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需要緊密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編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要教授的知識點、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目標。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還需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設計有趣、生動的教學活動。編寫教案要注意語言簡潔明了,結構合理,操作性強。希望通過這些努力,我們能夠編寫出一份完美的教案。編寫教案是一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對待。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字認詞,積累好詞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2、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3、學習用排比的句式進行寫作。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師生主體與主體間對話。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內容,結合時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語言。
突破方法:學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師適當點撥。
教學方法:讀——悟——賞——拓。
教學媒體:多媒體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積累字詞。
2、查找有關“九·一八”事變及作者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熱愛你足下的這片土地嗎?那么就請你用最深情的語言來形容它吧!(設計意圖:讓學生先對文章所描繪的對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當的詞語準確表達自自己的感受。)(學生活動:學生用所給句式說話。)。
同學們的語言是那樣的優(yōu)美和深情!是啊,當我們面對著如此美麗而廣博的土地時,怎能不生發(fā)感慨。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謳歌過我們足下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端木蕻良的筆共同去領略我們足下這片黑土地的魅力?。ㄔO計意圖:激情激趣,讓學生帶著熱情走進文章。)。
(串聯詞:首先我們來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
二、明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習目的性更強,學生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學習。)。
(串聯詞:文章是我們語文學習的依托,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老師所給出的微型詞典走進文章,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閱讀文章。)。
三、讀一讀,知內容。
自由快速朗讀。(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文章。)(學生活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文章。)。
共讀文章,先指名朗讀、再教師范讀、最后全體齊讀。(設計意圖:全體師生共同參與,把讀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了解文章內容。)(學生活動:學生邊讀文章邊思考下列問題。)。
(串聯詞:前面兩位同學讀得都非常棒,連我也禁不住要一試身手了,下面由老師來給大家朗讀好不好?)。
(串聯詞:還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讀的機會留給大家,下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思考:文中描繪了哪些故鄉(xiāng)的事物?作者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怎樣的?
是誰在對土地發(fā)出誓言?發(fā)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學們可以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回答。)。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勾畫的習慣;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
四、悟一悟,探主題。
(串聯詞:文章的內容是為主題服務的,下面我們來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題。)。
思考:文章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經歷思考。)(設計意圖: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主題的學習方法。)。
五、品一品,賞特色。
(串聯詞:內容和主題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來賞析本文的語言。)。
思考:你認為文中哪些詞句寫得精彩?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從修辭、句式、表達情感的方式等多個角度去分析。)。
(設計意圖: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合作交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文學語言的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寫一寫,創(chuàng)佳作。
(串聯詞:通過分析,我們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氣勢和感染力,是因為他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寫出那么秀麗的詞句,你們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點動起你手中的筆吧,我期待著欣賞你筆下綻放的美麗花朵。)。
請同學們結合所給出的句式寫話。
句式一:“當我……,當我……,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運用所學自創(chuàng)佳作,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活動:學生先自己寫,然后小組評議,選出優(yōu)秀作品展示,然后全體同學共評。)。
七、想一想,展視野。
(串聯詞:你們的作品寫得都那么富有詩意,真讓老師對你們刮目相看。那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xiāng)和愛國之情的詩句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寫思鄉(xiāng)或愛國之情的詩句?說出來我們大家一起積累。
(設計意圖:增強學生的積累意識,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八、提供資源平臺:
(設計意圖:將課內所學延伸到課外,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九、教師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領略了我們足下這遼闊而富饒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賞了端木蕻良匠心獨運的作品,了解了那斷永不能忘了的辛酸歷史,同學們創(chuàng)作了那么多令人稱道的作品……如果你還覺得意猶未盡的話,請你動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業(yè)。
十、布置作業(yè):
1、請你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語句積累在積累本上。
2、請同學們在課外收集一些與“九一八”事件相關的資料,編一份小報,來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設計意圖:延伸拓展課內知識,同時加深對本文主題的理解。)。
附:結束寄語“學海無涯,愿每一位同學都能做博擊知識長空的雄鷹,經歷風雨,享受成功?。?/p>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二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3、培養(yǎng)、強化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與體驗。
1、導入新課。
有一部電影叫《未來水世界》,主要情節(jié)是陸地被海水淹沒后人們?yōu)閷ふ谊懙囟归_的斗爭。影片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對陸地的向往。是啊,面對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故土,我們怎能不為之動容。然而,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2、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己的感受,創(chuàng)設情境。
3、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
a、感受作者所蘊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c、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并盡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師正音并進行肯定評價。
自主研讀與賞析。
1,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了解的東北信息,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與氣氛。
2,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3,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
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fā)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讀賞析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運用朗讀的技巧來表達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與反思。
1、教師拋出一個問題;課文總共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2、學生小組充分探討交流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引導:
結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xiāng)的回憶和描述。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教師引導:所選景物各有什么特點?為何選取不同景物?
