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跟著書本去旅行南京篇觀后感 南京傳讀后感1000字篇一
我向來對法國這個國家比較感興趣。印象里,法國是個浪漫的國家。我想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對法國的印象。老爸非常贊賞的戴高樂將軍,也作為一個有主張有遠見的人物加到了我的記憶庫里。然而真實的法國到底是怎樣的?所以最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帶一本書去巴黎》是一本很不錯、很有意思的書,我就開始了快速閱讀,而且一讀就容易入迷,我簡直可以說是用廢寢忘食的說法來讀這一本書了。
延續(xù)了《近距離看美國》系列的總體風格一樣,但多了幾分散文的優(yōu)美生動;象游記,又比游記多人文關(guān)懷的味道和思想的厚重;做為游巴黎的記錄,照片占了很大篇幅——有作者拍攝的名家油畫原作、雕塑、城堡、廣場、教堂、各種文物(如斷頭臺、刑具)甚至巴黎老地圖的照片,還有一些作者的手繪油畫。書的信息量很大,排版很精心,照片豐富多彩,位置恰到好處,是一本開眼界、長見識,又很好看的書。
印象最深的幾點體會:
1、巴黎是個值得法國人驕傲的美麗城市,美在巴黎人對城市古跡頑強的保護和由此而來城市體現(xiàn)出來的整體感
“那凝重的灰色調(diào),那個體略顯單調(diào),聚集在一起卻有渾厚雕塑感的城市整體;那些紀念性建筑、林陰大道、小廣場小花園形成的浪漫的文化氛圍,都有一種特殊的巴黎味道?!薄鞍屠枋ツ冈簾o疑是西岱島最具有魅力的地方。我們每天不論去哪里,最后總會不由自主地轉(zhuǎn)回西岱,轉(zhuǎn)到圣母院前的咖啡館外。一人交出10個法郎,以一杯長久的黑咖啡,結(jié)束這一天的出游。??我們要上一杯,只限于為了合法地在圣母院前面占領(lǐng)一個最佳的觀賞位置。我們坐著,直到夕陽西下,直到晚霞在圣母院白色的石墻上涂抹黃昏。?..我們坐在這里,沒法不看到吉卜賽姑娘埃絲米拉達,在圣母院的臺階前飄然而過,身后緊緊跟著那頭智慧的山羊;我們沒法不聽到卡西莫多在鐘樓敲響的鐘聲,鐘聲撞擊著所有人的心靈,在夜色中震蕩;我們沒法不感覺到,月光下,神父那陰郁的身影,在圣母院的頂層,裹挾著黑暗,一步步向前逼近;??”
“巴黎幾步路就是一個教堂。??教堂都是石塊砌成。石匠比木匠確實要難得多,但是,他們顯然是成功了。你站在那里,想像當時的情景,真會在一瞬間懷疑過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奇跡。??巴黎的教堂還在夜晚舉行演奏古典樂曲的音樂會。再小的教堂,門口也會有一張小小的招貼,通知音樂會的時間和曲目。巴赫、肖邦,他們都不是遠去的身影,而是教堂里輕輕托起一個個孤獨靈魂的天使的手臂。”
我不得不想到中國的大城市,中國人的歷史感體現(xiàn)在城市發(fā)展和建設(shè)的哪些方面呢?我們對文物古跡的毀滅從不手軟,我們幾乎拆光了北京的城墻和四合院,然后象培育速生林一樣快速建起一個又一個刻板、嘈雜、長著同樣冰冷面目的大中城市——就象央視的宣傳片,林立的高樓象從大地里生長出來的怪物手臂,轉(zhuǎn)眼間一個又一個城市被復制、粘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別迅速消滅;在當下gdp為綱的經(jīng)濟指導方針下,政府又開始對一個個古老的村落下手,美麗的村莊在逐漸消失??
