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種記錄教師教學內容、目標和方法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編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這些教案范文的編寫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需求,具有很高的指導性。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一
(一)、預習要求:
1.掌握生字詞,積累詞匯,鞏固基礎知識
2.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多讀課文
(二)、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本文第一課時重在解決目標1和2,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對課文的熟讀過程當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又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而第二課時則重在引導學生研讀和賞析精彩片段,學習生動形象的語言,理解其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fā)性,給以方法,讓學生來解決問題。
學法:動腦思,分析理解;動口說,組織語言;動手寫,整理明確。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準備教具:錄音機朗誦帶投影
第一課時
1、了解課文按時間和地點變化轉移材料的特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師板書:老山界難
1、放錄音,聽朗讀帶
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a、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導生繼續(xù)思考)明確記敘了什么事?記敘文有哪些要素?
記敘這件事用了哪種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b、劃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轉移的詞(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這樣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生速讀課文
同桌討論:翻越老山界過程當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生歸納整理,師板書
3、提問: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zhàn)士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4、小結:生速讀課文,歸納中心,明確文章主題
5、要求學生組織好語言,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并點名上黑板歸納,師檢查其句子語言是否組織的完整通順,當堂批改
學生自由發(fā)言
1、繼續(xù)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
2、將學習紅軍的行動落實到實處,做出行動,在這一單元結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覺得文中哪些語言寫得比較好?找出來,多讀一讀
第二課時
1。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片段,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體會生動的語言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賞析精彩的段落,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搜集的資料。
(一)賞析重要語句
2、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課前所劃出的文中語句,交流心得
3、師引導,點名學生作分析
(二)賞析精彩片段1
生齊讀
師投影出示思考題,幫助學生分析賞析
1、描寫“之”字路的奇觀有什么作用?
2、有幾次寫火把?分別以什么為立足點?從什么觀察角度進行觀察的?
3、分析紅軍戰(zhàn)士的語言,思考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讀,賞析體會
(三)賞析精彩片段2
生根據思考題,自由朗讀
1、賞析文中的修辭,你最喜歡這一片段中的哪一個修辭?說出理由。
2、閱讀文中寫聲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說“寂靜”,又說“有許多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樣矛盾嗎?
生討論問題
師針對具體情況作補充
3、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想象
描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所營造的意境,(投影出相應畫面)
4、生齊讀
小結語言特色,學習文章生動而凝練的語言:
樸實而優(yōu)美的語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聯想,同時也飽含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紅軍戰(zhàn)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
自由朗讀精彩片段
1、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2、運用修辭和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一段景物,寫出感受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二
知識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
領悟課文寫景的精妙,提高描寫的能力。
3、
理解并學習課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過程和方法方面:
1、
通過合作與交流,探討寫景的妙處。
2、
反復朗讀課文,理清層次。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
通過對紅軍長征翻越老山界過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挫折。
【教學重點】。
1、領悟課文寫景的精妙,提高描寫的能力。
2、理解并學習課文按空間順序記敘事件。
【教學難點】。
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從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選用】:
閱讀梳理與感悟反思相結合。
【學法指導】。
梳理信息,整合處理。
【教學對象分析及其學習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課文在寫作手法上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的轉移安排層次,其次本文雖然說是一篇記敘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寫景之處,更是優(yōu)美的抒情之作??傊?,本文的語言樸實、優(yōu)美、凝練、細膩、情真、雋永,是一篇值得反復誦讀體味的佳作。學生容易了解文章所敘之事,但是對于語言方面的特色,以及兩處寫景的背后所蘊涵的紅軍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借助信息技術的魅力,通過圖片、音樂和視頻的手段,以勾起學生的豐富想象和聯想,再緊扣一些精彩的語句和片段揣摩紅軍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設計】。
本文字里行間處處蘊涵紅軍長征途中的高昂斗志、樂觀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的理解只有學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內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嘗試運用計算機輔助課件的優(yōu)勢:圖片可以繪情,音樂可以陶情,視頻可以傳情,如此種種信息技術的手段,綜合巧妙的運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去想象和聯想,從而生成新的收獲。
【教學過程】。
(一)以圖繪情,整體感知。
1、多媒體播放長征革命歌曲――《映山紅》。
在播放歌曲時,要求學生帶著一個問題用心聆聽:這首歌能讓你感受到一種。
怎樣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話簡單復述課文內容。
【媒體運用策略、教學效果評價:
(二)探究賞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寫,整體感知語言生動、形象、逼真。
1、作者描寫紅軍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兩處景物描寫,找出來讀一讀。
(1)第。
13――19。
節(jié)(2)第。
23節(jié)。
2、聯系課文、影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大致描述兩幅圖的內容。
3、【百度圖片展示】夜宿山腰圖、星夜爬山圖。
4、學生自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的多種方法朗讀這兩處景物描寫。
(1)作者說:“這是我生平沒見過的奇觀”,“奇”在哪里?
