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22:57:04
最新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時間:2023-11-18 22:57:04     小編:雨中梧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一

《理想國》整體采取對話的形式,開篇又有著與主題看起來并無多大相關的場景介紹、寒暄和使讀者們略有些不知所云的開場白,這并非毫無意義。對話,尤其是日常的對話,反而更接近智慧的本質和政治學(政治哲學)所關注的政治動物——人的本質。我們每天都活在的這個世界而非智者們臆想的理性人、無知之幕或者其它什么假設,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之所在。

這一篇對話的一開始,蘇格拉底、克法洛斯由對于人生的閑談轉到了對于“正義”的研討上??朔逅购推淅^任者波勒馬霍斯似乎與蘇氏達成了這樣的默契:講真話不是正義的本質要素(331b——332,克法洛斯開始以為,“正義”即“講真話”和“歸還所應歸還的債務”,不過馬上不再堅持,波勒馬霍斯則自動放棄了這個觀點)。這一點作為伏筆,實際上在整個《理想國》中都提及了。甚至可以說,理想的城邦必須由哲學家們采用“講假話”的方式才得以構建。那么,說謊的手段是否會演化成目的呢?蘇氏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不在“正義”的考慮范圍之內。

克法洛斯的朦朧的正義觀似乎應該得到關注,因為到后來蘇格拉底恍然大悟般地發(fā)現(xiàn)城邦的正義在何處時,所指的“各司其職”正與克法洛斯的說法不謀而合——每個人得到他所應得的,處于他所應處于的。這是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種正義觀的正確性?畢竟,某個接近于真理的觀點的提出不可能得不到一個普通人的認同,因為正是這樣的人構成我們的世界。

講真話不是正義的本質要素,這是《理想國》的原則之一。把持正義者有必要利用人們的無知、愚昧,利用假象引導使其走向“好”的生活。實質上,對于這一點的同意基于人類普遍贊同的兩個前提和一個仍有爭議的假設。前提是:1、絕大部分人類無知,如洞穴中之人,無力認識到真相之所在;2、人類所追求的基本價值之一是幸福。問題在于:幸福究竟是否為一種終級價值?(邊沁似乎理直氣壯的回答說:“是”,然而這出自像他那樣思想者的本意嗎?幸福有統(tǒng)一標準嗎?)另外,最為人關注的一點是:幸福是否在于一類超乎常人的存在(神、先知、哲學家)引導常人向其邁進,在途中這些“超人”可以使用任何手段(甚或改造人性)而不必問其理由如何?《理想國》似乎表明,這不現(xiàn)實。

克法洛斯及波勒馬霍斯所主張的正義在于歸還、給予他人所屬于他的一切。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將屬于某人的東西給予他是不明智的,并非所有人都善于利用其財產(chǎn)和所有物。蘇格拉底巧妙的反駁似乎隱含了這樣的前提:正義有益。確實,若正義有益,則我們就被迫要求每個人只應擁有“適度的”(因為這樣才是于其有利的)東西。(原文332)

這里所圍繞的仍然是剛才的問題:人民是否需要統(tǒng)治者的引導來走向“幸福”?實際上,若蘇格拉底的隱含(正義有益)不成立,即正義獨立于“幸?!倍嬖冢@個問題或許會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解決。這里實際上隱含了“權”與“利”之爭,古典政治思想很明顯傾向于后一方。

色拉敘馬霍斯此時出現(xiàn)在辯論現(xiàn)場并帶來無禮的卻極為有力的一種觀點:正義是統(tǒng)治者的利益。如此,正義無異于合法的東西,即現(xiàn)代所謂“法的約定主義”。正義的源泉是立法者的意志。

色拉敘馬霍斯可能是忽略了蘇格拉底對于“意志”和“利益”的偷換(更可能他自己本身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采取了改變“統(tǒng)治者”的定義的方法,這種定義將“統(tǒng)治”定義為一種極其嚴格意義上的技術。而蘇格拉底馬上又反駁:嚴格意義上的技術實際上是關注他人利益的。

實際上,蘇格拉底在此已提出了《理想國》中一個重要原則:正義來源于嚴格技術:當每個人各盡其職、各得其所,發(fā)揮其所具有的技術時,才可實現(xiàn)最大公益即正義。

色拉敘馬霍斯也立即提出了有力的反駁:有一種技藝,即牧羊人的技藝關注的實際并非技藝服務者的利益,這很好地闡述了統(tǒng)治者與人民的關系。但是,色拉敘馬霍斯是否意識到,還有一個角色即“羊群所有人”。當牧羊人的角色與所有人的角色分離時會怎么樣呢?即使這兩者重合,他也必須意識到,牧羊人、統(tǒng)治者和一切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的意志貫徹于一個群體的人都無法只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都必須實行某種程度上的正義。(以上在351— 352c中較明顯)

這種正義有益的觀點與后來的契約正義何等神似!此處我們暫不對此作出討論。

阿得曼托斯更前進了一步,他提出正義之利益實際使人追求偽正義。

正義本身值得選擇似乎隱含了這一點:它是輕松愉快的。這是否可能?且看蘇格拉底的雄辯。

此時真正引入了對于理想城邦的討論。蘇格拉底對此的解釋是:城邦與靈魂對應,而且城邦更大,正義作為一種美德更易觀察。實際上,這是不是說,正義只有在一個好城邦里才可實現(xiàn)呢?所謂“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蘇格拉底可能潛意識中想說明,正義與法律在一個好城邦內才能統(tǒng)一。

但是,這個邏輯前提,即個人靈魂與城邦是對應的關系,這一點是否為真?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沒有說明,而這可能是《理想國》最大的問題之一。蘇格拉底的這個前提假設實際是一種先驗的,正是因為他和他的聽眾都接受了這個假設,所以在后來所得出的一系列結論,例如:最好的城邦應該是像一個人的城邦(即意見之統(tǒng)一),以及實行共產(chǎn)主義,都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了。

整個《理想國》不可能注意到這個問題。

下面蘇格拉底對城邦簡單地作了一下分類:健康的(豬的)、純潔的(戰(zhàn)士的)和美的(哲學家的)。在建設美的城邦中尤為重要的是音樂教育,即美和節(jié)制的教育。這其實是強盜和武士的區(qū)別——是否具有對美的崇敬。同時,這種教育本身有賴于共產(chǎn)主義,因為共產(chǎn)從根本上消滅欲望。

接下來就是正義的發(fā)現(xiàn),作為重頭戲此段文字有著極為戲劇性的效果——對于那些智慧并無那樣高級的讀者來說尤其如此。正義是什么?它一直在我們討論的話題里面。它就是使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各自處在各自所應在的地方的那種美德。有其中任何一樣都不是正義,只有三者都具有才可能有正義。

這實際上是說,城邦內除了哲學家之外,不論是武士、商人還是政客都不存在具有“正義”的可能性,因為他們最多只具有三者中的一種美德,而且因為如此,他們有著將自己所具有的美德擴大化的那種趨勢——比如說,武士趨于更加勇敢和激情,商人趨于更加精確的算計(節(jié)制),政客趨于對于權術更加嫻熟的掌握。因此,這些人骨子里渴望(甚至不是出于自愿)的是暴政的不正義。

讓我們回到問題上來。為了克服這種不正義,要求每個人在其所應在的位置上,統(tǒng)治者所應做到的包括:在較高階級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克服欲望、不傷害羊群),保證城邦不過大(夠大且統(tǒng)一),使黃金歸黃金、白銀歸白銀、青銅歸青銅、黑鐵歸黑鐵。

接下來是對于兩性平等和共產(chǎn)主義的描述。因為對平等的概念不甚明確,蘇格拉底只給出了“應然”的說明,而這說明也是基于“好的城邦應當符合自然”這個前提下的,我們只需注意這一點和前文“最好的城邦是像一個人的城邦”實際上遙相呼應就可以了。

