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一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注釋】
不久歸:將結(jié)束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賞析】
這時,百花盛開,萬紫千紅,它們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各逞姿色,爭芳斗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機能。而那些全無才思的楊花榆莢,在春風中紛紛飄落,只曉得如雪花那樣,毫無目的地漫天飛舞。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晚春的繁麗景色,寄寓著人們應(yīng)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東西。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了一景。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二
李賀字長吉,唐諸王孫也。父瑨肅,邊上從事。賀年七歲,以長短之歌名動京師。時韓愈與皇甫湜賢賀所業(yè),奇之而未知其人。因相謂曰:若是古人,吾曹不知者。若是今人,豈有不知之理。會有以瑨肅行止言者,二公因連騎造門,請其子。既而總角荷衣而出。二公不之信,因面試一篇。賀承命欣然,操觚染翰,旁若無人。仍目曰《高軒過》。曰:華裙織翠青如蔥,金環(huán)壓轡搖玲瓏。馬蹄隱隱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殿前作賦聲磨空。筆補造化天無功,元精耿耿貫當中。龐眉書客感愁蓬,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負天鴻,他日不羞蛇作龍。二公大驚,遂以所乘馬,命聯(lián)鑣而還所居,親為束發(fā)。年未弱冠,丁內(nèi)艱。他日舉進士,或謗賀不避家諱,文公時著辨諱一篇。不幸未狀室而終。(出《摭言》)
【譯文】
李賀字長吉,是唐室王孫。他的父親叫李瑨肅,在邊上任從事。李賀七歲時,就以能作長短句名聲轟動京師。當時在文壇上已負盛名的韓愈與湜贊賞李賀寫的詩篇,十分驚奇但不知到這個人?;ハ嗾f:這個寫一手好詩的人若是古人,我們不知道就罷了,若是同時代的人,我們怎能不知道呢。在文友們聚會時,有人將李賀的父親李瑨肅的簡單概況告訴了他們。于是,韓愈與皇甫湜相約結(jié)伴騎馬前去登門造訪,請李瑨肅將李賀喚出來讓他們看看。不一會兒,從內(nèi)室走出一位扎著兩個爪髻披著衣裳的少年。韓愈和皇甫湜不相信眼前這個孩子就是名動京師的詩人,請李賀當場作篇詩給他們看看。李賀欣然尊命,拿起寫詩的木板,在墨池中醮好墨筆,旁若無人地揮筆疾書起來。詩題叫《高軒過》,內(nèi)容是這樣的.:華裙織翠青如蔥,金環(huán)壓轡搖玲瓏。馬蹄隱隱聲隆隆,入門下馬氣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羅心胸,展前作賦聲磨空。筆補造化天無功,元精耿耿貫當中。龐眉書客感愁逢,誰知死草生華風。我今垂翅負天鴻,他日不羞蛇作龍。韓愈與皇甫湜看罷大驚,于是他們將來時騎的馬的嚼子連在一起,攜李賀返回,親手為他束發(fā)。李賀尚未成年,就遭受艱難的生活。后來他想?yún)⒓优e拔鄉(xiāng)貢進士的科考,又遭到世人誹謗他不避家諱。為此韓愈寫了一篇辨諱的文章為他辯護。不幸的是,李賀二十六歲就去世了,未到壯年而夭折。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三
作品簡介
《醫(yī)說》作者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韓愈的《雜說》四篇,分別為《龍說》、《醫(yī)說》、《崔山君傳》、《馬說》。
作品原文
醫(yī)說
善醫(y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zhàn)伐日行矣。傳數(shù)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y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兑住吩唬骸耙暵目枷椤!鄙漆t(yī)善計者為之。
作品注釋
1、瘠:瘦弱
2、計:謀劃
3、紀綱:法度
4、安危:平安與危險,指和平與戰(zhàn)亂
5、害:使其損傷,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來
7、為:治理
8、衰:事物發(fā)展轉(zhuǎn)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9、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陽和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xué)士逃難解散?!保?/p>
11、恃:依賴、依靠
12、矜:驕傲自大
13、扶:幫助
14、與:給予
15、視履考祥:“履”為鞋子,引申為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跋椤睘橥饨缢尸F(xiàn)出的吉兇之兆,引申為即將應(yīng)對的前程?!耙暵目枷椤?,意思是說,處于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yīng)該經(jīng)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履卦·上九》云:“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作品翻譯
