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一課說課稿(優(yōu)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6 08:10:30
草原一課說課稿(優(yōu)秀16篇)
時間:2023-11-16 08:10:30     小編:薇兒

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找到改進的方向和措施。編寫一篇完美的總結需要先回顧過去的經歷和成果。希望這些范文可以給大家?guī)韱⑹竞凸膭?,鼓勵大家勇于嘗試和創(chuàng)新。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一

《我是草原小騎手》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小學音樂課本第七冊第五課《賽馬》中的表演內容之一。是一首蒙古族風格樂段結構的兒童歌曲。歌曲結構清晰。詞作者以質樸、精煉的語言,表述了大草原上蒙古族兒童的生活情趣。曲作者根據歌詞內容選用民族羽調式,采用明快的節(jié)奏,生動的表現了蒙古族兒童勇敢、樂觀的豪爽性格。在第六和第十四小節(jié)運用了七度和八度大跳,并在結束中采用了富有蒙古族特色的襯詞,即“啊哈嗬伊”,進一步抒發(fā)了草原兒童的自豪感。

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跳躍的旋律,使草原小騎手的人物形象特點非常鮮明,給人以豪爽、親切之感。

掌握孩子特點是學習的關鍵,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小學中段,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歌唱和聽辨能力,對音樂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學生聯系起以往學習的知識經驗,遷移到這首作品的學習中,在教學中重點感受、體會、表現草原小騎手豪爽的性格、開朗、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在演唱歌曲時要流露出草原小騎手自豪神氣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重在啟發(fā)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演唱語氣、情感塑造草原小騎手的形象。同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空間、搭建展示的平臺、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

一、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歡快活潑的情緒,知道這是一首蒙古族風格的歌曲。

二、學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能有表情的、自豪的演唱歌曲。

三、體驗草原小騎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導、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運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用歌聲表現出小騎手爽朗、自豪的性格。

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我準備的教具有ppt課件、錄音機、磁帶等。

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于是我把這節(jié)課分成四個板塊:導入;歌曲學習、分析;技能學習;歌曲表現。

以教材主要音樂內容為依托,讓學生在活動中將音樂本身與音樂畫面、音樂情感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終達到感受美,表現音樂美的目的。教學方式采用啟發(fā)式、談話式、提問式、討論式。

第一板塊:課題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這一關鍵點,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過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學習的一種程序。于是我設置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1.語言導入。

播放《美麗的草原》風光片。

2.蒙古族簡介。

課件。

第二板塊:學習歌曲。

1、首先初步感知歌曲:(播放音樂),讓學生去聽賞歌曲,找出歌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自豪感)。

2、復聽、分析。

草原小騎手活潑、爽朗的性格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音樂上是怎樣體現的呢?

板書:2/463|663|567|66||。

指導學生視唱樂譜,找出裝飾音—在7上加了下滑音,從而使歌曲更具有特色。

對比視唱:2/463|663|567|66||。

2/463|663|567|66||。

為歌曲演唱作鋪墊。

3、在學生已入情的前提下,安排學生學唱,但要提示學生注意音量的控制。

第四板塊:歌曲表演。

1.齊唱、男女生分唱。

2.小組唱、獨唱。

小結:學生小結。

結束語: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蒙古族小朋友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蒙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個豐富的音樂寶庫,望同學們課下多搜集、多聽這方面的音樂,會加深對這個民族的了解。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是小學語文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草原》。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大板塊來進行我的說課。

首先,說教材。我將從教材簡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四個方面來說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一組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老舍先生,這是一篇敘事散文,記敘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陳巴爾虎旗的經歷,描繪了草原的自然美景和主人的熱情好客,表現了蒙漢情深。作為本組課文的首篇,對本組課文的教學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再根據第三學段的目標要求,我將從三個維度確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草原的美好風光及風土人情,體會蒙漢情深的深厚情誼,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

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認知水平,我確定教學重點是感受大草原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難點是: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激發(fā)學生熱愛西部的情感。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教法學法必須遵循課標、教材特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材施教。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

為此,我將采用引導點撥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法展開我的教學。在學法的選擇上我將引導學生采用朗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等學法學習。

各位評委老師:接來下我將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從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學: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為此,我將按排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文章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同時在讀的過程中對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有疑問的句子勾畫出來,并做好批注。待學生閱讀完畢,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交流討論匯報,教師隨機點名學生回答,適時點撥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

(三)研讀品析,體會情感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感受、欣賞、評價的能力。為此,我將安排同學們再讀課文并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草原之美的?閱讀完畢,點名學生回答,現有學生自評反饋,教師再做總結。隨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文章重點句子,讓學生朗讀感悟,如: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學生朗讀感悟后,同桌間交流體會和感受,教師適時加以引導點撥。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基于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體現。

(四)總結全文,深化鞏固

經過前幾個環(huán)節(jié),對課文的分析學習,教學進入了總結階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通過多媒體播放大草原錄像。播放過程中要求學生觀看,看后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感受。這一設計能從視覺上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五)布置作業(yè),課外延伸

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是應當以此為新的起點,激發(fā)學生再次學習的熱情,為此,我將本課的作業(yè)設計為:

1、抄寫文中自己喜歡的優(yōu)美詞句。

2、背誦課文第1、2自然段。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就是我的教學過程安排,下面我將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教學的導航圖,根據作者寫作思路。我將在黑板板書:

自然風光

風土人情

這樣設計的板書形象直觀,簡明扼要,有利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對學習具有促進作用。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三

了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蒙古族音樂豪放的風格特點,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感受蒙古族音樂豪放的風格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能夠以小組合作進行舞蹈,打擊樂和演唱表演等活動。

本課的教法、學法、教學手段等在教學程序中體現。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在本課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聲中,帶領學生坐上音樂列車去旅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課題巧妙地展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從開始就進入到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欣賞不但了解蒙古風土人情,拓寬了視野,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音樂知識。并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伴奏音樂《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了歌曲滲透,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聆聽音樂,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學怎樣才能教得扎實、新穎,讓學生愛學、樂學,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帶聲的演唱是我的目標,于是在導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馬兒上山坡的音階小練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

