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氣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16:21:10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優(yōu)質15篇)
時間:2023-11-25 16:21:10     小編:筆塵

閱讀是一種豐富心靈、拓展視野的活動,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個人理解和感受。寫讀后感時可以適當引用原文中的語句和段落,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和評價。下列是幾篇經(jīng)典的讀后感范文,這些作品或許能夠給大家在寫書評時帶來一些啟示。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一

幸福是一個人人熟悉但細究起來又很模糊的概念,幾乎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如果對幸福這個基本概念都搞不清楚,那苦苦追求的到頭來可能還是一場空。

說到幸福,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反面煩惱或者說痛苦,當然從邏輯上講,還有一種狀態(tài)就是既不幸福也不痛苦,姑且把這種狀態(tài)稱為平和吧,這些狀態(tài)中間還存在一些灰度,不存在絕對的黑白分明的界限。

無論是哪種心理狀態(tài),其實都是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即使人們描述的是同一種感受,一個人也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另一個人的內在感受的,所謂的共情只是個人的理解和想象而已。這和生理上的酸麻脹痛覺受還是有所區(qū)別的,生理上的覺受與細胞上相應的受體有關,個體的差異并不大。

內心的感受與外在的得失只有相關性,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人的認知觀念,就是所謂的三觀和信念系統(tǒng)。舉個極端例子,對于死亡這件事,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有著完全不同的觀念,普通人害怕死亡,看到親朋好友離世會覺得不幸和悲傷,而佛家會因為往生極樂世界而感到解脫歡喜,基督教則認為是上天堂得到永生。這種對于對同一件事不同認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人會把苦難的經(jīng)歷當做人生的財富,更多的人則是哀怨命運的不幸。

幸福與痛苦一樣,只是一種存在狀態(tài),它們一直在那,就像心跳和呼吸一樣,即使沒意識到,也一直在那,當自己主動覺察時,才能感受到。有點像量子力學中的波粒二象性,是我們的觀測讓波函數(shù)坍縮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在沒觀測之前,處于既是這樣又是那樣的疊加態(tài)。

換句話說,幸福和痛苦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結果,選擇什么就是什么。有些人會對這點有異議:我想要幸福,可我還是感覺到痛苦。這是因為習慣的力量作用的結果,由于長時間受一些觀念的影響,大腦遵循最省力原則,形成了思維的慣性,不再進行有意識地思考。就像學騎車和開車一樣,剛開始,大腦感覺不夠用,手忙腳亂,處于有意識地控制狀態(tài);一旦熟練了,進入了自動駕駛模式,想著事聊著天,不知不覺就到了目的地。

思維習慣一旦養(yǎng)成,的確很難改變,但是依然可以隨時改變,主動由自動駕駛模式轉成有意識控制狀態(tài),反復多次地練習,一樣能形成新的思維習慣,現(xiàn)在常用的詞就是刻意練習。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沒有改變不了的習慣,關鍵是想改變的意愿有多強烈,書名中的勇氣也是指的這個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幸福是一種思維習慣,一種認知能力。

認知觀念發(fā)生著極其微小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洗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變化讓我們誤以為有一個不變的自我。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只要我們意愿足夠強烈,完全可以讓認知系統(tǒng)向著我們想要的模式發(fā)展。

很多人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活成被動的受害者、情緒的奴隸,就像被牽線的木偶,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統(tǒng)統(tǒng)歸因于外在的人或事。殊不知,這正是因果顛倒的表現(xiàn),“行由不得,反求諸己”不是道德的說教,恰是理性的認知。幸福就是一種對情緒的掌控感,認知并體會到擁有改變自我情緒的能力就是幸福。而情緒是由認知觀念也就是信念決定的,即情緒受觀念支配,那么改變情緒的前提就是改變觀念,由此可知,幸福也是一種改變自我認知觀念的掌控感,認識到自己的觀念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一成不變(我執(zhí))。反過來說,我執(zhí)才是煩惱的根源。

