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8 06:59:09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范文(17篇)
時間:2023-11-18 06:59:09     小編:GZ才子

教案應該是靈活的,能夠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教案的編寫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借鑒。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一

難點:美國內戰(zhàn)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zhàn)。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xiàn)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fā)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

主要表現(xiàn)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p>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xiàn)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zhàn):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xiàn)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xiàn)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tǒng)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yè)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fā)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zhàn)經過,包括內戰(zhàn)爆發(fā)、初期北方失利、聯(lián)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zhàn)局、轉折戰(zhàn)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zhàn)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zhàn)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zhàn)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zhàn),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統(tǒng)一。

課前發(fā)放本節(jié)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tǒng)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tǒng)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tǒng)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么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tǒng)一的優(yōu)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臺,發(fā)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討論俾斯麥的統(tǒng)一策略對戰(zhàn)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zhàn)爭后期性質的變化。

最后分析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后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tǒng)一中發(fā)揮了什么歷史作用?

三、意大利統(tǒng)一:

七組同學演示:“意大利統(tǒng)一”

展示14、15世紀意大利經濟的發(fā)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意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意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學生歸納意大利統(tǒng)一的歷史條件、統(tǒng)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意大利統(tǒng)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tǒng)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意大利統(tǒng)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腐朽,經濟發(fā)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tǒng)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shù)刂v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fā)展的時期。發(fā)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圍繞金字塔之迷,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環(huán)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希羅多德說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令人驚異的事物,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多的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巨大業(yè)績?!苯裉熳屛覀円黄饋韺W習第1課:古代埃及。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一)古埃及的自然環(huán)境——尼羅河。

1.展示國際空間站拍攝地球夜景:尼羅河岸燈火通明。

2.材料展示:古代埃及詩歌《贊美尼羅河》: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出,養(yǎng)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讓我們歌唱!你滋潤了太陽神賦予的土地,養(yǎng)育著所有的人民,讓我們在干涸的沙漠里暢飲!你慷慨無私地給予我們所有美好的東西!

3.教師提問:

(1)解釋歌詞“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薄?/p>

提示:尼羅河是水源,為人類生存提供條件。

(2)解釋歌詞“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帶來了肥沃的土壤?!?/p>

提示:定期泛濫,利于農業(yè)發(fā)展。

(3)還有什么“美好的東西”?

提示:便于航行。

4.教師小結:尼羅河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定期泛濫促進了古埃及農業(yè)的發(fā)展;而其平緩的河水以及盛行風又提供了便利的航運條件;這些有利條件促進了尼羅河流域的統(tǒng)一。

(二)象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象形文字字母—英文字母對照表”

2.教師提問:請學生猜測其中幾個文字的含義并說說象形文字有怎樣的特點?

提示:與事物形狀相似。

3.資料鏈接:紙莎草紙。

古埃及人在距今5000年前發(fā)明了紙莎草紙,紙莎草紙的制作材料是紙莎草。它盛產于尼羅河沿岸的水生植物。人們將紙莎草的粗莖切割下來,剝去外皮,將里面柔軟又有韌性的莖芯兒切成薄片。再將切成片兒的莖芯橫、豎編織或疊放。然后用錘子將兩層莖芯兒敲打,直至融合成一張薄紙。融為一體的薄片兒在經過曬干、打磨等工藝處理后,世界上最早的紙就誕生了。

4.教師小結: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就。

目標導學二:金字塔。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圖片。

提示:學生自由回答;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后人有幾種推想:(1)用一個巨大的杠桿,一段用繩子綁住石塊,另一端通過人力將石塊吊往上方,然后將石塊逐步往上堆砌。(2)用土堆成斜坡,利用木質滾軸將石塊拉上去土堆是環(huán)繞金字塔螺旋上升。也有人認為,第(2)種方法土堆的清除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而推測開始用土堆,然后用杠桿。也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人建造的,因為他們覺得古人沒有這么高的智慧來建造這么偉大的建筑。

目標導學三:法老的統(tǒng)治。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法老的圖片。

2.教師提問:說說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樣的?

