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優(yōu)質(zhì)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5 05:35:07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優(yōu)質(zhì)20篇)
時間:2023-11-25 05:35:07     小編:FS文字使者

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nèi)容、主題、情感等方面的個人觸動和感受的總結,它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讀書籍的內(nèi)涵和思想,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讀后感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觀點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需要通過閱讀全文,了解作者的意圖與觀點;其次,我們可以通過與作者對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最后,要注意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并且結合作品中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論證。這樣我們就能寫出一篇有思想、有見解的讀后感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寫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寫出更好的讀后感作品。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一

親子教育是每一代的父母都很關心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責任;特別是這些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多元使這些年代的父母們面臨更多親子教育的棘手問題,一大批教子的書籍和講座應運而生;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和實際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重視親子教育并看過很多教子書籍的父母、甚至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理論、知識轉(zhuǎn)變?yōu)樾袨?,甚至存在誤解和歪曲。春節(jié)假期里,不經(jīng)意間看到龍應臺寫的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使我感慨,也激發(fā)我整理這些年對“親子教育”的思考。

我發(fā)現(xiàn)父母抱怨“孩子出問題了”,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不了解“發(fā)展心理學”。雖然父母都是從小一步步長大,可很多時候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就忘了十歲、二十歲時,我們是怎樣的?!

——三四歲的孩子,早上媽媽急急忙忙把孩子穿好衣服、襪子趕著上班,可孩子偏偏把穿好的襪子脫了,倔強地擺弄著襪子非要自己套在腳上不可!孩子為什么要這樣?是孩子不聽話嗎?父母是否意識到這是孩子要成長、要“成為自己”最初的獨立宣言?這樣的“獨立宣言”一直持續(xù)到青春期。就像書中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獨立宣言“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與’,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總關注知識技能的獲得,卻很少關注身為父母的自己,殊不知,父母人格的完善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這些孩子和父母的互動中,外在的東西已不重要,也沒有對錯,不管是糖果、電游還是鋼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孩子身上看到我們自己:自主還是被動?依賴還是獨立?我們的人生選擇是服從于內(nèi)心還是外在?我們是怎樣表達自我的?我們有怎樣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是怎樣形成的?只有知道了自己,才可能更深刻的理解到,在親子教育中,作為父母是怎樣刻畫著孩子的心靈!在這本書里,龍應臺給兒子的信中,有很多是對自己的回顧和整理,而不是對兒子說教。

親子教育中的誤區(qū):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安德烈對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書里也搜集了一位讀者的來信,這位讀者說出自己的痛苦:因為沒有按照母親的意愿選擇職業(yè)而和母親關系僵化。寫到這兒,我有些難過,想起前幾天問孩子:“你是不是有時候很煩媽媽管你?”雖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為我總會有些不隨她意的要求,要她別睡太晚、別起太晚,要她別吃不健康的東西……可心里還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媽媽,并且知道媽媽已很努力地“放手”讓她做自己了,就像龍應臺寫到:“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他媽的不容易啊!”。后來,我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給孩子一封信”的時候,寫了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媽媽在你成長路上,肯定會出錯,會誤解你、傷害你,但媽媽在努力……”沒想到,孩子看完信感動地叫著“媽媽”跑過來,擁抱著我!其實,孩子更容易寬容我們!

——“我把經(jīng)驗教訓傳給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彎路”

可以說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好的愿望未必預想的結果。因為,人生成長中最有價值的其實是挫折!當我們到了不惑之年以后,回想自己的過去,讓我們變得睿智的是當年“不聽老人言”而導致的“吃虧在眼前”;可我們卻幻想著我們的孩子不用這樣成長!這對父母來說的確難以做到。龍應臺看著失戀的兒子,這樣寫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進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教育就是“言傳”“說教”或者“講道理”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有超出我們想象的能力,甚至這些能力是成人喪失的;有心理學家說“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的確,假如我們大人當著孩子面說的不是我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千萬別以為你“說的”會有用!言語只是溝通表達的一種形式,肢體語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勢,都在表達著我們自己,而后者跟接近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

