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合理搭配和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編制教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層次和認知特點。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蒙古族的教案篇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tǒng)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tǒng)治和經濟發(fā)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tǒng)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p>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敝刂氐哪ルy沒有把他,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tǒng)一后,成吉思汗又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戰(zhàn)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zhàn)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jié)。)。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雷?。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yè)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fā)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qū):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qū)。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fā)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fā)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強調其是由多個民族融合而成,信仰伊斯蘭教)。
五、小結(略)。
六、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蒙古族的教案篇二
目標:
1、感知樂曲的旋律變化,能夠大膽想象并表現表達蝴蝶的故事。
2、感受春天帶來的喜悅與美好。
過程:
一、情景導入。
問:你在花園里干什么?(小河邊照鏡子、嬉戲、采花粉、聞花香、看美麗的風景)。
二、體驗旋律變化。
玩好了我們幫助花姐姐傳花粉,讓他們開出美麗的花朵。(完整欣賞音樂)。
問:剛才你們在采花粉時有沒有發(fā)生什么事?
打雷時你們是怎么做的?
三、完整欣賞、大膽表現。
1、我們不但采花粉的本領大而且小耳朵特別靈,能夠邊聽音樂邊勞動,那么這段音樂你們在哪里聽過嗎?(完整欣賞音樂)。
我們一起來聽聽這段音樂有什么感覺呢?想到了些什么?
2、這個音樂故事里到底講了什么故事呢?我們來看一看?(欣賞flash)。
問:誰能用好聽的話把他編成一個小故事呢?豐富個別詞匯。
3、你們想不想聽著音樂來表演這兩只蝴蝶動人的故事呢?(聽音樂表演故事)。
問:你們在表演時覺得哪里特別難表演?
4、兩只美麗的蝴蝶到底是怎樣與暴風雨做斗爭呢,我們來看看?(欣賞后半段)。
5、這兩只美麗的蝴蝶不但相親相愛,而且能與可怕的暴風雨頑強的斗爭,最后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你們愿成為勇敢的小蝴蝶嗎?我們一起表演勇敢的小蝴蝶。
蒙古族的教案篇三
1、學習《牧歌》及相關音樂文化,使學生了解我國北部邊疆草原的人文風情和音樂風格,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魅力,從而熱愛自然,親近自然。
2、通過歌唱和欣賞等綜合性音樂活動,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及情緒的特點,能通過歌聲與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的音樂感受。
3、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夠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1、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特點。
2、從音樂的角度領會蒙古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
歌曲音樂節(jié)奏和音準的準確把握。
多媒體、課件、音響、電子琴、口琴等。
一、導入,學習相關文化(10分鐘)。
1、提前播放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迎接學生進入教室。
2、通過歌曲把學生的思緒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
師: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曲,是降央卓瑪演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接下來,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美麗的大草原,去領略一下蒙古族的風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樂的魅力。
3、了解我國的草原分布情況。
師:我國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在銀幕上顯示我國主要草原分布情況,教師用簡短的歌曲來表現各地草原歌曲特點。如:黑龍江的《烏蘇里船歌》、內蒙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過詩歌了解草原。
師:同學們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誦。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會、樂器。
(展示舞蹈圖片)介紹舞蹈特點:節(jié)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yōu)美,熱情開朗的性格。(p47)。
請幾位同學上臺學習抖肩、騎馬兩個簡單的舞蹈動作。
(展示《那達慕》盛會圖片)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F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tǒng)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馬頭琴圖片)介紹馬頭琴。(p45)。
二、新課學習(30分鐘)。
1、欣賞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演唱(p48)。
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繪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節(jié)奏來肯定回答問題的同學,
意思是:真不錯,真不錯,你的回答真不錯!)。
老師彈琴,學生有感情地朗誦《牧歌》歌詞,注意朗誦的速度和節(jié)奏。
3、教師范唱,學生對照口型開口默唱,著重讓學生盡快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音準和速度。
4、全體同學跟琴輕唱,學會歌曲。
把學生分成四組,一組用“n音”唱旋律,一組用“l(fā)u音”唱旋律,一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組唱歌詞,教師伴奏。
6、介紹無伴奏合唱。
