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nèi)容的主觀感受和個人思考的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領(lǐng)悟作者的觀點、觀念和思想。寫讀后感時要注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書中情節(jié)和人物的理解,展示與作者的共鳴和對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在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類型的作品的讀后感,也可以從中獲取寫作的靈感和思路。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啟發(fā)自己的寫作創(chuàng)作吧!
孤獨者讀后感篇一
書,智慧的鑰匙;書,時代的生命;書,饑餓時的“美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下面我就來說說我最鐘愛的書——《孤獨的幸存者》。
要成為海豹突擊隊員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價呀!他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學(xué)習(xí),也從來沒有終止過訓(xùn)練。正如書中所說:“每個海豹突擊隊員都極其自信,因為我們的信念就是不惜一切代價贏得勝利,堅信世界上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抵擋我們雷霆般的攻擊。”這是最值得我們欣賞也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缺乏的。
這本書全景式地展露了美國特種兵的生存狀態(tài)和作戰(zhàn)能力。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在這種完全孤立的處境中,面對最絕望的生存環(huán)境,即使有最壓抑的恐懼,面對困難,也應(yīng)該永遠自信、永不言棄地堅持下去。
孤獨者讀后感篇二
人難免孤獨的。我一直認為孤獨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時間和時代的前列,一覽眾山小,感到了孤獨;有的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也感到了無望的孤獨。
在眾人認為連殳被社會殺死了的時候,我反思。
時代環(huán)境固然惡劣,難免有人彷徨,但覺不至于死啊!連殳是被自己的無望殺死了,許多時候,許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時代前列,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不夠堅強。當(dāng)他放棄了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時,內(nèi)心是痛苦的,一種絕望的痛苦,連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再
愛
惜。然而,為什么
要絕望呢?歷史的車輪會因你的絕望而停頓么?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后沒有傷心故事?成功的背后支撐的甚至是屈辱啊!這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冷。我是極其厭惡自殺的人的,連死的心都有,為什么沒有活的
勇氣
?寧可滿懷信心戰(zhàn)斗而死,也不要無望悲哀而亡。我想,鴻鵠總是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飛時,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2.詩意地說,孤獨是一種遠離人間冰冷的美麗;哲理地說,孤獨是一種人生旅途上美侖美奐的境界。但現(xiàn)實中的孤獨大多數(shù)時候以痛苦、無奈為伴,并無美麗或者美輪美奐的感覺。
身處各個時代的人們,都需面對“孤獨”這一心境。有人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孤獨;有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孤獨;有人不能得到親朋好友之愛,感到孤獨……魯迅《孤獨者》中的主人公魏連殳基本性格特征就是“孤獨”,其處境和精神的孤獨同當(dāng)時社會不協(xié)調(diào)。一種“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糾結(jié)。
魏連殳作為寒石山唯一出外游學(xué)的學(xué)生,“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有些古怪”,從村人看來他是“異樣”之人。新思潮的影響使他成為舊勢力的堅決叛逆者,舊習(xí)俗的孤獨異路人。他的議論“往往頗奇警”,身邊也常聚集一些時常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因此便不幸的被那個社會視為“異類”。為自己的信念,他也曾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然而他的思想言行終為社會所不容,為人們所不解。之后他受人排斥于流言中失業(yè)。最終被-迫投靠有權(quán)有勢的杜師長,不得已“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他為五斗米折腰,其內(nèi)心是一種絕望的痛苦,那刻他的靈魂死了。忍讓退縮以至于走進自己先前所憎惡的泥坑,顯示了當(dāng)時知識分子雖然許多方面可以站在時代前沿,但內(nèi)心懦弱與自卑的一面。再之后,他“含著冰冷的微笑”在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死去了。魏連殳選擇在外表喧囂繁華的
生活
假象中走向終結(jié)。魯迅為這世界增加了一種經(jīng)典而又永恒的哭聲:“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dāng)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一個徹底的孤獨者形象,凄厲哭聲勾勒后人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深深的同情與悲哀……反思魏連殳的“孤獨”,究竟是一種怎樣
的孤獨?開始站在時代前沿,一覽眾山小,感到異類的孤獨,后又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感到絕望的孤獨。這是孤獨者極端的異類感和絕望感。“孤獨”這個詞在當(dāng)前忙碌社會并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常用詞。人們之間說出親切的話,做出親切的笑臉,卻可能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禮儀”。人們之間相互冷淡,用愛構(gòu)筑的溝通之橋被現(xiàn)實的功利之心腐蝕,孤獨似乎變成一種時髦。事物一旦變成時尚,就易迅速被解構(gòu)。于是孤獨就走向它的反面,成為矯情的孤獨,變成對孤獨的調(diào)侃。
當(dāng)前社會,為利而奔波的忙人,在繁華之后的蒼涼,紛擾過后的空虛中產(chǎn)生莫名的孤獨感。在魯迅先生的《孤獨者》面前,這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為利而忙的孤獨版本。
孤獨者讀后感篇三
人難免孤獨的。我一直認為孤獨者也有不同,有的人站在了時間和時代的前列,一覽眾山小,感到了孤獨;有的人被歷史的車輪碾壓遺棄,也感到了無望的孤獨。在眾人認為連殳被社會殺死了的時候,我反思。時代環(huán)境固然惡劣,難免有人彷徨,但覺不至于死??!連殳是被自己的無望殺死了,許多時候,許多方面他可以站在時代前列,但是他的內(nèi)心并不夠堅強。當(dāng)他放棄了自己的操守和堅持,為五斗米折腰時,內(nèi)心是痛苦的,一種絕望的痛苦,連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再愛惜。
然而,為什么要絕望呢?歷史的車輪會因你的絕望而停頓么?有幾個可以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背后沒有傷心故事?成功的背后支撐的甚至是屈辱??!這或許有些讓人感到冷。我是極其厭惡自殺的人的,連死的心都有,為什么沒有活的勇氣?寧可滿懷信心戰(zhàn)斗而死,也不要無望悲哀而亡。我想,鴻鵠總是懂得愛惜自己的羽毛的。不能飛時,就先整理一下自己的羽毛吧!
