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寫總結時要注意結尾,可以總結自己的體會和反思,并給出進一步的行動計劃。在讀完這些總結范文后,我們可以自己動手寫一篇總結,將自己的成長和經(jīng)驗進行梳理和總結。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一
1、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3、學習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說理方法。
以寓言故事說理。
1課時。
遷移性閱讀法。
一、教學導入:
復習前面課文中孟子的說理方法——設喻、對比、類比等——寓言說理。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瞷(jian)墦(fan)訕(shan)施(yi)從良人。
三、詞語點讀:
1、重點詞語理解:
a、饜酒肉而后反饜:飽,動詞,吃飽。
b、則盡富貴也富貴:名詞,有錢有勢的人。
c、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窺視。
d、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國:城。
e、所仰望而終身也終:使動詞,使……完全度過。
f、與其訕其良人訕:譏諷,怨詈也。
2、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之。
a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動詞,到、往。
(舊: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為饜足之道也的。
(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詞,這件事。
(舊: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d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b、道。
a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方法。
(舊:策之不以其道)。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道路。
(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義。
(舊:伐無道,誅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自然的規(guī)律。
(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e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舊:孔子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a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來。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從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讀課文,自行通譯全文。
五、分析理解: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處;發(fā)端——良人饜酒肉而后反;發(fā)展——妻子起疑和跟蹤;高潮——墳間乞討余食余酒;結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試翻譯這句話。
(提示:從有道德的君子來看,當今那些追求富貴的人,他們的妻子小妾見到他們的丑態(tài),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p>
3、從尾句看來,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六、學習了這篇寓言,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討論)。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批評卑鄙小人行為)。
七、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認真翻譯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參看注釋)。
八、作業(yè):
熟讀課文,認真翻譯全文。
1、抓住本文的文體,即寓言,進行分析。
2、根據(jù)孟子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達的寓意。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二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掌握理解“舍生取義”的意思。
:全文字、詞含義,全文大意。
對“舍生取義”的理解。
:一課時
:提問有關孟子的資料和字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讀課文。
3、結合譯文理解內(nèi)容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書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桑耗堋5眉妫簯獮椤凹娴谩钡牡寡b,同時得到。舍:舍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
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nèi)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fā)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對于廣大的中學生的道德建設來說,也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孟子是講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動的比喻,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這樣便于讀者的理解。這種寫法也為同學們今后寫議論文提供了經(jīng)驗。
4、學生思考:“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舍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5、練習背誦課文。
內(nèi)容和孟子思想。
默寫課文和練習冊內(nèi)容。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
譯文1。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薦,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任用,百里奚從買賣奴隸場所被選拔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的每一行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波動,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是犯了錯誤,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內(nèi)心困惑,思慮堵塞,才能奮起,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看到他的臉,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這個國家時常有滅亡(的危險)。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在安樂中衰亡。
譯文2。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nèi)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運,然而不能取勝(的原因),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的原因。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是對作戰(zhàn)有利的地理形勢不如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的原因。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夠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nèi)外親屬都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這一點,攻打被內(nèi)外親屬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四
1.了解有關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詞匯。
2.熟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通過對比、反襯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3.抓住語言描寫的感情色彩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參照注釋,查閱詞典,疏通語言文字,反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窘陶n時數(shù)】:2棵樹【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過全黨;談到文藝方針時,又提出了“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種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嗎?對,它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種流派,它們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兩篇文章《富貴不能淫》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睹献印芬粫敲献拥难哉搮R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新課講解:
《富貴不能淫》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與兒子!’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于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譯文: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的,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百里奚是從市井之間被舉用的。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和外來入侵者,這個國家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使人生存發(fā)展,而沉迷安樂使人萎靡死亡。課堂小結:《富貴不能淫》:
《富貴不能淫》義正言辭地駁斥了景春的謬論后,緊接著便對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做了明確的說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遠大志向和抱負;二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這樣,才算得上大丈夫?!渡趹n患,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通過陳述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的名人的示例和相關道理,闡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論證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一中心論點。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五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游歷于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仁政”的學說。他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恒產(chǎn)”,讓每家農(nóng)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chǎn)資料;“勿奪農(nóng)時”,保證農(nóng)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采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不過它對發(fā)展生產(chǎn)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lián)系,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tǒng)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于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為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為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jù)。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六
學習目標:
1、能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學會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4、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5、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6、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第一課時魚我所欲也。
一、自主學習。
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出不好解釋或難以把握的詞句,然后在小組之間交流解決,如果有凝難詞句,全班共同解決。
二、合作交流。
1、教師和學生共同翻譯下列幾句話。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p>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p>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仿照上四句話的翻譯,小組合作翻譯下列各句,注意句與句的區(qū)別。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p>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課文余下內(nèi)容。
(著重掌握文中通假字、詞性活用字及古今詞義變化字及多義字。)。
三、探究學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孟子是怎樣層層展開論述的?
