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教案大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15:35:07
高考文言文教案大全(21篇)
時間:2023-11-19 15:35:07     小編:FS文字使者

教案可以幫助教師規(guī)劃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案中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了解不同學科的教案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和策略。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一

把下列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則王,小用則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嘗行仁義矣,然終以亡其身、喪其國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無取天下之心,乃可與言王矣。

觀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勾踐欲赦之,彼范蠡者獨以為不可,援桴進兵,卒刎其頸。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留侯諫曰:“此天亡也,急擊勿失。”此二人者,以為區(qū)區(qū)之仁義,不足以易吾之大計也。

(1)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2)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3)項籍之解而東,高帝亦欲罷兵歸國。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要以直譯為主,實詞翻譯要到位,虛詞用法要準確,注意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總之是綜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動詞,稱王。(2)句“困于故蘇之上”,是被動句;“于勾踐”,介賓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狀語。(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謂句的獨立性,不翻譯。

答案:

(1)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2)吳王被困在姑蘇城上,向勾踐哀求饒他性命。

(3)在項籍突破重圍而向東敗逃的時候,漢高帝也想收兵回國。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

不少考生對于文言文閱讀的認知往往存在偏差:有些考生認為該部分主要靠日常積累,方法性較弱,只需要通過題海戰(zhàn)術進行訓練。而有些考生恰恰相反,希望完全通過方法技巧攻克文言文。這兩種認知均不正確。文言文是基礎加技巧的組合型模塊,基礎性積累和方法性梳理二者不能偏廢其一。因此在文言文閱讀部分主要給出以下幾點復習建議:

第一,梳理基礎,訓練語感。在復習初期,考生需要對于文言虛詞、實詞、語法進行系統(tǒng)梳理,夯實基礎。同時,還需要保持每周兩篇文言文的`訓練量。但是,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每周兩篇文言文不是指簡單地完成兩篇文言文閱讀題目,而是需要對這兩篇文言文進行逐字翻譯、精析,標注出其中所有的語言點,重點字詞,語法現(xiàn)象。只有逐字精析,才能真正夯實基礎,訓練文言語感。

第二,梳理技巧。文言文閱讀部分并非全無章法技巧可循。當我們在基礎上完成梳理之后,還需要在方法技巧上進行集中訓練。在完成實詞虛詞部分的題目時,需要關注前后搭配,可以根據(jù)詞性進行選擇。而在完成句子翻譯題目時,可通過“一一對應法”完成題目,即先對句子成分進行劃分,對比對象句與翻譯句之間在成分方面是否做到一一對應,排除成分缺失的選項。在完成組合性選項題目時,先關注主語、再關注內容,排除主語不一致的選項后針對內容進行選擇。在完成文意理解題時,著重關注文章的細節(jié)性信息。

第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文言文部分新增閱讀延伸題。文言文閱讀延伸主要是論證類的閱讀延伸題。即讓考生針對文言文中的某一觀點看法,或者針對人物形象談一談自己的看法。這類題目難度適中,考生只要把握好文言主旨,并相應按照答題模式進行作答即可。

以上是針對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復習方法提出的幾點建議。最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文言文需要長期積累,考生一定要提早著手準備,并且持之以恒,保證每周一定的訓練量并輔之以適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文言文部分保分、提分,為在高考語文中取得高分奠定基礎。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三

(一)稱字:幼時命名由父親長輩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鴻字雁冰,魯迅字豫才。

(二)稱號:一般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年齡不限,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

(三)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如范仲淹稱文正,歐陽修稱文忠。

(四)稱籍貫: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稱孟襄陽,柳宗元又稱柳河東。

(五)稱官名:以人的官名來命名,如杜甫稱杜工部。

(六)稱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來命名。如岑參:岑嘉州柳宗元稱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對貴族功臣的封賜爵號(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謙稱:

1、自稱: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稱: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稱:下官、末官、小吏。

4、讀書人自稱:小生、晚生、晚學、不才、不肖。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謙詞:

尊長者自稱:在上。

晚輩自稱:在下。

老人自稱:老朽、老夫。

女子自謙:妾。

敬稱:

1、對帝王:萬歲、圣上、天子、圣駕、陛下、大王。

2、對將軍:麾下。

3、對于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用令、尊、賢。

令: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哥哥)令郎(對方兒子)令愛(對方女兒)。

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和物。

尊上(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對方父親)。

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的親戚)尊命(對方的吩咐)尊意(對方的意思)。

賢:稱平輩或晚輩。

賢家(指對方)賢郎(對方兒子)賢弟(對方弟弟)。

仁: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

4、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以后稱岳父為丈人,又稱泰山。妻母為丈母,又稱泰水。

5、稱謂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稱死去的父親:先考、先父。

稱死去的母親: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賢。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對臣敬稱:卿、愛卿。

7、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稱,“孔子”為“圣人”,“孟子”為“亞圣”“杜甫”為“詩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布衣、黎民、庶民、蒼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貧賤之交:賤而地位低下的時結交的朋友。

金蘭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

刎頸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忘年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

竹馬之交:從小一塊長大的異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難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1)先讀第六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jù)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以上就是一些高考常見的語文文言文常識的整理,同學們也可以在復習文言文時自己進行整理,這樣更有助于記憶,大家爭取在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獲得更高的分數(shù)。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四

參考譯文:

羊侃,字祖忻,漢朝南陽太守羊續(xù)的后代。羊侃二十歲時跟隨父親在梁州立下戰(zhàn)功。北魏正光年間,逐漸升到別將。

當初,他的父親常有南歸的心愿,經常對兒子們說:“人生怎能長久滯留在異國他鄉(xiāng),你們應該回歸南方侍奉朝廷?!毖蛸┳源司蜏蕚渎暑I河濟地區(qū)的部眾歸順南朝,來完成父親的心愿。魏帝聽說了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驃騎大將軍,并讓他永久擔任兗州刺史。羊侃斬殺北魏使者來示眾。魏朝大驚,于是命令仆射于暉率領幾十萬軍隊,將羊侃團團包圍,殺死殺傷了很多(羊侃的)士兵。軍營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邊接應的軍隊卻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圍而出,邊戰(zhàn)邊走,一日一夜才沖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達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詔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書。當時尚書令何敬容當權,羊侃和他同在尚書省任職,但羊侃不曾拜訪過他。有個宦官張僧胤想來拜訪羊侃,羊侃說:“我的坐床不是給閹人坐的?!毖蛸┳罱K沒有讓他前來,當時的輿論稱贊羊侃節(jié)操堅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適逢梁朝大舉北伐。羊侃勸說元帥貞陽侯從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納。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趕到,羊侃多次勸說貞陽侯趁著魏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wěn),可以出擊,第二天,又勸說貞陽侯出戰(zhàn),但貞陽侯都不聽從。羊侃于是率領自己的部隊出城駐扎在堤壩上。等到多數(shù)梁軍被打敗時,羊侃的部隊卻能夠保持隊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軍攻陷歷陽,直逼京城,眾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稱得到城外射進的書信,說“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眾人這才稍稍安定下來。叛軍進攻東掖門,放火燒城,火勢十分猛烈。羊侃親自率軍抵抗,用水澆滅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殺多人,叛軍這才敗退。先前,羊侃的大兒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綁到城下讓羊侃看。羊侃對叛軍說:“我傾盡全部宗族之力來報效國君,還深感不夠,難道還會考慮這一個兒子嗎?希望你們能早點殺掉他?!迸衍姳凰闹伊x感動,也就沒有殺害他的兒子。

叛軍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壘。朱異、張綰商議要出城去攻打叛軍,梁武帝向羊侃征詢對這件事的意見,羊侃說:“不行。叛軍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來,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壘,想引誘城里要投降的人罷了?,F(xiàn)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則不能打敗叛軍;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會自相奔逃踐踏,城門狹窄,吊橋又小,必定導致重大挫敗,這是向叛軍顯示我們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勢?!绷何涞鄄宦?,于是派朱異、張綰率領一千多人出戰(zhàn)。結果未等到交鋒,軍士便望風而逃,果然因為搶著過橋而跌落護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來下起了暴雨,城內的土山崩塌,叛軍乘機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將士極力奮戰(zhàn)也難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擲火把,形成火城,截斷叛軍進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從容修筑城墻。叛軍不能進城。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時年五十四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五

no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钕逃谩端腿恕贰?/p>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no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no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墩撜Z·子路》。

no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里仁》。

no7、有功則賞,有罪則刑?!抉R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no8、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豆茏印つ撩瘛?。

no9、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盾髯印ば詯骸贰?/p>

no10、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no1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辖肌队巫右鳌?。

no1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侗饼R書·元景安列傳》。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睹献印るx婁上》。

no1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no16、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懢艤Y《與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

no18、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缎⒔洝ぬ熳印?。

no19、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墩撜Z·子張》。

no20、位卑未敢忘憂國?!懹巍恫∑饡鴳选?。

no21、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祆洹吨熳诱Z類》。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嵺啤吨袷?。

no2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墩撜Z·衛(wèi)靈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顿Y治通鑒》。

no2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抖Y記·禮運》。

no29、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睹献印じ孀酉隆贰?/p>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墩撜Z》。

no31、多行不義必自斃?!蹲髠鳌る[公元年》。

no3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溍先A《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no3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病栋遵R篇》。

no34、名必有實,事必有功?!鲪偂渡觇b·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秶Z·晉語》。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墩撜Z·憲問》。

no38、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渡袝ひ劣枴贰?/p>

no39、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宋史·王安石列傳》。

no40、實事求是?!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no41、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no4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no43、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祆洹秳駥W》。

no44、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普纭稘摃ぶv學》。

no45、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ば辍贰?/p>

no4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山稹秱骷覍殹ぜ濊ぁ贰?/p>

no47、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獎⒂礤a《酬樂天詠老見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no4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秴问洗呵铩び帽姟?。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晁錯論》。

no5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no54、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彀貜]《治家格言》。

no55、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no56、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Z誼《新書·審微》。

no57、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盾髯印s辱》。

no5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愖影骸蹲毅憽贰?/p>

no6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no62、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对鰪V賢文》。

no6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抖Y記·中庸》。

no65、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吨芤住での难浴?。

no66、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no67、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端问贰し都內柿袀鳌?。

no68、臨難毋茍免?!抖Y記·曲禮上》。

no69、貧賤之交不可忘?!逗鬂h書·宋弘列傳》。

no70、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妒酚洝じ咦姹炯o》。

no7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no73、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no7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no75、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笇挕尔}鐵論·孝養(yǎng)》。

no76、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盾髯印し窍唷贰?/p>

no77、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独献印?。

no79、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渡叹龝ぎ嫴摺贰?/p>

no8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六

一、從高考真題入手,熟知“考點”和“考法”

高考的試卷風格具有相對嚴格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所以從備戰(zhàn)高考的角度出發(fā),我們首先應該收集近一兩年來全國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試題,靜下以來認真研究高考試題對于文言文考查的考點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對這些考點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樣考”。經過這番研究,我們從一開始就占據(jù)了較高的制高點,以一種寬闊而全面的視角從整體上了解這一板塊,從而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以后的復習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題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高考對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從文言實詞的推斷、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綜合理解與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譯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實詞的推斷更側重于多義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文言虛詞在考綱規(guī)定的18個之中更多地側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個高頻虛詞身上。從考查方式說,命題的基本方法是“點”在課內,“題”在課外。所謂“點”在課內是說考查的這個詞的這個用法,一定在我們所學過的教材中呈現(xiàn)過,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題“則相與笑之曰:鄙?!薄氨伞薄霸诖颂幙疾榈膽恰澳抗舛虦\,見識低下”的義項,這一義項在《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就曾出現(xiàn)過?!凹詾閹旱怯洝薄凹钡倪@一義項就是《鴻門宴》中“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的延續(xù),像這種情況,絕不是偶見現(xiàn)象??梢哉f,高考試卷上不論是文言詞句的理解,還是被視為“得分點”的語法現(xiàn)象,都能直接間接地在課文中找到相同點。所謂“題”在課外是說高考題的選材一定是課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對陌生,既體現(xiàn)了對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體現(xiàn)高考選撥“以能力為意”的原則。