孤獨者讀后感篇四
他就一直待在那個墻角,趴在木板上,用三條“腿”劃著他的小木車。木車的轱轆已經(jīng)生銹了,早已褪了色,木板也已久經(jīng)風(fēng)霜,破舊得布滿裂紋,被歲月折磨個透。
他的外表也是如此,臉上的一道道裂紋正是被寒風(fēng)劃出的口子。已是花甲之年的他胡發(fā)已白,幾撮銀絲緊緊地趴在頭皮上,龜裂的唇上方是長著雀斑的鼻子,胡渣狠狠地扎進凜冽的寒風(fēng)。我每逢路過,都會瞥上一眼,奇怪的是,他的嘴角總是上揚的,瞳孔中的目光總是投到面前的錢罐或行人冷漠的臉上,仿佛他與所有人都是摯友一般。
我始終無法理解他的陽光和自信從何而來——身體殘疾,乞討來的錢很少,所有人都于他冷眼相待。他在這世上那樣孤獨,那樣渺小,卻還是以笑容面對一切,這是何等的樂觀啊!但這份信心卻無人理會,只是空落落地飄在那里,像茫茫大海中的一扁孤舟,那樣的無助可悲。
然而,我的態(tài)度僅在那次相遇中轉(zhuǎn)變了。
還是一個與之前同樣平常的周末,我還是一樣走過他身邊,他還是笑著趴在木車上,但這次他不是一個人了,他身旁還有一只白色的小狗,毛發(fā)已然沾滿污漬,在他的木車旁一跳一跳地玩著。那只小狗追著地上的“玩具”繞著木車跑——那是他用錢罐蓋子在空中晃動留下的陰影。小白狗很活潑,卻只能一跳一跛地跑動。
我停下腳步,側(cè)頭看了看小狗的后腿——原來它的一條腿竟然是瘸的!和他的主人一樣,身體是殘疾的。我不由得一驚,向后退了兩步。正逗小狗玩的他突然坐起身,瞪著我,一只手沖我快速揮動,喊道:“小心有車!”我回過神來,趕忙往前走,一輛摩托車從身后飛馳而過。小狗也聽懂了似的,看了看他的主人,叫了兩聲,那瞳孔中的光和他一樣,都是充滿了希望和期盼的。目光,投射在這大千世界的角落中,使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人們感受到溫暖,并從內(nèi)心里知道:有人還在關(guān)注著他們,沒人是孤獨無助的弱小生命。
我由衷地對他說了聲“謝謝您”,給予他一個同樣的微笑和一句同樣溫暖的祝福,從口袋掏出十元錢放在了錢罐里,低頭又看了看那可愛的小狗,轉(zhuǎn)身離開了。這十元錢中包含的是滿滿的溫暖和感激,以及對樂觀和溫暖更深刻的感悟。
孤獨者讀后感篇五
我本不該在晚上上自習(xí)的時候來寫這篇讀后感,但有些東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來了。也不知是懶了還是習(xí)慣了。好了,廢話就這么多了。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獨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歡看魯迅這樣不帶有多少話語的小說,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寫,卻在字里行間表達,傳遞,也讓人遐想。
小說里的連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獨的。他在發(fā)達之前和發(fā)達之后。發(fā)達之前的孤獨是他是有知識的,沉默寡言的人,發(fā)達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體旁多了些帶金邊之類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獨的。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環(huán)境把人改變了,可"我"卻從佛教里得出結(jié)論:人性本惡。他喜愛孩子的天真??山?jīng)歷了更加的窮困和潦倒之后,他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卻再也不喜歡孩子,他卻再也不相信這世間有美好的東西,即使是和他交流過,有些共同語言的"我"。足見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對世間失望至極。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時候,他破壞著自己能破壞的一切,把錢花光,他不愿留給誰,因為誰也沒有給過他什么。他之前孤獨一是因為家庭,父親早逝,孤獨無依,二是因為身邊的親戚人為了他的房產(chǎn)巧言令色,自己讀了很多書,關(guān)注的東西不一樣,難免和小鎮(zhèn)上的人沒有共同話題,哪家今天多買了幾斤豬肉,哪戶人家又來了幾個親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談笑風(fēng)生了……發(fā)達后雖然物質(zhì)富足,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從落魄時的唾棄到主動迎合,這變化來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為他,而是他的物質(zhì),他依舊孤獨,一直孤獨。
我本不該在晚上上自習(xí)的時候來寫這篇讀后感,但有些東西一旦逝去就再也回不來了。也不知是懶了還是習(xí)慣了。好了,廢話就這么多了。今天,看了「彷徨」里的[孤獨者]。我想了很多,我更喜歡看魯迅這樣不帶有多少話語的小說,更多的只是淡淡的描寫,卻在字里行間表達,傳遞,也讓人遐想。
小說里的連殳是故事主角。我想他一直都是孤獨的。他在發(fā)達之前和發(fā)達之后。發(fā)達之前的孤獨是他是有知識的,沉默寡言的人,發(fā)達之后他依然是,除了死去后尸體旁多了些帶金邊之類的陪葬品外,他依然是孤獨的。之前,他相信人性本善,是環(huán)境把人改變了,可"我"卻從佛教里得出結(jié)論:人性本惡。他喜愛孩子的天真??山?jīng)歷了更加的窮困和潦倒之后,他為了生存下去,找到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他卻再也不喜歡孩子,他卻再也不相信這世間有美好的東西,即使是和他交流過,有些共同語言的"我"。足見他的。心里早已冷化成冰,對世間失望至極。在知道自己要死的時候,他破壞著自己能破壞的一切,把錢花光,他不愿留給誰,因為誰也沒有給過他什么。他之前孤獨一是因為家庭,父親早逝,孤獨無依,二是因為身邊的親戚人為了他的房產(chǎn)巧言令色,自己讀了很多書,關(guān)注的東西不一樣,難免和小鎮(zhèn)上的人沒有共同話題,哪家今天多買了幾斤豬肉,哪戶人家又來了幾個親戚,哪家的主人又和其他太太談笑風(fēng)生了……發(fā)達后雖然物質(zhì)富足,人們對他的態(tài)度從落魄時的唾棄到主動迎合,這變化來得太快,他知道那不是因為他,而是他的物質(zhì),他依舊孤獨,一直孤獨。
孤獨者讀后感篇六
魏連殳去世了,帶著滿腔的憤怒與悲愁。魯迅筆下的人物大都命運多舛、下場甚為凄涼。以前我雖也明白這是為了突出當(dāng)時封建道德倫理思想對人們的戕害之深,但內(nèi)心卻沒有多大的觸動,但是當(dāng)我看到魏連殳“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的躺著”時,心中第一次因小說中的人物而感到徹骨的悲涼。畢竟,魏連殳并未做錯任何事,如果非要說他的可恨之處,我想那應(yīng)該是他的懦弱。
魏連殳是一個接受過新知識的洗禮、但是卻仍被封建體制支配的人。當(dāng)族人要求他為他的祖母送殮時喪禮要一切照舊時,他也只是“簡單地回答道:‘都可以的’”,因為懦弱,他沒有一絲反抗。但是他懂得感恩,一發(fā)工資就寄給養(yǎng)育了他多年的祖母,在祖母去世后將房子給了照顧祖母多年的女工;他重情重義,極富同情心,親近失意的朋友,從不慳吝金錢,盡管他自己也只是一位中學(xué)教師;他相信人心本善,格外喜愛小孩。魏連殳在舊社會中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無所顧忌,然而這也使他與其他人與眾不同,因而招來了一些人的攻擊,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他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教師工作。
