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匯總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21:03:14
最新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匯總20篇)
時間:2023-11-10 21:03:14     小編:FS文字使者

教案的編寫需要反復修改和完善,保證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教案的設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以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這些教案范例展示了教師們在教學設計和組織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一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qū)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為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現代人穿什么,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fā)展史。由于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于紡織材料的信息,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后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fā)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5)、學生分組進行,通過紡織材料的標志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后用手扇著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么不同?

(3)、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后(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后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fā)揮作用。

5、課后搜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觀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fā)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fā)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yè):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作用,了解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2、提出問題,列舉事例,實驗探究。

3、了解水資源狀況,珍惜水資源。

教學準備:

配套光盤、西紅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學活動建議:從小到大,孩子們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經驗使他們能夠說出許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臉洗手、能澆花、能養(yǎng)魚……這些的粗淺認識,正是我們帶領學生走進水單元的基礎。本課從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擴展到動物、植物的生命活動,全面提升學生對水的認識、感受到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加以說明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帶領學生做一個裝置觀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讓學生親自動手,想多種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勵學生嘗試。

教學過程:

導課:

同學們,在上一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認識了我們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有一樣東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書課題)

一、寫一首贊美水的小詩

因為有你,小草變得嫩綠;因為有你,魚兒游得歡暢;……因為有你,地球才這樣美麗。

學生寫完后,讓寫得優(yōu)美的同學上臺朗讀,激發(fā)學生熱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過剛才同學們所描寫的優(yōu)美的小詩,我想同學們了解了水在許多方面的作用?,F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每人說10個動物、植物和人離不開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會渴死;洗臉、洗手、洗澡,講究衛(wèi)生少不了水;澆花、種莊稼都需要水;……(根據學生列舉的事例,小結歸納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離不開水)

三、探究常見物體的含水量

1、動動手。

想多種辦法,把西紅柿里面的水擠出來,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樣做?

2、也可以選擇其他含水分較多的蔬菜或水果來做實驗。

3、小組討論:

怎樣比較胡蘿卜和土豆哪個含水多?

四、活動

1、給下面的扇形圖涂顏色(用淡藍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積)

a人體65%是水;

b雞蛋76%是水;

c魚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試驗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實驗方法:將小草植入一個玻璃瓶子中,在瓶內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層水以防止水分蒸發(fā),然后進行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

把觀察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五、小結

生命離不開水,水就像母親的乳汁一樣,哺育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四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fā)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五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六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據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1、認識教材中出現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七

教學目標:

1、了解塑料的優(yōu)缺點。

2、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yōu)點。

3、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爭當愛護環(huán)境小標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書、衣服 、剪刀、小尺,教學掛圖,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四個次級研究主題的最后一個,直接指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減少塑料對環(huán)境的污染,本課在環(huán)保方面的意義深遠。在教學中,用塑料與其他材料比較時需要一組組的進行,這樣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優(yōu)點,學生分析時,教師不必作評價,在總結時再進行概括,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塑料的優(yōu)點;在研究塑料缺點活動中,教師應以圖文想結合的形式,展現廢棄塑料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減少白色污染,樹立環(huán)保從我做起的意識,這也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書、衣服、剪刀提問: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問: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談話:對,塑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優(yōu)點。

1、觀察書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優(yōu)點。

2、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3、學生匯報本組的比較結果。

4、教師總結塑料的優(yōu)點: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輕便、彈性好的優(yōu)點;

(2)、和紙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對牢固,不怕水的優(yōu)點;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燙手的優(yōu)點;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輕便的優(yōu)點;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輕便,易疊放,不占地方的優(yōu)點。

(二)、討論總結塑料的優(yōu)點。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塑料的優(yōu)點:

輕便、易塑形、不易碎、導熱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點及治理方案。

2、學生討論、回答。

3、講述:塑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缺點:它們不易分解(腐爛),埋在土里幾百年也不會發(fā)生變化,這對環(huán)境是極為有害的。

4、提問:不易腐爛的塑料,對環(huán)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5、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6、教師播放錄像資料,學生觀看。

7、講述:通過剛才播放的資料片我們看到,塑料對環(huán)境的污染也是極其嚴重的,如廢塑料堆積如山,占用土地;威脅海洋動物、影響市容等。

8、談話: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樣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9、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0、教師總結:

