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讀后感(優(yōu)質(zhì)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15:48:07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優(yōu)質(zhì)16篇)
時間:2023-11-16 15:48:07     小編:文軒

讀后感是一種文學批評的形式,可以促進文學作品更好地傳播和發(fā)展。寫讀后感前,我們可以先認真閱讀作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能有所啟發(fā)和提升。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一

《汪曾祺散文》收《我的家鄉(xiāng)》《文游臺》《觀音寺》《午門憶舊》《一輩古人》《吳大和尚和七拳半》《新校舍》《泡茶館》《跑警報》《自得其樂》《自報家門》《隨遇而安》等47篇散文。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wǎng)捉蟬。選一根結(jié)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wǎng)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wǎng)。瞅準了一只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p>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二

三毛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她只是用一顆真誠的心在講故事。她的文字天真爛漫、樸實無華,但就是由這些簡單的字句組成的小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動不已。她和荷西兩個人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日子艱苦極了,好像越是生活艱苦的人,心境就越是平和。反而是我們這些沒怎么受過苦的人,受到一點點委屈就憤憤不平。她的生活同樣是充滿瑣事和爭吵,她寫的也正是這些瑣事、爭吵和委屈。她受過許多苦,許多委屈,但筆下的文字永遠是那么平和、樂觀,仿佛只是在玩游戲而已。讓后人稱道的她和荷西之間的愛情,其實也是充滿了矛盾和爭吵,面對這些,三毛是一個懂得生活的姑娘,她和荷西用相互包容和妥協(xié)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是啊,生活的藝術(shù)就是相互包容和妥協(xié),誰都得讓一步,硬碰硬只能不歡而散。

一般人受一點點委屈就憤憤不平,在心里留下一個結(jié),而三毛呢?她是那么地好奇,仿佛永遠有新鮮的事物在等著她,吸引著她的眼球,根本沒精力去關(guān)注什么委屈。她是一個往前看的人。然而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這樣的一個人曾有著嚴重的憂郁癥。我很好奇她是如何在面對黑暗時,寫下如此陽光的文字的?也許她的好奇心正是擺脫憂郁癥的工具,唯有專注于他物時,內(nèi)心才能平和。她寫下這些文章的時候,應該一個游戲人間的人,而不是一個憂郁癥患者。

看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再看《雨季不再來》。懂得了原來三毛也曾是神經(jīng)質(zhì),整天嘴里叼著煙的憂郁女子。所謂的豁達,樂觀,不過是時間和經(jīng)歷把人磨成了那副磨樣罷了。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只是需要時間。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三

幾個月來終于斷斷續(xù)續(xù)地看完了三毛的大部分作品,我實在很想寫一寫三毛。

三毛的前期作品有種奇妙的力量,讓我無論在什么心境下去讀都能愉快地笑起來。

在沙漠里,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三毛總有辦法讓它們變成有趣的事。有山羊從他們的屋頂?shù)暨M家里,洗澡時涂了滿身泡沫卻發(fā)現(xiàn)沒有水了,鄰居家的姑娘們借東西從來不還……這些在常人看來遇上任何一件都要皺眉頭的事,在三毛的筆下卻成了輕松幽默、帶有一種漫畫般的奇特的效果的生活喜劇。

只有內(nèi)心真正堅強樂觀、并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在此時三毛的心里,沒有絕望和痛苦,一點小小的傷心事也只是幸福生活的調(diào)劑品,她有荷西,有親手建成的一方小天地,幸福和快樂像沙漠里的甘泉源源而來。她愛家人、鄰居,也愛所有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給予他們幫助,為他們流淚,為他們微笑。她也將幸福快樂的甘露,溫柔地注入撒哈拉。

恐怕在撒哈拉的所有故事里,最讓人心碎的便是《哭泣的駱駝》了。在那之后,三毛與荷西移居加納利群島。沙漠仍舊是她心目中最美的地方,但在加納利群島的生活也同樣快樂。若說沙漠是熱情的白日,那么加納利就是溫柔的夜。三毛用她獨特的溫柔,感受著周圍的一切,品嘗著生活的滋味。她這一時期的作品,雖沒有在沙漠里的神采飛揚,但卻有另一種溫暖而充滿愛的情感。

然而當不幸降臨,這個樂觀堅強的女子也崩潰了?!秹衾锘渲嗌佟芬欢茸屛也蝗绦脑僮x下去。荷西帶走的是她所有的快樂,那個我們熟知的三毛不見了。三毛在書中一遍遍敘寫著對荷西的懷念,她說在夢中荷西會來看她,有時荷西會對她輕聲絮語,但她顧念著年邁的父母,不能隨他而去。

這樣的三毛令人心疼,但我不得不說,三毛的作品從此失去了靈魂。三毛之所以是三毛,因為她流浪,她快樂,她細膩卻不矯情,她溫柔卻不做作,她有著化麻煩為幽默、化痛苦為幸福的神奇力量。但現(xiàn)在三毛只是陳平,是一個內(nèi)心的悲傷永遠無法化解的女人。她依舊流浪,依舊細膩溫柔卻很真實,但她不快樂,并且失去了那種神奇的力量。

作者寫作時情感,能夠通過書這個神奇的紐帶不怎么打折扣地傳遞給讀者。因此我更偏好三毛前期的作品,讓她神奇的力量和快樂的靈魂來撫慰我的心靈。但不管怎么,三毛在我心目中都是一名奇女子,獨一無二,千古難尋。

誠愿三毛能在天堂與荷西重逢,寫下我們看不見的幸福故事。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四

是汪曾祺誕生100周年高郵通過江蘇文藝出版社出了這本書并且同時發(fā)布有聲讀物。后記里有這樣一句不負他文字里的鄉(xiāng)愁。雖然是篇很官方的后記但是這句話還是有些感動到我。

這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生于高郵。第二個部分,口腹鄉(xiāng)情。第三個部分,同行同路。收錄三十八篇散文隨筆,四篇小說,內(nèi)容皆圍繞故鄉(xiāng)的水,草木花卉,食物,親友故交。其中很多篇章,收錄在其他作品集里,曾經(jīng)反復閱讀過很多遍,比如我的家,花園,夏天,葡萄月令,多年父子成兄弟,異秉,受戒等。

拿到這本書,我認認真真的從頭至尾讀了一遍。末了要寫讀后感,依然覺得有點難。汪曾祺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之一,我寫散文的時候不知不覺會有模仿他的腔調(diào),文字營造的氛圍,邯鄲學步。故而心理距離上特別近,潛意識里,他是鄰居,是師長,更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人。正因為這樣,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

