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5 06:38:17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通用19篇)
時間:2023-11-15 06:38:17     小編:雨中梧

良好的教案應該具備清晰的教學思路和條理性,方便教師教學過程的展開。如何編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是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分享的教案設計,希望能夠給各位啟示和指導。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一

蘭亭集序作者簡介:王羲之(3—361年,一作3—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祖籍瑯琊(今屬山東臨沂),后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陰歷三月初,(我們)會集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是為了從事修禊祭禮。眾多賢才都匯聚在這里,年長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蘭亭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清流激湍)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以令人抒發(fā)內(nèi)心深處的情意。這一天,晴明爽朗,春風和暖暢快。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盡情的享受視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呀!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的大事)發(fā)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卻)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現(xiàn)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參加聚會的人,抄錄下他們作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fā)感慨的緣由,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于這次集會的詩文。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短m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zhuǎn)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zhuǎn)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tài),動靜結(jié)合。然后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diào)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并”。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nèi)∩岵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于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于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么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xiàn)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向往和執(zhí)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兒子獻之、凝之、渙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一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nèi)容是“修禊”,這是中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皡s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于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游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暢敘幽情。事后,將全部詩歌結(jié)集成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

后一部分,筆鋒一轉(zhuǎn),變?yōu)槭闱?、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zhuǎn)向激蕩。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zhuǎn)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chǎn)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chǎn)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guī)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本文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5]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yōu)美散文,它打破成規(guī),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后心態(tài)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短m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書法藝術(shù)。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既有精心安排藝術(shù)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藝術(shù)上多樣與統(tǒng)一的效果?!短m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shù)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jié)構(gòu)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zhuǎn)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結(jié)。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jù)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zhí)⑴P”的神采?!鹅繁环Q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p>

現(xiàn)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nèi)的馮承素摹本(復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吧颀埍尽笔乾F(xiàn)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zhuǎn)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zhuǎn)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序蘭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做的緣由;有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景,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jié)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的經(jīng)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同時,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文章的第一段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與會的人物,第三句寫了蘭亭之優(yōu)雅的環(huán)境,第四句寫盛會上人們的活動情況,第五句寫晴和的天氣,第六句抒發(fā)感慨。顯然,六句中,有些是慣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寫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卻是寫集會的“盛況”。名士們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著和煦的春風,可遠眺可近觀可仰視可俯察,流觴曲水,飲酒賦,暢敘幽情,何其痛哉!快哉!樂哉!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這里在抒發(fā)了生之快樂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的心境。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二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短m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蕩”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三

理解本文的感情

如何看待作者借題發(fā)揮,闡明生死觀的

誦讀法.討論法

公元353年農(nóng)歷3月3日,當時陽光明媚,王羲之和當時的41位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圍在溪流的兩邊,把裝了灑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而飲之。一邊飲酒一邊賦詩,正當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濃之時,王羲之把眾人的詩歌匯集在一起,揮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書法記敘了這些盛會。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看注解,了解文意(讀出聲)。

問:“:旁邊”在文言文中怎么說?

明確:次

問:“觴”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話?

明確:灑杯,喝酒(名詞作動詞) “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師:理解了課文,還要會誦讀課文,首先要把握好節(jié)奏,讀出朗朗上中的感覺。所以節(jié)奏要搞清楚。

師生共同完成句子的節(jié)奏。

四個字的二個節(jié)拍: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六個字的三個節(jié)拍: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明確:樂

師:作者的樂來自兩方面,“足以極視聽之娛”,即視之樂,聽之樂。過讀課文,邊想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想好,把你聽到的聲音描繪出來。

明確:詠詩聲,樹葉聲,小鳥叫聲等等。

師:“樂”除了這兩個方面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你看,美麗的山水風光,令他感到愉悅,流觴曲水也讓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樂無比的應該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因為在這個時候,他可以游目騁懷。

這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間,沒有了世俗的煩惱,也沒有了官場的應酬。非常非常的自由,這應該他最大的快樂。

師:我們體會了這些,再來讀一讀,跟我們開始讀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同學們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句子讀一讀,讀出作者的情懷。

(請兩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點評。)同學們一起朗誦,讀出感情。

師:開始背誦了,其實背誦很容易,根據(jù)內(nèi)容的層次來背誦?,F(xiàn)在老師提示內(nèi)容,同學們把語句背出來。

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環(huán)境、活動、天氣、感受。

師:看著屏幕,對照課文看省略了什么,一過看提示,一過背。

屏幕內(nèi)容:

暮春之初,會于

群賢比至,少長咸集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亦足以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

游目騁懷

師:上一段寫了王羲之的樂,大家想一想,風光總會逝去,朋友也會離開。當風光逝去,朋友離開后,王羲之會有怎樣的感慨呢?自由讀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讀完)請同學插上想象的翅膀,來創(chuàng)造兩幅畫面。畫面之一: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畫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接下來作者談到這兩種人生觀的共同點,還是區(qū)別?