魏連殳不是激進的革命者,更不是反對革命的頑固派。他只是一個雖懷著革命念頭但卻較為懦弱的人,是大部分革命青年的一個縮影。但他不折不扣的是一個正直的好人。但就算是這樣,他也難逃頑固派的打擊迫害。
在沒有了金錢來源之后,一連串的不幸也隨之而來。之前落魄的朋友紛紛不見了蹤影;之前玩得很好的房東家的一群孩子都開始厭煩他。他也不得不靠賣藏書來度日。但在友人被人殺了之后,懦弱的魏連殳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但是他并沒有選擇死亡,而選擇了比死亡更為殘忍的方式來報復(fù)這個社會。他背棄了他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成為了一名軍閥的顧問,生不如死地活著。最終,在身體和心靈的多重摧殘之下,他離開了人世,“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篇小說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悲劇帶給人的一種極大的震撼力。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呂緯甫看望他時,魏連殳“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我還得活幾天……’”讀到這里時心不由得像是被什么東西揪了一般生疼。一個人只有在近乎絕望時,才會說出這樣一番如同乞求般的話語。一個好人得不到好報,當(dāng)時的社會、時代難道不應(yīng)反省嗎?只有國家強大起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的各項權(quán)益才能得到認可與保障。這一點在每個時代都不曾變過。我們應(yīng)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孤獨者讀后感篇七
我所讀的《孤獨者》是被選入《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中的節(jié)選,選文節(jié)選自《孤獨者》的第一、四、五節(jié)。第一節(jié)講訴了“我”與魏連殳的相識,以及魏連殳的種種“古怪”。第一節(jié)中塑造了第一個孤獨者——魏連殳的祖母的形象,“聽說她先前也曾經(jīng)吃過許多苦,現(xiàn)在可是安樂了。但因為他沒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從此處可看出魏連殳的祖母是一個人居住多年,而且也不常與人交往,至少在精神和肉體上是一個孤獨者?!吧酱迤?,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聽的大新聞,第二天便轟傳她病勢已經(jīng)極重,專差也出發(fā)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氣,最后的話,是:‘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寒石山的村民竟要等到她的病勢極重,才派專差去叫連殳,由此可見,她的孤獨并非一般,而她最后的話“‘為什么不肯給我會一會連殳的呢?……”也帶著些對那些村民的譴責(zé),“為什么不肯”,帶著些怨恨,也夾雜些無奈,她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
第一節(jié)的第二段中講到“一領(lǐng)薪水卻一定立即寄給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睆拇颂幙梢钥闯鑫哼B殳對祖母的孝順,或者說,在世人眼中,他是個孤獨者,可是他還有祖母可以依偎,此時的他并非十分孤獨,無論是精神抑或是肉體上,制止他祖母的去世,才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他的精神是與其祖母相承傳的,祖母的去世,無疑是告訴他一個事實——他,現(xiàn)在是一個孤獨者,文中的“他們就姓魏,是連殳的本家。但他們卻更不明白他,仿佛將他當(dāng)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
從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作為先覺者的魏連殳,是不被社會上的庸眾所容,在精神和肉體上均孤獨無依的孤獨者形象。魏連殳回到家,“一進門,向他祖母的靈前只是彎了一彎腰”,直至后來,族人商議祖母的后事,他只是簡單的回答道——“都可以的”,然后他靜靜地給祖母穿衣,井井有條,只是默默地,遇見怎么挑剔怎么改,神色也不動,在葬禮上,“連殳就始終沒有落過一滴淚,只坐在草薦上,兩眼在黑氣里閃閃的發(fā)光”,“但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如此種種,“暴風(fēng)雨前的平靜”,都為之后的“暴雨”坐下了鋪墊,“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dāng)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保藭r的魏連殳怕是真正的孤獨了吧!選文的第四節(jié)講訴了,在一個下雪之夜,“我”收到了魏連殳的來信。第四節(jié)中有兩處連殳說到了“我都可以的”,給我的感覺就是他在努里奮斗卻什么收獲都沒有之后,歸于無力,很無奈的一種說法,對現(xiàn)實生活或是說對一些庸眾的無力的反駁,對一切都無所謂了?!拔乙呀?jīng)躬行我以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首先要說明的是魏連殳在被現(xiàn)實徹底擊敗以后,不再為愛他的人而活,而是以表面上的敷衍于現(xiàn)存體制而復(fù)仇與他的敵人,付出了戕害自己身體以及靈魂的代價。因此也就可以理解連殳所說的“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相同手法的還有“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了”,都運用了反語,表達了連殳此刻的孤獨和無比的諷刺……隨后的第五節(jié)中,“我”在陽山呆不下去了,輾轉(zhuǎn)大半年回到s城,去拜訪魏連殳。
文中第二段首尾都提到了:“一切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與臧克家所說的:“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jīng)死了?!庇挟惽ぶ睿韧锵Я讼扔X者魏連殳的死,又痛恨于活著的庸眾。第三段中:“大良們的祖母談的可高興了,說話滔滔的泉水似的涌出……”,在連殳的葬禮上,大良們的祖母仍談得如此高興,不可以說不是一種悲哀,先覺者的去世,對這些庸眾來說不過是少了一個茶余飯后可談?wù)摰脑掝}而已,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關(guān)切,是如此的諷刺。“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的躺著……”中的“很不妥帖”也是對魏連殳的諷刺,作為先覺者、孤獨者的他,連死后都是如此的不安穩(wěn)、很不妥帖的躺著,也寫出了他的孤獨,正是因為沒有親人,少了人與人之間真誠的關(guān)切,所以他才會以如此的姿勢入棺、長眠……“三個親人扶著棺沿哭了一場,止住拭淚”“口角上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著可笑的死尸”連殳的一生都是如此的孤獨與悲劇,連最終圍繞著他冰冷的微笑的死尸的,依然是那些庸眾以及那些并不理解者的虛假的哭泣,除了“我”。最后要講到的就是第三個孤獨者——“我”,“我”是一個處處與魏連殳遭遇相似,一樣受時代新潮流的影響試圖改革、反抗舊社會、反抗庸眾,而不被社會所容的知識分子、先覺者的形象。
孤獨者讀后感篇八
有酒與肉,是平庸者的狂歡;而孤獨,是獨創(chuàng)者的狂歡。
赫胥黎曾言,越偉大,越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