有天接到一個高三家長的求助電話,說女兒最近因為一次重要的考試成績出乎意料而很難過,情緒很低落,當這個家長只說幾句孩子的情況后就像“機關槍”一樣的語速說,孩子的成績從來沒這么差過,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報給我,認為是批改卷子有問題;電話聽筒離我耳朵一尺遠,我仍然能聽見這位媽媽聲嘶力竭的聲音,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和氣憤。我想這樣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媽媽想安慰孩子:“別擔心,這次考試不算什么,我們有實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我想媽媽即使這樣對孩子說過,似乎還不如不說。因為這位媽媽掩飾不住的情緒就會傳給孩子,而這樣的情緒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在家庭里發(fā)生作用。

如果說到教育,不給父母支點招似乎沒有滿足對“權威”的期待,可教無定法,正因為沒有相同的孩子使教育不能像流水線一樣規(guī)模加工而只能稱為一門藝術,需要用心對待!同樣的問題、同樣的話語,對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情景,就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結果;如果一定要找出親子教育的定法,我想就只有這一點是不變的:態(tài)度——一種接納孩子的態(tài)度。

什么是“接納”?“接納”不是“接受”、“屈從”;“接受”或“屈從”有消極、放棄的意味,不再有改變的渴求;接納是從不考慮事情也許或應該成為的樣子,它是事情成為了開始,而不是結束;放棄就像是個死氣沉沉的結局,接納就像是個生機勃勃的開始。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二

安德烈是龍應臺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臺離開德國,應邀回到臺灣,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生”,“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臺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jīng)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臺決定與他協(xié)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fā)。于是,龍應臺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說: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贊嘆,她的文字也有著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臺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蔽矣X得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說,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應該說,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臺《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昵結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yōu)橄舸鷾?、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xiàn)了有著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嘆百年樹人之不易。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三

在讀完《孩子,你慢慢來》后,對龍應臺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到很有意思,所以就決定讀一讀她的另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這本書后,我對龍應臺母子之間的交流感到很吃驚。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討論的很多話題我認為不是一個18歲的男孩會考慮的,更別說和父母一起討論了。我認為18歲的孩子和父母談論的一般都是很自己相關的一些事情,而龍應臺母子談論的大多數(shù)是民族、文化、國家等等很嚴肅的問題。這也許就是家庭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吧。

雖然我不太喜歡他們談論的話題,但是通過他們的交流,我看到了一種平等的交流方式:理解和包容。在交流中,我們常常會受到自己身份的影響,比如我們經(jīng)常會以長輩、上司的口吻去和別人交談,這其實是不平等的交流,而這導致的結果也往往不如我們所愿。但在龍應臺母子身上,我看到了平等。安德烈喜歡hi-pop,所以龍應臺就試著去聽這些音樂,然后再和他交流。同樣,安德烈也會問他媽媽18歲時的愛好、想法。在彼此了解之后,他們就會試著理解和包容對方的一些做法。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四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xiàn)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五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會抱怨,抱怨孩子們叛逆,不聽話,甚至有些強勢的父母會惡語相向,說“不孝子”。其實,所有事情都是雙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難道沒有錯嗎?有,當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責孩子那樣指責父母不是嗎?我們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不滿了,于是出現(xiàn)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從沒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一味的覺得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對的,理由就是“吃過的鹽比孩子們吃過的米都多”,社會經(jīng)驗豐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沒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全盤接受。長大后,有思想了,一旦與父母的意見發(fā)生沖突,父母就該生氣了,經(jīng)常掛嘴邊的活“我是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頂撞了”“小時候那么聽話,越長越不聽話了”。估計每個孩子都聽過類似的話。

身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從自己上找找問題?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對的嗎?自己所有認為的對我們好是真的我們想要的嗎?當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時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決定,但孩子們長大之后我覺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聽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網(wǎng)上流行過一句話(主要在戀人之間):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卻買一車蘋果給我!我覺得在父母與孩子間同樣適合。

所以,如果經(jīng)常溝通的話,就可能避免出現(xiàn)這類問題,父母要拿出時間與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夠走進彼此的世界。當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親節(jié)的祝福!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六

