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優(yōu)質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5:50:48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優(yōu)質20篇)
時間:2023-11-24 05:50:48     小編:紫衣夢

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個人經歷、觀點和情感來進行表達。5.精選適當?shù)囊幕蚱危约訌娮x后感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這些讀后感范文多為優(yōu)秀作品,我們可以學習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思維方式。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一

本書書名取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格林斯潘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fā)的投資泡沫現(xiàn)象。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90年代,美國股市不斷創(chuàng)新高,投資人的熱度沸騰,投機風氣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師甚至喊出道瓊指數(shù)會上五萬點的說法。本書作者席勒為耶魯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股市的投資人,他根據(jù)多年來對美國股市多頭行情的分析研究,以及歷史上各種股市大幅波動變化的前車之鑒,冷靜分析這一波美國股市榮景的各種因素。然而,這些因素多半無法以一般經濟學效率市場的理論來分析,原因是股市中人們所發(fā)揮的投機貪婪,是一種非理性的本性,全文娓娓道來,分析鞭辟入里,引人深思。

事實上,所有經過正統(tǒng)訓練的經濟學家,在他們分析經濟現(xiàn)象時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假設:人們所有的經濟決策都是從理性出發(fā)。古典經濟學派并曾將經濟學領域里所設定的虛擬人物為「經濟人」(homoeconomica)。這個「經濟人」如果處身于現(xiàn)代的人類社會中,將是六親不認、毫無情感,一切行為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準則;因此,他不會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錯誤,花的每一分錢、用的每一份力氣,都經過仔細的盤算。

同樣的,經濟學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這個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參與者眾多,多到沒有人能夠以他買賣的數(shù)量控制價格;市場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訊息會迅速傳達給所有的參與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場的價格之上,這也是金融市場為效率市場的重要假設。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也無法完全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因此,一旦出現(xiàn)「非理性」投資人與「非理性繁榮」市場,經濟學教義派就頗難解釋其存在;同樣的,這些人所制定的財經政策當然也無法解決非理性思維下的經濟問題。

席勒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根據(jù)各種統(tǒng)計分析與歷史研究,尋找90年代美國投資泡沫出現(xiàn)的緣由。美國人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滅,所有的財富將成空,卻又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后一只老鼠,總能在大跌之前,賣給更為倒霉者,甚至股價一旦回漲反彈,就立刻把上次虧損的前車之鑒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這個現(xiàn)象似乎與我國股市的狀況極為相近。席勒教授特別指出,為爭奪投資人,媒體上的股市明星,以強勢行銷方式,膚淺地強調一些表象,給大眾一種股市只漲不跌的觀念;然而,事實上,他們未必抓得住股市的脈動。我國也一樣有許多這一類的股市分析師,官員們?yōu)榱死Ч墒?,甚至于不惜以「股價很低,不買就會后悔」的說詞,來誤導投資人。其實,他們和投資人一樣,根本不清楚下星期的股價究竟是漲還是跌,結果造成誤聽其言者被套牢;最后即使將股價漲跌幅的下跌幅度縮小,改變游戲規(guī)則,也擋不住股價下滑的趨勢。從這點看來,或許我國的主管官員從這本書中可以學到的還更多。

股市漲得愈高,跌得就會愈重,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然而在股價快速飆漲的時候,總會有許多說法,來「證明」股價是不會下跌的。19代,在股市崩盤之前,有所謂的「強手」,亦即買氣愈來愈盛,不斷提高,股價支撐力道足夠,不會下跌。50年代有人指出美國進入「新資本主義」時代,持有股票的投資人達1700萬,企業(yè)員工認股,化勞工為資本家,因此,股價不會下跌。60年代,媒體不斷鼓吹股市是最佳的投資管道,不但可以保值、對抗通貨膨脹、規(guī)避風險,還可以參與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股價自然不斷地上漲。90年代的說法是新經濟下,高科技不斷推陳出新,成本不斷下降、獲利持續(xù)上升,因此股價不會下跌,而網(wǎng)絡股在未來網(wǎng)絡市場的無限美景下也過度地反應。

但是,種種言之成理的論調,隨著市場泡沫破滅為之幻滅。原因是這些說法出現(xiàn)的目的,均是為非理性投機下炒作的「價超所值」的股價做合理化的解釋,使投資人放心地追高。生于戰(zhàn)后嬰兒潮年代的人們在90年代,不信邪地持續(xù)追高股市,認為「這次不一樣」(ttid:thistimeisdifferent),股價不會下跌,就是將道瓊指數(shù)推上萬點的主力,只是從今年開始,美股步步下跌,顯示股市的漲高必跌原則仍然存在,只是早到或晚來的差別而已。

臺灣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歷經多次股市三溫暖的洗禮,對本書的感受想必更深。席勒在書中第六章寫道,臺灣的幾次股價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為那年最大跌幅國家中的世界第一;五年期股市跌幅較大國家中,臺灣也分列第七名與第27名。不過,臺灣的投資者似乎一直沒有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政府也一直認為「股市興亡,官員有責」,帶給投資人一個「股市會漲,不會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會出面救」的錯誤觀念,股市的機制也以助漲不助跌的原則來規(guī)劃。但臺灣的投資泡沫一直不斷地破了又吹、吹了又破,真正的原因是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問題,可惜的是當前的股市已經跌到似乎國安基金也無能為力的地步了,投資人必須正視市場機制的存在,這時,席勒的書就更有用了。

總之,這是一本分析股市非理性投資行為的一本好書,它顛覆了一般的投資理論,指出20世紀末,證券市場中的教義派金融學者所不能解釋的「亂象」的源頭,是他們理論的假設前提有問題,當然,它也預告了美國股市投機泡沫的下場。對臺灣的投資人來說,讀了本書之后,對我國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個更為「有理性」的解釋。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二

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后,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xù)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xù)減速的人由于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xiàn)判斷錯誤,對自己的壞情緒很敏感。

那些不斷預測下滑的人由于總是在錯,會痛苦地感覺到丟面子。由于對認識世界的滿意程度是自尊和個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觀的人想建立一個不同的世界觀,或至少會在公眾面前呈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也正因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時會很強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奮不顧身地涌入市場。

尤其是當股票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投資人更是害怕“踏空”。

對于人們?yōu)槭裁床荒茏龀霆毩⒌呐袛嗪瓦x擇,一般的解釋是迫于社會壓力的屈從,人們害怕被看成是另類或是傻瓜,他們的判斷受到了動搖。

但社會心理學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過實驗表明,人們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達一個相反的觀點,而是“傳統(tǒng)理性”告訴他們,當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斷時,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確的。所謂順勢而為。

人們對股評家、分析師和經濟學的所謂“權威”的依賴感。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日益明顯的今天,人們信賴專家成為一種習慣,總以為專家推薦的.股票或走勢的看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跟他們走沒錯。

還有一點也頗值得關注,就是投資者經常對價位高估習以為常,只有等到股價跌了個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

