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優(yōu)秀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3 16:03:04
桃花源記教案(優(yōu)秀18篇)
時間:2023-11-13 16:03:04     小編:筆硯

教案應具備條理清晰、語言簡明、重點明確、步驟詳細等特點,便于教學實施和評估。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歡迎大家閱讀以下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桃花源記教案篇一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群眾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古今異議b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著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fā)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了解故事情節(jié)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jié),討論并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并出示準確的情節(jié)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p>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后,師有感情地范讀“土地平曠——————并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chuàng)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采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采訪語言”進行采訪。

a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么?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于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并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秘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fā)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痹瓉碜哉J為遙不可及的愿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xiàn)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篇二

順敘是最常見、是基本的敘述方式。這種敘述方式可以說是最能反映事物的發(fā)展程序和本來面貌的,也是最能適應人們理解和接受習慣的。但是這種寫法如果用得不好,就容易出現(xiàn)平鋪直敘的毛病,使人感到枯燥呆板。但讀了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桃花源記》這篇短文,卻全無這種感覺。筆者以為這主要是得力于作者匠心獨運的順敘手法。

一.寫人狀物有聲有色。

“見漁人,乃在驚,問所從來?!薄氨阋€家,設酒殺雞作食?!薄按逯新動写巳耍皝韱栍?。”“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這里,作者對桃花源人既沒有作精雕細刻的肖像描寫,也沒有作豐富細膩的心理描寫,而只是籠統(tǒng)地、粗線條地描寫他們的語言、行動,從而反映了桃花源人民古樸好客的社會風尚??梢?,了了幾筆,卻寫得有聲有色,把桃源人寫得血肉豐滿,躍然紙上。

二.敘述之中間以景物描寫。

這篇短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反映了漁人進出桃花源的整個過程。從沿溪、窮林、得山、見洞、入洞、洞內所見所遇、離洞而歸、至復尋迷路,完全按照漁人的經歷一一敘寫,使人讀后,仿佛隨漁人游歷一遍,也一一如見如聞。但作者在描寫這一過程中,并不是平鋪直敘其事,而是在敘述中間以景物描寫,打破了人們常用的一敘到底的筆法。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由遠而近,自上而下地寫出了桃花林分布范圍及林內的優(yōu)美景色。神秘的色彩吸引著讀者,且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薄摆淠敖煌?,雞犬相聞?!睂懗隽颂一ㄔ瓷鐣畎捕?,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優(yōu)美社會環(huán)境。這種敘述中間以景物描寫的方法,使故事情節(jié)斷斷續(xù)續(xù),一方面可以激起敘事的波瀾,形成懸念。另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間歇的空間,不至于因故事情節(jié)的緊張而感到過分沉悶。

《桃花源記》之所以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為人們所喜愛,由上述可見,這除了文中敘述的事件迷離恍惚又真實親切,十分吸引人外,作者匠心獨運的順敘手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在寫法上對我們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

上一篇:東晉有沒有“桃花源”

桃花源記教案篇三

1、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qū)別。

2、技能目標:

學會根據(jù)語境理解詞語。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切身體驗桃花源的自然美、風俗美。教學重點掌握一些詞語古今詞義的區(qū)別。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jù)語境理解詞語。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重視對注釋的識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

個人備課。

一、課前檢測:5分鐘。

二、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為創(chuàng)造性復述作準備8分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根據(jù)課文內容,利用想象,合理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腴。

三、分步品味課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2)提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齊齊,炊煙裊裊升起……。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提問: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看。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學生明確:(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樂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諧親密。

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評讀桃源之“奇”。

提問:桃花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且形狀奇特,“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2)人奇。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太守竟然“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教案篇四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澳瞬恢袧h,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坝嗳烁鲝脱又疗浼摇保把印?,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fā)現(xiàn)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huán)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jù)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1)完成課后作業(yè)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桃花源記教案篇五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xiàn)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lián)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并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jié)。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jié),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jié)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jié)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xiàn)場采訪。

