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臘八節(jié)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23:45:05
介紹臘八節(jié)范文(14篇)
時間:2023-11-25 23:45:05     小編:LZ文人

面對繁忙的學習和工作,總結(jié)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下一步的行動。在寫總結(jié)時,我們可以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和觀點,以拓寬思路和提升自身水平。以下是一些總結(jié)寫作的佳作,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啟發(fā)。

介紹臘八節(jié)篇一

臘八節(ji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tǒng)宗教、農(nóng)祀節(jié)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南北朝宗教傳人中國后,與佛教節(jié)日相重合,又稱“佛成道節(jié)”。

關于臘日的來歷,起源于遠古漢族先民的一種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農(nóng)事空閑,人們便進山打獵,以備新舊交替的年底,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nóng)歷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月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大量蒸酒,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芭D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月敲鼓驅(qū)疫,迎接新春的隆重儀式和情景。

十二月初八日,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jié)日來過,但在當時臘日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并祈求豐收和祥瑞。

介紹臘八節(jié)篇二

懷念忠臣岳飛臘八節(jié)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zhèn),正值數(shù)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jié)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臘八節(jié)的名稱是建立在“臘月”這個稱謂的基礎上的,那么,農(nóng)歷的十二月為什么要叫臘月呢?臘是一種古老的歲末祭祀儀式,也叫蠟,而實際上,臘與蠟還是有所區(qū)別的。臘就是“獵”,獵取百獸來祀先,而蠟則是“索”,是聚集萬物來敬神。“臘祀先祖,蠟報百神,同日而異祭也?!?/p>

古時臘日的習俗除祀神祭祖之外,還有“儺”。儺是一種驅(qū)逐疫鬼的儀式,我曾經(jīng)在江西婺源看過民間儺舞表演,十分震撼。史料中記載,表演者一般頭戴面具裝成金剛、力士、方相等,持刀執(zhí)鉞,眾人擊鼓呼噪,以逐除厲鬼、疫病,這也叫做臘鼓驅(qū)疫,傳說能保小孩平安健康。后來在民間轉(zhuǎn)換了形式,變成吃炒豆、炒麥等,無論豆、麥,要炒熟炒爆,然后讓小孩吃一些,叫“咬鬼”?,F(xiàn)在知道這些習俗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對于臘八節(jié),大多數(shù)人知道的就是要吃臘八粥。民間傳說,臘八粥也叫“防風粥”,喝了這粥可以御寒。至于臘八粥的起源,一般認為源自佛教,所以也叫“佛粥”。關于臘八粥的配料、制作、食法的談論很多,而最詳盡的是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的描述: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等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圓,用則傷味。每至臘月初七,則剝果滌器,終夜經(jīng)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而我們現(xiàn)在看到很多地方做的臘八粥,無論食材或制作工序,都是百無禁忌,隨意搭配,這些就是所謂的現(xiàn)代改良版了。

介紹臘八節(jié)篇三

臘八節(jié)在年尾,也就是做一下總結(jié)的日子,不過很多時候,臘八節(jié)就是預示著來年會變得更好,也會有很多的人選擇在臘八節(jié)許下美好的祝愿。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jié)在很多的文人墨客詩詞里面還是出現(xiàn)的比較頻繁的,因為到了年尾,自然是會有很多美好的期盼,也是很有感覺的?!芭D”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介紹臘八節(jié)篇四

除五谷外,中國各地也很考究臘八粥配料的選用。

南方如江蘇地區(qū)的臘八粥分甜咸兩種,咸味臘八粥都會加配青菜和食油。蘇州地區(qū)的臘八粥中有荸薺、茨菇、松子仁、胡桃仁、芡實、栗子、紅棗、木耳、金針菇、青菜等配料。

北方如北京喜歡加配在五谷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山東傳統(tǒng)臘八粥文化深受“孔府食制”的影響,其分兩類,一類是用薏米仁、桂圓、百合、蓮子、紅棗、栗子、粳米等熬成,盛粥入碗時還要加些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另一類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