在股市中,暴漲和暴跌適合喜歡刺激的投資者與大牛市的熱潮。但一般而言,陰跌和緩漲則容易讓人輕信,或者說有時更能把一般投資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價格的持續(xù)性能給害怕風險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場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些向來謹慎的人會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舉動,這往往是和信心過度有關。過度自信有許多表現(xiàn)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聰明”,它使人們認為世界實際上很容易預測。

1987年10月19日美國出現(xiàn)“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你當天就知道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反彈嗎?”在沒有參與交易的人中,有29.2%的個人和28%機構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參加交易的個人和機構中也有近一半人認為是知道何時反彈。

“事后聰明”確實在股市中頻繁發(fā)生,除了過度自信外,也可能與“虛榮”傾向有關。

市場的真正命脈在于信息與判斷未來,雖然后者是極難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來,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為學的研究對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聯(lián)儲董事會作了證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報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發(fā)表了“非理性繁榮亢奮”的演說,導致股市暴跌。但僅僅幾個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樂觀派的一邊,提出了“新時代”的看法。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三

中國古人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咋一琢磨,這個講話價值含金量夠大的,那十來年讀的書,都讓自己處于懵懂狀態(tài),幸而遇到這位高人高屋建瓴,幾句話讓自己茅塞頓開,讓自己醍醐灌頂之感;其實不完全如此,如果聽眾沒有十年書的積淀,沒有廣闊深厚的閱讀(書本上的實踐上的)體驗,很難說聽他一席話,就豁然開朗,云開日出了,說不定你會認為這人腦殘,在忽悠你,在拿聽眾的智商做實驗。

其實也說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國內很多沸沸揚揚,甚囂塵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基礎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構主義的支架理論,從實用主義出發(fā)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評價論,誘思探究,目標分類層次分類,認知接受論,翻轉課堂……從洋思中學,臨川二中,杜郎口中學,山東即墨中學,衡水實驗中學,鄲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學,年年跑馬燈似的帶一部分骨干先進、典型模范去取經,都去了若干撥了,正像安師大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今年暑假教師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結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碼以上中學沒有出過第二個,更遑論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現(xiàn)這類情況,愚以為大多是這個聽話者,不是沒有一顆踏實篤定的心,而是沒有認真直面思考當下的傳道者所處的語境,沒有拿望遠鏡和顯微鏡看到講話者和自己所處的非理性繁榮背景。不過,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對基礎教育的個別非理性繁榮現(xiàn)象,自己肯定無能為力了,除了跟著某些領導到處跑跑露露臉,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鏡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榮”這一說法來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的無聊演講,后來,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羅勃.席勒拿它作了書名,寫出來一部風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獲1996年經濟學薩繆森獎,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名著,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論述美國的金融的非理性現(xiàn)象的,國人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泡沫”。

看到這個書名《非理性繁榮》,腦海里蹦出一個詞叫“群體性盲區(qū)/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說非理性繁榮,首先得有繁榮的基礎,比如美國2000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美國相對于全世界的大繁榮,減稅財政刺激,人口紅利,貨幣政策,養(yǎng)老金入市等等,他把這些稱之為結構性因素。想到什么沒?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虛擬貨幣傳銷啊,期貨質押爆倉啊都是這回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治經濟實體,美國當然不是傻子,白宮的智囊團和五角大樓的精英們絕不是只會喝貴州茅臺吃四川榨菜,口袋里裝著三只松鼠天天用老干媽辣醬吸溜著阜陽格拉條,他們是喝慣了可口可樂和熱狗薯條的家伙。二戰(zhàn)以來,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主導著世界的經濟金融走向,全世界的最好的東西似乎都可以拿來,統(tǒng)統(tǒng)拿來,“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在這種格局下,美國利用國內經濟充分積累,國力蒸蒸日上,一片繁榮,高速路,摩天樓,娛樂廳,進出口,建基地,你不服,開戰(zhàn)局……歌舞升平,似乎是河清海晏,一片繁華,也會一直繁華下去。

但是世界上更多的是發(fā)展中國家,貧窮國家。美國單方面的繁華繁榮,享用的資本、資源和服務的果實是在這些國家——這些繁榮是非理性的、不具有可持續(xù)性,有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律的;而這些國家也在默默發(fā)展,奮起直追,其中就有中國在內的很多經濟體。他們也要發(fā)展,也會發(fā)展,也能發(fā)展。甚至終于有一天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而美國拋出“4000億貿易逆差”,開始和各國貿易戰(zhàn)——這同樣是非理性的,廣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不會任由你美國來割羊毛,不是第二個日本,被你忽悠個“廣場協(xié)定”,社會倒退二十年。今非昔比了,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雖然你美國在高中就強行開設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學習,但是,中國才是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

中國的偉大導師鄧小平早就說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庇幸痪鋸V告詞很妙,“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按照《非理性繁榮》的視角,某個時期,某個地域,某個領域的繁榮,以超前的,過度發(fā)展,而其他都遠遠落在后面,甚至把自己單方面的繁榮建立在對其他盤剝、壓榨的基礎上,通過制度的、意識形態(tài)的、軍事干預的、資本流動的手段而到達的,都不是理性的繁榮。讀過后,結合我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這些道理都淺顯易懂。

大一點的說,各種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標準不斷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一會兒美國,一會兒學習澳洲,近幾年又開始推崇芬蘭;專家像辛勤的小蜜蜂飛來飛去,各處“傳粉授精”,一線老師們稍不注意,就難以與時俱進,落后于時代,自絕于人民,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起來,學習各種技術,掌握各派理念,最最最重要的是靈活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實踐之中,提高教學,打造高考課堂,高效課堂,讓人民滿意,才能無愧于人民教師這一光榮稱號。于是,各種學習,培訓很是熱鬧,教培市場也是一派繁榮。這是好事,多見識總比沒有見識好。不說了,此處省略二百字。

某些五六七線的農村小縣城,有的學校在歷史積累的基礎上,全體教師任勞任怨,克己奉公,兢兢業(yè)業(yè),一代代青春年華奉獻了,一個個人才走出去。加上高考擴招等重大政策利好因素,近十年來高考喜報頻傳,高考成績,教學質量一片繁榮,再度繁榮,確實可喜可賀,一時間出現(xiàn)了很多個教育強縣,教育大縣。

美國當年的非理性繁榮,導致嚴重的金融危機,給美國帶來嚴重的衰退,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偨Y來說,非理性繁榮難以持續(xù),不是科學發(fā)展,不是惠及全體成員,最終會害人害己。

發(fā)展是硬道理,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fā)展,在經濟社會的很多層面上都應該堅持這一點。但是這個發(fā)展必須是合情合理合人的,合法合規(guī)的發(fā)展,只有這樣的發(fā)展才是百姓喜聞樂見的發(fā)展,社會呼喚歡迎的理性繁華。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墮入非理性繁華泥淖。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四

最近在看兩本書《黑天鵝效應》、《非理性繁榮》,覺得是兩本很不錯的書,推薦閱讀。對于經濟、股市、樓市的分析很有啟發(fā)作用,尤其是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對整個美國股市和樓市的梳理,論據(jù)充分、有條有理,不愧是大學問家的作品。而我越發(fā)覺得“地球上沒有新事物”。一個對美國經濟了解深刻的人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現(xiàn)象就應很容易把握,當然也越容易利用機會賺取財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當今中國的經濟現(xiàn)象,先學別人的理論經驗,看到本質,添加入中國所特有的影響因素,會相對容易明白些。