(1)、用布袋購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應用:

1、提問:各種廢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產,你對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議?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總結:保護環(huán)境,從我做起。

4、課后搜集有關塑料的資料閱讀。

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并體驗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著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跡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里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什么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后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用布包著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么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饑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游戲。折好飛機后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么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么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學會提問題并分析問題,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2、比較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找出問題的核心。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問,善于選擇問題,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的行為。

教學準備:

吹泡泡游戲需要用的配料:洗潔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鐵絲。

乒乓球、尺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后,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為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討的問題。

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游戲提問題

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fā)現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么做?

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信息卡,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

2、自己通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復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xù)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jié)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fā)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yè):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fā)現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fā)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fā)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fā)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yǎng)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yǎng)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fā)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qū)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九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fā)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識。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礦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飲料等(粘的液體),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

教學活動建議:從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在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許多性質和用途。本課選擇學生熟悉的水作為研究對象,就是要將學生腦海中的零星認識提升到水的內涵屬性層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認識物體的方法,使學生在初次進入“物質世界”領域時,能夠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本課的教學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歸納認識事物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水的特點及其屬類――液體的特征,并采用競賽活動的形式鞏固學生對液體特征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礦泉水。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如果沒有水我們能活多久?關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嗎?你想怎樣來研究水的秘密?

板書各種感官的名稱。

引入課題 板書:觀察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有這么多的方法,誰能安排一個合理的觀察順序?為什么這樣安排?

現在,請兩個同學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記在同一張紙上,比一比,哪一組發(fā)現的秘密最多?學生實驗,師巡視。匯報觀察結果。師選擇性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等相關的學生用語。

三、再用感官,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請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飲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們與水一樣嗎?想一想,說一說,你準備怎樣比?(透明)請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樣的。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

總結:誰能說說水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

通過比較,我們學到了更多的水知識。再比一次,同樣是水,礦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認識周圍的水環(huán)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況。)

四、區(qū)分常見液體中的水

今天我們研究了水,現在能把水找出來嗎?大家試試看。

出示:醋、牛奶、醬油、雪碧、酒、礦泉水、油。學生上講臺找一找,說說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聞或嘗?

五、拓展

實驗探究水滴大小與流動快慢的關系。

觀察實驗并思考:

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動塑料盤?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線”上?

五、總結。

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

我們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樣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們應愛護自己的身體。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一

科學探究

會描述不同天氣現象的特點,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能用游戲等方式來表現天氣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欣賞美麗的天氣。

知道我國古代就有了天氣現象的各種記錄。

科學知識

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

體驗到天氣對人類工作、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現象的圖像資料;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課件);各種天氣現象的卡片與之相適應的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卡片。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出示:古代有關天氣現象的記錄。

2.提問:我們知道有哪些天氣現象?

二.活動欣賞天氣現象

1.認識各種天氣現象并描述其特點。

(1、)課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圖。

要求:仔細觀察,認識各種天氣現象。

(2.)提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氣的特點。

(3.)組內同學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師總結概括不同天氣的特點。

2.收集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與成語。

(1.)課件出示教師搜集的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

(2.)學生欣賞,教師針對資料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此環(huán)節(jié)能實現科學與語文、美術等學科的整合。)

(3.)布置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并編成小報進行傳閱與展示。

三.活動我們與天氣

1.布置任務:設計用游戲來表現天氣與人們生活、生產的關系。

2.指導學生看教材的兩幅圖,提問:從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3.交待游戲規(guī)則與注意事項。

4.學生游戲。

四.小結

1.總結不同的天氣現象及其特點。

2.評價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二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fā)現,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fā),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y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fā)現?(學生交流)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三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四

1.識到影子的方向和長度隨時間變化而變化,認識太陽在天空中的(視)運動模式。

2.道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變化的關系。

1.識太陽的視運動規(guī)律。

2.續(xù)一天的觀測和記錄。

手電筒、鉛筆。

2課時。

1.說謎語:

人人有個好朋友,

烏黑身子烏黑頭,

太陽光下伴你走,

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2.生猜謎。

3.論:你怎么知道謎底是影子的?關于影子你還知道哪些?