遇上了孤獨,平凡人只道是受了冷落,于是偏要把身體與心靈送入虛幻庸俗的熱鬧里。而獨創(chuàng)者遇見它卻欣然納之。他們欣賞孤獨,喜歡孤獨,因為他們懂得孤獨能帶來創(chuàng)造。
創(chuàng)造是一個建立新聯(lián)系的過程,其中冷靜深入的思考必不可少。孤獨恰巧為此提供了空間?!昂畏烈幌聵侵魅恕甭勔欢嘣谖髂下?lián)大教習(xí)唐詩時,不蹈襲前人一語,將詩與畫相聯(lián)系來講解,為學(xué)生開辟了一個新境界。他能夠創(chuàng)造出這樣新穎的授課方式,離不開那些“不下樓”的研讀時光。
創(chuàng)造也是靈感閃現(xiàn)的結(jié)果,而靈感則來自孤獨中的沉思。若整日沉溺于虛無的熱鬧中,安于碌碌無為的生活里,如何尋見靈感呢?靈感,其實來自“孤獨”的心。它帶來寧靜與超脫,使我們看見微笑背后的無奈,哭泣飽含的輕快,看見繁華街道邊饑餓的流浪漢,霓虹燈閃耀之外的角落里受凍的小女孩,看見太平盛世里燃起的一縷青煙。孤獨,讓我們看見隱藏在事物背后的真相,給我們帶來與眾不同的靈感。魯迅本可以與世人一樣消磨一生,但他是一名獨創(chuàng)者。一個偉大的、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怎會甘于把心靈困在愚昧迷信的風(fēng)氣中?所以魯迅選擇了孤獨。孤獨的心使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百姓的愚昧、封建思想的可怖,從而激勵著他在雜草叢生處走出了一條光明的路。
一條餐鋪林立、吆喝聲連綿的熱鬧小巷,我們走過,滿心喜悅地帶走一袋袋美食。汪曾祺先生走過,帶走了美食,也帶走了小人物們的悲歡離合,付諸筆下。汪先生也是一名獨創(chuàng)者,他在快樂時仍守著一顆孤獨的心。胃因美食愉悅,人在孤獨中思考,狂歡。
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喜歡孤獨,他們在孤獨中建立起自己純凈又絢麗的精神世界,于其中歡暢自由地探索、思考,驚喜地發(fā)現(xiàn)靈感,并轉(zhuǎn)化為實踐。
孤獨,是獨創(chuàng)者的舞臺;孤獨,是獨創(chuàng)者的狂歡。
最后我想補充說一點:赫胥黎所說的“孤獨”,絕不是自閉,更不是與世隔絕。它是獨自一人靜下心來排除雜念的深入思考。唯此才有獨創(chuàng),唯有獨創(chuàng)才顯出偉大。
孤獨者讀后感篇九
魯迅的小說在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上并不少見,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學(xué)價值,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背影》、《阿長與山海經(jīng)》、《藤野先生》、《雪》、《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這么一數(shù),我著實被驚到,原來從小學(xué)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學(xué)習(xí)過魯迅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見魯迅的小說在中國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史上占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這期我要說的是魯迅的另一篇小說《孤獨者》,《孤獨者》是魯迅小說集《彷徨》里的一篇。
這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老師要求閱讀的小說,能被拿入大學(xué)課堂來研讀,想必其文學(xué)價值一定不會小。
在課上,我了解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通過變形的、隱晦的方式來傳達某種思想或感情。如《孤獨者》就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而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則是直接的、明顯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讀第一遍《孤獨者》的時候,我其實是不太能讀懂的,在我印象當(dāng)中,魯迅的小說都很難讀懂,先不說魯迅的作品總是很耐人尋味,單單就我們的思想境界來說,如果不借助任何輔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讀這篇小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 我相信很多普通讀者都跟我一樣。魏連殳的孤獨不是顧影自憐,也不是被遺世孤立的孤獨,而是那種深深地、壓抑著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種孤獨。
這是原文的一個片段:
后來祖母死了,他從城里趕來奔喪。他是有名的洋學(xué)堂里出來的異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緊張:他來了,能否按照我們的傳統(tǒng)規(guī)矩辦事呢?于是提出三個條件:必須穿孝服,必須跪拜,必須請和尚道士。魏連殳來了,大家沒想到,他毫不猶豫地很爽氣地答應(yīng)了,而且他裝殮祖母的時候,非常地耐心,這些都出乎人們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當(dāng)一切都正常進行,許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為孝子卻一聲沒響,大家都在哭,他不哭,這就引起了"驚異和不滿",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連殳卻還坐在草薦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dāng)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魏連殳從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撫養(yǎng)長大,并且還不是他的親生祖母,是他父親的繼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樂,祖母總是對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對人愛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認為他是異類,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是外出游學(xué)的人,他有自己先進的細想,但總是被打壓,他沒有朋友,沒有同事,確切來說,他也沒有親人。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可以愛的人或是沒有愛自己的人,該是一件多么絕望的事,或許,這就是極致的孤獨。
其實魯迅這篇文章最讓我欽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沒有提到"孤獨"二字,然而卻可以將主人公魏連殳的孤獨描寫得這么淋漓盡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學(xué)價值的小說,作者都是以當(dāng)下的社會背景為題材基礎(chǔ)的,很多小說的主人公都可以用來當(dāng)作當(dāng)時社會眾多同類人當(dāng)中的一個縮影,而魯迅的這一篇,我認為不僅是能夠反映當(dāng)時社會的很多現(xiàn)象, 而且又有著超乎時代的價值,引領(lǐng)人們對孤獨的思考。
魯迅的小說有時是一場心靈的搏斗,有點像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是一種心靈的拷問。你要深切地貼近作者,貼近那個時代,有時又好像要拷問自己。