下面,我試著從三個方面,談談閱讀這本書的感受。

一是其言。談汪老可能都繞不開他的語言。因為他的語言極富特色,不僅僅是高郵方言那么簡單。他自己在《自報家門》中說得很明白,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guān)。好的語言正是如此。汪曾祺的語言看似樸實,但他的樸實,是來自苦心孤詣的錘煉,是精雕細琢之后的沖淡。畢飛宇有篇講稿,評論《受戒》的,在很多場合講過。關(guān)于語言,他說,汪曾祺身上的包漿,汪氏語言所特有的包漿。這個包漿就是士大夫氣,就是文人氣。它悠遠、淡定、優(yōu)雅、曖昧。那是時光的積淀,這太迷人了。

這樣的語言,有作者的積淀,修養(yǎng)和脾性在里面,輕易是學不來的。甚至,有汪迷說,想摘錄他作品中的好句子,都是很難的。我很能理解,好的作品就是這樣,不是華麗奪目的詞語。

這里試著摘錄一些。

夏天的花里最為幽靜的是珠蘭。

牽?;ǘ堂T绯空绰恫砰_,午時即已萎謝。

我的臉上若有從童年帶來的紅色,它的來源是那座花園。

他喜歡短句子,如日本的徘句。簡潔,安靜。短句,和長句,交錯呼應,產(chǎn)生優(yōu)雅的韻律。比如《受戒》的開頭。

明海出家已經(jīng)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兩個短句子,就是開頭兩段。非常意味深長的兩段。

二是其文。我以前有點偏見,覺得白話文運動之后的那一代作家都比較傳統(tǒng),寫作上也因循守舊。后來書讀的多了一點,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井底之蛙。魯迅的某些小說極具探索意識,張愛玲的小說也有很多西方的元素。汪曾祺在《自報家門》說到他的短篇《曇花鶴鬼火》夾帶著意識流的片段,我特意把這篇小說找出來看了一遍,小說是關(guān)于一個少年認識世界,體會愛與孤獨的故事,他遇到三樣東西:鄰居老人送的曇花,曠野里的鶴,以及下學路上遇見的鬼火。

“于是李小龍有了兩盆曇花。一盆在他的床前,一盆在他的夢里?!?/p>

“世界上的詩人們,你們能找到李小龍的鶴么?”

還有他下雪天看到的一條紅色的河流。都有意識流的東西在里面,他喜歡普魯斯特,伍爾芙,大概受二者影響。

他對小說有相當獨特的見解,他說,我們寧可一個短篇小說像詩,像散文,像戲,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個小說,那只有注定它的死滅。我們那種舊小說,那種標準的短篇小說,必然將是個歷史上的東西。這本書收錄的小說《異秉》,看似行文散淡,卻布局精巧,用詞簡潔,開篇即寫了一個叫王二的人,他漸漸紅火起來的生意,保全堂,寫到保全堂里的人,寫到陶先生和陳相公。這些市井和日常的描寫,都是不動聲色的鋪墊,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好,最后關(guān)于異秉的敘述對比強烈,震動人心,幽默會心里有難言的辛酸,同時暗含著某種隱喻。

三是其人。文品和人品往往不相一致,比如郭沫若,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奈保爾,媒體評價他,除了文學寫作,奈保爾就是一個魔鬼。但是汪老是我看到的表里相當和諧的一個作家。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我常常想,儒家思想實在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宗教,它可以讓知識分子安頓內(nèi)心,達到和諧。知乎里有相帖子很熱,標題即是,汪曾祺是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什么叫士大夫?士大夫是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士被認為是一種人格標桿,有學問,有操守,有聲望,品德高潔。讀汪曾祺的書,我老是覺得他是一個脾氣很好,有情趣,懂生活,深諳人情世故。一個人的性格或者品行的養(yǎng)成,有很多原因,可能家庭環(huán)境是其一。在《我的祖父祖母》,以及《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等散文中,我們看到汪老出生書香門弟,祖父中過拔貢,家里有藥店田莊,祖母是談人格的女兒。父親簡直有點像沈三白,會畫畫,會寫字,會刻印,會樂器,會做風箏等各種精巧玩藝,而且重情重義,他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生母去世早,兩個繼母,并沒有張愛玲那樣的后媽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居然相處融洽。

可能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雖然經(jīng)歷過抗戰(zhàn),被打過右派,他依然是汪曾祺,不會變成魯迅。當然中國不需要兩個魯迅。畢飛宇說,我們看不到他的壯懷激烈、大義凜然,也看不到他“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他平和、沖淡、日常,在美學的趣味上,這是有傳承的,也就是中國美學里頭極為重要的一個標準,那就是“雅”。什么是“雅”?“雅”就是“正”。它不偏執(zhí),它不玩狂飆突進。“正”必須處在力學的平衡點上,剛剛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不冷不熱、不深不淺。“雅”其實就是中庸?!爸杏埂笔钦軐W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意識形態(tài)的說法。畢飛宇的觀點,這又歸結(jié)到儒家傳統(tǒng)上面去了。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五

如果說這世上有一個讓我喜歡、尊敬到扼腕嘆息的作家,那就是三毛。與其說我是被她筆下肆意輕快的文字所吸引,倒不如承認我是徹底拜倒在她感性的靈魂腳下。我羨慕她有說走就走的流浪,也向往她的用心去活。三毛對于我這個讀者來說絕不僅僅是一位作家,她是我對人生幻想的實踐者,她對自己生活的描寫強烈吸引了我這個牢籠里的人的眼球,我想要走近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女子,就好像越來越接近我真實而不自知的內(nèi)心。

獨一無二的三毛。

我想大多數(shù)愛上三毛的人,都是從她的“撒哈拉”故事開始的,至少我是這樣。和每一個愛聽故事的人的心理一樣,《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的敘述者三毛讓我在青年時代重溫了幼時對睡前故事的狂熱情感。經(jīng)過后來的了解,我很難相信那些我之前一口氣看完的作品竟然是散文集,因為散文給我的信號向來是拖沓冗長的句子,意識流的自白后我的不知其所云和似懂非懂。三毛這個階段的這些散文作品集確實是自我意識的表達,但她運用小說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復制生活原型,使得作品雖然記敘的是身邊的瑣事,卻輕快自然,純真有味,從某種程度上稱其為“私小說”也有一定道理。