二、立足教材,凸顯以“本”為本。

在備戰(zhàn)高考的復習階段,經常會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著課桌上的“資料長城”“試卷高山”“習題大?!卑l(fā)呆,有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茫然。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刪繁就簡”,牢牢地抓住課本,把教材中重點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誦就堅決背下來,即使不能背誦全文,也一定要熟讀,反復讀,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識點理解記憶,分類整理,歸納總結,高考試題我們無法猜也不能猜,但我們相信“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怎么考,不管命題者對題目如何包裝,在陌生的外表下隱藏著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們就堅定不移地從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搗黃龍,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許多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在復習教材的時候,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重視積累。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論是學習還是復習,都要養(yǎng)成動筆的習慣,遇到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自己經常出錯的或者有困惑的詞語,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記錄在自己的學習筆記本上,這樣既能夠加深印象,又為以后的復習提供了重點,節(jié)省了時間,建議同學要養(yǎng)成“積累――逐步淘汰――形成精華”的學習模式。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在學習同時隨手積累知識點,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知識點從筆記本中刪除,最后形成的是屬于自己的難點疑點精華,這種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同學們不妨一試。

學會分類整理。

舉例說吧,高考對于文言實詞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方面。而這些知識點恰恰都是同學們容易出錯的地方,那么在我們的復習過程中,我們就不妨從日常的積累本中分化出來,把一些重點實詞的常用義項連同例句整理在一起,這樣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識點相對集中化系統(tǒng)化,有了這一步,在考試當中遇到這個詞,你的頭腦中就會閃現(xiàn)它的常用義項,這樣對你的高考解題就提供了答題的方向,既節(jié)省時間又提高效率,更關鍵的是平時的'積累為你攻克這個題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時回頭反復。

積累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應用,我們高考的備戰(zhàn)一切都必須突出“實”,講究落實、扎實,講究實用、實效。所以對于我們精心積累的筆記,對于精心整理的重點難點,我們不要積累了整理了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一定要經???,反復看,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瑣碎,而這種瑣碎的特點注定了很多東西容易遺忘,所以對于語文復習要“抓反復,反復抓”,不是有人說“反復是遺忘之母”嘛。

善于總結反思。

聰明的學生總是有他聰明的一面。在學習方面,聰明不光體現(xiàn)在天資,更體現(xiàn)在思路上,他們不光反應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強,更在于他們比別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時不忘反思,及時總結自己的得與失。這種階段性總結可以幫助他們及時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問題,查找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及時調整和矯補,從而使自己的學習一直處于輕松和高效的狀態(tài),這是他們高出于其他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議同學們一定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七

造:到-----去,造訪;制造;成就,造就。

謁:拜見,請見;請求;告訴,陳述。

過:拜訪,探望;責備,批評;錯誤,過失;勝過,超越。

存:看望,問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撫恤,如養(yǎng)幼少,存諸孤;思念;。

勞:慰勞,如帝親自勞軍;功勞;費力,吃力;疲勞。

訪:看望,拜訪;詢問;查訪,偵察。

問:問候;問,詢問;追究,考察(問罪);管,干預。

顧:探望,拜訪,如三顧茅廬;關心,照顧,如大臣爭于私而不顧于民;思念,如顧戀慈母;回頭看,如瞻前顧后;看,如君臣相顧,泣下沾巾;回頭,如康顧視日影;只是,不過,如顧吾念之。

吊:慰問,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請;引進,迎接;蔓延,擴展;伸長,延長。

遇:對待,接待;待遇;會見;接觸,感觸,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時,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懷才不遇。

通:交往;交換,如通財貨;通報,傳達,如不肯為通;得志;地位顯貴,顯達;通曉,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則。

致:送達,如遠方莫不致其珍;獻出,盡,如事君能致其身;傳達,表達,如遣吏存問致意,再如致謝,致敬;招引,引來,如致市民,取聚萬貨;取得,得到,如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態(tài),情趣,如閑情逸致。

遺:贈送,給予;遺失;遺留。

施:給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實行;。

懷:安撫,如懷敵附遠;(人心)歸向,如黎民懷之;想念,懷念,如思鄉(xiāng)懷遠;關心,如“少者懷之”。

贍:供給,供養(yǎng),如皆以贍給九族;富足,充足,如務農積谷,國用豐贍。

與:結交,親附;給予,授予;參加(與師);贊許(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比:勾結,如朋比為奸;比較,如與天地兮比壽;認為與-----一樣,如自比于樂毅管仲;并列,挨著,如鱗次櫛比;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闔門;接連地,如比三年日蝕。

信:言語真實,如信言不美;講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攻:攻打;抨擊,指責,如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奪:強取,奪取;強行改變,如匹夫不可奪志也;喪捧,耽誤,如勿奪農時。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八

隨著我國職業(yè)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各類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通過對口升學進入高一級院校深造的機會越來越多.對口生一般都是本專業(yè)的`好學生,但大多數(shù)學生在數(shù)學方面卻有很大的不足.如何在一年內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下面筆者根據(jù)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口高考數(shù)學復習法.

作者:劉瑞華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064400刊名:現(xiàn)代農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類號:g63關鍵詞: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九

參考譯文:

羊侃,字祖忻,漢朝南陽太守羊續(xù)的后代。羊侃二十歲時跟隨父親在梁州立下戰(zhàn)功。北魏正光年間,逐漸升到別將。

當初,他的父親常有南歸的心愿,經常對兒子們說:“人生怎能長久滯留在異國他鄉(xiāng),你們應該回歸南方侍奉朝廷?!毖蛸┳源司蜏蕚渎暑I河濟地區(qū)的部眾歸順南朝,來完成父親的心愿。魏帝聽說了這件事,便派使者授予羊侃驃騎大將軍,并讓他永久擔任兗州刺史。羊侃斬殺北魏使者來示眾。魏朝大驚,于是命令仆射于暉率領幾十萬軍隊,將羊侃團團包圍,殺死殺傷了很多(羊侃的)士兵。軍營中的弓箭都用完了,可是南邊接應的軍隊卻未到,于是羊侃就在夜里突圍而出,邊戰(zhàn)邊走,一日一夜才沖出魏境。

羊侃在大通三年到達梁朝的京都,梁武帝下詔任命他為散騎常侍。大通八年,羊侃升任都官尚書。當時尚書令何敬容當權,羊侃和他同在尚書省任職,但羊侃不曾拜訪過他。有個宦官張僧胤想來拜訪羊侃,羊侃說:“我的坐床不是給閹人坐的?!毖蛸┳罱K沒有讓他前來,當時的輿論稱贊羊侃節(jié)操堅貞、品行端正。

太清元年,適逢梁朝大舉北伐。羊侃勸說元帥貞陽侯從水路攻打彭城,不被采納。不久,北魏的援兵大批趕到,羊侃多次勸說貞陽侯趁著魏軍遠道而來立足未穩(wěn),可以出擊,第二天,又勸說貞陽侯出戰(zhàn),但貞陽侯都不聽從。羊侃于是率領自己的部隊出城駐扎在堤壩上。等到多數(shù)梁軍被打敗時,羊侃的部隊卻能夠保持隊形,安全撤回。

