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學設計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2 05:07:27
望洞庭教學設計大全(21篇)
時間:2023-11-22 05:07:27     小編:琉璃

總結是對過去經歷的回顧和反思,為未來的規(guī)劃提供依據(jù)。寫總結時,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明了,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

2、反復誦讀古詩,于品詞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讀成誦。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感情朗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難點:對“兩相和”、“鏡未磨”“白銀盤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1課時。

多媒體課件。

1、師板書“洞庭湖”:你們領略過它的美景嗎?

2、讓我們來游覽一番(播放課件)。相機請去過的同學做小導游簡略介紹。

(一)知作者。

1、板書:劉禹錫、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詩人(指板書)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佳作——《望洞庭》。

2、關于劉禹錫,你們了解多少?(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代表作:《烏衣巷》、《陋室銘》。)。

(二)明詩意。

師: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走進劉禹錫所吟誦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學生自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匯報讀,正音。

3、小組競賽形式朗讀古詩,指導評價。

4、引導學生回憶理解詩句內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讀資料等)。

5、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說詩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詩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7、重點把握:“兩相和”——〉湖光與秋月之“和諧”。這是水月澄潔的寧靜氛圍,呈現(xiàn)出一派和諧之美?!扮R未磨”——〉把“潭面”比作“沒有打磨的銅鏡”,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好一派迷蒙之美?!般y盤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處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詩情。

1、播放背景古樂,學生自由練讀,想象畫面,讀出韻味,感受意境。

2、讀著詩句,你眼前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心情?請讀出這種感受。

1、自由組合練習誦讀。

2、指名背誦。

1、同學們,描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些詩句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劉禹錫本詩卻不同,重在表現(xiàn)洞庭湖的柔和秀美?,F(xiàn)在,給大家見識兩首同題詩(課件出示),我們來對比誦讀一番。

題君山。

(雍陶)。

(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勝收,古往今來,歌頌者無數(shù)。回家后,請感興趣的同學收集一下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我們找個機會再來交流。

1、收集描寫洞庭湖的詩歌和文章。

2、默寫《望洞庭》,可配畫。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二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fā)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yōu)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設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huán)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jié)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設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忍心破壞嗎?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樣子的鏡子?原因是什么?

7、原來水面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難怪你能看見兩幅圖畫。再讀一二句。(通過“鏡未磨”很自然地聯(lián)系回第一句話的畫面,使兩句詩有機結合。)。

9,孩子們,原來大自然媽媽沒有打擾洞庭湖的美夢,是想送給她一件青蔥翠綠的外衣啊,讓我們再遠一點,讀——遙望洞庭山水翠。

(設計意圖:以擬人的手法進行過渡,突出洞庭湖的顏色)。

11、銀白色的盤子里裝了些什么呢?(學生可暢所欲言)。

12、再讀全詩,感受洞庭湖安靜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與夜晚的洞庭湖進行比較。

14、揭示“望”在全詩中所蘊含的道理。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理解再次升華,從對美景的欣賞轉變?yōu)閷ι畹母形?。)?/p>

15、配合音樂,再讀全詩。

16、欣賞音樂,再次回憶。

17、將剛才洞庭湖美景寫在紙上,并寫出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再次升華,由讀到寫,讓學生寫出如同游記一般的幾句話或者一段話)。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三

1.齊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寫景也寫情;看《望洞庭》,又寫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課題并板書《望洞庭》。

2.介紹洞庭湖。

[設計意圖]由上一首古詩引入,除有復習作用外,主要體現(xiàn)前后兩首古詩之間的聯(lián)系。

二、初讀正音,多讀明義。

1.學生初讀古詩?!奥荨?,常見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聲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橫折折撇”和“平捺”的筆勢。

2.再讀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句。

“和”,和諧。水天一色,和諧漂亮。

青螺,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狀,因為“君山”上樹木蔥蘢,故稱“青螺”。

3.互讀古詩,相互交流。同桌互說對詩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問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自讀,再通過注釋讀懂詩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詩句意思。

三、再讀古詩,啟發(fā)想象,釋疑解難,深化理解。

師:讀古詩要會悟,而悟來源于多讀多問多想象。

1.讀古詩,想象畫面:你頭腦中有哪些美麗的圖畫?邊讀古詩,邊想象,再說說頭腦中的畫面。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交流。

(1)望洞庭能改為“看洞庭”嗎?

(2)“和”是和諧的意思。你頭腦中,怎樣的“湖光秋月”畫面才“兩相和”呢?

(4)“翠”是什么顏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銀盤”指什么?這里的湖水“白”,與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嗎?

3.全班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提出幾個疑問,抓住幾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體會詩的意境。

四、誦讀古詩,畫出意境。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誦讀古詩,想象畫面,畫出意境。

各組合作畫一幅簡筆畫,一幅圖配一句詩,看哪組畫得更符合詩意。

[設計意圖]畫圖是進一步體會詩意詩境的一種手段,因此畫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體現(xiàn)詩意。畫配詩,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實現(xiàn)了默寫古詩的目標。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四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八冊第一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二首詩。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锻赐ァ肥翘拼娙藙⒂礤a在被貶為朗州司馬后,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月夜圖,重在表現(xiàn)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詩先寫“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灑在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疤睹鏌o風鏡未磨”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放眼遠望,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如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生動形象。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詩人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xiàn)于紙上。

【設計理念】。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古詩語言凝練,所描繪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美,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時候,古詩的教學都只是注重讓學生理解詩的意思,忽視對意境的感悟。對于學生來說“詩境”難以感悟,這也是我們古詩教學的難點。

1、學會《望洞庭》詩中出現(xiàn)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通過品讀,想象《望洞庭》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3、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懷。背誦《望洞庭》。

