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學生還是職場人士,總結(jié)都是必要而重要的。寫總結(jié)時要具備客觀的態(tài)度,全面客觀地總結(jié)整個過程或事件??偨Y(jié)范文僅供參考,我們應該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和撰寫。
唐詩鑒賞論文篇一
朝代:唐代。
作者: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賞析:
這首《春雪》詩,構(gòu)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毙履昙搓帤v正月初一,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標志著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cè)面來說的,感情就不是純粹的嘆惜、遺憾?!绑@”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心情。這一“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曾寫道:“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對“草芽”似乎特別多情,也就是因為他從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從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后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gòu)思甚奇。初春時節(jié),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白黠w花”三字,翻靜態(tài)為動態(tài),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唐詩鑒賞論文篇二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里。
【白話譯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外一片鳥鳴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過雨又刮過風,
繽紛的落花鋪滿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yōu)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lián)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后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lián)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xiàn)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zhuǎn)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lián)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庭院里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lián)系詩的前兩句,夜里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xiāng),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并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diào)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春曉》是一首惜春詩,看似極為口語化,卻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將春天的景物展現(xiàn)給讀者。不知清晨,但是卻知道報曉的鳥兒鳴叫;知道春風春雨的光顧,卻不知道落英多少。詩人就是這樣在反復周折的句式中來描寫大好春光的。全詩以清新活潑、明朗暢曉的語言來描寫春天的秀麗景色,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萌發(fā)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濃,景美而情切,并且給人留下鳥啼無意,而落花有情的不盡韻味。
【作者介紹】。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唐詩鑒賞論文篇三
這首詩前四句先以兩個典故,寫出大自然化育出來的豐富資財,遠不夠“使君”之流貪官的搜刮,以此總括全詩。主題鮮明,用語尖銳,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憤慨之情。這種憤慨之情籠罩著整首詩的畫面;也籠罩后面的敘事和描寫?!霸綃D未織作”二句敘述了時節(jié),用蠶“始蠕蠕”突出了節(jié)令很早很早:小蠶從卵中孵化而出,剛剛開始蠕動。這個敘述極重要,這是構(gòu)成全詩矛盾的一個先決條件,正是在這種節(jié)令上官府就來催收稅賦,更看出官府逼交稅賦的冷酷性。