(2)這段景物描寫之中,運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觀察的視角又是什么?組織小組討論并總結:
“之”字火把連到天上仰望山路難行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
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俯視。
【明確:這段景物描寫的感官角度是視覺,觀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視。】。
5、半夜里醒來,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辭?星星。
視覺山峰由遠及近比喻山谷。
像春蠶在咀嚼桑葉,細切而極近的聽覺,
不可捉摸的聲響,像山泉在嗚咽。
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洪大而極遠的,像波濤在澎湃。
整體感知修辭方法。
1)文中修辭方法除了比喻,你還能發(fā)現哪些?
2)調動你得記憶,能從你學過的文章中舉出一些例子來嗎?
3)幻燈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復朗讀這些語言,你覺得美嗎?
舉例之后再歸納比較,學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可以采用修辭方法,使文章的語言達到詩一樣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擬人、白描、對比等等。
7、文章除了寫到了這兩處,還寫到了哪些地點?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呢?
【明確:課文采用順序的方法,按時間變化結合地點轉移為順序。
時間變化:“下午才動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腳”,“滿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鐘”,“一直到宿營地”。
二)體會重點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黨90周年之際,回憶一下,目前你知道的慶祝黨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沒關注到電視上最近什么題材的節(jié)目最多?
3、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播放《長征》電影的片段:
【百度視頻】電影《我的長征》片花。
帶著一個任務去欣賞:你對紅軍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幾個成語呢?
【明確:不怕困難、心系群眾、艱苦奮斗、樂觀主義?!?。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見紅軍的這種精神?組織小組討論并總結:
下面是學生可能提到的句子:內容摘要:
a、這是一家瑤民,住著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這里的“照著習慣”,反映了瑤民長期受到軍閥的欺壓,每有軍閥部隊通過,就人丁被抓、財產被搶,因而男人們不得不“躲起來”的嚴酷現實。
b、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c、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明確:紅軍用嘲笑的口吻諷刺敵人,反映了他們對自己戰(zhàn)斗能力的確信。】。
(三)作業(yè)傳情。
朗讀全文,熟讀、感悟、背誦兩處景物描寫的段落。
(朗讀,背誦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最直接的整體感知的方法)。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三
ppt出示翻閱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紹陸定一。
導入簡介,從作者切入把聽眾拉進翻山的現場。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師:今天我們跟隨作家陸定一起重走長征路。
1.理清線索,概括文意。
2.品讀語言,理解內涵。
3.領悟情懷,傳承精神。
(生齊讀明確目標迅速進入文本)。
活動一。
講述一次翻越。
1.生讀文,圈畫。
2.生分享路線(ppt展示路線變化)。
師:請大家回顧課文,如果用文。
中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內容,你認為用哪一句最合適?
生:找,并讀。
師:九個明顯的時間,七個地點——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屏幕顯示)。
師:請同學們齊讀這句話。
生: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
師:什么樣的老山界?
生:難翻的。
師:山難翻在哪里?請大家跳讀文章,圈畫出相關語句。
生:找。
師:好,誰來說一下?你來說。
生:我找的12自然段?;鸢?......寫出了山的崎嶇。
師:山很陡崎嶇,好請坐。“之”字形是什么樣的那?大家比劃一下。(師生共同比畫)。
師:對對。就把山路的崎嶇陡峭寫出來了,非常好,誰再來讀?你來!
生:讀第一段。
師:哦一一。重讀了30里。啊還有一個地方繼續(xù)。
生:第二段倒數第三行。
師:把說的不陡圈出來很好。30里。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沒有任何障礙,還得兩個多小時。
師:誰繼續(xù)?你來說。
生:22段。山峰像巨人一樣的.....
生:說。
師:有小孩說直里的直放在一起。你比劃一下這個字的寫法,在三個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好來。誰再來說一下?啊你補充。
生:第20段。讀......寫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
師: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來寬,看一尺來寬,圈出來。
生:25段......
師:覺得這兒寫出了山的深也是怪嚇人的。你能結合幾個詞給大家分析,圈幾個詞語?
生:一個90度的垂直的大圈。
師:好,圈出來繼續(xù)。
生:一尺多寬懸崖。
師:好,請坐。90度。是這樣嗎?是這樣嗎?是這樣嗎?是這樣嗎?比這還直,因為它這幾乎就是一尺多寬,剛才說了旁邊就是懸崖。我們要在這里行軍,大家照的特別好。山的陡、山的峭,山的高、山的險全部分析出來,回頭我們再讀這個句子。難翻的'老山界一二。
生: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
思路小結:
1.(屏顯)速讀課文,畫出文中表明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的詞語,并以此為線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2.生概括。
3.師:出示圖片理清時間和線路。
4.概括內容: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笨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齊讀這句話。
5.分析“難”方法:跳讀文章,圈畫出相關語句。
活動二認識一支隊伍。
師:什么樣的隊伍?ppt長征照片。
生:笨重的隊伍。
師:隊伍怎么笨重那?怎樣理解這個笨重呢?請你在文中標畫出相關的語句。
生:圈畫。
師:好,我請同學來。你來。
生:第二段......人很多。
師:嗯很好,感覺這支隊伍特別龐大。把“擠”圈出來。還有嗎?
