梵文的原文發(fā)音。波羅蜜多,即為“已到了”的意思。

所以說人生,生必有死,生死是必然的。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負來人間走了一遭。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六

有人把叔本華歸入悲觀主義哲學家的范疇,但他的悲觀多來自于對世界更理性的審視,他用他的痛苦經(jīng)歷去凝結(jié)智慧。

他并沒有像父親希望的那樣成為巨商去貿(mào)易和賺錢,并沒有延續(xù)家族的商業(yè)輝煌,然而讓其父親也沒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遺產(chǎn)比經(jīng)商所能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程度更為巨大,綿延了幾個世紀,成為了現(xiàn)代唯意志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未婚,無子無女。就像他自己所說”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的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種種滋味“。

多時候,在人群中,我們都不確信自己擁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會試圖為自己添加各種標簽,但當我們遠離人群,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夠確信自我的存在,能夠真正通過自我思考獲取成長。這或許就是選擇孤獨的收獲,或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為了實現(xiàn)這個欲望,一直就會迫使理性為自己進行策劃,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保渴灞救A認為,人的欲望被滿足的那一個剎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個欲望得到了滿足,而第二個欲望還沒被設(shè)想出來,那時人就陷入了“無聊”的狀態(tài)之中。一旦這個人的第二個欲望產(chǎn)生出來,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為實現(xiàn)他的第二個欲望而籌劃。所以,叔本華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

在追求快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無聊,無聊的人歸因于膚淺,而智者體驗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對于膚淺之人來說他們是對立著的兩回事,中庸之人覺得兩者關(guān)系式辯證的,而睿智之人認為他們是一碼事。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七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這一生。因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生來就是來遭受痛苦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找到對策。那就是以快樂對付痛苦。

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絕對優(yōu)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們依戀這一生存,是因為因為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所作的妥協(xié)。而是主動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這一生存能夠永恒地延續(xù)。生生不息。

個人很喜歡他的這本書。很多地方甚至心有靈犀。達到了深層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還是可喜。斯人已逝。人類還將生生不息。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起成長。

叔本華說,意大利醫(yī)學家數(shù)學家卡丹奴斯的《論逆境》與他這本箴言書大同小異。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第一部第五章里,摻進過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學家尼采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

英雄所見,略同。

但,愚人們——也就是各個時代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大多數(shù)人——也做著恰恰相反的同一樣的事情。

正如伏爾泰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和邪-惡,跟我們剛才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

所以佛說,要苦渡眾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盡量幸福、愉快地度過這一生。因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生來就是來遭受痛苦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找到對策。那就是以快樂對付痛苦。

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因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絕對優(yōu)于非生存。即死亡。

我們依戀這一生存,是因為因為這一生存本身。而非出于對死亡的恐懼。所作的妥協(xié)。而是主動地享受生存。并且渴望這一生存能夠永恒地延續(xù)。生生不息。

個人很喜歡他的這本書。很多地方甚至心有靈犀。達到了深層次地精神交流。不知是悲哀還是可喜。斯人已逝。人類還將生生不息。希望能與大家分享。一起成長。

叔本華說,意大利醫(yī)學家數(shù)學家卡丹奴斯的《論逆境》與他這本箴言書大同小異。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第一部第五章里,摻進過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學家尼采對他的哲學一度推崇備至。

英雄所見,略同。

但,愚人們——也就是各個時代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大多數(shù)人——也做著恰恰相反的同一樣的事情。

正如伏爾泰說,“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和邪-惡,跟我們剛才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所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p>

所以佛說,要苦渡眾生。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八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難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別處得到則不可能。

—尚福爾。

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含義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因此,這本書教導(dǎo)人們?nèi)绾尾拍芟碛行腋5纳?。而這樣的“幸福生存”,從客觀上審視,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冷靜??b密的思考(因為這里涉及主觀的判斷),都可以定義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這樣的定義,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我們依戀這一生存,就是因為這一生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著能夠與如此定義的生存相吻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幸福論的這種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很多人對很多著作已經(jīng)給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這一類型的著作,就只能放棄更高的、屬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而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領(lǐng)人們進入這樣的審視角度。因此,書中所作的評論是從平常、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并且保留著與此角度相關(guān)的繆誤時,那么,這些議論就確確實實經(jīng)過了折中的處理。因此,它們的價值就只能是有條件的。其實,eudamonologie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委婉詞。另外,這些議論還說不上完整徹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所討論的主題難以窮盡;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討論這個主題,那么,就只能重復(fù)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話。