提示:法老作為全國的統(tǒng)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他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

3.思維延伸:埃及法老們?yōu)槭裁匆o自己修筑金字塔?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修筑豪華的陵墓,以備在冥世間繼續(xù)生活,同時也是為了宣揚法老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和世俗專制統(tǒng)治的權力。

三、課堂總結。

金字塔外形雄偉壯觀,內有許多甬道和墓室相通,還有繪畫、雕刻等藝術品,實際上是一座地下宮殿。國王的尸體經防腐處理,制成了干尸,放置在棺木中,這就是“木乃伊”。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板書設計。

1.自然環(huán)境?。

2.文明歷程:

3.文明成就:太陽歷、數(shù)學、象形文字、解剖學、金字塔等。

4.法老統(tǒng)治。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三

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

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

必修三文化發(fā)展歷程。

選修教材。

教材編寫: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式的知識整合,深度、廣度加大,相應地,難度也加大。

基本內容: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社會生活。

會考:嚴格、認真對待;知識改變命運。

史學觀點:文明發(fā)展史觀、全球史觀;人文發(fā)展觀,當代史觀。

精神價值觀: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開放合作、包容、創(chuàng)新競爭、合作共贏。

二、鑒于同學們在初中的學習情況以及歷屆同學學習歷史的誤區(qū)進行調整與安排,以便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通史學習的基礎上,理清中外歷史發(fā)展脈絡:

1、中華文明發(fā)展線索:注意時間順序。

2、世界文明發(fā)展線索:

三、基本學習方法與步驟:

1、認真閱讀導讀內容,明確本書講述人類歷史的政治史的內容;每一單元每一節(jié)課的引言部分,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因此同樣要重視理解。

2、目錄分析,理解各單元之間的關系:

一、二單元:討論古代政治制度,以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為例,分別講述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早期發(fā)展。

三、四、五單元:討論近代政治制度與相關實踐,講述近代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立、鞏固及其向全世界(以中國為例)擴展影響,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同時講述社會主義政治構想的產生及其在俄國和中國的實踐。

六、七單元:討論現(xiàn)當代政治制度與政治格局。一方面介紹中國現(xiàn)當代政治建構,另一方面展現(xiàn)當代世界的多極化政治格局。

3、教材閱讀,加強閱讀、分析、理解材料以及組織整合概括、比較能力的培養(yǎng):

(1)從引言入手,了解概況。

(2)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針對各標題下的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出中心思想,提出問題。

(3)理解各標題之間的關系。

(4)與課后的練習題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

每一節(jié)所講的內容首先給問題化,這樣,看書就有了目的性,自然就有了效率;數(shù)字化:自己在看書提出這些問題的時候,對于相同類的問題要進行歸納,到底是幾個問題,把它弄準,然后用數(shù)字給它固定下來;重點化:把問題數(shù)字化的同時還必須有一個主次的分別并對主要問題進行分析掌握與理解;要點化:把重點問題要點化;熟練化:對于自己歸納的要點,最好能用自己的話(但絕不是口語化)復述下來,形成自己的知識。反復記憶,達到熟練程度。

四、基本要求:

每位同學需準備:課堂筆記本(用于當堂筆記和課后鞏固)、改錯本(寫出出錯的原因、答題思路)、作業(yè)本(鞏固提升)。

五、做好初高中銜接,重新定位。

我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四

style="color:#125b86">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闡述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的歷史。初中教材中,已經介紹了民族資本發(fā)展的一些基本史實,所以在講授中需要學生把握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基本線索: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經濟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辛亥革命后,特別是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出現(xiàn)短暫春天。南京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較為迅速,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民族工業(yè)日益萎縮。

一、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的興起。

課標要求:

簡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有何變動;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概況;思考買辦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了解張謇和榮氏兄弟的事跡,并進行評價,使學生能把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思考。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jù)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圖片以及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為了使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和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教師要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艱難,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背景及意義。

難點: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與近代民族工業(yè)興起的關系;初創(chuàng)時期的民族工業(yè)多集中于輕工業(yè)的原因;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資本主義遠遠超過官僚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工業(yè)資本的主體的意義;基于民族工業(yè)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與壯大對于此后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以上幾個難點多帶有一定的理論性,也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理解。

教學建議。

(2)“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目,首先需要學生回憶專題一的內容,理解在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然后,引導學生回憶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理解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讓學生看書,找出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具體表現(xiàn)和影響。最后,使學生理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