1、音階練習

師讀:騎著馬兒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師讀:騎著馬兒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師讀:騎著馬兒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師讀:騎著馬兒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師讀:騎著馬兒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師讀:馬兒馬兒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來通過教師的范唱讓學生熟悉旋律,用身體動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來做一下范唱,然后讓學生按節(jié)奏讀詞,舞蹈欣賞等形式,學生在多次學習體驗中一直在無形地感受著歌曲的魅力。緊緊抓住了音樂教育以聽為中心的原則,使后面的教學水到渠成。只經老師簡單點撥,學生便能輕松學會歌曲。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情緒。我啟發(fā)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大膽表現,怎樣唱歌會更好聽?運用教學課件啟發(fā)學生,表達音樂情感。并運用聲勢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學習簡單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動作,我為同學們準備了筷子,通過舞蹈學習,讓學生全體參與,共同感受蒙族音樂美、舞美,加強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

(四)即興創(chuàng)編,表現音樂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高潮部分也是難點部分。通過讓學生分組抽簽來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務。

第一個蒙古包是讓學生跳起歡快的舞蹈,要讓學生聽清要求:學生可以用老師教的動作或自己創(chuàng)編的動作來表演,無論怎么樣跳都要跟上音樂的節(jié)奏,而且動作要優(yōu)美舒展,注意音樂一停,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個蒙古包的問題是請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聽清要求老師準備了一部分的打擊樂器,有的同學有,有的同學沒有,沒有的同學請你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或周圍的物品來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樂的節(jié)奏,音樂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個蒙古包的問題就是請學生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美麗的草原(如時間不夠回家完成)

在這個活動中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使學生學會相互合作與溝通,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平臺。在培養(yǎng)集體意識的同時,感受集體創(chuàng)作帶來的無窮快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最后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坐上火車結束了我們本節(jié)課的蒙族之旅,緊扣“游”這一情境,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思,快樂地結束了本節(jié)課。

以上是我在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不足之處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四

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寫下了《內蒙風光》,本文就節(jié)選自《內蒙風光》?!恫菰愤@篇課文,作者以熱情洋溢的筆調,描寫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熱情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

本文通篇文質兼美,堪稱寫景、抒情的典范佳作。《草原》這篇課文是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主題為“走進西部”,帶學生去親近西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繼續(xù)訓練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要聯系上下文,體會優(yōu)美的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句子,想想這樣寫的好處。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了一定的認知范圍,所以我要求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提前掌握:

1.求自己解決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能根據自然美和人情美劃分段落。

2.通過搜集資料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風俗習慣。

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后,已經基本掌握了生字詞,對課文理解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領略到了草原的風光美和人情美。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在以上對文本解讀后,我為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目標:

會讀課后4個二類生字,會寫課后14個生字,能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詞語;

2、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

一、二自然段。

(2)、通過揣摩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抒發(fā)情感的方法。

3、情感目標:

感受草原的風光美和人情美,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激發(fā)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

學習重點: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學習難點:

1、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

2、引起學生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根據學情我特制定本文教法如下:

1.誦讀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誦讀課文,從讀中學,從讀中悟,讓學生在讀書聲中理解課文內容,受到優(yōu)美文字的熏陶。

2.談話法:在教學過程中,多次采用談話法,讓學生自主討論,匯報自己的收獲。

3.多媒體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讓學生在動聽音樂中想象體會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多媒體演示起著直觀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難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币虼耍易寣W生采用合作交流法、多樣朗讀法,來達成學習目標。

學生準備:

(1)收集有關草原風光的圖片、文字資料,收集其他表現民族團結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并將材料進行歸類整理,然后潛心閱讀,做到學有所獲。

(2)按常規(guī)要求完成課前預習,為課上師生平等對話打下基礎。

教師準備:自制課件:草原風光錄像,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民族風情錄像和圖片資料;批閱學生的課前預習作業(yè),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擬出導學方案。

第一板塊: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币虼耍_課之初,我首先多媒體播放配有畫面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大草原綺麗的風光中:湛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閑地吃草、散步。遠處的小河像一條明晃晃的長帶迂回曲折……這樣用音樂、圖像渲染的情境,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其境,愛其美”,在感到喜悅、快樂的同時,讓學生談談自己欣賞后的感受。此時,他們強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順勢揭開課題,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

【設計意圖】:美的樂曲,美的語言,美的畫面,帶給學生的一定是賞心悅目的精神享受。在這樣美的氛圍中,學生對草原早已心馳神往。——新課伊始,情趣已生。

第二板塊:自讀課文感知美。

大教育學家孔子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因此,我讓小組合作學習。

1、小組長組織組員讀書,或齊讀,或個別讀,或二人讀等等。讀書形式由組長決定,聽讀過程中要完成三個任務:

(1)糾正字音,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討論課文講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質疑,嘗試解疑,如若組內也不能解決,由小組長整理,向其它組求教或向老師提出,此間教師巡視輔導。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彌補獨立學習的不足,談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談話:用簡練的語言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之后的感受?

學生不一定能說出“人情美”,但一定會說出“景美”。

第三板塊:品讀體驗,走進美。

我將從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和學生共同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一)走進“景色美”。

我會這樣問:“草原景色美麗。那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寫得如此美麗呢?”