按照我國民俗,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叫做“臘八”,臘八節(jié)民間有吃臘八粥的風俗習慣。

臘八粥味道鮮美,自古深受宮廷與民間的歡迎。我們不僅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習俗進行探討,對其食材組合與營養(yǎng)價值亦不容忽視。

按世俗習慣,臘八粥是要用米、豆、糖、雜果等八種原料湊數(shù)齊全,即符合臘八“八寶”之數(shù),然后合水熬制成粥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料更加講究,制作更加精良,味道愈加鮮美。

總之,臘八粥的制作因各地出產(chǎn)谷物、果菜的不同,配料也各有所異。南方人喜食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北方人更鐘情熬制咸味臘八粥,基本符合南甜北咸的地域飲食習慣。

介紹臘八節(jié)篇五

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臘八節(jié)的禁忌介紹,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禁忌一:臘八節(jié)不回娘家。

按照過去的老說法,一年之中總有幾天時間,出嫁了的女兒是不能回娘家的,說是忌諱,是有講究的。

進入臘月以來,第一個忌日就是臘八。臘八這天回娘家會對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會趴著死。另外一種說法:“臘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輩輩還不起”,意思是會窮自己的家。有的說法甚至認為,在臘月里,臘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可以在娘家過。

禁忌二:吃臘八粥不過午。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這一天起“年味”日漸濃郁起來。

在我國,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習俗已流傳千年之久,但對于吃臘八粥這一習慣,在一些地方也是有禁忌的,那就是吃臘八粥不過午。每年臘八節(jié)前一天晚上人們就開始熬制臘八粥,等到第二天早上食用,如果吃不完的話可以分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吃,但是不能過中午,還有句俗語叫“早食粥,來年糧食早收”。

禁忌三:臘月不搬家。

從風水上說,臘月里偏寒,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話,寒冷的氣氛會阻隔家中的興旺氣氛,這聽上去是有一定自然科學道理的。

但是隨著家居技術的提升,很多房子都已經(jīng)實施了全屋供暖,不用像過去那樣刻意請些朋友來新屋坐坐,旺旺人氣。之所以有“臘月不能搬家”的說法無非是顧忌人住進去會手腳冰冷,對身體不利,而現(xiàn)在對于擁有家居暖氣的人們來說,這都已經(jīng)不是問題了。

臘八節(jié)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吃些什么?

除五谷外,中國各地也很考究臘八粥配料的選用。

南方如江蘇地區(qū)的臘八粥分甜咸兩種,咸味臘八粥都會加配青菜和食油。蘇州地區(qū)的臘八粥中有荸薺、茨菇、松子仁、胡桃仁、芡實、栗子、紅棗、木耳、金針菇、青菜等配料。

北方如北京喜歡加配在五谷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山東傳統(tǒng)臘八粥文化深受“孔府食制”的影響,其分兩類,一類是用薏米仁、桂圓、百合、蓮子、紅棗、栗子、粳米等熬成,盛粥入碗時還要加些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另一類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

按照我國民俗,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叫做“臘八”,臘八節(jié)民間有吃臘八粥的風俗習慣。

臘八粥味道鮮美,自古深受宮廷與民間的歡迎。我們不僅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習俗進行探討,對其食材組合與營養(yǎng)價值亦不容忽視。

按世俗習慣,臘八粥是要用米、豆、糖、雜果等八種原料湊數(shù)齊全,即符合臘八“八寶”之數(shù),然后合水熬制成粥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料更加講究,制作更加精良,味道愈加鮮美。

總之,臘八粥的制作因各地出產(chǎn)谷物、果菜的不同,配料也各有所異。南方人喜食香甜可口的臘八粥,北方人更鐘情熬制咸味臘八粥,基本符合南甜北咸的地域飲食習慣。

臘八粥很多人是不陌生的,也是和八寶粥類似的一種粥,很多人愛吃,吃臘八粥的習俗也是一直都有,因為佛教徒為了祈福所產(chǎn)生的一種食物。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jīng)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傳統(tǒng)食物,不過因為是在年尾的時候,自然是預示著一年的豐收喜悅,也是會有很多的美好期盼。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臘八粥內(nèi)的紅棗補中益氣,蓮子促進睡眠,桂圓補氣血,百合止咳潤肺。

