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篇一
規(guī)范證據運用 防止冤假錯案卞建林 鄒長恩
最近一段時間,若干個刑事冤假錯案的曝光,使如何防止與糾正冤假錯案問題在樹立司法公信力的大背景下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中央政法委出臺首個防止冤假錯案指導意見,要求法官、檢察官、警察在職責范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造成冤假錯案的原因很多,但絕大部分都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證據問題。證據是刑事訴訟的基石,是辦案質量的保證。在此謹結合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實施,從規(guī)范證據運用的視角提出防范冤假錯案的幾點看法。
嚴格證明標準
證明標準,亦即刑事訴訟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所要達到的要求。這是證據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防范冤假錯案的核心問題。1979年刑事訴訟法便要求認定犯罪事實和犯罪人必須“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痹谧C據理論上,“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是描繪的認定案件事實、審查判斷證據總體所要達到的狀況,屬于客觀證明標準。然而,任何對案件事實的認定都離不開事實認定者的主觀判斷?!盁o論采用何種證明標準,對于是否符合此一標準之證明程度之判斷無法求諸客觀的數量化——對證明程度所為之判斷,不外為法院主觀之符合度判斷。”同時在司法實際中具體把握是否達到法定證明要求,離不開一些量化的標準。據此,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從立法上對“證據確實、充分”專門作出解釋,規(guī)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p>
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這一條件是“證據裁判原則”的體現,也是認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即凡認定關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種罪和應否對其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事實,都需有相應的證據證明。無證據即無事實認定。
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這一條件強調的是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要求凡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依據的證據本身應當經公安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查證屬實,包括刑訴法修改新增加的對非法證據排除的查證。
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這一條件要求辦案人員在每一證據均查證屬實的基礎上,經過對證據的綜合審查,運用法律知識和邏輯、經驗進行推理、判斷,對認定的案件事實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排除合理懷疑”是指辦案人員對于認定的事實,已沒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據的懷疑,實際上達到確信的程度。
要防止和杜絕冤錯案件的發(fā)生,必須嚴格堅持法律規(guī)定的證明標準,不符合標準就不能定罪。在證明標準上不打折扣,不降低要求,不搞留有余地,守住證據的底線。
正確對待口供
口供是一種重要的證據,但輕信口供,過于依賴口供,則是辦案的大忌。特別是以非法方法甚至刑訊逼供獲取口供,在口供反復、口供與其他證據存在矛盾或者其他有罪證據不充分時主要依賴口供定案,極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fā)生。辦案人員錯誤對待口供的情況往往表現為:或者在觀念上堅持“有罪推定”,產生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先入為主,對口供偏信輕信,不能客觀、全面收集證據,不重視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據的收集和核查;或者在有罪證據不充分或證據之間不能相互印證、存在矛盾時,通過反復訊問,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來解釋、消除證據之間的矛盾;或者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情況下,不能正確對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和無罪辯解,不去認真分析和核查翻供原因,而是簡單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期間的認罪供述、訊問筆錄來坐實案件,作為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根據。
正確對待口供,避免口供成為冤假錯案的“導火索”,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全面認識口供。既要認識到口供的價值,更要警惕虛假口供的危害。二是要合法取得口供。要絕對禁止刑訊逼供,公安機關、檢察院和法院一旦發(fā)現刑訊逼供取得的口供要堅決依法排除,不能作為有罪的定案根據。三是要加強對口供的審查。一方面要防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于趨利避害而隱瞞事實真相或者編造謊言,另一方面更要防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刑訊逼供而屈打成招。需要結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身情況和供述動機,重點審查口供取得的過程、口供是否前后一致、口供是否符合常理和口供是否存在矛盾等方面。四是要重視口供的補強。由于口供具有很高的虛假可能性,在運用口供認定案情時,必須有其他證據補強其證明力。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司法解釋也強調:“審查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應當結合控辯雙方提供的所有證據以及被告人的全部供述和辯解進行。被告人庭審中翻供,但不能合理說明翻供原因或者其辯解與全案證據矛盾,而其庭前供述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可以采信其庭前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存在反復,但庭審中供認,且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可以采信其庭審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存在反復,庭審中不供認,且無其他證據與庭前供述印證的,不得采信其庭前供述?!?/p>
重視實物證據
“正確對待口供”和“重視實物證據”是事物的兩個方面。言詞證據可能受到提供者自身記憶和表達能力、趨利避害的心理或者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等影響,從而導致事實認定者難以審查判斷其真實性,相比較而言,實物證據客觀性較強,不像言詞證據那樣易受到干擾。所以,在處理刑事案件時,特別是處理“命案”時,要重視實物證據。
在未提取到實物證據,主要根據其他證據定案的情況下,應當特別慎重,以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最近“洗冤”的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殺人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因片面依賴口供忽視實物證據而導致的刑事錯案。從此案中人們應當反思:在命案中,沒有充分證明有罪的實物證據能不能定案?存在實物證據但只能證明有犯罪結果發(fā)生卻不能證明犯罪行為由被告人所為時應當如何處理?