生:相同點。

師:是什么。

生: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用一個字概括。

生:痛

師:作者為什么會痛呢,為什么轉(zhuǎn)變這么大呢?為什么?

生:人生苦短

生討論、生回答

師明確:王羲之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應該做些實事,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師:一千多年過去了,但蘭亭集序這一篇傳誦千古的名篇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它時刻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四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賞析:

文章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fā)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記敘蘭亭聚會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緣由,后介紹與會的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接著寫蘭亭周圍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先寫高遠處:“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再寫近低處“清流激湍”;然后總寫一筆:“映帶左右”。用語簡潔。富有詩情畫意。在寫景的基礎上,由此順筆引出臨流賦詩,點出盛會的內(nèi)容為“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是反面襯托之筆,以加張表達賞心悅目之情。最后指出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時,“天朗氣清”為下文的“仰觀”、“俯察”提供了有利條件;“惠風和暢”又與“暮春之初”相呼應。此時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觀”、“俯察”,“游目騁懷”、“視聽之娛”完全可以擺脫世俗的苦惱,盡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發(fā)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與會者的感受歸結(jié)到“樂”字上面。筆勢疏朗簡凈,毫無斧鑿痕跡。

文章第二段,闡明作者對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緊承上文的“樂”字,引發(fā)出種種感慨。先用兩個“或”字,從正反對比分別評說“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兩種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這兩種表現(xiàn)盡管不同,但心情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當其欣于所遇”時,都會“快然自足”,卻“不知老之將至”。這種感受,正是針對正文“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聚會之樂而發(fā),側(cè)重寫出樂而忘悲。接著由“欣于其所遇”的樂引出“情隨事遷”的憂,寫出樂而生憂,發(fā)出“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慨嘆、文章至此,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最后引用孔子所說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話來總結(jié)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說明作序的緣由。文章緊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發(fā)議論,從親身感受談起,指出每每發(fā)現(xiàn)“昔人興感之由”和自己的興感之由完全一樣,所以“未嘗不臨文嗟悼”,可是又說不清其中原因。接著把筆鋒轉(zhuǎn)向了對老莊關(guān)于“一生死”,“齊彭殤”論調(diào)的批判,認為那完全是“虛誕”和“妄作”。東晉時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莊,喜好虛無主義的清談,莊子認為自然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且把長壽的彭祖和夭折的兒童等同看待,認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作者能與時風為悖。對老莊這種思想的大膽否定,是難能可貴的,然后作者從由古到今的事實中做了進一步的推斷:“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基于這種認識,所以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閱讀。盡管將來“事殊事異”,但“所以興懷。其一致也”。這就從理論上說清了所以要編《蘭亭詩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寫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懷。文字收束得直截了當,開發(fā)的情思卻綿綿不絕。

這篇序言疏朗簡凈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玲瓏剔透,瑯瑯上口。是古代駢文的精品。《蘭亭集序》在駢文的幾個方面都有所長。在句法上,對仗整齊,句意排比,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仰觀宇廟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兩兩相對,音韻和諧,無斧鑿之痕,語言清新、樸素自然。屬于議論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簡沽,富有表現(xiàn)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齊彭殤”和“修楔事”這樣淺顯易儲的典故,這樣樸素的行文與東晉對代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形成鮮明對照。

這篇文章體現(xiàn)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chuàng)造出“天質(zhì)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jīng)》、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集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五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魏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不知老之將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說起王羲之,幾乎是家喻戶曉,說不定還能說出幾個有關(guān)他的故事。這也算是中國獨特的書法文化現(xiàn)象。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瑯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jīng)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jié)構(gòu)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zhì)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shù)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fā)現(xiàn)書法美,而且能表現(xiàn)書法美。后來的書家?guī)缀鯖]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圣”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圣”。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圣”。黃伯思《東觀徐論》云:“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逼浜笞訉O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后,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圣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鐘(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庇臆姇w世于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于革新,轉(zhuǎn)師張芝,而創(chuàng)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圣,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云:“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nèi)非惟不復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于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鐘繇”轉(zhuǎn)變?yōu)椤扮婔怼豸酥醌I之”,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薄安诲省?,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鐘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并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quán),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仍未動搖?!皶ァ?、“墨皇”雖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chuàng)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征。事物永遠是發(fā)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圣像”必將召喚后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短m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guān)于《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jù)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后,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于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后來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jù)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于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shù)《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shù)恼f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guān)《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fā)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釋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摹本:

蘭亭序神龍本[馮承素摹本]。

蘭亭序虞世南臨本。

蘭亭序褚遂良臨本。

刻本:

定武蘭亭序吳炳舊藏本。

定武蘭亭序宋拓獨孤本選頁。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介紹: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會稽的蘭亭修禊,曲水流觴,賦詩抒懷。其間作詩三十七首,結(jié)纂為《蘭亭集》,由王羲之為此作序,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蘭亭》。

