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月三習俗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4:43:11
壯族三月三習俗范文(19篇)
時間:2023-11-23 04:43:11     小編:紙韻

每到年末或者一段時間的結束,我們都需要寫一份總結來梳理一下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怎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從中汲取知識和智慧?這些總結范文涵蓋了多個領域和不同主題,相信能夠滿足大家的需求。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一

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jié)日,故又稱歌仙節(jié)。壯族多于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jié)。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于節(jié)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jié)”。

侗族三月三,節(jié)期為五天。每逢農歷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并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jiān)蔥蒜,在泉邊用水洗凈。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里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哄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贊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xù)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三月三上巳節(jié)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我國眾多少數民族,如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這一天,壯族同胞都趕歌坪,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們對歌、碰雞蛋、拋繡球、談情說愛。侗族同胞搶花炮、斗牛、斗鳥、對歌、踩堂。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寨三四日內不相往來?,幾逡惨匀氯秊楦韫?jié),除唱序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在象山石浦鎮(zhèn)流傳著三月三踏沙灘的習俗。相傳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后,地溫和水溫逐漸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jié)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及至如今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yè)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jié)目為陪襯的活動。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二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fā)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2、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zhèn),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zhèn)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3、包五色糯米板。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4、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5、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6、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jié),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jié),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jié)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zhàn)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jié)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qū)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jié)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8、祭祖。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為主,他們會所有人出動帶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墳,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祭拜完了大家會聚在一起吃飯,這種聚餐的方式很融洽,能夠增加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和家族感。

9、跳竹竿舞。

兩根大竹竿平擺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兩人一對,面對面持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碰擊,舞者在兩竿滑動相撞的空隙中跳動。舞蹈動作為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等動物形態(tài)起跳,活潑歡快。而竹竿舞一般分山間偶遇、搭橋過河、相戀、抬新娘回家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摯的情感與飽含著許多原生態(tài)的審美元素,古樸自然。

返回目錄。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三

每天早上,我都會吃早點,每每來到早點攤前,看著什么包子、餃子、粑這些,我總是了了解決,吃著吃著就想起了每年三月三祖母做的臘肉韭菜粑。我趴在座位上陷入了沉思。那是去年的三月初三,在我們這管這天叫鬼節(jié),又叫粑節(jié)。

快到粑節(jié)了,那個周天我早早的起床,拉著妹妹,到野外采了好多的韭菜,祖母也提前把米淘洗干凈晾曬干磨成了粉,就等著粑節(jié)的到來了,去年的粑節(jié)正好也是清明節(jié),我們祭祖回來后,祖母就在忙活了,正在那和粉,里面放了韭菜和臘肉丁,我蹲在祖母旁,問祖母為何三月初三叫粑節(jié),為何要吃粑。祖母告訴我,在我們這有這么個說法,這要從女媧造人說起,女媧在第七天造好了人,但是她已經很累了,仙氣不足,給人靈魂時,沒附在肉體,風一吹就飄到野外了,每到三月三那天,野外的一種野韭菜氣味最濃,人的靈魂都被吸引了,附在了上面,女媧就叫人去吃這種野韭菜,還要吃米糊,這樣就歸位了,后來人們就將這種韭菜加米粉摻和在一起做成粑,吃下,靈魂就不再飄走了,粑魂粑魂,再說韭菜粑諧音久財發(fā)。我聽了,覺得有點迷信,但總算也是一種期盼,期盼平平安安,財運大發(f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祖母揉了好多粑,我在灶下添柴,祖母在鍋里放了些油,把揉好的粑放入鍋中,煎幾分鐘后又翻轉過來再煎兩三分鐘,祖母說“好了,別再添柴了?!边€沒等祖母裝起來,我就從鍋里搶出一個,那個燙的我左手換右手,香氣撲鼻使我忘記了痛,妹妹大老遠就喊著“好香好香”,沖進廚房把我手中的粑,搶了去,我還沒來得及看清呢,祖母邊說別急別急,多著呢,又從鍋里取出一個用紙包著放到了我們的手里。我望著這焦黃的粑,直流口說,我輕輕咬了一口,外脆里嫩,既有臘肉的香味,又有韭菜的清香,好吃極了,我越吃越帶勁,一個粑不知不覺就下肚了。我看看妹妹,只見她雙手捧著,從四周吃起,一個圓形最后成了圓點被她塞進了嘴里,最后還用舌頭向嘴唇四周撈了了一下,就像牛吃草一樣。

祖母拿了兩個用碗裝著放在鍋臺里邊,供灶神,然后用筷子夾起慢慢地吃著,嘴角還一厥一厥的,每吃一口都用舌頭舔一下嘴唇。我一口氣吃了六個,妹妹說她也吃了六個。實在肚子裝不下,那個好吃真是沒的說。恨不得扒在鍋沿吃??上О謰尦D暝谕獯蚬ぃ瑳]能吃到祖母的美味,我想,他們在外也作了家鄉(xiāng)的這種粑吧,因為今天可是三月三?。?/p>