他們在自由散漫的氣氛里討論著城鄉(xiāng)差距,討論著歐洲與中國的人人思維與集體思維,討論著種族認同及歸屬,討論著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梢运谒媲俺闊?,可以在她對面述說戀愛與學校的苦惱,可以忘記這令人厭煩的輩份關系,進行一次次的心與心的交流。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能擁有一位可以傾聽你的心聲的母親,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運,有一個努力進入他世界的母親,能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體會親情與人生的大愛。

作為輕狂桀驁的零零后,我們用最新的手機,穿最潮的衣服,聽最燃的音樂,自以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點,自以為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飄飄然的我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卻忘了是誰一直在拼盡全力將我們頂?shù)饺缃竦母叨?,獲得當下的一切。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與父母永遠都有連結,自呱呱落地時,臍帶便是那有形的絲線,將弱小的我們與父母相連;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對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溝也可以消除!龍應臺與安德列相隔那么遠都能重新相擁,只是相隔幾十年的我們很快便能連結。去打一通兩分鐘的電話,去發(fā)一條“我愛你”的短信,去錄一個有著我們笑臉的視頻,去那凍結在長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隱忍內(nèi)斂的愛。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沖擊中探索到令人懷念的親情,能重新握住那寬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懷里,能吃著她做的小菜,像小時候那樣,拉著她不斷地叫著:“媽咪,我愛你!”

在這36封書信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在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來時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絕倫,有思考,有感動,有震撼,有探討。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有你在我身旁,聽我講著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

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龍應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里行間不僅透露著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里,兒子的心理已發(fā)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xiàn)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打開兒子心中的墻,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jīng)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七年時光里,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并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并沒有因為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里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著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F(xiàn)實生活中,也許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了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愿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啟發(fā),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xù)續(xù)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里的信件所談內(nèi)容設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xiàn)在這個年紀所不能了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龍應臺試著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著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著臉,那只能說他可能是網(wǎng)上所說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wǎng)上看職業(yè)游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游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么戰(zhàn)術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wǎng)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論的東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lián)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是什么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里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夸,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臺一般,每一句都發(fā)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么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fā)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jīng)不小了,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志為一只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說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么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nèi)容自然要豐富一些。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后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著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傊次液臀覌尩南嗵幏绞?,就像看一對姐妹,聊游戲,聊好歌,聊小說,有時也會聊聊學習。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習,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臺。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后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臺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蛻變。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個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這本書的語言直接到讓人感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感覺。龍應臺與她的兒子帶著不同的心態(tài)寫信,兩人之間的感情不斷地在變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兒子內(nèi)心,想要打開那扇無形大門的母親。與這位偉大的母親相對的是一個青年對不母親的不屑與桀驁,可隨著母親的漸漸深入,兒子的態(tài)度也出現(xiàn)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開始所謂的為了稿費而寫,直到純屬是想要與母親交談而已。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復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系,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系。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著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傄詾樽约汉苈斆?,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后,有著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著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yōu)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有一個家,在等著你。

最近,我在讀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母子倆的三十六封家書。

龍應臺是安德烈的母親,當他們開始寫信的時候,安德烈十八歲,龍應臺之所以給安德烈寫信是因為她想知道十八歲的兒子內(nèi)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為這,他們互相足足寫了三年。

在讀的過程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僅僅是母子關系而是朋友的關系,他們之間彼此安慰,彼此關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媽媽一樣,以朋友的方式和我進行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書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樂,他旅行,開聚會……可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天都在學習,大人和老師們光知道讓我們學習,不給我們自由,我覺得生活少了許多樂趣。我知道學習對我們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放松。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之間年齡相差近三十歲,他們之間對許多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其實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每當這時,我都會仔細思考一下,看看誰說的有道理,就采同鄉(xiāng)會誰的意見,我的媽媽平時比較尊重我的意見。

我還會細細品味這本書的。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七

今天終于把計劃中要讀的龍應臺先生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完了,也終于明白這本書為何如此經(jīng)典。36封來往家書,她與大兒子安德烈推心置腹的訴說與質(zhì)問,一樁樁,一件件,哪件不是我和我們所經(jīng)歷或在經(jīng)歷的日常。