股市、樓市有“死多頭”和“死空頭”兩種說法,所謂“死多頭”就是偏執(zhí)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頭”當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個極容易樂觀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但是對于中國的樓市,中期并不看好。樓市一向在瘋漲,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房價不會降。有人跟我說,中國就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樓市,讓樓市持續(xù)上漲,只要政府想讓它漲就能一向漲下去。也許我比較愚鈍,但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能夠逆經濟規(guī)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東西“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種下的因總是要收獲果的。一旦樓市的“非理性繁榮”走到盡頭,承受巨大痛苦的終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們自我的好去處。

在經濟現(xiàn)象中,媒體的影響力是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因素。媒體的作用不是預知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所謂的一些專家但是是“磚家”,為了一些好處昧著良心為某些人搖旗吶喊,拼命鼓吹。謊言被現(xiàn)實戳穿后,收獲板磚無數(shù),因此名為“磚家”),媒體的作用只是在經濟現(xiàn)象發(fā)生了之后,產生很多吸引公眾眼球的報道,導致經濟現(xiàn)象的結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榮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時候的破壞力則導致經濟恢復的更困難。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資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不知道到時候清醒的能有幾個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后,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由于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xù)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希勒就指出,那些堅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xù)減速的人由于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xiàn)決定錯誤,對自我的壞情緒很敏感。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五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理性繁榮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朋友推薦,我閱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獲。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于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guī)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guī)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于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0xx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xiàn)。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說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也可以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tài),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閱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可以問在當下;但如果是對價值投資這樣一個長周期的投資活動而言,這個問題就應該改正成這樣:從現(xiàn)在到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間,適合做長期投資嗎?這樣時間范圍和標的才對應得上。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是用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來進行解釋的?;卮鸬亩嗔?,自己也發(fā)現(xiàn)這個解釋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問題。因為經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相關性,但是是否一定是強相關,他們的增長步調是否一定是一致,這卻是不能夠下一個定論的。因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隨機性。

羅伯特﹒j﹒希勒著于20xx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胺抢硇苑睒s”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這一判斷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xx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判斷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xx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xx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0xx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來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和中國股市20xx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xx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表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p>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內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xx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xx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0xx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0xx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門事件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xx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xx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p>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義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斷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席勒的《非理性繁榮》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著力分析美國90年代中后期的網(wǎng)絡股泡沫,同時也類比的描述了20世紀初、1920xx年和上世紀70年代金融危機的情況。該書是根據(jù)許多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報告和歷史事實,對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期間股市的空前繁榮現(xiàn)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潰顯現(xiàn)出正反饋的狀態(tài),這點與索羅斯反身理論中的暴漲暴跌不謀而合。盡管該書是以當時的市場情況為基本出發(fā)點的,但他把這一市場情況僅僅作為整個股市繁榮現(xiàn)象的一部分來進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來的股市飆升只不過是一場正在上演的、大規(guī)模的偶發(fā)性龐氏騙局,最終只能是以悲劇收場。他認為當時的股市是一個投機性泡沫,指出投資者的從眾心理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很難控制和影響,市場定價的重大偏差能夠保持幾年或者幾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點對股市上漲的14個催化因素進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穩(wěn)定增長時期到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勝利主義和外國經濟對手的衰落;贊美經營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變革;共和黨控制國會及資本收益稅的削減;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媒體對財經新聞的大量報道;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規(guī)定繳費養(yǎng)老金方案的推廣;共同基金的發(fā)展;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幣幻覺”的影響;交易額的增加;折扣經紀人,當天交易者及24小時交易;賭博機會的增加等等。并進行了小結。

接著重點對股市的放大機制進行了分析:自發(fā)形成的龐氏騙局;投資者的高度信心;對投資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況下預期不減的例證;對投資者期望和情緒的反思;公眾對市場的關注;投機性泡沫的反饋理論;作為反饋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為反饋模式和投資機泡沫的龐氏騙局;自發(fā)龐氏騙局引起的投機性泡沫;當今的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huán)等。

在第二篇中對文化性因素如新聞媒體(媒體在決定市場變化階段中的作用;媒體討論的形成;對市場前景的報道;創(chuàng)紀錄過量)、新時代的經濟思想、新時代和全球泡沫進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對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從眾行為和思想影響進行了分析。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機構和普通的投資者如何狂熱的追逐財富夢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于廣大的普通投資者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對于股市投資和投機的非理性行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本人讀書習慣是先粗讀一遍,后精讀一遍,然后再根據(jù)精讀做的重點標記寫。

讀書筆記。

一字一句的敲進電腦對自己也是個再學習加深的過程。希望本筆記能夠對其他志同道合的網(wǎng)友有所啟發(fā)也希望大家對本人所做的筆記給予評價。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六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選擇,桂明覺有四種挺讓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個小說家,遠的不說馮夢龍,就像現(xiàn)今的王朔、劉震云、余華、張大春之流,講故事的能力異常彪悍,會講故事勢必思想豐富,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個玄學家,天朝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統(tǒng)統(tǒng)撇開玄學,在桂明看來確實有失偏頗,試問共軍區(qū)區(qū)八千萬之眾無神論者,對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論,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億以上的教徒,共軍高舉唯物論的大旗,就連孔子也只敢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有著“半壁江山一紙書”豐功偉績的漢文帝劉桓對青年才俊賈誼也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共軍對于自古一脈相承的有神論活動皆以封建迷信打發(fā)之,試問此舉有木有考慮到我們這些不太向組織靠攏的唯心需求。第三,當然是現(xiàn)今時代的需求、時代的寵兒最赤手可熱的金融才俊,遠不說巴菲特、索羅斯老人家、近的如楊百萬、“纏中說禪”李彪(據(jù)說曾操盤億安科技)、帶頭大哥777(現(xiàn)在好凄慘,淪落到一個勁的在網(wǎng)上推銷書,不過我還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亞偉、孫建波等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一呼百應、指點股市、激揚文字;不僅名利雙收,而且也抱得美人歸,如臺灣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還難以釋懷)、薩頂頂?shù)榷蓟浣鹑诓趴?。第四無疑還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記得在激情燃燒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偉人對我們行業(yè)下達過最高指示“開發(fā)礦業(yè)、大有可為”,古人夢寐以求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寫照,古語云“小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洞”在這個物欲橫流、玉體橫陳、官二代、富二代橫行的年代,我們居然能淡泊、灑脫的揮手告別沉魚落、閉月羞的師妹們,前仆后繼地鉆入村姑無處尋的大山深入的礦井里,我們當真、果然才是這個時代的隱者。