在《孤獨者》里,魯迅就是通過兩種聲音,"我"的聲音和主人公魏連殳的聲音相互對峙,互相辯駁,寫出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困惑。所以小說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孤獨者命運的考察,但在更深層面上展開的是關(guān)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思考與駁難,而且這種討論是極致徹底的,因為本來為愛我者活著就已經(jīng)是生存意義的底線了,還要追問在底線之后還有沒有可能性,幾出現(xiàn)了為敵人而活著這樣的殘酷選擇。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仿佛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為:所學(xué)的明明是動物學(xué),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為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dāng)時五四時期啟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里透著凄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為他對著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臟又丑的孩子時,他的眼里也會出現(xiàn)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xí)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yè),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xiàn)實低頭,甚至愿意去干“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xiàn)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里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jīng)死了,在別人眼里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钪闹皇且痪邲]有靈魂的軀體。風(fēng)光的背后有著無奈和悲傷。
其實魏連殳就是五四時期啟蒙者的縮影,他們懷著滿腔的熱情與夢想想改造這個社會。卻不被人理解。是一些在心靈上和生活中的孤獨者,世人眼中的異類。后來很多人不得不向現(xiàn)實屈服,過上世人眼里的“上層生活”但他們的內(nèi)心仍舊是不如意的,煎熬的,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著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并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jié)尾用“濃云已經(jīng)散去,掛著一輪圓月,散著冷靜的光輝’s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一
有人說,孤獨的人最可悲,因為他們沒有朋友。可是卻不然,有些孤獨的人也有朋友――刻骨銘心的朋友。
《陸小風(fēng)傳奇》我看了多少遍已不記得了??墒敲看慰戳酥蠖加幸环N莫名的感動。
西門吹雪,江湖中的“劍神”,七歲學(xué)劍,七年有成。行走于江湖,無人能敵。伴隨威名而來的是孤獨,和心中的寂寞。他沒有一個朋友,因為他是強者,沒人敢“高攀”他。
葉孤城,一位避世的“劍圣”,一生習(xí)劍,天外飛仙一劍破七星使他揚名天下。他也是強者,所以他業(yè)注定沒有朋友。
當(dāng)兩個孤獨的人真正對決與自禁之顛時,他們雖為勁敵。他們卻相互了解。因為他們都是孤獨的人。在世人眼里,他們高高在上,可是高處的寂寞又有何人知。“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p>
最終,葉孤城選擇了放棄。成全了西門“天下第一”的美名。命運就是這么捉弄人,讓兩個孤獨者在最后才成為朋友,成就一段千古的友誼。
人已亡,劍仍在,友誼天長地久!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二
當(dāng)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wǎng)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xí)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fēng),室內(nèi)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蔽彝瑯右彩窃谶@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xiàn)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dāng)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xiàn)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妗比欢肿尅疤煺妗钡暮⒆印澳弥黄J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xiàn)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xué)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jīng)真的失敗”。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三
大作家歌德說過一句話,“伏爾泰結(jié)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則開始了一個時代。”的確,相較于伏爾泰,今天的人們更熟悉盧梭,因為我們依然生活在由他開創(chuàng)的時代。盧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學(xué)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這部《懺悔錄》的續(xù)篇1782年出版,在當(dāng)時立馬受到盧梭崇拜者的熱烈追捧,而后不到幾年,法國革命爆發(fā),人間天翻地覆。淪為階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讀起了伏爾泰和盧梭,不禁喟然長嘆:“這兩個人毀了法國。”
據(jù)說這是盧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寫于1778年4月,后來就沒有繼續(xù)下去,到7月盧梭猝然逝世。中國有一句古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贝蟾攀且驗檫@個緣故,評論界一向把這部作品看成是盧梭臨終時的善言?!拔揖瓦@樣在世界上落得孤單一人,再也沒有兄弟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人類最親善最深情的一個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擯棄。”如果我們相信盧梭的話,那么我想他在寫這十篇遐想的時候一定重新找回了靈魂的安寧。