(這是全文的難點,學生討論可能會無章可循,因此此環(huán)節(jié)建議教師采用講授教學。)。
2、朗讀背誦,體會語言特色。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背誦默寫。
如:呼爾而與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第二課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導讀。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jīng)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备乔Ч琶?,振聾發(fā)聵。
二、自主學習(文中許多語句已成為人們常用的名言警句,學生印象深刻,因此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講課前先行背誦。)。
1.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認真翻譯課文。
2.默寫課文第二段。
三.合作交流。
(1)理清課文層次,說說文章是如何曾曾推理展開論證的。
第一層(§1—§2):
第二層(§3):
第三層(§4):
(2)歸納文章中心論點。
四、探究學習: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比較閱讀兩篇課文,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3)談談學習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4)完成課后探究練習第三題。
答案。
第一課時明確: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
文章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中心論點,接著進行邏輯推理,先進行因果論證,由因。
推出果:因為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導致死亡的禍患也就不避開它。然后進行假設推理,從犯面進行論證。通過比喻和推理,證明了“義”的存在。接著,再舉行路人、乞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從正面加以證明,最后以對比方式從反面加以證明,從而(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此環(huán)節(jié)可放開第二課時三。讓學生討論,特別是理清層次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有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得出答案。)第一層(§1—§2):闡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第二層(§3):正反論證困境造就人才原因。第三層(§4):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先列舉事例,提出擔當重責的人才都必須先經(jīng)過磨練的觀點,并由此引申發(fā)揮,
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推論,最后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在列舉大量事實,層層推理的基礎上,在結尾概括出來,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文章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辭方式,讀來氣勢逼人,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前者用了6個“于”、5個“舉”字,來概括列舉6位名人的事例,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第二段的6個“其”字表明了“上天”為了磨練、鍛造可以擔當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賢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則從個人經(jīng)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松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nèi)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這樣寫,使人讀來欲罷不能、欲忘不得,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章寫法上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同時使學生學會積累一點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充分利用文本材料,達到文言文教學的目的。)。
證明了“舍生。
延伸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系。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睹献印肺恼孪騺硪孕坜q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筆鋒咄咄逼人。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取義”這個中心論點。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七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1、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
3、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1、學生個人識記;2、小組合作解疑;3、教師精煉點撥。
1、尋找例詞,進行比較賞析,加深理解鞏固。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選擇性提問;2、運用展臺默寫并糾錯;3、作學案上精選習題。
1、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做到讀,寫,練結合,向45分鐘要效率;。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以飽滿的興致參與到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3、充分發(fā)揮小組作用,實現(xiàn)簡單問題組內(nèi)解決,難度問題充分討論思考;。
4、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課堂氣氛,把握學生情緒,精煉點評疑難問題,與學生做好互動。
1、古文教學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課堂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diào)學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駕馭課堂。
3、教師要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
4、課堂上可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有一些發(fā)散性思維的習題,但不能無度開放,要控制學生,把握進程。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八
1、學習《蒹葭》,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1、引導學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領會比、興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復唱的特點。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黑板邊書:“聆聽三千年華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東方文明輝煌”,同步播放鄧麗君《在水一方》,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習《詩經(jīng)》選篇《蒹葭》作鋪墊。
提問:同學們,大家剛才聽到的的歌曲優(yōu)美嗎?誰能說出這首歌曲的名字?
明確:電視劇《在水一方》的主題曲《在水一方》。
進一步提問:誰知道歌詞的出處?