怪不得巴黎人是驕傲的,他們比我們更尊重歷史和文化——他們會在50法郎紙幣上印上“小王子”和它的作者——他們有驕傲的資本。
2、巴黎的古跡有生命
“和巴黎幾乎所有的其它中世紀教堂一樣,它(巴黎圣母院)今天依然在正常使用。?..它們的鐘聲每天定時敲響,彌撒定時舉行。白天的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走進去,把自己隔絕在教堂里,把世俗世界暫時拋開。”
“西岱島西端的司法建筑群,南面的建筑成為司法宮。五個世紀以來,司法宮歷經(jīng)變遷,從皇家法庭,革命法庭,復辟后的法庭等等,直到今天法國人引以自豪的、以《拿破侖法典》
為基礎(chǔ)的現(xiàn)代法庭。盡管這些法庭有著很大差異,但是在功能上,司法宮和巴黎圣母院一樣,始終沒有停止過屬于它的活的生命。因此,應付著繁忙司法事務的司法宮,今天是不對游客開放的?!?/p>
哇!活的古跡啊!想想吧,每天在一座存在了500年的大樓里上班,該是一種什么心情呢?每天撫摸著上下行走的樓梯扶手——那是500年前的樓梯啊——這是怎樣一種現(xiàn)實的歷史感?凡生活在古都的人,氣質(zhì)中總帶有一種別樣的沉靜、淡定和從容,那象巴黎人這樣,每天浸潤在歷史厚重的文化氛圍中,氣質(zhì)應該格外深邃優(yōu)雅吧?怪不得巴黎二十歲的年輕的思辯家比比皆是。
3、對民主與自由的思考
這次從宗教爭執(zhí)寫起。
第一個人物是傳播基督教的圣徒圣丹尼。公元261年(相當于中國三國時代末期,魏結(jié)束于265年,蜀結(jié)束于263年)圣丹尼和他的兩個同伴,因為在法國巴黎傳播基督教,被當時統(tǒng)治巴黎的羅馬人砍了頭。歷史上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這場宗教迫害的記載,法國于是有了圣丹尼鎮(zhèn)和圣丹尼教堂。
下一場宗教之間的爭端,發(fā)生在1560年。新教徒“胡格諾”派一直被主流教派天主教派追殺,這一年新教徒“胡格諾”派謀反失敗,1200具“胡格諾”教徒的尸體被用鐵鉤掛在城堡的立面上。在這之前不久的1553年,新教徒“胡格諾”派的創(chuàng)使人加爾文,在他自己成為主流教派的瑞士,把來自西班牙的神學家塞爾維特,以異教徒的罪名燒死在火刑架上。法國有著漫長的政教合的一歷史,所以由宗教迫害講到政治體制,重點講了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所有推動這場革命的人,無論是皇帝、貴族還是哲學家藝術(shù)家,本意都是好的,都是想把不公平的制度變得更公平一些,但法國大革命就象一把原本是為點燃取暖的爐火,卻意想不到地燃成了火災,不僅燒掉了房子,連點燃爐火的人也無一例外,全部葬身火海。
法國大革命前的歷史就象中國任何一個朝代的興衰史:國王路易十四象康熙,能力強,手腕狠,他用72年的專制強權(quán)強化了舊制度;路易十五從曾祖父手里接下這一份成功家業(yè)后,順理成章地無所作為并且揮霍無度;到了路易十六,雖然有了勵精圖治的決心,卻因積重難返,不得已被革命群眾推上了斷頭臺,為革命獻了身。
作者通篇都在反思人性在革命中爆發(fā)出來的血腥殘暴:法國大革命中,除了革命先驅(qū)被越來越激進的后來者“革了命”——如拉法耶特被囚禁致死,如吉倫特議員被雅各賓俱樂部送上斷頭臺,作者還記錄了大量平民被卷入革命的不幸遭遇:在1792年的“九月大屠殺”中,30名教士被毒打后殺死;43名17-19歲的精神病患者被私刑處死;監(jiān)獄的230名囚徒中,女囚徒被強奸、肢解,所有犯人在5個小時內(nèi)被全部殺光,監(jiān)獄內(nèi)有“齊膝的血污”。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就這樣在血腥中誕生了。
革命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就是對“革命”的通用注釋。林達的書卻總是關(guān)注個體,他這樣寫:“??無法知道,他們(修士)被關(guān)在這里的時候,大難將臨,是什么樣的心情。一切都消失了,那些對親人的訣別,那些痛苦和戰(zhàn)栗,那些默默的堅強,那些軟弱的淚水,那些向著屠刀的苦苦哀求,都消失了”;法國人執(zhí)著地記錄死難者名單,“記錄,只是出于一種極為單純的人類感情:這是我的父老兄弟,他們應該和我一樣,在這里呼吸自由的空氣。他們無辜地被暴力終止了生命。我記得他們,記得他們一個個面容,記得他們的一個個夢想,我不愿意這些面容和夢想,被暴力徹底抹去。我希望他們的生命繼續(xù)在我的記錄中,因為他們和我一樣,也有活的權(quán)利?!?/p>
