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寫讀后感時,我們應該結合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和主題來展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歡迎大家參考下面的讀后感寫作范例。
局外人讀后感篇一
很多人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他人,有些人沒有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主人公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流淚,還有第二天一系列的行為)就會被認為做的不對。剛開始讀到默爾索在母親的葬禮上表現(xiàn)的如此淡定、麻木而感覺有些違背常理,認為他不愛他的母親,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那些道德綁架者有什么不同,只有痛苦流涕才是葬禮上應有的表情。你可以這樣做,但你沒有資格要求別人也這樣做。當他沒這樣做時,你就可以以說教者的身份去譴責他?我們可以看不慣某種現(xiàn)象,但要尊重它的存在,這也是一種修養(yǎng)。讀此書之所以頗有感觸,是因為我的性格和默爾索極其相似。對所有事都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隨遇而安,自由選擇。這大概就是樂嘉老師所說的綠色性格。
局外人讀后感篇二
我記起我參加過三次葬禮。
第一次是小時候,跟著大人瞻仰了那位遠房姑姑的遺容,青灰色的面龐讓我有點兒害怕。可是,之后我和姐姐在這家的院墻外一起閑談瓊瑤的一部小說,談得不亦樂乎。是的,沒有悲傷。
第二次已是我婚后,我正處于焦頭爛額的婚姻中,奶奶過世了。讀大學之前,奶奶都陪我良多,我總以為我以后會有機會回報她,可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候她去世了。我現(xiàn)在都在迷惑,到底我在奶奶葬禮上的痛哭,全部是因為奶奶的過世還是有一部分是為自己的不幸遭遇。我清楚地記得,在靈堂,在火葬場,在墳地,我都有神游天外的時刻,恍覺世界一片荒謬,甚至有冷淡之情涌上心頭,我不愛奶奶嗎?直到今天,她的死仍令我難過。可在她的葬禮上我覺得自己變成了半個演員。葬禮,似乎是哭給全世界看的一場表演。
我覺得我理解加繆筆下的這位主人公,他在葬禮上無論怎么表現(xiàn)都不能說明他不愛媽媽。可惜,世俗的目光殺死人。
我甚至覺得,他后來殺人與他母親的死亡有很大關系。他本身過得并不好,又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雖然失去母親后他試圖通過尋歡作樂來解救自己,但對他來說,生活已失去了全部的意義。他已經(jīng)徹底成了這熱鬧人間的.局外人。
他被粗暴地論罪也沒有什么可惜的,因為他已活成了世界的局外人。紅塵萬丈,可他的天地一片空茫,活不活似乎沒那么重要了。
可是,他最后所有的念想都表明,他并沒有那樣滿不在乎,他也是期待活著的吧,期待希望能夠出現(xiàn)。
不信救世主的人,其實最期待救世主能救他不再麻木。
當一個人放棄自己,他就是局外人。反之,他永遠存在。
而我們大多數(shù),都是在存在與虛無之間。不是嗎?
局外人讀后感篇三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這么一句話“孤獨沒什么不好的,我就像個局外人”,而在扉頁上面也有一句“對于這個世界,我是個陌生人”這樣的話,第一眼看著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哪個抑郁癥自閉癥被迫害妄想癥患者的內(nèi)心獨白,最后在開頭我們就可以看見主人公默索爾說的“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還真不知道”。
隨后在他母親的葬禮上默索爾內(nèi)心毫無波動,甚至在為可以連著睡十二個小時而開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約會親熱。隨后面對著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設立辦事處的要求以及升職加薪的誘惑表示無動于衷,再之后他因為失手殺了一個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訴,期間因為他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泣這一理由被法官控訴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了母親”。之后神父來引導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樣在宗教感召之下懺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繼續(xù)茍活下來,但他還是選擇了去死。毫無疑問,默爾索是一個怪人,是一個與社會與大勢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開頭所說的局外人。
這個時候我覺得很詫異,因為這個怪人與我迄今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這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人,為什么媽媽死了,他可以無動于衷?為什么愛不愛,結不結婚對他來說都無所謂?既然如此,他為什么又不拒絕戀愛,不拒絕結婚?為什么他殺人之后不表達悔恨?哪怕表達悔恨可以讓他免于死刑。