無伴奏合唱是指僅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多聲部音樂表演方式。
無伴奏合唱能充分發(fā)揮男女不同聲部、聲區(qū)、音色的表現力,并在整體上保持音質的協(xié)調和格調的統(tǒng)一。
說說無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給人的不同感受。(充分發(fā)揮人聲特點,更加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三、拓展學習(4分鐘)。
1、欣賞器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詞表達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畫卷,描繪了牧民安寧、舒暢、如意的生活美景。音樂以當民歌為素材,用柔和、安詳但又蘊含著飽滿激情的旋律,抒發(fā)草原牧民對新生活的贊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婦女在草原上眺望,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過教師現場口琴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蒙古族音樂的熱情和對美麗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結(半分鐘)。
本課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國美麗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風情、舞蹈、盛會、音樂風格。著重學習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業(yè)(半分鐘)。
請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學會有感情地演唱。
蒙古族的教案篇四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生活習俗,激發(fā)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
2、通過欣賞蒙古族音樂,讓幼兒嘗試創(chuàng)編民族舞蹈。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課前準備:事先裝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樂。
2、電腦課件。
活動過程: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導入,讓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二)結合課件,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視聽結合,初步感知。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重點引導幼兒用語言和動作表現蒙古族的風俗特點。
2、再次觀看課件,了解蒙古族“那達慕”盛會。
提問:“那達慕”盛會上舉行了哪些活動?
(三)舉行“那達慕”盛會。
在感知蒙古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嘗試創(chuàng)編動作。
1、賽馬。
2、歌舞。
(四)結束。
活動反思:
本堂活動設計,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師講幼兒聽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起幼兒自己看,認,講,跳等,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認識蒙古族,從中了解少數民族是一家。達到本活動的目標。
蒙古族的教案篇五
1.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和對臺灣、西藏的管轄。
2.認識到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切分裂勢力的陰謀都不可能得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并與任何企圖分裂祖國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樹立維護祖國領土完整與統(tǒng)一的意識。
教學。
重點。
元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轄。
教學。
難點。
行省制度的內容和影響。
教
學
內
容
新
課
導
入
導入:蒙古統(tǒng)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對外戰(zhàn)爭。
元朝的疆域十分遼闊,元朝統(tǒng)治者是如何對它進行治理的呢?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樹和發(fā)展?今天學習第11課,探究這一問題。
課
堂
探
究
板塊一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自封建變?yōu)榭たh,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1)材料一、二說明了元朝疆域的什么特點?
(2)小組討論:與漢唐時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3)元朝形成了哪一個新的民族?
答案:(1)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超越漢朝和唐朝時期。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東北廣大地區(qū),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tǒng)治范圍之內。
(3)回族。
板塊二行省制度。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世祖即位……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權者曰樞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臺?!?/p>
——《元史·百官志》。
(1)結合材料一思考:元朝中央機構有哪些?各自分管什么事務?
材料二元代行省分布圖。
教
學
內
容
課
堂
探
究
材料三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fā)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
材料四行省制的設立……宗教事務管理機構設置等等大多為后代所承襲……。
(3)小組討論:根據上述材料三、四談談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設立有何影響?
答案:(1)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事務。
(2)中書省包括山東、山西和河北地區(qū),十個行省分別是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
(3)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行省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板塊三元朝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
元統(tǒng)治者根據各地區(qū)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地區(qū)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qū)的統(tǒng)治。
(1)小組合作:回顧元朝以前大陸與臺灣交往的史實。回顧元朝以前漢藏兩族交往的史實。
(2)結合下面材料,小組討論:元朝時是如何管理臺灣和西藏的?