太清二年,侯景反叛。叛軍攻陷歷陽,直逼京城,眾人都十分恐慌,羊侃假稱得到城外射進的書信,說“邵陵王、西昌侯的援兵已到京城附近”。眾人這才稍稍安定下來。叛軍進攻東掖門,放火燒城,火勢十分猛烈。羊侃親自率軍抵抗,用水澆滅大火。羊侃又用弓箭射殺多人,叛軍這才敗退。先前,羊侃的大兒子羊鷟被侯景抓住,綁到城下讓羊侃看。羊侃對叛軍說:“我傾盡全部宗族之力來報效國君,還深感不夠,難道還會考慮這一個兒子嗎?希望你們能早點殺掉他?!迸衍姳凰闹伊x感動,也就沒有殺害他的兒子。

叛軍在多次攻城不能得手之后,于是就修筑起高大的壁壘。朱異、張綰商議要出城去攻打叛軍,梁武帝向羊侃征詢對這件事的意見,羊侃說:“不行。叛軍攻城多日,既然攻不下來,就特地修筑高大的壁壘,想引誘城里要投降的人罷了?,F(xiàn)今要攻打它,出城的人如果太少,則不能打敗叛軍;如果派出的人多,一旦失利,士兵就會自相奔逃踐踏,城門狹窄,吊橋又小,必定導致重大挫敗,這是向叛軍顯示我們的弱小,而不是展示王朝的威勢?!绷何涞鄄宦?,于是派朱異、張綰率領一千多人出戰(zhàn)。結果未等到交鋒,軍士便望風而逃,果然因為搶著過橋而跌落護城河中,大半人被淹死。

后來下起了暴雨,城內的土山崩塌,叛軍乘機攻城,眼看就要攻入了,守成將士極力奮戰(zhàn)也難以阻止。羊侃于是命令大量投擲火把,形成火城,截斷叛軍進城的道路,然后在火城的后面從容修筑城墻。叛軍不能進城。這年十二月,羊侃染病,死于任上,時年五十四歲。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

一、總體要求:還是要在文言知識的積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閱讀是一種書面語言,你不接觸書本就無法獲得語感,所以要多接觸。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多做題,至少兩天一個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練習檢測。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種古文類型及各種語言現(xiàn)象、題目類型。

(二)是多讀古文。如果可能,讀讀《古文觀止》、《史記》等名著。實在沒有時間,也不要忘記回讀自己的中學教材。實在覺得乏味,讀一讀所做的練習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鐘,就可以保持語感和對各種語言現(xiàn)象的記憶了。

而古詩詞曲的閱讀,我以為障礙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鑒賞、評價這樣的字眼嚇唬住,許多時候讀通詩句,補足詩句間的跳躍,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與情感了。而正確把握詩歌的主旨與情感顯然是詩歌鑒賞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識除常見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還包括文學、文化知識,甚至包括基本的歷史知識、倫理道德、思想觀點,這些都是幫助我們理解、讀懂古代詩文的重要因素,要盡量給以關注,充分涉獵。

二、具體做法。

1、復習時把讀懂文言文文本作為重點,利用每一個文段編織知識網,對經常出現(xiàn)的'文言實詞必須牢記其常見的詞義,對經常出現(xiàn)的文言虛詞則要把這個詞的所有用法和意義重現(xiàn)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識網絡。

2、多讓學生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次話不假。

3、多做翻譯練習,經常把老師講過的文段進行翻譯,提高翻譯水平。

4、多總結做題的經驗,掌握考場閱讀的規(guī)律和選擇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一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及其他文言特殊句式的特點及分類。

[教學內容]。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判斷句可以分為有標記的判斷句和無標記的判斷句這么兩大類。

(一)有標記的判斷句。

有標記的判斷句又有幾種情況。

1.有動詞做判斷詞的判斷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況下,“是”是代詞“這”,不表示判斷。但是,“是”也偶爾相當于現(xiàn)在的“是”,成了判斷句的標記。文言文中常見的判斷句的標志還有“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ā犊兹浮罚?。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凇罚?。

在更多的情況下,“為”是判斷動詞。如: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廉頗》)。

當時“為”的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是”。

2.用“者、也”做標記的判斷句。

用“者、也”做標記的判斷句,按理說,有三種情況。

一種是有“者”也有“也”。如:

(1)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

(2)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

(3)“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這一類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頓,最后用“也”加強判斷的語氣。有“者”也有“也”的判斷句是比較多的。

一種是有“者”沒有“也”。如:

(5)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褒禪》)。

(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7)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

還有一種判斷句,只有“也”而沒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

這樣的判斷句,靠“也”表達判斷的語氣。

(二)沒有標記的判斷句。

這樣的判斷句是極少的。

(1)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這就是把主語和謂語放在一起,靠意思組合成判斷句。

二、被動句。

在文言文當中,使用“被”表示被動的句子不少。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

很顯然,這樣的被動句,跟現(xiàn)在的被動句差不多。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

這是使用“見”做標記的被動句,是現(xiàn)代漢語當中沒有的。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7)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凇罚?/p>

這是使用“為”做標記的被動句,現(xiàn)代漢語當中有時候也用。不過,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動句的標記。

(9)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

有時候,這個“于”也能省略掉。如: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勢”是“逼于兵勢”。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比較多,有定中倒裝句、動賓倒裝句、介詞短語倒裝句、主謂倒裝句等。

(一)定中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中心詞也可以處在定語前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后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如: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赤壁》)。

(1)的“一片”是定語,處在中心詞“孤帆”的后面,(2)的“好事者”是定語,修飾的是中心詞“少年”。“少年”前頭還有定語“村中”。(3)的“還者”是修飾中心詞“戰(zhàn)士”的。

(二)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后,這是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墒牵袝r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guī)律的,大約有三種情況。

1.否定句賓語提前。

這樣的句子必須是否定句;有了否定的條件,賓語就可以提到動詞之前。如:

(1)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娚健罚?。

(2)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這些句子都是否定句,否定詞是“不、莫、未”。(1)是“古人沒有欺騙我”;動詞是“欺”,賓語是“余”。(2)是“這個世界真渾濁,不能理解我”;“知”是動詞,“余”是賓語。(3)是“當時的人并不認可他”;動詞是“許”,賓語是“之”。(4)是“但是這樣還不能做王,沒有這樣的事”;動詞是“有”,賓語是“之”。