卡丹奴斯的《論逆境》其目的與這本書相似,它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摻進了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談。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們,都說過同樣的話語,但是很多人卻在做著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爾泰說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的邪惡,跟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p>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九

自我反省就像是長胖一樣,我終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驕傲,脆弱又虛榮,眼淚會不請自來,嫉妒會如影隨形。另外,最難過的是,風一吹就站不穩(wěn),所以我常常撿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體里,今天撿你的,明天撿他的。

有時候耍小脾氣,干脆就讓身體空著。我就會像氣球一樣飛起來,飛得高高的。眾人卻抬頭仰望:“哇,你好棒?!蔽遗d高采烈地享受這份褒獎,然后得意忘形的飄向遠方,竟忘了目標。

不可否認眾人有意無意的夸獎增強了我生活的勇氣,正如我在受到別人輕視、不敬、怠慢時,會難過、傷心,會有深刻的創(chuàng)痛一樣。眾人的夸獎向我允諾:眾人會聯(lián)合力量給予我保護和幫助,憑借這股比自身力量強大得多的防護墻,我就可以對抗生活中的災(zāi)禍和困頓。我,才有了底氣。

但叔本華說,這是虛無的。“就算是強有力的手臂,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輕的物體,那也無法給予這輕物足夠的力量讓它飛得很遠,并且有力地擊中目標。這輕物很快就會墜落地面,因為這輕物本身沒有物質(zhì)性的實體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綠綠的語言大廈,還有逝去的時髦留下的漂亮空殼,當他人望向我內(nèi)在的時候竟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空架子——這會淪為怎樣的笑柄啊。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繼續(xù)讀他的書,他諄諄教誨——。

1、“偉大的心和偉大的頭腦所具備的價值和幸福全在于它們的自身?!薄也荒芸克硕?,應(yīng)該反觀內(nèi)心。

2、“每個人的世界到底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兒味盎然和充滿意義的——這視各人頭腦而定?!薄桂B(yǎng)自己的不能只是虛榮這種食物。

3、“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jīng)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xùn),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jīng)?;仡欁鲞^的事情和曾經(jīng)有過的感覺和體驗?!薄@是很好的建議。

4、“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薄鲎约旱闹?。

5、“每一個人首先是并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對自己隨心所欲的看法?!薄约汉苤匾?。

最后,我想要告訴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裝什么,心里裝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漸漸有了一分明白,如腳踏實地般安穩(wěn)。

那么,你是誰?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

找到將來和過去和現(xiàn)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沒有時光,沒有痛苦,沒有快樂,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標準是:盡量少的痛苦和也沒有無聊的狀態(tài)那就確實得到了塵世間的幸福。

對子虛烏有獵物的追逐都會帶來苦惱,疾病,憂患等,追逐到手的歡娛,它只是欲望暫時抑制,歡娛只是失而復(fù)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樂來至身體里健康出現(xiàn)問題而恢復(fù)或某種欲望得不到滿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滿足的結(jié)果。一滿足后快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不滿足時又相當?shù)目鄲灐?/p>

但如果我們犧牲歡娛以避免痛苦,那我們肯定獲得收益,摒棄所有快感,就等于摒棄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們就會認識到這個世界所能給予我們的最好東西,不外乎就是一種沒有苦痛的、寧靜和可以讓我們勉強忍受下去的生存;我們必須限制對這個世界的期望和要求,這樣,我們才能更有把握實現(xiàn)它們。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鞓肥且粓鰤?,痛苦卻真正實在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shù)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jīng)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所謂幸福論就是平平安安的,減少了許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該選擇什么工作為人生目標?

選擇工作唯一的標準是選擇你喜歡做的工作,如果它能為你帶來好處,那更好不過。人類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所以實在的東西都是虛無的,所有虛無的東西都是實在的。如果只為了金錢而埋頭做事,到了目標實現(xiàn)的時候,我們所取得的成果已經(jīng)不再適合我們的需要了;或者,我們成年累月為某一工作做準備,但這些準備工夫不為人知地消耗了我們的精力,到頭來,我們再也無法進行計劃中的工作了。所以,經(jīng)歷長年的拼搏,歷盡諸多風險,我們終于獲得了財富,但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已不再有能力享受這些財富了。我們其實就是為了別人苦干了一場?;蛘?,經(jīng)過艱苦努力,終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職位,但我們卻已經(jīng)無力勝任這一職位的工作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是因為我們所追求的結(jié)果來得太晚了?;蛘?,與此相反,我們太遲著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說,就我們做出的成就或者貢獻而言,時代的趣味已經(jīng)改變了。新一代的人成長了起來,他們對我們成就的事情不感興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徑,趕在了我們的前面,種種情形,不一而足。賀拉斯的這些話就包含了這方面的意思:為何耗損你的靈魂!