釋尊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六祖慧能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的“我心光明”,我覺得這些古圣先賢都洞悉了自由意識的本質,那就是每個人都有改變認知的能力,認識到并主動運用這種能力,才能活出幸福的狀態(tài),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

生命的意義也在于此,我們想體驗什么,就去選擇什么,我們擁有自由意識,無限的可能,所有的意義都是自己賦予的,一切唯心所現(xiàn)。

幸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幸福就像空氣一樣環(huán)繞著我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現(xiàn)在需要的不是創(chuàng)造,而是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尤其需要勇氣去嘗試,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二

時隔一年,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被討厭的勇氣》來到了2.0版《幸福的勇氣》。小時候常常聽說要“有勇氣”,“勇氣”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我也從未想過,擁有幸福竟然也是需要勇氣。

這讓我想到一首叫做《當你前往伊薩卡》的詩,詩里的伊薩卡是個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地,但前往伊薩卡的路程道阻且長。追求幸福需要勇氣,勇敢面對荊棘,勇敢接納自我,勇敢的去尊重、去信賴、主動去愛。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跡,充滿發(fā)現(xiàn)。

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當我們在跟他人表述一件事情,特別是在情緒低落時,通常用到的語言邏輯是“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以后怎么做“”,在心理學中稱為“三棱柱”。

但可悲的是,大多數(shù)人只會專注在譴責他人的可惡和傾訴自己的可憐,卻很少去思考實質性的問題:以后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談的并不是這種事情。無論你怎么譴責“可惡的他人”、傾訴“可憐的自己”,也無論能夠得到別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獲得一時的安慰,也解決不了本質問題。

我們在傾訴“可憐的自己”時,通常會喚起關于過去的很多并不美好的回憶。我們認為這些過去就是一直無形的手,干預和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的行為。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過去經(jīng)歷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果看待過去”,真正影響我們未來行為的是“我們看待過去的眼光”。

歷史常常按照掌權者制定的。一切年表和史書都是被篡改過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時代掌權者的正統(tǒng)性。然而對于我們個人而言,人人都是“我”這個故事的編纂者,為了證明“現(xiàn)在的我”的正統(tǒng)性,其過去往往會被隨意改寫。也許我們的過去并沒有那么可憐,在我們描述“可憐的自我”時,無形中我已經(jīng)篡改了“我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離開自我情緒和思維的怪圈,去思考實質性的問題“以后怎么辦”。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三

《幸福的勇氣》是繼《被討厭的勇氣》后,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再一次合著的勇氣兩部曲的第二部。書中主要講的是阿德勒個人心理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大巨頭”,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上一部《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要學會把自己的人生課題(工作、交友、愛)和他人的人生課題分離開來,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愛上自己,從而獲得“做自己”的勇氣。而《幸福的勇氣》則指導我們如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愛,而獲得作為人的真正幸福――貢獻感。

本書主要闡述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教育中尊重孩子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人的心理通過控訴“可惡的他人”和傾訴“可憐的自己”來獲得他人的關注;幸福即貢獻感,學會愛他人,從而實現(xiàn)共同體感覺。

書中提到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如果宇宙中只有“我”一個人存在,那將是一個沒有語言也沒有道理的世界,不存在競爭也沒有嫉妒,但也沒有孤獨。因為只有存在“疏遠我的他人”的時候,人才會感受到孤獨,孤獨只存在于“關系”之中,社會的誕生也是“苦惱”的誕生。在社會中我們深受沖突、競爭、嫉妒、孤獨以及自卑等各種煩惱折磨,如何沒有他人,也就沒有煩惱,但是,我們根本無法擺脫他人,除非“一個人生活在宇宙中”,所以說“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人的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相反,“一切的快樂也源于人際關系”。