生:人很多,
師:如果是幾個人的話說走就走起來了。嗯很好,有道理,還有嗎?
生:還有第五段。
師:這個尺碼。而且疾尺碼前,一個詞啊還有補充。的嗎?你來。
生:29段。
師:有很多傷員、病員。所以這支隊伍話是笨重的。還有啊你的跟那個理由是一樣的,好勒,坐下。你也剛才要說這個要。
生:走的特別慢。
師:好勒,坐下。你好像也有話說。
生:29段。這個地方還有。
師:還有傷員這個傷員好像挺嚴重的,還要攙扶著走。
師:特別好啊特別好,有小孩說過了,還有沒說過的,我都沒不如你們找的全。你來說。
生:21段......這個條件太簡陋了。
師:說得真好,坐下,啊就是這樣一支有著傷員,有著病源,有著馬匹,有著這些裝備,有著剛才你說的那么好。
來,齊讀這一句話,難翻的老山解一二,
生齊讀:難翻的老山界就我們這樣穩(wěn)重的隊伍戰(zhàn)勝了。
師:如果這支隊伍僅僅是笨重的話,能翻越這座老山界嗎?這還是一支怎樣的隊伍?請大家記住,研讀課標出相關的語句。這還是一支怎樣的隊伍?(ppt)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一下。
師:好,誰來說一下?
生:讀......
師:好大家把勇氣圈出來。好,你來。
生:第30段,我們完成任務,把一個兼職灌輸到中對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人一直克服了,然后這個地方寫出他掉隊堅強。
師:畫出來堅強。你不僅表達的好,讀的也好(鼓勵評價)。
生:不要掉隊呀,不要做烏龜呀......這個是。這支隊伍非常樂觀。
師:對。樂觀。好,請坐,那咱看能不能啊先別急著回答,來讀一下這這句好吧?都挺喜歡的,那個總共四段。前兩排讀14段,后兩排15段。你們兩排16段,咱們一起再讀17段。好不好看?(融入理解和情感)。
生:讀。
生:不要掉隊的,不要......
師:好的,謝謝。那我想問大家,他們真的一點都不緊張嗎?
生:不是。
師:她用我們的這種體驗來揣測他們的心情,誰能從文章中找到依據,他們緊張嗎?
生:......
師:坐下,你來說。
生:他也親自來,擔心在路上的.....
師:那你覺得從這個環(huán)境的險惡感覺他們是緊張的。我們看到了峭壁,在這有一個絕壁,什么樣叫絕壁。有的說比峭壁還陡。
師:我還專門查了字典。字典說即陡峭不能攀巖的山崖。但是他們就這樣攀援上來。那在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那么緊張。
生:在第13個就,不由渾身緊張,前后呼喊起來,寫出他們緊張。
哪開始?大家都都緊張,都想努有把力,明明都緊張,卻全都選擇迎難而上。這是一支有鋼鐵般意志的堅強的隊伍。(師動情評價)。
師:帶著理解,一起把13段讀一下。我們都知道,一二。
生:齊讀....渾身緊張,前后呼喊起來,都將努力......)(生回讀體會)。
師:好,來繼續(xù)說道,哪里?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生:29段。好,互相幫助。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四
1.畫出生字詞,自學交流并匯報。
(1)生自己讀。
(2)指名讀。
(3)歸納這些生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
(4)學生欣賞這些動物的圖片并了解它的特點。
2.再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能發(fā)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里有個小蝎子在里面)。
(1)讓學生帶著這段練習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2)指名完成這段練習。
(3)師進行點撥并板書出主要內容。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五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長春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八課《老山界》的第二課時。
首先我說一下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現狀的分析:
新課標要求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再創(chuàng)造的心理過程,是學生閱讀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途徑。
《老山界》是一篇傳統而又經典的講讀課。是老一輩革命家陸定一寫的有關長征的革命回憶錄,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經過,描述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艱難險阻,歌頌了紅軍戰(zhàn)士的堅強意志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為了能更好地表現這一主題,作者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同時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語句,做了許多生動的描寫。
讀了這篇文章會讓我聯想到更多的東西:譬如星夜翻山時,戰(zhàn)士們互相鼓勵的生動有趣的對話,以及那特殊的夜色:在“之”字拐的山路上,火把一直連到天上,跟星光接起來,分不清是火把還是星星。
天作帷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腿,恐為山河一腳穿。
這些又讓我感到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惡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含義所在。這真是大英雄飽經磨難,方可成就一番宏圖偉業(yè)。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尼丸。
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橋橫鐵鎖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當然,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讓我們聯想到的遠不只這些,諸如: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等問題,在《老山界》一文中細心的讀者都能有所感悟,都能讓人產生聯想。但針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們沒有必要講的.過細,過深,過于政治化,那些是他們以后要再認知的內容。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在踐行一種理念,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老山界》,不論是文學價值,還是精神價值都值得講,而且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去講。
因為此文中那些壯麗的景象,樂觀的情懷,不屈的斗志,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對這些,真的是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他們生活中多了幸福,少了理解幸福的能力;多了隨遇而安,少了對生活的思考;多了自私享受,少了吃苦奉獻??梢哉f當代的孩子幾乎都是溫室里的花朵。缺少冒險、挫折教育;不知道逆境教育的意義,更不懂得風吹浪打對人和民族的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所以,我想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zhàn)士身上的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努力和學生在這一點上達成共識,真正引導學生學習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在學習中養(yǎng)成勤奮刻苦的好習慣,為將來更好地貢獻社會而做好準備,這正是我講授此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實現自己的教學構想,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方案:
1、積累掌握常用詞語。