材料一(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tǒng)錢鈔一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
——元《夷島志略》。
材料二元宣政院印。
(3)通過上述問題的探究,你得到的結論是什么?
答案:(1)臺灣:三國時臺灣稱夷洲,230年,吳國大將衛(wèi)溫等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人民到達臺灣的第一次明確記錄;隋朝時,臺灣稱流求,大陸商人常到流求貿易。西藏:在唐朝稱吐蕃,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2)元朝時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琉球(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元政府在西藏地區(qū)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tǒng)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
(3)臺灣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結束語:統(tǒng)一全國,結束了分裂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元朝的統(tǒng)一,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guī)模。設立行省制度和對邊疆地區(qū)進行有效管轄,對后世影響深遠,促進了民族融合。
板書。
設計。
當堂。
達標。
1.元朝時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是(a)。
a.中書省b.行省c.澎湖巡檢司d.宣政院。
2.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下列哪一項不屬于進步性的表現(d)。
a.實現了國家的統(tǒng)一b.加強了民族融合。
c.推行行省制度d.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王朝是(c)。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4.元朝增設的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管理,同時也負責管理西藏事務的機構是(c)。
a.中書省b.行中書省c.宣政院d.澎湖巡檢司。
5.元朝開始實行的行省制度,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官失去了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這一舉措(a)。
a.有力地加強中央集權b.促進了邊疆經濟發(fā)展。
c.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d.抑制了民族融合趨勢。
史料。
積累。
中書省統(tǒng)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里,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總計一百九十八處。
——《元史·地理志》。
蒙古族的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習《牧歌》及相關音樂文化,使學生了解我國北部邊疆草原的人文風情和音樂風格,感受蒙古族音樂的魅力,從而熱愛自然,親近自然。
2、通過歌唱和欣賞等綜合性音樂活動,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音色及情緒的特點,能通過歌聲與形體動作,表現出自己的音樂感受。
3、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的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能夠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學重點:
1、感受蒙古民族音樂的特點。
2、從音樂的角度領會蒙古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難點:
歌曲音樂節(jié)奏和音準的準確把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音響、電子琴、口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相關文化(10分鐘)。
1、提前播放歌曲《呼倫貝爾大草原》迎接學生進入教室。
2、通過歌曲把學生的思緒帶到美麗的大草原中。
師:剛才大家聽到的這首歌曲,是降央卓瑪演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接下來,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美麗的大草原,去領略一下蒙古族的風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樂的魅力。
3、了解我國的草原分布情況。
師:我國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qū)?(在銀幕上顯示我國主要草原分布情況,教師用簡短的歌曲來表現各地草原歌曲特點。如:黑龍江的《烏蘇里船歌》、內蒙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新疆的《塔里木河》、西藏的《青藏高原》)。
4、通過詩歌了解草原。
師:同學們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學有感情地朗誦。
5、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會、樂器。
(展示舞蹈圖片)介紹舞蹈特點:節(jié)奏明快,熱情奔放,語匯新穎,風格獨特。動作多以抖肩、翻腕來表現蒙古族姑娘歡快優(yōu)美,熱情開朗的性格。(p47)。
請幾位同學上臺學習抖肩、騎馬兩個簡單的舞蹈動作。
(展示《那達慕》盛會圖片)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游戲”的意思?,F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tǒng)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馬頭琴圖片)介紹馬頭琴。(p45)。
二、新課學習(30分鐘)。
1、欣賞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演唱(p48)。
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繪歌曲的意境。