吃完后,妹妹挺著個大肚子大搖大擺的一手拿著一個出去了,我也不甘落后,也拿著兩個藏了起來,等能吃時在來享受。還叮囑祖母說,晚上還要吃這粑。想著想著,口水都流進了裝早點的袋子里??斓饺氯?,我又能夠嘗到祖母的,臘肉韭菜粑了。三月三,真好。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四

每到歌圩期間,青年男女便穿上節(jié)日的盛裝,云集山頭曠野或竹林草坡即興對唱,相互盤答,歌聲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勞智慧的壯族人,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山歌,使這一傳統(tǒng)的民族節(jié)日充滿了迷人的音韻。

1、包五色糯米板。

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3、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zhèn),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zhèn)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4、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五

盡管距中國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還有_天,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境內已經進入狂歡狀態(tài)——各地民眾忙著享受各種民俗活動,包括唱山歌、拋繡球,上刀山以及祭祖等等。

慶?;顒釉赺月_日前后陸續(xù)開始,南寧市一些學校還將“三月三”歌圩搬進校園,并展示少數民族歌舞和民族體育比賽等,以增進學生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理解。而在一些社區(qū),民眾在歌舞之余還一起分享了艾葉糍粑、五色糯米飯和三角粽等傳統(tǒng)美食。

古代女子有拋繡球招親的習俗,每年三月三,少數民族的節(jié)日時,少男少女對唱山歌,女孩覓得心目中愛郎,便將繡好的繡球拋給對方,作為訂情信物——在南寧舉行的“三月三·趕大圩——華南城首屆民俗文化商貿節(jié)”上,也舉辦了廣西_巨型繡球展,素有“中華巧女”之稱的黃肖琴現場展示巨型繡球制作工藝,為民眾展示中華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同樣就是由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攜手華南城舉辦的活動,還有“獅子上刀山”、免費抓豬雞魚、跳火繩、打火球、下火海、搶親、頂竹等特色活動。

_月_日就是農歷三月三,廣西全體公民放假兩天。在節(jié)日期間,由廣西各設區(qū)市人民政府在全區(qū)各分會場以“歡度‘壯族三月三’,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為主題,將舉辦150多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諸如駱越祭祖大典、“三月三”歌圩以及各類民俗文化節(jié)日,也將井噴上演。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六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jié)”。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边@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fā)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p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七

壯族傳統(tǒng)歌節(jié)。又叫“三月三”、“歌圩節(jié)”、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xiāng)沉浸在節(jié)目的氣氛中。

在廣西境內,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歌節(jié)。

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在桂西巴馬、都安等地,每到歌圩前夕,姑娘們相約到“歌圩點”搭歌棚,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蓋棚、圍棚,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案枸c”四周鄰近的村寨,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肴以接待遠方來客。屆時,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歌圩當天,天蒙蒙亮,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里,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絡袋里,趕歌圩去。

老歌手做年輕人的藝術指導。來唱歌和看熱鬧的年輕人,往往以村屯為單位,打扮得齊齊整整,特別女青年,同一個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樣的發(fā)辮,發(fā)辮上系同樣的頭繩、花結,同樣的劉海發(fā)式,包同樣的花頭巾,同樣色彩、樣式的上農、長褲和花鞋。眾人進入歌場,先游逛一周物色對象,然后入棚對歌。你問我答,通宵達旦,連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離。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對歌。也有些地方日間在野外對歌,夜間轉到村寨對歌。在村寨對歌的,有些地方女歌手在室內,男歌手在戶外,有些地方男女雙方都在戶內廳堂對唱。各地對歌,大都有一定的歌路,如“初會”、“探情”、“贊美”、“熱戀”、“定情”、“離別”以及“相思”、“重逢”、“責備”等,有些地方還有“搶歌”與“斗歌”的風習。如靖西、德保一帶,男方甲向女歌手唱歌求答,女方乙答唱后,雙方便展開對歌;倘若這時另一男方丙來晚一步又想與女方乙對唱,便唱歌把甲方擠出去,這便是搶歌。搶歌是否能成功,要看甲、丙兩方的歌才與歌藝,甲、丙兩方用不同歌韻的歌向乙方獻殷勤,乙方若仍用甲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搶歌不成,乙方若改用丙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勝利而甲方便告失利了。斗歌是甲、乙兩方在對唱中出奇制勝斗歌才、歌藝的歌。在三月三歌節(jié)中,倘若男、女雙方越唱越有情,往往雙方互贈禮品,互約今后相會之期,姑娘所贈多為自制布鞋。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八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yǎng)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薄叭氯j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jié)。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習俗?!对娊洝肪陀小捌涓嗜缢j”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jié)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痹~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yǎng)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八j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y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fā)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fā)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吃雞屎藤。

農歷三月三吃雞屎藤,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tǒng)習俗,我們將葉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誕辰,北海人以此紀念這位偉人。

在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云南曲靖農村,同樣有很多人喜歡吃雞絲藤。但曲靖不像瓊海、北海等地會在三月三或七月初一專門吃雞絲藤,帶有很隆重的儀式的味道。在那里,只要是雞絲藤發(fā)嫩芽的日子,當地人家就采摘下來食用了,或用來炒肉,或是素炒,或是涼拌,就如同食普通的蔬菜一般簡單自然。

