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05 10:31:03
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4篇)
時間:2023-01-05 10:31:03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篇一

1、采集各類植物,并做好記錄;

2、記錄各種植物的科目、種名和主要特征;

3、制作植物標本;

4、對植物標本進行分類鑒定。

在順溪的實習是充實的、飽滿的,我們更愿意把這次的實習當做是班級的集體旅行。大家住在一個屋檐下,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一桌菜,大家全副武裝走同一條路。因為我們有那么多的一起干的事情,提供給我們這些喜歡蝸居在寢室的90后一次集體之旅,給我們一個增進我們之間的相互了解的絕好機會。我們這一行也證明了這一點。還記得第一天到達目的地時我們的欣喜之情,想到將要在這里住上5天,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下午采標本遇到下雨天,大家相互幫助,你采集我撐傘的情形,那是怎樣的一份感情。大家圍坐在一起,人手一本植物志,為鑒定植物抓耳撓腮的情形,那是怎樣的一份執(zhí)著。壓制標本時,大家各司其職,井然有序,那是怎樣的一份認真。是的,是這次實習,我們發(fā)現了很多周圍同學們的可愛;是這次實習,讓我們體會一個團隊相處的不容易;是這次實習,讓我們體會到了團隊力量的大無窮。認植物考試是殘酷的,面對我們這些連和植物混個眼熟都很難的孩子們,讓我們短時間認上100多種植物,這是怎樣的一個巨大挑戰(zhàn)。但是我們撐過來了,還過的如此順利。那是我們共同上山采回來的標本,這是我們共同準備的復習資料,這是我們圍坐在一起,共同對一株植物深入剖析。當大家都認識它時,我們齊聲歡呼,讓有人不認識時,竭力幫助。這就是我們這個團隊,我們這個溫暖的家庭。

當越進螞蝗山,我們很忐忑,但是因為我們的相互鼓勵,我們成功將螞蝗戰(zhàn)死沙場,而我們全身而退。當跨出浙江省,我們很自豪,因為我們用雙腿證明了走出一個省的奇跡。在感受大自然的魔力的同時,我們自豪的細數著這些天所認識的植物,細數知識帶給我們的力量。

實習是對大自然的探索,是對知識的探索,是對團隊的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和昆蟲、病蟲害相遇,我們和理論知識相識,我們和團隊成員相知。

總之,本次實習讓我們驚喜,讓我們收獲,讓我們感動。

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篇二

大一在工大上課 本碩博連讀 老師什么的肯定都是人才啊 不像隨便的其他專業(yè)···· 待遇超好 獎助學金全部另算 什么四人寢 開學配電腦啊~~~ 老生很是羨慕 都慕名去看英才班的孩子森林資源類(英才班)培養(yǎng)目標、就業(yè)方向:“英才班”依托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森林資源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以森林資源類學科為背景,培養(yǎng)和造就我國林業(yè)關鍵技術研究領域和行業(yè)需要的,具備森林資源學科背景,基礎寬厚、視野開闊、思維獨到、發(fā)展?jié)摿Υ?、?chuàng)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德才兼?zhèn)涞母邔哟伟渭鈩?chuàng)新人才,畢業(yè)后從事我國林業(yè)或相關行業(yè)領域的教學、科研和高層管理工作。

主干課程:國際林業(yè)、全球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林業(yè)商務管理、地理信息系統(tǒng)、林業(yè)政策法規(guī)、森林資源學、森林建模與可視化、生態(tài)恢復學、林木育種學、森林培育學、森林昆蟲學、森林病理學、保護生物學、環(huán)境保護學等。

本專業(yè)建議英語考生報考,招理科考生30人。

辦學優(yōu)勢:政策和經費保障:學校成立了“森林資源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領導小組,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通過政策支持、資金資助、設備保證等,保證學生特殊培養(yǎng)。

師資保障:聘請“長江學者”、“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等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擔任導師和教師,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參與教學,引導學生及早進入感興趣的科研領域。

條件支持:安排校內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研究所、重點實驗室、實驗中心、臺站,以及校外實踐教學實習、實訓基地向學生開放,并為學生創(chuàng)新活動提供一定的經費支持、條件支持、空間支持。