(用5550|5550|5555|5550|的節(jié)奏來肯定回答問題的同學,
意思是:真不錯,真不錯,你的回答真不錯!)。
老師彈琴,學生有感情地朗誦《牧歌》歌詞,注意朗誦的速度和節(jié)奏。
3、教師范唱,學生對照口型開口默唱,著重讓學生盡快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音準和速度。
4、全體同學跟琴輕唱,學會歌曲。
把學生分成四組,一組用“n音”唱旋律,一組用“l(fā)u音”唱旋律,一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組唱歌詞,教師伴奏。
6、介紹無伴奏合唱。
無伴奏合唱是指僅用人聲演唱而不用樂器伴奏的多聲部音樂表演方式。
無伴奏合唱能充分發(fā)揮男女不同聲部、聲區(qū)、音色的表現力,并在整體上保持音質的協(xié)調和格調的統(tǒng)一。
說說無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給人的不同感受。(充分發(fā)揮人聲特點,更加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
三、拓展學習(4分鐘)。
1、欣賞器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詞表達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畫卷,描繪了牧民安寧、舒暢、如意的生活美景。音樂以當民歌為素材,用柔和、安詳但又蘊含著飽滿激情的旋律,抒發(fā)草原牧民對新生活的贊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婦女在草原上眺望,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過教師現場口琴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蒙古族音樂的熱情和對美麗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結(半分鐘)。
本課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國美麗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風情、舞蹈、盛會、音樂風格。著重學習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五、布置作業(yè)(半分鐘)。
請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學會有感情地演唱。
蒙古族的教案篇七
音樂教室。
1、了解我國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對自己故鄉(xiāng)深沉真摯的戀情,激發(fā)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及對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
2、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樂獨特的長調風格。
3、欣賞《牧歌》感受無伴奏合唱人聲的藝術魅力,多聲部效果的美感和內蒙古民歌優(yōu)美的。
1、體驗蒙古民歌的風格,把握《牧歌》的特點及培養(yǎng)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2、感受無伴奏合唱形式的人聲美與豐富的和聲效果。
多媒體教學。
同學們,我國有多少個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個,漢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師:今天我?guī)ьI大家去一個民族,蒙古族,好嗎?(課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
師: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由說)。
牧歌:十四世紀發(fā)源于意大利,是一種聲樂體裁,我國民歌中的“牧歌”屬。
于山歌性質,是牧民放牧時唱的歌,內容多為贊美勞動,歌頌家鄉(xiāng)和抒發(fā)情感。
1、欣賞男聲獨唱《牧歌》從這首歌曲的欣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聯想到了什么?(速度緩慢、曲調悠揚飄逸、低回婉轉、抒情。它的色彩非常豐富:藍藍的天、潔白的云、碧綠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們帶進了一幅很有詩意的畫里。)。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理解樂曲和表達的情感。以視、聽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為后面欣賞活動想象力的發(fā)揮作好鋪墊,積累物質基礎。
(1)通過聆聽無伴奏《牧歌》問同學們和我們平時聽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講解無伴奏合唱知識,讓學生了解無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種形式中,有一種完全不使用伴奏樂器的純人聲合唱形式,稱為無伴奏合唱。
(3)學生認真聆聽和我們剛才欣賞的獨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請同學們談一談又有什么感受?(相同點:主旋律基本相同,表達的情緒、速度、節(jié)奏都差不多。不同點:演唱形式是無伴奏合唱,歌詞也不同。優(yōu)美、抒情、安靜、草原、牧人、熱愛草原等)。
師總結:這是作曲家瞿希賢根據詩人海默的詞,把這首民歌改編而成的無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聲部交替出現,互相呼應,加上濃郁和諧的和聲效果使音樂的內涵更加充實,意境得到升華。使這首優(yōu)美的民歌形像更加豐滿,色彩更為豐富!
賞,自由想象,通過比較法讓學生了解蒙古長調的特點,生動直觀、加深印象。
3、復聽無伴奏合唱《牧歌》分析,討論作品特點、結構。進一步感受音樂美。
(1)播放音樂,學生認真聆聽。
提問:
a、你們能聽出那幾個聲部呀?(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個聲部組成的。師引導學生說:這四個聲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廣闊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潔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無邊無際的大草原)。
b、這首合唱可分為幾個樂段?(引子部分、第一樂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尾聲部分)。
(2)分段欣賞。每個樂段表達了什么內涵?