臘八節(jié)在年尾,也就是做一下的日子,不過很多時候,臘八節(jié)就是預示著來年會變得更好,也會有很多的人選擇在臘八節(jié)許下美好的祝愿。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臘八節(jié)在很多的文人墨客詩詞里面還是出現(xiàn)的比較頻繁的,因為到了年尾,自然是會有很多美好的期盼,也是很有感覺的?!芭D”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一、臘八節(jié)是碗粥,甜蜜在口里,幸福在心頭;臘八節(jié)是首歌,快樂是旋律,如意是韻腳;臘八節(jié)是條短信,情誼是文字,好運是祝福。祝你臘八節(jié)快樂!

二、臘八節(jié):臘八臘八,祝你大發(fā),大財小財,都能拿下;臘八臘八,運氣極佳,好運連連,喜事不差;臘八臘八,短信來發(fā),樂樂哈哈,歡喜到家:祝你臘八開心!

臘八時節(jié)熬稀飯,心里就想把你見;紅棗蓮子加蜜餞,甜甜蜜蜜好運連;杏仁肉團和桂圓,幸幸福福樂團圓;臘八粥成送給你,愿你快樂每一天!臘八節(jié)快樂!

四、用幸福爐火慢慢地燉,用快樂五谷細細地熬,做成一碗暖暖的粥,伴你度過冷冷的冬。祝你幸福安康。臘八節(jié)快樂。

五、思念濃濃化作米,快樂四濺化作豆,健康是?;鳁棧眠\綿綿化作糖,財源滾滾化作勺,美滿甜蜜化作碗,匯集一碗幸??煽诘呐D八粥送給你,希望你喝出快樂,喝出幸福,喝出溫暖。祝臘八節(jié)快樂!

六、以節(jié)日為引,以文字喻情,以幸福為愿,以笑容為禮,在臘八到來之際,送你一份真誠的祝福:希望你人生如臘八粥般豐富多彩,也像臘八粥一樣永遠甜蜜!

七、臘八送八,送你八到:耳聰目明,聽到看到;心有靈犀,夢到心到;謙謙君子,說到做到;百事如愿,想到得到!祝你臘八節(jié)快樂收“粥”福。

八、臘八節(jié)到了,送你一碗臘八粥,粥里的蜂蜜是我要你生活甜“蜜”;粥里的杏仁是我要你“幸”運福臨;粥里的梅子是我要你“美”麗動人!

九、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可是二師弟你別害怕,你有兩扇大耳朵和長嘴巴,把大耳朵對折護住下巴,天氣再冷也凍不掉啦。臘八節(jié),逗你一笑!

十、臘八節(jié)送你“八寶”:健康是一寶,讓你身體特別好;快樂是一寶,讓你心情格外妙;平安是一寶,平平安安陪到老;好運是一寶,讓你吉星當頭照;幸運是一寶,好事跟你跑;順利是一寶,讓你事業(yè)步步高;甜蜜是一寶,讓你愛情粘如膠;幸福是一寶,讓你生活越來越美好!祝臘八節(jié)快樂!

十一、香甜的臘八粥帶給你無限甜蜜的感覺,溫暖到心田;熱鬧的臘八節(jié)帶給你滿足開心的笑顏,真情在心間。祝節(jié)日快樂!

十二、臘八來到,幸?!鞍恕蹦銓櫺遥鞓贰鞍恕蹦愣簶?,健康“八”你依偎,平安“八”你保佑,朋友“八”你祝福:祝臘八節(jié)快樂!

十三、日出日落就是一天,花開花謝就是一年。元旦已至,臘八相隨,我把最暖最美的祝福送到你身邊:愿你每一天都快樂無邊,每一年都幸福平安。

十四、一絲真誠,勝過千兩黃金;一絲溫暖,能抵萬里寒霜,一聲問候,送來溫馨甜蜜;一條短信,捎去我萬般心意——臘八快樂!