看完這本書后,我最大的體會是:其實這本書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盧梭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經(jīng)歷和文字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談,和自己的靈魂深入地對話,而這種生活的智慧不僅僅屬于盧梭,也適合我們每個人。
曾幾何時,我們曾經(jīng)把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寄托在別人的身上,親人、戀人和朋友,我們?yōu)樗烁冻隽艘稽c便渴望著回報,一旦不能有,我們就會陷入沮喪失望和痛苦之中。我們關(guān)注著紛繁的.世界,關(guān)注著明星的緋聞,關(guān)注著別人,唯獨忘了關(guān)注自己的靈魂。我特別喜歡這句“心安是家”,一個人要跨越多少磨難,才能找到心靈的寧靜,一個人要歷經(jīng)多少滄桑,才懂得珍惜這份難得的饋贈。心靈的寧靜并不意味著心如止水,更不意味著無情無義。
在這本書中,盧梭探討了幸福的真諦?!拔易⒁獾綔嫔R皇乐?,我最常憶及的倒不是那類極樂的享受,這些短暫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種狀態(tài)。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簡單卻更持久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本身也許不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快感,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它的魅力卻與日俱增,直到最后,它會給人一種極致的幸福?!痹谶@里盧梭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快樂的奧秘。他也承認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狀態(tài),然而這種發(fā)現(xiàn)并不流于悲觀,他告訴我們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四
看那里,穿著黑色衣服的人。
形影孤單走在無人的道路。
是不是,有曾一日。
我們也否都如這般。
靜悄悄的`走著,走著。
想著屬于他的那份孤獨。
孤獨,孤獨,孤獨不再。
他的孤單從何而來。
我亦,好奇,彷徨。
夜,錯落交織著。
這些逝去的人兒啊。
孤獨的,孤獨的,走在這。
漫長的暗夜里。
你看,你看,你看那。
路燈下的身影,漸拉漸長。
寂寞的走在,走在。
走在這無人的道路。
夜色已暗,繁華不復(fù)。
我亦,好奇,彷徨。
我們以后是否都如這般。
孤單寂寞地走著。
走在這無人又漫長的夜路。
天,漸漸揚起小雨。
冷了,冷了,他卻毫無感觸。
或,已無所謂了吧。
無所謂了吧,無所謂了吧。
光亮不再,荒涼已暮。
我們以后是否都如曾經(jīng)這般。
這般,這般的孤單寂寞。
寂寞,它在夜里。
隨風(fēng),隨雨,隨著這一刻。
漸漸消散,不復(fù)。
路,遠了,淚,模糊了雙眼。
我就,就在這原地。
看著那漸漸遠去的人兒。
他漸拉漸長的身影。
隨著風(fēng),隨著雨。
隱沒在了十字街口。
而我,終有一日。
是否如他這般。
孤獨地走在道路上。
數(shù)著自己的落寞。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五
首先來說一下,何為“孤獨”?“孤獨”是時下較為流行的詞語之一,這如現(xiàn)在正在流行的“給力”二字一樣。很多同學(xué)都喜歡把“孤獨”放在嘴邊。已沒有人陪了,就說自己孤獨,一看旁邊有個帥哥獨自經(jīng)過,就說他酷,說他孤獨。漸漸地,“孤獨”似乎成為了時下年輕人心中“fashion”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那么一個人,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的時候,你還是不是一個孤獨者?問題就在這里,真正的孤獨者,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嗎?如果大家都知道你很孤獨,說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說明你并不孤獨。從本質(zhì)上講,如果一個人真的很孤獨的話,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是個孤獨的人,大家可能認為他很隨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溝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這樣的人中,可能存在著真正的孤獨者,我們大家都認為理解他了,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或者說我們懂了一半,懂到某個層次,再往前就不懂了,這樣的人才是孤獨者。
真正的孤獨是別人真的不知道你,你心里面洶涌著一種波濤,這種波濤別人不知道,甚至你的愛人,你的親人都不理解你,這才叫“孤獨”。正如上課時一個同學(xué)說的一樣:“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是難以找到共鳴的孤獨?!?/p>
《孤獨者》基調(diào)是陰暗的,魏連殳是魯迅本人的投射。像匹荒野上的頭狼,黑色的孤獨充斥著。而魏連殳的妥協(xié)是徹底的,由于現(xiàn)實所迫,當(dāng)了軍官的師爺,從而發(fā)達了,但是他卻說自己是“真的失敗了”,因為放棄了自己先前信仰的一切,轉(zhuǎn)而去做自己反對過的一切事,原因只是他要“活”,這是個哈姆雷特式的命題,生存還是死亡,魏連殳選擇了茍且偷生,但是他的偷生卻是一種自殺性質(zhì)的,發(fā)達后他故意糟蹋自己的身體,以驅(qū)遣自己的不平。這反映了魯迅的自我矛盾。
其實《孤獨者》可以算得上是魯迅文集中較為反抗型的作品之一。魏連殳五一是孤獨者中最為清醒的一個,她的掙扎是最驚心動魄的,她的復(fù)仇是最殘忍的。她早年失怙失恃,與謫居的祖母相依為命。在愚昧保守孤獨的環(huán)境中長大。不幸的人生遭際和環(huán)境造就他孤獨性格的基調(diào)。在她心目中,只有孩子是“天真”的,并視之為中國的希望。他對于舊文化和生存于其中的環(huán)境的激烈的“無念顧忌”的攻擊,都鮮明地體現(xiàn)了她作為叛徒這的反叛態(tài)度。二終于在生活的逼迫下,放棄了了自己原來的理想和價值觀。從舊勢力的生活叛逆中回歸到舊的營壘。生活的優(yōu)越并不能避免內(nèi)心的混亂。她的心靈永難平衡。不得不靠酗酒麻醉自己,以報復(fù)別人的方式報復(fù)自己。魏連殳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殘毒的復(fù)仇者。當(dāng)他在祖母的葬禮上出現(xiàn)時就是一個絕對的孤獨者,她隨便他們?nèi)绾螖[布“都可以”。她驚心動魄地“兀坐著號哭”,“鐵塔似地動也不動”,這對看客們就是冷酷的復(fù)仇,是他們“這得無趣地散開”。他向原視為希望的孩子報復(fù),對自己的生命也只是看做一種可以破壞的工具甚至必須破壞的對象。魏連殳死了,與其說死于生理的“病”,倒不如說死于心里的“病”——自我心靈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他是痛苦的由反抗而至淪落的孤獨的知識者。
讀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往往可以聯(lián)想到魯迅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寫照。而在“孤獨者”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彷徨,孤獨的魯迅。“五四”落潮后“因為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二產(chǎn)生“新戰(zhàn)友在哪里呢”的苦悶彷徨。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卒”,她仍然“獨自彷徨”,尋找新的戰(zhàn)友和新的出路。在魏連殳身上所體現(xiàn)的濃重的苦悶孤獨趕,也正折射著魯迅瓷器的心靈和思考。