把欲望調(diào)節(jié)到一個中庸的尺度,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里不經(jīng)意地說過一句話,我視這句話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條,我還是把它譯成德語吧[1]:“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這一句話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zhì)卻是肯定的。誰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學的教誨,并因此知道我們的整個存在其實就是有不如無的東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會對任何事情、任何處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會熱烈地追求這塵世的一切,也不會強烈抱怨我們計劃的落空和事業(yè)的功敗垂成。相反,他會牢記柏拉圖的教導(dǎo):“沒有什么人、事值得我們過分的操心?!?/p>

人為什么會有煩惱?

在這里我用一個日常司空見慣的事實對此真理加以解釋。假如我們整個身體健康無恙,但只有一小處地方受傷或者作痛,那我們身體的整體健康并不會進入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注意力始終只集中在那疼痛的傷處。我們生活中的總體舒適感覺就會因這一小處傷痛而煙消云散。同樣,盡管各樣事情都按照我們的想法進行和發(fā)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違反了我們的意愿——盡管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會進入我們的頭腦;我們就會總是惦記著這一件事情,而不會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經(jīng)如我們所愿發(fā)生了的事情。在這兩個例子里面,我們的意欲都受到了傷害。亞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

除了你自己嫌棄自己,沒有人能傷害得了你。別人的看法只對他自己產(chǎn)生作用。誰要是聽到別人背后說他的話,還有說話的那種語氣,幾乎每個人都會非常氣憤。最后,我們要知道:甚至名譽本身所具有的價值也只是間接而非直接的。當我們終于成功地摒棄了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們內(nèi)心的安寧和愉快就會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樣,我們的舉止和態(tài)度會變得更加自信、踏實,更加真實和自然。

從這些特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為極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說明事情。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我們的憂心、煩惱、操勞、憤怒、恐懼都確實與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有關(guān)。所有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憐的罪人的所作所為同樣荒謬。我們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讀書能知道人性的弱點,否則被淹沒于蕓蕓眾生的愚蠢的看法中,過于看重別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飄浮不定。

怎樣去看待成功?

莫忘初心,偉大的人不是因為被別人認為偉大而偉大,而是它本身的偉大。能慢慢成熟的作品,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會煥發(fā)出持久的生命力。比起一年長大的雜草,一年之后連根拔起。雖然成功有一定偶然,但是好的作品遲早會受到肯定。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一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好書,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現(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

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

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

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

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現(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

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

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

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

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近來閱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一書,頗多感觸,寫出來與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1850年寫的《附錄和補遺》中的一部分。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

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

他的作品蘊含著豐富而偉大的哲學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們應(yīng)有的歡迎和理解,當然也不會得到世人認可和贊許。

金子總是會發(fā)光,在去世的前幾年,叔本華終于獲得了他早應(yīng)獲得的名聲。

書中講述了,決定人生命運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三項內(nèi)容: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

人的自身對于造成人們的幸福抑或不幸福會產(chǎn)生根本和徹底的影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

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chǎn)和其他占有物,對人的幸福的影響僅次于人的自身。

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xiàn)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

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這些對人的幸福所發(fā)揮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們應(yīng)該愛護,培養(yǎng)和發(fā)展我們的自身,因為它是我們得到幸福的關(guān)鍵,對我們的幸福起決定性的作用。

最直接帶給我們幸福的莫過于輕松、愉快的感官,因為他所帶來的好處是即時呈現(xiàn)的。

一個人如果他能時刻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會想他招著手走過來。

所以樂天派是幸福的,他們總能找到高興的理由,擁有輕松、愉快的心情。

我們的幸福取決于愉快的情緒,而愉快的情緒取決于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

健康的體魄,會使我們精力充沛,干勁十足,專注于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沒有人會愿意像病人一樣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輪椅上度過他的一生,因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運。

叔本華認為最大的愚蠢就是為了諸如金錢、晉職、學問、名聲,甚至為了欲望和其他片刻的歡娛而獻出自己的健康。

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而我們就生活在這兩者之間。

當距離痛苦越遠的時候,我們離無聊就越近,反之亦然。

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chǎn)生痛苦,而無聊來自豐裕和安定。

普通民眾為了溫飽和免于饑餓,和痛苦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

富人卻不得不面對無聊連續(xù)不斷的襲擊。

金錢之于人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人們總是夸大了金錢的作用,以至于為了得到更多的金錢,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倆。