2、學習以時間變化、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掌握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3、學習,體會紅軍戰(zhàn)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1、學習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順序記敘事件,安排層次的方法。
2、掌握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1、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把握文章主題。
2、學習并弘揚長征精神。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落實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安排了六個問題進行探究。具體的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帶著“用精煉的語言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這個問題再次速讀文本,為什么還要讀文呢?因為在實際教學中,我感到:作文的水平是寫出來的,文章的理解是讀出來的。
第二個問題:“老山界是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其難具體表現在哪里?”啟發(fā)學生理解文本,剖析文本。并引導學生概括出:行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第三個問題:“面對這樣難以翻越的老山界,紅軍戰(zhàn)士不但沒有退縮,相反成功翻越,那么紅軍憑借什么精神翻越老山界的?”
學生能概括出憑借的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
至此,我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體現出這種精神。學生起碼能概括出三點:星夜行軍、露宿山腰、下山所見。
想借此落實了教學目標中的第三點,突破教學難點中的第一點。
第四個問題是:讓學生跳讀課文,順次找出文中寫時間的詞語,并對應說出紅軍所在的位置,讓學生理解以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為行文線索的好處。借此完成教學目標2,落實教學重點中的1。
第五個問題是精讀“半夜里,突然醒來”一段,指導學生勾畫出重點詞語及句子,揣摩其含義及作用,賞析此段,并為背誦,積累,仿寫這段做準備。借此完成教學目標1和2,落實教學重點2。
第六個問題是研讀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引導學生學習開篇點題,總領全文的作用。明白“三十里”強調山高,是為下文寫難以翻越埋下伏筆。結尾扣題,深化了主題,形成首尾照應的寫作手法。再次讓學生品悟到不畏艱難險阻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長征中的巨大的作用。想借此完成教學目標1和2,落實教學重點2,突破教學難點1。
至此,六個問題探究完畢,其中第一個問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第二、三個問題是針對探究主題而設,后面的三個問題是針對寫作手法而設。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在總結的基礎上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辦一期介紹長征和理解長征意義的手抄報。用以完成教學目標中的3,真正突破教學難點。至于板書設計我就省略不談了。
總之,以上是我有關《老山界》一課的教學設計。當然這只是一種預設,實際教學中能否真正實現自己的構想,或還能生成什么,我還不能真實的加以說明,這有待于我實際教學之后進行反思,再去修正,尤其是因為自己學識淺薄,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一定存在很多不足,誠望各位專家,同行加以指導,這樣會更有利于我今后的語文教學。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六
1.通過學習本文,讓學生體會領悟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通過反復閱讀,弄清各種敘述方法的特點,體會本文運用順敘方法和插敘方法的好處。
3.通過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內容。
2.通過研討,掌握本文主要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在非常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描寫優(yōu)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首先朗讀詩歌《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描寫紅軍長征的著名詩歌中,寫到:險峻的五嶺綿延起伏,可在紅軍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細小波浪。這是何等的氣勢!這五嶺就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其中的越城嶺,土名叫“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山。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看看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翻越這第一座難走的山的。
二、閱讀課文,理清脈絡。
學生閱讀課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重點是落實課后“積累”一題中所列的字詞讀音和意義。然后研討問題。教師提出問題或者啟發(f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再通過同桌討論、分組討論,或師生共同討論方式,解決下面問題。
1.紅軍為什么要進行萬里長征?長征有什么意義?
明確:紅軍長征,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也是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fā)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zhàn)、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主張,但反動派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qū),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qū)。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
長征勝利表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是一支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了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哪些詞語可以表明這些順序?
明確:按照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屬于時間順序。表明時間順序的詞語:“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兩點多鐘”等。
3.按照這樣的順序,文章的結構層次可以怎樣分析?
明確: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決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記述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一層(2——11段)翻山前在山腳下訪瑤民。
第二層(12——32段)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
第三部分(33段)寫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這篇課文屬于哪種敘述方式?這樣的敘述方式有什么好處?