在充分認識實物證據重要性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對實物證據的審查。實物證據往往需要通過鑒定才能發(fā)揮證明作用,而鑒定則混雜了鑒定人的主觀因素和人為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對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修改后刑訴法在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的同時,完善了對鑒定意見的審查程序,規(guī)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在法庭審理中,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在司法實踐中,要認真貫徹修改后刑訴法的這些規(guī)定,切實加強對鑒定意見的審查與運用。
禁止非法取證
非法取證包括非法取得言詞證據和非法取得實物證據。綜觀業(yè)經披露的冤假錯案,幾乎無一例外都存在非法取證和刑訊逼供的情況。尤其是刑訊逼供,不僅嚴重踐踏訴訟參與人的人權,極大地損害司法公信力,更是造成冤錯案件的重要原因。
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在規(guī)范司法行為、遏制刑訊逼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增加“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規(guī)定公安機關執(zhí)行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犯罪嫌疑人被送交看守所羈押后,偵查人員對其進行訊問,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并規(guī)定對訊問過程實行錄音錄像的制度。同時在立法上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規(guī)定對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我國刑事訴訟長期存在“重實體,輕程序”、“重打擊,輕保障”的思想,認為手段為目的服務,只要最后發(fā)現事實真相,采用什么方法破案都具有正當性。在此訴訟觀念影響下,傳統(tǒng)證據理論強調的是證據的真實性和證明力,而忽略證據的合法性和證據能力。隨著刑事訴訟理念的發(fā)展和更新,刑事訴訟不僅追求實體公正,還要追求程序正義;不僅追求懲罰犯罪,還要重視保障人權。對于以非法方法獲取的證據,特別通過刑訊逼供獲取的口供,一旦發(fā)現,要堅決排除,絕對不能有半點含糊。這既是對當事人負責、對法律負責,也是對辦案人員、辦案機關和整個司法制度負責。
禁止非法取證,既要事先防范,也要事后制裁。從性質上看,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屬于事后程序性制裁措施,是以“阻卻違法理論”為基礎,認為通過非法證據的排除能夠對未來潛在的偵查人員違法行為產生恫嚇和阻卻,進而實現一般預防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刑事訴訟中排除非法證據是有代價的,除排除非法證據需要較大耗費刑事司法資源并延誤訴訟進程以外,由于非法證據的排除而不能定案,進而導致有可能放縱犯罪以及非法證據本身對公安司法機關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因此,辦案人員在思想上要時刻保持警惕,堅持程序正義,規(guī)范取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非法證據的產生,應該說是對非法證據的一條“治本之道”。
貫徹疑罪從無
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的基石,是當代各國和國際公約普遍確認的司法原則。無罪推定原則,在程序上明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在證據上明確了舉證責任的分配和疑難案件的解決。疑罪從無是無罪推定的固有之義,要求疑案要做有利于被告人的處理,罪疑從無,刑疑從輕。我國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就確立了疑罪從無的處理原則,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繼續(xù)堅持疑罪從無的規(guī)定并加以完善。那么,為什么在司法實踐中不能貫徹疑罪從無,辦案人員往往作出“疑罪從有、量刑從輕”所謂“留有余地”的判決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筆者以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是思想認識和訴訟觀念方面的問題。