然后是民族主義的描述。對于希臘的和非希臘的嚴格區(qū)分實際上隱含了柏拉圖自己似乎也不甚明確的民族主義論斷。根據(jù)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狀態(tài),人與人之間處于悲慘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描述,要使一個城邦如一個個人一般統(tǒng)一,關鍵在于對他們進行民族主義的危機教育,使他們深覺得有外敵入侵的危險而有必要同仇敵愾的團結起來,而且越是要求高度統(tǒng)一越應這樣做?。?!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p>

之后蘇格拉底給了正義崇高的獨立的“理念”地位,也許因為他發(fā)現(xiàn)要說明正義自身值得選擇而不僅僅是有益,必須這么做。此處是否是奧克肖特所說的“唯理主義”的表現(xiàn)呢?有可能。

接下來一段論述非常重要:現(xiàn)實城邦轉變?yōu)楹玫某前畹耐緩绞钦嗯c哲學的統(tǒng)一,但是所有人很快注意到,這一點是不現(xiàn)實的。蘇格拉底在此實際上給出了好城邦的兩點天生悖論:

1、好城邦不可能實現(xiàn)于野蠻人中,但是已受文明開化的人由于習慣了壞城邦的統(tǒng)治,對于哲學家是有敵意的。

答案是蘇格拉底的邏輯前提假設?。?!假如個人的靈魂與城邦對應,那么個人的正義顯然有賴于城邦正義的實現(xiàn)。為此,哲學家為了成為哲學家(也即實現(xiàn)正義),必須擔負起統(tǒng)治城邦的責任。柏拉圖精心的設計到哲學王的論述一段,實際上達到了高峰。

至此《理想國》中重要的值得分析的部分可以說暫告一段落。其所代表的,古典政治學的高峰有如滄海桑田變換后被洋面淹沒大半的山峰,盡管殘留部分偉岸雄壯依舊令我們贊嘆不已,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可能它目前不過是一個島嶼。在此我們以《理想國》結尾一段話作結,并向已逝去的偉大的古典政治哲學思想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格勞孔啊,這個故事就這樣被保存了下來,沒有亡佚。如果我們相信它,它就能救助我們,我們就能安全地渡過勒塞之河,而不在這個世上玷污了我們的靈魂。不管怎么說,愿大家相信我如下的忠言:靈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惡和善。

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里還是在我們死后(象競賽勝利者領取獎品那樣)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二

今年的上課老師讓讀柏拉圖《理想國》,對于這樣的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的名著,似乎在我們今天的人看來是不怎么樣的,因為在我們今天的理解中我們看到書中的一些對話是十分的荒唐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其實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視角,我們忽視了我們應該關注的東西,我們只是知道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的東西或許是不怎么樣的,在我的老師組織的課堂的討論上邊,很多人都在從這樣的理解上誤解柏拉圖的著作思想,所以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或許在我們閱讀的首先應該更加的關注柏拉圖的寫作才背景和他自己的很多的背景,這樣的理解是十分的必要的,我們必須在理解著作的首先知道了作者的自己的背景,或許我們的了解會更加的寬容一點,我們或許在我們理解中更加的清楚如何來面對自己的閱讀的困難。

我們知道,柏拉圖的《理想國》寫作于古希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的背景讓我們知道柏拉圖的思想是屬于那個時代的,當然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說他的思想不可以啟迪我們今天的人們,相反的是,柏拉圖的著作啟發(fā)了后世的很多的思想家去開發(fā)他們自己的思想的領地,柏拉圖的《理想國》在古希臘的文字的理解中是“政治學”的意思,這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學》是一個名字,在某一種程度上也是說的一個內容,在后來人們的翻譯的過程中西方人將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時是翻譯為了今天的英文“therepublic”拉丁文詞根,所以英文的翻譯自然就是“therepublic”,我們的國人在翻譯英文的時候翻譯為了“共和國”,“國家篇”或者是我們今天在理解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關于自己的制度的建設的一種期待,你是否理解這樣的目的,就是說我們在閱讀或者理解那樣的文本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無法回避的想到我們自己的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的制度是否可以適合于我們自己的生存,于是我們翻譯的理想國也就在這樣的了解中定了下來,其實在我自己的理解中柏拉圖的是一個十分的現(xiàn)實的政治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在理想的環(huán)境中想象的東西,可是我們曲解了柏拉圖的理解,從題目的翻譯上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相信理想國是空想的,卻不知道那是一個經(jīng)過當時現(xiàn)實的思考而做出的一個高于我們的實際的制度建制的一個政治的東西。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三

柏拉圖是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他師從蘇格拉底,有人稱“精神戀愛”為“柏拉圖式的愛情”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僅此而已。前幾天,剛剛讀了《理想國》的內容粗略的看完了全書。由于柏拉圖所處時代與現(xiàn)今大不相同,該書中又充滿了理性的玄冥、邏輯的曲折和言辭的詭秘,說徹底讀懂了這本書談不上,只是有一些雜亂的讀后感想。

《理想國》用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是柏拉圖成熟期的代表作,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致,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tǒng)一,此書是西方文藝、政治、民主理論的奠基之作,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部政治學巨作,對西方政治學有著深遠的影響?!独硐雵氛撌龅氖浅前钫x與個人正義之間的關系,書的開篇就討論正義以及政府的公正,后篇寫城邦的文化、法律、教育,國家的是個準則,國家的氣質,女子在國家中及哲學家治國,哲學家用彼岸治國,靈魂上升到哲學境界的三種方法,論四種國家制度,論極權、快樂和理想的公民,靈魂不死論及天上的絕對理念共計十部分,今天我就主要解讀一下書中的正義問題。

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jié)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tǒng)治者、守衛(wèi)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蓖瑫r“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xié)調的和諧狀態(tài)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柏拉圖認為的理想國,是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tǒng)治者,國家護衛(wèi)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所要體現(xiàn)的東西在他的《理想國》開始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他是利用了正義二字逐漸將其拓展并且引申出來的。

在我看來,《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

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fā)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tǒng)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xiàn)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xiàn)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xiàn)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理想國》里面不僅有著他對理想國的闡述,也包含著一種樸素的辨證主義觀點和應變的思想,他自始至終沒有明確給出正義的定義,也暗示著人們,這里沒有什么正確的定義,還需要繼續(xù)的探索研究,只不過他的想法是讓人們去利用這個探索研究構造他那種柏拉圖式的理想國?!白屛覀冇肋h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卑乩瓐D在《理想國》的結尾如是說。正義的哲學家做了王,也許,這是柏拉圖對國家的完美定義。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shù),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xiàn)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對于正義的解讀也一直為后人稱道。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xiàn)了一個完美優(yōu)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独硐雵分薪o我們啟示的地方有很多,其中蘊含的寶藏還有待我們繼續(xù)開發(fā)。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四

1.喜怒哀樂,幸福感和痛苦感,根源都是由心而生,不管年少年老,男性女性。

2.“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響所干擾或改變”,是的,抵御世事的各種誘惑,關鍵在于自身堅強的心靈。

3.“必須從詞匯中剔除那些可怕的凄慘的名字”,是的,善言是引導人們向善,開啟善的心靈,惡語則非但難以除惡,反而會開啟人們心靈中惡的那扇門。

4.自我克制,自我調節(jié),自我向善,自我除惡,自我修復,自我更新,這才是一顆自然、生態(tài)、健康的心靈。

5.各就各位,恪盡職守,既是秩序,又是美德。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五

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癘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門的偉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國》,從此,西方有了一顆堪與《圣經(jīng)》爭輝的明星,震古爍今。 這位眼眸與思想都深邃得如同歷史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這一部巨著中,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chǎn)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精、思慮之深,無不令人拍掌、起敬。

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探討正義為由,創(chuàng)制了一個極盡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國度,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為王以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yǎng)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同時還穿插著他一些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論的哲學思想?!独硐雵芬粫?,燃燒著改造世界的熱情,以兩千年來的哲學史為注腳,“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