擅醫(yī)術(shù)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脈象來判斷他是否有?。簧弥\劃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戰(zhàn)和,只以其法度是嚴明還是散亂來判斷天下是否興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樣;戰(zhàn)與和,就如人之胖瘦;綱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脈。心脈沒有疾病,即使瘦也不會危害到生命;心脈有了病,再肥壯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條。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的智謀學(xué)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諸侯四起、戰(zhàn)亂不斷,卻仍傳了數(shù)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還存在罷了。秦皇稱霸天下之后,不分設(shè)諸侯,聚兵咸陽、焚書坑儒,傳了二世便滅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罷了。因此四肢雖無病痛,也沒什么可放心的,心脈才是關(guān)鍵;四海雖無**,也沒什么可自滿的,法度才是關(guān)鍵。擔憂那些可以依靠的東西(指心脈),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東西(指法度,意為害怕法度消亡),擅長醫(yī)術(shù)與謀術(shù)之人,稱之為上天賜予他們的幫助與恩惠。《易經(jīng)》云:“視履考祥?!鄙冕t(yī)擅謀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作品譯文
精通于醫(yī)治的醫(yī)生,不看別人是胖是瘦,而是觀察他的脈搏是否正常;善于謀略天下的人,不看天下是不是安全動蕩,而是看他的政治綱領(lǐng)是不是混亂罷了,謀略天下的人就像醫(yī)生一樣,是安全還是危險,就像人胖瘦一樣,政治綱領(lǐng)就像人的脈搏一樣。脈象平穩(wěn),即使人很瘦也沒有什么大礙,脈象有問題而人很胖,他會死的。精通這個道理的人,他的知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殷、周的衰敗的原因是諸侯每天都發(fā)起戰(zhàn)爭。傳位數(shù)十代君王而保全天下不被傾覆的人,政治綱領(lǐng)存在罷了。秦國稱王于天下,沒有分封諸侯,聚兵摧毀各個諸侯,傳位秦二世被天下人傾覆,是政治綱領(lǐng)失去了。所以四肢即使沒有病,不足以依賴,脈搏正常才是關(guān)鍵;國家即使沒有戰(zhàn)事,不足以自大,政治綱領(lǐng)正常才是關(guān)建。擔心他所依賴的,恐懼他所自大的,精通醫(yī)術(shù)與善意謀略天下的人,稱之為上天的.幫助?!兑住氛f:“處于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yīng)該經(jīng)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本ㄡt(yī)術(shù)與善意謀略天下的人就是這么做的。
作者簡介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zhàn)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xué),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yīng)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yīng)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文學(xué)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
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譽,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四
《勸學(xué)》原文: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蹂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蹂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勸學(xué)》譯文:
君子說:學(xué)習(xí)是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假如)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所以木材經(jīng)過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能智慧明達,行為沒有過錯了。
我曾整天思索,(結(jié)果)不如片刻的學(xué)習(xí)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高處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增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xué)習(xí)啊。
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生長;積累善行,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fā)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沒有(辦法)走到千里之遠的(地方);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它不停的`走。雕刻(一下)就放著(不刻),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條腿,兩之蟹鉗,(可是)沒有蛇和鱔魚的洞(就)沒有(地方)可以寄托(身體),(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五
詩的大意是說,詩人的最好時光是新春之際,——是在那柳樹剛剛抽出黃色嫩芽的時候,要是等到皇家花園里已經(jīng)繁花似錦,那時刻到處都是來看花的人了,吟詩作賦已索然了。表面上看,這首詩不過平平,但如透過紙背,卻包含著另一番深刻哲理,——暗喻著人才的及早培養(yǎng)發(fā)掘。
