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優(yōu)秀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9 07:49:18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優(yōu)秀19篇)
時間:2023-11-19 07:49:18     小編:雅蕊

教案的編寫應該細致入微,在教學過程中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如何編寫一份針對性強、結構合理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使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一

(共七章19節(jié),課堂實驗2個,課后實驗2個,探究實驗2個,模型建構2個)。

第1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第1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一)(課堂實驗:性狀分離比的模擬)第2節(ji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第3章基因的本質第1節(ji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第2節(jié)dna分子的結構(模型建構:制作dna雙螺旋模型)第3節(jié)dna的復制。

第4節(jié)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探究實驗: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

第4章基因的表達第1節(jié)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第2節(jié)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第3節(jié)遺傳密碼的破譯(選學)。

第5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第1節(jié)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

第2節(jié)染色體變異(課后實驗:低溫誘導植物體細胞數(shù)目的變化)第3節(jié)人類遺傳病(課后實驗:調查人群中的遺傳?。?/p>

第6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第1節(jié)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第2節(jié)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第7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第1節(jié)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

第2節(jié)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探究實驗:自然選擇對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二

知識與技能:

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shù)的概念;能說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shù)過程中染色體形態(tài)數(shù)目發(fā)生一系列規(guī)律性變化,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guī)律的。

重點:

1.減數(shù)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shù)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各時期的特點并播放有絲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后代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shù)而非有絲。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減數(shù)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shù)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后繼續(xù)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shù)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jù)有絲的知識發(fā)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shù)次間期精原細胞變?yōu)槌跫壘讣毎麜r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了解染色體數(shù)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時的動態(tài)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shù)次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后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后期染色體發(fā)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shù)第二次?染色體數(shù)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shù)第二次。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因此減數(shù)無細胞周期。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shù)全過程,加深對減數(shù)過程的理解。

之后提問:什么是減數(shù)?學生分析進行減數(shù)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shù)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yè),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減數(shù))的過程與特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三

我有一個夢想》是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氣勢昂揚的演講稿。20世紀50到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現(xiàn)象仍然十分嚴重。從中可見,本文體現(xiàn)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則是教師應該重點推敲的內容,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四

這篇課文可講的東西實在是太多,而時間只有一節(jié)課,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講,那么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把切入點放在本文體現(xiàn)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上,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2.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良好的師生關系相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總是積極地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次開課,聽課的老師很多,學生難免有些緊張,所以一開始我播放了學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haveadream,緩和氣氛,活躍課堂,并自然而然地導入到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帶領學生進入課文的探究學習中。

3.把教師的“給”變成學生的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是今后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這堂課,我雖然設計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歸納方法,但教師“給”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

追求永遠在路上,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成熟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五

教材分析:

本小節(jié)主要講述了dna分子的結構,關于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展示dna分子的結構模型。而且教材在概述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后,安排了一個“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實驗,以加深學生對這一結構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dna分子基本組成單位的化學組成。

2.概述dna分子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和對dna分子直觀結構模型的觀察來提高觀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2.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激發(fā)獨立思考,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dna的結構學習,探索生物界豐富多彩的奧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教學難點:

分子的雙螺旋結構。

難點突破方案:

1.用直觀模型進行教學。

2.用多媒體課件顯示dna分子結構組成的動態(tài)過程。

3.總結典型堿基計算規(guī)律,配合習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教具準備:

分子的直觀結構模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前面我們通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學習,知道dna分子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能使親代的性狀在子代表現(xiàn)出來。

那么dna分子為什么能起遺傳作用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對dna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那么我們今天就首先來學習dna分子的結構。

dna分子的結構教案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習過的dna的相關內容。

1.名稱:dna又叫脫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具有雙鏈結構。

2.組成元素:c、h、o、n、p。

3.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如下圖)。

組成脫氧核苷酸的含n堿基:a、t、g、c,堿基不同則脫氧核苷酸的種類不同。

二、dna分子的結構(該部分主要通過課件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

介紹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了著名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簡介沃森和克里克的發(fā)現(xiàn)過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不斷探求新知識和合作的精神)。這為合理地解釋遺傳物質的各種功能奠定了基礎。

分子的結構。

提出者: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

結構:雙螺旋結構。

2.脫氧核苷酸組成dna分子的過程。

具體過程用ppt展示。

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1).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排列在內側。

(3).dna分子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成堿基對,堿基配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堿基a與t、g與c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叫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三dna分子的結構特性。

1.多樣性:由于堿基排列順序不同,所以dna分子有多樣性,由n對堿基組成的dna分子中,dna分子的種類為4n.

2.特異性: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堿基順序。

3.穩(wěn)定性: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后用氫鍵連接兩條鏈,所以具有穩(wěn)定性。

教學總結。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行總結、概況!

