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800字篇一
蘇的才華,自不必淺學(xué)評價了,至于腳踏東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其名也早已貫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給古人做的傳記,我以前也讀過幾本,然而大都工于學(xué)術(shù),讀起來如同面對戴著瓶底厚眼鏡的老學(xué)究,壓抑之余,興味寡然。比如有梁啟超先生著,叫做《王荊公傳》的,叫淺學(xué)很是自愧于學(xué)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與字典同歸于盡的沖動。
和理解最遙遠(yuǎn)的距離是仰慕,想必林語堂先生是深曉此理的。所以他才會用一種介紹朋友的語氣,以有那么點英雄惜英雄的心情為子瞻作傳吧。托了老外的福,這書里是見不到之乎者也一類了。我們也應(yīng)此得見一個有血有肉的東坡居士形象。這一點,怕是前無古人的吧。
在靜寂的夜晚,我聆聽著蘇子的腳步聲,和他一起走遍中國大半個中國,與他一道為這片土地上的農(nóng)民疾呼。在蘇看來,貶謫實在只是換個地方,他的責(zé)任實在一分未減。他見不得大宋農(nóng)民在豐收的日子也必須舉家逃荒,流離失所,所以只能大聲疾呼。后人談蘇軾,多敬佩他的曠達(dá),卻不知這份曠達(dá)只用以面對他自己的苦難,對他人的苦難,蘇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淚水。
蘇的名聲是伴著他的貶謫越傳越遠(yuǎn),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為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于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yuǎn),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tài)。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云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但我想,這句玩笑話必是含淚說的吧。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800字篇二
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jìn)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樣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就是主張穩(wěn)健行事,凡事皆從就是否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fā),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蘇東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就是他卻風(fēng)光霽月,高高超越于蠅營狗茍的政治勾當(dāng)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nèi)槐磉_(dá)心之所感,至于會招致何等后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
蘇東坡以儒家思想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長,奉儒而不迂執(zhí),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虛佞。處順境時不驕惰逸樂,在逆境中能隨遇而安,用樂觀、灑脫的態(tài)度堅持對人生、對完美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實現(xiàn)從現(xiàn)實人生到藝術(shù)人生的轉(zhuǎn)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滿藝術(shù)審美情趣的人生,并體此刻他豐富多彩的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具有諷刺意味的就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就是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dá)宮中,神宗皇帝必當(dāng)諸大臣的感嘆贊美之。但就是皇上對蘇東坡的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蘇東坡雖然飽經(jīng)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并沒變成尖酸刻薄。這正就是我們太多的讀者喜愛他的緣故。近千年來人們不會從內(nèi)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文學(xué)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就是在于文學(xué)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蘇東坡的作品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xué)風(fēng)尚掩沒,甚至歷久彌新,就是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fā)乎肺腑的“真純”。
此刻我最為欣賞的就是他那真純且有無盡趣味的《定風(fēng)波途中遇雨》:“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你怎能不意會——風(fēng)雨過后不必須有完美的天空就是一種境界;不經(jīng)歷風(fēng)雨,怎樣見彩虹就是一種境界。但就是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像東坡那樣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其實,這才就是生命最高的境界,這就是用充滿洞察力目光蔑視困境時才能擁有的真純和趣味!