當暴政發(fā)生時,這樣一個軟弱無助的個體,既有可能是你,也有可能是我。
總之《帶一本書去巴黎》這本書是一本很不錯的書,我讀的不僅僅是書里的內(nèi)容,我想到的是書中聯(lián)系的內(nèi)容。我由書中的很多例子和實景感受到了,我曾經(jīng)不曾想到的東西。我會繼續(xù)研究這本書的。
跟著書本去旅行南京篇觀后感 南京傳讀后感1000字篇二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后感
(一)因朋友間有互相借閱書籍的習慣,又因一友人對建筑情有獨鐘,且這本書還是香港中文大學推薦的閱讀書籍之一,就欣然買來一閱。
可是自從打開來閱讀它的第一行文字,我就有種欲罷不能的感覺。貌似從高二讀《穆斯林的葬禮》之后,這還是第一次對一本中文書籍如此貪戀。怎奈平日里忙工作、忙家庭,愣是耗了一個月才讀完;而且其內(nèi)容很是顛覆認知和費解,這也是耗時很長的一個原因。其實對于這一部巨作,自己還沒有完全消化呢,怎可以馬上就寫讀后感?好在就是閑來消遣,沒有太大的壓力。
第一 每一棟可圈可點的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
沒有閱讀之前,我想這就是一本介紹建筑藝術(shù)的書籍。講巴黎圣母院;講盧浮宮;什么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筑風格;什么穹頂、什么山花;什么色調(diào)、什么比例;什么雕塑、什么壁畫。真正打開它,才發(fā)現(xiàn)作者林達只是以上面所提到的內(nèi)容作為工具,重點講歷史。講天主教和異教徒之間的宗教迫害;講執(zhí)政悠久的波旁王朝;講強勢的路易十四;坐吃山空的路易十五;溫和而持改革態(tài)度的路易十六;講制憲議會;講國民公會;從第一共和國講到第五共和國的法國大革命;講“雅各賓”派們操控的法國歷史上的唯一一段“恐怖時期”;講著名的巴士底獄被攻陷時,里面只關(guān)押了七名犯人;講黑寡婦斷頭臺的設(shè)計者的本意是為了減輕死囚犯的痛苦;講伏爾泰、雨果和盧梭這一些有責任、有擔當?shù)乃急婕以鯓訛榱说讓用癖姸柡舯甲卟⑷〉贸晒Α?/p>
第二 惡補全面的歷史觀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自認為我對法國大革命還是了解的。畢竟得參加高考,當年歷史書上的一切都得弄得滾瓜爛熟。什么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巴黎民眾攻克了巴士底獄、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戰(zhàn)神的神話??墒亲x完了《帶一本書去巴黎》,才突然發(fā)現(xiàn)當年我朗朗上口的都是“一刀切'了的法國革命史,是多么的片面和狹隘。我們沒有提及法國貴族在制憲議會中的積極作用;也不曾設(shè)想他們?yōu)榱艘粋€不使衣衫襤褸的下層民眾在政權(quán)體制更迭中被殃及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底層民眾積了幾個世紀的宿怨被點燃或利用,才使得一個體制的更迭循環(huán)往復,生靈涂炭;正是因為體制法規(guī)的不健全,才可以使拿破侖重登帝位。假如我們當年學習歷史的時候,更加客觀,更加全面,或許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會很不同。
第三 思考著看清歷史,做順勢而為的人
在巴黎,鮮有人知道當年赫赫有名的”雅各賓“俱樂部在什么地方;當年的黑寡婦斷頭臺原型也被放置于某一個監(jiān)獄的黑暗角落里。歷史雄辯地告訴我們,違背人道,逆勢而為的行為,即便在當時可以盛行,然歷史總會給它一個貨真價實的說法。故做會思考的順勢而為者。
其實,你我都只是再普通不過的眇小人物,大是大非遠輪不到我們參與和評說。但是擁有正確的歷史觀總是不會錯的。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后感
(二)歷史山谷中的鳴響
——讀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心得
李穎珺
歷史這兩個字,是多么厚重啊,古今中外,發(fā)生過無數(shù)的人和事,你方唱罷我登場。
關(guān)于歷史的真相,似乎永遠都是霧里看花,水中撈月。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利益立場,就會有不同的評論和結(jié)論。在很多情況下,真相只是哲學上的理想概念,哪怕就是今天街頭上發(fā)生的一起小沖突,圍觀的人因為個性、理解能力、關(guān)注焦點和文化水平的差異,描述上也會千差百別,不盡相同。歷史真相和法律真相一樣,只能無限接近于客觀真相,而不可能等同了。