最卓越的藝術(shù)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里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shù)美?!短m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黃庭堅稱揚說:“《蘭亭序》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薄短m亭序》道媚勁健的用筆美,流貫于每一細部。略剖其橫畫,則有露鋒橫、帶鋒橫、垂頭橫、下挑橫、上挑橫、并列橫等,隨手應變。其豎畫,則或懸針,或作玉筋,或墜露,或斜豎,或弧豎,或帶鉤,或曲頭,或雙杈出鋒,或并列,各盡其妙。其點,有斜點、出鋒點、曲頭點、平點、長點、帶鉤點、左右點、上下點、兩點水、三點水、橫三點、帶右點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長曲撇、弧撇、回鋒撇、帶鉤撇、曲頭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長,其折,有橫折、豎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鋒捺、帶鉤捺、長點捺、隼尾捺等。其鉤,則有豎鉤、豎彎鉤、斜鉤、橫鉤、右彎鉤、圓曲鉤、橫折鉤、左平鉤、回鋒減鉤。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短m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chuàng)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豐驅(qū),且賦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風儀: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雖尺幅之內(nèi),群賢畢至,眾相畢現(xiàn)。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僅表現(xiàn)在異字異構(gòu),而且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重字的別構(gòu)上。序中有二十多個“之”字,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后”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gòu)。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后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薄短m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麗質(zhì),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

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杰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張泊云:“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溫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倍豸酥救艘仓粚懴逻@一杰構(gòu),其后他再度書寫《蘭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絕倫,沈尹默說“當時逸少本天全”,贊美了《蘭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現(xiàn)的機緣,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據(jù)說藏有《蘭亭序》共四本,有黃庭堅、王晉之、葛次顏、單炳文題字,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睔v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shù)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杰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間在民間珍藏,后唐太宗設法從民間賺進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fā)現(xiàn)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堵尻枌m本蘭亭序》傳為褚遂良第十九次臨摹本,此本為唐太宗賜給高上廉者。褚遂良所臨又傳有《神龍半印本蘭亭序》、《張金界奴本蘭亭序》,因前者有“神龍”半印,后者有“張金界奴上進”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鉤摹本,稱《神龍本蘭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視為珍品。此外還有“薛稷本”、“賜潘貴妃本”、“穎上本”、“落水本”,等等。

《蘭亭》真跡雖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經(jīng)過摹、刻流傳,各種本子不下數(shù)百種。清乾隆年間趙魏首先懷疑《蘭亭》真?zhèn)?,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隸書遺意,至開元以后始純乎今體。右軍雖變隸書,不應古法盡亡。今行世諸刻,若非唐人臨本,則傳摹失真也?!鼻骞饩w年間李文田認為《蘭亭》其文偽托,其書也為后人偽造。1965年掀起一場“蘭亭真?zhèn)巍钡拇筠q論,郭沫若為主的一方認為“偽”,另一方高二適等起而反駁。1973年文物出版社編纂《蘭亭論辨》,收集有關(guān)論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許多論著討論《蘭亭》真?zhèn)巍V麑W者錢鐘書雖未參加當時的論辯,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錐編》中己反映出他對《蘭亭》論辯的思考及精辟見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報》上刊出錢鐘書一信中更明確地指出:“阮文達‘南帖北碑’之論,蓋系未睹南朝碑版結(jié)體方正與北碑不異;郭沫若見南碑,遂謂世傳右軍《蘭亭序》非晉宋書體,必后世偽托。其隅見而乖圓覽,與文達各墮一邊。”即認為各有所偏。此可以啟發(fā)我們對這個學術(shù)課題的進一步探討。

總之,我們認為對于《蘭亭》真?zhèn)蔚目急?,既要著眼于當時的文化背景,更要著眼于王羲之之所以成為一代“書圣”的創(chuàng)新動因和成就。當然,還有賴于更多的文物發(fā)掘,也許有朝一日會有科學的結(jié)論的。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六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寫的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后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共計三百二十七個字,逸筆天成,而且變化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筆法,匠心獨運而又不毫無安排造作的痕跡。這樣的基于資質(zhì)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確實是當之無愧的。

蘭亭書法,符合傳統(tǒng)書法最基本的審美觀,“文而不華、質(zhì)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皟?nèi)懨”的筆法偏重骨力,剛?cè)嵯酀c畫凝練簡潔;在書寫技巧上包含了無數(shù)變化之道,僅一個“之”字就有十余種寫法,在傳統(tǒng)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為樣板。千余年來,歷代文人多以《蘭亭序》為標準,筆耕不輟。人們習慣地把書法家寫《蘭亭序》的水準作為衡量其傳統(tǒng)功力的尺度。