1.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一段,邊讀邊畫出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你的感受。

新課標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有助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靜靜地默讀”“邊讀邊標”,給學生充分時間獨立鉆研文本,感悟意境,促使學生走進文本。

2.生通過自學可能會找到這些句子。

課件出示:

(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4)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5)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也在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這時,我先讓學生針對這些句子自由暢談,然后想象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畫面。我預設到學生可能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勾勒”這些詞語的理解有難度。對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兩個詞語,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和讓學生想象的方法,去感受草原的美景。而“渲染、勾勒”兩個詞語,我則用國畫的簡單演示法,讓學生有個直觀的認識。在學生直觀感受和想象畫面的基礎上,我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為了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我引導學生分析“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薄霸谶@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也在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钡染渥硬捎昧耸裁葱揶o手法,體會這些修辭的好處。然后分析“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边@些句子哪是寫景,哪是抒情,從而理解課文表達上的特點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寫法和情景交融。

接著,我引導學生對這一段重點朗讀并指導背誦。

3.結:天空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線條,牛羊更賦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草原實在是太美了,讓我們齊讀這段感受草原的美吧!接著我引導學生對這一段重點朗讀并指導朗誦。

(板書:景美)。

4.透學習方法。

畫句子、談體會、看畫面、讀課文。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滲透寫作方法。在這一段的設計中,就體現了這一點,使學生由情景美的感悟深入語言美。另外,滲透學習方法,教學生“會學”。

(二)走進“人情美”

我會這樣說:“草原的天很可愛,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板書:人美)。

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下面我們利用剛才的學習方法,把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畫出來,和你的同桌說說你的體會。

學生通過自學可能會找到這些句子。

1.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衣裳,群馬疾馳,衣袖飛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抓住“飛”字,換成“跑”行嗎?引導學生讀出急切的語氣。)。

2.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體會蒙漢人民心靈相通。)。

3.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

(體會蒙古人民熱情款待。)。

4.“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俗話說:“畫龍貴在點睛。”,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我將引導學生緊緊的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點題之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揣摩體會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情感得到升華,把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

(板書:蒙漢情深)。

5.師小結:是?。〔菰系拿利愶L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難以忘懷。這都是因為我們蒙漢民族是生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們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團結友愛的民族。

【設計意圖】:抓住點題之句,采用分析和反復誦讀的方法,體會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達到學習目標。

第四版塊:拓展視野延續(xù)美。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民族團結互助的事情又何止這些呢?你還知道哪些?

2、暢談收獲。(從課文內容、寫作方法、思想內涵等各方面去談)。

3、作業(yè)“超市”(練習設計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他們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或重新設計。)。

(1)假如你是隨行參觀的一個人,話別之際,你也一定會邀請蒙族老鄉(xiāng)到你的家鄉(xiāng)去做客的。請同學們想想,該如何向他們介紹家鄉(xiāng)的美景和風俗習慣呢?試著說一說,再寫下來。

(2)本文描寫的是老舍先生代隨同作家協會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樣的呢?請根據收集的資料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

(3)自由設計。(如: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在“摘抄本”中;選用本課中所喜歡的詞句聯綴起來寫一段話。)。

【設計意圖】: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為本組“走進西部”其他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另一方面分層設計作業(yè)關注學生的差異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讓每個層次的孩子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好的板書是一篇“微型的教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板書將如此設計:

天空空氣蒙熱情的遠迎。

草地,小丘景美漢人美激情的相見。

羊群情盛情的款待。

深深情的話別。

【設計意圖】:板書設計力求簡明完整直觀形象,梗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課文的結構,表現的中心一目了然,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重、難點,而且有助于學生揣摩寫法。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五

我所上的是湘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課《草原上》,本課以“草原上”為主題,介紹了我國內蒙古地區(qū)的民歌及其獨具特色的筷子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感受蒙古族的音樂與舞蹈藝術風格,從而弘揚民族音樂。

根據教材及學生的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來設置的:

1.能認真聆聽《牧歌》,感受草原的寬廣與美麗,并用語言或其他方式進行交流表現。

2.認識附點八分音符,能在《小馬跑來了》的活動中采用各種身勢動作,正確地進行節(jié)奏表現。

3.學會演唱《可愛的羊群》,嘗試用不同的速度使這首歌曲表現出不同的意境,并隨樂曲表演筷子舞。

重點是從聽《牧歌》、唱《可愛的羊群》、跳筷子舞這三個內容中直接感受草原的美麗景象,難點是認識附點八分音符。

教學時我針對學生好奇、好動、思維活躍的唱歌特點,遵循直觀性、啟發(fā)性原則和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聽、想、唱、跳等活動,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體作用,重點采用引導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設計本課過程的。

(一)聽賞《牧歌》。

1、讓學生閉眼睛聽一聽這段音樂,想象一下到哪里了?

2、引導學生說說聽到了什么?美不美?(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翠綠的草地)。

3、引出歌曲《牧歌》(牧民用歌聲描繪美麗的草原)。

4、簡介無伴奏合唱:無其他樂器用純粹的人聲來表現的音樂。

5、再次聽賞,并嘗試哼唱旋律。

(二)節(jié)奏活動《小馬跑來了》。

出示掛圖:小白馬、小黑馬、小紅馬的節(jié)奏。

1、聽一聽——誰是小冠軍(附點八分音符的形象感受)。

同學們通過聽馬蹄聲預測一下小白馬、小黑馬、小紅馬中誰是冠軍?

2、看一看——認識新朋友(附點八分音符)。

我們來看看節(jié)奏譜,為什么小黑馬和小紅馬比小白馬跑的快呢?

原來是有一位朋友幫了它們的忙——附點八分音符,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吧!

3、拍一拍,唱一唱——跟著冠軍跑一跑(練附點八分音符)。

引導學生拍、讀三條節(jié)奏,并提出問題:你還能用其他的身勢動作來模仿馬蹄聲嗎?老師覺得彈舌的聲音最接近馬蹄聲,我們就用彈舌的方法來表現吧!(示范第二、三條節(jié)奏)。

4、練一練——三匹小馬接力賽(三條節(jié)奏的混合練)。

(1)分三組進行三條節(jié)奏接力賽。

(2)三匹小馬一起跑,進行三條節(jié)奏混合練。(同學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身勢動作來表現如:念拍、擊拍、彈舌等)。

(三)歌曲《可愛的羊群》。

1、初聽歌曲。

2、教唱歌曲。

引導學生用較慢速度擊拍學唱。

3、跟琴練唱。

學生自己跟琴練唱。

4、感受用不同的速度表現《可愛的羊群》。

同學們聽老師彈并選擇:

歌曲速度:快速慢速。

歌曲情緒:優(yōu)美的歡快的、活潑的。

5、學跳筷子舞。

和蒙古小朋友一起唱起來,跳起來吧!