閑言少敘,正題要緊,卻說桂明在新世紀的第二年,掐指一算,眾所周知就是2001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雖課業(yè)繁重,但那會有些誤入歧途,有點文青的范,整天詩文不離手,偶爾也做做小詩,那會流行下半身現(xiàn)代主義風格,但無奈小縣城,能閱讀的只有讀者、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期刊雜志,當然最上檔次的還是讀者,那會從《讀者》上看到美國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杰出成就獲2001若貝爾經濟學獎,那時開始知道劣幣驅逐良幣及檸檬市場,當是時還是有點小感慨,乖乖,這么簡單的觀點就能獲若貝爾獎啊,從此就開始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0年一口氣看了好些佛學書,心態(tài)變好了些,6月底重新殺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斬獲,期間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來不少耶魯大學公開課取代之,剛開始看博弈論,不過了無新意,所講大部分已懂,后來看羅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講金融課,羅伯特希勒人巨帥,講課時,時常從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賊迷人,剛開講他就推薦自己2000年出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榮》之前也頗有耳聞,但不知是這丫寫的,因當時手頭上還有很多書要看,就沒有立即購買,一晃就到了上個月,當時原本是想買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于是作罷,在當當買了中文版,書到幾天后開了個頭,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頁,本周末由于木發(fā)工資,閑來無事,從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還是頗有所獲的。預知所獲幾何,且聽桂明慢慢道來。

首先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講的,后來該詞成為格老所有講話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個詞,1994年初道指還在3600點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卻已突破了11000點,以道指為代表的股市整體價格在五年內總漲幅超過了200%,然而為何稱這股市的繁榮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經濟指標并沒有同幅增長,美國居民個人收入和雞的屁增長不到30%,如果剔除通脹,這個數(shù)字還要降低一半,而企業(yè)利潤增長也不到60%,故股價如此大幅度的增長是缺乏實際經濟基礎的,從歷史上看,這種情況也不會持久。

書中第二章,希勒就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詳細的分析指出長期來看投資房地產的回報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觀點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讓人有共鳴,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經常會認為作為房價最主要組成部門的土地價格會不斷上漲。他們確信居住在這些地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人們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區(qū)的聲望,也可以從這些地區(qū)的商業(yè)機會中獲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抱有和他們一樣的想法,人們會繼續(xù)哄抬他們所在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開始出現(xiàn)。但事實上,如果房價相對于居民收入漲得太高,人們就很,難負擔得起一套像樣的住房。人們的想法也會因此發(fā)生改變。他們將逐步意識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給人們帶來的聲望并沒有那么重要,盡管個別城市由于擁有獨特的商業(yè)活動而名聲在外。人們會發(fā)現(xiàn)擁有同樣商業(yè)活動的其他中心在不斷建立起來,最后會引發(fā)企業(yè)重新選址,人口會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轉移,從而對老中心的房地產價格產生壓力。除此之外,過高的房價將帶來政治壓力,迫使政府放松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終導致這些大城市住房供給(如高層公寓)的增長。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中的市場經濟的疾速發(fā)展與業(yè)主社會(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釋,甚至讓我掩卷深思。

罷,罷,累了,長話短說,以后再敘??傊痪淙绻垂伞⒊捶浚踔临I房等投資,這本書都可以是奉為圭臬的一本書,桂明傾情推薦。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七

最近在看兩本書《黑天鵝效應》、《非理性繁榮》,覺得是兩本很不錯的書,推薦閱讀。對于經濟、股市、樓市的分析很有啟發(fā)作用,尤其是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對整個美國股市和樓市的梳理,論據(jù)充分、有條有理,不愧是大學問家的作品。而我越發(fā)覺得“地球上沒有新事物”。一個對美國經濟了解深刻的人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現(xiàn)象就應很容易把握,當然也越容易利用機會賺取財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當今中國的經濟現(xiàn)象,先學別人的理論經驗,看到本質,添加入中國所特有的影響因素,會相對容易明白些。

股市、樓市有“死多頭”和“死空頭”兩種說法,所謂“死多頭”就是偏執(zhí)的一向看多的人,而“死空頭”當然就是一向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個極容易樂觀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但是對于中國的樓市,中期并不看好。樓市一向在瘋漲,絕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房價不會降。有人跟我說,中國就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樓市,讓樓市持續(xù)上漲,只要政府想讓它漲就能一向漲下去。也許我比較愚鈍,但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能夠逆經濟規(guī)律而一向健康前行的。有些東西“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種下的因總是要收獲果的。一旦樓市的“非理性繁榮”走到盡頭,承受巨大痛苦的終是百姓,正因既得利益者有他們自我的好去處。

在經濟現(xiàn)象中,媒體的影響力是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因素。媒體的作用不是預知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所謂的一些專家但是是“磚家”,為了一些好處昧著良心為某些人搖旗吶喊,拼命鼓吹。謊言被現(xiàn)實戳穿后,收獲板磚無數(shù),因此名為“磚家”),媒體的作用只是在經濟現(xiàn)象發(fā)生了之后,產生很多吸引公眾眼球的報道,導致經濟現(xiàn)象的結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榮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時候的破壞力則導致經濟恢復的更困難。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資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不知道到時候清醒的能有幾個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后,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由于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xù)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希勒就指出,那些堅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xù)減速的人由于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xiàn)決定錯誤,對自我的壞情緒很敏感。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八

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朋友推薦,我閱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獲。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于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guī)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guī)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于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xiàn)。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說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也可以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從這里,我感受到了自己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tài),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閱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九

我認為這個問題需要糾正一下。如果是炒股票、做波段,能夠問在當下;但如果是對價值投資這樣一個長周期的投資活動而言,這個問題就就應改正成這樣:從此刻到未來的十年或者二十年間,適合做長期投資嗎這樣時間范圍和標的才對應得上。對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是用對中國經濟長期看好來進行解釋的?;卮鸬亩嗔耍约阂舶l(fā)現(xiàn)這個解釋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問題。因為經濟和股市雖然存在著相關性,但是是否必須是強相關,他們的增長步調是否必須是一致,這卻是不能夠下一個定論的。因為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隨機性。

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胺抢硇苑睒s”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應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決定。這一決定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決定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向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先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先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能夠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證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取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取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p>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資料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構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構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主角,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齊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就應也能夠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崩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十分留意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theintelli-gentinvestor)之后,毅然決定選取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到達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到達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p>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好處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決定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

很是遺憾,也很是震撼,差不多一年前就把這本書買回來了,但是一向沒有列入閱讀重點。還是先讓你和我一齊分享下這本書絕妙的閃光點,也許更為適宜:。

股市大幅度下跌以后,房地產也會出現(xiàn)較快上漲。(這個觀點對于中國股市和解釋還是具有說服力的)。

自由市場的一個基本缺陷就是:經濟的繁榮總是會伴隨著道德標準的衰退,直到一些丑聞或者巨大震撼事件暴露出來。(麥道夫事件以及aig高管獎金分配,對這個法則做了最直接而深刻的注解)。

貸款人無抵押貸款超過2年半收入,傳統(tǒng)上就認為這個人貸款過高。(比較我們這天按揭總款,這個數(shù)據(jù)保守的讓人感到夸張)。

美國按揭28/36原則:抵押借款不能超過貸款人總收入的28%,貸款人的貸款總額不得超出總收入的36%。(看看這個數(shù)據(jù),你也許會冷汗淋漓)。

股價是由真實價值推動的。(想想你對股市的看法,你對股價的看法)。

當然如果僅僅只有這些,我還只能說這本書比較精彩。他夠不上對筆者的震撼。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fā)現(xiàn),很久以來,這個博客基本上看不到對房地產具體項目的論述,而是一些關于宏觀經濟,關于城市和關于行業(yè)經濟的論述。正是基于對這些領域的理解,以及心得,這本書帶給筆者的才是震撼性思維:。