論個人,他們聊個人的信仰、自由和理想,這些字眼像是穿越千年來到我眼前。從打算留在這個城市的那天起,我們要開始奮斗,為房子,為謀生,為立足,而漸漸與故鄉(xiāng)等這些字眼好像斷了聯(lián)系。家里人以我為榮,但褪去看似光鮮的外衣,內(nèi)里的煎熬只有自己知道。日漸麻木的內(nèi)心,對這些字眼不再敏感。忽然讀起18歲的人信中這些字眼,唯憶起少年不更事之時。

論家庭,可能書中的安德烈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不知現(xiàn)在的他會跟母親聊家庭的事情嗎。想想我們二人之家成立半年以來,和以前的二人生活并沒有任何改變。張先森每天都在窗外的樓燈快滅完的時候回到家,比之前更辛苦。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而能替他做的只有準備好水果倒一杯水。想起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想象自己以后的樣子,一定像電視里那些厲害的人,為身邊的人撐起一片天,能夠讓父母不再操勞,能夠和自己愛的人一起享受生活……原來,生活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論社會乃至這個國家,我理解龍應臺先生的經(jīng)歷讓她沒有那種強烈的愛國感,我也羨慕安德烈生在一個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也算是,我見證了這個國家的昌盛,我愛這個國家,但出身草根,也見過底層的窮苦人,也慶幸我對他們保持著一種清醒的同情心?,F(xiàn)在的工作,讓我進入一個新的圈子,看到不一樣的事情,也對這個社會運行有了更多認識,最深刻的感受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句話的浪漫情懷就能改變的,只憑一個人,力量太有限。

我也相信龍先生所說的,“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p>

愿你出走一生歸來仍是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八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

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龍應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里行間不僅透露著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里,兒子的心理已發(fā)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xiàn)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打開兒子心中的墻,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jīng)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七年時光里,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并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并沒有因為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里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著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F(xiàn)實生活中,也許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了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愿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啟發(fā),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

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他們在自由散漫的氣氛里討論著城鄉(xiāng)差距,討論著歐洲與中國的人人思維與集體思維,討論著種族認同及歸屬,討論著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可以他在她面前抽煙,可以在她對面述說戀愛與學校的苦惱,可以忘記這令人厭煩的輩份關系,進行一次次的心與心的交流。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能擁有一位可以傾聽你的心聲的母親,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運,有一個努力進入他世界的母親,能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體會親情與人生的大愛。

作為輕狂桀驁的零零后,我們用最新的手機,穿最潮的衣服,聽最燃的音樂,自以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點,自以為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飄飄然的我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卻忘了是誰一直在拼盡全力將我們頂?shù)饺缃竦母叨?,獲得當下的一切。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與父母永遠都有連結,自呱呱落地時,臍帶便是那有形的絲線,將弱小的我們與父母相連;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對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溝也可以消除!龍應臺與安德列相隔那么遠都能重新相擁,只是相隔幾十年的我們很快便能連結。去打一通兩分鐘的電話,去發(fā)一條“我愛你”的短信,去錄一個有著我們笑臉的視頻,去那凍結在長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隱忍內(nèi)斂的愛。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沖擊中探索到令人懷念的親情,能重新握住那寬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懷里,能吃著她做的小菜,像小時候那樣,拉著她不斷地叫著:“媽咪,我愛你!”