學生討論明確: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
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fā),面對土地發(fā)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3、學生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質疑研討。
4、學生反思本課的學習過程以及自己的情感體驗。
作業(yè)布置:
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fā)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鄉(xiāng)留給你這樣的印象?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xiāng),表達你對它的情感。字數不限。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三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xiāng)。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xiāng)。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yǎng)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yǎng)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薄拔页38械剿诜簽E著一種熱情?!薄霸谀翘飰爬锫裨徇^我的歡笑?!?/p>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么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后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fā)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后在班上研討: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p>
五、拓展延伸創(chuàng)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xiāng)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xiāng)描寫贊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3.課下搜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yǎng)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弦,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薄八偷偷睾魡局业拿?,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jié)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xiāng)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yōu)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fā)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至此,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四
1、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詩的主旨。
1、象征的表現手法。
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1、朗讀教學法。
2、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五
教學目標:
1、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xiāng),發(fā)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方式: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后,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xiāng)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于東北大地,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zhàn)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xiāng)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三、訂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
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四、整體感知: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xiāng)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xiāng)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fā)誓要為故鄉(xiāng)母親而戰(zhàn)斗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復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直接抒情。
內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五、問題討論: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群、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為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著關東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小組討論: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边@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含義:作者思鄉(xiāng)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xiāng)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六、歸納主旨:
作者通過抒發(fā)對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七、欣賞一首詩:
《我愛這土地》艾青。
八、布置作業(yè):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六
教學重點:
揣摩、品味語言。
教法:
點撥法、情感感染法、談話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一、素材準備。
1、交待主題:圍繞“外敵入侵、人民流離失所”的主題來收集相關資料。
2、活動布置:
教師準備:影視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歷史事件的視頻錄像、東北的相關相片。
學生準備:作者相關資料;中國近代史上國破家亡的事例;美國“九一一”事件的相關信息。
二、教學過程:
(一)屏氣凝神聽誓言。
學生交流準備的素材,教師出示媒體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對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紹,之后讓學生談初步感受,教師激情過渡――--聽誓言:
錄音播放課文朗讀,同時提出要求:
a、整理字詞積累卡;
b、結合文章內容概括本文:作者對著的土地發(fā)出的誓言。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二)酣暢淋漓品誓言。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感受作者發(fā)出的誓言,并提出具體要求:
(1)結合課文內容及自己對東北的了解,自由交流“東北印象”,然后教師課件展示以“東北印象”為主題的圖片。借此進一步把握作者對故土的激情所產生的基礎,同時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設一個“暢所欲言”的環(huán)境與氣氛。
(1)劃出自己深受觸動的詞語和句子。
(2)劃出文中飽含深情的句子。
(3)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句子。
學生交流上述問題,師適時點撥,并提出學生未能提出和解決的問題。例如:為什么文章開始用“關東大地”,后來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來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等。
(三)聲情并茂讀誓言。
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學生結合朗讀磁帶總結朗讀提示,可以從“語速、語氣、語調、感情、停頓”等方面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悟,選擇相應的段落進行朗讀。
(1)學生朗讀體驗。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老師結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斷句進行朗讀指導。
(四)蕩氣回腸宣誓言。
在學生激情朗讀后,師與生面對面會談:
(1)作者對土地持一種什么態(tài)度、情懷?
