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還應注重語言的簡潔明了和表達的準確性。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想要編寫一份高質(zhì)量的教案,可以參考以下范文和教學經(jīng)驗。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一
2.通過情節(jié)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長春藤葉的意義,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題思想。
4.體會并學習文章的語言藝術及精巧的結構安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長春藤葉的意義及文章的主題的把握。
2.貝爾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結尾情節(jié)的出人意料體現(xiàn)了作者巧妙的構思。
三.教學設想。
四.教學方法。
文本研習法。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歐·亨利,美國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窮困潦倒,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十余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寫下300多篇小說,著名的作品有《白菜與皇帝》、《四百萬》、《西部人心》、《市聲》、《滾石》等。
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jié)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譽為美國現(xiàn)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fā)笑的幽默,啟發(fā)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chuàng)傷的小人物的心靈,所以受到讀者的歡迎。
二.字詞整理。
烘鍋矮墩墩磚砌躡手躡腳一籌莫展嘮嘮叨叨繃著窗檻瞥著怒號冥冥中。
三理清文章脈絡(由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開端瓊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
2(12—36)蘇艾鼓勵瓊珊要有信心戰(zhàn)勝病魔,但是瓊珊已放棄主觀上的努力,只等著最后一片葉子掉下來,自己也該離開人世了。
3(37—50)最后一片葉子始終貼在墻上,這使瓊珊覺悟到自己的錯誤,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4(51—55)結局瓊珊病愈貝爾曼去世。
線索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偵恨D(zhuǎn)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yī)院——貝爾曼去世。
四思考下列問題。
1.最后一片葉子與瓊珊有怎樣的關系?
2.最后的長春藤葉為什么能挽救瓊珊的生命?
第二課時。
一.文本研習。
1.怎樣理解貝爾曼的杰作?
明確:他的杰作就是他用畫出來的那一片最后的長春藤葉,這副杰作喚醒了瓊珊對生的渴望。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情誼,閃爍著人性的光輝。
2.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情節(jié)是哪一個情節(jié)?作者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會有遺憾么?
明確:是貝爾曼冒雨畫常春藤葉的那個情節(jié),可是這個情節(jié)作者并沒有寫出來,這就形成了情節(jié)的空白,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體現(xiàn)了作者的巧妙的構思技巧。
二.人物分析。
1.文中對貝爾曼的描寫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
明確特點:藝術界失意、酗酒、嘮叨、暴躁、瞧不起別人的溫情,平凡的甚至有點讓人感到討厭。
善良具有同情心、自我犧牲精神。
內(nèi)在和外在形成對比。
三.環(huán)境描寫。
第18自然段,第44自然段。
陰沉灰暗的色調(diào),悲涼的情調(diào),烘托出作者悲涼、孤獨、絕望的心情。
四.主題。
文章通過寫貝爾曼畫最后的常春藤葉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葉上的瓊珊這樣一個故事,歌頌了窮苦朋友之間相濡以沫的珍貴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靈。同時,也告訴我們,在生與死、抗爭和屈服之間,需要自己樹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勝,堅強的信念是生命賴以延續(xù)的精神支柱。
五.作業(yè)。
板書設計。
線索明線:瓊珊病重——瓊珊病危——瓊珊轉(zhuǎn)好——瓊珊脫離危險。
暗線:貝爾曼畫長春藤葉——貝爾曼生病——貝爾曼病危送進醫(yī)院——貝爾曼去世。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二
我們中國的成語源遠流長,含義深刻。其中有兩個成語,一個是“望洋興嘆”,一個是“貽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嗎?(《莊子秋水》)有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望洋興嘆: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貽笑大方:讓內(nèi)行者見笑。)
莊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生于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死于公元前三世紀上半時期,與孟子同時或稍后。他作過蒙城漆園吏;楚威王要拜他為相,他拒絕了。
《莊子》是莊周和他的門人、后學者所著。一般人認定,“內(nèi)篇”七篇是莊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門人和后學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義哲學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的思想核心.即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隨從世俗,反對人為,棄圣絕知,否定現(xiàn)實的進步和斗爭。
《莊子》中所宣揚的社會理想是人類遠古,所謂“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當時封建制代替了奴隸制,大批的貴族奴隸主轉(zhuǎn)化為封建地主,他們極盡詭詐殘酷,貪婪無厭,窮奢極欲。莊子反對“知”、“圣”,詛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發(fā)。在后學中更明確指斥“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種深刻的批判精神,體現(xiàn)了《莊子》文章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對后代也有積極影響。
《秋水》是《莊子·外物》中的一篇。課文節(jié)選的是《秋水》篇的開頭一段,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jīng)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學生思考:全文可分為多少個層次?怎么劃分?每層講什么?
明確:全文分兩層: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1、分析第一層
提問:本層共兩句話,每句講什么?
明確: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的驕傲自滿。
提問:河伯驕傲自滿的神態(tài)、心理可用什么成語概括?
(參考:躊躇滿志、夜郎自大)
板書設計:
百川灌河——雄壯
黃河
不辯牛馬——開闊
第一層
欣然自喜——躊躇滿志
河伯
天下之美盡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層
提問:見到大海,河伯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提問:河伯是怎樣進行自我批評的?
明確:首先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接著以小看仲尼和輕視伯夷的事例,證實了自己的淺薄。最后以一個“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即勢必遭到“大方之家”的恥笑。批判層層展開,步步深入,一個狂妄自大,又將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躍然坻卜,呼之欲出了,從而揭示了反驕破滿的主旨,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設計:
東面而視
大海
第二層不見水端
責己狂妄
河伯批己淺薄
貽笑大方
3、小界。提問: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明確:我們可以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那就是說一個人的見識總是有限的,見聞再多,也不能驕傲自滿。(學生說出諸如“人貴有自知之明”、“知恥近于勇”、“謙受益,滿招損”、“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無知”、“有比較才有鑒別”等,都應予以肯定。)
(一)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二)一詞多義
望洋向若而嘆曰。(名詞,海神名。)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作狀語。東:向東面。)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作狀語。東:朝東,向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少:認為…;少,小看;輕:認為……輕,輕視。)
(四)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句。賓語“己”置于動詞謂語“若”的前面)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說理,因此將客觀的東西主觀化,用擬人的來表現(xiàn)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對海神若的談話就是如此,另外,在論說時,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見大地擴展話題。比如文章開始寫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對海神若的談話則提到了仲尼之聞與伯夷之義,就由水勢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學問的方面來,使文章的內(nèi)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三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張,了解《墨子》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識。
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明確墨家的“兼相愛則治”的觀點。
1、導入新課。
人生選擇題:
1)如果你天生對機械有極高悟性,小到制造木鳶,大到建造機關城,你會選擇什么。
2)如果你是從大儒鉆研學術,——不耕田二不勞作,年紀輕輕頗有見地,你會選擇什么。
2、寫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jīng)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惱。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3、作者介紹。
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在科技方面頗有成就,常被譽為“科圣”。他的軍事技術高于其他諸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和孔子兩人被并稱為“顯學”大師,有“非儒即墨”之稱,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他一生都在為扶危濟困的事業(yè)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愛。
4、題目解說。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zhì)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xiàn)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
5、層次結構。
起——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亂的根源。
承一一第二段: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轉(zhuǎn)——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愛。
合一一第四段: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6、全文分析。
1看題目及課文思考,什么叫做“兼相愛,交相利”?
