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總結不止。總結是我們對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事情進行回顧和總結的重要方式。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人際關系技巧?推薦一些關于時間管理的總結文章,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利用時間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學之道講課篇一
擺脫了高中繁重的枷鎖,懷著一份憧憬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開始了嶄新的大學生活,對于懵懂的我們來說,首先就要了解“大學之道”,大學之道這四個字源于《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有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孔子他來人家所講的太深了,不同層次的人對它的理解死不同的,表面的意思應該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才會充實,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朵,才不會枯萎、凋零。
大學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學問門類繁榮,有自然之學與人文之學,有天文之學和地理之學,有先天之學和后天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揚正大的品德是極其重要的。
面對漫長而又短暫的大學四年,我們必須好好規(guī)劃一下,為了有所收獲;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地動山搖;無論是旱火炙熱,還是洪水滔天;無論是做給別人看,還是做給自己看,我們都要積極向上、志存高遠、永遠之前,我們要像游魚一樣遨游淺底,像藏羚羊一樣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我們更要遵循大學的理念—弘揚正大的品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傲雪花開,我們必須記?。?/p>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
欲度大學者,必先明德。
大學之道講課篇二
以前聽到有人抱怨說現(xiàn)在在大學里面學的東西都沒有用,我心里不以為然。一直覺得把大學教育和??平逃齾^(qū)分開來的應該是大學里面所給予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塑造,而??平逃幼⒅氐氖菍嵱眯?,也就是書中更多的提起的“職業(yè)性”教育,但是我忽略了大背景,當代社會如此快節(jié)奏,沒有辦法容忍一個不跟社會接軌的大學生了,而如果一個大學生想要本科四年畢業(yè)后就業(yè),也是沒有辦法不學職業(yè)性的專業(yè)或者知識。這也讓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講,他說以前你們北大誰誰誰(這個我忘了,好像是說的是馬寅初)當校長的時候敢對北洋軍閥說不,現(xiàn)在不是了。一句類似這樣的話。是啊,從前的大學時精英教育,那時候上了大學的人理所當然是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人物,他們有著那個時代的傲氣與才氣,但現(xiàn)在的大學生比白菜還便宜了,當大形勢轉變?yōu)橘I方市場時,“大學”也失去了它的底氣,于是要迎合企業(yè)、公司種種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說“大學生”了。但我始終認為,職業(yè)性的東西不應該是根本,大學不應該成為職業(yè)訓練場。我還是愿意保留一點大學生所應有的`傲氣。
二
最近連續(xù)看了兩本書,一本是韓國人的《因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長derekbok的《回歸大學之道》,都提到了一個我從大一開始就沒有注意過的問題,那就是寫作。不過derekbok把這個問題更加系統(tǒng)化了,叫做表達能力的提高。兩年來,也許我參加了各種社團各種活動,選了各種課,但是都沒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我鍛煉我的寫作能力。大學里很看重表達能力的塑造,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它還有另一方面――寫作。人與人的溝通除了面對面的說話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寫作了,人類留下來的痕跡,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覺我正在一點點失去這種能力。師父在b大徹夜寫字,不寐讀書,想來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
大學之道講課篇三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文意,準確翻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4.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3、4。
【課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那古代中國人到底是如何連接自我、家族、民族、國家和天下觀念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選自《禮記大學》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賢的智慧。
二、題解。
“大學之道”,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按髮W”,在古代指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jié)。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
三、文學常識。
1.《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2.《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學》一直從屬于《禮記》。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把它們編在一起,做《四書章句集注》,經(jīng)此,《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并被確立“四書之首”的地位。
四、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文章,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記下疑難問題。
指導學生重點學習以下詞語:
1.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
2.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3.親民:親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因新,棄惡揚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6.靜:心不妄動。
7.安:所處而安,性情安和。
8.慮:思慮精詳。
9.得:處事全宜。
10.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yè)繁榮。
11.修其身: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以句為單位,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句。
2.針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參考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方能心不妄動;心地不妄動,則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則思慮精詳,思慮精詳則處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結有開始,明白了本末始終的先后順序,就接近《大學》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養(yǎng)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誠;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誠的人,先要使自己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的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的事理認識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誠,心意真誠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好德行,德行修養(yǎng)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yǎng)德行作為根本。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以交流解疑鞏固學習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點寫了什么內容?
指出大學的宗旨,提出了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項,即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大學》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論事,而是將人的精神的弘揚和品德修養(yǎng)置于首位?!懊髅鞯隆笔前l(fā)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fā)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yè)奠定精神基礎?!爸褂谥辽啤本褪且獙⒆约旱牡赖缕焚|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
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
(三)第二段重點寫了“八目”,包括哪些內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的功夫;“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齊有、治國、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六、誦讀,加深理解。
七、小結。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yǎng)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jù)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lián)系密切?!皭廴苏撸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辈黄缫曀耍瞬慌c之立異。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八、布置作業(yè)。
1.拓展閱讀《禮記》部分章節(jié),積累名句。
2.思考:當今社會,我們如何借鑒學習“八目”的內容?
