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讀書過程中感悟和思考的總結,是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展現(xiàn)個人的獨特視角和體驗。英文名言說,“溝通是成功的基石”,以下是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能啟發(fā)你與他人的交流。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一
時間是一條河,里面有無數(shù)的故事和記憶,隱藏著許多迷霧和秘密。
當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時,我?guī)缀醪幻靼?。平淡的話語中隱藏著許多記憶,比如在泥濘中探索,故事變得越來越復雜,隨著空間的不斷切換,給人一種虛幻的感覺。
小說一開始,就充滿了悲傷。主人公悅子的大女兒景子去世,二女兒妮基到來,悅子的記憶被打開,沉重的過去以畫卷的形式揭開。
妮基說:“我只記得她是一個讓我不舒服的人。這就是我對她的印象。但我真的很難過,聽到她的消息。”這就是妮基和姐姐景子的關系。景子自殺后,姐姐妮基沒有馬上回家,小說以如此沉重的開頭,引起了懸念。
當我第一次讀這部小說時,我經常被主人公悅子的記憶、時空的跳躍和人物的朦朧分裂所吸引。因此,我經常感到不真實、困惑和困惑。隨著故事的深入,小說鋪平了道路,展現(xiàn)了黑白故事。故事越來越好,霧越來越深,引起了興趣,不知所措。仿佛進入了一個復雜的迷宮,不斷引起我的猜測。
二戰(zhàn)期間,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長崎成為廢墟。即使多年后,居民居住的地方仍然是一片狼藉,充滿了爆炸和戰(zhàn)后的悲傷。許多人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親戚朋友。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幸存下來的人常常想起以前的生活和親人,無法跨越內心的障礙。
當時最糟糕的一天已經過去了。朝鮮半島仍在戰(zhàn)爭中。主人公岳子和丈夫住在郊區(qū),旁邊有一條河,還有炸彈燒焦的廢墟。人們開始重建家園,四棟混凝土建筑拔地而起。公寓樓和河流之間有廢棄的污泥和臭溝……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主人公岳子是幸存者。她在爆炸中失去了父母和男朋友。在戰(zhàn)爭后遺癥的心理壓力下,她被徐芳先生收留,然后嫁給了兒子二郎作為妻子。然后,岳子遇到了從東京搬到長崎的佐知的母女,故事的謎題從這里開始了。
戰(zhàn)爭留下的陰影給佐知的母女帶來了壓力。因為貧窮,他們只能住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里。佐知子聲稱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富裕,生活幸福,但他因為戰(zhàn)爭而失去了一切。他的父母和丈夫都死于轟炸。佐知子只能帶著十歲的女兒逃跑,來到長崎,住在破舊的黑屋里。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一切都是如此格格不入。
佐知子的女兒萬里子性格孤獨,冷漠,不愿與人交流,經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但佐知子一直希望改變,希望女兒萬里子去美國,離開日本,過上更好的生活,離開長崎獲得新的生活。佐知子遇到了一個美國弗蘭克,他答應帶她去美國,一次又一次地逃跑。佐知子知道這不可靠,但他必須依靠他,因為他是她擺脫現(xiàn)狀的唯一希望。然而,她的女兒萬里子并沒有吃這一套,認為弗蘭克是個醉漢。
佐知子想逃離日本,忽視了女兒的欲望,把這種沖動歸因于為她想為女兒找到一個更好的未來。她忽視了萬里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萬里子目睹了一個陌生的女人溺愛她的孩子,陷入了恐慌和不安。她忽視了萬里子從樹上摔下來,但實際上是自殺未遂,忽視了萬里子的情感寄托,溺愛了她女兒喜歡的三只小貓。
在這里,悅子的回憶——朋友佐知子的故事應該結束。別人的故事似乎很平淡,但這就是結局——“那天的風景很開心,我們坐了纜車?!钡珶o聲地還原了寧靜下籠罩著深深的陰森和恐怖,并無情地撕開了悅子試圖掩蓋的過去。
借別人的嘴來解釋他們的懺悔。我想悅子最終為當時離開日本的自私感到內疚。所以她堅持住在景子曾經住過的家里。所以她幻想著一個溫柔、耐心、充滿愛的形象來愛千里子。因此,她在記憶中穿越時空,試圖為佐知子贖罪。也試圖為自己贖罪。然而,當悅子在街上遇到景子小時候的鋼琴老師問景子最近的情況時,悅子的回答仍然像景子一樣活著。顯然,這是一種逃避,是悅子對景子逝去事實的逃避,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逃避。似乎沒有面對就永遠不會發(fā)生。不得不說,即使是最真誠的愧疚,也不愿意在還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扭曲的救贖,但也是真實的人性。