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美食,因糯米飯呈多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壯家人把五色糯米飯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傳說古時候壯家村寨有個青年叫特儂,外出干活總是帶著糯米飯。而山上的猴子總是把糯米飯搶去。有一次,特儂隨手扯了楓葉驅趕猴子,卻發(fā)現自己掐楓葉的手被染上了黑色。他靈機一動,回家后把楓葉浸泡到糯米飯里蒸煮,制成了黑色糯米飯。猴子看見一大團黑乎乎的東西,以為是毒物不敢碰。特儂吃了黑色糯米飯,口不干不燥也不膩倦,反而覺得渾身是力。后來,壯家人都學著特儂做黑色糯米飯,后又逐漸用黃梔子、紅藍草等做成了黃色、紅色、紫色糯米飯。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與傳統(tǒng)習俗有關。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jié)”,民間又稱為“鬼節(jié)”。傳說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東游西蕩的鬼迷惑,樸實憨厚的鄉(xiāng)民們認為,必須吃這種帶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兒“粑”(粘)住,不為邪惡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這種美好心愿代代相傳,使這種千年舊俗延續(xù)至今,演變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風俗。

做蒿子粑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香蒿、花蒿,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能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春天,輕風和煦、萬物復蘇。據醫(yī)書介紹,蒿子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暑、平肝、安神等功效??磥?,蒿子粑“粑魂”雖是傳說,祛病健身之言卻是不虛。

薄餅。

農歷三月初三吃薄餅,是同安人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其子鄭經繼承父業(yè),繼續(xù)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制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后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歷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做薄餅單是餡就足夠忙活好長時間,但是更關鍵的是需要薄餅皮做支撐。薄餅皮不但要薄更要勁道,這樣包著餡料就不容易破裂。吃時將餡料放在薄餅皮上,卷成竹筒狀,非常味香可口。因為質量好的薄餅皮很q,所以也有很多人喜歡單吃薄餅皮。

春餅。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種食俗,就是吃“春餅”,把面趕成薄薄的餅,把雞蛋煮熟剝去皮,搗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蒜泥,把薄餅卷起來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經有了小蔥,用春餅卷小蔥吃。

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春餅來歷故事: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慧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于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制作春餅并用油炸,給丈夫當干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干糧,送給考官品嘗??脊僖怀裕澆唤^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為“春卷”。

艾葉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jié),由于農歷三月三與清明節(jié)靠近,艾葉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將采摘回來的艾葉洗凈,煮過以后剁碎,與糯米粉、黃糖混合后舂勻,捏成一個個墨綠色的扁圓形糍粑。最后用芭蕉葉墊底,放進蒸籠蒸熟,即成軟綿香甜的艾糍,艾糍里面的餡可咸可甜。

烏米飯。

畬族,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歡度“烏飯節(jié)”。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zhàn)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米飯驅邪扶正,健身暖胃,加上獨有的楓香味、烏黑油亮的顏色,再配以炒香并搗碎了的花生米及臘腸等配料一起蒸煮,吃起來味道相當美味,是一道深受市民青睞的傳統(tǒng)美食。

壯粽。

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制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制的傳統(tǒng)食品。

壯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風莫”。它是一種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們便把煮熟的“風莫”從鐵鍋里撈出來,以備正月食用。正月十五,出嫁姑娘都要回娘家吃風莫飯,父母打開風莫,分給全家人。兒女須將風莫吃完,以示孝敬父母,祈求父母高壽。

水菊粑。

每年農歷三月三,在安慶太湖縣、潛山一帶,有吃水菊粑的習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開細小的頭狀花。在我國的華中、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長。春季可以采摘嫩莖葉洗凈,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稱作“清明粑”。

返回目錄。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九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

說到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節(jié)日活動。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壯族三月三習俗。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jié)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傳說靖西縣舊州古鎮(zhèn),貧窮人家的兒子阿弟愛上了鄰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趕圩時,被鎮(zhèn)上一個惡少看上了,要娶阿秀為妻,阿秀以死相脅,誓死不從。惡少賄賂官府,將阿弟判了死刑并關進地牢,等待秋后問斬。阿秀哭瞎了雙眼后,開始為阿弟縫制繡球。針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繡球上。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繡球做好了。

阿秀用變賣了手飾的錢和家中的積蓄,買通了獄卒,見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從身上取出繡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這時,奇跡出現了,只見靈光一閃,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見,等醒來時,已躺在遠離惡魔的一處美麗富饒的山腳下。后來,阿秀和阿弟結婚了,生了一兒一女,靠著自已勤勞的雙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就是繡球的由來。

