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組織和管理,以及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和支持的一種手段。編寫教案時,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借鑒一下這些教案范文,相信會對你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一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3、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探究式。引導學生分析探究人物形象。
3、問題式。梳理故事情節(jié)。
1、學習燭之武臨危受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1、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魅力。
2、分析燭之武的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2-3課時
1、鄰之厚,君之薄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群雄逐鹿的春秋時期,感受那一段浪潮澎湃的歷史。
如果讓你們依據(jù)標題寫一篇文章文章,你們會寫哪些內容。
1、 為什么退秦師 2、怎樣退秦師 3、結果如何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本文是怎樣展開描寫。請一位同學來朗讀全文。
1、 文章哪句話交代了燭之武退秦師的背景
秦晉圍鄭
(問:為何用“圍”而不是“伐” 答:“圍”點出形勢更加危急,一觸即發(fā))
2、為何秦晉圍鄭
表面: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ppt展示春秋時期形式簡圖
深層:春秋時期,各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主張師出有名(比喻做事有充足的理由)。
真正的目的就是為了吞并鄭國。
ppt展示秦晉圍鄭形勢圖,問:既然秦晉為盟友,但又駐軍兩地?
答:1、兩國之間其實還是有一定間隙
2、為下文給燭之武創(chuàng)造機會,夜訪秦營說秦做鋪墊。
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快速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對燭之武的描寫內容
1、他人舉薦(佚之狐言于鄭伯)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側面描寫
2、分析燭之武所說的話: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抱怨,不滿的情緒)
3、先推辭,后答應了鄭伯的請求、先推辭,后答應了鄭伯的請求
引導學生將此處對人的描寫歸納到描寫手法中的:正面描寫
全文中對于燭之武的形象塑造,最多是哪個方面的描寫(語言)
全班齊讀第三段,分析這一段燭之武所說的話的深層含義,同位之間相互討論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設身處地 消除戒心)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亡鄭危秦)
(舍鄭利秦)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晉人無信)
(何厭之有)
用一個字概括這三大行為(引導學生):捧 誘 挑
根本這樣情況出現(xiàn)的原因:利益(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力往)
4、說秦結果
秦:退兵,派兵護鄭
晉:退兵(不強大,秦鄭結盟)
全班齊讀最后一段
5、再次總結燭之武形象
大義 大勇 大智(全班齊讀)
探究拓展:
分析《鄒忌諷齊王納諫》與《燭之武退秦師》的藝術特色(ppt展示)
燭之武退秦師:以利益得失勸退秦師
鄒忌諷齊王納諫:借用妻、妾、客的回答,談及國家大事。身份、地位、需求不同,雖答案相同,但由自我感受展開的反思。
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對于文章的梳理和了解認識到了這位有勇有謀有義的燭之武。感受到《左傳》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
配套課后練習
燭之武退秦師
他人舉薦 (側面描寫)
大義
燭之武 大智 (正面描寫)
大勇
1、 教學過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相對比較完整,但對于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性仍然有待調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教學流程之間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課堂內容的分配要注意詳略得當,尤其是教學重點部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對于燭之武的人物分析,教學難點是體會燭之武退秦的語言藝術魅力。但在文本分析中,說秦結果的安排稍多。
3、 在提問學生的過程中,語言的精準性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4、 在分析燭之武的論辯藝術時,可引導學生對晉候,秦伯的動作,表情等猜想、揣度背后的深意。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通過研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燭之武辭令之妙,讓學生感悟他語言的力量及其語言背后的那顆愛國憂國之心,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材料拓寬寫作思路。
教學重點:燭之武辭令之妙,愛國之深。
教學難點:從不同角度運用所學材料,學以致用,以一當十。
教學方法:互動研討
教學過程:
1、學生回答
2、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現(xiàn)場,感悟燭之武辭令之妙
把第三段還原成燭之武和秦伯的對話,走進語言現(xiàn)場。
燭之武:“鄭既知亡矣?!?/p>
秦伯:“那你來干什么?”
燭之武:“為了您呀!”
秦伯:“此話怎講?”
燭之武:“我憂心如焚,我寢食難安,因為亡鄭對您不利呀!”
秦伯:“請講?!?/p>
燭之武:“秦晉兩國相距很遠,晉國和鄭國才是近鄰,越國以鄙遠,您該知道管理它的難度,實際上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鄰之厚,是不是越發(fā)顯得君之薄呀?這不會是您此行的目的吧?”
秦伯:“當然不是,我該怎么做呢?”
燭之武:“存鄭倒是對您有利呀,您可以把鄭國作為東道主,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物資,累了可以在鄭國歇歇腳,渴了可以在鄭國喝口水,這樣不好嗎?”