十五、臘八節(jié)啦,你拉拔了嗎?抱住村頭的大樹,使勁拉——腰身變長啦,郁悶變短了。體重下降啦,快樂變漲了。圓臉變長了,愁云變走了!臘八好運連連。

十六、臘八臘八要發(fā)發(fā),事業(yè)愛情遍開花。臘八臘八要美美,家美人美生活美。臘八臘八要喝粥,兄弟今天不送粥,只送美滿富有到永久。臘八節(jié)快樂!

十七、臘八了,我想為你親手送上,迄今為止,歷史上已經(jīng)消失滅跡,不為人知的最給力的一碗八寶粥。它是用我的內(nèi)心苦苦熬制了365天才成的,喝下它你會幸福一輩子的!

十八、臘八節(jié)了,我要用溫馨、真誠、甜蜜、好運、平安、富貴、快樂、健康,熬成一鍋幸福的臘八粥送給你,愿你擁有這一切!

十九、用幸福爐火慢慢地燉,用快樂五谷細細地熬,做成一碗暖暖的粥,伴你度過冷冷的冬。祝你幸福安康。臘八節(jié)快樂。

二十、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領子,如意是袖子,快樂是扣子,口袋里滿是溫暖,穿上吧,讓它相伴你的每一天!臘八節(jié)快樂!

介紹臘八節(jié)篇六

臘八粥很多人是不陌生的,也是和八寶粥類似的一種粥,很多人愛吃,吃臘八粥的習俗也是一直都有,因為佛教徒為了祈福所產(chǎn)生的一種食物。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jīng)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jié)”。

臘八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種傳統(tǒng)食物,不過因為是在年尾的時候,自然是預示著一年的豐收喜悅,也是會有很多的美好期盼。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臘八粥內(nèi)的紅棗補中益氣,蓮子促進睡眠,桂圓補氣血,百合止咳潤肺。

介紹臘八節(jié)篇七

1、臘八節(jié)的介紹。臘八節(jié),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tǒng)的食品來慶祝,這種習俗在我過已經(jīng)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qū)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2、臘八節(jié)的歷史由來。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又稱“佛成道節(jié)”。

臘八節(jié)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jié)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jù)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jié)”。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介紹臘八節(jié)給了各位,不知道各位是否可以將它傳播的更遠呢?

介紹臘八節(jié)篇八

天,驟地冷了下來,片片雪花輕舞紛揚,又一年臘八。曾經(jīng)傲骨的菊花這時終也抵不過嚴寒一片片花瓣落下,悄然無聲。

臘八,離了臘八粥便少了情味。歲月的花瓣隨風飄舞,記憶又回到了從前。

童年的時光是彩色的,單純,美好。每年臘八,奶奶總會早早備好食材,熬幾個小時,臘八粥的香,便會溢滿整間小屋。

如今再憶,那時的生活,簡約明凈,奶奶也還不那樣老,做起活來亦能干練生風。

廚房細碎的聲音讓我從回憶中醒來,悄悄溜進廚房,剛一進去便聞見了各種食材淡淡的清香。奶奶正往鍋里放食材,“奶奶,煮臘八粥嗎?”好奇著詢問。“是啊,記得原來你最喜歡吃了?!蹦棠桃贿呅χ?,一邊將黑米倒進鍋。接而又將另一盤中的綠豆,薏米倒了進去?!鞍パ?,何必如此麻煩?干脆一起倒進去算了。”我耐不住性子,便嚷嚷著?!澳强刹荒軄y放。桂圓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這蓮子呢,多子多孫……”奶奶說著,倒入桂圓、蓮子。幾粒紅棗滾落,“啪嗒”跌入鍋內(nèi)?!鞍ミ希兴_保佑,菩薩保佑……”一番虔誠的祈禱,才繼續(xù)去做手上的活計?!叭死侠玻恢杏昧恕蹦棠虈@息著。我不忍,想去幫忙。卻被勸了回來,“算了算了,還是我來吧,老祖宗定下的順序,不能亂了。”燈光輕灑,奶奶頭上的銀發(fā)根根白亮。歲月無情,她老了,她的歲月之花,怕已落了大半,卻是那樣悄然無聲。