在《理想國》中,對于國家與各個階層,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即正義的國家,是智慧、勇敢、節(jié)制三者的和諧有序的結合,三種品質的載體相應的就是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為數(shù)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識階層,叫做統(tǒng)治者;處在中間階層的是擁有勇敢品質的人,叫做護國者,處在最底下的階層的是那些無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須由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只要各個階層實踐了與自身相適宜的美德,正義的國家就實現(xiàn)了。初讀不免被其的大膽構建所吸引與感動,然細讀之,會發(fā)現(xiàn),在那華麗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豐富的想象、精彩的闡述背后,是唯心主義的對人性的違背,這,使得他的國家,注定只會也只能成為,理想國。 對于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yǎng)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國的建立和保持,賴于教育,一個人得到的培養(yǎng)如果不合適,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最差的天賦還要壞。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jīng)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xiāng)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道德教育外,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考察其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根據(jù)第一次被挑選出的人的綜合表現(xiàn),做第二次篩選并進行考試。被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煉。撇開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不談,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與影響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對于今天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將教育視為與經(jīng)濟、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國家進步的重要生產(chǎn)力,有重大幫助。教育能使人們對于秩序有更好的了解與理解,從而使秩序的到完善與發(fā)展,最后得到最好最穩(wěn)定的政制。

對于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識的擁有者,他們能夠引領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們不熱愛權力,但是出于對城邦的責任,在統(tǒng)治者請求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出馬為新城邦的建立出謀劃策。也只有他們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間制造出善的復制品——正義的國家,簡而言之,哲學家作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家,這便是“哲學王”的政治主張?!独硐雵返恼軐W觀,充分體現(xiàn)了柏拉圖作為哲學家的自負以及完美主義情結,也正是這種完美的苛求,使得它在政治實踐中很難行得通,甚至,顯得荒唐。

對于法制,柏拉圖認為,治國靠人治,法律的條款固然能限制國民的行動使其不向陰暗面發(fā)展,然而人類自身的貪欲是任何制度都難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從人性善惡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貪欲,致力于建立一個有節(jié)制的城邦。在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西方,在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中國,物質的影響力遍布精神領域,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導致人們產(chǎn)生人性本惡的觀念,在此情況下,雖然柏拉圖的觀念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但對于現(xiàn)今的法制建設,仍有相當?shù)膮⒖己椭笇r值。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個哲學王,看來對人的本性即貪婪、欲望與自私是沒有辦法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性的本質即貪婪可惡決定了法律的必要性;眾人的智慧優(yōu)于一人的智慧;眾人之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從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論基石。因此西方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矯治,不同于中國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與自然,而后者注重社會與教化。西方認為不能一人獨大、一權獨大,而私法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國家隊私權的侵犯,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罪刑法定、無罪推定。因此,近現(xiàn)代西方法制的發(fā)展與完善,柏拉圖對于法制的認識過程,功不可沒,影響甚遠。

《理想國》,作為正義的源頭,學者與政治家的必備書,盡管它的評價史上毀譽參半,其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動搖。不管它的部分觀點在今看來如同空中樓閣,虛幻、站不住腳;不管它的理念有悖人性,荒唐、難以實行,其中深湛的智慧與哲思,強勁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終究抵過一個個世紀的遺忘,傳承至今。

我相信,正如拉斐爾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所繪,以手指天的柏拉圖與以掌向地的亞里士多德,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支柱,那么,作為支柱之思想精華的《理想國》,定當與它的作者一并,長存人間。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六

這本書讀的差點讓我抽過去,要不是我們那個操著湖南口音的普通話的熊老師笑瞇瞇的給了我七八本書,而且規(guī)定每本書要寫至少一千五百字的讀后感,要不不給學分,我是打死都不會讀這些書的,可是你看??墒怯⑿蹥舛萄?,為了不重修這門課,我只能忍了。

初讀這本書時,因為書中有的字句拗口,再加上哲人的思想和思維著實讓人捉摸不透,便沒堅持下來。不過,在仔細讀了關于柏拉圖的生平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便重讀。雖然有很多地方還是不求甚解,但是仍舊被他的一些先進思想,還有他所向往的那個理想世界,深刻震撼著了。不得不承認柏拉圖確實是朵奇葩。

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哲學家,他的老師則是與他同樣舉世聞名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在西方歷史上最早創(chuàng)立了完整的哲學體系。他的一生致力于鉆研哲學。他的最高理想便是哲學家應為政治家,政治家應為哲學家。他更強調學以致用,將所學付諸實踐。后來,他更是創(chuàng)辦了“學園”。在講學之余,柏拉圖筆耕不輟,著書立說。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對話形式所作的《理想國》·《法律篇》等。其代表作《理想國》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巨作,對西方乃至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以蘇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談話開始,在某一方面他們倆達成了共識,他們都認為,痛苦的源泉不在于年紀,而是在于人的性格及內心。他們更認為,對于通情達理的人來說,萬貫家財?shù)淖畲蠛锰幈闶怯貌恢嫘淖骷俣坏靡羊_人便可心安理得。接下來便提出了本書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即“什么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恰如其分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并且批駁和辯論了關于色拉敘馬霍斯的“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為了證明正義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在第二卷中他們繼續(xù)討論了關于正義的本質和起源的問題。并且開始討論怎樣的正義才是城邦的正義。認為城邦的正義與個人正義是一致的。他認為。城邦中要注重對守衛(wèi)者的教育問題。所謂教育就是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并且討論了故事與兒童的早期教育問題。

在第三卷中,他們著重討論了在兒童階段文藝教育的重要。其中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而體育鍛煉的目的是體質達到最好。

在第四卷中,他認為一個理想的城邦都有管理者守衛(wèi)者和勞動者。三個階層的人,應當合理分工,各司其職。當達到這種狀態(tài)時,這個城邦就是一個具有正義美德的城邦。而在這個城邦中,每個人靈魂都有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種因素。與之相呼應的三種美德是智慧勇敢和節(jié)制這三種美德。當這三種因素協(xié)調一致時,就是一個正義的人。

第五卷中,柏拉圖著重談論了關于婦女兒童的問題。他認為婦女和兒童應公有。在兒童方面應重視其教育。在婦女的權力方面,他認為,女子和男子有同等的權利,不僅在教育方面,應該同男子一樣出征打仗,辛苦練兵。并且還討論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學家以及國王應該是哲學家。認為只有哲學家才具有治理國家的知識與天賦。

在第六卷中,用一小部分討論了關于哲學家所具備的天賦:敏于學習強于記憶勇敢大度。并且在對哲學家的培養(yǎng)時,在相應階段應給以相應的訓練。并且必須確定哲學家是最完美的護衛(wèi)者。以及讓那些人知道正義和美,怎樣才是善。

在第七卷中,他用一些奇特的比喻來說明那些受過教育與沒受過教育人的本質不同。把洞穴囚室比喻為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為太陽的能力。而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實踐能使靈魂盡可能容易轉向的技巧。同時他們又說,計算能力和理性來努力研究靈魂傳來的信息。他們又說算學這個學問看來是最有資格被用法律規(guī)定下來的,因為他能迫使靈魂使用純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幾何學則大概能把靈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許能使哲學家的靈魂轉向上面,況且對學習其他學科還有一定的好處。同時,還應注重天文學。他們還認為只有辯證法有能力讓人看到實在。他還認為得用用法律規(guī)定他們要特別注意訓練培養(yǎng)自己能用最科學的方法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在關于孩子的學習方法上,他認為身體上的被迫勞累對身體無害,但是被迫進行學習卻是不能在心靈上生根的。因此,不要強迫孩子學習,要用做游戲的方法。同時,要獲得永久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將各種課程內容加以綜合,研究他們相互間的聯(lián)系以及他們和實物本質的聯(lián)系。他始終認為只要讓真正的哲學家掌握這個國家的政權并用自己制定的習慣和法律培養(yǎng)城邦中的善良公民,那么便能通過促進和推崇正義使自己的城邦走上軌道并給人民帶來最大福利的最便捷途徑。