秦伯:“是呀,我——”
燭之武:“您也許還記得,應該也不會忘記,晉國曾經(jīng)做過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事吧?”
秦伯:“可不是,想想我都來氣,背信棄義的家伙!”
燭之武:“像這么一個不靠譜的家伙,又那么貪得無厭,您說,他滅鄭后,能善罷甘休嗎?東滅鄭,西呢?西呢?該進犯秦國了吧,您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嗎?”
秦伯:“先生您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呀!否則,我還蒙在鼓里呢!來人,退兵!”
秦晉圍鄭為利而來,燭之武退秦為利而來,秦伯退兵為利而退,晉侯退兵為利而退,利是目的,退是手段。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燭之武為鄭而來卻為秦著想,利也;存鄭亡鄭想的還是利;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說的都是利。燭之武用他的三寸之舌,用他的智慧和膽識,巧用一利字讓鄭國轉危為安。
3、假設談話方式,讓學生比較
假如燭之武一開始就挑撥離間,結果會如何?假如燭之武直接求秦退兵,結果又如何?
4、小結燭之武的語言藝術:
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示之以弊誘之以利
回顧過去晉不可信展望未來晉不可靠
5、教師小結:明明為鄭而來,卻處處替秦著想,這就是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也是語言產(chǎn)生的力量;當時機成熟時再行挑撥離間之計,更容易彰顯語言的力量,退秦也更易成功。危如累卵的鄭國轉危為安,一場危機就這樣在燭之武的三寸之舌下化解了,沒有動一兵一卒,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語言的技巧語言的魅力呀!
1、學生回答
2、師生小結
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審時度勢辯才十足愛國憂國不計得失
正是:危亡之際挺身行寶刀未老史留名
單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國虎狼兵
1、學生回答
2、出示課件給學生更多運用角度
語言的力量口才與成功
愛國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
機遇與準備才能與機會發(fā)現(xiàn)人才伯樂和千里馬
選擇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大我與小我
手段與目的隱忍不發(fā)知錯能改雙贏
有志不在年高天生我材必有用如何應對逆境
……
3、出示例文,給學生更好的寫作指導
伯樂不來,我自薦之
毛遂自薦說服楚王,解了邯鄲之圍,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才華;鄒忌主動拜見齊威王,以自身的體悟勸齊威王廣開言路,使齊國不必用兵就可戰(zhàn)勝敵國;曹劌主動請見魯莊公,抓住戰(zhàn)機一鼓作氣,打敗強大的齊國。此三者都是主動推銷自己,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利國利民利己。而鄭國燭之武是三朝老臣皆不得重用,雖有滿腹經(jīng)綸卻不懂得毛遂自薦,不懂得給自己尋找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若沒有佚之狐的慧眼識英雄,恐怕要永遠湮沒在歷史風塵中了。伯樂不來,我自薦之。只有主動推銷自我,主動表現(xiàn)自我,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的輝煌。
機遇與成功
當機遇沒有來臨時,仍要積極準備,完善自己,把自己磨礪成金子,機會一旦來臨,便會閃耀于史冊。燭之武三朝為官,滿腹經(jīng)綸,卻一直不得重用,這使得他到了七十多歲的高齡,仍有滿腹牢騷。其間忍受的寂寞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來砥礪自己,飽讀經(jīng)書,關心時事,終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為自己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感嘆號。燭之武用自己畢生精力、一生的才能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當這個機會出現(xiàn)時,他毅然把握住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役和生靈涂炭的悲劇,還為自己的人生揮灑了精彩的一筆,還讓自己成為歷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唯有胸中有竹才能把握機遇,創(chuàng)造成功。
有志不在年高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燭之武就是一匹蓄勢待發(fā)的老驥。也許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過感傷過,但他并沒有放棄對國家與人民安危的關心。我們可以想象出多少個日夜他翻看竹簡的手勢與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側耳細聽,焦急地渴盼著能從王宮中傳來征召自己的聲響。如果沒有對國家樸實的愛與時刻準備著為國家效力的心,一個小小的“弼馬溫”,一個須發(fā)皆白的老者,怎么能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怎么能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梢?,即使烈士暮年,他依然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從沒有放棄過濟天下蒼生的理想。只要國家需要,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不管命運對自己如何不公,仍會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本節(jié)課,我們感悟的是語言的力量,傳承的是愛國精神,運用的是語言文字,學到的是說話的藝術,愿我們都做中華文化的傳承者。
利用比干、韓愈和魏征、鄒忌、觸龍等相關事例,寫一篇以“忠言不逆耳”為題的文章。
燭之武退秦師
以退為進
示之以弊退秦利秦退
誘之以利
挑之以史圍鄭晉退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高中階段第一個文言文單元,所選《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均為歷史散文。這些文章,或記政治、外交的風云變幻,或記杰出人物的言行品德,都是千古流傳的'敘事名篇。學習本單元,應引導學生領略古人的才華和品德,還可以欣賞和借鑒其敘事的藝術。
學情分析:
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語法把握不準,對于歷史文化、典章制度感到陌生。解決的方法之一是誦讀,之二是積累文言詞語,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把握人物形象。
教法設計:
思考探究法,對比探究法。
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通過人物言行體味人物性格;
2、指導學生學習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
2.延伸討論說話藝術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之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結合注釋疏通文義。
2、指導學生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課堂實錄】。
一、以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導入。
二、重溫故事情節(jié)。
三、分析三個人物形象。
鄭伯--善于納諫、勇于自責。
佚之弧--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救國救民于危難之中的愛國者。
完成教學目標一。
四、對比探究。
列舉鄒忌與齊威王、魏征和唐太宗、比干與紂王的事例,探究勸諫在古今的意義。完成教學目標二。
五、課外閱讀《左傳》中的短小篇章,拓展學生視野。
周維納。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四
1、了解《左傳》的成書過程和基本知識,重點了解其語言特點。
2、掌握文言詞“若”、“說”、“辭”、“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1、積累文言詞語。
2、讀背課文。
一、導入課文,簡介《左傳》。
參見p56注釋,補充:《左傳》是“十三經(jīng)”之一,它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所以被稱作“春秋三傳”?!蹲髠鳌凡粌H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人物的言行,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得當。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