(3)“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一目,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關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引導學生歸納出近代民族工業(yè)產生的原因、時間、產生途徑、代表性企業(yè)、早期發(fā)展情況。注意在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時,可以補充介紹洋務運動。指出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的民用工業(y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一定的誘導作用。在介紹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概況時,可以補充一些數(shù)據(jù)、圖片,加強教材的直觀性。

關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看書,找出民族資本主義取得初步發(fā)展的原因、發(fā)展的狀況、代表性企業(yè)、特點以及意義。打出民族工業(yè)分布示意圖和與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概況相關的資料,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民族企業(yè)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自然和社會(或地理、歷史)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意識。同時通過幻燈片打出于張謇、周學熙以及榮氏兄弟相關的資料,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民國年間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

課標要求: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民國初年的興辦實業(yè)潮、抗戰(zhàn)前夕民族工業(yè)的短暫發(fā)展、抗戰(zhàn)勝利后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困境等史實。理解民國初年出現(xiàn)興辦實業(yè)潮的主客觀因素、幣制改革的影響和導致抗戰(zhàn)勝利后民族工業(yè)陷入困境的因素。認識民國年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曲折歷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民國初年興辦實業(yè)潮出現(xiàn)的原因,學會將歷史現(xiàn)象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從分析“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結果,學會辯證地看待國民政府的這兩項改革舉措。學會運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待民國年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曲折歷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民族工業(yè)很快蕭條的原因,理解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全面了解民國年間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歷程,認識民族工業(yè)要想健康成長,必須-。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民國初年民族工業(yè)呈現(xiàn)出“短暫春天”的原因和表現(xiàn);1935年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及其意義;民國后期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困難的原因。

難點:民國年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曲折性;國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的控制與壓迫。

教學建議:

(1)分析子目,從整體上介紹本節(jié)內容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戰(zhàn)間—短暫春天;抗戰(zhàn)前夕—短暫發(fā)展;國民黨后期—陷入困境。

(2)“民國初年的興辦實業(yè)潮”一目,是本課重點,“春天”的出現(xiàn)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議教師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導入。在分析原因時,還可適當增加臨時政府獎勵實業(yè)的法令和《臨時約法》中的部分條款,展示一些抵制日貨的圖片或影視資料,揭示反帝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此外還需教師補充一點,北洋軍閥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的經濟政策,使民族工業(yè)得以繼續(xù)發(fā)展。講外部條件時,需闡明這是“春天”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發(fā)展概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教師可簡單介紹榮氏兄弟和簡氏兄弟及其企業(yè)的發(fā)展,(幻燈片展示),接著師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間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

(3)“抗戰(zhàn)前夕民族工業(yè)的短暫發(fā)展”一目,可以結合教材指出國民政府統(tǒng)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取得發(fā)展的原因,重點介紹“法幣政策”,注意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評價這一政策。關于其發(fā)展概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資本主義在發(fā)展的同時,受到了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道路曲折而又艱難。

(4)抗戰(zhàn)時期的民族工業(yè)發(fā)展,教材中沒有介紹,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鏈接”中“民族工業(yè)的西遷”,指出抗戰(zhàn)中民族工業(yè)受到了沉重打擊。

(5)“國民黨統(tǒng)治后期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抗戰(zhàn)勝利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反而日益萎縮呢?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對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認真分析,認識到美國的經濟掠奪、官僚資本的擠壓、通貨膨脹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業(yè)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三、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課標要求:

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等史實。理解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帝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工業(yè)壓迫的史實,學會史論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掌握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所進行的斗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帝國主義對民族工業(yè)的壓迫與摧殘;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府對民族工業(yè)的摧殘與破壞;民族資產階級斗爭的目的。

難點: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關系。

教學建議:

(1)首先讓學生回憶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指出發(fā)展曲折,設問:為什么中國民資發(fā)展曲折緩慢呢?由民族資本主義受雙重壓迫的漫畫導入新課。