(1)學動作。

(2)結合音樂練。

(3)分組進行表演。

(4)集體配合歌伴舞表演。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六

根據《大綱》要求,欣賞民歌的學習是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欣賞不同風格、不同體裁的民歌,從而加深同學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

1、教材分析:本課是第初一下冊第四課的《內蒙草原》,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草原上》和《賽馬》兩首民歌。《草原上》是內蒙古典型的民歌。

2、教學目標:

1)了解內蒙古民歌的特點與風土人情的關系。

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風格。

3)培養(yǎng)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音樂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

能按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等特點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聽”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音樂,從而來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點。通過直觀圖象來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由于少數民族的民歌分布廣泛,知識面涉及較廣,歌曲的風格各不相同。為了能幫助學生了解民歌特點的形式與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習慣,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風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視覺圖象法: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對我們漢族的孩子來說不那么了解。為了使他們更直接地了解到內蒙古族人們的生活習慣,我運用電腦軟件制作了一些他們吃、住、穿等方面的風情畫面,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

2、對比欣賞法:在了解兩個民族的風土人情時,我運用畫面表格形式將民族的人物作對比,將歌曲特點作對比,從而使學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風土人情、歌曲特點。

在教學中我還運用了創(chuàng)設情景、興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樂律動等方法。音樂家修海林認為“音樂審美必須要求體驗到音樂的意境”,在這一課,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盡量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意境,從屏幕上看到內蒙古的風土人情關系,聽到民歌不同的風格特點。

本課主要是欣賞少數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采用目標教學模式進行。

1、前提測評。

這環(huán)節(jié)中我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興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學生對我國56個民族,知道多少?有沒有誰到過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將會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課本中一些民族的風情,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及興趣。

2、認定目標。

我將口述3個目標(略)。

3、導學達標。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學法。

2)然后我將運用視覺圖象的教學法,把學生“帶入”蒙古。(師一邊介紹一邊出示圖片)出示中國版圖知道位置,了解內蒙古人們的吃、穿、住、生活風俗習慣,這樣能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感覺,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形象具體化。接著讓他們欣賞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風格特點的歌曲《草原上》,《賽馬》。(帶著問題去聽)。

3)在一段長時間內的視覺圖象后,為了讓學生能松馳下,我將運用音樂律動法,感受蒙古風格的舞蹈。做簡單的(壓手腕、騎馬、跺肩)動作,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之后讓學生給歌曲小結。

4)接著欣賞一段舞蹈,欣賞后讓他們分組討論。(它在中國版圖的位置?對他們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簡單的介紹風土人情。

6)最后運用表格形式對這兩首樂曲的旋律、節(jié)奏等內容作對比。

4、達標測評。

這環(huán)節(jié)我將緊緊圍繞學習目標、教學內容,設計了三條練習,為檢測學生對本節(jié)內容是否掌握達標。

1)聽辨兩首歌曲各屬哪一民族?

2)分辨兩個人物各屬哪一民族?

3)找出兩首民歌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七

本學年是三年發(fā)展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重點鎖定“強推廣,凝特色”,同時,繼續(xù)深化基礎學科課程改革,凸顯律動課堂的特色,全面提升巴蜀課程品質。形成創(chuàng)造與個性共生的課程文化:課堂因學生而變、管理因學生而變、課程因學生而設。

黃老師執(zhí)教的一年級唱歌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一、能把知識點巧妙的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這節(jié)課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就是初步了解和感知音的高低,并能結合生活中的聲音聽辨、感受。黃老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訓練,例如:生活中布谷鳥和牛媽媽的聲音、小朋友和老爺爺的聲音等,讓學生很直觀、充分的認識音的高低,不抽象。然后從生活中音的高低過度到音樂中音的高低,例如:音樂中碰鐘和木魚的聲音,鋼琴彈奏的音,這就符合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了學校“尊重”、“激發(fā)”、“共生”理念中的“尊重”,它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生和生之間的互動,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體現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yǎng)。

二、抓住音樂教學的特征,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興趣是興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那么怎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黃老師利用《我是人民小騎兵》的故事,主人公小巴特去草原上當自愿者,為牧民們放牧、幫牧民們擠羊奶等活動去觸動孩子們的心靈。

三、教學細膩落實,為了建立學生音的高低的概念,老師從生活中音的高低到音的高低再落實到歌曲中音的高低,不停的和孩子們一起用探究、尋找的方法,通過手找音的高低,童謠,體現了教學的循序漸進,以學生的能力定教,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非常清晰,整個課堂結構從探知、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給孩子一個探究問題的空間,把學習的權力下放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認識音的高低,最后達到了“共生”,孩子們能夠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不僅學會了音樂知識,而且體會了音樂帶給孩子們的美感,達到了教學目標。

五、教態(tài)自然大方。老師的教態(tài)親切、大方、自然也是這節(jié)課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案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黃老師積極投入,深入思考。在設計時,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探究過程,教與學思路和師生雙邊活動等進行精心設計。教學思路清晰、循序漸進的、符合兒童認知規(guī)律。明確在課堂中主要解決學什么、怎樣學,全方位地構建強化師生間的交流,真正促成了教師專業(yè)化的成長。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八

各位領導、老師:

您們好!下面我將《草原》一課的教學設計向大家做一匯報。

這是一篇敘事散文,著重記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通過學習,達到如下目標:

1、使學生了解祖國的內蒙古大草原景色美麗,感受到兄。

弟民族之間的深情厚意。

2、領悟課文具體描寫景物的一些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4、培養(yǎng)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意。

