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熱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10 12:57:20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熱門16篇)
時間:2023-11-10 12:57:20     小編:紫衣夢

總結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激發(fā)自信心和動力。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需要重視的話題。這些精選的總結樣例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它們或許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示。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一

2、國外科學課程標準對我國科學課程標準的制定有何啟示?第二次作業(yè)。

1、如何實現(xiàn)多種課程資源的合力作用?

2、為什么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第三次作業(yè)。

1、闡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兩種理性假設。

具體要求:

(1)字跡清晰,書寫認真。

(2)要點準確,內(nèi)容充實。

(3)統(tǒng)一用學校大的作業(yè)紙,分開寫,每次作業(yè)單獨存檔。

(4)不做或整篇抄襲的,0分。

二、副卷作業(yè)。

任意選擇一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內(nèi)容進行教學設計,并編寫教學設計方案。具體格式見教案模板,先把教案模板打印出來,手填具體內(nèi)容;“教師意見”不用填。

三、期末考試。

題型:簡答題、辨析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友情提示:所有作業(yè)的提交時間截止20xx年1月9日下午5點。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二

在第一節(jié)課的研究中,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材料有著豐富的特性。本課的研究是以學生們常見的布料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氣性方面的不同之處。讓學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選用不同的布料,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特征。通過對布料的研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材料的多樣性。

1、科學概念: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可以用來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學探究:設計、完善簡單的模擬實驗,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據(jù)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能科學的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匯報。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夠?qū)ξ锲返募毼⒉町愡M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認識布料的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能根據(jù)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適的選擇。

1、每組裝有棉布、絲綢、毛料、雨傘布的信封一個。

2、小噴壺12個、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個。

3、雨傘架一把。

4、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課件出示雨天打傘的圖片。

3、揭示課題。

看來,這里面還有許多奧秘值得我們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雨天中的布料”

為后面的研究做準備。

學生好奇地進行猜測。

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

2、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的結果,提出匯報要求,并板書。

學生分組觀察。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2、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案。老師提出具體要求。

(2)如何讓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樣觀察比較四塊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4、師生共同總結出實驗的方法,師問:如何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學生思考問題。

小組共同探討,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實驗的方法和目的。

讓學生明白科學必須經(jīng)得起實驗檢驗。

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目的。體現(xiàn)以生為本。

1、提出實驗的具體要求。

2、學生分組活動并進行觀察記錄(師安排學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實驗)。

3、小組匯報。

4、比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種雨量時各種布料的特點,總結適合做雨傘的布料是哪種。

學生按照設計方案進行試驗。

學生通過過實驗觀察和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提出實驗要求,可以節(jié)省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說說其他的布料適合做什么?

學生根據(jù)所學探討其他布料的用處。

讓研究延續(xù),體現(xiàn)科學課的開放性。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三

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了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干電池、光電池、蓄電池、紐扣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了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fā)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fā)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fā)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了解發(fā)電真的電能從哪里來。

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

第一課中學生已經(jīng)能夠制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于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chǎn)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

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發(fā)電的方法有多種。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閱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重點

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fā)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難點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本課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里來”的理解。

1、借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chǎn)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fā)電廠的電是哪里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jié)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nèi)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jié)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fā)電機

實驗記錄單一份

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明每個環(huán)節(jié)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分鐘

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說說構成和使用方法。

復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這里面其實也包含著,可逆性這一認知。比如,我們可以從一樓走到三樓,那么反過來,我也能從三樓下到一樓。

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fā)電

分組實驗

(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shù)姆椒ㄒ粯?,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手搖發(fā)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那么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fā)電器,然后,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fā)電器發(fā)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

a、電能產(chǎn)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chǎn)生了電,電流檢測器里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c、……

3、給每組下發(fā)手搖發(fā)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了解發(fā)電機的原理。

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fā)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新授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

(10分鐘)

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說說是將什么能轉化成了電能。

大家一定對電池很 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nèi)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里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

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chǎn)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

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chǎn)生電流。

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么不能亂扔?

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回到家里,也可以做一個水果電池。

新授

活動三:(5)

發(fā)電站的電是哪里來的?

現(xiàn)在我們了解了電池里的電是哪里來的,那么發(fā)電廠的電呢?

