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 道家經(jīng)典語錄(優(yōu)質(zhì)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9:43:03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 道家經(jīng)典語錄(優(yōu)質(zhì)12篇)
時間:2023-11-16 09:43:03     小編:MJ筆神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3、道生一,終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5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55、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古之人,外化而內(nèi)不化。

62、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65、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8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90、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91、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2、反者道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93、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堅強

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個謎,謎中之謎——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動: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終如始,終無敗事。

滌初玄覽: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眾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壽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長壽,故曰老也。君者尊號也,道清德極故曰君也。以明老君為眾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

道者開口動舌發(fā)言之詞也。又云道者,虛無之無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道本無形,莫之能名,無形之形,是謂真形,無象之象,是謂真象。先天地而不為長,后天地而不為老,無形而自障,無象而自立,無為而自化,故曰大道。經(jīng)云視之不見,故曰無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為陰陽,故為天地也。育者養(yǎng)也,長養(yǎng)陰陽故為生育也。陽者清也,上騰為天,陰者濁也,下潛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無精氣,無以制66月之明,地?zé)o精氣無以制山巔鎮(zhèn)焉,人無精氣無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66月稟陰陽之所運行,故知道之無情,隨機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地何言哉,萬物生焉。經(jīng)云用之不可既,無情而運行66月也,66月者大道之用也。

故元氣無形不可名也,經(jīng)云道隱無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者五行之子孫也。三才者萬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氣清靜不可常名也。凡學(xué)道之人,且在觀宗察行,若能智性無凝可以登涉大道之徑,游于三才之外,常人無所能知也。

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開辟乾坤,變化萬物,不言我為,緣道法自然,不能名號,一則從有入無或從無入有,隱顯無方,存亡自在。豈有常名之稱焉。故經(jīng)云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者天也,正陽之無上騰為天,濁者地也,正陰之無下結(jié)為地。夫者發(fā)語之詞也,夫道能清能濁,能動能靜,以至大道無測,常名清濁,動靜皆為至道之用。凡學(xué)道之士,若能明動靜之無,安其位,則至道自來歸之,動靜合宜故為正色也。

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無,元無分為二儀,二儀分為三才,三才分為五行,五行化為萬物,萬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歸于至道,復(fù)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歸于根本,是謂調(diào)復(fù)性命之道者也,南華真經(jīng)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歸真神,歸真神是謂返本還源不可逐物也。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三

2、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老子》六十四章。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5、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6、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7、太玄山,天地間,修真幾許為為神仙?少年心,貪塵緣,狂劍縱橫為紅顏!——陸云

8、難的事情,從簡單的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春秋)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

9、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0、多易必多難?!独献印妨?。

11、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独献印菲呤苏隆?/p>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3、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1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5、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四

1.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治人事天,莫若嗇。

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7.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5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9.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10.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11.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12.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13.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1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五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3.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4.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6.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7.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9.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0.治人事天,莫若嗇。

11.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六

2、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jié)愛養(yǎng),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yǎng)生萬物,無不置也。圣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道教不講什么氣勢的,道教經(jīng)典非常多,一般人可以買的如,三經(jīng)(三本經(jīng)書)

道教的記錄片很少有對外發(fā)行的,你買不到得

電影你可以看看林正英大師的作品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福生無量天尊騰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信上帝,偏要拜鬼。我真伏了你。

所以你應(yīng)該悔改信耶穌,耶穌是獨一真神。

回答者: serveme - 經(jīng)理 五級2009-6-26 13:03

不要智慧,偏要腦殘。我真服了你。(原文 伏 這個錯別字已改正,請不要嘲笑原作者,因為它沒有完成9年義務(wù)教育)

道教在東漢順帝時,天師張道陵創(chuàng)教之初,奉老子為祖師,稱教主。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經(jīng)》為圣經(jīng),以老子所說的“道”與“德”為最根本的信仰。道教為什么要以“道”名教呢?就是因為道教徒對老子之道,一要研究、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fā)揚,所以《典論》中說:道士者,要“以道為事”。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chǔ),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有了“道”方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氣”構(gòu)成了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由此而化生萬物?!兜赖陆?jīng)》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短浇?jīng)》中說:“夫道何等也?萬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極之中,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也”。唐吳筠《玄綱論》中說:“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無外,其微無內(nèi)。浩曠無端,杳杳無際。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靜無心,而品物有方?;炷疅o形,寂寥無聲。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無極,成者有云,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謂道也”。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guī)律。

