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答案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及兩人明品格篇一
召公諫厲王弭謗
先秦:佚名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芹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xiàn)詩,瞽獻(xiàn)曲,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譯文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zé)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國的巫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wèi)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國人不敢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zé)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決堤,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dǎo)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jìn)獻(xiàn)諷喻詩,樂師進(jìn)獻(xiàn)民間樂曲,史官進(jìn)獻(xiàn)有借鑒意義的史籍,少師誦讀箴言,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wù)的百工紛紛進(jìn)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dá)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zé),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dǎo),元老們再進(jìn)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shè)法預(yù)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dá),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釋
謗:指責(zé),公開的批評。
(1)弭(mǐ)謗:消除議論。弭,消除。謗,公開批評指責(zé)別人的過失;謗言,這個詞后來一般作貶義詞。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為職業(yè)的人。
(3)莫:沒有誰。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動詞。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礙。
(6)川壅(yōng)而潰:壅(yōng),堵塞。潰:水沖破堤壩。
(7)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暢通,為:治,決:挖開,排除,導(dǎo):疏通。為川者:治水的人;決之使導(dǎo),引水使它流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導(dǎo)百姓,使之盡言。宣,放,開導(dǎo)。
(9)聽政:治理國政。聽,治理,處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詩:指采集于民間的諷諫詩,不是指《詩經(jīng)》。
(11)瞽(gǔ)獻(xiàn)曲:盲人樂師向國王進(jìn)獻(xiàn)樂曲。瞽,無目,失明的人。
(12)史獻(xiàn)書:史官向國王進(jìn)獻(xiàn)記載史實的書籍。
(13)師箴(zhēn):少師進(jìn)獻(xiàn)規(guī)勸的文辭。箴規(guī)諫的文辭。
(14)瞍(sǒu)賦:無眸子的盲人吟詠(公卿烈士所獻(xiàn)的詩)。瞍,沒有眸子的盲人。賦,朗誦。
(15)曚誦: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的文章)。曚,有眸子而看不見東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傳語:百姓的意見間接傳給國王。
(18)近臣盡規(guī):常在左右的臣子,進(jìn)獻(xiàn)規(guī)諫的話。盡規(guī):盡力規(guī)勸。
(19)親戚補察:同族的親屬,彌補并監(jiān)察國王的過失。
(20)耆(qí)、艾修之:國內(nèi)元老大臣把這些規(guī)諫修飭整理。耆,六十歲的人。艾,五十歲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國王仔細(xì)考慮,付之實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國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違背事理。悖,違背。事行,政事暢行,政令通行。而:轉(zhuǎn)折連詞,但是。
(23)于是乎出:從這里生產(chǎn)出來。于,從。是,這。乎,助詞。
(24)。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猶: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寬闊。隰,地下而潮濕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樣。
原:寬闊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濕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由于百姓用口發(fā)表意見國家政治的好壞才能從中表現(xiàn)出來。
宣言:發(fā)表議論。宣:宣泄,引導(dǎo)。善敗,治亂:于是,從這里面。興:暴露出來。
(26)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fù)財用衣食者也:這兩句是說,凡是老百姓認(rèn)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備,這是增多衣食財物 的辦法。。備:防備。
所以,用來……的方法。其:副詞,表示揣測,(這)大概(就是)。所以:用來……的。阜,增加。使……豐富。意動用詞。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現(xiàn)。胡,怎么。
(28)其與能幾何:能有什么幫助呢?這句是說,那贊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詞,那。與,幫助,《戰(zhàn)國策》說:“君不與勝者,而與不勝者?!?/p>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于,副詞。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詞。。于是:從,從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nèi)。
(30)甚:比……更嚴(yán)重。超過。
評析
