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古詩文網 登泰山記文言文翻譯節(jié)選篇一
⑵陽:山南為陽;其:代詞,它,指泰山
⑶汶水:今稱大汶河,源于山東萊蕪東北之原山,向西南流,匯入東平湖。
⑷濟水:源于河南濟源縣西之王屋山,流經山東。清代末年,濟水河道為黃河所占。
⑸陽谷:指山南的谷水。
⑹古長城:戰(zhàn)國時齊國修筑的長城,西起平陰,經泰山北岡
⑺日觀峰:泰山頂峰,觀日出之勝地。
⑻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但十二月初一,已是公元1775年。
⑼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⑽齊河、長清:山東兩縣名,在泰安西北。
⑾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⑿丁未:丁未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⒀朱孝純:字子穎,號海愚,山東歷城人,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摯友。
⒁四十五里:古時估測泰山從下至頂四十多里,但實測約二十馀里。
⒂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有《水經注》。
⒃天門:泰山有南天門、東天門、西天門。
⒄崖限:像門限一樣的山崖。
⒅徂徠(cúlái殂來):山名,在泰安東南四十里。
⒆“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霧像帶子一樣。
⒇戊申:二十九日?;蓿恨r歷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
(21)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
(22)“亭東”句:亭子以東從腳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霧。
(23)樗(chū出)蒲:賭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稱色(shǎi)子。
(24)極天:天的盡頭,天邊。
(25)云一線異色:一縷云顏色很特別。
(26)正赤如丹:純紅如同朱砂。
(27)絳:紅色。皓(hào浩):白色。駁:雜。
(28)僂(lǚ呂):曲背。形容日觀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觀峰,如同彎腰曲背地站著。
(29)岱祠:一名岱廟,祭祀東岳大帝的廟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東岳大帝女兒碧霞元君的廟。也叫娘娘廟。
(31)行宮:指乾隆去泰山住過的。房宇。行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
(32)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56-661)。
(33)漫失:石碑經過風雨剝蝕,字跡模糊不清。漫:磨滅
(34)圜:同“圓”。
(35)石罅(xià下):石縫。
(36)以:于,在
(37)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彌漫
(38)越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39)而半山居霧若帶然:居:停著
(40)僻:偏僻
(41)瀑水:瀑布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古詩文網 登泰山記文言文翻譯節(jié)選篇二
1、結合注釋①和教師的講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①由課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斷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從京城到泰安的?
③敘述作者登山的過程。
④登上山頂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過景物變化來寫泰山頂上的日出,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⑥作者還寫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解說:此設計旨在訓練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做思考題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古詩文網 登泰山記文言文翻譯節(jié)選篇三
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xuan),清代詩人,桐城人。人稱惜抱先生,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并以陽剛、陰柔區(qū)別文章的風格。又發(fā)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所著有《惜抱軒全集》,并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清乾隆28年進士,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詩序,碑傳之類。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是桐城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對于散文創(chuàng)做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鮮明的主張。其創(chuàng)始人是方苞,劉大櫆和姚鼐繼承并發(fā)展了他的理論,三人并稱為“桐城三祖”。
方苞以文章道德名于當世,其散文理論的核心是“義法”?!傲x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后為成體之文?!庇纱税l(fā)出,他主張古文當以“雅潔”為尚,反對俚俗和繁蕪。
劉大櫆師事方苞,應發(fā)展了他的理論,提出“因聲求氣”說。他說:“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強調“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就是要以“詞章”為手段,以“考據”為憑借,來闡發(fā)儒家的“義理”。他發(fā)展了劉的“神氣”說,認為:“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
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巴┏桥伞痹谇宕膲嫌绊憳O大。時間從康熙時一直綿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桐城派的“載道”思想和“義法”理論,適應了清朝統(tǒng)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fā)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此文是作者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純游覽泰山之后所寫的一篇游記。作者重點描述日觀峰日出的奇特景象。通過對山,水,雪,霧,日光,城廓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幽美的山水畫,創(chuàng)設了一個奇妙的藝術境界。作者把對祖國山河贊美之情又擴展為對歷史的回顧,寫日觀峰附近的祠廟行宮,岱祠,碧霞元君祠,寥寥幾筆,給讀者以高山,景奇,勝跡多的印象。此文脈絡清晰,繁簡適度,比喻巧妙,用詞確切。具有桐城派散文“平正雅潔”的特點。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古詩文網 登泰山記文言文翻譯節(jié)選篇四
登泰山記
【朝代】清代
【作者】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4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