“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薄煲妥稹督?jīng)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紹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有兩事得罪了晉國:其一,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其二,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的是楚國,而此役楚國失敗。
三、學生自讀課文。
閱讀注意點:讀準音,讀順句。
四、串講第一段。
重點講清以下文言詞句:
1、且貳于楚也——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
2、晉軍函陵——軍,名詞動用,駐軍、駐扎。
概括內容:
第1段,寫秦、晉圍鄭。原因:晉國要報復其無禮,與秦沒有多大的利害關系。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但晉是有機可乘的。這就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五、自讀并討論第二段。
重點講清以下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夷贻p時,尚且不如別人。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無能為也已?!荒茏鍪裁戳?。無能:不能夠。已:同“矣”。
3、寡人之過也。——這是我的過錯。是:這。
六、熟讀背誦第1、2段。
七、作業(yè)。
課堂練習。
1、翻譯句子:見“練習二”之1、2。
課后作業(yè)。
1、背誦課文。
3、完成練習三。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五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選自《左傳》,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幅較短。語文實踐、探究主要讓學生理解和分析燭之武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層層深入的說辯藝術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本單元四課文均屬先秦歷史散文,寫人記事生動形象,都表現(xiàn)了人物的論辯才能,學習本單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識和先秦歷史散文的特點外,要著重了解燭之武、文種、鄒忌、觸龍的說辯藝術。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高中文言文學習開好頭。
1,你知道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打鄭國嗎?
讓學生課前閱讀《課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晉之好”和“城濮之戰(zhàn)”的故事,以及《左傳》的有關知識。課堂先由學生或教師講述“秦晉之好”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讀完這文章后,你覺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1,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秦攻鄭,即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
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p>
針對此句教師先補充簡易的秦晉鄭楚四國形勢圖和戰(zhàn)爭的原因:秦晉圍鄭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另外,秦國也要爭奪霸權,秦晉聯(lián)合也就成為必然了。
點撥:a1戰(zhàn)爭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b1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c1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讓學生帶著問題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燭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極力推薦,可是,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臨危受命。
本段的重點在“說”,先讓學生自讀、討論,找出相關的句子,理解內容,再探究說辭的思路和藝術。
(1)“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
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君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經(jīng)過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5)“夫晉何厭之有”至“唯君圖之”,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駐守。燭之武終于說退秦師。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可能。
(2)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的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這時,你覺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體會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燭之武的說辭僅百余字,語言精練,含義豐富。他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退師”,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了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晉文公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鄭伯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既表現(xiàn)了秦伯大度寬容,又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力薦燭之武,也表現(xiàn)了他的深謀遠慮,知人善諫。這些無不閃耀著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
5,就伊拉克問題,讓學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任意一國的大使,去游說另一國家。
著重讓學生掌握說辯藝術,學習古人的智慧。說辯也要學會知己知彼,以退為進,利誘對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推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方引證,推測未來,闡明利害等。
閱讀下面文言文,與課文作比較,進一步了解《左傳》中人物的說辯藝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睂υ?“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睅熯M,次于陘。
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左傳·齊桓公伐楚》)。
點撥: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賦予齊的權力和先君擁有的勢力范圍,認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國有兩大錯誤,認為應該攻打。管仲振振有辭,咄咄逼人。楚國使者委婉迂回,針鋒相對。齊侯既虛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強威脅。屈完先指斥齊侯,再不甘示弱給以回擊。
文,主要讓學生比較雙方問答的側重點、角度、思路,揣摩語言的深層含義,把握語言特點,不必追求統(tǒng)一結論。
2,智慧借鑒:對于文中的人物,要讓學生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學習,不論國家、派別、地位,只要是智慧,對我們有用,就值得去學習和借鑒。因此,有必要對文中每位人物加以思考和探討。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六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1.地位和學情:《燭之武退秦師》是先秦歷史散文《左傳》中的名篇。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它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第一次學習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課標對學文言文的要求。剛踏入高中的學生,古文學習的興趣還有所缺乏,學習的方法還比較單一。如何指導學生學好,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是一個關鍵。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备鶕?jù)課文特點,結合學情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左傳》有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學會人物的精彩語言,學會說話的藝術。