詩人用“騎馬來”這一行動寫出縣官擺威風的情景,然后用“獰色”一句刻畫縣官的肖像,引起讀者的憎惡感。這個縣官騎著高頭大馬,滿臉橫肉,一副猙獰的顏色,再加上卷曲的紫色絡腮胡子,這就把縣官可怖可憎的嘴臉勾勒出來?!皯阎幸环桨濉眱删涫莿幼髅鑼?,意思是從懷中取出一方催收賦稅的紙板,這一動作描寫也有它深刻的含義:一方面寫出這個縣官氣勢洶洶,借著官府的公文毫不講理地催收;另一方面寫出縣官的催逼不是個人行動,而是官府的規(guī)定,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整個政府機構(gòu)?!安灰颉眱删涫钦Z言描寫。這兩句話雖然簡單,但亦把縣官狐假虎威的行徑和盤托出;另外,用一“怒”字也把未出場的“使君”與縣官同是一丘之貉的本質(zhì)揭示得非常深刻。
詩的這一層,通過肖像、行動、語言,從表及里地塑造了縣官這一人物形象,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結(jié)合得很好。
“越婦拜縣官”六句,寫蠶婦的哀告以及被迫招待縣官酒飯的情景。這里用一個“拜”字,突出蠶婦說話時哀告的神情;再從蠶婦哀告的語言來寫出蠶婦的困境。“桑芽”尚小,蠶剛剛開始蠕動,哪有能力交賦稅;哀告中只能苦苦懇求縣官延期。這幾句話生動地把蠶婦的形象刻畫了出來?!靶」镁唿S粱”一句是對蠶婦形象的補充,這一描寫,把蠶婦可憐的處境表現(xiàn)得更值得同情了。賦稅無力交付,為了求情還得招待縣官一餐飯食。這幾句在貌似客觀的敘述之下,隱含著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最后兩句,把描寫往更深一層開拓,詩歌戛然而止,是不止之止,韻味悠長,耐人尋味??h官大吃大嚼一頓,剛剛離開,而管理稅收的小吏又闖了進來。
這首敘事詩寫得很有特色,它將客觀敘述與主觀情感的抒發(fā)有機地交融在一起;將議論與敘事相互穿插,相互深化,收到了精警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其次,詩人攝取了表現(xiàn)力很豐富的細節(jié),使形象鮮明。如“獰色虬紫須”這一肖象描寫,“踏飧”這一細節(jié)描寫,把縣官的形象簡潔地勾畫出來。第三,對話也很有性格,縣官的話耍弄權(quán)術(shù),蠶婦的話苦哀求情,都極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唐詩鑒賞論文篇四
本詩沒有正面去抒發(fā)宮人的痛苦,但無聲的哀怨流露其間。
宮怨是唐詩中屢見的題材。薛逢的這首《宮詞》,從望幸著筆,刻畫了宮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獨特風格。
詩的首聯(lián),即點明人物身份和全詩主旨:“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薄笆恰薄ⅰ巴蓸恰苯灾笇m妃的住處?!妒酚洝し舛U書》記,方士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于執(zhí)期”;又,《舊唐書·武宗本紀》記,“會昌五年作望仙樓于神策軍”。詩中用“十二樓”、“望仙樓”代指宮妃的住所,非實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義。這兩句是說,宮妃們在宮樓之上,一大早就著意梳妝打扮,象盼望神仙降臨一樣企首翹望著君王的恩幸。
頷聯(lián)通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內(nèi)心的清冷、寂寞:“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边@兩句說,宮門上那獸形門環(huán)被緊緊鎖住,那龍紋漏壺水滴聲聲。上句“冷”字,既寫出銅質(zhì)門環(huán)之冰涼,又顯出深宮緊閉之冷寂,映襯出宮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長”字,通過宮妃對漏壺中沒完沒了的.滴水聲的獨特感受,刻畫出她晝長難耐的孤寂無聊的心境。
頸聯(lián)通過宮妃的著意裝飾打扮,進一步刻畫她百無聊賴的心理?!霸器倭T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是說剛剛梳罷那濃密如云的發(fā)髻,又對著鏡子端詳,惟恐有什么不妥貼之處;想再換一件新艷的羅衣,又給它加熏一些香氣。這一聯(lián)將宮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懷著希望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得十分逼真?!巴钡臅r間越長,越叫人心情難堪,說是沒指望吧,又懷著某種期待;說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實在渺茫。罷梳復又對鏡,換衣重又添香,不過是心情煩亂無聊和想望之極的寫照。
末聯(lián)寫宮妃“望”極而怨的心情,不過這種怨恨表達得極其曲折隱晦:“遙窺正殿簾開處,袍袴宮人掃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繡袴的宮女?!斑b窺”二字,表現(xiàn)了妃子復雜微妙的心理:我這尊貴的妃子成日價翹首空望,還倒不如那灑掃的宮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將臨幸正殿,不會再來的了。似乎有一種近乎絕望的哀怨隱隱地透露出來。
這首詩對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極其細膩、逼真。自首聯(lián)總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于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和對人物間的處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寂寞、苦悶、傷怨的精神生活。
唐詩鑒賞論文篇五
(其一)。
合浦無明珠,龍洲無木奴。
足知造化力,不給使君須。
越婦未織作,吳蠶始蠕蠕。
縣官騎馬來,獰色虬紫須。
懷中一方板,板上數(shù)行書。
“不因使君怒,焉得詣爾廬?”
