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讀后感篇一
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最近一直在網(wǎng)易云音樂單曲循環(huán)《山鬼》,不為什么的喜歡?;蛟S興趣也遵循“吸引力法則”基因自有一套科學的算法,遇到潛意識里靈魂相契,自然鐫刻。
1.解題:楚辭有兩種意思,一、“專門指帶有楚地特色的樂調(diào),語言,名物等創(chuàng)作的詩賦”二、西漢劉向整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因此本書就是劉向整理版本的一個刪減版。
2.楚國背景: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在長江漢書流域,統(tǒng)治者是羋姓貴族,自稱是中原祝融部落的后代,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一度繁榮。戰(zhàn)國中期一度成為領(lǐng)土最大的國家。而中原諸侯國兼并激烈,縱橫家四處游走,“自然選擇”法則慢慢讓強秦凸現(xiàn),而楚國到楚莊王前后逐漸衰落。
3、有所惑:戰(zhàn)國時期青史留名的伍子胥是楚國人,被迫害離國去家,用刺客專諸協(xié)助闔閭上位,吳國開始其輝煌的幾年。伍子胥也借力回楚掘墳鞭尸報了家仇。
另外一個是太史公評價“刻薄寡恩”的吳起投奔楚國,因改革得罪楚國貴族,最后被亂箭射死。楚國自己的人才流失了,外來的人才改革也失敗了。
戰(zhàn)國時期,是不太講對一國一君的忠義的。讀《史記》《戰(zhàn)國策》就會發(fā)現(xiàn)商鞅在秦國變法,他是衛(wèi)國人,蘇秦配六國相印,范睢在秦國當宰相他也不是秦國人。連廉頗老將不為趙國容的時候也遠去魏國。
可是屈原,為什么執(zhí)著于楚國的不為其用,最后投身汨羅呢?
4、或許吧:
屈原是楚國貴族,歷經(jīng)兩代楚王,被懷王疏遠時曾自己放逐漢北,第二次被頃襄王放逐到江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流放時所作。恰恰是他這種“雖九死尤未悔”的對國,對君忠誠的這種精神才讓人感動。也為以后歷代郁郁不得志的文臣武將,在精神上有所皈依。
5、關(guān)于本書:
了解屈原和楚國的背景,了解楚辭中香草美人的比喻,每一篇文章都不難理解,因為主題基本一致,那就是:愛而不得。種種比喻的男女關(guān)系,其實都是君臣。楚辭,真的是太浪漫深情了,我讀不懂海子,顧城,等現(xiàn)代詩歌種種隱晦,但是某一時刻,我讀懂了那句:
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為期?!?/p>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就像司馬長卿一定也明白長門深閉阿嬌的心情,才有其《長門賦》。
補充:這本書排班,目錄,注釋都不太好。不如微讀上朱熹注解版的要詳細。
國學讀后感篇二
《感悟父愛母愛》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好大的震撼。讀過書中這些文本的我,難以抗拒他們的魅力,他們蘊含著的深切的情感,讓我心里感受到愛的力量,愛的偉大!