時間的塵埃淹沒了過去,但仍有記憶的痕跡,給當時的場景烙上了清晰的印記。許多記憶、痛苦和感動鑲嵌在心中。當你走過或路過時,你會有一個卡住的痕跡。蒼山遠,一波又一波地被送走,不管它是否真的平淡,這就是世界。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二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曾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這本《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xiàn),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澹徒o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wǎng)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生活的掙扎與矛盾,讓故事也變得有趣。雖然結尾沒有交代一切結局,也許結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朝著心中的那個結局結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三
大概三年前我讀過一次這本書,只記得淡淡的憂傷與回憶。最近空著的時間很多,回憶也很懶散,幾乎完全忘記了故事的情節(jié),但打開書的時候,我又一頭扎入這個熟悉而又疏離的氛圍。
一本小說,一本以女性視角的小說,很難看到她沒有強烈的愛。可能以石黑一雄也就是作者本身的性別有關,抹去了這些似乎是一種別致的狹隘,狹隘的別致。模模糊糊的人物,沒有更多選擇的婚姻生活,悅子并非因為愛意而嫁給二郎,她可能有一個戰(zhàn)爭中逝去的情人,而戰(zhàn)爭讓她住進了緒方先生的家才與二郎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
悅子在最后和女兒聊天的時候說“我很喜歡緒方先生,我當時的丈夫迫切的希望離開自己的父親生活。”當時的日本新舊交替,妻子和丈夫可以有不同的政治意見,“日本不適合女孩子成長,在美國,我女兒可以成為女商人,讀大學學藝術,在日本,我們不得不去伯父家空空的房子里坐著養(yǎng)老?!?/p>
悅子選擇了不靠譜的弗蘭克。那樣一個人畜無害的女人親手淹死毫無還手之力的小貓,我簡直被嚇到了,沉浸于面對回憶自己人性中曾經的丑陋。“我未必知道我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比缓笊钌畹南萑胱约簽樽约壕幙椀墓适轮腥?。
女人,總是會給自己編織一個合理的夢,但也總是會乍然驚醒!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四
石黑一雄也沒逃出亞裔作家賣弄母國文化的怪圈,靈感來源于僑胞難民的口述,這是一個別人的故事,只在最后章一個微小細節(jié)點醒了讀者,“我鄰居”就是我。
作為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獨白式的敘事和作品立意都與后來的作品有很大的差距。
敘事線很單調,佐知子和萬里子在日本盼著去美國做美國人,景子和“我”在英國一個抑郁自殺,一個搞不懂混血女兒妮基已經西化的生活和思想。
景子的自殺讓“我”想起了出國前頗為不堪的過去,“我”只能借由佐知子的身份回憶起景子從一開始對移民的反抗情緒。同時,佐知子也在不斷為自己辯解“是為了女兒”“女兒的前程”。最后回到現(xiàn)實中時,“我”的心理防線的崩潰便是憶起景子最開心的一天。
“我”本質上也是孤獨的,通過和妮基的相處她意識到雖然自己一直對這個國家向往且扎根多年,但是依然是一個異類,具有文化的隔閡。這個國家的現(xiàn)代人想用自己不愿想起的過去作詩,這個國家的丈夫膜拜自己一直想擺脫的文化,她和景子一樣,母國的根一直糾纏在她們的血液里。不同的是,景子用自殺的行動符號化地展示了“異國風情”,“我”只能在故事中里找回自己。
在景子短暫的生命中,“我”和她像兩棵彼此孤離兀立的樹,但在異國泥土的覆蓋下,她們的根伸長著。在看不見的深處,她們把根糾纏在了一起。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五
我用將近2個月的時間才讀完石黑的這部處女作,心里著實有些許慚愧,總覺得有愧于作者。書中內容不在贅述,就是想聊聊石黑的寫作文風和本書要表達的思想。