三毛在流浪之前,也是有“意識流的自白”的。她那一時段的感想隨筆收錄在《雨季不再來》里。這本集子的文風和“撒哈拉”系列迥然不同,不像后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整個透出的是憂郁、迷茫、陰冷和些許空靈,簡直判若兩人。其實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樣一個時期,沒有到“強說愁”的程度,但就是格外敏感,那么一個青澀、幼稚的時期。就如我熟悉的散文隨筆一樣,《雨季不再來》中,三毛用隱諱的寫作筆法,并不直言內(nèi)心情感,而是將自己投影于書中人物,更多的表達個人化的遐想、傷感和初期對人生的思考,但文字反應出的那時三毛心境的成長,卻比一般正常生活中的同齡女孩要敏感、早熟。印象深的有《惑》《極樂鳥》,內(nèi)容蒼白多幻象,充滿對生命、真理固執(zhí)的探索,它是三毛寫作歷程起步的回顧,是曾經(jīng)失學、病痛帶給她的直觀印記,正如三毛自己所說,“它代表了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與感受”。

三毛最初決定出國游學,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因為自以為會說了幾句外國話,所以一心要離開溫暖的家,去看看外面那批黃毛碧眼青牙血嘴的鬼子們是怎么個德性”,她果然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當妨礙她心靈自由的時候,她的做法必定是“絕不妥協(xié)”。她之所以輾轉(zhuǎn)各國,永遠有看不完的風景,是因為對于三毛來說,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在它的過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遭遇的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種種困難,聽聽不同的語言,在她都是很大的快樂。我們在旅途中,總是無法真正從所見所聞中體會到心靈深處的快樂,那些紛繁的游記總也傳達不出親切自然的感受,或許就是因為,每到一個地方,我們自始至終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過客,一個觀光的人,而非像三毛一樣真正的“走一遭”,如同面對故鄉(xiāng)一樣扎進撒哈拉。三毛的一些朋友將她的向往沙漠解釋為看破紅塵,自我放逐,一去不復返,三毛說:“這些都不是很正確的看法”?!拔沂且粋€浪子,我喜歡這個花花世界”,浪子三毛隨著年歲的增長,越覺得生命的短促,越覺得要做的事實在是太多?!吧倪^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一遭”,歐洲到非洲,經(jīng)歷的越多,她的情感世界就越豐富,而人的可貴,就在于因時光環(huán)境的改變而逐漸蛻變。創(chuàng)作初期憂郁而感傷的風格淡去,灑脫不羈的一系列“撒哈拉”故事受到了眾多人的喜歡。面對眾說紛紜的評價,三毛坦然道:“天賦努力不可強求,盡其在我,便是心安”,強調(diào)寫稿真正的起因是寬父母心,也是興趣所在,只是將個人的生活做記錄。三毛確實做到了“盡其在我”,不同的環(huán)境給了她異樣的心境,讓她骨子里的熱情得到釋放,使她從感傷的“水仙花”,一變而為快樂的小婦人。她對游歷、生活的記敘,對情感的記敘,不是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她坦白的寫出自己,讓讀者知道,世界上有人可以活的這樣自然,親切。雖然三毛自身對這種變化有過消極的看法,“我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我變了,我所寫的,不再是我過去關(guān)心的人生,現(xiàn)在所寫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鋪直敘述說生活”,但文字中透露出的純摯情懷,讓人耳目一新,這種奇特的親和力是獨一無二的,它只屬于三毛。我們透過三毛的眼睛,看到的異國他鄉(xiāng)的生活是有聲有色的,艱難的撒哈拉的日常被鍍上了溫暖的色調(diào)。精神上的苦悶抵不上三毛對漂泊的喜愛,我們看到的都是她深嘗悲劇后沉淀出的喜劇,眼淚中體會出來的微笑。

三毛一生都在追求真,“不是我,我覺得很苦”,她的文字是這樣,她的人亦是。從她給自己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三毛是一個最簡單、通俗的名字,大毛、二毛,誰家都可能有,我要自己很平凡”。她在浪漫的流浪里展現(xiàn)出人性美,對婚姻的態(tài)度,對生活真義的認知。她能把很多凄愴的際遇,寫得生動灑脫,不是她不知憂愁傷感,而是在生命里還有比傷感更強的東西,人的環(huán)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條狹路,怎么活,都應該是一場人生。

三毛的創(chuàng)作的清新自然。

三毛注重通過對生命的體驗來詮釋生命的意義,形形色色的生活感受使得這些詮釋不是無病呻吟,文章并不求其深刻,但總能讓人感到別有意味。三毛內(nèi)心的敏感和細膩在樸素浪漫的筆調(diào)中傳達出動人的情感,一些不經(jīng)意間流露的感情措不及防的和我們引起共鳴,一針見血的扎進心底,在她的作品中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獨白,樸實而精確?!昂⒆诱媲榱髀兜臅r候,好似總是背著你們”,這是三毛在《背影》中對父母的告白。簡單的一句話,幾次和父母告別后轉(zhuǎn)身潸然淚下的回憶閃進腦海,我曾經(jīng)懷疑那一轉(zhuǎn)身分秒不差落下的淚水是不是我言情劇看多的后遺癥,直到后來,三毛讓我明白,面對摯愛的人,歡笑還來不及,哪里舍得去悲哀。她的抒情和議論總是在無意間劃過,順其自然,卻厚重有力,就像微涼的秋天里,突然落下的杏花春雨,溫暖的浸潤我們的面頰。

賈平凹曾經(jīng)評價三毛,“藝術(shù)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三毛的真實表現(xiàn)在她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文字都是生活的積淀,是內(nèi)心感受的自然流露,所以讀來淳樸而平實。三毛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多進行正面、積極的描寫,雖然描繪上多使用白描手法,但她敏銳而細膩的感知能力,總能準確捕捉住寫作對象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獨特的感受,使其具有生動的感染力。每一個篇章的表現(xiàn)手法相似而不雷同,筆調(diào)肆意,不同的敘述角度使得文章新鮮不單調(diào)。在《警告逃妻》中,用荷西的書信來敘述三毛回國探親后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守望的天使》中,通過三毛與鄰居小男孩的對話抒發(fā)感情,文章簡單直白。即使是平鋪直述,也適當摻雜對比描寫,或者人物對話。俗語、古詩詞就那么揉進句子中,或隱或顯的出現(xiàn),文白交雜,雅俗交匯,古文詩詞的深厚功底可見一斑。描述異域風土人情時,她的比喻新奇生動,語言俏皮、詼諧,別具韻味的短句不僅沒有帶來紛亂的效果,反而生出一種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無痕跡的鋪墊,快速的收尾使得一個個篇章的主題鮮明而又真實的散落在每一句中,“形散而神不散”,讀罷才恍然大悟。說藝術(shù)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存在于藝術(shù)技巧之中,但三毛這種寫作手法,清淡到可以稱之為“無技巧”,或者說,清新自然,本身就是一種鮮能達到的技巧。