打扁擔是傳統(tǒng)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yōu)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jié)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fā)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jié)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fā)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對歌前,劉三姐的神像由眾人抬著游行一周,人們祈求她賜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圩人人對歌如意。人們敬完了歌仙劉三姐,爭相亮開歌喉,相互對唱,歌聲此起彼落。男女老少在這歌圩中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jié)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jié),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jié),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jié)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銅鼓是壯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不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曾是傳遞戰(zhàn)爭信號、陪葬和祭祖驅邪的器物使用。壯族每逢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和盛大節(jié)日,都有打銅鼓、唱山歌的習慣,銅鼓文化已經成為壯族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流傳在壯族地區(qū)的銅鼓舞,表演時,一般是將四面銅鼓掛在村前的大榕樹上,由四個小伙子敲擊,作為伴奏;前面置一大皮鼓,由一老鼓手雙手持棍敲擊,他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他邊敲鼓,邊舞蹈,有正面打、抬腿打、轉身打、翻身打等各種擊鼓動作,節(jié)奏由慢到快,反復變化,舞姿靈活敏捷。另有兩個小伙,一個左肩扛竹筒,右手持竹棍邊敲竹筒邊舞,另一個拿雨帽為擊鼓者扇涼,邊扇邊舞,三人彼此穿插跳躍,配合自然協調,場面熱烈,情緒歡騰。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一

很久以前,壯鄉(xiāng)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xiāng)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有一年,狀鄉(xiāng)大旱,鄉(xiāng)親們求達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糧,達桂跪奏道:“狀鄉(xiāng)百姓顆粒無收,吾伴千歲前往視察。”達桂伴駕來到狀鄉(xiāng),只見田土龜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黃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達桂跪下說:“千歲親見,萬望免糧?!蓖粱实蹮o奈只可免去狀鄉(xiāng)皇糧。打那以后,他對達桂恨之入骨,可是鑒于達桂的聲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計,陰謀陷害達桂。

一天,他把達桂喚道跟前:“達桂,你向來很能干,現在想叫你給我辦件事”達桂聽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懷好意,但他還是從容地說:“請千歲道來?!蓖粱实郯氩[著眼說:“我正在建一座樓閣,缺少瓦片,聽說狀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經久耐用,我要你在兩個月以內給我弄900張狀人皮當瓦片用,到時重重有賞,如果完不成,定要從嚴懲罰?!边_桂輕松的答道:“到時就請千歲親自到城門下點貨驗收吧。”

一個月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五十九天過去了,達桂依然沒有動靜。限期到了,達桂才召集900個壯家大漢,每人帶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來到皇城腳下,架鍋煮糯米飯,煮辣椒菜湯,一個個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坐在城門下飲酒,喝辣椒湯,吃糯米飯。正當個個酒足飯飽,滿頭大汗淋漓的時候,土皇帝坐著八抬大轎趕到了。達桂連忙上前施禮道:“貨物已經給千歲送來了,可是這幫賤骨頭張張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嗎?”土皇帝下轎一看,一個個黑里透紅的皮膚上都是濕漉漉的,象是從水里撈出來的一樣,臭氣撲鼻。土皇帝用手捂著鼻子,皺著眉頭,后退幾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說完,調轉轎子回宮殿去了。

一計未成,又生二計??斓角迕鞴?jié)了,土皇帝又把達桂換到跟前,裝著十分誠懇的樣子:“達桂,你向來很聰明,現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達桂一聽,就知道土皇帝又懷惡意,但達桂好不畏懼地說:“請皇上明說?!蓖粱实鄄[著眼睛說:“清明節(jié)我需要一個象宮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你給我在一個月內弄來,到時重重有賞,過期誤了大事要從嚴懲罰?!边_桂十分輕松地笑道:“好辦,好辦。”

二十天過去,達桂沒有動靜,三十天過去,達桂依然沒有一點動靜。限期過了,土皇帝派兵來抓達桂,達桂扛著一桿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見土皇帝:“皇上大人,壯家比山頭還要大的豬頭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宮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請皇上用這桿秤去稱一稱,我好回去把豬頭抬來?!薄斑@......”土皇帝啞口無言了。

土皇帝見達桂聰明過人,留在宮殿里是禍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條毒計。一天,他把達桂叫到跟前:“達桂,你向來聰明能干,再過一個月就是皇后坐月了,聽說壯家的公雞蛋很有營養(yǎng),你給我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來,到時重重有賞?!边_桂滿口答應。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達桂,達桂連忙施禮道:“非常對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壯家的規(guī)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門,到時我會給皇上送去公雞蛋的?!北畲蠛纫宦暎骸疤煜履凶釉趺磿⒆?”“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么生蛋?”兵差無言以對。只好回去報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

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时仙剿阉?,重重包圍,只見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鄉(xiāng)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里找到了達桂的尸體,大家含著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扪?哭呀!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為了紀念達桂,鄉(xiāng)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為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zhàn)勝了皇帝,后來又因為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這一天,狀鄉(xiāng)家家戶戶都拿著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里沖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xiāng)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壯族人家為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為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擺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贊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迂的習俗。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二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jié)外,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jié)日同樣隆重。節(jié)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qū),取回新水后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jié)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qū),青年男女在節(jié)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三

每個少數民族都和我們大漢族一樣有他們和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

什么

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壯族的春節(jié)

壯族的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jié)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準備,家家戶戶搞衛(wèi)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制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jié)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jié)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辍?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暾谢貋?,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闭信;辍伴_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

2、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制成,挾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3、陀螺節(jié)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jié)。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制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yōu)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鐘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4、隴端節(jié)