在貫徹疑罪從無、權衡放與判的利弊得失時,有兩個問題需要在觀念上澄清:
第一,到底能不能做到既不錯判,也不錯放。長期以來,我們的司法有一個華麗的口號,叫做“絕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這種司法口號的思想根源在于對辦案人員認識能力的夸大和曲解,其思維的邏輯進路大致如下:從認識路線上,把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簡單等同于案件事實是可以查明的;既然案件事實是可以查明的,便要求對一切案件的處理都必須建立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再正確適用法律,那么就可以做到對一切案件的處理都是正確的。從政治路線上來看,我們是人民的司法,要求對人民高度負責,便強調對一切案件的處理都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確。具體落實到司法方針上,就是“不枉不縱”,即“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睂嶋H上,古往今來的司法實踐早已證明,由于人們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技術水平的相對性、司法資源的有限性、辦案人員的疏漏性以及其他許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因素,很多情況下案件事實是不可能徹底查清的。
第二,在已知案件事實查不清的情況下對疑案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更具體點說,判有可能冤枉無辜,放則有可能放縱壞人,在此兩難境地下到底應該如何抉擇,這是價值的判斷、制度的選擇。關于此問題,培根早有明確的回答,多少年來為人們廣泛傳頌和引用,即“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從我國法治建設實際來說,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時,早已對此作出明確的價值選擇和制度安排。法律明確規(guī)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謂“錯放”或者“錯判”,是就客觀結果而言的。也就是說,當疑案作無罪處理時,客觀上可能出現放縱真正罪犯的結果,而作有罪處理時可能產生冤枉無辜的后果。在制度設計時,應該考慮到這兩種可能性,作出符合我國司法制度本質屬性和訴訟活動內在規(guī)律的價值權衡和理性抉擇。一旦立法作出選擇,作為司法人員,在具體裁判案件時是不存在所謂錯放問題的。證據不足就應該依法判無罪,也只能判無罪。判無罪是正確的,而不是“錯放”,判有罪那就錯了。
綜上所述,從我國刑事司法實際出發(fā),我們要充分認識規(guī)范證據運用在防范冤錯案上的重要作用,從嚴格證明標準,正確對待口供,重視實物證據,禁止非法取證,貫徹疑罪從無等幾方面進一步強調和改進工作,守住證據底線,保證辦案質量,防止或減少刑事冤錯案件的發(fā)生。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山東省鄒平市人民檢察院)
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篇二
【摘 要】刑事冤假錯案對基本人權造成嚴重傷害,也嚴重損害了執(zhí)法機關的刑事執(zhí)法形象,給司法公正帶來沖擊。刑事冤假錯案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有罪推定的辦案理念和“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執(zhí)法觀以及不完善的司法程序模式等。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必須更新辦案理念和執(zhí)法觀念,健全和完善司法制度,從人權出發(fā),完善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權保護制度,轉變偵查模式,拓寬偵查手段,依托科技強偵,堅持新的證據規(guī)則,堅決杜絕非法取證,動員社會各界的參與,進一步完善偵查監(jiān)督機制,利用社會各方的力量防范冤假錯案。
【關鍵詞】刑事冤假錯案;防范措施;司法公正
一提起冤假錯案,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就是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案。十年勞苦牢獄之災終換來一紙無罪釋放的判決書,張氏叔侄的洗冤之路的艱辛讓公眾揪心,而更讓人揪心的是背后折射出的整個司法程序上的漏洞。而這個案件連同之前的上海兩梅(梅吉祥、梅吉楊)殺人案、河南李懷亮殺人案、湖北佘祥林案、云南杜培武案、河北聶樹斌案、河南趙作海案、湖南滕興善案一樣,一次次給司法公信帶來災難性影響,一次次挑戰(zhàn)著法律與正義的底線,一次次考驗著人們的心理承受極限。