我們使用的絕大部分電是來自發(fā)電廠,發(fā)電廠都是用發(fā)電機來發(fā)電的。發(fā)電機和我們剛才做的簡易發(fā)電器類似。

煤電

是用煤燒鍋爐,化學能變成熱能,并把熱量傳給水,高溫、高壓的水蒸氣帶動蒸汽輪機轉動,熱能變成動能,蒸汽輪機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動能變成了電能。

風力、水里發(fā)電就是靠風力和水流動的力量,推動渦輪機,渦桿轉動磁鐵產(chǎn)生電流。

填寫:64頁表格

課堂小結

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電是哪里來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說這節(jié)課的收獲。

布置作業(yè)

1分鐘

做一個水果電池

閱讀課外讀物,關于電學知識。

板書設計

電從哪里來?

來回移動纏著線圈的電磁鐵

銅片和鋅片 放入濃鹽水

產(chǎn)生了電流

電流檢測器里的小磁針轉動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四

學校教育中,每個學科在向?qū)W生傳授特定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就是有效的學校教育,這就是新課程三維目標整合的實質(zhì)!下面百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三篇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學會提取植物體內(nèi)的水,學會安裝“小草喝水”的裝置。

2.知識與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運動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青菜、桔、蘋果、蝦、水聲、圖表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師:同學們,請你們聽一聽,這是什么聲音?(板書:水)

請你猜猜,錄音里優(yōu)美的小河贊美的是什么?

2.師:小花、小草離不開水,小魚小鳥離不開水。及時板書(邊說邊板書:離不開).3。

活動一:

3.師:你還知道什么地方有離不開水的事例?(小組討論)

結合自己身邊事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如洗臉、澆花……)在學生討論熱烈時停下。

4.師:同學們說了許多的事例,心里也有了許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詩來贊美水呢?(同時出示小詩、投影)

板書:“生命離不開水”

活動二:

6.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生命物體離不開水,其實生命物體內(nèi)部有許多與水有關的一些秘密,請你仔細觀察,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同時出示圖片)

活動三:

8.師: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每組同學任選兩種喜歡的材料,同你剛才提出的方法嘗試著把它體內(nèi)的水提取出來,同時還請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種材料的水更多一點,在實驗過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發(fā)現(xiàn)及時把它記錄下來等會再告訴大家(蘋果、蝦、青菜……)

9.學生匯報結果。(按材料分)

10.師:剛才的實驗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生命物體體內(nèi)有水份。老師不明白,這些水哪里來的呢?(動嘴喝、植、根)

11.師: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沒有看到過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師拿出準備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運用這些材料,清楚地讓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況?(學生回答)

13.師:為什么要用油?理由是什么?

14.師:裝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經(jīng)完了?(沒有)

(觀察的堅久性,觀察的方法)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fā)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通過實驗了解加快蒸發(fā)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fā)時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

每組一塊手絹,培養(yǎng)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了解蒸發(fā)現(xiàn)象

2.學會匯報,(變干了,變成水蒸氣,蒸發(fā)掉了等等)

3.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么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么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xiàn)象,我們就叫做蒸發(fā)。(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fā)現(xiàn)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fā)的三個條件。

2.學生思考后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么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后,它會不會干?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干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匯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匯報(按方法匯總)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

10. 現(xiàn)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fā)呢?

三、鞏固,小結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五

1、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經(jīng)歷尋找?guī)r石變化痕跡的探索過程。

2、學生在“假設—驗證”的實驗活動中,體驗大自然的力量,激發(fā)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樂趣。

3、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通過“假設—驗證”的實驗,了解巖石在變化。

: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野外搜集巖石。

2、以小組為單位準備石灰?guī)r、記錄表、鐵罐頭、酒精燈、火柴、鑷子、燒杯、水、濕毛巾等。

3、課件。

一、體驗過程。

1、教師出示一塊巖石,問:課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巖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巖石,它和剛才的巖石一樣嗎?

3、自然界中的巖石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看。(出示課件)。

看過之后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二、假設過程。

4、巖石以前就是這個樣子嗎?你覺得巖石會改變模樣嗎?出示課題。

5、你能體驗到是什么力量使巖石的模樣發(fā)生了變化了呢?

6、交流匯報,綜合整理并板書。

7、根據(jù)大家的猜測,你能設計幾個實驗來驗證嗎?

三、設計選擇過程。

1、選擇一個假設,討論討論如何驗證,需要什么材料。

2、匯報實驗設計過程。一起確定本堂課可以進行實驗的假設。

3、自主選擇其中一個實驗,請材料員來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實驗記錄表。

4、教師記下每組實驗的方向。

5、在實驗中,我們始終要關注的是:巖石到底有沒有變化呢?

6、實驗前,你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師的建議是:使用酒精燈,鑷子拿和放都要小心點,眼睛和酒精燈保持點距離。

四、自主探究過程。

1、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2、交流匯報。

a、交流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你們是如何做的?