這樣做的后果是幸福離他們越來越遠,因為傷害了自身,與高貴的人格是背道而馳的,也損害了自己的名譽,盡管名譽對于我們的幸福沒有我們的自身和擁有的身外之物更有優(yōu)勢。

人們希望得到足夠多的錢,好讓他們的后半輩子免于因為錢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瘋狂地追逐金錢,當賺到的錢能讓他們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們又有了新念頭要讓下一代能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于是又開始追逐金錢的行動。

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

人追求財富的欲望,總是難以滿足,因為他們追求財富的欲望總是在不斷地膨脹。

金錢可以為我們解決吃飯、穿衣、住房的問題,還可以為我們生病時提供醫(yī)藥費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費。

這也是金錢的真正意義。

至于購買華麗的服裝,閃著耀眼光芒的珠寶首飾,名貴的跑車,還有結(jié)婚祝壽宴請時鋪張排場,都是浪費金錢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對于我們的幸福并沒有多么大的好處。

地位、名譽、名聲對我們?nèi)硕远际巧莩奁?,我們不?yīng)該過分地追求,更不要將它們視為生命的支柱。

上述三者都是別人賦予我們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且可能隨時被別人收回去。

其實得到名譽并不難,只要恪守本分,兢兢業(yè)業(yè),它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因為名譽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該做的事情。

一旦你沒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沒去做一件本該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譽就會從你身邊溜走,而且一去不復(fù)返。

名聲被視為名譽的孿生兄弟,名譽會死,而名聲卻永恒的存在。

正因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聲是很艱難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貝蒂在《吟游詩人》中寫道:高傲的名聲殿堂閃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艱難!顯而易見,要得到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

很多做出過非凡成就,寫出過卓越作品的人,在獲得了他們應(yīng)有的名聲之前,就已經(jīng)悄悄地離開了人世。

在他們做出非凡成就和寫出卓越作品的年代,這世上并沒有比他們偉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點的評論家,更沒有和一樣擁有偉大智慧和思想的頭腦。

直到后世,誕生了天才,他們智慧和思想才開始被大眾所知道了解,并且名聲大噪。

本書的作者還是幸運的,在他永遠地閉上眼之前,世人就將顯赫的名聲贈予了他,盡管此刻他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jīng)無力承受月桂花環(huán)。

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也非常樂意使用和維護這種權(quán)利。

但如何才能利用好這種權(quán)利,讓我們從這權(quán)利中受益呢?這是擺在每個人面前不可逃避的問題。

從我做起,從人的自身開始,培養(yǎng)我們良好的道德品格,發(fā)展我們豐富精神思想,鍛煉出我們健康的身體。

錢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證我們的正常生活不因錢的缺乏而受到干擾。

地位、名譽、名聲,我們不必強求,做好本職工作,熱衷于自己的事業(yè)。

做到了這些,你會發(fā)現(xiàn),幸福的翅膀長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二

叔本華的哲學在他30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全成熟。接下來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對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學觀點的發(fā)揮和補充闡述。而尼采,是一個永遠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飄泊者,他永遠不會停留在已經(jīng)獲得的結(jié)論之上,永遠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變換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人們辛苦掙來的閑暇,就是為了讓人能夠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所以閑暇是人生的精華。

用閑暇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豐富的內(nèi)在。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一個擁有內(nèi)在豐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當中擁有一間明亮、溫暖、愉快的圣誕小屋。

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名聲。

哲學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qū)Ω兜赖潞椭橇Ψ懂牭凝嬋淮笪锏拇罅ι瘛?/p>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guān)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致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樣,現(xiàn)在與將來才不致于互相干擾。

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yōu)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yù)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爭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后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生活,也讓別人生活。”不要心存改變,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自己的真實個性,這包括道德氣質(zhì)、認識能力、長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貴本性和出眾思想稟賦的人,會令人吃驚地暴露出缺乏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們年輕的時候。

如果不是為情勢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對占人類總數(shù)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遠之,盡量避免與他們接觸,這是由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構(gòu)成所決定的。

人生就像一盤擲骰子游戲,擲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憑借技巧,去改進命運所攤派的骰子。

在這一個“鐵造的骰子決定一切”的世界,我們需要鐵一般剛強的感覺意識,作為承受命運、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戰(zhàn)斗。