毫無疑問,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他是孤獨的,沒有人理解他,沒有人認同他,并且他也沒想著主動去參與到大環(huán)境下,這就導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面對親情,他甚至不知道母親的死期,甚至不在葬禮上表露哪怕是一點點虛假的悲傷,甚至還在幻想著長達十二個小時的美好睡眠。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回答,這種話毫無意義。女友瑪麗向他求婚,他說:我怎么都行,如果你想的,我們可以這么做。瑪麗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系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瑪麗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事業(yè),老板給他升職加薪,走上富有生活的機會,他卻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p>
面對死亡,可能很快就會死去,他卻說:“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我不是不知道,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他的這一生好像唯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那個長達十二小時的美好睡眠,其他的東西好像毫無意義,甚至不值得他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上面,默爾索帶給我的沖擊大概就是萬物皆無意義,我過往所被教導的孝敬父母的,積極進取的道理一文不值,我們需要的只是在那個大環(huán)境下順著大勢表現(xiàn)別人需要看到的模樣,如果不順著別人的思想,等待我們的大概就是被批判為“懷著一顆殺人的心埋葬親人”。
在后文中他的辯護律師問他母親去世那天是否感到痛苦時,默索爾回答:“我有點兒失去了自我探究的習慣,我很難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但這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希望過他們所愛的人死去。''被問到他之所以不哭是因為他自己控制情緒的時候,他卻說:“不對,因為那不是真的?!?/p>
毫無疑問,默爾索同樣是一個極度清醒的人,這就是我們與他的差別,我們愿意在他看的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死命奔忙,所以他是局外人,我們不是,所以他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不是。我們大概是始終奔忙在大勢之下的人。沒有所謂的好的壞的活法,全在于我們的看法。
我曾看到過一個人對孤獨的拆解,他說:“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蹦瑺査骶褪沁@樣的人,大勢永遠是大勢,哪怕大勢要殺我,我也不愿意順從大勢。
同樣的,如果我們與默爾索一起被問到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時,我們可能會不斷思考得出一個很好的答案,既不落下自己的面子,也可以讓別人交口稱贊;而默爾索可能會直接說:“沒有意義?!彼源髣葜挛覀儠钕聛?,因為我們愿意給出一個漂亮的答案,而他卻會被處以死刑。
默爾索這個局外人終是會被這個社會遺棄,他不參加這個社會所制定的游戲,偏執(zhí)的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執(zhí)拗是錯誤的。正如他最后對神父喊出的話:“他甚至連自己是不是活著都不能確信,因為他活著就如同死了一樣。而我,我看起來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彼运麕е簧淼膱?zhí)拗坦然死去。
我們或許該想想我們有時候所刻意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的有必要,我們是應該忠于別人的認可,還是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是否在意形式勝過在意我們真正的感受。我們永遠不需要做到像默爾索那樣的清醒,我們需要的是忠于自己。
局外人讀后感篇四
“在這樣的地方,傍晚應該是一段憂傷的喘息。今天,熱辣辣的太陽漫溢出來,這田野被曬得直打戰(zhàn),變得沮喪消沉,難以忍受?!?/p>
這是主角默爾索在媽媽的葬禮之中對天氣的描寫之一,諸如此類的描述還有很多,他記錄了送行的人的身份外貌、當日炎熱的天氣,以及送葬途中的環(huán)境聲音等,唯獨缺少了對于母親去世的悲痛。
他以一句“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開頭,甚至在第一章結尾寫道:“以及我想到就要上床睡上十二個鐘頭的喜悅。”
這些描寫無不體現(xiàn)了他對于世界的割裂和似乎顛倒是非的性格,或許在外人看起來十分怪異,然而這正是他的處事態(tài)度——將世界賦予他的一切意義拋棄,遵循自我。