大學之道講課篇四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擺脫了高中繁重的枷鎖,懷著一份憧憬邁進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殿堂,開始了嶄新的大學生活,對于懵懂的我們來說,首先就要了解“大學之道”,大學之道這四個字源于《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靜,靜而后有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孔子他來人家所講的太深了,不同層次的人對它的理解死不同的,表面的意思應該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境界拇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我們的大學生才會充實,才會開出絢麗的花朵,才不會枯萎、凋零。
大學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學問門類繁榮,有自然之學與人文之學,有天文之學和地理之學,有先天之學和后天之學。大學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揚正大的品德是極其重要的。
面對漫長而又短暫的大學四年,我們必須好好規(guī)劃一下,為了有所收獲;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地動山搖;無論是旱火炙熱,還是洪水滔天;無論是做給別人看,還是做給自己看,我們都要積極向上、志存高遠、永遠之前,我們要像游魚一樣遨游淺底,像藏羚羊一樣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我們更要遵循大學的理念—弘揚正大的品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了傲雪花開,我們必須記住: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
欲度大學者,必先明德。
大學之道講課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體會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自然之道的含義。
2、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體會文中重點詞語,感受自然之道的含義。
3、通過對文本空白處的想象,使自己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要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難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手段: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出“道”
1、故事導入。這是我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放學,我背著書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發(fā)現(xiàn)前面不遠處的麥地里,一只喜鵲正撲騰著翅膀,卻怎么也飛不起來。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鵲。我發(fā)現(xiàn),那只喜鵲的翅膀受傷了。我連忙把那只喜鵲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傷口,敷上消炎藥,把它包扎好。不幾天,那只喜鵲好了。我很喜歡它,怕它飛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給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我每天給它食吃,給它水喝,精心喂養(yǎng)??墒菦]多久,你們猜,它怎么了?(它卻死了)。
2、引出“道”。是呀,這是為什么?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板書課題。
3、讀題,解釋“道”。學生讀課題,說說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二、領悟“道”
(一)整體感知。
1、這個課題的意思很深奧,我們讀了課文會有更深的理解!請同學們先自己來讀讀課文,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特別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生自讀)。
2、請幾位學生分別讀每個自然段。同學們,帶著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島,看看一路走來我們在島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快打開書讀讀課文。(根據(jù)學生回答進行歸納并隨機板書)。
板書:嘲鶇幼龜救食肉鳥群龜。
你們能按這樣的順序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嗎?(學生自由說)。
其實,同學們剛才說的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細讀課文。
1、師:我們當時究竟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使得我們那么緊張,而向導卻若無其事呢?你能把描寫這個情景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嗎?學生讀第3自然段。
出示課件1:“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弊杂勺x這段話,指名讀。
指導朗讀。理解“突然”、啄、“欲出又止”。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語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ㄉ很P躇不前)小幼龜?shù)挠鲇种梗∮數(shù)能P躇不前完全是有道理的,你看:“一只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shù)念^,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師:你們了解嘲鶇嗎?它是一種異常兇猛的海鳥,有時候甚至會攻擊狗這樣體形龐大的動物。試想一下,弱小無助的幼龜面對如此兇猛的天敵,處境多么危險,這個場面多么令人緊張、擔心啊,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來讀!自由讀,指名讀。
3、師:明明面對的是同樣的情景,我們和向導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呢?
師:我和同伴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
師:我們焦急萬分!而向導呢?隨學生回答,出示2:向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p>
師:“若無其事”什么意思?理解嗎?誰來讀讀向導說的話?
師:向導所說的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是哪樣的呢?結合你的體會說說。
師:讀到這,你對向導的話,對“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師:“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
師:誰還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向導??!
師:苦苦的哀求;發(fā)自內心的勸告;你對他進行了指責;
師:我們怎么忍心看著這一幕發(fā)生!老師請全體女同學讀同伴說的話,全體男同學來讀向導說的話,請一位同學來讀敘述者的話。
4、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但在我們“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聲中,向導也只能極不情愿地把幼龜抱向大海。請你體會我們和向導當時的心情,完整讀讀第4自然段。自由讀,指名讀。
5、在我們的努力下,小綠龜?shù)镁攘?,面對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導,幼龜又是怎樣的?請你們給這個故事編個結尾吧??!
7、后來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那你們能說說我們救幼龜?shù)倪^程嗎?出示課件3:填空: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我們的向導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9、學生說不同,說自己的體會理解。就請你們體會著我們以及向導萬分焦急的心情讀讀這幾句話吧。
出示課件3:我們的向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幾只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10、師:你能想象出我們當時看到什么情景才使得大家如此奮力拯救這一群幼龜?shù)哪??你想象,接下來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播放視頻。畫外音:幼龜從巢穴爬向大海,要經(jīng)過一大段無遮無攔的沙灘,此時雖是黃昏,陽光仍很明媚,成百上千的幼龜結隊而出了。你想象,接下來將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同座互相說說。誰愿意把你想象的情景描述給同學們聽。(二至三名同學說說)。
11、聽了他的描述,你感受到那一大群海鳥的兇猛了嗎?