明確:根據(jù)《詩經(jīng)》中的《蒹葭》改編而成。
這節(jié)課,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詩經(jīng)》中的一首極其優(yōu)美的抒情詩《蒹葭》。這首詩。主要是通過美讀來感受先人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在譯詩時,要運用聯(lián)想、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此情此景。
(一)、初讀,感受詩的音樂美。
1.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初讀詩文,初步感受詩的音樂美。要朗讀好詩文,要注意讀好它的節(jié)奏。要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除了詩歌朗讀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讀出她的生氣,讀出她的音樂美。
2.聽老師朗讀課文。
明確:第一章應該是蒼、霜、方長、央;第二章是萋、晞、躋、坻;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學生試讀。
師問:在我們朗讀時,同學們是否注意到了詩中“疊詞”的運用?
明確:蒼蒼,萋萋,采采……(師生一同總結這首詩中的疊詞特點。)。
(二)、再讀,感受是的繪畫美。
1.導語: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們現(xiàn)在一起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再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繪畫美?!遁筝纭分猿蔀椤对娊?jīng)》中最經(jīng)典的詩歌。就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圖畫。
2.教師描繪畫面,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曉之時,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瑟瑟秋風,葦叢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煙波萬頃,空中霧靄迷蒙,彎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時,一位癡情的戀者,躑躅水畔,他熱烈而急切地追尋著心上的戀人。那戀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耙寥恕笨赏豢杉?,于是他徘徊往復,心醉神迷,內(nèi)心痛苦,不可言狀。
3.分析比興手法,明確:比興—借景抒情,觸景生情,
五、探究與研討,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學習這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比興,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手法的優(yōu)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chǎn)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
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如“窈窕”是疊韻;“參差”是雙聲;“輾轉(zhuǎn)”既是雙聲又是疊韻。用這類詞修飾動作,如“輾轉(zhuǎn)反側”;摹擬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寫景物,如“參差荇菜”,無不活潑逼真,聲情并茂。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nèi)容與首章基本相同。但它體現(xiàn)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寫出蘆葦?shù)念伾缮n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浠”、“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面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三字的變換,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詩人和詩人盼望與伊人相會的活動與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這樣寫,大大拓寬了詩的意境。另外,像“長”、“躋”、“右”和“央”、“坻”、“”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詩所用幾組變換的詞語聯(lián)系起來加以品味,更能體會到詩的雋永淳厚的意味。
《詩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清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這源泉處的草木,也跟淳樸的先民及其歌聲一樣簡樸優(yōu)美。從詩經(jīng)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游歷在平原秀野風和日麗中。癡情的少年千回百轉(zhuǎn),卻找不到她的岸。讓我們干干凈凈與素心相通.吟誦這優(yōu)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九
教學目的:
1、熟習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
2、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3、學習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寓言故事說理。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遷移性閱讀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復習前面課文中孟子的說理方法——設喻、對比、類比等——寓言說理。
二、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然后齊聲朗讀課文。
瞷(jian)墦(fan)訕(shan)施(yi)從良人。
三、詞語點讀:
1、重點詞語理解:
a、饜酒肉而后反饜:飽,動詞,吃飽。
b、則盡富貴也富貴:名詞,有錢有勢的人。
c、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窺視。
d、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國:城。
e、所仰望而終身也終:使動詞,使……完全度過。
f、與其訕其良人訕:譏諷,怨詈也。
2、一詞多義現(xiàn)象:
a、之。
a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前一個是助詞,后一個是動詞,到、往。
(舊: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為饜足之道也的。
(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詞,這件事。
(舊: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d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入取消句子獨立性。
(舊: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b、道。
a此其為饜足之道也方法。
(舊:策之不以其道)。
b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道路。
(舊: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義。
(舊:伐無道,誅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自然的規(guī)律。
(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e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舊:孔子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a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來。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從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讀課文,自行通譯全文。
五、分析理解:
1、這個小寓言故事,情節(jié)是相當完整的,請說說哪些是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處;發(fā)端——良人饜酒肉而后反;發(fā)展——妻子起疑和跟蹤;高潮——墳間乞討余食余酒;結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試翻譯這句話。
(提示:從有道德的君子來看,當今那些追求富貴的人,他們的妻子小妾見到他們的丑態(tài),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從尾句看來,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貴利達的人。)。
六、學習了這篇寓言,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感受?(討論)。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批評卑鄙小人行為)。
七、閱讀《文學讀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認真翻譯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參看注釋)。