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
2在墨子眼中,“天下之害”有哪些具體體現(xiàn)?
見課本第一段。
3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局面?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墨子認為天下的一切災難,人間的一切邪惡,包括盜竊、殺人、戰(zhàn)爭、怨仇、嫉恨、詐騙等等違法犯罪現(xiàn)象都是不相愛帶來的惡果。而要改變社會,包括調(diào)解社會矛盾和由亂變治等,即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4墨子這種看法是否正確?
墨子因不明了社會治亂的根源,從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與萬民的階級差別,都要兼愛同利的主張。但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沒有意識到人民的力量。所以此種主張只是一種善良的幻想。
5你對“兼相愛,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談談它給你的啟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時間或安靜學習時大聲談論,有的人為了求快,打飯或看病時喜歡插隊。這些人就屬于那種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人。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6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從歷史進程看,儒學早于墨學。墨子曾學習于儒門,接受過孔子思想的訓練,后來深感儒家厚葬浪費財物而貧民,服喪時間太久傷害身體而妨礙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門戶,墨子的許多學生也是如此。如曾一度受業(yè)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來師從墨子,并成為墨家學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見,墨家學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從儒家學派分化出來并與之相對抗的學術團體。
兼愛: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別的,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差別的。
非攻:反對現(xiàn)行戰(zhàn)爭。(儒家支持賢能君王發(fā)動戰(zhàn)爭,支持“仁義”的大國兼并小國,主張“賢”人消滅“不肖”之人)。
7、寫作特點。
1意質(zhì)而語顯。
文章質(zhì)樸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辭,就近打比方,淺顯通俗,重在以理服人。具有邏輯嚴密、一氣呵成的特點。
2論證嚴密,明辨是非。
本文先指出議論的焦點,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再通過對比,順理成章得出結論。論辯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四
2、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
通過文中重要、疑難語句理解作者對王權和奴性的批判;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加深對奴性的認識和批判。
:一課時。
一、導入,讀一首打油詩。
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愛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簡樸。
皇上最難受,皇上盡受苦。
皇上最可憐,皇上最沒福。
皇上最無私,皇上真圣主。
皇帝是這樣的嗎?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有個怪老頭,他也瞄上了王位,寫了一篇雜文《我若為王》,過了一把皇帝癮。他就是蹲過大牢卻常常懷念監(jiān)獄的聶紺弩。
三、作者簡介。
四、理解主旨。
(一)課文我們已經(jīng)讀過一遍了,也已經(jīng)隨著聶先生去領略過一番做王的滋味兒了,那么大家說說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樣的呀?(學生說出做王后的種種光景,教師指導:作者層層遞進,盡顯帝王威風八面,越說越起勁,簡直心花怒放了)。
明確:如果到此結束就淺陋了,屬純粹的“無厘頭”,假想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無雜文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了。下面,就讓我們來品讀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為王后感覺如何?感到單調(diào),寂寞,孤獨——這樣做王有勁嗎?沒勁。剛才心花怒放的熱鬧一下子冷卻了。
2、孤獨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靜地思考問題,于是作者接下來想到了一個什么問題呀?提出“為什么人們要這樣”的問題。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們中間,而我自己也不過是個奴才的首領罷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為什么要這樣做(用文中的話回答)?
“醒悟之后要殺奴才、滅奴種;因為“我認為世界之所以還大有待于改進,全因為有這些奴才的緣故”。
5、結果會怎么樣?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為什么?理解一個疑難句子。
(三)、批判奴性。
1、什么叫奴性——奴才的品性、德性。
2、奴性的特點。通過文中與句概括歸納;讓學生有表情朗:“讀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嬌癡的,唱小旦的聲音:‘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是他們的全部語言:‘有道明君!偉大的主上?。 保ò涯欠N深入骨髓的奴顏媚骨讀出來)。
3、像這樣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易牙為了討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殺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獻給齊桓公;聯(lián)系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或看過的影視作品等,說說給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評價。
4、結合課文和歷史,說說王權和奴才是什么關系?它們有什么危害?
點出這篇雜文的深刻指出就在于不是單純的批判王權,而是對奴性進行了無情的揭露。
五、現(xiàn)實意義。
2、回顧打油詩。
皇上。
——看電視劇有感。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愛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簡樸。
皇上最難受,皇上盡受苦。
皇上最可憐,皇上最沒福。
皇上最無私,皇上真圣主。
教化奴兒們,別長脊梁骨。
最近帝王劇泛濫,許多電視劇嚴重違背史實。要知道封建社會是產(chǎn)生不了民主的,所謂的明君也只是從大局上維護和綿延王權專制和殘暴。作家余杰說的不錯,在一個民主、法制、科學的年代,大唱帝王之贊歌,鼓吹專政獨裁,張揚奴性意識,宣傳封建思想,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磥?,走向真正的民主,我們?nèi)沃氐肋h。
引導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人”——沒有奴性的人,說真話,做真事。聶紺弩本人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六、總結。海子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我們說,從今天起做一個真正的人。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五
二、啟發(fā)學生好好把握現(xiàn)時,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努力學習。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標題“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課文寫于新時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們的時代是“為中華民族騰飛于世界奮力拼搏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陽走向中興的民族”,作者勸勉人們,“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yè)”。
2、課文可分成幾大部分?概括其內(nèi)容。
課文可分前后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點,是說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工作。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斷工作看作人生真諦。開頭迂回地引出這個話題。先引愛因斯坦三段話。一引愛因斯坦,說論題之難;二引愛因斯坦,點到“自我努力”;三引愛因斯坦,論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個人自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繆,他們的回答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雨果悲嘆人生短暫,加繆悲嘆人生只是不斷的苦役。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與雨果、加繆的區(qū)別,在于悲觀與樂觀,積極與消極。在以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為代表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看來,人生的意義正在于不斷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實滿意,無怨無悔??档抡J為,一旦自滿自足,無所事事,生命就毫無意義。認識借助想象力創(chuàng)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愛因斯坦認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賦予人生以奇異的色彩??鬃诱J為“生無所息”,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息的勞作之中??偠灾@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師的言論,把人生的意義與工作聯(lián)系起來。
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
工作的動機從何而來?議論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靈開掘。作者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xiàn)時和未來三部分,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回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對這三個部分一一展開論述。
對往事的回憶,有好幾層意義。第一,回憶給人慰藉快樂;第二,回憶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即使回憶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憂郁,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第四,回憶又是許多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造心理動機之一,是構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nèi)容,這樣的作品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xiàn)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實現(xiàn)。
對未來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著人類的一切活動,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不斷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對現(xiàn)時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每一分鐘,努力工作。把握現(xiàn)時是實現(xiàn)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對往事的追憶、對現(xiàn)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則不成其為人?;貞浌倘挥衅湟饬x,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對未來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課文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用過去、現(xiàn)時、未來的思路闡述“人是什么”,闡述人生的意義在于不斷追求,不斷工作。
第二課時。
二
愛因斯坦所說的“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意義”,是一個很深邃的概念。這種意義是“一個人很難知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學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科學發(fā)展到今天,盡管已經(jīng)大大推進了人類的知識,但是遠遠談不上窮盡了對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又是極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觀的感覺和感受嗎?為什么說“來自外界”?