蘇東坡異??部赖囊簧?,也就是豁達(dá)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持續(xù)“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dá)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余情!經(jīng)萬古流不盡!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800字篇三
縱覽一生坎與坷,笑見東坡是何人
要說我對蘇軾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親似孩童般的語言,給當(dāng)時還在牙牙學(xué)語的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不禁讓人對這位甚是富有情調(diào)的大詩人產(chǎn)生了好感,也帶我走向了一個新的天地,為那時的我打開了一個小小的詩詞之門,雖然很小,但也讓人流連忘返。把蘇軾說是我對古代詩詞的啟蒙導(dǎo)師,一點也不為過。但那時你要是問我,蘇軾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卻或許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詩詞寫的很好的詩人,沒有更多的了;再后來,也不過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飲,望著那十五的圓月,感觸良多,揮筆灑墨,大發(fā)情感的那一位詩人吧,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他的印象也不過如此,再無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卻仍無法用一句話來描述在我心中的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是詩人,更因他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者,是瑜伽術(shù)者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的發(fā)聲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蛇@些卻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在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單論名氣,李白,杜甫,蘇東坡自然還是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可為何我卻獨偏喜蘇東坡呢?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chuàng)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場沉與浮,豁達(dá)之心如清流
我喜歡蘇東坡,更多的不是因為他的詩作,而是他那顆從來都不加修飾的,質(zhì)樸無華的,無所畏懼的,這人世間最為純凈,最為豁達(dá)的心。正是那顆心,常常不經(jīng)思索,感由心發(fā)。當(dāng)我理解了這顆心時,我才發(fā)現(xiàn)蘇東坡是如此的獨特,如此的元氣淋漓,富有生機(jī),是這世間不可多得的,這樣的人,也難怪不被世人理解,而這樣一顆不入濁流,以己為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當(dāng)我理解了這一顆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蘇東坡這一個人,才理解了他的詩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樣純真無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釋然了。
在他人生巔峰之時,他曾想隱退官場,想離開那個是非之地。可他為什么不呢?不只是因為皇太后設(shè)政,太平當(dāng)?shù)?,他直接從常州的團(tuán)練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為他看不慣老百姓受苦,有天災(zāi)卻多為人禍。他想為老百姓發(fā)聲,除去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這天下蒼生!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為此,他不停用職位之便向年輕的皇帝和皇太后上書直言,毫不畏避這樣的后果。當(dāng)然,這樣的性格雖然讓他猶記世間疾苦,卻免不了朝場上的紛爭,使他壯途變得更加坎坷??晌覅s欣賞他,更加向往這樣的心。因為這顆心是自由的,是不帶約束的。雖然知道“禍從口出”,卻仍然會去大聲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話的后果,即使是丟掉性命,也無所畏懼。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劇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經(jīng)歷著常人無法忍受的苦難??蛇@些對于他來說,又是注定的,因為他這顆心是壯志的,是有婦人之仁的。他不忍看這世間的疾苦,卻不愿融入紛爭,又注定融入紛爭。
他雖有最為讓人不平的人生,卻從未恨過任何人,從沒有往他的心里去過,像一個圣人一般,對每一個人都報以他的真心。
記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時候。他給人的感覺依然是笑容常面的,無官一身輕,亦是讓他欣喜吧。經(jīng)常與故友寫信,每天也便是寫詩,釀酒。
這等清凈,又何樂不為?為何不樂呢?
洗凈心靈塵與埃,鑄就人生樂與真
我想,這就是樂觀的最高境界吧,而現(xiàn)在,斤斤計較,一做不好便想放棄的我們是否占太多數(shù)呢?所以,我佩服蘇東坡,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悲嘆而死了吧,又怎能堅持到他那個時候,又怎能有他那樣的心態(tài)呢?像蘇東坡這樣樂觀的人,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他的樂觀,又有誰能做到呢?這樣的樂觀,這樣的豁達(dá)。使他那句句發(fā)自肺腑的詩句,都仿佛流露真心,為后人所銘記。總能讓人在白熾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凈人生。所有人在讀他的詩時都會流露出最本質(zhì)的自己,不無緣故。這或許也是蘇軾為后人所喜愛的一大緣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為何蘇東坡自己都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彼麖奈春捱^任何人,他認(rèn)為恨一個人,是無能的表現(xiàn),所以林語堂才會說“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fēng)度過了此生。”
我想,蘇東坡生來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卻經(jīng)歷了宋朝最為荒唐的時期,便決定改變它!他注定是不凡的,可注定又是不幸的。他有著孩童般的純真,他相信這世間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愿去改變它。所以,他去了。奮不顧身的去了,留下了一絲清影,與一股清風(fēng)。
就便是命中注定,歷史給了他一顆獨一無二,獨作清流的一顆心,更給了他這樣一個現(xiàn)實與難題,讓他來改變,讓他來創(chuàng)造。這便是在磨練這顆心是否堅強(qiáng)與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v然,他最后并沒有完全成功,但他依舊,依舊保持著那顆心,那顆潔白的心。
那一個純潔、樸真、美好的心,讓人舒服,讓人向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純潔透明,清澈見底,一覽無余,給予眾生。
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能成為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耀照明,可以滋潤營養(yǎng),因而維持眾生萬物。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剎那顯現(xiàn)間的一顆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顆微粒,又何關(guān)乎重要?所以生命畢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盡情享受人生。這或許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吧。
而現(xiàn)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們,整日呆在家中,誰不是連聲抱怨,卻又一籌莫展,我想,或許蘇東坡在,就不會如此吧。身在危難之中的我們,又有誰能擁有如蘇東坡這般的心呢?又有誰能做到蘇東坡這般的樂觀豁達(dá)?或許這也是蘇東坡如此受后人喜愛的另一大原因吧?因為繼蘇東坡之后,世間無人能再有這一顆無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蘇東坡,敬畏蘇東坡。
當(dāng)他流放荒島的時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無波瀾。
當(dāng)我再讀起《水調(diào)歌頭》之時,便越發(fā)感觸良多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心緒,思念親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這或許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只不過是酒后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罷了。他便如同這詩中的明月一般凄涼潔白,高處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為百姓伸冤的凄冷,又有誰能夠懂得呢?那種孤獨,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夠懂得。
這,才是我眼中最為真實的蘇東坡,才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800字篇四
向來相信緣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而且人與書之間亦如此。中學(xué)時代,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另一本像是《朱元璋傳》(不確定,但前一本很確定)。當(dāng)時的反應(yīng)是我怎么可能對這種書感興趣呢?!遂不以為意。然而喜好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隨著知識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你會自然而然的對一些東西產(chǎn)生興趣,甚至是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這本書……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學(xué)于此。期間與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蘇堤的南端,旁邊即是蘇東坡紀(jì)念館,遂進(jìn)去參觀。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語堂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話是這樣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diào)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部……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看完這番話,很有共鳴。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活的瀟灑自在、灑脫率性,做著各種各樣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靈,做著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懲惡揚(yáng)善,有強(qiáng)烈的正義感,有著知識分子階層的悲憫情懷和極高的道德修養(yǎng),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人生,堪稱完美!