歷史的真相,雖無法百分百求得,但是,對于如何認識”歷史“、科學地看待”歷史“,值得我們好好地思索。最近讀了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菁華片段以及我的小小感悟。
作者:林達
作者簡介
林達,是一對美籍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筆(網(wǎng))名。夫為丁鴻富,妻為李曉琳。他們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曾在黑龍江省插隊。1991年移居美國。
林達的書,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國的托克維爾。同時,林達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開設(shè)專欄,不僅有時事評論,還有散文和特稿。林達的文字樸實自然,富有洞見,寫作領(lǐng)域涉及憲政、法治、歷史、國際關(guān)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摘自360百科)
0
1出身并不必然決定一個人的立場和道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和精神上的貴族,可以超越小我的利益。
在舊制度中,一個腐朽的階層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最優(yōu)秀的人物。而且,常常是由這樣的人物在帶領(lǐng)著民眾進行社會變革。而他們事先就知道,這種變革肯定在危害他們所屬的階層。這在近代是特別明顯的……思想需要前人積累的知識作啟發(fā),學習需要時間和閑暇……相當數(shù)量的貴族,有著對于正義、公正、平等這樣超越自身利益的社會關(guān)懷”.p1
41“這個文明進程在法國,是宮廷和貴族們無意識在共同推動的。同時,他們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被文明所改變,被進步的潮流所推動。在變革的關(guān)口臨近的時候,即使以最保守的方式去看待他們的歷史局限,他們也絕不是抱成一團抵御變革的歷史絆腳石,他們中間有相當數(shù)量的優(yōu)秀者,甚至有意識地站在歷史進步的一面,參與顛覆他們世襲的優(yōu)越?!眕120-121
這些貴族與當時的進步思想家交往甚密,在沙龍中慷概激昂,并且迫不及待地付諸實踐——大批法國貴族自發(fā)加入美國獨立戰(zhàn)爭,漂洋過海五六十天,長途跋涉幾百英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拉法耶特主動提出自己不領(lǐng)軍餉,不要官銜,只要參加戰(zhàn)斗,為理想獻身,還說服國王路易十六資助美國革命,他后來與喬治華盛頓情同父子。拉法耶特還有一系列名垂青史的行動:培訓黑人,讓他們靠勞動獲得財政自由;對美國憲法提出建設(shè)性的批評意見;向國王請求解放新教徒和召開國民大會,均告實現(xiàn)。
背叛家庭,革自己的命,在古今中外,都是存在的。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農(nóng)民運動的杰出領(lǐng)導人之一彭湃,出身地主家庭,卻把自己的田產(chǎn)分給佃戶,帶著妻子過儉樸的農(nóng)民生活。一些革命領(lǐng)袖出身地主之家,或官員幕僚之家,不是苦大仇深的工人,不是一窮二白的農(nóng)民,同樣投身革命的洪流。
看看法國貴族們的思想境界——
1789年,三級會議召開(教士、貴族和市民),貴族提交的議案要求如下:起草人權(quán)宣言,維護人的自由和安全,廢除奴役制,保障財產(chǎn)不受侵犯,保障商業(yè)、勞動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通信保密,擴大教育、建立濟貧院,所有人有權(quán)直接或者間接地參政等等。
其中關(guān)于法律對權(quán)力的限制,尤其值得法律人注意:禁止隨意拘捕的國王密札,反對警察濫用職權(quán),預審公開、被告有權(quán)獲得辯護(且為窮人免費辯護)、刑罰對一切人平等,廢除刑訊逼供,改善囚徒的處境。
這是兩百多年前啊,完全是現(xiàn)代法治的基本理念,真是發(fā)聾振聵的強音!