第八卷中,他談到在一個非常理想的國家里必須實現(xiàn)婦女·兒童和全部教育的公有;他認為習慣促使制度的產(chǎn)生,而且習慣的傾向決定了它的一切方向;他還談到,用一些幾何數(shù)來決定在生育方面的優(yōu)生,以便在合適的時節(jié)里來挑選優(yōu)秀者來管理國家;他還談到了四種政制,并且充分地描述了民主政治是如何向機主政治轉變的`,以及ji主政治的本質是什么。

在第九卷中,他們主要談論了關于各種欲望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影響。并且,還討論了王者型、貪圖名譽者型、寡頭型、民主型、ji主型這五種人,那種人最幸福,并且幸福的次序也是美德的次序。還討論了在哲學家或愛智者、愛勝者和愛利者這三種人的基本類型中,擁有快樂最多經(jīng)驗的應該是哲學家,應為他是唯一有知識和經(jīng)驗結合在一起的人。同時,他認為受到充實的東西和用以充實愈是實在,我們所感到的快樂也就愈是真實;反之,如果比較地缺少實在,我們也就比較地不能得到真實可靠。同時,他還說所謂美好的和可敬的事物乃是那些能使我們天性部分受制于人性部分的事物,而丑惡和卑下的事物乃是那些天性中的溫馴部分受奴役于野性事物的部分。

在第十卷中,他們首先探討了模仿者的本質以及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模仿者。而作為悲劇詩人既然是模仿者他們自然地就和王者或真實隔著兩層。然后,他們還討論了什么事物都有使用者的技術、制造者的技術三種技術。同時他們還認為計量活動室心靈理性部分的工作,而信賴度量與計算的那個部分應是心靈最善的部分,與此相反地那個部分應屬于我們心靈最低賤的部分。他們還談到,人們更傾向于在哪種場合克制自己的悲痛,最終他們認為促使一個人克制的是理性與法律,慫恿他們面對悲傷讓步的是純感情的本身。他還認為人們最善的部分是愿意遵從理性的指導。他還認為一個正義的人不論遭到怎樣不幸,只要他愿意并且熱切地追求正義,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實踐神一般的美德,這樣的人是神一定不會忽視的。而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所在就是那些能使靈魂本性更正義的生活名為較善的生活,因而能在較善的生活和較惡的生活之間做出合乎理性的抉擇,并且要堅定不移的堅定自己的此種信念。在本書的最后,他給出世人忠告,他相信靈魂石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的善和惡,我們只有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和神的愛,只要是這樣,那么無論生死,我們便可以諸事順利。

不管對于我們自身,還是對于我們的國家,發(fā)展遠遠不夠成熟,對于《理想國》中的思想,我們要在自身原有的框架下,不斷探索和改善,對于西方的政治思想更是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己所用。

柏拉圖思想的博大精深,當然不是這么些話可以說的清楚的,關于對其思想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是它帶給我們每個人的啟示,它其中蘊含的關于教育的美好理念,關于“善”的理念,以及對正義的深刻理解,值得我們銘記借鑒和思考。愿我們沿著前人思想理性的光輝,去不斷探索人生的真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七

今天終于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說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說不出有什么體會或收獲來。

于是,想象如果十幾年前遇到這本書,情況應該不一樣吧。那時的我,讀《圣經(jīng)》,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讀共五冊的《毛選》,甚至還搜羅背誦希特勒的語錄。當時的我相信一定有一把理想世界的金鑰匙,相信理想中的美好社會是可能實現(xiàn)的,相信人生應當奉獻給“人類最莊嚴的事業(yè)”。十幾歲時的我,曾經(jīng)完全依據(jù)自己的思考而產(chǎn)生了國家管理一切社會生活,兒童公有是可以是解決諸多現(xiàn)實問題的想法。如今看來,倒是于柏拉圖不謀而合。如果十年前看到柏拉圖的《理想國》,想必會有如獲至寶之感,進而奉為圭臬吧。

然而,現(xiàn)在的我依然是曾讀過《1984》、《動物莊園》、《美麗新世界》,以及看其他該看或不該看的書的我了,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大學理性訓練的我了,已經(jīng)是不會相信為著某個美好理想,憑著一腔熱血就能夠將天堂帶入人間而不是使人間墮入地獄的我了。

希望建設想象中的美好未來,而犧牲當下的幸福是不理性的。

想建設人間天堂的,沒有不造就人間地獄的。

沒有彼岸的烏托邦世界,并且不應幻想通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那個所謂的人間天堂,相信理性而非熱情,這是這十多年的讀書學習給我?guī)淼母淖兣c財富。帶著強大偏見讀《理想國》的過程,正是幸福地體驗這種美好財富的過程。然而這種靠家庭倫理關系維持統(tǒng)一整體的國家,是否真能達到柏拉圖所期望的城邦幸福和正義?我個人認為按照優(yōu)生原則進行婚配的舉措和婦女兒童公有的設想都只是一種空想,很難實現(xiàn),即使國家強制實行了,結果也不可能像柏拉圖預想的那樣美好?;榕涞?不自由和孩子的優(yōu)生問題都是違反人性的,盡管設計者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大的善。

前面已經(jīng)說到,為了讓后代更優(yōu)秀,統(tǒng)治者會秘密設計一些抽簽技巧,使最不優(yōu)秀的人總沒有結婚的機會。用當今的話來說,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如果連這一點基本人權都沒有,還談什么正義?也許柏拉圖認為,為了達到整個國家的正義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正義,這種通過壓制個人全面自由的發(fā)展來實現(xiàn)整體利益的設想是否合理?況且,哪些人優(yōu)秀,哪些人不優(yōu)秀,雖然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標準,但錯把優(yōu)秀者劃分入不優(yōu)秀的行列,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發(fā)生的可能。任何秘密的操縱不可能永遠不被揭曉,當這些被認為最不優(yōu)秀的人屢次碰壁,開始懷疑自己的運氣,最終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者的“秘密陰謀”之后,可想而知,一定會怒不可遏。而這種憤怒很可能轉化為最強大的造反力量,成為城邦安全與穩(wěn)定的隱患。這就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已經(jīng)與理想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衛(wèi)國者不能隨心所欲的挑選自己喜歡的女子做妻子,而要接受統(tǒng)一分配,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人畢竟是有感情的,不像動物。不是自己期望的,自己能喜歡嗎?彼此能和諧共處嗎?我們國家在某個年代,曾經(jīng)也出現(xiàn)過組織安排的婚姻,事實證明那是荒唐的,那個年代的產(chǎn)物已經(jīng)成為當今的笑談。柏拉圖要讓整個統(tǒng)治階級都來參與妻子分配,這是不現(xiàn)實的?;橐黾彝ナ菄疫@個有機體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婚配不合理或愛情悲劇,都將對整個城邦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孩子出生后要離開生母,統(tǒng)一由專門的官員和保姆喂養(yǎng)及教育,并使父母與孩子彼此不能相認。這樣的孩子得不到母愛,也不可能得到個體的特殊照顧。他們不知道親情是什么,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有千千萬萬個父母,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能給予他們真正的愛。結果最有可能的是,造成心理孤僻、心靈的扭曲、對親情的冷漠、對別人的不信任等多種心理問題。無論他們將得到多么好的城邦教育,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怎能期望他們但當大任?而秘密處死非優(yōu)生的孩子更是殘忍的,反人道的。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八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都是隨手做的筆記,它的內容太過豐富,我并未選出一個特定的點來討論,姑且做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并同時寫出感悟。