面對冤假錯案給司法公正帶來的沖擊,如何最大程度地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更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
首先,必須要正視此階段冤假錯案發(fā)生的危害性和客觀情況。一個案件從立案到偵查到起訴最后到審判要經歷不同階段,不同階段也有要遵循的相應的不同程序。而根據我國司法制度的規(guī)定和司法實踐的情況,公、檢、法三大機關擔負起了一個案子不同階段的不同責任,而其中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對一個案件、幾個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而在法律理想層面的公檢法三大機構相互制約相互監(jiān)督的構想在中國司法的實踐中并未實現,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正視其客觀性是第一位的,即了解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客觀制度缺陷。
第二,正視問題,轉變法治理念。一個國家法治理念的樹立與尚法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雖說法律是“惡之花”,但卻是社會運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規(guī)范和準則。而衡量一個國家法制發(fā)展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司法理念的貫徹和法律意識在公眾行為與意識中的養(yǎng)成與樹立,這包括憲法權威的樹立和社會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當然,面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不僅需要加強對公眾的法制宣傳與教育,更要轉變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司法觀念。例如,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重客觀證據,不輕信口供,堅決禁止刑訊逼供;重程序規(guī)范,堅持合法合理取證,堅持有罪證據收集與無罪證據收集同時兼顧;重司法規(guī)律、科學規(guī)律,不一味追求指標數據,等等。
第三,健全和完善司法制度。首先是立法,我們說社會遵循法律的前提必須要求這個法是良法,這就要求從立法上確保我們的制度是遵循公平和正義的,是符合憲法和國情的。然后是程序正當。強調程序的合法正當,是強調重視程序的價值,目的是讓我們的辦案機關、檢查機關和審判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時刻銘記程序法的力量和約束,以形成對其權力使用上的意識制約。不僅如此,程序公正更是一種防范冤假錯案的制度保障,使每一環(huán)都合乎程序,合乎正當。另外,公檢法三者的職能及其界定、監(jiān)督和牽制也需要法律加以規(guī)定和確立。
第四,建立和完善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權保護制度。關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保護,包括辯護制度,“疑罪從無”理念以及基本人身權利的保障等等。辯護制度的發(fā)揮,主要體現在訴訟階段控方與訴方以及法庭三者的關系上。長久以來的法庭和控方壓制訴方的三角局勢要轉變,變?yōu)槿叻芍黧w地位的平等。而盡管我國法律沒有正視將“疑罪從無”納入條文,但其中的思想卻值得我們貫徹落實。即堅持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堅持有罪證據調查與無罪證據調查并重等。關于基本人身權利的保障,也就是在調查過程中最起碼的對人身權利的尊重,即不能采用高姿態(tài)地屈打成招和變相的引誘逼供等。
第五,執(zhí)法機關方面。(1)落實執(zhí)法終身制規(guī)定。(2)建立執(zhí)法管理長效機制,完善案件監(jiān)督審理機制及考核制度,強化執(zhí)法質量考評結果運用,嚴禁使用下達硬性指標完成數。
第六,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現代化社會大背景下,數據網絡龐雜,信息泛濫,利用科技的手段不僅權威可靠,而且能提高效率節(jié)約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和使用對于辦案偵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也要求加大對基層科技設施配備的投入與比重,全面提升基層公安機關的運用能力。當然,現代化的力量必然應與傳統(tǒng)的手段相結合,社會與歷史相結合,不能完全依賴科技,也不能丟棄傳統(tǒng)偵破手段,而是使其相互配合,兼容并濟。