4、拓展吟誦洞庭美景的名句,達到深化和積累的目的?!窘虒W重點】理解“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想像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詩境,體會形象的比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坝盐骱任髯?,淡妝濃抹總相宜”是蘇軾筆下的水,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美詩佳句,今天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感受一處山水,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二、讀準古詩,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古詩,提出傾聽的要求。

2、自學古詩,小組交流要求:(1)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2)借助插圖、注釋、字典理解古詩的大意。(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難理解的字、句。

三、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1、指名讀詩。(通過評價導向,從讀準字音,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

2、指名講古詩的大意。

四、想象畫面,感悟詩境。

(一)再讀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讀到有所感覺時把你的手舉起來。

(二)美讀古詩,想象畫面。

1、品讀前兩行詩,抓住“和”來引導學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畫面美。感悟“和”

(1)你從前兩行詩中讀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說說你想象的畫面。

(引導學生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銀色的光輝撒在湖面,朦朧的月光。)。

(3)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的感受。(師生評價)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引讀: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

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

2、品讀后兩行詩,從形、色兩方面引導學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藝品般的畫面美,進一步品味“和”

(1)這洞庭湖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2)你能說說,到底從哪里感覺到,詩眼“和”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引導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動、巧妙。)。

(3)你有這樣的感受,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只要學生講出讀的理由符合詩意即可,讓學生個性化朗讀,或驚訝或贊嘆等,讓學生練習讀互相聽,聽出什么感覺,告訴同學。)。

(4)指名讀(以評促讀,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逐步提升讀的質量。)。

(5)品味獨特的比喻: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補充教材內容二,通過對比,欣賞比喻的巧妙(1)談話引出詩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題君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2)學生自讀,感悟詩意,品味語言的形象生動。(3)師讀,要求同學閉上眼睛聽,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復引讀這兩個比喻句,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的比喻生動和所描繪的美。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詩人不由贊嘆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女,楚楚動人如——。

4、配樂朗讀古詩一和補充材料。

5、體會詩人寬廣、豁達的胸懷。(八百里洞庭在詩人的眼中是——。

6、背誦古詩。

四、欣賞名句積累名句(10分鐘)。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

1還記得我們學習〈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2、出示6個名句,提出要求。

(1)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句詩,多讀幾遍,并品味詩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讀后的感受。

3、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詩句讀,并想詩句的意思,品味詩句。

4、集體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詩,采用指名講,講后讀,同學補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齊讀。

5、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五、總結。

六、作業(yè)。

光、色。

和(柔)形。

補充教材內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雍陶《題君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五

一、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峨眉山月歌》。

2、介紹作者:劉禹錫。

3、總結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

(1)自瀆全詩,初步體會全詩意境;

(2)圖文對照,理解詞義;

(3)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4)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5)熟讀成誦。

二、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生根據(jù)學習方法自學古詩。

2、學后小組交流體會。

3、集體交流:(1)抓住“湖光”、“秋月”、“鏡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優(yōu)美的意境;(2)抓住“白銀盤”、“青螺”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描寫的形象。(3)朗讀,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發(fā)展性練習。

1、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種形式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3、練習說話: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4、寫字指導,強調“螺”的結構。

四、拓展延伸。

1、集體背誦兩首古詩。

2、課后搜集描寫山水景色的古詩進行閱讀,開展古詩閱讀交流會。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六

《望洞庭》,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二首其一,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锻赐ァ肥翘拼娙藙⒂礤a被貶途徑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詩篇。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xiàn)湖面的開闊廖遠。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xiàn)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四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些積累,本詩并無生僻之字,學生基本可以通過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詩的表面之意,在頭腦中模糊出現(xiàn)詩中之景。但這畫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可能對他們難度稍大。因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與作者經歷及相隔年代遙遠,所以很難將詩人與詩聯(lián)系起來,將想象中的詩歌的意境表達出來,為本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

1、認識“螺”,掌握“庭,潭,鏡,磨,螺”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諧之美”,體會詩的靜態(tài)美,為下一首《望天門上》的動態(tài)美做好鋪墊。

學古詩注重積累,激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意境的優(yōu)美。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閱讀,促使每個學生在多重對話中自行建構文本意義,讓學生對課本獲得自我感悟和獨特體驗。

課前交流:背誦積累學習過的詩,(用相機照下原課文圖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詩字跡,幫助回憶。)。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寫景的詩嗎?

2、課余時間你還積累過哪些寫景的詩呢,說出題目來大家一起背吧。

一、欣賞詩中景。

(一)解題“望洞庭”,初讀求通順。

生解題,師補充。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

(二)討論詩意,初理詩脈。

欣賞古詩與所配的插圖,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學生匯報為主初步理解詩意,指導朗讀,讀出詩中的“寧靜”之美。

1、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些什么內容?從哪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

2、還有哪些字詞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書,或根據(jù)課前查找的資料,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

4、每解決一個小知識點,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詩句。

(夜幕降臨,靜靜的天空升起一彎新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huán)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主動探究詩文的興趣,吸引并引導學生通覽全詩,直面作品,自主讀書,探究閱讀,把與文本對話的權利還給學生。

(三)聚焦景色,豐富畫面。

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看同一處景感受也會不一樣,再讀讀詩,看看畫,說說自己看到的詩中的畫面,這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寧靜、美麗、和諧)。

1、抓住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描寫之巧妙。

潭面無風鏡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也可以理解成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里面的君山像個青螺。

2、圍繞字眼“和”感受畫面美。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是一種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著青山,是一種融和之美。作者雖然被貶,可是依然樂觀豁達,作者的心與這景之間的平和之美。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設計意圖: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通過想象畫面,豐富古詩內容,體會古詩的用字簡明卻意境深遠,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讀。

二、感悟詩中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話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1、作者的才學。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結合本詩感受作者雖然被貶卻依然滿眼美景,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tài)。)。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著讀出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試背誦。