在這36封書信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在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來時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絕倫,有思考,有感動,有震撼,有探討。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有你在我身旁,聽我講著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龍應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里行間不僅透露著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里,兒子的心理已發(fā)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xiàn)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打開兒子心中的墻,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jīng)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七年時光里,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并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并沒有因為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里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著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了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愿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啟發(fā),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最近,我在讀一本課外書,這本書的名字叫《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是母子倆的三十六封家書。

龍應臺是安德烈的母親,當他們開始寫信的時候,安德烈十八歲,龍應臺之所以給安德烈寫信是因為她想知道十八歲的兒子內(nèi)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為這,他們互相足足寫了三年。

在讀的過程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不僅僅是母子關系而是朋友的關系,他們之間彼此安慰,彼此關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媽媽一樣,以朋友的方式和我進行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尊重。

書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樂,他旅行,開聚會……可是我們的生活從早到晚一天都在學習,大人和老師們光知道讓我們學習,不給我們自由,我覺得生活少了許多樂趣。我知道學習對我們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有所放松。

安德烈與母親龍應臺之間年齡相差近三十歲,他們之間對許多事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國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國。其實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每當這時,我都會仔細思考一下,看看誰說的有道理,就采同鄉(xiāng)會誰的意見,我的媽媽平時比較尊重我的意見。

我還會細細品味這本書的。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個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與她成年的兒子之間3年的通信。

書中的一個個深奧的問題,敲打著我的心靈,或許我從未想過如此復雜的國家、信念、家人之間的那層不明的關系,可作者龍應臺卻看透了這一層關系。用龍應臺在書中的一句話叫:我是一個難民的女兒,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雖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卻永遠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關心,會被我當成嘮叨。我只顧著自己的花樣年華,卻不顧父母的日漸老去。

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那個聰明,其實是愚笨。我們總是不顧一切的大步向目標走去,絲毫不知道在背后,有著一雙關切的眼睛,有一雙渴望的眼睛,等著你回頭來看看她。

龍應臺用她優(yōu)美具有色彩的語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與辛酸,讓我懂得,無論你走到哪里,總有一個家,在等著你。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讀了一本書,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讀了15萬多字的書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雖然我現(xiàn)在還堅持持著兩周至少看一本書的計劃,也確實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這種毅力這種興趣去讀這本書--《親愛的安德烈》。

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書》媲美的書,傅雷通過家書培養(yǎng)了一名鋼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學習。而龍應臺通過家書首先是認識了兒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兒子,同時也被兒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師們學習。

我不想贅述這部書的好!對于我來說,每一部書的好,寫出來的或是說出來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文傳的。那是一種心靈的享受,這種享受經(jīng)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靈魂的亢奮!

其實,邊讀,我也在搜索我身邊是否也有類似她們母子那樣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結果是幾乎為零。如果我們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龍應臺母子一樣的,能夠彼此進行心靈的交流,那我們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們的社會才是真正和諧的社會。世上可以沒有成批的科學家,但不能沒有成批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反過來說,有了成批的數(shù)也數(shù)不盡的心靈健康的社會人,就會有真正的于社會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學家。

買本《親愛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邊,比如你的隨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書房的書桌上,比如你的辦公室的辦公桌上,比如說你的床頭柜上,比如說你的私家車里。盡管你可能曾經(jīng)認認真真的讀過一兩遍了,你還是可以在閑來無事時,把她當做一種心靈的消遣,繼續(xù)讀一讀她,再接受一次心靈的教育!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一

不是第一次讀龍應臺的作品了。我喜歡她的文字,坦率、冷峻又透著一絲溫柔。在眾多的母親之中,她是那種理智型的,疼愛孩子還能理智地去愛孩子。我從她的身上學到了為人母的智慧。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兒子合著的,其實是安德烈和母親思想的交鋒。方式是獨特的,也很具吸引力。我想象著也有那么一天,十八歲的女兒坐在我對面,我仔細端詳她:臉上沒了稚氣,有股冷冷的氣質(zhì),她甚至刻意和我保持距離,不讓我親她,不讓我摟著她,抱她,就像小時候那樣。她不讓我呼她的小名,特別是在她的同學面前。這些我都可以忍受,可我不能忍受的是她說話的語氣,好像在向我宣言:她獨立了,不再依賴我。我真的不適應,這可怎么辦?我可愛的小棉襖,你當真要從我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了嗎?要讓我再一次地體會陣痛的痛苦嗎?一個生命從母體中分離出去,第一次讓母親感受到的是迎接新生命的喜悅,第二次卻是不舍。