獎勵制度:設立“英才班”特別獎學金,構建拔尖人才成長的綠色通道。

培養(yǎng)特色:培養(yǎng)模式:實行本、碩、博貫通、分段培養(yǎng)的長學制人才培養(yǎng)模式,設置本碩博多通道、多專業(yè)方向出口。

本科學制4年,第1年通識教育在國內其他一流大學進行并實行學分互認,第2-3年根據學生個人素質條件和意向可選擇“林學”或“森林資源保護與游憩”或“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專業(yè)進行專業(yè)學習,本科畢業(yè)后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在取得本科學歷后,經選拔優(yōu)秀者可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學制2-4年,授予農學或理學碩士、博士學位。

進出機制:實行“淘汰制”和“滾動制”相結合的靈活進出機制,根據學業(yè)等綜合表現進行分流培養(yǎng)和擇優(yōu)遞補。

考核方式:實施“柔性評估”的考核機制,注重實驗考核、科研課題考核,考核形式鼓勵多樣化、個性化。

特色管理:實行“班級管理”和“導師制”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配備專用教室、每人一臺電腦,實行小班單獨,配備專兼職搭配合理的優(yōu)秀教師團隊負責班級的管理和運行。

課程體系:設立專門的課程體系,增加跨學科課程設置,引進優(yōu)質國外原版教材,引入專業(yè)精品課程,設立專題研究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

氛圍營造:營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學術氛圍與開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精神。

國際合作:實行“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國際化培養(yǎng)體系,安排學生分期、分批到國外學習和交流;聘請國外知名專家、教授來?;蜷_設講座,鼓勵學生利用國外的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工作。

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篇三

一、實習目的:

本次教學實習是《植物病理學》專業(yè)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教學實習,掌握幾種重要作物病害癥狀的特點及病原物形態(tài)特征,了解病情調查、病害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鑒定以及病害的田間診斷調查研究的常規(guī)方法,提高學生診斷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指導教師:

三、實習時間:

20年5月30日——5月31日; 6月6日——6月7日

四、實習地點:

1、山農大南校區(qū)實驗田

2、徂徠山林場

五、實習內容:

5月30日,我們年級農藥專業(yè)的同學們來到山農大南校區(qū)實驗田,開始了為期4天的教學實習之行。

(一)、南校區(qū)實驗田里收獲多

上午,高老師在實驗室里為大家介紹了本次實習的安排和方法。即以田間調查、集中采集為主,結合室內病害診斷鑒定,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和田間病害發(fā)生具體情況,重點進行病情調查,學習采集、制作和初步鑒定植物病害標本的`方法,了解當地植物常見病害種類、癥狀特征和發(fā)生情況,為識別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標本奠定基礎。隨后,高老師和李老師帶領我們去了山農大南校區(qū)實驗田,了解了楊樹皺葉病、蘋果銹病、小麥葉銹、條銹、紋枯、叢矮等大田作物病害。下午,按照計劃,我們小組對大田作物病害的標本材料進行了補充采集和壓制整理。在采集標本時,我們把標本夾、標本紙、鋸子、剪刀、小刀、等工具準備好。針對植物病害的特點,我們采取了一下采集方法:

(1)采集具有典型癥狀的病害標本,盡可能采集到不同時期、不同發(fā)病部位的標本。

(2)采集有病征的病害標本,以便進行病原物鑒定工作。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無性、有性兩個階段,應盡量在不同的時期分別采集。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實體常在地面的病殘體上產生,也要注意采集。

(3)避免病原物混雜,采集時對病原物容易混雜、污染的標本,如銹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別用紙夾(包)好,以免觀察病原物時發(fā)生差錯。

(4)隨采集隨壓制,或用濕布包好,防止變形、干燥卷縮,給標本制作造成困難。

(5)隨采集隨記載,記錄的內容一般包括標本編號、寄主名稱、病害名稱、病害危害情況、采集地點、采集環(huán)境、采集日期、采集人等項目。標本應掛有標簽,標簽上的編號與同一份標本在記錄本上的編號必須相符,以便查對。

(6)每種標本采集的數量不能太少,一般葉斑病類標本應在50張以上。

(二)、徂徠山之行

5月31日,經過2個小時的車程,在經歷了山路上校車爆胎的危險之后,我們到達了徂徠山林場,開始了對經濟果樹類植物病害的識別和標本采集。

在徂徠山林場。我校校友、徂徠山林場主任為大家介紹了林場的發(fā)展以及相關植物病害的特點。在這里,我們認識了板栗、核桃、山楂等相關病害。大家熱情高漲,發(fā)現了很多比較典型的病害材料。得到了老師的稱贊。