“來自”說的是來源??嗪吞鸬膩碓词窃谕饨?。有苦的東西和甜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苦和甜的感覺和體驗。
3、“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一段話中,愛因斯坦究竟認為“人是什么”呢?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愛因斯大林坦認為,人的本質(zhì)是由社會規(guī)定的,人的物質(zhì)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為社會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樣意思?
用我們的放來說,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雨果是在悲嘆生命的短暫。
5、“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diào)子”,這“另一種調(diào)子”是什么樣的?
加繆論及西西弗斯,情調(diào)是悲觀的,無可奈何的;歌德論及西西弗斯,卻是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而感到滿意、自豪。
“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霸谏钪羞_到了(絕對)滿意”這樣一種狀態(tài)就等于死亡?!斑_到了(絕對)滿意”,就是自滿,停頓下來不再前進,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動機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p>
7“圓明園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說成“秋天里的春天”,這個“秋天”并非自然的季節(jié),而指廢墟的景觀。
8怎樣理解“人類和個人從本質(zhì)上說都是歷史的”?
這就是說,人類和個人的本質(zhì)都是由其歷史決定的。拿個人來說,他為什么是這樣的。要看他的歷史,一個30歲的人,是30年的歷史決定了他現(xiàn)在成為這樣一個人。今天的中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某一國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國家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今天的人類,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結果。
10、為什么說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青年時代生命力旺盛,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人到了垂死的時候,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梢妼ξ磥響延邢M且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懷什么希望,有的還是充滿希望,表明它們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別。
11、為什么說“‘現(xiàn)時’的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在物理學中不可能出現(xiàn)?
在物理學中,時間不斷推移,“現(xiàn)時”的任何一個瞬間馬上就成為“過去”了,可以說無所謂“現(xiàn)時”。人們把眼前一段時間稱為“現(xiàn)在”,只是人們的一個觀念,所以說這種“經(jīng)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
12、作者把現(xiàn)時看成1,對未來的憧憬看成0,是為了說明什么?
要說明只有把握現(xiàn)時,努力工作,才能實現(xiàn)理想。理想越是遠大,工作越是努力,數(shù)值越是巨大。這是要說明憧憬未來與把握現(xiàn)時要緊緊結合起來,既要有遠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為什么說“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
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牢牢地把握現(xiàn)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
14、為什么說“把握不了現(xiàn)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現(xiàn)時,蹉跎歲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懷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為什么用“往事”“現(xiàn)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么”?
往事——現(xiàn)時——未來,是生命的進行曲。人是有思維的,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是生命思考的兩個方面,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思考,決定著怎樣把握現(xiàn)時。所以用“往事——現(xiàn)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么”,可以從生命的過程上去闡明問題,可以從想和做的結合上闡明問題,可以把前人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闡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結合時代的要求闡明我們應該怎樣憧憬未來,把握現(xiàn)時,為振興中華而奮斗。
三
按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把握現(xiàn)時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辟議論。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六
1.在反復閱讀中了解古詩內(nèi)容,體會語言的妙處并背誦古詩。
2.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一課時。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并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于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tǒng)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了解詩人。
1.復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被稱為“詩圣”,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著臺階,黃鶯藏在樹葉后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chuàng)基業(yè)完成統(tǒng)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П狈ノ闯杀阋陨硌陈毩耍J购蟠⑿畚礊橹锵錅I。
(三)在朗讀中學會鑒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凄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著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nèi)心感受。寓情于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嘆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yè),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古詩。
2.了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蜀相[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七
(一)通過誦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當堂背會課文。
(二)鑒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先鋪寫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寫法及其表達效果。
(三)鑒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的修辭特點和表達效果。
(-)《哀江南》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昆生游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qū)懙脚f院,描寫南明滅亡后南京各處的凄涼景象,展現(xiàn)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發(fā),動人心魄。
(二)《哀江南》這套曲子,語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這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巨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lián)系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了昔日神圣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驕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jié)。
(-)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東曲阜)人,清代戲曲作家。詩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實際共44出),寫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相愛。成親之日,侯方域贈宮扇給香君作為定情之物。奸黨余孽阮大鋮為了拉攏侯方域,出重金置辦妝奩,被李香君堅決拒絕。阮大鋮惱羞成怒,對侯、李施加種種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揚州,投奔愛國將領史可法。阮大欽仰仗權好馬士英的勢力,逼迫李季君嫁給新任浩撫田仰,香君誓死不從,將頭撞破,血濺宮扇。侯方域之友點血在宮扇上畫成一枝桃花,所以稱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滅后,侯方域在棲霞山同李香君相會。這時,復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愛國將領史可法也壯烈犧牲了,他們相對嗟嘆,百感交集,懷著亡國之恨,割斷情根,雙雙出家。
劇本"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侯、李愛情故事為線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獻資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動亂的社會現(xiàn)實,譴責了南明王朝昏王當朝,權奸掌柄,爭權奪利,置國家危亡于不顧的腐朽政治。
(二)情節(jié)結構。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昆生在南明滅亡后重游南京所見的凄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課文由七支曲子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昆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zhàn)后郊外的凄涼景象,為全文走下沉郁、悲愴的基調(diào)。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昆生憑吊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xiàn)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寓寄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昆生憑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三)曲詞鑒賞。
通過對曲詞的鑒賞,主要品味課文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尾聲多用對偶、排比的修辭特點和表達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帶花桃",描寫蘇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后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頭株陵重到","猛抬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昆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zhuǎn),表現(xiàn)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發(fā)現(xiàn)"襪陵重到"的情態(tài)。"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昆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后南京的凄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diào)。"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里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lián)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為眼前之未見,后者為眼前之所見;昔日用于戰(zhàn)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凄涼。"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本應是游人如織、笑語喧嘩的古城,如今卻是只剩"蕭條",夕陽古道上,連個人影也見不著。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shù)字,就真切地呈現(xiàn)了南京城郊戰(zhàn)后傷痕累累的凄涼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寫的是長板橋邊的景象。長板橋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風景十分優(yōu)美,如今卻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橫跨青溪的半里長橋,如今已沒有一片紅板,而且秋水長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見剩下的一株彎彎的垂柳。夕陽殘照本來就顯得冷冷清清,而這夕陽殘照下的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眾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與"一樹柳彎腰"互相映襯,愈顯冷清;一個"剩"字,尤其意味深長,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時過境遷、感時傷懷的無限凄涼。這里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畫面,把人帶入十分悲涼的意境,用筆極簡,造境極精。
【離亭宴帶歇拍煞】一曲三個"眼看他"的疊用;使音韻整齊,語氣貫通,加重了語意,給人以今昔變化之大之快的生動快感。"金陵玉階營啼曉,秦淮水謝花開早""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果烏"等對偶句、排比句的運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語勢貫通,產(chǎn)生了情聲并茂的強烈表達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這是我國古典戲曲常用的藝術手法,它與詩歌的借景抒情有著明顯的不同。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又號云亭山人,曲阜(現(xiàn)在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清初戲曲作家、詩人。曾隱居曲阜石門山中讀書著述,有文名,精樂律,擅詞曲??滴醵?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時,被召講經(jīng),受康熙賞識,“特簡為國子監(jiān)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滴醵迥?1686)被派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一帶治河。這期間,他到過揚州、南京,結交故老遺民,憑吊南明遺跡,搜集明末傳聞,為后來寫《桃花扇》準備了素材??滴醵四?1689)回到北京。經(jīng)十年時間,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歌臺演出,“歲無虛日”?!短一ㄉ取返某晒?,使他譽滿文壇,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并論,稱“南洪北孔”。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罷官,不久即回鄉(xiāng)度日,直至終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傳奇《小忽雷》(與顧彩合撰)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長留集》等。
蘇云)……我三年沒到南京,忽然高興,進城賣柴;路過孝陵,見那寶城享殿,成了芻牧之場。
(柳云)呵呀呀,那皇城如何?
