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論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14:21:14
現當代文學論文大全(13篇)
時間:2023-11-25 14:21:14     小編:LZ文人

博客是一個記錄和分享個人觀點和經驗的平臺,它能夠幫助我們整理思路。如何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動。這些范文是經過精心篩選和整理的,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一

當代文學論文的開題報告導讀:我根據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關于《當代文學論文的開題報告》的內容,具體內容:當代文學是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其他階段文學形式的繼承,并且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揮了自身的優(yōu)點向前發(fā)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當代文學論文范文一:中國當代文...當代文學是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其他階段文學形式的繼承,并且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揮了自身的優(yōu)點向前發(fā)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教學。

改革思考摘要:中國當代文學是文學一個很重要的學科,也是文學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對文學史教學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當前的高校教育環(huán)境下,中國當代文學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以高校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現狀為出發(fā)點,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為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提出建議。

遠發(fā)展離不開精神文化的支撐。因此肖代的高校教育中,必須要重視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中國當代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質量是直接和漢語言教學的整體質量相關的規(guī)有的教學環(huán)境下需要重視中國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過于落后在以往的漢語言教學中教學方面更重視學生的知識積累強調學生對重點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出的學生多重視記憶性學習,忽視對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是需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在現有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育不是培養(yǎng)"考試機器"和"復制機器"而是需要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創(chuàng)新性學習,因此重視理論知識和強調死記硬背的教學已不符合現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過于繁雜在教學過程中,中國當代文學的教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鮮明觀點的教材可以給學生的思考和學習帶來很多啟發(fā)。當代的文學教育研究中對于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的研究非常多教學觀點也非常多樣,因此肖代文學教學在教學觀點的選擇上是有很大余地的。但現在的教學中,由于受到客觀環(huán)境的限制很多教材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偏激性甚至有的教材中的觀點是比較落后的這樣的教材不能為學生提供清晰明確的思考方式。

學的學習。這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現在的很多學生過于浮躁,往往會被物質、娛樂等吸引注意力不能真正地靜下心來進行學習。

二、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改革途徑和方法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下,為了提高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活力,需要積極改進中國當代文學教學環(huán)境中存在的不足通過一定的改革來提升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質量。

(一)創(chuàng)新教學手法,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中國當代文學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加果教師可以采取正確的方法來解讀這些文章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當代文學的熱情,同時也可以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說在講解莫言的《紅高粱》時加果只講解文本字生可能理解不了那種熱情如火的激情和彌漫其中的幽幽情思。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樣的方式來進行,從莫言的寫作風格出發(fā)結合一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向學生展示"高粱熟了紅滿天"的壯觀景象運用這樣的方法來提出深層次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二)創(chuàng)立互動課堂,提高學生積極性中國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滾本所傳遞的情感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在講解郁達夫的文章時莊人公所流露出的壓抑和苦悶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情嗦在課堂上加強和學生就文本感悟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重視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

文學是人們提升自我素質的重要方法而作為專業(yè)的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除了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價值觀。從當前教學的現狀來看不jl用文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時代是浮躁的但進行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習需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和一定的人文情懷。因此在進行中國當代文學的文本解讀的過程中要重點講解人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三、

結語時代的進步需要經濟發(fā)展來推動,同時滾化的構建也是社會發(fā)展的永恒主題。在當下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下需要加強中國當代文化的教學運用新方法對中國當代文學教學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此來推動當代文化的良好構建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流主張什么,對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雖然許多作家呼吁人們保護大自然,利用生態(tài)寫作喚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但是也有許多作家注重反生態(tài)的寫作方式,他們在人道主義等不同的言語環(huán)境中進行反生態(tài)的寫作,具有不良的影響,對社會的毒害也比較大。

一、革命思想中的反生態(tài)寫作在我國建國之后的三十年間,革命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占據著我國文學領域的重要位置,主要集中于描述民族方面的戰(zhàn)爭,各個黨派之間的斗爭,以及各個階級之間的斗爭,而沒有涉及到大自然的價值。在革命時代有許多著名的長篇幅小說,幾乎沒有涉及大自然,而是以紅色基調為主。紅色代表著革命,紅色是激情的標志,紅色象征著鮮血和死亡。在革命年代的反生態(tài)寫作主要表現與中心主義思想,不注重大自然的價值所在,而是把人們的愿望和意見施加在大自然上,偏向于政治化,表現出比較功利的思想。有一些文學作品會描述美麗的大自然景象,比如說夕陽和日出。作者對于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非常動人,但是作者通常不是為了借此來贊美大自然,而是把大自然景象作為階級斗爭等政治方面現狀的一種比喻。這樣的文學寫作方法表露了政治方面的意識形態(tài),以中心主義思想為主。

作中,海明威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許多作家都喜歡描述人類跟大自然之間的抗爭,講述人類挑戰(zhàn)大自然,從而表現人類的尊嚴和勇氣。一些作家為了表現人類的頑強精神,在小說中描寫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斗爭,并且把動物描述得非常兇殘。人道主義在我國的文化言語環(huán)境中,主要跟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和禮數教養(yǎng)有關。過去的人道主義對專制獨裁抱有批評態(tài)度,但是如今的人道主義主張保護人們的個人權利。也有些小說描述了人道主義在價值上的不足之處,把人類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這個階段的反生態(tài)寫作讓人們感受到人類的不堪面目,對動物的生命沒有珍惜更是讓人痛心。

文化言語環(huán)境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四、結語如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經濟的進步,人們對地球的掠奪越來越嚴重,對大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多。我國許多作家都十分注重大自然的保護,主張生態(tài)寫作,批評消費文化,希望能夠喚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從而保護大自然,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但是縱覽我國當代文化領域,反生態(tài)的寫作手法依然十分常見。革命時期意識形式,以及人道主義思想,由都市生活引起的消費文化,這些階段都存在反生態(tài)的寫作手法,許多作家注重中心主義,注重物質方面的需要,忽視大自然的重要性。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高職高專院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它不在要求高職高專院校培養(yǎng)出大批既掌握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同時又以就業(yè)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能夠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fā)展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與這一人才培養(yǎng)目標相適應,高職高專必須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模式等方面做出調整和轉變。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高職高專中文系的重要專業(yè)課程,也必須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不斷構建和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培養(yǎng)途徑和教學模式,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著力培養(yǎng)具備堅實的文藝理論素養(yǎng)、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具備較強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會后能承擔公務行政、基礎教育、文化產業(yè)、出版編輯、文秘策劃、中文信息處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關社會領域工作的能力。這正如溫儒敏先生所言:“隨著大學教育理念的變化,現當代文學這樣的基礎課的地位也在改變,課時的壓縮看來勢在必行。不管如何評價這種變化,都必須正視這個現實,這門課的格局和內容、講法也就必須有所變革?!北疚脑噲D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進行構想和探討,希望能夠為高職高專有“應用”特點的課程教學模式提供理論準備與實踐參照。