隴端節(jié),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彪]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這個節(jié)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F在,隴端街已發(fā)展成為富寧縣以及鄰近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后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tǒng)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xiāng)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后,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xiāng)的壯族人民返鄉(xiāng)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jié)。隴端節(jié)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jié)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臺,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繡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tǒng)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繡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余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xù)對歌。

5、吃立節(jié)

吃立節(jié),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jié)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jié)的傳統(tǒng)。但在1894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wèi)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xiāng)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jié)。從此以后逐漸形成吃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6、婭拜節(jié)

云南省富寧縣剝隘鎮(zhèn)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后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并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jié)日——婭拜節(jié)。

7、壯年

也叫”將也益“,春節(jié)叫”將昆“,即漢族節(jié)。壯年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習慣叫”崴誼久“,意為過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稱謂)。是日,全寨集資買豬,(有的村寨按戶輪流專門喂養(yǎng)社豬)宰殺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豐登。

相傳古時曾殺人祭社,后來以豬代之,社王棚一般設于村邊大樹腳下,祭時,由魔公主持,婦女和家有孕婦的男子均不能參加,在社棚前宰豬敬供,集體叩拜,莊嚴肅穆,不許喧嘩說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則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祭畢,將煮熟的豬肉按戶均分,各得一串,帶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從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嚴禁內外人出入。過年十天之內為節(jié)日活動期間,村村寨寨敲鑼打鼓,吹笛彈琴,縱情歡娛。親友互訪道賀,青年玩山串寨對歌作樂。有的還給周圍兄弟民族送年禮,近鄰的苗、侗、瑤、漢等族,前來作客,有的還鳴炮、擊鼓、吹笙,表示慶賀,到處喜氣洋洋,充滿著民族團結氣氛。

不過壯年的壯族村寨,則以春節(jié)為大年,其活動與當地漢族相同。

多數地區(qū)的壯族習慣于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qū)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肴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qū)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斐鲥仌r加入豬油、食鹽。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qū)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qū)卻酷

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壯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頭:由媒婆、送嫁婆幫新娘梳頭,新娘則邊唱”哭嫁歌“,從早上哭到離開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爺“等多種哭嫁歌。主要內容有歌頌父母養(yǎng)育之恩,有埋怨生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獨占家產,或是對一同長大的姐妹的留戀等等,曲調婉轉纏綿,催人淚下。

“哭嫁”是流傳于壯族農家的一種婚嫁習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壯族農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連綿,地勢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處,近到2至3里,遠則數百里,跨省、跨縣、跨鄉(xiāng)、天隔一方,一別難見?!毕嘁姇r難別亦難“,不知何時是歸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勞勇敢,淳樸善良,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壯家人告別家人,答謝親友的感情流露和

心靈

表白。所謂“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時,以“哭”代說,傾訴衷腸,表達離情,招呼來賓,告別親人的一種形式。

姑娘出閣時,要吃“離娘飯”。辦酒前夕,由家庭中最年長的女性長輩給姑娘梳妝,打扮成年婦女模樣。晚上雞叫頭遍時,在堂屋前舉行儀式,焚香燃紙,禱告先輩。先哭祖父(母)、父母、以謝多年養(yǎng)育之恩,表達依依惜別,謂之“開聲”或“啟聲”。青年男女結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jié)日和農忙時節(jié)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后才長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時間為三、五年不等。在歷史上,“不落夫家”期間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響,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遭到嚴禁,違者或離婚,或賠償一定的財物。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四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壯族人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jié)”。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關于它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yōu)榱思o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傳說最廣是關于劉三姐的: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

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fā)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壯族對歌的場所叫歌坪,壯語“歡龍洞”。意思是到田間唱,也叫“歡窩敢”,即到巖洞外唱歌。屆期,人們用楓樹葉、黃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飯,以祭奠劉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說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樣興旺茁壯。

壯族歌墟,是壯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它的來歷,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以“賽歌擇婿”的故事流傳最廣。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壯族歌師的女兒,品貌端序、美麗,歌聲婉轉清脆。歌師一心想為女兒選一個歌才、人品都出眾的青年做女婿。消息傳開,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來賽歌,負者自然離去,歌才最好的一個小伙子留下來與歌師的女兒成了親,他們的結合被傳為佳話。從此,男女青年借歌傳情擇偶。就形成了歌墟。

1、包五色糯米板。

節(jié)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壯家人喜愛五色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農歷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節(jié),甚至過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飯吃。在孩子滿月、新居落成等喜慶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飯分送左鄰右舍。壯人也愛楓葉,認為楓葉能“除邪驅鬼”,給人帶來吉利和平安。所以,農歷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墻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2、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民間會自發(fā)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后地奔向活動場所,搶得花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青睞。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guī)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tǒng)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huán),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五

在廣西境內,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歌節(jié)。

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在桂西巴馬、都安等地,每到歌圩前夕,姑娘們相約到“歌圩點”搭歌棚,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蓋棚、圍棚,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案枸c”四周鄰近的村寨,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肴以接待遠方來客。屆時,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歌圩當天,天蒙蒙亮,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里,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絡袋里,趕歌圩去。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六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我們壯族人民傳統(tǒng)的盛大節(jié)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羊、蒸糯米飯、煮彩蛋。