首先,作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的石黑,深諳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黃金分割點”,從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印證了西方主流對其理念和文風的極大認可。本書的故事情節(jié)初看過于平淡,即使像失獨、自殺甚至戰(zhàn)爭這樣的重大遭遇在女主人公的眼里,投射在讀者的心里都顯得那樣的平靜而自然。
石黑的神來之筆就在于本書的最后,真相大白:原來女主人公悅子和拋夫棄子的佐智子是同一個人,而萬里子就是自殺的金子!這時候你再“倒帶”,反復玩味那些平淡如水的回憶就開始變得微妙起來。作者的這種靜水深流、力透紙背的行文風格帶給讀者以巨大的心靈沖擊。
其次,雖然加入了英國籍,但石黑骨子里還是流著東方人隱忍、內斂、含蓄的血液。在本書中作者并沒有聲嘶力竭般唾罵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透過描述主人公和周遭群像的日常生活,以小博大,讓讀者感受到戰(zhàn)爭帶給靈與肉的無法湮滅的創(chuàng)傷;書中結尾的大翻轉逗露了人性的復雜性和詭辯性。人之初性本多樣,后天更是光怪陸離。人本處于神與獸之間,善惡交織、美丑對立,而誰又能對此做出完美的殺伐決斷呢?石黑在本書中更多的是想表達對人性的內省和內疚。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六
我不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也不是一個文學研究者,所以我對文學界的事情并不是很熟悉。例如,石黑一雄先生,雖然他獲得了布克獎,但直到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他,我才知道這位日本英國作家。對于日本作家來說,我很慚愧,我沒有讀太多,只有大江健山郎先生,他的性人、萬延元年足球隊和空翻我讀過,巧合的是,他是另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人。然而,與其他日本作家的作品相比,大江先生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即他的文學中有很強的主義色彩,這與昆德拉、薩特和加繆非常相似。
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我個人認為,雖然中日之間的地理距離非常相似,但文化距離和心理距離越來越遠。隨著這個過程,三種觀點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大。所謂的三種觀點,對于一個人和一個民族來說,不僅僅是抽象和空洞的理論,更不用說對一個人和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直接影響一個民族和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建立秩序,甚至影響他們對世界、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和個人情感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我是看日本動畫長大的,但我對日本文學家在具體寫作中對人物情感、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的描述非常陌生,但江先生的作品是個例外。
人們總是很難疏遠他生活在其中的時代和文化傳統(tǒng)。他經常受到后者的影響,比他意識到的要大得多。因此,石黑一雄先生被認定為“移民作家”?!耙泼瘛边@個身份意味著你總是離開你的家鄉(xiāng),但很難完全擺脫它,因為“而起源,保持未來”另一方面,這意味著你總是有移民國家的東西“他者性”,無論是來自他人的文化、他人的視角還是他人的情感模式。這并不重要,因為它們總是我們要處理的對象。在當今世界,事物本身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呈現(xiàn)給我們每個人的,它會引起什么樣的情感,以及如何出現(xiàn)在這樣的情感、變形和轉變中。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七
記憶是一場救贖,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題記。
《遠山淡影》是在讀被歷史資料折磨后經朋友推薦想要調劑下有些寡淡乏膩的神經。
1945年8月9日,廣島遭受到核攻擊后,日本政府仍然拒絕同意波茨坦公告,美國在長崎對日本的第二次核打擊,小說便是以戰(zhàn)后長崎作為背景。說是戰(zhàn)后背景卻沒有起伏的情節(jié)和激烈的沖突,哪怕有自殺這樣悲痛的事件發(fā)生,有的只是流溢在字里行間淡淡的感傷和在敘述者悅子的視角和縹緲回憶中的那種日本人所富有的“克制”。書中模糊的景物和人物描寫并不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樣細膩,一切都恍若是遠山霧靄間的夢境。