12、即便我們如此奮力拯救幼龜,也于事無補,不一會兒,數(shù)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此時聽著食肉鳥飽食后發(fā)出歡樂的叫聲,而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會想些什么呢?這時,我們有可能明白了什么?請你瀏覽課文。
13、師:正像剛才同學們說的那樣,這小小的幼龜,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躲避危險、防御危險的辦法!可這樣的辦法卻被我們給破壞了,可是我們卻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現(xiàn)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說的那句話,出示課件1:向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边€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現(xiàn)在你對向導的話,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嗎?誰來說說。就帶著你的體會再來讀讀這句話。學生自由讀。
四、內化“道”
2、舉例說明。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具體例子談體會,使“道”得以內化。
老師這還有幾個小故事,想聽聽嗎?
故事:《狼和鹿》。
五:升華“道”
像這樣的事例,其實都說明在不了解自然規(guī)律的時候,千萬不能盲目行動,因為有時候違背自然規(guī)律,好心也會辦壞事。大自然的現(xiàn)象是十分復雜的,我們應該積極探索自然規(guī)律,遵循自然之道。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學之道講課篇六
昨天晚上終于把已更新的《大學之道》看完了,長長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時看得我不愿關電腦,可有時也讓我厭煩,但總的來說,還是很不錯的,畢竟有那么高的點擊率。
我想就我看的這些做個記錄:林曉這個人是不是有點懸乎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找到這樣的原型嗎?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還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會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為他而受傷呢?怎么會有那么多的猛將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林曉和韓冰之間的愛情,在現(xiàn)實社會里,能找到幾對像他們一樣,為了對方等待十幾年,雖然段天和方蕓的愛情也很讓人感動,可怎么也不會有林曉他們那樣的煽人淚下。想想林曉為了追尋韓冰的影子(還有就是完成母親的遺愿),在事業(yè)的巔峰時期毅然引退江湖,走進高考補習班,然后考進楚天大學,并且在楚大低調地學習、生活,開學第一天居然還跑到圖書館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調,他在各個方面都讓人有一種領袖風范,他的意見、建議都很有見地,讓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讓人不得不喜歡他!而在事業(yè)方面,他又是一個有想法,敢行動的人,并且很懂得與人交談,讓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曉能和韓冰在一起,也不枉費他們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學之道講課篇七
讀完《大學》后,我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洞髮W》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能夠以此作為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此刻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于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個性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但是,此刻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這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洞髮W》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jīng)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能夠為政也”。
大學之道講課篇八
古人注解大學,大都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列為三綱,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八目。雪盧老人講大學時,則以「在明明德、在親民」為兩綱,各領四目,明明德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親民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謂為兩綱八目,而「在止于至善」一句即為兩綱的總結,意謂明明德與親民實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學之道,也就是成了圣人。如此講解,深合經(jīng)文章法。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以此明德,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無不明白,如尚書多方篇說:「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蔡沉、孫星衍等,據(jù)鄭康成注,都以「通明」解釋圣人。又如虞書稱帝堯為「欽明」,稱帝舜為「文明」,也都以圣人為明人,所以大學「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有此明德,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學教人明明德。
明德的德字,古文是悳,說文:「悳,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從真心?!苟巫ⅲ骸竷鹊糜诩?,謂身心所自得。外得于人,謂悳澤使人得之?!挂来私忉?,吾人欲明明德,固須發(fā)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時也要以德澤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學之道又須親民。假使不能親民,則為德不廣,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發(fā)明。更進言之,縱然自心明德完全發(fā)明,而天下蒼生尚有未明者,仍須親民教化,不能自己。
大學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釋詁:「格、至也?!贯屟裕骸父?、來也?!垢裎锞褪莵砦铮蚴俏镏?。吾人明德,本來光明,本無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為妄相所轉,遂使光明變?yōu)榛璋?,因而不明事實,不見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辭傳里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挂紫缔o傳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未生兩儀,就是「形而上」,無形,無生死變幻等無常之相。既生兩儀,就是「形而下」從此有形,有生死吉兇禍福種種無常之相。大學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學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觀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處。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時間空間等一切假相之內,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學名之為「格物」,當下即知,不使繼起,此即「致知」。用功時,固須如此觀心,平常無論從政,或從事任何行業(yè),也要注意自己的動機是善是惡,善者可為,不善者不可為,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念,談不上善惡,但日常注意善惡動機,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
——摘自《儒學簡說》徐醒民教授著。
大學之道講課篇九
“大學之道”四個字,說明孔子言論的著眼點與《禮記?學記》、《白虎通?辟雍》之類的史筆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達的主要是孔子個人對古之大學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學“學為君”、以先王為政之道為訴求的本質,加上其虞、夏、商、周諸古圣先賢的為治之實有著的,春秋以降禮崩樂壞的社會變動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總結朱子所謂“三綱領”與解析朱子所謂“八條目”才能超越簡單的文獻學意義,提煉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承繼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徑,使得《大學》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個文化中地位獨特的經(jīng)典。
當然,這對《大學》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來對此驗證。
先說“明明德”。德者得也。從學的角度說,得,是得自于圖騰。在圖騰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種動植物與某種特殊關系,生命個體源于它又復歸于它,在生命的過程中,個體即叫mana的神秘物質與之相聯(lián)。有人類學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與mana“沒有不同”。這是頗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圖騰的神秘物質得,轉進為社會價值屬性的品性德是經(jīng)歷有人文的發(fā)展和提升的?!暗隆钡呐c“天”溝通,與“明”搭配這一過程中值得關注的或事件。農業(yè)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中人們靠天吃飯,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賦予化育萬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當天被視為萬物根據(jù)的時候,人的“則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應當順應內在于人的“得”或“德”邏輯理路來論證和說明。
二者同物異指,互相又互相區(qū)別。說,“得”主要表征人之與天的關系,是神秘的規(guī)定,則“德”主要表征人與人的關系,是良善的。人事實上并無先驗的善之稟賦。上只是自利自為的生物,其的善惡是很難把握預測的。王道政治時代之“競于道德”是因為當時的歷史情勢使然。后來時移世變,社會博弈的游戲規(guī)則種種原逐漸向“爭于氣力”“逐于智謀”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選擇或采用何種手段策略行動,主要取決于其所能帶來的自我及其所屬群體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會,博弈是以部落為展開。就部落之間的競爭而言,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掠地風險非常高,而“讓”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從而眼光長遠的部落領袖們所的策略選擇?!墩撜Z?堯曰》即謂:“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敏則有功,公則悅?!碑斎?,孔子沒有對這些命題有效的條件或條件性給出說明。