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比較以后巖石有沒有變化?

如何變化?

如果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達到一千年,一萬年,你估計它會變得怎么樣?

b、交流水對巖石的影響。

c、交流碰撞對巖石的影響。

4、教師課件出示科學概念: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lián)合作用下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叫風化。

五、拓展過程。

1、你認為還有什么力量使巖石的模樣發(fā)生變化呢?

2、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下自然的力量吧?。ㄖ参飳r石的侵蝕圖片或錄像)。

3、其實巖石風化的原因還有很多,大自然還有很多秘密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六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太陽鐘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太陽鐘的原理制作計時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

一、鋪墊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認識太陽鐘

1、介紹牛頓的故事

前幾節(jié)課的探究,我們已經(jīng)知道日影的移動反應著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是勻速的,利用這個規(guī)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就做過這樣一個太陽鐘。(教師邊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時,在棍影的終點放一塊石頭做記號,(利用電筒照射光,產(chǎn)生棍影)記下時間。他利用擺石頭記影子,又在石頭上記時間,看!多簡單,多巧妙的太陽鐘就做成功了。他做的這個太陽鐘據(jù)說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們把這個太陽種稱之為“牛頓鐘”

2、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啟發(fā)?

3、學生回答

4、教師小結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紹日晷:

實際上牛頓做這個太陽鐘,是從日晷中得到的啟發(fā)。(教師出示日晷的示意圖和實物并把“日晷”板書在黑板)它又稱作晷儀和日規(gu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時,通過不斷的試驗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利用太陽影子的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學們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袋,里邊就有個日晷,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仿造這個示意圖把它拼裝起來。

3、探究原理

(2)學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樣工作的?這根針有什么用?)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晷面和晷針:這是一個赤道日晷,晷面與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時間。晷針與晷面垂直,它就相當于我們手表的時針。

(4)在小組研究日晷是怎樣工作的。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結合“牛頓鐘”的故事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xiàn)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7)為什么用太陽鐘可以計時?你又時如何判斷出當時的時間呢?

(8)學生討論

(9)學生匯報

(三)認識手掌日晷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介紹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圖。

手掌日晷流傳于民間,它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實踐體驗):我們面向南邊,手掌攤開(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支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jié)對著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的時間。

4、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共同體驗手掌日晷的運用,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請兩組同學上臺演示,臺下同學說說指向的時間。

6、從這個試驗你得到什么啟示?

7、學生回答。

8、教師小結。

三、認識古代計時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古代人們用來計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來看看這些計時器(出示計時器掛圖)。

2、同學們在小組討論它們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計時的。

3、小組請代表匯報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什么計時方法嗎?

5、學生匯報

6、教師小結。

四、歸納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學生匯報(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標識)

3、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4、學生匯報

5、教師小結

請同學們根據(jù)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jié)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古時常用的太陽鐘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制作原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后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發(fā)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jié)課主要是向?qū)W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并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制作一計時器。

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zhì)疑:在古代,還沒有手表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接著通過“牛頓鐘”的故事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鐘認知,學生對于他的舉動自然比較感興趣。正好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鐘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后談談啟發(fā),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計時器,讓學生找出原理,并說說其它的計時器又是運用了什么原理計時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大自然的規(guī)律,從中促使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根據(jù)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鐘”或者“計時器”,下節(jié)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并把這節(jié)課的知識加以延伸。

這節(jié)課不受天氣的影響下,帶學生到室外體驗教學效果更佳。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七

1、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感悟能力。

2、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重視精彩句段積累、仿寫。

3、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1、反復朗讀,積累優(yōu)美詞句,體會文章精彩之處。

2、賞析精彩句段,培養(yǎng)多角度思維的習慣。

課時安排:兩課時。

學生:準備預習本,采用“預習,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習方法,將預習時的整體感受、精彩積累和提出的問題以及對問題的猜測回答寫在本子上,供老師備課參考。

教師:在看過學生的預習本,了解學生的困惑和認識狀況的前提下備課。準備投影、電腦及相關資料。

法語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說法,它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于個人的”引申而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就體現(xiàn)了“文如其人”的風格,讓我們大聲地朗讀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寫的藝術魅力。

1、自讀。

兩人或四人一組,互相讀、聽找感覺。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指導。

學生談讀的感受。

教師總結朗讀全過程。

積累、仿寫、感悟。

背誦你最喜歡的三句話,仿寫其中的一句。

記住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理由。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八