在塵世間,對于成功者,人們總是仰慕有加的。即使是那些滿懷妒意之人,也不過是仰慕之情的一種畸形反映而已。所以,當一個人獲得成功,特別是重大成功之后,無不大有門庭若市之患。在前往朝賀的人們當中,少不了那么一種人:大言不慚地聲稱“我早就看出這小子有出息”,以顯示他的慧眼金睛。這的確是非常容易不過的事。上林已經(jīng)“花似錦”,大家趨而觀賞,說說“這種花真漂亮”,“那種花多好瞧”的話兒,多么自在!多么高雅!然而,這是三歲小孩都可以辦到的,——亦可指指這,點點那,或?qū)Φ驅(qū)?,或?qū)敔斈棠虒W(xué)舌道:“朵朵,好看!”一副行家模樣。但,這是真本事么?花開得好,是因為陽光雨露充足,選種培植良好。一株花型秀美的水仙,不是頗令人心曠神怡么?可要知道,那單在選種之時就有著諸多學(xué)問。因此,世間最堪稱道的實在應(yīng)該是那些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在“早”的人們,即“伯樂”是也。成功之前的人才,往往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然培養(yǎng)者絕不會因為這種幼稚可笑而否定他們的未來,從而放棄自己的責任。他們十分清楚,人才的培養(yǎng)“在新春”,在“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時候雖然沒有“花似錦”那樣誘人,但卻蘊含著“花似錦”的遠大前景。這自然不大容易。要知道,我們祖國的美好未來的實現(xiàn),是多么需要這樣的人,而且是“多多亦善”。
及早地發(fā)掘培養(yǎng)人才,不要等到別人已經(jīng)做出成績才去稱贊夸耀于他。故,《千家詩》在入選此詩時特別點明:“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側(cè)微卑陋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這應(yīng)該是這首詩給我們深一層的啟迪吧!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六
《駑驥》作品介紹
《駑驥》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37卷。
《駑驥》原文
駑驥
作者:唐·韓愈
駑駘誠齷齪,市者何其稠。
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
渴飲一斗水,饑食一束芻。
嘶鳴當大路,志氣若有馀。
騏驥生絕域,自矜無匹儔。
牽驅(qū)入市門,行者不為留。
借問價幾何,黃金比嵩丘。
借問行幾何,咫尺視九州。
饑食玉山禾,渴飲醴泉流。
問誰能為御,曠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極遐游。
王良執(zhí)其轡,造父挾其輈。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
駑駘謂騏驥,餓死余爾羞。
有能必見用,有德必見收。
孰云時與命,通塞皆自由。
騏驥不敢言,低徊但垂頭。
人皆劣騏驥,共以駑駘優(yōu)。
喟余獨興嘆,才命不同謀。
寄詩同心子,為我商聲謳。
《駑驥》注釋
1、駑驥:駑,劣馬,比喻才能低下者。驥,千里馬,比喻才能俊逸之士。此詩作于貞元十五年(799)冬。當時韓愈以徐州從事朝正京師,歐陽詹任國子四門助教,率其徒伏闕下,舉薦韓愈為博士,未獲允準。事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2、駘:劣馬。齷齪:拘謹,卑瑣。
3、稠:多。
4、若:乃,才。全詩校:“一作苦?!卑矗翱唷迸c“良”義同,都是甚、很之意。
5、酬:售,賣出。
6、絕域:絕遠的'地域,指西域。漢時良馬多取自西域。
7、高丘:即嵩山。全詩校:“嵩,一作崇?!?/p>
8、玉山:《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庇帧逗?nèi)西經(jīng)》:“昆侖之墟,高萬初,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
9、醴泉:甘美的泉水?!妒酚?,大宛傳贊》說,昆侖山高二千五百馀里,其上有醴泉、瑤池。
10、穆天子:即周穆王。后人附會他西征犬戎事,說他乘八駿馬,西行至昆侖山,見西王母。見(穆天子傳》及《史記秦本紀》裴(馬困)注引郭璞(紀年》。
11、王良:春秋時晉人,善御馬。
12、造父:周穆王時人,善御馬。曾向穆王獻駿馬,穆王賜以趙城。輈:車轅。
13、天外事:意想不到的事。《后漢書·西域傳論》:“神跡詭怪,則理絕人區(qū);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p>
14、茫惚:虛無飄渺。
15、爾羞:為你羞愧。
16、低徊:徘徊。
17、詩:全詩校:“一作言?!?/p>
18、商聲:古樂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稱五聲或五音。配以五行,商聲屬秋,聲音悲涼凄厲。全詩校:“商,一作高?!敝?歌唱。
《駑驥》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洛陽人,文學(xué)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yǎng)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jiān)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尊儒反佛,比較關(guān)心人民疾苦。
韓愈在文學(xué)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tǒng),積極倡導(dǎo)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xué)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chuàng)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chuàng)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七
作者:朱熹
原文:
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一作:少年易學(xué)老難成)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翻譯: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xué)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