(3)德育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難點:分析燭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勸說過程。打算設計兩個課時。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教學要求“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tǒng)一。確立教法:多媒體課件教學,小組情境討論法,點撥法,講授法。
學法:品讀法,質疑法,探究法。
導入:用ppt演示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整個戰(zhàn)爭的局勢。設立這個情境。讓同學們四個人一組,分別充當秦君,晉君,鄭君以及鄭國大臣,自由發(fā)揮表演,看看臺上的大臣將如何說服秦君。同學們自由發(fā)揮完后,引入一個歷史人物燭之武看他是怎樣勸說的,引出文章標題。
初讀文章,整體感知:首先,這篇文章選自《左傳》ppt上展示相關左傳的文學常識,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讀視頻,ppt上顯示文中難讀易錯的字音字形,讓同學們邊聽邊標注在書上,大家再齊讀一遍文章。
再讀文章,理解大意:讓大家自由朗讀,對照課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點四個同學起來翻譯全文的四個自然段,根據(jù)大家的情況加以糾正,同時點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文言句式,文言虛詞這些基礎知識。
理清思路,深入解讀:提出以下問題。
(4)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體現(xiàn)了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
(5)通觀全文,你認為燭之武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燭之武是個綜合人才:1、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叭羰範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2、勇士。兩方交戰(zhàn),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辯士。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fā)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xiàn)了他的“辯士”形象?!稗q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5.課后作業(yè):讓同學們對文章中的文言知識點進行整理,背誦全文以及重點實詞的意思。
通過這篇的學習,大家對學習高中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把握,掌握了一些文言的基本知識,燭之武的勸說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辭令,短短125個字,卻說了五層意思,說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最后說服秦君避免了戰(zhàn)爭,可見說話藝術是多么的重要,大家再日常交際中也可以多學學燭之武,站在對方的立場說服對方也方便自己。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七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jié)。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2、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八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初中已學過《曹劌論戰(zhàn)》,對《左傳》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時安排3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采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九
例如:三寸之舌,妙語,巧施反間計等。
請用簡潔的文字概括各段內容。(每段用四個字概括)。
例如:第一段:秦晉圍鄭。第二段:臨危受命。第三段:說退秦師。第四段:迫晉退兵。
二、整體感知。
1.點撥關于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龂尽の褐尽ね趺C傳。
“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薄巍ぶ祆?。
“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薄濉ひω尽冻郀?。
“不動筆墨不讀書。”——古語。
2本段的中心是燭之武說秦君,說辭僅125個字,可以分為幾層?(五層)。
鄭既知亡敢煩執(zhí)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其害)[錯事可見][利害之辨]。
君為晉賜朝濟夕設(其德)[史事可證][恩仇之鑒]。
東封西肆闕秦利晉(其意)[禍事可測]。
提示:春秋無義戰(zhàn)。所有的戰(zhàn)爭出發(fā)點為“利”。燭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三、以下分析供參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晉國圍攻鄭國,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秦國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秦晉同屬于一個軍事集團的,他們之間有盟約關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撈一把,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個原因中,第二個原因是主要的,燭之武看準了這一點,緊緊抓住了秦穆公的這一心理,單刀直入:“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作為鄭國的子民,先講自己國家的處境“既知亡矣”,隱含意思是說鄭國滅亡是既定的事實,所以也無法考慮鄭國的利益了,但鄭國的土地最后被秦國還是晉國得到呢?這還是個未知數(shù)。燭之武從這點做文章,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不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還贏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通過讓步假設推理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穆公動心;“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希望秦穆公為了秦國的利益不受損害而放棄圍攻鄭國的計劃,言辭懇切,從而堅定秦穆公與晉國毀約的決心。
(2)以“害”巧析形勢。
一從現(xiàn)實狀況來看,“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编嵧龊蟮那闆r如何呢?如果秦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越國以鄙遠”,是很難辦到的,即使辦到了,也是不好統(tǒng)治的;如果晉國得到了鄭國的土地,“鄰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話,亡鄭只能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沒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二從發(fā)展來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以晉的貪得無厭,讓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險的存在,從而快速作出決策,否則貽害無窮。燭之武說辭切中要害,強而有力,且用反問句來加以突出強調,真是氣勢凌厲,銳不可當。
(3)以“史”巧施離間。
燭之武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
燭之武對秦晉兩國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見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鄭國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勢的同時,始終不忘離間兩國關系。如果說在“亡鄭”還是“舍鄭”的利害分析上,燭之武的挑撥離間還是隱性的話,那么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指出晉的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共事,則是赤裸裸地挑撥秦晉關系,以“夫晉,何厭之有?”把火燒得更旺,不僅使秦穆公覺得枉費心機,又頓感危險將至。燭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真是妙哉!