1.能夠做出正確的預測并用測量的方法掌握水位變化的規(guī)律;2.能夠采用先說預測依據(jù)后說預測結果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預測。

4.懂得即使有根據(jù),預測也會有錯誤。

1.保持對現(xiàn)象的好奇心,愿意進行預測;2.關注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fā)展。

重點:懂得預測就是有根據(jù)的推測。

難點:初步學會對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科學預測。

乒乓球、漏斗、紙、燒杯、食鹽、塑料袋、粉筆。

1.觀看幻燈片,你能解釋地上的雞蛋為什么打破了?師生小結:當你在做地上雞蛋破碎原因的解釋時,你就在進行推理;在科學探究中,推理是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件和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板書:推理。

3、學生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嗎?(讓學生說出推理是已經(jīng)發(fā)生,而預測是沒有發(fā)生)。

(1)往燒杯中放入鉤碼,燒杯中的水位會上升嗎?學生判斷會上升。學生做下。

這個實驗。

(2)吹紙實驗提問:往兩張紙之間吹氣,紙片會怎樣呢?還有沒有其它的預測。

(3)用長頸漏斗吹乒乓球?qū)嶒灒釂枺浩古仪驎鯓幽??學生匯報預測結果。實驗驗證。在漏斗口吹氣,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來經(jīng)驗對預測很重要。(已有經(jīng)驗與預測的結果有時會不一樣,要有真憑實據(jù),必須要實踐。

珍妮通過長期的艱苦的觀察,獲得了一些經(jīng)驗,對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過黑猩猩的表情等預測黑猩猩的行動。

你能通過觀察來預測嗎?下面考考你。談話:我們也學著珍妮預測一下粉筆落地的實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

1、提問:在下面情況下粉筆掉地不容易碎?為什么?

情形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筆,用紙將其包起來,讓包裹好的粉筆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筆,放在充氣的塑料袋里,讓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師演示三只粉筆大家預測的結果是什么?預測的根據(jù)是什么?

(1)學生預測。

(2)匯報預測的結果、根據(jù)。

(3)學生實驗驗正。

2、學生進行預測。

3、小組實驗進行驗正。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由此看來,只是根據(jù)正確,預測才可能正確。

6教師小結: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而是生活經(jīng)驗的推測。要想知道預測正確不正確,必須要經(jīng)過實踐。但是,如果根據(jù)只是個人經(jīng)驗,未經(jīng)科學證實,也是經(jīng)常要出錯的。

1、師:看來預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例讓學生預測。

(1)傍晚時分,聰明的小狗糾纏著主人,這是小狗表示??

(2)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會??

(3)過度開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帶來什么危害?

(4)烏云從天邊飄過來,天氣可能??

4.師:生活離不開預測,更離不開科學的預測。生活中科學預測的事有哪些呢?讓學生感知:生活中預測的事例還真是不少呢。

談話:其實生活就是科學,只要你經(jīng)常關心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fā)展,你會發(fā)現(xiàn)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希望每名同學認真觀察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科學家。

讓學生預測掉光葉子的植物的生死情況。你認為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要我們作出預測?

預測。

推理。

預測。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九

1、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溫度。

2、知道在不同環(huán)境下氣溫是有差異的。

3、知道白天氣溫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是早晚氣溫低,午后氣溫高。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備測量氣溫用的寒暑表,記錄氣溫用的紙筆。

2、百葉箱。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氣溫有多高嗎?

2、今天我們一齊來學習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學習。

1、介紹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讀寫溫度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2、測測今天的氣溫有多高。

(1)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

a、先測測教室的溫度。

b、再到室外去測測。(測陽光下,背陰處)。

c、觀察百葉箱。

(2)把室外空氣的溫度記在活動記錄上。

(3)從測量的結果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分組討論后匯報。

2、教師小結。

(一)課后作業(yè)。

判斷題。

1、百葉箱里放置的測量儀器有干濕計、氣壓計、溫度計。

2、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刻在中午12點。()。

3、全國各地的百葉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區(qū)高,內(nèi)陸地區(qū)低。()。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