【設計意圖:透過古詩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這首詩,還原作品,既品出本詩的寫作之美,又悟出作者為人之美,實現(xiàn)學生、文本、讀者的多角度對話。

三、欣賞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薦給學生拓展閱讀的古詩句,從多個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圖片課件,師生同讀詩句,教師簡介詩意或詞意,旨讓學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睂懗隽硕赐ズ乃畡莺拼?,雄偉壯闊?!扒叭酥鰝湟印!闭f明洞庭湖吸引過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

(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盁煵ú粍印睂懞骘L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碧色全無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三、四句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耙宦萸圜扃R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柔美,與我們今天學的《望洞庭》有異曲同工之處。)。

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虾迫弧杜R洞庭贈張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勢盛漲,幾與岸平;天容水色,渾然一體。那湖面上滾滾蒸騰的云氣,一片彌漫,籠罩著整體云夢巨澤;那浩渺無邊的波濤,洶涌澎湃,巍峨的岳陽城也震動了,這是何等的氣勢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n偓《洞庭玩月》。

5、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二)口語表達:我眼中的洞庭湖,課件配洞庭湖圖片循環(huán)放映。

【設計意圖:每篇課文的學習都僅僅是一個原點,如何讓這個原點生發(fā)一個面積較大的圓,讓它成為學生閱讀經驗的有效區(qū)域,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拓展,以詩中“洞庭湖之美”這一主題,為原點向外畫圓讓學生感受眾多詩人筆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環(huán)節(jié)就是基于此而設計的。

四、書寫洞庭湖。

1、每人發(fā)一張印有洞庭湖圖案的書簽或扇面,要求學生將古詩默寫在上面,寫之前先仔細的看看本課生字,歸類記憶“庭,磨”半包圍結構,撇要寫長?!疤?,鏡,螺”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寫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賞,品評。

【設計意圖: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益于激發(fā)學生把字寫好的愿望。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和習慣,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這必須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中持久注意提醒、糾正,才會逐漸養(yǎng)成習慣。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七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边@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jié)奏鮮明,意境優(yōu)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劉禹錫的《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獨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現(xiàn)于紙上,表現(xiàn)出驚人的藝術功力,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制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技能目標)。

2、理解詞義句意,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3、感悟詩歌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標)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罢莆辗椒ā保靶蕾p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fā)展的余地。

【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揭題。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略)。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引出課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動聽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5、多媒體出示詩和音樂,師范讀。(設計意圖: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

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xiàn)實對話,為學生創(chuàng)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洞庭湖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絡等途徑獲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jù)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洞庭湖的圖片等。通過圖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風光,并配以和諧的音樂,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對洞庭湖的了解,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置身于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具體情境的體驗、領悟更深,認知和情感發(fā)展更協(xié)調。)。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多個學生讀,正音齊讀。(設計意圖:讀通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由讀,做到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詞。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諧。潭面:洞庭湖面鏡未磨:沒有磨拭的鏡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輝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沒有經過磨拭的鏡子,迷迷蒙蒙。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師:誰能美美的把這兩句詩讀好呢?指名多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fā)現(xiàn)疑難。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二)教學。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題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在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設置情境: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見的大盤子,但它使用白銀做成的,銀光閃閃,隨后老師說:“我在盤中放上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你看到了嗎?這是你有什么感覺?”睜開眼睛把你想象的與書上的插圖比一比,像嗎?這里,詩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君山比作青螺)。

師:這么美好的意境,誰能把它讀出來?指名朗讀,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讓學生從中受到審美教育。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為了使學生對古詩有更為具體的直觀感受,設置了一個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實質是人為優(yōu)化了的環(huán)境,是促使兒童能動地活動其中的環(huán)境。這種充滿美感和智慧的氛圍,與兒童的情感、心理會發(fā)生共鳴而契合。它所關注的是兒童內心的自由、愉悅、釋放、本真,追求的是兒童在課堂中的快樂生活。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一讀再讀,讓學生在讀中自悟,切實體會到這個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三、朗讀悟情。

讓學生連貫詩意,描繪意境。洞庭山水美,而這首詩寫得更美,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指導吟誦。(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的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節(jié)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么美,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并配以優(yōu)美和諧的古樂,更有韻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這樣的美景又引來了一位大詩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懷,寫下了《望洞庭贈張丞相》,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學一下。(設計意圖:結合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的程度,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有機延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延伸,引領其向更遠更廣闊的境界提升,拓寬學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積累更多的語言資料。)。

五、總結。

同學們,洞庭湖風光無限,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

六、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想象《望洞庭》一詩描繪的景色,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xiàn)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xiàn)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倍诙骨埃⒂小坝淼鄱埂笔?,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lián)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jù)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jù)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業(yè)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圖片和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筆下一瀉千里的廬山瀑布?!八鉃囦偾绶胶?,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蘇軾眼中無論晴雨,依舊美麗動人的杭州西湖……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的美詩佳句。今天就讓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2讀詩要先學會讀題,你從題目了解了一些這首詩的什么信息?(“望”:遠遠地看)

3、簡單介紹作者和洞庭湖

二、讀準全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師生共評)

3、古詩啊光讀正確了還不夠,還要讀出它特有的節(jié)奏和味道。該怎么讀呢?誰來試試?