課下作業(yè)。

完成學案上相應習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六

1.描述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說明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3.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內環(huán)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教學難點。

(1)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

(2)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章引入讓學生閱讀章引言并體會內環(huán)境的重要性。

〔板書〕第1節(jié)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

〔節(jié)引入〕以“問題探討”引入,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師提示〕1.圖1中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中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

2.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huán)境中。兩者生活環(huán)境的相似之處是:都是液體環(huán)境;不同之處是: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環(huán)境中;與外界環(huán)境相比,血漿的理化性質更為穩(wěn)定,如溫度基本恒定等。

〔問題〕以“本節(jié)聚焦”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體細胞生在細胞外液。

體液——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tǒng)稱為體液。

細胞內液。

(存在于細胞內,約占2/3)。

1.體液血漿。

細胞外液組織液。

(存在于細胞外,約占1/3)淋巴等。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shù)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環(huán)境。

2.相同點:它們都屬于細胞外液,共同構成人體內環(huán)境,基本化學組成相同。

不同點:(1)在人體內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細胞種類不同:存在于組織液中的是體內各組織細胞,存在于血漿中的是各種血細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細胞等;(3)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如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很少。

3.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切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而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shù)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經淋巴循環(huán)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板書〕2.

內環(huán)境——有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叫做內環(huán)境。

三、細胞外液的成分。

〔資料分析〕有學生分析并回答,老師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學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和無機鹽離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蛋白質(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脂質(如各種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膽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還含有氣體分子(主要是氧氣和二氧化碳)、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各種激素、其他有機物(如維生素)等。

+、cl-含量較多。它們的作用主要是維持血漿滲透壓。

4.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

5.提示:如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tǒng)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huán)運輸?shù)饺砀魈帯_M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內環(huán)境中。二氧化碳通過血液循環(huán)被運輸?shù)椒?,通過呼吸系統(tǒng)排出體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腎臟通過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書〕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度。

〔旁欄思考題〕。

提示:哺乳動物的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shù)為0.9%的nacl溶液,這樣的溶液所提供的.滲透壓與血漿等細胞外液的滲透壓相同,所以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shù)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

〔板書〕四、內環(huán)境是細胞與外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思考與討論〕學生討論后回答,師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來自于食物,不需要經過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主要來自于食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糖類和蛋白質是兩類大分子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tǒng)的消化,分解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質在小腸內經主動運輸進入小腸絨毛內的毛細血管中,經血液循環(huán)運輸?shù)饺砀魈幍拿氀苤校偻ㄟ^物質交換過程進入組織液和淋巴。

2.提示:細胞代謝產生的co2與h2o結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發(fā)生下列反應:

co2+h2oh2co3h++hco3-。

hco3-通過與細胞外的陰離子交換到達細胞外液,即組織液、血漿或淋巴中。主要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

3.提示:人體具有體溫調節(jié)機制以保持細胞外液溫度的恒定。詳細內容可參考教材第2章關于人體體溫調節(jié)的內容。參與體溫調節(jié)的器官和系統(tǒng)有皮膚、肝臟、骨骼肌、神經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

4.提示: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主要通過皮膚分泌汗液,泌尿系統(tǒng)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統(tǒng)的呼氣這三條途徑來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排泄途徑為主。例如,血漿中的尿素主要通過腎臟形成的尿液排出體外。血漿中的co2通過肺動脈進入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壓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壓,co2就從血液中向肺泡擴散,再通過呼氣運動將其排出體外。

〔小結〕略。

〔作業(yè)〕課后習題一二題。

〔提示〕1.c。2.b。3.b。

4.毛細血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的直接生活環(huán)境是淋巴和組織液。

拓展題。

(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七

(共六章21節(jié),實驗8個,探究實驗4個,模型建構1個)。

第一章:走進細胞。

1、從生物圈到細胞。

2、細胞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實驗: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第二章:組成細胞的分子。

1、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2、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3、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實驗: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4、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5、細胞中的無機物。

第三章:細胞的基本結構。

1、細胞膜——系統(tǒng)的邊界(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細胞器——系統(tǒng)內的分工合作(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3、細胞核——系統(tǒng)的控制中心(模型建構:嘗試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模型)。

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1、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ㄌ骄繉嶒灒禾骄恐参锛毎奈褪?/p>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3、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p>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1、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探究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2、細胞的能量通貨——atp3、atp的主要來源——細胞的呼吸(探究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4、能量之源——光與光和作用(實驗: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探究實驗:探究環(huán)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

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

1、細胞的增殖(實驗: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shù)年P系。

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2、細胞的分化。

3、細胞的衰老和凋亡。

4、細胞的癌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八

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導入:近年來,關于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其中細胞的分化與生物發(fā)育有密切關系,細胞的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的癌癥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下面我們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一)細胞的分化概念和意義。

提問: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fā)育起點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問: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絲分裂。)。

提問:有絲分裂后,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問: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呢?(要求學生舉例回答。)。

提問:細胞分化在什么時候達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問:細胞分化的結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

(概括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引出細胞的全能性。)。

(二)細胞的全能性。

進述:觀察植物細胞培養(yǎng)完整植株示意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胡蘿卜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fā)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fā)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三)細胞的癌變。

講述:討論第二個問題——細胞的癌變,癌細胞幾乎人人都有,這并非危言聳聽,病理學家經過大量尸體解剖和病理檢查后發(fā)現(xiàn),死亡原因雖然不同,但幾乎每個人的體內都能檢出癌細胞。只不過絕大多數(shù)人體內癌細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腫。