這本書圍繞“父愛到永遠”、“比血還濃的母愛”、“媽媽的心”、“父親的高度”、“媽媽的純凈水”這五個題目,講述了1個又1個感動天下所有人的小故事。
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背》這篇文本。文本首要描述了作者鐘頭間雙腿殘疾,從小就在父親的背上長大。父親為了實現(xiàn)兒子的“音樂夢”,背著兒子走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路,最后圓了兒子的夢。
父愛重如山,母愛深似海。書中的另1個關(guān)于母愛的故事——《人生的姿勢》,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文本的題目雖看不出與母愛相關(guān),但資料卻十分感人:一對夫婦為了慶祝小孩的生日,決定去登高達7000米的雪山。在登山的途中他們遇上了危險,媽媽為了愛護自我的小孩,離開了人世。讀完這篇文本后,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想:世上還有比這更偉大的感情嗎?愛,在好多時間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姿勢。父愛母愛的姿勢總是那么令人感動。堅信每個媽媽都有這種“愛的姿勢”——雨中為兒女撐傘的姿勢、廚房中精心做飯的姿勢、在校園外等待著還在考試的小孩出來的姿勢……媽媽用相異的姿勢表達著對兒女的愛,而這種愛,作為兒女,幾乎是無以回報的。
“媽媽的恩惠就不是恩惠嗎?”這是書中的一句話,對這句話,我的理解很深:在日常中,媽媽是傘,我們是傘下的小孩;媽媽是豆莢,我們是莢里的豆子。我們在媽媽的翅膀下長大,媽媽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愛,但是我們又有誰把媽媽的恩惠放在心上呢?他們養(yǎng)育我們的時間,我們在羨慕同伴手中的玩具;他們守護在我們病床前的時間,我們想的是外面世界的自由;他們?yōu)槲覀兊氖б舛β当疾ǖ臅r間,我們在埋怨世道的不公……但是,我們很少認真地想想我們的媽媽在想什么、在為我們做些什么。從現(xiàn)時開始,讓我們把媽媽對我們的恩惠放在心上吧!
讀了《感悟父愛母愛》這本精品美文,真的使我受益匪淺!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后,我務必要孝敬、回報自我的媽媽,用心領(lǐng)悟,做一個品德兼優(yōu)、熱愛祖國的好少年。我愛我的媽媽!也愿天下人都愛自我的媽媽!
國學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書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國學經(jīng)典讀本,雖然它個很小,頂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講述的道理卻非常適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它卻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經(jīng)過一番對話之后,季文子把這一件事告訴了仲孫它對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聽了很生氣,于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孫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為榜樣,季文子便說:“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不久,仲孫它被升為大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nèi)瞬灰獝厶摌s,或是炫耀自己還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點他的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薦,就是說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可只選了十九人,這時毛遂走了出來,他告訴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認為沒有人稱贊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自己就會在口袋里發(fā)現(xiàn)錐子一樣快,而毛遂卻認為平原君不有將他放進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驚奇,便帶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于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xiàn)自己。這本書講的雖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們告訴我們的卻是大道理,我不僅會讀書避的故事,還會試著去理解文言文,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文,因為古人真的很聰明!
《論語為政》中講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鬃诱f:“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是怎樣的.”。
信用是人們能夠履行與他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是長時間接觸中形成的一種彼此之間的誠信。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說話、做事情只有講誠信,才能使人心悅誠服。說謊是對他人的一種欺騙,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利用人們的善良,一次、二次地說著謊話,終于有一天當小男孩說實話時,再也得不到人們的信任了,他失去的是人最寶貴的生命。
這則寓言告誡我們,信用一旦喪失就會使人長時間內(nèi)不再被信任,失信一時,往往會導致失信一世。因此,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傳統(tǒng)的文化理念,在許多情況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孫子兵法》乍讀之下,會覺得它很愛兵,體恤士卒,視如愛子,“視卒如嬰兒”、“視卒如赤子”,云云。其實在孫子的眼里,士卒不過是牛羊而已,“若驅(qū)群羊,驅(qū)而來,驅(qū)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夠“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絲毫憐憫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還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傳承與弘揚“國學”方面,提倡“三綱九目”:
第一,要強調(diào)“三個回歸”,即回歸文本,回歸主流,回歸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個溝通”,即溝通古今,溝通中外,溝通知行。
第三,要實現(xiàn)“三個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國界。
民—國的國學教育與國學研究可以分為三大類:
我們今天弘揚國學,應該有全新的理念與方法。要做到兩個“超越”:
第一,超越單純的漢族畛域
第二,超越經(jīng)史子集
為什么后來國學變成大家覺得無用的了
但經(jīng)史子集里淡化了這些操作、實踐性的東西
西周時期的“六藝”,是培養(yǎng)“全人”人格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發(fā)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導:“禮”“樂”,有自然科學知識、文化技能的掌握:“書”“數(shù)”,也有軍事技能、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藝”卻變成了純粹的課本、書本知識。
如何學“國學”?目的何在?