還好,女兒今年十四歲,我還有這么多年的時間去寵她,抱她,了解她。也給她機會認識自己的母親,就像書中的安德烈那樣。這將是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歲月。

我讀到第二十八封信《給河馬刷牙》,對里面的一段話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一個患上了焦慮癥的媽媽。對不可知的未來提前憂慮:擔心孩子成績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擔心就業(yè)形勢不好找不到好工作,擔心孩子不能有優(yōu)渥的生活。卻從沒有問過女兒將來喜歡干什么,是否快樂。

去年發(fā)生了一件事,我希望是這樣的:期末考試在緊鑼密鼓中結束了。兩天后我收到女兒的考試成績,不太理想,和預期的差別很大。我冷靜地想了想,然后和她爸爸談了談,思前想后,我們決定不再批評她。我想孩子已經(jīng)努力了,為什么還要和“鄰居家的孩子”比呢?我們也來一次靈魂的談話,我聽得很仔細,她說的很盡興,那一刻,我感覺我們不再是母女,而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事實其實是這樣的.:我吼了女兒,爸爸嚴厲批評了她,說的話也很難聽,把她所有的努力都一筆抹殺了。

我寧愿這一幕沒有發(fā)生。看了龍應臺給兒子的信后,我把這段話認真仔細地謄寫下來,拿給孩子看,拿給她爸爸看,并把它貼在了客廳醒目的地方,時時警醒自己。

經(jīng)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我和女兒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我嘗試著去認識一個十四歲的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從頭學起,認真地去聆聽她的話,關注她的內(nèi)心,關注她的成長,關注她的朋友,不再僅僅關心她的成績。而她,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也回報了同等的關心,她也停下腳步觀察自己的媽媽,長了幾根白頭發(fā),多了幾道皺紋,今天穿的什么衣服,合不合體。在我生病的時候同樣的噓寒問暖,端過一杯熱騰騰的水。

龍應臺教會了我如何與孩子溝通,即使意見不同也可以無話不談。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彪m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我和女兒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思想的碰撞,不是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是因為年齡而產(chǎn)生的代溝。她追星,喜歡范丞丞,我內(nèi)心里很排斥這種奶油味的小男生,覺得沒有男人的氣概。可我不會去干涉她,我為什么要將自己的審美觀強加給孩子呢?所以我答應她買來了范丞丞的海報送給她當禮物,她也答應我更加用功地學習。暑假追熱播電視劇《陳情令》,我一開始不喜歡,后來和她一起追的過程中,我竟也慢慢喜歡上了,我們一起評劇中的人物,劇中的情節(jié)。原來我們也是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啊,我也能做到和龍應臺一樣,在一個無比美麗的夜晚,和自己的孩子侃侃而談。這真的成為了我們母女生命當中值得永遠珍惜的時刻。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學會了做母親,學會了以正確的方式釋放愛。我明白了:愛不能成為控制孩子的理由。應該學習放手,目送她去到達她想去的任何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二

四年,并不太長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從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時隔四年,當龍應臺再次見到安德烈時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寧靜和深沉讓她感覺陌生。雖然彼此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jīng)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若是有人問我在《親愛的安德烈》中讀懂了什么?我只能說我讀懂了時光,它就像是一個慈祥又嚴厲的老者,它會把美好的時光毫無保留地贈予,同時它也會將這美好變的短暫、耐人尋味。

時光永遠不會老去,但它的消逝卻悄悄帶走我們的青春,歲月的流逝,獨留依稀的回憶、心底珍藏……時間永遠不會停下它匆忙的腳步,無法抹去的是記憶里獨特的美……朦朧中仿佛又想起:滿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擊石,只是那些晨昏相處,相濡以沫的好朋友們,從此各奔四方,歲月的塵沙,滾滾撲面,再重逢時,也已不再是原來的少年了。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三

當我在讀過著名作家“龍應臺”與她兒子“安德烈”共著的《親愛的安德烈》后,才發(fā)現(xiàn),所謂的“代溝”只是人們不知道怎樣溝通而已。

每一封信都充滿了他們的真實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這36封信,使他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對方,了解了兩代人。最后,成果是顯著的,一個54歲的母親與她21歲的兒子,也能有共同的話語了。

龍應臺曾寫道,以前,與他兒子通電話時,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仿佛與現(xiàn)在有些家庭的情況差不多,兩代人之間也沒聲么話語,問問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怎樣溝通?有溝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要是真正溝通起來,當你了解對方的想法后,或許會發(fā)現(xiàn),對方可能與自己的印象判若兩人。家長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這樣才不會有代溝??!