4.生交流對影子的了解。

評析:猜謎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學生從下課到上課有個思維轉換的過程,謎語可使學生迅速集中思維,很快地進入課堂角色中來。同時,這個謎語中還暗含了許多科學知識,如影子是什么顏色,影子是怎樣形成的(影子的產生需要光線等)。

談話:你們畫過影子嗎?有人畫過自己的影子嗎?

討論:你們打算怎樣畫自己的影子?你的影子可能是什么樣的。

帶學生到操場上畫自己的影子。

這么多的學生一齊來到操場上畫影子,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場面。學生在討論中就已經盼望著畫出自己的影子來看個究竟。影子雖然是極為普通的,但他們就是對這些極為普通的影子沒有太多的關注,更談不上關注自己的影子了。

這一活動中,學生在畫影子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發(fā)現:

1.子與太陽分別在人(物體)的兩側。

2.子的底端是與人(物體)相連的。

3.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著彩色的衣服也一樣)。

4.子比人長(注:早上9點鐘)。

在獲得這些發(fā)現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合作,懂得:有時候,一個人是很難完成任務的,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畫出自己的影子。

過程:

1.發(fā)之前,告訴學生將干什么。

2.給學生每人一支粉筆,和學生一起到操場上畫影子。

3.影子的同時把腳印也要畫出來,并且把名字寫在影子里。

4.住自己站的姿勢。

5.學生觀察此時太陽在哪邊,影子和太陽的方向?,F場的觀察更具有說服力,也為下面的研討打下基礎。

6.好之后,領取新任務。

評析:還有什么比畫下自己的影子更吸引孩子們呢。畫影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于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fā)現。注意:這是他自己的發(fā)現。

此時,學生還沉浸在畫影子的樂趣之中,再讓學生畫其它物體的影子,讓他們找一找,操場上還有哪些物體有影子,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如有難畫的,只要求畫出一部分,哪怕是影子最外緣的一條線也行。

學生在畫其它物體影子的同時,他們會:

1.找:哪些物體有影子?認識到,并不是有了物體就有影子,在沒有光線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體影子里的物體就沒有影子。

2.察:這些影子是什么樣的,和物體本身的形狀有沒有什么聯系。

3.較:這些影子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

哪個亮一些?(或是哪些部分亮一些)哪個暗一些?(或是哪些部分暗一些)。

4.流:你畫的是什么影子?有哪些發(fā)現?哪些比較有意思或是比較特殊?

教師講述示范制作的方法:在卡紙的中間畫一個“”或“”記號,把橡皮泥捏成底盤放在中心,在橡皮泥上插一支塑料小棒,在卡紙上標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

教師示范畫影子的方法:按東南西北的方位把日影儀平放好,準確的方位要用指南針測定,在影子末端用“”或“”作出記號,同時記下測定影子的時間。

過程:

1.發(fā)學生材料。

2.生制作簡易日影儀。

3.作記錄桿影。

(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詳盡地說明操作的方法,因為這是教會學生科學地學習方法,要求擺放日影儀時,一定要用指南針測準方位,確??茖W性)。

組織學生圍坐一圈,老師參與其中。

猜想:過一段時間,影子還會是原來的樣子嗎?

學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會動。然而僅僅到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接著讓學生猜想影子會怎么動?朝哪個方向動?為什么要朝那個方向動?除了方向變化,還有什么變化?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請他們說說為什么這樣猜測――意在向學生滲透:猜測也應是有根據的。以此培養(yǎng)學生根本已有經驗對未來事物做出較準確預測的能力。

評析:猜測是由問題到實踐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種猜測,對于科學發(fā)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學”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著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后,無需教師布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1.師提問:影子真的會像你們所說的那樣變化嗎?

2.生再次觀察影子。

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站在自己的腳印上,影子和原先畫的不一樣了,特別是那些固定的物體的影子,變化很明顯。

3.流討論:

(1)有什么發(fā)現?說明什么?

(2)這些發(fā)現和你剛才猜想的一樣嗎?

(3)再過一段時間,這些影子又會有什么變化?

1.想:到了下午,這些影子又會怎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變化的?

2.論:怎樣證明你的猜想是對的呢?