0
2革命和運動往往不是想象中的浪漫和紙面上的正義,往往伴隨著對文化、建筑和法制的大肆破壞,革命的激情,可能演變成為無法控制的暴力行徑,掀起腥風血雨。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勝利的象征,然而,歷史課本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里面關(guān)押的只有七名囚徒。來看看對舊制度仇恨的民眾干了什么呢:已經(jīng)投降的守軍俘虜被殺,其中的司令洛奈侯爵被當場毆打致死,民眾挑起他的頭顱游行;教堂、修道院被焚毀,莊園被破壞和搶劫,各大城市奪權(quán),全國大亂。
而在三年后的1792年,路易十六連同君主立憲制被廢黜,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誕生,隨即卻發(fā)生了“民眾執(zhí)法”的“九月屠殺”:民眾把學校、教堂變?yōu)楸O(jiān)獄,在沒有任何法律約束的情況下,一千二百多人被殺害,大量女性被強奸,很多人備受酷刑并被肢解。
后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路易十六和王后被送上斷頭臺,年幼的王子和公主也遭到慘無人道的凌辱。再后來,就是四分五裂的革命黨人丹東、羅伯斯庇爾、圣鞠斯特、庫東被送上斷臺。人口兩千五百萬的法國,在1793年到1794年的一年間,就有一萬七千人上了斷頭臺。
甚至,連巴黎的保護神“圣女貞德”的遺骸,也早于1791年就被人從教堂中掏出,扔進了塞納河滔滔的江水中。
對于解放巴士底獄,林達假設(shè)了另一種“法治”的方式:
制定一個法案,對新制度下的司法公正和司法獨立做出規(guī)定,并且成立特定的機構(gòu),在監(jiān)督對監(jiān)獄非人道狀況改變的同時,按照新的司法程序,重審舊案。也許,重審之后,不是所有這七個人都能夠走出監(jiān)獄,可是,留在那里的人,卻由新制度保證了他們得到公正的裁決,在人道的待遇下,服完合理的刑期。而走出冤獄的人,則由新制度保證他們名譽的恢復和冤獄的賠償。p17
2對于法律人而言,這樣的方案實在太完美了!如果能以這樣理性的方式來思維和行事,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如果貴族提倡的各種人權(quán)和自由能有制度保障,能成為社會共識,就不會有那么冤魂慘死在鍘刀下。
關(guān)于“人民群眾”這個政治上無比正確的大詞,林達也有自己清醒的看法:
在解放底層民眾,將他們被剝奪的權(quán)利還到他們手中的同時,社會最容易普遍產(chǎn)生和接受的,就是由同情轉(zhuǎn)為對底層民眾的贊美。這樣的美化,又通常導致賦予他們過大的權(quán)力。其結(jié)果,總是發(fā)現(xiàn),不知由于什么魔力操縱,原本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們,原本應該是軟弱而善良的人們,原本期待為他們自己也為社會造福的人們,在一夜之間變得狂暴和肆虐。他們可以如旋風一般掃蕩這個社會,不僅吞噬原來的強者,也相互吞噬。他們在數(shù)量上的絕對優(yōu)勢,能夠?qū)е伦钛杆俸鸵?guī)模最大的破壞。p270-27
1為什么會這樣呢?林達認為,因為底層人民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理性思維和精神文明處于零歷史或短歷史的狀態(tài)。
當他們長期處于悲慘的生活狀態(tài)時,他們文化程度的不充分、缺乏理性的一面被壓抑和掩蓋,沒有機會暴露和爆發(fā)??墒?,假如在過度美化的同時,也將過度的權(quán)力交給他們,他們的致命弱點就會在權(quán)力的催化下,瞬間爆發(fā),迷醉的、暴力的、甚至是極度殘忍的。p27
1已經(jīng)發(fā)生的,沒法改寫,但是,必須吸取教訓,血不能白流,慘痛不能重演!
