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什么樣的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岡仁波濟觀后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600字篇一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xiàn),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xiàn)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仆仆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在朝圣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zhí)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峰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藏語意為神靈之山。
神山神秘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huán)抱,更有那奇妙的巖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云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峰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著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著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xiàn),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圣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里,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后,才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岡仁波濟觀后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600字篇二
岡仁波齊是座山,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并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小編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岡仁波齊觀后感優(yōu)秀作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朋友圈看幾次這部片子,老師也提到這部電影,于是我也報著窺探的心理看了這部電影。去看藏人在如何磕長頭,如何讓信仰在內心生長,去看看他們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有什么區(qū)別。平鋪直敘的紀錄片模式,看似沉悶,一點點觸碰我們的內心深處。講述著這十一個一路磕長頭兩千多公里到岡仁波齊朝圣的信徒們,一起有了一年多的時間。首先的觀感是,他們的語言極簡,無論多復雜的事情,去朝圣也是簡單的一句話,我想和你們一起去。
路上車子壞了,多么大的困難啊,他們只是說,推著走。到了拉薩錢花沒了,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我們干活掙錢。語言中沒有啰嗦,沒有對困難的蔑視或增強,就只是簡單的決定然后執(zhí)行。相比之下,我們的心神很多時候耗費在對困難的畏懼,腦子嘴巴不停的琢磨困難,而不是行動起來立即解決。這才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也最能安定自己的心。第二個觸動我的是,居然有孕婦一起去,路上居然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居然帶著孩子磕長頭堅持完成朝圣。
這對于城市中的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對于生孩子我們如臨大敵,嚴陣以待,其實生產不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越是小心翼翼,現(xiàn)在產婦的問題反而越多,其中也有心神不寧的原因吧。一路上遇到積水攔路,不管不顧磕頭過去,再換下濕衣服禮物磕長頭。困難有各種各樣的,畢竟路上一年的時間,卻一直感受到的只是他們安靜篤定的內心,就只是相信朝圣可以解決一切。信仰的力量驚人,我們很難完完全全相信什么,完完全全奮不顧身的去做,一起去的孩子可以一年不上學,大人們一年拋開家里的生活不管不顧。信仰有神奇的力量,人生一世不易,信仰能夠安撫人們的內心。
6年之前的這個季節(jié),我一個人去了青海西寧的塔爾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們念誦經文的聲音,轟隆作響,如同天啟。在一座大殿的門口,我看見一字排開磕長頭的信眾。石頭地面被他們套在雙手上的木塊,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跡。10萬個長頭,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難想象,他們在用什么樣的毅力去堅持這件事。我也有點不懂,他們?yōu)槭裁匆鲞@件事呢?到今天,其實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許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擺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親,一直在追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的爺爺什么壞事沒做過,我的父親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為什么這些事發(fā)生在我身上?”他無法理解,本來歡歡喜喜蓋房子,為什么會發(fā)生那件意外,導致兩個工人死去兩個工人受傷。為了賠償傷亡者的家屬,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有些一蹶不振,賦閑在家。他的生命,在出發(fā)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這條路上,其實一只在追問因果,追問命運。
“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點。
就如同,書寫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紙上追問我的命運,追問何為因何為果。我是在紙上,做一趟靈魂的朝圣。
曾經有人問我,你為什么一直一直在寫,到底你獲得了什么?我回答說:好像在紙上磕長頭,一個字一個字地修行,在過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寫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為什么那時候活成那樣。懂得了過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活。這在紙上行過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盡心盡力就是了。
拿寫文章這件事說,當你想寫的時候就寫。你當它是一種生命的召喚也好,是過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寫的時候,就好好寫唄。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對我喊話“動念合一,動念合一,動念合一”。我心想,這不就是禪修了嘛,這不就是臨在了嘛。
磕長頭的朝圣之旅,或許也是這樣:意義并不在遠方,而是在動念合一的每一個當下。