每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具體原則,這些原則深藏于每個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為這些原則是人們?nèi)康乃枷?、感情和意愿的結(jié)果。

伏爾泰曾經(jīng)相當美妙地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他那種年齡的神韻,那他也就會有他那種年齡特定的種種不幸。

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不同時期的現(xiàn)時此刻相互之間的差別在于:在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前面是長遠的未來;但在生命臨近結(jié)束時,我們卻看到了我們身后走過的漫長的過去。雖然我們的性格保持不變,但我們的心境卻經(jīng)歷了某些顯著的變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帶有一種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況上,“從永恒的一面看視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時期我們就已經(jīng)打下深刻的或者膚淺的世界觀的堅實基礎(chǔ)。

詩的本質(zhì)就在于從每一單個事物把握這一事物的柏拉圖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這一單個事物的最本質(zhì)、因而也是這類事物所共有的整個特征。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三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shù)、美術(shù)、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shù)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quán)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lǐng)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lǐng)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四

對叔本華的哲學了解不多,不敢妄加評論。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能活得更幸福,是本比較通俗易懂的人生指南。

人們被自己的意欲支配,追求外在的快樂,金錢財富地位榮耀。這些外在的快樂與幸福,只有取得了人們才得到滿足。但是,這滿足不會長久,內(nèi)心的意欲又會叫囂著想要得到更多。

于是,人們就深陷在這樣奔波忙碌中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欲望得不到實現(xiàn)就痛苦,沒有欲望實現(xiàn)時就迷茫無聊。叔本華告訴你,要擺脫這種在痛苦和無聊二者之間像鐘擺一樣的過程,就要去尋求自己的內(nèi)心與精神世界。

同樣一件事情,有的人就會悲觀看待,有的則是樂觀面對。這是出于每個人個性的不同,而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素質(zhì),直接決定了這個人是否能得到內(nèi)心的幸福。一個人在精神思想上越是豐富多彩,越有可能得到快樂,沉迷于感官上的滿足只會陷入欲望陷阱。

感官的滿足簡單舉個例就是現(xiàn)在的碎片化閱讀,獲取短時的快樂,最終卻只??仗撆c無聊。叔本華總結(jié)了三類人們獲得快樂的方式,值得參考與學習。一是吃飯睡覺等基本生理需求。二是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例如運動、舞蹈等體育活動。三是感覺能力方面的樂趣,包括觀察、思考、閱讀、創(chuàng)作、演奏音樂等。

在滿足基本需求后,發(fā)展第二第三類樂趣會給人們帶了更大的幸福。叔本華在書中還闡釋了很多人生的智慧值得學習,我的敘述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片段。有人認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覺得他認為人們不是在痛苦就是在無聊中轉(zhuǎn)換是悲觀認識,這本書卻是在教人們在認清自己后在這樣的人生中也能得到自己的樂趣。

和叔本華一樣不喜社交,選擇獨處思考自己人生哲學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有著思想樂趣的人會在他這里找到共鳴。

叔本華說過:“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在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個庸俗的人,但我也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五

本書中,所謂“人生的智慧”含義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shù)。關(guān)于這方面的教誨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因此,這本書教導(dǎo)人們?nèi)绾尾拍芟碛行腋5纳妗6@樣的“幸福生存”,從客觀上審視,或者更確切地說,通過冷靜??b密的思考(因為這里涉及主觀的判斷),都可以定義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這樣的定義,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我們依戀這一生存,就是因為這一生本身的緣故,而不是出于是否活著能夠與如此定義的生存相吻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幸福論的這種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很多人對很多著作已經(jīng)給予了批判,但是要完成這一類型的著作,就只能放棄更高的、屬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而真正的哲學本來就是要引領(lǐng)人們進入這樣的審視角度。因此,書中所作的評論是從平常、實用的角度出發(fā),并且保留著與此角度相關(guān)的繆誤時,那么,這些議論就確確實實經(jīng)過了折中的處理。因此,它們的價值就只能是有條件的。其實,eudamonologie這個詞本身就是一個委婉詞。另外,這些議論還說不上完整徹底――其中一個原因是我所討論的主題難以窮盡;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討論這個主題,那么,就只能重復(fù)別人已經(jīng)說過的話。

卡丹奴斯的《論逆境》其目的與這本書相似,它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辭學》中,摻進了簡短的幸福論方面的論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談。當然,一般來說,各個時代的智者們,都說過同樣的話語,但是很多人卻在做著相反的一件事,因此,伏爾泰說過:“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還是照樣愚蠢的邪惡,跟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發(fā)現(xiàn)的并沒有兩樣?!?/p>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六