2.疑問句賓語提前。

這種倒裝句式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是個疑問句,而且是疑問代詞做賓語。有了這個先決條件,疑問代詞賓語就得提到動詞前面去。

(1)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客何為者?(《鴻門宴》)。

(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這些句子都是疑問句,疑問代詞都是“何”,這個“何”就提到了動詞前面。(1)是“操何”(帶來了什么),(2)是“在安”(在哪兒),(3)是“為何”(做什么),(4)是“有何”(有什么),(5)是“至何”(到哪兒)。

3.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

這種句式,也必須是疑問句,

(1)宋何罪之有?(《公輸》)。

(2)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何陋之有?(《陋室銘》)。

這種句式的特點是動詞“有”在賓語后面,賓語在前面,動詞和賓語之間有“之”?!昂巍笔嵌ㄕZ。(1)是“宋國有什么罪?”(2)是“有什么功勞?”(3)是“有什么簡陋呢?”

動賓倒裝句主要有否定句賓語提前、疑問句賓語提前、用“之”幫助把賓語提前這么三種情況。還有一些別的情況。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保ā肚罚白宰簟笔恰拜o佐自己”?!肮蕠裼?,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保ā独颂陨场罚岸嗲閼ξ摇笔恰皯ξ叶嗲椤?,賓語“多情”也提到了動詞的前面。

此外,還有其他的辦法組成倒裝句。如:“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保ā肚袀鳌愤@里不是用“之”幫忙,而是用“一”幫助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去。

(三)介詞短語倒裝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有兩種情況。

1.介詞短語后置句。

介詞短語后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后面?!霸囈载i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保ā洞倏棥罚┙樵~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1)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藥》)。

(4)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崤之戰(zhàn)》)。

(1)是“故臨崩以大事寄臣”,(2)是“不以封疆之界域民”,(3)是“皆不可以時月限”,(4)是“鄭商人弦高將于周市”(鄭商人弦高將在周這個地方做買賣)。

2.介詞賓語前置句。

介詞短語倒裝句還包括介詞短語本身倒裝。在一般情況下,介詞總是在前面,介詞賓語總是在后面??墒怯袝r候,介詞在后,介詞賓語在前,跟動賓倒裝句的情況很相似。這就是介詞賓語前置句。

(1)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

(3)問:“何以戰(zhàn)?”(《曹劌》)。

(4)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

“誰與”是“與誰”(跟誰),“何以”是“以何”(憑什么),“是以”是“以是”(因此)。

其他的倒裝句,還有主謂倒裝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可以認為這是修辭方面的倒裝句,這樣的句子是不多的。

四、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短語的省略。

(一)主語的省略。

在文言文當中,省略主語是很常見的,有承前省略,有對話省略,有承賓省略等。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保ā冻啾凇罚?。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负钏焖馈#ā侗怡o》)。

(1)是“兒俱,兒啼告母”“母聞之,母面色灰死”,這是主語承前省略。(2)是“吾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3)是“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這是在對話中省略主語。(4)是“扁鵲已逃秦矣”,而“扁鵲”是上一句的賓語,這是承賓省略。

在古漢語當中,主語可以換來換去,如: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見漁人,桃源人乃大驚,桃源人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漁人還家,桃源人設酒殺雞作食”,(6)是“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異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見到這樣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邊讀邊補充省略了的成分。

(二)謂語的省略。

文言文的謂語也經常省略。這當然也是利用了語言環(huán)境。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根據(jù)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補充進來,(1)是“一時產生多少豪杰”,(2)是“初為《霓裳》后為《六幺》”,(3)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兩狼”。這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謂語。

(三)賓語的省略。

省略的賓語往往是前面出現(xiàn)過的,所以補讀省略的賓語,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詞和動詞。如:

(1)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

(2)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否?(《廉頗》)。

(3)具告(???)以事。(《鴻門宴》)。

(1)的前面有“船艦”,可見把賓語補出來是“可燒船艦而走船艦”。(2)是利用上文“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而省略,補讀出來是“于是王召見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爸贝娴氖巧衔摹暗┤震嬍孔?,為擊破沛公軍”這件事。

在文言文當中,省略兼語(既是前一個動詞的賓語,又是后一個動詞的主語)是常有的事情。如:

(4)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

如果補讀出來,則(4)是“上使扶蘇外將兵”,(5)是“使相如歸趙”,(6)是“請吾指示王”(讓我指給國王看)。

(四)介賓短語的省略。

在文言文當中,可能只寫介詞賓語,而把介詞省略掉。遇見這種情況,就需要根據(jù)名詞或名詞短語(介詞賓語)同前面詞語的關系,來斷定是省略了什么樣的介詞。如:

(1)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桃花源》)。

根據(jù)上下文來看,(1)的“木格”是“貯”的工具,所以補讀出來是“以木格貯之”,可見這里省略了介詞“以”。(2)的“境上”是“與燕王會”的處所,所以補讀出來應該是“與燕王會于境上”。這里省略了介詞“于”(3)應該是“劉豫州收眾于漢南”,因為“漢南”是“劉豫州收眾”的處所,也是省略了介詞“于”。(4)的“捕魚”是“為業(yè)”的方式,所以應該是“以捕魚為業(yè)”,省略了介詞“以”。

在文言文當中,更常見的是省略介詞賓語。如:

(5)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6)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

(7)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保ā多u忌》)。

(8)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

(9)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

(10)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

五、其他句式。

文言文當中還有其他種種句式。

(一)復句。

(1)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

(2)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

(3)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

(4)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

(5)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廉頗》)。

復句的情況跟現(xiàn)代漢語差不多,(1)是并列復句,(2)是假設復句,(3)是條件復句,(4)是假設-轉折復句,(5)是多重復句,層次是“今君乃亡趙走燕,/(轉折)燕畏趙,//(因果)其勢必不敢留君,///(連續(xù))而束君歸趙矣”。

(二)語氣句式。

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語氣,形成了四種句式: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1)扁鵲見蔡桓公。(《扁鵲》)。

(2)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移山》)。

(3)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

(4)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zhàn)》)。

(5)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

(6)愿將軍量力而處之?。ā冻啾凇罚?。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ā妒纠簟罚?/p>

(8)嘻,技亦靈怪矣哉?。ā逗酥塾洝罚?/p>

以上的句子,(1)(2)是陳述句,(3)(4)是疑問句,(5)(6)是祈使句,(7)(8)是感嘆句。

(三)固定格式。

文言文里還有一些固定格式,需要牢牢記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zhàn)》)。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zhàn)》)。

需要記住的格式是,(1)的“如……何”,(2)的“何……之有”,(3)的“如……何”,(4)的“得無……乎”,(5)的“無乃……乎”,(6)的“何……為”。

【典型例題】。

一、與眾不同的判斷句是。

a.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

b.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

d.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

解析:a有“也”無“者”(里面的“者”不是表示判斷句的“者”,而是代詞“的人”,“夷門抱關者”是“夷門抱關者的人”),b、c、d都是既有“者”,也有“也”。所以,答案是a。

二、哪個判斷句與例句相同?