奶奶守在爐旁,微閉著眼,歲月的年輪,滿頭的銀發(fā)。臉上,卻仍是慈祥的笑容,歲月靜好,流年宛轉(zhuǎn)。曾經(jīng)傲如秋菊的她,干起農(nóng)活來能抵一男子,卻終究輸給了歲月,只靜守在鍋爐邊,守著一家人的幸福與希望,任憑花瓣凋落,寂靜無聲。

如美花眷,似水流年,終抵不過無情歲月,花有時謝,草有時枯,萬物皆難逃。唯愿在花瓣凋落的一刻,坦然接受,任歲月無情,皆作悄無聲息,一切平常。

閑花落地聽無聲,愿秋菊依舊傲然,奶奶,仍靜守爐旁,而我,在旁相伴。

介紹臘八節(jié)篇九

每年農(nóng)歷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為“臘八”節(jié),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歷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tǒng)春節(jié)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志著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節(jié)的形成,是兩個方面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一是古代的“臘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響。這一節(jié)日可謂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產(chǎn)物。

臘八節(jié)起源:民間傳統(tǒng)、宗教祭祀。

自上古時代起,有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睗h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薄芭D”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nèi)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后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并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jié)”。

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于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jié)日,后經(jīng)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jié)日。

臘八節(jié)是哪個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漢族。

臘八是指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俗稱臘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jié);臘八節(jié)在中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tǒng)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tǒng)、也是最講究的習俗。中國農(nóng)歷臘月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農(nóng)歷十二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jié)”。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chǎn),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介紹臘八節(jié)篇十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jù)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xiàn)。

說起臘八節(jié)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jié)的來歷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shù)了。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quán)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

據(jù)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jīng)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

中國漢族地區(qū),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臘八成了佛教節(jié)日。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jīng),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栋僬汕逡?guī)》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yǎng)?!彼略涸谶@天舉行誦經(jīng)。

我國古人有在農(nóng)歷臘月初八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稱為“臘祭”,古籍中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笔窃枷让駪c賀農(nóng)業(yè)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節(jié)慶。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逼淦鹪瓷踉?,《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

我國夏朝時稱臘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臘祭所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因這一祭祀活動在十二月舉行,故古人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時期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農(nóng)歷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

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介紹臘八節(jié)篇十一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wèi)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fā)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quán)極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chuàng)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jīng),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宋朝。

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

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云:“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

《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jīng)糟粥以供佛飯僧”。

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nèi)國子監(jiān)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nèi)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jīng),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jié)日?!豆饩w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監(jiān)視,蓋供上膳焉?!迸D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diào)和,五味香糝入。”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fā)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yǎng)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tǒng)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qū)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醋。

臘八醋,傳統(tǒng)臘八節(jié)習俗。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名“臘八醋”。臘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餃子,要吃素餃子,取一年素素凈凈之意,蘸臘八醋吃,別有一番滋味是?!芭D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臘八蒜。

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qū)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就是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華北地區(qū)的一個習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泡臘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吃,是臘八節(jié)的節(jié)日食俗。臘八蒜材料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脫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黟縣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小吃之一,節(jié)日食俗。在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便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配料,味則更好。

“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zhì)、變味。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肴。

臘八面。

臘八面,即臘八節(jié)的節(jié)令食品。傳統(tǒng)面食,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qū),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qū),臘八節(jié)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農(nóng)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

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zhuǎn)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麥仁飯。

西寧臘八節(jié)并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jīng)一夜文火煮熬。青海傳說中說,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麥仁粥,成了后來青海的“臘八粥”。后人根據(jù)這種做法,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jié)日食俗。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jié)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

一年最后一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關于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并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薄芭D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nóng)業(yè)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nóng)耕文化的重要節(jié)慶。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逼淦鹪瓷踉?,《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p>

《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毕拇Q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

祭祀。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蛟唬号D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nóng)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