(蘇云)那皇城墻倒宮塌,滿地蒿萊了。
(贊掩淚介,云)不料光景至此。
(蘇云)俺又一直走到秦淮,立了半晌,竟沒一個人影兒。
(柳云)那長橋舊院,是咱們熟游之地,你也該去瞧瞧。
(蘇云)怎的沒瞧--長橋已無片板,舊院剩了一堆瓦礫。
(柳搥胸介,云)咳,慟死俺也!
(蘇云)那時疾忙回首,一路傷心,編長一套北曲--名為'哀江南'。待我唱來。(敲板唱弋陽腔介)俺樵夫呵!(唱)。
【哀江南】【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村郭蕭條,城對著夕陽道。
【駐馬聽】野火頻燒,護墓長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監(jiān)幾時逃。鴿翎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誰祭掃,牧兒打碎龍碑帽。
【沈醉東風】橫白玉八根柱倒,墮紅泥半堵墻高。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宮門一路蒿,住幾個乞兒餓殍。
【折桂令】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沽美酒】你記得跨青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八
1.把握全文精髓。
2.用課文觀點闡明其他問題。
多媒體
兩課時
課文的標題指出了本文的論述重點:中國藝術表現(xiàn)里的虛和實。這“中國藝術”,包括詩歌、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音樂、舞蹈等,主要論述了繪畫和戲曲?!疤摵蛯崱保钢袊囆g中表現(xiàn)空間上的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實際上,課文重點論述的是:中國繪畫、戲曲藝術空間表現(xiàn)方面的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全文內(nèi)容的融會貫通,首先要理清全文的思路。第1至6段,主要是提出文章的觀點,即:“全”和“粹”、“虛”和“實”辯證地統(tǒng)一、結合,是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中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第7至12段,主要闡述中國繪畫、戲曲空間表現(xiàn)方法: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第13段至結尾,主要說明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里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xiàn),都是由舞蹈動作延伸,展示出虛靈的空間。這是它們的共同特征??梢哉f,全文論述從抽象到具體,層層深入,最終使讀者信服作者的觀點。
見練習二:說說下列引文的含義,并說明它們在闡釋課文觀點方面的作用。
1、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
明確:意思是,不是既全面豐富地表現(xiàn)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現(xiàn)生活,就不能稱之為美。所闡釋的觀點是:“全”“粹”結合才能形成藝術美。
2、盡塵滓,獨存孤迥。
明確:意思是,去粗存精。所闡釋的觀點是:由于去粗存精,藝術表現(xiàn)里才有“虛”。
3、錢塘洪思,久于新城之門矣。與余友。一日,在司寇(漁洋)宅論詩,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彼究苤唬骸霸娙缟颀?,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是雕塑繪畫者耳!”余曰:“神龍者,屈伸變化,固無定體,恍惚望見者,第指其一鱗一爪,而龍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見,以為龍具在是,雕繪者反有辭矣!”
明確:意思是,浙江杭州人洪思很久以來就在山東桓臺人王漁洋門下,同我是朋友。有一天,洪思與刑部尚書王漁洋一起議論詩,他痛恨當時流行的詩歌沒有章法,說:“詩好像龍,頭、尾,身上的鱗片,頸上的長毛,一個不具備,就不是龍?!毙滩可袝λf:“詩好像神龍,見頭不見尾,或者在云霧中露一個爪子一個鱗片而已,怎么會露出全體?那是雕塑繪畫!”我說:“神龍屈伸變化,固然沒有固定的身體,恍惚望見它的只是它的一鱗一爪,而龍的頭尾完整,所以好像都在。假如拘泥于所看到的,以為龍的全體都在這里,那么雕塑繪畫者反而有話說了!”所闡釋的觀點是:就詩歌說,寫出來的精粹的詩是從豐富的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也就是精粹從全體中來。但就詩的本身說,又要求完整。要寫一鱗一爪而沒有支離破碎之感,且能給人以完整的龍的感覺,這就要求作者的心目中先有一條完整的龍在。
這段引文指出對詩歌藝術性的三種看法:洪要求完整,像畫龍,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它的首尾鱗爪都不能忽略。王士反對這樣求完整,要求精粹,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云中露出一鱗一爪,就是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寫出來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趙執(zhí)信認為完整和精粹兩者是不可分的,畫出來的龍雖然見首不見尾,只有一鱗一爪,我們卻可以從這里看到完整的龍。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龍才可以畫出一鱗一爪,才可以通過一鱗一爪來反映龍的全體,離開了完整的龍去畫一鱗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從全體中來,離開了全體就談不上精粹。這三種看法,趙執(zhí)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
作者從這段話里指出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中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就是從一鱗一爪里顯示全體。也就是課文開頭幾段所說的“全”和“粹”的統(tǒng)一、結合,“虛”和“實”的相生、相成,這是藝術的最高成就。
4、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明確:意思是,虛空本來就難以畫出來,實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虛空的景顯露出來了。精神、神氣很難畫出來,實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產(chǎn)生了。虛和實位置相反,畫的景物不和諧,有畫的地方大多屬于多余的累贅。虛和實互相作用、生發(fā),沒有畫的地方也能構成奇妙的境界。所闡釋的觀點是:虛實結合、虛實相生是中國繪畫處理空間的方法。
本題旨在幫助學生融會貫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
第一問。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等藝術表現(xiàn)空間的共同特征,就是運用了虛實結合、虛實相生的美學原則。
第二問。中國繪畫:列舉一些畫為例,引用笪重光的一段話為根據(jù),來說明中國畫處理空間的方式。中國戲曲:列舉一些戲曲中的.人物虛擬動作,來說明中國戲曲表現(xiàn)空間的方式。中國書法:以張旭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書法為例,來說明中國書法的虛實結合。中國建筑:以《詩經(jīng)斯干》用舞的姿勢來形容周宣王的宮室,來說明中國建筑處理空間的審美原則。作者把上述材料融會貫通在一起,比如用論畫面空間的話來論戲曲,在論戲曲時又舉齊白石畫的例子,尤其是闡釋了中國繪畫、戲劇、書法、建筑等藝術中貫穿著舞蹈精神,從而得出它們虛實相生的共同特征。
明確:這兩首詩都是從實處下筆,憑虛處傳神。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實景,語語如在眼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由實見虛,把景物與心胸打成一片,從視野的開闊,可以想見抱負和氣度的遠大。人們從這兩句詩中還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遠的生活哲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四句皆實,而過訪不遇之情跌宕變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不僅寫出隱者的品格,抒發(fā)了未見其人的悵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從中還可以引申出某種哲理性的意蘊:人們在探尋真理或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某種困惑,即直覺地感到所探尋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處,卻由于種種原因而不能發(fā)現(xiàn)或得到。這也是由實見虛,虛實結合。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九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因聲求氣,感受詩詞創(chuàng)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通過探究,理解古代詩歌中的景和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情感美。
3、以“荷”為例,探究我國古代詩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經(jīng)“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陸龜蒙說“此花瑞合在瑤池”。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盡荷花品格。自周敦頤頌蓮之后,歷代文人詠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葉之上抒發(fā)情懷,托物言志。
依舊是在宋代,這個文人自由而自覺,盡情揮灑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彥以“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得荷之神理?!蔽覀兘裉烨襾砜?,在他筆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風姿綽約!