《老子想爾注》進一步把“道”的化身的老子衍化為神明,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身”。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產(chǎn)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產(chǎn)生萬物。“道”又指太空之“空”而言,緣它是無形無象的,故經(jīng)書中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清靜經(jīng)》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兜赖陆?jīng)》云:“道可道,非常道”。認為大道無形,不可言說?!短浇?jīng)》云:“道乃萬物之師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得“道”之人,可以返本還原,和大自然之“道”同一體性,永恒不變。道經(jīng)中云:“道者,理也”。認為此“至虛之理”變通無礙,化生萬法,永恒不滅,修道者若能體悟此“理”,就能忘去一切幻化假相,超凡入圣,修真得道?!断Ы?jīng)》說:“真道之業(yè),不衰不病,不死長生”。希望能通過修煉而取得和“道”合而為一,永存天地。老君曰:道無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屬形不屬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在守道,則長存不亡也。又說: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常存也。又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養(yǎng)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身。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

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因而把“清靜”作為身心修養(yǎng)和治國安民的基本法則。《清靜經(jīng)》中說的“無形”、“無情”、“無名”,都是指“道”的“清靜”現(xiàn)象而言;道教的修養(yǎng)功夫,應(yīng)效法其“道”的“清靜”與“常清靜”,能做到“常應(yīng)清靜”,就說明已達到了“清靜”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的“無為而無不為”。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認為,修道必須收心,而收心的關(guān)鍵在于“守靜去欲”。他說:“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君而慧生”;“靜則生慧,動則成昏”。道教認為,人修煉精氣當(dāng)效法“道”的清靜本性,“清其心源”,“靜其氣?!?,“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做到“內(nèi)觀于心,心無其心;外觀于形,形無其形”,最后達到六欲不起,空無了悟的境界,才能修成金丹之道。

“無為”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tài)度和基本法則。也是“老子”哲學(xué)的重要概念之一,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的行事也應(yīng)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為,講求清靜寡欲,與世無爭,慎行遠禍。老子主張:“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認為“有為”者(強所作為)終必失敗,“無為”者(順應(yīng)自然而作為)則無敗。《老子河上公注》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道德經(jīng)》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chǎn)生宇宙萬物的本體,從產(chǎn)生的過程看,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產(chǎn)生萬物的結(jié)果看,一切都由“道”所生,因此又可說“道”是“無不為”。道教強調(diào)“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以求全身、去危、離咎。因為欲求無為,先當(dāng)避害,要“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口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忘其形骸”。《元氣論》云:“無為者、乃心不動也。不動也者,內(nèi)心不起,處境不入,內(nèi)處安靜,則神定氣和”。

“柔弱” 老子說:“弱者道之用”,認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勝剛強,守柔曰強”的主張,成為老子重要的人生觀。道教吸取這一思想,衍化為修道長生和應(yīng)世接物的修行觀念及方法。在修養(yǎng)方法上,要做到“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從物理上來說;“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現(xiàn)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而提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老子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是以辯證方法來說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剛強”的弊害之道理。

“不爭” 是道教教義內(nèi)容之一,也是道教徒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tài)度。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兜赖陆?jīng)》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認為:人的一切作為都應(yīng)當(dāng)順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萬物;二要大公無私;三要甘處卑下;四要不與人爭;五要心胸遠博;六要言而有信;七要應(yīng)時而動;八要善于治國;九要有辦事之才;這就是老子在處世哲學(xué)中的一個重要準(zhǔn)則。認為圣人應(yīng)效法天道,長育萬物,自然無為,而不強求爭功奪利,如此才能“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提倡:“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独献酉霠栕ⅰ犯嬲]說:“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yǎng)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強調(diào)圣人不與俗爭。道教講求的不爭并非是束手徒置,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于合乎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行。以彰顯“天理”。認為天地萬物以及為人處世都要順乎“天理”而不能強求?!对企牌吆灐分姓f:“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修道者若能爭此不爭者,就達到了道教的“不爭”的教義要求。