明確:順敘,還有補敘。好處:層次清晰,敘事描寫合情合理,前后照應,扣人心弦,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整體感知,理解主旨。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采用提問、討論等方法,探討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讀了這篇課文,老山界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從課文中哪里表現出來的?
明確:難。表現在:走路難(懸崖峭壁,山路險峻);睡覺難(夜宿峭壁,寒氣逼人);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2.紅軍面對種種艱難險阻,是憑著怎樣的態(tài)度和精神翻越過老山界的?
明確:面對走路難,“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過山去”,沒有絲毫的膽怯;面對睡覺難,“橫著心躺下去”,毫無怨言;面對吃飯難,“鼓著勇氣前進”,忍饑爬山;面對處境難,“慰問和幫助傷員病員”,譏笑敵人飛機的無能。
3.作者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過程,為了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記敘了中國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難走的山——老山界的經過,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4.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為什么這樣表現紅軍呢?
明確:陸定一(19~),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宣傳部工作,后任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長。建國后,是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中顧委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文化部長等職,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戰(zhàn)線的卓越領導人,被譽為中國共產黨內的大秀才。陸定一長期在宣傳思想戰(zhàn)線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fā)展,傾注了全部精力,為黨的理論建設和宣傳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親歷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作者對自己的隊伍充滿著無限熱愛的感情,對紅軍的精神極為敬佩和贊揚,作者寫翻越老山界的經過,就是對紅軍精神的熱情謳歌。
四、布置作業(yè)。
在課文中畫出所有景物描寫的句段,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下節(jié)課我們將具體探究賞析。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回顧上節(jié)課的內容,我們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知道了全文是寫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也明確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們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圍繞主旨選材組材的。
二、研討選材組材。
圍繞結構層次和文章主旨,討論哪些內容不是直接寫翻山的,這些內容和主旨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探究分析。
明確:與瑤民母女攀談,醫(yī)務隊的女同志,敵人的飛機聲和槍聲。
2.翻山之前,寫與瑤民母女攀談,這與表現主旨有關系?
明確:與瑤民攀談是翻越老山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瑤民那里了解到了瑤民們的悲苦生活,宣傳了紅軍的主張,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糧食送給瑤民,貼標語保護瑤民的籬笆等,這些說明了紅軍是一支關心百姓、愛護百姓、為天下窮苦人謀利益的好隊伍,說明了紅軍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風,這也是紅軍能夠取得人民大眾支持、最終奪取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雖然看似與翻山關系不大,實際上是從一個側面表現紅軍長征的經過及意義,更加豐富了文章的主題。
3.快到山頂時,作者又寫了醫(yī)務隊的女同志,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醫(yī)務隊也是整個隊伍的一個部分,是長征隊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現出了極大的堅強和勇敢,那么帶著傷員翻山的醫(yī)務隊呢?他們則更需要有著更大的勇氣和毅力,表現出更大的堅強和勇敢,何況他們中很多人是女性。這種堅強和勇敢就更讓戰(zhàn)士們欽佩,她們也是紅軍長征隊伍中的一個特色和寫照。
4.補寫敵人的飛機聲和槍聲,目的是什么?
明確:補寫敵人的機槍聲和飛機聲,就更突出了紅軍所面臨的艱難困苦,他們不單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艱難的情境可以想見。在敵人飛機的“嘆息”聲中,我們看到的是紅軍的戰(zhàn)無不勝的高大形象。
5.小結:
在直接記敘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時,還寫了這么多內容,不但沒有沖淡主題,而且從不同的側面豐富了主題,使文章更加充實、豐滿。
三、賞析景物描寫。
請同學朗讀自己畫出的景物描寫的句段,每個同學讀一處。讀完后,討論以下問題。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感悟景物描寫的作用。
1.兩處“之”字形火把的描寫,具體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兩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寫,描繪出了一個星夜行軍圖,火光與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勢陡峭。而此時戰(zhàn)士還有說有笑,互相鼓勵,更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險、堅強勇敢的豪邁氣概。
2.夜宿半山腰時很險要也很艱苦,但作者描寫的夜景卻很美,這樣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段景物描寫,寫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勢的險峻,特別是寫靜夜的聲音,通過四個形象的比喻寫出聲響的起伏變換,形象地寫出了人在困倦之時,耳邊的聲音似有非有,朦朧變化的情景。紅軍戰(zhàn)士雖然處境艱苦,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們前進的動力。這些景物描寫,也正是表現了他們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寫,意在表現什么?