三月三的早晨,天剛蒙蒙亮,媽媽就已經把蒸好的五色糯米飯倒進大圓盆里,熱騰騰地活像一個鮮花競艷的花盤。我吃了幾口糯米飯,就來到媽媽身邊,幫她選蛋煮蛋。媽媽說:“煮蛋的時候,火不要太旺,以免蛋在鍋里開裂。等水開后,你在一旁用筷子將蛋上下翻一翻,好讓它們受到均勻的熱度,蛋在鍋里就安然無恙了。”媽媽說完就忙別的去了。我照著媽媽說的煮好蛋,并把這些蛋涂上七彩顏色,碼在竹籃里就像一籃五顏六色的貝殼。

你可知道,碰蛋比賽是三月三孩子們的最大樂趣。我和妹妹揀了幾個又尖又大的彩蛋,朝村口跑去,找伙伴們展開碰蛋大戰(zhàn)。

村里的伙伴也紛紛來到村口。我們有的把蛋放在衣兜里,走得慢慢的,生怕蛋在衣兜里“打起架”來;有的把蛋放進毛線網袋里,掛到胸前;有的兩手中各拿一個蛋,興沖沖地跑來。碰蛋開始了,村口頓時熱鬧起來,小伙伴們這一群那一伙地圍在一起碰蛋比高低。“啪!”一個蛋被碰破了,人群里爆發(fā)出一陣歡笑聲。我和妹妹拿了四個雞蛋、四個鴨蛋,和小伙伴碰了起來,結果三贏五輸,我們把碰破的蛋一個個剝開皮吃掉了。小伙伴們也在剝蛋,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用涂滿各種顏色的手抹著沾在嘴邊的蛋,笑了。

我們回到家里,只見媽媽正把一碗碗、一碟碟熱氣騰騰的魚、肉、菜擺滿一桌。這時,爸爸笑盈盈地拎來了幾瓶好酒,同邀來的親戚好友開懷暢飲。一桌人高高興興地吃飯、喝酒,歡笑聲在屋里回蕩著。

又叫“三月三”、“歌圩節(jié)”、歌圩,狀語交“窩埠坡”、“雙龍洞”。

壯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時,方圓數千里的男女青年,都開開心心地穿上盛裝來參加,少則幾百人,多多則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響亮,成了歌的世界。搭彩棚、擺歌臺、拋彩球、則佳偶,別有風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的答應;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即編即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男女青年經過對歌接觸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約下一次歌圩再會。

在歌圩上還有碰蛋的習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此外,還有搶花炮、演壯戲、耍雜技、舞彩龍、無彩鳳、武術表演、唱桂劇等,整個山鄉(xiāng)沉浸在節(jié)目的氣氛中。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七

在廣西境內,不少壯族聚居的農村,以農歷三月初三為歌節(jié)。

屆時,四面八方的壯族男女老少聚集于約定俗成的地點,暢懷對歌。在桂西巴馬、都安等地,每到歌圩前夕,姑娘們相約到“歌圩點”搭歌棚,用自織自染的黑、白、藍各色土布蓋棚、圍棚,比賽哪個歌棚搭得寬敞,哪個歌棚的布織得工藝精美。歌棚內設座、備茶,款待前來對歌的小伙子們。“歌圩點”四周鄰近的村寨,民眾蒸五色糯飯、做米粉、備菜肴以接待遠方來客。屆時,不論認識不認識,進哪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歌圩當天,天蒙蒙亮,男女青年們就梳洗打扮,染紅雞蛋,蒸五色糯米飯,把飯裝進精巧的小布袋里,把蛋裝進玲瓏的絲網絡袋里,趕歌圩去。

老歌手做年輕人的藝術指導。來唱歌和看熱鬧的年輕人,往往以村屯為單位,打扮得齊齊整整,特別女青年,同一個村屯的便同一打扮,梳同樣的發(fā)辮,發(fā)辮上系同樣的頭繩、花結,同樣的劉海發(fā)式,包同樣的花頭巾,同樣色彩、樣式的上農、長褲和花鞋。眾人進入歌場,先游逛一周物色對象,然后入棚對歌。你問我答,通宵達旦,連唱三天。有的女坐一排,男坐一排,也有男女共坐一排,但保持一定距離。在不流行歌棚的地方。便在野外對歌。也有些地方日間在野外對歌,夜間轉到村寨對歌。在村寨對歌的,有些地方女歌手在室內,男歌手在戶外,有些地方男女雙方都在戶內廳堂對唱。各地對歌,大都有一定的歌路,如“初會”、“探情”、“贊美”、“熱戀”、“定情”、“離別”以及“相思”、“重逢”、“責備”等,有些地方還有“搶歌”與“斗歌”的風習。如靖西、德保一帶,男方甲向女歌手唱歌求答,女方乙答唱后,雙方便展開對歌;倘若這時另一男方丙來晚一步又想與女方乙對唱,便唱歌把甲方擠出去,這便是搶歌。搶歌是否能成功,要看甲、丙兩方的歌才與歌藝,甲、丙兩方用不同歌韻的歌向乙方獻殷勤,乙方若仍用甲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搶歌不成,乙方若改用丙方的歌韻答唱,丙方便勝利而甲方便告失利了。斗歌是甲、乙兩方在對唱中出奇制勝斗歌才、歌藝的歌。在三月三歌節(jié)中,倘若男、女雙方越唱越有情,往往雙方互贈禮品,互約今后相會之期,姑娘所贈多為自制布鞋。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八