4、指名讀,標停頓。

5、有節(jié)奏地齊讀。

三、詩中尋畫

1、同學們,借助下面的注釋和課文中的插圖,你能讀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嗎?試試看。

2、誰來說說這首詩帶給你的初步感受?。浚▽庫o、美、和諧……)

3、小組合作:都說詩中有畫,你能夠在詩中讀出畫面嗎?請你們再讀一讀,看看我們能在詩中尋到怎樣的畫面。(板書:詩中尋畫)

4、交流:“我從……這句詩中,看到了……的畫面?!?/p>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a.“和”:和諧,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扮R未磨”:未經打磨的銅鏡。

b.后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洞庭湖湖面朦朧之美。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a.連用兩個比喻,將洞庭湖比喻成白銀盤,將君山比喻成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b.詩意: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讓生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襯著嬌嬌明月,水天一色,玉宇無塵,而更加清澈、寧靜、和諧的是人的內心。被放逐的詩人遠離了“紫陌紅塵”,卻親近了高曠清超,明月和清風陶冶著他的襟懷的氣度,艱難困苦淬煉著他的境界與品格。怪不得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貶之后,內心依舊能如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寧靜和諧。

6、配樂朗讀

四、吟誦古詩(時間允許)

1、孩子們,你們那投入認真的模樣,那字正腔圓的朗讀聲配上這柔美的音樂,真是一派和諧的景象,真讓人陶醉。

2、那你們想聽聽古人是怎么讀這首古詩的嗎?

3、師簡單介紹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入短韻長,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聲字要拖長)

4、師帶讀,師生共吟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名師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人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讓洞庭湖的寧靜、和諧之美躍然紙上,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并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會通過看注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并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目標三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生靈動和智慧。本節(jié)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白板課件。

一、教師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初識詩人揭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著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群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贊嘆壯觀的錢塘潮,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頻)。

2、播放畫面敘述: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后),說:“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4、簡單了解劉禹錫。

今天,我們就隨著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讀正音,感受詩的韻律美。

1、學生自己練讀。(時間兩分鐘)。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著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jié)奏,能讀出節(jié)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guī)砻赖母惺堋#?/p>

2、檢查反饋。(出示節(jié)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詩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為蓄情做準備。

了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么了解呢?(總結學法: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并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轉換為自己的語言,為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句,賞畫面之“和”

欣賞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美,從反復讀詩句入手: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釋,結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組交流,合作匯報。

1.兩相和。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鏡未磨。

(這里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銀盤呢?(出示插圖)。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為何濃縮為精致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三)知詩意,品自然之“和”

1、品讀前兩行詩。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學生讀前兩行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用你的聲音來表達你的感受。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學生試讀)。

引讀:

教師小結: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2、品讀后兩行詩。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xù)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里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讀出感受?

(識記生字“螺”)。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誦讀過詩后,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敘述畫面)。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贊嘆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fā)奇想,如果能夠飛上云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只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著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四)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尋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隱藏著什么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zhí)政,外放為連州刺史,后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jù)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梢姳驹娛寝D任和州經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五)拓展延伸,感受詩的情感美。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1、拓展詩:《望洞庭贈張丞相》《題君山》。

2、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后讓我們繼續(xù)了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畫一畫洞庭湖的美景。

讀一讀關于洞庭湖的文章。

賞一賞劉禹錫的詩作。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一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

二、設計思想。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敝心昙壍膶W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tǒng)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jié)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培養(yǎng),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三、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七、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xiàn)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xiàn)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倍诙骨?,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lián)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jù)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jù)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業(yè)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

八、教學反思。

崇實。課堂教學著重體現(xiàn)“三實”。“三實”即真實、樸實、扎實。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guī)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學困生,課堂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如初讀古詩,人人過關,全部達到正確、流利;組內交流古詩意思,讓學困生先說等。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面向全體就要照顧到學困生,他們一般語言智能較弱,讓他們“大聲思維”,讓他們意識到課堂是因他們而公平存在著的,必會揚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自然無須揚鞭自奮啼。

唯美。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惫旁娛俏赖乃囆g,《望洞庭》堪稱美的經典。詩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現(xiàn)實與幻想的結合,正因如此,給這首古詩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侖美奐,亦真亦幻,作者對洞庭山水濃濃的喜愛之情躍然紙上?!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境?!甭勔欢嘁舱f,既然是詩,就得有“詩的藝術,詩的想象,詩的情感,在詩的王國里,寧可多一點貴族精神,也萬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風格”。學生要想達到美讀成誦,必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就需要發(fā)揮想象,潛心涵詠,洞察詩人內心世界,感悟古詩的意境。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對比讀、延伸讀、布置多樣作業(y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課內到課外,無不在循序漸進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huán)境。

總之,我在古詩教學中努力實踐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誦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做一種享受而不看做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p>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二

前置性作業(yè):。

2、了解作者劉禹錫。

3、結合注釋、字典、詞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4、你認為詩中的哪一句詩或者哪一個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說出理由。

5、搜集一首描寫山水的詩。

教學過程:一、激情導入,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美好,導出課題。

1、指名說一說。

2、匯報洞庭湖的資料。

二、匯報作者劉禹錫的資料。導出古詩。

三、結合前置性作業(yè),讓學生小組內自學。

四、全班匯報交流。

五、教師有重點地加以指導理解。

六、指導學生想象、感受古詩的意境。

七、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八、背誦古詩。

九、交流自己搜集的描寫山水的古詩。

十、拓展:課后搜集劉禹錫的其他古詩詞。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古詩二首其一,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途徑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詩篇。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xiàn)湖面的開闊廖遠。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xiàn)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學情分析:四年級的學生對古詩的學習有了一些積累,本詩并無生僻之字,學生基本可以通過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理解詩的表面之意,在頭腦中模糊出現(xiàn)詩中之景。但這畫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可能對他們難度稍大。因為學生的語言積累有限,與作者經歷及相隔年代遙遠,所以很難將詩人與詩聯(lián)系起來,將想象中的詩歌的意境表達出來,為本詩教學時的一個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螺”,掌握“庭,潭,鏡,磨,螺”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諧之美”,體會詩的靜態(tài)美,為下一首《望天門上》的動態(tài)美做好鋪墊。

設計理念:

學古詩注重積累,激發(fā)學生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語言的精煉,意境的優(yōu)美。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閱讀,促使每個學生在多重對話中自行建構文本意義,讓學生對課本獲得自我感悟和獨特體驗。

課前交流:???背誦積累學習過的詩,(用相機照下原課文圖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詩字跡,幫助回憶。)。

1、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這些寫景的詩嗎?