不同于那些葬禮上哭天喊地又或是表現(xiàn)刻意的親人朋友,他沒有選擇偽裝自己融入群體,而是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xiàn)了出來。
以及后面他記述了很多與身邊人發(fā)生的故事,例如毫無感情地回復著別人的吐槽,他對于雷蒙想要和他做朋友的無所謂的態(tài)度,以及他認為女朋友問他愛不愛自己這種問題是無意義的,甚至他在朋友受傷時表現(xiàn)得不耐煩。
在情感方面,他是一個冷漠的局外人,對人際關系不期待也不關心。
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缺少激情,將所有的起起伏伏置若罔聞。
他在媽媽下葬后的第一天就開始認識新的女人,一起約會看電影。之后,他獨自度過了一個平凡而無聊的禮拜天。他在第二章結尾寫道:“我想禮拜天總是這么令人頹喪的,現(xiàn)在媽媽已經(jīng)下葬了,我又要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這表現(xiàn)了他生活中的不斷重復和枯燥,同時也引起讀者共鳴,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如此,是每天重復著的日常。
當他被老板推薦到巴黎去工作時,他的回答是: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
故事來到了高潮,默爾索在沙灘上扣動扳機殺死了一個阿拉伯人,然而他在接受審判一直到死亡的期間,也一直生活在荒謬中。
例如,法庭上把他對媽媽的死亡的無動于衷和他的殺人動機聯(lián)系起來,說他“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還有在檢察官與自己律師辯論時,他說:但我偶爾也想加入進去說幾句,但這種時候,我的律師就會對我說:”您別說話,這對您更有利?!?/p>
“可以這么說,他們好像在處理這宗案子時把我撇在一邊,一切都在沒有我的干預下進行著。我的命運被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p>
最后,默爾索被判了死刑,他在與神父最后的交流中透露出了他的精神的本質(zhì):
“我看起來是兩手空空,但我對自己是確信的,我對一切都是確信的,比他確信,對我自己的生命和這即將到來的死亡都是確信的?!?/p>
“在我度過的`整個荒誕的人生中,從我未來的深處,一股昏暗的氣息穿越尚未到來的歲月向我撲來,這股氣息一路襲來,使別人向我建議的一切都變得毫無差別,未來的歲月并不比我已經(jīng)度過的歲月更真實。”
與其說他被判了死刑,不如說他接受了社會的準則和道德的審判。
他們將他過去的言行肆意放大曲解,只是因為這些行為不符合他們的社會認知,卻沒人在意他在審判中說的那些發(fā)自內(nèi)心的證詞。
所以我認為,死亡才是他的歸宿。
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
在勇敢抗爭過然而沒有任何效果之后,如果要擺脫這個荒謬的世界,默爾索這個荒謬的人的最好的選擇就是離開。
局外人讀后感篇五
看到默爾索在葬禮上沒有哭,不記得母親年紀,我回想了一下外公葬禮上我沒有哭,死去時的具體歲數(shù)也不清楚,心里就“咯噔”一下,偽裝的時間太長我差點兒忘了自己也如此冷心冷肺!
外公對我很好,我很喜歡和外公呆在一起。他在文革前是一名語文教師,文革后當了茶廠的會計。外公喜歡剪報,我就看他剪,把他不要的部分拿來折紙?;蛟S是文革經(jīng)歷過什么吧,外公不喜歡說話,人一直淡淡的,我在他書桌旁邊也不知道為什么下意識的不發(fā)出聲音。后來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鄰居跑到學校叫我趕緊回家,我雖然疑惑,但還是有條不紊地收拾了書包回家了,到家才知道外公去世了。
外公是在書桌后面的大方椅上去的,手上還端著剪報本子,看來是死了也要帶著剪報??!我當時腦子里只有這個。
葬禮很繁瑣,我作為外公唯一的后代,請了好幾天假。其實我什么也沒做,我甚至連葬禮花了幾天拜了幾桌酒都沒有印象,我只記得蓋棺之前要大家圍著棺材一遍繞著一邊哭喪,我不知道為什么沒有一點想哭的感覺。甚至我內(nèi)心只有一點遺憾,遺憾自己以后會更加孤單了,我覺得外公的死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么值得哭的,他老了,自然死亡,我見鬼的覺得他走的挺好,是好事兒!我想著這些跟著人群走,突然感覺手臂被人揪了一下,媽媽看不過去讓我哭,我突然連遺憾都沒有了,只覺得煩躁,我內(nèi)心覺得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不難過就是哭不出來!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看過很多書,在書里感受著別人的“正?!钡那榫w。同學從來不會覺得我冷漠,因為我會在適當?shù)臅r候表現(xiàn)出適當?shù)那榫w,盡管我的內(nèi)心心如止水,畢竟我不再是初中那個不會偽裝自己的我了。同學都說我很溫和,他們喜歡向我傾訴內(nèi)心的不安茫然痛苦,我也會適當附和著。當年高考差一分上211,周邊的人都在為我惋惜,可是我的內(nèi)心沒有一點波動,但是我會平靜地在朋友圈發(fā)一條哀莫大于心死的話來滿足朋友們想要安慰自己的心。
我的內(nèi)心就是默爾索,但我討厭他,因為他沒有任何偽裝,他那么直接真誠,仿佛沒有意識到自己游離在社會道德倫理準則之外。但是我又羨慕他可以一條路子走到底,沒有心理負擔,乃至最后離開那個對他來說可有可無的世界!