(2)“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目,教師需要講述兩方面問題: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然后結合教材,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壓迫的具體表現(xiàn)。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3)“在斗爭中求發(fā)展”一目,則需要依據(jù)教材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具體表現(xiàn)。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斗爭具體的一些表現(xiàn)。最后教師需要總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可能有充分地發(fā)展。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五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們,大家好!我的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一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統(tǒng)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課本由隋的統(tǒng)一、開通大運河、開創(chuàng)科舉取士制度、隋朝的滅亡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隋朝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為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出現(xiàn)了繁榮的景象,卻又在隋煬帝的急政下迅速走向滅亡的過程。

從歷史的發(fā)展邏輯來看,在隋文帝的勵精圖治下,隋朝政治統(tǒng)一集權,經濟繁榮富足。但因為隋煬帝的好大喜功,他的“大業(yè)夢”直接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主題定為“繁盛一時的隋王朝”。根據(jù)教學主題將內容整合成四個部分——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治國的智慧-開皇之治、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七年級學生。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對隋朝有所了解,但在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影響下對隋朝出現(xiàn)偏見與片面的認識。因此,本課在以上整合的子目下,補充相關歷史故事,以建構基礎知識,學生通過故事展開新課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處于“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能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還不能對歷史事件有全面與深入的認識。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展示紀年表與講述兩位帝王的主要事跡,學生了解相關史實,完成歷史時空觀的建立。

2、通過材料展示和分析對比,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背景、內容及其意義。

3、通過展示地圖、貼紙的方式,了解大運河開通的目的以及概況。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jù)課標要求和學情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了解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的影響;掌握大運河的概況及意義。重點在于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是本課主線下的突出表現(xiàn)部分。只有正確理解科舉制度及大運河的內容,才能充分理解隋朝的繁盛以及隋朝速亡的原因。

本課難點為: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及其教訓。難點是理解與領會知識點深層次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是本課中需重點攻克部分。學生因為后人評價及影視作品的影響,往往不能客觀評價隋煬帝,以及正確認識隋朝滅亡原因。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學生接受程度,我將采用講授法、圖示法、史料分析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教法包含學法,學法體現(xiàn)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學習法與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教學過程將以遵循“以思維沖突引起學習興趣”、“以故事講述建構基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的三大指導思路?!耙运季S沖突引起學習興趣”,旨在通過調動學生固有思維與歷史現(xiàn)實的矛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耙怨适轮v述建構基礎知識”,通過講述隋文帝發(fā)跡史、兩個皇帝的治國措施、隋煬帝的主要事跡,讓學生擁有必要的基礎知識,同時突出本課重點。最后以“開放性問題升華歷史認識”,以總結性的開放問題調動學生思維和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三大思路設計下的教學過程,同組為整體,激發(fā)學習興趣、突出課程重點,攻破教學難點。

1、導入部分:

精彩的導入能吸引學生興趣。

2、第一子目:隋朝的建立-再造統(tǒng)一。

先展示歷史紀年表,使學生認識到隋朝統(tǒng)一的意義以及完成歷史時空觀念的建立。

接著以隋文帝的發(fā)跡故事和伐陳之戰(zhàn)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隋朝得以建立的歷史背景,引出思考題一。再通過對四則材料進行分析,完成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3、第二子目:治國的智慧-再造統(tǒng)一。

從“開皇之治”這一稱呼的意義出發(fā),讓學生了解隋文帝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較大發(fā)展。據(jù)此帶領學生學習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措施。

政治方面的科舉制度是本課重點,我將通過講述王凝之與房玄齡的故事,對比兩種選拔制度,讓學生思考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經濟方面,則通過視頻讓學生感受隋初百廢待興的經濟狀況,并結合書本知識簡介隋文帝的經濟措施。

最后通過史料數(shù)據(jù),讓學生體會到隋朝經濟的繁榮。

4、第三個子目: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

我將首先向同學們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幾乎在修建洛陽城的同時,隋煬帝還要開鑿大運河。引發(fā)學生思考。

接著通過分析一首民謠以及對隋朝疆域圖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梳理開鑿大運河的真實用意。

然后通過自制地圖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并總結出1+2+3+4+5的口訣,加深學生對大運河概況的理解與記憶。

5、第四個子目:隋朝的滅亡-警世恒久。

以“印象隋煬帝”作為引入,展示隋煬帝的“大業(yè)夢”政績,通過后人的刻板印象與歷立體的隋煬帝對比,激發(fā)思維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熱情。