力度意境出現的聲部與音色特點。
引子部分:pp草原由近到遠女低:飽滿柔美舒。
男低:渾厚結實緩。
第一樂段:f草原的遼闊寬廣女高:明亮華麗。
尾聲部分:ppp意猶未盡余音繞梁女高領唱。
(3)同學們兩首牧歌對比起來,你更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
生:無伴奏合唱。因為更能顯示出草原的寬廣,音色空曠優(yōu)美!
設計意圖:先由學生分散發(fā)言,對關于作品特點的分析做個簡單小結,以對作品有個整體性的了解,可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分析、概括能力,然后再由教師針對學生的發(fā)言作必要的補充,使學生對作品,特別是對“無伴奏合唱”這一獨具特色的聲樂演唱形式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師也特別喜歡這首歌,現在老師伴隨《牧歌》音樂給大家跳一段蒙古舞蹈怎么樣?。
設計意圖:經過老師的帶動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更加讓學生投入到音樂當中,去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提升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同學們,看你們這么喜歡這首歌曲,我有個提議,為《牧歌》盡上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一項任務完成。
1、聽賞音樂,劃出音樂的旋律線或音樂使你聯想到的畫面畫下來。
2、隨音樂朗誦歌詞。
3、上臺表演舞蹈,可模仿老師的舞蹈動作或自編動作。
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老師不停地放《牧歌》音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
欣賞:無伴奏合唱《小白菜》。
設計意圖:拉近我與學生,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對無伴奏歌曲有更深的了解與掌握。
同學們,通過欣賞《牧歌》,我們對蒙古族音樂有了初步感受體驗,通過參與討論和表演,同學們對歌曲有了進一步了解,開闊了視野。不同音樂創(chuàng)作形式帶給了我們不同的音樂美感,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老師相信這優(yōu)美的旋律深留在你們的腦海里,當然這一切都得感謝我們的民歌,正是這些民歌激發(fā)了音樂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給他們提供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素材,才能使我們欣賞到更美的音樂作品,也讓我們永遠記住我們的民歌吧。
同學們課下搜集一些蒙古民歌或無伴奏合唱歌曲試聽、學唱,并自由選則一首歌曲演唱。
通過學生的聽、唱、看、感受、體驗、創(chuàng)作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音樂的美,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音樂帶來快樂,自豪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根據學生特長讓學生不同形式表現《牧歌》,學生們都樂于參加音樂活動,并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加深了對歌曲的理解和認識,他們團結協(xié)作,在音樂的氛圍里練習了技能,并且促進了各學科間的`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藝術氛圍中達到課堂的高潮,同時也達到了感受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的教學目的。
欣賞《阿瑪嘞火》《瑪依拉》《森吉德瑪》。
蒙古族的教案篇八
本活動以蒙古族為主線,以蒙古舞“我們是草原小牧民”為中心,結合常識、手工制作,使幼兒在各個方面較深刻地了解蒙古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感知蒙古舞的風格特點。
1.使幼兒了解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習慣等。
2.學習踏點步、壓腕、上下聳肩等基本動作和舞步,感知蒙古舞的風格特點。
3.通過手工制作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
1.介紹蒙古族的光盤一盒、電視機、vcd。
2.《我們是草原小牧民》音樂帶一盤、錄音機。
3.草原風光圖片若干。
4.教師示范鞭子一個,幼兒用皺紋紙紙條若干。
1.聽音樂《我們是草原小牧民》,教師帶領幼兒做跑馬步進活動室。
2.“小朋友,我們剛才聽的歌曲是哪個民族的?”(蒙古族)
“你們知道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什么地方?”(內蒙古草原)
“你們去過草原嗎?”