八、作業(yè):
熟讀課文,認真翻譯全文。
教學反思:
1、抓住本文的文體,即寓言,進行分析。
2、根據(jù)孟子的寫作風格來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達的寓意。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啊肽芤恢俊?。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見了我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tǒng)一天下?!?/p>
“‘誰能統(tǒng)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p>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fā)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賞析。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zhí)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覀冏x《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zhuǎn)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xiàn)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tǒng)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zhàn)爭日益頻繁?!盃幍匾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戰(zhàn)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泵献拥教幮麚P“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既鮮明地表明了他的觀點,又表現(xiàn)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陡孀由稀返闹饕獌?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比藨撏魄蟊拘?,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jīng)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事來。其實,僅對本文的結構進行一番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講每個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簡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行文至“所惡有甚于死者”,作者對這個觀點的論述就結束了。緊接著“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提出了新的命題: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賢者”能夠保有它。第2段就是對這個命題的論說和闡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證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慣有行為,并對此進行批評和嘲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舉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牽涉生死,而只是富貴與“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所以,它和“舍生取義”的說法沒有什么關系。從課文整體上看,人應該保有“本心”是本文論述的中心。“舍生取義”的觀點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反面論證。
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四書章句集注》)這段概括主旨的話,還是比較恰切的。
更多。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二
學習目標:1、學會12個字,認識7個字。學習運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積累,理解“高低不平、崎嶇、晝夜不息、勇往直前、奮斗”等詞語。
2、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唱歌的小河》。
3、過課文的學習,了解日記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讀書和讀到好書的欣喜,以及從好書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對自己的影響。
教學重點:理解《唱歌的小河》,體會作者讀詩的感受。
教學難點:了解日記的格式,學寫讀書筆記。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1、生字卡片或小黑板。
2、名好讀書的孩子潭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書是我們學習生活的好老師和好朋友。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指名學生談。)。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它讓我們獲得知識,受到啟迪。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一個小朋友在日記中寫下了他讀書后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出示生字卡片或小黑板,指名學生領讀生字并擴詞,教師提示重點。
3、再讀課文,找出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4、出示句子練讀。
5、分組齊讀課文,注意將課文讀流利。
6、默讀課文,質(zhì)疑問難。
三、課堂練習。
1、學生說說生字書寫的難點。
2、學生練寫,教師相機提示寫字姿勢和占格、運筆要領。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通過讀書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和捷克我們就通過讀書來解決我們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二、品讀課文。
(一)品讀《唱歌的小河》。
1、自由選擇喜歡的部分多讀幾遍,思考相關的問題;同桌交流。
第一節(jié)為什么此事歌聲會更加嘹亮?
第二節(jié)為什么小河喜歡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放開喉嚨歌唱?
第三節(jié)為什么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唱出的歌聲更雄壯?
2、反饋學生自學情況,通過引導學生想像小河會想些什么、會唱些什么;理解“崎嶇”等重點詞語來指導朗讀,體會小河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
3、嘗試背誦《唱歌的小河》。
(二)“我”為什么喜歡《唱歌的小河》這首詩?
抓住“晝夜不息”等重點詞語指導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懂得讀好書使人受益的道理。
(三)“我”為什么謝謝丁伯伯?
引導學生聯(lián)系全文思考,明確一是丁伯伯送我這么好的書,二是讀書使我受益,三是我好讀書。
三、結語。
1、學了這篇課文,把你想說的話寫在書上作為你的讀書格言。
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要想從書中獲得財富。得靠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和書交朋友。
四、拓展。
借鑒本文的寫法,介紹給你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勇往直前。
讀書好。
讀好書。
好讀書。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三
多年以前,孟子為他的“性善說”奔走呼告,擊敗了一個個強大的對手,他笑傲王侯,輕身赴險,把權勢、財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義、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過去了,孟老先生已離我們遠去,但今天,人們依然在吟頌著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稱道著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常用他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來勉勵自己;同學們,此時此刻你是否有許多話想說給大家聽,那就請放飛心聲吧!
有三個小題目可供參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請聽我說》、《孟子,我們呼喚你》。
九、結束語。
同學們,回顧這篇充滿浩然正氣的散文,你學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嚴密的邏輯,善辯的文采,舍生取義的精神……(讓學生歸納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僅僅是打開了學習孟子的一頁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同學們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發(fā)現(xiàn)孟子,研究孟子,學習孟子,因為他會讓我們終生受益!
