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29 09:01:34
2023年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四篇)
時間:2023-01-29 09:01:34     小編:zdfb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jié),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nèi)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一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后甚至反動。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xiàn)。道家強調(diào)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chǔ)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fā)展,順著自然本有的發(fā)展事態(tài)、追隨自然的節(jié)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fā)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fā)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fā)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fā)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chǎn)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diào)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guī)則后,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fā)展智力、別發(fā)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zhì)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為大

《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圣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馑际钦f,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當?shù)娜プ非蟠笫拢y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么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shù)臉?gòu)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xiàn)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xiàn)在經(jīng)濟,財務(wù)經(jīng)濟,金融學說,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 避開難的和大的, 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桿,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桿”。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 問題的難度降低后,錯誤自然不會發(fā)生?!?/p>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二

我常在讀書看報時見到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庇纱寺?lián)想到毛澤東同志多次強調(diào)的“人貴有自知之明”,于是,便數(shù)典查找這句話之出處,一查,方知是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三章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币馑际钦f:認識別人的才能和弱點,從而正確地運用和必要地制約、更好地開發(fā)利用,這稱為智慧;反觀自身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究竟有多大能力,最易失誤的是什么,這稱為有自知之明。能夠擊敗敵手,超越他人的功績,這可以證明你能力卓絕;而能夠不斷克制自己的欲望、惡劣習性,超越自我,更上一層樓,才是真正的強者。懂得安于寧靜、內(nèi)心滿足、樂道、祥和自然就是最大的財富。能夠堅持自己的信念,克服重重險難奮勇前進的人才算有志氣。在任何情況下不忘記自己的根本,不迷失自我,才能長久地保存自己。就算軀體毀滅,精神仍源遠流長,永世長存。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同志總把自己當作了不起的人物,總是那么的自負,那么的不可一世,根本意識不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卑沿敻划敗澳繕恕?,把權(quán)力當“令劍”,把名利當“抱負”……于是乎,自己便認不得自己是誰?當官為了誰?最后,一不小心,落得個身敗名裂,這些慘痛教訓,舉不勝舉,實屬悲哉!我認為: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lǐng)導干部,一定要時刻牢記黨的根本宗旨,想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聽黨的話,為人民服務(wù),不要居高自傲,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是人民賦予的,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眾才是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一定要訥于言而敏于行,立足崗位,兢兢業(yè)業(yè),淡泊名利,無私奉獻。

一、別把職務(wù)太當回事

職務(wù)、職業(yè)只是一個人謀生的平臺和方式,只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飯碗”。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每個人的社會地位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范圍,職務(wù)高的責任相對就大,職務(wù)低的責任相對就小,沒有職務(wù)的,也要完成自己職責范圍以內(nèi)的工作。實際上“職務(wù)、職責”是和自己的“能力、飯碗“緊密相連的。工人做工,商人買賣,農(nóng)民種地。犬守夜,雞司晨。在完成每一項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其職務(wù)分工只是為了人盡其才、各盡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犁地的和播種的,原則上沒有什么質(zhì)的區(qū)別。一句話: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里,不管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原則上只有分工不同、責任大小,沒有尊卑、高低、貴賤之分。其實,職務(wù)只是一份承諾、一份責任、一份壓力、一份信任。當官只是一時一地的事,為人才是一輩子的事。我們的黨員干部,尤其是黨的領(lǐng)導干部,如果拿自己的官銜或頭上擁有的花環(huán)當“令箭”,把職責放一邊,投機弄權(quán),專橫跋扈,營私舞弊,那么,離失去自己的職務(wù)也就不遠了。毛澤東同志早在文藝座談會上說:“只有代表群眾才能教育群眾,只有做群眾的學生才能做群眾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做群眾的主人,看做高踞于‘下等人’頭上的貴族,那么,不管他們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眾所不需要的,他們的工作是沒有前途的?!?/p>

二、別把金錢太當回事

廣廈萬間,晚上也只能居一室、睡一床;家有萬貫,一餐也只能一瓢一飲。金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錢不行,錢多了也就與“紙”無二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一定要是自己的勞動所得。目前,公務(wù)員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黨的各級干部不存在為自己的衣食犯愁問題。作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lǐng)導干部,一定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警醒自己,時刻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線,錢不能裝錯腰包,更不能行賄受賄、取不義之財,一味地把財富當作自己追逐的目標。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公生明,廉生威。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鬼迷心竅,唯利是圖,最終必將作繭自縛,使自己淪為金錢的“俘虜”,讓世人嗤之以鼻,遭世人唾棄。一朝失足,悔之晚矣!