本篇在結(jié)構(gòu)上與前篇《祭公諫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諫因、諫言、諫果的三段式。首尾敘事,中間記言,事略言詳,記言為主,體現(xiàn)了《國語》的一般特點。但本文的開頭結(jié)尾卻仍有獨到之處。
文章開頭,妙語傳神?!皡柾跖?,國人謗王”,寥寥七字,勝于千言。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謗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壘分明,一開篇便展現(xiàn)給讀者一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諫的緣由,也為厲王的可悲下場埋下了伏筆。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如千鈞之力,又將矛盾推向高潮,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結(jié)尾是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開頭“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語真乃神來之筆,厲王以為高壓就可止謗,因而“大喜”,其實高壓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噴發(fā)前的死寂。結(jié)尾“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這是憤怒與反抗的巖漿在凝聚力量。終于火山噴發(fā),國人**,厲王被逐,那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何其復(fù)雜的斗爭。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寫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個字,對厲王是何等輕蔑,而留給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諫詞,前后都是比喻。前一個比喻,說明“防民之口”的害處;后一個比喻,說明“宣之于口”的好處。只有中間一段切入正題,以“天子聽政”總領(lǐng)下文,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從公卿列士,史、瞽、師、蒙,到百工庶人,廣開言路,暢所欲言,而后經(jīng)天子斟酌取舍,補察時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當(dāng)生動的比喻與嚴(yán)肅認(rèn)真的正題有機(jī)結(jié)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tài)度真誠,用心良苦。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答案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及兩人明品格篇二
《諫逐客書》這篇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tǒng)”的目標(biāo),從秦王統(tǒng)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qiáng)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fù)了李斯的官職。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諫逐客書》文言文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諫逐客書》原文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fēng)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qiáng),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qiáng)?;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qiáng)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fù)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zé)o強(qiáng)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jìn)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dāng)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qiáng)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xì)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zé)o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諫逐客書》翻譯/譯文
我聽說官吏在商議驅(qū)逐客卿這件事,私下里認(rèn)為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西邊從西戎取得由余,東邊從宛地得到百里奚,又從宋國迎來蹇叔,還從晉國招來丕豹、公孫支。這五位賢人,不生在秦國,而秦穆公重用他們,吞并國家二十多個,于是稱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風(fēng)易俗,人民因此殷實,國家因此富強(qiáng),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qiáng)盛。秦惠王采納張儀的計策,攻下三川地區(qū),西進(jìn)兼并巴、蜀兩國,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漢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東面占據(jù)成皋天險,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使他們朝西事奉秦國,功烈延續(xù)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廢黜穰侯,驅(qū)逐華陽君,加強(qiáng)·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堵塞了權(quán)貴壟斷政治的局面,蠶食諸侯領(lǐng)土,使秦國成就帝王大業(yè)。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么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yuǎn)客而不予接納,疏遠(yuǎn)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qiáng)大的名聲了。