我自己也在等待,等著自己有一天再也沒有力氣去偽裝,然后徹底隱居山林做一只離群的大雁。
局外人讀后感篇六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完了法國作家加繆寫的《局外人》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后變成了同樣的角色。比如說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著莫爾索卻在最后說著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說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著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于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并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么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nèi)向的人,因為內(nèi)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tài)度變成了殘忍兇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后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tài)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里的正常與自然。包括人本應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里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塵埃依舊以那般優(yōu)雅而高貴的姿態(tài),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這是社會的現(xiàn)實,也是現(xiàn)實的人生。
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局內(nèi)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局外人讀后感篇七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局外人》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些時候,我們會帶著已有的觀點和看法去理解、判斷某個人、某件事。先入之見所帶來的影響,在這本書中被精彩的呈現(xiàn)。
書的第一部分,波瀾不驚,看不出主線。在默爾索開槍殺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為陽光刺眼、天熱氣躁,無意間扣發(fā)了扳機?我唯一比較喜愛的,是葬禮結束后在陽臺上對過往行人的描寫。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節(jié),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瑣碎、平淡的劇情串聯(lián)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義。法官力求陳述主人公對母不孝、沒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個惡人的形象。然后,帶著這種形象、印象去看待殺人的案件,認為這是有預謀的、是十惡不赦的。而事實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種對什么事都滿不在意的性格,葬禮上的態(tài)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質(zhì)。人,本就是各種各樣,主人公對母親葬禮的行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結論,更不能說他是一個惡人。
在我看來,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來一件事證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這種需要公證、理性的地方,簡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這種不可理喻的事,在現(xiàn)實中,也比比皆是。我們很多時候的判斷,是基于現(xiàn)有的認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準確清晰的事實依據(jù)。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一提媒體?,F(xiàn)在很多新聞都是把一些與事實無關的詞寫進去,讓大眾對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前,先對新聞人物貼上一個標簽,帶著主觀認識去看這件事。這些媒體都是無良媒體。反過來看民眾,很多人都是在一種不自知、不思考的狀態(tài)下被人牽著走,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爾索作為一個局外人,是一種不同于大眾,對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的人。這種性格造就了在別人眼中的“惡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對旁路的不理解與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話說,書的結尾與神父交談的那一段我沒怎么讀懂,這也許就是我和許多人書評著眼點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讀后感篇八
正值青春的我,在了解《局外人》中默爾索的故事后,不禁感慨,信誓旦旦地自稱是局外人的人,實則并非局外人。他所用理性對待的人和事,一切看起來都和他想的一樣,可有亦可無,但在我眼中,這其實均是他能擁有的了。
“今天,媽媽死了,或許是昨天,我不知道?!蹦瑺査鞯倪@句話影射出他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母親的死,他并非無感,可直至母親下葬那會,他也未哭喪,守喪。在這個孝道的社會,默爾索無疑是被譴責的,可也有人會陪她做這些不合時宜的玩樂。與女友同居卻不談愛情,婚姻。插入鄰里的糾紛并為之開槍殺人卻無所謂朋友。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為之困惑。
“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么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興?!边@種想法與當今的“佛系少年”如此類似,可又不同。對于默爾索來說他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認為既然這種命運選擇了我,而成千上萬的幸運的`人卻同他一樣自稱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擇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他是如此獨特,上帝的一切皆為他所憎恨,他的世界中,信仰、一切只能由自己來把握。這是令我傾佩的,一個人能將自己對生活、理想的態(tài)度賦予行動中是很難堅持的。
當默爾索走上刑場時,他心想:“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的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痹鹊囊蜃C據(jù)不足,被判處罰及罰款,后在對方的“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里埋葬了一位母親。”結局的鋃鐺入獄,死前的言語都多令人心生憐憫阿!