3.放影碟,請幼兒欣賞草原風光,教師穿插講解。
4.結合掛圖提問。
蒙古族的教案篇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社會認識蒙古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在以往認識少數民族只是通過圖片向幼兒介紹,幼兒感到很枯燥,學習積極性不高,為此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設計了本堂教學活動,讓幼兒看看,認認,講講,跳跳中,學習認識蒙古族。
1、引導幼兒認識蒙古族的名稱,居住地,服飾特點及生活習慣。
2、知道蒙古人也是中國人,萌發(fā)幼兒對少數民族的情感。
3、探索、發(fā)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4、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1、了解蒙古人的生活習慣及服飾特點。
2、區(qū)分蒙古人和漢族人的服飾。
1、男,女蒙古族服飾各一套,錄音機和磁帶(友誼舞曲和蒙古族舞曲)
2、幼兒學會跳(友誼舞)
一、開始部分:
1、引起幼兒觀察認識蒙古族的興趣。
師:今天班級來了兩名遠方的小客人,你們猜猜他們是誰?請兩位穿有蒙古族服飾的幼兒邊聽音樂邊跳舞來到幼兒面前。
2、讓幼兒猜一猜他們是那個少數民族的'小朋友?然后兩位小朋友自我介紹:我是蒙古族的小朋友。
二、基本部分:
1、認識蒙古族的居住地,知道他們是中國人,是少數民族。
教師小結:各民族朋友是一家。
2、認識蒙古族的服飾特點及生活習慣
請幼兒分別比較漢族小朋友和蒙古族小朋友的服飾有什么不同,從中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請幼兒跟蒙古族小朋友齊跳《我也騎馬巡邏去》,使幼兒知道蒙古族人能歌善舞,會摔跤,騎馬,射箭等。
三、結束部分:
幼兒聽音樂《友誼舞》和兩位蒙古族小朋友邊唱邊表演,表示各族人民是一家,相親相愛不分離。
1、觀看電視錄像或圖片,繼續(xù)向幼兒介紹蒙古族的生活。
2、請幼兒繪畫各民族小朋友的畫像,通過畫像進一步區(qū)分各族小朋友的服飾不同。
本堂活動設計,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師講幼兒聽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起幼兒自己看,認,講,跳等,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認識蒙古族,從中了解少數民族是一家。達到本活動的目標。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
1、引導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特點,生活習俗,激發(fā)幼兒了解少數民族的情感。
2、用簡單動作表現蒙古族舞蹈。
藝術《蒙古族》
地墊每人一個,有關蒙古族圖片若干,視頻課件,舞蹈視頻一段。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導入,讓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特點。
(二)結合課件,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蒙古族風俗習慣。
1、視聽結合,初步感知。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重點引導幼兒用語言和動作表現蒙古族的風俗特點、
2、再次觀看課件,了解蒙古族“那達慕”會。
提問:“那達慕”會上舉行了哪些活動?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視頻,激發(fā)幼兒興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動作(勒馬手)(揚鞭手)
2、教師指導規(guī)范幼兒動作。
3、教師講解舞蹈節(jié)奏。
4、師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組表演
(五)結束活動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一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飾特點、風俗習慣等。
2、能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用動作表現蒙古族人喜歡的活動,如騎馬、擠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1、從網上下載有關蒙古族的圖片制作成幻燈片演示文稿。
2、教師事先要對蒙古族有較多的了解。
3、音樂磁帶《擠奶》《騎馬》《小牧民》。
(一)旅行前:看中國地圖并了解內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們住在哪里?請在地圖上找一找。
2、在地圖上找找內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會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樂,幼兒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發(fā)。
(二)旅行中:看課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點。
(教師用導游的身份和語氣與幼兒對話,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熱情。)。
1、地理風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
別稱“馬背民族”。
2、見面禮儀: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jié)。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保茫?。教師介紹后,請幼兒模擬練習獻哈達。