明確: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zhàn)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4.小結:
描寫景物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寫景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更重要的是為表現人物心情和精神,豐富文章的主題思想。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繼續(xù)查閱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全面了解長征的過程及意義,進一步加深對紅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誦半夜醒來景物描寫的一段,學習這種景物描寫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寫作中能夠加以運用。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學習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2、體會本文樸實優(yōu)美語言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3、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語言樸實而優(yōu)美,字里行間流露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2、學習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
1.《七律長征》中,講到了雄偉險峻的五嶺山,這里面有一座山嶺叫越城嶺,這座山高三十里,懸崖峭壁,十分險峻,是五嶺中最險的一座山,也是紅軍翻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它也被稱為老山界,紅軍戰(zhàn)士是怎樣翻越這座“難”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聽聽親身經歷過這次翻山戰(zhàn)斗的一位老紅軍的講述吧。
2.作者介紹:
陸定一,生于1906年,江蘇無錫市人。曾任八屆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長征時,在紅軍第一方面軍“紅章”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工作。
二、請同學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1、排除字詞障礙。
字:驚惶籬笆骨碌酣蜷綴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嗚咽落得很遠。
詞:攀談苛捐雜稅奇觀絕壁骨碌酣然入夢蜷嗚咽澎湃身手。
2、我們概括事件內容時,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讀完課文,請你先找出本文的記敘六要素。
時間:從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點:長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腳下和老山界的整個山路中。
人物:紅軍某部的干部和戰(zhàn)士。
經過:紅軍戰(zhàn)士歷經艱險翻山(2-33)。
結果:紅軍取得了翻山的勝利(33)。
下面,請同學把這六要素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結:本文是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這樣寫,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事情,一層一層說下去,十分順暢,文章脈絡十分清晰,這種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的寫法,值得我們寫記敘文時借鑒。
三、課文分析。
明確:走路難、睡覺難、吃飯難、處境難。
2、對于這些困難,課文是怎樣描述的?(要求學生跳讀、勾劃、概括)。
明確:走路難:懸崖峭壁、山高路險。睡覺難:路窄石硬、寒氣逼人。
吃飯難:糧食奇缺、肚子饑餓。處境難:敵人追擊、槍聲密集。
3、面對這般重重困難,我們的紅軍戰(zhàn)士是如何對待的呢?
四、揣摩生動描寫。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紅軍戰(zhàn)士的?
明確:行動、語言、場面、景物。
2、分析生動的場面、景物描寫。
分析:第23節(jié),思考:。
1)這里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描寫順序是什么?
明確:主要描寫了星星,山峰,四圍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
2)作者描寫星星,山峰,四圍的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運用了許多比喻,比如:“天上閃爍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綴著的寶石”,把“星星”比作“寶石”,形象而美麗;“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樣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寫出山的氣勢;“四周的山把這山谷包圍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寫出紅軍當時所處環(huán)境的特點。
這些比喻不僅形象生動的描繪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現了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高尚情趣。
明確: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
這段聲響的描寫尤其精彩,連續(xù)比喻(博喻)把各種不可捉摸,難以言狀的聲響寫得活靈活現。又用一個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寫出了聲音的變化。比喻聲音輕小的時候,用“春蠶咀嚼桑葉”,“山泉在嗚咽”;比喻聲音大時,用“野馬在平原上奔馳”,“波濤在澎湃”。
4)這些聲響突出了夜的什么特點?
明確:寂靜。
5)可作者描寫的卻是各種“聲響”,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明確:這段文字采用以聲寫靜的`手法,寫一個極度疲勞的人凍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離中聽到的難以名狀的聲音。用“遠――近、洪大――細切”兩組反義詞,以四個比喻句,顯示出聲響的起伏變幻。“春蠶、野馬、山泉、波濤”四種形象,想像新奇,使聽覺效果轉化為一幅幅的視覺畫面,既寫出了夜半深山的靜謐、紅軍夜宿的艱苦,又不失樂觀的情趣。
6)這段景物描寫對表現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確: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顫,而紅軍戰(zhàn)士卻能平心靜氣地欣賞眼前景、細聽耳邊聲,可見紅軍戰(zhàn)士的鎮(zhèn)定與豪邁。這是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形象刻畫。
五、思考討論:
1、找出登山過程中的三處景物描寫部分。
明確:夜晚翻山的部分。(“滿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從“半夜里忽然醒來”到“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下山部分。(從“我們一口氣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明確:“之”字形說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與星光連接,寫山勢之高;表現了老山界的險峻,而“許多”一詞,既說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說明有成千上萬的紅軍戰(zhàn)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織在一起,組成了瑰麗、壯觀的景象?!捌嬗^”一詞表現出這一景象的奇特罕見,表現紅軍隊伍的宏偉氣勢并頌揚了紅軍堅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明確:不能刪。這段描寫是前段夜景的補充,它通過作者的動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進一步寫出了山勢的險峻陡峭,寫活了紅軍夜晚攀登老山界這一壯麗、宏偉的奇觀,反映了紅軍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明確:“橫著心”說明戰(zhàn)士們不怕困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又說明紅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耙粫壕秃ㄈ蝗胨恕奔日f明戰(zhàn)士們太疲勞了,又寫出了他們置生死于度外、從容鎮(zhèn)定、坦然的襟懷。
5、半夜露宿的情景寫得非常生動感人,作者是怎樣寫夜景和感受的?找出關鍵詞語來討論體會。
明確:“顫”和“蜷”使我們仿佛看見戰(zhàn)士們全身因寒冷而發(fā)抖、哆嗦的形象,生動的表現了寒氣刺骨的情景。但是,戰(zhàn)士們沒有被嚇倒,他們凍醒了就圍著火堆小聲談話。寫出了他們的樂觀和從容鎮(zhèn)定。
6、怎樣理解“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zhàn)線上去顯顯身手呢?”這句話。