第一卷的對話主要圍繞著色拉敘馬霍斯與蘇格拉底關于正義的探討展開,色描述的是歷史的實然,他認為“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歷史是成功者書寫,正史和野史中的王權該怎樣評判?他認為凡是對政府有利的對百姓就是正義的,那么此處就涉及到一個公權與私權,國家自由與個人自由的關系的問題。色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制定的,不為被統(tǒng)治階級考慮,也即公權完全取代私權,國家自由完全取代個人自由。而蘇格拉底揭示的是歷史的應然問題,他認為“在任何政府里,一個統(tǒng)治者,當他是統(tǒng)治者的時候,他不能不顧老百姓的利益而只顧自己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為了老百姓的利益”,在蘇那里,正義應該由道德原則來審定,法律是要整合社會各階級的利益,將正義最大化。蘇的這種看法實際上為立憲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都加以承認,然后最大程度地妥協(xié)。

色作為詭辯派的哲學家,認為“不正義的生活比正義的生活更好過”,這實際上是一個義利之爭,色追求實然層面的物質利益,但又試圖用道德上的的正義予以解釋,在辯論的過程中用超驗、普遍的正義與經(jīng)驗的事實相結合必然會產(chǎn)生矛盾。

第二卷首先就三種善進行了探討,從有用到好到善,這是一個從物質層面到去實體到終極先驗探索的過程,之后又繼續(xù)就個人正義與城邦正義探討,并提出對神的一些看法。在世俗利益層面上,人都是會行不正義的。而柏拉圖想要探討的是人的精神層面,在他看來,實然的、物質的世界是一個虛假的世界,真正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應然的世界。把這個與東方文化中追求世俗利益,成為“帝王之師”的儒術做一下對比,即可見西方神學的根基。從個人正義過渡到城邦正義,在城邦在各個組成成分中,柏拉圖重點談到的是護衛(wèi)者,他將衛(wèi)士與狗作比喻,認為“兩者都應該有敏銳的感覺…昂揚的精神斗志…對敵人兇橫,對朋友溫和。”這些強調的是他們的天賦品質,同時柏拉圖也注重后天教育,“體操鍛煉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這種教育方式不是把人教育成為某個目的對象,并非技藝層面的工具,而是一種真正的自主人格完善。音樂中包括的故事,而這是對兒童教育的第一步。在西方,科學、制度、法律、語言都有一個超驗的層面,這也得益于柏拉圖的世界由語言建構,尋求世界的本質(defintion)。柏拉圖認為兒童故事應該審定,《荷馬史詩》中把神混同于人,這實際上還是一個關于歷史的實然與應然的問題,歷史的價值在于為今天和未來的行動提供借鑒,很大程度上歷史不是是什么,而是應該是什么,這就是希臘神話成為歷史的原因。

在談到神的時候,柏拉圖談到“神只是善的原因,而不是所有事物的原因。”這與基督教的神學不同,基督教認為神是全能的,世界的一切都由神創(chuàng)造,且在柏拉圖的理論中,世界是本來就存在的,神不過是賦予了世界以理性、秩序。他對于惡的產(chǎn)生給予的解釋是,靈肉結合過程中激情欲望掩蓋了理性層面,或是善的缺乏導致了惡。柏拉圖需要構造一個全善的神,以供衛(wèi)士遵從。

第三卷開篇談到死亡與地獄的哲學,蘇格拉底之死也證實了一種精神文化,死亡是肉體的朽壞,他們起初都是有罪的,猶太人在動亂中殺死了摩西,從托爾斯泰《復活》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強烈的罪文化。之后又談論到詩歌的韻律,之所以音樂處于如此重要的地位,也許是因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時間一過去,音樂就沒有了,音樂無處不在,耳朵關閉不了,而像美術就是空間的藝術,閉上眼睛就看不到了。對音樂的研究是理性的反思,對于生活層面的事柏拉圖是一概不管的。然后又談到酒,在柏拉圖那里,“喝酒與萎靡懶惰對護衛(wèi)者來說都是不合適的”這里其實又表現(xiàn)了柏拉圖的一個重要觀點,所謂情感觸發(fā)是人體內的動力系統(tǒng),這是非理性主義者所看重的;而自識、反思、評價才是制動系統(tǒng),是理性主義者所看重的。通過柏拉圖對音樂等藝術教化作用的闡述,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藝術有肩負道德倫理的責任,但道德又容易被意識形態(tài)化,導致虛無與空洞。這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之爭了,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道德的監(jiān)護人作為父母姐妹應該怎么做?而后柏拉圖又對美的問題作了辯論,蘇說道“心靈有內在的美,形體上又有一種與之相對應的協(xié)調的美---這樣一個既有外在美又有內在美的人,在能沉思的鑒賞家眼中,豈不是最美的景象嗎?”這句古老的話在今日又重新見到其作用,和諧從人與自然的層面上升到人與人之間到現(xiàn)在的人的內在關系的和諧。決定外在關系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市取決于人的個體心靈的內在健康與內在體驗。最后柏拉圖提出了一個“noble lie”,金銀銅鐵的品質是天生就有的,但只有在后天實踐中才能顯現(xiàn)出來,柏拉圖提出了一個階級可流轉不僵化的理論,這是直至今日社會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貪污腐敗、法制缺失就使階級流轉成了一個大問題。這個noble lie雖然高尚,但依舊是謊言,他可以使人心平氣和,為最高的真理服務也許說服了柏拉圖講出這個noble lie。

第四卷開篇柏拉圖就強調了全體公民的幸福才是整個國家的幸福,在古希臘“公民”身份是一種榮譽,柏拉圖強調“整體國家的幸?!?,這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個公平與效益問題,政治倫理考慮的是公平問題,正如現(xiàn)在的西方代表是各個階層的代表,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質上只是特定階層的代表。柏拉圖特別注重中產(chǎn)階級這個群體,“富有和貧窮,窮則驕奢、懶散貧則粗野、低劣,他們都要求變革”,中產(chǎn)階級代表了大多數(shù),這也是目前西方拉票的一個主要對象,當然這個也是技術層面的一些問題。緊接著柏拉圖又提出了有關城邦規(guī)模大小問題,第一要便于統(tǒng)治,第二社會的等級是以自身的能力調節(jié)的,不是僵死的,但是具體的法制涉及也是沒有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點希臘城邦制度轉而民主的原因,規(guī)模一般比較小不至于無法管理。而后柏拉圖又談到不讓音樂翻新,因為音樂是用來陶冶心靈,而社會制度、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必須保持穩(wěn)定性,這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今日很多人所困擾的尋根必要性的原因,沒有傳統(tǒng)意識與歷史意識是很可怕的,人找不到自己的根,沒有穩(wěn)定的精神寄托也許會陷入恐慌或無聊。之后柏拉圖又談到城邦法律的問題,首先,規(guī)則意識問題,柏拉圖強調“不是所有的細節(jié)都得制定成法律”,這就涉及到公德中的潛規(guī)則與明文法律,其實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這兩者的關系協(xié)調,法的神圣性是以政治的公正性與神圣性作為基石才可避免落入利益全套的任意性,這就體現(xiàn)了柏拉圖以“德”來奠基“法”的一個法理學基礎。

在第四卷最后,柏拉圖提到了城邦正義的四種美德:智慧、勇敢、節(jié)制、正義。智慧不是技術,而是知識,是理性支配之意;勇敢是意志支配實踐行動;而節(jié)制“是一種好秩序或控制了某些快樂與欲望”,它上承和諧,下承中道,是對于某些發(fā)自自身的向外的能量的克制,也順此引出了靈魂三分,理性需要控制非理性部分的欲望與激情;最后一點即正義,“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實行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正義就是擁有自己的東西做自己的事情”,用幾個簡短的字來說的話,即是“各安其分、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統(tǒng)治者是腦,以理性支持;衛(wèi)國者是胸部,尋求激情、愛、恨;工匠、勞動者是腹部,受欲望支配,不容易受到理性控制。但柏拉圖并沒有否認欲望,他認為人的精神動力在于欲望,但欲望不應超越欲望的范疇,城邦正義、個人正義導致的是美德、理性。五種靈魂高度對應了五種政體,這將在后面被詳細講述。