(三)、病害專項調查

6月6日,高老師帶領我們又來到山農大南校區(qū)植保、農學等學院的實驗田,了解了煙草、紫葉李等植物的相關病害。下午,我們組在山農大實驗田對小麥進行了病害專項調查。

調查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田間現場調查麥類作物病害發(fā)生的種類,重點調查小麥赤霉病、小麥銹病和大麥條紋病,根據調查結果列出植物病害的病情指數及發(fā)病率。

植物病理學實驗心得篇四

在教師裏永遠也學到真正的土地植物原理,必須要走到田地中去,參加實習,才能在實習中得到植物成長的原理。作為一名植物病理專業(yè)學生,在實驗室的學習永遠不能完全的瞭解植物,必須要走進田地,開始工作!

在為期四天的實習中,我感受到農民才是真正的農業(yè)專家。書本上知識再正確,真正運用到現實中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點為我們在今後工作中深入基層、踏實苦幹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們必須要心中有農民,要對農民負責,要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理論聯(lián)繫實際,將我們的所學知識真正的回饋給社會、回饋人民。

一、實習目的:

本次教學實習是《植物病理學》專業(yè)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教學實習,掌握幾種重要作物病害癥狀的特點及病原物形態(tài)特徵,瞭解病情調查、病害標本的採集和製作病原的鑒定以及病害的田間診斷調查研究的常規(guī)方法,提高學生診斷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二、實習地點:

1、山農大南校區(qū)實驗田

2、徂徠山林場

三、實習時間:

201x年5月30日——5月31日;6月6日——6月7日

四、實習內容:

(一)實驗室裏辨真?zhèn)?/p>

6月7日,大家在實驗室裏對採集的到植物病害材料進行了整理、分類。對實習中不知道的病害材料進行了鏡檢。

在標本製作過程中,對於含水量少的標本,我們組採集隨采隨壓制,保持了標本的原形;對於含水量多的標本,我們等到自然散失一些水分後,再進行了壓制;同時,我們對有些標本進行了可適當加工,如標本的莖過粗或葉子過多,先剪掉一部分再壓制,防止標本因受壓不勻,或葉片重疊而變形。有些全株性的標本,將標本折成適當形狀後再壓制。在前期標本材料整理過程中,為避免壓制的標本變形,並使植物組織中的水分易被標本紙吸收,標本夾好後,我們用繩子將標本夾捆緊,放到乾燥通風處。每天勤換標本紙,使標本儘快乾燥,以保持原有色澤,並避免發(fā)黴變質。乾燥後的標本移動時我們始終十分小心,以防破碎。對於莖稈、枝條等粗大標本,我們放在宿舍通風處進行了自然乾燥。 標本經壓制乾燥後,我們進行了細緻的選擇整理,填寫好標籤,貼在標本袋上,然後按寄主或病原進行了分類存放。進過我們組大家的努力,我們供鑒定出21種病害:小麥條銹病。

(二)、南校區(qū)實驗田裏收穫多

高老師在實驗室裏為大家介紹了本次實習的安排和方法。即以田間調查、集中採集為主,結合室內病害診斷鑒定,根據課堂講授內容和田間病害發(fā)生具體情況,重點進行病情調查,學習採集、製作和初步鑒定植物病害標本的方法,瞭解當地植物常見病害種類、癥狀特徵和發(fā)生情況,為識別植物病害,安全保存植物病害標本奠定基礎。隨後,高老師和李老師帶領我們去了山農大南校區(qū)實驗田,瞭解了楊樹皺葉病、蘋果銹病、小麥葉鏽、條鏽、紋枯、叢矮等大田作物病害。下午,按照計畫,我們小組對大田作物病害的標本材料進行了補充採集和壓制整理。在採集標本時,我們把標本夾、標本紙、鋸子、剪刀、小刀、等工具準備好。針對植物病害的特點,我們採取了一下採集方法:

(1)採集具有典型癥狀的病害標本,盡可能採集到不同時期、不同發(fā)病部位的標本。

(2)採集有病征的病害標本,以便進行病原物鑒定工作。真菌病害的病原一般有無性、有性兩個階段,應儘量在不同的時期分別採集。有些真菌的有性子實體常在地面的病殘體上產生,也要注意採集。

(3)避免病原物混雜,採集時對病原物容易混雜、污染的標本,如銹病、黑粉病、白粉病等要分別用紙夾(包)好,以免觀察病原物時發(fā)生差錯。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4396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