越婦拜縣官;“桑芽今尚小,
會待春日晏,絲東方擲掉?!?/p>
越婦通言語,小姑具黃粱。
縣官踏飧去,簿吏復登堂。
唐詩鑒賞論文篇六
十二樓中盡曉妝,望仙樓上望君王。
鎖銜金獸連環(huán)冷,水滴銅龍晝漏長。
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
遙窺正殿簾開處,袍宮人掃御床。
【注解】:
1、十二樓:指一清早宮人就在梳妝以待幸。
2、望仙樓:意謂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銅壺滴漏,古時計時儀器。
4、袍宮人:指穿著衣的宮女。
【韻譯】:
大清早,宮妃們在十二樓打扮梳妝;。
登上望仙樓臺,盼望著臨幸的君王。
獸形門環(huán)緊鎖宮門,內(nèi)心十分凄愴;。
銅龍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覺日長。
發(fā)髻梳理完畢,還要對鏡反復端詳,
重換一件羅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遠遠看見,正殿閃動人影啟開珠簾;。
看見短袍繡褲宮女,正在打掃御床。
【評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內(nèi)容是代寫宮妃的'怨恨的。詩一落筆就寫宮妃企望君王來幸,然而從早到午,百般打扮卻不見皇帝到來,于是越發(fā)覺得度日如年。最后發(fā)覺宮人打掃御床,說明皇上準備降幸正宮,企望已經(jīng)破滅,猛然覺得自己遠不及那些灑掃的宮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詩對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極其細膩、逼真。首聯(lián)總寫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聯(lián)即把這種“望”的心情,融化在對周圍環(huán)境的描畫,對人物動作的狀寫,以及對人物間的外境的反襯之中,生動地反映了宮妃們的空虛苦悶。
唐詩鑒賞論文篇七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復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shù)魅力不在于華麗的辭藻,不在于奇絕的'藝術(shù)手法,而在于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shù)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于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洞簳浴芳扔杏泼赖捻嵵?,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xiàn)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xiàn)得隱秀曲折。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聞:聽。
唐詩鑒賞論文篇八
這首詩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
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叭ト酥粩?shù)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現(xiàn)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繪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寧靜安謐的。
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朦朧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從中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由舟外寫到舟內(nèi),由遠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遠地描寫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邊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huán)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xiàn)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相聯(lián)系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由衷心贊美夜的“靜”美。忽然船尾傳來“撥刺”的聲響,使凝神暇思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zhuǎn)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實則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將對立因素滲入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可以強化總的基調(diào)。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生,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diào)。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lián)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guān)聯(lián)。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yōu)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lián)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nèi)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
唐詩鑒賞論文篇九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
醉聞花氣睡聞鶯,
猧兒撼起鐘聲動,
二十年前曉寺情。
鑒賞。
這是一首懷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絕句。
一個春日的拂曉,天色朦朧,將明未明,作者在醉鄉(xiāng)中聞著花氣和黃鶯的叫聲,心情安閑恬靜,忽然一只小狗跳過,碰撞起鐘聲,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廟里的一段回憶。
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樣的呢?詩里沒有明說,但我們從詩人所寫的一篇小說中卻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詩人曾寫過一篇著名的傳奇小說《會真記》,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戀愛的故事。崔鶯鶯是一個美麗、溫柔、多情的女子,張生很愛她,但終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圖取功名富貴,而將她拋棄了。其實,這也就是詩人的一篇自傳性的小說,而《春曉》一詩就是這篇小說的張本,張生就是詩人自己。
詩人拋棄原來的戀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門望族的小姐韋叢結(jié)了婚??梢娝且粋€負心漢。但另一方面,他對原來的戀人又念念不忘,很懷念她,對自己的薄幸,深感內(nèi)疚?!岸昵皶运虑椤?,在往事的.回憶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來了。