片中的朝圣隊伍走到某個村莊,遇到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不斷叮嚀,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誦什么經就怎么走,喇嘛告訴你走幾步就走幾步??念^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誠,心要裝下眾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數(shù),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遠方的拉薩或剛仁波齊。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佇立。每時每刻,它都在,須臾不曾遠離。
何謂信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xiàn),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亦如我們會被匍匐前行風餐露宿,風雨無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動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與心的合一,路在腳下。如此的堅持,如此的鍥而不舍,如此無所畏懼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會體現(xiàn)在無私無我之中。
忘記路途遙遠,只是用簡單的身心合一,去縮減與目的地的差距,風塵仆仆之中,我們或許窺見了生命的意義所在,不為此生,卻為來世。
在朝圣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影片用作片名的岡仁波齊或許透露出某種玄思與啟迪:信仰,就是像岡仁波齊一樣的一個目的地;懷抱著對這個我們信其為神圣的目的地的執(zhí)著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和意義。
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一個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
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普蘭縣北部。岡仁波齊峰是中國岡底斯山脈主峰,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山頂高度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第二高峰。藏語意為神靈之山。
神山神秘之處,山的向陽面,不知緣何,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huán)抱,更有那奇妙的巖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岡仁波齊峰經常被白云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多種教派共同奉岡仁波齊峰為世界的中心,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沿著固定的轉山路線,徒步行走約71公里,很信徒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憑著心中的信念,征服一個個陡坡,一座座險峰。
信仰的極致,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虔誠的體現(xiàn),不會有太多花哨的繁復。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純樸而持久的堅持。
在朝圣者的面龐前,或許更多是滿身泥濘或蓬頭垢面。但是那一雙雙堅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讓人莫名的感動和心生敬畏。
信徒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里,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后,才算功德圓滿。
對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經形成某種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維定式。
信仰是黃金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大氣凜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自在灑脫,是粉身粹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視死如歸,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迫切,還是地動山搖,我自巋然不動的堅定。信仰之于人,人人有異,各個不同,信仰在心底開花,在靈魂升華,給予人們不斷向前的力量,給予人們明燈般的指引。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xiāng)村生活,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沖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們一輩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么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fā)生,更是對于自己身體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后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干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圣,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國藏族地區(qū)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后行一步;雙手繼續(xù)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后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并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xù)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zhèn)ゴ?。這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xù)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岸鋷汀庇址譃閮煞N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zhèn)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后許一個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fā)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fā)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游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游人的匆忙,試問現(xiàn)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和同學談起電影《岡仁波齊》,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紀錄片,但同學顯然興趣不大,說她當時在電影院看睡著了,讓我有滿腔感情,卻無處傾瀉,因為在我心里,這部影片是給我震撼的,與其說是影片本身,更應該說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楊培爺爺一生都守著羊,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樸,一直都是為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默默奉獻,所以侄子尼瑪扎堆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決心帶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著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減輕自己殺牛的罪惡,仁川晉美是為在建房中死去的兩人祈禱......
