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過程應當注重學科知識的合理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的選擇。編寫教案時可以參考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案范文還提供了一些教學活動設計和教學資源的鏈接,方便教師進一步擴展和應用。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一
教學設想: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討論環(huán)境,誘發(fā)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適值巴金老人百歲壽辰之際,引導學生對文學做一點積極的思考、質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賀禮吧。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2、了解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fā)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傳說;
2、閱讀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
20xx年11月25日,一個特別的日子。世紀老人巴金度過了他的百歲壽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對老人的遲到的問候。
標題課件飛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會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
請大家聽讀課文《日》。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討論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為著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并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tài)度。看來,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三、閱讀探究《月》。
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月的細膩幽靜吧。千百年來,在月亮身上,人們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詩歌為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薄拔壹某钚挠诿髟拢S君直到夜郎西”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再讀課文,提煉出作者對月亮的看法;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著什么。
2、引用資料,閱讀質疑《月》。
3、學生講述嫦娥奔月的傳說。
要求:語言流暢簡潔。
4、老師點撥。
看來,將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為嫦娥妄想改變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這樣想,可不可以呢?上學期我們是否也學過類似的文章呢?即在某個對象身上賦予一種特定的內涵,以抒發(fā)自己的個人理想。
——《愛蓮說》中的蓮、牡丹、菊,那里的蓮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貴者,菊——隱士,不也是周敦頤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種方式嗎?包括《日》中的飛蛾和夸父,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飛蛾之所以會撲火,是因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卻不僅把它們當成簡單的生物和遠古神話中虛無飄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賦予了他們新的內涵,這才有了為了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生命的壯舉。
因此,文學有其現(xiàn)實性,是為了服從作家表情達意的需要,同時也是和時代合拍的。
五、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
本文創(chuàng)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著勝利的到來,做為一個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發(fā)內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為什么要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當然也包括為什么賦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味文章中的語言魅力吧。
六、分組品味欣賞作品語言。
兩大組分別欣賞日、月。誰先拔得頭籌?另一組誰來挑戰(zhàn)?有沒有誰來捍衛(wèi)本組的勝利?
讀懂了巴金的文章,我們不妨來看看前些日子,媒體主辦的說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網絡調查。
七、文學思考:
是的,歷史不會忘記他,讀者不會忘記他,出示表現(xiàn)巴金成果的幻燈片,在過去的20xx年,楊利偉、鐘南山的名字為每個中國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筆下春秋見證了百年歷史,他用真誠感動了中國,成為感動中國20xx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讓我們和著巴金的《日、月》和中國一起感動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間的愛,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結果我依舊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還要以更大的勇氣走我的路。
生的目標是什么?是豐富滿溢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應該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為他人犧牲自我犧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開花。
因為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lián)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練習設計:(課后完成)。
1、請你試著寫一種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條。
2、下周推薦閱讀:巴金《家》,散文集《龍虎狗》。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二
一、復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jù))。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lián)系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么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游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jié)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節(jié)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jié)韓愈托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jié)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jié)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jié)再次規(guī)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jù)這些提示,找出三節(jié)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jié)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么話要說?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三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fā)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chuàng)舉啊?。┙裉?,我們有幸在語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詞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發(fā)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fā)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yōu)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xiàn)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四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是指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
(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xiàn)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xiàn)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xiàn)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五
《談讀書》緊緊扣住“讀書”這個話題,分別從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不求甚解》則是從批駁別人的觀點開始,接著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和會意,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六
1、教師歸納: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課文第1段主要用記敘句法描述了蓮花優(yōu)美的姿態(tài),突出它的高潔品格,表明自己對蓮花的喜愛。第2段先用議論對三種花進行評價;再抒發(fā)感慨,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不良世風。真正體現(xiàn)了言簡意豐、文筆多變。
2、提問:
明確:
這是一種映襯的寫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贊頌蓮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對它是多么喜愛,文章就顯得單調,意思不容易表達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蓮來比較著寫,就更能突出蓮花的可貴。這就是映襯手法的好處。另外,映襯還有正襯和反襯之分,這里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它們有什么不同,我們可在課后認真地加以揣摩。
3、評價: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里,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他因為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種目空一切,自視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七
《馬說》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tǒng)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yǎng)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從這一見解出發(fā),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的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tǒng)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文章從三個不同的側面揭示了千里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指出正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才終被埋沒、摧殘。