燭之武游說的成功還取決于語言的.得體。一個面臨亡國之危的小國使臣,面對大國的君主,本是求人,卻能夠不卑不亢,從容辭令,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語重心長,迫使對方就范??芍^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有體,從而出色完成了游說使命。
燭之武充分陳述了秦晉鄭之間的三角利害關系,準確、深刻而又獨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滅掉鄭國對秦并沒好處:“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倍遣粶玎崌鴮η匾矝]壞處:“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三是晉國的信義有問題:“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彼氖菚x國最有野心,擴張稱霸,是晉國的本質:“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觀燭之武之論,由“若”、“且”、“夫”三字連貫起來的四層意思,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相生,如早春的驚雷,醒腦益智,又如搏擊的雄鷹,敏捷有力。這四層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給對方以有力的沖擊。一番議論之后,秦穆公是如撥云霧見青天,不但不再圍攻鄭國,反而命令三位將領留守下來。秦晉聯(lián)盟出現(xiàn)裂痕,兩國關系從此漸行漸遠。三年之后雙方在崤山正面交鋒,秦軍三位主帥被俘,士卒無一生還。歸結起來,燭之武的成功之處在于,恰當?shù)匕盐樟水敃r當?shù)氐膰?、人情,準確地利用了對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燭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導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軍萬馬也不過彈指一揮間的問題,他的自信來源于對當時國際形勢的洞悉,他的智慧當在眾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說理透徹,他從容不迫,超然淡靜,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實在是世俗世界生長出來的一株仙花奇草,異香滿面,清爽可人。
四、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
1.你最欣賞燭之武哪一點?
如文章第1段寫國難當頭,燭之武不顧年邁體衰,愿受君命,出使秦營,危難之際——“義”
“夜縋而出”——“勇”
面見秦君,一番慷慨陳辭,言簡意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點?
燭之武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說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寫。佚之狐的推薦、鄭伯的自責,退秦師的事實,都從側面烘托了這個人物。
3.燭之武這一人物形象給我們什么啟示?
五、布置作業(yè)。
根據(jù)課文內容擬幾幅對聯(lián)。
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燭之武;
秦伯知難而退明時務,晉侯窺利則趨失盟友——秦伯和晉侯;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稜T之武退秦師》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且新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要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1、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
2、參照注解,動口動腦,培養(yǎng)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
a、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并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b、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師恰當?shù)奶嵘龑?,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課文內容。
c、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1、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誦讀法、討論探究法。
3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1.課前預習指導。
(1)借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課時。
要點:熟讀文章,以檢查預習的方式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故事發(fā)生背景。
一、導入設計: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惫磐駚?,有多少志存高。
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看看燭之武究竟做了什么樣的事,讓他可以名垂千古。
二、解題。
文題已經(jīng)向我們概述了文章大意,講述了燭之武智退秦師的事。其中,退是使動用法,意為使…..退。那么,燭之武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退秦師的?他是用什么辦法退秦師的?結果如何呢?(共同研讀)。
三、內容詳解。
1、檢查同學誦讀,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指出下列讀音正誤)。
3、秦、鄭結盟,晉文公被迫退兵)。
2、檢查部分文句翻譯,幫助學生理清層次。
a、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c、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e、(晉文公)亦去之。
請學生在此基礎上概括總結文章脈絡:
秦晉圍鄭——燭之武臨危受命——--燭之武退秦師——-晉師撤離。
3、結合背景,簡介秦晉圍鄭形勢圖,解決學生疑難問題。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背景補充: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鄭呢?因為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
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欲望,于是秦晉聯(lián)合也就必然了。
四、聽錄音,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自讀、領讀等)讀三遍。
五、課后作業(yè)。
熟讀課文。
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現(xiàn)象。
六、板書設計。
秦晉圍鄭—危在旦夕。
晉亦去—轉危為安。
七、課堂小結。
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難之際的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文章贊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
八、教學反思。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一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1、理解并概括幾個人物的性格。
2、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對燭之武的說辭作出自己的評價。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要求。
1、給生字注音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二:導入新課。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三:檢查預習。
1、注音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左傳》是我國第一部體史書,傳說是春秋末年所著,由于它是對史書《》所作的傳注,所以又稱《》,初中我們曾學過其中的《》,出自其中的成語有。
四:誦讀課文。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五:解釋字詞。
1、且貳于楚也2、晉軍函陵。
3、師必退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10、亦去之。
六:翻譯語句。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七:自主研讀。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理解課文。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伯:直截了當。