教學反思:課堂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精心準備。在以往的教學當中,我總認為文言文深奧難懂,學生自己幾乎不能自主學習,所以大多采用串講的方式。一字一句,從來不敢有所怠慢,希望這樣能使學生對課文不再有疑惑,。但我發(fā)現(xiàn),無論怎樣盡力,學習效果都很難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睘榱四苡行岣邔W習效果,我屏棄串講的模式,貫徹新課標,采用新的教學方法,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充當學習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學不僅承載傳授文言知識的任務,其根本任務在于讓學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漸染,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思想、文化?;谶@種認識,我在教學《魚我所欲也》一文時調(diào)整了教學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礎的積累,又注重學生的文化積淀,厚實學生文化底蘊,讓學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內(nèi)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我感覺有以下收獲:
1.重點文言詞語用法,可以在文言文單元學習前教給學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讓學生自行歸納梳理,能舉一反三;2.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力求人人盡享成功的喜悅。改變單一的老師提問,點名叫學生回答的模式,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學習的權利,積極性很高;3.美讀吟誦是學習本文的秘訣。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師生一起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蘊美,在反復的誦讀中加深理解,從而自覺主動的完成學習目標;4.把時間還給學生。文言文學習可在課前給學生一節(jié)預習或自學時間,課上精講少析,給學生充分的理解、體悟時間,讓學生既能走進文本,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也能走出文本,聯(lián)系社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5.鏈接傳統(tǒng)文化,豐富人文素養(yǎng)。教學中把知識相互貫通,讓學生既認識戰(zhàn)國時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義”在今天的偉大意義;幫助學生積淀中國古典文化,培養(yǎng)學生淡泊名利,堅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豐富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本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由于部分同學基礎較差,理解課文較為吃力,學習節(jié)奏較慢,個別學生質(zhì)疑討論時有點無所適從。另外由于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有限,部分環(huán)節(jié)沒有完全放開,主動性積極性還有待繼續(xù)提高。通過這節(jié)課,我對新課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進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課堂。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1、讀懂例文,結合作文提示,讓學生掌握日記的格式、內(nèi)容,明白寫日記就是把一天的見聞真實、明白、通順地記錄下來。
2、將今天來上公開課的事情按照開始、經(jīng)過和結果記下來,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感,寫成一篇日記。
3、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養(yǎng)成愛觀察、善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并逐步培養(yǎng)自己寫日記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真實、明白、通順地記錄所見所聞。
三、課前準備。
教師日記本、關于日記的兒歌、“記錄我的一天”表格(教案后附表和日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我自己一本日記本),小朋友,想不想聽聽這里的文章?《趣味童言。
》《早餐的故事》。
2、說說聽后感受。
3、出示兒歌《日記》。
日記并不難,生活是源泉。
一天中的見與聞,自然界中的風與雨……。
大大小小事,喜怒哀樂天天記,
我手寫我心,常寫手必順。
日記莫偷懶,勤寫天天練。
4、師:日記是我們的知心朋友,是傾訴對象,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在日記本中,堅持下去,你會變成一個細心的人,偶爾翻看日記會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也會使自己的習作變得有聲有色。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日記。
二、慧眼找茬。
1、出示:習作6和習作7,學生對比思考:日記與我們以前寫的作文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后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
(1)格式不一樣:日記的第一行要寫上某月某日、星期幾以及天氣情況,然后再寫正文。
用筆在語文書中畫出來,全班來讀一讀。
(2)指導生分別在作文紙上和條紋紙上寫一寫。
指導寫日期,天氣的格式,強調(diào)漂亮美觀,一般開頭空2格,每寫一個內(nèi)容空一格。
2、讀文品趣味。
(2)小組里交流。
(3)指名說說為什么這樣寫就有趣?