三毛在《送你一匹馬》的序言中曾說到:“堅持看守個人文字上的簡單和樸素,欣賞以一支筆,只作生活的見證者。絕對不敢注釋人生,讓故事多留余地,請讀者再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堅守使得她的每一篇文章都逃不出她自己這個永恒的主人公。一派自然本色地去展現(xiàn)她身邊的一切事物,絕不是單純膚淺的再現(xiàn)生活,而是融入骨子里的情懷,浪漫,人性,她能把庸俗擾人的事情變成一個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也能將艱難困頓的沙漠生活過得溫馨甜蜜,她淘洗了生活,也淘洗了自己。

三毛用她撲向生活的情懷向我們解釋生命,解釋人生。就像一位讀者所說,“三毛的流行說明我們都曾愛飄逸的云,但終于我們愛上了雨,低低地,把自己貼向大地貼向人生的落了實的一滴雨”。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六

在閱讀《戴望舒詩選》之前,我對戴望舒的印象只是停留在中學語文課上的《雨巷》。不得不佩服戴望舒的文筆,雖然全文沒有直接說一個美字,但“丁香花一樣的姑娘““這樣的字眼就讓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個美好純潔的姑娘撐著油紙傘的畫面,中學的時候課本上說這位“姑娘”象征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于是我當初也懵懂地這么以為,也沒有再去了解戴望舒。

如今,捧起《戴望舒詩選》,我進一步地去了解他。有一首詩我是真的被撩到了,這首詩是《煩憂》。這首詩很短,只有兩節(jié)。但這首詩很有意思,兩節(jié)詩的文字和句子是相同的。僅僅是在詩句的順序上不同。首節(jié)的尾句,是第二節(jié)的開頭;第二節(jié)的尾句,是首節(jié)的開頭。如此回環(huán)往復間,將思念的憂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拔椰F(xiàn)在過得很好,只是有一點點的寂寥。至于這顆心,依然是明朗而熱烈的。因為一個秋要來了,我又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去懷念過去,并自由的想念你了。”就好像東方人暗戀對方的樣子——你的名字,我的心事?!凹偃缬腥藛栁覠n的原故,我不敢說出你的名字?!边@句話直到現(xiàn)在還被飯圈的迷妹們引用著,高度概括了對喜歡的人深深的思念。

后來我去了解了戴望舒的情史,不得不說他在感情上是有缺陷的。他的三段感情,都不完美。三個女子最終都移情別戀,他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讀后感也許是上帝開了一扇窗也會關(guān)另外一道門。賦予他寫出浪漫的詩的能力,卻不讓他擁有浪漫的愛情。總希望愛情里有天長地久,琴瑟和鳴,可是世事總無常。他在感情中以死相逼,家暴,封閉交流,極端的相處方式令他被動分手。

殘花落絮,芳華黯然,終究不如意。

歲月汀痕,訴說心事,但,事與愿違,非我本意,無心至此。

戴望舒說,也許活著的人疲憊的生活下去倒不如死去。在45歲,他去世了,帶著關(guān)于愛情所有的遺憾離開。不置可否,他是個優(yōu)秀的詩人。他的詩文在詩壇上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但談戀愛是另一回事,能夠?qū)懗隽妹玫脑捙c在感情上表現(xiàn)優(yōu)秀是不掛鉤的,所以希望女讀者們理性對待撩妹的文字,小心渣男。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七

暑假,我買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閑暇之余讀這本書消磨時光,那知道卻對其手不釋卷。

人物傳記,上到文學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觸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個故事。書中描寫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吳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們都是舊社會的普通平民,他們都有燒餅店,卻擁有不同的故事,吳大和尚開燒餅餃面店,有妻小,本來是個幸福的家庭,結(jié)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單一人看家;七拳半是個體戶,他也有個燒餅店,而且生意興隆,作者對其充滿了期望。他們的故事真切再現(xiàn)了舊社會的平民風貌,仿佛再現(xiàn)了那時的鄉(xiāng)村生活,其樂融融的家庭,街頭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農(nóng)民在田里辛勤的勞動.這一切有苦有甜。媽媽讀了這本書后,津津樂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雖然我是沒有體驗過鄉(xiāng)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仿佛能感到鄉(xiāng)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懷念吧!

很實在的,不像別的一些文章,描繪的龍飛鳳舞,其實文章只是空蕩蕩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更是純真的,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對人他友好,對事物認真。書中也描繪了他的老師為人處事,待客之道,也應該值得的我們學習。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八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這說明,吃東西和喜歡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類永恒的主題之一。

古往今來,關(guān)于描述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獨喜汪曾祺先生的風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滿了對這世界的贊美與感激,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

在《故鄉(xiāng)的食物》里,作者重點寫了一樣平常但是的食品—炒米。文章一開頭,作者引用了《板橋家書》中的一段話:“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此句一出,頓時讓人覺得很親切!處于社會最下層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溫暖著彼此的身體與心靈!

在《野鴨、鵪鶉、斑鳩、》里面,作者描繪了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場景:“忽然,砰,——槍聲一響,斑鳩應聲而落。獵人走過去,拾起斑鳩,看了看,裝在獵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數(shù)十字,充滿了對弱者的悲憫,對鮮活生命消逝的憤懣與無奈,只有心中有大愛,才能流露出如此懇切的情懷!

《豆汁兒》描述的則是北京城底層人民鮮活的生活畫面:“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能夠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兒攤上的咸菜是不算錢的”。最搞笑的一段在結(jié)尾處:有保定老鄉(xiāng)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5分錢?!跋滩四亍薄跋滩瞬灰X?!薄澳墙o我來一碟咸菜?!绷攘葦?shù)語,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頓時讓人感到這世界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可愛,如此的讓人留戀!