《測量力的大小》是全國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四課時的內(nèi)容。本課處于單元的中間階段,在此之前,教材安排學生感受幾種生活中常見的力,建立起力的初步概念,而本課是讓學生學習測量力的大小,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準備,由此對力和運動展開深入的研究,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一、制作橡皮筋測力計,像科學家一樣經(jīng)歷制作過程,初步認識測力計的原理。二、認識彈簧測力計,這是使用測力計的前提。三、在認識的基礎上學會使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這是本課的重點內(nèi)容,學生需要通過實際操作掌握測量技能。教材設計是把“制作橡皮筋測力計”放在課后拓展部分,而本課設計時把這部分提至第一部分,是為了讓學生先知道原理,后學會使用,而且學生在使用過橡皮筋測力計后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測力計存在很多缺陷,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此時再引出彈簧測力計將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學生獲得的體驗也是不同的。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知道力有大有小,并且可以使用工具來測量。彈簧測力計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的測量工具,學生在使用前是感到新奇的,雖然學生具備閱讀圖片和文字的能力,可以按照文字圖片的示意及溫馨提示進行實驗,但對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還是偏向于更直觀的指導。五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三年的科學學習,已經(jīng)具備比較強的合作意識,但組內(nèi)仍然存在部分“不敢說”“怕說錯”的學生,這些學生會依賴于老師或優(yōu)生的指導,如何引導這些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的過程,是本課設計需要關注的點。另外,學生在選擇合適的量程測量不同的物體時會存在困難,因此本課對這個難點的教學要有所涉及。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單位是“?!?。

過程與方法:制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通過對比與彈簧測力計的不同來認識彈簧測力計并學會使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像科學家一樣經(jīng)歷探究和制作測力計的過程,得到成就感,發(fā)展持續(xù)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制作測力計并測量物體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

不同量程的彈簧測力計若干,被測量的物體,拉力器,橡皮筋,刻度紙板,鉤碼若干。

過程設計。

分別請兩位學生上臺演示拉力器的使用。

提問:

1、剛剛兩位同學誰的力氣更大一點?你是憑什么來判斷的?

2、如果想把彈簧撐的更長,要怎么做?——用更大的力。

3、如果我想知道使用的力有多大,有什么辦法?

引導學生說出做標記、刻度,思考能否用被拉長的距離來表示力的大小。

板書:受力大,伸長長。

1、展示材料:橡皮筋,刻度紙,回形針,鉤碼。

提問:你能否用這些材料來制作一個測力計,用來測量力的大???

2、小組研討兩分鐘,教師指定由組內(nèi)2號位置同學匯報小組討論結果,其他組員補充。

預設:在橡皮筋上一個一個掛上鉤碼,用尺子量出刻度,并標記在刻度板上。

活動一:制作橡皮筋測力計和使用。

用所給材料完成刻度標記,并用自己制作的橡皮筋測力計測量小車,記錄下小車重力的`大小。

3、匯報交流,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1)為什么大家測得的數(shù)據(jù)不太一樣,甚至有很大偏差?

預設:刻度不夠精確;橡皮筋松緊程度不同;人為操作誤差……。

(2)科學家為了測量更精確,設計了彈簧測力計,也叫彈簧秤,用來測量力的大小。

活動二:觀察彈簧測力計。

1、這個測力計與我們自制的測力計有什么不同?這樣設計的好處是什么?

2、重點引導研討以下問題:

(1)測力計的單位是什么?

(2)測力計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3)測力計的測量范圍是多少?

3、出示微視頻,講解如何使用測力計。

活動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每個小組分別有1牛、2.5牛、5牛的測力計,請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力的大小。

展示幾個小組的數(shù)據(jù),集體研討。

預設:

(1)原珠筆會出現(xiàn)0牛的現(xiàn)象,追問這是怎么回事?

(2)3種測力計都可以測量電池盒的重力,哪一種最合適?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并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用拉力器引出本課主題,用直觀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概念。

先讓學生體驗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對學生理解本課核心概念,突破教學重難點大有裨益,這也是本課對教材的優(yōu)化處理。

指定人員匯報能促進學生參與組內(nèi)研討,平時不敢說和不會說的學生會主動尋求他人幫助,一人匯報完再由組員補充,實現(xiàn)小組合作。

學生在經(jīng)歷了制作橡皮筋測力計的過程后,會明白這樣測量的方法存在較大誤差,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測量工具,由此引出彈簧測力計則水到渠成,學生的認知過程也是一步步發(fā)展的過程,這樣的設計也是立足于教學目標的。

用微視頻講解測力計的使用方法,簡潔明了,解決學生使用上的困難。

學生對于選擇合適的測力計測量物品存在困難,該記錄單的設計旨在希望學生能關注到不同的量程對測量結果的影響。以往學生拿到新的測量工具,往往忽略估測,直接使用,而這樣的記錄單能讓學生做到按順序先估測再選擇最后測量,不會盲目地使用。

課外是學生探究的大天地,不要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局限于課內(nèi)。

作業(yè)設計。

1、檢驗自制測力計的準確性,并嘗試改進。

2、如果換成兩根橡皮筋,刻度有什么不同?