從“我”抓魚的動作描寫、小魚的機靈、捉魚的心情引導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真實明白通順。
三、遷移運用。
1、拿出“記錄我的一天”表。
2、提煉題材:看表格回憶生活場景,確定你覺得特別有趣或者挺有意思、值得寫下來的事情。
3、將事情的過程詳細寫出。
4、給你的日記加一個開頭,不要太復雜。
5、針對這件事談談感受,說說想法。既是給文章加個結尾。
6、學生練寫。
四、指導自己修改:
根據(jù)提示自己修改:
1、第一遍:疏通句子,改錯字。
2、第二遍:添加應用好詞。
3、第三遍:修飾句子,如添加比喻句等。
4、第四遍:自讀全文,整體修改。
5、第五遍:同位互讀,找出2-3條有點,指出不足之處,再次修改。
附:
記錄我的一天。
序號。
時間。
事情。
過程(簡單地記錄事情的過程)。
日記:
趣味童言。
貝貝今年5歲,是個非常調(diào)皮得男孩,以下全是他說出的話:。
“喂,老板,香蕉多少錢一斤,少點行嗎?先讓我嘗嘗吧!”
“媽媽,你看月亮跟著我走?!?/p>
“媽媽,你看我多厲害,我到哪兒風就到哪兒,還不刮我。”
“在家好無聊,都快把我悶死了,我們下去玩吧!”
“不要給我犟嘴,犟嘴無能?!?/p>
“爺爺,給我買個面包把,沒帶錢不要緊,反正都是熟人!”
聽了這些話,有什么感覺?
早餐的故事。
昨日早餐。
貝貝:媽媽,我不想吃雞蛋.。
媽媽:不行,雞蛋很有營養(yǎng),吃了雞蛋數(shù)學能學好.。
爸爸:對啊,一定要吃雞蛋的.。
媽媽:我問你:1+1=?
貝貝:(調(diào)皮的說)不知道???要不等于3。
爸爸:你看,都是因為沒吃雞蛋的原因,不會了吧!
(貝貝無意識地拿起了雞蛋)。
貝貝:我哪不會,等于2嗎.。
媽媽:你看,雞蛋都厲害,只拿到手就回答對了.趕緊吃吧!
貝貝一愣,看了看手里.隨即笑了.。
教學反思:
一、引入煥發(fā)精彩。
一節(jié)課的開始仿佛是一首優(yōu)美的樂章的序曲。好的開始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能收到一舉成功的奇效。這堂課我就在引入部分花了心思。課堂伊始,我出示自己的日記《貝貝天空》集,讀了其中兩篇日記《趣味童言》《早餐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fā)出笑聲。這時同學們對我的日記發(fā)生了興趣,翹首觀看我的日記。這時我對他們說:“我把日記當成了我自己的朋友,對他傾訴自己的樂與悲,記錄生活中和貝貝點點小事,你看有意思吧:”學生心有所動,齊聲說:“有意思!”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說的時候猶猶豫豫,沒有自信心。接著我出示了《日記》兒歌,學生讀后談談感受。學生們信心增加了不少,有了寫作的欲望,悄悄和同位交流起了自己最近的事情。接下來的指導寫法學生們聽得異常認真。
這次的導入,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日記的距離,消除了他們寫作的膽怯心理,產(chǎn)生了對日記的興趣。
二、修改別出心裁。
不足之處:
在進行“讀文品趣”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明顯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學生聽得認真,但無論怎么啟發(fā)他們不能積極響應“趣”在哪兒?顯得死氣沉沉的。這可能與我鉆研教材不夠,啟發(fā)引導的方法不恰當。課前在導入和修改方面花了心思,方法的引導就顯不足,今后在這方面注意。
本次習作結果統(tǒng)計:
1、本次習作47人中有將近40人使用了優(yōu)美詞語,有意識使用優(yōu)美詞語人數(shù)占80%左右。摘錄部分優(yōu)美詞語:一蹦三尺高、香噴噴、撒嬌、嚴肅、又香又脆、無可奈何等。這其中也有使用不恰當?shù)脑~語。
2、能說清楚事情,句子通順的學生60%左右,寫出優(yōu)美句子的同學之友十幾人,只占20%左右。還有20%的學生句子謝不通順,前后句子意思跨度太大,不連貫,事情寫得不清楚。這說明學生積累語言少,駕馭能力不行。
部分優(yōu)美句子:香氣撲鼻,在大門口就能問道香味。我在家哄我那可愛又調(diào)皮的妹妹……。
孟子一則教學設計篇十五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提升自身素質(zhì)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nèi)涵。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735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