一個健康而公正的社會,它所必須關(guān)注的和保護的,應該是當下社會的每一個最弱者,而不是賦予任何一個特定階層以血源性的暴虐的特權(quán)……(保護)的依據(jù)應該是公平的法律。這樣的法治社會,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標志。p270
0
3在肯定“人民群眾”書寫歷史的同時,不要忽略知識分子和思想先驅(qū)對歷史的巨大推動作用。
正如伏爾泰狄德羅盧梭之于法國大革命,康有為梁啟超之于戊戌變法,李大釗陳獨秀之于五四運動,思想的啟蒙輿論的準備,都離不開上層知識分子的翻譯辦報出版、撰文演講和奔走呼告。但中國社會卻曾經(jīng)偏見盛行:“百無一用是書生”,“知識越多越反動”,造成不少悲劇,()這種思維至今還有陰影。其實很多弱點或缺點,是人性之共通,卻被安放在知識分子身上,成為莫須有的罪名。
作為掌權(quán)者,大到國家的統(tǒng)治者,小至一個單位的領(lǐng)導,一個公司的老板,多少都忌諱知識分子。因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有獨立的人格,有豐富的思想,不會隨波逐流,不善鉆營,不屑茍且。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不穩(wěn)定因素”.到了當代,拜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平臺飛速發(fā)展所賜,信息乃至知識的獲取早已變得易如反掌,人們對知識和知識分子都已不再盲目崇拜。知識分子頭頂?shù)墓猸h(huán)消失了,希望人們對知識分子的偏見也隨之消除。
《帶一本書去巴黎》,林達帶的是大文豪雨果的《九三年》。
他(雨果)列舉著舊制度的殘酷和不公正,列舉著大革命對舊制度的改變,也列舉著同時發(fā)生的大革命的恐怖和殘忍……是雨果,第一次把善和人性作為社會進步的衡量尺度,放在了法國人面前。在雨果的一部部作品中,站在最矚目位置的,是弱者,是沒有階級、地位、血緣、道德等任何附加條件的弱者。他把社會如何對待弱者,作為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放在了世界面前……他們相隨送過凱旋門的,是為法國所有弱者吶喊的一個作家。幾千年歐洲文明的積累,才最后在法國完成了這樣一個變化。從這一天起,法國人終于明白,不是因為有了拿破侖,而是因為有了雨果,巴黎才得救了,法國才得救了。p286-287 全書完
帶一本書去巴黎讀后感
(三)姬子游
美國一對華人夫婦共同書寫的《帶一本書去巴黎》躺在我的書柜里至少有五年以上了,但是我卻一直沒有拿出來看。因為光看名字,我還以為是什么觀光旅游的書籍,直到某一日整理書柜時再次看到此書,出于對巴黎的想念或者其他我自己也說不出的情懷,我翻開了它??赐旰?,我的內(nèi)心是震撼的,震撼于我對歷史的無知,震撼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時慶幸還好我沒有錯過它。
這是一本很有文化底蘊、人文情懷很濃厚的書。表面上看,這是跟著作者的足跡去了解那些著名景點的“旅游”書,事實上,這更多的是一本反思歷史、反思人性、反思民主、反思政治體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和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有點類似,但此書文字風格卻是沉重中帶著詩意,所以讀起來不僅會感嘆歷史的無情,人性的復雜,同時更多的是一次美好的詩意的文學之旅。
作者主要選取了和法國大革命有關(guān)聯(lián)的一些景點,通過參觀這些著名景點,看著那些記錄,摸著那些石塊,聽著那些介紹,去了解巴黎的前世今生,甚至了解法國之所以成為現(xiàn)在的法國的原因。
首先我們跟著作者走進巴黎這座城市,現(xiàn)在所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巴黎概況是由一名叫奧斯曼的貴族進行整體規(guī)劃而成。這名法律專業(yè)而非建筑專業(yè)出生的巴黎市警察局長卻將巴黎改造成了現(xiàn)在世界人民稱贊的擁有“皇家派頭”、“貴族風頭”的偉大城市。但是在他在世時,卻飽受非議,被認為沒有好好保護古建筑,被稱之為反革命分子。本書就由“反革命”開始,慢慢的走進“革命”的歷史殿堂。一幅畫面一幅畫面的去看曾經(jīng)發(fā)生的那些故事,那些犧牲了的人群,那些瘋狂的革命分子。
作者帶領(lǐng)我們由現(xiàn)在走入歷史,再由歷史反省社會、反省人性,層層遞進,讓我們通過巴黎的各大景點,走進法國大革命那燦爛卻血腥的歷史中并思索歷史所帶給我們的反思。
書中的很多觀點翻新了我對法國大革命的認識。以前從課本上,我們所看到的文字都是對這次大革命的各種贊譽,但看了這本書后,再次回想曾今課本上的介紹卻有種細思恐極的感覺。本書中作者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本中國人寫的歷史書中,對于九月屠殺,我讀到這樣的記載:‘群眾處死了許多監(jiān)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這個自發(fā)的革命恐怖手段打擊了反革命的氣焰,對于恐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就是讀著這樣的歷史書長大的。被這樣的歷史觀澆灌著,我是否還能指望自己并不成為一頭狼?我又能指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我想到自己也是從小讀這樣的史書長大的。這種教育下長大的我們,讓我們慢慢的失去了對人性的思考,某種程度上,受到這種教育的我們的確由人變成了狼。
當我們看到法國大革命帶來的光輝成果時,我們是否也該冷靜下來,思考這被美化了的革命背后所隱藏著的殘酷?在這九月屠殺中,“在三天里,整個巴黎被民眾無辜殺害的人數(shù),在1247人至1368人之間?!碑斘铱吹竭@些數(shù)字時,我忍不住的心打了一個寒顫。在一次次的暴行或者所謂的革命中,得到利益的總是那些少數(shù)統(tǒng)治階級,而犧牲的卻常常是無辜大眾。
歷史由鮮血鑄就,從古至今,當一個新的政權(quán)產(chǎn)生時,總是伴隨著無辜生命的犧牲。當我們在贊美一些革命時,我們是否能深入的去思考,這革命是否真的有必要?當我們再次提到應該要有某某革命時,我們是否能冷靜下來?如何在減少犧牲的情況下去達到目標?