人從嬰兒呱呱垂地,就通過“哭”來操控他人來獲得滿足、獲得安全感,從而獲得“被愛的生活方式”?!氨粣鄣纳罘绞健笔且宰晕覟橹行牡纳罘绞?,它是關于如何集中他人的關注、如何站在“世界的中心”。它是孩童時代生存的戰(zhàn)略,而一個人要變得真正的成熟,則要擺脫“被愛的生活方式”,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擺脫自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學會自立,學會主動去愛,在愛他人中感受到共同體感覺。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主張一切從自我出發(fā),不管他人如何,作為個體,對于自我,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期待他人的關注;對于他人,學會尊重,學會主動去愛,學會在共同體中合作。

書的最后:“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很難。”因為需要不斷經(jīng)受平凡日常的考驗。但是,我們擁有的時間有限,所有的人際關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別”為前提,現(xiàn)實就是我們?yōu)榱朔謩e而相遇,我們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系中,不斷地朝著“最佳分別”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別的時候,可以無憾地說“與這個人相遇,一起度過的日子很對很值得”。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四

我讀了一篇故事叫《小白兔的勇氣》。

這篇故事講的是:相傳,在一座大山上,有一朵美麗的.花兒,可花兒只在夜晚開放,但沒有一個人敢在夜晚上山,山下的小白兔也很想去看一眼美麗的花兒,因此,在一個夜晚,小白兔終于鼓起勇氣上了山??朔朔N種困難,登上了山頂。

讀完了這篇故事,我想起了上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烈士公園,我們來到了游樂場的門口,爸爸對我說:“要不我們去坐過山車吧!”,我很想去,可我又有點害怕,在爸爸的鼓勵下,我還是懷著緊張而又興奮的心情坐上了過山車,雖然從上車到下車,我?guī)缀醵奸]著眼睛,并且腳還有點發(fā)軟,但下車后,我依然很高興,因為我戰(zhàn)勝了自己!

還有一次,我和另外兩位同學同時被選為了升旗手,而我是拋旗手,那一天,我都很激動,因為我可以在全校師生面前升旗了。可真正到了星期一,我卻很緊張,滿手心的都是汗,生怕拋不好,畢竟有那么多人看著我。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一定要放松,就跟平時練習時一樣。當國歌響起時,我最終還是順利的把國旗拋了出去,看著隨風飄揚的國旗,我感到無比的自豪。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像故事中的小白兔一樣,當困難在你面前出現(xiàn)時,一定要鼓起勇氣面對它,這樣,困難一定會迎刃而解!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五

一口氣讀完了《幸福的勇氣》這本書,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而寫,為我解惑的。書里講的是幸福,但開篇講到了教育,講到了很多家庭親子育兒的問題。

關鍵字:尊重,自立,關系,幸福。

什么是尊重,尊重是實事求是的看待一個人,并且認識到它獨一無二的個性和能力。尊重,是努力的使對方能夠成長和發(fā)展。

回想我自己的經(jīng)歷,其實很多的糾結矛盾和爭吵,都是因為我對他人缺乏尊重。試圖改變對方,操控對方,強迫對方,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在依依然然成長的過程中,在經(jīng)營婚姻關系中,很多時候,我都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什么都得聽我的,按我說的做。

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的,尊重,是不改變,是不操控,是無條件的認可。無條件的尊重孩子,尊重他人。有了我的尊重,孩子才能接納自己并找回自立的勇氣。

書中說到什么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干涉你,就是幫助孩子自立。自立,是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我可以”“我自己可以選擇決定”。

過度的干涉,保護,最后的結果就是孩子成為一個過度依賴,什么都不會做決定,什么都得被你牽著,什么事都要等著你發(fā)出“指令”,什么也決定不了的孩子。

不否定,不強迫,不斥責,不大聲吼叫,不高高在上,不俯視,不仰視,不批評,不表揚?,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無條件的尊重,尊重“你最真實的樣子”。對,書里面講到,孩子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她們是人,正因為是人,才必須給予最大的尊重。孩子可能還不成熟,如果不知道,就告訴他,不需要責備性的語言。

書中講到的三菱柱的概念,兩面永遠是“可惡的他人”“可憐的自己”,真的是這樣的不是嗎,我們的不如意都是在指責他人,控訴萬惡的他人,表達自己的可憐,但卻忽略了最最最重要的“以后怎么做”,可以改變智慧,這才是我們該關注的。