讓我們以一顆滾燙的心,去慢慢泡開周邦彥的《蘇幕遮》,去品味其無窮的荷韻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燈片)。
周邦彥(1056—1121),錢塘人,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他是“婉約派”之集大成者,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diào)。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評之為“詞中老杜”。著有詞集《片玉詞》。
三、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古人云,“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大聲的吟誦之中去感悟、體味詩歌的韻味和情感吧。
1、學生大聲誦讀,讀出詞的韻味和情感。
剛才大家讀得十分熱烈,也很投入。我們要讀出這首詞的韻味和情感,首先還得熟悉詞的內(nèi)容,那么請一位同學口述這首詞的內(nèi)容。
2、學生口述這首詞的內(nèi)容。
小結:詞人客居他鄉(xiāng),遠離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纏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羈旅愁思成為詞人揮之不去的情結。何事吟余忽惆悵,夏日荷塘似吾鄉(xiāng)。
3、個性吟誦,同時點明這樣誦讀的理由。
輕重、緩急、高低。
4、學生指出詞中上下闋的感情變化。(打出“情感變化”幻燈片)。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會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讓我們循著詞人的情感變化,吟詠出詩歌的神韻和氣勢吧。
請大家自由誦讀。
之后,對照“吟誦指導”,再次齊聲誦讀。
教師范讀。聽錄音。
5、再次誦讀。
6、指導背誦。
小結:在誦讀的過程中,我們在自覺的遵循兩條原則:一,詩歌固有的平仄,韻律規(guī)律,如“一字讀”“二字讀”;二,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同學們剛才已經(jīng)感知了這首詞的情感變化,那么,這種變化是怎樣體現(xiàn)出來的呢?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四、討論。
見景生情,風荷。
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風荷”是詞人思鄉(xiāng)之情的紐帶,而思鄉(xiāng)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的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個潮濕的夏天,綿綿的雨,打濕了季節(jié),也打濕了心情。詞人捧著一顆潮濕的心,無處安放。誰能烘干這顆潮濕的心呢?不是鳥語,不是初陽,就是這——風荷!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深得王維“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練字功夫了得。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風荷圖:
我們從荷不但看到了高貴,更看到了高潔。因此有人說,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xiàn)代性。請結合你所知道詩歌和文化現(xiàn)象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2、荷花這一意象既隱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蘊,又飽含著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xiàn)代性。談談你對這一話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潔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純潔無瑕的愛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寧靜和美好;。
“一品清蓮”喻身居要職而清正廉潔,表達對清官的贊美;。
荷花節(jié),以花會友,傳承文化;。
在喧囂之中,困惑之時,得到身心的愉悅;。
對荷的喜愛,對高潔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結:是的,荷是高貴的,也是高潔的。荷這一意象,經(jīng)過千百年來風雨洗滌,蕩盡了世俗的塵埃,已不再是單純的景物,而是一種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們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之中。
同學們,斯人已去,荷韻猶存。
總結:思鄉(xiāng)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美好情感,也是每個人都無法解開的情結。家園既像一個遙不可及的夢,也是痛苦靈魂的歸憩之所。當現(xiàn)實有太多的無奈之時,許多詩人不約而同地轉(zhuǎn)入夢境。
美成夢入芙蓉浦,昔日漁郎安在?找到了他夢魂牽繞的風荷嗎?身心交病的周邦彥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殘照中,沒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這種令詞人揮之不去的情懷,成就了美成詞,也使風荷跌宕在中國詩歌史上,熠熠生輝。
誦讀指導。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稍慢低沉歡快聲音清脆情緒飽滿。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語勢連貫中音中速。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喃喃自語緩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戶內(nèi)煩悶。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戶外。
寫鳥,呼,主要是從聽覺上展開,群鳥鳴叫,歡呼天放晴了,剛剛天亮,就在屋檐下嘰嘰喳喳地交談。
詞人沒有正面寫雨,卻從“呼晴”側(cè)面烘托出了雨。
窺,這個字,使我們仿佛看到了鳥兒們在屋檐下探頭探腦,聰明靈動的動作與神態(tài)。作者把鳥兒們寫得這么可愛,說明作者高興。
仿佛那鳥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訴詞人。就這樣,詞人在那悅耳的鳥鳴聲的牽引中,郁悶的心房洞開,明媚的陽光溢滿。
以鳥之歡愉寫人之欣喜,情意更渾厚一些。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清圓。寫出了荷的形狀是圓的,一種很飽滿的感覺。再加上是雨后,顯出荷葉的清新。
一一。寫出了荷塘里的荷葉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
舉。寫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態(tài)。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種非常陽剛的健康向上的美。
風動態(tài)美,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的勾勒出來了。
微風拂來,荷有垂下頭,有時卷起了葉子,像不像一個嬌羞的少女?所以“風”寫出了荷的嫵媚、嬌羞之美。
那“風荷舉”合起來,就是嫵媚中有風骨。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遙,距離家這么遠,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離開家鄉(xiāng)時間太長了,所以鄉(xiāng)愁很濃。
“久”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感覺。當你對一個地方厭倦了,即使時間不太長,也會有度日如年的感覺?!熬谩笨梢钥闯鲎髡咭衙壬藲w去之意思。所以這個字在這里要重讀。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濃重鄉(xiāng)土情結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個沒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缺少一種歸屬感。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
中國人表達感情向來比較含蓄。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獨自一人在家鄉(xiāng)賞月,思念自己,以此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思念。
可惜兒女還很小,還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親。表達表達詩人對兒女的思念。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說著遠行人,其實是表明遠行人對家人的思念。
這種寫對方表達自己某種感情的寫法,叫對寫法,或曲筆。
和親密的兒時玩伴一起蕩舟芙蓉浦的情景。輕松愜意,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說明現(xiàn)實中痛苦。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礎之上朗誦,在朗誦揣摩的過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組織學生“理解”和“朗誦”作品,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nèi)容、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感情傾向。
1、教學的重點是意義的構建和呈現(xiàn),就是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把文本與直接間接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對文本產(chǎn)生富有個人意義的理解并用自認為恰當?shù)穆曇粜问絹沓尸F(xiàn)這種理解。
2、《六月,我們看海去》內(nèi)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詩作的內(nèi)容加深理解,尋找傳達詩作思想感情的聲音形式。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時代一代青年的內(nèi)心世界。
二、體味詩的思想內(nèi)容。
1、哪些語句能借助“聽覺的想像”體會出青春的活力?