一個用局外人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處理自己的事物,可現(xiàn)實是殘忍的。一顆孤立、封閉的心是很難在社會中很好的生存的,人們會用慣性思考,認為的,來處理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一切,使所謂的特殊人或事消失。
簡簡單單的一本書,卻在敘述著一個不簡單的事。
局外人讀后感篇九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diào)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毒滞馊恕肥窃鯓右粍t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diào)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屛覀兏械秸痼@!
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jīng)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p>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边@句話是加繆人生哲學的根基,但這也是他悲劇的根源。在他筆下的人生荒誕不經(jīng),確實處處真誠的袒露,他也許只想活得真實而簡單!
《局外人》是戰(zhàn)后第一部經(jīng)典小說,是“出現(xiàn)在歷史環(huán)節(jié)上完美而富有意義的作品。”是法國20世紀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品,堪稱為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有劃時代意義的最小說之一。《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以為年輕職員默爾索,對生活的各方面都持著一種“無所謂”態(tài)度,但就因為這樣,由于某日去海邊度假,被卷進一宗殺人案中,最終被判斬首示眾,釀成了悲劇。生活在荒誕的世界里,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如何去面對?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說明了,不論這個世界怎么樣,都不應該違背這個社會規(guī)則。對于塔索生活的社會,就因為在他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會被定為死刑,成為了異類,社會的異類!但默爾索很真誠,不耍花招,拒絕說謊,是什么就說什么并且拒絕掩飾自己的感情,善良溫和,不說廢話之類的;他的隨和溫順,好說話,不計較,安分守己,實在誠率,但在那個社會看來,就是一種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規(guī)矩,作風散漫,庸庸碌碌,渾噩懶惰……雖然他是一個窮人,喜光明正大,但卻是我任何英雄行為而自愿為真理而死的人。默爾索對于母親下葬時不慟哭,這并不是一種無情不孝,而是對于一種真實執(zhí)著的熱情激勵。面對這樣巨大的壓力,有人會奮起抗爭,有人卻維諾無從,最后的結果是生命的告終。所以在那個社會,要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倘若,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就無疑成為這會的“局外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人的性格到行為之間,存在著一個斷崖?!岸?,我好像兩手空空,但是我對我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這么一點兒把握?!薄拔易プ∵@個真理,正如這個真理抓住了我一樣”“面對著充滿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我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睆哪撤N角度上說,默爾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難面前總與醒悟了,他回歸自我,完成了和這個冷漠而荒誕的世界圓融統(tǒng)一。他明白這個世界虛無的本質(zhì),他一時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態(tài)度都是對的,只因這個世界本來的方式,在苦難之后,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卻為時已晚了。然而,他并不覺得有什么悲哀,因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誠,堅守自我。到頭來,人什么都能習慣。
沒有對生活的絕望,就不會愛生活。默爾索在孤獨與絕望中悟出了,一個人即使只生活過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于難以度日,他有足夠的東西可供回憶,絕不會感到煩悶無聊。從某種程度意義上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愉快!一個人對他所不了解的東西,總會有一些夸張失真的想法,當想擺脫一個不愿意聽他說話的人時,總會做出一種表示很贊同的樣子,這個是不是出于人的一種反應,有時候,我也差不多是這樣,因為還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轉回話題,默爾索在什么被判定結束的前夕,對生存充滿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機會,卻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果還有機會,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經(jīng)過死亡的威脅,才會體會生存的意義。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明白。曾有人問他是否悔恨,他說他只感到無限的疲倦。在最后一刻,他覺醒了。
人生在世,就是想活得真實而簡單,就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于社會環(huán)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nèi)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nèi)心的善良!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一
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tài),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tài)是什么了嗎?小時候總覺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后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涌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么時間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fā)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涌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fā)生過,在余生會不會發(fā)生?這是一個問題。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二