之后與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蔥蔥的蘇堤之上,堤上有六個拱橋,甚是美觀。一千年后還能享受到蘇東坡提供給我們?nèi)绱说难胖碌沫h(huán)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偉大,對他的崇拜也劇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猶豫的把《蘇東坡傳》給買了下來。
看完后,確實是本好書,對自己很有啟發(fā):人生還可以這樣有趣,原來心靈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時也進(jìn)一步明白了應(yīng)當(dāng)怎樣做人。林語堂先生,這位學(xué)貫中西,兼具西方浪漫與東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優(yōu)美的文筆把這位極為有趣惹人喜愛的文壇巨匠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回味無窮!
下面就簡單的說說自己的感悟:
首先,蘇東坡是一個讀書人,而他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則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清高—你們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們玩呢—而是變得更加包容,更加隨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種對這個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對萬事萬物的包容?!拔嵘峡膳阌窕蚀蟮?,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碧K東坡的這句自我評價可以說是對此意一個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國著名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經(jīng)典的詩《如果》里面也寫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卻拒絕隨波逐流;或與王者同行,卻不忘,庶民本色……可見,在這個話題上了東西方思想巧妙的達(dá)到了統(tǒng)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這個道理蘇東坡可以說是踐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貶到偏遠(yuǎn)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臺記》中所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藍(lán)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橋、星辰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蘇軾眼中只要它們隨機(jī)的自由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關(guān)鍵要有一顆美妙的心靈,讀完蘇軾的文章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妙,寫的這么美,這么妙,驚嘆其心靈之如此美妙!所以蘇東坡文章的魅力不僅在于文筆,更在于其心靈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靈優(yōu)美,最關(guān)鍵的是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一顆心無雜念的孩童般的心靈。蘇軾無疑全都具備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過人的才華—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東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蘇軾是把這兩點結(jié)合并發(fā)揮到極致的。
一顆美妙的心靈還不足以成就蘇東坡的成就,他的樂觀豁達(dá)的心態(tài)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語堂對他評價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會一蹶不振,但蘇東坡終非常人。對他來說生活是要繼續(xù)的,遭遇挫折更要樂觀的面對生活,更要積極的去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美。既然官場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別的地方尋找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隱士般逍遙自在的生活:散步、讀書、耕種、釀酒、與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寫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著呢,生活終歸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發(fā)掘和經(jīng)營。
在我看來,正是由于蘇東坡有一顆孩童般的心靈,使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靈才能如此美妙,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真性情的人。樂觀豁達(dá)的心態(tài),使他樂觀的面對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過人的才華和極高的道德修養(yǎng),一個名垂千古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蘇東坡也就不足為怪了。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 蘇東坡傳讀書心得800字篇五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晌覍μK東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知道蘇東坡原來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后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云墓志銘》和《悼朝云》一詩中表達(dá)了自己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盡管有過數(shù)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fēng)。他寫詩諷刺群鳥未可辨雌雄,后又寫?yīng)q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shù),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xiàn)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xué),也表現(xiàn)出他個人的氣質(zhì)與風(fēng)格,機(jī)智學(xué)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yuǎn)離了塵世的喧囂,回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xí)慣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應(yīng)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huán)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dá)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余情。
細(xì)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tài)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9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