書讀了兩遍,第一遍是沒讀懂的,總有一種撥不開云霧,守不得青天的無奈感,印象深刻的也僅停留在泥濘中破敗的小屋和佐知子多變的性格,萬里子孤僻的舉動和語言。第二遍讀到最后,悅子的話“長崎港口的風景,我想起有一次我們到那里去,一次郊游,港口周圍的那些山很漂亮……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我才明白悅子就是他所敘述的對象佐知子,而景子就是萬里子。我詫異于作者的巧妙,卻也理解了悅子自己說的那句“回憶模糊不清,就給我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也許悅子的經歷太過痛苦讓她無法啟口,也許悅子太過愧疚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減輕罪惡感,我試圖猜測出一個母親真正的想法。她拋棄丈夫,攜女兒景子從歐亞大陸的最東邊的日本長崎橫跨到西邊的英國,反復強調的話語是想偽裝起自己的自私,掩藏起自己對西方世界的向往,“她可以成為女商人,甚至是女演員。這就是美國,什么事都有可能,在那里這些事情都有可能發(fā)生。”但她的回憶卻將一切都揭露,清淡的記憶悠遠綿長,所能回憶起以往的生活寥寥無幾卻清晰的記著第一次看見那輛破舊的白色美國大車的時候,記得那時天已快黑,小屋后的幾縷陽光劃過金屬的車身。也許,她確是將女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認為離開凋敝的日本可以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她的一切都是出于一個母親對于女兒的愛,可是當“愛”強加于女兒景子身上時,卻令她的女兒陷入兩難的境地變得偏激甚至不惜以自殺這種最為積極慘烈的方式進行逃避。大女兒景子的自殺,二女兒基妮的叛逆讓這個傳統(tǒng)日本女性對于自己的決定產生懷疑,立于一種游刃在無法說清與刻意回避之間的尷尬境地,于是借助佐知子回憶當初的時光,敘述著一段關于愛和毀棄的日子,形成了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
石黑一雄寫道:“那種恐怖從未消失,但已經不再是傲骨的傷痛。人是可能與任何恐怖的事生出一種親密關系的,就如同是自己身上的一個傷口那樣。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弊g者對此作出解讀,石黑一雄關心的不是外部的現(xiàn)實世界,而是人復雜的內心世界。通過扭曲的回憶所反映的微妙的東西可以幫助人們窺探這個世界。就像悅子的回憶平靜朦朧的外觀之下,掩藏的是尖銳而痛苦的過去,恰是這種模糊的療愈與曲折的和解讓一切顯得淡淡的,清淡如煙卻又巍峨不朽。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八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xiàn),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wǎng)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生活的掙扎與矛盾,讓故事也變得有趣。雖然結尾沒有交代一切結局,也許結局就在每個人的腦海里,朝著心中的那個結局結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九
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遠山淡影》正是他的處女作。我曾說過,如果他的作品翻譯成中文,我一定會拜讀一本,如今終于讀完了他的處女作。
這本小說斷斷續(xù)續(xù)看了一個多月之久,許多故事片段也跟著若隱若現(xiàn),猶如書名一樣,看后心中并無太多波瀾。
石黑一雄是位特別擅長寫回憶的作家,用他的話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貞浤:磺?,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這本小說有幾個主題很明顯,戰(zhàn)后生活、自殺、移民、探親、孕婦、孩子的貓……故事中講到許多日本人的傳統(tǒng),比如見面要鞠躬,女人要會沏茶、做飯等等。
那個時代還沒有網(wǎng)絡與手機工具,懷孕中的悅子還要帶著公公去拜訪一些熟人,見面要行禮。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
《遠山淡影》是一本好書,對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作者或許會這樣想:大錯已經鑄成,與其一輩子活在內疚里,不如自欺欺人,讓自己好過一些。