這首詩寫得是婉曲回環(huán)。首句連用兩個“半”字,描寫春天拂曉時若明未明的朦朧景色;第二句以“醉聞花氣睡聞鶯”,極寫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恬靜,以暗襯作者此時心情的安閑舒適;第三句“猧兒撼起鐘聲動”
作一轉(zhuǎn)折,頓生波瀾,勾起了詩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憶,這句轉(zhuǎn)得極妙,詩中的波瀾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鐘聲所引起的。一首僅四句的短詩,能寫得如此波瀾起伏,足見詩人的藝術(shù)功力。
元稹很擅長寫古今體艷詩,他的這類詩語淺情深,很能吸引人?!洞簳浴芬辉姡纫俗⒛???茖W院編寫的《中國文學史》還特別指出:“這詩是《會真記》的張本,值得在文學史上著重提出的。”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
作者:張九齡。
海燕雖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作者介紹:
張九齡(673-740)唐代大臣、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少聰慧能文,唐中宗景龍(707-710)初年進士,為校書郎。后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唐玄宗開元(713-741)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唐代名相。張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后風格轉(zhuǎn)趨樸素遒勁。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相關(guān)作品欣賞:《張九齡唐詩精選》。
這是一首詠物詩。所詠的是將要歸去的.燕子。但詩人并沒有工細地描繪燕子的體態(tài)和風神,而是敘述與議論多于精工細雕的刻畫。
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七引《明皇雜尋》,稱張九齡在相,有謇諤匪躬之誠。明皇怠于政事,李林甫陰中傷之。方秋,明皇令高力士持白羽扇賜焉。九齡作《歸燕詩》貽林甫。從上面所記本事推知,這首詩應作于張九齡被罷相的前夕。詩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相,以直言敢諫著稱。由于李林甫等毀謗,玄宗漸漸疏遠張九齡。開元二十四年,張被罷相,《歸燕詩》大約寫于這年秋天。
詩從海燕“微眇”寫起,隱寓詩人自己出身微賤,不象李林甫那樣出身華貴?!俺舜阂鄷簛怼本?,是寫自己在圣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不會久留的。中間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賤,只見“玉堂”開著,就一日數(shù)次出入其間,銜泥作窠,來隱寓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jīng)營?!袄C戶”、“華堂”和“玉堂”,都是隱喻朝廷。末句是告誡李林甫:我無心與你爭權(quán)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此時大權(quán)已經(jīng)落在李林甫手中,張九齡自知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得不退讓,但心中不無牢騷和感慨。劉禹錫《吊張曲江序》稱張被貶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諷禽鳥,寄詞草樹,郁郁然與騷人同風。”這是知人之言。從這段話來評《歸燕詩》同樣是適合的,《歸燕詩》就是“托諷禽鳥”之作。
這首律詩對仗工整,語言樸素,風格清淡,如“輕縑素練”(張說評張九齡語)。它名為詠物,實乃抒懷,既寫燕,又寫人,句句不離燕子,卻又是張九齡的自我寫照。詩人的藝術(shù)匠心,主要就表現(xiàn)在他選擇了最能摹寫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一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刺鳴。
這首詩是杜甫寄居巴蜀時期寫的,詩寫夜泊之景。
寫一個月夜,詩人不從天上月寫起,卻寫水中月影(“江月”),一開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征?!叭ト酥粩?shù)尺”是指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表現(xiàn)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繪出了“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江間月夜美景,境界寧靜安謐的。
第二句寫舟中檣竿上掛著照夜的燈,在月下燈光顯得朦朧而柔和。一二句似乎都是寫景,但讀者從中能夠真切感到一個未眠人的存在,這就是詩人自己。從“江月”寫到“風燈”,由舟外寫到舟內(nèi),由遠及近。
然后再由近及遠地描寫江岸,由于月照沙岸如雪,岸邊景物依稀可辨,夜宿的白鷺屈曲著身子,三五成群團聚在沙灘上,它們睡得那樣安恬,與環(huán)境極為和諧;同時又表現(xiàn)出寧靜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詩句中洋溢著詩人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對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熱愛,這與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是相聯(lián)系的。詩人對著“沙頭宿鷺”,不由衷心贊美夜的“靜”美。忽然船尾傳來“撥刺”的聲響,使凝神暇思的詩人猛地驚醒,他轉(zhuǎn)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顯然剛剛有一條大魚從那兒躍出水面。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都在一個“靜”字,末句卻寫動、寫聲,似乎破了靜謐之境,實則以動破靜,愈見其靜;以聲破靜,愈見其靜。這是陪襯的手法,適當將對立因素滲入統(tǒng)一的基調(diào),可以強化總的基調(diào)。這是詩、畫、音樂都常采用的手法。詩的末兩句分寫魚、鳥,一動一靜,相反相生,寫得逼真、親切而又傳神,可見詩人體物之工。
在絕句體中,有一種“一句一絕”的格調(diào)。即每句寫一景,多用兩聯(lián)駢偶,句子之間似無關(guān)聯(lián)。它最初起源于晉代《四時詠》(“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運用這種體格。大約是因為他太精于詩律,運用這種絕體,可以因難見巧吧。他最膾炙人口的絕句如“兩個黃鸝鳴翠柳”、“糝徑楊花鋪白氈”、“遲日江山麗”等,也都是用這種體格。這些詩的優(yōu)點不只在于寫景生動,律對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完美的意境,句與句彼此照應,融為一幅完整圖畫。
此詩乍看上去,四句分寫月、燈、鳥、魚,各成一景,不相聯(lián)屬,確是“一句一絕”。然而,詩人通過遠近推移、動靜相成的手法,使舟內(nèi)舟外、江間陸上、物與物、情與景之間相互關(guān)聯(lián),渾融一體,讀之如身歷其境,由境會意。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二
王建。
射生宮女宿紅妝,
把得新弓各自張。
臨上馬時齊賜酒,
男兒跪拜謝君王。
唐朝寫宮女苦悶哀怨的詩很多。象元稹的《行宮》:寥寥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張祐的《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等詩都是其中的名篇。王建的《宮詞》一百首,由于作者生活的時代和出身階級的局限性,有些不免歌頌宮廷的腐朽生活,但同時也深刻地揭露了這種生活的'黑暗面,表現(xiàn)了宮女的內(nèi)心苦悶和她們的不幸遭遇。從而使人對這些雖身處富貴之地,但肉體和精神卻倍受蹂躪的不幸婦女,萌生極大的同情;對戕害她們的封建制度,投以譴責的目光!