采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為外面兵荒馬亂。)。

3、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靈!)。

4、你們?yōu)槭裁床蛔対O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yōu)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

桃花源記教案篇六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jù)單元教學要求,以及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jié)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有幾個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

3、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使用成語導入的方法,讓學生在積累成語的同時,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精練、語言容量大的特點。

4、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教學的特點以及文言文的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傳達的感情,在讀的過程中獨斷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5、在教學《桃花源記》的朗讀和翻譯時,就特意讓那些不愛發(fā)言的人,站起來讀給大家聽,或者寫給大家看,讓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體會到自己在組內的存在價值。許多學生從過去不敢讀、不敢寫,到主動上臺,而且表現(xiàn)很不錯。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閱讀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小組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性不夠好。多體現(xiàn)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fā)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jié)。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桃花源記教案篇七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點。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3.老師范讀課文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砣婚_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huán)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xiàn)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yōu)榱硕惚芮爻牡渷y,帶領妻子兒女和鄉(xiāng)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fā)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桃花源記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shù):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4]。

桃花源記教案篇九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yōu)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為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為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里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jù)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xiāng)鎮(zhèn)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jù)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誦讀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xiàn)“高效課堂”。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jié)課作業(yè)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huán)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咸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xiàn)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情節(jié)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huán)節(jié)作了引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xiàn)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

這節(jié)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

教學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xx的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過程:。

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一

1.理解課文內容,對于古文內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通讀、讀熟,達到背誦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內容。具體說,理解課文內容,可分為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掃清語言障礙,把文章讀順暢,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線索,理清結構,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語句,想像故事的發(fā)展過程;第三步,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如:漁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還是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后,為什么“皆嘆惋”?既然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過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聯(lián)系作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是如何在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并認識作者的理想的意義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十分準確精練,用詞精析。不少句子簡潔而又內容豐富,要仔細體會其中蘊含的內容。如山里人問漁人從何而來,詩人沒有重復漁人進桃花源的經過,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要通過閱讀,聯(lián)系上下文,細細體會用詞的精到。如寫桃花源人見到漁人后,僅用“乃大驚”三字,就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當通過品讀,細細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實詞和省略句式,對于實詞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徑仍然是閱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誦讀。這樣,要不了幾個反復,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進行專項練習,如分古今詞義變化、多義詞等類別。

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阡陌鬢邑詣驥。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yǎng)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xiàn)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xiàn)實不滿的精神。

2.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教學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復述。

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創(chuàng)造性的復述,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話來復述,并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用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jié),使得故事更加豐腴——用這種復述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能課文的理解程度,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這兩種復述方法也可以結合起來。

作者寫桃源境界并不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而是幽深奧秘,迂回曲折。開始寫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兩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寬多長;在林盡水絕之處,有一座大山,擋住去路,人世間好像到了盡頭。再仔細一看,山有一小口,鉆入洞內,剛剛能通過一人,走數(shù)十步,忽然開朗起來。作者所寫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個無人區(qū),十分潔凈、清新、美好,它隔斷了現(xiàn)實社會喧囂污穢的生活,為桃源的隱蔽幽深作了過渡性的描寫;同時,為讀者進入桃源境內造成心理上的準備,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進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寫也極有層次:先寫田園風光,遼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田間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陰的桑竹;然后再寫桃源人民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從遠到近,從田園風光到社會人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同時。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寫出漁人的行進過程,一會兒水路,坐船逆水;一會兒山路,鉆洞爬山。當乘船沿溪走得忘了遠近時,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轉,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美麗靜謐的桃花仙境;再當漁人鉆進漆黑狹窄的洞內,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又把你帶到一個開闊、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樂土,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這種跌宕起伏的筆觸,使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之驟變:當你進入桃花林時,它使你“喜”;當你走到水窮路絕的隘口時,它使你“疑”;當你鉆入桃源見到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時,它使你“驚”;當你再想去尋訪這個境界時,它使你“迷”。這一喜、一疑、一驚、一迷的種種復雜情感變化,正是作品所產生的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力量。