最后,動員社會各界的參與,利用社會各方的力量防范冤假錯案?!叭罕姷难劬κ茄┝恋??!边@就強調了群眾的力量。動員社會各界的參與,利用群眾的智慧,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使公平正義透明親民。在堅持依法獨立公正審判的基礎上,聽取意見和建議,爭取支持。可嘗試結合各方嘗試設立陪審團、旁觀席,也可組織專家學者討論,集中其智慧。做到沈德詠副院長倡導的“積極主動與社會各界攜起手來,共同為守住公正司法底線創(chuàng)造寬松、理性的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并且引用了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了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源頭。因此,最大限度地防范冤假錯案,才能使公平如水,社會穩(wěn)定。但冤假錯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只能在未來隨法治發(fā)展得到很好的防范,畢竟是人在辦案,總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案件,但是我們應當盡力避免冤案的發(fā)生,作為執(zhí)法人員秉公執(zhí)法,依法辦事,堅持避免冤假錯案的底線,防止它的發(fā)生,維護司法的公正。
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錯案篇三
轉變執(zhí)法理念,防止冤假錯案
近段時期,媒體先后曝光的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案、上海兩梅殺人案以及河南李懷亮殺人案等刑事冤假錯案,給司法公信再次帶來災難性影響。這些案件與之前的湖北佘祥林案、云南杜培武案、河北聶樹斌案、河南趙作海案、湖南滕興善案一樣,一次次挑戰(zhàn)著法律與正義的底線,一次次考驗著人們的心理承受極限。
這也是省院盧樂云副檢察長撰文《個案辦理中的檢察執(zhí)法理念——以公訴防止冤假錯案為視角》的緊迫背景。防范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是我們守護司法公平正義的末端,我們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將冤假錯案堵在司法審判的大門之外,給黨、給人民、給憲法和法律一個交代。
要防范冤假錯案,首先必須認真分析冤假錯案發(fā)生的根源、成因,只有準確找出問題所在,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防范,否則將勞而無功。那么,當前冤假錯案產生的根源何在?我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理念問題。
一、錯誤理念是冤假錯案產生的根源
從目前暴露出的冤假錯案的情況看,無論是趙作海殺人案、張氏叔侄強奸案、李懷亮殺人案,還是佘祥林、杜培武案件,案件本身并不復雜,認定犯罪事實的證據存在重大疑點,而且公檢法辦案人員對存在的問題都很清楚,并由此導致案件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退回補充偵查或發(fā)回重審。如果公檢法任何一個機關能夠堅守法律底線,堅持定案證據標準,可以說不
1 需要業(yè)務多么精通就能夠作出正確判斷,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但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些案件經過公檢法層層關口,經歷漫長時日,大多仍然是以“疑罪從有”、“疑罪從輕”的“留有余地判決”而告終。這也是這些案件之所以引發(fā)公眾強烈不滿的主要因素。
而且,這些冤案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事后證實,案件在偵查階段均存在刑訊逼供,案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定案。公安機關在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之后,馬上作破案、結案處理。而且許多地方政府會立即對公安進行表彰、授獎,根本不考慮還要經過法院審判、判決。而許多該固定、收集的證據沒有固定、收集。案件在公安、檢察和審判各階段幾經反復,往往是若干年過去,明知案件證據不充分、不扎實,但再要收集證據已時過境遷、為時已晚??梢哉f重口供、輕客觀證據的觀念,以及因之而來的刑訊逼供是公安機關偵查活動中最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而這些案件最終又因“亡者歸來”、“真兇出現”或“事實證據不足而被推翻”,形成冤假錯案。反觀之,如果能夠切實堅持“無罪推定”、“疑罪從無”原則,毫無疑問,這些冤假錯案就不會發(fā)生。