3.測記錄:

在觀察記錄之前,讓學生討論需要注意些什么:

日影儀要嚴格按著方位放。

畫圖或記錄時,一定要記下時間。

看太陽時,要隔著一層東西看,防止灼傷眼睛。

(1)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的日影儀上的影子。

(2)觀察記錄一天中整點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采用選參照物觀察畫圖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張大紙上剪上一排排的圓,然后側立在面前看太陽,把太陽所在的圓記錄下來,最后拓印在紙上,就是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圖)。

教師指導學生要選好觀察的參照物體。

1.理日影儀上的數據。

(1)量出桿影的長度。

(2)交流發(fā)現。

比較桿影,有什么發(fā)現?

(什么時候最長?什么時候最短?早晨和傍晚的有什么不一樣?)。

2.析交流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模式。

(1)選擇學生的記錄圖展示,觀察太陽的運動模式。

(2)討論: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方向、高度)。

3.論:太陽高度和影長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課前學生從家里帶來手電)。

教師提問:你能用實驗模擬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以及影子的變化嗎?

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可以用手電模擬太陽,控制太陽的運動,觀察手電下物體的影子)。

學習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要求學生回答,老師做適當的點評。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五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六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yǎng)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課件、密封罐養(yǎng)好的小草、紙飛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苯沂菊n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fā)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fā)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fā)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fā)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fā)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七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比較,找出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通過人與黑猩猩的比較了解人與動物的血緣關系。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通過比較人與動植物的相同與不同,將人融入自然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可供觀察的動植物圖片。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在前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植物、動物的知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這些為本課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這節(jié)課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范圍擴展開來,完成現階段對“生物”這一概念的認識。教學中可以借助集合圖的表達方式幫助學生對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作出解釋,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同學們,上兩節(jié)課我們通過觀察和比較,認識到了植物和植物之間、動物和動物之間都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今天我們接下來探討一下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不同與相同。(板書課題)

一、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與比較

1、出兔子和蘿卜的不同之處,看誰找得多。

再找找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

把你比較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2、再找一找其它的動植物進行比較。

二、討論并匯報。

1、兔子和蘿卜有哪些不同之處?

兔子:能運動、要吃青菜和蘿卜、全身長毛、耳朵特別長、……

蘿卜:不能運動、生長需要土壤、有根和葉子兩部分組成、葉子是綠色的……

兔子和蘿卜的相同之處有哪些?

它們都能長大,都需要空氣、陽光和水分,都需要養(yǎng)份……

三、人與黑猩猩的比較

四人小組間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看法,并把小組的意見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漂亮。

人與黑猩猩的

相似之處 人和黑猩猩的

不同之處

吃東西 人會制造東西

生孩子 人會說話

都可以走路 黑猩猩會爬樹

…… ……

學生討論,充分表達各小組意見,班級集體交流后,把記錄紙上要求的內容填完整。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比較了動物和植物之間如兔子和蘿卜的不同和相同,雖然兔子是吃蘿卜的,但兔子和蘿卜間還是有許多地方是相同的,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另外我們還比較了動物和人的區(qū)別,發(fā)現我們人類和動物一樣,也是有生命的物體,也需要水分和空氣以及食物才能長大。那么,植物、動物和人之間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這個問題。

二、觀察并記錄

觀察教材第22頁中的兩幅圖,說一說,動物、植物和人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和相似之處?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有:

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有:

把討論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小結

動物、植物和人的眾多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動物,珍惜植物,把自己也看作大自然的一份子。生命的世界包含了我們所看到的一切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都是有生命的物體。

四、拓展

根據教材第22頁的插圖,各種各樣的筆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幅圈圖來表示。請你用同樣的方法把有生命的物體――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鉛筆

鋼筆 物體

自動鉛筆

生物 非生物

圓珠筆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八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浚B),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繛槭裁??(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渴裁带B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十九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盡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么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干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觀察筆記。)。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fā)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干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復按壓,再平捏蠟筆在紙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么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fā)現了這么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xù)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fā)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fā)現張貼于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就總結到什么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干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三年級科學教案運動和位置篇二十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于飼養(yǎng)的小動物,選取它們?yōu)橛^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出“扶”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并做出解釋,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fā)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fā)現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xù)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40427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