《蘭亭序》不愧為博涉眾美的經(jīng)典之作,讀其文、賞其書、品其趣,是一種非凡的藝術(shù)享受。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七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shù)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敘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yǎng)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凈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zhí)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jù)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3)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4、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注釋,學生可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jù)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了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zhuǎn)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于經(jīng)歷淺,多數(shù)未經(jīng)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嘆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教師要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jié)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采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復誦讀,從而更深的領(lǐng)悟文章內(nèi)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包c撥法”能啟發(fā)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

三、說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jù)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yǎng):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tǒng)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guān)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焙玫膶肽軤I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由于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簡介。

欣賞完插圖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游云,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guān)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了解。

(三)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diào)、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后,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jié)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睉莆找韵聦嵲~:

修:做。禊事: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游,并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畢:都。咸:都。修:長、高。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huán)曲為渠。(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里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贊頌或敘述,指作詩。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是,指示代詞,這?;蒿L,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用來。極,窮盡。娛,樂趣。信,實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huán)節(jié)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并用。此外,課文中出現(xiàn)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guān)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過圖文結(jié)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于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jié)并布置作業(yè)。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jié),布置作業(yè):(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后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yè)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jié)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fā)了對“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xiàn)了積極的人生觀。接著文章以“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嘆,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diào)。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jù)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嘆不已,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fā)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蘊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jié)全文,布置作業(yè)。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作業(yè):(1)背誦全文(2)搜集有關(guān)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yè)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王羲之。

時間:暮春之初。

地點:蘭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賢必至,少長咸集。

(一)蘭亭盛會環(huán)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流觴曲水,暢敘幽情。

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信可樂也。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

(二)會后感慨。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八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稌x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nèi)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jié)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jīng)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率侨碎g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谧髌非懊?,列在后面的。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九

1、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一、導入課文。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

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

六、范讀第二段,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舍萬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彼麄兲兆碛谝粫r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蓖舻氖鸦癁闅v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學生讀注釋(1)。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蔽覀儚倪@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jīng)失傳。據(jù)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jīng)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shù)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校園網(wǎng)語文第一冊),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修楔流觴游目騁懷趣舍萬殊齊彭殤會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一

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霸⒛坷黻悺?,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二

《蘭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寫景妙趣天成,抒發(fā)人生感慨。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蘭亭集序》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文言文單元第一篇課文,它與后面兩篇文言文都是記游并說理的文章?!短m亭集序》敘寫蘭亭美景,抒發(fā)人生感慨,寫景妙趣天成,說理深沉悠遠。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理解作者為何“樂”,又為何“痛”。

過程與方法:鑒賞寫景手法和文本內(nèi)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生命、有益社會”的人生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經(jīng)過《蘭亭集序》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已通曉文意,但難以獨立鑒賞文本,難以理解王羲之的人生悲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演示法、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探究法。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1鑒賞寫景手法和語言風格。

2理解作者的人生悲慨和其中蘊涵的積極的人生觀。

六、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組織各組學生匯報預習成果“我了解到的王羲之其書其人其事”。

學生活動——各組學生課前利用網(wǎng)絡搜集資料并制成幻燈片,課上向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課前網(wǎng)上搜集和篩選資料、組內(nèi)匯總、代表匯報的過程可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達到傳播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觀賞視頻后概括出作者的“樂”包括哪些內(nèi)容。2作者是如何用文字“畫”出蘭亭勝景的,試描繪。請學生找出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書上勾畫作批注。

學生活動——在書上勾畫作批注,想象蘭亭美景,感悟作者的“樂”;到白板前演示自己作的批注。

設計意圖——影像將學生帶入情境;要求學生作批注,訓練學生用舊知分析文本從而獲得新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本的習慣,達到傳播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同步。

教師活動——設問1作者為何"痛"?2王羲之是個悲觀主義者么?要求學生勾畫關(guān)鍵句、思考、作答。

學生活動——勾畫關(guān)鍵句、思考、作答;看視頻,知背景;賞雜志,找同感;觀影像,悟人生。

設計意圖——視頻幫助學生理解當時政權(quán)的頻繁更迭和殘暴的政治迫害讓當時文人選擇了談玄悟道或放浪形骸,幫助學生理解王羲之想到他們無論選擇哪種方式生活,都在一天天走向衰老死亡,所以“痛”。電子雜志收集古代中外作家關(guān)于“人生苦短所以應該珍惜生命、建功立業(yè)”的文字來幫助學生橫向聯(lián)系,深入理解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教師設計的影像用強烈的感官沖擊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有益他人”的人生觀,達到情感態(tài)度教育與價值觀引導同步。

教師活動——布置作業(yè)即作為“后之覽者”,讀完本文你對人生有何感悟?結(jié)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隨筆。教師通過網(wǎng)上回復加以點評指導。

學生活動——學生課下登陸教師博客,閱覽教師提供的拓展閱讀資料,寫出自己的收獲。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網(wǎng)絡博客將課堂引發(fā)的思考深化。