3、服飾特點: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為瑪瑙、珍珠、金銀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
4、特產:蒙牛乳業(yè)。請幼兒說說它的口味及營養(yǎng),并且提供牛奶品嘗一下。
5、愛好:騎馬、賽馬、摔跤、擠奶、拉馬頭琴等。
(三)旅行結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師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隨音樂表演。
1、傾聽音樂《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歡的動作來表演音樂。
1、繼續(xù)在表演區(qū)里隨音樂表演。
2、幼兒自己搜集更多關于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二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1、經驗講述:我認識的蒙古族。
2、欣賞影碟帶。
幼兒講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點。
3、選讀幼兒調查表。
4、制作統(tǒng)計表
我認識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 民居 飲食 樂器
活動二:表演與創(chuàng)造
歌曲:草原牧歌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風格,培養(yǎng)幼兒的感受能力。
2、培養(yǎng)幼兒對音樂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1、幼兒每人一張紙,一套彩色水筆。
2、介紹蒙古族
1、告訴幼兒曲名,初步欣賞歌曲。
2、欣賞歌曲,感受音樂的風格,提問:你覺得這首歌是什么樣的?(慢、很抒情、很寬廣、遼闊、很優(yōu)美)。
3、再欣賞歌曲,幼兒做動作要求動作舒展,符合音樂的性質。
4、學習歌詞
a、欣賞歌曲,提問歌詞內容
b、欣賞歌曲,幼兒跟著哼唱
5、欣賞音樂作畫要求每個幼兒畫一幅畫,要求符合歌詞內容,表現歌曲的意境。
6、邊欣賞音樂、邊繪畫,在音樂聲中,教師逐一展示幼兒作品。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三
1.通過闖關游戲初步探索弓箭基本玩法。
2.增強幼兒對肌肉的反應速度、準確性和動作的協(xié)調性、在游戲中掌握射箭的技能。
3.能夠遵守游戲規(guī)則,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增強幼兒對肌肉的反應速度、準確性和動作的協(xié)調性、在游戲中掌握射箭的技能。
射箭裝備5套、毛絨玩具、小馬、靶心牌、毛線、獎牌、音樂。
一、開始部分:熱身運動。
小朋友們我們都是蒙古族的小伙伴,蒙古族的小朋友們喜歡的三大運動是什么?(摔跤、射箭、騎馬)
情境導入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去玩“圍獵”游戲。現在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動起來吧。(音樂律動操)
二、基本部分,幼兒練習使用弓箭、投準的技能,在游戲活
動中掌握射箭的基本技能。
(一)游戲一“翻大山”。
要去獵場首先我們要翻過一座高山,目的:增強上肢力量,培養(yǎng)頑強的意志品質。
1.幼兒分組游戲,游戲者背著箭囊翻山。
2.在翻山的過程箭不能掉出來。
(二)游戲二“神射手”。
1.幼兒從高山處騎馬到指點射箭位置,調整自己的身體按照正確姿勢拿起弓準備拉弓。
2.幼兒利用臂力拉弓,將弓調整到可以射箭的角度,和身體成90度。
3.完成拉弓——擺箭——發(fā)射——射中靶心。幼兒必須在線外進行射箭。
4.教師小結:幼兒分享射箭經驗。
(三)游戲三“圍獵”。
1.幼兒4人一組進行游戲,幼兒從起點開始助跑——翻山——騎馬到達指定位置——瞄準射擊獵物。
2.規(guī)則:
(1)腳不能過線或踩線。
(2)箭擊中獵物為獲勝者,并將獵物帶走。
(3)獲得獵物多者為獲勝者。
3.注意事項:投箭時握箭于箭身前1/3處,靠前擺小臂和抖腕的力量將箭投出,小臂手腕要用力。
4.開始圍獵游戲。
5.為“打獵高手”頒發(fā)獎牌。
三、結束部分:放松整理運動,交流分享射箭樂趣和感受。
(一)放松運動。
(二)游戲回顧。
(三)分享交流。
安全提示:幼兒射箭時一定要看清出自己射箭的靶心位置,不要將箭頭射到其他位置傷到同伴。
環(huán)保提示:戶外活動時不可以隨筆扔掉棄物。
本次活動中幼兒對射箭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有部分幼兒孩子不會使用弓箭,應在幼兒開始練習射箭技能時教師給予正確的示范,或者讓能力強的幼兒做示范,在幼兒都會射箭的`基礎下讓幼兒參與游戲活動。
游戲場地的距離有點遠,幼兒等待的時間較長,可以直接讓幼兒練習射箭,不用進行爬山騎馬,讓幼兒在“圍獵”游戲中爬山、騎馬、射箭,這樣會縮短幼兒的等待的時間少一點。
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關系,有點草率沒有讓更多幼兒的幼兒分享自己的射箭技能和經驗。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四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飾特點、風俗習慣等。
2、能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用動作表現蒙古族人喜歡的活動,如騎馬、擠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1、從網上下載有關蒙古族的圖片制作成幻燈片演示文稿。
2、教師事先要對蒙古族有較多的了解。
3、音樂磁帶《擠奶》《騎馬》《小牧民》。