陛下羅致昆山的美玉,宮中有隨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飾上綴著光如明月的寶珠,身上佩帶著太阿寶劍,乘坐的是名貴的纖離馬,樹立的是以翠鳳羽毛為飾的旗子,陳設(shè)的是蒙著靈鼉之皮的好鼓。這些寶貴之物,沒有一種是秦國產(chǎn)的,而陛下卻很喜歡它們,這是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國出產(chǎn)的才許可采用,那么這種夜光寶玉,決不會成為秦廷的裝飾;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會成為陛下的玩好之物;鄭、衛(wèi)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會填滿陛下的后宮;北方的名驥良馬,決不會充實到陛下的馬房;江南的金錫不會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會作為彩飾。用以裝飾后宮、廣充侍妾、爽心快意、悅?cè)攵康乃羞@些都要是秦國生長、生產(chǎn)的然后才可用的話,那么點綴有珠寶的簪子,耳上的玉墜,絲織的衣服,錦繡的裝飾,就都不會進(jìn)獻(xiàn)到陛下面前;那些閑雅變化而能隨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麗,也不會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擊瓦器,拍髀彈箏,烏烏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確真是秦國的地道音樂了;那鄭、衛(wèi)桑間的歌聲,《韶虞》《武象》等樂曲,可算是外國的音樂了。如今陛下卻拋棄了秦國地道的敲擊瓦器的音樂,而取用鄭、衛(wèi)**悅耳之音,不要秦箏而要《韶虞》,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是因為外國音樂可以快意,可以滿足耳目官能的需要么?可陛下對用人卻不是這樣,不問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國的就要離開,凡是客卿都要驅(qū)逐。這樣做就說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聲色方面;而所輕視的,卻是人民士眾。這不是能用來駕馭天下,制服諸侯的方法?。?/p>
我聽說田地廣就糧食多,國家大就人口眾,武器精良將士就驍勇。因此,泰山不拒絕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棄細(xì)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業(yè)的人不嫌棄民眾,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東西南北,百姓不論異國它邦,那樣便會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賜福運,這就是五帝、三王無可匹敵的緣故。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拒絕賓客使之去事奉諸侯,使天下的賢士退卻而不敢西進(jìn),裹足止步不入秦國,這就叫做“借武器給敵寇,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中不出產(chǎn)在秦國,而寶貴的卻很多;賢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驅(qū)逐賓客來資助敵國,減損百姓來充實對手,內(nèi)部自己造成空虛而外部在諸侯中構(gòu)筑怨恨,那要謀求國家沒有危難,是不可能的啊。
《諫逐客書》注釋
(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晉人的后裔。穆公屢次使人設(shè)法招致他歸秦,以客禮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幫助秦國攻滅西戎眾多小國,稱霸西戎?!叭帧?,古代中原人多稱西方少數(shù)部族為戎。此指秦國西北部的西戎,活動范圍約在今陜西西南、甘肅東部、寧夏南部一帶。
(2)“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晉滅虞被俘,后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國。逃亡到宛,被楚人所執(zhí)。秦穆公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出,用上大夫,故稱“五羖大夫”。是輔佐秦穆公稱霸的重臣?!巴稹保▂uān),楚國邑名,在今河南南陽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經(jīng)百里奚推薦,秦穆公把他從宋國請來,委任為上大夫。百里奚對穆公說:“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宋”,國名,或稱“商”、“殷”,子姓,始封君為商紂王庶兄微子啟,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亂后將商舊都周圍地區(qū)封給微子啟,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約有今河南東南部及所鄰山東、江蘇、安徽接界之地。公元前三世紀(jì)中葉,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殺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286年被齊國所滅。
(4)“邳豹”,晉國大夫邳鄭之子,邳鄭被晉惠公殺死后,邳豹投奔秦國,秦穆公任為大夫?!肮珜O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晉,后返秦任大夫?!皶x”,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陜西翼城縣西),約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春秋時,晉獻(xiàn)公遷都于絳,亦稱“翼”(今山西翼城縣東南),陸續(xù)攻滅周圍小國;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后的霸主;晉景公遷都新田(今山西侯馬市西),亦稱“新絳”,兼并赤狄,疆域擴(kuò)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陜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強(qiáng)大。戰(zhàn)國初,被執(zhí)政的韓、趙、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國君晉桓公被廢為庶人,國滅祀絕。
(5)“產(chǎn)”,生,出生。“并”,吞并。
(6)“并國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紀(jì)》云秦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這里的“二十”當(dāng)是約數(shù)。
(7)“孝公”,即秦孝公?!吧眺薄?,衛(wèi)國公族,氏公孫,亦稱公孫鞅,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長、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縣東南)十五邑,號稱商君。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實行變法,奠定秦國富強(qiáng)的基礎(chǔ)。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車裂身死。