明確:作者用“嘆息”一詞,擬人化地諷刺了圍追紅軍的反動軍隊,又用了反問的手法想象出敵軍士兵無可奈何、厭惡內戰(zhàn)的情緒,進一步襯托出紅軍北上抗戰(zhàn),不怕遠征難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寫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見,景物的特點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景色明朗、清新。表達了克服困難后的愉快,表現戰(zhàn)士們歡暢、輕松的心情,集中展現了一種前景光明的意境。
明確:突出長征路途的艱難,也更能突出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只要有這種豪邁的精神,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六、總結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實、生動地敘述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過程,寫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堅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寫作特點:
1)采取順敘的方法,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2)以生動的描寫具體而形象地表達中心。
3)語言樸實優(yōu)美,凝煉細膩,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板書設計:
老山界。
陸定一。
表現登山艱苦和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山頂所思。
到達山頂。
繼續(xù)登山。
攀登雷公。
山腳訪瑤家。
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文章層次。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八
(一)、預習要求:
1.掌握生字詞,積累詞匯,鞏固基礎知識
2.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多讀課文
(二)、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本文第一課時重在解決目標1和2,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對課文的熟讀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又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而第二課時則重在引導學生研讀和賞析精彩片段,學習生動形象的語言,理解其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fā)性,給以方法,讓學生來解決問題。
學法:動腦思,分析理解;動口說,組織語言;動手寫,整理明確。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準備教具:錄音機朗誦帶投影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按時間和地點變化轉移材料的特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一、導入新課
師板書:老山界難
二、自主學習
1、放錄音,聽朗讀帶
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a、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導生繼續(xù)思考)明確記敘了什么事?記敘文有哪些要素?
記敘這件事用了哪種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b、劃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轉移的詞(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這樣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生速讀課文
同桌討論:翻越老山界過程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生歸納整理,師板書
3、提問: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zhàn)士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4、小結:生速讀課文,歸納中心,明確文章主題
5、要求學生組織好語言,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并點名上黑板歸納,師檢查其句子語言是否組織的完整通順,當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學生自由發(fā)言
四、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
2、將學習紅軍的行動落實到實處,做出行動,在這一單元結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覺得文中哪些語言寫得比較好?找出來,多讀一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片段,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體會生動的語言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教學重點:賞析精彩的段落,學習生動的語言描寫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覺得描寫精彩的句子,多讀
教學過程:
一、自主展示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搜集的資料。
二、自主精讀,賞析語言
(一)賞析重要語句
2、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課前所劃出的文中語句,交流心得
3、師引導,點名學生作分析
(二)賞析精彩片段1
生齊讀
師投影出示思考題,幫助學生分析賞析
1、描寫“之”字路的奇觀有什么作用?
2、有幾次寫火把?分別以什么為立足點?從什么觀察角度進行觀察的?
3、分析紅軍戰(zhàn)士的語言,思考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生自由朗讀,賞析體會
(三)賞析精彩片段2
生根據思考題,自由朗讀
1、賞析文中的修辭,你最喜歡這一片段中的哪一個修辭?說出理由。
2、閱讀文中寫聲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說“寂靜”,又說“有許多不可捉摸的聲響”,這樣矛盾嗎?
生討論問題
師針對具體情況作補充
3、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想象
描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所營造的意境,(投影出相應畫面)
4、生齊讀
三、小結鞏固
小結語言特色,學習文章生動而凝練的語言:
樸實而優(yōu)美的語言,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聯想,同時也飽含著真摯而強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紅軍戰(zhàn)士高昂的斗志,樂觀的精神。
自由朗讀精彩片段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2、運用修辭和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一段景物,寫出感受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九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紅軍的革命傳統。
2、了解課文按時間變化和地點轉移安排材料的特點。
3、體會重要語句的含義,賞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學設想:
(一)預習要求:
1、掌握生字詞,積累詞匯,鞏固基礎知識。
2、劃出文中表示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多讀課文。
(二)教法學法:
教法:
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圍繞教學目標,理清教學思路,本文第一課時重在解決目標1和2,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從對課文的熟讀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又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學習一種常見的寫作方法;而第二課時則重在引導學生研讀和賞析精彩片段,學習生動形象的語言,理解其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fā)性,給以方法,讓學生來解決問題。
學法:動腦思,分析理解;動口說,組織語言;動手寫,整理明確。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準備教具:錄音機朗誦帶投影。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放錄音,聽朗讀帶。
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
a、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導生繼續(xù)思考)明確記敘了什么事?記敘文有哪些要素?