古人說,學貴在立志?!睹献印防镎f:“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p>
朱熹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國學的本質(zhì)就是一些哲學思想,學習哲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發(fā)現(xiàn)自我,提高自我,從而達到培養(yǎng)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又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古人讀書是很看重真正按著去做的。比如朱熹就有句話,叫“致知為先,力行為重”。照著去做是很重要的,從小時候就要培養(yǎng)。
國學讀后感篇四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shù)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guān)系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tài)。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guān)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zhuǎn)變,只是遲早而已。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yǎng)?!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xiàn)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fā)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xiàn)目標。
國學讀后感篇五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fā)與誘導式教學以及他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并在課本中都學到的知識。
自認為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已經(jīng)很透徹了,只要在工作中實行就行。說說容易,做做難。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卻對自己滿懷信心,覺得自己努力這些都不是問題。一定會碰到難以“馴服”的學生,以及會遇到叛逆的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會視而不見,完全忽視。對待不同的叛逆期學生能夠因材施教??烧嬲鲆姷臅r候自己就開始茫然失措。
當現(xiàn)在的.我翻開這本書時,讓我對孔子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因材施教,并不是說根據(jù)學生的缺點或不足進行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發(fā)現(xiàn)學生的各種品格優(yōu)點。盡管要根據(jù)學生的專長來培養(yǎng)放在現(xiàn)代是不可能的,現(xiàn)代社會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墒遣⒉皇撬锌颇恐挥幸?guī)定的范圍,所有科目之間都有所聯(lián)系。本冊書中的說明文就與科學息息相關(guān),如果科學好,或?qū)茖W興趣濃厚的學生就可以抓他本單元的學習,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對啟發(fā)與誘導式教學也存在一系列認識的偏差。曾經(jīng)的我以為啟發(fā)與誘導式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其實并非只是如此。反而想告訴人們不要一味地向?qū)W生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的叛逆無非只是不愿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覺得作業(yè)太難。然而大部分問題都是上課時已經(jīng)分析完成的問題,由此可見孩子們的聽課效率并不高,對學習的內(nèi)容沒有興趣,也因此失去了積極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好導入新課的任務,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學習課文。
溫故而知新,古人的話能流傳至今自然有他的道理。一開始學課文的時候并沒有很好的理解這些話,看完這本書后不僅學到了更多的東西,還掌握了教育學生的小技巧。
國學讀后感篇六
在國學課上,老師教導我們: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循雌之必獲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讓我體會到:人想要有所收獲,就要腳踏實地,不能白日做夢,只有通過努力才能得到成功。
這則名言讓我聯(lián)想到一個故事:從前,有一位漁夫生活十分困苦,總是餓著肚子。他成天坐在家門口看著大海,想著會有很多魚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一天天過去了,他越來越餓,心里怨恨著為什么魚沒有出現(xiàn)。一位商人看到他快要餓死了,對他說:你每天只想著魚,而不去捕魚,這可怎么行呀?魚是游不到岸上的呀!漁夫恍然大悟,趕緊拿起漁網(wǎng)駕船下海捕魚去了。經(jīng)過一天的'勞作,捕了一大網(wǎng)魚,賣了錢買了糧食,填飽了肚子。漁夫高興極了,回想起往日坐等魚來,后悔不已。
通過學習國學,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這則名言更讓我明白:要想去遠方,就一定要速行去實現(xiàn)夢想。要想飛得更高,就要展開翅膀向上飛翔。要想得到智慧,就要勤奮學習,天天向上!