祭祀的對象凡八:先嗇神神農(nóng)、司嗇神后稷、農(nóng)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chuàng)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jié)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傳釋伽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昏倒地。一牧羊女以雜糧摻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將其救醒。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終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從此佛門定此日為“佛成道日”,誦經(jīng)紀念,相沿成節(ji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qū)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jié)的主旋律。其節(jié)俗主要是熬煮、贈送、品嘗臘八粥,并舉行慶豐家實。同時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jié)的序慕,忙于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采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

在甘肅隴南康縣南部白楊鄉(xiāng)的一些農(nóng)村過去還有喂樹的風俗。喂樹是為了樹長得快,多結(jié)果子。常喂的樹主要是核桃樹。這類樹根深,長得粗壯,枝繁葉茂,結(jié)果多。喂樹時把米飯、包谷珍珍蒸熟,用斧子將樹根部砍兩下,然后塞上去。一邊往上塞一邊自言自語:“肯結(jié)吧?肯結(jié);不落吧?不落!”(肯結(jié),方言,意為繁殖能力強,結(jié)果子多)祈求多結(jié)果子,不到成熟收獲不會輕易剝落。同時還要燃燒包谷秸稈、麥草對樹根粗皮熏燒,據(jù)說這樣樹以后長得快。過去農(nóng)村經(jīng)濟落后,文化匱乏,此俗盛行。在這里可以不吃臘八粥,但必須喂樹,固執(zhí)地認為只有把樹喂得好才結(jié)得好。

臘月八這天,家家都要喂樹,求多結(jié)果子,實現(xiàn)豐產(chǎn)愿望。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科學文化普及,依靠科技和推廣優(yōu)良品種成為共識,喂樹的習俗在民間消失了。在鄉(xiāng)村一些樹齡較高的老核桃樹根部可見喂樹留下的斑斑痕跡。喂樹雖然沒有科學意義,但這種拙樸的民俗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介紹臘八節(jié)篇十二

都說過年要有年味兒,年味兒究竟是什么,就從這一天開始――臘八節(jié)。

20xx年1月5日。

農(nóng)歷臘月初八。

小寒。

臘月初雪粥正燙。

谷粒為年味亦濃。

《臘八粥》。

――(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臘八節(jié),俗稱“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tǒng),一些地區(qū)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jié)”,是佛教盛大的節(jié)日之一。

01吃臘八粥。

臘八粥對于臘八節(ji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臘八飯”

……。

你能想到的五谷雜糧,全都可以放進粥里!一家人,一鍋粥,其樂融融。

華北地區(qū)有在臘八這天做臘八蒜的習俗。把剝了皮的蒜瓣放到密封罐子里,往里倒入適量米醋,臘八這天封上,慢慢地蒜瓣就會變綠,然后正好在年三十這天就著餃子吃。

03祭祀。

敬神供佛、祭祀祖靈也是臘八節(jié)的傳統(tǒng),只不過現(xiàn)在更多的是寺院會在這天有祭祀和舍粥。

04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jié)冰,等到了臘八節(jié)就把冰敲成碎塊。據(jù)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以后一年不會肚子疼。

05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chǎn),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即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06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chǎn)或少產(chǎn)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前一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臘八到了,春節(jié)還會遠嗎?

在這里把滿滿的祝福送給大家,祝您臘八節(jié)快樂!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介紹臘八節(jié)篇十三

臘八節(jié),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tǒng)的食品來慶祝,這種習俗在我過已經(jīng)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qū)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jié)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即驅(qū)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lián)艄尿?qū)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qū)仍有留存。據(jù)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jié)日,又稱“佛成道節(jié)”。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據(jù)傳,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修行深山,靜坐六年,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jié)”。中國信徒出自虔誠,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jié)”,并同樣舉行隆重的儀禮活動。

臘八更多。

介紹臘八節(jié)篇十四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jié)”。北方地區(qū)忙著剝蒜制醋,吃臘八面臘八粥,南方卻顯得靜悄悄。廣州人年前過的節(jié)日也不少,比如冬至、年二十八等等,但臘八確實很少提,沒有過這個節(jié)的習慣,臘八似是典型的北方節(jié)日。