影片沒有宏大震撼的場景,只有他們一路認真虔誠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路邊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從四川出發(fā),拉著一頭小毛驢的夫妻,還曾留宿在一個大爺家里,當中充滿著真誠與溫情,同族人邀請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驢當家人一樣,只是牽著走,大爺給他們講解磕頭時心中要裝著眾生的幸福。在看到這樸實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嘆,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在他們這里無從感知。到了后面,他們裝行李的拖拉機在公路遭遇車子撞擊,只能推著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們在推著走完一段后,又會返回原點,繼續(xù)磕頭,就像他們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頭一樣。
影片的結尾,是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的山下長眠了,一行人在風雪中送走老人后,開始轉山。這樣的結尾無疑使影片得到了升華,讓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們身處逆境,也不會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后覺得當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婦女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知識”,以及大爺在抱怨機械化加快生活節(jié)奏一樣,都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真的不必高姿態(tài)的去評判那些心懷信仰之人,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什么都沒有。
現(xiàn)代的信息化看似讓我們掌握了知識,覺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個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鉆法律的漏洞,一個新聞報道者最能說假話,他們號稱信仰法律,標榜公正真實,行事上卻還是可以跨越規(guī)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為尋求內心的安寧,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們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對人對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學關系頗近,上周六在兼職地方吃飯時,她回避掉了我們,細問之下,她告訴我那天需要戒葷,后來在問及她鮮少吃肉的原因,她說:“我們少吃一點,就能少一點殺生?!蹦且豢涛医z毫不覺她的話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覺得從她口中說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單純與善良。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白巖松就多次談及“信仰”,他說:“信仰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我們內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本臀铱磥恚袊藘刃牡男叛?,是植根于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就像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底線”,并且每個人的底線都不盡相同。這個底線,就是一種信仰。我希望做一個“正直”之人,那么一切有違我良心之事,我都不會去做,這可以說是一種做人準則,道德約束,但比起虔誠的信仰還差了那么一點點,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老師說的“敬畏”吧。我們總認為人是萬物的主宰,特別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機械化操作,可以奪取一切資源,但卻忘了人生來行走,便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誼,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聰明,失去信仰。
岡仁波濟觀后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600字篇三
6年之前的這個季節(jié),我一個人去了青海西寧的塔爾寺,是我的朝圣之旅。
喇嘛們念誦經文的聲音,轟隆作響,如同天啟。在一座大殿的門口,我看見一字排開磕長頭的信眾。石頭地面被他們套在雙手上的木塊,磨出了光滑又深刻的痕跡。10萬個長頭,一下一下……我真的很難想象,他們在用什么樣的毅力去堅持這件事。我也有點不懂,他們?yōu)槭裁匆鲞@件事呢?到今天,其實我也不太懂。但是,我好像也在慢慢懂得,生命中很多事情,或許也就根本不需要知道“原因”。只要它,擺在了你的面前,好好去做,就是了。
片中,扎扎的父親,一直在追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的爺爺什么壞事沒做過,我的父親也沒做過壞事,我也沒做過壞事,為什么這些事發(fā)生在我身上?”他無法理解,本來歡歡喜喜蓋房子,為什么會發(fā)生那件意外,導致兩個工人死去兩個工人受傷。為了賠償傷亡者的家屬,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有些一蹶不振,賦閑在家。他的生命,在出發(fā)朝圣之前,是卡住了的。他在這條路上,其實一只在追問因果,追問命運。
“為什么?!”是人探索自己的起點。
就如同,書寫這件事,我一早就知道,就是我在紙上追問我的命運,追問何為因何為果。我是在紙上,做一趟靈魂的朝圣。
曾經有人問我,你為什么一直一直在寫,到底你獲得了什么?我回答說:好像在紙上磕長頭,一個字一個字地修行,在過程中,似乎慢慢把自己寫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為什么那時候活成那樣。懂得了過去,于是,我就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活。這在紙上行過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就是了,去活就是了,盡心盡力就是了。
拿寫文章這件事說,當你想寫的時候就寫。你當它是一種生命的召喚也好,是過日子的本分也好,想寫的時候,就好好寫唄。我的健身私教,常常對我喊話“動念合一,動念合一,動念合一”。我心想,這不就是禪修了嘛,這不就是臨在了嘛。
磕長頭的朝圣之旅,或許也是這樣:意義并不在遠方,而是在動念合一的每一個當下。