中國從改革開發(fā)30年以來,房地產市場開放以來,房地產收益率為6%/年,股票是10%/年(一個上海的房地產商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他有一個專職的股票理財人,他的合作伙伴經營者上海銀七星室內滑雪場,在20筆者所在的企業(yè)以前試圖引進這個商業(yè)項目,到目前為止,他是筆者接觸到非核心區(qū)最為成熟的商業(yè)發(fā)展模式,這點在這天筆者仍然十分確信)。中國改革開放30年gdp平均增幅超過8%(沒有確切數(shù)據(jù),但是能夠看到成型的圖表),1982年—,中國平均儲蓄率為:6.42%(一年期,且沒有包含88、89年期間銀行保值儲蓄的保值率),中國平均貸款利率約為9%(一般而言存貸款利差在2—3%之間),cpi年平均增長率為6.1%。

業(yè),往往會一個項目失敗,導致整個公司倒下的原因。從公司規(guī)模來說,萬科是全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但是相對于李嘉誠先生來說,萬科顯然仍然屬于窮人,因此兩者行為差別就顯現(xiàn)出來,萬科被迫對地王進行開發(fā),而李嘉誠則能夠停止投資,擱置開發(fā)等待開發(fā)時間來獲利。

上面我們探討的是絕對富裕與相對富裕的投資案例。因此純粹的投資,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是致富的手段和方向?!靖F爸爸和富爸爸】只是給你編織了一個驚心動魄的美麗傳說,當然這種傳說在你身邊或許可能真實存在。但你必須要相信,這個會是極少數(shù)個案,而不構成大家致富的共同途徑。

因此對于股市和樓市,書的作者給出的答案,其實并不新鮮,只是因為前面超多的論證而顯得更有說服力。就是分散投資,讓自己變的象富人一樣進行交易。在保障生活充裕的狀況下,運用時間杠桿來調整你的投資策略和節(jié)奏,不要相信你的智慧去給市場博弈。作者羅列的美國股市20多年時間證明,基金僅僅能獲得股市大盤正常的盈利,當然這點也能夠說明,在中國幾乎無一基金公司盈利的現(xiàn)實狀況,英雄不是總會出現(xiàn)的,在這個多方博弈市場,即使英雄也會發(fā)出好漢難敵四手的感慨,英雄就這樣被消滅的。

當然文章的多數(shù)推薦,僅僅針對那些相信自己僅僅是這個社會普通大眾一員的群體,對于自己智慧具有相當自信的人,也許本文觀點可靠性就顯得不值一文。依照筆者的經驗,投資策略對于個體的價值并不大,比如你在去買一只股票和去買黃金或者20去購置房屋,你仔細分析后,你會發(fā)覺其實他們收益率都大致相當。當然如果全部存入銀行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虧損,這僅僅是你把周期設置在6年時間,如果再向后延續(xù)一個6年,或者兩個6年,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差異其實是無比小的。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一

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后,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xù)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xù)減速的人由于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xiàn)判斷錯誤,對自己的壞情緒很敏感。

那些不斷預測下滑的人由于總是在錯,會痛苦地感覺到丟面子。由于對認識世界的滿意程度是自尊和個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觀的人想建立一個不同的世界觀,或至少會在公眾面前呈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也正因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時會很強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奮不顧身地涌入市場。

尤其是當股票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投資人更是害怕“踏空”。

對于人們?yōu)槭裁床荒茏龀霆毩⒌呐袛嗪瓦x擇,一般的解釋是迫于社會壓力的屈從,人們害怕被看成是另類或是傻瓜,他們的判斷受到了動搖。

但社會心理學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過實驗表明,人們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達一個相反的觀點,而是“傳統(tǒng)理性”告訴他們,當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斷時,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確的。所謂順勢而為。

人們對股評家、分析師和經濟學的所謂“權威”的依賴感。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日益明顯的今天,人們信賴專家成為一種習慣,總以為專家推薦的股票或走勢的看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跟他們走沒錯。

還有一點也頗值得關注,就是投資者經常對價位高估習以為常,只有等到股價跌了個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

在股市中,暴漲和暴跌適合喜歡刺激的投資者與大牛市的熱潮。但一般而言,陰跌和緩漲則容易讓人輕信,或者說有時更能把一般投資者套住。其中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價格的持續(xù)性能給害怕風險的人以心理依托。

在市場和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些向來謹慎的人會突然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舉動,這往往是和信心過度有關。過度自信有許多表現(xiàn)形式,最典型的事是“事后聰明”,它使人們認為世界實際上很容易預測。

1987年10月19日美國出現(xiàn)“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第一個問題是“你當天就知道什么時候會發(fā)生反彈嗎?”在沒有參與交易的人中,有29.2%的個人和28%機構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參加交易的個人和機構中也有近一半人認為是知道何時反彈。

“事后聰明”確實在股市中頻繁發(fā)生,除了過度自信外,也可能與“虛榮”傾向有關。

市場的真正命脈在于信息與判斷未來,雖然后者是極難做到的事情。

在希勒看來,美聯(lián)儲主席格林斯可能也是金融行為學的研究對象。1996年12月4日,希勒向格林斯潘和美聯(lián)儲董事會作了證明股市水平不合理性的報告。第二天,格林斯潘就發(fā)表了“非理性繁榮亢奮”的演說,導致股市暴跌。但僅僅幾個月后,格林斯潘又站到了樂觀派的一邊,提出了“新時代”的看法。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二

這是一本富含經濟學原理和現(xiàn)實實用知識的綜合書籍。在通讀完本書后,帶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似懂非懂,也許是由于經濟學知識體系的不完善,也許是思維深度的欠缺。但是值得我肯定的是,這本書是值得二刷的一本書,在將來恰當?shù)臅r機,我也會帶著新的視角來學習,因為這是一本對投資者/投機者都揭示了投資本質的教輔書籍。

在了解這本書之前,我建議作為讀者的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個經典的金融理論前提。這兩個理論相互矛盾,但其作者卻均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作為平凡讀者(普通投資人)的我們,在閱讀完本書后,只要有了獨到的自我見地那我便認為這次閱讀是成功的。這兩個理論一個是尤金法瑪教授于(eugenefama)于1970年提出并深化的有效市場假說,另一個則是本書作者羅伯特·j·席勒教授提出的“非理性繁榮”。這兩個理論都極為深刻并富有內涵,我在盡力理解后,淺顯的認為前者闡述的是市場是有效的,是不可戰(zhàn)勝的;而后者則提倡,市場是非理性的,是可以戰(zhàn)勝的。(此處對于2個經典理論筆者也未深刻體會其內涵)而在讀完本書后,對于投資理財這件事情,我則更加傾向于后者。一者是因為去年在我讀過的一本名為《烏合之眾》的大眾心理讀物后,讓我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知,那就是人們甚至是我個人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點有著近乎瘋狂的“盲目跟從”行為。(如果有讀者感興趣,可以去搜索本書《烏合之眾》·古斯塔夫·勒龐)另一個原因則是本書列舉了無數(shù)非理性的因素,讓我認識到了金融市場的復雜多變和投資/投機收益的原因。