1、稱贊的要求,想要表揚,沒有表揚不做好事,沒人懲罰就干壞事。

2、引起關注,惡作劇是為了“與眾不同,博人眼球”獲取關注。

3、權利斗爭,通過堅定不移的“反抗”“拒絕”“不順從”來證明自己的“力量”。這個時候的我們,最重要的事是“退出球場”。

4、復仇,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反復做讓對方討厭的事,通過傷害自己或貶低自己而讓對方覺得愧疚。

5、證明自己無能,這是孩子最絕望的聲音“別再對我有所期待了”,她們打心底里厭惡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她們裝傻,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時間久了,連自己都會相信“我就是傻瓜”。

所有問題兒童的背后,其實都有一個求助的聲音。在對待這些問題的行為,我們通常又是怎么解決的呢?發(fā)怒,責罵,權威,評判,這是我們的解決辦法。自責不會帶來改善去,發(fā)怒是使人與人變得疏遠的感情。我們要關注的,是以后應該怎么做。

教會孩子自立,這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很多時候而我們都無意識的將孩子置身于“依賴依存”的境地。書里面有一個例子,孩子和你說,想出去和朋友一起玩,你會怎么回答:“當然可以啦”“做好作業(yè)再去玩。”不,你應該和孩子說:“這事兒你自己決定”。告訴你的孩子,你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為,一切由自己決定。也許我們會擔心,她們有這個判斷力嗎,這才是尊重,放手讓其決定自己的一切,因為最后要承擔責任的也是孩子自己,尊重孩子的判斷,幫助孩子做決斷,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也許她們決斷后以失敗告終,但孩子也學到了“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選擇”,這才是最重要的,選擇的勇氣,自立的嘗試。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六

《恩寵與勇氣》一拿到手就喜歡的,而且是一氣讀完。這種讀書狀,已經(jīng)很多年未有了,就是說,幾年來,這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書籍。

這本書作者雖然是肯·威爾伯,但內容是由他和妻子崔雅二人共同寫成。我認為崔雅寫得更加感人,因為她是用生命寫就的。在閱讀時能充分感受到感性、感覺、神秘的體驗。因為崔雅從認識肯·威爾伯起的四個月之后就決定嫁給他,她是從心底愛著肯,卻在結婚后的十天竟查出罹患乳癌。在愛的頂峰卻處于生命的谷底。從被查出乳癌直至五年后不治,這期間先后作了放療、化療及所謂的“另類治療”。這些痛苦很難用語言描述,她硬是用文字將這些感受表達出來。讀來蕩氣回腸,催人淚下。雖然她本人也是心理醫(yī)師,也進行靈性修煉,也知道佛教所謂的生命無常。但她畢竟還是一個凡人,也害怕死,肯也害怕她的`離去,二人都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崔雅的治療期間,她的情緒波動是每一個癌癥患者都不能回避的。即使肯·威爾伯是當今世界上后人本主義心理學領頭先驅,崔雅本人也是心理醫(yī)師,但遇到實際問題時,還得強打精神面對,這些都顯示出人性真實的一面。

《恩寵與勇氣》文字優(yōu)美,但又看不出精心雕鑿的痕跡。我們一般在寫一些東西時,總會顧及到不要落進這個套那個窠臼什么的。這本書的寫作手法并不顯得另類,但就是讓人覺得既熟悉又精彩。既雅俗共賞又沒有陳詞濫調。而且胡茵夢的翻譯也非常得體,我認為能與原文相得益彰,更好地凸顯了原文的精彩部分,閱讀起來流暢順通,一氣呵成。

《恩寵與勇氣》的精彩之處,不但顯示在寫作的技巧,而且顯示出描寫細節(jié)的功底。學佛之人在六度萬行中修行,但遇到許多實際問題就抓瞎,尤其是意識一閃念間的過程,很容易顢頇混過。而他們能抓住仍在彌漫中的意識發(fā)起的一瞬間,并準確地加以剖析。作者之一甚至還參加禪修,通過參禪到底能解決什么問題,作者都將之披露無遺。讀者如果有意,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真所謂細節(jié)決定成敗。