難點:體會草原不僅一碧千里,而且生氣勃勃。

下面從五方面談一下本課的教學思路:

1、圍繞教學重點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句話中的“何忍別”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把體會草原一碧千里、生氣勃勃的美景與感悟蒙漢之間的深情厚意有機的結合起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煩瑣分析。

2、精選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學習“天涯碧草”這部分內容時,我力求通過多層次的讀,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審美樂趣。首先引導學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這個重點句自讀課文,初步感悟語言;然后通過同學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對比圖片、教師導讀、配合風光片段和音樂朗讀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賞品味語言;最后在練習背誦的過程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

3、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培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

文中的敘事部分是教學的重點,在“讀、畫、批”的自學基礎上開展小組學習。四位成員共同選擇適合本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現蒙漢情深的匯報方法,如感情讀、抓重點詞句說、講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學生還可以邊說邊播放老師準備好的課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以增強匯報效果。小組成員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鍛煉了語文綜合能力。

4、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體現教學手段的最優(yōu)化。

5、自己選擇作業(yè),加強課內外聯系。

在布置作業(yè)時,我力求體現課內外結合。必做作業(yè)是根據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選做作業(yè)是根據教材的題材、體裁等方面向課外延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做,使他們“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九

了解有關蒙古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感受蒙古族音樂豪放的風格特點,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二、教學重點:

感受蒙古族音樂豪放的風格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三、教學難點:

能夠以小組合作進行舞蹈,打擊樂和演唱表演等活動。

四、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法、學法、教學手段等在教學程序中體現。共分為四個部分:

(一)導入:播放多媒體課件,在本課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樂聲中,帶領學生坐上音樂列車去旅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課題巧妙地展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從開始就進入到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欣賞不但了解蒙古風土人情,拓寬了視野,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了音樂知識。并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特別是伴奏音樂《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進行了歌曲滲透,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聆聽音樂,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學怎樣才能教得扎實、新穎,讓學生愛學、樂學,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帶聲的演唱是我的目標,于是在導入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馬兒上山坡的音階小練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

1、音階練習。

師讀:騎著馬兒上山坡。

生唱:1234555。

師讀:騎著馬兒下山坡。

生唱:5432111。

師讀:騎著馬兒走一走。

生唱:3535。

師讀:騎著馬兒跑一跑。

生唱:111133331—。

師讀:騎著馬兒跳一跳。

生唱:1111。

師讀:馬兒馬兒快停下。

生唱:17654321。

接下來通過教師的范唱讓學生熟悉旋律,用身體動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來做一下范唱,然后讓學生按節(jié)奏讀詞,舞蹈欣賞等形式,學生在多次學習體驗中一直在無形地感受著歌曲的魅力。緊緊抓住了音樂教育以聽為中心的原則,使后面的教學水到渠成。只經老師簡單點撥,學生便能輕松學會歌曲。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情緒。我啟發(fā)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積極思考,大膽表現,怎樣唱歌會更好聽?運用教學課件啟發(fā)學生,表達音樂情感。并運用聲勢節(jié)奏為歌曲伴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學習簡單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動作,我為同學們準備了筷子,通過舞蹈學習,讓學生全體參與,共同感受蒙族音樂美、舞美,加強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

(四)即興創(chuàng)編,表現音樂。

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高潮部分也是難點部分。通過讓學生分組抽簽來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務。

第一個蒙古包是讓學生跳起歡快的舞蹈,要讓學生聽清要求:學生可以用老師教的動作或自己創(chuàng)編的動作來表演,無論怎么樣跳都要跟上音樂的節(jié)奏,而且動作要優(yōu)美舒展,注意音樂一停,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個蒙古包的問題是請學生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聽清要求老師準備了一部分的打擊樂器,有的同學有,有的同學沒有,沒有的同學請你用身體的各個部位或周圍的物品來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樂的節(jié)奏,音樂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個蒙古包的問題就是請學生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美麗的草原(如時間不夠回家完成)。

在這個活動中既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使學生學會相互合作與溝通,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與平臺。在培養(yǎng)集體意識的同時,感受集體創(chuàng)作帶來的無窮快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最后在學生意猶未盡之時,坐上火車結束了我們本節(jié)課的蒙族之旅,緊扣“游”這一情境,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思,快樂地結束了本節(jié)課。

以上是我在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不足之處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

《草原》這篇訪問記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fā)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fā)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借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這里我向大家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讓學生先邊看錄像邊聽誦,通過直觀的畫面再現場景,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這樣既縮短了學生的生活距離,又為認識草原的遼闊、秀美,蒙古人的熱情好客之特點提供了直觀的視聽感受,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會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一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教學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錫林郭勒草原》。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語言優(yōu)美、生動,描寫的是居于中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qū)中部的馳名中外的天然牧場——錫林郭勒大草原。這是一個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地方。課文脈絡清晰、層次分明。作者抓住典型的景物進行描寫,畫面生動,情感真切,并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目標。

基于課標要求和單元訓練重點,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訓練目標是:

1.體會文段的表達特點,積累語言,學習運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2.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聯系上下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草原神奇而美麗的景象。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4掌握本課要求會認的8個生字。

教學重點:

理解句子的意思,聯系上下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草原的神奇而美麗。

教學難點:

體會文段的表達特點,積累語言,學習運用,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教學理念。

本文是快樂讀書屋中的一篇略讀課文,閱讀本文,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課文所描繪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更要了解、學習作者是怎樣描繪、贊美祖國的壯麗山河的,從而逐步語言、運用語言。

新課標提出小學中段閱讀教學的目標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思路。

根據以上的訓練目標,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總體思路為:

先從描寫錫林郭勒草原廣闊、美麗的重點段入手,通過3個重點句式的品析、揣摩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感悟語言的習慣,體會作者的寫法,進而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提升。為了培養(yǎng)學生概括語言的能力,我為學生搭設了語言與思維的橋梁,出示文章關鍵的幾個詞語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語言的準確性得以提高。并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對文本的感悟和語言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起到了“以讀促思、以說促悟”的效果。