2、課余時間你還積累過哪些寫景的詩呢,說出題目來大家一起背吧。

教學流程:

一、欣賞詩中景。

(一)解題“望洞庭”,初讀求通順。

生解題,師補充。讀古詩,要求讀通讀順。

(二)討論詩意,初理詩脈。

欣賞古詩與所配的插圖,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學生匯報為主初步理解詩意,指導朗讀,讀出詩中的“寧靜”之美。

1、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些什么內容?從哪些句子或詞語知道的?

2、還有哪些字詞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書,或根據(jù)課前查找的資料,解決學生質疑的問題。

4、每解決一個小知識點,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讀詩句。

(夜幕降臨,靜靜的天空升起一彎新月,月光傾瀉在湖面,輕紗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沒有一絲風,水面平靜得似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望去,君山碧綠如翡翠,山點綴著水,水環(huán)抱著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銀似的盤子里放進的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三)聚焦景色,豐富畫面。

不同的人讀同一首詩,看同一處景感受也會不一樣,再讀讀詩,看看畫,說說自己看到的詩中的畫面,這是一副什么樣的畫面?從哪里看出來?(寧靜、美麗、和諧)。

1、抓住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描寫之巧妙。

潭面無風鏡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也可以理解成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個白銀盤,里面的君山像個青螺。

2、圍繞字眼“和”感受畫面美。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是一種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著青山,是一種融和之美。作者雖然被貶,可是依然樂觀豁達,作者的心與這景之間的平和之美。

3、指導感情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悟。

二、感悟詩中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讓我們透過這首詩來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話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介紹給大家。

1、作者的才學。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結合本詩感受作者雖然被貶卻依然滿眼美景,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tài)。)。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著讀出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試背誦。

三、欣賞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薦給學生拓展閱讀的古詩句,從多個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圖片課件,師生同讀詩句,教師簡介詩意或詞意,旨讓學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睂懗隽硕赐ズ乃畡莺拼?,雄偉壯闊?!扒叭酥鰝湟??!闭f明洞庭湖吸引過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

(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盁煵ú粍印睂懞骘L平浪靜:“影”,是寫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寫山影的凝重?!氨躺珶o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視倒影,當然是只見翠山不見碧湖了。三、四句將湘君、湘夫人的神話傳說,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繪中?!耙宦萸圜扃R中間”,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鏡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詩寫出了洞庭湖的平靜與柔美,與我們今天學的《望洞庭》有異曲同工之處。)。

(八月的洞庭湖,水勢盛漲,幾與岸平;天容水色,渾然一體。那湖面上滾滾蒸騰的云氣,一片彌漫,籠罩著整體云夢巨澤;那浩渺無邊的波濤,洶涌澎湃,巍峨的岳陽城也震動了,這是何等的氣勢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寬萬頃霜?!n偓《洞庭玩月》。

5、白水連天暮,洪波帶日流。風高云夢夕,月滿洞庭秋?!疃恕端薅赐ァ贰?/p>

(二)口語表達:我眼中的洞庭湖,課件配洞庭湖圖片循環(huán)放映。

四、書寫洞庭湖。

1、每人發(fā)一張印有洞庭湖圖案的書簽或扇面,要求學生將古詩默寫在上面,寫之前先仔細的看看本課生字,歸類記憶“庭,磨”半包圍結構,撇要寫長?!疤?,鏡,螺”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2、寫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賞,品評。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四

教材解讀:

《望洞庭》是北師大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幻想和想象”這一單元的古詩。本詩描寫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夜游洞庭,對洞庭湖萬籟俱寂的夜色所發(fā)出的由衷感嘆。全詩四句,字字珠璣,生動地描繪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寧恬靜的畫面。作者始終以“遠望”的視角進行觀察,并且輔以大膽優(yōu)美的想象,讓我們從詩中處處體驗美,處處找尋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筆,每一畫中。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讀課文的能力。古詩雖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氣息,因此在教授時,大部分時間可由學生進行自讀,從不斷的朗讀中去體會作者的深意,教師可從旁進行輔助,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相對困難的詞句,對全詩內容進行適當提點,以便學生能盡可能領略詩中的美。

教學目標:

1.學習《望洞庭》,用正確的方法朗讀詩歌,讀出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味和含義,了解全詩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升華至朗誦,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點詞語“望”“和”“鏡”等進行重點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學生升華品味全詩。

重難點:

1.如何讓學生在朗誦中去體會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字詞大膽進行想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詮釋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讀通詩歌,通過各種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讀熟練)。

教師所制作的ppt。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課前談話,背誦曾經學過的古詩。

2.進行和詩歌有關的自我介紹,并以一種游玩的方式導入課題。

3..從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中去進行觀察,并給出這些美麗景色的地點:洞庭。

(設計意圖:游玩于山水之間的詩句,需要從平時的生活中去導入。而這樣導入,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學生盡快地進入詩歌環(huán)境。)。

二.朗讀詩歌,觀察美景。

1.觀察洞庭的距離是遠還是近?(遠)。

2.從哪個字能看出來?(望)。

3.圍繞著圖畫,自由讀全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自由讀詩后,請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4.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朗讀,尤其是掌握一定節(jié)奏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詩歌的意境尤為重要。因此在學習全詩之前,讓學生能通過朗讀初步建立一種詩歌的音韻美。)。

三.通過美圖,理解全詩。

1.通過夜間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詢問學生能望見什么(在詢問的過程中對學生所說詞句進行適當補充完善)。

2.由重點詞語“湖光”,“秋月”,品味當時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靜的風光,理解“湖光”從何而來,“秋月”對我們在夜色中觀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見幾幅圖畫呢?分別在哪里?為什么你能夠望見?