北方有“過了臘八便是年”之說,正如南方的“臘月二十三——祭灶入年關”。北方進入臘月后,天氣開始發(fā)生明顯變化,過臘八意味著進入年關。古時“臘”同“獵”,代表一年到頭有收獲,進入年關就要祭拜天地,祈求來年也有收獲。而廣東人過的“臘月二十三”,廣州人稱之為“小年”,要舉行“祭灶”的儀式,其實與北方的“臘八”意義一樣,只是日子不同。

廣東也有人過臘八,不過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是客家人從北方帶來的習俗,但用來做臘八粥的材料已經(jīng)有所不同,比如北方多用小米、紅棗,而南方則多用糯米、百合、蓮子等。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雖然廣東很少人過臘八節(jié),但在臘八節(jié)不妨煮碗臘八粥,對養(yǎng)生保健有作用!

何故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jié)又謂之“佛成道節(jié)”,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jù)《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毕拇Q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tǒng)文化把臘八節(jié)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jié)”。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墩f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笨梢?,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古人過臘八節(jié)有哪些講究。

遠古臘日新年期間,古人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稱為“歲終大祭”。在“十月歷”被棄用后,臘日新年的功能和概念也隨之消失,但“臘日”這個節(jié)日名字和內(nèi)容卻保留了下來,并被移植到“十二月歷”的臘日中來。

在唐代,從民間到宮廷都很在意過臘日,并留下大量與臘日有關的詩文。除上面提到的武則天的《臘日宣詔幸上苑》外,杜甫、劉禹錫、岑參、盧綸、權(quán)德輿等眾多唐代文人都留下過以“臘日”為題的作品。

如杜甫的《臘日》:“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杜甫這首詩寫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當時詩人回到京城長安,但這年的臘日氣溫反常,像春天來臨,臘日竟然化凍了。

臘日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期是宋朝。宋朝民間雖然仍有過臘日的風俗,但經(jīng)過唐朝崇佛之后,佛教已深入宋朝人心,佛教主題的“臘八節(jié)”正式形成概念,并流行。在南宋時,人們已認為“臘八節(jié)”是佛教節(jié)日。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中即稱:“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由于“臘日”與“臘八”都在臘月,且日子相隔很近,甚至重合,漸漸地人們便把兩節(jié)合并,祭祖、擊鼓驅(qū)疫等過去臘日的節(jié)日活動都被揉到了臘八節(jié)。

因為臘八節(jié)里的很多節(jié)日活動都是過去的臘日活動,所以至今不少地方仍稱臘八節(jié)為“臘日”。民國《葭縣志》在記述時便稱臘八節(jié)為“臘日”,在該日,當?shù)厝恕耙允蜃髦?,謂之餴飯,令兒子先食之”。

除喝臘八粥外,臘八節(jié)還有祈豐產(chǎn)、辟邪、防瘟疫、占卜年景等很多內(nèi)容。特別是明清以后,臘八節(jié)已被古人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含義,濟貧、施舍成了主題,因此,臘八節(jié)也被視為古代的“慈善日”。

寺院僧尼所煮的臘八粥也稱“佛粥”,佛粥一送施主,二濟窮人。施主在接到佛粥后,一般還會回贈一些燈油錢或布施其他財物,蘇東坡所謂“今朝佛粥更相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出于“濟窮”的目的,有些地方的僧人在臘八節(jié)到來之前即開始化緣募米。清乾隆《延慶縣志》記載,北京延慶,“僧人前期沿門募米,至是日,作粥施舍窮人,與他處同?!?/p>

很多非信佛之家也會在臘八節(jié)饋粥施粥行善。據(jù)民國《華陰縣續(xù)志》,陜西華陰一帶,“好善者募斂米面,設粥通衢,以施乞丐、行路之人?!鼻骞饩w《天津府志》中則記載了天津在臘八這天的善舉:“以米、豆、棗、粟雜煮之,曰臘八粥,兼飼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5110998.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