第五卷主要有三個方面:1、同職同教2、婚姻家庭問題3、相論。首先柏拉圖主張給予兒童以同等的教育,無論男女。在格勞孔提到教授時會遇到裸露問題時蘇的回答很有意思“在理性認為最善的事務面前眼睛看著可笑的事物往往會變得不可笑?!痹诠畔ED,裸露與淫蕩完全是兩回事,古希臘人體繪畫比例的要求,神廟不準穿鞋等都體現(xiàn)了對身體的尊重。教育強調的是一個公共性質上的,西方目前的教育也是家庭與公共教育相結合,而在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人的教育是由家庭完成,就連皇帝也是如此。在婚姻問題上,柏拉圖提出,衛(wèi)國者妻兒公有,計劃生育同時還要優(yōu)生,對最好的后代予以培養(yǎng),最壞的不予以培養(yǎng),拿到現(xiàn)在來看,這是對于個體權力的侵略;衛(wèi)國者必須拋棄一切個人利益,不該有私人財產(chǎn),包括家庭,這樣的評判標準再一次體現(xiàn)了柏拉圖的應然探究,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糾紛的主要原因就是財產(chǎn)、兒女以及親屬的私有”,但他也只是對衛(wèi)國者這一個階層要求這樣嚴格。柏拉圖作為公有制的奠基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此后還有康德、馬克思都是走的這條路;而亞里士多德就是以經(jīng)驗主義、私有制為主要觀點,洛克的《政府論》對私有制的強調,為英美立憲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五卷最后,柏拉圖提出了相論與哲學王。他強調的不是認識美的東西而是美本身。他區(qū)分了存在的兩種形式:being,是邏輯的,靜止的;existence,是對外顯現(xiàn)的,總是在交付自身與否定自身當中。變化則是在否定自身,而靜止則是在維系自身,死亡、衰老即是對生命的否定,黑是對光的否定。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知識本位論,在尋求知識的四種特性:確定性、可分析性、可被言說與傳達性、普遍的必然性。這是對于experience層面流變的經(jīng)驗的否定,這也是意見與知識的區(qū)別。評判一幅畫是通過它本身的美而不是他的現(xiàn)實性,從價值意義上談論他的“相”的理念,從存在論意義上理解相難,但從認識論意義上,只有當感覺用文字、信息確定下來才是永恒的,唯有被記錄下來的信息才能永恒化。“哲學王”代表了哲學家與政治家的兩種品質,沉思與審慎。將沉思的理論理性與審慎的實踐理性相結合,政治哲學史是很高尚的,內圣外王,柏拉圖雖然還是落入了一個理想化的陷阱,但這對西方哲學家的崇高地位,對數(shù)學、邏輯學、語言學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卷探討的問題如下:永恒與實在、真理與正義、教育環(huán)境、日光喻與線喻。哲學家的天性里,柏拉圖講到“永遠酷愛那種能夠使他們看到永恒的不受產(chǎn)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永恒的實在實體與變化的存在是有差別的,它超越流變,巴門尼德的being、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蘇格拉底的定義、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存在、柏拉圖的idea,這些都是非流變的。生命、記憶是從哪里產(chǎn)生?肉體消亡、自我又活了,到底是有還是無?人出于本能意圖永生,意識直觀的判斷與人的存在論與認識論相關。在此內知覺領域語言領域時,永恒性就在其中。否定永恒性就是對存在論與認識論的動搖,這種哲學起源于巴門尼德,永恒的being是哲學的基礎,從意識的內知覺(也即反省、直覺而不是經(jīng)驗感覺)里得出了圓、數(shù)的being的相關永恒性。唯有being能夠被言說,擁有名稱,當感覺之物消逝時,定義仍有。永恒就是真,真不會自我否定,它保持邏輯一貫性,具有普遍必然性,既符合內在的原則,又可被外在的某個實存檢驗,既是觀念科學向內的求真,又是經(jīng)驗科學向外的求真。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對論的建立使得知識論坍塌,人們不再相信有單一的、純化的實體存在,這也許也可以作為中國人對于一神遲遲不肯接受的原因?!罢胬淼年犖槔锏故怯幸粋€健康的和正義的心,由節(jié)制伴隨著”,認識真理因而正義。

而后柏拉圖又談到了哲學的非實用性,正是這種非實用性決定了學術高于世俗權力的權威,并且不受它的控制。祭祀、文字記錄的地位是高的,但學術本身的價值意義又常被權力忽略。在西方教皇權力高于皇權的時代,世俗權力被神權壓制,與中國稍作對比,就明白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為何出現(xiàn)不了像西方那樣的一個教士階層。理想主義有必要提出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狀態(tài),西方的大學,大多數(shù)是在神學院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xiàn)世主義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中國的教育在神圣性取消后就開始強化現(xiàn)世主義,強調技能訓練。神圣性是一種理想主義,放棄理想主義,經(jīng)濟權力興盛,公平正義真理會被遺失,落入現(xiàn)實主義的極端。人的道德提升是被動的,蘇格拉底的被呼喚,柏拉圖的被提升,因此人民需要被教育。這就是日光喻的一個核心所在,教育實際上就是再添加人后面的光照,光照不同人的能力也不同,前提思維、思維模式、看問題的清晰度就不同,也即柏拉圖的啟示說。光本身不作為認知的對象或認知的主體,只是作為兩者之間的橋梁,就如方法本身所起的作用一樣。眼睛睜開,只有對象沐浴在光之中才能被看見,思想打開,只有對象沐浴在理性之光中才得以通透?!把劬λ哂械哪芰θ∽蕴査懦龅纳淞鳌保@樣的比喻,也即物的存在封閉在自身之中,物的存在因光照而超越自身的封閉性顯現(xiàn)于外。“天上的哪個神的光,使我們的眼睛能夠很好地看見,使事物能夠很好地被看見嗎?”世界的顯現(xiàn)與存在要進入言說就必須有光,而討論光則必須要追溯到光源?!吧圃诳梢娛澜缰兴a(chǎn)生的兒子就是太陽。太陽跟視覺和可見事物的關系,好比可理知世界里面,善本身跟理智和可理知世界一樣…知識的對象不僅從善得到可知性,而且從善得到自己的存在與實在,雖然善本身不是實在,他的地位和能力都高于實在?!边@段話揭示的善即是終極光源,而后半句即是從知識論和存在論兩個角度來分析善,知識論研究顯現(xiàn)與語言問題,存在論研究超越意識之外的一種實在的終極追求,但容易陷入獨斷性與神秘性。

日光喻之后,柏拉圖又談到了線喻,世界分為可見和可知兩部分,可知部分研究的是相本身,是理性與知性,而可見世界研究的不過是影像。在可見世界,“由假定下降到結論”這實際上即為現(xiàn)代所說的演繹,在可知世界“由假定上升到原理”,,也即現(xiàn)代所說的歸納。這些為數(shù)學邏輯提供了一個存在論的基礎,數(shù)學的大前提是演繹,但對于根的探求,也即假定的探求,需要一個終極的原理來解釋,這時只能上升到可知世界來探求。