(設計意圖:此三問為第一句的重點,將重點詞語和“兩相和”緊密聯(lián)系,讓學生能從美景的欣賞中準確找出“兩相和”的原因)。

4.這么美麗的景色,我們忍心破壞嗎?所以我們要如何觀察?

(設計意圖:緊緊圍繞著中心詞“望”,讓學生明白“望”能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們不忍心破壞,那大自然忍心破壞嗎?你從哪里能感覺出來?

(設計意圖:通過感覺升華景物的觀察,由表及里,對美景進行層層遞進。)。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樣子的鏡子?原因是什么?

7.原來水面像一面沒有磨過的鏡子,難怪你能看見兩幅圖畫。再讀一二句。(通過“鏡未磨”很自然地聯(lián)系回第一句話的畫面,使兩句詩有機結合。)。

9,孩子們,原來大自然媽媽沒有打擾洞庭湖的美夢,是想送給她一件青蔥翠綠的外衣啊,讓我們再遠一點,讀——遙望洞庭山水翠。

(設計意圖:以擬人的手法進行過渡,突出洞庭湖的顏色)。

11.銀白色的盤子里裝了些什么呢?(學生可暢所欲言)。

12.再讀全詩,感受洞庭湖安靜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與夜晚的洞庭湖進行比較。

14.揭示“望”在全詩中所蘊含的道理。

(設計意圖:對詩歌的理解再次升華,從對美景的欣賞轉變?yōu)閷ι畹母形?。)?/p>

15.配合音樂,再讀全詩。

16.欣賞音樂,再次回憶。

17.將剛才洞庭湖美景寫在紙上,并寫出你的感受。

(設計意圖:再次升華,由讀到寫,讓學生寫出如同游記一般的幾句話或者一段話)。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五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七冊語文教材第11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文。流利地背誦詩文。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文。

2、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1、感悟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

1、老師課前查閱有關洞庭湖的有關資料。

2、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

3、制作剪貼畫。(藍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樓亭)。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二、欣賞詩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老師范讀。學生閉眼欣賞,聆聽。

三、輕讀詩文,自學字詞。

1、學生各自輕讀詩文。要求要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布置學習任務:自學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運用工具或聯(lián)系詩文弄懂字意。二類生字要多讀讀??凑l讀得快。

3、學生自學。

5、對于他的講解,你有什么意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四、理解詩句,拼貼圖畫。

1、指名讀詩文。老師、學生加以評點。

2、再次默讀,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用筆畫出來。

五、整體賞圖,精讀感悟。

2、老師加以點撥、評點。

5、學生評點。[培養(yǎng)學生感受、評價能力。]。

6、同學們,詩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詩興大法,寫下了《望洞庭》。乘著興致,小小詩人們,讓我們一起來吟誦一番吧?。ㄅ錁防首x)。

六、積累內化,遷移練習。

1、背誦古詩。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六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重點:。

1、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整體把握和感悟詩詞的方法。

難點:。

語感的培養(yǎng)和表現(xiàn)手法的學習。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

“干謁”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否只是描寫洞庭風光的詩歌?

明確:重在:贈張丞相:[張九齡,唐玄宗時當朝宰相]。

2、這是一首干謁詩[求取,謀求,希望得以引薦或重用]。

3、補充注釋。

涵虛:指水映天空。

濟:渡過。

端居:閑居不仕。

恥:有愧于。

坐觀:旁觀。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1、這首詩屬于五言律詩。前四句寫景,寫洞庭湖的.壯闊氣魄。

2、首聯(lián):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瀚]。

賞析: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水裝得滿滿的,水面與湖岸相平,[近看]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與天空相接,混而為一,是水?是天?已經分不清了。[開頭兩句,將洞庭湖描寫得極為雄渾,汪洋浩淼,那潤澤萬物,容納百川的磅礴氣勢令人驚嘆,使人視野極為開闊。

3、頷聯(lián):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窄小的立體來突出湖水撼動天地的氣勢]。

賞析:這兩句是實寫洞庭湖,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云夢澤”是古代的一個大澤,“氣蒸”寫出了湖的廣闊浩大,蓄積豐厚?!安ê场币r托湖的澎湃動蕩,力量巨大。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的廣大與活力。虛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為水面蒸發(fā)出來的水氣,將整個云夢澤都籠罩了,湖水豐厚的蘊積,使周圍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郁郁蔥蔥,草木繁茂。而搖撼動蕩的湖水極富氣勢,澎湃動蕩,波濤洶涌,撼天動地,震撼著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北岸,是觀賞洞庭湖的勝地],使這座湖濱城市瑟縮在自己的腳下,是何等的豪邁!

4、《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寫洞庭湖的千古名句。

引導學生想象聯(lián)想,調動所有感官,體會岳陽樓的浩瀚氣勢。

5、頸聯(lián):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用典]。

6、尾聯(lián):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用典]。

表達自己空有羨魚的感情,只能坐觀“垂釣者”[當朝做官的人,這里指張丞相。]這兩句話,詩人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釣”與“湖水”照應。稱頌對方不留痕跡,有求與人,希望自己得到執(zhí)政者的賞識,卻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7、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詩意?