最后本人認為,《恩寵與勇氣》是由當今心理學頂尖的、前沿的人物寫就,書中闡述了心理學的最新理論,即將心理學、東西方宗教、靈性學、甚至物理學等加以整合,顯示出了這門學問的最新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趨勢,而這門學問關心的是人的自己,如果我們能堅持關心這門學問,也就是堅持關心人自己,所以我覺得《恩寵與勇氣》非但是一本很好的閱讀文本,而且是將我們引入關心人本體的佳作。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七

《幸福的勇氣》是繼被討厭的勇氣后闡述阿德勒哲學的第二本書。

以前接觸到哲學類的書,就一種感覺頭痛,但在老公的極力推薦下強迫自己讀了起來,雖然還有幾分“頭痛”,但是真心的喜歡。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在青年與哲人的一問一答之間,結合青年的教育困惑,引導人們思考如何獲得幸福。因為平時看此類型的書比較少,寫不出很系統(tǒng)的內容,只能簡單的把自己所喜歡的,認同的一些內容和觀點記錄下來。

“平等尊重的看待他人,接受“不完美”,自我認同,主動依賴,主動去愛,從自我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自律,在真正意義上接納世界,最終會體會到幸福。‘’這看似簡單的幾句話,真正做起來何其艱難,我們大多數(shù)人太在意他人評價,無法遵從我們內心的內心世界,從而找不到幸福的意義。

在他們的對話中,我在不斷的問我自己“我接納我自己嗎?我認可我自己嗎,我尊重我自己嗎?”在我看來人需要自省,反省自己的不足,但是反省不是為了自我否定,更不是強迫自己去改變,在反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但是要學會接受這種不足的存在。實事求是地看待我們自己。與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斷地探索多次失敗的原因,不如去總結那一次是如何成功的!那一次成功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鼓勵我們獲得解決問題的力量。

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處“”的你自己。在于自己的關系中好好的練習愛自己,用愛自己的勇氣,使自己變得幸福。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八

有一本書,在我腦海里回蕩;有一本書,在我心里頭銘刻,這本書就是《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作家亞米契斯的著作。他講述了一位四年級的學生安利柯,跟同學發(fā)生的一系列生動。形象。感人。使人敬佩的故事。

主人安利柯的想法,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有這么一個故事,他令我感動,也令我敬佩。

一天早晨,天氣不像平時那樣明媚,沒有陽光,仿佛要發(fā)生大事似的。

洛佩蒂這樣舍己救人,難道不需要勇氣嗎?難道不令人敬佩嗎?他需要勇氣,他令人敬佩。人人都可以令人敬佩,可誰做了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呢?我雖然不能像洛佩蒂那樣舍己救人,可我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有一年,爸爸給我報了游泳班,剛開始我還可以應付過來,可學到漂這一關,我怎么也不適應,我怎么也學不會。我嘗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就當我準備放棄時來了一位新老師。

或許是我對水的恐懼吧,在這位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我慢慢適應了在水里的感覺,慢慢減少了恐懼,一點一點學會了游泳。

當時的我膽小,生怕在游泳時被淹死的種種原因,導致了我對游泳的排斥,現(xiàn)在,我跨出了第一步,努力學好游泳,像洛佩蒂一樣做一個勇敢。有勇氣的人。

這本《愛的教育》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我們大部分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勇氣。勇氣像一盞指路明燈,帶你走向成功之路。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九

我看了《勇氣》這本書,知道了勇氣是什么。

勇氣有很多種。

勇氣是平平常常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比如:第一次騎自行車不用安全輪也不用別人扶,這就是勇氣;還有,勇氣就是有膽量去參加智力競賽;有膽量一個人睡一個房間……勇氣就是大口大口地吃青菜;勇氣也是認真地一頁一頁閱讀小說。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勇氣就是當和別人發(fā)生爭吵后自己主動先去講和,每當我和我的.好朋發(fā)生矛盾了了,自己從來不主動找他講和,心里還是生他的氣。以后我要做一個有勇氣的女孩子把自己的小氣、自私統(tǒng)統(tǒng)刪除,在朋友面前展現(xiàn)一個寬容、大度、樂觀的我。

最后,我明白勇氣就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幸福!勇氣也是人與人相互給予的東西!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

讀書,沁人心肺!