片中的朝圣隊伍走到某個村莊,遇到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不斷叮嚀,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誦什么經就怎么走,喇嘛告訴你走幾步就走幾步。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誠,心要裝下眾生的平安健康。每一步都算數(shù),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你有朝圣的目的地,但它又不在遠方的拉薩或剛仁波齊。它就在你每一步每一步的路上。真正的朝圣,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里面的家。你要朝拜的圣殿或神山,就在你心尖尖上佇立。每時每刻,它都在,須臾不曾遠離。
岡仁波濟觀后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600字篇四
何為信仰?是在生病難受的時候,祈求菩薩的保佑,是在廟會上香的日子,在未曾看過《岡仁波齊》之前,我從未想過信仰的力量會如此之大,讓我震撼,也讓我思考。
電影一開始,描述的是西藏小山村的鄉(xiāng)村生活,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喧囂,也沒有利益沖突,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人情味和一幫虔誠的信徒,能去朝圣,是他們一輩子的愿望。如果你年輕的時候沒有去過,那么可能這一輩子你都去不了了,它不僅僅是克服各種險情的發(fā)生,更是對于自己身體的挑戰(zhàn)。但是如果你去了,我想他們在以后的日子更會一往無前,一直開心健康。
有信仰的人,不會去干壞事;
有信仰的人,但也會變得頑固。
為了能夠去朝圣,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外在的東西,求家人幸福安康,更求眾生幸福。這也是我真正通過電影知道了朝圣在我國藏族地區(qū)又稱為磕長頭。一邊念六字真言,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后行一步;雙手繼續(xù)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與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蓋先著地,后全身俯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復前,該過程中,口與手并用六字真言誦念之聲連續(xù)不斷。不得不說,有信仰的人值得敬佩;不得不說,信仰的力量真?zhèn)ゴ蟆_@要是換做沒有信仰的人可能走一半或者一個周就不能繼續(xù)走了。
我想起了之前大傻子跟我說過用石頭搭一個塔,能把最上邊的石頭放下去不掉就可以許愿,并且愿望成真。大傻子,我跟你說這東西叫做瑪尼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岸鋷汀庇址譃閮煞N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zhèn)邪朵幫”。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有機會我自己也嘗試搭一個,然后許一個大大的愿望,希望大傻子永遠健康開心,嗯,我會幫你許愿的。
在朝圣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各種險情的發(fā)生,有向下滑落的石子,有路面積水,更有可能發(fā)生車禍。但是當遇到各種險情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難而上,因為沒有什么事情是比朝圣更神圣的事情。
但是更讓我深有感觸的是中間穿過拉薩的時候,他們和游人的對比,讓我對他們的敬佩之情達到了最高,那種不在乎世俗的眼光,那種沒有游人的匆忙,試問現(xiàn)在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在五彩繽紛世界里不迷失自己,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心靜如水,我想應該很少很少吧!因為他們一生只做一件事――朝圣。
岡仁波濟觀后感 岡仁波齊電影觀后感600字篇五
和同學談起電影《岡仁波齊》,一部11位藏族人走上朝圣之路的紀錄片,但同學顯然興趣不大,說她當時在電影院看睡著了,讓我有滿腔感情,卻無處傾瀉,因為在我心里,這部影片是給我震撼的,與其說是影片本身,更應該說是藏族人自身的信仰。
影片中楊培爺爺一生都守著羊,從未出過遠門,所以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朝圣,他善良、淳樸,一直都是為照顧哥哥的孩子們而默默奉獻,所以侄子尼瑪扎堆為了完成他的心愿,下定決心帶叔叔走上朝圣之路,而其他的同行者,也都有著各自的原因,屠夫是想減輕自己殺牛的罪惡,仁川晉美是為在建房中死去的兩人祈禱......
影片沒有宏大震撼的場景,只有他們一路認真虔誠的叩拜,在朝圣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路邊建房的藏族人,遇到了從四川出發(fā),拉著一頭小毛驢的夫妻,還曾留宿在一個大爺家里,當中充滿著真誠與溫情,同族人邀請停下喝茶,夫妻把小毛驢當家人一樣,只是牽著走,大爺給他們講解磕頭時心中要裝著眾生的幸福。在看到這樸實的一幕幕,心中只有感嘆,城市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防備,在他們這里無從感知。到了后面,他們裝行李的拖拉機在公路遭遇車子撞擊,只能推著走,而我注意到的是,男子們在推著走完一段后,又會返回原點,繼續(xù)磕頭,就像他們之前在遇到大水也不肯少磕頭一樣。
影片的結尾,是楊培爺爺在岡仁波齊的山下長眠了,一行人在風雪中送走老人后,開始轉山。這樣的結尾無疑使影片得到了升華,讓看完影片的人心中燃起信仰的火光。
我覺得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即使他們身處逆境,也不會抱怨生活。有人在看完影片后覺得當中有的做法很愚昧,不可理解,就像婦女對小女孩說“磕頭好,磕頭長知識”,以及大爺在抱怨機械化加快生活節(jié)奏一樣,都是和年輕人的思想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真的不必高姿態(tài)的去評判那些心懷信仰之人,因為某種程度上,我們什么都沒有。
現(xiàn)代的信息化看似讓我們掌握了知識,覺得就是掌握了真理,然而呢?一個懂法律的人往往最能鉆法律的漏洞,一個新聞報道者最能說假話,他們號稱信仰法律,標榜公正真實,行事上卻還是可以跨越規(guī)矩。而藏族人民的信仰,只為尋求內心的安寧,希望一生幸福安康,他們的信仰都建立在了對人對物的慈悲上。
我有幸和一位藏族同學關系頗近,上周六在兼職地方吃飯時,她回避掉了我們,細問之下,她告訴我那天需要戒葷,后來在問及她鮮少吃肉的原因,她說:“我們少吃一點,就能少一點殺生?!蹦且豢涛医z毫不覺她的話有任何做作之嫌,只覺得從她口中說出及其自然,就像我在她身上感受到的單純與善良。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媒體人,白巖松就多次談及“信仰”,他說:“信仰不一定與宗教有關,但一定與我們內心的充實有關,我們內心要建立一種信仰,就是要有敬畏。”就我看來,中國人內心的信仰,是植根于我們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就像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底線”,并且每個人的底線都不盡相同。這個底線,就是一種信仰。我希望做一個“正直”之人,那么一切有違我良心之事,我都不會去做,這可以說是一種做人準則,道德約束,但比起虔誠的信仰還差了那么一點點,是什么呢?我想就是白老師說的“敬畏”吧。我們總認為人是萬物的主宰,特別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人工培植,可以機械化操作,可以奪取一切資源,但卻忘了人生來行走,便與土地有著深厚的情誼,人與自然和諧,才能共生。最怕的,就是人高估自己的聰明,失去信仰。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