例句: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崤之戰(zhàn)》)。

a.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

b.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褒禪山》)。

c.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

d.此地勢高下之不同也。(《采草藥》)。

解析:例句實際上是“此乃孤之罪也”,是一個有“也”無“者”的判斷句。其他各句,都是有“者”有“也”的判斷句,只有d沒有“者”而有“也”,所以答案是d。

三、與眾不同的倒裝句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ā妒娚健罚?/p>

b.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c.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d.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解析:比較一下幾個倒裝句,a應該是“不欺余”,b應該是“有何功”,c應該是“莫許之”,都是動賓倒裝。d應該是“一片孤帆”,是定中倒裝句。d與眾不同,答案便是d。

四、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

a.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

b.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織》)。

c.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保ā多u忌》)。

d.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d)。

解析:例句的“上使外將兵”是“上使扶蘇外將兵”,省略了兼語。只有d上省略了兼語,所以答案是d。a應該是“為之具言所聞”,省略了介詞賓語。b應該是“成妻納錢于案上”,省略了介詞。c應該是“與之坐談”,省略了介詞賓語。這三句都跟例句不一樣。

【模擬試題】。

一、與眾不同的判斷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b.“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

c.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治平篇》)。

二、全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1)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4)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賣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輸》)。

(6)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7)不用,則以紙?zhí)?,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三、與例句相同的省略句是。

例句: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zhàn)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jù)陳。(《陳涉》)。

a.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

b.不替孟明。“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保ā夺胖畱?zhàn)》)。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

d.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廉頗》)。

四、與眾不同的被動句是。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

b.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豈足托乎?。ā冻啾凇罚?。

d.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屈原》)。

五、與眾不同的倒裝句是。

a.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涉江》)。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二

楚莊王初登基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fā)他,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p>

西楚霸王項羽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索??死账拐f過:“一個人即使犯了錯,只要能痛改前非,不再固執(zhí),這種人并不失為聰明之人。”

陶淵明為了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放棄了榮華富貴,追求清靜高潔,而成為流芳百世的“隱士”。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托爾斯泰傳》。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边z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后終被臣下刺殺。歷史上確有能改過而終成大業(yè)的君主。楚莊王初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啟發(fā)他,并以死勸諫,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認真處理朝政,立志圖強。楚國終于強大起來,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fā)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列寧曾說過:“聰明的人并不是不犯錯誤,只是他們不犯重大錯誤同時能迅速糾正錯誤?!币粋€人難免犯錯誤,關鍵在于犯錯之后能夠嚴肅地對待錯誤,改正錯誤。

楚文王曾經沉迷于打獵和女色,不理朝政。太保申借先王之命,要對楚文王施以鞭刑,在太保申的堅持下,楚文王被迫接受。楚文王伏在席子上,太保申把50根細荊條捆在一起,跪著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來,這樣反復做了兩次,以示行了鞭刑。文王不解說:“我既然同意接受鞭刑,那就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太保申卻說:“我聽說,對于君子,要使他們心里感到羞恥;對于小人,要讓他們皮肉嘗到疼痛。如果說讓君子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么讓他嘗到疼痛又有何用處?”楚文王聽后深深自責,從此不再去打獵,也不再沉迷女色,奮發(fā)圖強,不久就兼并了39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疆土。

文王因改過而成就了他的英名,也造就了楚國的盛況,然而有著西楚霸王之稱的項羽卻因為不能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剛愎自用,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

一次錯誤就是一次教訓,改過自新,才能不斷成熟起來。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寫過著名的《懺悔錄》,他要做的是“把一個人真實的面目赤x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這個人就是我”。因此在《屬性錄》中,他直面自己的隱私,痛責自己的過錯。他曾寫道,自己少年當仆人,偷過主人家一條用舊的絲帶,主人發(fā)現(xiàn)后,他在眾目睽睽之下,將此嫁禍于誠實的女仆瑪麗,破壞了她純潔、善良的名聲。

那時的盧梭是可惡的,自己偷東西還嫁禍于人,但后來他仍受人敬重,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他能勇于承認錯誤,并能及時改正錯誤,而不是掩飾自己的錯誤。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出以公心的意思。體會祁黃羊的品質。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反復誦讀,認真體會,能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祁黃羊公私分明、處事公正、一心為國的高尚的精神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簡介祁黃羊,了解時代背景。

二、初讀指導

1、了解本文主要寫了祁黃羊的什么事?

2、理清文章層次,結合學習生字詞。

第一段(12):祁黃羊因病辭職。

第二段:(311):祁黃羊兩度薦賢。

第三段:(12):祁黃羊舉薦受稱贊。

3、分段指名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三、學習第一段,知道祁黃羊辭職的原因。

四、學寫生字

五、作業(yè)

1、用鋼筆描紅。

2、課后流利地讀課文。

3、查找有關祁黃羊的故事、資料。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詞串

祁黃羊

中軍尉

辭職

舉薦

解狐

祁午

悼公

深感意外

十分驚訝

出以公心

外舉不避仇

內舉不避親

2、選擇以上詞語概括課文內容。

3、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祁黃羊是個怎樣的人?