每個民族都會有其當地的習俗,那么,在壯族過春節(jié)的時候,有哪些習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壯族春節(jié)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中。

國學。

者將之歸類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部分外國學者根據壯語同源詞的情況,將壯語劃入澳泰語系。壯語與同語支的泰國語、老撾語、傣語相似程度相當高。壯語有自己的文字,從中國的唐代(7世紀)就開始在民間使用,漢人稱為古壯字,壯族人自稱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為這種字是用漢字部首組合而成的。但是這種壯字由于使用面不廣,沒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0年代,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專家創(chuàng)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但這種文字沒有能在壯族地區(qū)推廣。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F代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fā)展而來。它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烏滸,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qū)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qū)出現了一些“雄于鄉(xiāng)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嶺南道分置嶺南東、西兩道,設五府經略使于廣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壯族先民的聚居區(qū)。兩宋、元、明時期,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建州縣、派官史、征貢賦,中央王朝在壯族地區(qū)實行的羈縻州縣制度,任用壯族有名望之人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視及土司的橫征暴斂給壯族人民帶來的沉重負擔使壯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黃洞蠻”起事,宋朝儂智高起義,明朝的俯江農民起義,清朝數百年不間斷的起義直到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起事于這片地區(qū)。但歷次起義都遭到了鎮(zhèn)壓而告失敗。壯族人民在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爭和抗日戰(zhàn)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壯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

壯族地區(qū)石灰?guī)r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巖溶地區(qū),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巖洞和地下河。這種地形構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名勝景色。沿海盛產各種名貴海產,尤以南珠聞名。壯族地區(qū)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yè)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qū)久負盛名的特產。

壯族春節(jié)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jié)后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土話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話叫包口瓬。壯族春節(jié)習俗中待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一過,壯家便處處洋溢著喜迎新春的氣氛:掃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餅等新年食品。晚間,村前寨后傳來陣陣清脆的敲餅聲,噴噴油香彌漫著壯村小巷。

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堂,吃“壓年飯”,迎新春。按壯族春節(jié)習俗“壓年飯”飯菜要煮多,吃夠吃剩,這是預示來年五谷豐登來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閹雞,魚,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開始。做生意的人興在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為柴與“財”諧音,期盼新年財源滾滾來。

壯族人民除過春節(jié)外,壯族春節(jié)習俗中還在正月三十日再過一個“晚年”。兩個節(jié)日同樣隆重。節(jié)日的早晨,天色將明,婦女們奔向河畔、井臺擔取新水,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過去,有些地區(qū),取回新水后立即過秤,和同量舊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預示有豐收年景。節(jié)日期間,有年男女聚集在村處路旁或山坡上對唱山歌。有時竟要連唱三晝夜。在個別地區(qū),青年男女在節(jié)日期間還喜歡分隊舉行拋繡球(用各色布縫制,四角和底部綴有五綹流蘇,中間系彩繩。球心充以谷糠,重約半公斤的活動活動。

壯族春節(jié)習俗中初一是不訪親友的,忌拿刀,不得砍東西。據說這一天拿刀砍東西,就會把新年的好運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續(xù)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jié)才算結束。春節(jié)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山歌賽、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

初一至十五,豐盛的菜肴,無盡溫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間壯家的火是不能熄滅的,火旺象征著家旺,子孫綿延。壯家賀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jié),不論親友鄉(xiāng)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fā)財”。初二,女兒、女婿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高興異常。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娛活動除與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獅、舞雞、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獅子隊的鑼鼓一敲,搭起高臺,獅子旋回而上,在十幾張八仙桌搭就的高臺上行走自如,引來陣陣喝彩。桂西一些地區(qū),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顒?,增添了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壯族春節(jié)習俗中,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壯族春節(jié)習俗中的舞春牛更為有趣?!按号!笔怯弥衿擅罹幙椂?,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鉆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后彎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jié)。舞春牛的人們?yōu)檗r家?guī)砹斯?jié)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給老人端茶飯,忌用單手。農歷正月初一不得殺生。有的地方青年婦女忌吃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小孩頭三天或頭七天,外人不得進入其房間;婦女生小孩未滿月,不能到別人家串門。

壯族三月三習俗篇十九

又是一年春好日,陽光明媚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踏青節(jié)”。這一天人們都要走出家門,到山野田園去“踏青”,感受明媚的春色,享受迷人的春光。畬族男女踏青歸來都要采回一種叫做“粘米烏”(烏稔)的植物,搗爛之后熬成湯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烏飯”食用。烏飯藍黑油亮,香軟可口,你別看它表面上毫不起眼,其實富含營養(yǎng),是一種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關于烏飯的來歷,畬家有許多傳說,都與畬族的英雄雷萬興有關,而三月三吃烏飯,正是為了紀念這位英雄。