很早就讀過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知道人的最大快樂應(yīng)該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遙寄于外物,但事實是,“知道”和“懂得”總差一些經(jīng)歷。

有的困惑不去戳過就不知道跨過,試錯要趁早與少走歪路之間的那條康莊大道各有各的理解,若是坦率地說了一句,現(xiàn)在就是最好的安排,人生百態(tài),精彩并不單一,也無可挑揀,因為這何嘗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不需認可。

竭澤而漁,與矜矜業(yè)業(yè)陷于浮華沒什么不同。只不過浮華難老,韶華易逝,人生難少年。孤獨也不過是孤零零的來,孤零零的走,那條路不允許并肩而行。

生活美好,但若是過分地相信生活所帶來的驚喜,或者人為地去制造矯情造作的東西,那么這樣得來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并且索然無味。

這一時的溫婉如同飲鴆止渴,不把鑰匙歸還給內(nèi)心,隨之迎來的奇妙態(tài)度有時都無法被分清是本性使然還是佯裝作怪。

而娛樂至死,讓一點點稀缺情緒空前放大,關(guān)注的重點也流落成為常人審美所左右的傀儡,失去了意義。

在這樣的舞臺上,與你作對的不應(yīng)該是臺下的觀眾多少、反應(yīng)大小,而只是拿著麥克風的自己。

縱然風起云涌,緣起緣滅,你只笑罵一句:

寧做我。

本文作者:四緘(公眾號:fm718)。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七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一個感悟就是幸福源自人的內(nèi)在。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人生的意義,這本書給我?guī)砹藷o比的喜悅,快樂的時刻和更深的慰藉。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我們自己如何對待生活的每一天,同時我也意識到了快樂是自己帶給自己的寶貴財富。

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于: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人的自身比起財產(chǎn)和他人的看法更具有優(yōu)勢。最高級、最豐富多彩以及維持最為恒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因此,我們想要取得進步,首先得有高貴的品質(zhì),有了高貴的品質(zhì)別人才愿意于我們交往合作,這是真正的,有用的,持久的幸福源泉。其次我們應(yīng)該保持愉快的性情和健康的體魄,要把一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不斷提升自己,并且為了自身目標而持續(xù)奮斗,這才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教會了我不僅在工作中要拼勁全力做自己,給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且生活里也為自己而活,做喜歡的事情,讓所有人刮目相看。正所謂,一個具有思想天賦的人會過雙重人生,一個是為了人生而活,一個是為了自己而活。雖然生活很累但是也要拼勁全力,做自己然后追尋屬于自己的快樂。

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那么,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對于他來說,都是多余無意義的。我們?yōu)榱俗屪约哼^上更好的生活,為了有個更好的未來,不應(yīng)該把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因此我們應(yīng)該認真對待自己的生活,把每一天都視為一段特別的生活。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八

1.人生經(jīng)驗并不等于人生智慧。

2.人生的意義在于免于痛苦和無聊,獲得屬于自己的.安寧、閑暇和獨立。

3.幾個問題:如何看待自身;如何與他人相處;對身外之物采取什么態(tài)度。

4.拒絕過度社交,擁抱屬于自己的那份孤獨。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5.利用好自己的閑暇時間,活在當下,把握現(xiàn)在。

6.閑暇不是目的,而是促進幸福的手段。

7.總想著未來的規(guī)劃會讓人憂心忡忡、等待未來會讓人焦慮,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則容易無法自拔。只有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真切的。

8.入世而出世,學會冷漠和無動于衷。

9.生命在于運動。

10.相信自己,他人的意見或看法其實沒有那么重要。對別人的抨擊和詆毀保持寬容和容忍。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輩,并沒有什么真知灼見。

11.財富和地位是身外之物,內(nèi)在的富足才會帶來真正的幸福。

12.財富的作用,在于抵御可能發(fā)生的災(zāi)禍、維持穩(wěn)定而安全的生活,而不是用于享受和揮霍。人應(yīng)該是自己的主人,而非金錢的奴仆。

13.關(guān)于地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14.從年輕到衰老,不同階段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十九

一本書或者一堂課只要有一句話能觸動我們,那就是一本好書、一堂好課了。如果把一次觸動比喻為一朵浪花,那么,在讀這本書時,你會覺得波濤洶涌,浪花翻滾!在閱讀前,下了很大決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來仔細領(lǐng)悟,因為總認為和哲學相關(guān)的書籍都是深奧、晦澀難懂。但當我翻開書時,吃了一驚,因為它娓娓道來,通俗易懂,且翻譯本的文筆優(yōu)美,引人入勝。