板書: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過渡:今天,我們就繼續(xù)學習課文。這個故事,是在人物對話中展開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認真讀讀文中祁黃羊和晉悼公的對話,我們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感受人物的內心、人物的品質。

二、學習外舉不避仇

氣、語調來說話,再體會一下人物的內心。

生自讀

指名讀,其他同學聽,評議,他們讀得像不像,從他們的朗讀中,能不能聽出人物的內心。

生分角色讀。

分組讀。

三、學習內舉不避親

生自讀,指名回答。(抓住想了想,又鄭重)(驚訝)

四、角色說話

過渡:這就是讀到人物的心里去了。同學們,讀到這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祁黃羊這個時候,就在他辭職的幾天里,一下子成了晉國人議論的對象,不止是悼公,整個晉國的人都感覺非常驚訝。如果你是晉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員,如果你是祁黃羊的親朋好友,你會說些什么?來試試。

學生練說。

師:下面讓我們聽聽春秋時期,人們對祁黃羊的不同聲音。

五、再次體會意外之感

師:人們對祁黃羊的舉薦眾說紛蕓,褒貶不一,他居然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難怪悼公會

出示:悼公深感意外,說:解狐不是殺你父親的仇人嗎?你怎么會舉薦他呢?

生齊讀

師:而在舉薦祁午后,又讓悼公感到

出示:悼公十分驚訝: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舉薦他,難道不怕別人說你偏心眼兒?

生齊讀

六、解狐、祁午所想

師:當他的兒子聽到時,他兒子暗下決心。你能聽到他心底的聲音嗎?

七、祁黃羊的心聲

師:祁黃羊是正直無私的,他是怎么樣表達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的,讀讀第十一自然段。

出示:主公讓我推薦能替代我的人,事關國家安危,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個有軍事才能,可以擔此重任,我壓根就沒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親人。

生讀。

師:從這一段你看出,祁黃羊有一顆怎么樣的心?

師:所以,他只是想到的是什么?

而根本沒去想

(只是想,壓根兒沒去想)

生:是國家的安危,是國家的興亡。

師:這就叫――

(出以公心)

(板書)

師:這里的公就是指什么?

(這里的公指的是國家的利益)

八、學最后一段

師:是的,他總把國家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悼公被感動了,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出示最后一段。

師:對這一句話,有沒有自己的理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

指名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師:還可以叫什么?

(出以公心)

師:是什么意思?(心里裝著國家的安危,不裝著自己的恩怨。)

師: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讓悼公非常感動。幾個月后,祁午接替了父親,走馬上任,軍隊管理得很好,悼公欣喜成分,在欣喜時,他心里不斷發(fā)出這樣的聲音: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祁黃羊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難得!

生讀。

九、小結:

指名說。

回去把這些感人的故事講給家人聽,讓更多的人記住像祁黃羊一樣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到感動。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四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教案《第一單元教案》。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yōu)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

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jù)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zhàn)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一、激活起點。應該說,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此既新奇,又有點畏懼,猛一看,初學的都是新知,其實,文言文也是來源于生活,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和語言經驗中就有許多關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覺而已:激活原有知識和經驗,使之成為認知的起點,新知的生長點,對建構文言文初步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合乎由易到難,溫故知新,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問題就可迎刃而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和"學貴得法"就是強調了這一點。誦讀,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語感和積累文言詞匯,是學習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學中,我注重誦讀訓練,深得其法。上課伊始,教者聲情并茂朗讀,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并告訴學生,等他們淀粉地這篇文言文,也一定讀得像老師一樣好,甚至超過老師,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接著安排學生自由朗讀,到讀熟為止,小組合作學習,理解文意,并討論該怎樣讀每一句話,請學生上臺領讀,大家證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讀,在此基礎上,進行表演,最后一齊背誦,這樣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不知不覺地把文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同時,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加強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的共同點,即溝通古今聯(lián)系,利用學生熟知的詞匯句式去學習文言文,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問其故"時,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樣說,怎樣寫,讓學生明白兩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在學習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生升入中學乃至終生學習都將受益匪淺。

三、整合目標。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目標的制定的科學,過程的優(yōu)化以及最終目標的達成度,讓學生初步地感性地認識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讓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詞等,是知識與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角度不同,結果不一樣",這是情感,價值觀目標。"從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和經驗出發(fā)""通過誦讀,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討論"屬于過程方法目標。三個維度目標,彼此交融,互相整合,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學中,將這些目標進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五

no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no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no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no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wèi)風淇奧)。

no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no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no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no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wèi)風碩人)。

no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wèi)風碩人)。

no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no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no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no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no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no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no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no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no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no19、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no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周語)。

no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no22、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no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no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no25、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no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no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no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no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no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no31、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no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no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no35、將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no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no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no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no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no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no41、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no4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no4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no44、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no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

no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no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no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論語子罕)。

no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no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no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no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no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論語微子)。

no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no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no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no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no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no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no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no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no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no6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no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

no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no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no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no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no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no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

no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

no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系辭上)。

no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系辭上)。

no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no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no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no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no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no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no80、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no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no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

no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no8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no8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

no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no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no8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no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no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no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no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no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no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no9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no9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no9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no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yǎng)生主)。

no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no100、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no101、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兵法軍爭)。

no102、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孫子兵法九地)。

no10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no10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no105、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論積貯疏)。

no10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no10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no108、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內篇下)。

no10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shù))。

no110、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no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no112、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

no113、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戰(zhàn)國策秦策)。

no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

no11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zhàn)國策燕策)。

no116、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戰(zhàn)國策齊策)。

no117、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zhàn)國策趙策)。

no118、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

no119、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越春秋)。

no120、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六

1、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2、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毛澤東《采桑子重陽》)。

3、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鄭愁予《錯誤》)。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6、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7、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8、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0、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12、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13、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14、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觸龍說趙太后》)。

15、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16、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17、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1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9、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0、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2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22、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23、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2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26、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2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蘭亭集序》)。

28、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惘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潛《歸去來兮辭》)。

29、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陶潛《歸去來兮辭》)。

30、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陶潛《歸去來兮辭》)。

31、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陶潛《歸去來兮辭》)。

32、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陶潛《歸去來兮辭》)。

3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潛《歸去來兮辭》)。

34、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35、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3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37、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38、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39、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40、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41、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4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43、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44、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45、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46、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47、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48、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49、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50、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七

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由通猶,表示比況,相當于“就像”,如: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樣子,如:施從良人之所之。

無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無或乎王之不智。

為通謂,認為,如:為是其智弗若也。

罷通疲,疲憊,如: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

趣通趨,向前走,如:趣舍異路。

徇通殉,獻身,如: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詘通屈,屈曲,如:其次詘體受辱。

槍通搶,觸,如: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槍地。

摩通磨,滅,如: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見通現(xiàn),表露,如: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責通債,債務,下獄受腐刑,如: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

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奉通捧,捧著,如:臣愿奉璧往使。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書于庭。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圖。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八