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
《遠山淡影》還描寫了積極向前、樂于助人的藤原太太,保有日本生活習慣但在民主觀念上已經西化的緒方二郎,新崛起的階層“三菱公司董事長”的夫人和兒子,雖有日本血統(tǒng)但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完全西式的妮基等等人物形象,表現(xiàn)了戰(zhàn)后日本的變化和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差異。
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段是關于已經西化的緒方二郎和仍然堅守戰(zhàn)前日本民族傳統(tǒng)和氣節(jié)的悅子的爸爸的對話,像是我們現(xiàn)在爺爺和00后孫子的對話一樣,都覺得對方頑石一般,這也是從最真實的一面給我們展示了二戰(zhàn)后日本人民在精神上的斗爭。
日本作家的小說都非常容易讀下去,他們的字句總是會被我一種雪地白茫茫卻又不知道下一個腳印踩下去是否會陷入深淵的迷離感。這位諾貝爾得主對人性的洞察在這本薄薄的書用淺白的對話間毫無波瀾地展示了,不得不說觀察生活的用心。
我似乎迷迷糊糊知道為什么這本書叫《遠山淡影》,有些內疚與傷痛我們刻意在心頭縈繞濃濃的霧,那些我們爬過的山,我們遠離,終于不再那么清晰。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一
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鮮有沖突和波折,就在輕描淡寫中,石黑一雄就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時空背景中的幾個人物刻畫的生動、鮮活和深刻。
區(qū)別于其他作品描寫戰(zhàn)爭對人類摧殘的血腥與殘暴,只是區(qū)區(qū)幾點暗示的背景點綴,卻讓人更能感到那種令人窒息,深入骨髓的壓抑與傷痛。
戰(zhàn)爭讓名門閨秀的佐知子失去了幾乎所有家人,讓她流落在她所唾棄的生活環(huán)境和鄰里環(huán)境中,只能不斷欺騙自己通過一個只會玩弄她的美國醉鬼讓她擺脫困境重燃美好生活的假象,這些失去也讓她變得冷漠甚至殘忍,她淡定的試圖淹溺小貓的場景是多么的令人寒意頓生,而她從伯父家?guī)ё撸ㄍ底撸┚啦杈咭舶阉钠肺蹲非竺鑼懙亩嗝磋蜩蛉缟?/p>
萬里子陰郁、多疑、任性、執(zhí)拗、不能像同齡人一樣去學習,也沒有一個朋友,面對對她甚至都冷漠的母親,生活里可以說沒有一絲色彩??墒撬龕酆妹?,她喜歡畫畫;她渴望友情,陪伴著她的小貓;或者她掩藏的充滿著愛,她也試圖去取悅于母親,當看著被母親淹死的小貓時,她的無助、痛苦又是何等的撕裂。
第一人稱的悅子是一個富有愛也被愛著的人,她可以給素不相識的佐知子以無私的幫助,她被緒芳先生所解救也無微不至的疼護著緒芳先生,她熱愛生活,喜歡杜鵑花,她善良,甚至要特意停下腳步放誤入油燈的昆蟲出來,她包容,小心呵護著她兩人丈夫,和兩個一個熱烈一個陰沉的女兒。
還有熱愛著祖國與傳統(tǒng)卻被時代拋棄的緒芳先生,身居高位的遺孀卻放下身價重拾生活的藤原太太,難以走出痛失愛人陰影的藤原兒子,一心努力爭取生活卻慘遭不幸的二郎,包括一直悲慘自殺卻始終未出鏡的景子等等都詮釋了在那個背景下丟了生活卻又重拾生活的人們的紛雜場景。
人,有的時候很脆弱,包括肉體,可能為疾病、意外、戰(zhàn)爭所摧毀,支離破碎。
人,有的時候很堅強,比如精神,卑微或高貴,平淡或熱烈,總是在那,描述著人本身。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二
悅子說:“回憶,我發(fā)現(xiàn),可能是不可靠的東西。”
翻開《遠山淡影》沒幾頁,女主這句話就觸動到我。可一直翻到最后一頁,小說結束了,故事卻像是剛剛才鋪陳開,每一個人物的情節(jié)都還沒交代完整,更別提結局。
不忍心也不甘心放下書,開始閱讀“譯后記”。
才發(fā)現(xiàn)石黑一雄著著實實令人咂舌,他讓我在合上書之后,才開始回味他描繪的遠山和淡影。書中處處埋著伏筆還有大片留白,在看似疏淡的平鋪直敘里。
小說中只有兩處地域場景,一處是英國鄉(xiāng)下的居所,一處是戰(zhàn)后的長崎。小說也只有兩個時段,一段是現(xiàn)實中的5天,一段是回憶中二十年前的初夏。
小說中有兩對母女,在我合上書之后就明白了,其實就只那一對母女。母親悅子被埋進了她終身難逃的回憶和自責里。
我在我的回憶中重新構建一下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
在英國鄉(xiāng)下居所的5天時間里,悅子和她跟英國丈夫所生的次女妮基在一起。悅子與日本前夫所生的長女景子自殺了,妮基的父親也已逝去。次女從倫敦回鄉(xiāng)下來陪伴寡居的母親5天。這5天中,她們不愿提及景子自殺的事,但她們各自淪陷在躲不開的事實里。5天中,悅子斷斷續(xù)續(xù)回憶著20年前,她在長崎結識的那對母女。