我一直在嘴邊掛著“孤獨”二字,認為沒人陪我一起上課,沒人陪我吃飯,甚至是一個人呆在寢室,我都覺得是孤獨。但從沒有想過,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一類看似熱鬧,內(nèi)心深處卻找不到共鳴,找不到知音的人。之于他們,之于魏連殳,更之于魯迅,我的孤獨似乎確實如此的微不足道。
有的人說:“只有偉大的孤獨才能造就偉大的人格。”正如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段話寫到的:“真理的創(chuàng)造者,永遠是孤獨者,失敗時,他孤獨,勝利時,他同樣孤獨。他永遠凝視那最遠最遠的,向那最難于解答的問題挑戰(zhàn)。在這種境界,任何現(xiàn)實的勝利對他都是負擔(dān),其實他太深切地追求新的勝利了,以致每一個勝利才變成紅熟的蘋果,旋又被他精神運動的大風(fēng)暴搖落,墜入泥土,漸漸腐爛。于是,他又抬頭,找那更新的蘋果?!蔽蚁肟赡苷且驗轸斞傅倪@份孤獨,讓他在逆境中尋找新戰(zhàn)友,尋找新出路的那種孤獨,才造就了她他寫出了如此偉大,如此令人震撼的作品,使我們能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思考,成長。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六
習(xí)慣在夜間為自己寫點東西,是一場傾心的私己交談。
深夜,遠處點點燈光夜色漫過窗欞,透進我夢中的世界,閃熠著星辰的光芒,就像是前航的燈標(biāo)。窗外蛐蛐的聲音,在寂靜的空氣中隨風(fēng)飄蕩,響徹整個村莊。
突然之間很想寫一些文字,可以說是期待,也可以說是反思。
我問自己,為什么過去的那么多值得被記憶的事情我把它們忘記得干干凈凈,而本應(yīng)該需要忘記的不堪的往事,卻時時刻刻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墒牵退阄覇栕约涸俣啻?,我也找不到答案。
很多時候,會覺得孤獨。但也深知孤獨無藥可醫(yī),所以也不想對誰說。有人說,孤獨是海水,時間吸著吸著,就吸走了。所以,我時刻都在與孤獨戰(zhàn)斗著,卻始終分不出高低。
這個世界眼花繚亂,每天,都有事情像煙花一樣在我們身邊噼噼啪啪炸開,有些人被炸傷,有些人因為跑得快,欣賞到了煙花炫彩奪目的光耀。而我只是默默站在灰燼里,想要打掃一地落寞的人。
可事實是,活在今天的我?!笆聦崱边@個詞對我來說太過殘忍,而我又不能不直視事實,在每一件事情發(fā)生時,都要跟一個個事實相撞,有些事實甚至?xí)顐业哪橆a。但是卻又不得不去面對。很凄涼,凄涼得就像一株還未長大就開敗落了的植物。
時不時的時候,我會有一些本不該有的念頭,人若是能像個植物人躺在床上,光能聽見這個世界發(fā)生的斗轉(zhuǎn)星移的變化,但不做任何反應(yīng),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要有反應(yīng),就會痛苦,因為要抉擇,要想朝左走,還是朝右走。最哀傷的不是你走錯了方向,而是你走著走著,一回頭,原本跟著你的那些說要一輩子守候你的人,就已經(jīng)不在了。
可是,人總要學(xué)會長大,總要一個人走。長大以后,就能明白,一段愛情的完結(jié),是因為彼此荷爾蒙的耗盡。一個人的死去,也依然有舊物舊景圍繞在世的人。那么,分手的人,就會原諒愛情的遺憾。健在的人,也就以為已故者仍在周圍。長大了的我們,對于人情喑事,也不再是迷惘得不知所措。
總是會遇見很多在黑夜里趕路的人,所謂的“黑夜里趕路的人”并不是真的在黑夜里行走的人,而是指活在黑夜里的人。他們總是看起來有些說不出的冷漠,但是又充滿了溫暖,很容易向一個陌生的人靠近。人因為害怕,所以選擇躲避,人也因為害怕,所以選擇靠近。
所以說,人有時候真的很奇怪,既想讓別人接近,又小心翼翼地想要把別人推開,怕一旦心里的窗戶打開了,就會有人偷了你的心,絞碎你的'腸。
說白了,人生不過是演獨角戲,就像一個騎獨輪車的小丑,躲在帷幕后苦學(xué)苦練,只為等到別人看到自己技成的瞬間。掀開簾子,在鎂光燈打到自己的倦容,掌聲熱烈開來的時候,就必須迅速戴上面具,修煉出無比精致的笑容。可是,帶面具的小丑演繹的始終是別人眼中的笑話,而自己,真正的自己卻忘記了怎樣去演繹。
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時代越來越難琢磨透,也許是因為生活在里面的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了提速的生活,也不想被他人琢磨透吧。沒有人喜歡扒光了衣服被人用放大鏡去看,每個人都覺得生命陡短,每個人都覺得愛情難追,每個人都覺得只有不停地走路,才能印證自己是活著的生命,每個人都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個怪人,是個無能的平凡的所知甚少的普通人,每個人都希望創(chuàng)造奇跡。這個時代給人賦予了無數(shù)種可能,也賦予了無數(shù)種危險。所以,才會有像我這樣的人,戴面具戴久了,就忘記了最初的自己的模樣。
風(fēng)易善變,雨易喧囂。飄飄灑灑紛落一地遠古的惆悵,往日時光早已成殤。夢中起航飛揚的夢帆,亦漸漸迷失在夢幻的期望中。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七
魏連殳在世俗人的眼里是一個不被理解的人,是孤獨的。就連自己的本家看來,他仿佛也是一個外國人一般。他的行為:所學(xué)的明明是動物學(xué),卻去做歷史教員;對人愛理不理,卻常喜歡管別人的閑事;不重視家庭,卻極孝順祖母。在別人眼里是古怪的。以至于在他祖母的葬禮上,他們都要嚴陣以待的對付他。因為他是“吃洋教”的新黨,向來就不講什么道理。他這樣的命運其實是當(dāng)時五四時期啟蒙者的普遍命運——不被世人理解。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禮上,用嚎啕大哭來哀悼自己的祖母,哀悼像他自己一樣不被理解的孤獨者。這哭聲里透著凄涼,悲哀,無奈,憤怒。
其實他早已看明白了,像他這樣的人,是親手造成孤獨,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所以他對別人總是冷冷的,淡淡的,因為他對著個世界是有些絕望的。然而,他又不是徹底地絕望。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就算是看到房東又臟又丑的孩子時,他的眼里也會出現(xiàn)平時少見的歡喜。在他看來,孩子是天真的,是沒有大人身上的陋習(xí)的,是中國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這一點希望也隨之破滅了。
接踵而來的失業(yè),讓他不得不開始逐漸向現(xiàn)實低頭,甚至愿意去干“鈔寫”這樣的活,此時的他還想活下去,為自己活下去。但是生活的殘酷,卻不給他機會,使他連寫信的郵票都買不起。
他一點點的被逼是“死”了,終究向現(xiàn)實低了頭,得了一個杜師長顧問的職位。一個在別人眼里是前途無量的職位。但他知道此時自己已經(jīng)死了,在別人眼里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他是徹底地失敗了。活著的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風(fēng)光的背后有著無奈和悲傷。
正如魏連殳一樣,他用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弄破來表達他的不滿,所以最后他死了反倒是解脫了,讓他顯得十分的平靜,用含著冰冷的微笑,來嘲笑自己,嘲笑這個社會。
但魯迅先生并不是絕望的。文章的結(jié)尾用“濃云已經(jīng)散去,掛著一輪圓月,散著冷靜的光輝,說明他還是感覺到有些希望的。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八