在部落內部,個體之間血緣相同,組織的規(guī)模也較小,付出與回報容易維持對稱均衡,“以道為術”能夠為部落帶來較高的行動,從而使得選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競爭中優(yōu)勢位置而勝出。《左傳》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薄墩x》曰:“禹、湯、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闭f“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論”有助于賦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從而其合法性的話,那么“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命正論”則必將因其在現(xiàn)實的社會運作過程中顯示出更高的而對前者的取代。當然,取代并不意味德與天的聯(lián)結即便告中斷,而只能說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濃更重了。
這“德”、“明德”、“明明德”產(chǎn)生的語境。“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應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據(jù)。所謂“明德”將本之于天的應然之美善落實為?!对?魯頌?泮水》:“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明明魯侯,克明其德”。這些詩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與天的關系能夠順應天之意旨?!稌?康誥》“明德慎罰”中的“明德”意義與此不同,但仍一脈相承?!蹲髠鳌贩Q:“明德慎罰,文王造周也。明德,務崇之之謂也。慎罰,務去之之謂也。”這里的“明德”一詞,顯然按韋昭的理解更合適。韋昭注《國語?周語上》“先王耀德不觀兵”謂:“耀,明也。明德,尚道化也。”指的是以道化民的行政措施。
說“明德”和“克明其德”意義如彼,那么,“明明德”又當如何解讀才于義為允切呢?簡單地說,“明德”主要是天而為言,即君主根據(jù)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眾;“明明德”則主要是古圣先王而為言,即貴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將有“成命”在身的貴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現(xiàn)。
貴族子弟之德異于尋常人等至少在當時是社會的共識,它是由后天的建構才得以的?!对?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碧厥庵乱嘀^“明德”,作美德解。其來歷亦與“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编嵐{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應于天,謂三辰效驗?!鄙咸炜梢圆熘^“明”。由“明明”之見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語意上生成美好之義,即由善而轉換成美自是自然而然?!稌?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來說,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與生俱來的資質了。
但此“明德”資質,就如同當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樣,仍然是有待于來證明或“懋昭”的?!对?昊天有成命》所述頗適合用以詮釋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薄多嵐{》云:“昊天,天大號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業(yè),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順天命,不敢懈倦,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币延小巴趺?,但仍須“行寬仁安靜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兌現(xiàn)其與天之間的契約,以天命?!墩x》云:“《中侯?苗興》稱堯受圖書,已有稷名在錄,言其苗裔當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將王之兆也?!秱鳌酚柮鼮樾?,既信,必將順之?!币驗樯碳q曾經(jīng)“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為惡之故,天乃絕而棄之,使其教令不通達于四方,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歸文王。是為天命難信也?!薄洞髮W》的傳文也引《詩》來說明這點:“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于殷,峻命不易?!?/p>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君子之學。道是指自然、社會規(guī)律的大學問,是大智慧之學。這里的道還應該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學習的途徑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潛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對于人性的基本判斷是主張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學者普遍認為一個人天賦中本來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這一點類似于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立的佛教觀點,人人皆有佛性。親民按照朱熹的說法可以理解為一個人不僅要自明其德,還要推己及人,去幫助他人獲得良好的.品德,親民還可以理解為友愛他人、親近他人,這兩種解釋并無矛盾。止在這里是指達到目標,致善則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標和境界。
“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致善”被稱為“大學”的三綱領。
這一個開頭雖然只有不多的幾個字,但其含義確是極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學》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學問和方法在于發(fā)現(xiàn)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確道路不僅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還要幫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為一個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個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道法自然的人和一個清凈無為的人。用佛學的道理講,一個致善的人就是一個擺脫貪、嗔、癡的人和一個徹底覺悟了的人。所以,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問題上,他們的觀點是具有一致性的。
學習經(jīng)典的意義決不在于背誦,而在于運用經(jīng)典中的思想指導人們的人生,使每個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而不會虛度年華,更不會無知地墮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一段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關鍵點,這個關鍵點就是一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標。一個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標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徹底覺悟,他就能夠最終實現(xiàn)這個目標,從而實現(xiàn)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學到邏輯推理的妙用。從經(jīng)典的學習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人對于事物的邏輯是有著很深的研究,并達到了非常熟練運用的程度,這一點仍然非常值得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來認真學習。
現(xiàn)實中和歷史上的很多人沒有成功,甚至會墮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搞懂人生真諦,而虛度了人生。
一個人徹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遠大目標后,他就能夠安定自己的心,而不會為外境所迷;一個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夠做到心靜如平靜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堅定地走自己的路;一個能夠做到心靜和心凈的人自然心態(tài)就會變得安穩(wěn),這樣的人就會遠離浮躁;一個心態(tài)安穩(wěn)的人就能夠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觀地分析與看待世界;一個善于思考和客觀分析事物的人最終就一定會達到他的遠大目標,就一定會最終實現(xiàn)他的個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質和細枝末節(jié)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終,如果一個人能夠搞懂事物的本質及其內部的結構和層次;如果一個人能夠懂得事物的發(fā)端和結局;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事物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先后次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懂得大學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稱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人生就是一個人不斷克服自己的人性弱點,并通過學習和修身使自己的靈魂得到不斷提升和凈化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雖然要經(jīng)理各種痛苦,但實在是有人生難得之大樂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這個段落里出現(xiàn)了《大學》的八目,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家對組成這八目的字詞并不陌生,但對其深刻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見得?,每個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再看一看周圍人的行為舉止,結論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難。