(2)角色轉換:假如你是作者,請用一舉富于激情的話表示對心中熱土、對祖國的情懷。
(3)從本篇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土地深刻的眷戀,源于對祖國深深的熱愛,在文壇上不乏許多表達對祖國熱愛之情的章篇,同學們的資料庫中還有那些名家名篇。
結合以上的交流,讓學生用文字,宣傳廣告等多種形式對祖國莊嚴宣誓。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七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習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習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教學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八
1.通過朗讀使學生領悟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描寫,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xiāng)。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運用自己的語言歌頌家鄉(xiāng)。
教學時間:一課時。
學法指導:欣賞景物,體會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活情感。
課前播放歌曲《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
激情導引:
“生我是這塊土地,養(yǎng)我是這塊土地……”一聲聲歌唱,凝聚了人們對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親般親切的名字,每每喚起你,就像母親用那溫柔的雙手撫摸著我們,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潤著我們一樣;土地,你用你寬闊的胸懷養(yǎng)育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
二、整體感知體驗情感。
1.播放視頻:《土地的誓言》視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思考:面對故土,作者發(fā)出了怎樣的誓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學生交流:作者情感(懷念、贊美、憂傷、憤怒......)。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學生活動:你覺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動你?用波浪線畫出來。
6.學生討論: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說一說?(學生朗讀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語段,要讀出自己所領悟到的情感)。
7.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找句子談感受,教師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8.學生交流:“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9.教師提問:
(1)作者在文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色物產?為什么這樣描繪?
學生討論后明確:作者列舉了白樺林、紅高粱、馬群、黑土地等。為了展示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激情贊美和深切懷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學生討論后回答: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三、欣賞品析學生探究。
學生找出關鍵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欣賞。
教師示例: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幾句話?
教師點撥明確:
他用詩人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fā)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學生活動學生找出詞語、句子或段落師生共同賞析。
四、質疑研討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后在班上研討:
1.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教師點撥: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2.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方法有什么好處?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p>
五、拓展延伸創(chuàng)新寫作。
1.學生交流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樣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的?
2.學生活動寫一篇歌頌家鄉(xiāng)的詩歌或短文,鼓勵學生對家鄉(xiāng)描寫贊美。(播放艾青的《我愛的土地》配樂朗誦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再次感悟熱愛之情,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3.課下搜集有關土地的詩歌或歌曲。
六、師生反思課堂小結。
1.學生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口頭交流自己寫作體會。
3.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土地的誓言》,我們要熱愛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土地,因為土地以寬厚似海的胸懷哺養(yǎng)著華夏兒女,土地以豐腴肥厚的身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我要為土地吟一首詩,那就是土地之詩;我要為土地譜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請允許我輕輕地撥動琴弦,為你歌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勞動,為她打扮,為她梳妝……”(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樂中結束)。
1.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著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比如:“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這種感情經過多次反復,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得到加強,自然會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的共鳴。
2.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沖擊力。
3.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例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處。
4.課文中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的方式和內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jié)奏。以“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著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一段為例,先是以平靜的敘述,一組對句強調“我”與土地不可分離的關系。接著,是一個總結性的語句:“我不能離開她”。從“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到“多么豐饒”,這一段話回憶“我”在故鄉(xiāng)成長的足跡,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yōu)美,幾乎令人忘卻了現實的傷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卻以一句“沒有人能夠忘記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現實當中,發(fā)出堅強的誓言:“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敝链?,情緒漸強,達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這些藝術特點都要結合語言揣摩才能更細致地體會得到。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九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對它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為它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依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浙江金華人,著名詩人。其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新中國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詩人”自稱。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重大影響的詩人。
寫作背景: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歌并劃分節(jié)奏,在朗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劃分詩歌節(jié)奏。
2、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
明確:深沉。
背景(強調):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作為詩人的艾青,親見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踐踏的過程,懷著對侵略者的痛恨與對家國的熱愛寫下了這首詩。因此,“深沉”一詞中既包含著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喜愛,又包含著對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災的沉痛。
3、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其“深沉”的特點。
1、探究: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它們是如何從常見的實景變?yōu)橐庀蟮模?/p>
明確:“土地”:土地是實寫的腳下的“土地”,但它同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國命運的象征。因此,這里的“土地”,不再是單純的客觀景物,而是貫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河流”與“風”:“河流”與“風”本是常見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遠洶涌著”和“悲憤”兩個修飾語,“風”前面加上了“無止息地吹刮著的”和“激怒”兩個修飾語,如此,“河流”“風”便不只表現了實景,更把悲憤和激怒的人民為了挽救土地的那種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奮力抗爭的革命斗爭,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兩種外在的純景物也就變成了含有作者主觀情思的“意象”。
“黎明”:這個意象表明作者堅信在人民風起云涌的斗爭中必將迎來曙光,迎來勝利。
教學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詩歌中熔鑄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感的客觀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達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請你說說上述意象分別象征著什么。
象征:用一個具體的事物來代表一個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義的載體,是后者精神的呈現時,就可以說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為何選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創(chuàng)造合適的意象來表達這深沉的情感嗎?