用一種置身事外的理性過自己的生活,所有的事都順其自然,按部就班,沒有過多的情感表現(xiàn),不矯情,用看透一切的態(tài)度活著,簡單,合理。
而法庭上的人卻過度解讀,或者說表演情感豐富,站在大善人的道德制高點去評判,可能也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目的的一種手段吧。
到最后沒有覺得絕望,只是會有一點后知后覺,可以說本來是相信大家都是善良的,就事論事,但沒想道大家都過分解讀。
只能說,主人公是個善良的,簡單的人,但周圍的環(huán)境、人似乎都很復雜。
其實,生活中理性一點,簡單一點不也挺好嘛,但是,社會太復雜,周圍的人會用自己的處事方式審視你的做法,他們不相信你的目標如此單純,處事如此簡單,總覺得你另有所圖。
如果一直堅持簡單的生活方式,有人會覺得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你是個可以相處沒有其他心思的人,但更多的人會覺得你不好接近,他們在怎么和你熟絡都熟不起來,總覺得你拒人千里之外,沒有人情味。這和主人公的處境一樣,他的朋友會覺得他簡單、善良,但更多的人覺得,冷漠、不近人情,僅此而已。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三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小說分兩個部分有八十頁,描述了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卻有那么一點的單調(diào)敘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看了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進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獄后,矛盾步步升級。《局外人》是
怎樣
一則故事?介于上外史課對加繆的認識我很認真地讀了一下。作者先讓每一個角色都有嶄露頭腳的機會,并且寬待他們種種不良的舉止,使病態(tài)的社會得以繼續(xù)維持而又去展現(xiàn)。然而默而索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他既與整個現(xiàn)實同污,又能堅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親下葬的第二天與女友調(diào)情,但他絕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縟節(jié),甚至憎惡形式主義惡風無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順從地做了形式主義沒有價值的犧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鎖鏈關系當中重要的一環(huán),隨之,作者巧妙地設計了默而索射殺阿拉伯人的場面。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賬,顯得有些啰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么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這樣。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猓蠓渤扇颂岬皆擃愂?,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覺得不理解,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
愛
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屛覀兏械秸痼@!這不禁讓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
什么
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小說進行到將近尾聲時,我看到檢察官評判莫爾索的那段話,卻覺得這似乎是加繆借檢察官的口所說出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看清的一種判斷,也讓我開始去體會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 如:他說,陪審員先生們,他曾仔細探索過我的靈魂,結果一無所獲。他說實際上我根本就沒有靈魂,對于人性,對于人們心中的道德原則,我都是一竅不通。他補充道:“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們也不能怪他沒有。但是說到法院,寬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應該轉化為正義所具有的作用,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為高尚,特別是當這個人的心已經(jīng)空虛到人們所看到的.這種程度,正在變成連整個社會也可能陷進去的深淵的時候?!?/p>
最后,他說他的職責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堅決地完成它。他說我與一個我連最基本的法則都不承認的社會毫無干系,我不能對人類的心有什么指望,因為我對其基本的反應根本不知道。他說:“我向你們要這個人的腦袋,而在我這樣請求時,我的心情是輕松的。在我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時請求處人以極刑的話,我卻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這艱巨的職責得到了補償、平衡和啟發(fā),因為我已意識到某種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為我在這張除殘忍之外一無所見的人的臉上感到了憎惡。”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像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就會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會被社會拋棄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
生活
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游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于——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恒,但是也不為永恒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tài)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生存的無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顯得就很荒誕。