板書設計。

測量力的大小。

受力大,伸長長。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一

通過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小型的太陽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

活動內(nèi)容。

實驗太陽灶。

活動準備。

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硬質(zhì)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

找一個大號手電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質(zhì)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長約4厘米的圓柱體,直徑以正好能緊緊塞進反光碗的圓孔為宜。在圓柱一端橫向鉆一個細孔,穿入一根直徑相當于孔徑的鐵絲,然后將露在圓柱外的鐵絲兩頭扳折90°,各留5厘米,減去多余部分。

把圓柱塞入反光碗的圓孔內(nèi),再將鐵絲兩端插在一塊泡沫塑料或木質(zhì)底板上。拿一根細竹簽,削尖兩頭,一頭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圓柱上,另一頭插上一小塊土豆。把裝置放在太陽下,調(diào)節(jié)反光碗朝著太陽方向,竹簽長度要耐心調(diào)節(jié),讓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發(fā)光焦點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會被太陽光烤熟,發(fā)出香味。

后記。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了解太陽灶的初步原來,學生的探究熱情十分高漲。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設計是以系統(tǒng)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tǒng),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

本節(jié)課的教學,著重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力圖貫徹“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特點,把知識的獲取過程看作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引領學生經(jīng)歷一個個探究過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氣》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也是學生探究“空氣”的第一課。學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認識到空氣的一些顯著特征: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雖然學生知道有空氣這么一種物質(zhì),但對空氣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尤其是對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存在,并且占據(jù)空間的事實缺乏認識,學生也沒有真正嘗試去揭開空氣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氣》這一課是引導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zhì)的開門課,其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對空氣形成科學的認識。

本課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引導學生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知道空氣就在自己身邊。第二部分:通過“紙團不濕”、“水下倒空氣”這兩個比較經(jīng)典的、具有魔術般神秘色彩的實驗活動,并借助可見媒介――水,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空氣占據(jù)空間,能流動。同時使學生感受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見物質(zhì)對可見物質(zhì)的“擾動”來研究不可見的物質(zhì)。

從而得出結論。這樣做就能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是積極主動、有效的,探究的經(jīng)歷是真實而深刻的。

【學生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認識到空氣的一些顯著特征: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的氣體。雖然學生知道有空氣這么一種物質(zhì),但對空氣的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尤其是對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存在,并且占據(jù)空間的事實缺乏認識,學生也沒有真正嘗試去揭開空氣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氣》這一課是引導學生探究空氣這種自然物質(zhì)的開門課,其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對空氣形成科學的認識。引導學生運用感官感覺空氣,知道空氣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空氣占據(jù)空間,能流動。同時使學生感受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見物質(zhì)對可見物質(zhì)的“擾動”來研究不可見的物質(zhì)。

【教學目標】。

1、通過運用觀察、體驗、實驗等方法讓學生初步了解空氣的一些性質(zhì)。

2、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學會借助其他介質(zhì)來觀察空氣,從而學到一種新的探究方法。

3、樂意與同學合作交流,體驗合作中的困難與快樂。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空氣的存在、以及空氣占據(jù)著空間。

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學準備】。

每位學生準備一個透明的、不漏氣的塑料袋,一個大頭針。學生四人一小組,每個小組準備一個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兩個透明的玻璃杯,兩三張32k的廢作業(yè)本紙,一個干抹布。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做一個“水下點蠟”的魔術游戲。

?猜猜關于空氣的謎語?!翱床灰?摸不著;沒顏色,沒味道。人們離開它,誰也活不了?!?/p>

?播放課件,引出問題。

?我們來研究空氣,誰來說一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空氣的知識。

?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你還想知道空氣的什么問題?

【評:在激活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引起他們對空氣的研究欲望。】。

現(xiàn)在,我們就來研究空氣是怎樣的一種物質(zhì)。

二、.感覺空氣。

1、收集空氣。

?要研究空氣就要先想辦法“逮住”它,怎樣才能“逮住”它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我們用塑料袋來收集空氣,大家一起動手,看誰收集的空氣多?

2、感覺空氣。

?我們可以用手來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覺?

?別忘了填寫你們的科學文件夾啊!

3、交流對空氣的感覺。

我們剛才運用感官觀察了空氣,大家肯定有許多發(fā)現(xiàn),我們來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交流會使我們每個人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三、.紙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廢紙片做魔術。

?把紙揉成團,放到玻璃杯里,緊壓在底部,要壓緊,杯子倒過來時不能掉下來。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著壓到水的底部,紙團會不會濕?