記敘這件事用了哪種順序?以什么為線索?
b、劃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轉移的詞(自主完成表格)。
思考:這樣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
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思路。
生速讀課文。
同桌討論:翻越老山界過程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
生歸納整理,師板書。
3、提問:面對這些困難,紅軍戰(zhàn)士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生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4、小結:生速讀課文,歸納中心,明確文章主題。
5、要求學生組織好語言,在筆記本上作記錄。
并點名上黑板歸納,師檢查其句子語言是否組織的完整通順,當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學生自由發(fā)言。
(四)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搜集有關長征的資料。
2、將學習紅軍的行動落實到實處,做出行動,在這一單元結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覺得文中哪些語言寫得比較好?找出來,多讀一讀。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
(一)、學生依據老師的引導,自主完成了文言文字詞常識的積累,學會生生合作討論翻譯了文言文疑難句子;并能更快說出議論文的基本常識,’結合議論文特點快速閱讀,整體感知全文,并能做出簡要的歸納,同時也把握了閱讀議論文的基本方法。
(二)、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了訓練和提高。由于我采用點撥引導和生生合作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既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內容和要突破的重點、難點;又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機會通過合作解決他們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從而訓練和提高了他們合作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師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三)、做到了根據文體內容對學生進行了品行教育。課堂上,要求學生討論歸納并把握人生價值的選擇標準,并結合文本事例和列舉課外名人“舍生取義”的實例來感化教育學生,課后布置作文: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的生活體驗。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一
想象訓練。
2、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發(fā)言。
3、評價、表揚鼓勵。
4、“失物招領”會。把自己遺失的文具領回家。
說說你書包里有哪些小伙伴,你是怎樣疼愛它們的。
1、學生自由發(fā)言。
2、教師總結愛惜學習用品的好辦法:包書皮、做筆套、給橡皮“洗澡”、每天清點學習用品、定期整理書包等。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二
1.會認“攝、殖”等4個生字,會寫“抵、氏”等10個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結構特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初步認識人類與太陽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猜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
出示謎語:有個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準是下雨或刮風。
提問:“它是誰呀?”——太陽公公。
板書:太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出示課件2)。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習生字生詞:
(1)齊讀詞語表中的詞語。
(2)教師指導正確書寫易錯字:殖蔬。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交流收獲。
1.我們可以把課文分成幾部分?請概括每部分的段意。
生總結,匯報。
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紹太陽遠、大、熱三方面的特點。
第二部分(4—8):講太陽和人類的關系。
2.我們來讀第一部分。思考,這部分介紹了太陽哪些特點?
生總結、匯報。
板書:特點:遠大熱。
3.作者先給我們講了一個傳說。你知道介紹傳說的作用嗎?
生總結、匯報。
師:介紹神話傳說,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閱讀興趣。
4.找出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之間的過渡句,說說過渡句的作用。
生總結,匯報。
生:“雖然……但是……”用這個關聯詞結束上文,引起下文“關系密切”的介紹。所以,這是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板書:關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總結、匯報。
第二部分是總分總的結構,文章先說“太陽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緊接著就分段告訴我們動植物的生長和人的繁殖靠太陽,雨雪的形成、風的形成、太陽的殺菌能力和給我們送來光明和溫暖。最后用“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來結束。前后呼應。
四、作業(yè)超市。
1.抄寫文中你喜歡的詞語兩遍。
2.熟讀課文,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上網查找說明方法。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三
(一)課前沒有安排學生作充分的預習,導致基礎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跟不上節(jié)奏。
(二)對個別落后生關心度不夠,還沒有深刻了解他們幾位最需要什么。
(三)不擅于在課堂上發(fā)現問題并靈活作出更正。
結合這次培訓,反省這兩節(jié)的課堂教學,我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但我相信,通過今后不斷的學習和大膽創(chuàng)新地教學實踐,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四
1、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2、“我當小老師”。
3、教師領讀生字并擴詞。
4、齊讀生字—開火車認讀生字—“火眼金睛”游戲。
5、送字寶寶回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在文中畫出生字,并讀一讀。
6、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互相評議。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生字。
1、開火車認讀生字卡片。
2、“猜字”游戲。遮住生字卡的一半讓學生猜生字。
3、“找字寶寶”游戲。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五
1.學會“慣、圃”等11個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
4.學了課文之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
讓學生帶著預習提示聽課文錄音。
部編版老山界教案篇十六
1.(出示表的圖片)問:這是什么?(板書:“表”)。
2.問:表里面有什么東西?(出示表內部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說出表里面有哪些東西?
生看圖回答。
師總結:表里面有螺絲、有齒輪、有表針等,但著名的作家馮至童年時卻認為表里面有生物(板書“生物”),他認為表里有個活著的小蝎子之類的小動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這一段認識,這個有趣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第16課《表里的生物》。
3.板書課題,生齊課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12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