孤獨者說的是我們每個人。我們來到這世間就是一種孤獨,每當(dāng)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緒異常清晰,我們想說卻無法說的話只能埋在心頭。每當(dāng)參加完熱鬧的聚會后,我們會異常孤獨,在熱鬧的襯托下,我們似乎會感到孤獨。每當(dāng)離家時,獨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更是無法言說,孤獨是每個人的常態(tài)。因為我們的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人。其他出現(xiàn)在你生命中的人不過是一個配角,在你的人生中,只有你才是唯一的主角。
孤獨并不可怕,人生路上,我們會遇見很多的人,我們會和某些人和得來,當(dāng)然也會和某些人合不來。這時,我們不要為了結(jié)伴而去和一些價值觀人生觀不同的人相處,那樣我們也許會慢慢發(fā)現(xiàn),在這個故事里你所有的付出在別人眼里看來一文不值,你只是一個配角,但是在這個故事里你費盡辛苦,卻什么也沒有收獲,那何不一個人去譜寫屬于自己的故事。有時候,一個人就一個人,一個人有什么可怕的,一個人不是傷感也不是孤獨,而是為了更好的成長,去譜寫自己的故事,演繹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或許都想找到結(jié)伴同行的人,交朋友,遇到幾個好閨蜜,但世界殘酷,道路艱辛,和你志向相近的人不可能次次都讓你碰到。那時,我們要怎么辦呢?我們要學(xué)會獨立,一個人也要活的精彩。這樣到了社會,我們才有底氣去面對一切困難,才有機會收獲社會早已藏好的獎賞。
當(dāng)某天,你若孤獨,不必憂傷,不必氣餒,抬頭看看天空,它那么大,一定可以包容你所有的難過與委屈,我們只是這世間渺小的一個人。
人生有時候就像是路邊的野花,孤獨而又倔強的綻放,從盛開到枯萎,從嬌艷美麗到黯然失色,這只是一個過程,等待的過程是很孤獨的。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青春在等待中消耗。思念在等待中愈演愈烈。
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孤獨而感到自卑,其實我們活在世上,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我們不屬于誰,我們擁有的只有一個自己而已,所以在任何時候請善待自己,不要為了某些人和某些事而傷害自己。我們一個人來也必定一個人去,在人生中我們似乎只能主宰自己。和別人再好,別人也無法代替我們。人注定是孤獨的,但是我們可以把孤獨上升一個高度,那就是獨立,我們可以冷靜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更優(yōu)秀的自己,別把孤獨當(dāng)成是一個弱項,孤獨其實可以讓我們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和一種經(jīng)歷。孤獨者并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一個勝利者。
孤獨者讀后感篇十九
當(dāng)魚兒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邊猙獰的網(wǎng)繩,春天在哪兒啊,它含著眼淚,重又開始了冰層下的旅程。
——食指《魚兒三部曲》。
我松下一口氣,終于把魯迅的《孤獨者》讀完了,這是一篇僅為十幾頁的短篇小說,可我卻分了幾次才讀完,不僅是因為魯迅先生文筆的晦澀與深奧,更是文中的冷峻與黑暗讓我難以品味。
余杰說:“我習(xí)慣在夏夜最燥熱的時候讀魯迅。沒有一絲風(fēng),室內(nèi)像個蒸籠。翻開書后,黑色的方塊字一行比一行涼,如冰一般涼入骨髓里,一行比一行苦,如黃連一般,要治病就得慢慢咀嚼。漸漸覺得靈魂被掏空了一般,欲笑卻又無可笑,欲哭亦覺無所可哭。”我同樣也是在這么一個酷夏讀著魯迅的小說,“靈魂”真若“被掏空了一般”,空曠而迷茫,失落而無望。有時我真恨魯迅,他首先為我們揭示一個黑暗的“現(xiàn)實”,然后再隱約點亮一絲希望,最后當(dāng)這點零星的“希望之光”還尚為火星之時,再迅速拈滅它,如從未出現(xiàn)過一般。
如《藥》中的夏瑜的墳上縱有憑空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但連烏鴉也不愿棲在上面;又如《孤獨者》中作者借魏連殳的話表示:“孩子總是好的。他們?nèi)翘煺妗比欢肿尅疤煺妗钡暮⒆印澳弥黄J葉”指著魏連殳道:殺!而那個孩子“還不很能走路……”我知道這怨不得魯迅,魯迅先生是講真話的人,事實如此。只是我還像很多人一樣,即使相信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卻還要寄托一絲美好的希翼,中國人歷來喜歡圓滿。
這個故事是送殮始送殮終,“滿臉黑氣”的革命者魏連殳走了,不是死于革命,而是死于癆病。為他送葬的一切也是“死一般靜,死的人和活的人都是”,這些是“敬”他的人,是他死前去做顧問“交運”賺來的“敬”,是的,他為了擺脫生活的慘狀,他從事了他所反對的。他不再是孤獨者與異人,而是人們敬重的“魏大人”。這些是他“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所換來的,也就是說他放棄先前畢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而俯就于所反對的現(xiàn)實黑暗。他叫老人家為老太太時不得敬,他溫和恭敬的請孩子們吃花生時不得敬,而他“交了運”后喚老人為老家伙,給孩子們東西讓他們學(xué)狗叫或磕頭時卻得了敬,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可悲?魏連殳雖然改變了自身的生活慘狀,但用他的話說卻是“已經(jīng)真的失敗”。
孤獨者讀后感篇二十
《孤獨者》收于魯迅小說集《彷徨》,《孤獨者》寫于1925年10月17日。當(dāng)時魯迅正處于受敵的狀況,對現(xiàn)實狀況的思考和探究,內(nèi)心世界充滿苦悶,孤寂而又渴望沖破這種桎梏,尋求希望,已而陷入迷茫,虛空的孤獨。
正文:時勢造英雄,英雄之所以突出于人群之中,稱之為英雄,是因為時勢決定人的思想,決定人的思維,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思維,奴隸時代必有時代的奴隸。
然而人普遍都是時代的奴隸,便也不覺得自己身為奴隸,必有一“孤獨者”來做打破時代思維的英雄,才能使人覺察得自己身為奴隸的處境。魏連末,一個時代的“孤獨者”,他的存在讓人們聞出了一絲叛逆,但已習(xí)慣于奴隸時代的人們又怎能讓他這個“孤獨者”打破奴隸時代的寧靜的水面。
《道德經(jīng)》云:“明道若昧,進道若退。”于是“就時時聽到人們提起他的名字,都說他很古怪”,“仿佛將他當(dāng)作一個外國人看待,說是‘同我們都異樣的’”。處于奴隸時代的人都有一種時代奴隸的秉性,即對“孤獨者”的排斥和逼迫,一切都要按奴隸時代的規(guī)則。
老子說:“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之;下士聞道,大笑之?!彼麄儗τ谛迈r事物,只是大笑和排斥。魏連末的祖母死后,“他們的第一大問題是在怎樣對付這個‘承重孫’,因為逆料他關(guān)于一切喪葬儀式,是一定要改變新花樣的。”而“聚議”的結(jié)果,“是全都照舊”。
甚而至于,連魏連末的失聲長嚎“這模樣”,也“是老例上所沒有的,先前也未曾豫防過”,于是“大家都手足無措”。他們不允許有“新花樣”的`存在,必須排斥新鮮事物。讀《孤獨者》,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孤獨,每一類人的孤獨,不是僅僅幾個人所處的孤獨,更是一個時代所賦予的孤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孤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09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