“抱一” 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氨б弧币卜Q“守一”。《道德經(jīng)》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上貞?!氨б弧笔堑澜讨谢镜男摒B(yǎng)功夫,簡單地說,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所以說“一”就是“混然一氣”的意思。《五廚經(jīng)》云:“一氣和太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在“一氣和太和注中說:“一氣者,妙本沖用,所謂元氣也。沖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在“得一道皆泰”注中說:“得一者,言內(nèi)存一氣以養(yǎng)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短浇?jīng)》說:“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認為“一”同“道”一樣,是天、地、人的根本?!独献酉霠栕ⅰ氛f:“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太平經(jīng)》說:“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 人知守一,名為無極之道”。又云:“子若守一,無使多知,守一不退,無一不知,所求皆得,端坐致之”。又說:“守一之法,乃萬神之根”。葛洪《抱樸子·地真篇》中說:“一能成陰生陽,轉(zhuǎn)步寒暑,春得一以發(fā),夏得一以長,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道教主張,修道者若要長生,必須修“守一”之法。又云:“守一存真,乃得神通,知一不難,難在于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道教中又將“守一”法分為“守真一”與“守玄一”兩種。在修煉方法上特別強調(diào)“守一”的重要:“一者,心也、意也、志也、念此一身中之神也。凡天下之事,盡是所成也”;“故守一,然后且具知善惡過失處,再能守道”;“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認為“守一”才能消災(zāi)免禍,益壽延年,長生通神。

“寡欲” 道教教義內(nèi)容之一,是道教徒修行和處世都應(yīng)嚴(yán)格節(jié)制個人的私欲,否則修道無成?!兜赖陆?jīng)》云:“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提倡“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認為“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多的物欲只能引起人心志的昏亂。道教制定了一些戒律對俗欲作了若干的限制和規(guī)定。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戒嗜欲”、“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guī)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全真道尹志平說:“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為重,多食即多睡,睡多情欲所由生,人莫不知,少能行之者。必欲制之,先減睡欲”。道教吸取老子寡欲觀念與修持實踐相結(jié)合,認為世俗的美色、厚味、暖衣、妙音等,都是過傷的的物欲,傷氣害性,為“兇害之根”,修道者應(yīng)該斷然加以摒棄。

“自然” 老子首先提出“自然”的觀念來解釋“道”和“德”?!兜赖陆?jīng)》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認為道生萬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動過程都應(yīng)以“自然無為”為法,并非“道”之上還有一“自然”實體的存在。道教主伙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性,萬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道德經(jīng)》中又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yīng)當(dāng)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

“玄妙” 《道德經(jīng)》中曾多次使用“玄”,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德深矣,遠矣”,其意義為“渺冥幽遠”,是對“道”和“德”的一種形容?!独献酉霠栕ⅰ氛f:“玄、天也。古之仙士,能守信微妙,與天相通”。道教認為若主張“無”或主張“有”都是偏執(zhí)一邊,因此要“非有非無”,“合于中道”,這就是“玄”。認為“又玄”就是“重玄”。用重玄思想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主張從心智認識上取消剛與柔、動與靜、有與無、善與惡、是以非的一切對立,以達到“境智雙泯”,“能所都忘”的虛無境界是道教教義以哲學(xué)思辨的特征。

“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教義之一。意思是個人的生命,同天地一樣,都是由自然之氣所化生,故若修道守氣,返本歸根,就可以與道同在,壽比天長,強調(diào)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不由天地掌握。道教以生為樂,重生惡死。所以強調(diào)“重生貴術(shù)”,追求長生久視。《抱樸子*黃白篇》說:“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壽之長短,決定于自身,并非決定于天命。認為經(jīng)過修煉可以延壽,如果修煉有恒,日久年深,可以成為神仙。《西升經(jīng)》推崇“虛無”和“自然”,認為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氣,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從根本上說,天地與人都為氣所化生,因此二者是平等的,只要棄智養(yǎng)神,固守本元之氣,就能“與道同久”,而這一切都是“自然”所致。認為道生萬事萬物,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而一,是須臾不離的。道教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所以強調(diào)“仙道重生”。相信通過人自身的努力,可以改變常規(guī)的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

道教在東漢張道陵天師創(chuàng)教時,奉老子為祖師,以《道德經(jīng)》為主要理論經(jīng)典,將“道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那,道教為什么要以“道”命教呢?正是因為所有學(xué)道之人對老子之“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fā)揚。《典論》云“道士者,以道為事”。

道又是“空”,《清凈經(jīng)》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保兜赖陆?jīng)》云“道可道 非常道”意思是道是難以言表。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七

1.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2.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7.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8.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11.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2.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15.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1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1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八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4、不自見,故明;不自足,故彰。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3、道生一,終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3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38、上民不懼死,奈何以死懼之?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4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九