燭之武:迂回曲折。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結合課文內容分析本文結構特點。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三:結合原文語句分析燭之武的形象。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四、自由誦讀,檢查背誦;完成練習三。
五、知識積累。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b: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淺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
越國以鄙遠邊境、邊邑。
六、閱讀遷移。
孫權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毕戎鞑宦?。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二
知識目標:
1.了解《左傳》有關知識,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在課文中的用法。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著重討論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理由。
3.熟讀全文,賞析燭之武的說辭,并在此基礎上體會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氣勢。
能力目標:
1.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和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對燭之武這個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點理解歸納“貳,軍,辭,鄙,敢、濟,肆,闕,與”和“若,說,微,之”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左傳》的語言特點。
教時安排:2教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運用多種形式朗讀,教師誦讀,學生自讀,學生領讀等,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問答法。在教學過程中,多設題,巧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維。
3.拓展閱讀法。適當補充《讀本》中或《左傳》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學生的閱讀面,?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設想:。
1.借助多媒體課件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誦讀———理解———研析,著重討論燭之武如何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師。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三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7)標題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最后還要寫晉侯那段話呢?
學生提問后,抓住重點,講解第三段,如果學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內容,那么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據(jù)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用原文回答問題,讓學生再熟悉一遍課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介紹當時秦晉鄭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爭局勢,讓學生明白燭為什么說越國以鄙遠就會使鄰之厚,而君之薄。再說歷史史實對秦伯會有何觸動等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深意。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四
1、掌握實詞:若、鄙、說、辭、知等,虛詞:之、以、于等。了解相關文學常識。
2、能理解課文內容、層次結構和人物形象。
3、背誦課文。
在掌握字詞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以誦讀、討論、練習為主。
兩課時。
投影儀。
1、給生字注音2、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第一教時)。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币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今天我們要學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1、注音貳、汜、佚、縋、說、戍、敝、共、逢、闕。
2、填空。
1、老師范讀。
2、學生齊讀。
3、自由誦讀。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師必退。
4、今急而求子。
5、夜縋而出。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既東封鄭。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失其所與。
10、亦去之。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矣。
2、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4、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先自己對照注釋研讀課文,對難解之處相互討論,然后集中提問,老師解疑。
(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一到兩遍)。
1、秦晉為何圍鄭?(用原文回答)開篇交待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結: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埋下了伏筆。
2、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語句回答)。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語句回答并作分析)。
4、鄭伯說服燭之武使秦和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有何異同?
同:都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出發(fā)。
異:鄭伯:直截了當。
提:(1)略。
(2)都以本國利益為中心。
(3)從中可以看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現(xiàn)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國轟炸我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是對我國主權的公然挑釁和侵犯,而我國政府沒有感情用事,而是從根本利益出發(fā),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這一事端是完全正確的。(此題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提示小結:組織嚴密,曲折有致,首尾呼應。
提示:愛國,睿智超群,能言善辯。
(以上兩個問題可稍作討論,不必深入探討。)。
1、找出本文中之、于、以的不同用例,并解釋,然后再找出以前所學課文中與此相同的例句。
例a: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之b:是寡人之過也助詞,的。
c:子犯請擊之代詞,指秦軍。
d:唯君圖之指示代詞,這件事。
a: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b: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c: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d: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找出本文和以前所學課文中實詞“鄙、若、知、說、辭”的用例,并解釋。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淺陋。
鄙:蜀之鄙有二僧邊境、邊邑。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鄙陋。
越國以鄙遠邊境、邊邑。
孫權襲荊州(公元219年,孫權派呂蒙襲荊州殺關羽),先主(劉備)大怒,欲討權。云(趙云)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竊取帝位),當因(順應)眾心,早圖關中(泛指函谷關以西一帶),據(jù)河(黃河)渭(渭河)上游以討兇逆(叛逆,指曹魏勢力),關東(函谷關以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放在一邊)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毕戎鞑宦?。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
討論:趙云的話有道理嗎?先主為何不聽?結果怎樣?這對你有何啟示?