這一首詩是描寫宮女要隨從皇帝出獵前的情況,從表面的活躍場面中,可窺測到宮女們不耐宮中索味寂寥的生活而追求自由的心境。前兩句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寫她們得知消息后夜里歡快的情形。聽說第二天要隨從皇帝出去打獵,個個都喜興難言,提前在夜里就開始了梳妝打扮,都想把自己妝扮得漂亮利落,以露出自己的嬌俏嫵媚。打扮好后又去把剛發(fā)下來的新箭拿來試弄、演習,以求在獵場上能一顯身手。后兩句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描寫第二天清晨出發(fā)時宮女們活潑的情態(tài)。
臨要上馬了,皇帝賞來御酒,大家齊整恭敬地接來飲下,以壯獵興,飯后又都一齊地學著男兒跪拜的方式向君王拜謝,這既符合外出騎馬打獵的身份,又表現(xiàn)了少女活潑天真的情態(tài)。
象《宮詞》另外幾首所描敘的那樣:
悶來無處可思量,旋下金階旋意床。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借問,外頭還似此間無?正是這些閉鎖深宮,百無聊賴,希求得到外面消息的宮女們心緒和景況的寫照。所以當她們一旦知道能出宮打獵,哪怕是短促的一會兒外出,也都高興得歡呼雀躍,又梳妝,又弄箭,興奮得全無睡意。第二天臨行前的接酒、上馬,學著男兒跪拜的活潑爽利舉止實際上也是她們心中高興的折射。由于詩人把握住了她們的內(nèi)心活動和外在形態(tài),從而塑造了她們的活躍形象,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但在這幅圖畫的背面,卻閃耀著作者對這伙少女不幸命運的同情和對摧殘她們青春的封建制度的強烈譴責。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三
原文: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譯文及注釋。
作者:魯龍。
譯文。
出嫁三天都要下廚,洗手去做羹湯。
沒有問婆婆喜歡吃什么,做完了先讓小姑嘗。
注釋。
入廚下:下廚做飯。
羹湯:稀飯。
鑒賞。
作者:佚名。
中唐人以白描敘日常生活,往往曲盡人情。朱慶余《閨意上張水部》寫洞房花燭夜后的新嫁娘,令人過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詞》內(nèi)容如朱詩之續(xù),藝術(shù)上亦不相讓。
古時常言新媳婦難當,在于夫婿之上還有公婆。夫婿稱心還不行,還得婆婆順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古代女子過門第三天(俗稱“過三朝”),照例要下廚做菜,這習俗到清代還保持著,《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風俗,但凡新媳婦進門,三天就要到廚下去收拾一樣菜,發(fā)個利市”。畫眉入時固然重要,拿味合口則更為緊要。所以新媳婦總會有幾分忐忑不安的。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四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彼潞蜆蚨际窃沃?,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弊詮纳洗斡斡[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zhuǎn)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痹诟艛⒘私交楹?,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fā)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cè)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jié)??戳巳绱嗣篮玫木吧?,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象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tài)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chuàng)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五
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時。詩題為狂夫,當以寫人為主,詩卻先從居住環(huán)境寫來。
成都南門外有座小石橋,相傳為諸葛亮送費祎處,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百花潭。
(即浣花溪),這一帶地處水鄉(xiāng),景致幽美。杜甫就在這里營建草堂。飽經(jīng)喪亂之后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曠放了。首聯(lián)即滄浪三字,暗寓《孟子》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意,引出下文疏狂之意。即字傳達出知足的意味,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有此清潭,又何必滄浪呢。
萬里橋與百花潭,草堂與滄浪,略相映襯,似對非對,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聯(lián)之中盡管連用四個地名,由于它們展現(xiàn)極有層次,使讀者目接一路風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滄浪),便令人不覺痕跡。萬里、百花,使詩歌一開頭就不落寒儉之態(tài),為下文寫狂預作鋪墊。