第2段,揭示了“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馬“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擊了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卻大呼“天下無馬”的人。
三段文章圍繞一個中心:千里馬的被埋沒、被摧殘,是“伯樂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確對待千里馬的人造成的?!扒Ю锺R常有”,而“執(zhí)策”的庸人卻曰:“天下天馬!”這強烈的對比,是一個極大諷刺,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強烈不滿。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才能被埋沒的原因,都能激發(fā)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才能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諷的作用。
2.清晰的條理。
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始指出惟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之“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說到千里馬的“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揭示了問題的實質;然后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點明了中心。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千里馬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馬,卻只能屈辱于低等人的手中,(和其他的馬)一塊死在馬廄里,不被人稱為千里馬。
驅使它不能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馬叫了,也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還拿著鞭子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好馬!”唉!是真的沒有好馬嗎?是真不識好馬啊。
韓愈在這篇贈言中,既對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誠摯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對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辭,勸他到叛變未息、割據(jù)劇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讓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諸君和義士高漸離等為榜樣,勸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歸順唐朝。固然,這是勸告董邵南的贈言,但文中也明顯的表現(xiàn)韓愈主張統(tǒng)一、反對分裂的儒家“大一統(tǒng)”的思想。
文章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祝愿和勸勉。
第1段,寫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趙之地,一定會有所遇合,鼓勵友人努力。
第2段,寫古往今來風俗移易,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了,燕趙之行也可能沒有什么結果,友人應有思想準備。
第3段,囑托友人替自己憑吊望諸君墓,并向燕趙豪俠之士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為國效力吧!隱有勸友人不要離開京城之意。
1.多用典故,引經據(jù)典,如“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荊軻、高漸離之類的風塵豪俠;其次還有“望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轉,作者先對友人的舉動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筆峰一轉,以朋友的身份規(guī)勸他去河北之后能勸說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寫作意圖躍然紙上。
3.韓愈寫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較短的篇幅里,表達了充實而完整的思想內容。在贈序這種文體上,脫前人窠臼,頗有獨到之處,勸告之意鮮明,語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筆暢快簡潔。
燕趙之地古來就有許多用悲壯的歌聲抒發(fā)內心悲憤的人。董先生來長安應進士科考試,連續(xù)多年不被主考官賞識,空有學識才干,憂郁地到(河北)這個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會有所遇合受到賞識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說起來像您這樣不走運的,如果是仰慕正義、力行仁道的人都會珍惜的,更何況燕趙之士出于他們的本性呢!可我曾聽說風氣隨著教化而改變,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現(xiàn)在的風氣跟古時說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憑您這次的前往測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請?zhí)嫖覒{吊望諸君的墓,并且留心觀察一下當?shù)氐募校€有過去(像高漸離一類)屠狗的人嗎?替我向他們致意:“當今圣上英明,趕快出來做官為國效力吧?!?/p>
1.積累相關的文言詞語,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點。
2.體味韓愈在《馬說》中表達的對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
3.品味韓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達的復雜的感情。
4.初步了解“說”和“序”的文體特色。
1.掌握“閱讀提示”中字詞的音、義,“易”“策”“食”的各個義項和‘馬之千里者”“子之不遇時”的句式特點。
2.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深層含義;了解“說”的文體特點。
3.體會韓愈對董邵南的同情、勸勉和勸阻等復雜的感情。了解“序”的文體特點。
1.討論法。
(解說:四個步驟:初讀課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體味作者的見解主張、思想情感;研讀課文、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拓展閱讀、拓展視野、遷移知識、培養(yǎng)篩選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發(fā)現(xiàn)法。
(解說:原則同討論法,步驟分兩步走:一是學。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八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詞語。
3.理解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難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陋室銘(劉禹錫)。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2.關于“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刹扇《喾N方法朗讀,如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討論并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边@兩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陋室”二字扣題?!暗萝啊倍纸y(tǒng)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采。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huán)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室中事??梢娭魅烁哐琶撍椎那橹?,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边@兩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第二課時。
愛蓮說(周敦頤)。
一、預習。
朗讀課文,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2.題解。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輪讀均可。讀時注意節(jié)奏、重音,正確、流利、有感情。
2.學生翻譯課文,補充課文注釋。
3.請再次朗讀課文。
4提問:作者描寫蓮花,為什么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作者用“菊”和“牡丹”來作正襯和反襯,含蓄而突出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
5.提問:文章用了兩個“獨”字,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討論并歸納:兩個“獨”字,都表現(xiàn)出倚世獨立,決不隨波逐流的生活態(tài)度。但“我”愛蓮又與陶淵明的愛菊又有所不同。
6.提問:“我”愛蓮花什么呢?討論并歸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提問:具體地說說作者寫蓮的哪些美好形象。討論并歸納:
(1)從生長環(huán)境方面: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灌清漣而不妖的質樸;(2)從體態(tài)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
遠益清”的芳香;(3)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些描寫,是將蓮人格化了,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征。
8.提問: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蓮”比喻象征哪三種人?討論并歸納: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隱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貴的人,把蓮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問: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態(tài)度分別是什么?討論并歸納:愛不同的花象征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菊花秋天開花,獨抗寒霜比作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隱士,作者對愛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嘆真正的隱士極少。牡丹雍容艷麗,比作富貴之人,作者對愛牡丹是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tài)。而對愛蓮同氣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結這篇短文,將花的形象比擬為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比擬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短文運用比喻、象征、襯托手法,突出了蓮的美好形象。將記敘、抒情、議論結合起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驕散交錯運用,讀起來控骼悅耳,頓挫有致。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九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shù)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p>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xiàn)“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xiàn)在我要告訴你們,據(jù)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