詩歌一開始“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們的身上和臉上”,鮮明的節(jié)奏下我們仿佛聽到了一群年輕人喧鬧的聲響的響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雀躍著向大海的方向奔跑,小雨噼噼啪啪地打在他們的身上和臉上。接著讀下去“我們一群五顏六色風風火火我們年輕/經(jīng)歷旺盛總喜歡一天到晚歡歡樂樂匆匆忙忙/像一臺機器迂回于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同樣借助聽覺想像,我們感到了強烈的生命活力,詩歌的節(jié)奏把我們引向了對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贊美,“五顏六色”“風風火火”“匆匆忙忙”“歡歡樂樂”“教室書館”“我們和知識苦戀”是典型的青春特征,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見證。這種青春的活力在全詩中無處不在,在誦讀的過程中要仔細體會。在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要枕著沙灘也讓沙灘多情地撫摸我們赤裸的情感”“讓那海天無邊的蒼茫回映我們心靈的空曠/揀拾一顆顆不知是丟失還是仍掉的貝殼我們高高興興/再把它們一顆顆串起我們閃光的向往”。
2、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年輕人的自信?
“風撩起我們的.長發(fā)像一曲《藍色多瑙河》飄飄蕩蕩/我們我們我們相信自己的腳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們是一群東奔西闖狂妄自信的哥倫布啊”,“我們總以為生下來就經(jīng)受過考驗經(jīng)受過風霜/長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們有太多的幼稚”,等等。在這些詩句里,我們能感覺到一群青春男孩女孩的強烈自信。
3、哪些語句能強烈地感覺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盡管生長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響/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我們我們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標軸上/六月是我們的季節(jié)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沒有駝鈴我們也要去遠方”。
三、體味詩的藝術技巧。
這首詩歌有一種強烈的音樂感,這種音樂感源于詩歌的兩種節(jié)奏,一種節(jié)奏是詩歌的壓韻和語言的聲調(diào),全詩多是省略標點和長句,但讀之并不費力,原因就是詩中有自然而成的韻律感。另一種節(jié)奏主要是詩行中重復于變化相交錯的詞語來顯示,重復與變化組合成一種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們看海去”,“六月是我們的季節(jié)很久我們就期待我們期待了很久”。語言組合巧妙。本詩組合巧妙的語言使得詩意濃郁而悠遠。如,將“長發(fā)”的飄蕩與《藍色多瑙河》樂曲組接在一起,等等;將“看海去”與“沒有駝鈴”
組接在一起,將“眺望遠方”與眺望“六月”組接到一起,使得詩歌自然生出一種韻外之意。
年輕人對自己力量的確信,他們不安于現(xiàn)狀的探索精神,以及風風火火的神態(tài)、略帶狂妄的激情,都能從透明的語言中感受到。
四、小結。
這些體現(xiàn)了年輕人蓬勃的活力,對自己力量的確信和無限探索精神的詩句都是在一種鮮明的節(jié)奏里表現(xiàn)了出來,讓我們在誦讀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歡呼雀躍的青年向遙遠的大海跑去,去探險,去接受驚濤駭浪的洗禮,讓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凈化,讓青春的情感在風浪中成熟。在這里“六月”就不單純是一個季節(jié)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驛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種探索的時代意義。詩人沒有靜止地刻畫,而是在一種節(jié)奏里,在流動的生活畫面中向我們表達了青春激情背后還承載著一代青年人的靈魂寫照。
五、作業(yè):。
(1)評價手冊。
(2)預習下課。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一
1、德育目標:體味英雄的偉大之處:自助與助人。自助體現(xiàn)在對自身苦難超越;助他體現(xiàn)在對其他陷于苦難中的人的關注。
2、美育目標:通過朗誦,及對重點段落的品讀使學生感到文章文辭的感染力??缮约犹狳c。
德育目標。
美育目標。
錄音機。
(一)放音樂。1分鐘后調(diào)小音量朗誦課文,直接進入題記,不讀標題。(9分鐘)。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二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其次單元《古詩三首》中的一首。這首古體詩不管是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jīng)到達了非常純熟的境地?!豆旁娛攀住吩谥袊糯姼璧乃囆g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高中語文古詩教學中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它非常重要。
這首詩歌在內(nèi)容上難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讀。新課程標準鼓舞學生作共性化解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討。
學生通過小學、初中的系統(tǒng)學習和本冊古詩局部的集中學習,有了肯定的古詩鑒賞力量,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有了一些積淀,興趣漸濃,這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喜愛古代詩歌、學習古代詩歌的一個前提。
1、聯(lián)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1、有關《古詩十九首》的投影片。
2、課文配樂朗讀。
3、課文意境視頻資料。
(一)導入新課。
1、以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品論導入。
2、提問: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日,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會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危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模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嘗。
1、詩歌中的抒情仆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嚴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妙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心、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予了對親朋的美妙祝福。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襯托仆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凈和美妙。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構造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仆人公的心情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腳_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假如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假如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進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進展臨時作一完畢,一方面為下文的進展作一伏線,所以按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楚地表現(xiàn)了仆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仆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仆人公極度苦痛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仆人公的苦痛,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6、最終兩句除了表達仆人公黯然苦痛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期才有“終老”之“悲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的:
1.積累詞語并掌握成語的用法,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2.理解作者是如何認識論述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的。
3.作者采用大量例子來闡明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是如何處理詳略關系的。
教學重點:教學目的2、3。
教學難點:綜述文章的寫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自讀研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講一個神話故事,如《精衛(wèi)填?!贰堕_天辟地》《夸父逐日》等,引入:這就是最早的小說。今天我們來看看《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二.詞語積累:
1.注音加點字:
a.翰藻(han)記載(zai)概括(gai)。
b.脈絡(mai)稗官(bai)粗糙(cao)。
c.意蘊(yun)純粹(cui)妍媸(chi)。
d.高寀(cai)神佛(fo)敷衍(yan)。
2.解釋成語:
應運而生千錘百煉有血有肉明鏡照物,妍媸畢露心驚膽戰(zhàn)大快人心權傾一時。
3.試用一句話概括全文主要內(nèi)容。
本文縱橫交織,完整地闡述了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規(guī)律。
三.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后回答問題,然后填表。
1.作者是按照什么來給古代小說分段的?分幾個階段?
提示:按照小說的體裁特點。分五個階段:神話傳說;志怪小說;傳奇小說;話本小說;演義小說。
2.這些小說形式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嗎?