一、精選教學內容。

高校(xiao)擴招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課時較多,一般安排為144課時。而在高校擴招后的21世紀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影響下,所有課程的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都進行了很大的調整,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基本素質理論課程,總授課學時幾乎縮減一半。有限的授課學時要求教師必須要精選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教學內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關系?!皯獙Υ髮W教育的多樣化,有選擇地進行課程教學實踐的探索和嘗試,比如現當代文學史教學可以針對不同學校類型、接受對象,在教學中采取基礎型的以史帶論,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導讀為主;綜合型的以史實帶史識,突出文學史學科的科學性特征,重文學作品與史料的關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學術性追求帶史的簡單描述,強化文學史的問題意識?!备鶕呗毟邔E囵B(yǎng)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這決定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培養(yǎng)的是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現當代文學的實際教學中,應以文學史實為線索,以作家作品為基礎,側重于文本細讀。如當代文學中的新時期小說,以20個課時計算,3個課時作為文學史的講授,余下的15個課時分專題來講,主要講現實主義小說、現代主義小說、尋根小說、新寫實小說。每個專題3—4課時不等。每個專題對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文本解讀。這樣讓學生了解了文學發(fā)展脈絡,同時通過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進行文本細讀提高了學生的分析鑒賞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寫作基本技能。為以后從事語言文字以及相關領域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的功能將更多地從傳授現存知識和培養(yǎng)現有技能轉向培養(yǎng)學生不斷學習的能力,以使學生獲得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與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將是現時代教育的主旋律”當前高職高專中文專業(yè)的教學模式中,依然存在著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的“講授法”。學生對老師依賴性很強,很少主動去閱讀文本以及相關理論。學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質疑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并不能因為這樣的缺點兒完全摒棄掉“講授法”。因為講授法重在學生接受前人的知識成果,吸收人類的文化營養(yǎng),形成自己的知識儲備。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只有在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才可能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了解除講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是這樣處理的,文學史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再適度的選一些文本以“講授法”為主進行細讀。除此之外的授課內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師生有機互動的教學模式。也就是閱讀——查閱資料——討論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先讀文本,然后查閱資料,在學生查閱資料之前,教師要設計有思索價值的問題提供給學生,問題不要過大過深,超出學生能力,就提不起學生研討的興趣;主題過淺過易,學生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解決,難以引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從文的《邊城》,可以設計如下問題,“你是如何評價翠翠這一人物形象的?”“沈從文的人性情懷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意義?”,例如曹禺的《雷雨》這個作品可以設計如下幾個問題?!爸軜銏@對魯侍萍的懺悔只有虛偽的成分嗎?可否從人性的角度進行評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愛情悲劇的?”讓學生帶著問題查閱資料后,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最后教師再通過引導、提示和講述,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重視課程實踐課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是為配合理論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專業(yè)實踐能力而設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踐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而是一種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為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整體素質的一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合。

具體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來說,可以采用如下幾種實踐教學方式和環(huán)節(jié):

第一:邀請知名作家和學者到學校進行講座。讓他們講創(chuàng)作體會和研究經驗。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深受他們歡迎。

第二: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舉辦“詩歌朗誦會”以及各種征文活動,學生的參賽作品多為中國現當代作品。在這些活動中,由指導老師及時點評及排出名次,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欣賞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師擔任顧問,或其他課外指導的方式,支持和幫助學生組織文學社團,自辦文學刊物,使他們在具體的文學活動中探索和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培養(yǎng)和提高諸如組織管理、調查采訪,編輯策劃、出版發(fā)行、等文學或社會工作能力。第四:觀摩根據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改編的電影并讓學生撰寫影評、指導學生進行學術論文寫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五:排演劇目:首先讓中文系學生閱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名著,要求學生必須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弄清劇情的歷史背景、社會環(huán)境,把握劇本任務動作、表情、言語等,在此基礎上,挑選適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這就使學生在排演劇目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把文學理論、小說理論、戲劇理論等抽象知識,在實踐運用中得以準確理解。另外也可以通過閱讀經典小說,讓學生親自動手改編成適合演出本,這是一次良好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學生在改編實踐中,對過去難以理解的戲劇理論,如“戲劇沖突”“三一律”等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體會。

四、對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

課程評價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一門課程沒有科學的評價方法,課程的教學改革將是一句空話。長期以來,高校對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這就造成中文系的學生考前拼命記筆記,考完全忘記。這種“一次考試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并不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在該課程的考核中,要改變傳統的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課程評價方式,側重知識理解性與能力發(fā)展性相結合的評價。在評價方式上,進行閉卷考試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但是只占整個評價分值的一部分。而學生的課堂發(fā)言、小論文的寫作則納入到課程考核的評價體系,同時為了督促學生增加文本閱讀量,也要將學生的讀書筆記納入課程考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對學生的讀書筆記及時進行點評,并且寫詳細的評語和打分。這些考核方式的結合,既提高了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激發(fā)了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結束時,教師應將以上每一項評價內容與考試成績一起進行綜合評定,這樣的評價結果將會比單一的考試評定更全面、更客觀。

目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改革還處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正視高等教育的新形勢和專業(yè)教學的現狀,積極進行種種嘗試和探索,調整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探索教學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這些改革措施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處,需要更多的實踐和努力,才能促進現當代文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向縱深發(fā)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點是高等教育在強調實踐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更加“切實”的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種價值觀體系、倫理體系,也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要基礎。正如王冀生所說:“人文教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既應該堅持本學科由“啟蒙”與“革命”兩種現代性價值所彰揚的實踐性傳統,更應該汲取“五四”新文學“立人”的精神資源,使他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思考[a].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417.

[2]楊洪承。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如何適應大學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學刊,,(3).