第七卷主要講了三個問題:洞喻、更高的教育、辯證法。洞喻是對教育作用的深入闡述,至今仍是哲學界的一大話題,這里僅僅提出對其中幾點問題的思考。首先,蘇格拉底說到他們“被解除桎梏”、“被迫站了起來”、“逼著他說出那是什么”,洞穴中人從看到陰影到看到木偶到看到洞外陰影到看到水中倒影最后到直面日光,所有的動作都是被動的,這印證了此前所說的西方文化中的被拯救、被呼召的一面,知識的提升與道德提升都是被拯救的,人的本性是惡的,通往天堂的道路狹窄而崎嶇,自然本能使人在世時生活在“道聽途說”、“閑語”、“好奇”、“沉淪”的環(huán)境里。其次,為什么一定要走出洞外,在洞穴里大家都生活得很和平,也不知道痛苦啊?對此可以給出的答案是,人性中的本能只能在洞外的世界中才可以被激發(fā)出來,追求真理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對于人性的探求才是真的。且這種痛苦只是肉體上的痛苦,也即靈魂三分中欲望層面的痛苦,但他的理性層面是不斷滿足的,是幸福的。格勞孔說道“他寧愿承受任何困苦也不愿過囚徒生活的”,這就是西方文化中的使命感。最后,洞內的人會殺了這個醒來之人嗎?人終將獲得勝利,理性教育使得自然靈魂得以提升和轉向。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學校的教育、家庭的熏陶使得人性中的非完成性得以繼續(xù)完善。

洞喻之后,又談到了更高的教育問題,柏拉圖將教育分三個層面:1、算術;2、幾何學;3、天文學。數(shù),在柏拉圖那里,其功能不是為了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所幫助,而是“把心靈引至真理處”,它導向了善的理念,建立了一個純粹思維的世界;但在畢達哥拉斯那里,數(shù)導向了一種實用性,技術性,強化了經(jīng)驗世界。純粹的數(shù)與實用的數(shù)是兩碼事,數(shù)不同于感覺,數(shù)具有公共性、清晰性、永恒性,而感覺只有私人性、模糊性、當下性,因此算術應該作為基礎學問;而后是幾何學,這是一門空間的知識,“幾何學乃是以永恒事務為對象,而非某種有時產(chǎn)生,有時滅亡的事物”,柏拉圖在此處說幾何對戰(zhàn)爭有幫助,他想強調的實際上是由于幾何學能把“靈魂指向真理”,因而它才能對戰(zhàn)爭有所幫助。這與我們今天的趨勢不同,在柏拉圖那里,學問真而有用;而現(xiàn)在的學問或各學派認為學問有用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否為真則可以忽略。最后談到的天文學,“所有抬起頭來仰望天花藻井的,都非用眼睛而是用心靈來學習”,這可以解釋中西建筑史上的一個巨大的不同,西方對于穹頂很關注,強調上面的裝飾,強調向上看。

第七卷最后談到的是辯證法,“當一個人企圖靠辯證法靠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覺,以求達到每一事物的本質,并一直堅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的本質時…這個思想的過程稱為辯證的過程”,辯證法即是對話法,首先需要給出一個概念定義、語言定義,其次用邏輯、思想來辯駁,同時用對話推進,最終揭示終極所在,達到善的相。辯證法是實現(xiàn)相論的過程,最終也將達到實在,也即相,辯證法也是唯一一個“能夠不用假設而上升到第一原理本身,以便在那里找到可靠的依據(jù)”的研究方法。辯證法需要有一個終究實在,使不斷的否定擁有意義,否則成為詭辯法,遁入虛無主義,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自古以來不存在一神論反而避免了思想界踏入神秘主義的漩渦。

第八卷談到的是五種政體:貴族政制、榮譽政制、平民政制、寡頭政制、僭主政制。此前柏拉圖已經(jīng)在第四卷中對于貴族政制給予了討論,“如果是由統(tǒng)治者中一個卓越的人掌權便叫做王政,如果是由兩個以上的統(tǒng)治者掌權便叫做貴族政制”,特點是統(tǒng)治者受過教育培養(yǎng),且不會更改國之法令。他們具有道德與知識,不可能選舉所有人做決策,只能選舉代表來做決策,這讓人想到代議制民主。

其次是榮譽政制,柏拉圖認為“政制制度的不合全都是由領導階層的不合而引起的”,緊接著他解釋道統(tǒng)治集團的后代不可能永久都是最優(yōu)的,也即護衛(wèi)者會墮落,此時他們不關注音樂教育而重視體育教育,導致“銅鐵集團趨于私利,兼并房屋土地、聚斂金銀財寶;而金銀集團則由于自身心靈里擁有真正的財富而趨向美德和傳統(tǒng)秩序”,勞動者占據(jù)了統(tǒng)治權,榮譽政治的本質即是知識、道德、名譽的名義來聚斂財富。

等到私產(chǎn)破壞了榮譽制度,寡頭制度上臺,政治權力集中在富有的人手中,他們通過法律來確定政治當選者的財產(chǎn)標準。此時道德正義徹底退隱,愛財貪權的本質顯露出來,但統(tǒng)治者既崇拜財富又樸素節(jié)制。一些世家子弟由于懶散變?yōu)樨毭?,而統(tǒng)治者的后代養(yǎng)尊處優(yōu),財閥政治使得社會不穩(wěn)定,由于寡頭政治的三個特點:1、有財產(chǎn)的不一定精通政治工作;2、在這種制度下統(tǒng)治者無法組織戰(zhàn)爭;3、造成游民;這些特征只能使得內戰(zhàn)四起,平民勝利,轉向民主政制。

民主政制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統(tǒng)一的力量,享有充分的自由。這種社會環(huán)境有些類似于我們今日若能不加管束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里,知識、莊嚴、理想、虔誠在平民那里淪為泡影,以經(jīng)濟為中心,喪失正義感,亦無公平,無同情心、無公正性,道德雖不能取代政治,但應指引政治。這樣的狀態(tài)用海德格爾的dasman沉淪狀態(tài)可以解讀,喪失理智、缺乏責任,社會這種平均狀態(tài)使個人失去了獨立性和自由,神圣、莊嚴的行為成為了游戲,“明禮義而知廉恥”,“恥”字沒有了,底線就被攻陷了,今天的食品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等無不歸因于此,政治經(jīng)濟道德三者必須要共生共榮。在這種社會狀況下,欲望膨脹,柏拉圖用靈魂馬車喻表明欲望必須置于理性的調治之下,天國的光輝被人間的欲望遮蔽后光芒四射出來。從技術到物到欲望到理性又到無聊,物質文化需要有效的生產(chǎn)力,生產(chǎn)力發(fā)展轉而又對物質文化產(chǎn)生破壞,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到汽車,從平房到高樓到別墅,人何時才會滿足?要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在柏拉圖那里,怕只能依附于一個神,將人的有限性融入到神的無限之中,不依賴人的自然本性,才得以使自由意志表達。無益的欲望使得節(jié)制遺失,“極端可怕的奴役,從極端可怕的自由產(chǎn)生”,僭主政制的時代隨著節(jié)制遺失而到來。。

自由的前提是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否則自由散漫的結果必然是極權,沒有規(guī)則制度保障,必然導致專制。僭主制是智慧節(jié)制的逐漸喪失,民主政制中的三類人:社會活動家、富翁、平民中會有人獲得聲望被推舉為“保護者”,他們組織戰(zhàn)爭,使得政治穩(wěn)定下來。僭主和群眾于是都獲得了短暫的安寧。

第九卷接著提到僭主個人的問題,由于人們在夢中理智的喪失,柏拉圖認為這是人性惡的主要標志,夢中的世界是私人的,清醒的世界是公共的、有規(guī)則的、有秩序、可言傳的,夢時人的自然欲望釋放理性昏睡,而公共生活中人有清晰的理性自制。一個僭主式人物就是“醒著時能夠干夢中那種事的人”,這種罪惡使他成為了十足的暴君。他的產(chǎn)生過程是“把這人身上的節(jié)制美德掃除干凈,讓瘋狂取而代之”,這里的瘋狂講訴的就是一種極端的自由,但這種極端體現(xiàn)在欲望的自由而非意志的自由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孤獨的統(tǒng)治者欲望極度放縱,沒有朋友,沒有公共生活。在當今社會也存在著這樣一個巨大的矛盾: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極端社會化,而個人生活又由于要標新立異變得極端個人主義,喪失了公共生活是很可怕的,這方面美國相對中國就做得好多了,例如美國社會對于組織的放開,同性戀聯(lián)盟等的建立排遣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公共生活平臺構建才可能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建康。