提問:常聽說的癌癥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白血病、食道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問:癌癥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癥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據(jù)最新的統(tǒng)計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fā)現(xiàn)的腫瘤病人約100萬左右,在全球因為癌癥,每年奪去大約600萬人生命,并把1000萬人置于死亡邊緣。隨著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腫瘤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種類?(回答:物理的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種腫瘤病毒。)。

提問:癌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總結癌細胞及其特征,人體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以及預防癌癥的三級防治措施。

(四)細胞的衰老:細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學生閱讀"細胞的衰老"。

提問:人體頭發(fā)變白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問:那么如何使變白的頭發(fā)再變黑呢?(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發(fā)等。)。

講述:總結細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細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發(fā)對人體的危害等加以解釋。

小結:要求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細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征、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和癌細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癥的預防,了解細胞衰老的特征和細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九

本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jié),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jié)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xiàn)象和伴性遺傳規(guī)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系,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jié)《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一)知識目標。

1.掌握伴性遺傳的概念以及伴性遺傳的特點。

2.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guī)律。

(二)能力目標。

1.運用資料分析,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特點,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伴性遺傳傳遞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人類紅綠色盲癥的小故事,學習科學家——道爾頓勇于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并且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公之于眾的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

2.通過紅綠色盲家系圖譜的分析,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工作學習態(tài)度。

3.在了解常染色體遺傳及伴性遺傳的基礎上,使學生理解近親婚配對人口素質產生的危害,更好的理解國家為何要禁止近親結婚。

(一)教學重點。

1.遺傳系譜圖的識別和判斷。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遺傳的特點。

教學重點及解決辦法。

(二)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總結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guī)律。

教學難點及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分析色盲遺傳圖解,根據(jù)各種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隱性遺傳的一般規(guī)律。

教法: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探索性學習,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根據(jù)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現(xiàn)實情況,確定本節(jié)教學模式:“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創(chuàng)設的情境有:故事,圖片資料,系譜資料及問題情境等.每一種情境,都包含有“矛盾沖突事件“,即與學生原有的經驗相矛盾的事件,激發(fā)主動探索的欲望.

學法: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導入:在學習《基因在染色體上》解釋摩爾根試驗中,學生已經開始學習有關伴性遺傳的知識,因此,在開始進入本課題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啟發(fā)學生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說明了說明?(薩頓的假說——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什么染色體上?(性染色體——x染色體上)。

果蠅紅眼和白眼性狀的遺傳與前面所學的其他性狀的遺傳有什么不同之處?(果蠅眼色的遺傳與性別相關聯(lián))。

在這基礎上,教師可導出“伴性遺傳”的概念——控制某種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也就是說總是和性別相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就叫做伴性遺傳。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然后導出:通過研究紅綠色盲來學習伴性遺傳特點是本節(jié)課的主干線,為了了解人類紅綠色盲,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幾幅有關測試紅綠色盲的圖片,讓學生判斷一下自己是否屬于色盲患者,并簡要指出紅綠色盲對于人類本身造成的危害,引出人類紅綠色盲的發(fā)現(xiàn)過程。

教師講述:在我國,男性患者的比例高達7%,而女性患者只有0.7%,為什么男性色盲的發(fā)病率遠大于女性呢?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習新課。

新課學習。

1.簡單地介紹人類紅綠色盲癥的發(fā)現(xiàn)過程,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材呈現(xiàn)的英國著名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fā)現(xiàn)紅綠色盲的過程十分生動,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很好的情感教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

1.教材內容分析。

《遺傳與進化》一書是以人們對基因的發(fā)現(xiàn)、研究和應用歷程,即遺傳學發(fā)展史為主線編寫的。第一章《遺傳因子的發(fā)現(xiàn)》隸屬于“基因的發(fā)現(xiàn)”部分;“基因的研究”部分有第二章《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質》、第四章《基因的表達》和第五章《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基因的應用”部分包括第六章《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由此可見,教材的編排不僅符合課標中“倡導探究性學習”的理念,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本質、現(xiàn)象”的認知規(guī)律。

1.1本章概述。

1.1.1本章地位。

結合《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要求和教科書內容編排的順序,本文確定出本章的地位有:

(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隸屬于人教第2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

(3)本章有關減數(shù)分裂的內容與《分子與細胞》。

第六章有關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的內容有聯(lián)系;

(4)是本模塊“基因研究”部分的首章內容,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

1.1.2本章作用。

與上同理,本文確定出本章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即生物通過生殖和遺傳。

實現(xiàn)生命延續(xù)和種族的繁衍,通過進化形成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實現(xiàn)生命的發(fā)展。在本章中,選取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內容,目的在于揭示生命延續(xù)的細胞學基礎;學生再次體驗觀察―提出假說―實驗驗證的科學思想方法,領略科學家嚴謹求證的科學態(tài)度和大膽假設、富于想像的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

1.1.3本章知識體系。

本章是針對“基因在細胞中有沒有物質基礎?孟德爾提出的遺傳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質實體?如果是,有存在于細胞的什么位置?”等問題,按照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體上、伴性遺傳的順序編寫,正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展的歷程。因此,本章知識體系為(圖1):