明確:作者所表達的主題是熱愛中華民族,熱愛自己的家國。因此,選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國最為適宜?!昂恿鳌薄帮L”“黎明”等景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動蕩之勢的大地的畫卷,再配以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語,它們便更加鮮活地組織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義。也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絕的沉重雨滴”等。
學生可大膽嘗試,模仿艾青的寫詩手法,自選景象作為表達情感的意象。
明確:這是一只愿意將生命耗盡,將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的鳥。作者將自己假設為鳥,借鳥兒與土地的關系來展開全詩的藝術境界,使詩的整體構架顯得巧妙自然,渾然一體。而假設為鳥后,一開篇便說“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本來,鳥聲是優(yōu)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啞”的聲音,但當時悲壯的時代氛圍(抗戰(zhàn)初期)、作者特殊的個性與氣質以及作者特殊的表達需要,共同作用于鳥兒,使其變成了以嘶啞喉嚨歌唱的悲涼意象,以此表現出作者對土地的愛是如此執(zhí)著、堅貞和頑強。
1、這首詩在結構上共分兩節(jié),請簡要說說兩節(jié)詩歌各有什么特點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明確:詩的第一節(jié)是從虛擬的視角,即從鳥兒的視角去想象,去表現鳥兒對土地的忠誠與摯愛,顯得形象含蓄;第二節(jié)卻換成實寫的視角,即從作者自我的視角去實寫自己“常含淚水的眼睛”,傾訴自己對土地的“深沉”之愛,是直抒胸臆。這樣,虛境和實境的結合與對應,構筑了全詩內在完整的藝術空間;結果與原因的關聯與對照,又構成了支撐全詩的內在邏輯結構。此外,從手法特點上看,第一節(jié)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節(jié)則是直抒胸臆的寫實。全詩由前面蒙太奇鏡頭式的畫面暗示轉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點,以一個強有力的情感抒發(fā)結束了全篇,從而把注意力引到一個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對土地的忠貞與摯愛。
2、探究:本詩多次出現助詞“的”,這樣寫會不會顯得詩歌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詩人為求詩句簡練并富有詩意美,在寫詩時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詞“的”,即便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的”字多次出現,也會顯得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不僅不避諱這個助詞“的”,還巧妙地運用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
3、詩歌比較
朗讀課,賞析課,課時一節(jié)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寫了一首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讓我們—起來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資料介紹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活動一:深情地朗讀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聽朗讀錄音,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初讀理解詩歌內容)
3、小聲跟讀課文錄音。(要求:用沉郁悲壯的調子來讀,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
4、齊讀課文。
四)、活動二:細膩地體味
初讀詩歌我們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鳥,借助鳥的歌唱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那么這只鳥歌唱的內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幫老師找找看。(土地、河流、風、黎明)
請同學們試著用以下格式為詩中意象作旁批
我從“xx”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實際上是在寫。
例:我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個意象中感受到詩人表面雖是寫土地,實際上是在寫正受著日本侵略軍無恥欺凌和折磨的祖國。
土地——象征國家對祖國的熱愛
河流——象征人民對人民的贊揚
風——象征斗爭對侵略軍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對未來的憧憬
最后兩句詩——直接抒情
全詩巧妙地通過多種意象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從而激勵著當時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齊讀全詩(朗讀目標:讀出深沉、激昂、悲壯之情)
五、活動三:詩歌的比較《中國的土地》和課文《我愛這土地》
背景介紹:劉湛秋(1935~),安徽人。讀中學時開始發(fā)表詩作,現為中國作協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這首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自由讀兩至三遍——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比較這兩首詩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的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社會現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的新時代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吨袊耐恋亍分懈鼈戎赜趯ψ鎳腿嗣竦馁澝?。
古往今來表達愛國之情的詩歌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七至九年級的古詩詞中找出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標出作者和出處,寫在積累本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一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愛國主義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情感。
播放(《共和國之戀》)。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后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說明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說明觀點)
2.帶著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蘊(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癡情,表達出詩人愿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征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qū)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二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一、自學。
1、自查資料,了解艾青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自由誦讀,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3、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4、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5、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6、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7、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二、互教。
1、導入新課。
2、檢查自學情況。
3、自由讀課文,組內成果交流后展示。
4.當堂探究: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三、展測。
a、課文小結。
b、檢測訓練。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嘶啞()喉嚨()吹刮()。
2、課文哪幾句詩使用了排比修辭,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下面詩句朗讀時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詩歌是講究煉字的。
5、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創(chuàng)作了《我愛這土地》。
請你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
(1)“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2)“悲憤的河流”
(3)“激怒的風”
(4)“溫柔的黎明”這幾個意象所體現的內涵。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三
知識目標:
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義。