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

(一)賞析介紹,激趣導入。

(二)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三)精略交互,自主閱讀。

(四)檢查識字,整體回歸。

(五)拓展延伸,品味語言。

本節(jié)課,我始終本著語言錘煉這一定向目標,以品析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為重點,層層深入。下面我就把這節(jié)課呈現給大家。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二

(一)內容: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遼闊的草原》。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和我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角度出發(fā),我將本課的目標定為以下三個:

1、認知目標:學習歌曲《牧歌》,能用較強氣息控制能力的聲音表現遼闊的草原情景。

2、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男女分組唱、自由組合唱、個人比賽唱、接口唱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對歌曲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感受內蒙古美麗的大草原,感悟社會主義國家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fā)學生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用悠揚而連貫的聲音表現和感悟歌曲的美麗情景。

2、難點:教學難點則是對歌曲的表現,對旋律的把握,我將緊緊圍繞全曲的靈魂,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充分挖掘,渲染語言文字的感染力,撥動學生的情弦。

二、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演唱方式。聽唱法和教唱法的綜合運用,將使學生自主地學唱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后通過實踐演唱親身體驗音樂的內涵。

三、說教法。

為了能幫助學生了解《牧歌》的音樂風格,使他們更好地表現音樂情緒。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情境法:一般學生對《射雕英雄轉》都比較了解,在欣賞樂曲錄音的同時,配以電視劇照,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

2、興趣法:通過對比漢族人民與蒙古族人民生活習慣,演唱風格,演唱方式等,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

3、體驗法:音樂審美必須要求體驗到音樂的意境。在教學中我還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以相同的劇情體驗恰當和不恰當的音樂對表演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

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請跟我一同走進教學過程進行策略分析,在這里,將呈現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

(一)興趣導入揭示課題。

以同學們非常感興趣的課余愛好旅游作為整個課堂的導入主題,讓學生一進入課堂就能夠放松自己,有一個愉快而輕松的課堂氛圍,從而為學生作為主體更好的融入課堂作好鋪墊。這樣的情景引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這無疑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搭起學生、教師、教材三者溝通的第一座橋梁。

教師問: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些旅游勝地?(學生答:濟南、青島、煙臺、北京等等)。那么有同學去過蒙古嗎?(學生答:從電視上我們看到過),大家能不能說出蒙古族的人們與咱們有哪些不同???(學生答:喝羊奶、有大草原、蒙古族衣服、喜歡騎馬射箭、有蒙古包------今天我們就走進蒙古音樂《牧歌》,去感受一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大草原風情。(板書:《牧歌》)。

(二)激情演唱散發(fā)風采。

1、聽錄音,整體感知。

讓學生完整欣賞歌曲范唱,讓學生感受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情緒,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啟發(fā)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與求知欲。教師抓住這一熱情,進行按節(jié)奏拍手朗讀歌詞,這樣由語言文字與音樂共同創(chuàng)設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情緒領域的影響會是多么的深廣。采用聽唱法學習歌曲,當孩子們聽錄音對旋律有了初步的旋律線條以后,就可以分組進行自學。

2、合作學習培養(yǎng)能力。

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識譜能力,自由組合,分小組自學歌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真正實現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個樂句進行學習,以降低教材難度,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你認為這一樂句應該怎樣來演唱,怎樣把它唱到最好,然后用自己學習的方法來教大家!教師放手讓同學自己學,自己教,教師給予積極的評價、指導。讓每位同學都有自信心,讓每位同學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教師抓住全曲中的靈魂美麗的藍天白云羊群情景進行渲染,讓同學們切實的從身邊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無疑是師生間,同學間融洽互助學習,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達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3、難點反饋,深層感受。

在學生自學基礎上教唱歌曲,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從而反饋歌曲,加深印象。教師強調音準、節(jié)奏、咬字及聲音運用,教師參與其中,幫助有困難的小組解決問題,真正起到伙伴、引導、組織的作用。

4、體驗創(chuàng)新激發(fā)熱情。

歌曲完成好以后,讓學生自由組合,自己創(chuàng)作演唱方式,不同的組合上臺為大家表演。

(教室里的氣氛異常活躍起來,歌聲一浪高過一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景、協作、會話、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協作”對學習成功致關重要,所以我將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學生的角色扮演,盡可能營造逼真的學習情景,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來再現歌曲形象,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至此,學生的大腦被激活,情緒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師生一起跟錄音表演,將課堂推向高潮,學生的情感體驗,體態(tài)語言,聲音表現水乳交融,師生情感相互碰撞,這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實現課我合一。這樣的氛圍,學生不僅學好歌曲,心中的愛國主義熱情也會由然而生。

5、感受音樂,放射美麗。

通過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了解合唱的最高形式,并以此來了解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欣賞《萬馬奔騰》,體驗蒙古族特有的樂器馬頭琴的音色,并形成熱愛民族的共鳴。在熱愛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加強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6、課后延伸資源共享。

新課標指出:教科書已越來越不可能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課堂也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在教學本課后,就給學生留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課后可以發(fā)展特長;圖片文字資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風土人情;在下一節(jié)的課堂交流中實現資源交流共享。這樣富有彈性的設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使音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課內向課外延伸,使我們的教育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這一舉措使教學更加開放,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向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轉變,這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師要為兒童成為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養(yǎng)料和機會。

(三)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蒙古族音樂,感受到了他們的民俗風情。看到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激勵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五、板書設計。

1、牧歌。

2、無伴奏合唱。

3、萬馬奔騰騰。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三

吳老師本堂《草原人家》一課,許多地方值得我學習。

第一、本堂課吳老師有四次讓學生朗讀,有個體的讀,也有齊讀;有重點知識板塊的讀,也有補充材料的讀。通過朗讀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也豐富了教學的手段。