在我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十幾年年,幸運地遇見了這本書。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教師崗位上埋頭苦干。然而,課堂上越來越多茫然的眼睛、生活中越來越多抑郁癥的孩子、社會上越來越多選擇用極端方式報復社會、結束自己生命的人,不斷地沖擊著我,使我陷入教育焦慮中,我反復地問自己:到底在一個人的成長中,什么元素最重要?一個人的一生,什么樣的價值觀、生活理念以及社會意識對一個人是最要緊的呢?遇見這本書,讓我于洞見生命中、于專業(yè)成長中、于全球視野中,重獲教育的勇氣!

這本書從一個教育思考者的生命敘事開始,張老師在書中談到人生命中有很多特質,很多元素,一種是生出來的,一種是長出來的。書中談到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他人——傻叔叔,談到母親、父親、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和選擇的道路。這是來自于家庭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來自于很自然的一種生活的教育。家人給予他的是一種善的教育,理解的教育,尊重的教育是善的范本教育。

回想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學和授課中,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練習、輕方法;重預設、輕轉變”的情況比較嚴重,使得學生綜合能力比較欠缺,眼睛只盯著和題干聯(lián)系密切的知識點,不能拓展思路,不會從多方位多角度闡述??赡芾蠋焸円矝]有意識到要教會學生思辨,沒有意識到要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只希望我們能答對題。久而久之就造成學生不想思考也不會思考的'情況。

在教育孩子方面,幾年前遇見了張老師的《父母改變孩子改變》《教育是慢的藝術》等書,深受其生命化教育的影響,我相比身邊很多父母,少了焦慮多了等待,盡力做到尊重孩子,悅納生命,發(fā)揮孩子的內在潛能。接下來我要把眼界放開,要有全球化的視野,全球擇校、全球擇業(yè),盡己所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在專業(yè)成長方面,我在不斷地自我定位,通過閱讀寫作扎實理論基礎,通過教育行走拓寬視野。在教育行走中,通過分享教育新理念與新方法,自我的眼界、境界與信念的一種碰撞與交流。彼此相互感動,不斷地感知著生命的美好與教育的美好,并由此再出發(fā),成為更積極地建設者。我從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從井底之蛙跳出來,期待到更廣闊的平臺,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我于全球視野中,重獲教育的勇氣,期待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個學期再讀《教育的勇氣:張文質和青年教師的談話》,我才發(fā)現(xiàn),我所珍視的全部可以用一句話形容。這是一段美妙之旅??傆幸惶欤x過的文字就像是遺失的記憶一般,全部都已忘卻,唯獨用美妙來形容我一次次的重讀,方可明了。

當勇氣不復存在,當日子重復且平靜,甚至是對過去的堅持偶爾說一聲再見,我不得不重讀它。因為,在我的記憶里,它是一種精神的啟發(fā)。最后,文末,張老師這樣寫著:“人還要活得久一點,夢想實現(xiàn)的概率要高得多。”我承認,對自我人生的規(guī)范有時會大于身體規(guī)劃,但是,最后的一句話,隱隱約約告訴自己,當某些東西消失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最初擁有它。