七、教學評價設計。

1上課之初,找出上節(jié)課學過的典型的重點的實詞、虛詞,打在幻燈片上,讓學生一齊作答,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第1課時的學習成效。

2課上匯報預習成果時,各小組間交互評分。

3課上學生討論后發(fā)言,教師對學生的結(jié)論和得出結(jié)論的依據(jù)及時加以點評。

八、板書設計。

樂————暢敘幽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痛—————修短隨化。

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為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復復地看了又看,然后把教參反復研究,接著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guān)的資料,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并結(jié)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復幾次,才確定下來?;厥走@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為我對這課的內(nèi)容已了然于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huán)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為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nèi)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于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zhuǎn)向?qū)放c憂,生與死的感慨,產(chǎn)生“痛”和“悲”的感情。對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lǐng)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復,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nèi)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貧w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為什么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為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里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么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為。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fā)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著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三

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短m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氣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jié)。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相關(guān)資料。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fā)了一場《蘭亭集序》真?zhèn)未筠q論。

(1)??????文章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jù),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jù)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zhèn)巍?/p>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zhì)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00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jīng)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fā),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shù)句意。“寓目理陳”,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四

1.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協(xié)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1課時。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diào)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guān)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diào)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xiàn)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jié)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xiàn)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diào)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fā)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huán)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lǐng)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fā)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zhuǎn)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zhí)著努力,隨之又發(fā)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梢娮髡邔θ松翡J、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zhí)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jié)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捶鸾?、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蛇@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jié)。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五

1、掌握本文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特點,體會行文的巧妙。

2、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得深沉感情。

3、背誦全文。

1、理解由這次集會而生發(fā)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理解“死生亦大矣”的深刻內(nèi)涵。

1、‘認識作者深沉的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誦讀法、點評法。

教具準備:投影儀。

一、復習:提問背誦第一段(見投影)。

板書:

記會寫景狀物。

(樂)暢敘幽情。

一)、全班齊讀第2段。

二)、體會: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么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投影顯示思考題)。

提示:師生互動,討論后。

明確:作者乘上文的“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fā)感慨。其實,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作者娓娓道來,卻也順理成章,作者在享受了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后,難免產(chǎn)生一種曲終人散的凄涼之感。

一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個闊大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突兀,“人之相當”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問題,當然也包括這次蘭亭集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用它們的合義,表示時間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作者緊接著列舉了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躁者……;作者沒有把問題停留在這一層面,緊跟著就說,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噪不同,但人生憂患的根源是相同,為什么?作者從二兩方面進行了解剖:首先來自生命本體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久。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作者深切感悟到:再團圓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滅亡。面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自然規(guī)律,作者只能感嘆“死生亦大矣”!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的基本觀點。

板書:(見投影)。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三、理解“死生亦大矣”的含義。

討論:歸納明確:

這種感傷,是對人生哲理的追索,傷感中蘊含著對生的執(zhí)著,對永恒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事業(yè)的企慕和追求,因此這種感慨不是消極,不是沉寂,其間自有積極地一面。

四、提問:本段主要表達方式是什么?跟上文的敘事是怎樣聯(lián)系?

討論、明確:前一段敘事說的是“人生相當”之“樂”,本段即由此發(fā)生議論,從“欣于所遇”說到“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再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歸結(jié)為“死生亦大矣”,由此可見,前段敘事是為此段議論作鋪墊的。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思考練習三。

六、板書設計(見投影)。

記會寫景狀物敘。

(樂)暢敘幽情。

欣之所遇所之即倦。

慨嘆向之所欣已為陳跡議。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六

王羲之及其《蘭亭集序》一直是中國文人的精神福祉,幾千年來一直是一個無窮無盡的話題。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歡迎品鑒!

王羲之的作品中,「蘭亭集序」可說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上н@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來殉葬,今日我們看到的已不是當年的原作。

「蘭亭」位置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近郊。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還有兒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蘭亭舉行修褉儀式。

我們先來說一說什麼叫做「修禊」?!感揿故枪糯环N消除污穢的祭祀,也就相當於現(xiàn)在的清潔運動。一般多是在農(nóng)歷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jù)說可排除邪惡不祥。這項儀式從西周就開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來逐漸增加唱歌、宴會、作詩等節(jié)目。再到后來,「修禊」已重在賞玩景物、飲酒作詩,成為士大夫文人的游戲,祭神、清除污穢的原意逐漸消失。

所以王羲之與好友在蘭亭玩的十分盡興,他們一邊閑談吟詩,一邊飲酒歡樂。玩到最開心的時候,大家要求王羲之為這一次聚會寫一篇序文作紀念,王羲之一口答應了。他那時已喝得有一點醉意,便順手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寫風景的優(yōu)美,好友聚會的歡樂,同時也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暫和宇宙萬物的變換無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嘆。