1、記?。核X是養(yǎng)生第一要素。睡覺的

時間

應(yīng)該是晚21:00~早3:00。

2、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biāo),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yī)還是西醫(y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chǎn)生錯誤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凈則身凈.自身的修復(fù)系統(tǒng)來修復(fù)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shù)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

5、人是一切生物中構(gòu)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

人生

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diào)節(jié)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diào)節(jié)修復(fù)系統(tǒng)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7、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jīng)絡(luò)(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nèi)(晚天黑后~午夜1點40)優(yōu)質(zhì)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jīng)主導(dǎo))+良好的

生活

習(xí)慣。

9、暢通的經(jīng)絡(luò)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jīng)絡(luò)的正常運行。

10、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jié)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dān),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shù)量必須得到控制。

12、適當(dāng)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huán)主要應(yīng)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nèi)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jīng)絡(luò)的暢通;3)增加體內(nèi)的氣血。

16、對于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病情才會顯現(xiàn)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后都會出現(xiàn)一些“有病”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人違背了養(yǎng)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xí)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guī)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guī)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人為什么必須保持一定的饑渴才是對養(yǎng)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

謙虛

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后一樣,所以人必須經(jīng)常保持“虛靈”的狀態(tài),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nèi)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nèi)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余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nèi)的臟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xiàn)代人生病,大多數(shù)是飲食不節(jié)的緣故.

23、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nèi)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yǎng)病時不應(yīng)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25、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fā)現(xiàn)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于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長壽,應(yīng)先除病。欲求除病,當(dāng)明用氣。欲明用氣,當(dāng)先養(yǎng)性。養(yǎng)性之法,當(dāng)先調(diào)心。

27、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9、治五臟之病,莫先于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fēng)。風(fēng)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tǒng)治百病,無不神效。

31、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jīng)絡(luò)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xiàn)是經(jīng)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chǎn)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jīng)絡(luò)在體內(nèi)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藥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jīng)絡(luò)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xiàn)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發(fā)現(xiàn)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jīng)常是吃什么藥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fā)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fā)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fā)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fā)事件。機就是這么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fā)生的最關(guān)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最關(guān)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xiàn)出來,人就進入了“病”的惡性循環(huán)當(dāng)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生機”。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fù)這個良性循環(huán)當(dāng)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guān)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guān)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中醫(yī)的最高境界是養(yǎng)生,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是養(yǎng)心。所以,就養(yǎng)生而言,下士養(yǎng)身,中士養(yǎng)氣,上士養(yǎng)心??匆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wèi)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nèi)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dāng)以攝心為主。

34、風(fēng)寒陰陽暑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wèi)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wèi)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wèi)力弱,則抵抗力強。

35、大病初愈,切忌理發(fā)洗足沐浴

37、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

幸福

。

39、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lián),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nèi)部相互關(guān)聯(lián),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40、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F(xiàn)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zhí)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fēng)動,風(fēng)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zhuǎn)側(cè)思慮,此最耗神。

44、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鐘,閉目養(yǎng)神,則心氣強。

45、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十

1、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2、見素抱樸、少私寡歡。

3、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4、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6、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8、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9、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

12、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13、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16、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學(xué)者以多方喪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4、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5、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28、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極則仄,月滿則虧。物極則反,命曰環(huán)流。

30、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已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32、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33、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8、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39、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40、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3、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

44、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4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47、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48、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52、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54、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55、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56、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57、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66、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68、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69、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zhí)而殺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8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82、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8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85、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86、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91、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92、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6、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97、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100、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0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十一

1.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4.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9.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1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13.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14.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xué)無憂。

1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9.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0.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佛家道家經(jīng)典語錄篇十二

1、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10、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yǎng)生萬物,無不置也。圣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6、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7、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18、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1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jié)愛養(yǎng),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1、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22、希言自然。故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2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6、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

27、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8、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長得其用。

29、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3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1、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32、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3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36、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3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國。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40、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1、上順天時,下養(yǎng)萬物,草木昆蟲不失斯所,獺未祭魚不施網(wǎng)罟,豺未祭獸不修田獵,鷹隼未擊不張尉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47、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4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50、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52、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54、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55、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

56、無名者道之體,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57、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58、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5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6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62、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63、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

6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65、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6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7、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68、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69、土處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7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2、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7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74、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75、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76、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77、和大怨,必有馀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7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79、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8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1、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82、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83、同道者相愛,同藝者相嫉;同與者相愛,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愛,同壯者相嫉。

84、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

85、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86、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7、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8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8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91、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敝。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912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