技能目標: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
反復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能有感情,節(jié)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反復朗讀,查資料了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的意境。
一、導入:
了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了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wěn)、雄渾);節(jié)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學生自讀
2、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jié)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象征比喻革命斗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溫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后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復朗誦,把握內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jié)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后,學生上臺朗誦并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臺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fā)疑問。
八、布置作業(yè),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采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四
1、了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jié)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3、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手法。
4、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關鍵詩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詩的主旨。
1、象征的表現手法。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2、討論法。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著詩中所迸發(fā)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于抗戰(zhàn)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第七步:背誦全詩。
教后反思: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征意義?;卮穑骸巴恋亍毕笳鞣毖莛B(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袄杳鳌毕笳鞒錆M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么著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么?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jié)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回答:這兩節(jié)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fā)展而言,第一節(jié)蓄勢,第二節(jié)感情的迸發(fā),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沖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卮穑何覀冎溃瑢懺姸喟胧羌捎没蛏儆谩暗摹弊值?,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chuàng)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于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余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fā)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鳥,聯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著淚水說:“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御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jié),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著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閱讀理解并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教學目的: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的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回憶、背誦寫“鄉(xiāng)愁”的古詩詞導入。
二、 朗讀
1,或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jié)奏
2、朗讀指導。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真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幕容的《鄉(xiāng)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詩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_____美,美在_____”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的以下說法:
“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發(fā)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jié)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
3,品味詞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鄉(xiāng)愁》
4,遷移
綜觀這兩首詩,都不自覺地用了“鄉(xiāng)愁是……”這一句式,每一首詩中鄉(xiāng)愁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第二首詩中鄉(xiāng)愁是一支清遠的笛,是沒有年輪的樹。
鄉(xiāng)愁是一杯濃濃的酒
鄉(xiāng)愁是一輪圓圓的月
鄉(xiāng)愁是故鄉(xiāng)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鄉(xiāng)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
教后反思: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五
漫步田間地頭,徜徉溪流河湖,也許就是那么一個偶然的瞬間,你會突然發(fā)現我們身邊的世界原來是如此的美麗。那綠浪起伏的田園,那濤聲陣陣的叢林,還有孩童們純潔天真的歡聲笑語,無不輕輕地撩動著我們內心深處那埋藏了很久的親近土地、感受故鄉(xiāng)的情懷。故國故鄉(xiāng)故園,人之所戀;華夏祖國母親,魂之所系。讓我們用真情所鑄就的詩篇,唱響心中對祖國母親的深情贊歌。
1.熟讀并背誦詩歌,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jié)奏。
2.理解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動著的激情。
4.體味詩歌中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土地是一種古典的信念,一縷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諾言,一股寫實的意志。這萬物生靈的根基上,曾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蕩氣回腸的眷戀情懷。有誰不熱愛這生我養(yǎng)我的肥沃土地?有誰不依這戀教我護我的祖國母親?讓我們和詩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愛這土地》,一同感受詩人心中洶涌奔流的愛國激情。(板書課題)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作者鏈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fā)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3.背景鏈接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一)整體感知
齊誦詩歌,說說這首詩歌緊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點撥】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八粏 钡母杪曊苁惆l(fā)作者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傾吐土地情結?!氨槐╋L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讓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強度,于是其后緊跟著沉重的省略號。省略號中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