教學說明:
筆者以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必須堅持以下三點:一是多讀多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材料,增強文言語感;二是抓住字詞,新舊聯(lián)系,建立文言絡;三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其學習的主動性,切忌死填硬灌。本文的教學即如是。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五
1、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內容。
2、鑒賞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
1、積累文言常用詞,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
2、在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借鑒寫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探究。
二課時。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讀準字音,斷準句子。
2、結合注釋,再讀全文,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字、詞、句)。
3、初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概括段落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4、閱讀相關資料。
(1)作家作品《左傳》及其藝術特色。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jīng)”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2)背景介紹。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zhàn),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新課導入。
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通讀課文。
范讀正音,注重重點字的讀音,句子的點讀。
學生齊讀一次。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語法等文言基礎知識。
1、讓學生讀第一段。
明確重點字詞:貳、軍。
句子:以其無禮于晉。
2、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二段,教師提問題。
學生回答、點評,明確重點詞、句子。
3、集體朗讀第三段,教師講解,引導背誦。
實詞:鄙、厭、說等略。
4、學生朗讀第四段,師生共同疏通文意,落實文言知識。
5、指導學生誦讀全文,增強語感,進一步熟悉課文,試著背誦。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翻譯全文,歸納語言現(xiàn)象。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3、積累文言知識。
4、把握故事情節(jié),注意人物語言。
一、再讀課文,分析導入。
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沒有永恒的盟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贝苏Z用來詮釋這篇課文的內涵及其恰當。
二、理清故事情節(jié),進行整體把握。
第一段:秦晉圍鄭(指出圍鄭的原因)。
第二段:臨危授命。
1、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參考答案:側面表現(xiàn)燭之武的才能。
2、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學生作答)。
明確:這篇文章對燭之武的善于辭令,寫得極為出色。他去說服秦伯,雖然目的是求和,但決不露出一點乞憐相。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頭頭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說辭里處處為秦著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悅誠服,不僅答應退兵,而且助鄭防晉。
(1)處處為秦著想。
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說:“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于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來表明為秦著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著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著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币焕缓?,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
(2)充分利用秦晉的矛盾。
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系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著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后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銳化。由于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說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于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退晉。
第四段:迫晉退兵。
燭之武的形象:(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四、拓展思考。
學生聯(lián)系全文,概括本文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
(1)伏筆與照應。
(2)波瀾起伏。
(3)詳略得當。
五、課堂小結(學生總結)。
六、作業(yè)。
結合本文的敘事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記敘文,字數(shù)不限。
情節(jié)發(fā)展:秦晉圍鄭臨危授命說退秦師晉軍撤離。
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詳略得當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六
過程: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采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xiàn)象了。
后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后補充。
學生此環(huán)節(jié)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說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過程: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容進行提問。
(1)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么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7)標題是燭之武退秦師,為什么最后還要寫晉侯那段話呢?
2.講解第三段。
學生提問后,抓住重點,講解第三段,如果學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內容,那么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根據(jù)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用原文回答問題,讓學生再熟悉一遍課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詳細介紹當時秦晉鄭的地理位置和戰(zhàn)爭局勢,讓學生明白燭為什么說越國以鄙遠就會使鄰之厚,而君之薄。再說歷史史實對秦伯會有何觸動等等,讓學生明白文章深意。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jù)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完全放開,由學生自由分析秦伯、晉侯、鄭伯、佚之狐形象,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先由小組長收集各成員的意見,然后宣讀,接著各小組互相補充、反駁對方觀點。課堂進入了辯論時間,比較精彩,可惜很多不記得了。
大概記得這么幾個片段:
有學生說鄭伯知錯能改,有反對聲音,說鄭伯并不是知錯能改,而是在危急關頭,迫不得已才這樣做。
有學生說鄭伯沒有主見,單憑佚之狐一句話,就馬上去見燭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見他糊涂。反對:從下文可見燭之武很有能力,說明他還是知道燭是個人才的,不能說他沒有主見。
有學生說鄭伯親小人遠賢臣。反對,如果這樣,佚之狐也是小人嗎?又辯:如果不是這樣,燭之武這樣的人才為什么不能早點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較會處世。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七
1.先由學生就不懂的字詞提出疑問,學生大概提了這些:
(1)“今急而求子”不懂。
(2)“若舍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君知其難也”
(5)“何厭之有”
(6)“與鄭人盟”
……。
2.老師講翻譯方法,學生根據(jù)方法與老師一起翻譯。
告訴學生采取直譯方法,一一對應,可以組詞,組詞不行就要考慮是否活用現(xiàn)象了。
后來學生翻譯還算順利。
3.逐段翻譯。
學生在理解了個別字詞的基礎上,自行翻譯文段,老師最后補充。
學生此環(huán)節(jié)做得比較好,雖然有些小問題,但是總體來說是好的。
第一課時大體如此。
第二課時。
1.學生在弄通字詞基礎上,就文章深層內容進行提問。
(1)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燭之武能勸退秦王?