龍應臺在書后寫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報以同樣的努力。

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

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那我們呢?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四

《親愛的安德烈》是臺灣作家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的三十六封信!他們經(jīng)過寫信的方式,敞開心扉,了解彼此!

是的,這是一個兒子與母親之間乏味的對話。我們長大了,總認為自我是個獨立的“人”了!

可是,我們沒有想過父母,他們很愛我們,很期望我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并經(jīng)過有效地溝通來增進彼此的感情,也期望走進我們的內(nèi)心,能夠更加了解我們。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溝通問題上,天下的媽媽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為離家較遠,所以我不得不住校。離開了溫暖的家,不能每一天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每一天晚上的電話成了我和媽媽的必修課。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如龍應臺和安德烈一樣?!敖袢赵鯓訕??”“挺好的?!薄皩W校生活還適應嗎?”“十分適應”……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了這種對話的蒼白無力。本來我與媽媽之間的溝通就是為了了解彼此,可是此刻這樣的簡短對話,既還原不了我們的真實生活,也供給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幫忙,對我們來講都毫無意義。猶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飯后的閑聊時間,恰巧媽媽和我談及了相同的問題。原先,我們兩個心里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媽媽因為捕捉不到我真實的生活信息,而感到無助和不安;我也因為逃避問題,而過于敷衍,流于套路,沒有真實勇敢地表達自我。

經(jīng)過這次談話,我也認識到我在和媽媽的溝通中存在不少問題。我想:下次和媽媽電話溝通時,我會如實說明我在學校的真實情景,即便媽媽跟我談些我不想說的事,我也會端正態(tài)度,耐心回答!媽媽也說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提高。經(jīng)過這次談話,我們改變了溝通的策略。媽媽每次打電話會更加關注我的感受,開場白變成了:“今日感覺怎樣樣?”這樣的問話,讓我感覺很簡便,沒有被逼迫,被隨意評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媽媽講一些我在學校的生活狀況。大多數(shù)時候媽媽只是默默傾聽,偶爾有一些問題,媽媽也會供給一些自我的觀點和角度。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雖然沒有給我供給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可是總會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通話時間也比以往長了許多。媽媽也會把自我每一天的所見所聞,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訴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單調(diào)乏味。我們的對話資料不再蒼白無力,逐漸變得充實起來。我們也開始真正走進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父母會不愛孩子?我們在長大,他們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再年輕。我們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齊的時光,多與他們溝通交流!

就是這樣,龍應臺母子倆敞開心扉!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

我相信,經(jīng)過這樣的談話,我和媽媽的溝通會越來越順暢!媽媽也會重新認識她人生里第一個十三歲的我,我也會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媽媽!這更會增進我們的感情和相互欣賞。因為愛就是溝通的理由!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彪m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他說在德國小鎮(zhèn)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zhèn),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tài),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fā)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六

在所有信件中,我最喜歡《給河馬刷牙》這一篇,針對兒子未來的工作選擇,龍應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因為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如果你喜歡的是動物研究而不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那么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也是有意義的。我覺得這樣的擇業(yè)觀是很正確的,可是很多人卻被世俗的標簽迷失了雙眼,選擇外表風光,實則令自己痛苦不堪的工作,為了讓別人艷羨,實則苦了自己。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龍應臺還說,她不希望兒子做一個靈魂的漂泊者,也許那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苦楚。沒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為苦楚而變得比較[]深刻。這段話,也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很多大師級人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快快樂樂的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寫了這么多讀后感,我發(fā)現(xiàn)《親愛的安德烈》是最難寫的,里面的思想太豐富,差異性太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時代什么樣的主題都有。