在《端午的鴨蛋》里,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與驕傲,甚至帶一點狡黠的童趣:“我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個性標明:高郵咸蛋。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xiāng)的完全不能相比!以前滄海難為水,他鄉(xiāng)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弊掷镄虚g,若有若無地透著一點淡淡的鄉(xiāng)愁,宛如茉莉清茶的芬芳,淡淡地彌漫在空氣里。

在《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以及《栗子》里,除了談吃,還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剝蜆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蜆子殼。有一年修運河堤,按工程規(guī)定,有一段堤面應鋪碎石,包工的貪污了款子,在堤面鋪了一層蜆子殼。前來檢收的委員,坐在汽車里,向外一看,白花花的一片,還抽著雪茄煙,連說:很好!很好!”還有這一段:“河北的山區(qū)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xiāng)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边@兩段文字,疏放中透出凝重,為國憂思之情,為民慨嘆之感,躍然紙上,將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作者自稱)”的心靈,抒發(fā)的淋漓盡致!

相對于西式快餐的標準化、流程化和工業(yè)化,中餐更加像一門藝術(shù)。而凡屬藝術(shù),都大抵逃不掉絕響的宿命。在《肉食者不鄙》中,作者就抒發(fā)了對逝去的時光無比懷念的情懷。其中,作者提到了昆明的鍋貼烏魚時,便大發(fā)追慕之情:“護國路原先有一家本地館子,叫東月樓,有一道名菜鍋貼烏魚,乃以烏魚片兩片,中夾火腿一片,在平底鐺上烙熟,味道之鮮美,難以形容。前年我到昆明去,向本地人問起東月樓,說是早就沒有了,鍋貼烏魚遂成《廣陵散》?!逼渲校瑢τ谕魵q月的懷念,對完美事物的追思之情溢于言表。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真正的美食家,絕對不會暴殄天物。羅馬暴君尼祿,經(jīng)常在會見群臣時,手里拿著一個碩大的火雞腿。我認為,這不是貪吃,而是放肆!西太后慈禧,每餐必有一百道菜,這也不是在吃,而是在擺排場!在《手把肉》里,作者一段話,道出了個中情懷:“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塊肉吃完了,骨頭上連一根肉絲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凈,媽媽就會說:吃干凈了,別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細心,也可能不大會使刀子。牧民對奶、對肉都有一種近似宗教情緒似的敬重,正如漢族的農(nóng)民對糧食一樣,糟踏了,是罪過?!闭嬲龕鄢缘娜耍仨毷菬釔凵?,體恤民生的!

在汪老關(guān)于談吃的系列散文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味》這一篇。這篇文章,以極其平民化的視角,以一個熱愛生活的中國式知識分子的味蕾,帶著我們嘗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文章中,不僅僅道出了酸甜苦辣的個中滋味,而且,為我們展開了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

寫到山西人喜醋時,用計劃經(jīng)濟時期的一段蒙太奇式的描述來定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jié)了。別處過春節(jié),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背源走^年,真是一絕!

談及南方人愛吃甜食,作者順便糾正了一個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的認識偏差:“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這段文字,足以為蘇州菜正名,豈不美哉!

說到吃苦,作者特舉一例:“有一個貴州的年輕女演員上我們劇團學戲,她的媽媽不遠迢迢給她寄來一包東西,是擇耳根,或名則爾根,即魚腥草。她讓我嘗了幾根。這是什么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看來,就算是在口味上兼容并蓄的汪老,也有消受不了的東西,實在令人莞爾!

在敘述吃辣時,作者追憶了西南聯(lián)大的崢嶸歲月:“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齊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比绱似D苦的條件下,仍然自得其樂,真?zhèn)€是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最后,于酸甜苦辣咸之外,作者特寫了一段中國人獨愛的口味:臭。關(guān)于各種臭菜的做法與吃法,都寫得妙趣橫生,而最妙的就是一段關(guān)于臭豆腐的佳話:“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之后還去吃過,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火宮殿的影壁上就出現(xiàn)了兩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比耸篱g數(shù)十寒暑的滄桑風雨,一下子借助臭豆腐這個最不起眼的俗物,被濃縮在時間的兩端,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汪老說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薄拔覍懙氖敲?,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在作者談吃系列散文中,用疏朗清淡的筆調(diào),寫出了人世間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于平淡中顯現(xiàn)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處處透著對這世界的贊美,對生活的熱愛。惟有這份愛,才能撐起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在紛繁蕪雜的人世中,始終持續(xù)一份清明,一份淡定,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用汪老的一句話作為結(jié)尾:盡管我們有過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這天就應快活。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九

每當韓寒出版一本新書一部新作品,我都會在第一時間買下來。我從小不喜歡追星的人,看見某歌手的演唱會臺下人頭涌動。在大城市的一場商演足以救活好幾個熒光棒廠家?,F(xiàn)在又通過閱讀看到了尼采的“打倒偶像!”“忠實地跟隨著自己吧!”。不過對于韓寒,我認為這不是追星。韓寒的文字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魔力吸引著讀者,以及幽默的語句和犀利的文筆。

這是一本韓寒的雜文集,其中收錄了韓寒博客上的部分經(jīng)典雜文。其主要是在寫當今社會上的一些讓人無奈的現(xiàn)象:限購令,房價飛漲,環(huán)境污染,答記者問等等。從文章里可以感受到韓寒的文學底蘊至深厚,并且對于他的洞察力感到震驚!若是有人具備這樣成熟的文筆,是絕不會甘于為別人代筆的。以至于但凡是認真讀過韓寒的作品的人,內(nèi)心積極健康的人都會相信,韓寒至文章,絕非代筆!

開篇主打文章與書名一樣,叫做青春。韓寒以第一人稱向讀者講述他的一位朋友的故事。這樣的人在社會上真的很多。像韓寒說的那樣,熱血一定要灑在該撒的地方,否則它就叫雞血。青春是寶貴的,一個人在這段時間里必須是有夢想有信念,當然不是憑空想。夢想和行動又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孿生兄弟,擁有夢想的人在社會上頻頻受阻的實力屢見不鮮??吹竭@些文章,無疑給一些處在青春階段的有夢想的年輕人一些啟示,少走彎路。

書中有一篇文章寫關(guān)于谷歌和百度掃描了韓寒的文章一事。其中就收錄了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給李彥宏先生的一封信”。谷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在網(wǎng)絡上開通了在線閱讀的功能,上傳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供網(wǎng)民閱讀。但是這并非無償?shù)模雀柘蛎恳晃簧蟼髁俗髌返淖骷叶冀o了一定的報酬。并且在線閱讀為收費在線閱讀。百度卻不是這樣,在線免費閱讀,下載,并且沒有給原作者一分錢報酬。在韓寒的博文中可以看出韓寒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鄙視,并且在盡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完這本書,在尾頁看到一句話“我只是站在這個舞臺上被燈光照著的小人物——韓寒”,這樣看來,讀韓寒的書,真不算是追星。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guān)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讀了這部小說之后,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yǎng)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