里面很多觀點并不新穎,但卻分析透徹,且加以佐證,有理有據(jù),使人覺得言之有理,絕無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紹叔本華時,提到他是一個十分矛盾的人,“從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無?!?,此書字里行間也流露出來了。但這樣也會覺得叔本華也和我們常人一個樣,一下子拉近了距離,總的來說,本書內(nèi)容還算正面、積極向上,讀完后可以提升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喚醒藏在我們內(nèi)心的那份激情!“人們在世間有何種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來看自己所處的世界”。

中國有句古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同樣是逛街、參觀,但每個人卻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同一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見解。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提醒我們要注意學習,不斷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當別人有不同意見時,不要輕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斷對錯,而應(yīng)該順藤摸瓜,找到產(chǎn)生這個觀點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別人的意見,錯和對都不是絕對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變的并不是財富而是人格”,這是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由此可見,人格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意義非凡!從小的方面來說,人格會影響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進而影響我們的生活、事業(yè)。中國命相學上有句名言:“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真是有它的道理!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人的人格好壞決定了他對社會是貢獻還是損害,而人格不會因為財富、學識、能力的多寡強弱而改變,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格不健全,那么他擁有的能力越強,只會增加對社會的威脅,因此,科學是把雙刃劍,關(guān)鍵就看它掌握在誰的手里,所以我們常強調(diào)做事先要學會做人。

這就像武俠小說里的大反派,他們擁有超人的能力,卻不造福人類,反而殺人如麻、貽害江湖,結(jié)果弄得天怒人怨,人人得而誅之!如果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dǎo),健全他們的人格,金庸筆下的變態(tài)殺手、江湖怪人就會大大減少。中國的教育在這方面做得工作很少,并不怎么關(guān)心孩子心理的成長、人格的培養(yǎng),而把精力放在了其他方面。和親朋好友聊天時,一旦提及他們的小孩,我都不會問學習怎么樣,也不關(guān)心他是否愛學習,是否中途輟學,因為在這百花齊放的社會,在學校讀書并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徑。相反,我往往會問他懂事不,是不是經(jīng)常思考,有沒有考慮過人生,有沒有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而并不是一時沖動,“讀書明理”才是關(guān)鍵所在。

“人生的幸福與悲苦,關(guān)鍵不在于遭遇的事情本身是苦是樂,而要看我們要如何面對這些事情,我們自身的感受是什么樣?!保拔覀兏菀椎钟鶃碜酝饨绲目嚯y,但卻很難承受自身性格缺陷所帶來的痛苦”。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苦中作樂的感人故事,就是這個道理。從這個角度看,當我們面對苦難、挫折時,應(yīng)該坦然、樂觀面對,因為人生本來就是由酸甜苦辣組成,缺一不可,這些我們都無法選擇,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人最大敵人其實就是自己,我們應(yīng)該正視自己的缺點、不足,勇于戰(zhàn)勝自己。在這次公司組織的乒乓球比賽中,第一場和超聲對決,我參加單打,結(jié)果輸了,關(guān)鍵就在于很少參加正式比賽,心理太緊張了,而在后續(xù)的比賽中,自己過了這道心理關(guān),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水平,贏得精彩,輸,雖敗亦無憾!戰(zhàn)勝自己的感覺真爽!一個人幸不幸福,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而在于他要求多少,知足就會常樂,叔本華也開出了幸福良方:“心地善良,思維敏銳,樂觀進取,爽朗大方,體格強健這些人自身所應(yīng)該具備的美好的品德才是獲取幸福的第一要素”。

本書中還有許多浪花,比如:

“心靈空虛是厭倦的根源”。

“幸福主要是來自于心境的平和以及其滿足感”。

“在女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和男人的關(guān)系”。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想法上,是一種不幸”。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二十

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么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確實,就像尼采說的,叔本華是為自己而寫,文字不矯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堅定、自信。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chǎn)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當當網(wǎng)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伙之后,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真正閱讀名著時,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我認為新鮮的論斷有可能是好幾個世紀之前的產(chǎn)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下都非常“時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很多心靈導(dǎo)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為“現(xiàn)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說明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并明確表示“現(xiàn)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fā)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shè)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xiàn)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xiàn)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說“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huán)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到底生活于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于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事物對人的影響,取決于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yīng)該說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yǎng)分。