有時候不得不選擇站隊,站在母親龍應臺這一邊,還是站在安德烈一邊,同一個問題他們說的好像都有道理。同為20多歲的年輕人,我很多時候跟安德烈的想法是一樣的,卻也知道母親龍應臺此時的成熟想法只能是我日后可以理解的。

寫到最后,我好像從復雜的主題中找到了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七

曾被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深深的感動,感動于這位偉大而深情的母親,能用一顆尊重、包容的心和她的孩子們共處。年后,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親愛的安德烈》,像一部長篇的連續(xù)劇,從孩童階段看到了青少年時期,一頁接一頁,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這本書信集收錄了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三年來的36封書信。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當看到這樣一個介紹時,心底涌出的是些許的羨慕:如果我的孩子在她18歲的時候,還能和我保持書信聯(lián)系,那該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拖癜驳铝以跁镎f到的“我跟我的母親,有了聯(lián)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p>

所以,我開始嘗試用文字來記錄我和涵涵之間的點滴片段,希望在將來某個時候我想念她時,回頭翻看這些文字,播放一段自己的電影,看見她稚嫩的小臉、清澈的雙眼和甜甜的笑容。

整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母子倆因為年齡差距和東西文化背景差異,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但是,他們只是就事論事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沒有試圖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而更像是他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十八歲的安德烈能和母親堅持通信三年,在信中,他們無話不談——政治、喝酒、旅行、戀愛、各種困惑,如果沒有長久以來的彼此尊重,我想,他們母子是不可能有這份信任的。

我也一直在努力做到和涵涵平等相處,并為此常常有些沾沾自喜,然而,安德烈的一段話卻讓我陷入了沉思,他說“mm,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是啊,孩子的“自由”和“權利”不應該是我們賦予的,而是他們來就應該享有的。這種“自由”和“權利”不能因為家長心情不好而被隨意剝奪,也不能因為家長怕麻煩而被隨意剝奪,更不能因為家長怕失去自己的“權威”而被隨意剝奪。

通過龍應臺的文字,我似乎重新認識了我的孩子,我的父母和我自己。我們的孩子在慢慢長大,他們需要的空間與界限每一天都在悄然的發(fā)生著變化,想要真正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需要不斷整理自己積年累月的想法與觀念,能有新的活力去跟隨孩子的`腳步。我們的父母帶著對子女不變的關心正在老去,他們所需要的有可能只是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句問候、一句肯定。我想,當我們努力去改變、去理解、去包容,我們和父母、孩子之間也終將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彼此世界的橋梁。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八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偸沁哆缎跣醯亟形易鲆恍┎槐匾龅摹靶∈隆薄辽傥沂沁@么認為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著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shù)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么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著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于是,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fā)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著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說的那樣:愛,并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系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著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著。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十九

在我的閱讀感受里,龍應臺是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名字。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我接觸到龍應臺的雜文集,即被龍旋風犀利深刻、頗具獨立性、充滿民主權利意識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認同她被譽為思想界不讓須眉的鐵骨金剛、女斗士。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母子書信集,書中收錄了她與長子安德烈的36封往來書信。母子倆以通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相信更多的讀者是被龍應臺的文字感動著的。她是一個溫情的母親,用所有母親都具備的關愛來關心兒子的飲食起居,譬如叮囑兒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風、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溫情的母親,她在信中談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問題。她談自己的青春歲月,談價值觀差異,談對民族、國家、文化、道德的看法。這些從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獨到、優(yōu)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許,是她把兒子當朋友來理性地交流;也許,歲月滄桑、豐富閱歷已略略磨平了她的棱角。

《親愛的安德烈》已紅遍大江南北,頻頻登上各大圖書排行榜的領先位置。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共鳴,不管你是別人的父母,還是別人的兒女這本書一定能勾起你對人生的思考,以及頓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龍應臺的粉絲那樣,把自己寫過的關于我女兒劉源源的幾十篇文章,放進了電腦里的一個新文件夾,起名《親愛的源源》。

親愛的安德烈學生讀后感篇二十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心臺灣的過去,不關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8284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