圖1。

1.2各節(jié)內容分析《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知識體系。

1.2.1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

本節(jié)包括“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兩小節(jié),由于在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染色體行為和數(shù)目的變化,因而,第1節(jié)的“問題探討”部分是從比較“果蠅配子和體細胞的染色體差異”開始的。結合教材的內容及布局,本節(jié)知識有以下特點:

減數(shù)分裂:

思考題”幫助學生對精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其中在“圖2、2”的中央羅列出了“減數(shù)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分裂的主要特征”。有了精子的形成過程作基礎,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就可以介紹得比較簡略,教科書也借“圖2、4”介紹了卵細胞形成的部位,隨后用比較法敘述了卵細胞形成過程與精子形成過程的不同點,并配以圖解(圖2、5),最后用“圖2、6”對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除此,本小節(jié)還用黑體字將重要知識標出,以示重要,如減數(shù)分裂、聯(lián)會的概念,四分體,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發(fā)生的時期等,用圖2、3幫助學生理解“交叉互換”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幫助學生對本小節(jié)知識的鞏固。

受精作用:

本小節(jié)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通過建立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變化的模型,模擬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數(shù)目及主要行為的變化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體組合的多樣性。另一個是受精作用的過程、實質和意義,教材中在借助文字詳細闡述的同時,還用“圖2、7”展示了受精過程的開始,用黑體字標示了受精作用的實質,最后教材用“技能訓練”部分加強學生對精原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理解,同時注重對學生識圖和作圖能力的培養(yǎng)。

1.2.2基因在染色體上。

科書采取問題串的形式,并結合相關實驗圖解,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逐步揭開遺傳的奧秘,最終證實基因的確位于染色體上,同時,還用小號楷體字介紹了“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將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的進展,并配以彩色圖片,這一內容不要求學生掌握,只是為了拓展學生視野。最后,教科書用黑體字標注了“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同時,由于dna與染色體也是存在著明顯的平性關系,因而教材在“技能訓練”部分,采用了類比推理的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對dna與染色體的關系,這樣便于今后對“dna和染色體關系”的講解與學習。教材不僅給出了一定的練習題,還在“科學家的故事”欄中對摩爾根進行了簡單介紹。

1.2.3伴性遺傳。

紅綠色盲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學生比較熟知、比較感興趣的兩大伴性遺傳病,因此,該教材在“問題探討”部分,從這兩種遺傳病的病癥入手,讓學生討論這兩種遺傳病,為什么在遺傳表現(xiàn)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lián),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lián)的表現(xiàn)又不相同?由此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并且概念用黑體字標識。教材在“伴性遺傳的特點”的講解中,教科書詳細介紹和分析了“人類紅綠色盲癥”。首先,教材用小號楷體介紹了紅綠色盲發(fā)現(xiàn)的故事,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對學生情感的教育,隨后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學生學會識別并分析家系圖,教材隨后用“表2、1”展示了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并且由此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主要的幾種情況。遺傳方式總共有6種情況,由于女性和男性都正常,或都患病,其子代變現(xiàn)型是與他們一致的,所以教科書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只介紹了其余4種遺傳方式,并重視學生對遺傳分析的能力,用“圖2、14和圖2、15”進行展出,隨后,用文字對“交叉遺傳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在“抗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的呈現(xiàn)中,由于教材已對“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所以教材僅用文字進行了闡釋,并且教材采用了開放式的結尾,鼓勵學生查閱資料,多了解有關伴性遺傳規(guī)律在生產實踐中的其他應用。本章最后還設有“本章小結”和“自我檢測”,使得教材在總結本章內容的同時,也使學生們得以整體的檢測,除此,教材還向學生提供了幾個有關的學習網(wǎng)站,便于學生“繼續(xù)學習”。

2.目標體系。

本章的總目標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和能力三方面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闡明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舉例說明配子的形成過程,舉例說明受精過程,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jù),概述伴性遺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能力目標方面,要求學生“使用高倍鏡,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運用模型建構的方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和行為的變化,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guī)律”。

3.重難點。

通過上述對。

第一文庫網(wǎng)。

各節(jié)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將本章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第一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過程和受精作用的過程;教學難點是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shù)分裂。第二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和實驗證據(jù)和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現(xiàn)代解釋;教學難點是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和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jù)。第三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伴性遺傳的特點,教學難點是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

4.教學建議。

結合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的編排、本章目標和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為了實現(xiàn)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本章課可采用以下教學思路:

第一節(jié)《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學思路采用:

(3)本節(jié)教學建議用3課時完成,其中減數(shù)分裂部分的教學用2。

課時。

第二節(jié)《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思路采用:本節(jié)教材內容是“總結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的一部分,教學難點較多,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圍繞“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探索過程,精心設計學生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思維探究。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第三節(jié)《伴性遺傳》的教學思路采用:伴性遺傳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比較貼近,又能夠解釋一些常見的遺傳病例,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極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分析,并練習繪制遺傳圖解,真正理解伴性遺傳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再及時引導學生學習伴性遺傳的意義和應用。同時,本節(jié)課建議用1課時完成。