[3]張燕鏡。師范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頁。

[4]王冀生:《現代大學文化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88頁-189頁。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三

2、人有鬼氣,鬼有人情——論魯迅筆下的“鬼”

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寫。

13、《故鄉(xiāng)》中的風俗畫。

17、魯迅的民俗文化情結。

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

23、魯迅小說對民間文學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

34、從“黃金”到“黑鐵”——論王小波的創(chuàng)作道路。

36、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民間立場。

37、沈從文湘西小說中的苗族風情。

38、從《丈夫》看沈從文對湘西民間敘事的改寫。

39、論現代小品文的創(chuàng)作特點——以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小品創(chuàng)作為例。

42、蕭紅創(chuàng)作中的生命意識。

44、試論老舍創(chuàng)作中的平民視覺。

45.女性視角下的男英雄----解讀《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

46.茹志鵑小說的女性視角。

47.孫犁小說的女性形象。

49.《創(chuàng)業(yè)史》與《平凡的世界》的比較。

50.《紅旗譜》與《紅高粱》的比較。

52.張潔《方舟》與王安憶《弟兄們》的比較。

53.王安憶筆下的上海女性。

54.從《長恨歌》解讀王安憶的故事觀。

57、冰心、豐子愷兒童觀比較論。

59、蘇青散文研究。

60、林徽因小說研究。

61、林徽因詩歌研究。

65、論第三代詩人的詩觀。

69、論尋根文學之根。

70、《棋王》中的“道禪合一”

71、論“份痕文學”的得失。

72、論“先鋒小說”的困境。

75、郁達夫小說中的倫理思想研究。

76、徐志摩詩歌中聲律研究。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四

在中國現今人才濟濟、旗幡飄揚的美學論壇,有一位勤奮活躍、碩果累累、獨樹一幟的學者,那就是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上海市美學學會會長祁志祥。幾十年來,祁志祥教授心無旁騖、潛心治學,縱橫馳騁于文藝理論、美學、哲學、佛教、國學等多個學術領域,為學界奉獻出《中國古代文學原理》《美學關懷》《佛教美學》《中國美學原理》《中國人學史》《中國現當代人學史》《國學人文導論》等一大批著作。最近出版的兩卷本、約80萬字的《中國現當代美學史》視角獨特,氣勢懾人,可說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收獲。要準確理解《中國現當代美學史》的學術價值,必須從祁志祥先前出版的兩部書說起。先從《樂感美學》來說。它為《中國現當代美學史》的書寫提供了樂感與價值雙重視角。在近年來解構主義風行,反本質、反傳統、反理性、反中心、反思想、反體系盛行,許多人拋棄認識論美學,轉身現象學、存在論美學之際,作者看透了這種只知一味否定破壞,沒有建設確立的弊病,因而采取一種清醒明智的態(tài)度,標舉以“重構”為目的的“建設性后現代”方法,聚焦美的樂感特征,綜合吸納古今中外一切相關的美學資源,創(chuàng)立了一個全新的、專屬個人的美學原理學說。

許多人不滿意前人的觀點學說,常停留在指陳弊病缺憾,但卻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說服力的觀點來代替。祁志祥是在學習反思前人各種學說觀點的基礎上,從美的“樂感”性能出發(fā),推導、剖析美的語義、范疇、根源和特征,周密謹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觀點學說——“美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用這一核心觀念統帥全局,輻射廣遠。寥寥十個字,字字尋常語不驚人,但內在能量和其中凝聚的心血,卻可說是“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一句話說出來就是高,說出來能點得著火。因為美學領域早已是流派紛呈、山頭林立,再要另立一說,自樹一幟那是極其困難的事。為了推出它,向學界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維度、學說觀點。祁志祥引經據典廣征博引,搜羅一切資料,千錘百煉、不遺余力地建構自己的理論。所有的努力,無非是探索一條捷徑,能直接抵達一切美之現象和事物之核心本質?!皹犯忻缹W”的基本理念為:美學是美之哲學,美的最基本的功能或義項是產生樂感,樂感包括五官快感和精神愉悅,美就是有價值的樂感對象。抓住了樂感,就抓住了美的命門,也抓住了美學的關鍵。樂感重視的是凡物之美,必須悅目娛心;而悅目娛心者之中,必定有美??偟膩碚f,“樂感美學”有如下幾個特征:本著傳統觀念與現代并取,反對以今非古;本質與現象并尊,反對“去本質化”“去體系化”;感受與思辨并重,反對“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體與客體兼顧,在物我交融中堅持主客二分的原則。他從本質論、現象論、美感論多個方面,探討美的形態(tài)、特征和規(guī)律,深入細致地分析美感構成的心理元素、結構與機制,論述翔實而見地獨到,剖析精準且富有針對性,筆力所到處,許多問題有了明確答案。