接著通過三則材料,以“大業(yè)夢”與民不聊生、動蕩再起的社會情況做比較,引出思考題三。并結合史料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

正確認識隋朝滅亡是本課的難點,為了升華同學們的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我將以小組討論,探討思考題四。以突破本課難點,培養(yǎng)同學們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最后以隋煬帝戲劇性的下場,結束本次的新課學習。

6、課堂小結。

將以中考題目,當堂檢測學習成果。

七、板書設計。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xiàn)條理性和邏輯性。得出“繁盛”、“一時”是隋朝的朝代特征。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六

德國有一位的教學學家曾經說過:教學是一門藝術,它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學設計將以學生為主體,我將以“走進希臘——感悟希臘——理解希臘”作為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即通過基礎性的探究展開對希臘的了解,接著通過感受希臘的民主政治來進一步了解希臘,最后通過對希臘公民的認識達到對古代希臘為何被稱為民主政治的搖籃的理解。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古代希臘地理條件、城邦特點和公民素質,分析理解希臘民主政治產生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

【過程與方法】。

利用圖示法,演繹法等方法,引導深入探究希臘公民的素質。

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相關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臘作為民主政治的搖籃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明白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于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理解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種文明制度。

三、學習重難點。

重點:古代希臘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對于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產生的作用。

難點:理解古代希臘是民主政治的搖籃。

四、學習方法。

采用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法神入歷史,結合多媒體演示法充實課堂內容,并結合小組討論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由淺入深,步步深入。

五、學習準備。

電腦平臺、ppt和音響設備。

視頻、課件的制作與收集。

六、學習流程。

【現(xiàn)實導入】由圣火采集儀式在希臘進行圖片導入新課:希臘歷史悠久,有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是奧林匹克的發(fā)源地,還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誕生地。

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希臘,第十中學的同學組團去了希臘旅游,去感受,去探索,去領悟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去體驗希臘文明的美麗之處。

古代希臘考察團行程計劃表。

行程一:驚鴻一瞥鳥鳥瞰古希臘(領略古希臘自然之美)。

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考察古城邦社會活力)。

行程三:入鄉(xiāng)隨俗接觸古公民(體驗古公民政治生活)。

【設計意圖】用現(xiàn)實導出雅典的輝煌,一方面有利于將現(xiàn)實與歷史相結合,說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分不開的,強調歷史的延續(xù)性;另一方面,用學生所熟悉的時事切入,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得學生快速融入課堂。

【講授新課】。

行程一:驚鴻一瞥鳥瞰古希臘。

1、學生活動:

多媒體展示圖片,導游(班級學生提前準備)從古希臘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洋資源、自然氣候等方面介紹古希臘自然地理環(huán)境。

合作探究一:

古代希臘這種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條件對古代希臘社會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提示:可以從經濟、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對外關系、民族性格等方面思考)。

第一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一:地理環(huán)境對古希臘社會的影響。

地理環(huán)境。

影響。

地理位置:歐、亞、非三洲要沖。

吸收三洲文明。

地形地貌:山嶺溝壑。

農業(yè)經濟不發(fā)達。

自然條件:海洋資源得天獨厚。

利于航海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氣候條件:地中海式氣候。

利于航海與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現(xiàn)實困境:耕地缺乏和土地貧瘠盾。

利于進行殖民活動。

小結:

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及其他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使古希臘形成寬松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并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觀念。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建立。

旅游感悟1: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為其民主政治的產生提供了自然條件。

2、拓展練習:

古代希臘。

古代中國。

地理。

三面環(huán)海、海島眾多。

地處內陸、國土遼闊。

地形。

溝壑林立,山地多,平原少。

長江、黃河流域,平原廣闊。

經濟。

商品經濟發(fā)達。

以農耕經濟為基礎。

民族性格。

開朗,勇敢,富有冒險和挑戰(zhàn)精神。

依賴性強,封閉,不夠進取。

文化。

思想文化繁榮,富含民主與科學精神。

禮樂制度發(fā)達,注重等級觀念。

政治。

公民是城邦的核心,實行民主政治。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統(tǒng)治。

小結: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種制度造就一方人民,越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期,人們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越大,一種制度的產生總是與其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

(教師導入下一節(jié))既然環(huán)境不是希臘形成何種文明的決定性因素,那還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希臘文明的形成呢?同學們來到了希臘最富盛名的城邦遺址——雅典衛(wèi)城,去了解希臘城邦的特點及其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作用。

行程二:身臨其境考察古城邦。

1、學生活動:

結合圖片,導游(班級學生提前準備)從城邦的形成、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等方面全面介紹古希臘城邦。

合作探究二:

(1)古代希臘城邦有什么特點?