革命革命,革的,真的就是命???對于生命,我們不是應該充滿敬意嗎?為何,每到利益面前,生命就變得一文不值?再為何,大多革命之后的結(jié)果卻總是背離了革命發(fā)起的初衷,而讓為了“人類解放”的事情變成了一些特殊人群奪取利益的工具?
也許,根本就沒有所謂“人類解放”這種美好的事情,這只是一些理想家們所臆想的事情,卻常常被有心人士奪取,成為了成就個人私欲的遮羞布。
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讓我學會理性思考,學會辯證的去看待歷史。同時,讓我聽到一些“美好而崇高”的詞匯時,我會打上一個問號,真的如此嗎?
跟著書本去旅行南京篇觀后感 南京傳讀后感1000字篇三
品讀《帶一本書去南京》
北京、重慶、杭州、西安、南京……它們飽含著滄桑的歷史。這些歷史,被人們無數(shù)次論起,飄在人們的腦海里??煽赐辍稁б槐緯ツ暇?南京這個有靈魂的城市的歷史,流在了我的血液里。
南京,一座別具風韻的城市。
一說起南京,最先讓人想起的是“大蘿卜”。對,南京城的男人就是“大蘿卜”,他們既不是大男人,也不是小男人。他們做起事來大大咧咧、滿不在乎。跟這座城市一樣,笨拙中顯露出豪邁,永遠只是喜歡輕松,喜歡大男子主義。南京男人,總之就是粗中有細。
再次感悟南京,心中便留下了南京白話。南京話總被人叫成“南普話”,這當然不是普通話,這只是半嚴肅、半幽默的意思,外地人到南京游玩,總會認為南京話“蠻”??赡暇┤烁牟涣?。家中談話說,以表親切;與店家討價還價用,以表友好。想當年20世紀之時,南京話與北京話的競爭最熱烈,要不是一時出錯,今天的北京調(diào)就要改姓南了。南京話,蠻中透出點親切。
南京的歷史長河悠久而又精彩。
“千里鶯啼二月紅,水郭山村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京總是被人稱之為六朝古都,實際上有十次定都。仿佛當這片土地誕生時,就飽含了龍氣。小國的蝦兵蟹將想移除這片王氣,卻無能為力,唯獨那眼中不容沙子的秦始皇,靠著人多,下令鑿通長壟,以消去南京王氣,鑿后流水貫金陵,始稱“秦淮河”。
是啊,這讓南京失去了“王氣”,讓后來在南京建都的皇帝幾乎都活不長。
就說說這些人中不尋常的一位吧—朱元璋。朱元璋是南京的驕傲,不為他是從一個要飯的成為皇帝,而是因為他給后人留下了值得回憶的東西:不是古城墻、明故宮、明孝陵,也不是一個封建王朝的種子,而是一個草莽英雄的夢。一介草莽英雄,擁有的不是一介村夫的莽撞,而是智者的頭腦,休養(yǎng)生息,農(nóng)民愿意開墾了,15年多了
1.8億萬畝良田:改舊換新,制度改頭換面,變成了三司,國家安定,統(tǒng)一得到了進一步的統(tǒng)治。
懷舊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使人用現(xiàn)在的時光獻給了走去的歷史,這種本性也讓我回眸過去,去看這本書中的一城煙雨一城風。
到南京去!去閱盡南京歷史的滄桑,去感受南京民間的文化,去品嘗南京胡同里的美味,去欣賞南京市井的繁華……是啊,是要“帶一本書去南京”。
陳昊然
初一<7>班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10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