《桃花源記》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著漁人這個導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為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fā)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并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后,數(shù)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這結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xiàn)實中是并不存在的。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皬颓靶?,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對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四折)?!疤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有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語言夠精練的了。

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陶淵明(約365~427年),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現(xiàn)實,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這篇文章寫于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纂位第二年。陶淵明對劉裕政權不滿,加深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xiàn)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文言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tài)的詞語之后,作為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xiàn)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培養(yǎng)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fā)揮想象,運用現(xiàn)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chuàng)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fā)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xiāng)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huán)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yè)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yōu)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作,深入展現(xiàn)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xiàn)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fā)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xiàn)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三

1、理解、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通譯全文。

2、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

4、學習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及敘事脈絡清晰、描寫生動的特點。

5、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第一課時。

教師播放情景動畫,并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備受世人青睞的旅游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兒嗎?那位詩人又是誰呢?你去過沒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作者:

1、教師泛讀課文,學生聽讀,從而熟悉字詞讀音、朗讀節(jié)奏。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1、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lián)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lián)想、加深理解。

3、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找優(yōu)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激發(fā)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重點講解部分”進行點撥。

第二課時。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fā)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音樂電視片《桃花源》,從而加深學生對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的理解。

1、揣摩語言。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從而體會陶淵明文章的語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xiàn)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討論結束后每題每組選派一名代表發(fā)言。

獨抒己見(根據(jù)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fā)表各自見解。)。

(1)漁人為何“停數(shù)日”就“辭去”?為什么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xiàn)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蔽覀儜旉P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你認為陶淵明筆下的理想社會會不會成為現(xiàn)實?為什么?請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的觀點。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四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xiàn)“練為主線”,培養(yǎng)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3、誦讀法。

2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xiàn)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yǎng)、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lián)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四、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解說:本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五、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后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huán)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發(fā)垂髫”指,這里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后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六、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充分體現(xiàn)引導自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課后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鑒賞水平,了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后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透過描述“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資料,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必須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潛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齊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透過描述“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蔽艺J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潛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潛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以前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這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完美生活的向往。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透過描述“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資料等。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薄疤以醋骺汀薄疤以从螒颉钡冉嵌?,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第二課時。

1.同學互相就上節(jié)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1.朗讀描述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那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那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那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應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必須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能夠摘抄文中優(yōu)美詩句,也能夠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理想的社會情感的寄托文章來。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六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xiāng),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jié)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xiàn)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xiàn)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F(xiàn)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yè)。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shù)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guī)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一、導人。

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jié))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jié)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xiàn)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fā)現(xiàn)桃花源: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七

1、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2、遂與外人間隔。

3、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三個“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個“外人”如果也這樣解釋,則與后文《桃花源詩》“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相抵牾,因為時遷世異,秦代的衣制當然不可能和幾百年后的晉代相同。

近日讀到了《中學語文教學》20xx年第5期顧月華先生的《也談外人》一文,頗有感慨,遂將以前收集的資料略作整理,匯集成文。

一、“外人”諸說。

據(jù)我們所見,對“外人”的解說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至于解為“桃花源以外的人”者為最常見之解釋,今人論之已詳,故不贅述)。

(一)“陌生說”

此說包括兩種大同小異的見解:1、“外人”為“世外之人”或“另外一個世界的人”2、“外人”為“外國人”。兩種解釋雖有不同,但思路和結論并無大異,他們都從桃花源中人與外界的服飾差異切入,試圖解決《記》《詩》差異和衣制變遷這一矛盾。他們的結論也相似,即:在漁人眼里,桃花源中人絕不應與外界人相似,他們應該是漁人眼中的來自“另一個世界”或者“另一個國度”的衣著奇異的“陌生”人,因此可以統(tǒng)稱為“陌生說”。