5.教學活動設計。

根據(jù)上述對各節(jié)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與認知水平,同時結合教學重難點,本章各節(jié)可采用如下活動體系。具體如下:

5.1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

的現(xiàn)象,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對重點概念、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的理解與記憶。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奥鸭毎c精子形成過程的比較”部分,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根據(jù)“卵細胞形成過程“的圖解,采用比較法,與精子形成過程的特點進行比較,并自主歸納出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特點?!办柟炭偨Y”部分,根據(jù)教材中“圖2、6減數(shù)分裂圖解”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固定裝片”實驗,引導學生加深對“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特點的理解。

“受精作用”的活動體系為:提問設疑、探討配子的多樣性、歸納原因、閱讀教材,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技能訓練與練習。具體到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展示“人的染色體組型圖”通過提問如“人的體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人的精子和卵細胞中有多少條染色體?從人的精子、卵細胞到人的體細胞之間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變化過程?人的體細胞是怎樣形成的?”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而理解受精作用的過程。“探討配子多樣性”部分,又有兩個小部分,即“展示配子多樣性的現(xiàn)象”和“分析多樣性來源”。在第一小部分中,教師敘述教材中“父親的所有精原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并無差別,母親體內的卵原細胞也是如此??墒恰耙荒干抛樱抛痈鞑煌?。同樣的精(卵)原細胞會產生不同的配子嗎?”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精子或卵細胞形成過程和思考配子中染色體組成多樣的原因。第二小部分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照片及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這與配子中染色體組成的多樣性有什么關系?隨后,繼續(xù)“模型建構”活動,“模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及討論”,并讓學生嘗試計算可能出現(xiàn)的配子類型數(shù)目,進而歸納出配子多樣性的原因。最后讓學生閱讀“受精作用”部分的教材內容,理解受精作用的實質與意義,通過“技能訓練與練習”對本節(jié)知識加以鞏固。

5.2基因在染色體上。

學生思考“摩爾根為什么把果蠅作為為實驗材料?”和分析“果蠅紅白眼雜交過程”,隨后借助教材中“圖2、10”,讓學生嘗試推演果蠅雜交;“嘗試用研究結果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部分,首先借助教材第28頁中“思考與討論”部分,促進學生解釋孟德爾的分離定律,并讓學生嘗試解釋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最后“技能訓練”部分,教師借助書中第28頁,講述“類比推理”,隨后讓學生嘗試采用此方法,推斷基因與dna長鏈的關系,同時,安排課后任務,即練習和閱讀科學家故事。

5.3伴性遺傳。

法是采用思維導圖或概念圖法進行表示。除此,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分析時,盡可能地在ppt中展現(xiàn)教材中的內容,如圖片、材料分析等信息可用超級鏈接進行展現(xiàn),這樣助于教材分析的完整和直觀。為此,衷心感謝李玉玲老師和同學的細心的點評和指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17.

[2]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40.

[3]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2、6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一

一、相關概念:

1、自由擴散:物質通過簡單的擴散作用進出細胞。

2、協(xié)助擴散:進出細胞的物質要借助載體蛋白的擴散。

3、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一側運輸?shù)礁邼舛纫粋?,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同時還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二、自由擴散、協(xié)助擴散和主動運輸?shù)谋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二

3.通過參與編題解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愛好.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通項公式的熟悉;教學難點是對公式的靈活運用.

教學用具。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軟件,電腦.

教學方法。

研探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是從相鄰兩項的關系加以定義的,這個關系用遞推公式來表示比較簡單,但我們要圍繞通項公式作進一步的理解與應用.

二.主體設計。

通項公式反映了項與項數(shù)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當?shù)炔顢?shù)列的首項與公差確定后,數(shù)列的每一項便確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項(即已知求).找學生試舉一例如:“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首項,公差,求.”這是通項公式的簡單應用,由學生解答后,要求每個學生出一些運用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的題目,包括正用、反用與變用,簡單、復雜,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師巡視將好題搜集起來,分類投影在屏幕上.

1.方程思想的運用。

(1)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首項,公差,則-397是該數(shù)列的第______項.

(2)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首項,則公差。

(3)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公差,則首項。

這一類問題先由學生解決,之后教師點評,四個量,在一個等式中,運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個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個量.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1)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求的值.

(2)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求.

若學生的題目只有這兩種類型,教師可以小結(請出題者、解題者概括):因為已知條件可以化為關于和的二元方程組,所以這些等差數(shù)列是確定的,由和寫出通項公式,便可歸結為前一類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只需把兩個條件(等式)化為關于和的二元方程組,以求得和,和稱作基本量.

教師提出新的問題,已知等差數(shù)列的一個條件(等式),能否確定一個等差數(shù)列?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啟發(fā),由這一個條件可得到關于和的二元方程,這是一個和的制約關系,從這個關系可以得到什么結論?舉例說明(例題可由學生或教師給出,視具體情況而定).

如: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

由條件可得即,可知,這是比較顯然的,與之相關的還能有什么結論?若學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項的值么?能否與兩項有關?多項有關?由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完善問題(3)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求;;;;….

類似的還有。

(4)已知等差數(shù)列中,求的值.