本書主要的結構作者闡述的非常清晰,我將其概括為一個歷史前傳分析、三個原因集合體的論述、面向對立觀點的分析及駁論和富含個人思維深度的建議。

本書在開頭詳盡記述了美國在股票證券、債券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發(fā)展走向及動因。雖然資本主義社會與我國有著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治理理念,但從歷史發(fā)展考量的角度去分析,我認為這3章或多或少都可與中國的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金融市場有著微妙的關系。這其中比較神奇的一點是,這世界是不存在先知的,就好比沒有人能說出第二天股票是漲還是跌,而席勒教授曾在20xx年和20xx年準確地預測了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破裂,我想這也是本書一直暢銷的重要原因(本書有三個版本,隨著作者不斷更新而完善。第一版出版于20xx年,第二版出版于20xx年)。接下來,作者通過揭示了結構、文化和心理三大層面里的各類原因,向讀者展示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證券市場)的一次次漲跌起伏,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理智(如果市場處于理智狀態(tài),理論上是掙不到錢的)。而也正是因為各個參與者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共同或單一作用下,造成了市場的漲跌進而催生了盈利、投機和各種投資機會。

比如在結構層面,作者列述了12個基本要素: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增長所衍生的技術革命;美國經濟的發(fā)展及文化自信;國內政治及文化的變遷;稅率的`調整;人口結構因素;新聞媒體的渲染;專業(yè)分析師的言論;固定繳費養(yǎng)老計劃的推廣(類似于中國的社?;穑还餐鸬陌l(fā)展;通貨膨脹;交易量的變化和參與者的賭徒心理;上述每一個內容都會或多或少的在金融市場中成為人們非理性決策的依據(jù),而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造成了你我他,不同人之間的認知偏差和決策,進而衍生出股市的不可預見性。本章還提到并分析了廣為流傳的龐氏騙局及衍生內容(書中稱為蓬齊過程),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理論(在通過作者闡述后我認識到,但書中卻說現(xiàn)代金融教科書并不涉及此內容):過去的價格上漲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投資者進一步抬升股價,股價上升為投資者帶來了財富,投資者通過財富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gdp,gdp進而體現(xiàn)出國家良好的經濟運行狀態(tài)(直至出現(xiàn)危機或其他不可預見風險時)。這一過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形成這書中所提到的反饋環(huán)機制,并在逐步的,被動的放大。

在文化層面,作者詳盡的介紹了新聞媒體和新時代的經濟思想(隨社會進步而不斷迭代)對股市(或其他市場)帶來的影響,并在最后做出了對“新時代”的分析。媒體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以及煽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這點毋庸置疑,而且結合本人的股市投資經驗,這一現(xiàn)象也確實客觀存在。這是一種矛盾的需要及不需要的平衡狀態(tài),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會希望兩眼摸黑的進入水里摸魚,但又會受制于(或受益于)新聞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意思的是發(fā)生重大新聞不一定對股票造成太大波動,而發(fā)生重大波動時也不一定會爆料出大的新聞。因此,如何辯證帶有自我主觀的去接收吸納媒體的觀點,是我在日后需要實踐和學習的一個長久目標,因為媒體是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

在心理層面上,作者介紹了股市的心理定位、從眾行為(與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主要理念較為類似)以及思想傳染這一現(xiàn)象。正是由于投資者在決策時,經常會用到數(shù)量定位(對股市點位甚至是個股價格位置的預測)以及道德定位(對資產投入股市的百分比)這兩種心理模式,因此使得每一次交易并沒有像人們在未來時間回顧當下時間點時那么的理性和客觀,這也進而會催生出最露骨的價值問題,即盈利還是虧損。

之后的兩篇作者分別從學術層面駁斥了有效市場理論(本篇未理解很透徹,淺顯的認為是這樣)并且說明了在此種環(huán)境背景下,我們個人該如何操作。這里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作者對于投資者一些誤區(qū)的闡述,比如說人們認為績優(yōu)的基金不錯,然而他們可能會有較高的手續(xù)費,而且其實在你簡單了解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后,我認為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基金并不能給你帶來豐厚滿意的收益(但這里,我要強調沒有一種投資方式是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只要能為投資人帶來正向收益便是成功的)。最后一篇作者闡述了貨幣當局應運用溫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而當泡沫即將發(fā)生時,個人投資者如何能規(guī)避更多的風險(這里指的不是同時持有各類型的股票)。

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位出入投資領域的新人,或是想了解更多金融知識的投資者,這本書也許并不會帶給你實際直觀地收入,但卻會像園丁一樣,慢慢的修繕你認知的“枝枝葉葉”,也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非理性繁榮因素,投資者才會通過自我認知去獲得正向(或逆向)的經濟收益。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三

考察了市場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即第9章股市的心理錨定和第10章從眾行為和思想傳染。

第9章認為,經濟和金融理論對于市場真實價格缺乏清晰的定義,也沒給出簡單的計算,因此公眾對于市場價值的估計更多的依賴于心理錨點。

第10章闡述了來自于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那么多不同的人會在同一時間改變他們的想法。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四

在這一篇作者主要考察了,文化因素對強化投機性泡沫結構的影響。

第6章討論了新聞媒體的關鍵性作用,比如新聞媒體常常放大那些與投資者產生共鳴的消息,而忽略了這些消息的真實可靠性。

第7章,對長久以來在金融市場上自發(fā)形成的新時代理論(neweratheories)進行了分析。這些理論之所以被廣泛的推崇,是因為它們根源于市場活動本身,而不是對市場消息真實價值的無偏見分析。

第8章回顧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股票市場的幾次重大繁榮,同時梳理了這些繁榮背后的新時代理論類行。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五

關于這本書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去買一本而是直接在網(wǎng)上下載的電子文檔來讀的。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吧?!斗抢硇苑睒s》書名取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fā)的投資泡沫現(xiàn)象。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xx年第一版的內容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通過大量的證據(jù)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xx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xiàn)。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并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wěn)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進,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擇。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紐約時報》的保羅·克魯格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曼羅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在這方面,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任何經濟學家做得都多?!绷_伯特﹒j﹒希勒著于20xx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xiàn)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fā)展的重要作品?!胺抢硇苑睒s”一詞,源于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xù)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lián)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這一判斷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xiàn)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yè)股票指數(shù)(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判斷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fā)表任何評論。

20xx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xx年5月間,指數(shù)也在11000點區(qū)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來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xx年處于網(wǎng)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jù)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jù)表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yè)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p>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內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xx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xx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lián)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lián)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之后,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zhàn)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門事件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yè)生產下降22%,失業(yè)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zhàn)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chuàng)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fā)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xù)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wǎng)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yè)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xx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xx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yè)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義上投資領域的規(guī)律;而巴氏則是在規(guī)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斷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總而言之,這本書可以算是一本經典之作,無論我們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六