古時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顯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則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須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就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就必須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必須先探求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guī)律性知識。
要想獲得關于自然、社會和事物的規(guī)律性知識,人們就需要與事物進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觸,這樣才能全面和透徹了解事物的本質及其屬性;人們在了解了自然和社會的基本規(guī)律和本質后才能達到意念的真誠;人們在誠意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具有正確的思維和見解;人們具有了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后就能夠自覺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人們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后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們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個家庭都和睦和和諧了,一個國家也就得以治理了;當所有的國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變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身為本。
在這里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運用邏輯推理方法的妙處,()他們通過說理把如何成為君子的方法說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要人們按照“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的順序去自覺地修身,終究會獲得圓滿的人生。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質和人的本質,末是指事物的細節(jié)。這一段講的道理是,一個人的本質如果存在大問題,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得道的高人。這個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沒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質,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細節(jié)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論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個人沒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無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談不上治國和平天下這樣的大事。一個修養(yǎng)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淺薄而無理的事情,而一個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動自發(fā)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這里講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則,沒有種因,哪里會得果?!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確是千古不變之真理!
學習《大學》使人們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養(yǎng)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也才能夠不枉來人世間一次。愿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夠通過學習人類文化的經(jīng)典,不斷提升自身的品德,為造福全人類的事業(yè)貢獻更大的力量。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一
現(xiàn)在的社會,就出現(xiàn)了這個問題。大家都在掩耳盜鈴,道德的本體系統(tǒng)出了問題,不再明明德。所以弄虛作假就多了,大家都把弄虛作假稱作德行,那整個社會的道德系統(tǒng)就出了問題。
國家出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社會上輿論上遮蔽了本體之明,不讓本體之明有生根發(fā)芽的場合,甚至運用國家的力量、輿論的力量壓制本體之明。
那這樣長久下去,這個民族都說假話,都掩耳盜鈴,這個民族的價值觀就歪曲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歪曲了,表現(xiàn)在政治的場合、商業(yè)的場合,整個的體系的價值觀慢慢的就歪曲了,那這個民族就走上了自絕之路。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彰顯高尚的品德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的目的,在于彰顯高尚的品德。
按照朱熹的觀點,《大學》有“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是《大學》的核心。
所謂“明德”,是指人本所具有的美好德性,它是上天賜予每一個人的。但這種先天固有的光明德性并不是永存不衰的,它有時又會被人的欲望所蒙蔽?!懊髅鞯隆钡哪康木褪且衙杀稳藗兊挠ィ谷吮居械撵`明德性得以光大顯揚。
朱熹《大學章句》說:“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成民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固其所發(fā)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容,分別是經(jīng)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jīng)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過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內在涵義,現(xiàn)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把握?!案裎铩奔疵鞅娓F究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二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文意,準確翻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4.理解文章表達的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3、4。
一課時。
一、導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那古代中國人到底是如何連接自我、家族、民族、國家和天下觀念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選自《禮記大學》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賢的智慧。
二、題解。
“大學之道”,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大學的最終目的?!按髮W”,在古代指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的禮節(jié)。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
三、文學常識。
1.《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2.《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大學》一直從屬于《禮記》。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把它們編在一起,做《四書章句集注》,經(jīng)此,《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并被確立“四書之首”的地位。
四、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文章,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記下疑難問題。
指導學生重點學習以下詞語:
1.道:本指道路,在這里指的是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guī)律和原則。
2.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3.親民:親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因新,棄惡揚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6.靜:心不妄動。
7.安:所處而安,性情安和。
8.慮:思慮精詳。
9.得:處事全宜。
10.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家業(yè)繁榮。
11.修其身: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學習成果,以句為單位,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句。
2.針對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方能心不妄動;心地不妄動,則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則思慮精詳,思慮精詳則處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jié),凡事都有終結有開始,明白了本末始終的先后順序,就接近《大學》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養(yǎng)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誠;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誠的人,先要使自己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對外物的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的事理認識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誠,心意真誠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好德行,德行修養(yǎng)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yǎng)德行作為根本。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以交流解疑鞏固學習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點寫了什么內容?