好,切換鏡頭。二十年前,戰(zhàn)后重建的長崎。
在戰(zhàn)火和政府的推土機中幸存下來的破爛不堪的小木屋里,住著孤立無援的佐知子和女兒萬里子。悅子是她們母女唯一的朋友。那段回憶中,悅子正懷著孩子(應該就是景子),跟丈夫二郎住在臨時過渡的公寓里。
佐知子母女的背景是個謎。她在破屋子里用精美的瓷器泡茶;她講流利的英語,籌劃著帶萬里子跟她的美國情人移居海外;她常常把幼小的萬里子獨自留在破屋子里。悅子的出現(xiàn)總是在悉心照應著萬里子。
回憶中的佐知子飽受戰(zhàn)爭苦難一心逃離日本,并以替女兒尋找一個更好的未來為必然的理由。她反復告訴悅子,去美國才有機會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
萬里子抵抗著母親的強制安排,她要帶著她的小貓們留在日本,而佐知子當著女兒的面溺死小貓。
記憶中的日本海邊,真實的存在。
我恍然,悅子原來是在編造回憶。
“譯后記”里石黑一雄說:“我喜歡回憶,是因為回憶是我們審視自己生活的過濾器。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機會?!?/p>
悅子在回憶里自欺欺人。她就是佐知子,景子就是萬里子。
石黑一雄還說他在倫敦收留無家可歸的慈善機構做社工時,傾聽流浪者講述故事,他們不會坦白那就是自己的經歷。太過苦難和傷痛,往往不忍直視。
回憶從一開始就陷在自我抗爭里,悅子只有將自己的故事藏在佐知子身上,她才敢推開記憶的門。
悅子在自編的回憶中企圖替佐知子贖罪,她幻想出一個溫柔賢良的孕媽媽形象,在戰(zhàn)后的廢墟中試圖補償對萬里子的愛。她在回憶里彌補當年對景子情感的漠視,追悔自己以犧牲景子的幸福來成全自己的追求。
景子自殺的果是悅子播下的因。
石黑一雄,見識了他如此精妙的小說構架,更佩服他暗藏的情感力量。書中隱現(xiàn)的各處留白,像中國畫一樣。
小說不長,回味卻很綿長。
《遠山淡影》,我想知道原版英文書名是怎樣的,會不會像很多電影那樣,采用意譯來輔助內涵的表達,諸如《亂世佳人》(gonewiththewind)和《燃情歲月》(legendsofthefall)。
小說中沒有遠遠的山,也沒有淡淡的影,那是我們腦子里不可靠的回憶。
回憶于我,常常也有許多不真實的存在,抑或是不存在的真實。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三
人生中第一次體驗綠皮火車,經歷長達24小時的臥鋪的時候,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像白開水那么清澈卻讓人細思極恐的書。
這是諾貝爾得獎者石黑一雄的處女作,看完之后我大為驚訝,第一本書就寫得如此巧妙用心,從文學的角度上來講,故事編織得看似無意其實是在估計出錯的細節(jié)中告訴我們內心泛起的漣漪。
全書分兩條線索不停插敘,用第一人稱描述了女主角悅子的回憶,由于悅子在現(xiàn)實里做了令人遺憾的事情,她一直在逃避,欺瞞自己,在她的回憶中,有一位叫佐知子的女性,佐知子的行為乖張,和女兒矛盾不斷深化。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甚是混亂,像是粗心的作者把回憶與現(xiàn)實混淆,慢慢覺得假象橫生,讀到一半,竟覺像懸疑小說、恐怖小說。
作者描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二戰(zhàn)后的日本,丈夫參軍犧牲留下的遺孀悅子為了更好的生活,移民去了美國,初心是為了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但是女兒偏偏不適應,悅子在母女的矛盾中發(fā)現(xiàn),其實移民最深處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的自私,所以對女兒的不適應視而不見,甚至自我麻木,最后女兒自殺吊死在樹上。悅子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傷痛和愧疚,女兒(景子)自殺只成為了她不斷重復的一個噩夢,甚至連自己都相信這種事情不曾發(fā)生。
在從日本移民到美國前的一段時間,她的女兒曾經反抗過,但是她沉淪在自我篤定中,而在書中也并非以自己的一段經歷回憶來呈現(xiàn),而是說“在十年前,曾經有個叫佐知子的女士讓我走進了她的心里……”然后以第三人稱去對佐知子(其實就是悅子本人)和女兒萬里子(其實就是死去的景子)的矛盾,移民前和伯父家人的爭執(zhí)等等。