(2)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有什么影響?

第二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二:城邦制度對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影響。

城邦特點。

影響。

小國寡民。

公民有較多機會直接參與城邦的公共事務。

獨立自治。

民主政治發(fā)達。

彼此分立,但聯(lián)系密切。

保持文化上認同。

商品經濟發(fā)達,

平等互利的價值理念。

思想文化繁榮。

富含民主意識與科學精神。

小結:獨立、自由、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富含民主與科學的城邦文化,都有助于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旅游感悟2:古希臘城邦制度為民主政治提供了社會環(huán)境。

參觀了城邦遺址之后,同學們再去了解古希臘公民,去體會希臘人鮮明的個性。

行程三:入鄉(xiāng)隨俗接觸古公民。

1、學生活動:

導游采訪當?shù)鼐用瘢榻B哪些人才有資格參與城邦的管理,從而得出希臘公民的含義。

合作探究三:

古希臘公民的具備哪些基本素質?

第三旅游團展示考察報告三:古希臘公民的基本素質。

政治素質:有較高的參政素質;。

身體素質:身體強健;。

集體意識: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

(此處可適當補充馬拉松的故事,給學生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要有堅強的意志。結合我們現(xiàn)在有的學生不愛學習,怕吃苦的情況予以糾正,鼓勵他們客服困難,努力學習,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旅游感悟3:古希臘公民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拓展練習】根據(jù)材料關于三位同學關于中西政治文明優(yōu)劣的討論,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老師總結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產生什么樣的經濟生活方式,都是與當時一定的社會背景相適應的。文明具有多樣性,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分。

七、板書設計。

自然地理環(huán)境——自然。

古希臘。

民主政治城市國家(城邦)——社會。

希臘公民——人文。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七

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教學用具: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等。

教學過程: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wèi)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zhàn)爭后,義和拳即自發(fā)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zhàn)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xiāng)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fā)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tǒng)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fā)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zhèn)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qū)。這是義和團能夠發(fā)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zhèn)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fā)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fā)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fā)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lián)合的基礎,但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lián)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lián)軍侵略的戰(zhàn)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zhàn)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fā)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lián)軍占領北京后,分區(qū)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lián)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lián)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lián)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p>

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fā)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wěn)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lián)軍的統(tǒng)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p>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鎮(zhèn)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板書設計。

第八課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1.義和團運動在山東興起的原因。

2.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

1.義和團運動向京津地區(qū)發(fā)展。

2.清政府對義和團政策的變化。

三、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及其暴行。

1.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爆發(fā)。

2.義和團與清軍抗擊八國聯(lián)軍。

3.八國聯(lián)軍侵略暴行。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1.《辛丑條約》的簽訂和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八

過程與方法:閱讀“古代兩河流域的地圖”,分析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根據(jù)圖例,觀察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閱讀有關《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事”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fā)現(xiàn)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古代東方文明是在適應與改造大河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讓學生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漢穆拉比法典》的特點與歷史價值。

教學難點:理解國家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圖片)這個數(shù)學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發(fā)現(xiàn)并使用的?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課:古代兩河流域。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一)兩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與地理環(huán)境。

提示:兩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的流經區(qū)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內。古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北部被稱為亞述,南部被稱為巴比倫尼亞、巴比倫尼亞又可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為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兩河流域位于亞非大干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并不十分優(yōu)越。北部丘陵地帶雨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勢低洼,多沼澤,除洪水泛濫季節(jié)外,雨量一般較少,呈干旱狀態(tài)。由于河源地區(qū)高山積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兩河流域的洪水泛濫季節(jié)。