(二)文本探究
朗讀詩歌,思考下面的問題:
【交流點撥】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2.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這些描寫形象地展現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作者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詩人虛擬“我是一只鳥”,“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自已;“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傳達出“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這種寓情于物的描寫,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主旨句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烘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感的濃縮,喊出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三)語言賞析
【交流點撥】“也”字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zhàn)于民族解放運動中。“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點撥】象征著詩人的鳥兒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傍B”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這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中國的土地
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著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姹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嘆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著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發(fā)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
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比較這首詩與《我愛這土地》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交流】內容上:相同點都是寫中國的土地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主要是寫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社會的現狀;而《中國的土地》主要是寫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點都是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不同點:《我愛這土地》中除了表達愛國之情外,還表達了對侵略者的痛恨、對革命者的贊揚等情感;而《中國的土地》中更側重于對祖國和人民的贊美。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六
3、體會本詩
1、重點:教學目的1、3
2、難點:教學目的1
由同學分小組自主備課,選出優(yōu)勝組所推薦出的一名小老師上臺授課(說明:在我校課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
(一)、導入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蘊育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宋詞是唐詩的進化,他們的不同在于宋詞的每個句子長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講究押韻。而元曲是宋詞的進化,為了適應老百姓的需要,變成了唱的,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詩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要為《我愛這土地》找找媽媽。
(二)、新詩
1、提問:同學們都有備課,你們能說說嗎?(由同學各顯身手)
.總結:關于新詩的產生也即現代詩的產生主要有三點: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現代主義移植了過來;
(3)“五四運動”時期,胡適的《嘗試集》出現了新詩花園的第一只玫瑰。
2、提問:那么請同學們說說:什么是新詩呢?
明確:現代詩有幾個特點:
(1)自由,不押韻,不必對仗,不論平仄;
(2)抒情,“以我手寫我口”,著重個人的直覺;
(3)新的手法----要顛覆,要新穎,要不俗,不膚淺;
(4)要能向人的心靈進軍----感動人心。來讓我們看看這首詩:
心弦
丟失了陽光海浪的沙灘
殘留著的是蝕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丟失了的心靈
殘留著迷茫的無知
終于
在那一天
發(fā)燙的淚水就那樣奪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卻留下了動人的旋律
它說:“我是不是早該走了”?
無語 沉默 靜寂
那旋律終被微風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學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她就是我們班的葉燕雪。下面我們再來看一首胡適先生《嘗試集》中的一首詩:
蝴蝶
兩只黃蝴蝶
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
一只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
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
天上怪孤單
同學們我相信我們也能開出更美的詩園牧瑰的
3、講授新課(以下內容隨處可見,恕不煩敘)
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
重點內容分析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七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誦讀
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1
1、導入:
假如你穿越了看到日本侵華戰(zhàn)爭時期對祖國人民所做的種種惡習,你會如何用語言來表達了,展示侵華戰(zhàn)爭時期的照片。由此引入課題。(那如果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你會怎么做?我想聽聽男同學的心聲。)
2、檢查預習:
師: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作業(yè),看一看大家對作者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哪位同學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作者艾青了?(學生舉手回答)
師:對于作者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時代背景,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學生回答)
師:這首詩寫于1938年11月,當時,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步伐最為肆虐的時候,他們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而我們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活動2【活動】任務2
師:同學們的預習作業(yè)完成的不錯,下面我們就來讀讀這首詩。(那位來)
3、初讀課文:
自由讀
泛讀
聽朗讀
比較朗讀進行點評(你認為那個地方讀得好,那個地方讀的不好,你認為應該如何來讀)
在請同學來讀
為什么這些地方要這樣讀?下面進入品讀階段:
活動3【活動】活動3
品讀課文:
1、詩歌首先借助什么具體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
2、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象征意義。
活動4【活動】活動4
研讀課文:
2、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明確: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明確: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我愛這土地教案一等獎篇十八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1、通過反復朗讀,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其象征意義。
(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
(一)作者介紹(要走近詩歌,我們先走近詩人)
——有沒有同學能更多地介紹一下詩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艾青簡介)
(二)朗讀環(huán)節(jié):
1、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提出兩點要求:(1)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2)要注意語氣、語速、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
2、哪位同學談談詩人的感情。
一學生:有悲憤,還有愛國的情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針對這種情感,我們應如何來朗讀?