指導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并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蘊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詩詞。
分別請35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并簡述理由。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作適當?shù)狞c評。
三、初讀感知。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F(xiàn)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
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于1942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4、朗讀。
(1)、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
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后教師可根據(jù)情況范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互相啟發(fā),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結論。
3、把握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么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在于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于說明問題不同,說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jù)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說。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總領全文。然后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fā)現(xiàn)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后總結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jù)。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說”和“火山說”兩種觀點;然后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閱讀能力,為后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為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jù)。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為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后卻認為這些蘊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著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說說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據(jù)文本說明(可以說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yè)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說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yè)術語出現(xiàn)頻率低。
2.借助邏輯順序,重在說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說明方法多樣,使說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說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tài)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獲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沖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養(yǎng)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3、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目標1。
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知識、歷史典故的理解。
一課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點撥關鍵詞語,讓學生復述,在此基礎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至于表達技巧等相機略提即可。
一、導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強不知為知,不懂裝懂??鬃佑终f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作言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試讀。
將讀不準的字劃出來。
(二)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學生齊讀。
(四)學生復述故事。
通過學生的復述了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及時作出校正。
(六)討論。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
2、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tài)度怎樣,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質?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三、學習《樂羊子妻》。
(一)試讀。
(二)教師正音后范讀。
(三)學生朗讀。
(四)點撥重點詞語。
(五)學生復述。
(六)討論。
1、這個故事寫了樂羊子的妻子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說服丈夫的?表現(xiàn)了她什么品格?
4、我們從樂羊子妻的身上學到什么?
四、現(xiàn)場表演。
《兩小兒辨日》。
五、作業(yè)。
見練習冊。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敬畏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看到樹本飄送種子的現(xiàn)象,受到震撼、折服,贊揚了那種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同時也告訴人們面對生活要勇于奮斗,重要的是奮斗的歷程,而非最后的結果。
《熱愛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告訴我們應當熱愛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兩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說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談的有關生命的問題,語言內涵豐富。
盡量使內容具體化。
以前所學的課文內容比較實際,這兩篇課文談的都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之具體化,不要泛泛空談。
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切入課文。
一是反復朗讀,通過朗讀,熟悉課文,熟悉語句,并在朗讀中體味文'章中蘊含著的作者感情和說理力量。
二是從文章標題入手,理解從“敬畏生命”到“熱愛生命”的含義?!熬次贰钡谋玖x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達的是一種敬重、折服、贊嘆的感情,“敬畏生命”是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發(fā)出由衷的感慨和贊美?!盁釔邸钡囊馑际菬崃业貝郏驗樽髡呱羁痰卣J識到生的本質,所以他才會熱烈地愛著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語句,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通過思考、討論,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或者在老師的點撥下,用自己的話說出句子的含義。
可以圍繞爭論進行教學。
這兩篇課文有些內容可能引起爭論,如生命“不計成本的投資”“生的本質在于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圍繞這些爭論進行教學,不必面面俱到。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命意識的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積累掌握下列詞語,并給加粗的字注音。
纖維折服奢侈蔚然哲人豐盈驚心動魄躁動不安稍縱即逝。
2.能體會《敬畏生命》中充滿感情的敘述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深層感悟。
3.了解《熱愛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體會他對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的闡釋。
4.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多讀、多思考,訓練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關鍵句子,讓同學們理解討論,各抒己見。
3.熟讀兩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誦《熱愛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這兩篇散文,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認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樹木繁殖生命的偉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領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理解兩篇文章的內容,再通過比較法將文章共同學習,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把握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二)疑點。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決辦法。
讓學生多聯(lián)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現(xiàn)象來理解把握課文。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四
1.知識目標: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1.重視朗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
2.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時數(shù)??捎脙烧n時,一課時朗讀、疏通字詞,一課時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課時,把朗讀、背誦單列成一課時,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字詞用一課時;也可用四課時,兩篇課文的分析各用一課時。
一、請學生讀閱讀提示,了解課文的體裁,了解說和序的區(qū)別。
教師補充:
1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xiàn)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奇巧而言辯。
2古代的序,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內容多為頌贊勉勵之辭。韓愈擴大了贈序的內容,不僅一般地敘友誼,話別情,而且述主張,議時事,詠懷抱,勸德行等。序懇切而意長。
二、朗讀:
1.正音:
2.領讀。(關鍵句的節(jié)奏、重點字詞特別是幾個食字的讀音要強調)。
3.自由讀。
4.接龍讀比賽(兩篇課文共6段,給每個組指定任務,每組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朗讀,讀錯者坐下,后面學生接著朗讀,直至讀完全組應讀段落。所用人數(shù)最少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糾錯使其更準確的掌握字詞讀音和句子節(jié)奏)。