1、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源于《南史·謝方明傳》,謝方明之子惠連,年十歲能屬文,族兄靈運嘉賞之,云:“每有篇章,對惠連輒得佳話?!眹L于永嘉西堂四,競?cè)詹痪?,忽夢見惠連,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為工。常云:“此語神功,非吾語也。”“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是《登池上樓》中的詩句,后被贊譽為寫春意的千古名句,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
2、秋聲:秋時西風作,草木凋零,多肅殺之聲。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八
駑驥作者:韓愈朝代:唐體裁:五古駑駘誠齷齪,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價微良易酬。
渴飲一斗水,饑食一束芻。嘶鳴當大路,志氣若有馀。
騏驥生絕域,自矜無匹儔。牽驅(qū)入市門,行者不為留。
借問價幾何,黃金比嵩丘。借問行幾何,咫尺視九州。
饑食玉山禾,渴飲醴泉流。問誰能為御,曠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極遐游。王良執(zhí)其轡,造父挾其c。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駑駘謂騏驥,餓死余爾羞。
有能必見用,有德必見收。孰云時與命,通塞皆自由。
騏驥不敢言,低徊但垂頭。人皆劣騏驥,共以駑駘優(yōu)。
喟余獨興嘆,才命不同謀。寄詩同心子,為我商聲謳。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九
《勸學(xué)》原文及翻譯
原文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xué)問之大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十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xué)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wù)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wù)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十一
師說
唐代:韓愈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xué)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xué)習(xí)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xué)習(xí);小的方面倒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xué)),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xué)習(xí)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xué)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的風尚不能恢復(fù),(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xué)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xué)習(xí)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xué)習(xí)。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賞析
《師說》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文章論述了從師學(xué)習(xí)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xué)于師”的陋習(xí),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并以實際行動鼓勵后進,應(yīng)當刻苦學(xué)習(xí),勇攀高峰。韓愈的這篇力作,歷久彌新,今天我們再讀這篇文章,仍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從正面論述從師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和擇師標準。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碧峁P點題,單刀直入?!肮拧弊种赋鰪膸煹臍v史傳統(tǒng),“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強調(diào)從師的必要。一開頭就揭示出學(xué)者和教師的關(guān)系,作為全篇綱領(lǐng),肯定堅決,不容辯駁?!皫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比嬉?guī)定了老師的職責范圍,指出老師的作用,說明從師的必要性?!叭朔巧?,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敝赋稣J識事物的一種客觀規(guī)律性,連用兩個“惑”字,突出說明不從師的害處?!吧跷崆?,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绷信e兩種情況,旨在說明“聞道”是從師的標準?!拔釒煹酪玻蛴怪淠曛群笊谖岷??”既詮釋前文,又強調(diào)從師是為了學(xué)道,凡有道者皆可為師?!笆枪薀o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边M一步論述擇師的原則。這是作者所說師道的基本精神。這種有道為師(包括“能者為師”)的原則,正中當時積弊。