(8)“殷”,多,眾多?!耙笫ⅰ保赴傩毡姸喽腋辉?。
(9)“魏”,國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晉國大夫畢萬后裔,于公元前403年與韓景侯、趙烈侯聯(lián)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內(nèi)政,成為強(qiáng)國。梁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因亦稱”梁”。后國勢衰敗,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獲楚、魏之師”,指戰(zhàn)勝楚國、魏國的軍隊。公元前340年,商鞅設(shè)計誘殺魏軍主將公子昂,大敗魏軍。同年又與楚戰(zhàn),戰(zhàn)況不詳,據(jù)此,當(dāng)也是秦軍獲勝。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駟,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于公元前325年稱王?!皬垉x”,魏人,秦惠王時數(shù)次任秦相,鼓吹“連橫”,游說各國諸侯事奉秦國,輔佐秦惠文君稱王,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入魏為相。于公元前310年去世。此句以下諸事,并非都是張儀之計,因為張儀曾經(jīng)作為宰相,就把功勞歸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黃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黃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韓宣王在此設(shè)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縣西)。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取得韓三川全郡,重設(shè)三川郡。
(12)“巴”,國名,周武王滅商后被封為子國,稱巴子國,在今四川東部、湖北西部一帶。戰(zhàn)國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慶節(jié))。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lǐng)兵攻滅巴國,在其地設(shè)置巴郡?!笆瘛?,國名,周武王時曾參加滅商的盟會,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區(qū)。戰(zhàn)國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等領(lǐng)兵滅蜀,在其地設(shè)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來是楚地,在現(xiàn)在的陜西的榆林。魏文侯時置,轄境有今陜西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東北到子長縣、延安市一帶。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縣給秦,前312年又將整個上郡獻(xiàn)秦。秦國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設(shè)置上郡。
(14)“漢中”,郡名,在現(xiàn)在的陜西漢中。楚懷王時置,轄境有陜西東南和湖北西北的漢水流域。公元前312年,被秦將魏章領(lǐng)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漢中郡。
(15)“包”,這里有并吞的意思?!熬乓摹?,此指楚國境內(nèi)西北部的少數(shù)部族,在今陜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區(qū)。
(16)“鄢”,音yān,楚國別都,在今湖北宜城縣東南。春秋時楚惠王曾都于此?!佰保▂ǐng),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紀(jì)南城。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地勢險要,是著名的軍事重地。春秋時屬鄭國稱虎牢,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屬韓,公元前249年被秦軍攻取。
(18)“六國”,韓、魏、燕、趙、齊、楚?!笆?,音yì,蔓延,延續(xù)。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側(cè)或則,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胺饿耲ū”,一作“范且”,亦稱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張祿,受到秦昭王信任,為秦相,對內(nèi)力主廢除外戚專權(quán),對外采取遠(yuǎn)交近攻策略,封于應(yīng)(今河南寶豐縣西南),亦稱應(yīng)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梆睢?,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異父弟,秦武王去世,擁立秦昭王,任將軍,多次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鄧縣),故稱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因秦昭王聽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職,終老于陶。
(21)“華陽”,即華陽君羋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將軍等職,與魏冉同掌國政,先受封于華陽(今河南新鄭縣北),故稱華陽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故又稱新城君。公元前266年,與魏冉同被免職遣歸封地。
(22)“蠶食”,比喻像蠶吃桑葉那樣逐漸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內(nèi)”,同“納”,接納。
(24)“陛下”,對帝王的尊稱,“致”,求得,收羅?!袄ド健?,即昆侖山。
(25)“隨、和之寶”,即所謂“隨侯珠”和“和氏璧”,傳說中春秋時隨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來得的美玉。
(26)“明月”,寶珠名。
(27)“太阿(ē)”,亦稱“泰阿”,寶劍名,相傳為春秋著名工匠歐冶子、干將所鑄。
(28)“纖離”,駿馬名。
(29)“翠鳳之旗”,用翠鳳羽毛作為裝飾的旗幟。
(30)“鼉”(tuó)亦稱揚子鱷,俗稱豬婆龍,皮可蒙鼓。
(31)“說”,通“悅”,喜悅,喜愛。
(32)“犀象之器”,指用犀**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3)“鄭”,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鄭(今陜西華縣東)。春秋時建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韓國所滅?!靶l(wèi)”,國名,姬姓,始封君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后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帝丘(今河南濮陽縣),有今河南北部、山東西部之地。公元前254年被魏國所滅?!班?、衛(wèi)之女”,此時鄭、衛(wèi)已亡,當(dāng)指鄭、衛(wèi)故地的女子。“后宮”,嬪妃所居的宮室,也可用作嬪妃的代稱。