韓寒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寫,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泄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jié)。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寫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蛟S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寫得無趣,于是趕緊把筆鋒一轉(zhuǎn),讓主人公逃離現(xiàn)場——呵,什么都解決了。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xiàn)實社會的情節(jié),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

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上н@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后,當小說過半后,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jīng)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

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作文是從旅游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臥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nèi)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韓寒終于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jié)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即使是差的小說,里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寫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可惜得很,韓寒的小說終于沒有把人物形象鮮明地塑造出來……。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一

《汪曾祺散文》是我2022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shù)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洞驖O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資料。

《孤蒲深處》是他的短篇小說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個性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能夠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tài)度,很有才華但是缺十分地內(nèi)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xiāng),我也能夠攀上老鄉(xiāng)的江南之地。水鄉(xiāng)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

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事情。汪之后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xiāng)的那些描述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xiāng)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zhì)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向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之后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向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必須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能夠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取。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向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xiàn)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zhì)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xiāng)的觀念務必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xiāng)。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xiāng)的時候,故鄉(xiāng)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

沒有失去的人是不明白其寶貴的地方和好處的。我們從離鄉(xiāng)之人的視覺處發(fā)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xiāng),也只有從離鄉(xiāng)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

所以,故鄉(xiāng)的人就應感謝離鄉(xiāng)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明白他們的故鄉(xiāng)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xiāng)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三

汪曾祺(193月5日—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就讀于西南聯(lián)大,師從沈從文。1943年開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diào)入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對于性靈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勞是首當其沖,如孫郁所對他的評價:“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復了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品格,將非我的藝術(shù),還原到真我的性靈世界。當代文學的這種精神上的調(diào)整,可以說是從他開始的?!彼纳⑽乃频缹嵢?,他對文氣的推崇,他從理論到實踐對中國傳統(tǒng)散文和現(xiàn)代散文的溝通,都可作為他的貢獻。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橋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tài)度親切,不矜持作態(tài)。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保ㄍ粼鳌镀褬蚣ば颉纷骷页霭嫔?月)這段自評從他的散文的題材和行文特點兩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評價,有益于我們對他的散文的欣賞。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融自我于其中,蘊濃厚個人情趣。

就像他的老師沈從文教給他寫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一樣,在講求“真”的散文這一文體中,他更是緊貼著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無論是記人類、游記類、隨筆類、還是小品類散文,他都是通過“我”的情感浸潤的,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他說過“畢竟,人和自然的關(guān)系,人是主體”(《目看兩不厭》,《汪曾祺全集》卷5,406頁),他不會把自己淹沒在景物和歷史中。如凡到過泰山的文人在寫泰山時無一不寫它的雄偉渾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卻寫到:“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本來是寫泰山的,卻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發(fā)現(xiàn)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寫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擔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寫泰山的云霧,也無一句寫其壯觀的,反倒只寫了霧所帶來的麻煩。泰山的這些小而平常之處著了汪曾祺的平淡色,還著了他的文人色,一個接一個典故,說古考據(jù),卻沒讓人感覺到味同嚼蠟的“吊書袋”,原因即在于這些故紙堆里的考據(jù)并非死的學問的羅列,處處以“我”的眼光和心緒量之,處處顯個人情趣。所以他入筆看似平淡,平淡中蘊藏的博學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顯得不同凡響,別有一番悠長滋味。

二、于俗世描摹中顯不動聲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讀起來平淡之極,卻能讓你在瞬間與作者對視,莞爾一笑。他對幽默的見解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想一想,覺得很意思。有時一個人坐著,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會噗噗笑出聲來。把這樣的事記下來或說出來,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無關(guān)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夾雜不動聲色的幽默,這使得他在說古考據(jù)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來,時不時以幽默來調(diào)劑。《跑警報》中的“人生幾何,戀愛三角”的失戀者,侯兄送傘“貴在永恒”的故事,眾人皆逃難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報中總是留守的煮食蓮子者和洗頭者,有趣,好玩,面對災難不在乎,讀者于笑中體會到我們民族生存的韌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憶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筆觸使所記人物躍然紙上,在記憶里鮮活起來。金岳霖聚會時捉虱子的自嘲,80歲時坐三輪逛王府井的偶發(fā)童心……讓我們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雙慧眼于世俗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就是一種幽默。在昆明吃汽鍋雞,說成:“今天我們培養(yǎng)一下正氣。”(《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349頁)“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卜”的聯(lián)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頁)。

三、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的獨特語言。

李陀在《道不自器,輿之圓方》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語言:“把白話‘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強烈的張力中達到和諧……”(《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第355頁第一次版)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語言特色,他在語言上也顯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結(jié)合。汪曾祺從小便接受了儒家經(jīng)典的熏陶,他的祖父為他講解《論語》,父親請當?shù)孛飨蛩麄魇诠诺湮膶W。他自己閱讀甚廣,中國古典文論、古代散文,尤其偏愛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靈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使他在語言方面簡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讓人有隔閡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對民俗的體察,對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關(guān)注,又使他的語言充滿口語化,讀來不覺俗氣,反覺暢快淋漓,甚而叫絕。在《虎頭鯊、昂嗤魚、陣螯、螺螄、蜆子》一文中說到,蘇州人喜歡塘鱧魚,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魚更是眉飛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來我知道:塘鱧魚就是虎頭鯊,嗐!”一個“嗐”字,讀來過癮。類似的還有《故鄉(xiāng)的食物》寫到高郵咸蛋“筷子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爸ā弊炙装?,卻極精準,勾人食欲?!镀咸言铝睢分型ㄆ獙懛N葡萄的過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名詞的羅列,一目了然,事實的陳述,簡單明確,仿佛過于直白口語,但看無意,然連綴成篇,卻韻味十足,漢語傳遞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展現(xiàn)出來。融文言與現(xiàn)代白話于一爐,漢語的表現(xiàn)力被展現(xiàn)和增強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遺韻,看似散淡無法的結(jié)構(gòu),駁雜的文體相混,游刃有余,顯出深厚老到的文學功力。對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達一種超然的審美,對凡俗個體顯示自己的尊重,舉重若輕,暗藏對理想和諧的人世和社會的召喚。他在散文中避開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濾掉生活經(jīng)歷中的丑,避重就輕,使他散文中顯示的人生有一種笑而卻之的退縮,也缺少了一份崢嶸血性之感,這是必須承認的局限。