第二段,指出今人不從師的惡果、表現(xiàn)和原因,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述從師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段首以感慨的語句開頭,筆鋒突轉(zhuǎn),引起讀者注意。承上文“解惑”,從反面指斥當時不重視從師的不良風氣?!肮胖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币怨胖ト伺c今之眾人相比,旨在說明士大夫的無知?!笆枪适ヒ媸?,愚益愚?!边B用兩個表程度的副詞“益”來說明,從師的態(tài)度不同,因而所造成的結(jié)果也截然不同?!笆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補充上文,進一步點出結(jié)果,以反問的口氣啟發(fā)讀者深思。以上為分論的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焉”和“今之眾人”恥學(xué)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币詫Ρ鹊姆绞?,指出眾人的糊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解釋童子之師的作用,既有比較的意思,又為下文的“小學(xué)而大遺”做鋪墊?!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北容^的結(jié)果,落在“小學(xué)而大遺”上,足見那些恥師之人是糊涂的。以上為分論的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xué)而大遺”的謬誤。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睂Ρ染佑谙聦拥娜伺c士大夫之族對待從師的態(tài)度?!皢栔瑒t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寫出士大夫極為荒謬的話是為下文的評說感嘆準備條件?!皢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幾句是作者的感嘆之詞。點明師道不復(fù)的原因,對君子之徒的愚昧表示慨嘆。以上為分論的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三段,以孔子對待老師的言行為例,說明從師應(yīng)有的態(tài)度,闡明教和學(xué)的關(guān)系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照應(yīng)篇首“傳道授業(yè)”。
“圣人無常師?!贝苏Z見解精辟,與第1段“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呼應(yīng),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xué)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引出擇師的典范?!翱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睆膸煹男袨椤!佰白又剑滟t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睆膸煹难哉?,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笆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边@是緊呈上文得出的結(jié)論,且與開頭的“聞道”、“師道”相呼應(yīng)。
第四段,交代做本文的原因,從表揚李蟠,再肯定從師??偨Y(jié)全文,點明主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敝匾晭煹馈!坝嗉纹淠苄泄诺溃蹦苄袔煹馈白鲙熣f以貽之。”結(jié)尾點題。
本文的主旨是論述老師的作用,兼及從師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在論述過程中,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學(xué)習(xí)問題上的愚妄態(tài)度,闡明了自己對師生關(guān)系的見解。論述時先從正面立論闡述,再從反面提出駁議,駁議時使用了對比手法。然后以孔子為例,得出強有力的結(jié)論。除開頭立論部分外,每一部分都擺事實、講道理,很有說服力。起句奇崛,氣勢磅礴。這篇文章不但開篇第一句突兀干脆,而且此后的每一段的起句幾乎都是這樣。韓愈常把自己的結(jié)論凝結(jié)成精辟的句子突然端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行文時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
韓愈的千古名句篇十二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
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p>
1、龍說:選自《雜說》,為其首篇,題目為編者加。
2、噓:噴吐。
3、伏:遮蔽。
4、景:通“影”。
5、神變化:語出《管子·水地篇》“龍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則化為蠶,欲大則藏于天下,欲上則凌于云氣,欲下則入于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p>
6、水:名詞用作動詞,下雨。
7、汩:漫。
8、云從龍:語出《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9、從:隨,跟隨。
龍吐出的氣形成云,云本來不比龍靈異。但是龍乘著這股云氣,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處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電,變化神奇莫測,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淪。這云也是很神奇靈異的呢!
云,是龍的能力使它有靈異的。至于龍的靈異,卻不是云的能力使它這樣子的。但是龍沒有云,就不能顯示出它的靈異。失去它所憑借的云,實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龍所憑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說:“云跟隨著龍。”那么既然叫做龍,就應(yīng)該有云跟隨著它??!