昨忽有一感,如人生能重新選擇,桂明覺有四種挺讓我激情澎湃的,第一就是做個小說家,遠的不說馮夢龍,就像現(xiàn)今的王朔、劉震云、余華、張大春之流,講故事的能力異常彪悍,會講故事勢必思想豐富,這亦是我所追求的;第二就是做個玄學家,天朝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研究統(tǒng)統(tǒng)撇開玄學,在桂明看來確實有失偏頗,試問共軍區(qū)區(qū)八千萬之眾無神論者,對抗世界主流的有神論,基督以信上帝、得永生在全球就有20億以上的教徒,共軍高舉唯物論的大旗,就連孔子也只敢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有著“半壁江山一紙書”豐功偉績的漢文帝劉桓對青年才俊賈誼也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共軍對于自古一脈相承的有神論活動皆以封建迷信打發(fā)之,試問此舉有木有考慮到我們這些不太向組織靠攏的唯心需求。第三,當然是現(xiàn)今時代的需求、時代的寵兒最赤手可熱的金融才俊,遠不說巴菲特、索羅斯老人家、近的如楊百萬、“纏中說禪”李彪(據(jù)說曾操盤億安科技)、帶頭大哥777(現(xiàn)在好凄慘,淪落到一個勁的在網(wǎng)上推銷書,不過我還是一如既往的看他的博客)、王亞偉、孫建波等在金融市場呼風喚雨、一呼百應、指點股市、激揚文字;不僅名利雙收,而且也抱得美人歸,如臺灣第一甜姐侯佩岑(婚后王牌大明星居然停了,至今桂明還難以釋懷)、薩頂頂?shù)榷蓟浣鹑诓趴?。第四無疑還是桂明的老本行----地下工作者,記得在激情燃燒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位姓毛的偉人對我們行業(yè)下達過最高指示“開發(fā)礦業(yè)、大有可為”,古人夢寐以求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就是我們最好的寫照,古語云“小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洞”在這個物欲橫流、玉體橫陳、官二代、富二代橫行的年代,我們居然能淡泊、灑脫的揮手告別沉魚落、閉月羞的師妹們,前仆后繼地鉆入村姑無處尋的大山深入的礦井里,我們當真、果然才是這個時代的隱者。

閑言少敘,正題要緊,卻說桂明在新世紀的第二年,掐指一算,眾所周知就是20xx年,不才考上高中,才上高一,雖課業(yè)繁重,但那會有些誤入歧途,有點文青的范,整天詩文不離手,偶爾也做做小詩,那會流行下半身現(xiàn)代主義風格,但無奈小縣城,能閱讀的只有讀者、知音、故事會等人文社科類期刊雜志,當然最上檔次的還是讀者,那會從《讀者》上看到美國原版桂明因其在信息不對稱理論的杰出成就獲20xx若貝爾經濟學獎,那時開始知道劣幣驅逐良幣及檸檬市場,當是時還是有點小感慨,乖乖,這么簡單的觀點就能獲若貝爾獎啊,從此就開始對經濟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xx年一口氣看了好些佛學書,心態(tài)變好了些,6月底重新殺入股市,到年底有所斬獲,期間由于王牌大明星停播,故找來不少耶魯大學公開課取代之,剛開始看博弈論,不過了無新意,所講大部分已懂,后來看羅伯特希勒(roberjshiler)講金融課,羅伯特希勒人巨帥,講課時,時常從骨子里甩出的微笑賊迷人,剛開講他就推薦自己20xx年出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而《非理性繁榮》之前也頗有耳聞,但不知是這丫寫的,因當時手頭上還有很多書要看,就沒有立即購買,一晃就到了上個月,當時原本是想買原版英文的,但是要160多,于是作罷,在當當買了中文版,書到幾天后開了個頭,便匆匆煞了尾,大概只看了20多頁,本周末由于木發(fā)工資,閑來無事,從昨天下午看到今天中午,草草翻了一遍,還是頗有所獲的。預知所獲幾何,且聽桂明慢慢道來。

首先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exuberance)是在1996年底由格林斯潘(greenspan)所講的,后來該詞成為格老所有講話中被引用最多的一個詞,1994年初道指還在3600點附近徘徊,而到1999年卻已突破了11000點,以道指為代表的股市整體價格在五年內總漲幅超過了200%,然而為何稱這股市的繁榮為非理性呢,同期的一些基本經濟指標并沒有同幅增長,美國居民個人收入和雞的屁增長不到30%,如果剔除通脹,這個數(shù)字還要降低一半,而企業(yè)利潤增長也不到60%,故股價如此大幅度的增長是缺乏實際經濟基礎的,從歷史上看,這種情況也不會持久。

書中第二章,希勒就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詳細的分析指出長期來看投資房地產的回報是不理想的,其中很多的觀點都挺全面,能深深地讓人有共鳴,比如居住在大城市的人們經常會認為作為房價最主要組成部門的土地價格會不斷上漲。他們確信居住在這些地區(q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人們可以享有生活在名人聚居區(qū)的聲望,也可以從這些地區(qū)的商業(yè)機會中獲取利益。那里的居民很容易認為,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抱有和他們一樣的想法,人們會繼續(xù)哄抬他們所在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開始出現(xiàn)。但事實上,如果房價相對于居民收入漲得太高,人們就很,難負擔得起一套像樣的住房。人們的想法也會因此發(fā)生改變。他們將逐步意識到,居住在大城市里給人們帶來的聲望并沒有那么重要,盡管個別城市由于擁有獨特的商業(yè)活動而名聲在外。人們會發(fā)現(xiàn)擁有同樣商業(yè)活動的其他中心在不斷建立起來,最后會引發(fā)企業(yè)重新選址,人口會由老的中心向新的中心轉移,從而對老中心的房地產價格產生壓力。除此之外,過高的房價將帶來政治壓力,迫使政府放松對土地使用的限制,最終導致這些大城市住房供給(如高層公寓)的增長。

在第三章的促使市場泡沫產生的12個因素中的市場經濟的疾速發(fā)展與業(yè)主社會(ownershipsociety)中也有有趣的解釋,甚至讓我掩卷深思。

第四章說實話對我炒股在理念上是很有啟發(fā)的,炒過股后看這章確實受益匪淺,這章詳細闡述了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通過一種反饋環(huán)(feedbackloop)),這章雖篇幅不多但筆記最多。

高潮精華后希勒還圍繞文化、心理因素等方面再展開發(fā)表真知灼見......