全書運用了現代生態(tài)學理論,吸收萬物平等、動物也具有審美能力等最新觀點,使自己的立論和闡述更具新穎性和現代意識。不妨說一本《樂感美學》問世,便足以在美學界傳播一種新的聲音,提供一種新的學說,樹立一座新的山峰。再來說《中國美學通史》。一個人而要獨攬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美學發(fā)展演進史,我不知道祁志祥當初是因何選定這一重大課題,如何以破釜沉舟之勇氣開始這一龐大工程的(這種大工程往往是需要團隊合作,或是投入一個研究所的人力才能完成)。無論是在最早聽到他要搞這一課題還是后來見到他捧出了一大堆成果送我時,我心中都長久充溢著一種羨慕嫉妒恨的敬佩之心,認為是一件“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的不朽偉績,至少也是向著這一方向邁進的卓越努力。面對從古至今紛繁復雜的美學現象、浩瀚的典籍、林立的學說、眾多的人物流派,該怎樣下手,如何評說,那是非常考驗人的。千頭萬緒的雜亂糾纏、無窮無盡的文獻閱讀與思考、海量般的巨大整理、提煉與寫作工作,沒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專注,沒有燃燒不倦的內心激情,沒有崇高遠大的目標追求,是不可能想象和完成的。應當說,以祁志祥的天資、學養(yǎng)、積累和雄心,都注定要干這么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非他不可非他莫屬。俗語說“什么人說什么話,什么人唱什么歌”,胸懷大志的祁志祥絕對是要干些非比尋常,讓人驚嘆的大事。小打小鬧、雞零狗碎的事他看不上。一般學者所追求的,無非是搭間偏廈,蓋個小屋,或是建個四合院,他心目中所想,則是另起爐灶、另立山頭,建大廈,蓋神圣教堂或巍峨宮殿。好在他從文學起家,以美學立身,早就將文學原理、美學原理揉得滾瓜爛熟,再具體進入古代百家典籍,那也是順理成章的輕車熟路。此時,他對國學“術”層面的專注,“道”層面的探究,對中國人學、人性的研究,對佛教的鉆研以及對佛教美學的領悟統統都化為他隨意運用的學術資源,幫助他打通文、史、哲方面的阻隔,以溝通中外,詮證古今。他出入經史子集,縱橫捭闔,穿行中西古今,鉤玄提要,觀一花而尋根,沿微波而探源,甄別取舍,棄劣汰糙,取精用宏,考察不同哲學派別和文藝門類美學理論的相互滲透和影響,以堅實的微觀研究支撐宏觀架構,在個案研究上力爭有所突破創(chuàng)新?;趯χ袊幕纳钊肜斫?,綜合、吸收新時期以來中國美學的研究成果,他先向學界奉獻出150萬字的寫到“五四”之際的《中國美學通史》,對中國古代美學史做了個人化的重新解讀。這部書對照古今,比較中西,對中國綿延數千年的美學現象認真梳理,融會貫通,以美是普遍愉快的對象,美學是感覺學為獨特視角,從縱橫不同方向揭示中國美學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時代特征,考察不同哲學派別和文藝門類美學理論的相互滲透和影響,將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品格與現代意識巧妙結合,建構起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詩、文、書、畫、音樂、園林美學史于一體的多聲部全景式美學通史,形成一個相互連貫、嚴整有序、獨具識斷的學術體系。

《中國現當代美學史》則銜接古代美學史,從“五四”時期的美學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做出了一番一網打盡的論述評析。這是一部規(guī)模宏大、系統性很強的書稿,它對中國現當代一百多年來的美學嬗變與發(fā)展歷程做出了獨出心裁的歸納概述,涉及此期間繁復的政治風云、社會變遷、理論探索與學人苦求,經過長期艱苦的綜合梳理,以一種清楚、明晰、有序的面目展現給讀者。該書的寫作由于時間跨度大、歷史事件多,人物和各種理論爭鳴,你方唱罷我登場,絡繹不絕,更替頻繁,因此工作量極大,要弄清各種人物和理論學說間的關系都非常不易,再講清各自的異同與發(fā)展便更難。但書作者顯然是非常熟稔中國美學發(fā)展演進的整個過程的,因此他能夠舉重若輕,從容應對各種困難,為學術思想界交出了一份內容豐富、思慮全面、評析較為客觀、公正并帶有強烈個性特征的書稿,令人佩服。具體而論,該書將中國古代美學向現代美學的轉型定義為“從有美無學”到“有美有學”的歷史,是符合中國美學發(fā)展狀況、比較有見地的。書稿緊緊抓住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即“美”是什么、它的目的和特征、學者們是怎樣認識和闡述它來展開論述,聯系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和80年代的美學熱,一步步將各種觀點的沖突、對峙和交鋒逐一呈示,將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觀點和人物順序推出,輪番上演,從而將一百多年風云變幻、跌宕起伏的中國美學史展現于每個人面前,使開卷者受益,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該成果體大思精,結構緊密,章節(jié)細化,論題明確,觀點鮮明,帶有濃郁的個人風格。對于每一章節(jié)、推出的每一位學者,都能抓住其最重要的觀點見解和貢獻,細加評說,既指出其優(yōu)劣長短,又講清存在的問題,讓人看過便知其大概和究竟。作者對過往的。歷史清晰牢記,對現今的狀況也了然于心,所以他既講清了近代和1948年以前的美學研究狀況,挖掘出了蕭公弼、范壽康、黃懺華、徐蔚南、馬宗霍等人的參與和貢獻,又能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踐美學取得的進展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并總結出新世紀側重主觀的存在論大行其道,成為美的解構與美學體系的重構時期。這樣的分析總結,是符合歷史與現實真實情況的。書中對蔣孔陽、周來祥、李澤厚、滕守堯、徐中玉、王元化、錢中文等人理論觀點和學說的分析都比較準確透徹。全書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價值的內涵美雙重視角看待中國現當代美學,用詳細占有原始資料,歷史方法與邏輯相聯系以及跨學科等多種方法提煉出多種認識,理清了各種關系,講明白了美學作為有價值的愉快對象的演變史,從而得出的很多結論皆是有見地,值得學界采納重視的。面對頭緒紛繁的美學歷史演進,作者注重以簡馭繁;面對許多聲名赫赫的美學大家,作者虛心求學,又客觀評析,絲毫不露怯,一點也不盲目;面對如山似海般的資料,作者披沙揀金,因此能從對美學的宏觀與微觀、史料與理論結合方面做出成績,可以說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祁志祥深信:創(chuàng)新是理論著作的生命之源,是一個學者的價值所在。一個研究美學的學者,無論寫什么題目,實際上都是在闡述一種觀念,一種與他理解和建構的美學思想有某種聯系的觀念。

對于許多人視為畏途或認為苦不堪言的學術研究,他從來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并將研究與寫作視為他生命的重要內容,一種“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實和思想的快樂”的生活方式。他主張:“學術競爭應當是個體心智的競爭。挑戰(zhàn)人類心智能量的極限,才是學術著述的最高回報和最大快樂?!薄吧缰?,莫使空載;自強不息,君子行??!”從他坦誠的學術自述和游刃有余的身姿中,我們能確切感受到一種赤子之心的奉獻,一種用自己充滿才學與智慧的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實現自我,為學術加冕。多年來,祁志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刷新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的格局,給美學研究開辟一條新路,使中國美學走向多元、走向復合、走向文化。出于對美、對美學和中國美學、中國文化的熱愛和深入理解,加上綜合吸收新時期以來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力圖對中國從古至今的美學精神命脈和彼此聯系做出令人信服的提煉、概括和描述展望,發(fā)人文之光,闡美學精義,為美學之未來筑基鋪路、指迷導航,幫助古代美學走向今天,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發(fā)展貢獻力量。這是一個宏偉的目標,它需要求真求實、不做妄語,需要堅韌頑強、永遠進擊。美學世界是一個生機洋溢、充盈、鼓蕩的世界,美學之域無比寬廣,山高水長任縱橫。在這個世界可看到“心靈開花”“夢想綻放”,精神自由馳騁,看到萬物互聯,生命歡歌,見證許多無法預知的幸運和美麗,幫助人們讓生命發(fā)光、擴大和延長。在取得了一連串驕人的成就后,祁志祥教授將再為我們奉獻什么成果,提供何種精品,非常令人期待。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五