指出大學的宗旨,提出了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項,即宋代儒家們所說的大學“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洞髮W》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論事,而是將人的精神的弘揚和品德修養(yǎng)置于首位。“明明德”是發(fā)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fā)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坝H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yè)奠定精神基礎。“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話之間是什么關系?
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
(三)第二段重點寫了“八目”,包括哪些內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
“格物、致知”為第一步,對應的是知的功夫;“誠意、正心、修身”為第二步,對應的是修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三步,對應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齊有、治國、平天下”是安人。
(五)“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
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xiàn)“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
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
六、誦讀,加深理解。
七、小結。
《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yǎng)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jù)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lián)系密切。“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辈黄缫曀耍瞬慌c之立異。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八、布置作業(yè)。
1.拓展閱讀《禮記》部分章節(jié),積累名句。
2.思考:當今社會,我們如何借鑒學習“八目”的內容?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三
大學生活是每個大學生都將經(jīng)歷的一段重要階段,它不僅是知識學習的地方,更是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發(fā)展的平臺。大學之道是一條獨特的道路,只有走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才能夠真正領悟大學帶給我們的獨特魅力。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大學之道給我?guī)淼氖斋@和成長,以下是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大學之道教會了我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高中階段,大部分的學習內容都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我們只需要聽講并做好筆記。而在大學,情況完全不同。教授提供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懂得如何獨立思考,思考問題的本質和不同的解決方法。同時,通過自主學習,我學會了更好地管理時間和制定學習計劃。大學之道打開了我的大門,讓我邁向了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的人。
其次,大學之道培養(yǎng)了我團隊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大學生活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還包括了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和課外實踐。為了完成項目和任務,我們需要與他人進行合作。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我逐漸明白了團隊的重要性,無論是在討論及分工上,還是在決策制定時,團隊合作是讓我們取得更好結果的關鍵。同時,我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尊重他人觀點的同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學之道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個團隊的一員,培養(yǎng)了我的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第三,大學之道激發(fā)了我對追求卓越的熱情。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的地方,也是一個培養(yǎng)個人特長和技能的平臺。在大學里,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并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對某些領域的熱情和天賦。通過參與社團和實踐活動,我開始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卓越。我經(jīng)常給自己設定目標,并不斷努力追求,無論是學術上的目標還是個人興趣方面的目標。大學之道讓我明白了只有不斷追求卓越,才能夠在職場和社會中脫穎而出。
第四,大學之道培養(yǎng)了我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在大學生活中,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挑戰(zhàn),比如學術困難、人際關系、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等。面對這些問題,大學之道讓我學會了如何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果斷行動。通過不斷面對挑戰(zhàn)和克服困難,我逐漸成長為一個更加堅強和有自信的人。大學之道讓我明白了問題和挑戰(zhàn)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勇敢面對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困難,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
最后,大學之道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個社會責任感強的人。在大學中,我們接觸到了更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看到了社會的種種問題和挑戰(zhàn)。這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大學中,我參加了各種志愿者活動,與社會進行接觸,參與社會實踐,并幫助有需要的人。大學之道教會了我如何關注社會問題,并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些問題。大學之道不僅是為了個人成長,更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總之,大學之道是一條獨特的道路,它不僅培養(yǎng)了我們的學術能力,還培養(yǎng)了我們的獨立思考、團隊合作、追求卓越、解決問題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在大學的四年里,我體會到了大學之道給予我成長和收獲,我相信這些寶貴經(jīng)驗將伴隨我一生,為我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希望每個大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大學之道的重要性,并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前進。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四
大學生活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不僅僅是為了接受知識的普及性教育,更是為了獲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大學之道是一種追求真理、培養(yǎng)自我價值和塑造人格的寶貴經(jīng)歷。在我度過的這幾年大學生活中,我有幸從塵世的紛擾中靜靜地品味出大學之道的真諦,感受到無盡的智慧和無限的力量。