善醫(yī)者,不視人之瘠肥,察其脈之病否而已矣;善計天下者,不視天下之安危,察其紀綱之理亂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紀綱者,脈也。脈不病,雖瘠不害;脈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說者,其知所以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諸侯作而戰(zhàn)伐日行矣。傳數(shù)十王而天下不傾者,紀綱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無分勢于諸侯,聚兵而焚之,傳二世而天下傾者,紀綱亡焉耳。是故四支雖無故,不足恃也,脈而已矣;四海雖無事,不足矜也,紀綱而已矣。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善醫(yī)善計者,謂之天扶與之?!兑住吩唬骸耙暵目枷?。”善醫(yī)善計者為之。
1、瘠:瘦弱
2、計:謀劃
3、紀綱:法度
4、安危:平安與危險,指和平與戰(zhàn)亂
5、害:使其損傷,指危害
6、所以:用以,用來
7、為:治理
8、衰:事物發(fā)展轉(zhuǎn)向微弱,指王朝末期
9、傾:衰亡
10、聚兵而焚之:指聚兵咸陽和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睗h·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xué)士逃難解散?!保?/p>
11、恃:依賴、依靠
12、矜:驕傲自大
13、扶:幫助
14、與:給予
15、視履考祥:“履”為鞋子,引申為自己走過的路,亦指人生之路?!跋椤睘橥饨缢尸F(xiàn)出的吉兇之兆,引申為即將應(yīng)對的前程?!耙暵目枷椤保馑际钦f,處于人生艱難跋涉之途的君子,應(yīng)該經(jīng)常檢視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并考察前途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履卦·上九》云:“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擅醫(yī)術(shù)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脈象來判斷他是否有?。簧弥\劃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戰(zhàn)和,只以其法度是嚴明還是散亂來判斷天下是否興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樣;戰(zhàn)與和,就如人之胖瘦;綱常法度,就如人之心脈。心脈沒有疾病,即使瘦也不會危害到生命;心脈有了病,再肥壯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條。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的智謀學(xué)識就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諸侯四起、戰(zhàn)亂不斷,卻仍傳了數(shù)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還存在罷了。秦皇稱霸天下之后,不分設(shè)諸侯,聚兵咸陽、焚書坑儒,傳了二世便滅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罷了。因此四肢雖無病痛,也沒什么可放心的,心脈才是關(guān)鍵;四海雖無動亂,也沒什么可自滿的,法度才是關(guān)鍵。擔憂那些可以依靠的東西(指心脈),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東西(指法度,意為害怕法度消亡),擅長醫(yī)術(shù)與謀術(shù)之人,稱之為上天賜予他們的幫助與恩惠。《易經(jīng)》云:“視履考祥?!鄙冕t(yī)擅謀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談生之為《崔山君傳》,稱鶴言者,豈不怪哉!然吾觀于人,其能盡其性而不類于禽獸異物者希矣,將憤世嫉邪長往而不來者之所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鳥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謂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膚,顏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則人,其心則禽獸,又惡可謂之人邪?然則觀貌之是非,不若論其心與其行事之可否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嫉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作者談氏在他寫的《崔山君傳》里說,那些聲稱自己如仙鶴般長壽能知往事的人,實在太荒謬了。但據(jù)我觀察,能夠盡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獸那樣的人太少了,而這些人又憤世嫉俗、隱居避世,這是為什么呢?昔時的圣人們,有的頭象牛,有的身體象蛇,有的嘴巴象鳥,還有的面貌象蒙倛那樣方而且丑陋,但是他們僅僅是與那些野獸外貌相似,而本性卻完全不同,我們能夠說他們不是人嗎?而有的人身材豐滿,皮膚細嫩滑澤,面色紅潤有如朱砂,美麗非凡,他們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卻象禽獸一般。那么是否還能夠把他們稱作人呢?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觀其言察其行來的正確。鬼神之說,我們?nèi)寮业茏訌牟惠p信,所以我就從這個故事中選擇了憤世嫉俗的一面,來發(fā)表一些感想而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擅長相馬。
2、祇:只,僅僅,副詞。辱:受屈辱。
3、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槽櫪:原指養(yǎng)獸的食器,這里指養(yǎng)馬的處所。
4、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做千里馬。以,把。稱,叫。
5、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馬。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6、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粟一石(dan):吃盡一石(dan)粟。粟:泛指糧食。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7、食:同“飼”,喂養(yǎng)。
8、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這,指示代詞。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美,美好素質(zhì),優(yōu)點。
12、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夠,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13、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14、策:這里作動詞,駕馭,驅(qū)使。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15、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16、鳴之:它叫。之:不譯。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通:通曉。
17、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到馬的跟前。臨,到它跟前。
18、其:難道,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19、其:恐怕,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把它稱作千里馬。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到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食馬者:“食”通“飼”,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表露。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1.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標志。無義。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音節(jié)助詞,不譯。
食之不能盡其才: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2.能
雖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夠。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活用動詞,用鞭子打。
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
(策勛十二轉(zhuǎn):動詞,記載——自《木蘭詩》)。
4.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表修飾。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承接。
5.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動詞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養(yǎng),動詞。
6.雖
