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chǔ)。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琵琶行讀后感作文800字篇一
曲有終而情無盡。當人生失意的白樂天遇到淪落天涯的琵琶女時,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絕。記得晚唐落第秀才羅隱在《贈妓云英》中寫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樂天二十幾歲便揚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屬教坊第一部”。當初的春風得意紅極一時成為今天的辛酸歷史;當初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成為今天的痛苦回憶,曾經(jīng)的一切都已煙消云散,如同這如怨如訴的琵琶聲隨風飄逝。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當人生得意之時,每天渾渾噩噩地度過。而當失意之時,方能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壞事,經(jīng)歷失意的人會成熟起來,會領(lǐng)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東西,沒有失意,就不會有《琵琶行》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終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與娼妓之間似乎有著一種說不清的默契。有人說:“才子輕薄,文人無行。”又哪知他們之間的不解之緣。白居易與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與歌妓們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騷客都在紅塵的最底層找到了自己的紅顏知己。蘇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詩文,柳如是和錢謙益的一段佳話,候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恨情緣——文人騷客為她們的命運感嘆、哭泣,同時也抒發(fā)著自己的失意、傷感。
也許相同的遭遇讓他們有相逢恨晚的感嘆,也許對人生的無可奈何讓他們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當初,鐘子期去世,俞伯牙斷琴以慰知音,現(xiàn)在,琵琶女遇到一個真心愛她的琴聲,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產(chǎn)生了那種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許真的感到了。當她年輕貌美時,那些達官貴人愛的不是她的才藝,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時,能遇到一個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復何求!
曲終情未了,言盡意無窮。
琵琶行讀后感作文800字篇二
瑟瑟荻花,蕭蕭楓葉;寂寂秋江,冷冷孤月;炎涼世態(tài),冷暖人情——曲曲斷腸的琵琶聲中,詩人體味到的是宦海浮沉的蒼涼。
紅顏琵琶,當年在教坊曾屬首部;詩人才情,也曾贏得一時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淪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靈怎能不生出絲絲縷縷的悵惘和感傷。
經(jīng)常說到唐代的風流和氣度,唐代的確是一個奇幻而壯麗的時代,上個世紀末,還有一幫挺“前衛(wèi)”的小伙子嚷嚷著要“夢回唐朝”呢,現(xiàn)今的人們似乎很難把唐代和“感傷”一類的字眼兒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歷史畢竟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天寶悲歌、安史之亂自是不必說了。近半個世紀后,被貶謫江州的白居易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時代的無奈和辛酸,幾曲琵琶觸動的是詩人早就郁積在心中的不平。因為不平,詩人感到孤獨;因為孤獨,詩人渴望交流;因為交流,詩人獲得慰藉;又因為這難得的慰藉,詩人的兩行清淚便毫無節(jié)制地濡濕了那一襲黯黯青衫,雖然他面對的是素昧平生且身份地位懸殊的江湖歌女。
對于出生在公元772年且久居長安并才華橫溢的白居易來說,逝去不久的盛唐風流是他所熟知并向往的,但此時的他正處在人生最失意的階段,他或許還不敢想象日后的安寧和閑適。晚年的白居易,在“窗前有竹玩,門外有酒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里,在“晚來天欲雪,寧飲一杯無?”的閑適情調(diào)下,是否偶爾還會記起多年前那個讓他淚濕“青衫”的琵琶女?那夜的感傷對白居易來說,也許只是暫時的,因為五年后詩人又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長安,又見到了親切的皇上(雖然皇上是換了)。而那位可憐的琵琶女呢?怕是更見蒼老和憔悴了吧——人和人的命運究竟是不一樣的。
要說白居易是一個感傷詩人,是不準確的,詩歌史更樂于提到他的“諷喻詩”。但《長恨歌》和《琵琶行》確是我國古代感傷詩歌的巔峰之作。問題還不僅僅局限于詩歌藝術(shù)這一層面上。白居易——一個上層的精英知識分子,琵琶女——一個底層的民間歌女;前者不幸被貶,后者無奈淪落;宦海沉浮也好,江湖飄零也罷——都是天涯斷腸之人,在這清冷的秋江月夜,兩個脆弱而憂傷的生命相遇,兩種內(nèi)容不同但形式相似的命運撞擊出了強烈的火花。這火花,既溫暖了彼此孤寂的靈魂,也同時照亮了那個時代——白居易的遭遇折射的是朝廷的腐朽,而琵琶女的身世反映的則是底層的困苦,兩種命運的疊加便是時代的鏡子,在這面鏡子里我們不難看出,曾經(jīng)是風情萬種的大唐王朝已呈“流水落花春去也”的頹勢,因此感傷是注定了的。
作為中唐詩壇的大腕,白居易仍然算得上瀟灑,但卻沒有了“李白、張旭那種天馬行空式的飛逸飄動,甚至也缺乏杜甫、顏真卿那種忠摯剛健的骨力氣勢”,“一層薄薄的孤冷、傷感和憂郁”籠上了中唐詩人們的心頭,韋應(yīng)物的“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柳宗元的“驚風亂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劉禹錫的“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還有盧綸、錢起、賈島……但這一切還僅僅是個開始,在此后不久的杜牧和李商隱的詩作中,我們讀到的便是更加徹底和純粹的感傷,于是乎,大唐王朝就無可奈何地走向結(jié)束并漸漸遠去,終于只剩下了一卷卷不死的詩歌(其中當然有《琵琶行》),等著后人去解讀,去感慨……
琵琶行讀后感作文800字篇三