5.齊讀。
三、疏通字詞:
1.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每人負責翻譯幾節(jié),小組內依次發(fā)言,對有爭議的或翻譯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準備提交全班共同解決)。
2.交流疑難,共同釋疑(盡可能發(fā)動學生)。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五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xiàn)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xiàn)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xiàn)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shù)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shù)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p>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p>
“大約經歷了1億年,(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也大量減少?!?/p>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shù)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报D―運用大量的數(shù)據(jù)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jù)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中產生聯(lián)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五)布置作業(yè)。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六
題目:“我心目中的春天”
參考資料:
關于春天的成語:
有關春天的詩歌:
1、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4、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5、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6、絕句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7、鳥鳴澗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8、漁歌子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9、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0、豐樂亭游春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11、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2、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3、村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14、憶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15、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6、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7、早春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8、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19、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七
教學目的: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計劃課時:2。
備課時間:9月15。
上課時間: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行道樹》。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是指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xiàn)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xiàn)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xiàn)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第一次真好》。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重點: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難點: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阒赖谝淮纬晕骷t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shù)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xiàn)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xiàn)“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xiàn)在我要告訴你們,據(jù)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八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論據(jù)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xiàn)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xiàn)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xiàn)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jù)”.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shù)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shù)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p>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p>
短文兩篇教案一等獎篇十九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4)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和翻譯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兩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2、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解兩篇文章的主旨。
3、體會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神話是我們文學天地中燦爛奪目的瑰寶。女娃造人的故事還記得嗎?你還讀過哪些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補天,精衛(wèi)填海)。
二、復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講述神話的產生和特點及《山海經》。
1、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fā)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xiàn)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chuàng)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經》譯,書名。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為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zhàn)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為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y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為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并為《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后考證注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jié)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注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逐走:競跑,賽跑。欲得飲:想要。
飲于河:黃河。大澤:大湖。鄧林:桃林。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僅37個字,但故事情節(jié)波瀾曲折,這篇神話共分幾個畫面來描述夸父?
明確:逐走,入日——渴,飲于河渭——北飲大澤——道渴而死——棄杖化鄧林。
四、問題探討。
1、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于與太陽競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為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xiàn)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涓高@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xiàn)實的想像、夸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2、你對夸父追日的行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寫一段夸父臨死前的內心獨白?
明確:夸父是一個古代神話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爭,甚至為此獻身,更令人感動的是,死后,他的手杖,還要化成一片桃林,將頑強的生命延續(xù)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犧牲、造福人類的可貴精神這篇神話對后世影響很大。
(對夸父這個人物,學生會有分歧,可能有學生認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師對此也不要斷然否定,應該保護學生爭論問題的積極性。可以從神話故事的特點方面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理解夸父的行為,從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氣魄。)。
夸父臨死前的內心獨白:學生自寫,然后交流。
3、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為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那么,什么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基礎,在現(xiàn)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jù)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班嚵帧睘榈孛f,與“鄧林”即“桃林”之說并不矛盾。我們可以認為,“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處,“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遺下的手杖化為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現(xiàn)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4、成語“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
5、背誦課文。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18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