故雖有名馬:即使。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詞,代“千里馬”。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代千里馬的。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代驅(qū)趕千里馬的。
8.以
不以千里稱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盡: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
食之不能盡其材:使……盡,竭盡。
1、形容詞用作動詞: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隸人之手。盡:吃盡。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名詞用作動詞:策原意指馬鞭,這里用作動詞,引申為用鞭子打,這里是驅(qū)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盡:使……盡,竭盡。例句:食之不能盡其材。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
安古義: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
等古義:同樣.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fù)數(shù)或列舉。
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然后古義:副詞,表示一種情況出現(xiàn)以后,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著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條件例: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個動作或情況之后。
食古義:通“飼”喂養(yǎng)例:食之不能盡其材。今義:吃。
策古義:馬鞭今義:策劃,策略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從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guān)系出發(fā),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出論證的前提。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實際上指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guān)系。但這里的“伯樂”是一個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別善于相馬的人。因此下面接著就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論斷,突出了這“常有”和“不常有”之間的尖銳矛盾,說明千里馬的被埋沒簡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勢而下,說到千里馬的命運上來,用“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引人深思。這一段,從全篇來看,目的是提出問題;它之所以要強調(diào)知馬者惟伯樂這個意思,則是為下文揭露“食馬者”的“不知馬”張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不知馬者”。
千里馬被埋沒,在一般人看來,大概要歸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見”。因此,本段一開頭就用“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點出問題的要害。“一食或盡粟一石”是夸張的說法,強調(diào)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常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說“食馬者”只是按照常馬的食量來喂養(yǎng)它,說明這種人的無知。接著,先以“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勢;再用一組排比句揭示這“才美不外見”,正是“食不飽,力不足”所造成的惡果;最后又用反詰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對“食馬者”的無知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這是從反面證明“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道理。
第三段,歸納全文中心,對“食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辛辣的嘲諷。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食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這三句緊承上文,全面總結(jié)了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xiàn);“執(zhí)策而臨之”,寫他們洋洋自得、以“知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馬,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竟然宣稱“天下無馬”,這是十足的妄說。兩相對照,生動地揭露了這種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嗚呼”領(lǐng)出作者的感慨:“其真無馬邪”承上文“天下無馬”,是作者對“食馬者”的反詰,也是向讀者發(fā)問,用來為下句蓄勢;然后以“其真不知馬也”作答,結(jié)住全文。
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貫穿全文的是“不知馬”這句話。文中連用十一個“不”字。開始說“伯樂不常有”、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已隱含著“不知馬”的意思;中間先明確指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說明“不知”所造成的惡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來痛斥“食馬者”的無知,由此導(dǎo)出全文的結(jié)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3)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5)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xiàn)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7)表現(xiàn)“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嘆息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說過:“世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纱宋覀兛上氲健恶R說》的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馬和伯樂關(guān)系的語句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1)能夠表現(xiàn)統(tǒng)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12)領(lǐng)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表明愚妄無知,平庸淺薄的統(tǒng)治者對千里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嘆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5)能表明千里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16)寫千里馬有異于常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盡粟一石。
(17)運用設(shè)問句表達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當中,有時我們?yōu)榱丝桃獾淖非笸昝?,往往忽略了身邊的美,使其遭受不?yīng)有的遭遇,使我們?yōu)橹z憾痛心,這種遭遇與〈〈馬說〉〉中千里馬的遭遇相似,相應(yīng)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19)點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跟《馬說》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說》(即《雜說一》)。文章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借“龍噓氣成云”,然后“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說,闡明賢臣離不開圣君任用,圣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說》的姊妹篇。
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diào)、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說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并不等于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說把散文詩化,或者說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并不限于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qū)θ宋镞M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tài)進行藝術(shù)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diào)、韻味來寫說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里。