2.問題思考:地理環(huán)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

3.教師歸納:受制于自然條件,該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在洪水泛濫季節(jié)需要排澇,其他季節(jié)則依賴人工灌溉,因而古代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楔形文字圖片。

2.教師講述:楔形文字,又稱為釘頭文字,因其書寫筆畫的形狀酷似木楔或釘子而得名。由蘇美爾人發(fā)明,是迄今為止被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標導學二: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1.教師講述:公元前18世紀興起的強盛而繁榮的古巴比倫王國是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時的社會面貌是怎樣的呢?請大家欣賞小品《打架》。

2.學生活動:(學生小品表演)。

國王:“我是古巴比倫城邦的第六任國王,我花了這么多年的時間,終于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成為了四方。但我每天要處理的案件實在太多,我已命人編成了一部法典,這下處理事情就有依據(jù)了。”兩自由民正發(fā)生爭執(zhí)并打了起來。

國王:“你們兩個混蛋在干什么?給我住手!”

兩自由民發(fā)現(xiàn)是國王,立即停了下來并向國王行禮。

自由民a:“我尊敬的國王,他兩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傷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賬?!?/p>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隸,我才打他的?!?/p>

國王:“好了,好了,我來給你們判決,你(自由民b)打傷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讓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傷吧!(說完a做著向b的眼睛打去的樣子)。

4.教師指導:學生回答問題(1)時,指出國王漢謨拉比是一位勇猛過人精通謀略的國王,他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維護統(tǒng)一王國的統(tǒng)治和奴隸制社會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開始編制法典。

學生回答問題(2)時,指導學生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的組成部分和內容。并檢查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情況。

學生回答問題(3)時,補充說明古巴比倫有三種人,有權自由民、無權自由民和奴隸。如果將小品中的自由民a換成是奴隸,那國王對自由民b的判決就不同了,只是賠償該奴隸的主人購買這位奴隸的價格一半的錢就可以了。

5.教師小結:《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tǒng)源遠流長。

6.問題思考:討論并理解《漢謨拉比法典》的特點。

提示:全面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guī)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

三、課堂總結。

本課主要講述了在西亞地區(qū)奔騰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養(yǎng)育了人類,在適合人類農業(yè)耕作的自然環(huán)境中催生了燦爛的文明。蘇美爾人創(chuàng)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國王還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成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板書設計。

1.自然環(huán)境?。

2.文明歷程:

3.古巴比倫王國:君主專制制度。

4.《漢謨拉比法典》:嚴格的社會等級。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九

1、教材地位: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爭的發(fā)展;義和團運動興起、發(fā)展、高潮、失敗的全過程;清政府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變化。

通過教學,讓學生初步培養(yǎng)閱讀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圖片、史料,培養(yǎng)“論出史出”的能力;通過合作探討方案,初步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自學—設問—引導—探究—總結的模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義和團運動的興起”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義和團運動的“扶清滅洋”口號的學習,以史為鑒,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讓學生再次認識“農民階級無力救中國”的道理。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

確定依據(jù):“扶清滅洋”口號是義和團運動的基本主張,也是農民階級在民族危機情況下的救國主張,是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xiàn),也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它貫穿本節(jié)課內容的始終。

教學難點:清政府對義和團策略的變化。

確定依據(jù):高一年級學生正處于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期,思維能力還不強,對清政府由“剿”到“撫”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學生較難分析和掌握的問題。

二、說教法。

1、教法選擇:

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師生互動為主,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

依據(jù):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分析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體做法:

(1)、采用問題教學法。

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角度出發(fā),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材料、問題,并將材料、問題貫穿于教學之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分析探究、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2)、談話教學法。

教師提供背景資料,設置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與學生進行交流、對話,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

三、學法。

1、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學習的方法和習慣還有待養(yǎng)成。因此我認為高一年級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閱讀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現(xiàn)中學歷史課程現(xiàn)代公民教育的本質。

2、學法指導。

(1)、自主探究學習法。

在課前,給學生預習資料,上課時教師扮演學生領路人的角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探究并自我總結,形成知識結構。

(2)、比較學習法。

對重要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思維意識,學生在比較中鞏固知識,培養(yǎng)能力。