因此,“疑罪從有”、“疑罪從輕”、“重口供、輕客觀證據”等錯誤刑事司法觀念,以及由此而來的刑訊逼供惡習,是絕大多數刑事冤假錯案發(fā)生的主要根源和成因。有人從司法人員的作風、責任心方面
總結
,不能說沒有一定關系,但核心還是錯誤的司法理念問題。二、轉變執(zhí)法理念,防止冤假錯案
2 找到了冤假錯案產生的根源,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癥下藥,切實轉變不合時宜的錯誤的刑事司法理念,理念至關重要。有完善的制度而沒有先進的理念,再好的制度也難以得到有效實施??梢哉f,理念決定行動,轉變刑事司法理念,關鍵是刑事司法主體要轉變理念。我院公訴科在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積極轉變執(zhí)法理念,在審查起訴工作中從如下幾個方面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第一,樹立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并重的理念,充分發(fā)揮辯護律師在防范冤假錯案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辯護律師的基本職責就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這一制度設計,就在于與控訴方形成一種訴訟對抗關系,防止對犯罪的指控成為一種潛在的犯罪認定。我國法律對公訴機關雖然也作出了要重視無罪、罪輕證據的規(guī)定,但公訴機關的追訴性質,在本能上肯定是更為關注有罪、罪重的事實和證據,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為防止一邊倒,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我科充分尊重辯護律師的權利,積極配合辯護律師的工作。我們充分認識到,律師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重要一員,在保障人權和實現公平正義的道路上,律師也是是公訴人的同盟軍,是實現公正審查案件、有效防范冤假錯案的無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對個別律師違規(guī)發(fā)難、無理“鬧訴”的問題,可采取一事一議、就事論事方式,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進行通報,請他們配合做好工作,而不是將這種情況輕易擴大為
3 對整個律師群體的偏見,我們充分相信絕大多數律師是具備良好職業(yè)素養(yǎng)的,是理性、客觀、公正、中肯的,是檢察院可以依靠而且應當依靠的重要力量。
第二,樹立重客觀證據的理念,不輕信口供,堅決杜絕刑訊逼供。目前發(fā)現的重大冤錯案件,都與刑訊逼供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虛假口供有直接關聯。新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強迫犯罪嫌疑人證實自己有罪”,但由于沉默權、訊問時律師在場權等制度尚未確立,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仍然缺乏充分的制度保障,刑訊逼供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供后翻、時供時翻、當庭翻供等情況下,由于無法確保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犯罪嫌疑人口供的可信度無疑也大打折扣,因此,不能輕信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尤其不能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為基礎認定案件事實。在實踐中,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問題:第一,口供的合法性與真實可靠性密切相關,要重視對口供合法性的審查。對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以刑訊逼供為由提出排除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申請,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的,公訴人應當認真審查,對可能存在刑訊逼供情形的,及時啟動專門的調查程序并依法作出處理。同時,即使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未申請排除非法證據,公訴人如果發(fā)現訊問的程序、方式違法,例如未在法定訊問場所訊問、訊問時只有一名偵查人員在場等,也應當對口供持慎重態(tài)度。如果對口供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應當在審查起訴過程中及時排除。如我院在辦理犯罪嫌疑人李某涉嫌職務侵占罪一案中,因犯罪嫌疑人李某兩次供述的時間相沖突,偵查人員不能作出合理解釋,我院對