提示:古代小說的原有傳統(tǒng)并沒有也不可能消失,這些形式自然還存在,特別是民間。
填表:
朝代發(fā)展階段體裁特點例子。
魏晉南北朝以前起源神話傳說《穆天子傳》《山海經(jīng)》。
魏晉南北朝發(fā)展志怪志人。
唐成熟傳奇小說《長恨歌傳》《李娃傳》。
宋元繼續(xù)發(fā)展話本小說《三國志平話》。
明清頂峰演義小說、創(chuàng)作小說四大名著。
四.閱讀第二部分。
1.作者一共總結出幾條規(guī)律?是怎樣闡釋的?
提示:四條規(guī)律,即中國古代小說是來自民間的;史傳文學對中國古代小說影響很大;古代小說創(chuàng)作立足于現(xiàn)實;受封建文化的摧殘,發(fā)展極為艱難。對每一條規(guī)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闡明。
2.作者為什么對第三個規(guī)律要做更詳細的闡釋?
提示:古代小說立足于現(xiàn)實進行創(chuàng)作,對一般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而言,讀者不難理解。但神話小說怎么就立足于現(xiàn)實,這卻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所以作者舉《西游記》為例進行更詳細透徹的分析闡釋,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頗,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我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
3.最后一條規(guī)律,作者何以寥寥幾筆就寫完了呢?你能幫助舉幾個例子嗎?
提示:讀者結合讀過的歷史和文學資料不難理解,所以略寫;例子如《水滸傳》《金瓶梅》遭禁,曹雪芹的遭遇等。
4.你還能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發(fā)展總結一點規(guī)律嗎?(思考)。
五.理解課文中的引用的句子,完成課后練習二。
1.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
提示: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nèi)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jīng)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象,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課文引用蕭統(tǒng)之言是為了說明蕭統(tǒng)對文學與歷史等學術著作的區(qū)別已經(jīng)有所認識,到唐代,我國的古代小說終于脫離歷史而發(fā)展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
2.愛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為實錄。
提示:愛它而要知道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缺點、長處必須都寫下來,這才是真實的記錄。課文引用《史通》此言,是為了生命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的傳統(tǒng)的繼承,首先表現(xiàn)在能夠辨證地認識人和描寫人。
3.明鏡照物,妍媸畢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鏡子照物體,物體的美麗和丑陋全都清晰地顯露出來。課文引用此言,是為了說明《水滸傳》寫人藝術的高明。
4.雖然吾書名為志怪,也不專寫鬼神,卻時時寫人間的變異,也略微含有鑒戒。課文引用吳承恩的話,是為了說明《西游記》是立足于現(xiàn)實的。
六.上學期我們學過《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他們都體現(xiàn)了本文提到的哪些規(guī)律?請詳細分析說明。(討論)。
七.教學后記: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四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xiàn)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jié)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yǎng)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xiàn)的成語導入。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異常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yǎng)。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yǎng)。)。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嘆”的內(nèi)容是什么?
2)為什么會“嘆”?
3)怎樣寫“嘆”?
4)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fā)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nèi)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jù)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diào)節(jié)教學內(nèi)容和順序。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五
2、掌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辨清文章的主題思想;。
3、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4、學習本文記事寫人、布局謀篇的方法。
1、遇事能冷靜處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2、培養(yǎng)自信,體驗成功。
一課時。
一、導入:回顧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點。
二、學生分組討論本文的主題思想。
1、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誠,和賓客們的以死相報。
2、認為作者的寫作意圖主要是贊揚信陵君的政治遠見。
3、認為作者主要是贊揚信陵君的愛國精神。
4、認為課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禮賢下士和竊符救趙的始末,表現(xiàn)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謙遜作風和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
5、歸納學生觀點:通過信陵君竊符救趙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貴品格,救人之困的義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遠見和愛國精神。
三、學生結合本單元的四篇課文討論歸納史傳作品的主要特點:
1、善于選擇典型材料。
2、通過對比互襯,明暗交錯的手法刻畫人物。
3、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富有個性。
4、情節(jié)曲折生動,細節(jié)細膩逼真。
5、結構式上前后照應,詳略得當。
四、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侯嬴為什么要“北鄉(xiāng)自剄”?信陵君又為何不加勸阻?
學生甲:侯嬴“北鄉(xiāng)自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為了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慮到將來東窗事發(fā),魏王如果怪罪下來,他一定難逃死命,與其將來被開刀問斬,不如現(xiàn)在為節(jié)義而死,還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勸阻,那是因為信陵君以前勸過侯嬴但是沒有勸住。
學生乙:侯嬴“北鄉(xiāng)自剄”是不想與信陵君陰陽相隔,因為信陵君在救趙以前已經(jīng)做好了死的準備,從后文他讓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這一點。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沒有勸阻侯嬴。
學生丙:侯嬴“北鄉(xiāng)自剄”是古代士為知己者死的表現(xiàn),無論“信陵君竊符救趙”是否成功,他都不會獨存于魏。因為如果信陵君救趙成功,肯定不為魏國所容,他肯定會留在趙國,而侯嬴自己一個人留在魏國也沒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趙失敗,侯嬴肯定不會一個人留在魏國茍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為人,知道他一旦決定了的事是絕對不會改變的,故沒有勸阻。
教師補充:侯嬴以死相報,信陵君為何不勸阻呢?這就要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風尚、道德觀念來分析。在當時,盡管社會處在大變動中,但是守信用,踐諾言還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士為知己者死,以死報知遇之恩是他們堅守不渝的信條。如果對以死報知己的行動加以勸阻,就會被認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現(xiàn),是對人格的蔑視,是極不禮貌的行為。信陵君認為侯嬴的以死相報將會激勵自己在奪軍救趙的斗爭中必須成功、不能失敗的決心,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侯嬴。顯然,這樣的處理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風氣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2、信陵君為了憐“姊”而犧牲魏國的利益,這是否算得上“義勇”?