據(jù)說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于識別什么是千里馬。這原是《戰(zhàn)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里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說,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shù)虛構(gòu)手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于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說》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讀,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像一首詩了。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說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說》肯定是一篇說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并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jīng)可以說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接詞),體現(xiàn)出抒情詩應(yīng)有的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盡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lǐng),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xué)史和學(xué)習(xí)古典散文應(yīng)該注意的新課題。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笨蛇@個命題本身就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jié)出來的。所以過去有人就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我們并不否認,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他這句話是錯誤的。但把它作為詩的語言,它卻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lǐng)的人實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緊接著在下文從正面點明主旨,一瀉無余地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于“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了無知小人的腌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作對地一群群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jié)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當然,結(jié)果更是死不瞑目,誰也不把這些有價值的神駿稱為千里馬,它們的死也自然是毫無所謂的了?!安灰郧Ю锓Q也”這句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它們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已相當透徹;而實際上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還沒有盡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內(nèi)涵則甚為豐富,其實倒是含蓄不盡的(說他寫得婉約,或許讀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確實沒有把話說盡)。這真是抒情詩的寫法了。
作者著力刻畫“食(飼)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郁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chuàng)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或雖欲一展所長而有力無處使,甚至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這樣,它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實現(xiàn)它日行千里的特異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不僅如此像這樣連“常馬”都比不上的千里馬,由于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極度的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無辜地痛打一頓(“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當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骨子里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tǒng)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里,作者似乎還覺得不夠解渴,于是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這不僅使文章更生動深刻,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更為憤激了。作者并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有眼無珠,反而讓他面對著這匹千里馬不懂裝懂,發(fā)出了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意思說,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自以為不錯的,他并非不想選拔人才,并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既無處可尋覓,也無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毛病,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踐得不成樣子的千里馬,卻對它發(fā)出了“天下無馬”的慨嘆,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駑駘之輩。這不僅是絕妙的諷刺,而且也是極其嚴峻猛厲的誅心之論。文章寫至此已經(jīng)水到渠成,作者這才站出來點題,用“嗚呼”以下三句作結(jié),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對矛盾(“無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馬”則是后天人為的犯罪)尖銳地擺出來形成一個高潮,極盡沉郁頓挫之致。古人說蹙萬里長江于尺幅之中,這種凝聚濃縮的手法正是韓愈一支筆經(jīng)過千錘百煉的結(jié)果。我們固然不能不為作者起伏回蕩、感慨悲涼的情緒而傾倒,卻又不能不為他簡潔洗煉的筆墨所欽服。
韓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思想家、政治家,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鄧州市,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為節(jié)度使推官、監(jiān)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政治上,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zhàn)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崇奉儒學(xué),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yīng)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yīng)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文學(xué)上,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主張學(xué)習(xí)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主張文以載道,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fā)展道路。
韓愈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是一個語言巨匠。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有“文起八代之家”的美譽,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56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