(2)為什么燭年輕時沒有得到重用?
(3)為什么要“夜縋而出”?
(4)為什么要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5)為什么秦伯開始輕信晉侯?秦伯是不是很無知?
(6)為什么秦伯最后“與鄭人盟”?他難道開始沒有想到嗎?
……。
2.講解第三段。
然后分析課文第三段。
學生說出燭退秦理由(原文)。
總結理由分別從哪個角度去說的。
亡鄭——舍鄭——亡鄭。
再依次分析。
第三課時。
分析燭之武形象,由學生分析。
要求學生根據(jù)書本來分析形象,學生分析得比較好。
第四課時。
大概記得這么幾個片段: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設計篇十八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文言文的第一,選自《左傳》,語言淺顯,內容生動有趣,情節(jié)波瀾起伏,幅較短。語文實踐、探究主要讓學生理解和分析燭之武善于抓住對方的心理、委婉曲折、層層深入的說辯藝術以及文章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本單元四課文均屬先秦歷史散文,寫人記事生動形象,都表現(xiàn)了人物的論辯才能,學習本單元,除了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識和先秦歷史散文的特點外,要著重了解燭之武、文種、鄒忌、觸龍的說辯藝術。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高中文言文學習開好頭。
1,你知道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攻打鄭國嗎?
讓學生課前閱讀《課本》中的《重耳之亡》,了解“秦晉之好”和“城濮之戰(zhàn)”的故事,以及《左傳》的有關知識。課堂先由學生或教師講述“秦晉之好”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讀完這文章后,你覺得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1,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秦攻鄭,即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
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p>
針對此句教師先補充簡易的秦晉鄭楚四國形勢圖和戰(zhàn)爭的原因:秦晉圍鄭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另外,秦國也要爭奪霸權,秦晉聯(lián)合也就成為必然了。
點撥:a1戰(zhàn)爭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b1圍鄭原因:“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系不大———秦可以爭取。c1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扎———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2,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
讓學生帶著問題找出原文的句子,然后分析探究。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對燭之武十分了解和信任,極力推薦,可是,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滨r明地流露出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chǎn)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xiàn)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樱枪讶酥^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毕惹鹱载?,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于是,燭之武只得“許之”,臨危受命。
3,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本段的重點在“說”,先讓學生自讀、討論,找出相關的句子,理解內容,再探究說辭的思路和藝術。
(1)“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lián)盟的虛偽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
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lián)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3)“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上一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xù)挑撥秦、晉關系,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君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君之所知也”,在經(jīng)過一番拉攏引誘后,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
(5)“夫晉何厭之有”至“唯君圖之”,從歷史說到現(xiàn)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駐守。燭之武終于說退秦師。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可能。
(2)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的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5)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4,這時,你覺得文中哪些方面值得你欣賞?
體會所表現(xiàn)的人物的語言藝術和閃耀出的智慧。燭之武的說辭僅百余字,語言精練,含義豐富。他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退師”,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了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和智慧。另外,晉文公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鄭伯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后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既表現(xiàn)了秦伯大度寬容,又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力薦燭之武,也表現(xiàn)了他的深謀遠慮,知人善諫。這些無不閃耀著古人的智慧光芒,都是值得我們欣賞和學習的。
5,就伊拉克問題,讓學生假定自己是伊拉克、德國、法國、俄羅斯、美國任意一國的大使,去游說另一國家。
著重讓學生掌握說辯藝術,學習古人的智慧。說辯也要學會知己知彼,以退為進,利誘對方,推知心理,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層層推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多方引證,推測未來,闡明利害等。
閱讀下面文言文,與課文作比較,進一步了解《左傳》中人物的說辯藝術。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牛馬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睂υ?“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睅熯M,次于陘。
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鼻昙爸T侯盟。(《左傳·齊桓公伐楚》)。
點撥:管仲先借周召康公賦予齊的權力和先君擁有的勢力范圍,認為可以攻打;再直接指出楚國有兩大錯誤,認為應該攻打。管仲振振有辭,咄咄逼人。楚國使者委婉迂回,針鋒相對。齊侯既虛情假意,又炫耀武力,恃強威脅。屈完先指斥齊侯,再不甘示弱給以回擊。
文,主要讓學生比較雙方問答的側重點、角度、思路,揣摩語言的深層含義,把握語言特點,不必追求統(tǒng)一結論。
2,智慧借鑒:對于文中的人物,要讓學生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學習,不論國家、派別、地位,只要是智慧,對我們有用,就值得去學習和借鑒。因此,有必要對文中每位人物加以思考和探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30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