(一)旅行前:看中國地圖并了解內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們住在哪里?請在地圖上找一找。
2、在地圖上找找內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會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樂,幼兒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發(fā)。
(二)旅行中:看課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點。
(教師用導游的身份和語氣與幼兒對話,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熱情。)。
1、地理風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
別稱“馬背民族”。
2、見面禮儀: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jié)。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并表示謝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教師介紹后,請幼兒模擬練習獻哈達。
3、服飾特點: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為瑪瑙、珍珠、金銀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
4、特產:蒙牛乳業(yè)。請幼兒說說它的口味及營養(yǎng),并且提供牛奶品嘗一下。
5、愛好:騎馬、賽馬、摔跤、擠奶、拉馬頭琴等。
(三)旅行結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師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隨音樂表演。
1、傾聽音樂《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歡的動作來表演音樂。
1、繼續(xù)在表演區(qū)里隨音樂表演。
2、幼兒自己搜集更多民族的信息和大家一起交流。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五
1、引導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生活習俗,激發(fā)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
2、通過欣賞蒙古族音樂,讓幼兒嘗試創(chuàng)編民族舞蹈。
3、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1、課前準備:事先裝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樂。
2、電腦課件。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導入,讓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二)結合課件,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視聽結合,初步感知。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重點引導幼兒用語言和動作表現蒙古族的風俗特點。
2、再次觀看課件,了解蒙古族“那達慕”盛會。
提問:“那達慕”盛會上舉行了哪些活動?
(三)舉行“那達慕”盛會。
在感知蒙古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嘗試創(chuàng)編動作。
1、賽馬。
2、歌舞。
(四)結束
本堂活動設計,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師講幼兒聽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起幼兒自己看,認,講,跳等,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認識蒙古族,從中了解少數民族是一家。達到本活動的目標。
蒙古族的教案篇十六
1、引導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生活習俗,激發(fā)幼兒熱愛少數民族的情感。
2、通過欣賞蒙古族音樂,讓幼兒嘗試創(chuàng)編民族舞蹈。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1、課前準備:事先裝扮一名蒙古小客人,蒙古族音樂。
2、電腦課件。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導入,讓幼兒了解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二)結合課件,讓幼兒進一步了解蒙古族的風俗習慣。
1、視聽結合,初步感知。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重點引導幼兒用語言和動作表現蒙古族的風俗特點。
2、再次觀看課件,了解蒙古族“那達慕”盛會。
提問:“那達慕”盛會上舉行了哪些活動?
(三)舉行“那達慕”盛會。
在感知蒙古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嘗試創(chuàng)編動作。
1、賽馬。
2、歌舞。
(四)結束
本堂活動設計,打破了以往只是教師講幼兒聽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起幼兒自己看,認,講,跳等,讓幼兒在歡樂的氣氛中學習認識蒙古族,從中了解少數民族是一家。達到本活動的目標。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63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