隨后柏拉圖又對靈魂三分做了進一步解釋:理性追求真理,激情勇敢求譽,欲望追求利益的快樂,受到理性引導的哲學家、愛智者們得到了最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自足的,不外求的,最善的。由理性引發(fā)的快樂是永恒的,與相對的快樂對應,你可以看到當生病痛苦完之后,你才會為你的健康感到快樂,這種快樂即是相對的快樂,它是不穩(wěn)定的??磥喞锸慷嗟聦π腋5睦斫猓鹤宰愕?、終極的、追求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可知在西方哲學史發(fā)展過程中對理念層面、道德層面的探究是它的根基。

全書至這里對于五種政體的闡述已全部完成,貴族政體對應理智美德,榮譽政體對應激情,寡頭政體對應必要的欲望,民主政體對應必要與不必要的欲望,僭主政體對應無序的不必要的欲望。從整個城邦來看,僭主政體是最不幸的,困惑、欲望不滿足、最不正義。從三種快樂的標準來看,柏拉圖始終在強調哲人王的觀念,這種快樂劃分標準對于哲人是有利的。

至最后一卷,柏拉圖的觀點基本已表達完畢,未經(jīng)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未經(jīng)考察的命題是不值得擁有的,柏拉圖考察的是人的信念基礎,不是為了爭論而爭論,為了反諷而反諷。哲學僅是解惑,最根本的信念是難以動搖的,從倫理學或者其他哲學類書籍中得來的品行終是不穩(wěn)定的,兒時起的經(jīng)歷、教育才是可積累可深入地付諸生活實踐的。對廣大的人民來說,需要的是常識,有了常識就不至于陷入極端,類似像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的漩渦也許不至于陷得那么厲害,那時除了內在的恐懼之外,心靈總是會因漏掉常識而被蒙蔽的。

柏拉圖對于哲學、人性、政治的探究為西方哲學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真、善、美、正義這些idea層面的精神追求是《理想國》從始至終不變的話題,對人性的揭示,對政體的剖析使得《理想國》對今日自由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啟示。正如前面已經(jīng)分析過的,貴族政制時的統(tǒng)治者的道德德行再進一步擴大成一群人,他們各有所長,各有代表,形成代議制民主。在自由思想缺失的時代和國家,對柏拉圖的閱讀能夠促使每一個讀者更深地了解自由,擺脫未曾思考過的框架的束縛,試著讓這種觀念融入到生活中,結合今日的時代,以理論為基,看清現(xiàn)實,想想自己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看看自己能為這個時代做些什么。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九

《理想國》是一部政治學經(jīng)典,但在讀這本書時,我的思維常常在里行間悄悄的遠行,所以有時候不得不停下來想想自己的思維跑到了哪里,是怎樣跑的。這本書不是很容易讀懂的,在細讀起來總是覺得在和先哲對話時少了那份開闊與氣度,多了些唯唯諾諾,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話去理解去探索可那畢竟是一道很漫長且艱辛的路,所以我將慢慢的前行,那樣收獲的也許才更多。

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正義真的是一個很難解答的問題,有時想與其長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義還不如做一件正義的事,為一些不公發(fā)發(fā)自己的聲音來的更為實際。也許這是浮躁也許這也是心虛,因為正義千百年來許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幾率也很小。但我卻相信自己和柏拉圖一樣,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向往!可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里,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這是一個很好的答案。而對于自己甚至對于整代中國人來說缺乏信仰總是讓我們有時候焦慮、孤寂、無所適從,不知未來、過去,甚至不明白現(xiàn)在。柏拉圖最后說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我很喜歡,也許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歡因為有了自己別樣的感觸。柏拉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學家也是一位哲學家,其哲學智慧盡管沒有專門的哲學專著,但卻幾乎體現(xiàn)在他的每部著作當中。不論是從早期的《理想國》,過渡階段的《政治家》還是思想有了較大轉變的《法律篇》,都閃耀著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學上,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唯心主義,成為西方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jīng)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么是正義?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tǒng)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助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現(xiàn)在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可以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變的范型,是獨立于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可以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里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么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lián)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里,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知道王陽明是余秋雨的書里提到了這位老鄉(xiāng),這位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后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己也知之甚少。后來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盡管我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在近代的中國哲學里我們真正的幾乎全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而歷史上世界上真正偉大的哲學家大都是唯心主義的,如蘇格拉底、柏拉圖、黑格爾、康德等,也許敢于和自己心靈對話的人,能和一些虛無的只靠感知存在的東西達到心靈交匯這樣的人總是特別敏感與聰慧的吧。讀《理想國》常常感覺之間隔了很多東西,無法理解柏拉圖的一些想法,也許除了自己的淺陋知識之外也許我們真的很難在心底里和一個唯心主義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獨特感悟,對生命對生活的一點漣漪泛起的獨特波痕。

我認為,哲學就是教你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門學問。而對于正確的理解我們似乎與許多的東西一樣與世界相隔了太多東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們中國人太不擅長弄清什么是正確的方法?什么是正確的事?所以才會出現(xiàn)近年來中國哲學的衰落,學哲學似乎也成為別人的笑柄而不是聰慧的象征。在剛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國位于倒數(shù)第八僅僅先于俄羅斯、伊拉克、伊朗等國家。在9月28日,現(xiàn)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教師節(jié)、美國加州的教師節(jié)、馬來西亞的教師節(jié)以及中國臺灣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教師節(jié)的日子里,我們這個自稱為儒家發(fā)源地的國家,很少有人知道這一天皆為孔子誕辰日。我是一個思維能跑很遠的人,憑著自己一時的文欲,寫了這些東西,也許這些東西太偏離了《理想國》,但仔細一想?yún)s也緊緊相關。哲學指引我們前行,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仿佛迷了路,正如目前自己在剛剛來到這個學校,這個陌生的研究生生活也有迷路的感覺,但有時迷途知返也是好的。在柏拉圖看來,只有哲學家可以從可見的世界上升到可知的世界里去的,智者可以透過影像發(fā)現(xiàn)實在的自在之美。柏拉圖寫到他懂得區(qū)分美的自身與美的事物,既不把分享者當作美自身,也不會把美自身當作美的事物。哲學家擁有智慧來界定正義、美善才能把城邦治理好的,一般的百姓、士兵等只擁有勇敢、節(jié)制等,并不具備發(fā)現(xiàn)真實的理念世界的能力。因此哲學家就擁有了自己的道義與責任,需要關心與維護其他公民的主張也是公正的。就如一句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是一個美好的寓言,正如理想國的名稱一樣,脫離了許多東西,過濾了眾多現(xiàn)實的羈絆,實現(xiàn)起來充滿了理想的味道還是多些。正如在書中柏拉圖不時的體現(xiàn)出對幸福、快樂的理解,及其理性主義世界觀和幸福論一樣有時候想起來總是那么具有不確定性,甚至帶有一些脫離了實際的虛無氣息。

我認為全書最抽象、最難理解、也最有哲學味的部分,就是關于洞穴理論的部分。蘇格拉底把洞穴囚室比喻可見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陽的能力,并把人從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世界看見東西的過程和靈魂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過程聯(lián)系起來,得出下述結論: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的創(chuàng)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

理想國讀書筆記篇十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jù)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jīng)歷恩師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fā)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xiàn)理想政體而游歷的12年中,在游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shù)孛裰髡w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archytus),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xiàn)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統(tǒng)帥,受到當?shù)厝嗣竦膿碜o和愛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shù)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shù)呢暙I。在阿啟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著溫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wěn)定,經(jīng)濟上比較發(fā)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啟泰的為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夠說,柏拉圖與阿啟泰的交往和友誼,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zhí)著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xié)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yè)。

由哲學王統(tǒng)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為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為是可取,但是在現(xiàn)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為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說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huán)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chǎn)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斗的航向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它引領了一股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國家的思想潮流,可謂功莫大焉!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3143897.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