傳說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民抗擊官軍的圍剿,糧食吃盡了,就以粘米烏的果子充饑;畬民靠它堅持了體力,最后終于取得了勝利。后來,有一年三月三雷萬興想起要吃粘米烏果,可是這時粘米烏尚未結果,畬民就摘采它的葉子做成烏飯食用;以后這就成為一種習俗,每年三月三都要吃烏飯,畬家人也因此將三月三稱為“烏飯節(jié)”。

盡管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畬族三月三吃烏飯的習俗沒有改變。但是近二十多年的社會大變革和現代多元文化的強大沖擊,使得畬族唱歌的傳統(tǒng)習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為了使畬族唱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被現代文明的浪潮所淹沒,為了給畬族群眾提供一個展示歌才、交流唱歌心得的機會,近些年福安市每年都在三月三組織畬族歌會活動,為傳統(tǒng)的烏飯節(jié)植入新的內容。

今年的歌會地點設在坂中畬族鄉(xiāng)的廉嶺畬村。富春溪西岸這一片山野懷抱著的幾個畬家村寨就是廉嶺;今天這里春光融融,到處都是綠色的寫意,小學校的操場更是洋溢著醉人的歡笑。

這是領略畬族歌舞藝術的大看臺,這是展示畬族民俗文化的大觀園。

舞蹈《小小山哈鬧龍燈》是歌會的開場節(jié)目,表演的是畬族傳統(tǒng)的龍燈舞。龍燈舞表達的是畬族人民祈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傳統(tǒng)主題,這一個個造型別致的小龍頭在小山哈的舞動下,別有一番靈氣。

巫舞是畬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巫師吹著“龍角”上場,那激昂高亢的“哈魯魯,哈魯魯”,那剛勁有力的旋轉,那模擬蹈海踏浪的舞步,那神秘變幻的“手訣”,還有那悠揚拖腔的低吟淺唱,都極富“畬味”。拂去附麗于巫師身上的迷信色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畬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烈烈雄風和錚錚硬骨。

金斗洋村是全國聞名的畬族武術之鄉(xiāng)。今天,這支來自金斗洋的少年武術隊,他們的颯爽英姿和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金斗洋畬拳“一疾二硬三力”的真諦,讓我們感受到了畬族尚武精神在新一代身上的傳承。

女:小郎生得真端正,勝過十五明月亮;。

十五月亮照不光,漂亮小郎娘愛看。

男:落灣竹子葉軟軟,聽娘唱歌是有緣;。

天上無云難下雨,山歌做媒結姻緣。

…………。

喝寶塔茶原是畬族婚嫁過程中女家招待迎親伯的茶俗,詼諧、生動,妙趣橫生。今天,這獨一無二的寶塔茶也已走出畬山畬寨,登上大雅之堂,成為福安畬族茶藝表演的保留節(jié)目,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

一曲熱情奔放的合唱將歌會推向高潮??茨?,山哈娜們邁著青春的腳步,向我們走來;小山哈們揚著鮮花般的笑臉,向我們走來;畬妹子穿著民族的時裝,向我們走來;新婚的畬族青年披紅掛彩,一身婚禮盛裝,向我們走來?!拔迨鶄€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泵褡宕髨F結是時代的主旋律,民族大發(fā)展是時代的最強音!

盡管歌會已經結束,可是歌手們歌興猶酣。

這三位畬妹子正在玩“竹哨笛”。在一小截空竹管上挖個小孔,貼上竹膜就成了一件樂器。沒有哨口,沒有音孔,似哨非哨,似笛非笛;想吹什么歌就吹什么歌。

路邊大樹下的一對正唱得忘情。眼角眉梢都是愛,句句山歌都是情,實在浪漫——。

男:一起玩耍一起站,與你一起真有意;。

頭次與你作伴游,再次才能認得你。

千里路頭來作伴,作伴一次值千金;。

與娘一起真歡喜,郎呀回轉才寬心。

女:今日歡喜笑盈盈,回到房間去妝身;。

頭上又帶金銀寶,身上衣裳值千金。

妹子心中早有情,只盼郎仔先開言;。

你郎若還真有意,山歌也可做媒人。

…………。

男:一送小娘到嶺頭,楊柳樹下好乘涼;。

樹上兩只畫眉鳥,哪只是雄哪是雌?

女:你若有情就要來,莫做無情退下退;。

要做細雨慢慢下,莫做雷雨一陣來。

…………。

富春古渡,綠樹濃蔭,野趣迷人,興味盎然。一群畬族青年正在盤歌。溪風習習,小船悠悠,畬歌互答,此樂何極!

男:風吹竹葉葉連連,開口叫娘娘不應;。

新得牛皮來包鼓,鼓槌未落聲先來。

女:風吹樹下涼了涼,雙手招郎來乘涼;。

有緣就來樹下玩,無緣對面路邊上。

…………。

畬族是一個喜愛唱歌的民族,畬族歌謠是畬族人民社會生活的藝術化反映,畬歌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外面世界驚羨的目光。今年的畬族三月三歌會,格外受到各級媒體的青睞,中央電視臺、東南電視臺、寧德電視臺、福安電視臺,以及眾多民俗攝影愛好者循聲而至,眾多鏡頭在這里聚焦,給畬村畬寨帶來了無限的吉祥。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26497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