這是一個斜風細雨天氣,光景饒有情趣:翠竹輕搖,帶著水光的枝枝葉葉,明凈悅目;細雨使荷花格外嬌艷,微風吹送,清香可聞。頷聯(lián)結(jié)撰極為精心,寫微風細雨全從境界自然現(xiàn)出。含裛兩個動詞運用細膩生動。含通常寫微風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濃,有小心呵護之意,而風的柔和不言而喻。
裛通浥,比洗、灑一類字更輕柔,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足見雨之細。兩句分詠風雨,而第三句風中有雨,這從凈字可以體味(雨后翠篠如洗,方凈);第四句雨中有風,這從香字可以覺察(沒有微風,是嗅不到細香的)。詩歌采用互文手法,使詩句更為凝煉精警。兩句中各有三個形容詞:翠、娟娟(美好貌)、凈;紅、冉冉(嬌柔貌)、香,卻安排得錯落有致,無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疊詞,又憑添音韻之美。此聯(lián)意蘊豐富,形式精工,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
前四句描繪草堂及浣花溪的美麗景色,令人陶然。
然而詩人現(xiàn)實的生活處境。初到成都時,他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而一旦這故人音書繼絕,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饑荒。厚祿故人書斷絕即寫此事,這就導致恒饑稚子色凄涼。頸聯(lián)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祿、恒饑前置句首顯著地位,從聲律要求說是為了粘對,從詩意看,則突出恒饑的貧困處境,使接下去欲填溝壑的夸張說法不至有失實之感。
填溝壑,即倒斃路旁無人收葬,這是何等嚴酷的生活現(xiàn)實呢。要在凡夫俗子,早從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卻不如此,他是欲填溝壑唯疏放,飽經(jīng)患難,卻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倒,始終用一種頑強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這就是所謂疏放。在幾乎快餓死的情況下,他卻興致勃勃地在那里贊美翠篠、紅蕖,聯(lián)系眼前的迷醉與現(xiàn)實的處境,詩人都不禁啞然自笑了:你是怎樣一個越來越狂放的老頭兒?。。ㄗ孕穹蚶细瘢犊穹颉分档猛嫖吨?,在于它將兩種看似無法調(diào)合的情景成功地調(diào)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風含翠篠、雨裛紅蕖的自然美景,一面是凄涼恒饑、欲填溝壑的可悲可嘆之事,全都借狂夫這一形象而統(tǒng)一起來。沒有前半部分優(yōu)美景致的描寫,不足以襯托狂夫的貧困不能移的精神;沒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計的描述,狂夫就不成其為狂夫。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六
這是一首依據(jù)古老的民間傳說寫成的抒情小詩。相傳,古代有個女子,因為丈夫離家遠行,經(jīng)久未歸,就天天上山遠望,盼望丈夫歸來。但是許多年過去了,丈夫終未回來,這女子便在山巔化為石頭。石頭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翹首遠望,人們就把此石稱作望夫石,此山稱作望夫山了。這個故事起源于今湖北武昌附近,由于流傳廣泛,許多地方都有望夫山、望夫石、望夫臺。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有不少以這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作為題材的作品,王建的這首《望夫石》感深情切,在眾多的詩作中獨具特色。
頭四句十二字,繪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動感人的圖畫。這里有浩浩不斷的江水,江畔屹立著望夫山,山頭佇立著狀如女子翹首遠眺的巨石。山,無語佇立;水,不停地流去。山、水、石,動靜相間,相映生輝,形象之鮮明,自不待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描繪中,包孕了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融入了詩人的深摯情意?!巴蛱?,江悠悠”,寫出望夫石的環(huán)境、氣氛。“悠悠”二字,描繪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絕,既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渲染了濃郁的抒情氣氛,同時又襯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靜立江邊的石頭寫活:仿佛是一尊有靈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翹首遠望,她有生命,她在思念,在等待。這種以動景襯靜物的手法,不僅使畫面生動,有立體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婦懷遠,思念之情的綿綿不絕。讀到這里,我們自然會想起白居易《長相思》詞的名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边@悠悠不盡的情思,同悠悠不絕的江水,不是很相象的么?“悠悠”在這里既是寫景狀物,渲染環(huán)境氣氛,又是摹情寫人,形象地描畫了思婦相思的情狀。這二句情與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藝術(shù)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鳥之妙。