(3)、歸結法。

由于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橫向、縱向聯(lián)系至關重要,讓學生有聯(lián)系意識,掌握聯(lián)系學習的方法。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征,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xiàn)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后于西歐。并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fā)展的嚴重阻礙,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

主要表現(xiàn)經濟上的落后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臺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蓡l(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并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xiàn)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zhàn):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xiàn)美國自獨立后,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xiàn)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tǒng)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并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yè)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并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影響。最后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fā)展和南北兩大階級斗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臺與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的關系。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zhàn)經過,包括內戰(zhàn)爆發(fā)、初期北方失利、聯(lián)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zhàn)局、轉折戰(zhàn)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從戰(zhàn)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zhàn)的歷史意義,并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zhàn)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zhàn),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一

一、“嚴守中立”和“南北議和”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的偽裝及實質。

2.中外反動勢力壓力下的“南北議和”

二、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的成立。

2.中華民國對內對外政策。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和性質。

三、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1.中外反動勢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協(xié)退讓。

3.清帝退位。

4.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四、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1.辛亥革命的性質。

2.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

3.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和教訓。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二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xiàn)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jù);。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huán)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fā)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chuàng)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tǒng)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xiàn)了由游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和社會--,發(fā)展生產,鞏固統(tǒng)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動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tǒng)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什么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根據(jù)課本p32最后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tǒng)一的意義。

3、根據(jù)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活動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

(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

(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tǒng)嚴格的漢文化教育;。

(3)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xù)推動其改革政策。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和民族---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結構】。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chuàng)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活動1】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fā)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xù)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四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1的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夏商周三朝的興起、強盛和衰落有著重要影響。本節(jié)課分三個部分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產生、內容特點和影響進行了闡述。此外,教材還通過“學思之窗”“歷史縱橫”等欄目,對學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詳細史料。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知道它對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理解它對西周強盛和衰落的影響。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探究它對中國社會深遠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歷史資料和圖表,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2)通過辯論賽和歷史短劇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模擬歷史情景,體味歷史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進一步確立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的理念。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說學情。

高一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設計理念:創(chuàng)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我先向評委介紹我的教法。教學時主要采用3個方法。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引思。通過圖表和資料,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和特點。

“教是為了不教”。新《課程標準》倡導我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我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建議學生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收獲自主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五

1.知識與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jù)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予以及時而恰當?shù)脑u價。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祖國文化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發(fā)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難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內容較多而且新知識、新內容多,不易掌握。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學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六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沖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tǒng)治的腐朽,經濟發(fā)展的落后,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tǒng)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后,關于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后再適當?shù)刂v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fā)展的時期。發(fā)生于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yōu)橘Y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于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

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高一歷史教案人民版篇十七

第二國際建立的前提。1889年的巴黎大會。修正主義的產生及泛濫,列寧主義的誕生。三國同盟和三國協(xié)約,軍備競賽和戰(zhàn)爭危機。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問題及綜合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恩格斯領導創(chuàng)建了第二國際,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發(fā)展。

2、修正主義對國際工人運動的嚴重危害。

3、布爾什維主義的形成,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它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4、在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斗爭中,形成了帝國主義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他們之間展開激烈斗爭,戰(zhàn)爭危機日益迫近。

(四)美育滲透點。

介紹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等革命導師的事跡,領略偉人的人格美和思想深刻美。

二學法引導。

1、關于第二國際的建立,建議從歷史條件、建立時間、地點、核心人物方面與第一國際列表比較,特別注意第一國際成立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而第二國際建立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要緊扣時代特征進行區(qū)別。

2、關于修正主義的泛濫,一定要搞清楚修正主義是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思想和政治潮流,修正主義的要害是攻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3.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代表大會在列寧領導下制定并通過了明確提出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綱領,這是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修正主義黨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

4、關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建議參照“不平衡一矛盾一兩大集團+戰(zhàn)爭”線索去理解。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第二國際的建立,列寧主義的誕生;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形成。

難點:修正主義產生的基礎。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置疑導學法。

五教學學具準備。

教材插圖、投影儀、膠片。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歸納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總結能力。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恩格斯對革命的重大貢獻。

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

(二)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每年的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jié),同學們知道這個節(jié)日的來歷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課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第3課。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9348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