首先,大學之道讓我體驗到了自由的滋味。來到大學,脫離了高中嚴格的課程安排和操縱,我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自由的時間。課程設定更加寬松,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感興趣的課程。而且校園里的各種社團和活動也為我提供了鍛煉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同時,自由也伴隨著責任。大學生活不再有外界的監(jiān)督和約束,個人對自己行為的負責程度相對提高。通過在大學過程中學習自我管理和對自己負責,我逐漸從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了一個有主見、負責任的獨立個體。
其次,大學之道讓我體味到了知識的真諦。大學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倡自主學習和自我發(fā)展。與高中教學相比,大學的課程更加寬泛,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課堂上的老師和同學們各抒己見,互相交流和學習,使我的視野得到了拓展。同時,大學也提倡研究和實踐,通過實驗和實踐項目,我積極參與其中,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讓我深深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和永遠都有探索的樂趣。
再次,大學之道讓我感悟到了人生的意義。大學不僅教育我們學科知識,更是教育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有追求、有責任心的人。在大學中,我遇到了許多優(yōu)秀的老師和同學,他們的品質和行為激勵著我。他們的奉獻精神和無私幫助讓我明白,我們的人生不能只是個人的功成名就,而是要為社會做出貢獻、推動社會的進步。在大學中,我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尋找機會服務社會。這讓我學會了關愛他人、感恩生活,并體味到了多做好事多得好報的道理。
最后,大學之道讓我交到了許多寶貴的朋友。在大學里,我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一起學習、成長,互相鼓勵和幫助。他們的存在讓我覺得不再孤單,而是有人可以一同走過大學時光。在與他們的相處中,我學會了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也敞開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學友誼是無價的,他們陪伴我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成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學之道的這幾年讓我從各個方面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我感激大學生活帶給我的成長和收獲,同時也意識到還有許多需要努力和改進的地方。我相信,在大學之道這條路上,我會繼續(xù)努力,追求真理,錘煉自己,不斷成長。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五
《大學之道》是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魏晉學者鄭玄所注,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這份經(jīng)典包含了關于大學之道的思考和指導,涉及到人的修養(yǎng)、教育、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內容,給予我們很多啟示。在本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的關于《大學之道》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人的修養(yǎng)】。
《大學之道》開篇即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為天下之人都應該同心協(xié)力,共同實現(xiàn)人類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這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重自我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和態(tài)度,擁有同理心、尊重他人、合作共贏等處世之道。只有做到內外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促進人類的和諧發(fā)展。
【第三段:教育的意義】。
《大學之道》中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它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表明,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yǎng)人才,更是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使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品位的人。教育不是唯一的道路,但一定是實現(xiàn)人類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第四段:人際關系】。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經(jīng)常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洞髮W之道》中提到,人要以誠相待,以禮相待,以信守責。這意味著,與其他人交往時,要坦誠相待,守信用,尊重他人的價值觀,并且要遵循社會的規(guī)則,不違法亂紀。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第五段:受用的啟示】。
《大學之道》是中國古代智慧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先人的智慧和思考,更體會到了他們對于大道、人生、社會的理解和追求。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可以從《大學之道》中受到啟示,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如在成長和提高中,我們要堅持誠信守信、守法合規(guī)、遵循道德標準等原則。同時,在建立人際關系時,我們要注重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守護隱私等原則,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和與眾不同的人。
【結論】。
總得來說,一份經(jīng)典的價值在于它的普適性和實用性,能夠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更好地努力并成長?!洞髮W之道》強調了人的價值、教育的重要性、人際關系的維護等基本問題,它所提出的觀點也是在今天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吸收。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六
《大學之道》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非常有哲理性的書籍,講述的是大學的本質和意義,以及如何實現(xiàn)大學的目標。這本書具有非常強的現(xiàn)實意義,它可以啟迪我們的思想,引導我們的行為。在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本書的思想內涵,同時在我的思想和行為上也發(fā)生了一些改變。下面就讓我談談我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在《大學之道》中,孔子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其中“明明德”是最為核心的。所謂“明明德”,就是要修身齊家,達到身心的和諧穩(wěn)定,追求道德、美德的高度,同時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時刻牢記要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修身是我們追求人生價值、展現(xiàn)人生潛能的重要基礎。
在《大學之道》中,孔子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以及“格物致知”的目標。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要以理性、嚴謹、批判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和理解世界。在現(xiàn)代社會,任何行業(yè)都需要擁有格物致知的人才。在學習中,我們除了學習知識,還要學習方法,要養(yǎng)成自學能力,學會如何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和理解。
誠意正心是《大學之道》提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個人要以虛心、寬容、誠實、善良的態(tài)度去待人,以真誠和信任去溝通和交往,即使遇到挫折和困難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深入人心、扶持他人,培養(yǎng)一種“雙贏”的心態(tài),才能在交往中獲得信任和尊重。
五、結論。