“化為石,不回頭”,詩人又以擬人手法具體描繪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變?yōu)槭^;石又通靈,曲盡人意,人與物合,情與景諧。這不僅形象地描畫出望夫石的生動形象,同時也把思婦登臨的長久,想念的深切,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二句緊承上文,是對古老的優(yōu)美的民間傳說作了生動的藝術(shù)概括,著筆不多,卻收到了動人的藝術(shù)效果。
千種相思,萬種離情,她有多少話要對遠行的丈夫傾吐啊!“行人歸來石應語”,詩人在結(jié)句處把筆宕開,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遠行的丈夫歸來之時,這佇立江邊的石頭定然會傾訴相思的衷腸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歸?“妾心正斷絕,君懷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時歌·春歌》),丈夫可曾知道思婦的相思么?行人歸來日,石頭能否說話呢?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思索,詩人卻就此戛然停筆了。結(jié)句實在是含悠然不盡之意,給人以美的啟示和美的享受。
這首詩于平淡質(zhì)樸中,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詩人只描寫了一個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剎間的感受,平平寫出,象是信手拈來,不費力氣,然而卻是情意無窮,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想,極有情味,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七
原文: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篠通:筱)。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釋。
1.萬里橋:在成都南門外,是當年諸葛亮送費祎出使東吳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萬里橋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滄浪:指漢水支流滄浪江,古代以水清澈聞名。傳說孔子到楚國,聽到一個小孩在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p>
3.筱:細小的竹子。娟娟凈,秀美光潔之態(tài)。
4.浥:滋潤。紅蕖,粉紅色的荷花。冉冉香,陣陣清香。
5.厚祿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書斷絕,斷了書信來往。
6.恒饑:長時間挨餓。
7.填溝壑:把尸體扔到山溝里去。這里指窮困潦倒而死。疏放:疏遠仕途,狂放不羈。
8.狂夫:自稱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節(jié),樂道安貧之意。
簡析。
這首詩與上一首同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詩的前四句細膩地描寫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環(huán)境,顯示出人在自然中心靈的清靜和愉悅。五六句調(diào)轉(zhuǎn)筆鋒,用凄涼的情調(diào)寫出生活的艱難清苦和世態(tài)炎涼,七八句表明自己疏遠仕途,狂放自適的心境。
《瀛奎律髓》云:“老杜七言律詩一百五十余首,求其郊野閑適如此者僅三篇(按:指《江村》、《南鄰》、《狂夫》)。而此之第三篇后四句,亦未免嘆貴交之絕,憐貧稚之饑?!倍旁姵W缘镭毢苑Τ恢?。然此詩五六句雖略嫌過實,卻與七八句之狂放形成對比,突現(xiàn)老杜之傲骨嶙峋,此正杜詩“沉郁頓挫”之處。
賞析。
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時。詩題為“狂夫”,當以寫人為主,詩卻先從居住環(huán)境寫來。
成都南門外有座小石橋,相傳為諸葛亮送費祎處,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百花潭”(即浣花溪),這一帶地處水鄉(xiāng),景致幽美。當年杜甫就在這里營建草堂。飽經(jīng)喪亂之后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曠放了。首聯(lián)“即滄浪”三字,暗寓《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有此清潭,又何必“滄浪”呢?!叭f里橋”與“百花潭”,“草堂”與“滄浪”,略相映帶,似對非對,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聯(lián)之中涵四專名,由于它們展現(xiàn)極有次第,使讀者目接一路風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滄浪”),便令人不覺痕跡?!叭f里”、百花”這類字面,使詩篇一開頭就不落寒儉之態(tài),為下文寫“狂”預作鋪墊。