1.閱讀,就是要對給定的材料進行整體閱讀,初步了解文章的內容與層次。重視對全文通讀,明確基本信息。記敘性的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議論性的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jù)及論證方法等。對于一篇文言文,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讀懂,可在運用“跳讀”法時,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這些重要的信息,有時是有一定標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總結句、作者評論性的文字等。

2.查找,就是要依據(jù)題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帶著問題,去理解、辨析。如20xx年高考,題干中“田單兵不厭詐手段”即規(guī)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詐”更是關鍵,答題如不能以“詐”引導思考的方向,肯定會失誤。

3.辨別,就是要辨明信息的邊界。信息的邊界規(guī)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xx年高考題目,“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陳述的對象是燕王不是田單,雖然能間接表現(xiàn)田單行反間計的“效果”,但不屬于“兵不厭詐”的實施手段。

4.判斷,就是判斷正誤,選出準確的答案。命題者在設置題目時,往往用“張冠李戴”“顛倒因果”“無中生有”等辦法迷惑人,解題時要認真分析辨別。

1.人物。既是傳記文章,必有人物,所記誰人?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多少人?

2.職官。史書中的人物,多是官員,所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官?幾度升黜?

3.事件。傳記文章,肯定是記載傳中人的若干事跡,或孝義,或勤學,或清廉,或愛民,或抗上等,邊看邊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么事,寫了多少件事。

4.品格。高考所選的紀傳文,傳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篩選”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品格,因此,閱讀時,這方面應特別注意。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十九

1、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其槁暴,不復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同智,智慧)s。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8、山川相繆。(繆:同繚,連結,盤繞。)。

9、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10、自余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趣:同趨,往,赴。)。

13、暴秦之欲無厭。(同饜,滿足)。

14、當與秦相較。(同倘,如果)。

15、萬幾宸翰之寶。(同機)。

16、肇錫余以嘉名(同賜)。

17、扈江離與辟芷兮(同僻)。

18、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19、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21、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過,僅僅;同又)。

22、獨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顯耀的樣子)。

23、斂貲財以送其行(同資)。

24、亦曷故哉(同何,疑問代詞)。

25、共其乏困(同供,供給)。

26、夫晉,何厭之有(同饜,滿足)。

27、秦伯說,與鄭人盟(同悅,高興)。

28、失其所與,不知(同智,明智)。

29、肉袒伏斧質(同锧,承斧的砧板)。

30、可予不(同否)。

31、拜送書于庭(同廷,朝堂)。

32、召有司案圖(同按)。

33、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同佯,假裝)。

34、設九賓于廷(同儐)。

35、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同穆)。

36、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同熟,仔細)。

37、請奏盆缻秦王(同缶)。

38、距關,毋內諸侯(同拒,據(jù)守;同納,納入)。

39、要項伯(同邀,邀請)。

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違背)。

4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同早,早上)。

42、令將軍與臣有郤(同隙,隔閡,嫌隙)。

43、因擊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44、拔劍切而啗之(同啖,吃)。

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絲毫)。

46、涇流之大(同徑,直)。

47、不辯牛馬(同辨,分辨、辨別)。

48、其不仁茲甚(同滋,更加)。

49、又或有紀載而語焉不詳(通記,記述)。

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通倡,倡導)。

51、無乃爾是過與(與通歟,表揣測的.句末語氣)。

52、儼驂騑于上路(儼通嚴,整治,有此一說)。

53、云銷雨霽(銷通消,消散)。

54、青雀黃龍之軸(軸通舳,船)。

55、忽奔騰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濤洶涌的聲音)。

56、夙遭閔兇(通憫,憐憫)。

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獨的樣子)。

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59、四十有四(通又)。

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十

no2、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钕逃谩端腿恕?。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no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no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墩撜Z·子路》。

no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墩撜Z·里仁》。

no7、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no8、惟有道者能備患于未形也?!豆茏印つ撩瘛?。

no9、善言古者必有節(jié)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盾髯印ば詯骸?。

no10、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no1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no13、寧可玉碎,不能瓦全?!侗饼R書·元景安列傳》。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no15、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睹献印ち夯萃跸隆?。

no16、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盾髯印げ黄垺?。

no18、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缎⒔洝ぬ熳印?。

no19、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墩撜Z·子張》。

no20、位卑未敢忘憂國?!懹巍恫∑饡鴳选?。

no21、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no23、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顿Y治通鑒》。

no25、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墩撜Z》。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墩撜Z》。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抖Y記·禮運》。

no29、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睹献印じ孀酉隆贰?/p>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墩撜Z》。

no31、多行不義必自斃?!蹲髠鳌る[公元年》。

no3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溍先A《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no33、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苤病栋遵R篇》。

no34、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贰?/p>

no3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墩撜Z·憲問》。

no38、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渡袝ひ劣枴?。

no39、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宋史·王安石列傳》。

no40、實事求是?!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no41、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

no4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墩撜Z》。

no43、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祆洹秳駥W》。

no44、學貴得師,亦貴得友?!普纭稘摃ぶv學》。

no45、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蹲髠鳌ば辍?。

no4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山稹秱骷覍殹ぜ濊ぁ?。

no47、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吨芤住は缔o上》。

no4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秴问洗呵铩び帽姟?。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K軾《晁錯論》。

no5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吨芤住は缔o下》。

no54、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no55、知恥近乎勇?!抖Y記·中庸》。

no56、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no57、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盾髯印s辱》。

no58、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墩撜Z》。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no6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抉R光《訓儉示康》。

no62、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对鰪V賢文》。

no6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抖Y記·中庸》。

no65、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吨芤住での难浴贰?/p>

no66、名節(jié)重泰山,利欲輕鴻毛?!谥t《無題》。

no67、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端问贰し都內柿袀鳌贰?/p>

no68、臨難毋茍免?!抖Y記·曲禮上》。

no69、貧賤之交不可忘。——《后漢書·宋弘列傳》。

no70、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no7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no73、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no74、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峨x騷》。

no75、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yǎng)》。

no76、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盾髯印し窍唷?。

no77、以家為家,以鄉(xiāng)為鄉(xiāng),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豆茏印つ撩瘛?。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独献印贰?/p>

no79、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no8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稘h書·董仲舒?zhèn)鳌贰?/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考文言文教案篇二十一

墻上竹筍,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從覓小詩。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烏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見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東隅已逝,桑隅非晚。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與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為國者無使為積危之所劫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世間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長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起飛人事哉!

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38804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