國學讀后感篇七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nèi)而發(fā),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yǎng)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于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zhí)著?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游。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于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后,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鑒。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xiàn)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道家仍可存在發(fā)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guān)。
讀《國學常識》,學經(jīng)典知識,對我個人來說,有不少收獲和體會。一方面,從國學經(jīng)典中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提高了自身素養(yǎng),特別是書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學以致用,對于我做好車間管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確實有用;另一方面,從國學經(jīng)典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xiàn)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必須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要學?!墩撜Z》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薄皽毓识?,可以為師矣?!眹鴮W經(jīng)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jīng)典才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起品味?!墩撜Z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業(yè)余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xiàn)在,在工作的環(huán)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蓖轮腥瞬艥鷿?,通過不斷交流、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長足提高。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jīng)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痹诋斀襁@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作為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斗的決心,只要勤勞,就能創(chuàng)造財富。現(xiàn)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么不踏實。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guān)注。他們來中國旅游,來中國留學,特別想感受和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guān)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shù)、中醫(yī)、古漢語文學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經(jīng)典拿出來細細品品,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我一直認為學習掌握一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才不愧為一個中國人。
《國學常識》一書并沒有看完,里面的東西太多,包含的知識太雜,可以說是中國的一本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書中講到了很多典故,習俗的來源,每個里面都包含這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職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禮俗、衣食住行、體育娛樂、哲學宗教、語言文學、書畫藝術(shù)、戲曲曲藝、建筑園林、中華醫(yī)藥等方面,可以說涵蓋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問題可以毫不費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說的卻是,這些文化,現(xiàn)在知道的人又有幾個呢,有幾個人會關(guān)注呢,社會是進步了,我們的知識面再不斷擴展,不斷的在接受新的知識,可是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卻一直在忽視,茶道起源于中國,而現(xiàn)在卻流行于日本,韓國也在申請中秋節(jié),而中國人在干什么,在過圣誕,過2。14,我并不反對洋節(jié),但是在過洋節(jié)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難道就要丟掉嗎,你問問現(xiàn)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節(jié),但對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計不多了吧。
國學讀后感篇八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nèi)而發(fā),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yǎng)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于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zhí)著?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游。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于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后,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鑒。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xiàn)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道家仍可存在發(fā)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guān)。
讀《國學常識》,學經(jīng)典知識,對我個人來說,有不少收獲和體會。一方面,從國學經(jīng)典中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提高了自身素養(yǎng),特別是書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學以致用,對于我做好車間管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確實有用;另一方面,從國學經(jīng)典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xiàn)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必須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要學?!墩撜Z》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眹鴮W經(jīng)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jīng)典才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起品味?!墩撜Z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業(yè)余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xiàn)在,在工作的環(huán)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叭送庥腥?,山外有山?!蓖轮腥瞬艥鷿?,通過不斷交流、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長足提高。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jīng)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痹诋斀襁@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作為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斗的決心,只要勤勞,就能創(chuàng)造財富。現(xiàn)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么不踏實。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guān)注。他們來中國旅游,來中國留學,特別想感受和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guān)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shù)、中醫(yī)、古漢語文學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經(jīng)典拿出來細細品品,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我一直認為學習掌握一些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才不愧為一個中國人。
《國學常識》一書并沒有看完,里面的東西太多,包含的知識太雜,可以說是中國的一本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書中講到了很多典故,習俗的來源,每個里面都包含這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職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禮俗、衣食住行、體育娛樂、哲學宗教、語言文學、書畫藝術(shù)、戲曲曲藝、建筑園林、中華醫(yī)藥等方面,可以說涵蓋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問題可以毫不費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說的卻是,這些文化,現(xiàn)在知道的人又有幾個呢,有幾個人會關(guān)注呢,社會是進步了,我們的知識面再不斷擴展,不斷的在接受新的知識,可是對于我們的傳統(tǒng),我們卻一直在忽視,茶道起源于中國,而現(xiàn)在卻流行于日本,韓國也在申請中秋節(jié),而中國人在干什么,在過圣誕,過2.14,我并不反對洋節(jié),但是在過洋節(jié)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難道就要丟掉嗎,你問問現(xiàn)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節(jié),但對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計不多了吧。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47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