堅持就能成功。我想,每一個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念。每一個人都有著生活的世界。還有夢想的世界。我們需要身體喂養(yǎng),還需要精神喂養(yǎng)。我在《小格局里的教育尋求——尺碼相同》讀到了“當你選擇了你要做的事情,同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總是會有峰回路轉的時候。峰回路轉,其實就是生活的常態(tài),就看你能不能堅持,看你能不能在堅持的過程中,不斷精進專業(yè)素養(yǎng),去精進對生活的洞察力。一個人的自我變革,其實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得以真正的實現(xiàn)?!毙「窬?,卻有大胸懷。真正道出了堅持的重要作用。他這通俗易懂的話語里面,看上去如此簡單,再細心閱讀就明顯感覺到不一般。最鮮活的是格局的開闊,尋求的力量,仿佛瞬間能夠點醒成長中的人。最后,以一句問話“不知道我這樣的表達,你們是不是也有共鳴?”倘若產(chǎn)生共鳴,當然是由于表達的妥帖。有的時候,美妙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如此短小的句子,卻時刻在我的心頭回蕩,恰似遼闊的天邊出現(xiàn)的一抹抹彩虹一般,溫暖而溫馨。

當你經(jīng)歷過堅持,你總是會懂得,所謂的堅持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變革。當你也經(jīng)歷了某種意義的路轉,抑或者是峰會,甚至是一直在人生路上爬坡。你總是會被這樣的文字打動。我思想的飛船,就是這樣在時空和飛逝的清晨中穿越。我不曾見過張老師,可是,我仿佛見過張老師一般。我甚至想,您這句問話,讓我對自己的堅持,看到了成長的意義。因為,成長的過程必定有著失敗、沮喪、甚至是不甘,可是若要放大一個更大的格局里看,這又算得了什么。所謂的成長,不過就是所有這一切的濃縮和提煉。

無論天涯海角,何時何地,總是能遇到尺碼相同的人。寄一輪明月,讀到美妙至極,于春暉里駐足,寄一朵牡丹,送上祝福。感恩每一位成長的引路人,守住心中的一份平凡,平靜亦從容。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一

學了《花的勇氣》這篇課文后,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氣,就會有希望。

回想作者初次看到的只是綠色連著綠色的維也納,顯得非常單調?!皼]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下次再來,非躲開四月不可!”作者為眼前看到的景色而感到失望。同行的小呂聽到這番話,把他帶到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地上,讓他扒開草好好看看,此時作者又非常吃驚,因為他看到的是青草下面藏著密密的小花,它們純潔、嬌小、鮮亮,只比青草矮幾厘米,好象只要一使勁,就會齊刷刷地冒出來。

看到這里,我已經(jīng)被觸動了。因為這些花兒不是為外面的風吹雨打而膽怯,而是被草壓在下面。但是終有一天頑強的花兒會沖出草叢,特別引人注目。

時間過得飛快,作者馬上就要離開維也納去意大利了,但還未看到這些花兒從草叢中冒出來,此時作者又感到非常遺憾。沒想到,就在作者走的那天,外面蒙蒙細雨把車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紗簾。隔著車窗,看不清外面,但窗外的顏色明顯變了:一片綠色的維也納此刻變得五彩繽紛,白色、黃色、紫色,在車窗上流動。作者下了車,看到了一片花的原野,這正是前幾天那片千萬朵花兒藏身的草地。這景色與前幾天的`相比,簡直是改天換地。此刻作者心中感慨萬千。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使作者心頭怦然一震,讓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是勇氣。

花都有這樣的勇氣,何況是人呢?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二

是啊,勇氣就在我們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我要拿出自己的勇氣面對困難,面對學習,面對生活,給別人快樂我自己也快樂。

勇氣。

勇氣,是堅持一天不看電視。

勇氣,是天天堅持練字。

勇氣,是一個人獨立完成作業(yè)。

勇氣,是自己摔跤了自己爬起來。

勇氣,是每天堅持閱讀。

勇氣,是這次考試不好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

勇氣,是上課時積極舉手發(fā)言。

勇氣,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勇氣,是敢于說,我錯了。

勇氣,是在文化宮玩時,敢于主動跟小朋友打招呼。

勇氣,是第一次滑冰不要大人扶。

勇氣,是第一次游泳敢于跳水。

勇氣,是在夏天里要控制自己少吃雪糕。

勇氣,是每天早上想睡懶覺,但還是掙扎著起床。

勇氣,是幫媽媽分擔家務活。

勇氣,是有好吃的,自己雖然很舍不得也要分給別人吃。

勇氣,是看到自己非常喜歡的玩具也不買。

勇氣,是看到爸爸媽媽的朋友,要大方地問好。

勇氣,是大膽的嘗試。

勇氣,是克服困難。

勇氣,是......