生:語氣——沉郁;語速——舒緩;還應注意準確的停頓;恰當的重音。
3、誰來試著朗讀?
一學生朗讀。
4、評價朗讀(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能夠真誠的贊揚和批評他人,對他人是一種幫助,對自己是一種進步)
一學生:我覺得他讀得語速過快,味道不足。
師:你愿意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生讀。
師:誰再為剛才的朗讀進行一番點評?
一學生:我感覺停頓、重音都沒問題,就是感覺拿捏得不夠到位。
師: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那么你能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此生讀。
師:大家認為他讀得怎樣?
學生:好。
師:有沒有再進步的空間呢?
生:有
師:我們還是來欣賞一下錄音朗讀吧?
5、聽錄音朗讀(注意在課本上標注停頓及重音)
師:同學們剛才聽的非常投入,有沒有同學愿意再次朗讀?即使是剛才讀過的同學也可以重試一次!這可是一次機會,一次鍛煉自己的機會!向勇氣挑戰(zhàn)!
剛才已經讀過的一位同學又一次舉手。
師:哇,某某同學又把手筆直的舉起來了?。ü室馔nD一下)嗯,估計下面會有掌聲響起!
學生熱烈鼓掌,某生朗讀。
(三)品味環(huán)節(jié):
生:土地。
師:僅僅指土地嗎?
生:祖國
師:嗯,祖國,也就是中華民族。那么詩中那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師:這三句話塑造了怎樣的民族形象?
生:……
生:關鍵詞是“暴風雨”,塑造了一個倍受蹂躪的民族形象。
師:受誰的蹂躪?
生:日本。
師:如何知道?
生:在詩的最后面有一個時間1938年。
生:一個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
師:“不屈不撓”這個詞用得真好。你從哪幾個關鍵詞讀出這個民族形象?
生:從“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讀出
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師:從哪里讀出的?
生:“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這句看出。
師:讀到“黎明”時,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沖破黑暗,露出曙光,迎來嶄新的一天。
但,她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最終,她是一個有著光明未來的民族!
師: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中華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誰之口展現出來的呢?
生:鳥
師:鳥是怎樣的形象呢?
生:……
師:要理解“鳥”這個形象,首先找出描寫鳥的形象的詩句。
生:“我也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和“——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形象。
生:因為它為飽受磨難的祖國焦灼憂慮
生:聯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啞了。
師:是呀,從嘹亮唱到嘶啞唱到死,一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它愛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里”,是一種怎樣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不由讓我們想起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看黑板。前一豎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豎排是他們“象征義”,因此,本詩是運用了象征手法。
師:正因為有這樣無畏的這樣英勇的人民,我們的祖國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請齊讀)
生:(齊讀)為什么我的眼里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師:這僅僅兩句詩歌,有沒有疑問?
生:為什么愛得深沉,就要常含淚水?
師:沒有同學來為他解答一下?
生:我認為他是為祖國難過而哭泣。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
師: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生:還可以吧。
師:“還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滿意,對不?
生:點頭
師:僅僅是悲傷的淚嗎?聯系民族形象來理解。
生:(恍然大悟)為磨難的祖國流下悲傷的淚水
為不屈的祖國流下堅強(悲壯)的淚水
為希望的祖國流下憧憬的淚
水
師:是的。不論祖國在怎樣的情景中,詩人都表現了與祖國不棄不離榮辱與共的愛戀之情。請同學們把這小節(jié)再飽含深情誦讀一遍。
生:齊讀
師:我還有一個疑問,這小節(jié)可不可以刪掉?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寫性的記敘,這一小節(jié)是直接抒情,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感情也得以升華。
師:非常好。請再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好不好?
生:大聲齊讀。
生:和文天祥。因為他們都是愛國詩人。
師:對。都生活在國難當頭之際,都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你積累了哪些愛國?
生: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妒緝骸罚懹危?/p>
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稌鴳崱罚懹危?/p>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蛾P山月》(陸游)
生:齊讀
師:最后兩句味不夠濃,再讀一次“為什么——……”
生:再次朗讀讀后兩句。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321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