之所以要在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之后,為學生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目的就是想引導學生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大現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激發(fā)學生對文學史研究與文學評論的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科研潛質。

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是一門比較難上的課程、難,就在于這門課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師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學生有研究地學,對師生雙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的誤區(qū)亦隨之而來:或是忽略了課程的研究性質,單純地上成了文學常識課;或是有意無意地漠視了對學生科研潛質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yǎng)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上述教學誤區(qū)無疑對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是極其不利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上好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這門課程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下幾個方面:

從目前國內可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教材看,各個專題的設置并沒有超出傳統文學研究的范圍,如魯迅研究茅盾研究樣板戲研究朦朧詩研究等等。教師可以在現有教材的章節(jié)體系上,做出更為切合教師自身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安排,如將魯迅與周作人的章節(jié)合而為一,將樣板戲與紅色經典進行對比研究,也可以自設教材上沒有的專題,等等。

既為專題,就意味著專題的內容不應面面俱到,而宜專而精、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如何將本專題的內容深入化。這種深入,還得顧及該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學生的知識積累范圍,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從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看,辛辛苦苦地準備、在某一屆學生中教學效果較好的內容,換一屆學生再上,就有可能對牛彈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專題教學,還有個研究學情的問題,得因材施教,實時做出調整。那種一勞永逸、從一而終的想法和做法,在實踐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傳授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研究的氛圍。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是一門帶有研究性質的課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師不是有研究地教,學生不是有研究地學,就會失去這門課程應有的特色、從教師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對容易,但要讓學生研究地學,卻不那么容易辦到。因為學生畢竟不是老師,不是專職的研究人員,他們大部分人選擇這門課程的初衷,也許僅僅是因為興趣,或是看看熱鬧,甚至不乏混學分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然不能強迫學生應該怎樣,但是,慢慢地引導他們可以怎樣,卻是可能做到的。

培養(yǎng)研究的`氛圍,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怎樣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學生對此是陌生的,教師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指導。從我自身的教學實踐看,一般是采取引導學生查閱相關文獻的方法,督促他們在查閱過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樣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處,以及尚存的問題。為避免學生敷衍了事,教師可以采用課堂發(fā)言的方式,由學生逐個介紹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聽取的過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樣改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給學生一些怎樣做研究的方法。堅持一段時間后,學生大都會漸漸養(yǎng)成習慣,配合教師的教學。

再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既然帶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過程中,希望學生能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自然是這門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目標與我們的教改目標其實是一致的。

現代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它要求我們將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積極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此,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己不適合時代的需要,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必須轉換觀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大膽的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是以獲取知識為基礎,以開發(fā)智能為手段,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高校人才培養(yǎng)范型。

那么,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覺得,翻轉課堂的做法值得借鑒。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由兩個階段組成: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信息傳遞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吸收內化則由學生課后自己完成、吸收內化階段,由于缺少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學生常常會遭受挫敗,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會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翻轉課堂則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在課前進行的,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視頻、資料,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則放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實現、在課前的信息傳遞階段,學生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很可能發(fā)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又得到進一步的深化甚至解決。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有很大幫助的。我們不妨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

最后,在課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無外乎閉卷筆試或是寫作課程小論文等常規(guī)形式,對學生的要求不可謂低,卻也缺乏新意,很難看出學生經過一學期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學習后所取得的實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實效。為此,我們就要在傳統考核方式的基礎上大膽革新,設計出與本門課程研究性質相適應的考核方式。

在實踐中,我嘗試了讓學生撰寫研究綜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學生自定研究對象,如某個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寫一篇有關這個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綜述。內容要求寫出學界一段時期(如最近三年)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概況,以及自己認為的空白點及有待深化的地方。從實踐效果看,這種考核方式靈活,它帶有研究性,有利于訓練學生在廣泛查閱文獻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對他們將來寫出有新意和獨特見解的畢業(yè)論文是有很大幫助的。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六

2.試論諶容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形象。

3.試論蔣子龍筆下的改革者形象。

4.試論張賢亮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美學特征。

5.《茶館》簡論。

6.試比較許秀云與胡玉音的藝術形象。

7.金庸小說主題論。

8.試論梁曉聲知青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色。

9.試論高曉聲農村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新貢獻。

10.論莫言《紅高梁》系列小說的特征。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七

首先,設想一下,如果是從文學回到文學,也就是通過閱讀,進入到文學中去,然后一直停留在文學作品當中,不做任何的跳躍或者提升,那就意味著閱讀的過程,深思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升華,只是在文學的狹小范圍內做自我矚目。只能封存在狹小的分析文學作品中分析內容,分析人物,分析故事結構,最終落到文學的故事性,而不是社會性和哲學性。然而,一個偉大的作家,他所寫的作品并不僅僅是為了講一個故事。文學作品則是作家發(fā)泄自己,表達自己的工具,也是讀者關照自己內心的窗口,是一種可以讓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精神,甚至自己的靈魂得到升華和超越的媒介。既然是這樣一種媒介,它就注定不會為了故事而故事,這也是千百年來西方各種文學流派在敘事方式上諸多爭執(zhí)的理由之一。而這些流派的發(fā)展又都和歷史時代背景密不可分。文學的發(fā)展腳步與人類個體甚至群體的發(fā)展腳步相一致。

早期人類從蒙昧中來,建立社會,建立秩序,因為秩序與結構的初建,顯得格外的嚴謹與規(guī)范,人們也沒有太多的未來可以預測,也沒有太多的橫向思路可以發(fā)展。所以早期的文學形式也是以講究理性,秩序的古典主義為主。古典主義通過對宏偉壯麗的,有秩序有組織有結構的社會進行敘述,從而達到文學的最初模樣,也即初始模樣,中規(guī)中矩。而古典主義之后,人類社會進一步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城鎮(zhèn)的興起,激進的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保守的人們則感到失望,從而引發(fā)了濃濃的懷舊情緒,懷念就有的封建制度下的人文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希望也好,失望也罷,人們在經濟水平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刺激下,對生活有了更高的熱望,對社會有了更高的理想,人們渴望擺脫舊有社會的束縛,舊有體制和理念的約束,渴望進入一種新的狀態(tài)。