這就是我眼中的勇氣。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們學習了課文《花的勇氣》。主要講述作者馮驥才訪問維也納的故事。

從作者看不到一朵花的失望,到作者打開草葉看到下面藏著的小花的驚訝,到離開維也納看不到花開的遺憾,到看到花開的'驚訝心情,再到作者在寒風冷雨的跳動下花兒傲然挺立的心。我們一直在和作者一起看,一起找,一起期待,一起看花。這段文字告訴我們,有一種勇氣叫做沉默,有一種勝利叫做退縮。

下課文學,想想我第一次打針不是嗎?那一次,我去打疫苗,來到醫(yī)院。我縮了一下,伸出顫抖的手臂。我怕別人嘲笑我,流淚。我轉過頭去寫.我咬緊牙關,等待刺痛的到來。啊,好痛!我拼命堅持幾秒鐘,只要幾天。最后,打完架,我想:只要堅持,再加上勇氣,什么困難都可以克服!

還有一次,我上臺演講,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圖書館的演講比賽。我走上舞臺,看著臺下的觀眾和評委。心里緊張害怕,腳軟了,腿抖了。我是一個驕傲的人,害怕偶然開個玩笑。但想了想,后面的準備工作不能白做,于是鼓起勇氣開始講。持續(xù)多年的緊張演講終于結束了。

就像阿米庫斯說的:堅強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悲傷淹沒你,在苦難中保持偉大靈魂的豁達和冷靜。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四

曾經(jīng)在哈佛家訓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三個國家的海軍將領在討論什么是勇氣的問題。

第一個發(fā)言的是意大利將軍,他讓自己手下的一名水手,爬上了100米的旗桿,而后敬禮再跳下來。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水手的勇氣!緊接著是日本的將軍,他先是贊揚了意大利的水手,而后又對自己的日本水手提出要求,那就是爬上200米的旗桿,而后做出和意大利一樣的動作,結果日本水手也順利的出色完成。最后輪到法國海軍將領的發(fā)言了,他也讓自己的水手爬旗桿子,不過高度竟然上升到300米,正當日本和意大利將軍覺得汗顏的時候,法國水手的回答更是另他們大驚!知道法國水手是怎么說的嗎?他的回答是:“什么?要我去干這種事?先生你一定神經(jīng)錯亂了!”而如此的回答似乎是在法國將軍的意料之中。法國將軍很得意的告訴意大利和日本的將軍,只接受命令做愚蠢的事情,不應定是勇敢,敢于拒絕才是真正的勇敢!

其實哈佛家訓中的這則《勇氣需智慧幫忙》,在我的讀后觀感中,覺得它和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那句有勇無謀的詞語倒是挺般配的。只有勇氣而無智慧,就像是一介莽夫,只會依靠蠻力,最終得不償失,相反的做事情智勇雙全才會有更好的結果。名著《水滸傳》或者《三國演義》,很多有心的朋友在讀后感中,還將一些人物的性情做了一些劃分,智勇雙全的就是一類。當然讀后感中做如此的劃分除了對書中人物的喜愛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借鑒古人處世之道,來為今日的自己所用,這個可真的是一門學問,值得一學!

幸福的勇氣讀后感篇十五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我”在維也納尋花的經(jīng)過,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并在賞花----尋花----盼花----看花的過程中,被小小的`花兒傲風斗雨點精神所感染,閃現(xiàn)出了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義就是勇氣。

讀完了這篇課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地面對一切風風雨雨,無論我們多么弱小,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只要勇敢地去面對,就會有希望成功。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99604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