小說是積極的,催人奮進的。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闡釋很好,但是我覺得作者還是把人心想的太簡單了但事實真有這么簡單么?當然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時代特點和社會因素,一個人的生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四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誰不是一個局外人?這是我昨天早上一口氣讀完小說后的第一反應。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有書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很多時候,本來端起架子,準備好好讀書,殊不知,捧起書來,沒過半個小時,就開始眼睛困了,后來就是腦袋也木了,索性就睡會兒再說。唯有這本才五六萬字的小說,讓我的閱讀體驗,有了少年時一目十行的快感。
《局外人》是寫司法問題小說的。開篇就是“我”要向老板請假,去給母親奔喪。母親在養(yǎng)老院里死了,“我”沒有表現(xiàn)出一個人子的巨大悲痛,平靜的有點反常,只是對老板不太情愿準假有點微詞。覺得只有自己奔喪回來仿佛才坐定了喪禮的事,老板才會表現(xiàn)出對下屬的慰問和哀悼。奔喪過程,以為作者把“我”放在了局外人的位置,只想說“我”情感冷漠,活得行尸走肉一般。包括和門房的閑聊抽煙,和女朋友瑪麗于喪禮次日,就在一起歡愛……直到被朋友約到海邊去玩,稀里糊涂地開槍殺了人。就有了下篇最重要的事情發(fā)生?!拔摇边M了監(jiān)獄,要接受審判。而只有這個時候,“我”才真正成了“局外人”。
作為一個職業(yè)法律人,當然也很關心在法國,對于這樣一個連開五槍殺死一人的案子如何辦理。檢察官對案發(fā)當時的情況并不十分在意,卻從“我”給母親奔喪開始,做了大量的外圍調(diào)查工作,就想向陪審團證明“我”從一開始就是個十惡不赦的殺人惡魔……他成功地在冗長的庭審過程中,獲得了陪審團和法官的支持,“我”被以法蘭西的名義判處斬首示眾。
在整個司法活動中,包括“我”的辯護律師在內(nèi),都是這架龐大司法機器的螺絲釘,他們在按部就班一成不變中完成了作業(yè),就算“我”被宣判死刑,律師也只是不無遺憾地握住“我”的手,他本來也沒想改變委托人的命運,只是在完成任務。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我”本來才是案件的當事人,卻完完全全的成了“局外人”,仿佛一切都與“我”沒有關系,“我”只是他們完成辦案任務的一個載體。沒有人關心“我”的喜怒哀樂,沒有人聽“我”認認真真地敘述一下案件過程。所以當聽到宣判結果的時候,庭長問我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我”只是稍微想了一下,就說“沒有”。其實,疲憊不堪地走完所有的程序,“我”已經(jīng)感受到,說什么都沒有用,他們根本沒有人會認真地聆聽,這都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因為“我”從發(fā)案開始,就一直處于局外人的位置,所以“我”從來就沒有真正參與到對自己的審判中,不能不說是貌似完美的司法制度的巨大缺憾,也是在這架機器下每個個體命運的悲哀。
那些以解讀人類命運為己任的中國大作家們,敢不敢用自己的如椽巨筆寫出幾部人間悲劇?“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怎么越來越覺得現(xiàn)實的生活本身,早已經(jīng)超越了藝術家的想象空間!哪還需要什么藝術加工,只需要用直白的文字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這些案件即可,就注定了是一部傳世之不朽大作……記錄悲劇,也是為了減少悲劇重演,這才應該是中國作家的真正使命。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五
這本書很薄,幾天就能看完。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吸引我的,作者敘述的節(jié)奏很慢,如同流水賬一般。一開始就是寫參加母親的葬禮,這樣的情節(jié)如果換做是我,多多少少會流露出一點對母親的感情。但作者沒有,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加一個陌生人的葬禮。
到后來交了女友,結識了新朋友,最后在精神恍惚下殺了人。這一切他都在表明自己是局外人。
彌漫在《局外人》字里行間的悲憫與憤怒,偶爾露出冰山一角的歇斯底里似的黑色幽默,通過一件件充滿現(xiàn)場感的凡人小事串聯(lián)起來,以最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呈現(xiàn)了一個最現(xiàn)代的故事:“一位毫無英雄主張、單純愿意為真相而死去的男人”,在荒誕世界里的掙扎與反抗。
主人公默爾索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是一個三十歲的未婚男人,在公司當職員,唯一的親人——媽媽住在養(yǎng)老院。
某一天,養(yǎng)老院發(fā)來電報通知媽媽去世,他前去奔喪,卻在守靈的時候抽煙、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媽媽的去世日期,記不清媽媽臨終時的具體歲數(shù),拒絕開棺看媽媽的遺容,葬禮的過程中沒有哭,也沒有在墳前默哀。葬禮結束后,為上床睡十二個鐘頭而感到喜悅。
他沒有強烈的愛憎,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在生活中隨波逐流,對切身利益漠然處之,什么事都秉持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以“無所謂”,“毫無意義”,“我不知道”的口吻對待一切的人,不是因為他的糊涂,而是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切都是荒謬。他用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這世界上荒謬的一切,他用冷漠來偽裝自己,來抗爭這個社會。
我記得他在死亡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你們可以把我的肉體殺死,可是你們無法左右我的靈魂;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這就是他的反抗。
默爾索一個超脫物外、老實本分、對周圍社會無攻擊性的人??烧沁@樣一個老老實實的人卻在社會的冷漠下被描繪為一個惡棍,冷漠的殺人惡魔,被法庭判罰公開絞刑。
作者加繆在《局外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懷有一種執(zhí)著而深沉的激情,對于絕對和真實的激情”。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他只是因為和世界格格不入而成為異端。這是鐘陽對他的評價。而對我來說他是一個勇敢的人,一個敢于挑戰(zhàn)社會的人,他的勇氣讓人敬佩。但,我想我永遠也成為不了想他那樣的人,應該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成為他。