第二、吳老師繼續(xù)堅持她一貫的“小組合作競賽法”,將重點(也是難點)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并落實。比如:探究“馬賽人為什么要在赤道南北兩地不停地來回遷徙?”她結合課本知識提供“非洲地圖”和“非洲降水量柱狀圖”,有效的資料更有助于學生探討和解決問題。

第三、輔助資料使用的精準。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體學生包括聽課老師的注意力,很快就進入主題。還有像“非洲地形圖”“非洲氣候圖”“降水量柱狀圖”,在分析每個問題時運用的都很是到位。

我們一直都說課堂要“有效”,吳燕連老師這樣的課堂我覺得就是有效的課堂。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四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草原是我家》,本課程選自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美麗的大草原》,教學對象小學五年級學生,課時為一課時。

《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教學應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交流、合作、體驗、創(chuàng)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空間。我的教學目的有: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蒙古草原的音樂及風俗習慣,學唱《草原就是我們的家》。體會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學習用輕快、富于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3.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讓同學們體會草原音樂的情感以及蒙漢的民族情深,激起學生了解西部,熱愛西部之情。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了“看”“想”“說”“唱”等環(huán)節(jié),重點是要求學生了解大草原,學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們的家》。采用欣賞音樂、圖片的方式,使學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會歌曲。難點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學會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我準備采用讓學生通過欣賞的方式激發(fā)起對大草原的向往,同時也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是幫助學生學。同時新課標強調:教師應把課堂教學變成師生交流、合作、體驗、創(chuàng)造、表現和享受美的過程;注重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因此,我在教授本課時,選擇了探究發(fā)現教學模式。主要的教學方法有:創(chuàng)設情景法、直觀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示范法、講授法、比較法、討論法、歸納總結法等。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等,讓學生用親身的感受、體驗,主動的去掌握運用知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教科書。

教學過程:

1.引入

多媒體展示本課課題,背景音樂《草原就是我們的家》。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我國哪個民族是在大草原上呢?”學生回答。教師;“對,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它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勞動生活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馬背上的民族’。說了這么多,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边@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采用創(chuàng)設情景和啟發(fā)式教學,很自然的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2、感受鑒賞

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草原圖片。播放德德瑪簡介。了解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瑪。播放摔跤、射箭、騎馬等圖片。教師:“同學們看了這么多關于大草原的資料,相信對大草原又有了新的了解了,此刻同學們一定是對大草原充滿了向往。同學們請欣賞歌曲:《天堂》。”老師提問兩首歌的共同主題是什么?(都是贊美大草原,贊美自己的家鄉(xiāng))

3、歌曲學習

聽完了歌唱家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贊美,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我們的歌聲來贊美一下美麗的大草原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們的家》。

(1)、試聽歌曲,體會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旋律;教師講解該歌曲演唱的情緒;

(3)、分小組練習,每個小組學會一小段,學會后連起來演唱,教師鋼琴伴奏。

(4)、全班跟著鋼琴有感情的齊唱。

4、 拓展

教師提問:“同學們還能想出那些關于草原的歌曲?”《駿馬奔馳保邊疆》、《吉祥三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呼倫貝爾大草原》《敖包相會》《草原之夜》。

5、評價總結

教師:“今天我們欣賞了蒙古大草原的風景,了解了蒙古人民的各種活動,還學習了蒙古歌曲,真可以說是滿載而歸啊。不過老師更希望同學們親自去蒙古大草原看一看,親身感受一下大草原的感覺,相信還會有新的感覺。好了,我們今天大草原的旅游到這里就結束了,同學們再見!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五

《錫林郭勒大草原》一課描寫了我國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和草原上歡騰的場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對我國草原的熱愛,同時體會課文從不同方面描寫草原特點的寫作方法,培養(yǎng)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過聽王老師的課使我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草原的美麗不僅僅表現在它的廣闊,還體現在其自然景觀的無雕琢,藍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閃爍的太陽的七彩光芒,綠色草原上盛開的各色野花,組成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作者在這部分的描寫中由遠及近,層層展示了草原的廣闊美麗。其次,草原上歡騰的場面是由動物無拘無束的活動,牧民們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tài)構成的。課文中描寫的動物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進行著各自的活動互不干擾,小牧民神氣活現的歌唱著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從靜態(tài)的廣闊美麗到動態(tài)的歡騰,展現了生動的生活氣息。

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整體把握使我站在了一個比較高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能做到心中有數,收放自如。在教學中,我按照王老師的思路,在我們班上了一節(jié)。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關資料充實課文的內容,如:課題“錫林郭勒”的意思;內蒙古的地圖;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我把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在課上提供給學生,作為他們理解課文內容的依據,并在學習野草時復習學習過的古詩《草》,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在編寫歌詞時變得輕松、自如,不覺得沒話可寫。

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中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

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幾個例子:在總結草原廣闊美麗時,畢云瀚說:草原是美麗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種各樣的野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一些比較好的教學方法。

俗話說“興趣是的老師”,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學開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艷麗的圖畫,草原上各種湖水、野花、動物活動的。圖片等,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草原的廣闊,美麗,帶著這種感覺來從文字上來感受草原的廣闊,美麗。使學生眼中有圖,心中有話,并能激發(fā)學生想說,敢說,搶著說。

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體會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時介紹蒙古族的民情生活,這些資料的融入極大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對草原、對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由于有了這些資料的鋪墊,學生很快理解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能說出有哪些動物在活動,對草原的喜愛不言而喻。結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聲結束教學,使學生覺得意猶未盡。

整堂課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充滿了新意,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有體現。學生自讀自悟,介紹大草原的美麗、廣闊、歡騰,品味其中的重點詞句。孩子們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過“開滿”“各種各樣”“清香”等詞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鋪向”來理解草原的廣闊。

學生有了初步的感受還不夠,若要親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發(fā)揮想像。在學習野草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通過抓住“滿眼綠色”想到草很多,我問“假如此時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昵?”學生說“野草很多,很多,到處都是綠綠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繼續(xù)引發(fā)學生想像那綠綠的青草一直鋪向遠方,都鋪到了哪里?學生答:“山嶺上,深谷里,平原上,很遠很遠的地方,望不到邊”。