「蘭亭集序」全文總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字字遒媚勁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也對這一篇文字相當滿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寫好幾遍,但是再也寫不出那樣的書法了。於是「蘭亭集序」成為王羲之的最愛,并珍藏起來,留傳給子孫。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zhì)書風,開晉后妍美勁健之體,創(chuàng)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shù)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書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睔v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shù)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杰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人。祖居瑯琊(今山東臨沂),西晉末年南遷后,定居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遂為紹興人。王羲之故居位于紹興城內(nèi)蕺山腳下的戒珠寺。在紹曾任會稽內(nèi)史,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世稱王右軍。在他任職期間,薄功名利祿,為人耿直,關(guān)心百姓疾苦,是一個務實為民的清官。同時時常以作書養(yǎng)鵝為樂。晚年辭官隱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卒年59歲,葬于嵊州市金庭鎮(zhèn)瀑布山。羲之生七子,均有書名。幼子獻之得羲之真?zhèn)?,書法不下乃翁,世稱“小王”。

王羲之7歲拜師于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和叔父五廣,勤學苦練,后又遍學李斯、鐘繇、蔡邕、張昶等書法家,并博采眾長,自辟蹊徑,自成一體。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據(jù)說在梁武帝曾收集他書一萬五千紙,唐太宗遍訪王書,得三千六百紙,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紙?,F(xiàn)傳世墨跡,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他的行書名品《快雪時晴帖》唐鉤填本,現(xiàn)為臺灣故宮慱物院收藏。

《快雪時晴帖》與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并為稀世之寶,合稱“三希(稀)”,乾隆時藏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三希堂”。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浮云,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致、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傊?,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fā)現(xiàn)書法美,而且能表現(xiàn)書法美。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褉,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水中,隨風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是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正在眾人沉醉在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匯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家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集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jīng)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自己的書法藝術(shù)在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發(fā)揮。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變漢魏質(zhì)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chuàng)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nèi)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shù)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短m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tài)殊異,圓轉(zhuǎn)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僅表現(xiàn)在異字異構(gòu),而且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重字的別構(gòu)上。如出現(xiàn)的20個“之”字,名有不同的體態(tài)及美感,無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題《蘭亭》詩中便說:“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無一擬。”。重字尚有“事”、“為”、“以”、“所”、“欣”、“仰”、“其”、“暢”、“不”、“今”、“攬”、“懷”、“興”、“后”等,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gòu)。

在唐太宗之前,王羲之書法就為人稱道梁蕭衍《古今書人評優(yōu)劣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倍洳凇懂嫸U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敘》,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苯饪N在《春雨雜述》中說:“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蓖豸酥孟硖煜率⒚c唐太宗的推崇備至不無關(guān)系,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唐太宗贊嘆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親為王羲之作傳云:“詳察古今,研精求篆,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p>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后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zhèn)髡姹緜鹘o了弟子——辨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jīng)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jié)果。后察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劉悚《隋唐嘉話》記:“王右軍《蘭亭序》,梁亂,出在外。陳天嘉中,為僧眾所得。……果師死后,弟子僧辯才得之。太宗為秦王后,見拓本驚喜,乃貴價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才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烀赜谡蚜?。”

《太平廣記》收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大有不同。何文稱,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仿摹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后訪知在辯才處,三次召見,辯才詭稱經(jīng)亂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齡薦監(jiān)察御史蕭翼以智取之。蕭翼隱匿身份,喬裝潦倒書生,投其所好,弈棋吟詠,論書作畫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懸于屋梁之《蘭亭》真跡,《蘭亭》,遂為蕭翼乘隙私取此帖長安復命。太宗命拓數(shù)本賜太子諸王近臣,臨終,語李治:“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蘭亭》真跡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聞辯才弟子元素于永興寺智永禪師故房親口述說。

劉、何二說,情節(jié)懸異。一般以為,何說漂浮失實,劉說翔實可信,騙取與耳語沒有了。兩者情節(jié)雖異,但《蘭亭序》真跡埋入昭陵,說法卻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據(jù)《新五代史·溫韜傳》,后梁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币来擞涊d,則《蘭亭》真跡經(jīng)“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見天日。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后《蘭亭》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后,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鉤摹數(shù)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F(xiàn)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傳世本種類很多,或木石刻本,或為摹本,或為臨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上石,因北宋時發(fā)現(xiàn)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shù)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jīng)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蘭亭序》全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p>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七

浙江紹興,會稽山有條蘭溪,所以稱之蘭溪,首先應該感謝越王勾踐,這位一時失意的君王,為了麻痹吳王夫差,相信他不再企圖復國。屈身此處,墾土種植蘭花,想來他的蘭花種得不錯,使一條無名小溪,亦禍福相依,得了一個這樣的美名。