這是一個斜風細雨天氣,光景別饒情趣:翠竹輕搖,帶著水光的枝枝葉葉明凈悅目;細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嬌艷,而微風吹送,清香可聞。頷聯(lián)結(jié)撰極為精心,寫微風細雨全從境界見出?!昂薄把`”兩個動詞運用極細膩生動?!昂北韧ǔ懳L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濃,有小心愛護意味,則風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灑一類字更輕柔,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則雨之細也不言而喻。兩句分詠風雨,而第三句風中有雨,這從“凈”字可以體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凈”);第四句雨中有風,這從“香”字可以會心(沒有微風,是嗅不到細香的)。這也就是通常使詩句更為凝煉精警的“互文”之妙了。兩句中各有三個形容詞:翠、娟娟(美好貌)、凈;紅、冉冉(嬌柔貌)、香,卻安置妥貼,無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疊詞,又平添音韻之美。要之,此聯(lián)意蘊豐富,形式精工,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
前四句寫草堂及浣花溪的美麗景色,令人陶然。然而與此并不那么和諧的是詩人現(xiàn)實的生活處境。初到成都時,他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而一旦這故人音書斷絕,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餓?!昂竦摴嗜藭鴶嘟^”即寫此事,這就導致“恒饑稚子色凄涼”?!梆嚩蘸?,虧及幼子,至形于顏色,則全家可知”(蕭滌非《杜甫詩選》),這是舉一反三、舉重該輕的手法。頸聯(lián)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祿”、“恒饑”前置句首顯著地位,從聲律要求說是為了粘對,從詩意看,則強調(diào)“恒饑”的貧困處境,使接下去“欲填溝壑”的夸張說法不至有失實之感。
“填溝壑”,即倒斃路旁無人收葬,意猶餓死。這是何等嚴酷的生活現(xiàn)實呢。要在凡夫俗子,早從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卻不如此,他是“欲填溝壑唯疏放”,飽經(jīng)患難,從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倒,始終用一種倔強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打擊,這就是所謂“疏放”。詩人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不但沒有隨同歲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來越增強了。你看,在幾乎快餓死的`境況下,他還興致勃勃地在那里贊美“翠筿”、“紅蕖”,美麗的自然風光哩!聯(lián)系眼前的迷醉與現(xiàn)實的處境,詩人都不禁啞然“自笑”了:你是怎樣一個越來越狂放的老頭兒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詩中,原不乏歌詠優(yōu)美自然風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寫潦倒窮愁中開愁遣悶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處,在于它將兩種看似無法調(diào)合的情景成功地調(diào)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風含翠筿”、“雨裛紅蕖”的賞心悅目之景,一面是“凄涼”“恒饑”、“欲填溝壑”的可悲可嘆之事,全都由“狂夫”這一形象而統(tǒng)一起來。沒有前半部分優(yōu)美景致的描寫,不足以表現(xiàn)“狂夫”的貧困不能移的精神;沒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計的描述,“狂夫”就會失其所以為“狂夫”。兩種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這種處理在藝術(shù)上是服從內(nèi)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唐詩鑒賞論文篇十八
小姑小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總未成年,還很稚氣。她也許心想嘗湯而末敢僭先的,所以新嫂子要“遣”而嘗之。姑嫂之間,嫂是尊長。對夫婿要低聲問,對小姑則可“遣”矣。情事各別,均應服從于規(guī)定情景。這兩句切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情境,寫得細膩傳神。
詩人寫到“嘗”字為止,以下的事情,就要由讀者去補充了。這樣反覺余味無窮,體裁的限制轉(zhuǎn)化為表達的優(yōu)長。由于詩人善于描寫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心理,寥寥幾筆便勾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慧黠的新嫁娘的形象,生活氣息非常濃厚。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90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