“只有轉(zhuǎn)換變化才是永恒的”

“人的內(nèi)在沖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著預(yù)示的內(nèi)容”雖然弗洛伊德說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夢的解析,意識和性在叔本華的書中都是有論述的,而且就像這段對夢的描述一樣,都相當之精辟。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zhì)和長處,那我們并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這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么孤獨,要么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彼元毺幨怯兴删偷闹匾蛩兀腥苏f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xiàn)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nèi)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轉(zhuǎn)發(fā)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為簡練、精辟,不愧為《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人生的智慧》一書的原作者是德國著名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xiàn)代悲觀主義創(chuàng)始人。這本書是叔本華寫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yōu)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yīng)遵循的原則。該譯本是我國第一部從德文版譯出的全譯本。

我是5月份在亞馬遜中國買到的這本書,同時買的一本書是《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書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剛開始的時候看得很迷糊,感覺思想混亂,沒有靜下心繼續(xù)閱讀,只是心里隱隱約約覺得原作者寫得很高明,但是譯者水平太爛,有些語句重復(fù)羅嗦,句讀沒做好,以為自己是白買了。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就把這本書放下了,轉(zhuǎn)而去看的《冥想5分鐘,等于熟睡一小時》。那本書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書后,自己的心也平靜下來了,于是重新?lián)炱鹆恕度松闹腔邸?。陸陸續(xù)續(xù)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完?!度松闹腔邸愤@本書被裝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隨著自己出差,在火車上、地鐵上、床上都會被拿出來翻一翻,每當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內(nèi)心都很平靜、踏實,深深地為作者淵博的知識所折服,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書中,作者主要講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靜幸福地過完這一生,它是一本哲學上關(guān)于幸福論的著作。作者系統(tǒng)嚴謹詳細的分析了幸福產(chǎn)生的來源、分類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書共分為六個章節(jié)以及譯者附錄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節(jié),作者對決定人的命運的因素進行了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和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節(jié)分別就這三個因素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zhì)、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fā)展。)被作者認為是人幸福與否先天性的決定性因素。

人所擁有的財產(chǎn)和所展現(xiàn)的表象是次要性的。作者認為,人擁有的絕對財產(chǎn)不是人感覺自己富足與否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人擁有的相對財產(chǎn)。因此,如果不跟別人作比較,那我們就會為我們所得到的感到快樂,而如果由于別人比我們更加幸運而內(nèi)心不安,那我們將永遠不會快樂。所以,這一因素還是由人的自身決定。

人所展現(xiàn)的表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它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作者對這三類看法作出了詳細的說明和廣泛的論述。他認為人的名譽是否定的,名聲是肯定的。名譽是表明這個人不是例外,而名聲卻表明這個人是個例外。人們通常過分看重了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其實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來說,對我們的幸福并非至關(guān)重要,它對于我們并不直接存在。如果有人將這種非直接為我們所存在的東西作為直接存在來加以看重的話,那就是這個人虛榮的做法。

第五章節(jié)作者講述了在人生中會遇到的一些具體的情形,以及給人提出遇到這些情形時的抉擇建議。這是全書最輕松的一個章節(jié),也是作者傳授的最具體的內(nèi)容。他解答了人的一生中所會遇到的種種情形應(yīng)該要如何處理的問題:我們?nèi)绾螌Υ约?、如何對待別人以及如何如何對待命運和世事的發(fā)展。作者在這里講述的內(nèi)容在任何時代,對絕大部分的人都有著益處,我們能夠從其中學到豐富的人生哲理。

第六章節(jié)作者縱覽了人生的各個階段的特點和建議。尤其強調(diào)了人年輕時經(jīng)常鍛煉身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本書中,作者也對人自身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進行了多次強調(diào)。讀完本書后,我感覺到好好鍛煉身體的緊迫性了。

全文通讀下來,讓人有種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作者在全文持述幸福是否定的,災(zāi)禍是肯定的觀點。認為幸福的生活是減少了許多不幸的生活,亦即還能勉強忍受的生活。他勸誡讀者要珍惜已擁有的現(xiàn)在,這才是人能夠真正能夠把握的,而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對過去,也和我們想象當中的過去有所出入。

另外,這本書中,作者的語言平實簡樸,再加上作者經(jīng)常性的對觀點的注解(作者認為人的后半生更多的是對前半生的注解),因此讀起來不覺得費力,能夠比較容易的接受作者提出的思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28419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