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員,我成為不了社會的局外人,不光是因為不敢,也因為不愿。
我們所生活的國家,也許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很厭惡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大體上我們活的很和平,沒有戰(zhàn)火的侵擾。我們的法律相對公平,能讓我們在這個法制國家更好的生活下去,所以我們是幸福的,生活在相對和平的21世紀。
這樣的一個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朋友說的話,他在精神病醫(yī)院和一個精神病人交談,他感覺這個精神病人語言流暢,思路清晰,交流了文學、哲學、經(jīng)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學術問題,他都有獨到的見解,聊完后我的朋友受益匪淺,他問那個精神病人為什么在精神病醫(yī)院里。那人說了一句,誰說在里面的就是病人,更多的病人是在外面的人,我的朋友突然恍然大悟?;蛟S那個人在精神病醫(yī)院里才能更真實的做自己吧!
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世界規(guī)則在默爾索之外運行,給你我?guī)硪还蓾鉂獾谋贿z棄感。荒誕、悲涼、孤獨和排異來的如此簡單而迅速,在溝通無果后,我們更加孤獨,他人變?yōu)榱宋覀兊牡鬲z。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不能喪失對這個世界的希望和信心,英雄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熱愛生活,堅持自我的真實,才是存在或活著的最好理由!生存的無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huán)境里,都是局外人。默而索游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局外人讀后感篇十六
小說《局外人》的作者阿爾貝·加繆是法國現(xiàn)代著名的存在主義作家,曾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出生在一個戰(zhàn)亂的時代,從小和母親在阿拉伯貧民中長大,對他們貧困的處境有著深刻的同情,從而對人生的荒謬感更有體會。二戰(zhàn)后初期,他和當時頗有盛名的存在主義作家保羅·薩特非常親密,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xiàn)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但加繆一直否認自己是存在主義作家,還聲稱自己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屬于任何派別。加繆曾寫了論著《反抗者》與薩特產(chǎn)生論戰(zhàn),轟動一時。
作品介紹:
《局面人》是加繆的成名作,以一種不動聲色但有內(nèi)含力量的文字粗線條地塑造了默而索這個“荒謬的人”。整部小說分為兩部,第一部分從母親逝世開始講起,默而索參加了葬禮,卻平靜得沒有任何悲傷的情緒。葬后第二天,他的生活又恢復原樣,“媽媽已經(jīng)安葬了,我又該上班了,總之,沒有任何變化”。后來他認識了鄰居萊蒙,一次和他在海邊意外遇上了萊蒙的敵黨。沖突中,莫爾索開了5槍,阿拉伯人直接斃命。第二部分開始寫了默而索因殺害阿拉伯人在監(jiān)獄中的日子。他無法解釋自己殺人的動機,不請律師為自己辯護,也不想神甫懺悔。最終法庭結合了他之前在母親葬禮上的冷漠態(tài)度,默爾索被判處死刑。然而死亡降臨,默而索才有那么一絲恐懼,但更多的是滿足,“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有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jīng)是幸福的,現(xiàn)在仍然是幸福的?!?/p>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說,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后,一直到因為防衛(wèi)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說語言冷靜又干脆,稍嫌單調(diào)的敘述揭示了默而索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
小說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辈恢牒⒆右粯拥目跉猓蠓渤扇颂岬皆擃愂?,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著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jīng)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jīng)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么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說“大概是不愛她”。最后迷迷糊糊殺了人,對于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說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說因為被指控“懷著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說最后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弊屪x者不由震驚!
小說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說,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xiàn)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說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簽為哲學小說。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么不哭?小說最后解釋道:“媽媽已經(jīng)離死亡那么近了,該是感到解脫,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tǒng)脫節(jié)。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yè),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說“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么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30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