4 李某的兩次供述以非法證據予以排除。第二,改變“口供中心”的證明理念,不能簡單地用犯罪嫌疑人口供否定物證等客觀性證據。在審查證據時如果發(fā)現證據之間存在矛盾,公訴人會結合案情和在案相關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如果物證等客觀性證據能夠否定犯罪嫌疑人與犯罪之間的關聯或者顯示出指控的犯罪事實存在其他可能性,就不能因犯罪嫌疑人曾經認罪而無視上述證據。第三,重視無罪、罪輕辯解和辯護,結合在案證據認真進行審查。只有徹底合理地排除無罪、罪輕的辯解理由,公訴人才會基于在案證據認定犯罪嫌疑人有罪或罪重。如果不采納無罪、罪輕辯解和辯護,應當有充分的依據,并在審查報告中說明。如我院在審查起訴犯罪嫌疑人周暉、孫國鑫涉嫌販賣毒品罪一案時,周暉對在偵查階段供述同案犯孫國鑫參與3次販賣毒品,審查起訴階段供述孫國鑫只參與2次販賣毒品,理由是“當時在公安機關想早點回家吃飯,所以就多說了一次”。同時,孫國鑫的父親拿著周暉的自書材料找到承辦人,企圖證明其子只參與2次販賣毒品。承辦人通過調查發(fā)現,孫國鑫的姐姐與周暉系同學,其姐在得知孫國鑫被刑事立案后,從外地趕回找到周暉,周暉便出具了孫國鑫販賣毒品2次的材料給孫國鑫姐姐。通過審查,承辦人排除了偵查人員有刑訊逼供或誘供行為,同時,周暉辯解的“想早些回家吃飯,所以對同案犯的罪行作了虛假供述”的理由不能成立,最終我院認定了孫國鑫販賣毒品3次的事實,并在審查報告中予以詳細說明。
第三,樹立重程序規(guī)范,堅持合法取證,堅決排除非法證據,不僅收集有罪、罪重的證據,也要注重收集無罪、罪輕的5 證據,嚴格證據標準,力爭不枉不縱。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以前,很多辦案人員對待當事人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往往認認真真走形式,踏踏實實走過場,幾乎不予排除。雖然大家都清楚認識到非法證據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卻嫌麻煩,不太愿意排除。長期以往,這樣的惰性不僅會助長偵查人員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違法行為,導致冤假錯案發(fā)生,也會對司法機關的形象帶來巨大損害。新刑事訴訟法實施以后,我們認真反思,在工作中樹立切實排除非法證據的新觀念,做到在審查起訴過程中,一旦發(fā)現應當排除的非法證據,就要堅決予以排除,不將其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保證所指控犯罪的所有證據都具有合法性、真實性和關聯性,以維護程序的權威性。今年5月14日,我們在審查起訴犯罪嫌疑人劉齊全涉嫌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罪一案時,承辦人發(fā)現本案犯罪嫌疑人劉齊全和吸毒人員胡繼秋、何孝勇、陽群兵的四份尿液檢測報告中檢測人員同時是本案的偵查人員,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第(三)項、《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guī)定》第三十條第(三)項之規(guī)定。而在訊問犯罪嫌疑人劉齊全時,其稱除自己之外,只有2人吸食了毒品,并稱民警實際對其并未進行尿檢。容留他人吸毒罪必須容留多人或多次才構成本罪,而本案吸毒人員胡繼秋、何孝勇、陽群兵的尿液檢測報告系偵查人員嚴重違反程序取得的證據,應作為非法證據予以依法排除。本案因排除該重要證據,最后僅以犯罪嫌疑人劉齊全涉嫌非法持有毒品罪起訴至法院。
公訴部門在案件辦理流程上處于承上啟下的地位,審查偵
6 查機關移送的證據時,我們是監(jiān)督者,是裁判者,對偵查機關無法證明其移送的證據來源合法性時,我們應當對這些證據依法予以排除;而一旦我們采用了偵查機關移送的證據,并且將其作為定罪量刑的證據移送審判機關時,無論這些證據是合法證據還是非法證據,對這些證據的合法性證明責任就轉移到我們身上,如果我們對偵查機關移送的證據審查不嚴格,導致非法證據也經采用而移送審判機關作為定罪量刑的證據時,我們當然應當承擔證明證據合法性的責任,此時我們的身份則是證明證據合法性的責任者。在工作中,我們應當意識到自己在防止冤假錯案中的重要地位,與偵查機關、審判機關獨立負責、協(xié)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搞好防范冤假錯案的“全流域治理”,各自發(fā)揮好在防范冤假錯案這個系統(tǒng)工程中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95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