此時,我出示了一張圖片,說“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鋪向遠方,仿佛與藍藍的天空連在了一起,多遼遠啊!”這張圖片及教師的語言給了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此時再讓學生朗讀則讀出了草原的廣闊與美麗。

在學習湖水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難點,我用兩組句子進行對比,讓學生談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灘上嵌著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灘上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陽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話故事里的寶鏡一樣。學生體會到了第二個句子不僅寫出了湖水清透干凈,還寫出了湖水很多,但學生并沒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請大家輕輕把眼睛閉上,我來描述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麗,又突破了難點,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

當然,課堂教學是難以完美的,本教學還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進:

1、教師語言的感染力不夠,導致有部分學生發(fā)言不積極。

2、在介紹歡騰的草原這一節(jié),沒有更深的理解“歡騰”的世界。

草原一課說課稿篇十六

各位老師:

上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藝術教材三年級第七單元《民族樂器的傳說》,本單元含“來自草原的故事”、“瑤家敲起郭咚郭”、“葉笛聲聲”三個課題,教材旨在通過讓學生從了解幾種較有特色的民族樂器,進而去了解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從而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感受和體驗少數民族富有特色的藝術。下面我主要針對“來自草原的故事”這一課題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

本課選取我國蒙古組的民族樂器馬頭琴,以民間傳說故事引起學生興趣,講述樂器的來歷,欣賞馬頭琴演奏的樂曲。使學生對馬頭琴這一少數民族樂器、樂曲,從形象、聲音到發(fā)展過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根據教材內容及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第一,學生在聽《馬頭琴的傳說》的過程中,認識和了解蒙古組的樂器——馬頭琴,結合欣賞馬頭琴的樂曲及蒙古族的民歌與風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風俗、傳說、樂器及各種藝術形式。第二,通過欣賞歌曲、樂曲及其他一些活動,使學生對馬頭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點有深刻的認識。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透過馬頭琴藝術了解蒙古族的音樂藝術精華。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某些少數民族已經有所了解和認識,但較為模糊,甚至會產生混淆。我通過讓學生搜集圖文資料、欣賞歌曲樂曲、聽辨樂器音色,使學生在視覺、聽覺、感覺等多方面學習了解蒙古族和馬頭琴。根據三年級學生好動樂演的特點,我用故事、律動、表演等學生喜歡又容易接受的形式來讓他們走進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藝術表現力。

在認知規(guī)律中,低年級學生以感性思維為特征,而進入中年級的三年級,在感性基礎上會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課中設計了這樣一些認知活動,讓學生通過聽辨多種樂器的聲音,和辨別多種樂器的圖片,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去感知馬頭琴;通過交流各自搜集來的關于馬頭琴和蒙古族的資料,讓學生課前就去接觸了解有關內容,使得學習更深入、更有針對性;通過欣賞馬頭琴樂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特色有進一步的了解。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我讓學生課前去搜集一些關于蒙古族的資料,可以是故事、傳說、風俗、音樂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學課件,課件包括音樂、圖片、歌曲、風光短片等內容,有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并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更有聲有色,教學結構更為嚴謹,教學環(huán)節(jié)更為緊湊,教學效果更為突出。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馬頭琴的傳說”、“草原上的歌聲”和“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塊的學習活動。

首先是第一板塊:馬頭琴的傳說。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寫蒙古大草原的風光短片,并以馬頭琴音樂為背景音樂。然后問學生: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從而引出蒙古族代表樂器——馬頭琴。接著讓學生互相交流課前各自搜查到的相關資料,然后一起聆聽以馬頭琴演奏為北京音樂的故事《馬頭琴的傳說》。媒體出示馬頭琴的圖片,邊聽邊觀察馬頭琴的外形結構特點。(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樂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兩面蒙著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頭似馬頭而得名,用兩根弦拉奏。)。

聽辨兩首樂曲的片段,分別是馬頭琴演奏的樂曲和二胡演奏的樂曲,從比較識別中進一步感受馬頭琴的獨特音色。讓學生通過聽、辨、說多種方式對馬頭琴的音色特點感受更加深刻。(馬頭琴的聲音低回婉轉,深情動人,好似馬兒在向主人傾訴……)。

接著是第二板塊:草原上的歌聲。

媒體畫面出示多種樂器的圖片,讓學生很快找出馬頭琴。然后我深情地說:在綠色的草原上,生活著勤勞的蒙古族,馬頭琴的背后藏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你知道嘎達梅林的故事嗎?(請學生簡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達梅林》,聽時出示卡片歡快、憂傷;熱情、沉靜。聽完后讓學生根據感受到樂曲情緒做出選擇。然后讓學生輕聲跟唱,先唱會歌曲后再唱唱樂譜,說說哪個音出現得最多,了解小調歌曲的調式特點。

最后是第三板塊: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勞勇敢,他們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上,他們是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們的房子是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媒體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還被大家稱作“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騎馬的動作,他們的服裝也都是為了方便騎馬而設計的,如穿的鞋子是馬靴。

欣賞蒙古族的舞蹈,體會夸張而強烈的動作和節(jié)奏。讓學生看后說說感受,然后再請大家分組來模仿其中的動作表演,大家給予評價。

通過以上三個板塊的學習,同學們對蒙古族和馬頭琴應該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時,畫面停留在遼闊無邊的大草原,并配以馬頭琴的背景音樂,老師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讓我們記住這偉大的民族、動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樂吧!以求收到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以上是我對《來自草原的故事》一課的教學構思與設想,在實際教學中也可能會出現一些新問題或一些即時的場景,我會盡量發(fā)揮教學機智,處理、把握好,如果處理得好,那將會是本課教學過程中獨具特色的亮點,學生對教學內容也會更加記憶深刻,本課教學任務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36008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