以上屬于對數(shù)列的項進行定量的研究,有無定性的判定?引出。

3.研究等差數(shù)列的單調性。

考察隨項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著重考慮的情況.此時是的一次函數(shù)其單調性取決于的符號由學生敘述結果.這個結果與考察相鄰兩項的差所得結果是一致的.

4.研究項的符號。

這是為研究等差數(shù)列前項和的最值所做的預備工作.可配備的題目如。

(1)已知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為,問數(shù)列從第幾項開始小于0?

(2)等差數(shù)列從第________項起以后每項均為負數(shù).

三.小結。

1.用方程思想熟悉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

2.用函數(shù)思想解決等差數(shù)列問題.

四.板書設計。

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1.方程思想的運用。

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

3.研究等差數(shù)列的單調性。

4.研究項的符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三

第1節(jié)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孟德爾研究性狀遺傳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基因型、表現(xiàn)型、純合子、雜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解釋(c:理解)。

(4)測交法證明基因解釋的正確性(c:理解)。

(5)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及應用(d: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從分離定律到實踐的應用,從遺傳現(xiàn)象上升為對分離定律的認識,訓練學生演繹、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遺傳習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分離定律解答遺傳問題的技能技巧。

二、重點·實施方案。

1.重點。

(1)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

(3)基因分離定律在實踐中的應用。

2.實施方案。

(1)采用舉例、掛圖、投影等進行教學。

(2)聯(lián)系所學知識,演繹歸納本節(jié)知識,從而掌握重點內容。

三、難點·突破策略。

1.難點。

對分離現(xiàn)象的解釋。

2.突破策略。

(1)運用減數(shù)分裂圖說明減數(shù)第一次減數(shù)分裂時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

(2)出示有染色體的遺傳圖解進行講解。

(3)應用遺傳定律解題---典型引路,講清思維方法,從而突破難點。

四、教具準備:

1.人工異花傳粉示意圖;2.豌豆各種相對性狀掛圖;

3.對分離現(xiàn)象解釋示意圖;4.投影儀;5.多媒體課件。

五、學法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并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疑點、難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問、勤思考,且做好筆記。

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做題思維訓練。

六、課時安排。

3課時,講課2課時,實驗1課時(也可根據(jù)情況把實驗內容在講授課時進行)。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程序。

導言。

一、基因的分離定律。

[二]教學目標達成過程。

(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2-4。

教師列出如下提綱:(投影顯示)。

1.了解孟德爾簡歷。

2.孟德爾的試驗研究方法是什么?選用什么材料?純系親本的雜交技術怎樣進行?在學生閱讀、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點撥:。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動力。孟德爾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證;

(2)孟德爾用避免外來花粉干擾的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豌豆純合植株進行雜交試驗,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設疑:什么是雜交法?

教師出示人工異花傳粉掛圖,并與學生一起回憶:減數(shù)分裂、受精作用、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直到萌發(fā)成幼苗的過程,從而理解雜交試驗法。

教師最后強調:孟德爾在試驗中發(fā)現(xiàn)豌豆一些品種之間具有易于區(qū)分的、穩(wěn)定的性狀,如莖的高與矮、種子形狀的圓粒與皺粒。從而引出相對性狀的概念。

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最后歸納理解相對性狀要從三點出發(fā):。

(1)同種生物;

(2)同一性狀;

(3)不同表現(xiàn)類型。

教師出示:豌豆相對性狀的掛圖。

學生觀察后得出:不同品種的豌豆同時具有多對相對性狀。

提問:在人體上存在哪些相對性狀?

(答:有耳垂和無耳垂,單眼皮和雙眼皮,藍眼和褐眼?)。

再提問:孟德爾開始是否對圖示中所有相對性狀同時分析呢?

學生回答:否。(這是孟德爾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學生閱讀教材p4~5。

教師出示掛圖: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的雜交試驗。

講述:用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作親。

本進行雜交。無論正交還是反交,雜交后的第一代(簡稱子一代,用f1表示)總是高莖的。

提問:子一代為什么全是高莖;矮莖性狀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略)。

講述:帶著這個疑問,我們看看孟德爾是怎樣做的。他讓子一代高莖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莖也有矮莖。

提問:子二代出現(xiàn)的兩種性狀,能提示我們什么?

學生回答:矮莖性狀在子一代中并沒有消失,只是沒有表現(xiàn)出來。

教師講述:孟德爾把雜種子一代中顯現(xiàn)出來的性狀,叫做顯性性狀,如高莖;把未顯現(xiàn)出來的性狀。叫隱性性狀,如矮莖。子二代中同時顯現(xiàn)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xiàn)象,在遺傳學上叫做性狀分離。

同時孟德爾對子二代兩性狀的株數(shù)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他發(fā)現(xiàn),在所得到的1064個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莖,277株是矮莖,高莖與矮莖的數(shù)量比接近3∶l。請問學們注意這個比例。

設疑:豌豆的其他相對性狀雜交情況如何呢?

教師出示:孟德爾做的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投影。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雜交子二代都出現(xiàn)了性狀分離現(xiàn)象,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shù)量比接近3∶1,具有規(guī)律性。

[三]教學目標鞏固。

1.孟德爾雜交試驗選用什么材料?為什么?