《大學之道》是一本讓我們深入如何活得更有意義,如何與他人、自己達到協(xié)調、和諧穩(wěn)定的書籍。在現(xiàn)代社會,學習《大學之道》的思想內涵和實踐方法,對于個人的成長、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學會懷著誠實、善良、寬容、純潔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堅持修身、格物、誠心和實踐的原則,我們就能活得更加有價值,更加充實。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七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3、理解《大學》中的“三綱”“八目”并了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重點: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匯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難點: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討這些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舉辦。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逾160位專家學者參會。儒學在世界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走進儒學經(jīng)典作品《大學》,領略其中的奧義。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里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jīng)》同樣重要的“經(jīng)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jīng)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通過注釋闡發(fā)己意,并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注》。
《四書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元仁宗延佑年間復科舉,官方規(guī)定以《四書集注》取士,從此《四書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于《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tǒng)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2、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xiàn)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jīng)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洞髮W》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發(fā)展的宏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yǎng)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xiàn)。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系,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系: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xiàn)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xiàn)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yǎng)方法。這種方法在現(xiàn)代仍然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系符合人倫道德,并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yè)、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八
《老子》有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謂師生,便是善人——有德之人——教導不善人,亦是開鑿、雕琢一塊璞玉的過程。
《大學》亦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惫识鴮W是為了傳播德行。若學生無德,師應教之,教之不改,只得怒而斥之,逐出師門。
前些日子一位碩士生郝同學在網(wǎng)上發(fā)布了對幾位知名教授的侮辱,其師提醒他為人有德,治學謙虛,這是盡到了師長的本分,“明明德”,使弟子明白道理與德行。然而郝同學屢教不改,孫教授極度震怒,只得將其逐出師門。
有人認為,孫教授此舉太過小題大做,這樣一來,那位郝同學將來在學界怎有立足之地?然而。試想一下,若此般侮辱言論已公之于眾,平日里那狂徒不知已有多少次口誅筆伐。子曰:君子慎其獨也。越是獨處便越應謹慎,郝同學心術不正,反映在外便是行為不端,口出狂言。
更有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此,豈非違背育人之道?非也。無論是哪所學校的校訓,都將教書育人與美德相聯(lián)系,正如清華大學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師應有德,更應授生以德。生無德,教之。屢教不學,本就是無德的標志,難道要再執(zhí)意去教不成?佛有寶相莊重,憐憫世人之相,卻也有雷霆之怒,凡人不亦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教育在于明德,逐出門墻,不過是較為激烈、迫不得已的手段罷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師者授之以漁,生者學之以禮。教化育人,素來如春風化雨,點滴浸潤,潤物無聲,卻也有時一聲春雷,震徹心扉。誠者自成,道者自道。明白道理是要靠自己去尋路的,老師只是最初為你指明方向,撥開迷霧的人,他教你用德行作船,用誠實筑路,教你用心去經(jīng)歷。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所以明明德也。傳道,授之以理;授業(yè)解惑,授之以漁;明明德,授之以德。
對于老師們來說,吾愛吾徒,吾更愛真理道德。
大學之道講課篇十九
《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何為“至善”?又如何“止于至善”?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想,這便是最好的答案,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唯有當一個民族都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以齊家治國為志向,這個民族才有了靈魂,才有了文化之光。
縱觀華夏文明,有多少文人志士秉承著“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在通往“至善”的道路上修行著,朱熹、程顥、王陽明……他們無不用自己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要想達到“至善”,唯有“明明德”與“親民”,唯有用知識端正心思,用意念修養(yǎng)品性,用道德治理國家。
于是,知一切的一切便歸宗到了四個字:修養(yǎng)品性。要想國泰明安,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必須意念真誠,修養(yǎng)品性。因此,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我想,這便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優(yōu)秀價值觀,這便是“大學之道”,是華夏之靈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碑斘覀儩M懷熱血地讀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便參透了中華文明的古老靈魂,也明了了自己未來的道路——學習。
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地獲取知識,我們才能從中豐化出價值,提高自己的品性。因而,學習無不是一種“明德”“親民”的最好途徑,是一種傳承中華民族價值觀的最佳手段。
作為一個有志向的青年,我們應該遵守君子之德,用知識豐富自己,用品性提升自己,鎮(zhèn)靜不躁,意志堅定,端正心思,光明磊落,努力實現(xiàn)個人目標,再以優(yōu)良的品質去“明明德”“親民”,實現(xiàn)民族的目標,中華的目標!這才是真正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大學之道”,是通往“至善”的光明大道!
因此,“大學之道”,便是成人之道、君子之道、民族之道,我們唯有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以治國齊家為志向,方能于大道之中修行出靈魂,達到“至善”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28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