學生甲:信陵君“竊符救趙”不是義勇行為,他是一個叛徒。首先,他身不應該背叛魏王私調(diào)魏國大軍去做一件無益于本國的事情;其次,為人臣子,不能報效祖國反而做了違背國君之事,事后他就不應該留在趙國茍且偷生,而應該以死來向國君謝罪。
學生乙:信陵君“竊符救趙”是義勇行為。首先,信陵君殺死晉鄙并非出自個人情感、個人道義,而是以大局為重,拔兵救趙實際上是救六國,從另一種意義上是救魏國,這里更能體現(xiàn)出他的政治遠見。而殺死晉鄙是不得得已而為之,從文中“于是公子泣”“晉鄙嚯咋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闭f明信陵君在殺晉鄙之前已經(jīng)做了激烈的思想斗爭,而殺晉鄙是別無選擇的做法。
學生?。盒帕昃案`符救趙”是義勇行為。他在“說王萬端”的情況下,他欲率門客與趙國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竊符救趙之計,雖說這是違背魏王命令,但這也是救趙的最好方法。他能養(yǎng)門客3000人,并能推賢任士,這也是他的領導才能。我們不能用現(xiàn)代人的標準來要求古人。
3、在這篇課文里突出表現(xiàn)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識,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
學生甲:這是司馬遷的一種理想道德。他歌頌那些忠于知己、能為知己者奮勇犧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舊交,甚至落井下石,賣友求榮的敗類。在此,他所正面歌頌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為知己盡心盡力,甚至在緊要關頭能為知己奮勇獻身的特點。
學生乙:在封建社會里,士能如此,不失為一種美德,是值得稱頌的。但是,這一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信條,是一種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礎上的處世哲學,盡管侯嬴、朱亥與信陵君之間的關系相對平等,但本質(zhì)上他們所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一種主子與奴才、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所以統(tǒng)治者與士的關系只能是“知”與“被知”、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賞識之后便躊躇滿志,把統(tǒng)治者視為知己,表示要為知己者用,甚至為知己者死,無非是要報知遇之恩,盡力而為效忠而已。這與我們所提倡的為中華民族利益而獻身,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終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4、學習了這篇文章,你認為對我們當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學生甲:信陵君從大局著眼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前我們復習備考應該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攪亂了自己的心情,而應該將主要精力集中到學習上來,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時間,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務于高考。
學生乙:我們應該學習侯嬴善于用智謀取勝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過武力奪取兵權,就用智先騙取虎符,而后讓朱亥強行奪權,椎殺晉鄙,從而解除了趙國之圍。高考備考也是一樣,我們不能僅僅憑苦學——這種“勇”,更要動腦思考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學——這種學習中的“謀”。
學生丙:我覺得侯嬴遇事冷靜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亂,這樣學習效率還會高一些;在平時考試甚至是高考時,保持平常心尤為重要。因為高考不僅是對我們智力因素的檢測,而且是對我們非智力因素的檢測,誰贏得了非智力因素的勝利,誰就贏得了高考。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六
一、理解文章內(nèi)容,能夠根據(jù)要求快速篩選與整合文中信息。
二、聯(lián)系現(xiàn)實,學習作者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
專業(yè)知識往往是深奧的,但講述卻要便于讀者領悟。寫作的目的不是用高深的知識嚇倒讀者,而在于使閱讀本身不僅有益,而且有趣。
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來理解本文,學習本文在寫作方面的特點。
討論式,輔之以啟發(fā)、講述。
一課時。
閱讀——討論——分析——質(zhì)疑——總結——拓展。
請同學談談通常你根據(jù)什么來作出決策,是否能找到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
美國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格里高利·曼昆又是如何來闡釋這一問題的呢?請同學默讀文章。
高中生閱讀一般現(xiàn)代文的速度每分鐘應不少于600字。請學生根據(jù)要求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讀完本文,教師從旁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
讀完之后,先請學生談談閱讀的初步感受。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師要檢察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先請同學來概括本文要點,從而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思路。再請同學根據(jù)原文來解釋成本、機會成本、邊際量、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等概念,教師從旁點撥,提醒學生利用上下文的關系及指示代詞來整合信息。
要求每組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來說明相應原理,使學生明白經(jīng)濟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如我們將要面臨上文科還是上理科的選擇;在超市里面對著收款臺前一行行長隊,我們需要判斷哪一只隊伍速度較快;班費如何收取與支出;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發(fā)現(xiàn)這四個原理的影子并能作出具體分析。
學生的問題先請學生回答,也許有些問題教師與學生都不能作出解釋,那就存疑好了。
教師也可以準備一些問題,比如:格里高利·曼昆教授說自己的寫作目的是“避免那些干擾學生關鍵結論的噪音和冗長細節(jié)”,你認為他做到了嗎?結合本文,說說理由。
我們并不期望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讓自己成為經(jīng)濟學家,只要我們在互相交流、探討中體會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能對文章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就很好了。
請學生改寫數(shù)理化教材中的某一章節(jié),使之形象生動、易于理解。
高中語文秋水教案篇十七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是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埃里?!じチ_姆《愛的藝術》中節(jié)選出來的。《愛的藝術》一書闡述了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種能力問題,是一門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性學到手的一門藝術。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2、把握的結構,體會思路清晰、結構嚴謹?shù)膶懽魈攸c。
(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理解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習經(jīng)驗等,引導學生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對“愛”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
2、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體會觀點與材料的結合,探究作者對父愛與母愛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難點:對父愛與母愛的本質(zhì)的理解及部分關鍵語句的理解。
1、教法:點撥法、提問法、歸納法。
2、學法:品讀感知法、勾畫法、討論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由于理論性比較強,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有相當?shù)碾y度。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時,根據(jù)過渡句、總結句、中心句等標志性語句弄清課文結構層次,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然后,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通過討論、發(fā)言交流等形式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最后,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其中把握“父母對孩子的愛”時,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對弗羅姆的觀點大膽質(zhì)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以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激發(fā)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學會愛父母,做一個具備愛的能力、懂得愛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大家還記得孟郊的《游子吟》嗎,現(xiàn)在我們一齊朗誦一遍。(“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體味了慈母的溫情,同學們想一想,之前我們學過有哪些描寫父親的文章,可能我們初中時學習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為記憶深刻,父親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與我們讀者的心中。父母之愛是我們永恒的歌唱,父母給了孩子最質(zhì)樸最無私的愛,而孩子也應懷感恩之心去回報父母,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交流愛的傳遞。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從理性高度審視人間至愛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一)作者簡介。
弗羅姆(1900~1980)德國精神病學家,新精神分析學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最重要的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重要成員,一生寫下了大量著作,《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選自他1956年所著《愛的藝術》一書,是其中第二章《愛的理論》的第二節(jié)。弗羅姆認識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并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zhì),典型地體現(xiàn)了他的學術淵源——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學生閱讀課文,并勾畫文中關鍵句,提出問題。
1、題目為什么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而不叫“父母對孩子的愛”,說明原因。
因為包含兩個方面的愛: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另一個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寫孩子的愛,哪些主要寫父母的愛?這兩部分的過渡句在哪里?
(三)梳理文章的結構并把握文章說明的內(nèi)容。
再一次瀏覽全文,學生討論后劃分文章結構,概括每一段內(nèi)容。
作者認為,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著他不是依賴父親、母親給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1、一個成熟的人為什么要把父親的良知和母親的良知綜合起來?
3、我們又怎樣努力在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在深入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閱讀體驗,對于作者的觀點,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闡發(fā)、評價。
1、作者指出的父愛與母愛的本質(zhì),以及他們的積極面、消極面,你認同嗎?并說出理由。
2、你認為作者所說的母愛與父愛的不同之處在于母愛是無條件的這種觀點成立嗎?
不是簡單的對父愛與母愛的歌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fā)展進行的剖析。也就是“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fā)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本腿缤腥苏f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同學們現(xiàn)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說的應該是“克服自我中心階段,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tǒng)一,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愛比被愛更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快樂!”的階段了,我們應該來想想怎樣通過生活中的小事來培養(yǎng)訓練自己對父母的愛?在享受無私而博大的父愛母愛的同時,請付出愛心給父母,讓他們也能享受到我們對他們赤誠的愛,讓生命因為愛而更為富足!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79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