2.什么是相對性狀?擬人為例舉例子。

3.下列各組中屬于相對性狀的的是。

a.狗的長毛與黑毛。

c.桃樹的紅花和綠葉。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業(yè)。

1.p8練習題第一題。

2

甜玉米果穗上無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顯性性狀b.相互混雜()c.非甜是顯性性狀d.相互選擇。

分析:純種甜玉米和純種非甜玉米之間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現(xiàn)為非甜,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現(xiàn)非甜籽粒也說明非甜是顯性性狀。

答案:c。

3.玉米高稈對矮稈為顯性。矮稈玉米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高稈,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稈d.全是高稈。

分析:生長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細胞體積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長,但不影響內部基因組成,因此,用生長素處理后長成的高稈玉米仍然受隱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答案:b。

總結。

這節(jié)課要重點掌握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理解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狀分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四

簡述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過程、條件及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的嚴密性。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學習,體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進步,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fā)展和應用前景。

二、教學重難點。

動物細胞培養(yǎng)的過程及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

師:俗話說:“水火無情”,火災過后,都會有燒傷病人。在治療燒傷病人時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燒傷病人的健康皮膚進行自體移植,但對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卻無奈,用他人的皮膚來源不足,而且會產生排異反應。怎樣獲得大量的自體健康皮膚呢?這個難題,動物細胞工程為我們找到了解決辦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五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qū)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刹捎弥C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lián)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梢园迅髌诘淖兓瘹w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shù)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xiàn)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xiàn)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xiàn),細胞中央出現(xiàn)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xiàn)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xiàn)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xiàn)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xiàn)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可采用聯(lián)想記憶法,聯(lián)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六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重要的區(qū)別特征。

2.了解細胞膜的成分,理解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并會區(qū)分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幾種不同方式。

3.了解各種細胞器的分布、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特點。

4.認識細胞核的亞顯微結構特點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相互轉變的動態(tài)關系。

6.了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qū)別。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真核細胞亞顯微結構,培養(yǎng)學生識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對細胞結構的學習,訓練學生利用對比的方法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通過設計和分析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訓練學生利用資料分析、判斷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圍繞細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點進行學習和討論。

2、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礎。

4、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為第五章學習奠定基礎。

1、細胞的體積與相對表面積對于細胞的意義。

2、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理解膜的流動性。

3、葉綠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理解細胞器間的關系。

4、染色質與染色體間互相轉換的動態(tài)關系。

小結:從物質基礎方面考慮,病毒成分簡單不足以完成復雜的新陳代謝;從結構基礎上看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新陳代謝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病毒必須寄生于活的細胞生物中才能體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

課件演示幾種植物細胞、幾種人體細胞、原核細胞。

小結:討論結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七

1.施萊登與施旺的稱謂的區(qū)別。在講細胞學說時,學生常將植物學家施萊登與動物學家施旺的稱謂混淆。我就告訴學生施萊登的“萊”字上有一草頭,“草”乃植物也,故其為植物學家。這樣學生就馬上把兩者的稱謂記住了。

2.支原體無細胞壁,衣原體有細胞壁。常見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體沒有細胞壁,但學生常將支原體和衣原體混淆,搞不清兩者誰有誰無細胞壁。我就對他們說,“衣”原體就像穿了一層衣服,因此衣原體有細胞壁,支原體也就無細胞壁了。

3.常見的七種微量元素。可采用諧音記憶法,“甜夢童心盆沐浴”即“fe、mn、cu、zn、b、mo、cl”七種微量元素。

4.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采用聯(lián)想記憶法,“蘇賴甲、本色亮、潔異亮”,想象出意義:蘇賴(人名)的指甲,本來顏色就亮,清潔之后異常亮了。即“蘇氨酸、賴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異亮氨酸”八種氨基酸。

5.細胞有絲分裂五期的變化特征,多而零碎,直接記憶難度很大??梢园迅髌诘淖兓瘹w納為一句口訣,借助口訣記憶。間期:“復制合成暗準備”,意為在間期細胞表面沒有變化,但實質上在進行染色質復制,包括了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為分裂期作物質上的準備。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意為在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形成紡錘體及染色質變成染色體。

中期:“形定數(shù)晰赤道齊”,意為到中期,染色體不再縮短變粗,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便于觀察,并整齊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點裂數(shù)加均兩極”,意為后期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裂成兩條染色體,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在紡錘絲的牽引下移向細胞兩極,實現(xiàn)平均分配。

末期:“兩消三現(xiàn)生二子”,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紡錘體消失,染色體變回染色質,核膜、核仁重現(xiàn),細胞中央出現(xiàn)細胞板,形成新的細胞壁,把一個細胞分隔成兩個子細胞(動物細胞中歸納為“兩消兩現(xiàn)生二子”,因為不會出現(xiàn)細胞板了)。

6.濾紙條上四色素帶記憶。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色素時,濾紙條上會出現(xiàn)4條色帶,從上到下依次為胡蘿卜素、葉黃素、葉綠素a、葉綠素b,可用概括記憶法,概括為“胡黃ab”四個字記住。