而此時的人類社會也發(fā)展了一段時間,正如人類個體進入青春期一樣,人類整體也進入青春期,進入夢想勃發(fā)的狀態(tài),于是浪漫主義興起,浪漫主義的浪漫情懷,對自由的渴望,對未來完美社會的假想都符合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們思想狀態(tài),也符合人類群體走到青春期時的精神狀態(tài)。然而,理想總會破滅,人總會長大,理想破滅之后,就會看清現實,就會明白現實的含義和存活的最本質的狀態(tài),正如人到中年,不復青年時的熱忱,不再有青年時的意氣風發(fā),不再有青年時的熱血沸騰,不再有青年時的不合實際的幻想,遐想,異想天開,轉而變得現實,變得看得清現實生活的直白狀態(tài),懂得并且明白許多事情,永遠得不到,永遠求不來。

人類社會從浪漫主義轉為現實主義,正如人從十幾歲二十歲的浪漫轉到了三十歲的現實一樣。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區(qū)別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浪漫主義如同在天上飛,現實主義在地上跑,而自然主義則是在地窖中蜷縮。自然主義是現實主義的一個分支,卻比現實走得更遠,更慘,更悲痛。人雖現實,卻仍然在生活中苦苦尋覓,到四十幾歲,方才發(fā)現一切的一切,夢想也好,生活也罷,都已支離破碎,人到四十歲,仍然一事無成,便會焦慮,便會考慮生死,便有了在存活與死亡之間的跌宕搖擺,猶豫不決,人類到了中后期,也會如此,經歷了古典主義的華美、浪漫主義的自由、現實主義的悲戚,終于走到如同個體四十歲左右的年紀,已經對生活徹底絕望,有種生死難以揣測的感覺,終于開始考慮死亡的理由,考慮死亡的作用,死亡的價值以及死亡的不可避開。

此時的`西方社會已經進入工業(yè)化社會,工業(yè)革命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大發(fā)展,不僅轉變了西方人的命運,也轉變了東方人的命運,并且永久地轉變了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的大命運,人在工業(yè)化、機械化的社會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機械的冰冷,而不是手工作坊里人與人相接觸,相交流的溫情。機械化的社會節(jié)省了人力成本,節(jié)約了勞動力,同時也將人與人之間建立了一道圍墻,一道看不見,卻也沖不破的圍墻,在這圍墻的兩側,不同的人們在各自生活,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精神就越來越容易孤獨異化,在加之人類社會走到這個程度,剛好也是如同個體般四十多歲的焦慮的年齡,所以西方社會整體的這種焦慮感變得灼灼燃燒,這種焦慮感催生了現代主義文學,這種文學是以描述人的精神的孤獨異化為主體,從過去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那種描述外界世界的敘述中擺脫出來,進而描述人類內心世界,描述內心世界的寂寞苦楚,無依無靠,無可依賴的存活狀態(tài)。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而這種對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視正是在物質大發(fā)展的前提下展開的。所謂"盛世興文",正是經濟基礎穩(wěn)固,人才能更多的關注上層建筑,關注文學藝術,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境界。

[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韓水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八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

較之上個世紀80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

為數不少的學生并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yǎng)。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

在教學中凡能聯系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guī)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guī)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

如講朦朧詩,不重于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征上。

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征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

最后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

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

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征、價值評估,然后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tài)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

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fā)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

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chuàng)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tài)。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后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

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

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

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

聯系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后串連起當代文學王愿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fā)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guī)律。

二、把握學科動態(tài),拓展學生學術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和文藝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論被介紹進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誘發(fā)了深刻的變化,帶來了不少新課題、新方法。

事實上,如今許多文學批評方法,如社會學、敘述學、女性主義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里。

在學術研究中,人們正用多向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多視點的研究,這眾多的研究實績在課堂教學上并沒有充分被描述和運用。

課堂上我們充分吸收這些最新學術成果,根據課程情況為學生講解這些新理論、新方法。

因為一種批評方法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學觀念、一種批評視界。

新理論、新方法的介紹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理論背景下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豐厚意蘊,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不同的批評方法后有不一樣的名著名篇,文學史中的名家常常會受到質疑,而未進入文學史的可能隨著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轉換能使人們重新發(fā)現它的價值。

比如通俗文學過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史幾乎不涉及它,但現在,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新文學與通俗文學不是敵對關系,而是互補關系。

又譬如對沈從文這樣一位傾心于原始風情的作家,傳統的分析方法往往將之排斥于文學史之外,然現今換一個角度,從原型批評的角度看,則可以發(fā)掘出其作品隱含的民間原型意象,并從中體味到為何《邊城》及“邊城”類作品會獲得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魅力。

張愛玲同樣如此,她的一篇篇帶著蒼涼意味的人生傳奇小說,在主張寫人生飛揚一面的時代里常被認為是市井小說而被漠視,但現依據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去觀察和分析張愛玲小說,便可發(fā)現其小說的價值和意義。

她雖然寫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寫重大政治主題,但絕不是所謂市井小說。

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眾的才華對處于男權文化壓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寫,揭示了女人作為弱勢群體既可憐又可厭的性格層面。

而余華、殘雪、格非等先鋒派作家的作品則更是需要依據存在主義理論才能彰顯出文本的價值和意義。

先鋒派作家們在文本中大多沉迷于寫暴力和死亡,但他們書寫的暴力和死亡與過去的文學描寫不同,在先鋒文學中,暴力成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生存景觀,死亡也是一件輕易發(fā)生的、日常的事件。

先鋒作家們這樣描寫暴力和死亡最終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荒誕與虛無。

這樣的講述學生覺得新鮮,課堂效果很好。

當然在講述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中,應非常謹慎,不盲目拿來大肆“推銷”,而是盡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講,不切合我國國情的不講,與中國現當代作品分析本身關系不密切的不講。

三、完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早在年,我們便嘗試著把教學內容做成課件進行講授,多媒體教學不僅節(jié)約了時間,加大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將復雜的事件敘述簡單化。