2、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特征特點。

汪曾祺的小說注重風俗民情的表現(xiàn)。既不特別設(shè)計情節(jié)和沖突,加強小說的故事性,著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風俗民情作為推動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機”因素。他要消除小說的“戲劇化”設(shè)計(包括對于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的.刻意設(shè)計),使小說呈現(xiàn)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他主張“不裝假,事實都恢復原狀”,展示生活的“本色”,寫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的小說”(或“隨筆風的小說”)。在“散文化”小說的展開中,讓敘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貫、浸潤在色調(diào)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則簡潔、質(zhì)樸,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他在小說文體上的創(chuàng)造,影響了當代一些小說和散文作家的創(chuàng)作。清水出芙蓉的語言?!靶≌f作者的語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語言體現(xiàn)小說作者對生活的基本態(tài)度?!保ā蹲鳛槭闱樵姷纳⑽幕≌f》)與汪曾祺的民間敘述風格相一致,其小說語言表現(xiàn)為少浮辭、不渲染,質(zhì)樸、潔凈的藝術(shù)特點。在汪曾祺的小說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夸張、反語、雙關(guān)等修辭手法,連比喻也用得很少。這就使他的語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蕪雜,清水出芙蓉般單純、明快,細細讀來似乎只剩下了語言的原味。

汪曾祺在他的《晚翠文談》中曾說“作品的主題,作者的思想,在一個作品里必須具體化為對所寫人物的態(tài)度、感情?!币虼怂鴮⒆约旱奈膶W創(chuàng)作稱為“抒情現(xiàn)實主義”。他的優(yōu)秀之作無不以情見長。作為作家個人氣質(zhì)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現(xiàn)的相當充分。這首先表現(xiàn)在作家主觀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小說情節(jié)的淡化傾向。無論是《受戒》、《大淖記事》等“高郵”系列小說,還是《安樂居》、《小芳》等現(xiàn)實題材小說,其故事情節(jié)都異常簡單。作家承認他不善于講故事,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也因此顯得松散而隨意。隨著情節(jié)因素的漸次消失,諸多的非情節(jié)因素(如風土人情、社會背景)涌入小說,抒情功能便附著在這些非情節(jié)因素上發(fā)揮作用。在《大淖記事》中,作家在前面的三節(jié)都在講風俗,第四節(jié)才出現(xiàn)人物;在《故里三陳》中寫陳四也同樣。對這樣的情節(jié)設(shè)置有人認為有比例失重之感,而作家對此則解釋為必須為人物安排一個合乎邏輯的生活環(huán)境(注:見《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載《晚翠文談》)。其實作家精心描繪的水鄉(xiāng)風俗,更多的成為一種滲透著抒情韻味的氛圍,為小說中即將發(fā)生的纏綿緋惻的愛情故事提供一個充滿感情色彩的背景,它具有情感規(guī)定性,并帶有觸發(fā)、烘托和解釋作用,它浸潤著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思,比起一般以敘事為主的小說中冷靜、客觀的環(huán)境介紹、背景刻劃而言更具感人的魅力。

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有意識地采用一種“過去時態(tài)”的寫作,將絕大部分小說置于回憶筆調(diào)之中,這與小說抒情功能的需要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作家承認“人到晚年,往往喜歡回憶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生活。”,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距離,使人能夠置身事外,平心靜氣地以一種審美靜觀的態(tài)度去回顧過去。它意味著作家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審美理想,把回憶中的人物原型給予隨心所欲的藝術(shù)加工,以滿足自己的美學情感,因為這些原型“大都是死掉了的,怎么寫都行?!钡诂F(xiàn)實生活中作家一方面“還沒有找到美的心靈”另一方面又難以對現(xiàn)實人物進褒貶,也就無法進行藝術(shù)加工,更談不上滿足作家的審美情感并將之傳達給讀者了。因而作家只得把目光轉(zhuǎn)向過去,在如夢似幻的記憶深處找尋自己的抒情之境。(此處引文均出自《晚翠文談》)。

作家曾說:“語言決定于作家的氣質(zhì)?!弊骷业氖闱闅赓|(zhì)對其作品的風格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最明顯地跡象莫過于其小說語言的“詩化”傾向。對于自稱為“通俗抒情詩人”的汪曾祺而言,他對語言的“詩化”是自覺的,他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其中必然包含著語言應該詩化這一觀念。

汪曾祺筆下的人物大多帶有創(chuàng)作主體的鮮明烙印,因而體現(xiàn)出獨特的抒情氣質(zhì)。他筆下掙扎于生活重負之下的主人公在單調(diào)枯寂的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為對美的敏感與熱愛,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生活的渴望,甚至敢于為此沖破世俗的規(guī)范。在他的小說里,不僅知識分子懂得在筆墨山水,梅蘭竹菊之間尋找生活的情趣,便是那販夫走卒也多有藝術(shù)愛好:嚴謹耿直的錫匠們愛唱“小開口”(《大淖記事》);本份老實的瓦匠們最會踩高蹺(《故里三陳》);頂不濟的修鞋匠,也要養(yǎng)幾盆懸崖菊,在花影繽紛中運銼補鞋(《皮鳳三楦房子》)這些凡夫俗子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卻依然在忙碌奔波之余尋找著美,釀造著詩意。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四

一直把汪曾祺當作某個衡量標準??吹枚暮涂床欢?,欣賞他的和欣賞不了他的。當然,這個分類并不影響我對一個人的感情。我的未來老公也不一定非要看得懂他的文章。只要他們精神上有共通點就好。比如對生活和小人物的愛。其他只是一個人的補全成分,造就了每個個體,在同樣人性的基礎(chǔ)上。

要回國了,事也煩。找房子搬行李等注冊搞sncf結(jié)束這里的caf銀行警察局資料。啊,都要在下周五天里搞完。擔心。

晚上上廁所時拿起馬桶水槽上的汪曾祺散文選,隨手翻到一頁,是篇名為《繼母》的隨筆。開頭提到林則徐的女兒嫁沈葆楨,病篤,自知不治,寫了一副對聯(lián)留給丈夫和女兒:

我別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無妻。若他年重結(jié)絲羅,莫對生妻談死婦。

汝從嚴父戒哉。小妮子終當有母。倘異日得蒙撫養(yǎng),須知繼母即親娘。

后有汪回憶起的一部與后娘有關(guān)的評劇小戲《鞭打蘆花》。劇的大意是閔子騫的后娘對其刻薄,給他縫蘆花填的棉襖而厚待自己的兩個兒子。其父知后怒,欲休妻,閔子騫跪在雪地上求情,說了一句話:

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再說到繼母難當,繼而探討到與怎樣做繼母相通的問題,該怎樣做人。我們的倫理道德該怎樣取得。

最后他說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話,如果一個時代沒有道德支柱,只剩下赤裸裸的自私和無情,將是極其可怕的事。

狄更斯在雙城記里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句話適用于任何一個時期,無有例外。對于今天我們的時代,它的最壞處也許就在道德支柱的崩塌。

相信每個尚存頭腦的中國人都會同意,我們生活在一個道德倫理正在淪喪的時代。人類公認的美德正在一絲絲從飽受現(xiàn)實壓迫的中國青年身上消失。也許他們有意也許是無意,其最可怕之處在于這已變成一個社會現(xiàn)象,由不得個體掙扎。

有人說,我們的民族整體素質(zhì)和道德觀念從這個想法的對錯偏激程度我們無從得知。不可否認,那個十年,毀掉的不僅僅是一批當時的人才,更是當年正處于建立人生觀世界觀階段的青少年們。甚至可以說對于已經(jīng)成熟的老一輩來說,文革也許只是一個考驗,一個鍛煉了他們意志的殘酷的游戲,而對于那些還沒有認知能力的青少年也是我們?nèi)缃裆鐣闹辛黜浦鶄儊碚f,theirmindshadbeenseriouslydamaged(想到了我一度想找她拼命的李少紅導演,李阿姨,我不怪你被那個時代撞了腦子,就算紅樓夢在你腦子里是本壞書,是封資修遺毒,你犯得著這么多年以后還要翻出來把她糟蹋一番你才心滿意足么,你個腦袋被門夾了的,你快去找瓊瑤阿姨玩去好嗎,拍拍她的劇本,皆大歡喜。何苦來在今天的九零后小弟弟小妹妹們本就不發(fā)達的認知能力上再踹上一腳呢!),而這樣的我們的上一輩,對我們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noonecantell.

有言說,一個民族最危險的信號就是她的人才大量流失。已至“大量”,就不是因為這個民族貧窮或戰(zhàn)亂等客觀原因了,愛國之士不乏其人,一個民族,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沒有了道德與信仰。華羅庚五零年毅然放棄優(yōu)異待遇回國時,發(fā)表熱情洋溢的愛國宣言:“良園雖好,卻非久居之地,歸去來兮!為了扶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影響了一代海外學人。而十年后,他黯然對夫人說:“我想自殺?!?/p>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知道這句話還有沒有印在今天的語文課本上,就算印著,又有幾個中學生能看到心里去。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感怒”,又有幾人體會到其怒。

當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這樣一個好人不得生存,明理之士人人只求自保,無理之人日日唯思尋樂的社會,汪曾祺的擔憂不知幾時便會得到驗證。

好在他已經(jīng)看不到那一天了。經(jīng)歷了那個荒謬而血腥的十年之瘡,再經(jīng)歷一個緩慢腐爛流膿發(fā)臭的時代,我可不想我的汪爺爺受此折磨。他的心,就好像他自己說過的,是脆的。咦,這不就是我爸常用來形容我的一句話,頭頂長瘡腳底流膿,你壞透了你。

說真的,老汪同志,我很想你。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五

很多事情荒誕可笑,但是,其實生活就是上演著這些荒誕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覺得好笑,然而這就是每天真實發(fā)生著的,我們看著的經(jīng)歷著的。

一座城池很貼近生活,醫(yī)療,教育,工作,現(xiàn)代愛情觀,看熱鬧等。都是我們每天都在討論的,只是換個角度換個語氣敘述,但是一樣的諷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熱鬧是最為嘲諷的。一場一盆水就能解決的“火災”,居然引來了群眾的圍觀,偏要看消防隊的表演,充分而夸張地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人愛看熱鬧的心理。

整本書都在寫社會。使我們發(fā)出的笑聲,也就是這個社會,笑這個社會的荒唐。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社會也很荒誕,只是我們對社會上各種丑惡的現(xiàn)象都習以為常了,對于這些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

光榮日。

幾乎所有看過光榮日的人,都會將它貼上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標簽。就連作者本人韓寒也稱之為——這是一個荒誕的故事。

韓寒把這個社會的沒落,官場的腐敗,娛樂圈的黑暗,都包含在這沒有故事的故事里。

一篇沒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節(jié)的小說不是好小說。而一篇沒有情節(jié)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說卻未必不是好小說。而光榮日就是這么一部荒誕而現(xiàn)實的小說。

1988。

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是講一個年輕男子駕著1988車子出門遠行,路上遇到了懷孕的妓女娜娜,兩個人發(fā)生了關(guān)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講訴了許多想鮮為人知的妓女經(jīng)歷……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孫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來。不過,她沒有找到孫老板,卻在產(chǎn)前檢查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結(jié)果娜娜失蹤了。1988載著朋友的骨灰盒歸來,又載著娜娜留下的向世界發(fā)出“疑”問的新生兒行走。

小說敘述是非常嚴肅的,無處不體現(xiàn)著對人物命運的關(guān)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詛咒的卻是無序和無奈的生活、謾罵的是強勢的虛偽。

我總是看不懂真正的韓寒。他的嘲諷、幽默、叛逆……。

也許隨著時間的消逝,閱歷的增長。終有一日,我將看懂韓寒、明白這個社會、融入這個世界。

汪曾祺作品讀后感篇十六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在20xx年吧,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只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guān)系、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說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yè),而且是好職業(yè)!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著很多沫子噴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么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

然后,挑水,喂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jīng)叛道,有違清規(guī),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閑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捆豬的時候,豬也是沒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儀式,要給即將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并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話和尚的迂腐!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活脫脫的村野俗夫!這是真的嗎我想就應是真的,起碼是存在這種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汪曾祺文集800字讀后感3篇讀后感。

小和尚明子英俊聰明,好學多才,又純樸老實?!暗昧税胩住督孀訄@》,照著描,畫得跟活的一樣”。而小英子則是一個美麗、伶俐、敢愛敢恨的農(nóng)村小姑娘,“一天嘰嘰喳喳地不停,像個喜鵲”。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說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回百轉(zhuǎn)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但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溫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zhàn)爭動蕩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己是這樣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p>

噢!原先文字是能夠這樣純美的!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51449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