(34)“駃騠”,音jué tí,駿馬名?!巴鈳╦iù)”,宮外的馬圈。
(35)“江南”,長江以南地區(qū)。此指長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產(chǎn)金、錫著名。
(36)“丹”,丹砂,可以制成紅色顏料。“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顏料?!拔魇竦で唷?,蜀地素以出產(chǎn)丹青礦石出名?!安伞保噬世L。
(37)“下陳”,殿堂下陳放禮器、站立儐從的地方?!俺湎玛悺?,此泛指將財物、美女充買府庫后宮。
(38)“宛”,宛轉(zhuǎn),纏繞。”宛珠之簪”,綴繞珍珠的發(fā)簪。或以“宛”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陽市)地出產(chǎn)的珍珠所作裝飾的發(fā)簪。
(39)“傅”,附著,鑲嵌?!碍^”,不圓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音er,耳飾。
(40)“阿”,細(xì)繒,一種輕細(xì)的絲織物?;蛞浴鞍ⅰ睘榈孛?,指齊國東阿(今山東東阿縣)。
(41)“縞”,音gǎo,未經(jīng)染色的絹。
(42)“隨俗雅化”,隨合時俗而雅致不凡?!凹选?,美好,美麗?!耙薄?,妖冶,艷麗。“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樣子。“趙”,國名,始封君趙烈侯,系晉國大夫趙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與魏文侯、韓景侯聯(lián)合瓜分晉國,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東南),有今山西中部、陜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公元前三八六年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公元前二二二年被秦國所滅。古人多以燕、趙為出美女之地。
(43)“甕”,音wèng,陶制的容器,古人用米打水?!绑尽?,音fǒu,一種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將甕、缶作為打擊樂器?!安?,擊打,拍打?!镑隆?,音bì,大腿?!安隆保拇虼笸?,以此掌握音樂唱歌的節(jié)奏。
(44)“《鄭》”,指鄭國故地的音樂?!啊缎l(wèi)》”,指衛(wèi)國故地的音樂。“《桑間》”,桑間為衛(wèi)國濮水邊上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有男女聚會唱歌的風(fēng)俗。此指桑間的音樂,即本書《樂書》的“桑間濮上之音”?!啊墩选贰保ā吧亍?,《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昭,一作‘韶’?!备桧炗菟吹奈铇贰!薄队荨贰?,按《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引南化本、楓山本、三條本等作“護(hù)”,當(dāng)為歌頌商湯的舞樂?!啊段洹贰?,歌頌周武王的舞樂?!啊断蟆贰?,歌頌周文王的舞樂。
(45)“太山”,即泰山?!白尅?,辭讓,拒絕。
(46)“擇”,舍棄,拋棄。細(xì)流,小水。
(47)“卻”,推卻,拒絕。
(48)“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即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49)“黔首”,無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頭,故稱黔首。此泛指百姓。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正式稱百姓為黔首?!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載: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百Y”,資助,供給。
(50)“業(yè)”,從業(yè),從事,事奉。
(51)“赍”(jī)送,送給。這句是說,把武器糧食供給寇盜。
(52)“益”,增益,增多?!白嚒?,通“仇”,仇敵。減少該國的人口而增加敵國的人力。
(53)“外樹怨于諸侯”,指賓客被驅(qū)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諸侯,從而構(gòu)樹新怨。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答案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及兩人明品格篇三
晏子諫齊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記述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提醒齊景公執(zhí)政要注重百姓疾苦。接下來小編搜集了《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歡迎查看。
晏子諫齊景公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cè)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标套訉υ唬骸疤觳缓酰俊惫?。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惫唬骸吧疲」讶寺劽?。”乃令出裘發(fā)粟與饑寒者。令所睹于涂者,無問其鄉(xiāng);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shù),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釋
1、景公:名杵臼,莊公的異母弟。(春秋時期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
2、雨雪三日而不霽:多日下雪但是不轉(zhuǎn)晴。雨(yù):名詞作動詞,下,落,降。三 :此為虛詞,表多次。而:表轉(zhuǎn)折,但是、然而。霽:雨后或雪后轉(zhuǎn)晴。
3、公被狐白之裘(qiú):齊景公穿著白毛的狐皮 大衣。狐白之裘: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縫制的皮衣,非常珍貴。裘:皮衣 被(pi)同“披”。
4、陛:殿堂的臺階。
5、晏子: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齊景公時任國相。
6、有間:一會兒。
7、逸:安逸,舒適。
8、勞:勞苦。
9、聞命:齊景公自謙的話,意為聽您的話。聞:聽 命 ;辭命。
10、粟:谷子,舊時泛指谷類,此指救濟(jì)糧。
11、饑寒:指饑餓寒冷的人。
12、涂:通假為“途”,路上。
13、里:指里巷。
14、循:巡,巡視。
15、兼月:兩個月。兼:兩倍的。
16、兼歲:兩年。
17、明:闡明。、欲:欲念,愿望。
19、行:實行。
20、善:好的21、乃:于是。
22、既事者:已有職業(yè)的人。