如小說《圍城》的情節(jié)是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線索展開的,由于其經歷復雜,所以敘述起來頗費時間,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其經歷繪成圖表,則一目了然,避免了煩瑣的敘述。

這不僅對于一般比較復雜的敘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對于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尤為實用。

第二,能將相關背景材料文字圖像化。

在介紹作家、引證材料、相關比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書,運用課件形式直接提供給學生,只須輔之以簡單敘述,這很能節(jié)約有效的教學時間。

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學的代表作家。

在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樣執(zhí)著地體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頭生生死死的中下層人群。

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說構筑了一個廣闊的“市民世界”,并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

考慮到我校學生大多生長于南方小城,如果僅憑對小說文字的解讀,確實很難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豐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學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中剪輯了電影《駱駝祥子》以及《離婚》的一些片斷,借助于這些多媒體背景材料大大縮短了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加大了他們對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能將婉曲的詩歌意象直觀化。

在詩歌教學中,有些詩歌的意象比較朦朧含蓄,甚至難以言傳。

運用多媒體轉化為畫面的形式,化朦朧為清晰,化含蓄為直觀,可以啟發(fā)想象,減少課堂語言,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不同情態(tài)的康橋的畫面,并配音朗讀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所蘊藉的“不忍離別”的感情,之后又推出《是否》這一首具有傷離別情味的歌曲,這樣既把詩人那種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意蘊揭示了出來,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該詩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強課外閱讀、突出鑒賞能力培養(yǎng)。

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深化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

《中國現當代文學》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僅靠課堂內有限時間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

要使課堂授課的效能最大化,必須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

那么,如何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呢?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首先,編寫課外閱讀書目和教學指導書,對課外閱讀內容作明確要求,并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

其次,在具體授課組織上,每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完結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又超越課堂教學的問題。

專題性的教學課節(jié)之后,一般會要求學生自擬題目,查閱資料寫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評論、小論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課節(jié)講授之后,我們讓學生各抒已見,發(fā)表對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學生表現得相當活躍。

這樣的作業(yè)既能培養(yǎng)學生主動讀書的習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評論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師范專業(yè)的學生,為了提高其教學能力,合適的章節(jié)還讓學生自己寫教案講課。

一般是“教師給定章節(jié)、分組——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備課——學生寫出教案——教師檢查指導(要求做成多媒體課件)——學生上臺講課——學生反饋教學感受——師生共同分析得失”。

這樣的教學過程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在聽課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

總之,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牢記:課堂教學是深化、指導、解疑、答難,課外閱讀是拓展、補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識的源頭活水。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英、法興起的一種批評流派,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國流播。

由于現實世界中的父權壓抑和性別歧視使女性長久承受著自我意識匾乏的焦慮,我國在五四時期之后,就有丁玲、謝冰瑩、蕭紅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們試圖借助文學的功能和虛構的神話,去解構女性的匾乏與壓抑。

蕭紅作為這一時期的女作家,她大量書寫了女性自我意識的匾乏、焦慮與邊緣化的真實面貌。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九

《阿q正傳》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為背景,通過雇農阿q的受壓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動勢力殺害的悲劇描寫,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

小說對阿q飽受摧殘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精神;對趙太爺等反動勢力則給以有力鞭撻;并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痛切批判,表達了力圖喚醒農民的覺悟、促使他們起來革命的熱烈愿望。

《阿q正傳》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它畫出了國人的靈魂,暴露了國民的弱點,最充分、最完整地體現了魯迅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魯迅始終是把暴露國民性的痼疾作為《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從整個國民的思想和精神狀況出發(fā),對其精神、思想痼疾進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們,引導人們反思和自省,同時也是吁請改革者們共同來改造國民性。

近代中國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貪腐無能,中國正在走向衰亡,中國社會變得畸形,畸形的社會必然滋生和傳染病態(tài)國民性。

《阿q正傳》所選擇環(huán)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典型環(huán)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會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農村的階級矛盾,批判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的脫離群眾及其不徹底性,滋生和傳染了中國病態(tài)的國民性,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從而形成。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瑣陋劣的,無不一一在展現著一個國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瑣陋劣常態(tài)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穩(wěn)了奴隸,在自己的小滿足里不自覺地活著。

未莊的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幫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這種情況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還是假意,只覺得高興。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十

現代文學具體指在中國社會內部出現一定的歷史變革影響下,廣泛接受外來文學思想而逐漸形成的新文學形式,不僅使用現代化的語言反映了我國現代社會的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以及表現手法方面都與傳統文學具有較大差異,并且在新時期出現了現代小說、話劇、散文詩、新詩和報告文學等文學體裁,具有現代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征,與世界文學潮流一起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文學形式。現代文學的教育意義,在我國研究較早,現階段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關于現代文學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和對當今社會的教育意義,許多學者在研究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響力較大的為武永明對張志公文學教育思想的分析,認為其站在促進現代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高度思考當前我國語文教育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較為實用的看法,特別是其在文學教育功能方面的論述,對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發(fā)展產生著深遠影響。郭虎妹也在其碩士階段的研究中指出現階段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語文教學存在的缺陷,且在綜合分析后對語文教學進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學閱讀的角度,探究了現代文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意義,最終提出了較為科學的多維度文學觀念,將西方文學的教育批評方式引入到職業(yè)學院的語文教學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文學教育的影響力[1]。此外還有諸多學者也對現代文學及其教育意義進行了分析,不僅豐富和現代文學教育意義的研究內容,也對我國高?,F代文學教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指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學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是一個無爭的事實,并且文學的教育意義對我國各個時期的人才培養(yǎng)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荷塘月色》、《鳳凰涅槃》、《再別康橋》等經典作品時,學生總能夠被作品中的優(yōu)美意境、生動的形象、氣勢磅礴的語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動,進而得到心理和生理兩方面調節(jié),促進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現代文學作品具有審美和認知雙重功能。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被稱之為文學界的百科全書,對人的認知能力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文學作品的認知功能在審美過程中得以實現。這種實現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對作品進行閱讀和欣賞,使學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會面貌以及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等,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歷史發(fā)展本質規(guī)律的深化認知。就以中國現代文學來說,其根植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義、反帝國主義思想傾向,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著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夠加深對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認知和認同感。例如在具體分析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藥》,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時,學生就能夠在體會作品內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時,對當時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以及新民主主義精神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學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國古代文學特別重視教育性,希望通過文學作品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產生影響,人們將文學作品稱之為精神食糧就是對其教育性質的最生動表述。高爾基曾經對文學的教育意義進行分析,認為文學的本質目的就是幫助和引導讀者正確的認識自己,進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產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氣。這表現出對現代文學作品教育意義的深刻闡述,簡單的說就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在精神層面對人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可以轉移人的心理傾向,促使人煥發(fā)出一定的精神面貌。綜上所述,現代文學及其教育意義對我國當今教育領域的發(fā)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研究現代文學的教育意義對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所以現階段應該加強對現代文學的重視,在教育領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為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化開展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十一