作者在編織著兩條其實為一條線之前并沒有告訴我們,但是看到一半,任何人都會隱隱約約感受得到悅子和佐知子就是同一個人,于是帶著偵探一般的探索和疑問不斷得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所以后半本書我相信任何讀者都會讀得極快,而且神經緊繃,就像看懸疑小說一樣,希望看到結局,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可是偏偏直到故事的最后一個字,悅子都沒有坦白一切,依然用佐知子這個身份給自己做掩飾。直到后記,作者才坦然公開真相,佐知子就是悅子本人。心理學上,我們出于內疚和懺悔,出于痛苦至極而不愿面對,就會用一個故事和虛幻來掩飾真相。在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尤其在采訪一些受難者或作惡者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用第三人稱來道出別人的故事,一方面來掩蓋自己的羞恥,另外一方面我相信這是他們內心真真正正因為羞愧想要懺悔的體現(xiàn),于是觸發(fā)了弗洛伊德所說的“轉移”和“象征”的心理防護機制。“我就覺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啟口,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p>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四
讀完《遠淡影》后,腦海里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盡管作者敘述了"我"回憶起一久遠的往事,在主人公"我"的敘述和思考中提供了直觀外的線索,但那也只是片斷的內容,就連那往事也是,此時此刻也是。于是,合上書,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茫茫的原野,那里綠草如茵,陸離的花叢從我的腳下延伸,從平緩的丘陵背面一直到畫卷的最遠端,那里崇疊嶺,高高的杉木從整齊的樹林里突兀一個尖角,就像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上的翼角,一切籠罩在一層灰色的氤氳之下,宛如閬苑仙境。造成這種錯覺抑或說是遐想的原因恰是隱去了其形體,而留下簡單的輪廓與淡淡的影子,空白處自然的會由想象力填充。
作者是以第一人稱寫作,但也只局限于"我"的范圍,這就意味著,敘述的角度不超過"我",沒有多余的旁白(當然不可能完全沒有,但極少)與心理分析,僅有的猜測與所思同樣拘于純粹的"我"之內;其次,作者及"我"只著眼于眼前看到的、發(fā)生的和回憶的,而這些事沒有龍去脈,于是,就造成一個不完整的印象,就像不斷延綿的脊被畫卷兩端突然的攔腰折斷;最后,盡管印象是不完整的,但作者有意提供斷斷續(xù)續(xù)的線索并讓它們產生聯(lián)系,讓空白不是那么的空白,而是留下淺淺的灰色,正如到小說結束為止,對于景子是這個人的印象都是殘缺近乎了無的,但相較于小說肇始——只告訴了景子的自縊以及純日本血統(tǒng)——我們慢慢了解到了,景子名字的由、景子的出身、早年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她音域的性格等,景子便是這遠淡影,空白處則是她為什么要自縊。之外,還有"我"、長崎的陰影和萬里子的去向一并構成了漶漫的群遠景。因此,我十分的佩服作者的自制力與忍痛割愛的決心。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者從一開始就提到景子的死卻不打算描寫這事對"我"內心造成如何巨大的波瀾,轉而回憶起有相似命運的佐知子,而通過佐知子的冷漠映射了"我"的冷漠,直到最后盡管感情有了起伏,在景子曾經的房間流連,但仍然能夠感受到"我"身上的冷漠,于是淺層的冷漠與深層冷漠、現(xiàn)在與過去構成了畫卷里的近景清晰與遠景模糊的照片聚焦后的效果。另外小說中的每次對話總是會在某一句話上重復幾遍,就像蕩漾在曠谷間的回音,加深了距離感,從而在聲音上也加強了淡薄感。
不得不感喟石黑一雄的技巧純熟。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五
《遠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處女作,講述了戰(zhàn)后長崎一對母女的掙扎與救贖。
悅子是一位移民到英國的日本人,她的大女兒景子意外自殺,混血的小女兒妮基來看望她希望讓她不要過于傷心自責。悅子回憶起曾經在日本的一個夏天,一位獨身的鄰居佐知子,和她非常個性的女兒萬里子。佐知子希望移民到美國,給女兒一個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總是接觸美國兵。而萬里子并不愿意去美國,她與母親有著矛盾,而與悅子相處得很好。
她們曾一起去山上坐纜車,萬里子想要抽簽贏得籃子給貓咪做小窩,母親佐知子卻很不耐煩,一再催促她離開,而悅子卻一遍遍把錢給她,滿足她的愿望。
小女兒離去前,悅子說:“那天景子很高興,我們坐了纜車。”所以,其實并沒有佐知子和萬里子的存在,這些是悅子虛構出來的。“我的一個朋友”就是“我”本身。