明確: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寫景轉入抒情。

“欲濟無舟楫”,是作者面對廣袤的湖水而觸發(fā)之想。其實這是對自己現(xiàn)狀的一個比喻:我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被錄用進入士大大之列卻沒人接引,這正如要渡過湖去卻無舟船一樣。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說自己閑居不仕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兩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觀別人垂釣,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魚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個垂釣者,希望張九齡能給我解決漁具,以實現(xiàn)獲魚的心愿。最后兩句隱喻想做官而沒有門徑。

8、如何評價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干謁詩是不大容易寫好的,它往往會寫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氣相。這首干謁詩卻寫得得體,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達充分。在寫洞庭湖的廣闊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說林訓》中的“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古語,翻出新意,實屬難得。

這首詩先描寫了洞庭湖的氣勢,再借此表達自己希望得到引薦,富有政治抱負,也有身在盛事卻懷才不遇的牢騷。

整體把握詩意,感悟詩詞之妙。

1、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2、向學生會寫一封自薦信,表達自己希望成為一名學生會干部的渴望,仿照本詩含而不露的藝術特色。

3、完成下列練習題。

1)、對詩句解說不當?shù)囊豁検?)。

a、“涵虛”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寫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濟”句中的“濟”即渡,這句是說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閑居,“圣明”指當時的太平盛世。

d、最后兩句中借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

4、對此詩分析不當?shù)囊豁検?)。

a、前四句寫景,扣“望洞庭湖”之題,后四句抒情,表“贈張丞相”之意。

b、二聯(lián)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氣蒸”顯浩闊,下句以“波撼”顯氣勢。

c、三、四聯(lián)以欲渡無舟、欲釣不能抒發(fā)了有心出世卻無人賞識的憂憤不平。

d、這首詩意在表達希望能得到張九齡引薦,但在語言運用上卻十分委婉、含蓄。

1、b(“欲濟”不能的原因是“無舟楫”,這里作者用“渡水憑恃的工具”來隱喻張丞相的引薦)。

2、c(欲渡無舟、欲釣無器,是在申明“渴望幫助”,即張九齡的引薦)。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七

1、理解詩意,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2、運用古詩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自得自悟,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練習背誦。

【教學過程】。

1、背誦。

2、這首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滿了詩情畫意,表達了詩人秋夜思戀友人、故鄉(xiāng)的'深情。

1、詩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

2、理解:

望:遙看。

3、交流有關洞庭湖的資料。

4、師小結: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煙波浩淼,碧波萬傾,水天相接,氣象萬千,號稱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譽。自古以來,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無數(shù)名篇佳句。

5、今天我們要學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途經洞庭湖時留下的詩句。

(板書:由題入手,了解背景)。

(板書:借助拼音,讀通讀順)。

1、和:和諧。

2、山水色: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綠。

3、看圖理解(青螺、銀盤)。

(理解時要求學生加以想象)。

1、學生說。

(板書: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2、師小結:

3、贊美之情。

4、練讀,感情讀。

(板書:體會詩情,感情頌讀)。

1、短短28個字,運用了三個比喻句,將一幅山水畫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領略到了詩歌的魅力。

2、讓我們試著把它背誦出來。

(板書:背誦、默寫)。

1、由題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讀通讀順。

3、理解字意,串講詩意(想象)。

4、體會詩情,感情誦讀。

5、背誦、默寫。

1、齊讀。

2、說說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處:

同是寫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劉禹錫是贊美之情。感情不一樣,意境也不一樣。

凄涼、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這就是詩,因此需要我們去研讀、去體會。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八

教材簡析:本文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古詩。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選編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二是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積累古詩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淀。

依據(jù)文本特點和單元主題、選編目的,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依據(jù)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已有知識基礎、文本特點和教材選編意圖,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熟讀并背誦古詩,理解詩句含義;難點是: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方法:引導誦讀,引導探究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導法:引導學生誦讀領悟詩句的美景,引導學生探究詩句的含義。

學習方法:誦讀領悟,合作探究。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要重視朗讀訓練,所以我引導學生主要運用讀的方法來理解詩句和詩文,運用讀、思、議相結合的方法,經歷“初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細讀明白――熟讀積累”的過程,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

本首詩我采用一個課時完成。

[教學過程]。

一、激趣談話解課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處理生字:庭)。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陽市附近,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諸多名勝。著名詩人范仲淹來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經典之作。

3、揭題:介紹得真不錯,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今天,我們來學習劉禹錫的一首《望洞庭》。

從課題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我開課之處首先讓學生交流關于洞庭湖的一些知識,旨在通過交流的過程,讓學生在整體上對洞庭湖有一個感知,經歷由已知到未知的過程,并起到引題與解題的目的。)。

二、初讀課文讀通順。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讀出節(jié)奏。

2、檢查朗讀情況,適時處理生字詞:多音字:和,磨。生字的書寫:潭,螺。

3、范讀,讀出平仄。師示范讀。并介紹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平音讀長,仄音讀短。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有兩個內容,一是訓練學生對文本的朗讀能力,通過兩個層次的讀,一是正確,二讀通順,三讀出韻腳,完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詞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兩個層次的朗讀足以使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是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識字寫字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它貫穿整個小學階段,文本中出現(xiàn)的生字也要隨文學習,所以,安排識字寫字也是語文基礎性的直接體現(xiàn)。)。

三、細讀詩句讀明白。

1、結合插圖和詩文,你能說出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嗎?(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詞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嗎?