在蘭溪河畔修有一座蘭亭,但蘭亭紀念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悠悠的文化。因為它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曲水雅集的地方。而“曲水流觴”在千載之下仍然為人津津樂道,則要歸功于王羲之參加的那一次著名的會稽蘭亭之會。以仲春之約的風雅形式成就了被后人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流傳至今。

北京故宮,紫禁城外東路的寧壽宮花園,這個乾隆皇帝打算退休養(yǎng)老的地方,有一座四角攢尖的亭式建筑,亭以竹紋裝飾。在東面突出的抱廈內(nèi),地面鑿石為渠,曲折宛轉(zhuǎn),稱“流杯渠”,這是效仿《蘭亭序》“曲水流觴,修禊賞樂”故事而設計的,所以取名禊賞亭。乾隆皇帝以蘭亭為本造亭,復制下的不僅是景觀,更是一種文化情懷。

臺北故宮博物院,如果你走進芳西邊叫做“至善園”的小公園,沿著小徑前行,也會看到一座蘭亭。庭外右邊立有一方石刻,上刻有王羲之流傅千古的拓本《蘭亭集序》供游客觀賞。再向右前行,蘭亭序中“曲水流觴”的情景映入眼前。就如同會稽山蘭亭,如同紫禁城寧壽宮流觴,也許這樣能更長久地保留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某種追憶。

古時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恰逢“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jié),按照舊時的習俗,古人都要到水邊嬉游,并且雅致地稱其為“上巳修禊”?!办币彩且环N祭禮,意思是浴,三月初三為上巳日,也稱“禊日”,這一天人們聚集水邊舉行儀式,用水洗滌污垢災晦,以求祛除不祥。此風俗起自漢代,到了晉朝以后逐漸演變成文人墨客踏青游春,飲酒賦詩的游戲。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謝安、謝萬、孫綽等名士及親友41人,來到會稽(今紹興)之蘭亭。他們在蘭溪岸邊,盡情地享受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光,大家放眼遠望,“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大自然是何等樣的圓滿美麗,活潑自在,生生不息。名士們雅集在此,目睹秀水青山,耳聞微瀾輕風,心情莫不怡然快適。

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盛有酒的觴(酒杯)置于水中,任其順水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便要飲酒賦詩。做不出者罰酒三杯。正是這樣的一次雅集,造就了一幅絕佳的圖景:一群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列坐茂林修竹掩映的蘭溪之側(cè),流觴飲酒,好不快哉!

因為這樣特別的形式而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曲水流觴。

聚會已近日暮,雅士們?nèi)匀灰馀d不減,沉浸在詩酒的浪漫回味中,不忍歸去。也不知是誰提議,把當日所作的37首詩歌,匯編成集,詩集名曰《蘭亭集》。然這樣一部佳好詩集,又怎能不寫一篇序文呢?眾人共推王羲之撰序并書,羲之微醉乘興,即席揮毫,,一氣呵成,寫下了名噪天下的《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八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一篇篇佳作傳唱千古。在這些優(yōu)美的篇章中,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以他們各自獨特的人文情懷,不僅向世人道出了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多姿多彩的內(nèi)心世界,還展示著他們迥異的人生境界和價值觀念。其中,王羲之與陶淵明是我們所熟知的東晉名士,他們都胸懷錦繡,最終又同樣遁離官場,寄情自然,但他們的人生境界、山水觀念和創(chuàng)作目的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心為形役與形為心役。

“心為形役”與“形為心役”是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前者指人的內(nèi)心完全被功名利祿、人生得失所驅(qū)使,喪失了自我的內(nèi)心追求。后者指維護心靈世界的純凈高潔,使心情舒暢愉悅,使精神健康自由。

在東晉那人心虛嘩浮躁、物欲極度膨脹的特定年代里,雖然與醉生夢死、追求享受的同時代其他人相比,王羲之有著更為卓異的生命感悟,但其人生境界仍然沒有超出“心為形役”的層面。他素無廊廟之志,“雅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渡浙江,便有終焉之志”(《晉書王羲之傳》),而且出身高貴,家庭富有,無衣食之憂,本不該違心逆志,棲身仕宦,但他卻長期未能擺脫官場的束縛,直到永和十一年五十歲時才稱病去官。王羲之幾十年宦海生涯,坎坷曲折的仕途之路,無不是“心為形役”。蘭亭集會時,他逸興遍飛,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是他剛感到“信可樂也”,又立刻想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悲哀于“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憂愁之感頓生,為生命短暫、人生得失而憂慮,同樣是“心為形役”。去官之后,他“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求仙問道,幻想長生不老,且嘆曰:“我卒當以樂死?!贝藭r他的人生志向消磨殆盡,陷入了及時行樂的低俗之中,人生境界尚不及蘭亭集會之時。