?實際做一做看究竟會不會濕。

(教師深入到各個小組,看看學生會遇到哪些困難,引導他們將實驗做成功。)。

2、解釋紙團為什么不會濕?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釋。

?再做一次,仔細觀察壓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現(xiàn)象?

?解釋玻璃杯里那段“空”著的地方是什么?

3、認識魔術的秘密是空氣占據(jù)空間。

?水已經(jīng)沒過了杯子,為什么杯子里有空氣的那一部分水進不去呢?這一部分讓空氣占著,所以水進不去。這叫空氣占據(jù)空間。

?現(xiàn)在知道紙團為什么不會濕了嗎?

四、誰趕走了杯中的水。

1、再來做一個魔術。

會做一個魔術還稱不上魔術師,大家還能用桌子上這些材料再做一個魔術嗎?讓我們再來變一個魔術,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這一次讓你們自己來變。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三

1.知道什么是分類和分類的意義。

2.能從提供的同類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據(jù)此合并同類和排斥異類。

3.知道什么是多極二分法,并能用多極二分法給郵票及其他物體分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是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

2.教學難點是找物體的相同點。

【學案】。

《2分類》學案。

自主探究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分類和分類的意義。

2.能從提供的同類事物中發(fā)現(xiàn)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據(jù)此合并同類和排斥異類。

3.知道什么是多極二分法,并能用多極二分法給郵票及其他物體分類。

自主探究過程:自主探究過程:

一.我看書:我認真閱讀了電子書,熟悉了課的內(nèi)容。

二.我思考:我與父母探討了、思考了書中提出的問題。

三.我能做:

1.看書55頁,試給植物的果實分類:

2.什么是分類?

3.給事物分類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二分法分類?

5.看書58頁,用二分法給郵票分類:

6.看書,了解“雙名法”分類方法:

7.看書,想一想,是怎樣用“雙名法”來給東北虎分類的?

四.我總結:通過探究性學習,我知道了:

五.我提問:我經(jīng)過思考,還不懂的問題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你到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運動裝在商場的幾樓賣?怎么知道的?(標志牌————廣告牌————分類牌)。

2.商場為什么要有這些標志?

3.看標志牌,商場的標志牌是按什么給商品分類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二、嘗試分類,認識分類分法和分類的意義。

1.試著給植物果實分類,思考:怎么分類的?為什么要這樣分法?

2.匯報交流。

(1)怎么分類的?

(2)為什么要這樣分法?

3.閱讀(書55頁):關于分類、分類意義。

4.小結:分類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樣,它也是整理各種信息的常用方法。分類的方法有多種。

三、用不同的方法給物體分類。

(一)按相同點分類。

1.看書56頁,給手指紋按相同點分類。

2.匯報交流:

(1)分哪幾類?

(2)為什么這樣分?

3.看圖,找一找這類海洋生物的特征。

4.匯報交流:

第一題:這類奇怪的海洋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題:這些海洋生物不是它們家族成員,為什么?

第三題:哪些是它們的家族成員?

第四題:描述這類海洋生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1)形體:多邊形。

(2)色彩:都是綠色。

(3)腿:六條腿。

(4)六條腿的方向一樣。

5.總結:

按相同的一個特征或相同的幾個特征來分類,這是一種分類方法。

(二)按二分法分類。

1.閱讀書57頁,說說什么是二分法?

2.關于多極二分法,你有什么不懂的?

3.分組討論:看圖,找出二分法的依據(jù)。

4.匯報交流:

(1)卵生————胎生。

(2)飛行————游動。

(3)四腿————兩腿。

(4)兩棲————水生。

(5)家養(yǎng)————野生。

5.小結:

把事物一分為二,再一分為二,一直分到不能再分為止,這種方法叫多極二分法。分別找出兩類的特征,有相同或相同特征的為一類。

6.用二分法給郵票分類。

7.匯報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1)有生命————無生命。

(2)有時間————無時間。

(3)單票————套票。

(4)齒孔度數(shù)。

(5)外形規(guī)格。

(6)發(fā)行日期等等

(三)“雙名法”

1.閱讀書58頁資料,思考:什么叫“雙名法”?

2.說說你對“雙名法”的理解。

(1)屬名,該生物與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親緣關系,相當于你的姓。

(2)種名,描述了該生物的個體特征,相當于你的名字。

3.看圖,說說是怎樣用“雙名法”給東北虎分類的?

4.小結:

四、總結。

1.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分類方法?