選題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

新寫實小說作家的真實觀。

·2017年中秋吟月原創(chuàng)詩話。

·黎族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探析。

·淺論黎族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_局限中的輪回。

·當今。

散文。

創(chuàng)作的一些現象與反思。

·淺談網絡文學與時代文學的發(fā)展。

·論溫建生詩歌中的“火車情結”

·在想象中創(chuàng)作:黃禮孩詩歌藝術淺論。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十二

在今天,圖像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甚至有人宣稱我們的世界就是個圖像世界,海德格爾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預示著世界圖像時代的來臨,“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

”所以,把今天的時代稱為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并不為過。

自然,我們的文學也難逃圖像的侵襲。

因此,不少的文學理論研究者談“圖”色變,認為文學正在被大規(guī)模地圖像化,而原本屬于文學的領域正逐漸被圖像蠶食鯨吞。

有些悲觀的學者甚至拋出了“文學消亡”的論調,并得到了一些學者的附和。

這里,顯然是把圖像作為文學的發(fā)展的消極因素來看待的,把圖像看作是文學的對立面。

事實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圖像文化的出現對于文學自身來說,不僅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機遇,我們可以利用圖像文化的出現來更好的促進文學的發(fā)展。

法國文論家熱奈特曾提出“副文本”的概念,用以指稱封面、插圖、標題、副標題、序、跋等“正文本”之外的文字內容和圖像內容,將這些“附屬物”正式納入文學研究領域。

現當代文學論文篇十三

摘要: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變遷的每一個時代中,都出現過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國的文學思潮。然而現當代的文學思潮過于依賴歷史,僵化的思維模式嚴重制約了我國現當代的文學發(fā)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一個緊迫且重要的任務。本文從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存在的問題出發(fā)討論,提出了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為該方面提供幫助。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學潮流,文學是時代的產物,其發(fā)展受到政治以及社會的影響。雖然現階段我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就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模式來看,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亟待解決。重構文學思潮史對我國的文學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意義,想要促使文學思潮史持續(xù)發(fā)展,相關者在構建的時候,必須尊重文學作品本身,在充分考慮時代特點的基礎上,科學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

1。敘述方式墨守成規(guī)。對現階段的文學思潮史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先宏觀整體(不涉及社會背景、歷史事件)的敘述方式是我國文學思潮史最常采取的敘述模式;再對比今夕寫作的環(huán)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學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學思潮史被圈定在這樣一個固定的框架中,很難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中國的文學思潮史敘述模式是人們經過長時間總結、歸納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敘述思路的模板,具備一定的先進性。然而正是這種“先進因素”的存在導致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敘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敘述基礎上,難以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繼而嚴重的限制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拓展與發(fā)展。

2。思考方式、思維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因為編寫文學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學史家,這些“大家”們熟知某些時段的文學作品、文學創(chuàng)造理論,正是這些思維主導了他們的編著思想,使他們認為文學主體與文學形式是構成文學創(chuàng)造思想的兩個因素,文學形式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于文學創(chuàng)造。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文學史家在編著文學思潮史的時候就會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盡管20世紀文學界就已經發(fā)現了這種問題,也就解決此問題掀起了“重寫文學史”的運動,然而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新的文學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學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個性卻被一筆帶過,嚴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從作品的風格地位出發(fā)討論。20世紀早期,學者們在研究文學思潮的時候總是習慣于將“作品作者”當成重點,研究圍繞著作者的背景、環(huán)境展開,詳細地羅列了這些內容之后才會延展至作品本身,開始分析作品的寫作風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這樣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寫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點、個性難以展現,文學思潮變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谝陨?,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關注點應被放在文學作品本身上,從作品本身出發(fā),研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影響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內部蘊藏的意義、精神,盡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內涵,而不是主觀的、過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闡釋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論述《阿q正傳》時,應以小說的藝術成就為始論點,將討論的重點放在諷刺、議論以及古典與文言句式雜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聯系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再在最后的階段內指出小說的內涵及作者想要喚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分類文學思潮。傳統的文學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時間為論述的軸線,這種論述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條理清晰,脈絡清楚,方便人們快速的查找相對應的時間、歷史、事件。然而這種以時間為軸的論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弊端。因為太過于看重時間的先后順序,因而極易導致社會史與文學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終使后者變?yōu)樯鐣返摹皬褪觥?。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著作人應立足于宏觀角度,分類文學思潮,使得文學思潮能夠形成“塊狀結構”,繼而能夠專題化。例如,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應從追求作品的美學價值以及感性價值出發(fā),利用作品內容展示歷史、時代的變遷、發(fā)展,并揭示人性的發(fā)展歷程,這樣才能構建出完整的、科學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3。兼顧各種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需要兼顧文學發(fā)展歷程中的各種思潮,繼而形成互補的發(fā)展生態(tài)以及呼應的敘述張力。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將研究的重點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論述具體的某個思潮的時候,要嚴格的遵循歷史的流動發(fā)展規(guī)律,按時間順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而不是以論述社會史為方法創(chuàng)作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

4。打破文學研究中慣用的文學史概念。雖然慣用的文學史概念與文學史的論述模式一樣具備某些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在現階段已經展示出了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構建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時候,應以全面了解現有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為出發(fā)點,充分考慮時代背景和作者環(huán)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學思潮史概念體系打破原有的概念體系約束,進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國文化思潮史獨具特色的意義和價值。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構建離不開敢于打破現有文學史的勇氣、意識,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時代背景、尊重客觀環(huán)境的基礎上,以“異文體同”思潮的概念為借鑒依據,構建專題化的文化思潮總體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流行線索,也才能實現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史的目標。

參考文獻: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9654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