7.神經纖維靜息時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神經纖維在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xiàn)為“內負外正”,學生很易跟“內正外負”混淆??刹捎寐?lián)想記憶法,聯(lián)想“內含豐富(負)、外樹正氣”這句話,從而記住“內負外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八

在生物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有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比較和歸類的方法、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綜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識的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綜合是把知識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來進行考察的一種思維方法,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綜合,就會見木而不見林;只綜合不分析,又會只見林而不見木。

2.比較和歸類的方法。

比較是把有關的知識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比較一般遵循兩條途徑進行:一是尋找出知識之間的相同之處,即異中求同;二是在尋找出了事物之間相同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同中求異。歸類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把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思維方法。生物學習中常采用兩種歸類法:一是科學歸類法,即從科學性出發(fā),按照生物的本質特性進行歸類;二是實用歸類法,即從實用性出發(fā),按生物的非本質屬性進行歸類。

3.系統(tǒng)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tǒng)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tǒng)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tǒng)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采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制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tǒng)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xiàn)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一種思維方法,抽象可以有兩種水平層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是將有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思維方法,它也有兩種水平層次:一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詳案篇十九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2.通過閱讀分析“關于酶本質的探索”的資料,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3.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

教學難點。

(1)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

人不吃飯行嗎?食物進入人體內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在現(xiàn)在來說都已經十分清楚了。這些變化過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沒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此進行了探索。

實驗介紹: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帕蘭札尼將肉塊放在小巧的金屬籠中,然后讓鷹吞下,過了一段時間,將籠子取出,肉塊不見了。

問:(1)為何要將肉塊放在籠子中?

答:排除了胃對肉塊的物理性消化。

問:(2)對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質?

答:一定是某些物質進入到金屬籠中,使肉分解?,F(xiàn)在已經知道這個能讓肉分解的物質就是--酶。

問:(3)進行肉類消化的過程的條件是怎樣的?

答:進行分解肉的反應是在一種極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

問:(4)在實驗室中能否也能讓肉分解?能的話需要怎樣的條件?

答:實驗室也能進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體中來說,需要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的條件才能進行。

二、問題探討。

1.這個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是:鳥類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沒有化學性消化?

2.是胃內的化學物質將肉塊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內的化學物質,看看這些物質在體外是否也能將肉塊分解。

總結:對于一個生物體來說要進行的生理活動非常之多,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內的物質需要不斷地合成與分解,不斷地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tài),而這種自我更新的過程完全依賴于細胞內發(fā)生的生物化學反應,每一個化學反應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細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就叫細胞代謝。

三、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

實驗前介紹:動植物在代謝中產生的過氧化氫,對機體是有毒的。機體通過過氧化氫酶,催化過氧化氫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氣而解毒。鐵離子也可催化這一反應。

2h2o2h2o+o2。

問:如何獲得過氧化氫酶?

答:新鮮肝臟中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所以新鮮肝臟研磨液含有較多的過氧化氫酶。

按以下實驗步驟來進行實驗:

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對照實驗的特點。

答:共同點:都在試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壓力下進行。

不同點:1和2:只有溫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臟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劑不同。

問:1號試管沒有加任何試劑,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對照的作用。

結論:進行該實驗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果結果不同,那么影響該結果的就是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實驗3試管和4試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劑不同,那么該實驗的結果3放的氧氣少,4放出氧氣多就是因為加入到4號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號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問:2和4試管現(xiàn)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體中也利用2的方法來解毒?

答:不能。加熱到這樣的溫度會造成生物的細胞死亡。

問:能否用同一滴管給3和4試管加fecl3溶液和肝臟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會讓肝臟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殘留在滴管內,難以判斷出過氧化氫的分解是哪種滴加液的作用,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

問:為何酶的催化效率會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罨芫褪欠肿訌某B(tài)轉化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罨茉酱?,反應就越不容易進行,反之就容易進行。

四、總結。

在生物體中,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每時每刻進行著。以人為例:據(jù)估計人體細胞內每分鐘大約要發(fā)生幾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么多的化學反應能在人體中順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無機催化劑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醫(yī)院常用雙氧水作為身體出現(xiàn)小傷口的消毒用藥,能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嗎?試解釋該現(xiàn)象。

能看到傷口有氣泡產生。原因是人體細胞中產生的酶將雙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氣。

課后小結。

酶在細胞內的物質變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個作用是其他物質無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學反應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卻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是細胞內產生的,所以它也是細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劑。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巴斯德:發(fā)酵與活細胞有關,發(fā)酵是整個細胞而不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發(fā)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是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發(fā)揮作用。

畢希納: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xù)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薩姆納:酶是蛋白質。

2.提示:(1)細胞內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成千上萬種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需要高效率地進行,酶的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得多。

(2)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需要在常溫、常壓、酸堿度適中等溫和條件下進行,無機催化劑常常需要輔助以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劇烈條件才能有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題。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學過的鑒定蛋白質的方法。在薩姆納之前,之所以很難鑒定酶的本質,主要是因為細胞中酶的提取和純化非常困難。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23196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