23、諫:進(jìn)諫。
24、對:對答,回答。
25、與:給。
26、見:朝見。
27、所欲:愿望。
28、側(cè):邊上。
29、堂:朝堂
30、霽:雨雪停止,天放晴。
譯文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下雪下了幾天不放晴。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臺階上。晏子進(jìn)去朝見,站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幾天,但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F(xiàn)在君王不知道了?!本肮f:“好!我受到教誨了?!庇谑蔷湍贸銎ひ拢l(fā)放糧食,給這些挨餓受凍的人。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xiāng)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tǒng)計數(shù)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yè)的人發(fā)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fā)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后說:“晏子能闡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實行他認(rèn)識到的德政?!?/p>
齊景公要建高臺,發(fā)動很多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后,齊景公還想再造鐘。晏子進(jìn)諫說:“所謂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來成就自己的樂趣。君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經(jīng)建筑了高臺,現(xiàn)在又要造鐘,是對百姓很大的負(fù)擔(dān),百姓必定會不高興。君主以加重百姓負(fù)擔(dān)來獲得自己的樂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饼R景公就停止造鐘。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答案 晏子諫齊景公文言文翻譯及兩人明品格篇四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一作蕓),字子胥,本楚國人今湖北省監(jiān)利縣黃歇口鎮(zhèn),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于申,也稱申胥。小編為你整理了伍子胥諫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一、原文:
吳王夫差將伐齊,子胥曰: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xí)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通屬,習(xí)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于吳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nèi)也。夫齊之于吳也,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釋越而伐齊,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雖勝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國者,齊、晉也。君王若伐齊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晉,晉必聽命矣,是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國。夫差以為然,不聽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謀。子胥曰:天將亡吳矣,則使君王戰(zhàn)而勝。天將不亡吳矣,則使君王戰(zhàn)而不勝。夫差不聽。子胥兩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夫差興師伐齊,戰(zhàn)于艾陵,大敗齊師,反而誅子胥。子胥將死曰:與!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yún)且??乃自殺。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曰: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居數(shù)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夫差身為擒。夫差將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于地下?乃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則不可告也;患既至,雖知之無及矣。故夫差之知于子胥也,不若勿知?!秴问洗呵铩?/p>
二、翻譯:
吳王夫差要去攻打齊國,伍子胥說:“不行。齊國與吳國,習(xí)俗不同,言語不通,即使我們得到齊國的土地也不能與齊人相處,得到齊國的百姓也不能完全役使。而吳國與越國接壤,道路相連,習(xí)俗一致,言語相通。我們得到越國的土地就能夠與越人相處,得到越國的百姓就能夠役使。越國對于我國是如此。吳國與越國勢不兩立,越國對于吳國如同心腹之疾,雖然沒有發(fā)作,但它造成的傷害深重而且處于體內(nèi)。而齊國對于吳國只是癬疥之疾,不愁治不好,況且也沒什么妨害。如今舍棄越國而去討伐齊國,這就像是擔(dān)心虎患卻去獵殺野豬一樣,雖然打勝,但也不能除去后患?!碧讎赫f:“不能聽信伍子胥的話。君王您的命令之所以在中原行不通,是因為齊、晉兩國的原因。君主如果進(jìn)攻齊國并戰(zhàn)勝它,然后移兵直壓晉國邊境,晉國一定會俯首聽命。這是君王一舉而收服兩個國家??!這樣,君王的命令一定會在中原各國得到推行?!狈虿畈宦爮奈樽玉愕脑?,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計謀。
伍子胥說:“上天想要滅亡吳國的話,就讓君主打勝仗吧;上天不想滅亡吳國的話,就讓君主打敗仗?!狈虿畈宦牎N樽玉闾崞鹨路?,大步從朝廷中走了出去,說:“唉!吳國的朝堂一定會成為廢墟了!”夫差興兵伐齊,與齊軍在艾陵交戰(zhàn),把齊軍打得大敗?;貋硪院缶鸵獨⑽樽玉?。伍子胥說:“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越軍攻入?yún)菄??”說完就自殺了。夫差把他的尸體扔到江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的東門,然后說:“你不會看到越軍侵入?yún)菄模 边^了幾年,越人攻破了吳國的國都,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臨死時說:“死人如果有知的話,我有什么臉面在地下見伍子胥呢!”于是以巾蓋臉自殺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6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