陶淵明則不同,他步入仕途,一為“大濟蒼生”,二為口腹之憂。前者是崇高理想,遠大志向,后者實屬無奈之舉。在斷斷續(xù)續(xù)十幾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對折腰事人、仰人鼻息深感屈辱和厭倦。他發(fā)現(xiàn)人生的`痛苦,莫若心靈受形體的役使。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質(zhì)性自然的人被這種痛苦折磨得日夜難安,終于再也無法忍受,逃脫官場,擺脫了形體上的束縛,從此棲心田園,再不出仕,保持了心靈的高貴和尊嚴。“歸去來兮”之后,他“引壺筋以自酌”何其自在!“撫孤松而盤桓”,何其悠閑!“樂親戚之情話”,何其幸福!他追求的自然鑄成了物我兩忘境界;他創(chuàng)造了只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二、心靈騷站與精神家園。

王羲之與陶淵明雖然同樣寄情山水,但一個把山水當作“騷站”,一個把山水當作“家園”。不同的山水觀念,形成了人與山水的不同關(guān)系。

王羲之的山水是“心靈騷站”。在《蘭亭集序》中,他極力描繪了會稽山水之美,沉浸于美景之中,抒發(fā)了對大自然的愛悅之情。于“天朗氣清”之時,游目騁懷,欣賞著“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享受著“惠風和暢”“曲水流筋”,心中感到無限快意!但他雖然愛悅山水,卻沒有真正走進去,融入自然之中?!白阋詷O視聽之娛”,說明他登山臨水,只是為了滿足感官享受;“足以暢敘幽情”,說明他賞山鑒水,只是為了獲得禪玄理趣。甚至,因為只把山水當作騷站,他面對青山秀水感嘆“信可樂也”的時候,想到的竟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對生命易逝的大悲哀始終難以釋懷。山水雖美,他心里還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這秀美的山水只不過是他的“心靈騷站”而已。

陶淵明的山水是“精神家園”。在《歸去來兮辭》中,他細致描述了田園生活之美,抒寫了融入大自然的陶然之樂。“目丐庭柯以怡顏”,家園的一草一木都讓他心曠神怡;“園日涉以成趣”,熟悉的地方照樣天天能看到風景;“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山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必需;“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詩人擺脫了現(xiàn)實人生的困惑與虛幻,回到了生命本原的大地,回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當高高興興地徜徉在“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的路上時,陶淵明目光明亮、心靈潔凈,在大自然鮮澤的陽光下看到了無限的光明和夢想。他的山水簡潔明凈,他的生活簡單真誠,無論怎樣艱難的境遇都改變不了他充實寧靜的心態(tài),無論怎樣惡濁的陰霆,都不能掩蓋他精神家園的月亮。正是這寧靜淡然的精神境界,使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極力推崇陶淵明為天地間第一高士。

三、追求不朽與美化生命。

“立言”以名揚后世,受人景仰,是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的內(nèi)在動力。王羲之創(chuàng)作《蘭亭集序》同樣如此。他對蘭亭集會的成果《蘭亭詩集》和自己的《蘭亭集序》十分珍惜,渴盼著它們能夠在暗淡的塵世涂上會稽山間的一葉蒼翠,向悠悠歷史長河濺進蘭亭曲水的一脈清波。在《蘭亭集序》中,他感嘆人生苦短、老之將至,意圖之一就在于借人生之有限,襯文章之無窮。蘭亭會后,他興致勃勃地潑墨揮毫,“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就是希望這些作品傳之后世,因為對自己寫作才能的自信,他預言“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陶淵明則不然。他說自己“常著文章自娛”(《五柳先生傳》),其中的“自娛”就是創(chuàng)作目的。他賦詩作文,既不為傳之不朽,名揚后世,也不為“遍干諸侯”,求其賞識,而是借詩文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借以美化自己的生命。換言之,創(chuàng)作在他那里已經(jīng)成為具有美學品位的生命存在形式?!稓w去來兮辭》就是這種文學主張的最佳代表。“實迷途其未遠”,欣幸自己抽身之早;“審容膝之易安”,表達樂天知命中的隨緣心態(tài);“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則生動準確地寫出了他表達胸臆的方式,“舒嘯”也好,“賦詩”也罷,都是人生詩意的流淌。

總之,王羲之與陶淵明有著不同的人生追求,在人生境界、山水觀念和創(chuàng)作目的上也迥然不同。而相同的是,他們同樣對后世文人學者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都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歸宿,正是因為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酣暢淋漓地展示出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加上他飄逸矯健的筆法,筑起了我國書法藝術(shù)領(lǐng)域中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陶淵明歸去來兮,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自然是他心中崇高的藝術(shù)境界,為此豎起了后世文人崇尚山水自然、詩風質(zhì)樸清新的一面大旗,氣韻激蕩千古。

王羲之蘭亭集序教案篇十九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語文教案-《蘭亭集序》。

2.體味本文敘議結(jié)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guān)系。

《教學過程》。

(-)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查字典,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guān)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huán)曲折地抒發(fā)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guān)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蘭亭集序》》??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huán)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lǐng)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09875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