悅子的虛構,將她不愿去面對的事件、想法與個性提取出來放在佐知子身上。佐知子在戰(zhàn)爭中失去丈夫,渴望移民美國擁有自由,她標榜著為女兒爭取更好的生活,卻并沒有真正關心女兒的想法。事實上,萬里子,也就是景子,因為戰(zhàn)爭厭惡美國,厭惡美國大兵的做派。而悅子的形象是溫柔、善解人意的,可能作者也有意通過這樣的理想人格來透露其形象的偽裝。在作為母親的佐知子對女兒不聞不問的同時,作為鄰居的悅子卻能在物理上陪伴,在心靈上靠近。她“所想要的陪伴與理解”,體現(xiàn)了她的后悔與自責,或者說,她“要是能重來”的假設與愿望。
無論是“我有一個朋友”還是“要是能重來”,都是自我回避的表現(xiàn)。然而,回憶與情感,越是逃避,越是洶涌。越是抗拒,它們越是在腦海中反復重提。就像旗幟在風中翻飛,它們永遠在心中占據(jù)著突出的位置。而如果愿意直面過去,與回憶和解,它們才能真正沉入湖底,不是遺忘,而是拔出了刺,打開了鎖。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六
半個世紀,走完人生大半,悅子因為女兒回來,五天時間回憶起近二十年的過往。
二十年前,因為長崎被轟炸而亡夫,后嫁給一位電器公司職員二郎,已經懷孕。所住之處,有山有河,卻充斥著戰(zhàn)爭和爆炸后的悲涼氣息,很多存活下來的人時時會想起曾經的生活和親人朋友。
偶然認識萬里子的母親佐知子,或許是看著這對孤獨的母女,心有同感,很想接近,或者是也想逃離這個地方。佐知子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想離開死氣沉沉的日本,等待某個英國人帶她移民,雖然等待的日子不斷延后。她曾經是大家閨秀,舒適安閑的日子被戰(zhàn)爭化為烏有,不愿寄人籬下卻無所依靠,自傲又自卑,讓她情緒偶有失控,言語舉動都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和日本的人文環(huán)境熏陶下該有的得體,卻突然會失去對萬里子的耐心,當面溺死萬里子的三只貓,讀來隱隱脊背發(fā)涼。多么想離開這個全是死人的地方,才能做出這等殘忍的事情。佐知子近看已經老去,大抵是經常操心卻隱忍不發(fā)的緣故。
二郎的父親緒方先生,是老一輩的代表,道出許多對故人的牽念,和兒子二郎的交流也像一盤棋一般,少到獨自去走。二郎拼命工作,客氣的挽留父親,父親識趣的表示仍然要離開。前一晚下棋不愉快,早上,父親等待兒子走后才出房間吃早飯。老人不愿給孩子添任何麻煩,孩子只能做了父親或者年齡漸長才能體會這隱忍的愛。
面店老板藤原太太是里面最樂觀的人,適應了不可抗力造成的生活轉折,丈夫和大兒子已經離開,還有二兒子。面店不大,招待只有簡單的面,活下去。
景子是大女兒,回憶里她孤僻,成年后自殺而死。景子或許就是萬里子,而悅子就是佐知子,為了離開日本,移民國外,搬家讓小孩難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無法融入新環(huán)境造成的自閉,無法選擇的無奈造成的自卑,這些都讓萬里子或者景子長大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世界格格不入,死亡是一種妥協(xié)和解脫。
妮基是二女兒,與大女兒關系惡劣。出生就在國外,生活不富足卻安穩(wěn),自然無法理解姐姐敏感的性格。她也是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獨自居住在倫敦,結婚對于她也不重要。
意識流小說的印象還停留在卡夫卡的《變形記》,導致經常對著墻上的斑點腦洞大開,《遠山淡影》的描寫也有相似,看似沒有一點刻意,潑墨于白宣,絲絲渲染延伸,隨你去看,每一個分支都在,卻沒有終點,不能窮盡。
遠山淡影讀后感篇十七
20xx年,一位文學院的小美女把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當作新年禮物送給了我。當我第一遍閱讀時,只讀了兩頁就出現(xiàn)了三個名字,妮基,景子,佐知子,在什么都沒交代清楚的前提下,我放棄了閱讀。把它放在了書架上,再也沒讀過。
由于我的腿受傷,減少了外出,省出了時間,終于全神貫注地把這本書看完了。
整本書都是在壓抑的氛圍中看完的,從一開始我就想到了真相,可偏偏真相如我所預想的那樣來臨時,依然震撼無比,甚至大腦空白,呆坐了幾分鐘。
我記得小貓,我記得樹枝,我記得纜車,我記得夜晚燈籠下的萬里子……。
如果你最近正好沒書看,就看這本吧。如果你是家長,那么更應該看這本書,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后,能夠回頭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想一想孩子的“貓”在哪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786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