罷,罷,累了,長話短說,以后再敘。總之一句如果要炒股、炒房,甚至買房等投資,這本書都可以是奉為圭臬的一本書,桂明傾情推薦。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七

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說,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我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兄弟姐妹推薦,我閱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獲。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狀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十分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能夠透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好過于堅信自我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guī)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帶給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明白股價的波動規(guī)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咱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于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咱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xiàn)。咱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但是誰敢說自我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我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信心過度,但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歸納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通常狀況下,人們會認為“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是個基本常識,而作者卻證明他們想錯了——股票能夠下跌,而且能夠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能夠被高估,同樣也能夠低迷許多年。人們還會認為“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yōu)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因此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然而作者證明他們又錯了——在數(shù)十年的時刻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yōu)越,也沒有理由堅信它將來也會這樣。在《非理性繁榮》中,作者使用了超多的歷史資料、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等證據(jù)來支持自我的觀點,從那里,我感受到了自我先前對股票投資認識的局限性。保有一份理性的投資心態(tài),避免情緒化的投資給咱們帶來不良的影響,是我閱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透過閱讀本書,咱們能夠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對財富夢想的狂熱追逐、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引導廣大普通投資者如何防范和規(guī)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忙。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八

中國古人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咋一琢磨,這個講話價值含金量夠大的,那十來年讀的書,都讓自己處于懵懂狀態(tài),幸而遇到這位高人高屋建瓴,幾句話讓自己茅塞頓開,讓自己醍醐灌頂之感;其實不完全如此,如果聽眾沒有十年書的積淀,沒有廣闊深厚的閱讀(書本上的實踐上的)體驗,很難說聽他一席話,就豁然開朗,云開日出了,說不定你會認為這人腦殘,在忽悠你,在拿聽眾的智商做實驗。

其實也說不定真是如此:就拿國內很多沸沸揚揚,甚囂塵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基礎教育而言,就足以迷惑一部分人。什么建構主義的支架理論,從實用主義出發(fā)的生活教育,多元智能評價論,誘思探究,目標分類層次分類,認知接受論,翻轉課堂……從洋思中學,臨川二中,杜郎口中學,山東即墨中學,衡水實驗中學,鄲城一高,周口一中……一些中學,年年跑馬燈似的帶一部分骨干先進、典型模范去取經,都去了若干撥了,正像安師大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今年暑假教師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結果常常是不得而知。起碼以上中學沒有出過第二個,更遑論超越了。真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出現(xiàn)這類情況,愚以為大多是這個聽話者,不是沒有一顆踏實篤定的心,而是沒有認真直面思考當下的傳道者所處的語境,沒有拿望遠鏡和顯微鏡看到講話者和自己所處的非理性繁榮背景。不過,也可能想到了,看到了,但是面對基礎教育的個別非理性繁榮現(xiàn)象,自己肯定無能為力了,除了跟著某些領導到處跑跑露露臉,吃吃喝喝,心里就跟明鏡似的呵呵了吧。

“非理性繁榮”這一說法來自美國聯(lián)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思胖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的無聊演講,后來,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羅勃.席勒拿它作了書名,寫出來一部風靡世界的名著。(席勒曾獲1996年經濟學薩繆森獎,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本名著,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論述美國的金融的非理性現(xiàn)象的,國人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泡沫”。

看到這個書名《非理性繁榮》,腦海里蹦出一個詞叫“群體性盲區(qū)/失明”,好像突然大家都失去智商了。席勒說非理性繁榮,首先得有繁榮的基礎,比如美國2000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美國相對于全世界的大繁榮,減稅財政刺激,人口紅利,貨幣政策,養(yǎng)老金入市等等,他把這些稱之為結構性因素。想到什么沒?最近半年的p2p跑路啊,虛擬貨幣傳銷啊,期貨質押爆倉啊都是這回事。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十九

最近讀了希勒寫的《非理性繁榮》。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榮作為了一個研究對象從結構上,文化上,心理上進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豐富的知識,嚴謹?shù)目甲C,細心的調查,但我不太鐘愛這種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圖表數(shù)據(jù)說話,然后試圖解釋這些圖表數(shù)據(jù)說明的東西。書我讀起來有些拗口,這是正因我浮躁的心態(tài),翻譯的不暢。我只是簡單的翻了一遍。但這過程中,圍繞非理性繁榮這個命題,我確實想到了很多,這有很多我已經構成的觀念和正在構成的觀念,借此機會我正好把它表達出來。因此這并不是一篇讀后感。

投資者心理對經濟明白總是延遲和放大的。中國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長,直到05,06年才體現(xiàn)到股市上來,而且投資者放大了對經濟增長的感觸,07年就進入非理性的狀態(tài)了。危機也在那時埋伏,當股市開始下跌,很容易就進入了崩盤,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難明白為什么會很輕易的跌破基本面關口和心理關口。人也如此,發(fā)達時,自信和欲望也會極度膨脹,以為天下唯我獨尊;落魄時,覺得自我什么都不是,自殺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這樣的人構成的,因此也有這樣的性格。人要認清自我,成不驕,敗不餒,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成熟的股市也就應這樣。但話又說回來,不成熟的股市才有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龐氏騙局和擊鼓傳花。

我在想這種放大效應是如何傳播出去的。貪婪和恐慌最終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瘋狂。這其實就是個龐氏騙局,說白了就是傳銷。龐氏騙局正因臭名昭著的麥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傳銷在我國是明文禁止的。大盤漲了,因此更多的人進來,因此大盤再漲,直到泡沫破裂。崩盤也是如此。大多數(shù)投資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為什么他們還參與到其中呢?我想這是一種“擊鼓傳花”的心理,每個人都不會認為自我就那么倒霉輪到最后一個,每個人都堅信自我能都獲利逃脫。這就是賭博了。

在關鍵點操控。

還有一個命題是大盤如何從一小部分人的狂歡演變成了全民狂歡。這類似于病毒傳播模型,但我并不做過多地分析。我記得有個臨界值,當感染比率大于這個值的時候,就有可能使整體都感染。我想說的是,臨界值附近是個很危險的區(qū)域,這使得操控變成了可能??赡芡度氩⒉惶嗟馁Y金,就能夠使狂歡成燎原之勢。這與索羅斯的觀點很像。他就找到了這樣的一個時機,狙擊了英鎊。我堅信這樣的投機機會會經常存在的。

書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我很感興趣。為什么《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么出名,遠遠超過了其它同時期的作品?這幅油畫從藝術上真的超過其它作品很多嗎?作者的兒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作者查證了一些資料,這幅油畫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對它進行了炒作,又發(fā)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強化了人們心中的印象,以至于之后的人們又開始對它進行細細的論證,最終鞏固了它作為一個超偉大作品的地位。這其實也是一個泡沫構成的過程,包含了傳播,正反饋,或許還有一些關鍵時刻。當然,這個泡沫永遠不會破碎了。正因藝術這種東西無法估價。

非理性的繁榮讀后感篇二十

金融是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繁榮,儲蓄、股票、房貸、基金、債券等金融理財產品,已深入千家萬戶,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當今社會幾乎人人離不開金融,學金融,懂金融,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因此,作為當代青年,應將金融學作為自己的一項人生必修課。經朋友推薦,我閱讀了金融系列圖書之一的《非理性繁榮》,對股票投資有了新了認知,頗有收獲。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呈現(xiàn)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與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

對于股市,“什么是利好消息”是每個人都想知道的,只要掌握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獲利。而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作者告誡投資者不要過于相信自己已經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guī)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完全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規(guī)律,作者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對于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作者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涵蓋了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影響到股價的因素。猶如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個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非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價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結果往往也難以實現(xiàn)。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說自己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作者所說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大家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產生了。這本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xiàn)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fā)。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50784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