三、別把地位太當回事

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爭高自極天。要學會尊重自然,順其自然,超乎自然。社會是個大舞臺,如果說黨員干部是演員,群眾是觀眾的話,那么表演者和觀眾永遠是不可分割的、一體的。不能贏得群眾的掌聲和喝彩,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黨員、稱職的干部。一個機關(guān),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只有職責分工不同,不應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堅持以人為本,讓處在各個崗位、各個層面、各個領(lǐng)域的人都充分地發(fā)揮積極作用,工作才有效率,事業(yè)才會成功,社會才會進步。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黨員干部,如果總是認為自己是領(lǐng)導,地位比別人高,論資排輩,阿諛奉承,玩弄權(quán)術(shù),指手劃腳,那么,一定是什么事情都辦不成、做不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如果身居高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群眾就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間,就會相信你、敬重你、跟著你。得人心者得天下。群眾是黨的事業(yè)大廈的基石,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根本動力。誰要是太過看重自己的地位,忽視群眾的基礎(chǔ)性和決定性作用,最終定會被群眾的唾沫所淹沒。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三

在省級機關(guān)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閑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jīng)》,隨著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xiāng)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后轉(zhuǎn)業(yè),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chǎn)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wù)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jīng)》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xiàn)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jīng)》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圣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兜赖陆?jīng)》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fā)揮。

《道德經(jīng)》第八篇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p>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里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yǎng)萬物,洗滌污淖。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jīng)》,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于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jié)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jié)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事業(yè)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cè)嵯酀?。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zhí)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yè)的追求要鍥而不舍。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xiàn),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丑。人若修養(yǎng)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jié)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戚相關(guān),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jié)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yōu)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zhì)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系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于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堅持權(quán)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讀道德經(jīng)心得體會600字 讀道德經(jīng)心得感悟篇四

寒假到了,學校要求教師都要讀一點書。讀什么書?學校要求讀教育理論。而且還發(fā)了幾本所謂“教育理論”。我翻了翻,沒什么意思。但書還是要讀的,其實,就是學校不要求,我也會在寒假期間讀點書,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讀什么書呢?我想到了讀《道德經(jīng)》。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學了一遍《論語》,寫了幾千字的心得體會,還寫了約2000字的文章,在我們教育系統(tǒng)的報紙上發(fā)表了。讀經(jīng)典,豐富知識,增長才干,獲益匪淺,指導教學工作,成果顯著。所以,我的體會是,讀書一定要讀好書,讀經(jīng)典書。人生有限,不可能“讀盡天下書”,但盡量讀一些名著,可以盡快地使自己成熟起來。

《道德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如同《論語》一樣,是中國人的精神,是我們智慧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經(jīng)》要比《論語》還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經(jīng)》里充滿了辯證法的思想,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和諧。老子的智慧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仍然閃爍著啟迪人們思想的光芒!

《道德經(jīng)》博大精深,涉獵了自然、社會、人的精神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雖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個字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不同身份,不同職業(yè),不同地位的人讀了《道德經(jīng)》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讀《道德經(jīng)》同樣有啟迪和教益。

首先,《道德經(jīng)》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觀世界的規(guī)律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可以說出來的名稱,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了。沒有名稱,是天地的開始;有了名稱,那就成了萬物的本源了。所以,要常常進入虛無的境界,來觀察體會道的奧妙;還要常常來到現(xiàn)實中,來觀察和分析道的運行。虛無和現(xiàn)實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都是很玄妙的。

玄妙阿玄妙,它是認識所有事物的門徑。老子的思想充滿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我們做事情就必須依據(jù)這些規(guī)律。但是,這些規(guī)律不可能完全為我們所認識,因為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人們對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也是在不斷進行的。

所以說,我們所認識的這些規(guī)律,有不正確的地方,不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的不正確而已,也有還沒有認識到的地方。對于研究問題來說,老子第一章主要說明,一是萬物都有規(guī)律,萬物都在按自身規(guī)律運行。

二是萬物的規(guī)律是我們必須永遠進行研究的。

三是研究事物的方法,就是從現(xiàn)實中走出來,去探索事物規(guī)律的本源,然后到現(xiàn)實中研究事物的發(fā)展是否按規(guī)律運行?!兜赖陆?jīng)。的這個觀點也符合我們現(xiàn)在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質(zhì)教育?如何進行素質(zhì)教育?盡管人們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但是人們的對于素質(zhì)教育規(guī)律性的東西還沒有掌握。雖然全國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質(zhì)教育的規(guī)律還是應該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探索出自己的規(guī)律來。

其次,《道德經(jīng)》第二章指出了教育的哲學——“行不言教”。老子說:“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很多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播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說教,教師的職業(yè)變成了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2000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安谎浴痹鯓尤ァ敖獭?我以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的空洞說教,拒絕廢話,或者說身教重于言教,啟發(fā)式教學。記得孔子見老子,老子讓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頭,孔子說:“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請教孔子,孔子說,老子的意思是,雖然我的牙很堅固,但快掉光了,舌頭雖然柔弱,但還在。這就是告訴我們,堅固和柔弱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過啟發(fā),暗示等自己領(lǐng)悟知識。圣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學生。教師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中間。

其三,《道德經(jīng)》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無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講政府不應該管的過多,盡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還說過:“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推崇的是無為而治。這是管理的智慧,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亂套,各行其道,而是人們在一定的制度范圍內(nèi),人們自覺地遵守制度,充分發(fā)揮人的個性,發(fā)揮聰明才智,使人自由地發(fā)展。學生管理也是這樣,看到有些教師整天圍著學生轉(zhuǎn),整天訓斥學生,但學生仍然管理不好,就是沒有找到管理學生的好辦法,管理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師在不在班級都一個樣,感受不到老師來還是沒來,這樣的班級才是好班級啊。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兜赖陆?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微型百科全書,它的深沉的大智慧,永遠是我們汲取營養(yǎng)的源泉。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201719.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