(一)按相同點分類。

(二)按二分法分類。

(三)“雙名法”

2.為什么要給事物分類?

五、作業(yè)。

1.考一考爸爸或媽媽,請他們來給事物分類,你做老師,給他們評分??捎脮系念}目,也可自編題目。

2.完成實驗記錄。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四

2、設計出驗證根的吸收作用、莖的輸送作用對比實驗的方法;

3、體驗到植物的根和莖作用的多樣性,形態(tài)的多樣性,初步感受生命的豐富多彩。

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的植株;

新鮮完好的小植株、試管;

牽?;?、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帶花小植物、大號燒杯、紅墨水、藍墨水;

食用油、小刀。

一、引入。

1、植物制造食物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養(yǎng)分是怎樣進入植物體內(nèi)的呢?

2、學生討論、推測,匯報。

二、根的形態(tài)的觀察。

1.觀察玉米、胡蘿卜、水葫蘆、菜豆植株根的不同形態(tài)。

2.歸納:植物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但它們都長有根,根的形態(tài)也是多種多樣的。

三、設計實驗,驗證根的吸收作用。

1、你需要哪些器材?(小型的帶根植株、裝有水的試管兩支、食用油、滴管)。

2、為了保證試管中的水不散發(fā)到空氣中,我們需要怎樣做?

3、什么現(xiàn)象能夠說明試管里的水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

5、學生用自己設計的方法延伸到課外觀察驗證。

6、植物的根在植物生長中還起什么作用?

四、莖的形態(tài)的觀察。

1、土壤中的水和養(yǎng)料被根吸收后,又是怎樣被輸送到植物的各個部分去的.呢?

2、觀察牽?;?、玉米、絲瓜、草莓的莖。

3、歸納:植物都長有莖,雖然莖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但莖的作用都是一樣的——輸送水和養(yǎng)料。

五、設計實驗,驗證莖的輸送作用。

1、能想出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觀察到莖把水輸送到葉和植物的其他部分嗎?

2、學生設計觀察方法:

3、學生設計驗證性的對比實驗。

4、教師出示事先準備的實驗裝置。

(1)為什么接觸到紅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染成了紅色?

(2)為什么沒有接觸到水的植物的葉和花都蔫了?

5、通過對植物莖的觀察,我們知道莖對于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六、小結,延伸。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五

1.知識目標:

(1)為了保證對營養(yǎng)的吸收,有的食物適宜生吃,有的食物適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會發(fā)生多方面的變化,其中有的變化是有利于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加熱的過程中,觀察食物由生到熟的變化。

(2)通過細致的觀察,比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語言進行描述。

3.情感目標:

細致認真地完成食物生與熟的比較活動。

教學重點:觀察比較生、熟馬鈴薯,了解生與熟的不同。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變化。

給每組學生準備:切開的生馬鈴薯和熟馬鈴薯,兩小塊生雞肉(或豬肉),酒精燈、支架、石棉網(wǎng)、水、燒杯、鑷子。

演示實物:大米、黃豆、蘋果、葡萄、黃瓜、豆角、土豆、草莓、雞肉、豬肉、鱔魚……。

1.出示一些食物的實物:

2.揭示題目。

3.小結:有些食物經(jīng)過烹飪后對我們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營養(yǎng)。

說說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

舉例說說生食和熟食。

1.教師提供切開的生、熟馬鈴薯。

2.從生到熟,食物發(fā)生了變化。食物燒熟了,與生的時候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分組觀察它們的變化。

a.看看馬鈴薯的顏色變化。

b.摸摸馬鈴薯的軟硬異同。

c.嘗嘗馬鈴薯的味道。

匯報:馬鈴薯的營養(yǎng)會變化嗎?

討論:把馬鈴薯燒熟了吃有哪些益處?(熟的馬鈴薯和生的馬鈴薯一樣富有營養(yǎng),但熟的馬鈴薯含有的營養(yǎng)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1.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wǎng)放在支架上部—燒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網(wǎng)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2.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1)觀察生雞(豬)肉。

顏色、氣味、用鑷子夾住撕扯……。

(2)預測:雞(豬)肉從生到熟會有哪些變化?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匯報: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雞肉為什么不適合直接食用?

食物中的蛋白質(zhì)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fā)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yǎng)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yǎng)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yǎng)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

小學科學魚類教學設計篇十六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fā)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fā)言,研討中發(fā)現(xiàn)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fā)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fā)言出現(xiàn)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xù)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xù)研究螞蟻,下節(jié)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mlvmservice.com/zuowen/1023625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