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加強積累)3、再讀詩句,邊讀邊和同桌討論這些詩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問問同學或者老師。

4、合作交流,理解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

(相:相互。和:和諧、協(xié)調。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無風鏡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有磨拭過的銅鏡給人怎樣的感覺?(朦朦朧朧、模模糊糊。)。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師: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沒有磨拭過的銅鏡。(比喻句要注意)。

師: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讀出平仄和感情)。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注意詩的節(jié)奏)。

遙望洞庭山水色,(:遙望:遠望。)。

師: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白銀盤里一青螺”。

師(出示實物:白紙和綠粉筆頭):你看到了什么?請你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

師: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

請帶著你的理解和感情讀好這兩句詩。

白銀/盤里/一青螺。(注意詩的平仄)。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有三步,一是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結合文中插圖,說出詩中描寫的景物,并嘗試用學過的詞語來描寫這些景物,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意境,為下文理解兩個比喻句做好鋪墊,第二步是讓學校合作學習,自讀自悟,試著理解詩句意思。在學生合作時,教師隨時關注學生合作的進程,幫助他們解決疑難,使學生感到學得輕松。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環(huán)節(jié)中,我將理解詞句與領悟意境融合在一起,從中感知詩意,體會詩中描寫的美景。)。

四、熟讀詩句強積累。

1、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秋月高照的夜晚,登臨岳陽樓,你會看到怎樣的景色?(請用詩句告訴大家。)。

2、如果你就是劉禹錫,在一個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邊,看到皓月當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平如鏡,朦朦朧朧,寧靜和諧,你會是怎樣的心情?請帶著這樣的心情,朗讀詩句。

3、這首詩意境很美,請同學們美美地吟誦并試著背誦。

4、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齊背。

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我設計有三步,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導學生將自己當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誦讀;二是在誦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嘗試背誦并檢查。第三步是我通過結束語,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有實地欣賞游覽的想法,從而落實單元訓練主題: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學習通過看注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感受洞庭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圖片和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筆下一瀉千里的廬山瀑布。“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蘇軾眼中無論晴雨,依舊美麗動人的杭州西湖……祖國的山山水水,從古至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許多多的美詩佳句。今天就讓我們隨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去湖南的洞庭湖去看看。(板書“望洞庭”,指導書寫“庭”)。

2讀詩要先學會讀題,你從題目了解了一些這首詩的什么信息?(“望”:遠遠地看)。

3、簡單介紹作者和洞庭湖。

二、讀準全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師生共評)。

3、古詩啊光讀正確了還不夠,還要讀出它特有的節(jié)奏和味道。該怎么讀呢?誰來試試?

4、指名讀,標停頓。

5、有節(jié)奏地齊讀。

三、詩中尋畫。

1、同學們,借助下面的注釋和課文中的插圖,你能讀出自己初步的感受嗎?試試看。

2、誰來說說這首詩帶給你的初步感受?。浚▽庫o、美、和諧……)。

3、小組合作:都說詩中有畫,你能夠在詩中讀出畫面嗎?請你們再讀一讀,看看我們能在詩中尋到怎樣的畫面。(板書:詩中尋畫)。

4、交流:“我從……這句詩中,看到了……的畫面?!?/p>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a.“和”:和諧,指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扮R未磨”:未經打磨的銅鏡。

b.后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洞庭湖湖面朦朧之美。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a.連用兩個比喻,將洞庭湖比喻成白銀盤,將君山比喻成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

b.詩意: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讓生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

5、秋夜的皎皎明月映照在澄澈的湖面上,澄澈的湖面反襯著嬌嬌明月,水天一色,玉宇無塵,而更加清澈、寧靜、和諧的是人的內心。被放逐的詩人遠離了“紫陌紅塵”,卻親近了高曠清超,明月和清風陶冶著他的襟懷的氣度,艱難困苦淬煉著他的境界與品格。怪不得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貶之后,內心依舊能如這水天一色的洞庭湖一般寧靜和諧。

6、配樂朗讀。

四、吟誦古詩(時間允許)。

1、孩子們,你們那投入認真的模樣,那字正腔圓的朗讀聲配上這柔美的音樂,真是一派和諧的景象,真讓人陶醉。

2、那你們想聽聽古人是怎么讀這首古詩的嗎?

3、師簡單介紹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入短韻長,平低仄高,二四六位置上,平聲字要拖長)。

4、師帶讀,師生共吟。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二十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并能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復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jié)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了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2、學生自讀三次,參照注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板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云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 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關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并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游于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于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5、反復朗讀、嘗試背誦。

作業(yè):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于“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yōu)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現(xiàn)在,我們班班委改選,看著你們,一個個都很能干、聰明,所以請大家以“我選我,我能行……”作為開頭,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優(yōu)勢,說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

望洞庭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教學目標:

1,背《望洞庭》,積累古詩,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閱讀短文《為銀杉保險》,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3,看圖作文.

4,歡慶國慶節(jié),自辦小報.

教學重點:

閱讀短文《為銀杉保險》,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時間:三課時

課前準備:搜集,交流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背誦古詩《望洞庭》.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短文,了解有關保險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背一背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二,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反復吟誦,讀出詩的韻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

三,朗讀《為銀杉保險》,理解內容.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自學:(個人讀,雙人讀,小組讀,互相討論等學習方式;教師巡視課堂,或詢問,或指導,或鼓勵.)

1,學生圍繞問題自學短文,試著解決問題.

2,討論交流:

(1)這篇短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你還知道那些有關保險的事情

(3)交流你搜集的資料,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看圖作文.

教學重點:有順序地觀察圖畫.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寫好作文

教學過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看圖作文,作文要符合圖意.

二,讀題目要求,使學生初步了解作文內容.

三,再讀題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對我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學生可以寫從書中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寫從自己最喜歡的圖畫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細觀察圖畫,看懂圖意.

有序觀察,看懂圖意;

合理想象,豐富畫面;

編寫故事,符合圖意.

五,學生作文,教師巡視

六,個別面批,指導差生

七,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實踐活動,提高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重點:提高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習作,設計,書寫等能力.

教學難點:學生篩選搜集到的資料,辦有特色的小報.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辦小報,迎國慶.引導學生關注祖國的發(fā)展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指名讀《實踐活動》中的"辦小報,迎國慶".

三,全班討論,明確辦特色小報活動的程序和方法.

1,起報名.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2,版面安排.美觀大方,圖文并茂,錯落有致.

3,書寫工整,盡量不寫錯別字.

四,展示小報,互相學習.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412250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