(二)“紀實說”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記)旁證》中說:“陶淵明《桃花源記》寓意之文,亦紀實之文也。其為寓意之文,則古今所共知,不待詳論。其為紀實之文,則昔賢及近人雖頗有論者,而所言多誤。故別擬新解,以成此篇?!标愊壬詾?,《桃花源記》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之“秦”,不是“贏秦”,而是“苻秦”;所謂的桃花源不是人間仙境,而是北方人民為了躲避“苻秦”的戰(zhàn)亂而聚族自保所建的塢堡。因此,陳先生說:“由苻生之暴政或苻堅之亡國至宋武之人關,其間相距已逾六十年或三十年之久。故當時避亂之人雖‘問今是何世’,然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陳先生這篇發(fā)表于1936年的論文是我們所見的最早提出“外人”問題的文章。

唐長孺先生《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發(fā)展了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桃花源不應該在北方,而就在武陵一帶:桃源中人“避亂”不全是避兵,也可能是逃避徭役和賦稅。他還搜索到了陶淵明同時代與《桃花源記》相似的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及飽受官府剝削奴役、社會動亂之苦的鄉(xiāng)民逃入溪峒蠻族的山澤中的'史料,進而作出論斷:“我們認為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種傳說,這種傳說晉、宋之間流行于荊湘,陶淵明根據(jù)所聞加以理想化,寫成《桃花源記》,但聞而記之者不止淵明一人?!?/p>

劉欣先生的文章《(桃花源記)旁證的旁證》贊同陳先生之論,他從語言變遷、衣制變遷兩個角度加以佐證,并提出“陶淵明在作此文時,或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chuàng)作。”

以上三位所論,都是從桃花源記故事的來源和作者創(chuàng)作方法角度切入,又都主張《桃花源記》應該有一個現(xiàn)實的模型,并從這一角度解釋“外人”問題,因此。可以統(tǒng)稱為“紀實說”

二、評議與討論。

第一種解說,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最廣泛的一種思路和觀點,而且在教學中很有可操作性,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了。但是,我們對此有以下三點疑問:

(1)“外人”解為“世外人”或“外國人”,古書中例證不多。持“世外人”說者沒有舉例子?!巴鈬恕闭f雖免于單文孤證,可例子既少,又并非“外人”一詞的常見用法,難以服人,在今存的可信的陶淵明作品中,未見類似用法。

(3)從文義和時代背景而言,漁人對桃花源的奇異感,不是因為服飾的不同帶來的陌生和恐懼,而是在戰(zhàn)爭不休、賦役苛重的亂世里,發(fā)現(xiàn)了一處“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且“秋熟靡王稅”的人間樂土而油然而生羨慕和向往,這或者就是桃花源記本文的“寓意”所在,而這與強烈的陌生感似有相悖之處。

我們贊同第二種思路,即陶淵明這篇文章當是根據(jù)某些地方的民間故事或傳聞所作,只不過在寫作過程中加入了一些自己對和平世界的向往,或者還摻有老子“雞犬之聲相聞”那樣“小國寡民”的道家思想因素,這才將一個避亂的塢堡或者逃避賦役的蠻族山寨美化成一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并且將其中的人民想象成了久居深山以避秦亂的遺民。

桃花源記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shù)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蔽艺J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chuàng)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xiàn)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yōu)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薄疤以醋骺汀薄疤以从螒颉钡冉嵌?,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

1.同學互相就上節(jié)課所學來提問。

2.按照“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huán)境美和內部環(huán)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三、感受桃源之“樂”

1.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zhàn)亂之苦,能安居樂業(yè)。

(2)女人雖采桑養(yǎng)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fā))“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yǎng),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奇,那是因為”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shù)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背浞挚隙颂諟Y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yè)。

可以摘抄文中優(yōu)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桃源故事:捕魚忘路——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桃源之美:美、樂、奇。

桃源情結:虛構的故事理想的社會情感的寄托。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志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chuàng)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注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并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于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賞析】。

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6361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