?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中的雙璧。即使沒有其他作品,只憑這兩首詩,白居易就足以不朽。與早年的《長恨歌》寫歷史題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轉(zhuǎn)到了現(xiàn)實題材。詩人通過親身見聞,敘寫了琵琶女的淪落命運,并由此關(guān)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因為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特別真誠深摯;因為是在貶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詩情特別哀婉蒼涼。《琵琶行》一出,不僅當即風靡宮廷里巷,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藝術(shù)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吊樂天》)之贊,清代張維屏有“一曲琵琶說到今”(《琵琶亭》)之嘆。這首長詩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可分為四部分。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為第一部分,通過秋夜?jié)£柦^景色與送客場面的描寫,烘托出凄涼冷落的氛圍。第二部分從“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感人至深的音樂效果,并為她自敘身世作了有力的鋪墊。這一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序奏,飽含深情,低緩哀婉;第二層是彈奏的第一個高潮;第三層是轉(zhuǎn)折,琴音由疾速強勁轉(zhuǎn)入舒緩。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介紹琵琶女由少年歡樂到老年傷悲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結(jié)束,把琵琶女和詩人自身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了詩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簡潔,卻又極有表現(xiàn)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畫意鮮明,詩情濃郁,清詞妙喻,絡(luò)繹不絕。尤其是對琵琶女彈奏樂曲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書》所說:“白居易對音節(jié)與情緒的關(guān)系悟得很深。凡是轉(zhuǎn)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杜眯小分小笙亦朽小∠仪星小欢危帽萻taccato(斷續(xù)),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中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聲勢雄壯?!?/p>
為表現(xiàn)動人的樂曲,詩人運用了一連串新鮮生動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宛轉(zhuǎn)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余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干脆,戛然而止。這些比喻,形象地再現(xiàn)了豐富的音樂情節(ji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樂曲中激揚幽抑、喜樂哀怨的變化。這種變化復雜卻不混亂,是經(jīng)過詩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調(diào)也是銜接的,其變化又起著對比的作用,從而構(gòu)成優(yōu)美而豐富的音樂情節(jié),產(chǎn)生了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效果。
琵琶行讀后感作文800字篇四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本詩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年秋天與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感傷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意旨。敘事層層鋪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描寫生動細致,語言明白清理,婉轉(zhuǎn)通暢。
全詩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邊送客寫起,點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作了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和氣氛渲染,為下面人物的出現(xiàn)和情節(jié)的展開做了必要的藝術(shù)安排。第二段描寫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境界。詩人熱情的贊揚了琵琶女的精湛藝術(shù)才能和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為鋪墊人物的身世做了準備。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把樂曲的激憤和人物的不幸統(tǒng)一起來,表達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詩人對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寫對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貶的抑郁和憤慨,揭示岀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寫作者重溫琵琶,傷感不已,泣下沾衣。
詩的開篇,以江頭送客、凄愴告別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寫,勾畫了一幅充滿悲劇氣氛的典型環(huán)境。貶謫的抑郁,離別的悲傷,環(huán)境的荒寂,景物的凄涼,這種種環(huán)境的渲染,構(gòu)成了詩歌的基調(diào),也為人物的出場,、情節(jié)的發(fā)展做了準備。接下來先聞其聲,后見其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細膩筆法,在人物的遲緩猶豫的動作中,形象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一個莊重、矜持、內(nèi)心充滿痛苦的琵琶藝人鮮明的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
這首詩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巧,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強烈的批判現(xiàn)實的斗爭精神詩中所表達的憤慨而傷感的情緒不是只個人的,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具有普遍意義,是這首詩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25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